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论论文(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2:48:20
设计理论论文(优质16篇)
时间:2023-11-26 12:48:20     小编:笔尘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整理学习的内容,形成更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情感表达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深入研读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你会发现写作的乐趣和技巧。

设计理论论文篇一

——本文通过对未来企业形态变化的描述,从而探索企业的变革规律,其中观点建立在组织形态管理理论与企业进化规律的基础上,引用的理论依据、方法论均来自《进化:组织形态管理》一书。

传统企业绩效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诸如《企业转型谨防绩效管理“硬伤”》)中反复提及,并非绩效管理理念过时,而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改变,作为统一企战略、运营与个人重要的组织管理机制,必须及时做出调整。

转型企业绩效管理如何设计?毕竟这是企业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当传统企业面临转型危机时,绩效改革必然率先垂范,然而要想构建新的绩效管理机制,首先需要具备三引擎的运行环境,否则绩效改革事倍功半。

转型企业绩效管理如何设计先从绩效管理演变规律说起。

绩效管理演变规律。

绩效管理的方法论主要源自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念,而目标管理中隐含着一对基本的哲学关系——“结果”与“过程”,这对关系随着企业不断进化体现出四种变化,而这四种变化就会形成四种绩效管理形式:一是以结果为导向,即用结果说明过程的正确;二是以目标为导向,即以结果为主,过程为辅;三是以客户为导向,即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四是以过程为导向,即用过程说明结果的必然。这四种形式即形成绩效管理的演变规律,从目前绩效管理特征来看第四种形式尚未出现,多数中国企业的绩效管理属于第一种形式与第二种形式,第二种形式(以结果为主,过程为辅)是基于产品的绩效管理,也就是所谓的传统绩效管理。不难判断,新商业时代的绩效管理形式将采取的是第三种形式——基于流程的绩效管理(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也可称为全流程绩效管理机制。向第三种形式转变则是转型企业的绩效管理,这就是基于项目的绩效管理。

为何是这样一种变化规律?是因为在企业形态进化过程中(详见《企业形态进化规律》),分别出现了产品管理、项目管理、流程管理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并非偶然,而是呈现一种有序的变化规律,仔细留意就会发现项目管理兼有产品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特点,也可以说项目管理的“前生”是产品管理,而“后世”则是流程管理,传统企业在进化过程中也不可能从产品管理直接演变到流程管理,中间必然要经过项目管理,因此所有的管理机制都要嫁接在项目管理中。

转型企业绩效要想顺利实施,仅仅有项目管理还不行,需要具备“三引擎”的运行环境,项目管理仅仅是其中一个引擎而已。

“三引擎”的运行环境。

何谓“三引擎”?三引擎即传统企业转型“三引擎模型”,是指矩阵型组织结构、二元管理基础以及项目管理方式,我把它们称为转型“三引擎模型”,之所以称为“引擎”,是因为传统企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破旧立新对企业挑战太大,通常企业采取吐故纳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变革,因此需要“引擎”带动;之所以称为“模型”仅仅是因为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任何一种力量都需要其他两者支撑,从而形成一种稳定模式,有了这“三引擎模型”,传统企业转型即具备了基本条件,我在《传统企业转型“三引擎模型”》一文中有过详细介绍。

纵观中外企业,但凡摆脱“传统企业”标签都能发现“三引擎模型”的身影,三大引擎几乎成为转型期管理机制中的“标配”,有了这三大引擎,传统企业变革具备了基本条件。转型企业绩效管理机制就需要在这种运行环境中构建。

如果说有些企业绩效改革未能发挥效果,并非绩效管理之过,而是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并不支持,当传统企业内部三引擎出现时,就会为绩效变革的`实施铺平道路。

设计理论论文篇二

摘要:当代园林建筑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造型更加的活跃,无论是在公园还是在绿地中,设计师力求创造一个宛自天开的效果,能够给游览者创造一个“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意境。

园林对于美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作用,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憩、娱乐的地方,随着人们对日常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建筑的类型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

园林建筑作为一种特色建筑,是园林造园四要素之一,园林建筑除了满足园林的造景要求外,还要必须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园林建筑应该能与园林的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起来。

园林建筑总体来说必须能与周围的环境、景致、自然很好的结合起来,能够将周围的环境和自然地形合理地利用起来。

无论是不是园林建筑,在设计时必须将环境考虑在内,园林建筑在环境中所占的分量和比重必须满足构图的基本要求,总体来说,园林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周围的自然环境。

1.园林建筑的相关概述。

1.1园林建筑的概念。

所谓的园林建筑就是那些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感觉,有能满足人们对其功能方面的要求的一些规模宏大的一些建筑。

对于园林建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总体来说它在园林景观中已经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述的园林建筑的定义是根据我们的思维定式和日常生活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对于公园和景区中所有能够使我们赏心悦目的建筑都是园林建筑。

1.2园林建筑的分类。

如果从园林建筑对于园林景观所产生的具体不同的作用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1)庭院建筑。

像景架、隔墙、空廊这样的可以围合成一个空间,并且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或者是独立的庭院的建筑物就是庭院建筑。

(2)交通建筑。

对于在游览路线上经过的船埠、桥梁、道路、码头、台阶、汀步等都可以归纳在交通建筑这一类中。

(3)风景游览建筑。

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馆、亭、榭、舫、廊、厅、楼、轩、阁、殿、斋等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的都属于风景游览建筑。

(4)建筑小品。

像公园绿地常见的标志、喷泉、水池、雕塑、花坛等都属于建筑小品,他们大多数是小型的点缀物或者是露天的一些家具或陈设。

1.3园林建筑的作用和特点。

在园林景观中,园林建筑除了能够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还能够满足人们对其的使用要求,也就是说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的创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使游览路线更加有次序;(2)欣赏美景;(3)辅助美景;(4)将园林空间很好的划分和围合。

2.园林建筑设计特色。

园林建筑是我国园林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建筑,是园林造园的四要素之一。

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园林的观赏特性,又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总之园林建筑要与自然环境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能够与园林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所以说,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在不同的环境中要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建筑,园林建筑的功能要与景观巧妙、恰当的融合在一起,构思要独特并且统一。

据总结,园林建筑的设计特色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造型:对于园林建筑,就园林建筑的体量来说,应该轻盈些,形式也应趋于活泼,建筑越是简洁、通透,越能使景观与功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总体来说,园林建筑较一般的建筑更加注重人们的视觉美感,建筑的造型一定要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能够表现环境与园林的特色。

园林建筑应该能够增加画面的美感,它的体量、体型、体态、轮廓都要与园林景观统一协调起来。

(2)布局:园林建筑必须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能够灵活运用地形的特点,它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园林建筑的基本功能,总的原则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3)空间处理:当代的园林建筑要追求一种参差错落、曲折变化的空间,通过灵活的空间划分可以形成大小不一样的空间,从而扩大了空间感并且增加了层次感。

总之要尽量避免规则式的布置。

(4)装修:在园林建筑中,要逐渐的增加像花格、栏杆、漏窗这样的形式增加园林建筑本身的美感,这需要在细节上应该有精巧的装饰,并且可以形成良好的画面。

(5)情境交融:虽然是处于当代园林的阶段,对于园林建筑来说,结合古代的诗词、诗画,可以很好的抒发情怀,增强感染力,通过与情境的结合,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可以将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

3.当代园林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3.1园林建筑在外部形体上的多元化。

在园林建筑中,建筑的“形”是很重要的。

我国的绘画传统历来讲求“以形传神”。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自然物的性格特征,必须通过一定的“形”来体现。

只有在一定的外形中,才能蕴含内在特征,达到“传神”。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指出“形真而圆,神合而全”。

因而在现代园林中,建筑的外形,以圆滑柔和的曲线,代替僵硬呆板的直线,显示出形体的丰富多样,表现了园林建筑的曲折生动、富有节奏感。

在各种搭配得当的植物群体中像一首优美的乐诗,表现着自己的风格。

圆、方、长条、多角、球形多姿多态,表现了亭、廊、楼、阁、榭、枋等各种园林建筑的不同种类和特征。

而每类又是千姿百态,景象万千。

如亭有:圆亭、方亭、三角亭、八角亭、燕尾亭、蘑菇亭等,形态各异,而且创造的景观效果也各不相同。

不仅是亭、廊、水榭等建筑如此,而且园内的一些服务性建筑,也是丰富多变。

如:苏州东园的茶室,广州华南植物园的蒲江冰室、茶室,上海天山公园的小卖部等,外观多样、各有千秋,集观赏与服务为一体,既实用又美观,呈现了外观形体的多元化、丰富化,而且向仿生和摹拟自然的方向发展。

3.2现代园林建筑的材料转变和建筑结构上的变化发展。

现代园林,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特别是园林建筑,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这些木料,因受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供应日渐困难。

加之,大量的园林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风吹日晒雨淋、蛀虫的危害,寿命大大缩短。

所以,园林建筑在材料方面,必须要进行改革和转变,适应现代建筑技术的要求。

从木料结构到砖木结构,再到钢筋混泥土结构,乃至轻钢,最终达到纳米材料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和现代化发展。

现在除了一些已保护起来的古代建筑之外,大部分大力提倡和应用钢筋混泥土材料,创建现代化的园林景观。

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合理节省用料的结构,一般都会成为美观的建筑结构。

这种结构与木结构相比有施工方便、耐磨、强度高、可塑性大、省料,而且经济、寿命长等优点。

用它做的园林建筑耐磨,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不易损坏。

在设计施工中,可以采用仿木结构,以及多种造型,达到神形兼备,使园内建筑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现代气息。

4.结语。

本文笔者通过介绍园林建筑的相关概念、特点、作用及其设计特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园林建筑的一些特点,并且对当代园林建筑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希望如上的一些基本理论可以对设计师们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信在如上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园林建筑在国内外风景园林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可以给国外提供相关建议,于此同时可以给国内园林建筑提供一个新的借鉴。

相信当代的园林建筑一定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和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海怡.有关园林建筑若干问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07(12).

[2]陈竹如.浅谈园林建筑设计[j].工程建筑.2008(10).

[3]邝珊.浅谈城市景观中园林建筑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1).

