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审美能力。评价是总结文章中对某个人、事物或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和评论的部分。收集整理的写作范文集。
设计理论论文篇一
现代设计理论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法国印象主义学派认为物体是由具体的形状组成的轮廓构成。1925年以后,随着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开始进入现代设计课程中去,现代设计理论开始进一步得到延伸和拓展。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后,现代科技开始在现代设计理论中广泛应用,并提出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把点、线、面全面系统结合。现代设计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具有广泛的系统性,它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兼顾系统的各个要素,达到整体的融合性效应。第二,强调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把特殊的地形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第三、综合应用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技术,使得多种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技术的广泛结合。
1.2古代园林特点。
1.2.1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
中国古建园林建设源于审美艺术的环境而产生,强调自然与景观的天然和谐,浑然一体。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一直秉奉“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的苏州四大园林中就可以体现出以人为本、自然生态以及整体性的巧妙结合,完全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古典哲学理念。
1.2.2园林布局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实际。
古建园林建设应该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风土人情相适应。我国北方园林主要以北京的皇家园林为主,讲究大气和权利的张扬位置,显示帝王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我国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主体,主要以风景秀丽、园林典雅为主体,强调我国古典哲学的主次分明、天人合一的思想。
1.2.3造林设计手法。
中国古建园林设计手法主要以山、水、花木、景观、画为要素。在整个园林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把这些素材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出美的景观效果。通过山水的交融、花木、景观的衬托以及画的点缀,形成了空间效果在视觉上的美的感受,达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浑然天成,显现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意境。
设计理论论文篇二
摘要: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提出、输变电工程投资加大等背景下,加强输变电工程成本控制意义重大。输变电工程成本管理涉及工程多个阶段、多个部门,信息量丰富、协调难度大。本文提出构建基于bim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模型库、标准工程量库、计价规范库和设备材料价格库,并借助revit软件完成项目各阶段成本编制、成本评审、技经指标分析等主要业务工作,达到降低输变电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的目的。
1引言。
输变电工程是构成我国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建设坚强、一流电网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用电量不断增加,我国输变电工程建设投资逐年增大,建设周期缩短,各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面临巨大挑战。长期以来,我国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即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限价、结算)分别由建设部门、设计部门、招标部门、审计部门等负责,这也就意味着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成本被孤立地分割在各个部门和系统中,相互间缺乏有效联系沟通,更无独立的成本管理责任体,造成很多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具有参数化建模、可视化、虚拟施工等强大功能,通过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促进了建筑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进程,为建设项目整个建设周期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
2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根据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本管理实际需求,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全过程管理原则。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涵盖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项目全过程各个阶段,实现对输变电工程成本的全过程管理。系统性原则。把输变电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招标限价、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共同构成了输变电工程建设成本管理系统。由于所处的项目阶段不同,系统各部分既有独立的特点,又相互联系,共同为实现输变电工程的成本控制服务。动态性原则。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如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工程设备材料价格和人工费出现变化;由于输变电工程技术创新,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出现,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简单易用原则。根据工程设计方案的主要设计参数,利用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能够快速编制输变电工程标准成本。功能全面原则。系统能够满足项目参建各方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全面涵盖输变电工程各阶段成本编制、成本评审、技经指标分析等主要业务。贴近实际管理需求原则。系统设计全面贴近实际管理需求,解决输变电工程成本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3基于bim的成本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根据上文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原则,构建的广西电网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如图所示。bim模型服务器是成本管理系统具体应用的支撑平台;bim应用软件是成本管理系统功能实现的信息化手段;其工作内容是成本管理系统在输变电工程项目各阶段实现的成本管理业务工作。
3.1bim模型服务器。
bim应用主要基于bim三维模型,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业务应用、不同角色都需要使用bim模型来完成一定的工作,基于前一个业务产生的模型,增加或修改关于自身业务范围的数据内容,然后将修改后的模型进行更新,如何保证bim模型大量的数据信息在不同角色、不同软件、不同业务之间顺利流转和共享,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模型平台即模型服务器去完成。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bim模型服务器主要包括模型库、标准工程量库、计价规范库、设备材料价格库。模型库是支撑bim应用的根基,bim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模型数据将被统一放到模型库中。本次研究主要针对220千伏和110千伏两个电压等级的变电工程、架空线路工程和电缆线路工程三类输变电工程开展研究。变电工程模型库将整个变电站划分成独立的小模块以便于模块化组价。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划分成220千伏配电装置、110千伏配电装置等11大模块;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划分成110千伏配电装置、主变及10千伏配电装置等9大模块。对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常用变电站工程方案涉及的模块建立bim三维模型,其中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共建立22个bim三维模型,其中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共建立17个bim三维模型。架空线路工程模型库将整个架空线路工程划分成独立的小模块以便于模块化组价。架空线路工程划分成导线、地线、光缆、杆塔、基础、附件、接地7类模块。每类模块又分平地、丘陵、泥沼、山地、高山五种地形。对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常用架空线路工程方案涉及的模块建立bim三维模型,其中220千伏架空线路工程共建立310个bim三维模型,其中110千伏架空线路工程共建立264个bim三维模型。电缆线路工程模型库将整个电缆线路工程划分成独立的小模块以便于模块化组价。电缆线路工程划分成电缆敷设、终端头、中间接头、接地、避雷器、电缆防火、调试7类模块。对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常用110千伏电缆线路工程方案涉及的模块建立bim三维模型,共建立7个bim三维模型。输变电工程项目各阶段标准工程量以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常用工程方案设计图纸为依据进行提取,并构建标准工程量库。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不同项目阶段采用不同的计价规范。这些计价规范主要包括《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版)》、《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20版)》等国家和行业定额、清单、发文等。设备材料价格库的建立主要依据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历年设备材料招标价、《南方电网公司年电网工程主要设备材料信息价》等。
3.2bim应用软件。
实现bim需要一个理想的三维设计平台,这个平台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具备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个专业配合,进行协同设计的能力;其次是作为一项新技术,界面必须清晰友好,容易被设计师掌握和接受;最后是拥有比较开放的软件环境,能够进行相应的二次开发或与相关软件接口。
3.3bim工作内容。
