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论文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8:10:18
城市设计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6 08:10:18     小编:琉璃

总结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和规划。总结要紧扣主题,突出重点,避免在总结中出现无关紧要的东西。从这些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写作技巧和套路,有助于我们提升写作水平。

城市设计论文篇一

1概述: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城镇建设方案。除了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有关之外,还与小城镇的功能、空间、经济、环境和形体等因素有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行政指导以及规划的长远性有关。

城市设计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居民获得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通常,在镇区建设规划初期,城镇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框架和指导,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很良好的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小城镇的整体设计,从小城镇整体环境的改善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形象。我们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城镇结构关系的建构及城镇人文形象的造就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进而全面完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

2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2.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小城镇通常除了街道空间外,公共的休闲空间通常非常缺乏。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特别注重小城镇的公共建筑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河流绿地等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的综合功能、人流活动规律以及用地的性质来形成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用来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主要的公建设施(如商业建筑和活动中心等)布置,还要考虑小城镇的布局特征、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城镇范围的林地、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因素进行统一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园林规划等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设计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小城镇空间,不仅要建立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公共空间,还要建立性质相同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对于城镇的绿地建设,不仅要分类别,还要按照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片区或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如休闲娱乐、交通集散、集会和市政等不同内容。

2.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通常是指各类构筑物和建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镇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整体组织布置。城镇建设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协调和谐的城镇形象,并控制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考虑使公共建筑布局合理,形成城镇景观的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从而形成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还要对小城镇轮廓线进行控制,城镇轮廓线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体量、高度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形成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部分,这样城镇轮廓线就具有很好的清晰度,丰富了小城镇的整体空间。

3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3.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地方种族群体的传统文化及其演变对城镇空间的组织和发展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城镇文化。因此,城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城镇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城市设计中:1)要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在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中融入这些因素,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村落布局和民俗民风等,延续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与特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各项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3)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要充分反映当代城镇居民的生活,创造既有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城镇风格。

3.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内涵,主要由社会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及聚居方式等影响所形成.其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城镇的.意义还表现在环境方面,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安全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还能使其与居民的生活融成一体,使环境更加宜人。

3.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发展与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和需要。在小城镇物质形态的背后还潜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和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对居民的精神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安全感、邻里感、自我感、社会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地缘、血缘和宗教缘等,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安全和稳定,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因此城市设计最好能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这样既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也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空间区位、形体分布特征及其组织规律,是功能要求与技术能力在空间和形体上的具体表现。城镇在经过长时间的变迁,都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形态。城市设计在镇区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小城镇形体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整体结构。

由于受城镇用地规划、建筑寿命、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的影响,部分城镇结构通常存在维持原状的趋向,使小城镇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城市设计要充分尊重小城镇的这种原有结构,使其得到延续和保护。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结构性衰退,使各组织要素和子系统能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维持小城镇的结构稳定。

5结语。

通过对城镇人文形态、物质形态、整体结构关系的研究,探讨城市设计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更加深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论文篇二

在企业对产品进行定价的时候,成本是最基本的依据。企业要想制定合适的产品对外销售价格,就一定要综合考虑产品的成本、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力以及目标利润等多个因素[1]。若是少了其中一项,那么产品的成本核算就会出现问题,管理阶层就会收到错误的成本信息,然后根据错误的成本信息,制定不合理的产品定价,最终会影响到管理者的利益。因此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合理的成本核算,这是管理者决策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

1.2成本核算关系着企业的财务经营成果及分配。

财务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而财务收入是比较容易核算的,很少会出差错,但是成本核算却不是很容易,它涉及到了很多人为的因素,工作量大,技术性与财务收入相比更强[2]。而且,成本核算出的数据,跟最后企业的利润数据之间可以说是一种杠杆的关系,成本越低,企业的利润越高,成本越高,企业的利润越低。所以,哪怕是一个单位的很小的成本数据变动,都能够引起利润数据的巨大变化,最终对国家税收、股东和债权人等的利益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成本核算与企业的财务经营成果分配关系密切,意义重大。

1.3成本核算可以加强成本管理。

准确、及时地成本核算,有利于成本管理。通过对成本进行核算,能够及时地发现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管理者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也有了坚实的基础,成本核算对于管理者的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及时、准确地成本核算,可以加强成本管理,增强经济效益。对于成本管理而言,成本核算可以促进其往好的方向发展,实现成本的高效管理,也就相当于加强了成本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成本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争取最大限度地让成本核算为我国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

1.4重视成本核算有利于加强管理。

成本核算难度大、覆盖范围广泛,企业的所有职工和部门基本都有所涉及,是一个十分具有综合性的工作。成本核算的数据对于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成本数据与财务利益分配更息息相关,最为严重的.是,成本核算与偷漏税问题有着联系。领导要高度重视成本核算工作,尤其是第一责任人,加强重视,精心组织成本核算工作,对于自身利益关系重大[4]。此外,管理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这是成本核算的关键之处。成本核算的过程和成本核算的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合使用的范围,用不同的方法核算,计算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别,而计算的结果会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和企业的利益,因此管理者要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重视,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

