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各类教学指导文件和教材要求。制定教案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阅读以下教案范例,可以开拓我们的教学视野,拓宽我们的教学思维。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一
《淮南子》里有一个寓言:“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许多人称赞共工的形象,把他说成一个敢于反抗、不怕牺牲的英雄。本人实在不敢苟同。
从共工斗争的目的来看,不是反抗暴政、争取民主,而是争夺帝位,满足私欲,没有什么正义性可言。从斗争的结果来看,共工争帝不成却进行疯狂的破坏,以致“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使全体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天地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不知使多少人限于水火,生存无依!天地是全体人民用血汗建设出来的,共工有什么权力把它毁得满目疮痍?我看,共工不是什么英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罪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二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
2.借助《学习与》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其他同学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听。
4探究,加深理解。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1.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短文。
2.背诵课文。
3.课后题三。
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三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1.导入。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2两则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发现的开端。
2.翻译,整体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3.探究,加深理解。
思考: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拓展延伸。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4.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5.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四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五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1课时。
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多媒体教学。
一。导语:。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析:。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主题思想探讨:。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背一背。
七。作业:(想象大比拼)。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讨厌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入手,注重情境的设置,挖掘其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
第一层“积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诵读。以学生自主置疑为主,找出本课文言文的重难点,教师适时补充,全面“扫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层“感受、鉴赏”境界中,抓一“怒”。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析: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主题思想探讨: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背一背。
七。作业:(想象大比拼)。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讨厌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入手,注重情境的设置,挖掘其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
第一层“积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诵读。以学生自主置疑为主,找出本课文言文的重难点,教师适时补充,全面“扫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层“感受、鉴赏”境界中,抓一“怒“字咀嚼鉴赏,设置相应情境,发挥想象和夸张,多角度品味“共工”之“怒”,从而看其人。
第三层“思考、领悟”境界中,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旨,二是让学生体味神话中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注意的魅力。
整篇文言文的教学又贯穿以“读”的内涵,初读——感悟读——鉴赏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中,每位学生都有着各不一样体会和感悟,这也是我们教学当中所追求的独特的个性解读文化气息。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让学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学习,让其充满着生活化、个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七
读《共工怒触不周山》,文章讲天帝颛顼狂妄自大,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他还滥杀无辜,椟神的敢怒言,更助长了颛顼的嚣张气焰,使他肆无忌惮极点,经常在神界和凡间施行不合情理的法规,断绝凡间通往。他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栓在北方的天空上,南方却永远黑暗,颛顼的倒行逆施弄得凡间世界末日,水神共工勇敢地撞倒“不周山”。大的子民如获重生,脱离了极昼极夜的苦日子,重新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动,当都不理解他,并且反对他时,他却气绥,也向颛顼妥协,鼓起勇气作最后的斗争。要向共工学习,学习共工对友爱,对强权不屈服的精神。学习他刚烈正直、无所畏惧,勇于和强权作斗争。
在生活学习时也会碰到或那样的,这不要害怕,气绥,要鼓力勇气和作斗争。()。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八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九
祝融掌控火焰,是火神,居住在光明神宫中。祝融给人间带来火焰,带来光明,因此,祝融深受人们敬重!
共工掌控水,是水神,居住在大海深处的水宫之中。共工脾气暴躁,一不顺心便发洪水,让人间生灵涂炭,虽然这是共工无意之举,但是却让人们内心记恨共工。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海,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共工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人间顿时乱成一片。
不周山倒塌,天空塌陷,大地倾斜,最终大神女娲出手,炼制五彩石,补天裂,大地重回正常。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
顼
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
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讨厌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入手,注重情境的设置,挖掘其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
第一层“积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诵读。以学生自主置疑为主,找出本课文言文的重难点,教师适时补充,全面“扫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层“感受、鉴赏”境界中,抓一“怒“字咀嚼鉴赏,设置相应情境,发挥想象和夸张,多角度品味“共工”之“怒”,从而看其人。
第三层“思考、领悟”境界中,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旨,二是让学生体味神话中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注意的魅力。
整篇文言文的教学又贯穿以“读”的内涵,初读——感悟读——鉴赏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中,每位学生都有着各不一样体会和感悟,这也是我们教学当中所追求的独特的个性解读文化气息。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让学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学习,让其充满着生活化、个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一
其实,我们每次准备课都希望它完美。可是事实就是,没有一节原生课会是完美的!正如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也不可能讲出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因为学生是灵活多变的,正是这个“变”,才有了我们形形色色的课堂,才有了我们多样化的展现。也才会有很多不经意间的细节缺失,甚至是课堂本身角度的把握。感谢卢臻老师,你说,痛了,下次就不会痛了。我想说,我没有感觉痛,我只是看到了一个人,虽然孤独,但是依然无怨无悔的前进的背影。
我们学校每次评课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不要说优点了,说不足吧,一人一句的不足加起来,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呢!一个人看到的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备课组看到的一篇课文,也可能是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众多的同课头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就距离全面把握课文文本越来越近啦!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无关名利无关荣誉无关其他,只是为了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个每天都进步一点的老师!
