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4:19:29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6 04:19:29     小编:纸韵

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汲取经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写总结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炼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总结实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件教具。

准备。

分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任务。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一、进入情境。

通过背景材料,初步感受牧区孩子的生活。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读诗后完成练习。

a读准下列词语:

哈萨克魁梧驭着吐出来鞭梢伊犁。

b、说一说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哈萨克冬不拉。

c、这首诗一共有()个小节,可以分成()部分。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d、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

这首诗的题目是《马背小学》,读了诗,我知道了马背小学指的是。

一、课前参与。

了解牧区的生活:出示背景材料。

二、课上研讨。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自学生字词。

3、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三、集体交流:

1、集体互助学习,交流自己的初读收获。

3、大声地把诗歌读给大学听。

2、我还知道了什么?

四、品读诗歌:

1、和同桌一块读一读这首诗,比一比,谁回答得问题更准确。

a品读第一部分,思考:牧区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生活得幸福吗?

带着这种的感情来读一读描写牧区孩子生活的小节。

b、品读第二部分,思考:小作者都有怎样的幻想?

从这些幻想中你知道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怎样的向往呢?

五、小结。

六、小练笔。

写一首小诗,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学校”

指导朗读诗歌。

还知道了什么,指的是学生把诗歌内容的了解,不要求标准答案,只要说出自己从诗中获取的信息即可。

从幻想的内容,归纳到对生活的向往:美好,富足,现代化。

三、课后延伸。

提示:1、这里的学校指的是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让你感受到快乐,和学会生活的地方,而不专指学习知识的学校。

2、可以写一写你在这里的快乐生活。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人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每个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的安排”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工、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课本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图,了解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2、会根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运算律正确进行分数的有关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揭示课题并板书:星期日的安排。

二、探索新知。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男女生星期日活动安排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体出什么数学问题?

2、活动二:你能画图表示出这些信息吗?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的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具体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四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68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说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扮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机动)(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第四环节: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算和统计等数学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买票问题,依据实际情况选用较优惠的方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用列举法研究问题的过程,初步探索出买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想周一去珠海珍珠乐园秋游的场景,播放几张秋游的数码相片。

师:我们集体去旅游应考虑什么问题呢?(租车、买门票)。

导入新课:

《买票中的学问》。

长城旅行社推出了a、b两种购票方案。

a方案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人160元小孩每人40元。

b方案景园一日游。

团体票5人以上(含5人)每人100元。

1、指导学生明确a、b两种方案的含义。

2、思考:怎样买票省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情预测:不一定;a方案对小孩有利,b方案对大人有利;要知道有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索活动:发现一般规律。

1、列举情况、解决问题。

要是有5人去旅游,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几种情况?

(1个小孩4个大人、2个小孩3个大人,3个小孩2个大人、4个小孩1个大人)教师板书各种情况下的人数。

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各种情况的两种计算过程和所选方案。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为什么总人数都是5人,选择优惠的方案却不一样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小孩多时,选择a方案。

大人多时,选择b方案。

教师出示:如果a方案中大人的票价改为140元,再试试看,发现3个小孩2个大人:3×140+2×40=500100×5=500(2种方案价钱一样)。

再一次调低大人的票价继续计算。

引导学生发现:选择方案时还同2种票价的差额有关系。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计算来比较2种方案的总价格。

三、解释应用,完善认知。

1.学生做p58页的试一试,如果你和你的亲人一起去玩,怎样买票省钱呢?(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捕捉特殊的例子加以引导,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大人多时选b方案,小孩多时选a方案”这一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但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不适用。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a+b相结合方案(当大人的人数达到团体票人数的时候)。

2.学生独立完成p60的练一练,指名板演,共同讲评。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课堂小结:在考虑怎样买票省钱时,不仅要考虑大人多还是小孩多,还要考虑总人数,更要考虑特殊情况。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六

《星期日的安排》这节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因为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男、女同学占全班男、女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小遗憾。

1、自身语言性引导不够准确,使学生的理解有所分歧。继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

2、肢体语言使用甚少,面部表情过于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传达信息,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给学生一个赞许的微笑。

3、没有掌握好时间,有点拖堂。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仔细备课,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重点和难点;多听课,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课堂组织能力、课堂应变能力。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选择较经济的旅游费用。

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二、组织探索活动。

(一)购买门票的策略。

1、出示第一幅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即4个大人,1个小孩。

2、了解教材已经提供的两种优惠方案的含义。方案一是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方案二是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

3、分别计算出两种不同的方案所需要的总钱数,然后通过比较,从中选择较为经济的方案。经计算,方案一要花680元,方案二只需500元即可。因此选择方案二。

4、出示第二幅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即2个大人,4个小孩。经计算,此时采用方案一只需480元即可,方案二要花600元。因此这次选择方案一。

5、通过两种不同情境的计算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6、练一练。

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规律应该是:大人多,小孩少,按b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小孩多,按a方案买票省钱。