1.5成本核算与信息沟通管理系统关系密切。

在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已经将材料的收发存核算、人工费的统计和分摊、间接制造的费用进行规整以及对中间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等都加进了成本核算的工作中,造成了当前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加大,甚至需要几个部门来共同认定一些基础数据[5]。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已经利用现代技术引进了会计电算化,通过会计电算化,争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将企业的成本信息及时、准确并且全面地展示给有关部门和人员,有利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促进管理能力和效力。

2我国成本核算及管理现状。

2.1成本核算范围有限。

现如今,我国的成本核算更加关注的是生产制造的过程,这样就往往会忽视生产之前和生产之后的环节。但是,相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产前成本、产中成本加之产后成本都是其进行连续生产经营的整个成本[6]。可是在现代的生产经营环境中,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产品大量进入生产过程中,生产制造的过程大大地缩短了。因此,在产品成本的整个过程中,研发设计、销售、管理以及技术等的成本与之前相比增加了很多,制造成本反而下降了。所以,想要在当前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根据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潮流对成本核算进行变革,不断扩大成本核算的范围,多加注重产前、产后的成本核算,将生产经营的整个成本都进行核算,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利益。

2.2成本核算的对象未能及时适应形势。

在我国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会计服务的主要对象,国有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对象也是把有形的物质资料当做重点内容,即使有活劳动耗费核算,也不过是把补偿的那一部分实用价值加到成本当中,并没有把人力资源一起加入到成本核算中去。在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中,无形的资产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重要性也不高,往往会被作为期间费用进行处理,不会进行成本核算,也对成本信息的真实与否影响不大[7]。但是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与传统不同,无形的资产日益增多,范围更是日渐广阔,要是还不根据无形资产项目的特点进行区分,就会影响到产品的成本内容,长久下去,一定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妨碍企业的管理和运行。因此,要根据生产经营的形势,不断更新成本核算的对象,增加成本核算的内容,这是成本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2.3审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有限。

审计监督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审计监督无论是方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一个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问题。为此,对我国过去已试行尤其是一些已被过去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审计监督办法,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反思。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报告,而会计师协会要负责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检查和处罚。很多注册会计师为了尽量多地承接业务,降低审计的成本,有时候会随意出具审计报告,所以,注册会计师是要终身负责其出具的审计报告[8]。可是,在这些方面,我国审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往往不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国家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在查账时,要着重对成本核算进行审查,一旦发现违纪违规行为,一定要严惩不贷,争取完善经济管理体系。

3结语。

成本核算对于管理来说,意义和作用都是巨大的。但是在它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成本核算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影响到了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扩大成本核算的范围,顺应形势调整成本核算的对象,加强对成本核算是审查和监督,尽量改善我国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成本管理和企业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争取最大限度地让成本核算为我国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秉贤.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现状与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4).

[2]兰宇曦,赵亮.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地方医院设备成本分析比较[j].中国医院管理,(9).

[3]叶兵.强化医院成本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j].中国卫生经济,,22(8).

[4]匡粉前.餐饮企业经营管理工具箱:餐饮成本核算与控制一本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6]陈洁群.企业成本核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7]王晓丽.工程物资成本核算与控制[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8]汪丹梅,刘立善,奚晓鸣,等.基于绩效管理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

城市设计论文篇三

在紧凑城市的理念下对现代城市进行设计,要考虑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政治上的政策实施,以及土地的分配,环境、能源的使用,交通运行情况等都是在实行紧凑城市建设前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对城市建设进行紧凑设计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建设。

2.1明确城市设计优势。

在对城市进行紧凑设计之前,设计者们首先要明确城市设计中的优势,然后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解决在紧凑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例如:在实现紧凑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首要面对的就是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密度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密度较高的城市居住环境,居住的舒适度就会有所下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还是提高居住密集度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上,人们往往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设计者们要针对每个城市的特色,在紧凑城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城市的心理与生理上的需求,对城市的形态进行调整,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城市进行紧凑性的设计,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紧凑城市理念的实行,不可避免的会将城市变得高密度化,因此在高密度化的城市中,优化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对城市空间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甄选。因为一个城市的外部形态结构它会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划定,同时对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整体框架进行构建。另外也会通国对交通的组织模式以及功能结构的分布来来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了每一个空间里合理的人口密度[3]。其次,要对城市内部进行紧凑单元的构建。密度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情况是城市形态整体模式的本质。因此,引导密度在城市内部的合理分配是其工作的重点。可以通过建设紧凑城市发展单元来实现对城市密度的合理分布。而紧凑发展单元指的是将生活区、办公区以及劳动区利用公交节点混合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单元中心。然后在围绕一个一个的单元中心由内而外的进行城市建设,其中中心的人口密度最大,越靠近边缘人口密度越小,这样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紧凑城市的建设。