设计理论论文篇三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题论问题,问题成堆而理不清头绪,很少用哲学思维来研究当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矛盾,不搞矛盾排队,分不清支流和主流。甚至造成莫名其妙的悲观情绪,我们的经济学成了问题经济学。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用来描述和研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把我国经济当做一个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来看待,很少考虑我们的发展度和市场度。判断经济形势只根据那几个统计指标的走势论是非,找对策,只力图扭转那几个指标的走势,我们的经济学成了总量经济学,符号经济学。这种研究方法严重脱离实质经济内在矛盾运行的总量分析,更严重地脱离中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体制机制、结构转换升级具体阶段的实际。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抓不住根本问题,只看运行,不看发展,只讲量变走势,不讲质量内容。这种西化的问题经济学,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它打乱了现阶段有形手和无形手的分工结构,过早淡化政府的发展主体地位,扩大了政策市场调控的范围,干扰了市场的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坚持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思想,牢牢把握住我们的特殊国情。我国经济运行在什么历史阶段是必须首先弄清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周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本地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商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在交换方式上主要是从自然经济、统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转变、改进和过渡必然要和增长方式与体制模式的变革、改革互为因果。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含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中国诸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受农村内部主要矛盾人多地少的影响,因而当地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人口布局这个大结构的矛盾。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以减少农民为前提,因而目前人口城市化滞后,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源在于城乡要素流通受过时的城乡体制制约。

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根源在于区域间要素流通受行政区划限制,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是区域结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同构是由行政区划限制要素流通造成的,因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职能定位。这个层次的矛盾在发展大势中居第二位的矛盾。

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作第一位的结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位矛盾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

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短缺产品包括公共品和劳务,由于受市场因素制约不能增长,不能减少短缺,因而资源向剩余产品领域倾斜,使剩余也不能减少。这个层次的结构矛盾受上述三个层次的制约,主要矛盾方面也难以转化。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把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产业结构久调不见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

从发展看运行,以长论短,我们才可以使用符号经济给我们提供的经济指标,说明运行的态势。这等于给每一个指标加上矢量符号。每项指标升降对四个层次结构调整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是有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还是不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力度如何都有了客观标准。否则,简单地与上年同期比看升降论好坏,就失去了判断标准。当前几个指标都低不好,那么走高就好吗?1994、1995年运行形势比今天好吗?如果以gdp同比增长8%,物价同比增3%为目标,现在这两个指标低于目标,运行就不好了,高也不好,低也不好,只有达标为好,显然是说不清楚的。8%也好,3%也好,都没有“含金量”标志,没有经济运行本身的矢量符号,不反映发展本身的实际状况。离开发展看运行盲目性很大。

从1997年下半年以来,人们发现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金收入下降;出口增长下降,今年上半年已经负增长,物价直线下降,现已超过20个月,居民消费率达到历史最低点。居民存款逆利息走势不断增加。人们对这种局面都比较焦急、担忧。政府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人们还感到不大,还要加大力度,以扭转这几个指标下降之势。我认为在方法论上恰恰把问题弄反了,把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上述四大结构性矛盾的动力简单地当作压力。这样有形手的调控难免要与市场力形成抗力,这是西洋拳法,硬顶硬,把压力都作用到有形手政府身上,我们应打中国拳,借力打力,学会化劲。不当市场力的阻力,要把市场力当作动力,适当调节这个力的作用方向,而且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技术,使有形手和无形手两股力形成一种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运行的合力。

1.当前经济运行走势说明人口城市化的动力在加强。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说明这一基本矛盾在运行中转化为现实的主要矛盾。市场压力加大,推动农民分化转化的`动力加大,客观上要求加速城市化进程。这说明近20年农村分散工业化利弊矛盾转化加速,弊在上升,利在下降。市场机制在推动农民进入大中小城市。而我们近十年来对这个主要矛盾重视不够,把产业升级产。

品结构调整放到首位,把内含扩大再生产放到首位。十年前我就指出一个企业增长模式转换,把剩余劳动力甩给社会,一个国家你甩给谁。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是劳动力转移问题。但我们的城乡封闭体制、政策,虽有松动,一直没有着力解决,致使城乡要素流通造成巨大的障碍。如想用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就地消化农民。这些做法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都是和我们这个发展阶段大走势相反的逆调节措施,等于和市场机制推动的城市化规律对着干。时至今日调价的能力不足了,农民收入上不去了,农民的消费能力、消费结构都大大落后于城市,这是近几年人口城市化速度下降的必然结果。顶不住市场对城市化的拉力、推力,我们比较被动地开始接受城市化这个头等大事,近来有由顶到顺的趋势,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

就业压力加大,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农产品、工业品过剩都是人口城市化率增长放慢的反映,都是提高城市化率的动力。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动力,它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减少因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的农村人口,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缓解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然而我们封闭的城市经济体制、落后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能力,严重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阻碍城乡要素的流通。于是就业指标、收入指标陆续走低,这是推动人们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市场取向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经济的开放度、市场度。因而这两项指标的走低,产品剩余的增加,从运行走势来说是利好的消息,是说明市场机制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如果是相反走向,农民收入增长、就业机会增多,反而是怪事、坏事,中国的两元经济的矛盾不仅不能缓和反而要加剧。

2.当前经济运行走势说明结构调整动力在加强。出口下降或升幅减缓,进口增长仅从运行指标走势看问题不能说好,加大国内市场压力,引起新的失业增加,迫使部分务工农民回流。但放到现阶段的发展走势中去,加上结构调整方向的矢量含义,这是相当好的走势。

我国外向依赖度已高达40%左右。出口减少正是扩大内需的动力,正是调整出口加工业结构,淘汰低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从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结构升级。在珠江三角地区出口大幅度下降的同时上海浙江今年上半年出口升幅逐步加大,达到19%、12%的增长势头,就说明出口问题核心也是结构问题,福建从5月份起也止跌回升,这说明东南亚经济危机给我们的机遇大于困难。国际市场机制迫使我们加速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挑战来临,不接受也得接受。我们各地区各产业部门主动调整升级的动力不足,缺乏自觉性,如果出口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很难自觉调整结构。况且我们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的小企业特别多,这些小企业只要东西卖得掉是不可能淘汰低档次产品的。淘汰,调整当然有阵痛,伴随失业,收入下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忍受发展中结构转化的痛苦,就没有升级的可能。有调整就有提高,有提高就增加含金量,预计从今年下半年起出口指标将逐步回升,这次回升从全国来说平均增幅虽然不会很大,但在汇率不动、走强的条件下,这种增幅是值得珍惜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出口竞争力上了一个档次,一个量级,不再是靠过分廉价的出卖劳动力,出卖土地资源,不是为了创汇而出口,而是逐步符合国际贸易正常的比较成本规律,国际分工规律,必将给我国带来更为实在的经济利益。为了出口为了就业,我们过去不得不把政府的正常税收,让给外国政府,不得不把我们国家按要素分配应得的地租让给国外消费者的历史将逐步结束,全要素核算成本利润,为效益而出口的新的市场机制将逐步形成。加上矢量符号的出口指标走势,掌握正确的发展观的人会看到形势相当好。

今年上半年进口增长16.6%,使贸易顺差减少。人们对此也有忧虑。其实这也正是好事不是坏事。进口增幅和出口下降形成反差较大,仅就进出口本身看问题是不全面的,要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全局来看问题。

进口是内需,这首先反映内需结构向贴近国际市场的水平在调整,说明我们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够,进口两位数的增长给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施加压力,增加动力。从进口结构分析我们会看到一些大宗进口产品不是我们不能生产,而是产品质量低,信用不高,国人中有相当多的人还迷信泊来品。这将迫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迫使我们加速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竞争力,提高信用,提高名牌意识。同时,进口增长提醒我们国内市场不是什么剩余经济,还有相当多的短缺产品存在,教育我们剩余和短缺不能仅从总量价值指标和实物量看问题,要从使用价值的质的内含上看问题,要重新估价剩余产品的价值量。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它是一种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观念总结。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交换关系的扩大,社会必要劳动量的范围也要扩大,必要量的标准也要变化。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必要量的标准也要变化。因而估价我们市场剩余要有新的眼光,用多少年前的不变价格来衡量是不科学的。当前我们的剩余产品的价值在无形磨损,短缺产品的价值量在升值。进口的增加反映了内需不弱,反映了国内的某些剩余由实变虚。天若有情天亦老,消费之树是常青的,市场作为交换关系的总和是无情的。

顺差逆差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也必须和发展阶段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看问题。美国不逆差很大吗?近几年的形势不是被世人叫好吗?顺差是少消费别国产品,被别国占用了劳动。逆差是多消费别国的产品,多占用别国劳动,如果没有债务风险,逆差比顺差划算,这是不争的事实。顺差减少是我国经济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的标志,人民币强势的标志,国力强势的标志,内需扩大的标志。现阶段顺差减少要以平常心对待,不必为此忧虑。

合力作为一种强大的外力在挤压我们的国内市场,迫使我们加速区域结构调整,迫使我们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这不是大好事吗?我们的国内市场潜力之大是全世界都注目的,而我们自己倒看得不够重,这是一种误区。片面地认为国际市场只在国外,殊不知,国内市场已在国际化,就在眼前,出了厂门都是国际市场,家门口的国际市场都没本事占领却侈谈占领国外市场,甚至不惜成本去占领,这是近年来许多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借出口下降、进口增加的外力,借国际环境的压力,用几年时间打通国内的奇经八脉,使国内交换关系的总和有一个大发展,区域经济结构有一个大调整,机遇难得。如果我们的出口大幅上升,什么低档次的产品都能出得去,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就没有动力。那么下一次经济危机恐怕就要在我们这里爆发,下一次经济危机来了,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潇洒,保持这样好的增长和发展势头。

4.当前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是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的前兆。

在交换方式、分配方式向市场化转换时期,居民的风险意识加强,在基本满足生存性消费之后,储蓄倾向加强,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也要从长远利益,从战略大局作出理智的判断。如果因为出现较大市场剩余而希望百姓增加消费以减少剩余,把储蓄增长视为坏事,这是不理智的。