第3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后展开讨论,可以用两种方案相结合,即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小孩票。鼓励学生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研究租车的策略。

1、出示情境图,说说了解到哪些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如“限乘40人”是什么意思。

2、谈谈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填写表格,小组合作,分工计算。

5、大家交流后找出最合适的方案。

6、试一试用上面的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总结。

在本节课中,你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学习的?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购买门票:租车选择:

情境图一情境图二表格。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八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九

中秋节的日期是9月27日星期天,农历八月十五。

20中秋节放假安排:年的中秋节正逢新历9月27号周日那天,由此2015年中秋节放假时间为: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中秋节(星期天,法定节假日),共两天。

中秋为何只放2天假?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一些网友对中秋放假安排表示“看不懂”,认为9月27日本来就是周日,中秋节只放周六和周日2天假,何谈中秋节放假?实际上,中秋节的那1天假期是在国庆假期中补休的。

按规定,如果假日适逢周六、周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去年的放假调借方案为,假日逢周六、周日时,在周一补休。但2015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邻很近,如果在周一补休,即9月28日补休放假,则会出现先休3天再上2天班再放假的“折腾”或者国庆假期后连上9天班的情况。

2015年的放假安排将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作了综合考虑,将中秋那一天假期挪到国庆假期中补休。这样,国庆假期从10月1日至7日,共7天,然后10月8日和9日正常上班,接下来这个周末只需周六的10月10日上班,10月11日这个周日可以休息1天。

相关阅读:

中秋节象征: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代表物:月亮、月饼、艾蒿、茱萸、灯谜、花灯。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我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3页的例1和例2。

教材简析: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在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国防等各行各业都会面临优化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体会和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策方法在解问题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对成年人来说内容简单,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很多小孩子在家不用做家务,第一次碰到这些问题时,就不知如何是好,在学前初步了解到有些学生对沏茶的顺序都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照顾到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难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用硬纸片做的烧饼、锅、沏茶的各项工作的工艺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师:谁愿意上讲台来展示你的设计方案?生:、、、、、、师:刚才同学们帮小明设计的沏茶的方案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情才节省了时间,在烧水的同时做洗茶杯和找茶叶这两件事,也就是说洗茶杯和找茶叶共花得分钟时间可以在烧水的8分钟之内完成。这样小明就可以在8分钟以内完成需要11分钟才完成的事情,也就让客人尽快地喝茶了。

二、再探新知:

原来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客人。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1、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教师提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饼呢?”“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上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每烙完一面,就让学生在这一面上用铅笔做上记号。先让学生试一试,思考烙3张饼,怎样才能使花费的时间最少,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并把自己的实践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展示学生的方案。教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在展示台上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小组代表来根据表格叙述设计方案,并用图片来演示。几个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让大家来比较。“这些方案,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教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小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小组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如果要烙6张饼、7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佳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看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呢?假如妈妈使用了新式电饼铛,每烙一面饼只需要2分钟,烙3张饼需要几分钟?烙5张饼呢?烙6张饼呢?”(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

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学生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可以更加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大家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用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例子,大家可以回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实例,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最后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尝试对知识的运用,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一节课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魅力。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悟最深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四

四年级。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4、通过数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的是什么?

生:时间。

生:佳佳。

师:我们来看看佳佳小朋友星期天的安排。先来看她的早晨。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起床后。

师出示图片。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1:佳佳起床后,就洗脸刷牙、听英语、烧饭、吃饭。

生2:佳佳起床用了2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听英语12分钟,烧饭用了18分钟,吃饭用了8分钟。

师:做完这些事,佳佳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3:43分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28分钟。

师:你们各是怎么想的?

生3:把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加起来。

生4:先起床、烧饭。在烧饭的同时听英语、梳洗,最后吃饭。共用28分。

师:你觉得哪一种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5:我觉得28分钟的安排比较合理,因为省了很多时间。

师:为什么会节省那么多的时间?

生6:因为把事情穿插起来做,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节省了多少时间?

师:15分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来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师:这种最合理的安排谁还会说?你会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吗?

生1:先起床2分钟,接着烧饭18分钟,同时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最后吃饭8分钟。一共用了28分钟。

生2:(1)起床2分钟。

(2)烧饭18分钟(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

(3)吃饭8分钟。

生3:起床烧饭吃饭。

2分18分8分。

梳洗听英语。

3分12分。

师: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好,好在哪里?

生4:我觉得第三种方法最好,整个过程很清楚,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

生5:我也觉得第三钟方法最好,不仅能清楚地看出事情的先后顺序,而且时间也可以标在下面。

其余学生也点头表示赞同。

师:我们把这种表示的方法叫做流程图,用流程图表示比较直观方便明了。

师:你们真能干,给佳佳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不仅合理安排时间,节约了时间,还用流程图把事情的先后顺序清楚地表达出来。

活动二:烧水沏茶。

师:家里来客人了。佳佳又做了些什么呢?