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功能涵盖输变电工程各阶段成本编制、成本评审、技经指标分析等主要业务,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又有侧重点。决策阶段。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及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基于bim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设计人员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在bim工程模型库中选取合适的小模块拼接组成实际工程方案估算三维模型;技经人员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输变电工程初步估算三维模型,通过revit软件,结合标准工程量库、计价规范库和设备材料价格库完成项目估算编制工作;评审人员针对设计和技经人员提供的输变电工程初步估算三维模型和估算与数据库中标准指标进行对比评审,并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设计人员,形成新的输变电工程估算三维模型和估算。设计阶段。工程设计是指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设计者根据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为具体实现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要求,拟定建筑、安装及设备制造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工作。基于bim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在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设计人员根据设计阶段工程进一步细化结果,在bim工程模型库中选取合适的小模块拼接组成实际工程方案概算三维模型;技经人员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输变电工程初步概算三维模型,通过revit软件,结合标准工程量库、计价规范库和设备材料价格库完成项目概算编制工作;评审人员针对设计和技经人员提供的输变电工程初步概算三维模型和概算与数据库中标准概算指标进行对比评审,并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设计人员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形成新的输变电工程概算三维模型和概算。招投标阶段。主要进行的是设备、材料招标和建设施工招标。基于bim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在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业主根据设计阶段设计人员提供的bim三维模型快速抽调出工程量信息,利用revit软件编制准确的工程量招标清单,并结合计价规范库和设备材料价格库完成招标限价编制工作。招标结束后,业主单位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设计,编制施工图预算,形成新的.输变电工程预算三维模型和预算。施工阶段。主要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这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基于bim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在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动态成本、计量支付、变更管理、材料管理。竣工阶段。竣工阶段是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控制的最后一个阶段。基于bim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在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技经人员利用项目实施阶段形成的bim三维模型构件的几何尺寸、自由属性特点和空间的扣减关系,通过revit软件编制完成工程结算;财务人员利用revit软件对项目实施阶段形成的bim三维模造价信息,按照财务资产划分目录进行资产归集。
4结语。
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涉及项目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多个阶段以及规划、基建、设计、招标、审计等多个部门,难度比较大。本文提出构建一个以bim为技术核心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成本管理系统,通过bim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传递通畅、完全共享,提升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各阶段成本管理工作效率,实现输变电工程建设周期各阶段之间、各参与方之间的造价管理协调与合作,从而达到降低输变电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设计理论论文篇三
摘要:当代园林建筑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造型更加的活跃,无论是在公园还是在绿地中,设计师力求创造一个宛自天开的效果,能够给游览者创造一个“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意境。
园林对于美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作用,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憩、娱乐的地方,随着人们对日常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建筑的类型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
园林建筑作为一种特色建筑,是园林造园四要素之一,园林建筑除了满足园林的造景要求外,还要必须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园林建筑应该能与园林的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起来。
园林建筑总体来说必须能与周围的环境、景致、自然很好的结合起来,能够将周围的环境和自然地形合理地利用起来。
无论是不是园林建筑,在设计时必须将环境考虑在内,园林建筑在环境中所占的分量和比重必须满足构图的基本要求,总体来说,园林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周围的自然环境。
1.园林建筑的相关概述。
1.1园林建筑的概念。
所谓的园林建筑就是那些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感觉,有能满足人们对其功能方面的要求的一些规模宏大的一些建筑。
对于园林建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总体来说它在园林景观中已经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述的园林建筑的定义是根据我们的思维定式和日常生活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对于公园和景区中所有能够使我们赏心悦目的建筑都是园林建筑。
1.2园林建筑的分类。
如果从园林建筑对于园林景观所产生的具体不同的作用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1)庭院建筑。
像景架、隔墙、空廊这样的可以围合成一个空间,并且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或者是独立的庭院的建筑物就是庭院建筑。
(2)交通建筑。
对于在游览路线上经过的船埠、桥梁、道路、码头、台阶、汀步等都可以归纳在交通建筑这一类中。
(3)风景游览建筑。
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馆、亭、榭、舫、廊、厅、楼、轩、阁、殿、斋等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的都属于风景游览建筑。
(4)建筑小品。
像公园绿地常见的标志、喷泉、水池、雕塑、花坛等都属于建筑小品,他们大多数是小型的点缀物或者是露天的一些家具或陈设。
1.3园林建筑的作用和特点。
在园林景观中,园林建筑除了能够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还能够满足人们对其的使用要求,也就是说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的创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使游览路线更加有次序;(2)欣赏美景;(3)辅助美景;(4)将园林空间很好的划分和围合。
2.园林建筑设计特色。
园林建筑是我国园林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建筑,是园林造园的四要素之一。
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园林的观赏特性,又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总之园林建筑要与自然环境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能够与园林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所以说,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在不同的环境中要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建筑,园林建筑的功能要与景观巧妙、恰当的融合在一起,构思要独特并且统一。
据总结,园林建筑的设计特色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造型:对于园林建筑,就园林建筑的体量来说,应该轻盈些,形式也应趋于活泼,建筑越是简洁、通透,越能使景观与功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总体来说,园林建筑较一般的建筑更加注重人们的视觉美感,建筑的造型一定要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能够表现环境与园林的特色。
园林建筑应该能够增加画面的美感,它的体量、体型、体态、轮廓都要与园林景观统一协调起来。
(2)布局:园林建筑必须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能够灵活运用地形的特点,它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园林建筑的基本功能,总的原则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3)空间处理:当代的园林建筑要追求一种参差错落、曲折变化的空间,通过灵活的空间划分可以形成大小不一样的空间,从而扩大了空间感并且增加了层次感。
总之要尽量避免规则式的布置。
(4)装修:在园林建筑中,要逐渐的增加像花格、栏杆、漏窗这样的形式增加园林建筑本身的美感,这需要在细节上应该有精巧的装饰,并且可以形成良好的画面。
(5)情境交融:虽然是处于当代园林的阶段,对于园林建筑来说,结合古代的诗词、诗画,可以很好的抒发情怀,增强感染力,通过与情境的结合,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可以将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
3.当代园林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3.1园林建筑在外部形体上的多元化。
在园林建筑中,建筑的“形”是很重要的。
我国的绘画传统历来讲求“以形传神”。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自然物的性格特征,必须通过一定的“形”来体现。
只有在一定的外形中,才能蕴含内在特征,达到“传神”。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指出“形真而圆,神合而全”。
因而在现代园林中,建筑的外形,以圆滑柔和的曲线,代替僵硬呆板的直线,显示出形体的丰富多样,表现了园林建筑的曲折生动、富有节奏感。
在各种搭配得当的植物群体中像一首优美的乐诗,表现着自己的风格。
圆、方、长条、多角、球形多姿多态,表现了亭、廊、楼、阁、榭、枋等各种园林建筑的不同种类和特征。
而每类又是千姿百态,景象万千。
如亭有:圆亭、方亭、三角亭、八角亭、燕尾亭、蘑菇亭等,形态各异,而且创造的景观效果也各不相同。
不仅是亭、廊、水榭等建筑如此,而且园内的一些服务性建筑,也是丰富多变。
如:苏州东园的茶室,广州华南植物园的蒲江冰室、茶室,上海天山公园的小卖部等,外观多样、各有千秋,集观赏与服务为一体,既实用又美观,呈现了外观形体的多元化、丰富化,而且向仿生和摹拟自然的方向发展。
3.2现代园林建筑的材料转变和建筑结构上的变化发展。
现代园林,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特别是园林建筑,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这些木料,因受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供应日渐困难。
加之,大量的园林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风吹日晒雨淋、蛀虫的危害,寿命大大缩短。
所以,园林建筑在材料方面,必须要进行改革和转变,适应现代建筑技术的要求。
从木料结构到砖木结构,再到钢筋混泥土结构,乃至轻钢,最终达到纳米材料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和现代化发展。
现在除了一些已保护起来的古代建筑之外,大部分大力提倡和应用钢筋混泥土材料,创建现代化的园林景观。
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合理节省用料的结构,一般都会成为美观的建筑结构。
这种结构与木结构相比有施工方便、耐磨、强度高、可塑性大、省料,而且经济、寿命长等优点。
用它做的园林建筑耐磨,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不易损坏。
在设计施工中,可以采用仿木结构,以及多种造型,达到神形兼备,使园内建筑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现代气息。
4.结语。
本文笔者通过介绍园林建筑的相关概念、特点、作用及其设计特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园林建筑的一些特点,并且对当代园林建筑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希望如上的一些基本理论可以对设计师们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信在如上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园林建筑在国内外风景园林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可以给国外提供相关建议,于此同时可以给国内园林建筑提供一个新的借鉴。
相信当代的园林建筑一定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和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海怡.有关园林建筑若干问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07(12).
[2]陈竹如.浅谈园林建筑设计[j].工程建筑.2008(10).
[3]邝珊.浅谈城市景观中园林建筑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1).
