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8:11:08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6 08:11:08     小编:念青松

总结是一种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增加总结的详实性和可信度。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一

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

今有:《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五杂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

《丹铅杂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

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几部笔记。杨慎撰。杨慎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杨升庵集》。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笔记以杨慎撰述的为最多。其中著名的有《谭苑醍醐》八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和以《丹铅》为名的《丹铅杂录》十卷和《丹铅续录》八卷。

《丹铅杂录》和《丹铅续录》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其内容非常广泛,举凡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如指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并非柳氏独创,而是来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杨慎崇经黜史,重视音韵训诂;敢于对宋儒进行大胆批评;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杨慎重视史书的文采,强调修史要秉笔直书,反对官修史书,提倡个人独立修史;评价历史人物能不落窠臼,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杨慎读书广泛,对过去不为人注意的子部书籍进行了探索、讨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谭苑醍醐》亦皆考证之语,与《丹铅录》大致相出入,而亦颇有异同。引《水经注》载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攻琰营,臣作桥越水射之。桥成,遂驰去”。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不载,可补史阙。杨慎在文学上既讲求文法,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又反对极端的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说;偏爱李白,亦好杜甫,对李白的身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又辨李白为蜀之彰明人,历引其《上裴长史书》与《悲清秋赋》及诸诗句,以证《唐书》称白为陇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类,考订辨论,亦多获新解。

杨慎虽然渊博,但其笔记中考证疏误,记忆错误处也不少。陈耀文曾撰《正杨》四卷,纠正杨慎之讹;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内《丹铅新录》和《艺林学山》两部分,亦专门驳杨慎的引证和论辩。

今有:《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俗言》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上海书店1886年版。

《艺林伐山》商务印书馆1937初版;《艺林伐山》中华书局1985版;《艺林伐山》上海书店,丛书集成本,1986年版。

《枣林杂俎》。

本书是一部明代史料笔记,作者谈迁。谈迁(1593—1657)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马桥人。明诸生。一生未曾做官,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维生。自幼刻苦好学,于经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着力,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清史稿》有传。

《枣林杂俎全》分为智、仁、圣、义、中、和六集十八门,其中“土司”一门有目无文,实有十七门。书中逸典、先正、流闻等门对南明弘光朝、明代典章制度及户帖式的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明代科举、民俗、物产、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等也有详细的描述。本书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也杂有神怪灵异等荒诞传闻。

今有:《枣林杂俎》罗仲辉胡明校点,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06年版;《枣林杂俎》齐鲁书社1997年版;《枣林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板桥杂记》。

明末清初一部记载南京秦淮河一带歌妓生活的笔记,三卷,类似唐代孙棨的《北里志》。余怀撰。余怀(1616~1696)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熟读经史,学识渊博,有匡世之志,文名震南都。为国子监生,受到国子监司业的吴伟业的赏识。崇祯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二十五、六岁的余怀被南京兵部尚书的范景文邀入幕府,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并掌管文书。清军占领南京,余怀化妆成道士流亡他乡,开始长期颠沛流离生活。从顺治年间直到康熙初年,他经常奔走于南京、苏州、嘉兴一带,以游览为名,联络志同道合者,进行抗清复明的活动。从康熙八年(1669)起,余怀隐居吴门,以卖文为生,民族气节始终不移。同时,精力集中于学术著作方面。他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板桥杂记》亦作于晚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除笔记《板桥杂记》外,还著有诗文《甲申集》七卷,《余子说史》十卷,《东山谈苑》八卷,记明末党争之事的《汗青余语》多卷,《四莲花斋杂录》八卷,《砚林》一卷,《茶史补》一卷《妇人鞋袜考》一卷《宫闺小名录》一卷等。

《板桥杂记》三卷,署三山人撰。全书分上卷、中卷、下卷。收选了一些优秀的小品文。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其中上卷为雅游,描写明末清初金陵秦淮河畔的梨园,秦淮河灯船,妓院和江南贡院;中卷为丽品,记金陵诸名妓情况,以旧院为主,珠市附之;下卷为轶事,杂记旧院诸狎客之奇闻逸事。卷首有余怀自识:“此即一代之兴衰,亦千秋之感慨所系,非徒挟邪之是述,艳治之实传。”《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文章凄缛,足以导欲增悲,亦唐人北里志之类。然律以名教,则风雅之罪人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自明至清,作者尤伙,清余怀之《板桥杂记》尤有名。”

今有:《板桥杂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板桥杂记》刘如溪点评,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日知录》。

清代著名考据辩证类笔记,三十二卷,顾炎武撰。顾炎武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顾林亭集》。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大儒,学问渊博,见识通达,《日知录》是他积累三十多年的笔记,与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杂事,无所不谈;许多条目,全都原原本本,考证详明。《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书前有其学生潘耒做的序。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潘耒强调《日知录》的经世意义,认为此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日知录》中,顾炎武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顾炎武还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在卷三十二中,作者还特别指出学界“座主门生”与朋党之祸的关系。指出唐代的进士,以主考为“主座”,自称“门生”。以中唐以后,遂有朋党之祸。并指出明代主考与进士,公然称“座师”与“门生”,朋党之祸,也不减于唐宋。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后辈学者对这部笔记多推崇备至李慈铭称赞《日知录》这部笔记,“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出自于《通考》之外”;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除黄汝成外,为这部书作校补、笺注的还有很多,如李遇孙《日知录续补正》,丁晏《日知录校正》,俞樾《日知录小笺》,黄侃《日知录校记》等。道光年间黄汝成采各家之说为该书作注,为《日知录集释》。

《日知录》初刊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现在通行的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日知录》是以黄汝成的“集释”本为底本。其中《刊误》和《续刊误》各二卷亦为黄汝成著。后附的《日知录之余》四卷,乃后人辑顾炎武著作遗佚而成。

今有:《日知录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日知录校注》陈垣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版;《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日知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二

摘要:文章认为用西方现代诠释学理论的观点诠释孔子的《论语》是不适宜的,只有借鉴孔子的智慧和方法对其进行解读是比较理想的:第一,从孔子对当下问题的解答中去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仅仅把握其具体的答案;第二,学习“举一反三”和“下学上达”的方法;第三、历史地看待孔子思想,即不把孔子的思想看作是一贯的;第四,诠释《论语》的目标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回到孔子的智慧本身,而是以期达到既吸收古代先贤圣哲的智慧,又能够适行于当下的思想性内容。

关键词:《论语》;孔子;诠释;经典。

几乎每个民族都十分注重对自己的经典(canon)进行不间断的诠释,这不仅仅对探寻与承继前代先贤的圣德和智慧,以挣脱当下的困顿;更重要的是传承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并在各自传统中进行人的教化、塑造。

自从诠释理论传入中国后,很多学者都借之以理解《论语》,甚至将以西方现代诠释学理论作为理解《论语》的基础,或者在解读过程中或隐或现地附和诠释学方法。

但西方现代诠释学的方法是否适宜于《论语》的理解?这里将从诠释学的不同路向开始,分析这一问题。

“现代诠释学真正研究的是诠释学三要素――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读者领悟之意――之间的关系。

”与此相应,西方诠释学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向: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下面分别阐述借它们理解《论语》之得失。

