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善于观察生活,对于写作的灵感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更好地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参考以下给出的一些书籍。
两种观点英语篇一
每个人的英语基础不一样,所以学习方法肯定也不能一样,照搬照抄没有意义。
举个例子,有位同学,英语底子很好特别是阅读水平很好,四六级六百多。然后她做考研英语一的卷子做着完,选择题60分就错了一道完型。像她这样的同学,可以说做两道真题就可以直接上考场了,别说英语二,英语一也是毫无问题的。
我个人英语不算好,四六级过了分不高,但是阅读能力不错,四六级的阅读基本不扣分,于是考研卷子就挺适合我的。没有报什么班,扎扎实实背了单词后,做英语一、英语二真题客观题都有50+。
而有的同学四级低分飘过,阅读能力比较差一点,在英语上就要投入更久的时间了。
2、背单词的方法。
有的同学老早买一本厚厚的新东方绿皮书,老早就开始啃吃吭哧背,但是面对这么厚一本单词,很容易就会丧失耐心、半途而废了。
对于意志力不十分坚定、基础尚可的同学,我推荐不要买特别厚的单词书。可以跟着一些老师来背单词,听听他们的课还是很受启发,比如韩苏就不错。不要试图一遍就记住,而是尽量多背几遍。我背了两遍核心单词,,又买了一本便携本的单词书,一遍一遍地背,最后基本书上的单词掌握98%以上。
同时,干背单词是效果很差的。最好的情况是,背到一个单词,第二天就在阅读里看到了,这下基本就可以记住了,而且效果很好,因为是联想式的记忆。所以推荐背一些真题书后面的附带的原文的词汇,做一套真题,看一下里面的单词,然后反过去再看一遍真题。这样效果真的会更好。
3、做真题不要开始太晚。
真题套数不多,做完了就没有,所以有些同学很节约,到了考试前两三个月才开始做真题,我个人不认同这样的做法。我是从暑假就开始刷真题,一个星期一套这样做了两个多月。我做的第一套真题是10年的英语一,结果分数非常凄惨,当时特别沮丧,后来才发现10年几乎是最难的。我暑假每天英语看一两个小时,背单词加做题,还做了一些练习题,但是并不特别推荐大家去做练习题。结果到了9月份开学,我做真题就很轻松了,客观题基本上全是50+,我也就把英语学习时间压缩了,有时候每天可能一个小时都不到。我是根据真题的做题情况来决定学习时间的,事实证明也是对的。真题不仅是练习工具,还是检测工具,建议把每一次做真题,都当成模拟考,在两个小时以内完成客观题。
4、不推荐英语短程班。
考研没有报班,但是以前学口译报过班。觉得如果辅导班的老师不吹什么解题技巧,带着大家一起学单词、词组、句型的话,还是不错的。这样的效果比自己一个人死背要轻松许多了,比较适合基础薄弱的同学。而且如果报班,就报那种时间拉的长,每次上课时间短的班,这样效率更高点。如果辅导班的老师一味讲解题技巧的话,就和他说拜拜吧,纯粹是浪费时间。ps:上课的地方不要太远,否则不容易坚持,也浪费很多交通时间。推荐网上的视频,质量很高,又省下很多时间。
5、对症下药——抓好长难句。
可能一篇阅读理解里,95%的句子都能轻松没有歧义地理解,但是考点往往是5%的那些句子。有时候模拟题做的再多,反而是浪费时间,因为95%的句子你认识。就像让一个中国小学生一直看连环漫画一样难以提升水平。买本长难句的辅导书是可以的,每次做完真题,把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反复去读,慢慢读,对照翻译读,甚至背下来,这样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两种观点英语篇二
目前,对于策略的定义和本质尚未达到一个一致的认识,比如对于什么是策略行为,什么不是策略行为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对策略问题的理论分歧反映在教学上则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一种是直接教学(directinstruction),另一种是互惠教学(recipiocalinstru-ction)。本文试图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一些构想。
一、关于策略教学一致的观点和方法。
1.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创造力。
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互惠教学,都认为策略教学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策略教学最终以形成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为最高目的和标准。提出直接教学观的一些学者认为,通过策略教学,可以培养更清楚和更全面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不同一般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力或“横向思维”)。同时,他们都认为策略是可教的和可迁移的,主张把认知策略的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正式列入课程计划。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考虑知识、智慧技能学习的同时考虑策略的学习,这一观点受到普遍重视。对职业教育者的民意测验发现,90%的人认为思维技能方面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计划中主要的优先内容。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智慧技能的学习一样也是一种学习的形式,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形式。
2.认知策略是内部心智技能。
直接教学和互惠教学都把认知策略作为技能进行教学,称之为思维技能(thingkingskill)。波罗教授把思维定义为“操作技能、通过它将智力作用在经验上”。互惠教学的拥护者伯瑞特教授反对把认知策略作为言语声明的规则进行教学,提倡把策略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程序化过程,强调在学习者的实际行动中证实策略知识,而不是把策略作为陈述性知识呈现给学生。1974年,维特罗克提出生成学习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由学习者采取的旨在促进学习的具体技术(也称生成技术),如列标题与小标题、自己设计问题、写概要、抽象出主要观点和原理等,就是将策略作为技能进行研究的实例。加涅在策略的定义中也明确指出它是一种内部心智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策略无疑在知识分类中应归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应按程序性知识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
3.反省认知是策略迁移的条件。
反省认知是弗拉维尔于7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的提出是由于人们的研究策略时发现策略不能够迁移,只有当个体达到了反省认知水平时,策略才能迁移。这一观点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广泛接受,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互惠教学都强调反省认知在策略教学中的重要性。鼓励讲授反省认知策略的科斯特教授认为,教学方法中输入培养反省认知的教学策略,才能将智力行为发展为有意义的教育结果。他认为这种自控能力是智力任务上成功行为所必要的,并提出一系列加强反省认知的教学策略。
二、关于策略教学的对立观点和方法。
1.策略是跨学科的可概括的技能,是特殊的与任务有关的技能。
[1] [2] [3] [4] [5]。
两种观点英语篇三
生物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从万物之灵的人类到单细胞的细菌,以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等,所有生物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钙、铁、铜等几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并且这几十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是可以找到的。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而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活动。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例如叶的表皮是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向外一面的细胞壁上有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的这种结构的存在,就既利于阳光透过,又能防止叶内水分过多地散失,还能保护叶内部不受外来的伤害;而阳光透入,防止水分散失,保护叶内组织,又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这就是表皮。