2.3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

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紧凑城市的建设成果,因此要充分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来达到建设紧凑城市的目的。首先,要注重使用混合空间。所谓混合空间指的是对空中、地面以及地下还有室内、室外等多种空间层次进行合理、协调的充分利用,将城市的多种功能进行混合使用。利用混合空间可以将城市空间的使用强度大大提高,共享空间内的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空间的地面环境,从而解决人地矛盾,让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有序。其次,要提升城市空间的可达性。所谓空间可达性指的是可以到达理想的使用目的与能力[4]。城市使用者同城市空间的联系程度越高,说明空间的可达性越好,从而能够更好的实施紧凑性的城市设计理念。而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模式决定了城市空间可达性的高低。因此城市空间的分布应该根据人们的喜好,同时也要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来增加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从而实现紧凑城市的建设。

2.4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因此在进行紧凑城市的建设中,要使城市环境的质量有所提高。第一,城市的环境质量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所以我们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自然环境中的阳光、水源、空气、土壤等因素影响着城市设计结果的好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配置、建筑物的布局设置、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这些自然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条件,从而保证居民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水源以及良好的空气质量等。将高密度的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提高人工环境质量[5]。人工环境质量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使用感受,在进行人工环境的构建时,应注意运用良好的色彩、尺度、细节的设计来避免高密度城市下所产生的拥挤、隐私程度差、缺乏安全感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紧凑城市的建设进程。

城市设计论文篇四

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文化完整,又要科学的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

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原则。

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3)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4)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社会原则。

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是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国家,在城市中推广无障碍设计,其意义尤为重要。

城市设计论文篇五

5月26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彼得贝伦斯建筑学院34位师生莅临重庆大学,中德joint-studio联合设计就此开启。此次选择的场地为原重庆华隆特钢厂区旧址,其南接著名瓷器口古镇,东临嘉陵江,西边为市政干道,北面为特钢厂家属区。项目选定的旧厂区巨大且荒芜,但直接濒江,拥有绝佳景观视野,其相邻区域也极富活力和历史感,且交通便捷,这无疑使得该场地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回望重庆的城市发展史,与长江息息相关,因此滨水地区通常拥有许多历史性的要素,如老城墙,旧码头,老工厂、旧车间等。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这些老旧构筑物虽然都已废弃,但它们构成了人们认识历史的强有力的媒介。所以如何体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建构历史、今天、未来具有合理时空梯度的城市环境,将成为贯穿整个设计的问题。

2、总体规划。

首先是交通网络规划。为保证人们安全便捷地抵达滨水岸,重新建立起人与水亲密对话的滨水文化,我们倾向于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以确保步行者的权益。同时路网等级从西向东依次降低,即靠近城市干道的路网最宽,以快速消化涌入场地的车流;而越靠近江边的路网就越窄越多。其次是建筑量的空间分布。对于重庆这种高密度山地城市,一片视野开阔且可达的公共空间是极为宝贵的。纵观场地整体环境,在保证容积率大于2.0的前提下,我们控制建筑高度由城市干道一侧向滨江一侧逐渐递减。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开发量和城市天际线形象,还可以在滨江地带提供可达且人性化的公共共享空间。最后是城市空间的营造。场地内设计三条由西向东的视线通廊,其中的城市空间由大至小,由整变碎。最后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绿带轴来加强场地南北之间的连续性,并在绿轴上衍生小广场、街角公园等等趣味空间。经过反复推敲形成的总体规划,实现了场地内从大马路向步行街道空间的自然过渡,增加了人与人相遇相识的机会,可发生更多偶然,拉近人之间的距离。而经改造后重新利用的老构筑物也能在无形中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和唤起城市集体记忆。

3、整体深入。

总体规划完成后,便是更深一步的设计——即功能分区和建筑形态设计。已知场地南面磁器口古镇充满活力,有大量游客聚集,建筑尺度均较小。为了不破坏城市肌理,疏导人群,场地南边地块不管在形式还是功能上都应起到良好过渡作用。北面紧靠的轻轨站与公交站可快速吞吐人流。于是场地由北至南设置为住宅、商业、商务、配套服务四大功能块。沿江堤岸则统一规划为亲水景观带,保证滨水区域步行尺度的同时,形成生态型护岸,保护滨水栖息环境。从以上设计回顾可知,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具有城市门户的作用。其设计应注重个性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让城市环境有“自下而上”的成长机会;还应注重“平凡建筑(城市基底)”与“伟岸建筑(城市地标)”的等量齐观。与德国师生的合作也同样让人感触颇深,比如他们认真的态度,探讨问题的能力等。还要感谢两位教授的细心指导。总之,中德联合设计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一个新的认识和起点上,继续思考和探索城市与建筑。