设计理论论文篇四
摘要:建筑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引入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将对设计进程中的科学决策、资源优化及质量和成本控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设项目的设计运作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公司如何介入,如何控制设计过程,充分发挥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能动性,是取得项目设计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住宅商品的需求日趋高涨。这几年住宅小区项目的开发红红火火,设计、生产和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着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客户购房理念也日趋理性,对房间功能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出发,建筑项目的设计过程在整个建筑项目开发中也更加显得重要。房地产开发商对住宅小区项目开发策化和设计阶段越来越重视。以往开发商搞到地皮,找几个人便绘出图纸,建楼卖楼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理有其特殊性。首先设计的成果是由建筑设计院完成的。其次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人员在策化和设计过程中起沟通、协调、监控作用。因此在建设项目的设计运作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公司如何介入,如何控制设计过程,充分发挥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能动性,是取得项目设计成功的关键。
项目管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其知识和方法体系在大多数时间适用于大部分项目,其价值和实用性已得到广泛一致的认可。项目管理有时被用来描述管理持续进行的日常运作的组织方法。对这种方法更恰当的称谓应该是按项目进行管理,即把持续进行的运作的许多方面视为项目,并运用项目管理技术来进行管理。项目管理通过应用下列过程得以完成:启动,计划编制、执行、控制和收尾。项目团队负责管理项目工作。在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化和设计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概念,对项目策化和设计过程中范围的界定、时间、成果、风险和质量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将使房地产开发公司决策和设计人员对项目设计的监控过程更为具体化,操作更简便、理性和有序,有助于决策的理性化及对设计进度、成果和质量的控制,并对项目的后期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般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设计过程可分为两个大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最终产品分别是方案报建文本和施工图蓝图。这两个阶段的成果必须报政府部门审批通过,方可进行工程项目施工。(有些项目需做扩初设计,并报批。这里将扩初视为施工图设计过程的一个阶段。)可以认为建设项目设计过程的项目管理是围绕着这两个最终成果而展开的。由于这两个设计阶段所承担的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其项目管理在执行组织的结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方案设计阶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流程如下:拟定招标设计任务书,方案招标,方案评审及咨询,方案定案(或委托设计院),出方案报建文本,进行方案报建。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都在这一阶段投入大量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以求得一个满足市场需求且高效益的方案。多轮的方案竞标,内部评审,专家咨询论证等,方法不一而足,希望能磨出一个精品来。但有时却事与愿违,要么设计成果偏离了目标,要么设计进度一拖再拖,延误了建设工期。
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强有力的执行组织的结构是必须的。一般由上层领导、设计规划部门、策划部门、营销部门等部门组成,在设计规划部门的协调组织下通力合作,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及时、科学地决策,保证设计进程的顺利推进。
方案设计阶段有时可分为方案招标阶段和方案定案阶段。大部分房地产公司在大、中型建设项目中采用方案招标来选定方案,也有的采用直接委托某一设计院来直接设计方案。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房地产公司在取得项目后,一般都会委托策划公司进行市场调研并进行项目策划,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而房地产公司也会对项目进行内部方案设计和研讨。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的整体方向,作为招标任务书拟定和评标的依据;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将方案招标作为项目研究的手段和过程之一,或考察设计院实力的方法,招标方案的成果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影响不大。对建设项目整体方向把握还不太准,或希望项目有所创新的房地产公司,一般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集众家所长。一旦房地产公司对项目形成强烈的主观意志,一般采用直接委托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以免不必要的反复而浪费成本和时间。不论是招标或是直接委托设计,都要对所选用的设计公司进行深入而严谨的分析,甚至不同类型设计公司的比例也要有所考虑。基本方案确立到最终方案的形成是一个多轮次方案的反复过程。在此阶段,房地产公司设计规划人员及相关部门人员,对项目的各个大的价值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如:交通系统功能空间布局,建筑空间分布,建筑体型分析,环境景观系统,设备的设置及户型平面和立面风格等,逐一与设计院沟通,并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使方案朝着开发商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方案设计阶段,项目沟通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准确而及时的沟通使项目设计朝正确的方向有序地发展。沟通是多层面和多方式的。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沟通为:内部沟通(纵向和横向的沟通),与设计公司沟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尤其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要及时甚至提前,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建立沟通信息的存贮体系和信息查询体系,以便信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由团队成员和项目干系人共享。
在方案设计阶段也要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对项目制定的绩效目标不现实,在实施过程中会带来进度风险。有的公司喜欢打政策擦边球,甚至违规操作,给项目带来的风险也是致命的。委托或筛选设计公司过程也隐含着风险,对设计公司的了解及分析不够深入,不能取长补短,往往会造成成果与期望相差甚大,或者最初成果无法深化等。在方案决策中对技术的选用也存在风险。设计阶段的项目风险除违规操作外,其实并不太高。只要项目组织者有项目风险意识,对项目做风险定性分析,就可以防患于未然。方案设计阶段的项目风险控制对整个设计阶段和后期施工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项目资源的管理对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在此阶段,房地产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如何保证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配合,发挥各种资源的能动性,是项目资源管理的关键。首先要了解资源,分析各种资源的长处和在此阶段,房地产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如何保证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配合,发挥各种资源的能动性,是项目资源管理的关键。首先要了解资源,分析各种资源的长处和短处,才能优势互补。比如设计公司对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但由于操作的各种项目较多,积累了不少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房地产公司设计对市场的了解比较及时,但对先进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主要通过考察的手段,也有所滞后。有的房地产公司因种种问题而将设计公司沦为绘图公司,实在是资源的'一大浪费。方案项目质量管理除了在方案的进程中介入监控,与设计单位共同合作,保证设计成果的内容质量外,成果的表现质量也是管理的一个方面,包括成果的内容、数量、质量等,一般在委托设计合同中做详细交待。
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方案报建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方案已经确立,设计工作流程相对简单,有序,因此此阶段的项目设计在执行组织结构、质量控制、资源管理、项目知识积累等方面与方案阶段有所不同。执行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成员配置一般由设计总监、工程项目经理(建筑专业),以及建筑、结构、设备及概算人员组成,形成一个典型的强矩阵管理模式。管理流程也相对简单:委托设计,拟定技术措施,中间过程质量与进度控制、成果审查、成果报建、联合技术交底等。项目质量管理主要对上述几个流程组织相应的技术质量控制措施。在这几个环节中,中间过程质量与进度控制是关键。工程设计负责人对项目的成功运作起着关键作用。在选定设计单位后,要对实施项目设计的工程设计负责人进行资质考查,审查其主持设计工程项目的图纸质量,对其能力有全面的了解。在中间过程质量控制中,要依据设计院的进度安排进行相应的中间成果控制,保证成果的质量,中间成果一般是指在建筑、结构及各设备专业初提及终提两个阶段所提资料图。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成果审查,即组织规划设计部门和工程项目部门对成果图纸进行详尽的审查,提出整改意见,把错漏控制在设计阶段。在此阶段,项目的沟通管理主要集中在过程质量与进度控制环节。关键的沟通成果要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形成知识积累。
在房地产设计运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方案阶段设计周期过长,留给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周期较短,设计院加班加点赶图,不能保证图纸质量,甚至会出现边设计边施工的窘境。施工图设计的质量对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成本控制关系很大。时间的紧迫性将会限制设计师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解决,给工程留下遗憾和隐患。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总体的时间管理上,一定要作好甘特图,严格控制关键点的时间安排。即使在某些环节出现偏差的情况下,也要适时地启动下个阶段任务的准备工作,以利于整体工作的顺利完成。
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都是僵化的,而其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才是精华。在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运用它的手段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理论论文篇五
——本文通过对未来企业形态变化的描述,从而探索企业的变革规律,其中观点建立在组织形态管理理论与企业进化规律的基础上,引用的理论依据、方法论均来自《进化:组织形态管理》一书。
传统企业绩效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诸如《企业转型谨防绩效管理“硬伤”》)中反复提及,并非绩效管理理念过时,而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改变,作为统一企战略、运营与个人重要的组织管理机制,必须及时做出调整。
转型企业绩效管理如何设计?毕竟这是企业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当传统企业面临转型危机时,绩效改革必然率先垂范,然而要想构建新的绩效管理机制,首先需要具备三引擎的运行环境,否则绩效改革事倍功半。
转型企业绩效管理如何设计先从绩效管理演变规律说起。
绩效管理演变规律。
绩效管理的方法论主要源自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念,而目标管理中隐含着一对基本的哲学关系——“结果”与“过程”,这对关系随着企业不断进化体现出四种变化,而这四种变化就会形成四种绩效管理形式:一是以结果为导向,即用结果说明过程的正确;二是以目标为导向,即以结果为主,过程为辅;三是以客户为导向,即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四是以过程为导向,即用过程说明结果的必然。这四种形式即形成绩效管理的演变规律,从目前绩效管理特征来看第四种形式尚未出现,多数中国企业的绩效管理属于第一种形式与第二种形式,第二种形式(以结果为主,过程为辅)是基于产品的绩效管理,也就是所谓的传统绩效管理。不难判断,新商业时代的绩效管理形式将采取的是第三种形式——基于流程的绩效管理(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也可称为全流程绩效管理机制。向第三种形式转变则是转型企业的绩效管理,这就是基于项目的绩效管理。