3.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很明显,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说,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光合作用过程中,原料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也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因此说,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共同存在,才能使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5.生物进化的观点。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生物界也不例外,也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再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进而组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变化过程;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6.生态学观点。
生态学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永无止境。人类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逐步更新人口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走生存与发展的新路。
两种观点英语篇四
2.看穿但不说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出来。
3.高兴,就笑,让大家都知道。悲伤,就假装什么也没发生。
4.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
5.快乐最重要,谁人、何物、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他们在一起。何物让你不快乐,你就离开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离开他。
6.不要老在别人面前倾诉你的困境袒露你的脆弱。
7.学会用心的经营自己。
9.一定要做个有教养的.人。
10.要漂亮,更要有气质。
11.一次只爱一个人,选一个单身的人,值得爱的人。
12.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13.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14.善忘是一件好事。
15.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16.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两种观点英语篇五
目前,对于策略的定义和本质尚未达到一个一致的认识,比如对于什么是策略行为,什么不是策略行为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对策略问题的理论分歧反映在教学上则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一种是直接教学(directinstruction),另一种是互惠教学(recipiocalinstru-ction)。本文试图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一些构想。
一、关于策略教学一致的观点和方法。
1.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创造力。
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互惠教学,都认为策略教学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策略教学最终以形成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为最高目的和标准。提出直接教学观的一些学者认为,通过策略教学,可以培养更清楚和更全面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不同一般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力或“横向思维”)。同时,他们都认为策略是可教的和可迁移的,主张把认知策略的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正式列入课程计划。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考虑知识、智慧技能学习的同时考虑策略的学习,这一观点受到普遍重视。对职业教育者的民意测验发现,90%的人认为思维技能方面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计划中主要的优先内容。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智慧技能的学习一样也是一种学习的形式,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形式。
2.认知策略是内部心智技能。
直接教学和互惠教学都把认知策略作为技能进行教学,称之为思维技能(thingkingskill)。波罗教授把思维定义为“操作技能、通过它将智力作用在经验上”。互惠教学的拥护者伯瑞特教授反对把认知策略作为言语声明的规则进行教学,提倡把策略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程序化过程,强调在学习者的实际行动中证实策略知识,而不是把策略作为陈述性知识呈现给学生。1974年,维特罗克提出生成学习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由学习者采取的旨在促进学习的具体技术(也称生成技术),如列标题与小标题、自己设计问题、写概要、抽象出主要观点和原理等,就是将策略作为技能进行研究的实例。加涅在策略的定义中也明确指出它是一种内部心智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策略无疑在知识分类中应归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应按程序性知识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
3.反省认知是策略迁移的条件。
反省认知是弗拉维尔于7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的提出是由于人们的研究策略时发现策略不能够迁移,只有当个体达到了反省认知水平时,策略才能迁移。这一观点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广泛接受,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互惠教学都强调反省认知在策略教学中的重要性。鼓励讲授反省认知策略的科斯特教授认为,教学方法中输入培养反省认知的教学策略,才能将智力行为发展为有意义的教育结果。他认为这种自控能力是智力任务上成功行为所必要的,并提出一系列加强反省认知的教学策略。
二、关于策略教学的对立观点和方法。
1.策略是跨学科的可概括的技能,是特殊的与任务有关的技能。
持直接教学观点的波罗教授认为,尽管存在着科目的差异,但是思考的习惯和能应用于任一学科领域的一般的思维技能是存在的。例如,愿意寻找可选择的解决途径是一个可概括的思维习惯,而有意地引起争论则是可应用于任一情景中有助于产生主意的技能。他进一步指出,这些概括性的思维技能确实存在,只是不能在某一专门的课程中讲授,因为正是这些概括性的技能不能通过使用某一专门学科内容的材料来成功地教学,一些理论家才坚信这些技能不存在。但是,持互惠教学观点的心理学家们则认为不存在可概括的思维技能,他们说数学有数学的思维,自然科学有自然科学的思维,而在历史中则有历史的思维,每一种情况下的规则是不同的。他们提倡在具体的情境中教特殊的与任务相对应的策略。这两种观点导致了两种对立的方法:一般思维方法训练与具体解决问题技能训练。前者试图训练单一的、一般的思维策略,通过这种训练后,这些能力产生广泛的迁移,教育史上的形式训练说就持这样的观点;后者则提供训练材料由具体的和个别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构成,并经过长期系统的实验研究后表明这样习得的能力易于在类似的任务中迁移。
2.策略教学是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还是渗透到每一学科中进行教学?