做为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居民有6万亿左右存款多了吗?户均金融资产只有2万多元,不足2500美元。这点钱买房子不够,供一个大学生不够,买车更不够,养老保险也不可想象。因此从长期看问题,从市场关系发展看问题,储蓄的增长是正常的,是好事。十几亿的人群整体的高储蓄倾向一定是理性的选择,人们在准备未来,为未来的消费积蓄购买力,人们在等待未来,等待人们期望的当前短缺的供给。有多大剩余必有多大短缺;有多大的储蓄就有多大的期望。短期之内我们补不上短缺,满足不了这么大的期望,因而启动消费,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幅度。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增长6.6%,扣除物价实际增长10%,已相当不错了。因此我说形势相当好。在当前储蓄增长高于消费增长是正常的,反之则不正常。我预测在城市人均住宅达到15平米之后,社会保障体制基本健全,基金基本够用之后,才可能使储蓄倾向降下来,这还得3年左右时间。一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积累期结束,新的消费高增长期就要到来。如果我们抓不住主要矛盾,不在治本上下功夫,恐怕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难以预料了。

不少的人认为目前居民消费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和外国人均700美元时的消费率低了多少百分点,证明我们消费率低了,必须启动消费。这里也有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和发达国家比,人均gdp700美元是几十年前的事。当时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有多大,恩格尔系数有多大,几十年前的美元和现在的美元有什么可比性?我们今天的700美元折合几十年前的美元能值几何?谁算过?如果和欠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消费率也很低,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消费习惯不同,消费结构也没有可比性。况且不在一个发展阶段上怎么能简单类比呢?同处于人均gdp700美元的国家,资源结构不同,消费结构不同,没有可比性。我们国内资源结构不同的省份,发展程度不同的省份消费率差距也很大。最发达的上海、北京是最终消费率最低的地区,而比较落后的云南、贵州、江西等省份的最终消费率却最高,比美国还要高。我们能说上海经济运行态势不如云南、贵州吗?消费不足的程度比云贵严重吗?所以,总量统计指标离开历史阶段,离开经济结构,消费结构,什么也说明不了。

云南、贵州、江西等省最终消费率高达80%左右。这是因为这些省份居民收入的绝对值过低,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保障生理需求之后剩余极小,投资率、储蓄率当然很低;这些落后省份市场经济尚处启动阶段,两极分化度较小,基尼系数不大。银行中高额储户不多,总量不大。而北京、上海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高,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保障生理需求之后剩余较多,储蓄率当然较高;北京、上海两市市场经济已较发展,市场按要素分配和非市场分配带来的两极分化较大,基尼系数大。银行中高额储户多且总量巨大。居民存款的大头集中在极少数家庭手中。这些极少数家庭不是现阶段消费品应有尽有,不需要动用他们的存款或其他金融资产,就是大量非市场分配的收入不愿显形化,以存代藏。相当大一笔资金由于种种原因既不能投资又不能消费。这必然造成低消费率、高储蓄率的统计现象。而另外一端是占城市人口10%的最低收入阶层,他们的消费率达到96%,占城市人口20%的低收入阶层,他们的消费率达到89%。少数人的低消费率高储蓄率,掩盖了大多数人的高消费率、低储蓄率。总量统计陷阱又一次戏弄我们的符号经济学家。真是骗你没商量。

在我国居民家庭户中8.7%的户占60%以上的金融资产。其中大部分金融资产,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是不能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于是造成总量统计的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的现象,造成内需不足,造成产品大量剩余,工厂开工不足,工人下岗增多。这是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矛盾的必然反映。不改革完善社会再分配体制,不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和产权体制,靠刺激、鼓励消费是无济于事的,靠给有钱人购高档商品减免税也作用不大。只有靠给低收入者直接提供社会保障,才会有显著效果。不管是借出来,还是印出来一部分票子,发给城镇低收入者,使他们提高消费率。这客观上冲淡了既得利益者金融资产的含金量。如果连这一步我们都无所作为,只有等着大家都翻车,谁也不好过的大危机大**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设计理论论文篇四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实际工程中发现,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施工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着较大影响,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较重大的意义。

1现状。

1.1编制人员的状况。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由施工单位负责编制,施工单位一般由技术部门人员负责编写,导致没有很好的将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积累的施工经验和管理方法资源运用到施工组织设计中去,影响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推广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

1.2流程重复率较高。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总体工程和每个专项工程的施工特点、工艺注意事项都需要进行编制,而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内容重复,可能会导致做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和浪费了资源。

1.3内容和深度水平差别大。

目前对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由于理解和认识的差异,编制内容和深度很不一致,水平差别较大。主要表现在施工方案、施工平面布置、现场资源利用以及工程工期控制等方面。

1.4编制与实施分离。

目前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经常是编制与实施分离,从而导致施工组织设计成为一个形式。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一般是由技术部门的人员完成,而有经验的工长可能未参与进来,技术部门编制,生产部门施工,最终会导致编制人员没有考虑实施的情况,实施人员不按编制要求等现象出现。

2优化要素。

2.1施工方案的优化。

(1)施工方法的优化。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施工方法进行优化,会使得建筑工程的实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会节省工程实施成本和缩短工程工期。

(2)施工顺序的优化。主要通过减少施工交叉来优化施工顺序,避免因施工交叉而导致现场秩序混乱。大量交叉施工的存在不但无法保证现场的文明施工,甚至将会给现场施工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施工作业组织形式的优化。通过对作业面的合理组织,采取顺序作业、平行作业、流水作业三种形式的一种或几种的综合方式,以达到避免交叉施工、减少安全隐患、合理安排现有资源的目的[1~3]。

(4)施工劳动组织优化。将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组织起来,选出相对最优的劳动组合方案,投入到施工项目中去。利用劳动定额或现场统计劳动者的单位产量,合理安排技工、普工、材料运输设备的数量,尽量减少窝工现象的发生。

(5)施工机械组织优化。按照施工机械额定情况合理安排施工机械的组合方案,达到最佳配置的目的。这样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施工机械的作用,减少其空闲时间,使其创造的更多的经济效益。

2.2施工布置的优化。

(1)吊装机械布置优化。吊装机械布置时应尽量不占或少占设备基础、地下构筑物、管线,在其吊装能力满足进度计划要求的前提下,不影响其他的建筑安装施工。

(2)场地布置优化。从施工场地的面积局限性和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工程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设备到货顺序,提高施工场地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3)交通运输布置优化。施工过程中设备和物资占道、地下设施施工断路、运输车辆涌堵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将不可避免影响材料供应、物资运输、人员通行,其最终结果是影响施工效率。为了更好地疏导施工现场交通运输,不仅需要合理布置设备、物资的位置,而且需要专职人员巡视疏导施工现场的交通运输[1~3]。

2.3施工进度的优化。

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进度最大的优化参数是时间,通过时间参数可以算出最早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找出关键施工工作,明确施工工作的重点,减少非关键施工工作的时间,达到优化施工进度的目的。

(1)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优化应根据施工的总工期、分部分项施工的工期等要求,进行合理的`施工流向、顺序的安排,穿插流水作业,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2)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该结合建筑工程自身的特点,把空间、时间进行合理的穿插,保证施工关键工序的按时完成。

2.4资源利用的优化。

(1)物资采购与供应计划的优化。物资采购与供应计划在施工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物资采购迟缓,不但影响现场施工需要,还会影响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但是物资采购过早,不但会过早占用大量的资金,还会过早地占用存放场地、设备材料库房而降低场地的使用效率。通过合理安排物资采购的时间和先后顺序,使设计、施工、招标采购、物资存储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

(2)机械需要计划的优化。目前工程项目施工通常采用机械化施工和人力施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机械化施工占有很大部分。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在优化机械需要计划时,应该在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提高机械设备使用率、减少机械使用量,从而节约施工成本。

3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坚持把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性文件,在施工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改进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以上结合现有建筑工程施工组设计,提出了一些优化要素,对实际工程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真正发挥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和控制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真正需求,还需对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与改进措施进一步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栾学如,陈明辉.浅谈施工组织设计[j].山西建筑,2006,32(14).。

[2]于广红.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侧重点[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11).。

[3]成立,王小萍.施工组织设计优化[j].建筑技术,2007(4).。

设计理论论文篇五

计算机在中国古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末期,到目前位置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它为古建园林设计提供了创新和飞速发展的平台,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立刻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效果明显,成绩卓越。由于以现代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传播快、精密度好、快捷方便、效果较好、效率较高,而且补充、完善和修改教方便。比如pro/e软件三维立体设计,其内容涵盖了三维模拟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同传统的二维cda计算机设计软件相比,功能更加强大、直观效果更加理想、立体效果更强、设计切合面更加优化,使得设计者能以更真实和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另外对模型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处理也提供了极大方便。如果用手工进行古建园林设计同pro/e三维软件绘制相比差距较大,可谓是天壤之别。用pro/e软件进行古建建设三维立体直观效果达到最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实时修改这些参数的设置,实现古建景观特征的修改和再生,而不需要重新绘制图形,从而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21世纪的到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飞速发展,拉近了现代科技和古建园林设计的距离,使古建园林设计在计算机技术的切入下,实现古建园林设计的的信息化、智能化,古建园林设计的发展空间变得无比巨大,也以快捷、方便、精确、高效为主体把人们从复杂的手工设计中脱离出来,更加活跃人们的创新性设计,使古建园林设计未来发展前景更加明朗。

设计理论论文篇六

在护理学专业的学习中,撰写一篇优秀的论文是不可避免的任务之一。而研究设计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护理论文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以下将分析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广大护理学专业的同学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研究题目的选择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研究题目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前瞻性意味着该题目是当前护理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或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对未来护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实用性则意味着该题目与实际护理工作有关,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当我选择研究题目时,我会首先深入了解当前护理学的研究热点和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经验来进行选择。通过这样的方法,我能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潜力和前景的研究题目。

其次,研究设计的可行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应该是可行的,即在合理的时间和资源限制下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在研究设计的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自己能够获取的资源和时间,并将其纳入设计中。同时,我也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充分的预估和分析,以确保自己的研究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获得预期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努力,我能够保证自己的研究设计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研究设计中,我会充分考虑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方式。首先,我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以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其次,我会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式,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也会充分考虑样本的数量和合理的采样方法,以保证数据的可信度。通过这样的努力,我能够获得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研究结果。

第四,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是一个需要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会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工具,并遵循一定的分析流程。同时,我也会严格按照研究目的和问题来解释结果,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解读。在实际操作中,我也会寻求专业指导和同行意见,以确保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这样的努力,我能够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结果。

最后,研究设计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下一次研究设计中做得更好。我也会充分关注和学习当前护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设计水平。通过这样的持续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够不断提高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价值。