城市设计论文篇六

二、数码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实践。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对效率、成本的追求总能带动相关技术或生产方式的'革新。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国内外,已有很多企业应用了cnc及3d打印技术来完成工艺品、首饰品、家具、建筑装饰构件等的打样与生产工作,并且开发或利用了现有软件对接了设备,使设计与制作的结合有了可行性,也启迪着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创新。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会很直接,解决办法相对也会粗陋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国内的企业都是安排操作机器设备的技工在绘制相关工艺美术品的图纸和软件输入工作。诚然,在国际分工线上、国内企业目前更多的是从事生产的部分,对设计与美术的要求不高,但这样的情况随着国家的产业调整不会持续多久。用技工代替工艺美术师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市场早晚会呼唤既有美术功底又有设计能力、即懂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又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复合型工艺美术人才。

哪怕是制作阶段,当前由技工来绘制jdp源文件(国内与cnc设备对接的绘图软件)时,他们的每一笔“刀路”(软件命令)就像画家的每一笔一样对作品的最终效果的呈现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但他们如何保证能完成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呢?我们认为,jdp源文件绘制无论是制作设计师的作品还是自己设计制作都应该具备完善的美学观念和专业设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工艺美术的现代化革新保持在美学与艺术的道路上并最终形成一门新兴的与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的专门美术类别――数码工艺美术。

弥补市场对jdp绘制人才需求的缺口、改善相关设计人才结构是数码工艺美术专业的重任。该专业的建设目标是抓住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教育产业互动、教学模式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紧密对接国际先进的数字雕刻及3d打印艺术理念和技术,解决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打造集设计、制作、实训为一体的数码工艺美术实训基地,不断推动建筑装饰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应用领域及工艺美术品设计制作领域的教学实训体系改革。

该专业的建设紧跟社会需求、科技进步、行业潮流、国际趋势,充分对接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进而前瞻性的提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保证学生的能力“不落伍、跟的上、有特色、能创新”。在具体建设内容上,根据专业内涵建设需要,结合数码工艺美术特点,室内设计专业数码工艺美术实训基地将建设成由“一个中心、四个工作室”(即研发设计中心、木雕实训工作室、石雕实训工作室、金属雕刻实训工作室、3d打印实训工作室)组成的实训工作室群,前端培养学生研发设计能力,后端提升学生操作先进技术和设备制作工艺美术品的动手能力,从而构建成完整的教学实训体系。

三、数码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前期训练学生的美术功底及设计思维、创作工艺美术品方案,中期教授可对接cnc及3d打印设备的软件应用、设备操作技能以实现工艺美术品的初胚制做,后期以“师徒制”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手修、漆艺等工序。

这样的教育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学习基础技法的时间、并且使方案的可塑性、可操作性更强,同时与市场的对接更契合、推广更容易。数码工艺美术技术在工艺美术领域的应用中一般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端定制,另一方面是大众消费。高端定制方面,可借助现代科技为客户度身设计定制、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充分结合好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能达到以往工艺无法实现的高度(比如我们试验过利用cnc设备将古建筑木材模型中的窗户纸雕了出来,厚度低于毫米。)。大众消费方面,可以让工艺美术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家都消费的起的艺术品,有益于提高全民艺术欣赏水平。

城市设计论文篇七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所谓城市建设是指政府主体根据规划的内容,有计划地实现能源、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园林绿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将城市规划的相关部署切实实现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城市建设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工与自然完善结合,追求科学与美感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

城市设计论文篇八

所谓城市滨水区就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地段,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

一、国内外滨水区的开发历史简介。

(一)国外情况。

1.资源经济时代:这个时期滨水区发展以资源利用为主,因为这个时期滨水区较小所以就以自然发展态势发展,形成了生活区与港口混杂的生长态势。

2.工业化时代:这一时期的滨水区工业开始兴起,虽然经济贸易开始繁华,但是由于大量工业入迁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产生的“三废”,使得许多居民搬走。因此也使居住区和滨水区脱轨,这个时期滨水区的发展也处于低潮。

3.后工业时代:这段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的重要价值和可开发性,所以进行了大规模产业调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所以滨水区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居住和观光。因此,也带动了滨水区各种贸易往来,从而给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二)国内情况。

我们国家的滨水区发展也经历了由发展到衰败再到振兴的阶段。前期主要是由于环境的破坏,产业结构的不完整,还有人们没有意识到滨水区的重要性。后期随着发展滨水区的趋势受国外影响,我国也开始重视了滨水区的建设。并且吸取了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发展港口贸易,重视生态保护和坚持可持续发展,使我国滨水区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力发展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滨水区的建设已成为每个滨水城市的重要规划目标。