为何是这样一种变化规律?是因为在企业形态进化过程中(详见《企业形态进化规律》),分别出现了产品管理、项目管理、流程管理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并非偶然,而是呈现一种有序的变化规律,仔细留意就会发现项目管理兼有产品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特点,也可以说项目管理的“前生”是产品管理,而“后世”则是流程管理,传统企业在进化过程中也不可能从产品管理直接演变到流程管理,中间必然要经过项目管理,因此所有的管理机制都要嫁接在项目管理中。
转型企业绩效要想顺利实施,仅仅有项目管理还不行,需要具备“三引擎”的运行环境,项目管理仅仅是其中一个引擎而已。
“三引擎”的运行环境。
何谓“三引擎”?三引擎即传统企业转型“三引擎模型”,是指矩阵型组织结构、二元管理基础以及项目管理方式,我把它们称为转型“三引擎模型”,之所以称为“引擎”,是因为传统企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破旧立新对企业挑战太大,通常企业采取吐故纳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变革,因此需要“引擎”带动;之所以称为“模型”仅仅是因为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任何一种力量都需要其他两者支撑,从而形成一种稳定模式,有了这“三引擎模型”,传统企业转型即具备了基本条件,我在《传统企业转型“三引擎模型”》一文中有过详细介绍。
纵观中外企业,但凡摆脱“传统企业”标签都能发现“三引擎模型”的身影,三大引擎几乎成为转型期管理机制中的“标配”,有了这三大引擎,传统企业变革具备了基本条件。转型企业绩效管理机制就需要在这种运行环境中构建。
如果说有些企业绩效改革未能发挥效果,并非绩效管理之过,而是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并不支持,当传统企业内部三引擎出现时,就会为绩效变革的`实施铺平道路。
设计理论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介绍了肌理的概念和作用,并且从色彩、文字、图形、材料等方面论述了肌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肌理色彩文字图形材料。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一般来说,肌理与质感含义相近,对设计的形式因素来说,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先进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肌理形态,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会使人产生多种不同的感觉。运用不同的肌理效果构成种种的肌理装饰效果,就这一意义来说,肌理效果与肌理美是平面设计艺术的语言,是以平面设计为手法的各种作品不可或缺的艺术处理手法。从肌理变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根据肌理元素的不同性质,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肌理效果与视觉效果等方面都有现实的意义。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色彩肌理变化大体分为4种:
1.粗糙无光泽表面中的色彩——由于粗糙的表面吸收光线的能力比较强,反射光线的能力比较弱,色彩看上去显得比较稳定,会表现得比本身的色彩明度低。
2.粗糙有光泽表面中的色彩——除了反光能力与无光泽有所差别外,更有一种滑动感和生命感,在流畅和宁静中毫无烦燥和粉气是其特点。
3.细密有光泽表面上的色彩——由于反光能力比较强,色彩也会表现得不太稳定,使之看起来比较实际明度要高一些。如金属、玻璃器皿等,在表现中应加以重视,力求让这种美感表现出来。
4.细密无光泽表面上的色彩——除了与有光泽表面在明度上的相同,它的`色彩比有光泽表面要稳定些,多少有些粉气,有些无生命体的味道,如石膏等材料物品。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可以最快、最直观传达信息,通过肌理构成强化设计作品中色彩信息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最终对作品产生好感。在对平面设计色彩肌理的构成中,通常是使用一些常用的色彩表现技法对色彩进行处理,一般包括自流、画、喷、洒、摩、擦、浸等手法。
文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起着直接传递作品信息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字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存在于设计之中。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研究文字字体的笔画、结构、造型以及编排的变化,更要注重对文字运用一些肌理的表现手法进行处理,这样文字作为一个图形的概念,就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所以,平面设计中文字不仅仅是为了求得形式上的美,形与色令人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肌理的构成手法使每个文字形态富有个性,并通过这种个性来表现作品的内涵。
平面图形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因此,平面图形设计本身就是元素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又是以元素的方式,元素的原理为依据与手段的。由此可以见,对元素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找到一个元素,可以准确的传达的信息,成为了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对图形进行肌理构成的再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传统的肌理表现由于工艺只是局限在拓印、贴压、剪刮等手法,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摄影与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设计中肌理手法的运用也随着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在文字和图形中的表现性。这将使得设计作品带有浓厚的感情倾向,这种倾向先给人以间接的情感暗示,但情感暗示很容易过渡到对作品的渴望和好奇,从而产生联想和好感。
肌理和质感是把触觉的感受引入到平面的视觉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摸过这些材料,因此看到这些图像时会唤起我们的感受。肌理和质感把不同材料的组织结构细节展现出来,或者人为地再现这种材料的结构和纹路。肌理偏重于材料纹理,质感更偏重于材料和质量对心理的暗示,如丝绸和钢铁分别给人柔软光滑和冰冷坚硬的感觉。自从杜尚以来,大量的现成作品成为了“材料”,可以自由使用。当然,当代艺术的材料的使用有着特殊的语义,但是无论凭着拿来主义精神,还是对现成品本身意义的开发,还是应该关注和开发成品在构成和设计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肌理作为一种变幻莫测的设计语言与视觉形式,依托于色彩、文字、图形、材料等各种设计元素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平面设计这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是沟通联系人——作品——环境——社会——自然的中介,直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设计工作者应该在从上述种种方面人手,发掘肌理元素的潜能,将人文、科技、环保等主题融入设计肌理元素中,更多的传达出设计师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蜀珩.色彩构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2]邹明.绘画肌理断想[j].美术观察,(10)。
设计理论论文篇七
组织管理本身是一盘棋,只是在管理学发展过程中,人为的对其进行了划分,当然这与实践过程紧密相关,诸如绩效管理、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很多管理学的理念原理其实相通,只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明。
转型企业的绩效管理是基于项目的绩效管理,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此时的绩效管理就是项目管理,只不过项目管理在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已经独立成为一个学科领域,反而把绩效管理排除在外,当然这种现象在管理学当中并不少见。
项目管理为何也是绩效管理?产品管理、项目管理、流程管理虽然属于三个不同的管理理念,但都要遵循一个基本规律——价值创造链条的统一性,即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相统一(详见《推动组织变革的“无形之手”——价值创造链条的统一》)。绩效管理也必须符合这一个价值创造链条,否则创造的价值无法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目管理也是绩效管理,只不过理解的角度有所不同。
这样的话,转型企业采取基于项目的绩效管理机制就有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可以把项目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实中得以落实。
同样,基于流程的绩效管理也可以设计出来,这将是未来新商业时代企业必将采取的绩效管理方式,这种绩效机制在西方先进企业中已经出现,我在《合弄制(holacracy)的角色绩效管理》文章中也有过介绍。
设计理论论文篇八
高校修缮工程的种类繁多,有修缮改造、装饰装修、管网维修等。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办公楼的修缮与改造,以及给水管网、绿化中水管网的铺设改造维修等。我国高校一般在学校独立设置有独立行政级别的基建部门和后勤部门,有的高校基建修缮工程由基建部门负责,有的高校由后勤部门负责,有的高校两个部门共同负责,存在管理混乱、出现三不管等现象。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人员不足、工人工资偏低等现象。并且多数大型维修改造项目无专业人员完成,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聘请校外施工单位进行维修,因此基建修缮工程的管理、施工单位的管理问题随之而来。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多、分布零散。多数为修缮改造,涉及的工种多、工期短,多则上月,少则半天,单个工程金额不大。虽然单个金额不大,但管理目标涉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对其预算、规划、质量、施工等进行全方位跟踪式管理,因工程量不大,不能由监理单位完全替代,这就要求我们基建修缮管理者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
1.基建修缮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单位不确定。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涉及面广,种类多,大多数高校没有具体的修缮工程管理制度,即使有制度或措施,但是可操作性不强。高校一般没有自己的施工队伍,修缮工程规模又达不到公开招标所规定额度,所以高校基建修缮部门在选择施工单位时很困难,既要满足修缮的需要,也要满足学校审计部门的要求,有资质的实力雄厚的公司又不愿意来从事学校的小型修缮,如果邀请个体施工,又不能开具有效发票和公对公入账。这就给后勤修缮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而也会增加施工成本。
2.修缮工作量大、项目多、发生时间不确定。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设施不断老化,以及房屋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大,大量修缮问题不断涌现。加之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在保证主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为缩短工期,不断赶工。新建筑只要过了保修期,维修问题就不断显现出来,且发生时间不确定,这就给基建修缮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管理压力。修缮项目涉及面广,种类多,在选择修缮项目时,修缮管理部门不可能有求必应。
3.缺乏管理人员、工程质量、工期无法保证。
高校修缮工程数量多,修缮管理程序不规范,管理人员匮乏,缺乏计划管理意识。有些领导只关心新建项目,对小型修缮工程不够重视,后勤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仅凭现实急需和个人意志办事或领导意见办事,且修缮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修缮不彻底,达不到修缮或改造的预期目的.,修缮质量与工期无法保证,造成资金浪费。
4.审计不够合理、经费难以控制。
高校的审计过程非常严格,每一项达到一定金额的修缮工程必须经过学校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随着新建和修缮项目增多,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审计的重点往往放在新建大型项目上,小型修缮项目的审计仅放在程序上,缺少修缮工程的过程跟踪,这个审计结果带来不尽合理的地方。高校修缮工程存在工程量小,位置不同等问题,往往会出现人工费远远大于材料费的情况。修缮工程一般使用的材料较少,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去采购,造成采购成本较高,从而增加修缮费用,这也给学校审计带来一定的困难。
5.资料收集不全。