把策略独立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正是“存在着概括性的策略知识”这一观点的反映。直接教学的拥护者认为,教师应该直接讲授思维本身,应该在课程中有一个专门的空间留给思维技能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思维正在被直接教学。同时,他们也希望在“思维课”上讲授的技能应该在地理、历史、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中找到自己的用途。波罗教授勾划出这样的蓝图:每一个年级的学生每周必须接受2小时的思维技能的直接教学。为此,他设计了一个称为cort的教学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有60节课,他称之为“操作性工具”。教思维时,教师呈现出这样一个工具,然后要求学生在许多项目上应用这一工具的各个方面。他认为,方案中专门设计的工具术语能点破学生的思维过程,产生一个反省的形式,使学生很快认识到它们的真正价值,与说教式的告诫相比,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波罗教授强调内容的参与将会分散正在使用的工具的参与,因此策略教学必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互惠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应该通过内容材料来教思维。他们认为这样的方法有两个优点:第一,通过它,思维很容易被引入课程,因为课程中的材料无论如何是必须学完的(而且它已经为教师所熟悉)。其次,这一方法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既教了思维又教了内容。卡尔教授提出当内容目标依据对思维有提高的活动而定时,当思维技能渗透到整个课程中时,思维技能的教学就会成功;相反,将思维技能作为一门学科就会导致失败。他提出两个方法防止这一失败:(1)依附策略,即将思维作为其它已被接受的教学目标的一部分。(2)渗透策略,即在教育过程中完全渗透思维技能的活动。这样,它就不会被隔离开来而降低为用言语表明的学科。这两种观点导致了两种对立的方法:直接训练与间接训练。前者认为策略可以离开材料内容单独训练,因此在许多国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门训练思维方法的程序;后者则认为策略不能离开材料内容单独训练。例如,加涅认为,认知策略能力不象其它认知能力那样,可以直接训练,必须通过材料内容迂回教学。这是因为“认知策略的内在组织性意味着,教学条件只能对其获得与改进产生间接影响”。经过系统的研究后,一般的看法是:策略的学习与教材内容的学习相结合为宜。
3.策略是由教师清楚地归纳表达出来,还是由学生自己自发地产生并总结出来?
直接教学认为策略知识是可概括的,而且应该有它专门的术语,使思维过程清楚地被学生意识到。因此他们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策略知识清楚地归纳表达出来,让学生把它作为一种可操作的工具去使用。互惠教学则认为应强加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自发产生的策略,否则其思维行为会受到削弱。卡尔教授批评目前许多课本所做的都是列出一系列规则,提供例证,然后提供一些要求应用这些规则的练习,这使得思维技能被概括为一些相同的操作。这两种观点导致了两种对立的方法:通过规则运用的训练与通过实例的训练。传统上,学校试图通过规则的运用来教会学生的思维方法。长期和系统的研究发现,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实例并将自己的解答过程与专家的解答过程加以比较,训练思维技能的效果更好。许多心理学家之所以提出发现教学法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先不告诉学生发现的结论,只给他们提供例子,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尝试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发现法就为培养学生的训练能力提供了机会,并能导致更多更远的迁移。
从前面我们已看到了有关策略教学对立的观点和方法,也许我们有时会倾向于这一方的观点,有时又会倾向于另一方的观点,甚至有时会很难作出取舍,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正是关于认知策略长期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这些问题中最根本的有两个: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策略是一些一般的跨学科的能力,还是特殊的与任务有关的具体能力?另一个问题则涉及它的范围,即认知策略是否仅指思维策略,或者除包括思维策略之外,还包括其它较低级的认知过程中的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认知策略的分类模式。
三、认知策略的分类模式。
根据认知过程的模式――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过程被分为信息加工过程和执行过程。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受内部执行控制过程的修正和调节,这些内部定向过程被称为认知策略。这里“执行控制”部分的作用主要是指复述、编码等策略的作用。由此可见,加涅对于前述第二个问题所持的观点是认知策略不仅仅限于解决创造性问题中的思维策略,也包括其它较低级的认知过程中的策略(如在注意、信息编码提取中的策略)。但是,关于认知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反省认知成分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却没有体现出来。从信息加工和反省认知的观点看,信息加工心理学所讲的策略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思维,包括自己对信息表征、组织、存贮、提取方式的思维,对思维过程本身(如推理方法)的思维,以及对自己使用某种学习或记忆方法效果的思维等。j.g.波果斯基和l.a.托尼提出的反省认知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该模式的主要成分是:具体的策略知识、一般的策略知识(与此有关的对策略效用的信念)和反省认知习得过程。对这个模式,j.g.波果斯基是这样解释的:儿童策略的获得依下列顺序发生:(1)在父母和教师的指导下,儿童学习应用某策略,并通过重复应用,最终了解了它的属性(特殊策略知识开始形成)。这些属性包括策略的有效性和它的适用范围。(2)如果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其它刺激,他会在同一领域以类似的形式习得其它策略(即具体策略扩大了应用范围和得到了丰富);(3)教师指出或学生直觉到同一领域中的多种策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关的策略知识得以组织);(4)此时,儿童认识并相信策略行为的一般作用(一般性策略知识在同一领域或不同领域间被积累起来),由此儿童会把学习的成功或不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或缺乏努力,而不是归因于个人能力的高低或运气的好坏;(5)儿童开始获得更高级的技能,如选择适合于某一任务而不适合于其它任务的策略,并对策略的运用加以监控,以及在必要的策略成分未曾教过的条件下,填补策略的空白。根据这样的观点来看,反省认知的核心成分是反省认知习得过程和获得的一般策略性知识(尤其是自我有效的归因和关于自己心理能力发展的信念)。
结合这两个模式,我们认为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有策略的参与,策略涉及学习的全部过程。学习过程分成信息加工过程和执行过程。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包括了短时感觉阶段、短时记忆(即工作记忆阶段)和长时记忆阶段。在执行过程中,反应应该包括两种反应,一种是对外的操作,一种是对内的策略的应用;而对这两个过程起调节控制作用的是反省认知技能,包括反省认知习得过程和一般策略知识(尤其是自我有效的归因和关于自己心理能力发展的信念)。
在这几个阶段,具体使用的.策略有: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如自我提问、做读书笔记、记听课笔记等;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如复述、笔记、将输入的信息形成组块(chunking)等;促进新知识内在联系的策略,如分析学习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和组织结构、多问几个为什么等;促进激活与新信息有关的原有知识的策略,如启发式等;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如列表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把新知识应用于解释新的例子等;促进新知识长期保持的策略,如记忆术、双重编码、提高加工水平等;执行的策略,如提取的策略,阅读、写作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调节策略:反省认知技能,如自我鉴别错误,选择最优恢复途径的策略,自我评价反馈信息的合理性等。可见,认知策略应该包括在两部分中:一部分是包含在信息加工过程本身中的策略,一部分是包含在执行过程中的策略。信息加工过程本身中的策略又分为认知过程中的策略(如促进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策略)和部分基本的思维过程中的策略(如概念形成的策略);在执行过程中的策略则分为部分较高级的思维过程中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在整个过程中起调节控制作用的反省认知技能。有些人把策略的范围限制在执行控制过程中,认为这部分才有思维的参与,而前面的非执行过程不能算为策略。导致这一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使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语言,可以说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思维和策略是同义词。因此,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策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思维,包括自己对信息表征、组织、存贮、提取方式的思维,对思维过程本身(如推理方法)的思维,以及对自己使用某种学习或记忆方法效果的思维等。这样,在信息加工过程阶段也有思维的参与。因此,在认知范围内,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可以不加区分地作为一个概念,而在整个学习领域,学习策略所涉及的范围则大于认知策略的范围。学习策略除了涉及认知领域外,还涉及动作领域和情感领域。根据认知策略的分类模式,由于整个思维过程从需要意识努力变为不需要意识努力,以前属于执行控制过程中的策略转变为信息加工过程本身认知过程的策略,因此它仍应算为策略行为。