作者中心论诠释学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他们认为,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表达作者的原意,理解就是要排除读者的一切先入之见,去把握作者的原意。

为此,在传统的语义学和考古学方法之外,“解释者通过把他自己的生命性仿佛试验性地置于历史背景之中,从而可能由此暂时强调和加强某一心理过程,让另一心理过程退后,并从中在自身中引起一种对陌生生命的模仿。

”[2](p90)理解旨在揭示文本背后隐含的作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状态,通过对消解读者的个体性和历史性,来重建作者的个体性和历史性,以此正确地理解文本的“原意”。

从以上论述可知,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认为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是一致的,或文本完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如果读者通过语义学或考古学的“客观的”方法,辅以“心理移情”的“主观的”方法,就可以理解文本的“原意”亦即还原作者的思想。

但如果我们以此来直面《论语》时,困难便出现了:《论语》文本是孔子在具体场景中的话语的记录,这些记录又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在记录中不免加入了记录者本人的话语选择倾向,使得记录形成的话语不会也不能完满地表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因此,旨在分析孔子具体话语的语法学和考古学的方法都将无法窥见孔子的全部思想,甚至会起到的阻碍的反作用;而旨在借助场景还原的方式去体验孔子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所体验到的也仅仅是我们所理解和认识的孔子与弟子们对话的具体情境,以及我们当下以某种方式所感受到的孔子当时的心理状态,仍然无法摆脱当下对话的具体性和有限性,通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从诠释学自身的发展史来看,作者中心论“为了保证理解的客观性,或者说为了保证对文本中的‘作者原意’的把握,几乎完全消解了读者的个性。

在‘作者中心论’的视域中,读者实际上成了‘无个性的’、‘无差别的’抽象存在物。

”[3](p64)实际上,在运用作者中心论来解释《论语》的过程中,情况却恰恰相反,读者以消解个性去理解《论语》的具体话语时,其结果是读者拥有了文本中的“个性”,而这个“个性”又是被有所倾向的记录着的孔子只言片语所限制着、束缚着,进而遮蔽了“无个性”的圣人智慧。

海德格尔开启,并由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认为,理解不是此在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不是去追寻文本与作者的“原意”,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创生和流动。

这样,读者以及读者带有历史性的先入之见就具有了合法性并成为决定文本意义的关键,读者与文本的时间距离就不被看作成是必须被克服的东西,而是理解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

所以,基于读者历史性的“视界融合”,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既是对此在的昭示性理解,也是对文本意义的创生。

但借此理解《论语》,则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伽达默尔给予读者的历史性以合法根据,但“视界融合”和文本意义的创生仍然是以承认读者能很好地理解传统和文本为前提的,否则,任意性的诠释虽然呈现了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但却以损害文本思想的`深刻性为代价。

其次,诠释学认为时间距离可以“使得文本逸离了它们赖以形成的那个短暂的情境,在历史中获得了一种普遍的意义,使它们自身所拥有的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4]这一点对于《论语》来说,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对短暂情境对话的描述,时间距离的作用仅仅在于:以新的短暂情境代替旧的,而不能从根本上逸离当下性,而这种新的短暂情境的出现,则会造成更加“坏”的结果,即逸离了《论语》对话的当下性,使得具有极小适应性的对话成为了“普遍的”教条,更加遮蔽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再次,在对《论语》的理解中,此在的存在意义不仅不能得以显现,反而会导致此在的没落,因为,读者中心论认为,理解即是存在,读者以自我的历史性对《论语》的解读所得到的是唯我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却是基于对《论语》具体话语的自我认同,这种具体话语如果脱离了当下情境且不能上达为智慧的话,则只能起到对自我存在的进一步束缚和遮蔽。

例如《论语·子罕》篇中有一则故事:孔子赞扬弟子仲由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随后孔子便引诗经一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然而,子路听后便“终身诵之”,孔子便道:“是道也,何足也臧?”批评子路如果一直固执于这一句诗句,却是好不了的。

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是西方诠释学发展的第三个路向。

其认为,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都在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上偏执一端,因此要在三者之间达成一种协调,对“作者原意”的追求不能放弃,对读者在文本解读中开启的“创生意义”也要予以考虑,利科尔认为,“文本”就是使三者能够协调的中介点。

利科尔把文本界定为“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并与“作为口语形式出现的话语”区分开来。

读者在理解文中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文本自身的客观性,因为文本是作者表达自己意图的媒介;又要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性,因为脱离了作者语境的文本必然要建立读者的语境才能得到理解。

利科尔通过反思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诠释学而建立起来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给解读《论语》的困难性问题提供了很多启发。

从这样的角度看来,对于孔子思想和智慧的通达,似乎只有通过我们可以直接观照到的《论语》文本才可以达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三

唐诗精炼主导抒情,宋词篇幅略长趋于事理描述。通过对唐宋代诗体的异同进行比较,可以阐明唐宋诗形式形成的原因,从而对诗体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唐宋阶段古代诗文学,是古代文学课程中的重头戏。教师带领学生很好地把握“唐宋诗歌”两种迥然不同的审美体裁,是对唐宋诗歌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在进行唐宋元阶段古代文学课程讲解时,可以从“唐宋诗歌存在异同”话题入手,带领学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唐诗,从总体的`谋篇、布局上来看,给人的感觉是气韵流畅,富有醇美情调。唐诗以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改变以往诗体的寡淡和繁缛,换之以全新的短小精炼、语浅情浓、形神兼备、生机蓬勃之感。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就以“清新、活泼、生动”见长,他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人深感到浓浓的依依惜别的人情味。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充满了盎然情趣,感慨而不消极。由此可见,唐诗作者通常都是将自然景物和自己的心境相结合,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出唯美景象,倡导气势蓬勃大气。所以唐人所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境界,普遍偏于雄浑开阔、唯美而富有浪漫情调。唐代诗人对抒情诗作风格的偏爱,促使他们在诗歌创作时更加侧重于抒情。无论是花、叶、树、虫、鸟,还是风、雨、雷、电、雾,都能让诗人瞬间捕捉到此时此地与心灵相通的创作灵感,从而借以抒情达意。因此,唐代诗人所著诗作都极具深切情意,富有生机盎然的激情。

而宋代诗作就和唐代诗作的深厚浓情、多情迥然不同。宋诗在情调和审美上普遍侧重于“思辨”,宋诗擅长“析理”。宋代诗人普遍都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投身创作,力图通过诗意来周密地表达出哲理。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在其诗作《观书有感》中借景喻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首诗作中,朱熹通过“水清澈,是因为源头活水”,来启示人们要持续接受新事务、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本领,充实自己。鼓励人们用不断求知来开拓人生新领域、提高人生新境界。王安石在诗作《梅花》中写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他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借冬天寒冷、梅花盛开等景物来进行暗喻,用诗化了的景物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意极其深邃。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作是在苏轼游览了庐山风光之后所进行的总结,其在诗中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景致,并且借景喻理,从中启示出深刻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这首诗作的特点不在于抒情,而着重于借物来暗喻的“理趣”。由此可见,宋诗和唐诗的富有浪漫情趣迥然不同。相比较而言,宋代的诗作更加显出理智和思想境界的深邃。宋诗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诗风,其实是源于宋诗作者普遍都以“儒家老庄哲学”的沉稳灵秀和通达敞亮作为诗作的研究根基。宋代诗作借物、借景象进行感情抒发,从议论中透析出人生哲学道理。浓郁、多变、逻辑严密的哲理思辨度,远远超越了诗作中的形象思维。当然,在宋代诗作中也有饱含抒情风格的诗作,但是宋代诗人通常都会在诗作创作的深情之内,十分灵活地将哲理掺入其内,这样诗作就形成了非常巧妙的境界上的飞跃和提升。宋代诗作在客观冷静地观景、观物的同时,也理智客观冷静地对人生境界、对哲学深度进行了很到位的审视。