由于高校大型的基建项目都由学校基建处负责建设,许多施工图纸、竣工资料都留存于学校档案室,后勤没有相应的竣工图纸,出现跑水、连阀门都找不到的现象和施工中造成地下光缆、电缆、管线挖断破坏的事件时常发生。因维修项目小、数量多,基建修缮管理部门在维修结束后,忽略了对维修资料的收集整理。
1.建立完善的修缮制度措施,加强高校修缮工程的计划管理。
加强高校修缮管理的制度建设,是控制好高校修缮工程管理程序和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只有建立一套符合自身高校实际的修缮管理制度,才能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修缮工程的监督管理。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才能使修缮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基于修缮资金的限制,高校应加强可预见的修缮任务的计划。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在满足使用单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轻重缓急,做到有选择性地进行立项审批。确定年度修缮资金使用计划,并为突发的临时抢修工程项目留出一定预备费用,减少进而杜绝修缮工作中的盲目性。
2.严格规范招标行为,明确施工队伍。
在修缮工程招标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制,杜绝暗箱操作,纪检部门要全程监督。如果修缮工程规模达不到公开招标所规定额度,高校又没有自己的施工队伍,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由后勤部门牵头、使用单位、纪检相关部门参与,邀请3-5家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询价比对。达到公开招标所规定额度的修缮项目,由招标办公室组织公开招标。对于高校自己有能力完成施工的小型修缮工程、抢修项目应由学校维修部门组织施工,这样可以确保工程质量,节约资金。
3.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修缮工程的施工管理。
修缮工程涉及强电、弱电、给排水等专业,需要运用工程管理、电力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而大部分高校修缮管理部门在此方面人才匮乏,仅有的人除了对修缮工程项目的管理外还要处理一些日常的突发事件。并且学校修缮管理部门的岗位参与学校的其他岗位聘任,没有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职称评定。所以,高校应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晋升平台。在修缮项目施工工程中应加强对隐蔽工程的监督管理,保证修缮质量,施工完成后要对成套资料进行收集归档。
五、结语。
高校后勤修缮的管理应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持续提高高校基建修缮改造工程的管理水平,大胆尝试制度创新。调动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时刻把学校的利益放在首位,探索高水平地高校基建修缮工程管理工作的方法,有效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成均玉.高校修缮管理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12):135.
[2]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设计理论论文篇九
导语: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巳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已存在。 自建筑的开始,室内的发展即同时产生,所以研究室内设计史就是研究建筑史。
室内设计,或者称为室内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性的学科。它要求设计者对美学、建筑学、材料学以及各种施工工艺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熟练的使用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创造出符合使用功能,富有艺术个性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室内空间。
室内设计的创造过程实际上是从设计者对室内空间的认识开始的。
任何空间都是先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然后才能逐步的上升到对美学形式、艺术风格的考虑。也就是说"形式由功能而来".设计者在进行室内环境规划之初,就要充分考虑人对此空间的各种功能的需要,并根据与之相关的空间尺度进行功能性的分区,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这是对任何一种空间进行设计的第一步操作。了解空间,就是要了解空间的实际使用功能。
不同的类型的空间有着不同的使用要求,包括门窗等具体构件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并为之服务。比如,公共场所的门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高度,通常这些参数要比个人的住房的要大得多,这是因为前者在功能上要满足很多人使用的需要。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将这些具体因素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只有空间的要求得到了满足,才能够使对这个空间的设计有了成立的保证。
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空间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必须在其功能得到了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显现出来。实际上,进行室内环境的设计,就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或精神作用的空间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间居室究竟需要多高才算合适呢?这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不低于3米,也有人认为2.6米就足够了,争论的双方所持的论据不外是从人的感受——是否会感到压抑——这一方面出发的。一间普通的居室尚且如此,其他的厅堂更是如此。空间,除了功能要求之外,还要考虑人们对空间所提出的精神方面的要求。古代高直教堂所具有的十分窄而高的内部空间就更为明显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单纯从宗教祭祀活动的使用要求来看,即使它的高度降低十倍,也不会影响使用要求,但是作为一个教堂,它所具有的神秘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将荡然无存。由此可见,对于教堂这一种特殊类型的空间,左右其形式与其说是物质功能,不如说是精神方面的要求。
任何人对于它自己居住和使用的空间都有他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尤其在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正如墨子所说的那样。空间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实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的更为深层次的要求。也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对空间的精神要求,而且事实上可能还会更为深刻和具体。精神要求,说得更为直接一些应该是空间所具有的什么样的气氛。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建筑是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的,比说清故宫。这个传统的帝王的宫殿建筑群,以其特有的威严华丽、庄重雄伟的气势,带给游览者心灵的震撼。当然,住宅空间可能不需要这样,但一个恬适温馨的居住空间是任何人都想要的。
说到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各种不同的空间,人们对他们都有不同的心理上的要求,而且这一点还根据不同的人的文化层次,看问题的立场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象。这一点用我们专业上的词语应该说是对于风格流派的追求。
室内装饰的风格流派,实际上是建筑的风格流派的延续。这一点是很正常的。实际上,室内设计在相当长的时期以内一直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建筑的最后完成,实际上就是内部的全部设施都已经准备就绪,可供使用了。早期的室内设计,实际上只停留在对建筑的室内构件进行装饰上。我们在了解各个时期的风格流派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比如国内的宫殿建筑群,通常我们形容它的室内空间时会用到"雕梁画栋"这个词语,那光从字面上看,就是针对建筑构件的修饰。国外的巴洛克、洛可可等建筑风格特点可以说是室内设计风格也体现在局部修饰上。在古典主义的设计里,室内陈设只是这种风格的附庸罢了,绝大部分的气氛都体现在了建筑的墙面上了。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不过是统治阶级权贵的玩物,也就是说,我们在涉猎古典主义流派时,实际上是在考察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普通的百姓所能拥有的只是一个可以栖身的狭小空间,而且不会带有什么可以深入钻研的学术内容。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室内设计理论,是伴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或者说是和工业革命一起走进平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建筑发展的艺术的历史。现代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古典主义以及复古主义是一个完全的反动。建筑的内部空间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分成各个独立的房间,而是以大的空间灵活的组成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也使得室内空间的设计从对建筑构件的修饰转变成为对室内综合空间的重新规划和气氛的营造上。建筑构件不再成为装饰的重点(现代主义是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的),而合理的区分各种功能要求成为了唯一的工作。
装饰是反映人们生活标准的最为明显的标志。现代主义风格反对装饰的主张是有着它的历史原因的。在上个世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不高的,现代主义建筑家通常都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似的政治主张,因此他们的设计明显趋向于为这一阶层服务。装饰,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们要反对的内容。
而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因此,主张平民化的现代主义似乎称为了过去,而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法又突然地冒了出来。这一种发展的过程好像可以用这样的顺序来概括,从原始社会人们有了住房开始,无装饰——装饰——强调装饰——反对装饰——无装饰——装饰——重视装饰,这样一个过程。然而,这个发展的过程也不能够概括出建筑领域设计思潮的变化的全部。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代替单一模式的世界。在学术领域更是如此。有很多设计,依然体现着现代主义的"少就是多"的主张,简单自然,追求一种轻松理性的生活方式,不能不说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态。
很多的装修公司在给客户介绍设计作品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些设计作品的风格,有简约、欧美、豪华、色彩等等。而实际上,对风格的这样的分类是不确切和不科学的。就拿现在最为流行的简约风格来说,只把它称之为简约就是一个错误,简约只是设计作品的一个简单的形式而并不是内涵,更为准确的称谓应该叫做现代主义或者叫做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其他种类的变形。还有,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欧式装修也是一个十分不准确的叫法,因为按照这样的叫法,只要是存在于欧洲的装饰风格都可以称之为欧式风格,很显然不正确,因为现代主义的风格就发源于欧美。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古典主义,以及更加准确的巴洛克、洛可可等装饰风格。还有,罗马柱式也不是罗马人发明的,而是继承了希腊建筑优美完善的建筑装饰体系才产生的,同时它还具有古埃及的艺术特色,并把它们加以吸收理解。
作为空间的设计者,不了解这个发展的历史是不行的。因为不了解历史,我们现在很多的设计只能是拼凑和抄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东西,很多都是似是而非,不求甚解,包括起码的那个时期的古典主义应该具有什么特点都不清楚,一味地说成是欧式的豪华,这样是不行的。一个设计者首先要对设计的发展状态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去跟上设计领域的一次又一次的变革。急功近利的拼凑设计是出不来好作品的。
时尚和现在多元化的设计风格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列举时尚的表象时会有如此多的模式。时尚,我们现在所说的时尚,是现代主义以后的东西,就是有着各种不同的类型。而对于符合自己所处的时期的艺术流派的东西,它们在那个时期也就是时尚的。