四、理解与协调的可能性。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关于策略问题的对立观点。根据新的认知策略分类模式,这些观点对立的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即它们只是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某一局限范围内适用,只要把它们放在一个整体中去考虑,对立观点的理解和协调便成为可能。
1.按照认知策略分类模式,认知策略既包括一般的跨学科的能力,又包括特殊的与任务有关的能力。
一般地,包含在信息加工过程本身中的策略属于一般的跨学科的能力,而包含在执行过程中的策略则是特殊的与任务有关的能力。然而,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是相互渗透,兼而有之的。例如,怀特和维特罗克1982年提出,他们已经发现了四种一般认知策略的证据。这四种策略是:寻找深层意义的策略;承认局部目标的策略;灵活探索策略;将部分综合成整体的策略。很显然,这四种策略都应包含在执行过程中,但却是一般的在任何领域中都适用的成功的问题解决者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关于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的原因。一种思路强调训练一般的问题解决策略,专门教一些产生假设、涉及检验之类的策略;一种思路强调专业知识结构的训练,认为只有在掌握完备的专业知识后,问题解决能力才可能提高。其实,只要搞清楚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既有一般的策略能力,又有特殊的专业能力,这两种思路就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也就不会再有“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之争了。
2.策略教学既有需要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的部分,又有需要渗透到每一学科中进行教学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模式,对于在信息加工过程本身中的策略,如记忆术、编码方法、复述策略等,相对来说不受内容的影响。就象我们学习读和写一样,可以脱离具体的学科讲授,这时我们把思维作为手段和工具,它服务于各门科目的学习中。对于在执行过程中较高级的策略知识,缺乏具体的内容便很难得到良好的说明,必须结合具体的内容,在每门科目中进行迂回的教学。这时,我们把思维作为目标,学生直接学到的就是如何思维,这样我们就从实际意义上将思维既作为是促进学习的极其重要的手段看待,又将之视为一个高度可取的目的看待。有人认为,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容上会分散对于策略知识的注意,不利于策略的习得,且不能迁移。我们认为,策略的迁移和内容的有趣并不是矛盾的,关键是要处理得当,有意义的内容正好促进策略的迁移。在研究策略的最新成果中普遍认为,策略不是一个从书面言语信息到应用的线性过程,它是个人、内容和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有趣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对这一策略应用的情境和过程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也有利于提取出来应用于其它类似的、甚至不同的情境中。当然,如果在策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别的与策略完全无关的地方,就会影响策略的学习,但这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监控的问题,与内容没有关系。
3.策略应由学生自发产生还是由教师清楚地表达出来,要根据具体的策略知识是什么而定。
[1][2]下一页。
套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构成的,如阅读学习的sq3r策略。如果学习者掌握了这套调控自己阅读过程的操作步骤,提高了自己的阅读效果,则可以认为他掌握了这套阅读策略。另有一部分知识,如高级的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不是别人告诉你就可以获得的,必须自己去经历、去体验才能获得。它主要是在做中学会的,在需要大量的实践中获得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发现有些策略性知识直接强加在学生身上,反而使学生的行为受挫的原因。因此,我们所教的思维不仅仅包括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瞬时感觉的自发表现,同时除实践之外也包括知识的指导和辅助。这两者有机的结合,才是策略教学全部的实际的内容。
上一页[1][2]。
两种观点英语篇六
1、老话新说。
同一个正确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说法是听众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讲者一味地外甥打灯笼――照旧,照本宣科,老话连篇,就会使听众兴味索然。在市场经济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种商品,换上新的包装之后,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能激起顾客更强的购买欲望。同样,在演讲中,把老观点巧妙地“包装”一下,也是观点出新的常用方法。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在演讲中说: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叫做“缝鞋垫”与“做西服”。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培养人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这个并不新鲜的观点人人都懂。演讲者在这里把培养人才和培养裁缝类比,把培养人才的过程描绘为从缝鞋垫到做西服,用一个通俗而新颖的比喻给老观点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内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
2、借老说新。
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如民谣、俗语、谚语等等,但它们为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演讲者能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并加以“改装”,赋予它新的内涵,就能为我们在演讲中进行观点创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而对于听众来说,则会使他们感到似曾相识但又侧重不同,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如笔者曾在演讲中说:对待事业,要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要栽;对待名利,要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心。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笔者借用它,稍作改装,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听众的热情肯定。
3、破旧立新。
顾名思义,演讲中的破旧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旧的观点之后,提出与旧观点相反或相对的新观点,虽然破旧立新的难度和风险较大,但只要有言人所未言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收到出语惊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如一位演讲者在《我们不愿做睡狮》的演讲中说:有人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就这样我们被人家当了一百年睡狮,我们也把自己当睡狮自我陶醉了一百年。狮子是百兽之王,但一头酣睡的狮子能称得上是百兽之王吗?一只睡而不醒的狮子,一个名义上的百兽之王,并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如果我们为这样一个预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于“人家说我们祖上也曾阔过”一样,真是脆弱而又可怜。我们不要伟大的预言,我们只要强大的实力,我们不要做睡狮,只要我们觉醒着、前进着,就比做睡着的什么都强。人家的预言曾是我们骄傲的资本,但仔细分析起来,为一个过去的预言而陶醉或昏睡,于实际又有何益处呢?所以演讲者鲜明地提出“我们不愿做睡狮”的观点,犹如当头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奋发。
两种观点英语篇七
观点:处于一定立场,分析事物利弊和适用性的表达。观念:观,看的意思,念,理念、概念,意思就是对待事物的看法和理念!另一种说法是:观,拆开来是又、见。念,拆开来是今、心。观念=又见今心,意思是又看见了今天的心态。一般针对新事物、新观念而言!