总而言之,护理论文研究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通过对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设计的可行性、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以及研究设计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探讨,我深刻体会到了研究设计的重要性和关键要素。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设计水平,为护理学的发展和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设计理论论文篇七

摘要:现代设计作为一种现代的文化活动,在各个行业被广泛地应用与推广,例如,建筑、广告、工业和艺术等应用都依赖于现代设计,而且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在园林设计中也占有重要影响。我国的传统园林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艺术手法,完美的构造和大胆的创新,现代设计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和带来了新的设计手法和理念,本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现代设计理论进行探讨。

园林设计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运用所拥有的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方法,通过对地形的改造,例如,筑山、理水等,在地形中种植花草树木,从而建设和布置出具有美感的生活游乐环境。园林设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综合性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森林公园和一些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进行植物绿地设计的内容。园林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求,而且要反映当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的实景。

2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经济、现代化科技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市建筑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外许多园林公司看到了中国园林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他们将西方一些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传入到中国来,给我国的园林设计带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发展。

2.1多元化的园林设计艺术发展。

园林设计以后的发展风格将变幻莫测,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国之间紧密联系,并相互借鉴自己国家园林设计的理念,就构成了园林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根据社会的需求,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就要求园林设计的特征必须越来越明显。

2.2设计方案的创新。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利用高科技的建筑行业建设园林的硬质景观,让设计具备质感、光影等效果。以节约投资费用,降低成本为基本,规划出满足功能性和美观性共存的设计方案,尽量将能耗降到最低。

2.3形式与功能共存。

与装饰观赏性和传统园林服务对象的不同,现代园林面向更为广阔的人群。通过对许多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很多设计师的设计方案都是将形式和功能相结合,既满足了其功能性,又创新了设计形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4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西方的现代主义方向与我国人民意识的方向始终是大相径庭的,西方的严谨、规则、开放的思想与中国的'随遇而安、中庸、含蓄的思想有太多的不同,但随着中国人们思想的解放,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开拓思想。园林设计中,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将西方的元素不断融入进去,将当代中国园林传统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想结合起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要注意的是,要保存传统园林的设计内容和精神,在一般大体上沿袭传统布局,在一些处理方式中注意表现一些现代感,或者将传统的制造元素以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重新组合的手段会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园林设计不仅是一种简单而且是设计要素的贯彻,而且是不同设计元素之间不断排列组合的过程,具有功能性,个性化等特征,根据服务人群类型来设计,设计要符合舒适性和便捷性。个性化设计要做好对多元设计思想的吸取和借鉴。

2.6生态与设计。

目前,人类对环境和资源无节制的开发、滥用,全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到严重的破坏。园林设计要遵循自然法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满足各项绿地指标的前提下优化园林设计。

3.1多样的功能空间。

现代主义园林大多数都是一些公共开放的绿地,所以,设计要考虑想给大家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空间,根据所属绿地不同的功能,设计出能为人类服务的空间。

3.2合理的功能分区。

细心安排场地的功能划分,使人们感受到舒适。园林设计不仅要求安排布局合理,而且要明确划分功能,才能被大家所接受。

3.3以人为基础。

一切设计思想要以人为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人的感受,好的园林设计就是要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设计理论论文篇八

正文:

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的提升,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加的希望精神上可以得到享受。园林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从园林建设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园林景观建造不能仅仅从成本建设出发,还应该重视在园林建成完工后,后期的维护。

园林设计和园林管理是通过使用各种技术和艺术方式对自然环境进行处理,让设计的各种环节和人类的活动形成融洽的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园林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并且各种建筑、文学知识、相互交叉,包括了园林布局、生物学、生态、建筑设计图纸在内的多种知识。园林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即对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和道路、建筑等其他非养护类的管理。园林管理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是园林绿化管理的基础,绿化管理的效果体现的是设计的好坏,没有良好的设计方案,再好的管理也不能将园林的优美表现出来。

1生态影响。

城市的绿化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的面貌。景观绿地在城市中起到了平衡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质量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可以让人们在此放松休息。大部分的城市建设中,绿化只重视视觉的享受,忽略了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性功能。这给后期的园林绿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常常会发生植物死亡、杂草丛生的问题。并且在后期很多人并不重视对园林卫生的爱护,污染了园林。园林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对园林设计的后续的延伸,主要是为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设计人员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就如何最小程度的破坏环境,打造优美园林,并且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满足功能需求。园林设计中还应该充分考虑植物的种植问题,考虑植物的成活问题以及后期的病虫害问题,从而设计出科学的植物群落,设计中最好选择那些适应能力强的植物,降低后期的植物死亡率。

2注重以人为本。

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园林设计中主要是体现在精神度和舒适方面。首先应该保证在园林中有一定的娱乐和休息的空间。其次是选择能够和自然灾害相互抗衡的植物,选择的植物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最后就是要保证安全。安全是针对所有人而言的,无论是老人、小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应该重视园林的设计特殊性。园林的和谐建设和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是就目前而言,人们在一些繁华地带随意的践踏草坪,给园林造成了严重的损坏。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开放性空间的设计,避免后期的园林维护工作。人们在进入到园林时,难免会对植物产生亲近的心理,所以,应该在园林的各个地方设计好便捷通道,并且安置座椅,方便人们休息。

3节省管理成本。

园林设计在不同的方案中会对资金有不同的要求。在后期的园林养护方面可能也会存在较大的差距。优秀的设计方案往往会因为成本费用过高或者是后期的维护过于复杂而被抛弃。即便是在完成后,在后期维护中不能有效的开展维护管理,导致设计的亮点也被磨灭,达不到最初的效果。所以应从成本的节约方面考虑,进行园林的设计。首先,在园林的灯光设置方面应该减少灯光的使用,这样才能方便园林的管理。很多园林在后期的建设中为了凸显造型会设计很多的路灯,照明需要不用这么多的路灯,但是一般都是保持在30米左右。并且过多的灯光会造成光污染。其次,就是在园林的设计中水池的设计,水池的打造一般费用较高,园林中水池的深浅一直是人们安全的影响因素。所以,应该重视对水池的管线的隐蔽,还要注意夏季的防虫,不然就会影响到园林的环境和形象。节省成本可以有效的实现节约型园林建设。在建设节约型园林中,应该合理用的自然和人工的材料,减少循环水的使用,降低废气物质,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打造特色的工艺建设,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比如在建设中可以使用一些废气的石子铺置路面,针对落叶进行回收,作为肥料等。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工程建设对城市的形象有积极的作用,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也有协调和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自然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得以放松。园林管理理念对园林的设计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园林的设计会在后期的管理中得以体现。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以人为本和节约管理成本方面,园林建设在达到设计目标的同时还极大地降低了园林管理成本,有利于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设计理论论文篇九

摘要:本文从汉字构形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象形、意化思维及时空意识三个方面讨论了汉字构形思维对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师法自然”的设计,“意象”及“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影响。由此得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是运用汉字构形思维的方法,建构了一个这个民族与自然环境共存的社会活动空间。

关键词:汉字;中国古典私家园林。

汉字是华夏先民思维方式的产物,汉字的形体又是华夏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投影。华夏民族的文化心态观念也决定了汉字很多方面的特征。反之亦然,汉字这很多方面的特征一旦形成,又必然会对使用汉字的这个群体在心理上产生相当程度的塑造和影响。汉字在其间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促成了这个族群文化传统的繁荣发展和薪火相传。中国的文字、文化、建筑几千年来在各个民族的不断交流融合、中外文化的输出与接收中不断发展变化且从未中断。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观念、建筑形制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观念的塑造,而文字又是塑造观念的工具之一。于是文字系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中国历史上有着文人造园的传统,中国古代这些“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官僚凭借他们对美极其挑剔的鉴赏力、宦海沉浮的人生感触以及对儒、道、禅哲理的深刻理解参与营造设计他们心灵栖居的后花园——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文人们每天翻阅和使用的汉字也深刻影响着他们处理问题、看待事物的习惯。汉字的构形由各个组件组成,各种形状的点和线组合成了汉字的特有字形。由汉字构建的文字框架注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将无法超越象形文字给我们设定的思维边界。在文化、哲学、艺术观念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运用汉字构形思维,建构了一个适应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社会活动空间。

一、从汉字构形的象形思维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的“师法自然”

所有的语言都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音,它是语言的外部形式;一个是义,运用一定的符号把语言记录下来。所以也有两种文字体系:表音文字体系与表意文字体系。汉字属于直接记录语意,间接记录语音,所以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发展的初期是由图画演变而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汉字最初的构形方式是通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世界仔细观察分析后进行艺术化勾勒的结果,是用象形的图画来表现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象。古人形容这个构形过程为“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汉字几经变更发展到今天,仍然没有摆脱“象”,即有形可象。美国克雷奇等“把思维定义为‘在个人碰到、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人把他们每天接触到的象形汉字构形的思维方式用到他们解决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方案设计中去。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提出造园设计的创作宗旨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从汉字构形的意化思维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的“意象”思维。

从汉字演变过程来看,初创期从甲骨文经金文到小篆,汉字字体不断在发生变化。原先明显的象形“图画“性质渐渐弱化。汉字的构形元素:笔画、组合关系、意义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象形汉字在演变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对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如复杂的精神状态的表述。为了解决这个需求,到战国中后期产生了隶书,汉字构形依据由客观物象与字形的相似关系转变为基于相关事物的相似性而加入人们的经验、想象来表达字意。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有的根本找不到最初象形的依据了。汉字这种由象形转化成表意的过程就代表了汉字构形进入了意化阶段,根据意义来构形,人们有意识的提取事物的概念等元素,通过复杂的组合结构来抽象事物间的联系。“以部首“心”和“忄”为例。如爱,从心从受,是一种对人或事物从内心接受的感情;志,志者,士之心也,是有自觉意识的心理活动;惑,心中或然,拿不定主意;悟,从“忄”从“吾”,在自己内心深处领会;怕,心中空白没有底;慌,心里荒芜长草,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在汉字构字中两个或多个部首综合反映一个意义的特点是很明显的。”汉字的这种间接的“象形”,不直接描述形象,而是带上或隐或现的比喻、象征,使“意”被“象”化。用具体感性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理性解释。这种思维也是象形汉字构形思维模式的延伸。