所以,有的设计者说,他只做时尚的东西,不用了解历史,这样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时尚的发生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来的,而且时尚的特点是有着它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的。我们所说的室内设计是一个边缘性的、综合性的学科也表现于此。室内设计也是一种文化,而且它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或是高雅,或是低俗,有的风花雪月,有的下里巴人。作为一个设计者,一个创造时尚、领导时尚的人,应该对文化有着敏锐的嗅觉,同时也要有着殷实的文化基础。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说行业,不再是那种像几年以前那样只是几个工匠就可以胜任的样子了,设计是讲文化、文脉、历史、艺术的东西。不是想当然,随随便便就能够成为艺术的东西。
设计的过程可能会是枯燥的。但设计这个领域,尤其是室内设计这个细分的学科却是营养丰富的。一个好的设计者要了解很多东西。文学、绘画、音乐、建筑、哲学、历史、政治、地理、风俗、民族、宗教、体育,甚至连美食烹饪都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这些东西会作用到设计者的设计作品当中,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艺术品。而这些也会逐步的提高设计者自身的文化的修养。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看,设计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美好的行业。
设计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人".这与设计这个学科的艺术品形式分不开的。而首当其冲的是美术的修养和美术的基本功。学习设计,先要学习形体、学习比例和尺度,然后上升到形体在空间中的构成,进而演变成色彩的综合使用,色彩关系的熟练处理。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去创造反映自己审美兴趣的形体、色彩,创造自己的艺术形态。学习设计就是要走这样的过程。可能,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要求设计者只要会使用电脑软件,只要能够做出效果图就行。但对于一个设计者来说,这样的要求显然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影响着自己的提高。换句话说,也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
电脑操作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不是艺术。
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电脑没有情感,没有知觉,只是一部机器。艺术创作是需要人的头脑的。或许我们都是用同样的方法去操作,但所做成的东西却有着绝对的不同。这还是因为艺术修养、美术基础有着高低的区别。
艺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我们小学的时候好像都学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去体会事物的不同,以及相同物体之间细微的差别。观察生活也是如此。设计者要有像显微镜一样的敏感的眼睛。对于美术修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决不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就可以奏效的。这需要设计者自己不断的练习和探索。
学习室内环境设计,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培养自己对艺术的敏锐的洞察力,学会去区分形体与色彩,空间与韵律;还要掌握文化的发展方向,懂得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同时也不要被五光十色的`新鲜的事物所迷惑,要了解他们出现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潮流的变换中迷失自己,面临取舍的困境。也只有这样,设计者的作品才不会像时兴的物品那样,很快成为昨日黄花。设计就是这样的严肃的事情,尽管在它的里面蕴藏着无数的鲜活的内容。
设计是一门很讲究的艺术,它容不得半点的虚假。说到底,在艺术的领域里就是需要一种严谨的学术精神,去探索艺术的真谛。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短短的课程使设计者对设计的历史、设计的风格、设计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把握设计发展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因为编写时间很短,我们只能把这些复杂的理论分为几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分别是:一、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风格流派。很多室内设计风格流派是由建筑的发展上引申出来的,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在设计史上,很长时间以来室内设计一直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室内设计的流行风格,很多是从建筑领域发源的,而且不仅仅只是针对室内设计,包括平面设计、服饰等艺术门类都和建筑的历史有关。因此,了解建筑的历史流派,对于设计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 室内设计与工艺美术、美术。作为一个边缘学科,环境艺术也包含了对美术的理解和吸收。很多绘画上的手法都可以成为对环境处理的手法,而工艺美术则为环境艺术的丰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工艺美术发展历史,也就是在了解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就是在掌握设计的发展方向。
三、 中国传统建筑与空间的灵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的不同,同时这也是一种艺术哲学的不同,中国建筑(传统的建筑)更讲究的是空间的灵活和立意的深远,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上。现代建筑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同时,深入的理解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近乎完美的艺术作品,对于更好的去进行创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 虚与实构成的空间。形式由功能而来。只有把握好空间的使用功能,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对空间的设计。同时建筑的空间组合直接影响着室内空间的组成方式,很多建筑上处理空间的手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处理室内空间构成时所要使用的手法,了解建筑空间的组合理论,对于更好的、合理的划分室内空间有着深刻的意义。
当然,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我们在这个课程上所做的讲解只能够是肤浅的、蜻蜓点水似的。关于设计的理论和流派在学术界时有很多的说法的,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更深入的理解和阐述老师、名家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但同样作为一个设计者,我们认为有这样的必要和大家共同的去探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发展方向的问题,了解曾经在历史上出现并影响深刻的先进的理论体系,掌握这一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
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对于设计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他不仅仅是个人文化层次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自己在这一领域会不会有所提高的问题。因为设计不是昙花一现、随波逐流的东西,它是一个非常讲究历史文脉、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设计者只有把理论的水平提高上来,才能够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在艺术水平上,在审美情趣上不断的进步。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九十年代物业管理行业的兴起,物业管理机制在对建成物业的管理和对使用人的服务上,发挥了原有房管体制没有的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从表面上看物业管理是对物业的使用管理,因此,物业管理只要在物业交付使用时介入即可。然而,随着物业管理的深入发展,物业管理总是在物业建成之后介入的状况已经不适应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物业开发建设是一次性的“买卖”,而物业管理则是长期伴随业主的事情。
很多人把物业管理看成是房地产开发的附属,并不把物业管理行业看成是一个卓有建树的独立行业。但是,总结物业管理多年的经验,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留下的缺憾,如常见的车位拥挤,住房使用功能不全,空调位置未考虑,脱排水管道未顾及,以及水、电、煤、通风、交通等配套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房产使用人和物业管理单位带来了诸多影响。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业管理的作用有了相当的认识和重视。能不能让物业管理提前介入物业建设,在物业开发项目未竣工前,直至规划设计阶段即开始介入,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入住后的管理、使用难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物业管理是一种对物业全程的管理,其首要环节即使物业的前期管理,物业前期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的开发设计阶段即介入,从事物业形成前的阶段管理。详细来说,物业管理早期介入,指开发企业邀请从事物业管理企业及有关人员,从物业管理和运作角度为开发企业提出小区规划、楼宇设计、设备选用、功能规划、施工监管、工程竣工、验收接管、房屋销售租赁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并制定物业管理方案,以便以后物业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已经有一些富有远见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尝试让物业管理企业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开始提前介入,悉心听取来自物业管理单位的意见建议,完善物业建设,完美楼盘品质,得到了市场良好的回报,也理顺了后期管理的诸多事情,为正式投入使用后的物业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试图从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方面的实践来谈前期介入的作用,目的在于探讨和促进物业管理前期介入。
现代建筑,设计复杂,技术含量高,安装、施工难度大。各种新材料的不断投入使用,专业门类越来越广。为了对一个物业实施有效管理,保证物业正常使用和功能的发挥,需要物业管理企业的前期介入。目前,也有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项目实施前期介入,但大多数的前期介入都是在入住前半年左右进入的,所做的主要工作也只是就建筑安装后期阶段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为接管验收做前期准备,而没有从实质上参与到物业项目前期开发建设中来,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给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从总体上看,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一直是困扰当前物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从项目设计开始提前介入,参与物业建设项目的优化设计,对物业实施超前管理,为完善物业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避免物业建成后的使用和管理问题。
物业的设计人员不是专业的物业管理者,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只从设计技术角度考虑问题,其在制定设计方案时,不可能将后期的物业管理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的那么全面,或者很少从业主长期使用和后续物业管理正常运行的角度考虑问题,造成物业建成后管理上的漏洞和功能布局上的缺陷。
同时由于设计阶段与物业的建成存在较长间隔,建筑、设施的技术进步和业主需要的不断提高都有可能使设计方案落伍。而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物业的管理经营维护者,对物业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其前期介入,可以从业主和管理者的角度参与规划设计方案的讨论,完善设计细节,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使物业的功能设计更有利于日后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设计的缺陷或不足而给业主使用和物业管理带来的麻烦。