1、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
2、专指政治观点。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3、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例:徐兴业《金瓯缺》第四章:“她既要用自己的观点,又要用嚲娘的观点来观察马扩。”
两种观点英语篇八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课文《故乡》的结尾)。
结尾处再现优美的情境,既是对前文的照应,也是对作品主旨的强调,表达了鲁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也可用典型的形象再现,如《背影》的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橘背影,真切感人,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两种观点英语篇九
两种姿态。
秋日,漫步于乡间小径上,左侧是一望无垠的麦田,金黄的麦穗沉重地弯着腰,而右侧苹果林中,果实挂满枝头将枝丫压弯了,也难怪邵燕祥在诗中发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垂着头吗?”
在许多颁奖典礼上,我们常看到国人颤巍巍地接下沉甸甸的奖杯后说:“感谢祖国的栽培,这份荣誉说实话我真的受不起。”我不免为他们感到无比惋惜。他们当之无愧应获得这份荣誉而自己却意识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谦虚的姿态,一种谦和的表现,然而这谦虚背后却另有原因。
这份谦虚是和儒家文化的千年教化密不可分的。外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其实不然,儒家文化虽不属于宗教,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一举一动。儒家一向崇尚礼教,培育出的多是谦逊恭敬的书生,或许正因此,国人的谦虚才根深蒂固。
然而,剥离谦虚的外表,露出的却是不自信的实质。长期被教育“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从小被父母说“你看×××,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更可怕的是,我们从未意识到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它的严重性。
反观西方,早在启蒙运动中,哲学家们就呼吁人们的自立精神,主张“独立的人”的概念。记得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说过:“妈妈,我一定会登上月球。”他母亲说:“我相信你,我在这里看着你。”对话中流露出阿姆斯特朗的自信与果决,而更令人感慨的是那种教育理念:没有过多的苛责和打击,旨在培养人的信心和创造力。
在如今这个滚轮般前进的时代中,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谦卑的儒士,而是锐意进取、信心满满的'勇士。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人成功的最大潜力。”只有自信自立之人才能成为我们时代的支柱、国家的栋梁。
禁止灌输、保持争议、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1976年,在德国,政治教育家们达成了政治教育的最低共识――《博特斯巴赫共识》。这就是该共识包括的基本原则。这三个原则对于高中作文教学也同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这篇高三考场作文中,作者对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分析阐述以及对于“独立的人”的理念的呼告,虽然有部分措辞值得推敲,但展现了较高的立意层次,也体现了批判性思维方式,符合高中作文教学对于着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向。作者对于具体事例的分析,让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考场作文,过于偏激的措辞可能会影响作文的说服力。
(张婧婧)。
两种观点英语篇十
我相信,考过六级的孩子应该都会对听力中的讲座短文深恶痛绝,不仅篇幅长而且单词难,很容易听着听着就走神了。
首先,要集中精力听准英语六级听力文章的开头部分。
在每篇讲座开始之前都会对整篇讲座内容作简短的开篇介绍,一般为一句话:listentopartofthelectureinxclass,theprofessoristalkingabouty.这里的x——学科名称,以及y——主要内容,相当于给讲座内容指出了一个大的方向。
正式讲座开始后,先要注意听其主题,大多数的教授都会在课程开始时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例如:todaywewilltalkabout…或者todaywewillfocuson…,on或者about后面的内容要重点把握,这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抓住文章的主题。
其次,在抓住英语六级听力文章主题后,对可能听到的内容进行积极预测。
把握文章主题之后,要立刻集中精力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和核心概念,迅速激活自己在该学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对可能听到的内容进行合理预测。
例如:如果讲座将介绍火山的相关知识,那么应该迅速预测接下来可能会听到火山的分类、不同类别火山的喷发时间、所在地点以及危害性等等。这样带有“主动性”的去听,会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帮助。
当然,这种主动预测的能力是要建立在平时多听、多、多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讲座文章篇幅较长,也就是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大,而文章的后面又会考察我们一些细节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光凭大脑记忆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拥有边听边记笔记的能力才能应对后面的题目。
在记笔记时,要重点把握文章的一些细节信息点,例如:时间、名词、举例等等。对重要细节信息点要做到熟悉、敏感,并且可以迅速记录。
完善的笔记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要养成边听边记笔记的习惯,摸索笔记的规律,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缩写及笔记符号系统。
第四,利用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
英语六级听力讲座的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并有一定的学术性,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碰到生僻词汇。
对于讲座中的生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切忌慌张烦躁。
大多数的生僻词汇后面都跟有名词解释,即便听不懂这个词,只要听懂名词解释,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即便有个别生词没有名词解释,也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汇的意思。即使猜不出词汇意思也不要紧张,个别的词汇不会对理解构成障碍。
对于讲座题材,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的思想,切忌为了一个生词苦思冥想,而耽误了后面的听力内容。