综观上述,可以看出,唐代诗作侧重于抒发情韵,在诗作中更多的是活泼而生动的景物形象描写,富于抒情。而宋代的诗作侧重于思辨和分析道理,在诗作中更多的是诘问和追问道理,十分富有哲学研究价值、富有哲理性。如著名文学家缪钺在《论宋诗》一书中所言:“唐诗如芍药海棠,裱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唐宋诗作风格迥异的形成原因如下。

(一)唐宋诗作各自所继承的研究诗作对象的历史基础条件迥然不同。

毋庸置疑,摆在唐代诗人、宋代诗人面前的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时期,而唐诗、宋诗所进行研究和可进行参考的诗歌遗产著作的历史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唐代诗人普遍都是在研究和参考了六朝诗歌历史遗留著作的前提和基础上,才将诗歌创作的体裁予以进一步扩展和充实。唐代诗歌创作的显著标志时期就是盛唐时期。这个时期是唐代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历史阶段。可以看出,唐代诗歌的创作都是以六朝诗歌的体裁、诗体形式、辞藻、音律为基础的。毫无疑问,六朝诗歌为唐代诗歌的创作、发展、进步奠定了强大基石。但是,六朝诗歌在诗体上明显存在着诗体不成熟、辞藻肤浅、文风形式僵化的弊端。于是唐代诗作者有广阔的对诗作进行开发、改良的空间。再加上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太平景象也催生出了更多带有“唯美浪漫情调、欢乐开怀抒情达意”的诗歌体裁。广阔的诗作发展空间,也促使当时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诗作门类派别。比如诗仙李白的“浪漫诗”,诗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等,他们共同将唐诗推向了诗作创作多产、气势辉煌的一个顶峰。在盛唐之后,中唐还出现了著名诗作者韦柳、元白、韩盂;晚唐也出现了著名诗作者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时期,但都共同将唐代的诗歌创作水平推举到了全新的高度。

唐诗在诗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体裁”成就,使得宋代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在诗歌体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和唐代诗人在诗歌发展中的优渥条件相比较,宋代诗人只能在继承唐代诗人诗作的原有框架内迂回曲折、独辟蹊径。所以,宋代诗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必须要从唐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尚未完善之处去进行开掘、创新、疏通。于是,宋代诗人果断地放弃了对六朝诗作体裁的继续研究和探讨。他们巧妙地选择了杜甫及若干中晚唐时期的诗作者作为其诗歌创作研究的对象。而且,宋代诗人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格式、诗作表达等诸多方面,都兼顾了诗仙李白诗作的奔放豪迈气魄、诗魔白居易诗作的气势畅达、通透,以及韩愈诗作的遒劲合为一体。这样就使得宋代诗作呈现出了“以景物抒情达意为诗,以哲理析理为诗,以才学精妙为诗”的辩理、析理、逐理的诗作特点。在“变”还是“不变”之间,宋代诗人非常明智地在诗作创作上选择了“大胆求新、勇于求变”的做法。而且,宋代诗人还别出心裁地对旧体诗作进行整合创新,融合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宋代诗歌体裁和风格意境。

(二)特殊历史条件下学风政风的差异。

唐宋两代的诗歌创作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学术氛围息息相关。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文化氛围舒缓。因此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作者,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彰显出了气势雄浑而又气韵灵动的盛唐诗作高产气象。同时,唐代诗歌创作者还在贵族政治统治中,以诗歌作品来游走于权贵门第之间,所以唐代诗人势必要考虑到贵族的审美需求和兴趣偏好。而对比来看,宋代政治态度保守,军事上也比较软弱。宋代王朝在整体机制上就缺乏唐人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振兴国家的气魄。而且,宋代很多诗歌作者都出身于平民,比如未入仕途之前家境贫寒的著名诗作者欧阳修。他出身平民,在诗歌创作时,能更深刻体会到民众的疾苦。同时,很多宋代的诗作者往往具有多重身份,他们不但是诗歌创作者,同时还可能是官僚政客家中的门客,更是颇有艺术造诣的学者。所以,宋代诗歌作者不但在知识结构上比唐代诗人要深邃渊博,而且还是当时重要政治阶层的精英力量,他们在进行诗作创作的同时,还能支配宋代政治格局的发展,从而能极大地推动诗风的改进,使得思辨分析和理性议论更充分地渗透宋诗内。

总之,唐诗重抒情,宋诗侧重于思辨。唐宋诗作之所以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根本原因就在于唐宋诗作所继承的历史诗作研究基础存在差异,以及诗歌文学创作所处历史时期的差异和规律使然。诗分唐与宋,情理各具异曲同工之妙。

[1]钱钟书。谈艺录[m].三联书店,2008.

[2]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四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强调厚重传统,又要借鉴日新的理论,同时面临课时压缩的现实。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近五年,我尝试在授课中增加学生专题讲解环节:首先,在总体上对学生提出格式要求,进行文献检索和写作方法指导;其次,每次安排任务时再给出若干选题参考。从学生学习成绩和反馈意见来看,效果显着。

古代文学;自主学习;专题;学科交叉。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又受到课时压缩、评估考核等限制,难以充分发挥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的作用。为需求突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学生专题讲解”,贯彻自主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本文将结合“学生专题讲解”具体操作过程,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挑战,分析“学生专题讲解”的效果。

20xx年以来,我尝试在我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进行局部变革,具体措施有:每学期为学生开列课程阅读书目;增加论文写作次数,不少于三次;进行课堂专题讨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专题讲解”,所有同学每学期必须参与一次,分数纳入平时成绩体系。每次两学时的教学单元中,抽出20分钟安排学生做专题讲解,专题从该教学单元内选取,锻炼了学生,又不影响教学进度,可谓带着脚镣跳舞。

在整个活动开展之前,我在总体上有所指导,主要是如何查阅资料,文章格式要求,以及文章结构例解,提供给学生学习经验,授人以渔。正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的客观条件,供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每次课上布置下次课相关专题若干,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挑选一个选题,也可在相关章节范围内自行选题,写出格式完整的学术论文。下次课上每人用十分钟时间讲述论文,我再进行点评或展开探讨。

拉尔夫?泰勒提到有效学习的10个条件,“学习者在尝试他所学习的新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导”,“学习者应该有足够的和适当的从事这项工作的材料”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满足个别化学习的前提条件。