如2000年投入使用的某大厦,其绝大部分设计工作是96年内完成的,若全部按照设计图纸建设,则与后期使用和经营管理要求就有一定距离。作为前期介入该大厦的物业管理公司,积极组织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对大厦各类设备如电梯、电气、空调、洁具、电脑布线、停车场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参与设备、材料的选型及供应商的考察选用,到有关生产厂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大厦设计细节、更好地搞好本大厦的经营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提出了需补充和完善的项目。这些项目经同开发商和业主方沟通后,最终都做出了更加合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积极参与工程监理工作,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对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避免物业建成后给使用和管理服务带来的缺憾。
国家建设部已有明文规定,我国的施工建设要与国际接轨,设立建设监理制,这样,一批专业工程监理公司便应运而生。尽管如此,由于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的管理和使用方面拥有第一手资料,并作为潜在业主的楼宇验收接管代理,在物业的建设过程中参与监理,可以加强房屋建造质量管理。这样,在施工单位自我质量管理,开发单位检查管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用户单位的监督管理,不仅强化了房屋建造中的生产技术的监控,而且还落实、保证了质量监督的组织措施,从而确保房屋建造质量。
在工程施工这个关键时期,开发商的主要精力更多放在工程进度、资金筹措和促销推广上,尽管从开发商的本意来说,总是希望能保证工程质量,使所建物业达到优良乃至优质工程目标,但是由于人力、技术、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忽视对工程质量的全面监控。物业管理公司选派相应的管理人员介入施工质量管理,对土建结构、管线情况、设备安装、用材性能一清二楚,提前熟悉物业中各种设备的操作和线路的来龙去脉。有利于物业的工程质量,为以后的物业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为降低后期管理的操作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收到业主满意,物业管理顺利双赢效果打下了基础。
很多物业质量不如人意,今天厕浴间漏,明天屋面漏,后天屋里长磨菇,严重影响了业主的生活质量,造成大量投诉,业主在找开发商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往往迁怒于物业管理企业,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使物业管理公司成了“替罪羊”。基于长期性考虑的物业管理企业提前介入后,却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了物业建成后给使用和管理维护服务带来的缺憾。
三、提前熟悉所安装的设备设施,做好财务预算,确保物业管理单位能够在物业建成后一开始投入使用即能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
在接管验收阶段,开发商往往只注重物业整体的交付使用,而很少考虑到物业公司接管后细微全面的需要,给物业建成后的使用维护带来诸多不便,也对物业管理单位顺利、及时地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带来影响。有物业管理公司提前介入后,发展商可以得到物业管理公司的紧密配合,使其专心开发建设。物业管理公司可以根据物业管理的技术规范要求,对接管的物业从使用功能上严格把关,促使开发商引起高度重视并要求承建单位限期解决,确保各项设备设施在投入使用住前就能正常运行。
由于早期介入物业开发,物业管理公司对该物业的整体情况相当熟悉,这对物业的管理、养护、维修,可以说带来许多便利。一是方便了物业管理中维修保养计划的安排;二是方便了物业管理中的检修,特别是可以缩短检修时间;三是能够或比较容易保证维修质量等。所有这一切,提高了物业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物业管理公司向住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打下了基础。
早期介入可以做好财务预算和业主公约、物业使用守则的制定。通过初期设计建造全过程的现场跟踪管理,能有事实根据较精确的进行财务预算分析,较好的控制日后的管理成本,根据物业的层次或档次来确定各类服务标准,保证服务费用的有效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早期介入有利于安全防范和人才培训。安全工作在物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业主购房意向的重要因素,关系到物业管理公司的声誉。物业管理人员的早期介入,使得保卫和防火工作在物业交付使用时做到没有漏洞,安全系统设施完好无损,需要时及时投入使用,把小区安全纳入城市这个大系统中去。人才是各行各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物业管理也是一样,那些物业投入时才进入的物业管理队伍,往往仓促上阵,难免在初期的管理中导致很多不应有的失误,也给业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物业的早期介入可以提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物业交付使用时及时提供于相适应的优质服务。
实践证明,让物业管理单位提前介入物业开发建设,对完善物业功能、确保物业建设质量、确保物业在建成后漫长的使用期间顺利的维护保养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设计、建设、施工、安装、监理等环节的单位对物业管理的认识重视不够,致使物业管理行为滞后,造成物业建成后的长期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要解决问题,应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物业管理的概念,要认识到,物业建设相比物业管理之下只是短期行为,而物业管理则是长期的过程。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对于提高物业质量,延长物业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物业管理前期介入是首要的环节,如果在相关物业管理法规中,从法律的高度,把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纳入法规,那么,这将对我国今后的整体物业建设质量和物业管理质量乃至人民生活质量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意义将是及其重大深远的。
参考文献:
《中国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
《面向21世纪中国物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对项目管理工作的日益重视,个别建筑企业出现了重项目管理轻建筑企业管理。甚至有以项目管理取代企业管理的倾向。这一问题比较复杂,既涉及相关的理论,也影响着具体工作的实施,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项目管理具有特定的适应范围,只有正确认识它在建筑中可以发挥效用的领域,才能保证项目管理工作健康地深入发展。
1、项目管理与建筑企业基础工作。
建筑企业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定额、计量、信息、责任制度和培训工作六个方面。
它是组织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依据,是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做好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建筑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在建筑企业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有效地实行项目管理,离不开基础工作。没有坚实可靠的荃础工作,项目管理工作就无法制订明确的细分目标,项目决策就缺乏科学的依据。
合同计价就缺乏共同的基础,绩效考核就没有系统的标准。投资效益就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估。的确,基础工作是搞好项目管理的根本和起点。
近年来各建筑企业在大力推行项目管理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投入了一定的力量加强基础工作。在客观上形成了开展基础工作是推行项目管理工作组成部分的局面,但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基础工作属于项目管理的错觉。
应该指出,基础工作不仅是项目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基础工作的加强不等于项目管理的实行,而只能说为项目管理的实行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那些已经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的建筑企业,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不断理顺各种关系的同时,逐步把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系统应用于勘探、开发和建设项目的管理。
项目管理和建筑企业管理同属于经济科学中的管理学科。由于大量投资发生于建筑企业,故而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重要的不同。
从广义而言,建筑企业管理应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对重复性的工作及相应的供、产、销各环节和人、财、物进行管理;。
二是对投资即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如此,项目管理则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然而,从狭义上理解项目管理却不包括在建筑企业管理之中。这不仅因为两者是各有独立体系的学科,还因为项目管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并非在建筑企业,而是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才为建筑企业广泛接受的,它并不是所有企业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更具体一点讲,项目管理和建筑企业管理有如下共同之处:。
其一,两者都研究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问题。都以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作为最终目的;。
其三,管理职能基本是一致的,都具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职能。
项目管理和建筑企业管理的不同之处包括:。
(1)两者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
(2)两者涉及的运行机制不同。
(3)两者的管理重点不同。
3、项目管理与深化建筑企业改革。
项目管理是边缘科学,它没有国界,其技术方法和运行机制既可为发达工业国家创造财富,也可在我国发挥效用。但是,也要看到,项目管理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其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
这样,在建筑企业实行项目管理,除了对其不适合国情和不合理的部分予以剔除或改造之外,还要进行全面的配套改革,为项目管理的实行创造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效用,不进行全面的配套改革是不行的。同时,也应该明确,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释放建筑企业潜能,提高经济效益。
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不是为实行项目管理而进行改革。
同样,实行项目管理虽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的关键,但却不能用项目管理来取代企业改革。深化企业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广,它不但涉及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及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眼前问题。还涉及深层次的建筑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间题,而这些问题是不能依靠实行项目管理来全面解决的。
项目管理与建筑企业改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
在新的形势下,实行项目管理呼唤建筑企业改革的深化,建筑企业改革的深化又为项目管理的有效实行创造了契机。
4、项目管理与承包。
承包经营是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建筑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的一种形式,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理论的指导下搞活国有建筑企业的一种途径。在一定时期内,承包经营对国有建筑企业内在潜力的挖掘和转轨变型起了积极的作用。
适应改革的需要,建筑企业也在内部实行了层层承包,并提出了逐步形成以二级单位为承包主体、经营主体、投资主体、收益主体及责任主体的改革思路。使工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承包是在我国特定的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的改革内容之一它和项目管理原本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由于承包可为实行项目管理提供内部环境。且大型复杂项目也涉及工程承包问题,从而许多同志把承包看作实行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甚至仅仅搞了承包就名其曰实行了项目管理。