当然,词汇量是托福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对词汇进行合理猜测之外,大家还是要不断积累和扩充自身的词汇量,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听力实力。
两种观点英语篇十一
第一部分就是完型填空,大家掌握做题的速度要快,因为完型填空部分占的分值不大,可以把完型这部分当成是整个考试的预热阶段。预热阶段要快一点,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纠缠,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部分的a部分,a部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理解。这部分需要大家做题的节奏稍微放慢一点。阅读理解总共有四篇文章,20道题目,占了整张卷子100分的40分,一般时间分配为每篇文章加后面的题目可以做15分钟左右,有的文章比较难的话,做的时间可以做到20分钟左右,总体时间希望大家控制在70分钟以内就可以了。
第三部分是新增加的题型也是阅读理解b部分题型,因为是最近几年新考的,难度不会过大,做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就可以了。
注:前面三部分属于客观题型,答完之后建议立刻填涂答题卡(一般用时10分钟),免得考试结束时紧张之中把答案填涂错了。那时改的话就麻烦了。客观题部分大家要追求准确度,争取每一个答案都是代表了自己的水平。除个别实在没把握的题的答案可以暂时不涂外,其他答案建议不管对错都先涂好。整个客观题加上填涂时间控制在115钟内。这样留给主观题的时间为65分钟,正常情况下是足够了的。
接下来是考研英语的翻译部分,大家可能做题速度上也会有一点困扰,一般可以做得稍微慢一点,因为翻译本身来说量也会比较大,而且需要写个很长的汉语句子,本身速度不会太快,做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就可以了。
最后是考研英语的两篇作文,前面的小作文希望大家迅速把它写出来,因为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构思,而且在用词方面达到比较简单、流畅的就可以了。一般来说15分钟足够了,后面的大作文,就是占20分的作文,难度比较大,而且要求写的字数比较多,180到200个字,这个时间比较长,做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就可以了。
先做阅读理解b部分的新题型,弹性安排时间。
这种方案是首先可以做阅读理解b部分的新题型,其理由很简单,新题型要求考生对文章结构把握比较准确。要对文章结构把握准确,首先要求头脑清楚。如果放在阅读理解a部分之后做,a部分题量很大,接下来做b部分人也有些疲劳了,这个时候再去掌握文章的结构,有难度。b部分为大家推荐的时间是15分钟,这个最好不要变。
b部分做完之后,下面应该做阅读理解a部分,因为b部分要求把握文章的结构,而阅读理解a部分要求考生在把握文章结构基础上去做题,这样先做b部分再去做a部分相当于是连续的。一般需用60分钟到80分钟的时间,但一般控制在70分钟内。
a部分完成之后下面是作文,作文时间弹性非常大。发挥好的同学这两篇作文用20分钟就可完成,发挥不好的同学可能一个小时还写不好。如果要是套路、思路比较熟练的话,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时间弹性大一些,20分钟到50分钟,一般控制在45分钟内。剩下就是完形和翻译,完形15分钟到20分钟能完成,翻译是20分钟到30分钟能够完成,这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完形和翻译主要取决于前面做题的速度,如果前面做题的时间用的多,后面时间用得少。
对方案二来说,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要把握好填涂答题卡的时间,主观题全部答完后要立即填涂。因此,方案二中,一定要有一项主观题放到最后做(比如翻译)。
考研英语答题注意事项。
1、看清楚答题卡上的位置再涂写,每年都会发生一些考生涂错答题卡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谓是最冤枉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
2、主观题答题时,一定要规划好答题卡的空间使用,同时尽力避免涂改,保持卷面的整洁。
3、合理安排自己的答题顺序。
两种观点英语篇十二
对话部分由由一男一女之间进行的10个对话组成,对话之后有一个问题,问题皆由先讲话的人提出,多为特殊疑问句。从历年考题的情况看,该部分主要有以下类型的题型:时间与数字,地点与方向,职业与身份,观点、态度与反应,原因与结果,计划与行动和事件与情景综合类型题等。
时间与数字题型:
时间、数字和计算是听力测试中最常见的题型,几乎每年都有,而且题型也比较多。历年试题中虽然涉及的数字或数目并不多,但考生的答对率却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对数的表达方法不够熟悉,二是对技巧的运用不够熟练。i卷面线索,时间题的四个选项一般都是表达时刻的数字,或是星期、年、月等词,偶尔会有介词后跟数字。数字题的选项则有可能为纯粹的数字或带有货币符号的数字。
解题要点:
一般来说,正确答案不会是直接听到的数字,而往往是在意思上与该数字相同或相近,或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或要求对听到的数字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做这类题时,听清这些数字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备考资料。
地点与方向题型:
在地点型试题中,有的地点在对话中直接提到,有的则需要根据对话内容来判断(这类问题一般是问对话发生在何处),还有的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卷面线索:选项通常由(介词+)地点名词构成,提问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问对话发生的何处,选项的形式通常为表示方位的介词(如in,at等)加上一个地点名词构成;第二种问的是方向,选项的形式通常为表示方向的介词(如to,from,outof等)加上一个地点名词或者只有地点名词构成。
解题要点:
1、首先要根据卷面线索判断出试题的类型。对于第一种试题,要重点听对话中的与特定地点有关的常用词或词组(即关键词),例如听到reserve,checkin,checkout,room之类的词的话即可判断对话是发生在旅馆里,听到size,color,pay,discount之类的词即可判断对话地点是在商店等。
2、与方向有关的词和词组并不多,所提出的问题在形式上也可能比较简单,但是这类问题出现时,往往需要几经思考才能得出答案。在这类问题中,务必要注意录音中的内容细节,不要单凭从对话中获得的孤立信息来确定答案。建议在听音的同时用笔在纸上画一些草图以帮助理解。
3、与时间题不同,有的地点题可通过逻辑判断猜出正确的答案,平时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两种观点英语篇十三
模因论是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主要研究模因的复制、扩散及演变,是以新达尔文主义作为其理论依据,将文化演变规律、信息传递模式、思想感染途径等构建为一整体模块,动态研究文化信息之间的传媒或介质:模因.模因是一种复制因子,它储存于个体记忆之中,可复制到另一个体的'记忆中,通过模仿、复制而传播,改变另一个体的思想、行为,乃至意识.这些个体作为模因宿主,继续扩散,最后扩展到整个群体而进行自我复制,继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语言的进化、发展.首先对模因论研究新动态进行述评,然后从全新的”模仿“视角出发,以”信息复制“、”文化传递“和”思想感染“作为研究模块,以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作为理论指导,尝试着研究利用模因论优化英语情景教学法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意义.