废话说的多,回来说说我的课。
这是一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们学校本身对文言文就有了流程:一读,二译,三诵,四赏,五品。就是一通读感知,二自主翻译,三熟读成诵,四赏析人物,五品析语言。所以,我备课的同时也在注意着这样的流程。同时加入自己的讲课风格。站在讲台上的并不一定就是权威的是百分百正确的,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的整体课堂经常都是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闪光。每当我有口误或者手误的时候,学生都敢站起来直接说出我的`错误。感谢这次七年级的一个学生,下课后过来对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碰撞应该是‘石’字旁,你写成‘足’字旁了。”心里暖暖的,学生愿意跟我沟通,共同进步!
下面说反思,我也只说不足,不提优点。
这节课朗读是亮点。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是的,我们上课经常强调的东西,却在这时被我抛到了九天之外。
而且在评课开始之前,卢老师已经跟我沟通了关于人物这个部分。课堂上的共工形象,这些资料都不是来自文本,从哪里来呢?我说,是告诉学生回家后多方面搜集资料得来的。还有学区负责老师王老师,68中的王老师,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师,大家都对于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卢老师说,今天真是评课评的暖洋洋啊。其实啊,我的心里才是暖洋洋的。
关于人物,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也觉得,应该站在文本的基础上,首先肯定共工是个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敢的英雄。但是还有不足,比如暴躁比如不计后果。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背景,充实共工的形象,为了人民造福啊,结果却引发了战争啊。虽然最后结果在我们现在看来,日月星辰都有了规律,江河湖海都向东流,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个灾难!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应该很好的把握住基本的文本,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课文告诉我们的,哪些是我们额外知道的,再加以总结。对于学生的指向性会更加全面,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文本,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的过程。毕竟,我们是要以课本为例,教会学生思考。
而对于有共工引发的延伸讨论,关于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控制情绪。七年级的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见解,相当好,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还有贯穿全课堂的大组竞赛,使我们一贯的激励学生的手法,效果很明显,会继续坚持。关于王世忠老师说,加分每道题都加五分,未免有失偏颇。我一开始确实考虑到了,平时的课堂也会有所侧重。主要是公开课,学生情绪有点紧张,需要放松甚至是更好的激励。想传达给他们,这样的时候,你敢于站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我加分,加给你的勇气和信心。平时课堂上,一道难题,提问程度好的学生,加五分;一道简单的题,提问程度不好的学生,也加五分。就是这个效果吧!
没想到的是,我们这块砖,引出了那么多的锦思妙想和金玉良言!获益匪浅,收获良多!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二
《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选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这篇文章选自《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其原文如此: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子孙,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争夺统治权斗争。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一神话只能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旨在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和开创新世界精神,讴歌古代先民伟大的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这一点上讲是很具启发意义的。但今天把它选作课文用以教育千万之学子,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思考。有文曰:课文的后半部分是“对共工英雄形象所表现的伟力的神话和讴歌”。
“我认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师。教学时学生如是说。
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和同学们做了以下的探讨:
共工是谁?在文释中也有定论: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关键在怒这一情绪是由何而发,文章始曰:“争为帝”是也。其行为如何,“触不周之山”耳。结果怎样,“天柱折,地维绝”。那么,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文章这样评价道,“他败得很壮烈,不愧为失败的英雄。”何谓英雄?在今天看来,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称之为英雄。从故事的起因来看是争帝,很显然共工与颛顼是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争战,为自己的权力而战。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不能称之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战败而怒,进而触不周山,说明其心胸狭窄,气量小,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与坚韧。也就是说共工没有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逞一时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担当一个部落领袖的重任。岂能称为英雄乎!