不论将承包等同于项目管理,还是把承包作为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都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承包并非项目建设所特有,在经济生活中一切具有确定边界的工作都可采用承包的方式予以管理,各行各业都有其发挥效用的领域。
其次,承包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需要承包,适应承包的只是那些规模较大、内容复杂、涉及多种技术和多个专业而投资者又不具备相应作业能力的项目。
最后,承包只是项目建设特定阶段的工作内容,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来看,承包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5、项目管理与合同。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它是指契约双方为确定各自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项目建设涉及到合同问题是与工程承包联系在一起的,凡需要承包的项目同样需要相应的项目合同。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建筑企业把纵向承包与横向合同等同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与甲乙方合同制作为相互联系的并列概念也多次见诸于各类文件资料,以致于使有些同志错误地认为项目管理并不是新事物,他们在五十年代就搞过。
孰知,五十年代末期,现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作为一新兴的学科在发达国家刚刚得到承认。与承包间题一样,合同只是复杂项目有效管理的若干手段之一。不论从理论来看,还是从实际工作来看,两者既有交叉的一面,又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在项目建设领域里,不能将承包与合同等同于项目管理。把合同和项目管理并列而论也是欠妥的。
项目管理有着完整体系的管理科学,从项目酝酿到项目竣工都有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既不能以偏盖全以点代面,也不能割裂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将它放在建筑企业系统或更大的社会系统来认识。
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各建筑企业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能再停留在创造条件、理顺关系的层次上。而应在正确思路的指导下探索,将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系统全面地运用于工业项目建设实践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德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嵌入式系统研发项目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张文杰,林知炎,伍戈.对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优化的探讨[j].基建优化,(4).
[3]贺国海,陈新葵.多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在大型企业技改活动中的应用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1).
[4]王子宗.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建筑经济,(5).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二
梦想和愿望是引领前进的旗帜,是凝聚力量的保障,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人、每个团队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于我们地税部门来说,就应当立足本职,认真履行好“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光荣职责,以建设勇于担当、服务大局的服务型地税为目标,以建设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型地税为灵魂,以建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创新型地税为动力,以建设风清气正、廉洁从税的廉洁型地税为保障,努力把地税部门建设成有梦想、有奋斗、有担当、有成就的坚强集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凝聚力量筑牢梦想根基。
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南昌市地税局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奋勇拼搏,努力为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创新型、廉洁型地税,助力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按照省地税局“收好税、服好务、执好法、带好队”的工作要求,在认真调研、科学谋划、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六个一”的工作理念;明确了加速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信息平台一体化、纳税服务品牌化、管理创新成果化、队伍建设体系化,将南昌地税建设成为地税形象“示范区”、改革创新“领先区”、干部培养“集结区”的奋斗目标;形成了“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南昌地税精神;确立了“全省第一、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共同愿景;作出了完成“六大任务”、构建“八大体系”、“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战略决策;细化了全面构建“五位一体”地税工作新格局,积极探索“五举并重”队伍建设新途径的工作思路。这些发展思路和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可,成为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创新型、廉洁型地税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强化征管、优化服务。通过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征管创新实现了新突破,纳税服务构筑了新格局。在征管创新方面,初步建成南昌市税收信息共享平台,存量房评税系统平稳上线运行,成功试点税收电子地图系统,信息管税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健全行业税收及单项税种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专业化管理模式,税源分类管理取得了重大突破;提请南昌市政府研究通过20多项税源监控事项,综合治税取得重大突破。在纳税服务方面,推进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建成并开通12366纳税服务热线,设立“税收教育基地”,成立纳税人学校,服务平台全面拓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国地税联合办税、免填单服务、纳税人维权、审批事项前移试点,服务手段持续创新。在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方面打下的扎实基础成为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创新型、廉洁型地税的双核。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朝着梦想前进。
全力以赴服务发展大局。地税部门是政府重要的职能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应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主题,牢固树立科学的税收观,坚持服务大局促发展,着力建设服务型地税。要认真加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南昌市委、市政府“双轮驱动、二三并举”、“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区域聚焦、产业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集”的战略决策深入调研,针对如何培植地方税源、加强专业市场税收管理、策应“营改增”等内容形成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依法组织地税收入,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狠抓收入质量评价,强化税收分析预测,严格收入计划考核,确保地税收入稳步增长,为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大财力保障;全面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省地税局支持打造核心增长极60条、南昌市地税局服务打造核心增长极50条等优惠政策措施,全力为南昌市实施“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战略提供服务;全面落实服务民生、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着力构建“大服务”格局,完善纳税服务平台,强化服务需求管理,加强行风效能建设,从维权、减负、提效入手,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地税政务环境。
矢志不渝坚持依法行政。应把依法行政作为税收工作的生命线,把法治要求融入各项税收工作中,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着力建设法治型地税。要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认真执行税收实体性和程序性法律法规,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监督权,坚决落实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减少执法随意性;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加强税收法制教育,引导地税干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税收政策和管理制度出台前的论证和实施后的评估改进机制,严格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和个案批复制度,从源头上预防执法风险;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大力推行阳光征收、网络评廉等有效手段,加强监督制约,通过“倒逼机制”促进地税干部阳光执法,深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积极探索执法责任制电子化考核,利用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开展执法督察。
攻坚克难推进改革创新。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是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为此,应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着力建设创新型地税。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坚持改革理念,树立创新思维,同时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营造求实改革、科学创新的浓厚氛围;把握改革创新重点,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改革财税体制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税制改革措施,做好“营改增”准备和实施工作,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积极探索税收专业化管理、风险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的有效模式,大力推行内部行政管理、干部人事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地税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地税工作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地税工作的新方法,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注重工作的连续性,保持既定的合理规划、决策部署和制度办法稳步实施,又增强进取意识,积极探索创新,形成改革创新、稳步前进的良好局面。
踏石留印强化廉洁治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和地税工作业绩成正比,廉政建设是地税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坚持惩防并举、廉洁治税,着力建设廉洁型地税。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坚持领导率先垂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主动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深入开展税收执法风险和预防职务犯罪等警示教育活动,发挥廉政文化的渗透作用,筑牢地税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大力推进制度完善和创新,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围绕税收“征、管、查、减、免、罚”等重点环节强化巡视检查和执法督察;严厉查处违纪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6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