作者:朱立华zhuli-hua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天津,300134刊名:榆林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yulincollege年,卷(期):200818(3)分类号:h319关键词:模因论模因教学理论语境模仿
两种观点英语篇十四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教师有批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课,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示例演练教学法可以解决上述困境。
1.例题和问题串连编排示例演练教学法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有解题步骤的例题和问题串连成组,按照低起点、小台阶的方式编排。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通过考察例题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体生动的示例和演练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示例和演练,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学习,直至获得抽象的概念和解题技能,然后让学生解决大量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直觉判断能力,让学生掌握了解题技能。
3.练习题附正确答案教材中演练习题旁都附有正确答案,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后及时核对答案。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的堆积,使学生顺利掌握所学知识。
4.相应的'课堂测验为了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材为每堂课安排了相应的课堂测验。测验题不带答案,学生要独立完成,老师当堂评判。这样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堂消化,不必布置课外作业,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老师也可以从批改作业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情境――探索”教学模式。
示例演练教学法是支持自适应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强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练习,归纳和掌握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方法。从形式上看,这时的“示例演练”的提法主要适合于数学,尚不能直接套用到其他学科,需要以“条件建构――优化理论”为指导,在示例演练教学法中采用“情境――探索”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不同情境,并引导其通过自主探索,归纳和发现知识,从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情境――探索”模式中,“情境”是知识产生或使用的具体环境,主要包括:(1)概念的实例,(2)蕴涵一定规律的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3)利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案例或任务,(4)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任务,(5)利用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场景或任务等。“探索”是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和实例,或者为完成某种任务而进行的思考、资料检索、调查、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
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模式。这种多样化,使“情境――探索模式”可以灵活运用到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中。(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院)。
相关链接。
1.《示例演练教学法》(朱新明、李亦菲著),辽宁出版社出版。
2.《面向学生心理发展与素质培养〈示例演练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为全国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九五”规划部委重点课题。
下期刊登:认识自适应学习的基本概念。
两种观点英语篇十五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叫“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常赤脚遍山地跑。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现在已经都找不到陈山楂了,那和别的山楂果儿不一样,陈山楂的味道是又苦又甜的,生活的味道。
树林里枯桠很多,那后面常常有陈山楂,稚嫩的皮肤常常被划破很多口子。但依然想摘,那红滴滴的陈山楂,伙伴们喜欢捡地上的,那种熟透了的,薄薄的果皮有些蔫了的,因为那样的果儿比较不苦。而我,喜欢把手伸进枝桠的最里处,摘那些鲜红饱满的陈山楂,那样的果儿才甜,才苦。
我并不是喜欢尝这苦,而是外婆的手能把这苦,变得愈发香甜。我和外婆住在一间小瓦房里,房间很小,只有简单的家具,和一个神奇的灶台,让陈山楂变得香甜的灶台。
我看外婆炒过陈山楂。她先用刀片把果皮刮掉,然后小心地去籽。然后用蜜泡一段时间就可以炒了,边炒的时候边放糖水,直到糖水变成稠稠的糖浆就可以吃了。
那大概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吧。神奇的灶台把苦涩的陈山楂变得香甜,伴着蜜的滋润和外婆的爱,我的小时候,愈发香甜。
长大后回到城里,再也没吃到陈山楂。外婆有次来看我,带来了。我无意中发现,外婆皱纹满布的手上有一道道的割伤,我知道,她是到林子里,到枯桠之间,帮我带来的,这香甜。外婆说,陈山楂变少了,难找啊。外婆笑着,我却哭了。陈山楂的味道没变,我知道,外婆的爱也从来没变。
外婆去世的那天,我又进了那间小瓦房,一样的摆设,只是那个灶台上布满了灰,泡陈山楂的小铁桶也生了锈。看着墙角挂着的一瓶蜂蜜,原来在很久以前,外婆就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
人生,不就像陈山楂那样吗?