总之,我认为共工怒这一情绪和触不周山这一行为也是今天教育之价值观所不提倡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的把共工为争帝失败而怒触不周山这样的行为看做是英雄之举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受其误导,失败就该发怒,发怒就得不计后果的去行事。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地情感趋向。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先民的那种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强调共工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这与课文所选的宗旨就背道而驰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三
其实,我们每次准备课都希望它完美。可是事实就是,没有一节原生课会是完美的!正如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也不可能讲出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因为学生是灵活多变的,正是这个“变”,才有了我们形形色色的课堂,才有了我们多样化的展现。也才会有很多不经意间的细节缺失,甚至是课堂本身角度的把握。
说说我的课吧:
这是一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本身对文言文是有基本固定的流程:一读,二译,三诵,四赏,五品。就是一通读感知,二自主翻译,三熟读成诵,四赏析人物,五品析语言。所以,我备课的同时也在注意着这样的流程。同时加入自己的讲课风格。站在讲台上的并不一定就是权威的是百分百正确的,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的整体课堂经常都是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闪光。
下面说反思,我也只说不足,不提优点。
这节课朗读是亮点。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时常规课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如此这般,可能这次的课文比较短。
小,备课的时候竟然会觉得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是的,我们上课经常强调的东西,却在这时被我抛到了九天之外。
关于人物,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也觉得,应该站在文本的基础上,首先肯定共工是个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敢的英雄。但是还有不足,比如暴躁比如不计后果。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背景,充实共工的形象,为了人民造福啊,结果却引发了战争啊。虽然最后结果在我们现在看来,日月星辰都有了规律,江河湖海都向东流,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个灾难!对于这个问题,我没能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指向性不全面,没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文本,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的过程。毕竟,我们是要以课本为例,教会学生思考。
没想到的是,我们这块砖,引出了那么多的锦思妙想和金玉良言!获益匪浅,收获良多!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四
本课教学设计在环节上,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勤奋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朗读、思维、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发挥想象、丰富想象,感受神话人物形象,并对其作出评价,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神话给人物的奇特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就课堂实际情况来看,但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时,我忽略了给予及时清晰的判断,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其次,忽略了学困生的理解感受。这两方面的问题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改正的。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五
十亿年前,炎帝和黄帝的战争从来没有断过,百姓们一直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三千年后,他们的子孙共工和颛顼也在不停地打斗,他们不停地扩张领土,增加兵力。终于,在不周山附近掀起了一场大战,顿时狂风呼啸,暴雨倾盆。只见天空闪现两个身影,一个身穿顽石金刚,手拿紫金开山斧,身骑上古神兽穷奇——那人便是颛顼。另一个身穿碧水袍,手拿胃土耙,脚踏暗黑色的巨蟹——此人乃是水神共工。当共工和巨蟹冲向颛顼时,颛顼大吼一声,一只白毛金眼的穷奇神兽从身后跳出,向前喷出天火,阻止了共工的前进,这是颛顼用严肃又带有威慑力的声音说:“共工,难道你我非兵戎相见不可。”共工先是一怔,说:“哼,你我生来就是做敌人,现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颛顼看看远方的北极星,说:“当初,祖先们应征帝,而使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已不想再看见这样的场面了。”共工趁颛顼不备,偷袭一耙,却被穷其看破了机关,大吼一声。颛顼一招降龙十八掌化去了共工的恶龙掌。可是共工不甘心,他大叫一声:“天魔裂体。”只见空中出现了两个共工,颛顼也大叫一声:“封。”突然,分裂出的共工被包围了,直至消失。天空中的两人大打出手,幻化成光,厮杀起来。地上百万人也打了起来,中间夹杂着武器交错声,惨叫声、怒吼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地上尘土飘扬,漫天飞舞。约过了3个时辰,地上突然安静了,颛顼部队胜利了,可是己方已死伤过半,尘土弥漫着死亡气息与血腥。再看空中的情景,二人功力不相上下,其坐骑也不相上下。最终,颛顼打败了共工,只见他的斧一挥,一道金光打到了共工,共工撞向了不周山,顿时天昏地暗,天空雷电交加,“噼啪”天柱断了一根,地绳也断了一条。日月星辰同时出现在天空,发出耀眼的光芒,形成了“生命链”。不久,一切笼罩在黑暗之中。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日月星辰也随之向西北方向移动,地的东南方开始塌陷,因此江湖流水和尘土向东南方向堆积。百姓们乱得像一锅粥上的蚂蚁,逃的逃,死的死,世界浑然成了一片冤土。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六
“我认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师。教学时学生如是说。
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和同学们做了以下的探讨:
共工是谁?在文释中也有定论: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关键在怒这一情绪是由何而发,文章始曰:“争为帝”是也。其行为如何,“触不周之山”耳。结果怎样,“天柱折,地维绝”。那么,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文章这样评价道,“他败得很壮烈,不愧为失败的英雄。”何谓英雄?在今天看来,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称之为英雄。从故事的起因来看是争帝,很显然共工与颛顼是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争战,为自己的权力而战。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不能称之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战败而怒,进而触不周山,说明其心胸狭窄,气量小,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与坚韧。也就是说共工没有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逞一时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担当一个部落领袖的重任。岂能称为英雄乎!