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河流松花江,它不仅水质好,而且具有良好的矿物质,并且具有茂密的防护林。哈尔滨市作为一个滨水城市,政府利用这样的先天条件,着力发展这座北国水城,使哈尔滨可以成为滨水名城。

二、哈尔滨开展滨水区的规划原则。

(一)坚持生态原则。

哈尔滨市的滨水区建设要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建设前提。由于发展前期人们不注重滨水区的生态问题,毁林开荒,工业三废没有得到处理等,造成滨水区的环境受到破坏。所以,在规划的时候要修复被破坏的环境,并且还要保证其它环境不被污染。保持水体的清洁,前一段时间松花江水被污染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反响,人们也人心惶惶不敢喝水,并且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要建立更完善措施使河水不被污染。建立防护林,在河岸周围重设绿色带。这样不仅可以防洪还可以防止泥沙破坏了湿地。

(二)优化交通道路网。

哈尔滨市周围地区的滨水区要有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由于城市化的趋势,哈尔滨市的人口剧增,导致交通拥挤,尤其是繁华的地区出现了堵车现象,也导致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江北地区的'人们去江南也开始面临了交通堵塞的现象。所以开展水上交通并且在滨水区域建立完善的交通可以缓解这一现象。松花江贯穿了江南和江北地区,目前哈尔滨也利用了这一优势开设了水上交通,许多人都通过坐船在江南与江北之间穿梭。这也对改善环境起到了作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为了减少交通堵塞,哈尔滨市政府在滨水地区建立了高架桥,不仅美观而且真正意义地解决了交通问题。

(三)建立特色的景点。

哈尔滨开展滨水区建设当然也为了招商引资,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经济的发展。每年冬天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已经世界闻名,每到这个时候,全国各地大量的游客来到哈尔滨,哈尔滨也因此以“冰城”著称。太阳岛是位于江北地区的旅游景区,这里拥有许多特色建筑,娱乐设施和自然生态景观,许多人来到哈尔滨都要到这里。这些特色景点都使哈尔滨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所以哈尔滨应该在滨水区规划更多的特色景点,让这座城市可以远近闻名。

(四)繁华内部设施。

滨水区的发展不仅要发展滨水区内部的环境,也要发展滨水区的生活设施和商服娱乐设施。在滨水区周围可建设一些商场、ktv,还有餐厅、居住区等。这样滨水区就可以综合发展,产业结构达到平衡。这些综合设施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滨水区生活。并且来到滨水区旅游的人们也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便利服务。

三、发展湿地的可行性策略。

首先,要先了解想要恢复的湿地地块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包括湿地原有的形态,因为什么因素被破坏,比如耕地、水文、气候、地形因素等。湿地的恢复要与当地的形势相照应,必须适应当地的发展。

其次,要本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恢复湿地,在不破坏原有湿地的情况下将被破坏的湿地恢复。假如采用生物或者化学手法恢复湿地,很有可能起到负作用,使湿地的环境被恶化,并且可能会给未来湿地的发展带来隐患。所以,采用自然生态的方式才是恢复湿地的最佳选择。

最后,我们必须要明确将被破坏的湿地恢复成什么样的湿地环境。对此笔者认为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就是最简单的方式,将被破坏的湿地恢复成原有的湿地状况,这只需要我们用生态手法将被破坏的湿地重新恢复活力。可以引水注地,恢复其干涸的湿地;恢复湿地的肥沃可以在水中种植一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湿地重新恢复生机;种植防护林,使湿地不被沙化等等。

第二种就是恢复的湿地不仅保持着原有的面貌,而且可以作为景观或者使它得到美化和完善。我们可以在采用生态手法的基础上,不改变原来的状况并且与之相对应地在湿地地区建立生态园区、生态长廊或者有特色的景观。

这样不仅使湿地的环境得到优化也使湿地更加有价值,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第三种就是完全改变原有的湿地状况,将新的策略和构思应用在湿地的建设当中。我们可以将湿地发展成为拥有各种兼旅游、娱乐等为一体的湿地园。

四、结论。

哈尔滨市滨水区的发展带给了城市和人们越来越多的好处,不仅优化了城市的形象而且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滨水区的开发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都起到了一定积极意义,对于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城市小气候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哈尔滨市还应大力的发展滨水区建设,使滨水区成为哈尔滨市的一大亮景。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汽车行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问题.

[2]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趋势.