(1)资料主要来源。

首先是阅读教材等通论性着作,大体明确该专题的背景及脉络,并按图索骥查找提到的相关文献。每学期,我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文学相关断代阅读书目,还有几套丛书。张燕瑾、吕薇芬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共10卷12分册,文献索引较为详备。傅璇琮、蒋寅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共七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文学的基本内容;中编为文学与社会文化;下编为文学的基本文献。着眼于“一代有一代之胜”,力求打通文学与文献、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界限,涉及文学与社会政治、宗教、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术、门阀、都市、民族、地域文化、科举制度、女性创作的诸多方面,能有效开启学生思路。黄霖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2006年1月,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分《总论卷》、《诗学卷》、《词学卷》、《散文卷》、《小说卷》、《戏曲卷》、《文论卷》七卷,梳理了20世纪中国古代各体文学学术研究的历史轨迹、范式转变和研究实绩,总结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路”、“基本方法”,以文体为脉络,揭示一定规律性。此外还有研究性教材,如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列“乐府与无言”、“唐音宋调”、“小说与戏曲”等专题,多遴选名家文章,并设“延伸阅读”,“研究思考”等模块。断代文学史如中国社科院编写断代系列,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等。还有某一文体研究着作:严迪昌《清诗史》,朱则杰《清诗史》。或者具体作家作品研究专着。

其次是研究论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是专业内翘楚,且多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学科和前辈名家介绍,引学生企慕,热爱此学科,甚至终身以之为业。《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有“名家治学”,如朱则杰治清诗,“美国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方法”,都给我们直接启发。他如各高校学报之人文社会科学版,各省市社科院之“社会科学”、“学刊”。

重点应该是原着,也许学生暂时不能充分阅读。具体文献及版本可参照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附录之研修书目。

(2)资料查询途径。

首先是利用图书馆藏书及学术期刊。其次是网络电子资源。从校园网图书馆主页,可以查询学校统一付费的镜像资源:中文期刊、学位论文及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有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图书全文数据库中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等;甚至还有多媒体数据库和四库全书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较之纸质图书,好处在于资源丰富,检索方便,省却爬梳之苦。此外还有互联网网页信息资料,也可甄别采用,如《全唐诗》、《全宋词》都有网络检索版,《全元曲》有箫尧艺文网可全文检索。

题目要明确;内容摘要的写作就是将文章浓缩为一段话,高度概括全篇,使读者初步判断是否有必要深入阅读全文,作用相当于新闻稿之导语;关键词3-5个,处理思维同于内容摘要;数据库模式下,“关键词”是一个检索项,如何使文章最贴切、最大限度被检索?关键词莫泛化,莫冗长繁难,尽量是“词”;文章“引言”就是要入题文字,“引言”二字可以出现,也可没有;“正文”指文章主体;“结语”即文章基本结论,可以不出现“结语”字样;如有“参考文献”,说明援引文字出处,便于编者、读者查找核对,我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格式,包括文献类型标识。

以当前的学术期刊论文为样本讲析。元代部分,也就是第三学期我刚接手课程,常以柴国珍《论元代散曲“陌生化”艺术手法》为例:关键词过多,达到7个。文章首先提出问题。描述散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别是一家,艺术韵味“蛤蝲味”,“元代诗人们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手段”?主体部分分析问题。归纳为几类手法:第一类非指称性描述,《高祖还乡》,用不识排场的农民眼光评价,将还乡的富丽堂皇汉高祖与心中往日泼皮无赖刘三并置,行文反讽,消解了“天子”身份;第二类采用动物视角,如“牛诉冤”、“羊诉冤”、“代马诉冤”,呈现寓言色彩、童话意味;第三类在曲中镶嵌某类名词,如中草药名、戏曲名,断章取义,新意迭出;第四类将常规事物变形,“大蝴蝶”、“大鱼”,超出人们经验之外,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五类,使用夸张、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反弹琵琶,为前朝人事翻案,总之超越常规思维。最后进行理论提升,引入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概念,增强了说服力。

(1)提高理论水平,用好文学理论武器。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纷至沓来,心理分析,直觉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解释学,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通读几种教材,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或几种,深入理论原着,达到深刻理解、熟练运用程度。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简洁易懂,是我们采用的教材;王岳川着《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匠心独具、同时也是美文;朱刚编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采用“理论综述”加原着选读模式,有助我们读解经典;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将各流派纳入“作者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文化——社会系统”和“后现代系统”等五大系统,初步厘定相关流派之间的关系。

批评实践方面。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王一川主编《文学批评教程》,以及傅道彬着《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王立着《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都是很好的读本。

(2)坚持辩证思维。

世事常是悖论、吊诡的,注意在普遍看法中披沙拣金,探寻特殊的个例、细节。八股文,历来多抨击、诋毁: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知录?拟题》);八股文不实用,重复圣贤之言,常常远离现实;八股文过于形式主义;命题无新意,断章取义是折腾。但八股文亦有妙处:它是标准化试卷,便于考核;八股文张义理、强调逻辑思维,文坛高手也常写得好八股,并不十分矛盾,汤显祖、归有光皆是八股高手;八股还促进了楹联发展。

坚持辩证思维,须勇于批判。屈原爱国思想千百年来是爱国人士的精神支柱,但其中也有不合理成分。屈原国家观念狭义,楚国是屈、景、昭三大姓氏的楚国。屈原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没有看到天下统一大势。

坚持辩证思维,须弘扬人本思想,人性化看待人,承认其矛盾性。陶渊明思想静穆,鲁迅说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乞食》、《责子》诗里充满着陶渊明的幽默、诙谐,他并非浑身静穆。《桃花扇》中杨龙友,既投机官场,也悠游士林,既谗侍奸佞,又暗助忠贞。该当何言?权作文学形象,保持审美距离吧。阮大铖人品与文学成就相左,不符合“文学即人学”之说,让我们通力剖析这个个案。

我沿用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的分类,教学生从这五个层面着眼:第一、文献学层面的研究;第二、文艺学层面的研究,包括文体学、文论学;第三、文化学层面的研究,即把文学与历史、哲学、宗教、社会、政治、教育、民俗、地域乃至音乐、绘画等文化领域关联起来,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第四、人本学层面的研究,“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第五、哲学层面的研究,深层内蕴的发掘。这其中,文献学研究要求有丰富的馆藏文献,对于古代文学来说,除了大部头丛书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续编》、《丛书集成》、《丛书集成续编》,以及《四部备要》等,还需有大量古籍珍本善本,一般高校没有条件开展,本科生教学更是不易着手;人本和哲学研究须有扎实、高深的理论水平;所以较宜采用的是文艺学和文化学研究。

以我在中国知网检索信息提醒大家,关注一些次级的作家作品,他们身上往往留有更大研究空间。我对清代有关小说研究论文,按“题名”检索,检索库包括:期刊、硕士、年鉴、会议、报纸,时间是1979年至2009年,信息与学生共享。

我在实际的授课中,打破教材内完全的时间顺序。在一个朝代内,按照文体模块展开,一般按诗、文、词、小说、戏曲等顺序。每一种文体的开始,我会在总体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选题都是我平素阅读思考的累积,是我的兴趣所在。选题基本上都有深入研究价值,学生采用,能增加创新性,也对我有启发。