总之,我认为共工怒这一情绪和触不周山这一行为也是今天教育之价值观所不提倡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的把共工为争帝失败而怒触不周山这样的行为看做是英雄之举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受其误导,失败就该发怒,发怒就得不计后果的去行事。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地情感趋向。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先民的那种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强调共工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这与课文所选的宗旨就背道而驰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七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1课时。
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讨厌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入手,注重情境的设置,挖掘其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
第一层“积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诵读。以学生自主置疑为主,找出本课文言文的重难点,教师适时补充,全面“扫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层“感受、鉴赏”境界中,抓一“怒“字咀嚼鉴赏,设置相应情境,发挥想象和夸张,多角度品味“共工”之“怒”,从而看其人。
第三层“思考、领悟”境界中,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旨,二是让学生体味神话中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注意的魅力。
整篇文言文的教学又贯穿以“读”的内涵,初读——感悟读——鉴赏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中,每位学生都有着各不一样体会和感悟,这也是我们教学当中所追求的独特的个性解读文化气息。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让学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学习,让其充满着生活化、个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八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十九
上课之初就很矛盾,《教师用书》里明明白白地说“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并对文言文如何朗读做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第一是教师范读,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第二是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教学就应该这样教,三个层次,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就这样以读代讲吗?我们教学虽然不是完全为了考试,但是,也必须考虑考试。考试的时候,让学生解释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让学生说说从文言文中懂得的道理。因此,这就矛盾了,教学中,如果把所有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那考试的时候学生就吃亏了。但是,如果两者都重视的话,那一个课时是完全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权衡利弊,我最后决定把自习课利用起来,先用自习课的时间教学生朗读文言文,争取做到人人都能读得流畅,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此时的读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就是读通顺读流利,我也不管学生是否读懂了点什么。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我让学生反复读,他们借助注释多多少少会有自己的理解吧。两个班,各是一节晚自习,一节早自习,都用来读书了。
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并再次指导了学生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并在授课结束后指导学生背诵,当然,我们的背诵不仅仅是背诵课文了,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是要求背诵的。这样的教学设想,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不能完美地完成。
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能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并争取让这些知识在课堂中能落实。但是实际情况上,课堂中依然有“掉队”的学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还是比较少,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如何安排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我还需要探索。
总之,上完两个班的课,我有以下的体会,我自己的班级的学生沉闷,但是学生学得比较塌实,孩子们都在动脑动手动口认真学;新接触的班级的学生活跃,但是,这些孩子们的学习,人云亦云,动口多,动脑少,不专心,不用心!该如何让两个班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是我思索的问题。气氛沉闷的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学生不塌实的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还是要老师颇费心机的。
万里长征还仅仅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时效率将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二十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8.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2)故水潦尘埃归焉。
19.下列各句中的“为”字含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1分)。
a.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b.以为妙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c.卒之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d.并自为其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故水潦尘埃归焉焉:。
(2)故日月星辰移焉故:。
21.将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2.你觉得共工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他的身上你可以学到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8.(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2)故/水潦尘埃/归焉。
19.c。
20.(1)到那里(2)所以、因此。
21.(共工氏)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22.是一个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但他性格暴躁、偏激任性,做事不计后果。学习他勇敢坚强,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挑战、敢于探索的精神;牺牲自我,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4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