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中“意”与“象”的统一,从视觉表现到意蕴内涵都非常丰富。通过文人掇山理水的设计到观赏者的联想、想象把物象转化为意象,把物境参悟成意境。这种“得意而忘象”的思维就缘自汉字构形思维。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傅斯年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学者之言,联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持论之时,合于三段论法(按三段论是最典型的逻辑推理,此处以“三段论”借代“逻辑”,“合于三段论法”就是“合乎逻辑”的意思)者绝鲜,出之于比喻者转繁。比喻之在中国,自成一种推理式。”上文提到汉字产生初始是以形表意,人们观其形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基本能得其意。这种思维方式嫁接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就形成了以植物比德的思想。比如以多节的竹子比喻士人的.气节、以松比喻君子的品格、以牡丹象征富贵等,这些植物元素也构成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从设计元素到意义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从汉字构形思维的时空意识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的“天人合一”

在汉字构形的思维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自然和人共存的朴素观念,用共生共存的思维发现因果,在时空共存中寻找人与物的内在逻辑关联。比甲骨文中表示空间的词“东”,图形含义是日从林中升起。甲骨文中“春”用草木在太阳下萌发来表示。这都传达了用主体的心理时空去适应自然时空,在自然的时空转换中渗透人与物的生命节奏,直接孕育了“天人合一”思维的萌芽,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中独特的时空意识。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赏玩,见不到修理规整的花木、草坪,植物都依照自然的方式分布。水景、山石也野逸盎然,一派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风光。其间的建筑也依照山水走势布局,高低错落。设计者还采用借景、障景、框景、对景等各种手法营造虚实相生的空间,甚至把远处的山、云、塔都作为视觉元素设计其中。

参考文献:

[1]许冲.说文解字序·许冲上表[z].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陈昌治本.

[2]容庚.甲骨文字之发现及其考释[j].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3(4).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

护理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护士开始意识到论文研究不仅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机会。然而,设计一个符合科学规范的护理论文研究并非易事,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来不断完善我的研究设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护理论文研究设计上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200字)。

在进行护理论文研究设计之前,明确研究问题和目的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仔细分析护理领域的研究领域,我找到了一个适合我研究的问题,并明确了该研究的目的。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我的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前进的方向。

第三段:选择方法和样本(200字)。

在选择研究方法和样本时,我动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些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综合考虑了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后,我选择了定量方法,以便可以更好地量化和分析我的研究结果。在选择样本时,我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确保我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

第四段:数据收集和分析(200字)。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首先,我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并通过网络和现场发放的方式收集了丰富的数据。接下来,我使用了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数据异常和缺失的情况,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通过适当的数据清洗方法予以处理。最终,我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验证。

第五段:总结经验和展望(200字)。

通过这次护理论文研究设计的经历,我不仅从中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我在研究设计的初期应该更加注重细致入微的设计,以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其次,我意识到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投入到反思和修改上,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未来,我希望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设计能力,并为护理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总之,护理论文研究设计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护士们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通过我的经验,我明白了研究问题和目的的确定、方法和样本的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设计中的不足,并为将来的提升制定了计划。希望我的体会和心得能对其他护士在护理论文研究设计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一

导语: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巳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已存在。 自建筑的开始,室内的发展即同时产生,所以研究室内设计史就是研究建筑史。

室内设计,或者称为室内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性的学科。它要求设计者对美学、建筑学、材料学以及各种施工工艺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熟练的使用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创造出符合使用功能,富有艺术个性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室内空间。

室内设计的创造过程实际上是从设计者对室内空间的认识开始的。

任何空间都是先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然后才能逐步的上升到对美学形式、艺术风格的考虑。也就是说"形式由功能而来".设计者在进行室内环境规划之初,就要充分考虑人对此空间的各种功能的需要,并根据与之相关的空间尺度进行功能性的分区,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这是对任何一种空间进行设计的第一步操作。了解空间,就是要了解空间的实际使用功能。

不同的类型的空间有着不同的使用要求,包括门窗等具体构件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并为之服务。比如,公共场所的门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高度,通常这些参数要比个人的住房的要大得多,这是因为前者在功能上要满足很多人使用的需要。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将这些具体因素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只有空间的要求得到了满足,才能够使对这个空间的设计有了成立的保证。

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空间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必须在其功能得到了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显现出来。实际上,进行室内环境的设计,就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或精神作用的空间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间居室究竟需要多高才算合适呢?这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不低于3米,也有人认为2.6米就足够了,争论的双方所持的论据不外是从人的感受——是否会感到压抑——这一方面出发的。一间普通的居室尚且如此,其他的厅堂更是如此。空间,除了功能要求之外,还要考虑人们对空间所提出的精神方面的要求。古代高直教堂所具有的十分窄而高的内部空间就更为明显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单纯从宗教祭祀活动的使用要求来看,即使它的高度降低十倍,也不会影响使用要求,但是作为一个教堂,它所具有的神秘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将荡然无存。由此可见,对于教堂这一种特殊类型的空间,左右其形式与其说是物质功能,不如说是精神方面的要求。

任何人对于它自己居住和使用的空间都有他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尤其在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正如墨子所说的那样。空间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实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的更为深层次的要求。也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对空间的精神要求,而且事实上可能还会更为深刻和具体。精神要求,说得更为直接一些应该是空间所具有的什么样的气氛。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建筑是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的,比说清故宫。这个传统的帝王的宫殿建筑群,以其特有的威严华丽、庄重雄伟的气势,带给游览者心灵的震撼。当然,住宅空间可能不需要这样,但一个恬适温馨的居住空间是任何人都想要的。

说到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各种不同的空间,人们对他们都有不同的心理上的要求,而且这一点还根据不同的人的文化层次,看问题的立场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象。这一点用我们专业上的词语应该说是对于风格流派的追求。

室内装饰的风格流派,实际上是建筑的风格流派的延续。这一点是很正常的。实际上,室内设计在相当长的时期以内一直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建筑的最后完成,实际上就是内部的全部设施都已经准备就绪,可供使用了。早期的室内设计,实际上只停留在对建筑的室内构件进行装饰上。我们在了解各个时期的风格流派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比如国内的宫殿建筑群,通常我们形容它的室内空间时会用到"雕梁画栋"这个词语,那光从字面上看,就是针对建筑构件的修饰。国外的巴洛克、洛可可等建筑风格特点可以说是室内设计风格也体现在局部修饰上。在古典主义的设计里,室内陈设只是这种风格的附庸罢了,绝大部分的气氛都体现在了建筑的墙面上了。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不过是统治阶级权贵的玩物,也就是说,我们在涉猎古典主义流派时,实际上是在考察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普通的百姓所能拥有的只是一个可以栖身的狭小空间,而且不会带有什么可以深入钻研的学术内容。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室内设计理论,是伴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或者说是和工业革命一起走进平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建筑发展的艺术的历史。现代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古典主义以及复古主义是一个完全的反动。建筑的内部空间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分成各个独立的房间,而是以大的空间灵活的组成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也使得室内空间的设计从对建筑构件的修饰转变成为对室内综合空间的重新规划和气氛的营造上。建筑构件不再成为装饰的重点(现代主义是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的),而合理的区分各种功能要求成为了唯一的工作。

装饰是反映人们生活标准的最为明显的标志。现代主义风格反对装饰的主张是有着它的历史原因的。在上个世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不高的,现代主义建筑家通常都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似的政治主张,因此他们的设计明显趋向于为这一阶层服务。装饰,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们要反对的内容。

而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因此,主张平民化的现代主义似乎称为了过去,而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法又突然地冒了出来。这一种发展的过程好像可以用这样的顺序来概括,从原始社会人们有了住房开始,无装饰——装饰——强调装饰——反对装饰——无装饰——装饰——重视装饰,这样一个过程。然而,这个发展的过程也不能够概括出建筑领域设计思潮的变化的全部。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代替单一模式的世界。在学术领域更是如此。有很多设计,依然体现着现代主义的"少就是多"的主张,简单自然,追求一种轻松理性的生活方式,不能不说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态。

很多的装修公司在给客户介绍设计作品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些设计作品的风格,有简约、欧美、豪华、色彩等等。而实际上,对风格的这样的分类是不确切和不科学的。就拿现在最为流行的简约风格来说,只把它称之为简约就是一个错误,简约只是设计作品的一个简单的形式而并不是内涵,更为准确的称谓应该叫做现代主义或者叫做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其他种类的变形。还有,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欧式装修也是一个十分不准确的叫法,因为按照这样的叫法,只要是存在于欧洲的装饰风格都可以称之为欧式风格,很显然不正确,因为现代主义的风格就发源于欧美。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古典主义,以及更加准确的巴洛克、洛可可等装饰风格。还有,罗马柱式也不是罗马人发明的,而是继承了希腊建筑优美完善的建筑装饰体系才产生的,同时它还具有古埃及的艺术特色,并把它们加以吸收理解。

作为空间的设计者,不了解这个发展的历史是不行的。因为不了解历史,我们现在很多的设计只能是拼凑和抄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东西,很多都是似是而非,不求甚解,包括起码的那个时期的古典主义应该具有什么特点都不清楚,一味地说成是欧式的豪华,这样是不行的。一个设计者首先要对设计的发展状态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去跟上设计领域的一次又一次的变革。急功近利的拼凑设计是出不来好作品的。

时尚和现在多元化的设计风格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列举时尚的表象时会有如此多的模式。时尚,我们现在所说的时尚,是现代主义以后的东西,就是有着各种不同的类型。而对于符合自己所处的时期的艺术流派的东西,它们在那个时期也就是时尚的。

所以,有的设计者说,他只做时尚的东西,不用了解历史,这样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时尚的发生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来的,而且时尚的特点是有着它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的。我们所说的室内设计是一个边缘性的、综合性的学科也表现于此。室内设计也是一种文化,而且它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或是高雅,或是低俗,有的风花雪月,有的下里巴人。作为一个设计者,一个创造时尚、领导时尚的人,应该对文化有着敏锐的嗅觉,同时也要有着殷实的文化基础。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说行业,不再是那种像几年以前那样只是几个工匠就可以胜任的样子了,设计是讲文化、文脉、历史、艺术的东西。不是想当然,随随便便就能够成为艺术的东西。