[3]长丰县乡村旅游规划建设问题思考及发展。

城市设计论文篇九

1前言。

城市的出现象征着人类又一步大的前进,它的作用对人类是巨大的,人类甚至已经不能离开它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城市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对它的设计规划。城市设计规划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城市以后的发展,好的设计会使得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为了城市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在规划城市的格局时就必须要设计的合理,使得各个方面都达到最好的安排,为城市作出做大的贡献。

城市设计论文篇十

主题性设计,最开始出现于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是顺应现代人文消费、文化消费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主题设计一直没有作为一个设计的大类出现,也没有在诸多设计分类中成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设计分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容易跟设计主题相混淆;第二,无法在现有设计规则下明确设计的属性和深度,如城市规划设计概念,设计阶段之类的通用概念。但是,主题设计非常有必要受到重视。一个方面要打破传统中不合理的并区分,并不仅仅是有设计主题就能成为主题设计;另一个方面市场对于主题作为产业内区分已经提前于设计体系内的区分。主题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一种活动,注重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强调人情味,强调设计给人们带来的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明的日趋进步,现代设计不再只局限于“形式服从功能”这样一句冷冰冰的口号,在个性化和多元化状态日趋明显的当下,从“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设计到“形式追随情感”的“情感化设计”,如何让设计变得更加独特有趣,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变得更为重要。这一观念转变才是主题性设计的重要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产品的功能不仅指它的使用功能,还包括审美功能、文化功能等。主题性设计利用产品的特性来表达产品的不同美学特征及价值取向,让使用者从内心情感上与产品取得一致共鸣。通过对产品中的情感化和趣味性元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感性化产品的需求很大,市场前景很广阔。在产品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的情感因素也会越来越多,因为人是当今社会的主体,人的需求将会是市场的主要需求,现在的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市场上情感化设计必然也会不断增多。情感化的产品形态会让使用者从内心深处产生购买的欲望,只有引起了购买者的注意,消费者才会有把它买回家的想法。所以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产品时要注入使消费者内心的情感需求,真正深入人们的内心,让形态打动消费者,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例如juicysalif柠檬榨汁机——菲利普斯塔克在此设计造型上使人耳目一新,给人的直观感觉是生动活泼,很有趣味性。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们或追求新奇刺激或追求与众不同,亦或是追求小众但别具一格的设计。主题性设计下的产品恰恰能满足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主题性设计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审美、心理对产品进行处理。主题性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这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2主题性概念。

主题,借用词典上的含义,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研究、分析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概念,是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设计概念则是设计者针对设计所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练所产生的思维总结。主题性概念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性概念下的设计,是指具有一定导向性概念或命题,并根据其概念命题进行创作的设计。通常主题设计的文字很简单,抽象的形容或是对某种感觉的把握,这样可留给人们更多的思维空间去发挥和想像。因此主题性设计具有可以抛开现实的束缚、尽情挖掘设计思维、超越现实的设计特点。这种设计方法对当前市场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前卫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主题性概念引入设计领域最早出现于美国。1958年,美国加州玛利亚客栈率先推出12间主题房间,后来发展到109间,成为美国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酒店。接着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规划、景观、室内以及平面设计中。时至今日主题性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市场也更为开阔。为中国消费者群体所熟知的“无印良品”,其品牌文化和设计理念“无,亦所有”一直贯穿于它的产品设计中:未经漂白步骤的纸张、原木打磨不喷漆的杂货、注重用户体验和趣味性的日用品,这种极简的主题受到了诸多消费者的欢迎。

城市设计论文篇十一

城市的出现象征着人类又一步大的前进,它的作用对人类是巨大的,人类甚至已经不能离开它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城市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对它的设计规划。城市设计规划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城市以后的发展,好的设计会使得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为了城市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在规划城市的格局时就必须要设计的合理,使得各个方面都达到最好的安排,为城市作出做大的贡献。

城市设计论文篇十二

摘要:短肢剪力墙结构是比较特殊的剪力墙结构,其具有造价低、抗震强、空间广等优点,能够满足建筑物的观赏性要求,因而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分析了高层建筑结构中应用短肢剪力墙结构的优点,阐述了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原则,提出了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探讨了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加强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物。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住宅条件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往传统的普通框架结构因影响到住宅美观而越来越不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传统的普通剪力墙结构因严格限定与分隔房屋空间,难以满足人们对住宅空间的要求,因此产生了短肢剪力墙结构这一种新的结构型式。这一结构型式克服了传统普通剪力结构与框架结构存在的不足,并能降低基础及上部结构的造价,因此得到建筑商、住户的广泛喜爱,近年来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逐渐被推广使用。

1高层建筑结构中应用短肢剪力墙结构的优点。

短肢剪力墙结构即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其主要通过连续梁使一些独立的钢筋混凝土墙段接连,但短肢剪力墙界面厚度要求不超过300mm,同时其高度应是厚度的4~8倍,长跨比为4~8,短肢墙总地震倾覆力矩大于30%,但不得超过50%。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短肢剪力墙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可根据施工情况进行控制。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多的不定性因素,但短肢剪力墙易于控制,制定短肢剪墙的尺寸、位置及数量可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定。因短肢剪力墙可根据施工方案的变化进行调整,不会对建筑工程施工造成任何影响,从而能够保障施工的质量。

