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规划的一种教学设计材料。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总结的教案范文,对于指导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过零丁洋教案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篇二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以上这几点我做的都不好,自当加倍努力。
过零丁洋教案篇三
对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指名回答。
2、生回答:虎门销烟林则徐,抗倭英雄戚继光,抗金英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3、师:大家知道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4、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目标。
过渡:同学们,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默。
2.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3.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三、展示预习。
谁先亮出自己的风采?
生:文天祥,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人。他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
师:预习展示,让大家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
生:元军南下时,文天祥代表宋朝与元人谈判被扣,后来逃脱出来,一再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始终拒绝元人的威胁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师:很好!预习展示让大家了解了作者的经历。
师: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认真的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浏览一下吧。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师:了解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四、学习诗歌。
(一)划节奏读诗歌。
1、过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准字音。
板书:干戈寥落飘絮惶恐。
2、听录音,请一位同学范读,注意节奏,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第三题第二小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师生齐读诗歌。
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过零丁洋》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那么上个单元我们学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也是七言律诗,大家知道七言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这首诗押的什么韵呢?对,ing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译诗解说内容。
1、学习首联。
师:通过朗读我相信同学对《过零丁洋》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后三联诗的内容。
3、小组展示。
可以小组内一人说意思,一人来补充。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三)了解诗歌情感。
结合导学案上这几个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布置任务:
1、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3、颈联是如何巧妙地借地名写心情的?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展示交流:
1、过渡:知道了诗的大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品味其中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2、师读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然后思考:
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辛苦”、“寥落”。
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小结: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伤!
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请一男生朗读)。
明确: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
“柳絮”、“浮萍”。
大家见过柳絮吗?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自杀未成。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过零丁洋教案篇四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一、导人新课。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过零丁洋教案篇五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写了什么内容?惶恐滩和零丁洋指什么?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和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苏武执汉节牧羊不变节;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过零丁洋教案篇六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3个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有关文天祥,你都知道什么?
2、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学习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尝试读,小组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集体交流。
1)、齐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两句。
“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默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自由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齐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四、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五、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过零丁洋教案篇八
今天我们学习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放弃了原来继续使用课件的念头,想试试在学古诗的时候也模仿李镇西老师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
孩子们在以前的课上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他们介绍文天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对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较全面,老师稍微做总结就好。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在赏析颈联的时候,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难体会出来。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正在这时,我们的赵财源“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语言流利而又顺畅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称赞他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勇士,他还不好意思的脸红了。
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铃声响起,我们热情高涨的走向操场。
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觉,孩子们也都很有感觉,师生良性互动,在课堂上促进了感情的交融,我发现下课后他们看我的眼神都觉得更亲近了。以后我要多上这样的课。
过零丁洋教案篇九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过零丁洋教案篇十
1、诵读,背诵诗歌。
2、名句的默写运用。
3、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诵读。
默写运用。
诵读+引导诵读+探究。
一、‘读’作者简介和代表作。
1、利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读。
2、教师再进行归纳。
文天祥,宋代爱国词人,注有《指南录》《指南后录》。
二、自读——注释。
了解文意。
三、诵读——诗歌。
1、反复诵读。
2、有50以上的同学记住就停。
四、研读——探究名句的'运用。
问题一: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关的句子是(比喻)(颔联)_____,______。
问题二:运用谐音和双关,写出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问题三:表明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
1、小组探究。
2、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做旁批。
五、再次诵读诗歌。
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反思。
1、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设计的理念。
2、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过零丁洋教案篇十一
《过零丁洋》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层次清晰,通过反复朗读成诵,体现诗歌的朗读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效果较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主题意识,并实施在具体的行动中。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思维的发散,从某一点生发出去,向其他知识点扩张开去,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内涵,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补充历史史实,充分显示教师对文本理解和对学生的学情的了解。
教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诗意翻译的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去活动,让学生去讨论问题,并在讨论环节中锻炼学生倾听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合作探究,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注重学生的整体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课堂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基本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值得一说的是老师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当的给与表扬与赞赏,当然学生回答不足的时候,教师还是能针对性的指出不足。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能走进教材也要能领着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识拓展延伸这个策略上,老师能从课堂的教学之初贯穿到教学的始终,这一点是可喜可贺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厚实底蕴,融说写于一炉。
当然有成功之处就有不足之处,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对文天祥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实质还没有领悟到位,其实作者在文章的首联就说了他自己不会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从小饱读儒家经典,自幼就经过经典熏陶,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虽然我在课堂补充了十三“经”,但没有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也给学生对文天祥的认识带来一个浅浅的缺陷。
其次,在诗歌的教学上,我有了一个意外的设想,是不是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诗歌教学体现一个整体的序列。
再次,诗歌教学要入准重点,当从文本出发,教给学生方法,当然这节课,我已经交给学生赏析的方法,但还是感觉力度不够,当重点的就要重重的讲,更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避轻就重,狠抓关键点。
过零丁洋教案篇十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放弃了原来继续使用课件的念头,想试试在学古诗的时候也模仿李镇西老师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
孩子们在以前的课上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他们介绍文天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对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较全面,老师稍微做总结就好。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铃声响起,我们热情高涨的走向操场。
过零丁洋教案篇十三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过零丁洋教案篇十四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0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