明代诗歌,前期提示注意文学史分期与朝代关系,如宋濂、刘基文学创作成就朝代归属;朝代初期台阁体现象,由明代可上溯到宋代、唐代。中期强调文学流派,像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等,交错更迭;还有以吴中四才子为代表的文学地域性研究。晚明诗歌,侧重思想性:王阳明心学左派,狂禅,情本思想,推荐李贽、公安派和竟陵派。关于明代散文,前期中期文学成就不大,建议赏析具体作品,如《中山狼传》、《报刘一丈书》和《项脊轩志》等;晚明小品文标举性灵,引导学生进行人本思考,主要围绕徐渭、袁宏道、张岱等作家展开。

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点评:第一,选题是否新颖,或者有亮点,读书思考超出教材。第二,文章内容是否独到、深刻,或者有部分论述深入,对教材形成补充。能否出入历史文化,关涉社会现实;是否运用了理论武器,提升文章高度。第三,文章结构、层次评价。结构是否完整、均衡,层次是否清晰、严谨,环环相扣,浑融一体。第四,语言功力深浅。表述是否准确有力,韵味、生动性如何?第五,相关话题延伸,谈谈我的见解,适当引导学生探讨。首先当然是肯定其优点,进行赏识教育,“学习经验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1]也适当指出其不足,提出的要求适合于学生目前的成就水平和心理倾向,以学生的现状为出发点。点评是评分,更是为以后登场学生进行的一次例解。

几年来,通过专题讲解环节的锻炼,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深入、全面思考的能力,乃至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突破。同时加强了师生间课程、专业乃至人生话题的沟通,基本建构了一种教与学并重、突出学生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从学生专题选择和观点陈述中,我体察学生思想趣向,微调我的授课重点,有针对性地贴近学生所关注。清中期诗坛,两位同学分别选择了袁枚和郑板桥作为话题。看得出,学生认同陈腐时代的非主流诗人,肯定其重民生、抒性灵倾向。《聊斋志异》一课,学生分析了青年女性:婴宁之笑柔曼、优雅、单纯,有山林气;小翠之笑复杂、火爆、狡黠,有市井气。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言说,“转益多师”,不耻下问。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以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创制新的教学环境,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适当引导鼓励,可以看出学生逐步摆脱了基础不扎实、知识贫乏、破碎、原则混乱等问题的牵绊,在专题讲解中展示出的令人赞叹的知识和能力,即纽曼所说心智扩展,“是一种立即就能把许许多多零零星星的事情作为一个总体来观照的能力,是把握这些事情各自的价值并决定相互之间依存关系的能力。”

图书馆藏书不丰,我更多使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学习提高、检索查询,也在学生中广泛推荐,介绍使用方法。如怀特海所表述,“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其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近两年采用多媒体授课,我也鼓励学生将专题做成多媒体,相当一部分学生实践了,技术上于我算得上青出于蓝。

这几年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普遍很好,从选题就可见一斑。如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我所指导的学生,2009届几位学生选题分别为:《红楼梦》人名文化研究、《红楼梦》石头意象、唐前诗歌中采桑女形象、中国古代文学中梅花意象以及西游故事的演变;2010届几个选题:柳宗元诗歌与贬谪心态、明清小说石头意象、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词比较;2011届毕业论文,现已确定选题:元代戏剧鬼魂形象、唐代诗歌时空意识、《红楼梦》“梦”意象的心理分析和汉乐府诗女性形象。体现了敏锐的问题意识,能从小处着手,运用适当的理论方法深入分析。

我相信:教师和学生应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理论流派王旗变幻,教材、专着林林总总,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今后,我将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更加充分参与教学。同时,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力求全面准确体现自主学习的实际效果。学习内容方面,督促、引导学生多读原着,尽量不要出现简单沿用外围资料的情况,原着读得不够,就会套用既有观点和结构,硬塞材料,很难出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五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过渡,对传统汉语言专业在承担社会人才培养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表现为以下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时代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传统型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实际。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传、各级政府)等部门,专业的设置较为宽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课程观念上,重语言文学轻文章。第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实践。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要内容。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

学生专业不专,特色不突出,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素质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等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应用型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一)文学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课程设置也作相应的调整。

(二)语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更注重交际沟通能力。

(三)写作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四)实践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一是专业工作能力层,通过学期论文、课程论文和各类实习让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层,通过课外职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堂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立足于立体开放型师资结构的建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的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强化,可以使学生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但能否胜任或者是否有发展前景,则要看他的内功和修养。

大学的类型、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复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就业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来抓;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适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并以此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为了更快地适应这一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政府及时地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同时在人才使用上采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市场化人才调配方式,这给大学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规格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理念的这些变化无疑对人才培养规格及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当代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种职业定终身的现象恐怕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专才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在保证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视类似于讲演辩论、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节目主持、书法艺术、广告设计、篆刻剪纸、编辑采访等与本专业比较接近课程的开设与学习,也要重视其他跨类较大的学科如法律、经济、旅游、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要鼓励他们攻读第二学位。

(二)当代社会需要精通双语的高素质应用型汉语人才。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基础深厚又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睐,这就为我们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提出了开设类似于“双语教学”这方面课程的现实要求。

(三)当代社会需要富于创新精神的开拓型汉语人才。当代社会需要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这种创新还包括对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重新认识,因为单一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视像和网络文化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人才具有整合跨类艺术的才能,它不仅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开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博客教程”等方面课程的比重。

(四)当代社会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纯正的风范型汉语人才。随着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养深厚、道德品质高尚的风范型人才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其本身肩负着两个责任:一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这方面侧重于理论研究;二是使人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字、更好地宣传民族文化等,这方面则侧重于实际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能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高校应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市场需要,灵活地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内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时,必须有所改变,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谋生能力,又有人文素养,讲究责任与道德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加强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各级相关高校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六

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核心应指原则性的思想和一种特殊的精神,即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和载体,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需要。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使命。在“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古代文学工作需要进行理念转换、回归元典、强化基础等,才能真正解决现代人教育经历的缺陷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价值的相悖,服务于当代文化的重塑。

中国文化价值认同古代文学。

当下中国,文化是传播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然而,在文化意识不断升温的同时,文化概念的内涵却显得模糊和泛化。文化的成果之一是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期盼着现代人去重新认识。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

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中国当代学者张汝伦先生将文化解释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创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产品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标准的重要载体,学习、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接近、探寻古代文化的过程。因而,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学特性的分析,更要透过文学本身,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就像曾经有位学者说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文学性,我们将不会找到民族诗性的生产轨迹,而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缘,它就不会再有未来的出路。”然而,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发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中也已显得尴尬和悖论。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机的表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注重激发受体的兴趣。然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戏说”形式的铺染,而是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价值认同。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外来文化常常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内化为禅宗。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复制。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西方近现代的的文化价值全面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精神内涵。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商业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中国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当代年轻人,基本是在现代性的文化条件下长大,天然地容易倾向现代性的逻辑,会觉得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进化论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很容易用现代性的逻辑去改造和包装中国文化。于是“反英雄主义”的思潮兴起,颠覆权威、亵渎神圣的“轼父”情结猖獗。同时,大众文化又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颠覆快感与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相映成趣。经典被解构,圣贤被搞笑,真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任意与狂放。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成了“对牛弹琴”,或者说是一种不求深刻、只讲形式的哗众取宠。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大众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谈。