1.2可满足不同的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短肢剪力墙可通过控制其自身数量和调整自身强度满足施工要求,同时短肢剪力墙也可隐蔽设连接的支撑柱梁。针对一些高层建筑结构,在创建整体的构造体系时可采取中心剪力墙,从而确保整个建筑物的强度与刚度值都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若高层建筑的竖向结构设置较多变,为满足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可建设间隔墙。因短肢剪力墙应用较广泛,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设计特性满足不同情况下的需求,有利于简化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2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原则。

(5)当建筑物造型不规则或水平荷载较大时,应将短肢剪力墙布置在平面各边缘处及各角点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满足结构平面刚度的要求。

3.1不适合所有高层建筑结构。

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并不适合所有的高层建筑结构,若设计的短肢剪力墙比较多,则需要设置一个一般剪力墙,其可以与短肢剪力墙有共同抵抗水平的剪力墙结构。如果建筑设计中剪力墙结构中的短肢剪力墙比较短时,剪力墙的适用高度应达到规范中剪力墙结构规定值略低即可,若建筑设计为抗震7级则其高度应在100m以内,抗震设计为8度时应低于60m。此外,对于设计抗震标准9级的a级、b级高层建筑,应最大程度减少短肢剪力墙的结构设计。

3.2剪力墙洞的布置。

在剪力墙洞口设计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3)在设计洞口时,笔者建议采取准确的分析方法并运用多种模型,以此对大量不规则洞口进行简化处理,必要是可进行校核或者重新分析计算。

3.3加强抗震薄弱环节。

在短肢剪力墙结构布置时应加强抗震薄弱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3)可采用强墙柱弱连梁体系设计短肢剪力墙结构;

(5)底部外围小墙肢在水平力的作用下会承受较大的扭转剪力和竖向荷载,造成墙肢开裂,对此可以通过减小轴压比,加大配筋量和外周边墙肢厚度等措施,使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提高。

针对短肢剪力墙设计中的薄弱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具体如下:

(5)必要时可进一步扩大剪力墙的加强部位范围,一般情况下剪力墙的高度应在150m以上,加强部位高度以达到墙肢总高度的1/10左右为宜,合理控制剪力墙加强区域高度。除此之外,设计短肢剪力墙时应重视墙体的肢长、构造、比例和加强位置,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设计才能使其抗震性能得到切实提高。

5结语。

总之,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应受到建筑设计者的高度重视,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虽然短肢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多的优点,但也存在诸多缺点,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尤其是短肢剪力墙设计),应注意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合理性。最大限度降低短肢剪力墙的弱点并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促使其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进而为业主提供一个更安全的住宅环境。

参考文献。

[1]梁海峰,李文雄.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短肢剪力墙定义的商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5).

[2]张举涛.8度地震区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判别及设计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9).

[3]司艳超,张超.综述小高层建筑中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1).

[4]刘辉.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8).

[5]靳大勇.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应用方案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0).

城市设计论文篇十三

我国正在社会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应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防洪安全、干旱缺水、水质恶化、水质污染等一系列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必须围绕人水和谐与水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的理念开展工作,造福后代。

(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的最佳手段。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无论是以人水和谐为目标还是直接三条红线的要求,都是在要求高效用水,提升水资源规划管理效率,让水资源更好地运用于社会经济建设。通过供水调度、排水监控、污水处理等工程管理措施和方案选择等非工程方式全方位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应的水资源規划管理方式方法理应作出调整。从工程水利向资源工程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观念向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观念。

(4)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是水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目前水务改革已经在国内不断深入,采用精简高效和一事一部的机构设置原则,也有利于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使用水节水、排污处理等工作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臧超,左其亭.水利改革发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需求分析[j].水科学工程技术,.

[2]龚凡.水资源规划管理现状与进展论述[j].中国科技博览,.

[3]热合曼·依米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

[4]左其亭等.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意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城市设计论文篇十四

摘要: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同时,大量以“xx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城市设计论文篇十五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美丽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假如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非凡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越是这样,园林绿化则越有着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因为园林绿化可以根据建筑、街道等景观需要,用植物绿化来组织视线,分隔与联系空间,宜“掩”则“掩”,宜“露”则“露”,组织和导引方向,可以起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目前,有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脱节现象,规划划出建设地块,建筑师只考虑建筑问题,或仅仅考虑单体建筑环境问题,而规划上对于建筑之间的关系则把握不够,形成一些不协调的总体景观环境。如有些重要街道两侧的许多现代化建筑从单体上看,都很有特点,也不失为优秀设计,但是这些建筑排列在一起,侧有互相排斥的感觉,似乎互不服气、互不说话,穿着不同风格时装的一群模特。这种情况只有靠园林绿化来化解和协调。试想通过高大树木、开阔绿带的遮掩或联系的处理,使人们在视觉上从“环境视”变换到“焦点视”,或从“焦点视”转移为“环境视”,则必将缓解这种景观的不协调。有时还可以用大树、大草坪或代表某种含义的植物用作非凡的标志,赋予环境以文化情境。比如,北京二环路天宁寺立交桥中心的一株古树,就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手段完全可以在四维空间(还有时间维,园林绿化的季相变化和生长变化等)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心旷神怡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园林城市呼唤着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目标,这是建设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规划、设计、园林等各有关方面的工应该共同肩负起建设园林城市的历史重任。