设计的过程可能会是枯燥的。但设计这个领域,尤其是室内设计这个细分的学科却是营养丰富的。一个好的设计者要了解很多东西。文学、绘画、音乐、建筑、哲学、历史、政治、地理、风俗、民族、宗教、体育,甚至连美食烹饪都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这些东西会作用到设计者的设计作品当中,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艺术品。而这些也会逐步的提高设计者自身的文化的修养。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看,设计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美好的行业。

设计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人".这与设计这个学科的艺术品形式分不开的。而首当其冲的是美术的修养和美术的基本功。学习设计,先要学习形体、学习比例和尺度,然后上升到形体在空间中的构成,进而演变成色彩的综合使用,色彩关系的熟练处理。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去创造反映自己审美兴趣的形体、色彩,创造自己的艺术形态。学习设计就是要走这样的过程。可能,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要求设计者只要会使用电脑软件,只要能够做出效果图就行。但对于一个设计者来说,这样的要求显然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影响着自己的提高。换句话说,也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

电脑操作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不是艺术。

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电脑没有情感,没有知觉,只是一部机器。艺术创作是需要人的头脑的。或许我们都是用同样的方法去操作,但所做成的东西却有着绝对的不同。这还是因为艺术修养、美术基础有着高低的区别。

艺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我们小学的时候好像都学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去体会事物的不同,以及相同物体之间细微的差别。观察生活也是如此。设计者要有像显微镜一样的敏感的眼睛。对于美术修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决不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就可以奏效的。这需要设计者自己不断的练习和探索。

学习室内环境设计,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培养自己对艺术的敏锐的洞察力,学会去区分形体与色彩,空间与韵律;还要掌握文化的发展方向,懂得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同时也不要被五光十色的`新鲜的事物所迷惑,要了解他们出现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潮流的变换中迷失自己,面临取舍的困境。也只有这样,设计者的作品才不会像时兴的物品那样,很快成为昨日黄花。设计就是这样的严肃的事情,尽管在它的里面蕴藏着无数的鲜活的内容。

设计是一门很讲究的艺术,它容不得半点的虚假。说到底,在艺术的领域里就是需要一种严谨的学术精神,去探索艺术的真谛。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短短的课程使设计者对设计的历史、设计的风格、设计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把握设计发展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因为编写时间很短,我们只能把这些复杂的理论分为几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分别是:一、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风格流派。很多室内设计风格流派是由建筑的发展上引申出来的,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在设计史上,很长时间以来室内设计一直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室内设计的流行风格,很多是从建筑领域发源的,而且不仅仅只是针对室内设计,包括平面设计、服饰等艺术门类都和建筑的历史有关。因此,了解建筑的历史流派,对于设计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 室内设计与工艺美术、美术。作为一个边缘学科,环境艺术也包含了对美术的理解和吸收。很多绘画上的手法都可以成为对环境处理的手法,而工艺美术则为环境艺术的丰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工艺美术发展历史,也就是在了解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就是在掌握设计的发展方向。

三、 中国传统建筑与空间的灵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的不同,同时这也是一种艺术哲学的不同,中国建筑(传统的建筑)更讲究的是空间的灵活和立意的深远,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上。现代建筑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同时,深入的理解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近乎完美的艺术作品,对于更好的去进行创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 虚与实构成的空间。形式由功能而来。只有把握好空间的使用功能,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对空间的设计。同时建筑的空间组合直接影响着室内空间的组成方式,很多建筑上处理空间的手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处理室内空间构成时所要使用的手法,了解建筑空间的组合理论,对于更好的、合理的划分室内空间有着深刻的意义。

当然,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我们在这个课程上所做的讲解只能够是肤浅的、蜻蜓点水似的。关于设计的理论和流派在学术界时有很多的说法的,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更深入的理解和阐述老师、名家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但同样作为一个设计者,我们认为有这样的必要和大家共同的去探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发展方向的问题,了解曾经在历史上出现并影响深刻的先进的理论体系,掌握这一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

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对于设计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他不仅仅是个人文化层次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自己在这一领域会不会有所提高的问题。因为设计不是昙花一现、随波逐流的东西,它是一个非常讲究历史文脉、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设计者只有把理论的水平提高上来,才能够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在艺术水平上,在审美情趣上不断的进步。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二

摘要:概念艺术可说是实践的艺术,相关理论著述很少。本文主要从概念艺术主流领域入手,结合实例及图片对概念艺术做一概括的论述,并且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艺术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对国内概念艺术理论传播以及行业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概念设计;概念。

一、概念艺术的发展。

(一)概念艺术概述。

概念艺术(conceptart)或称“概念设定”,是一种插画艺术,其目的是为某一文艺作品――通常是影视、动画、视频游戏、漫画等构建虚拟的视觉形象。其中包括将该作品的主题、背景和感情基调等通过绘画等手段视觉化,往往是后续创作的基础。

以上是狭义上的定义。目前概念艺术已经在影视、动画、游戏等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动用其更广义上的性质来描述概念艺术。往往在某一文艺作品或文化产品中,艺术家为观者呈现的是一个“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形象”这么简单。例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系列中,出现过许多带有“脚踏板”一样零件的扫帚。如果脱离电影看,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形象”。但是了解剧情的人都知道,在魔法世界里,扫帚不用来扫地,而是一种交通工具。而脚踏板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显得十分协调,合情合理。片中也展示出了魔法师们如何驾驭这种带有脚踏板的扫帚在天空飞行。此时这些“脚踏板”已经不是简单的形象,它们给影片中所有的扫帚打上了深深的魔法世界的烙印,也在观众内心植入了“骑扫帚飞行”这样一个概念。

同理,在整部作品中,又有许多这样的概念,这一个个概念组合起来,就构筑起一个宏大的世界的视野,在本例中就是多彩的魔法世界。

(二)概念艺术的发展。

1890年,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摄影机,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把活动影像搬上了大银幕,自此标志着电影艺术诞生了。而到20世纪初,也就是电影发明后不久,动画片也诞生了。1914年美国漫画家温瑟?麦凯为观众们呈现了第一个银幕上的动画形象――恐龙葛蒂。恐龙葛蒂的诞生,也是银幕虚拟形象诞生的标志,事实上概念设计也同时诞生。恐龙葛蒂的形象在原始的恐龙形象基础上经过了作者艺术手段的处理,造型上显得圆润可爱,活灵活现,并且适当概括使得其生动传神的同时又可以减少作画量。这之中的设计,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只不过在当时,动画制作者同时兼任导演、原画、动画等,也包括概念设计。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所谓“概念设计”这一独立的门类。

自从电影发明以来,艺术家们就不懈的尝试在影片中运用各种各样的特效。从《月球之旅》到《金刚》。值得注意的是1939年米高梅出品的《绿野仙踪》。片中大量使用了特效技术,创造了一个幻想国度“奥兹王国”。其中不但有妙趣横生的人物形象,更有充满想象的各种场景,如芒奇金城、绿宝石城堡等。自此,电影中的概念设计也正式诞生了。并且同时产生了角色和场景等不同种类概念设定的划分,这在后来的各类文艺作品中也都逐渐地被普遍接受。

1977年,另一部划时代意义的电影《星球大战》上映。这部影片不仅开创了电影特效的新时代,同时也开创了电影概念艺术的新局面。本片导演乔治?卢卡斯甚至为该片成立了专门的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iindustriallightandmagic)而该公司为日后电影特效及概念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本片的概念设计则请到日本著名画家生赖范义。相应的在该片的概念设计中日本文化的元素可谓俯拾皆是。比如最著名的“光剑”,以及片中的服饰(最典型的要数黑武士的头盔,可以明显见到日本武士盔甲的影子)设计等。从此,电影中的概念艺术成为电影特效制作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固定下来。

这一时期日本的概念艺术则是存在于具有独特风格的所谓“特摄电影”中。日本60年代开始流行这种由演员穿着橡胶戏服表演的,应用大量特技拍摄的动作电影,往往取科幻或奇幻题材。在日本当地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也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代表作。对于其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助益颇大。

80年代末随着任天堂家用游戏系统风靡全球,游戏软件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由于新的硬件系统有着更强的图像功能,屏幕上的游戏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游戏美术在一部游戏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游戏概念设计也逐渐成为游戏制作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迪斯尼和皮克斯在1995年合作推出了全cg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全片完全使用电脑图形图像技术来制作。标志着cg时代的来临。而这种崭新的形式也大受好评,之后该类影片的制作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正如前文所述,这也是新技术催生的新需求。

随着各种文艺作品创作中大量虚拟形象不断涌现,概念艺术,以及从事这一行的概念艺术家已经广泛进入到包括电影、动画、视频游戏、漫画等各个领域中。

二、概念艺术的特点。

如前所述,概念艺术主要的功能是为文艺作品构建其概念。同其他的艺术设计门类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早期概念艺术的成长的确直接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中汲取营养,之后慢慢同自身的特点相结合,而逐渐走上了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这样的发展是必然的。由于其特殊使命,概念设计天生具有一些特点。这里我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对矛盾作为切入点,对概念艺术这一形式的特点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合理性与观赏性的平衡。

现实生活中合理性很容易理解。比如现实中的建筑要严格符合结构力学的规律,无论外观怎样漂亮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稳定与安全。而现实中的工业产品设计,比如汽车等交通工具,不但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而且量产型汽车还要考虑到材料、配件等的成本以及使用寿命等一系列问题。总之现实生活中的人造物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合理性”。在合理性的约束下设计出的造型显得严谨,稳定并且平淡无奇。

在概念设计中,由于是为虚构的世界构建概念及形象,合理性的考量也不再至关重要。虚构的建筑物往往并不真的建设出来,而建造出来的部分往往也不会供人居住。因此不需要过多考虑结构、承重等问题。同样的,虚构的世界中交通工具,也只是以图像手段表现出来,所以这一类设计当中也可以较少机械以及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思考及论证。留给艺术家更多空间将精力聚焦在作品的观赏性,充分发挥想象力为观众们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然而过分超脱于常规的设计,或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现实规律而做的设计往往令观众难以认同,无法产生共鸣。于是对于整部作品的感受也会大受影响。好的概念艺术家就能够在合理性和观赏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让观者在赞叹作品奇思妙想的同时又感到其中的合理性,让人感觉有存在感,真实可信。以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为例,在本片之前的科幻电影表现未来世界,都非常干净漂亮整洁,一切都像是从工厂刚刚生产出来的。而该片呈现了一个破败的未来城市,累年的建筑外表早已经破败不堪,用过的飞船表面坑坑洼洼。