张汝伦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一文中,称当下复兴中国文化是天命。人类需要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适价值,张汝伦先生说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这种“德性”便是责任,要担当起这份责任,需要立足当代重新解读和建构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必须从学习到传播再到服务运用走出困境,进行标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兴趣到意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意志力很重要。其中,兴趣关联娱乐,而意志指向勤奋。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兴趣,为引起观众、听众、读者、学生的兴趣,不惜花大力气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主旨内容。在实际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学生在内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养仍至关重要。从价值角度告知他们所学习、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应该是当下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共存共荣,价值比兴趣更重要。

2.精选学习内容:回归元典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普适意义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对由于时代变迁变得腐朽的部分,必须摒弃。只有这样,社会和人类才能不断完善。立足当代对精华和糟粕进行甄别,重塑中国文化的形象,是增强中国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当下信息泛滥,鱼目混珠,网络、影视,甚至主流媒体,歪曲元典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

重塑传统,挖掘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必须回归元典。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强调的那样:“文学史著就应立足于文学本身……文学创作才是文学史的根本,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是文学史的辅助方面,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辅助面。文学本位就是指强调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和紧抓另外辅助的两个方面。”以文学为本位,就要以经典作品为本位。借助网络资源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查阅元典,是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良方。

3.立足传播基础:注重语言分析针对由于古文功底薄弱造成阅读、传播困难的情况,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把汉语语言学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增加语言分析的力度。一方面扫清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又使文学风格、情感意蕴找到依托。例如,骈文中起伏跌宕的情感如何通过句式和语音来表现;《左传》描写战争前的游说所体现的礼乐思想;用典对诗文典雅、简约之风的作用;诗歌意象间的意脉逻辑与哲理及诗风的关联,等等。相对枯燥的语言与相对空泛的文学、文化互相补充,相长相生。另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是万万不可废的,配合元典阅读,强化背诵名篇、名段,加强写作训练,也是提高民族的文化综合水平,促使当代中国文化重塑的良策。

4.重视服务实践:加速成果转化在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中,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地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首先,要坚持把影视、网络、多媒体作为传播的辅助设施的原则,切不可抛开主旨内容而片面强调形式,造成喧宾夺主。其次,针对不同的接受对象要区别对待。对社会大众,在娱乐过程中要正确解读历史文化,切不可一味“戏说”或讲“野史”。在高校中,对理工学科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文学进行素质教育;对中文、新闻等人文学科来说,应强化分析、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必要时辅以多媒体;对理论性较强的人文学科,鼓励将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及时创作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适应社会需要,这也是人文学科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利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促进其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中国当代文化的重塑。

[2]高方。双重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帅泽兵。论“80后”文学的当代资源与精神传统[j].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1).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七

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中塑造了诸多的文学形象,特别是作者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与诸多精、怪形成了类比与对比,丰富了《聊斋》中的形象长廊,又渗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追求与盼望,另外狐女追求幸福和高尚品质的精神,又是人类最美好的一面的体现。

关键词:聊斋志异形象塑造狐女。

一、在比较中升华狐女形象。

《聊斋志异》中,作者塑造了诸多神灵险怪的文学形象,这与作者的“志异”的立旨是息息相关的。

读《聊斋志异》我们可以体验到神怪世界的黑暗,并通过他们窥视人类社会的黑暗面,因为往往灵怪世界就是人类社会的模板的再现,所以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类作品暴露了当时的黑暗败的政治,鞭挞了为虎为伥、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

例如《促织》、《席方平》、《向果》等。

这类形象诸多是人类社会中的上层社会对普通百姓、士子的压迫,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与局限性,所以在《聊斋》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狐女的反封建压迫形象,这让诸者沉溺于美好人类社会的熏染下,对恶的势力则会更加充满愤懑与批判,这就形成了善恶对比,这种对比一方面是善恶对比,一方面形成了男性社会与女性社会的对比,古代社会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而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一改先前的女性观,让女性恢复了她自身的社会属性,即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追求,她们往往充满了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并为了维护爱情而不惜牺牲生命,所以在《聊斋》中数量最多的是爱情故事,这些美好的爱情故事,宛如奔腾向前、一泻千里的长江大河,冲出峡谷,绕过横阻,唱着欢快的青春的歌,向着理想的目标迅跑。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聊斋》作者对美的追求,更在这种对比中让美好形象得以耀眼。

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狐女形象,既完成了对历史文化渊源好的方面的继承,又实现了对不好方面的反拨,同时又与作品中其它诸类形象形成相同意义的对比,即善恶、美丑、雅俗的对比,在意象的比较和历史形象传承的比较中,突显并升华了狐女形象的美好。

二、重彩描绘狐与士子的姻缘与友谊。

由于蒲松龄对狐女形象的反拨,使一系列狐女成为“情”的使者与代言人,她们不仅自身是美好的代言人,而且有着对美好善良的士子的爱情追求,似“才子佳人”类的结合,展开了个性解放的思潮。

古代,文人一直比较受文学作品的青睐,这与作者的文人创作身分有关,他们或仕途无望,或有一定的官职或经历仕途的不畅。

烟花女子的盛行舒缓了他们的压抑,文人对女性的嗜爱,使二者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主角,并不断上演感人至深的“爱情”,在作品中开始重墨描写士子与烟花女子的关系。

随着狐与女性的紧密关联,由于烟花女子的身分,狐女成为了青妓的比喻,狐女这样也就与士子多了那么一层暧昧的关系,这些题材往往成为传奇、古怪,这样小说的喜爱,文人作者也喜爱把这些人物重彩着墨,用华丽细腻的手笔来描绘两者之间的柔情蜜意,使这些作品得以流芳百世,让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明末以“反传统”、“尚人欲”、“重个性”为标榜,要求还原人性本来面目的个性解放思潮,对清初的蒲松龄是有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作者《聊斋》中塑造了大批情狐形象。

这些狐女大都有追求爱情的良好愿望。

在《聊斋》这部作品中,这些狐女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有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爱情的诚挚的心,在爱情上,她们往往表现出主动性、坚贞性。

夏绀弩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中指出;封建社会里“置酒高会,男女主宾欢聚一堂,觥筹交错,淡笑风生”的事是极不容易的,蒲翁敢于如此大胆描写,正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民主思想。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与士子的关系并非都是男女之间的性爱问题,还有异性之间的友谊关系。

在关系爱情和友谊的差异上,作者不仅置封建礼教和“男女授受不亲”于不顾,而且明显颂扬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这也是社会进步对人思想解放的一个推动。

《娇娜》中狐女娇娜与孔生两者之间便是建立在异性纯真的友谊方面的。

故事有两个精彩片段,一个是在孔生病入膏荒之际,皇甫申请妹妹娇娜为之治疗,孔生却因此喜欢上娇娜,但因娇娜年龄太小,故与松娘结为了夫妇。

第二次是孔生为了救娇娜被雷劈死,后娇娜又用红丸将孔生治活。

后来孔生将娇娜全家接到自己家,但始终同娇娜保持着纯正的友谊关系。

这也使娇娜与孔生的友谊得以锻炼和升华。

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纯真的一面,作者对男女之间关系的处理,对以往男女之间非性不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让人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另一个方面。

《娇娜》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敢于大胆创新,另辟蹊径,突破了许多故事的俗套。

作品中娇娜与孔生彼此救援对方,饱含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他们却没有因此产生爱情,结为婚姻,然而又保持着两性之间的“良友”关系。