城市设计论文篇十六

护理形象是医院形象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护理人员服务、质量、人文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总体形象,与医院的良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护理工作的综合实力,塑造完美的护理形象,在护理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护理队伍的形象塑造和设计,定位护士形象、服务形象和质量形象,并定期进行相应的培训,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2.1以患者为中心。

不同的角色对护理质量的定义都不相同,如护士、护理管理者和患者对护理质量的定义均有所差异。有关研究认为,护理质量主要从患者的定义角度进行评价,以患者为中心,树立起野患者至上冶的服务理念。患者选择护理医院的标准就是具有较高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秉承社会满意和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确立护理质量标准,使护理服务的标准更加满足医疗市场的需要,不断的对服务项目进行扩大。例如,开展以科室为单位的评选护理服务之星、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年度评选医院的野十佳护理之星冶。在病房开展温馨的服务活动,在门诊开展导医服务。在护理的实践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发动全员的、全程的、全面的一流服务。

2.2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要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就应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满意度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就积极,护理工作满意度低,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就消极。对护理人员进行塑造良好护理形象的教育,不断发展医院的优秀形象资源,并进行宣传。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能树立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提高护理人员的执业价值观、稳定护理队伍,促使护理人员将良好的护理形象作为其共同发展的目标。积极有意识地塑造护理人员良好的护理形象。

2.3强化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是树立良好护理质量的核心,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疗的质量和医疗的安全。因此,建立护理管理质量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制定细化、量化、具体化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结合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成立专业的质控小组,迅速及时地反馈、分析、改进和总结,全面的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医院护理的安全,树立良好的护理质量形象。

2.4塑造护士内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形象。

护理人员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情操直接影响着护理人员的行为形象,是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内涵。行为形象会让被护理人感受到严谨的作风,严密的管理和值得信赖的技术。重视对护理人员行为规范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护理人员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专业服务水平的自然展示,更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表示尊重的规范要求,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认识升华。护理人员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行为得体,让患者感到亲切,得到患者的信任,从而使护理人员的内外在美达到和谐统一。

3结语。

护理形象管理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护理形象管理人员有坚实的护理基础,还需要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科学规范。护理形象管理的设计和定位应该从护士形象、服务形象和质量形象出发。护理人员在实践的护理服务中,以其良好的护理形象,在医院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凤娟单位:四平妇婴医院儿科。

城市设计论文篇十七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综合的、全面的城镇建设方案,不仅涉及小城镇的用地,而且与小城镇的功能、经济、空间、形体和环境等有关,并侧重于长远性、指导性以及政策性。

城市设计以提高和改善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满足居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需求,追求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空间。在镇区建设规划阶段,城镇建设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中。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从整体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目的主要是关注小城镇整体方面的问题,从小城镇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特征。现仅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及小城镇整体结构关系的建构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目的是有助于小城镇建设规划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1.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

1)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1.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2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

城市设计:1)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3)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2.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城市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2.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反映社会结构是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和深层次的因素。在小城镇物质形态背后潜藏着人与物、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和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经过长期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无形组织,对于居民精神的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亲切感、邻里感、社会感、自我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血缘、地缘和宗教缘等,无视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失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由于历史的积淀,小城镇的社会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这种社会形态不具有意识的组织就能形成,因此城市设计首先要保持原有社会网络,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而且可以产生一种内聚作用,形成和谐的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安定的珍贵因素;其次要通过小城镇合理的用地布局赋予现代小城镇的社会组织以新的内容,适合居民当代的生活方式。

3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结构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关系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形体和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是技术能力与功能要求在形体和空间上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城镇经历了长时期的变迀,都将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结构形态和组织关系。镇区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公共空间和形体的关系,从而建立小城镇的整体结构关系。

一些小城镇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城镇基础设施、用地相容性、环境容量和建筑经济寿命等指标的影响,往往存在一种维持原有结构秩序化组成的趋向,使小城镇结构具有稳定性等特点。城市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小城镇原有的结构和原有城镇结构相协调,使小城镇的结构得到保护和延续。随着城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城镇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城镇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滞后于发展变化,会导致城镇结构的衰退。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这种结构性衰退,使各组成要素和子系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建立起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小城镇结构的重整要延续和传承并发展原有的结构秩序,体现出小城镇整体结构的动态性。

齐君(196夕)男,高级工程师,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000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