相对于之前一尘不染的观感,这样的景色的确令观众更有亲近感和投入感。影片选择了更为真实,合理的设计而不是过分理想化,完美的形象。事实证明《银翼杀手》的概念设计是成功的,其塑造的未来城市已成为影史上的经典。

(二)视觉效果与实现成本的平衡。

视觉效果与实现成本这一对矛盾从最原始的概念设计产生时就已存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迪斯尼动画角色的设计。米老鼠、唐老鸭等经典形象都是只有四根手指。视觉效果上四根和五根的区别微乎其微,然而就是这一简单的改动,从五根手指减少到四根,为迪斯尼动画工厂节省了数以万计的作画时间,也即是节省了大量成本。这是一个视觉效果与成本之间寻求平衡的完美案例,不只在动画的行业内被传为美谈。

同样的问题在各种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电脑图形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视频游戏全面进入了3d时代,从最早的《德军总部3d》简陋的模拟3d画面到近年来画面几可乱真的《孤岛危机》等大作。视频游戏中所呈现的图像越来越精美,与来越复杂。而游戏玩家的期望也日渐提升。制约游戏画面飞速发展有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游戏制作者方面,更精细的画面意味着更复杂的角色模型,更清晰的纹理贴图等等,也就意味着花费更多的制作资源,更高的开发成本;其二是,要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再现这种精美的画面,依靠的则是用户端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越复杂和精美的画面对于运算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在这对矛盾之间的寻求平衡贯穿于整个游戏制作的流程,然而好的概念设计师善于在视觉效果与实现其的成本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往往能在概念设计阶段就预见到后续制作中应对的问题,用相对简单、经济的元素来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效果。如2003年育碧出品的3d游戏《xiii》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xiii》是一部改编自同名漫画的射击游戏,制作方活用漫画改编这一点,大胆在游戏中使用了当时颇为少见的卡通渲染来表现,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漫画世界,视觉效果令人赞叹,而更是得益于卡通渲染方式非常节省运算量的特性,该作几乎是同时期作品中对硬件要求最低的。其在高素质的视觉效果和实现成本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平衡,该作品本身也成为一部经典,之后的效仿者甚众。

三、概念艺术的现状和展望。

概念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最初诞生的阶段,共生于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例如前述的恐龙葛蒂一例;到简单分工的阶段,像早期电子游戏的制作就简单分为程序和美工等部分,美工的中重要的工作环节就包括概念设计;再到今天以专业团队或公司为主体,拥有完善的流程及详细分工的系统化作业的阶段。可以说概念艺术向着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及趋势。希望这里对于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的分析将会对于展望概念艺术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跨界联合发展趋势。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然而从概念艺术的角度看,电影、动画、游戏等概念艺术的主要载体之间似乎不存在如此显著的隔阂。当然这只是从特定角度的认识。回顾概念艺术不长的历史我们发现其从诞生时期就较少受到行业间的区别造成的局限。比如前文提到的工业光魔最初组建时,主要成员包括建筑设计师、工业造型设计师、模型师等等,大部分并未从事过电影相关工作或概念艺术。当时年轻的艺术家们凭着热情和才能不断摸索最终完成了《星球大战》这一当时的视觉奇迹。后来工业光魔逐渐壮大,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特效制作公司。这是从技术层面讲,概念艺术的出身,同其他艺术设计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从内容上讲,大量应用到概念艺术的漫画、电影、游戏等基本都是科幻或奇幻题材,首先题材上是共通的。

比如奇幻文学开山名著《指环王》,以小说为母本,有插图绘本,漫画等,有电影《指环王》三部曲,而负责电影概念设计的艺术总监正是长期创作指环王系列题材插图的画家艾伦?李。在电影大受欢迎之际,主创方不失时机地先后推出了数款《指环王》游戏,游戏中的大量设定就直接承袭自对应的电影,甚至制作团队人员方面都有重叠部分,之前电影视觉主创团队中很多人加入到游戏的开发制作中,再负责游戏中的概念设计。这样跨界联动的好处是,一方面节省成本,后开发的项目可以从前期项目中继承很多成果,许多资源可以共享,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短时间内围绕同一主题在不同领域堆出作品可以形成联合造势的效应,电影带动游戏的需求,而游戏反过来促进电影的票房,互相激励。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生化危机》游戏和电影系列,《蜘蛛侠》漫画和电影及游戏系列,等等。目前看这是一套比较成熟有效的模式,尤其在近期类似的作品呈逐年增长趋势,相信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成为商业作品概念设计主流的发展方向。

(二)符号化创作趋势。

现代符号学以及符号论美学为美术理论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曾经指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精辟论断阐明了古往今来各种艺术作品其符号化创作的本质。而概念艺术家也同样会自觉地利用视觉符号的象征性进行创作。也是概念艺术未来一大发展趋势。

《辛普森一家》是美国颇受欢迎的动画电视剧,以虚拟的美国小镇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为背景,呈现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该剧常用辛辣的讽刺针砭时弊。现实中的白种人在剧中全部被以黄色表现,而黄色人种则以白色呈现,体现出对种族问题的调侃和反叛的态度。而主要角色一律引人注目的黄色已经成为本剧最大的标志。

《千与千寻》是日本导演宫崎骏近年来的作品,影片描写的是小女孩千寻成长的故事,但是背景放在了奇异的神明的世界,在这多彩的幻想世界中,导演多用符号化的视觉语言,令人印象深刻。千寻父母在一间料理店大吃,结果变成了猪,其象征用意显而易见。如同千寻被剥夺名字,变成猪则是被剥夺了自我的强烈的表达。给人印象深刻。而另一处“无脸男”也是象征意味十足的设定。“无脸”暗示找不到自我,而变出金子,是因为别人喜欢金子,是对人的曲意逢迎。类似寓意深远而又出手巧妙的地方不胜枚举,整部影片让人在视觉享受中不知不觉中受教,其概念设计上的巧思可谓功不可没。

四、结语。

严格讲概念艺术还是非常年轻的艺术门类,然而在短短几十年间发展迅速,无数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此探寻自己的道路。然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通过对本身的剖析和对相关领域的学习,才能助年轻的概念艺术持续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我希望这一翩粗浅的见解可以算作丰富相关理论做的有益尝试。为中国概念艺术健康发展和繁荣略尽了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美】克莉丝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3]孙白英。游戏之王:纵横电脑游戏世界[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三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九十年代物业管理行业的兴起,物业管理机制在对建成物业的管理和对使用人的服务上,发挥了原有房管体制没有的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从表面上看物业管理是对物业的使用管理,因此,物业管理只要在物业交付使用时介入即可。然而,随着物业管理的深入发展,物业管理总是在物业建成之后介入的状况已经不适应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物业开发建设是一次性的“买卖”,而物业管理则是长期伴随业主的事情。

很多人把物业管理看成是房地产开发的附属,并不把物业管理行业看成是一个卓有建树的独立行业。但是,总结物业管理多年的经验,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留下的缺憾,如常见的车位拥挤,住房使用功能不全,空调位置未考虑,脱排水管道未顾及,以及水、电、煤、通风、交通等配套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房产使用人和物业管理单位带来了诸多影响。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业管理的作用有了相当的认识和重视。能不能让物业管理提前介入物业建设,在物业开发项目未竣工前,直至规划设计阶段即开始介入,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入住后的管理、使用难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物业管理是一种对物业全程的管理,其首要环节即使物业的前期管理,物业前期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的开发设计阶段即介入,从事物业形成前的阶段管理。详细来说,物业管理早期介入,指开发企业邀请从事物业管理企业及有关人员,从物业管理和运作角度为开发企业提出小区规划、楼宇设计、设备选用、功能规划、施工监管、工程竣工、验收接管、房屋销售租赁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并制定物业管理方案,以便以后物业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已经有一些富有远见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尝试让物业管理企业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开始提前介入,悉心听取来自物业管理单位的意见建议,完善物业建设,完美楼盘品质,得到了市场良好的回报,也理顺了后期管理的诸多事情,为正式投入使用后的物业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试图从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方面的实践来谈前期介入的作用,目的在于探讨和促进物业管理前期介入。

现代建筑,设计复杂,技术含量高,安装、施工难度大。各种新材料的不断投入使用,专业门类越来越广。为了对一个物业实施有效管理,保证物业正常使用和功能的发挥,需要物业管理企业的前期介入。目前,也有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项目实施前期介入,但大多数的前期介入都是在入住前半年左右进入的,所做的主要工作也只是就建筑安装后期阶段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为接管验收做前期准备,而没有从实质上参与到物业项目前期开发建设中来,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给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从总体上看,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一直是困扰当前物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从项目设计开始提前介入,参与物业建设项目的优化设计,对物业实施超前管理,为完善物业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避免物业建成后的使用和管理问题。

物业的设计人员不是专业的物业管理者,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只从设计技术角度考虑问题,其在制定设计方案时,不可能将后期的物业管理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的那么全面,或者很少从业主长期使用和后续物业管理正常运行的角度考虑问题,造成物业建成后管理上的漏洞和功能布局上的缺陷。

同时由于设计阶段与物业的建成存在较长间隔,建筑、设施的技术进步和业主需要的不断提高都有可能使设计方案落伍。而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物业的管理经营维护者,对物业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其前期介入,可以从业主和管理者的角度参与规划设计方案的讨论,完善设计细节,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使物业的功能设计更有利于日后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设计的缺陷或不足而给业主使用和物业管理带来的麻烦。

如2000年投入使用的某大厦,其绝大部分设计工作是96年内完成的,若全部按照设计图纸建设,则与后期使用和经营管理要求就有一定距离。作为前期介入该大厦的物业管理公司,积极组织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对大厦各类设备如电梯、电气、空调、洁具、电脑布线、停车场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参与设备、材料的选型及供应商的考察选用,到有关生产厂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大厦设计细节、更好地搞好本大厦的经营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提出了需补充和完善的项目。这些项目经同开发商和业主方沟通后,最终都做出了更加合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积极参与工程监理工作,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对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避免物业建成后给使用和管理服务带来的缺憾。