友情高于性爱,这正是带有新的思想色彩的社会观念。

三、极尽自然与社会的融合。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指出:“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在这些花妖狐魅身上,蒲松龄不仅是突出事物的自然属性特征,且把她们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来描写。

作者将这些幻化的形象,置于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让各种人物的人性和人情于幻化中得以表现。

这些狐女们不仅具有普通人的形体、外貌和生活经历,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各有各自的生活轨迹,因而也就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狐女往往与所居的生活环境相适应,还与各自所居家庭的父母的性格相适应,这些都使狐女的生活更具有生活现实气息,也是她们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关系相融合所具有的人性最美的东西,在《婴宁》中,作者刻画的婴宁生长在穷乡僻壤,与城市社会炯然不同,这也造就了婴宁少受封建妇女教育的感染,也没有受到封建式家庭的管理与束缚,才保持了她那种淳朴、天真、娇憨、自然、乐观的性格,让人们感到一种人性自然属性的一面――人性最美好的东西――纯真。

所以婴宁在作品中总是充满青春的活力,拈花微笑。

孜孜憨笑正是她心无芥蒂,质朴纯真的性格的外化。

综上所述,蒲松龄以其如椽巨笔地塑造了这些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又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

作者写她的聪明、智慧、执着地追求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写她们爱憎分明,对美好的事物和幸福的生活有着热烈的向往;写她们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去帮助那些遇难的文人贫民。

作者所塑造的狐女形象既有人性美好的一面,又受着社会规范的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束缚,更加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八

引导学生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关注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努力进取。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内容。

在今天新的时代要求下,教学的目标也由原来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转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文学发展的流派、思潮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文学研究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点也往往是作品的思想意义与道德价值,试图通过道德的判断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因而造成学生对道德说教的厌倦和反感。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文学性特征而过于追求学术化,以系统的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从而使那些优秀的作品成为枯燥的无生命力的文学资料。

这样的倾向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只将古代文学史及作品作为一条条的知识,背记一些条条框框,而缺乏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感悟,自然也无法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如何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结合起来?我有如下一些思考。

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

庄子曾说:“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畏,真亲不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大宗师》)人之常情和人性中最真实的那些东西才能真正感动人。

而在古典文学中,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固然有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内容,但同时,也会在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情,毫无矫饰造作虚伪。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每个古代文人都是个性鲜明,有着各种喜怒哀乐情绪,有自己风神气度的个体,但同时,他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我们应该多角度地去理解一位文人,注意到他作为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真实性情。

诸如诗人李白,虽然他有很多气势磅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风格的作品,但同时,他在生活中、在诗歌中也显露出慈父的情怀,他的《寄东鲁二稚子》显露出他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娣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充满对一双小儿女的无限疼爱和深情,而这恰恰是生活中李白作为父亲的最真实的一面。

杜甫的诗歌,虽然被称为“诗史”,但也充满了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的感情,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情圣杜甫》中曾说的:“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从这一角度去解读其作品。

如其《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写出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经历了人生沧桑后短暂重聚时的情谊,真实而感人。

再如白居易,他的新乐府诗作因为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体现了儒家诗教观而受到推崇,在很多文学史教材中对这类作品评价很高,而对于他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的闲适诗和与元稹唱和的诗往往论述简略,评价过低。

而实际上,正是在这后一类诗作中,作者摘下了道德面具,回归了一个普通文人的本色,诗中所写的内容有时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一个情境,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性情。

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渐渐理解古人,会觉得内心与诗人有着相通的情感,因而会将古人引为知音,他们的心灵在真正地和诗人进行对话。

似乎古人将他们心中纠结缠绵,欲言难言或者不知从何而言的复杂情感一语道出,内心便会获得一种理解之后的解脱、宽慰与释然。

久而久之,诗意便会成为与他们生命相共存的东西,并且自觉地接受古人人格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在作品的解读与鉴赏过程中,教师不应是简单地串讲,同时也应该揭示出其中的感人因素,如诗人是用何种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这种感慨又何以会引发读者的认同和联想?当然,这种鉴赏和解读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加强对作品的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感知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到其节奏音韵之美。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作品意境的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尽量回忆自己与作品中所描写的相似的情境与经历,展开想象和联想,去揣摩作品中的情境,使这些情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

二、关注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人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的艺术再现。

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处世,持有一个什么样的人格,这是古人今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正直刚毅,具有深沉忧患意识,不与世同流合污,在困境中心态达观并保持自己正直本色的人,是今天大学生的激励和榜样。

儒家思想指导士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内容,而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履行。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文人的生平之时,可以有意识地关注其身上所体现的人格理想和人生情趣,并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以当代意识审视那些人格与品质。

诸如,司马迁虽身受宫刑,依然以顽强的毅力著完《史记》,并在其中坚持自己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励司马迁忍受屈辱与痛苦,完成了历史著作。

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把板屈尊见督邮,而宁愿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淡泊生活,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内心的自由。

在讲到此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气骨和独立人格有着怎样的意义,在仕进与退隐之间该如何取舍,等等。

宋代的范仲淹以正直的品格立身朝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体现出的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担当意识。

古代文人也曾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困境,他们的达观与超然的态度也是对今天大学生的一种鼓舞。

李白曾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尽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放弃对理想和功业的追求。

刘禹锡一生因参与政治革新,被贬荒远之地二十三年,而内心依然豪情不减。

苏轼一生在乌台诗案中身陷囹圄,政治上多次遭受排挤打击,但依然能够以达观洒脱的态度对待人生,能够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诗意化,从中找到一些让人的内心感到慰藉的内容。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当挫折过后,自己依旧以一片澄明的心澄明的人格面对这个世界。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九

2-3岁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研究。

3-6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

3-6岁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的研究。

3-6岁幼儿家庭中早期阅读的调查研究。

3-6岁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

3—6岁幼儿对动物死亡概念认知发展的研究。

3—6岁幼儿同情心的调查研究。

5-6岁儿童合作意识的培养研究。

5-6岁幼儿特长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5—6岁幼儿学习品质与幼小衔接的调查研究。

案例研究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暗示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表扬法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状况研究。

不同类型幼儿园对家庭亲子阅读指导的现状研究。

不同年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

常规教育中幼儿权力与地位的研究。

成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

城市学前班:问题及存在的原因分析。

大班益智区材料选择与投放研究。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研究。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现状调查。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对象选择的研究。

大班幼儿同情心研究。

动画片《虹猫蓝兔》对大班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独二代学前儿童饮食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南开区第十八幼儿园为例。

对天津市3-6岁儿童膳食习惯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对小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研究。

对学前教师入职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

对幼儿音乐考级现象的调查及分析。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综述。

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

故事讲述对幼儿语言发展影响的研究。

关于天津市工薪家庭幼儿教育投入的个案研究。

关于幼儿家园表现差异的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

家长对学前儿童自闭症的早期发现鉴别及家庭干预对策研究综述。

如需以上论文,请联系qq1549984848。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十

学号:2014001400124。

姓名:崔志星。

层次:

教学。

点:直属。

目录。

摘要3。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4。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4。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4。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积极影响5。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消极影响5。