出示:佳佳忙着给客人烧水沏茶。拿茶杯要1分钟,准备茶点要6分钟,等水烧开要7分钟,放茶叶要1分钟,泡茶1分钟。

师:为了让客人早点喝上茶吃上茶点,佳佳怎么安排最合理?请把你的安排用流程图表示出来,并计算出时间。

生1:拿茶杯烧水泡茶。

1分7分1分。

准备茶点放茶叶。

6分1分。

1+7+1=9(分)。

生2:烧水放茶叶泡茶。

7分1分1分。

准备茶点拿茶杯。

6分1分。

7+1+1=9(分)。

师:如果准备茶点用了9分钟,完成这么多事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3:10分钟。9+1=10分。

师:小朋友真能干!把事情穿插起来做,就能用最少的时间干最多的事情。

活动三:排队结帐。

师:客人走了,佳佳来到了楼下的小超市去购物。结帐时,很凑巧两位小朋友彬彬和婷婷也同时来结帐。可是结帐处只有一个,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是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彬彬说:我结帐大概要7分钟,你们先来。

婷婷说:我结帐大概要2分钟,你们先来。

佳佳说:我结帐大概要4分钟,还是你们先来吧。

师:有几种排队的方法?

生:有6种,如彬彬排在前面,彬彬婷婷佳佳,彬彬佳佳婷婷,有两种情况。3个人就有6种不同的情况。

师:什么是三人等待的时间总和?请举例说明。

生1:不管怎么安排,他们等待时间的总和都是13分钟。

生2:不对。如果是彬彬婷婷佳佳。彬彬就不用等了,而后两个人要等在那里,轮到婷婷了,佳佳还等在那里。所以时间的总和不是13分钟,要把他们在等的时间全都算进去。

生3:我对生2的话有意见。彬彬自己结帐时也要等7分钟,这个时间也要算进去。

生4:如果是彬彬婷婷佳佳这样的顺序,他们等待的`时间总和应该是73+22+4=29分。

师:怎么安排,三人的等待时间的总和会最少?

生在本子上试算。

生5:要按照婷婷佳佳彬彬这样的顺序进行,所用的时间总和是23+42+7=21分。

师:谁能说出他算式表示的意思?

生6:23表示婷婷在结帐时,三人共等了6分钟。42表示婷婷走后,佳佳和彬彬共等了8分钟,最后的7表示彬彬在结帐时等的时间,因为其他两人已经结完帐走了,剩下只有一个7了。

师:还有更少的吗?

生纷纷摇头。

师:这样排队说明了什么?

生:让用时最少的人先来,用时最多的人最后来,这样三人等待的时间总和是最少的。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会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

经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茶杯、水壶、学生学具(卡片)、教师教具(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师:都说四(1)班的孩子很棒,那老师可要出个谜语考考大家。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是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珍贵而又最被人忽略。当它快到极限时。人们才发现它的重要!请问,这究竟是什么??”

生:时间。

师:真棒!能够这么迅速的知道谜底,是的,时间既珍贵常常被人忽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对时间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发现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他提出的“优选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现在这些思想已经形成了数学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分支—运筹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生(1):边看电视边吃苹果。

生(2):边上楼梯边数数。

师: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看似简单却对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把几件能一起做的事情同时做,就能用最短的时间干最多的事。

2、星期天小明家来客人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播放flsh)。

3、说到喝茶,想一想,你平时沏茶都要做哪些事情呢?

生:找杯子、放茶叶、沏茶。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明在沏茶的时候都做了哪些事情?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情,请你想一想,小明想先烧水行吗?

生:不行,因为没有洗水壶,也没有接水。

师:看来,合理的安排时间,要考虑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板书:先后顺序)。

师:今天老师把泡茶的工具给带过来了,请同学们小组之间讨论讨论应该怎样泡茶,讨论好了的小组请举手坐好。

师:说说你们小组先做什么事情?

生:洗茶壶(让学生动手去洗茶壶)。

师:然后呢?(学生动手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泡茶的工序,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图片摆一摆,通过摆一摆,设计出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需要用的时间。

生1: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洗茶杯2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4分钟。

生2: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的同时洗茶杯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2分钟。

生3: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8分钟—沏茶1分钟,共11分钟。

生:第三组。

师:为什么第三组的方法更节省时间呢?

生:是。

师:看来,合理安排时间,不但要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还要把能同时进行的事情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更节省时间。(板书:同时进行)。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沏茶问题的例子,如果把能够同时做的事情同时做,合理安排就能提高效率。

三、巩固练习。

1、用洗衣机洗衣服20分钟、晾衣服5分钟、扫地10分钟。

整理书桌5分钟。

(学生用流程图展示,学生代表汇报)。

四、课堂小结。

2、著名的学者鲁迅先生说: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惰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生:非常想知道。

二、创设探索环境,探究学习过程。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1-(3/8+1/6)1-1/6-3/8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1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三、实践运用,练习巩固。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五、作业。

教材第6页第3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3965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