国家建设部已有明文规定,我国的施工建设要与国际接轨,设立建设监理制,这样,一批专业工程监理公司便应运而生。尽管如此,由于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的管理和使用方面拥有第一手资料,并作为潜在业主的楼宇验收接管代理,在物业的建设过程中参与监理,可以加强房屋建造质量管理。这样,在施工单位自我质量管理,开发单位检查管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用户单位的监督管理,不仅强化了房屋建造中的生产技术的监控,而且还落实、保证了质量监督的组织措施,从而确保房屋建造质量。

在工程施工这个关键时期,开发商的主要精力更多放在工程进度、资金筹措和促销推广上,尽管从开发商的本意来说,总是希望能保证工程质量,使所建物业达到优良乃至优质工程目标,但是由于人力、技术、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忽视对工程质量的全面监控。物业管理公司选派相应的管理人员介入施工质量管理,对土建结构、管线情况、设备安装、用材性能一清二楚,提前熟悉物业中各种设备的操作和线路的来龙去脉。有利于物业的工程质量,为以后的物业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为降低后期管理的操作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收到业主满意,物业管理顺利双赢效果打下了基础。

很多物业质量不如人意,今天厕浴间漏,明天屋面漏,后天屋里长磨菇,严重影响了业主的生活质量,造成大量投诉,业主在找开发商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往往迁怒于物业管理企业,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使物业管理公司成了“替罪羊”。基于长期性考虑的物业管理企业提前介入后,却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了物业建成后给使用和管理维护服务带来的缺憾。

三、提前熟悉所安装的设备设施,做好财务预算,确保物业管理单位能够在物业建成后一开始投入使用即能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

在接管验收阶段,开发商往往只注重物业整体的交付使用,而很少考虑到物业公司接管后细微全面的需要,给物业建成后的使用维护带来诸多不便,也对物业管理单位顺利、及时地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带来影响。有物业管理公司提前介入后,发展商可以得到物业管理公司的紧密配合,使其专心开发建设。物业管理公司可以根据物业管理的技术规范要求,对接管的物业从使用功能上严格把关,促使开发商引起高度重视并要求承建单位限期解决,确保各项设备设施在投入使用住前就能正常运行。

由于早期介入物业开发,物业管理公司对该物业的整体情况相当熟悉,这对物业的管理、养护、维修,可以说带来许多便利。一是方便了物业管理中维修保养计划的安排;二是方便了物业管理中的检修,特别是可以缩短检修时间;三是能够或比较容易保证维修质量等。所有这一切,提高了物业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物业管理公司向住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打下了基础。

早期介入可以做好财务预算和业主公约、物业使用守则的制定。通过初期设计建造全过程的现场跟踪管理,能有事实根据较精确的进行财务预算分析,较好的控制日后的管理成本,根据物业的层次或档次来确定各类服务标准,保证服务费用的有效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早期介入有利于安全防范和人才培训。安全工作在物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业主购房意向的重要因素,关系到物业管理公司的声誉。物业管理人员的早期介入,使得保卫和防火工作在物业交付使用时做到没有漏洞,安全系统设施完好无损,需要时及时投入使用,把小区安全纳入城市这个大系统中去。人才是各行各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物业管理也是一样,那些物业投入时才进入的物业管理队伍,往往仓促上阵,难免在初期的管理中导致很多不应有的失误,也给业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物业的早期介入可以提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物业交付使用时及时提供于相适应的优质服务。

实践证明,让物业管理单位提前介入物业开发建设,对完善物业功能、确保物业建设质量、确保物业在建成后漫长的使用期间顺利的维护保养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设计、建设、施工、安装、监理等环节的单位对物业管理的认识重视不够,致使物业管理行为滞后,造成物业建成后的长期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要解决问题,应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物业管理的概念,要认识到,物业建设相比物业管理之下只是短期行为,而物业管理则是长期的过程。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对于提高物业质量,延长物业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物业管理前期介入是首要的环节,如果在相关物业管理法规中,从法律的高度,把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纳入法规,那么,这将对我国今后的整体物业建设质量和物业管理质量乃至人民生活质量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意义将是及其重大深远的。

参考文献:

《中国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

《面向21世纪中国物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四

1、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服、喂家禽家畜、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2、进行“修旧利废”制作活动。巧妙利用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例如用金属空罐头盒做花和装饰品,用大塑料雪碧瓶制作花篮,用玻璃片做万花筒等。此外修理门铃、家具、玩具,自行车,拆装旧闹钟、废手表、破电动玩具等,都能养成改造、创新、利废的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

3、自制玩具学具。用纸折叠玩具,用蜡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纸张做灯笼,用纸张做风车,用细篾制风筝,用铜钱做陀螺等等。真正参与整个发明物化实践过程,包括自己寻找、准备所需要用的材料;尽量自己设计、自己选择、自己安装。还可以请家长、老师参与自己的制作活动。

4、进行有社会意义的实践活动,例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学或社区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5、每个实验都蕴含着科学的奥秘,有利于发展探索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青少年朋友应尽可能参加有老师指导的科技制作小组、小发明兴趣班,让生活多多闪耀创造发明的火花。

6、要学会修改。许多学生找到了发明的好选题,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没有做出来,这样丢失机会具比较可惜。发明创造须反复修改,自己要修改,找同学一起修改,还可以请老师、家长提修改的意见建议。修改后的作品在实践中还应不断改进完善。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五

工程项目业主责任制的实施,必然要求对项目的设计加强监督和管理。工程施工阶段对设计(施工详图)的管理由聘请的监理工程师承担,这已为国内外所通行。目前国内也开始在一些工程中实行对水电前期设计(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招标设计)的监督和管理,但形式多样,职责也不确定,有待进一步总结、深化和规范。笔者从水电前期设计的特点出发,根据近些年来为业主服务参与多项工程评估咨询的实践,特别是清江水布垭水电站前期设计监督的实践,就水电前期设计监督的形式、水电前期设计监理的职责、深化前期设计监理的条件3个方面,作一初步的剖析。

1.1前期设计监理是完善项目业主责任制的一项有效制度。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对其加强监督和管理,与工程施工执行监理制一样,是完善项目业主责任制的一项有效制度。实践证明,不论对工程采用何种形式的设计监督,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成效。例如,河南宝泉抽水蓄能电站采用了全过程咨询形式,在设计与咨询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一些复杂的技术难题(如上库的防渗形式、下库综合利用的扩建和加固)。湖北水布垭水电站初步推行前期设计监理,在业主、监理、设计三方大力协同下,完成了预可研和可研两个阶段的设计报告,如此复杂地质条件下装机容量1600mw的大型水电工程,两个设计阶段只用了5年多的时间,使得234m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方案成立,可行性报告较预可研报告发电工期提前一年,枢纽工程静态投资节省约20%。

水电工程受自然条件(气候、水文、地形、地质等)和社会条件(地区经济、综合利用、跨区开发、水库淹没等)的严格制约,各个工程千差万别,每个工程都必须充分揭示其客观条件,而勘测设计本身就是不断深入认识客观实际的过程。因此,在完成阶段设计报告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和勘测设计工作的变动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正确的设计不可能产生于勘测设计工作之初,只能完成于提出阶段设计报告之时,凭借工程类比经验可以优化勘设工作,但不可能跨越认识深化的过程,这是水电前期设计的特点和规律。工程施工阶段也会有变化,但与前期设计不同,其变化不涉及大的方案,仅是局部的。

设计是知识产业,其工作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物化,更难按时分段物化;知识产物的质量也往往是相对的,相比较而存在的,并有很大的弹性。这与可以完全在数量上物化、在质量上界定的施工工作,也有很大的区别。

设计单位作为独立法人有其独立性和设计自主权,并对设计成果承担直接责任。设计监理作为中介机构,协助业主介入设计管理,只对完成设计合同承担保证或督促作用。当代水电工程建设技术虽有飞速发展,但仍带有一定的经验性;技术上见仁见智,因经验而不同,难求一致;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不同方案往往各有利弊,方案综合效益上的差异有时难以绝对化,方案的可塑性很大;监理与设计同步,都有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监理不能代替设计,凡此种种,决定了前期设计监理的保证和督促作用需通过把握原则、方向、方案、程序等来实现,这与施工监理要求承包商按图施工也有性质上的区别。

从以上3个方面的分析可见,对水电前期设计监理职责的要求,不能套用施工期监理的做法和要求,必须遵循水电工程的特点及其设计的内在规律,加以探索并逐步规范。

对水电前期设计的监督可概括为3种形式,也是前期设计监督逐步深化的3个发展阶段。第一种形式是只对设计阶段成果进行评审。这种形式虽然由来已久,但由于其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加之评审者临时参与,短时间内难以确切把握工程实际,特别当工程实际问题超越评审人的经验时,往往起不到对设计的监督作用。早在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主管全国水利水电建设全过程(从河流规划到工程施工)的原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总结经验,深感这种评审存在着弊端,曾提出“设计审查要做到设计过程中”的要求。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工程由业主聘请咨询单位对水电项目前期设计进行全过程咨询,即发展为第二种形式。咨询单位从研讨勘测设计工作大纲开始介入,中间分专题或按步骤进行咨询,直至完成设计阶段报告。水布垭电站前期设计监理是第三种形式的起步,是对第二种形式深化和发展的探索。全过程咨询与设计监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仅介入设计成果,后者介入设计管理;前者只提出咨询建议,后者承担协助业主监督和促进完成设计合同的责任。

水布垭电站的前期设计监理已完成预可行性报告和可行性报告阶段的监理工作,正在进行招标设计阶段的工作,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有待更多工程实践的总结和规范。

设计理论论文篇十六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药行业药品品牌的开发和管理已受到制药企业的高度重视,除去新产品的开发和上市作为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外,对已上市产品品牌的成功建立和维护,也日益成为制药企业占领市场、保持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方面。成功的品牌管理已成为企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制药行业药品品牌策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关意见。

关键词:

制药行业药品品牌品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药品的销售较少依靠品牌的力量而蒸蒸日上。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政府都对药品生产、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医药知识,制药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及特性方面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消费者用药选择主要根据处方医生的建议。而购买药品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和保险公司来支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上市的产品在其专利期内享有垄断地位。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意识和兴趣不断增强,愿意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非处方药市场迅速扩大,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新药的开发费用又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制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药品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奕,朱昌蕙,魏端.试论非处方药的品牌定位、管理与传播[j].西部药学,,(4).

[2]刘莉,杨晓斐.佛慈药业品牌策略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j].甘肃农业,,(1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741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