三、

(一)成为新的文化产业6。

(二)成为新的文化传承工具7。

四、结语7。

参考文献9。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下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多样化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多重影响。网络语言正是现代传播模式以及网络技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我国渊源流长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此笔者展开对新时期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作用的梳理探索,以期能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主要是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语言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最初是为了提高网络交流效率或是达到某种交流沟通需要所采用的方式。可以说网络语言同网络技术的动态发展息息相关,是一种特定环境下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同汉语言文学不同的是,网络语言构成方式多样,所代表的。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第一是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特点。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构成需要按照一定语言规律,而网络语言的构成包含了字母、拼音,数字甚至实现了再“造”字。如“又双叒叕”四个字表达不断叠加的意思。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社交中的交流方式以及情感表达同现实是不同,网络社交中会出于个人的便捷从而改造一些词语、甚至是利用一些错字、病句等来提高达到小群体内的交流的高效性。如“不明觉厉”是“不明白是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句子的网络化处理,正是出于高效的原因,才利用四个字缩短了表达的时间。第二是网络语言具有开放性。网络语言的使用没有任何场合、语境等的影响。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随意使用。同时网络语言的构架是不局限于汉语这种文字的,还融入了拼音、囧字数等缩写,设置还插入了一些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如“”字的出现。由于网络语言的构成和使用上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有别于传统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特点,让网络语言的传播和利用具有较广的传播影响范畴。

第一是网络语言优化语言组织形式,带来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所展开的,且拥有一定的语言情感,要求合适的环境下使用。但是网络语言没有任何的规则限制,且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一旦流行起来,在网络世界中就会变得随处可见,人们在网络平台中更容易受到这些语言的影响,并且掌握这些语言成为网络语言的传播者。如对囧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率不高,而随着其成为一种网络语言之囧后,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人们会借助“”来表达一种广泛的情感。如听到一件囧尴尬的事情,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尴尬的心情。而看到一些搞笑的事情,囧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郁闷。更重要的是这些网络语言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囧囧囧实现了文化交流。如电影《人在途》《港》《泰》系列的应用。

第二是网络语言的有利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由于网络语言是出自于网络,其自身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内涵特点,因此当前在素质教育活动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现象在教育互动中被应用,为教育的生活化发展提供了素材,更是通过新颖、有趣性丰富了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语言更好发展自己的汉语言能力,使得汉语言更加生动、多样化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根本不是语言形式,其无法正确的表达出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等。甚至一些网络语言的构成是为了标新立异赢得社会关注所存在的,因此在构成上具有投机性。同时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之间流传应用较多。对于还未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的未成年人而言,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曲解、重构的网络语言的过度接触,对正常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误导。如最近流行的“亚子”表达,青少年在展开语言表达或是鉴赏时,下意识的利用网络语言中“亚子”来代表原本的正常的词“样子”。第二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迎来了走出去的新阶段,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的工具,同时作为我们的民族语言,其所具有的成熟语言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文化自信强国构建的活名片。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下,网络语言若是大行其道,其势必会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误导。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实现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文化领域中更要求能够借助网络技术,更好地带动汉语言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文化自信强国做出贡献。当前网络语言所具有的全民参与性,流通迅速性等特点都是当前文化产业寻求发展的必备条件所在。因此当前能够实现网络语言发展的规范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用字、词义误解等网络语言要加以抵制,但是对于一些能够丰富汉语言文学内涵和意义的网络语言,能够将其当做是汉语言文学产业化的创新点所在,符合网络语言历史人文内涵,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的现代化发展,网络语言的人文化发展。

(二)成为新的文化传承工具。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要想实现发展,必须能保持民族的独立性,抵制文化侵蚀,因此更要求能够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尽快建立文化自信强国。但是对于汉语体系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而言,其可谓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了,如何将汉语在国际上推广出去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难题所在。而网络语言的出现改变汉语言文学的艰涩、表达含蓄的特点,以一种趣味性、直接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也由此带来更大的推广和传承。如“xswl”这样的拼音缩写,其具有简单的特点,但同时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现代语音的人也可以从“xswl”字母中,反思出“笑死我了”的拼音情况。可以说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动机。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出现形式给予我国汉语言文学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工具平台,对我国民语言文化和特色展开凝缩呈现。如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拥有大量的生僻字,一些语音字义优美但是不经常使用的字词,若是采用传统的宣传教育,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在接受文化的同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而反之借助网络工具,《生僻字歌》的出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汉语言文学文字拼音学习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传承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形式下,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应用是趋势所在,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对网络语言都避无可避,对于新生的事物只有辩证的看待它对待它才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形成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推手。因此笔者对于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的归纳。

总结。

从而提出网络语言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所在旨在能够对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评语;本文题目是报告的题目,但是内容是论文的内容,请重新组织内容,报告需要针对调查的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十一

我已经按照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的要求,熟悉和理解了我校关于“学院全日制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规定”文件的精神和有关要求,愿意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诚实守信,绝不抄袭、剽窃他人论文、设计及其他智力成果,引用材料注明出处,参考书目附在论文(设计)篇尾。

如有违反意愿接受相应处理。

保证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十二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其中包括以下几点。教学方式落后。汉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了解汉字的构造及字与音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表达出汉字的象形的意义,因此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不断思考和深化才能掌握其内涵,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单纯地记读音和字意,单调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打消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素养的学科,要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及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文言文等,文言文的范围还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尚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字形相对复杂或者晦涩难懂的字感觉陌生。应试教育的后果。我国的人才评选方式一直以来就是采用高考的制度,通过分数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在语文教导上只以高分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汉语中的人文思想。

二、汉语言教学改革的特点。

1.从教学方式方面改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思想,从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开始,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觉性的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精神,并且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并且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博大精神的古典文化。与此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科技的力量,全面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性的人才,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彰显出学习热情。

2.从教学课程方面改革。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与其他的数理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与古代文化紧密联系,毕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学字词、写文章,还要掌握古代的.天文地理的知识,掌握前人创造出来的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断丰富掌握知识。由于我国家长对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学生学习的科目十分复杂,从而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现代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可以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全部融合到汉语言学科中,充分地将三科目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到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学会如何整合知识,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小就精通天文地理,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覆盖面,这样学习汉语言文化就会变得生动无比。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学作诗词歌赋的课程,让学生将古人的文化重新捡起来,用作诗词的平仄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快乐,传承中国古文化。

3.从师资队伍方面改革。

在我国不乏很多国学大师,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研究颇丰,但是在汉语言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大量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逐渐增高,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掌握更多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教导学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文化,形成较强的传授性,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传承下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还要有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和创新的方式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掌握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汉语言本身有较强的稳定性,导致教材大同小异,教材的改革也是必需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更好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主动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素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不断推进,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跟随学生和时代的特点不断进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基础知识及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双重胜利,创新汉语言教学,不断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播我国优秀深远的文化。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十三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

我承诺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有关规定,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与指导下独立完成所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决不弄虚作假,不请别人代做毕业设计(论文)或抄袭别人的成果。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注解并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学生(签名):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十四

本人向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小组承诺以下内容:

1.我将如实标注本论文所引用资料的来源;( )a.同意 ( )b.不同意

( )a.同意 ( )b.不同意

3.我同意/不同意本论文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料使用。

( )a.同意 ( )b.不同意

我对以上承诺负完全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作者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院长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xxxxxxxx》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许xxx

20xx年xx月xx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002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