山楂果儿很甜,可是,陈山楂是很苦的。但它比普通的山楂果儿香,很香很香,便觉得甜了。
城市里找不到陈山楂,我想现在的“沟子里”也早没了吧。就算有,少了外婆的爱,也没办法变得香甜了吧。
人生,是一段很漫长的旅程,也许像陈山楂那样,苦多于甜。但人生也没什么畏惧的,因为泡过蜜的陈山楂,很香甜。
也许果汁很甜,但我相信,香不过陈山楂。
我们的人生如陈山楂般,在枝桠的最里处发光。总要受点伤,才能显露那鲜艳。也正是有父母亲爱的浸泡,才让我们愈发香甜。
人生的路上我不再觉得苦涩,因为外婆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滋润着我。
愿能在山间的小道寻到那陈山楂,童年里最让我愉悦的果儿。多加点糖块咖啡便不苦了。
多加点糖水矿泉水也甜了。
多加点爱,人生便不苦了。
两种观点英语篇十六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课文《藤野先生》的结尾)。
文章借幻像使虚实错位,把实有的感受抽象化,从而提升作品的格调,这就是使用虚实错位法的结尾。
也可借梦境使虚实错位,如《荔枝蜜》的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通过写梦,将文章的寓意推到更高层次,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意境。
两种观点英语篇十七
语法基础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初中的语法知识会为高中语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高中的语法学习更加系统和复杂.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英语学习较多地依赖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聪明程度关系不大,学英语要有连续性、持续性,走走停停难有成就。另外要天天坚持,在完全忘记之前及时复习、加深印象,如此反复,直至形成永久性记忆。还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从心底滋生出一种对英语的喜爱之情。
我们没有时间培养英语兴趣,高考的150分如果还不能引起你的浓厚兴趣,说明你不想上大学。另外只要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便能够欣赏文章、听懂对话,体会英语带给你的快乐。
两种观点英语篇十八
在学校学习英语过程中,会有不断的检查,测验,考试,同学们常常为准备测验,考试觉得痛苦不堪,负担太重,这可以理解,学英语要会的两种复习方式。因为考得不好会受到家长的责备,或认为老师同学会因此看不起自己。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检测对学习又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决不可少的。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知识积累过程,在没有学会走以前是不能跑的,一跑就会摔跤。学习也是这样,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在学习一个阶段后,通过检测发现问题,知识缺陷才会及时补上,学习才能进一步加深,巩固,提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为什么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必须每隔一些时间就要对学生进行检查测验。所以检查测验对我们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
说到复习,同学往往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复习就是在临考前,甚至前一晚上把书或卷子看一遍就是复习,这有些片面了。复习分为两个部分:平时复习与考前复习。
先说平时复习。平时在做好作业后就要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把当天老师讲课内容梳理归纳,形成条理。从英语学习来说,根据英语读写的考查形式,我们应该有不同的复习方法。具体地说可分为这样几部分:“语法句型”是靠背的,也就是通过背诵来记住,背熟了也就熟能生巧了,外国人是靠说英语,也就是用英语,来掌握英语的,我们非英语民族只有主要靠背诵,背熟了也就有语感了。此外,“句子翻译”也是要背的,但跟语法句型有些不一样,先要看英语句子的结构,主谓语是什么,用什么时态,语态,再看从句或分词等修饰部分,比较英汉句子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完形填空”及“选词填空”重在文章的逻辑推理与理解,做题时往往错了一个会影响以下好几个。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异,把握短文的整体理解。
“语篇阅读理解”的复习,重点放在词汇的记忆与积累,建议同学准备一本生词本,把生词随时记下,更要记一些词语短语搭配,因为孤立记单词效果并不好,而且,句子中常常是以短语形式出现的,特别是常用词,如go ,take ,make等常用词,搭配都有几十个,搭配不一样,解释也完全不一样;有些词语,用主谓语形式一起记效果更好。如matter解释重要时,主语往往是人不是物,(某事很重要),如“某人的'学习取得进步”,汉语句型中主语是学习,英语句型中,主语不是学习而是人,故我们在记忆英语句型时,就应该是 sb. make progress in one’sstudies,这样才不会译成chineseeng-lish。我们在记下词语后,最好先短时强记一下,有些印象,然后在以后有空时不时翻阅看看,用这种方法记单词一点也不累,效果却很好。至于听力,那完全是平时功夫的积累,临时抱佛脚是不大会有效果的。听力训练要把“泛听”与“精听”相结合,一方面养成听英语的习惯,如听英语广播,看美国英语大片等,这是“泛听”,但这还不够,还要精听,选一本高考模拟听力测试,要听懂每个句子,遇到不懂的句子要反复听,实在不懂就看文本。如能听懂几本高考模拟听力试题,也就基本达到了相应的考试听力水平。
再说说临考前的复习。除了把考试有关课文,语法,生词通读一遍外,更重要的是把平时做错的部分,特别要留意。把最近时间所做错的练习及测验认真整理,尤其要记住原来做错部分的正确短语,句子,句型,这是提高测试成绩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原来翻译错的句子要读,要背;选择句只要记住正确的句子,别研究错误的选项,分析为什么错了,如果你过多地去研究为什么错了,这就强化了错误选项,结果正确的倒反而记不住了。还有对做过的测验考试卷子,也要认真分析并记住,因为你在以前测验中所犯的错误,很可能已在脑中形成思维定势,如不纠正很可能重犯同样的错误。另外,还要把把词语小本子上的词汇短语再看一,二遍,方法是先看着英语讲出汉语,把讲不出的词用铅笔做一个记号,然后再把有记号的词汇各个击破;接着再从汉语到英语,即看着汉语讲出英语,讲不出的也做好记号,再突击背诵记忆。阅读语篇复习方法是:应该把做错的选项部分,重新快速浏览文章,顺着答案倒着去寻找,找出这题所以选这一选项的根据在哪里?是哪一句?只有这样才会提高阅读理解的分析判断能力。
如果是这样进行复习,既不累,又有效,成绩会稳步提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9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