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前做好教学准备。教案的编写要符合课程要求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以下是一些精选教案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辞教案篇一
2、学会10个生字。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两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影《花木兰》,那你们知道花木兰是谁吗?
2、那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花木兰》,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3、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
名字征兵父亲年老多病女扮难装胜利将士朝廷年龄。
战袍渡燕山赫赫。
(1)自由读。
(2)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3)教学2个多音字。
a将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
(4)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5)教学生字字形。
(6)齐读。
3、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
5、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6、讨论交流。
7、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三、复习查字典。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四布置作业。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思考:花木兰是谁?
二、精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2自然段。
1、第2自然段有几句话。
2、默读课文,思考:花木兰为什么从军?
3、讨论交流,边讲边练习朗读。
4、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呢?
5、四人小组交流。
6、指名说,师生评议。
7、课文读到这儿,你们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8、指导朗读。
9、练习背诵。
(二)第3自然段。
1、花木兰告别了家人,从此开始了她的'戎马生涯,这时的花木兰又是怎样的?
2、指名读。
3、出示。
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指名读。
(3)指导朗读。
4、什么是战功?“赫赫战功”呢?
5、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
6、看插图1,你觉得此时的花木兰怎样?
7、指导朗读。
8、练习背诵。
(四)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3、指导朗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钦佩之情。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填空。
花木兰是一位()女英雄。
2、课文给我们讲述了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3、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
女扮男装。
爱国爱家。
木兰辞教案篇二
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木兰辞教案篇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辞教案篇四
1、初步了解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2、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
重点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难点教学难点。
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教学。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板
书
设
木兰辞教案篇五
在《木兰辞》和与花木兰相关的民间传说中,花木兰是一个浪漫传奇的英雄形象。
一.文艺作品中的花木兰。
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
文学作品《木兰辞》以浪漫抒情的华章,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传奇,塑造了一个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文学经典。
《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忠大孝的奇女子。因为担心父亲年迈力衰,不再适合远戍边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从军之后,花木兰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出对国家、对君王的赤胆忠心,并得到了君王的嘉奖――“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至此,花木兰可谓成全了大伦大礼大节,做到了忠孝两全,其形象高大完美。
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之后,花木兰并没有贪恋君王所赐予的荣华富贵,而是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希望君王让她回去尽孝。“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奉孝义重千金的行为,不仅表现出她大孝的善良本性,更表现了她淡薄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她的形象在高大辉煌之上,更多了一层飘逸洒脱的浪漫气质。
当然,历来最为人们所赞叹的还不只是花木兰的大忠大孝,更有她的聪明智慧。花木兰从军多年,同行的战友们居然没有发现她女扮男装的秘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长期与一大帮男同志共同征战、共同生活,只要言行举止稍有破绽,就有可能泄露身份秘密,而花木兰却做到了滴水不漏。以至于当花木兰脱下男装换女装,“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这不只是靠细心谨慎就能够做到的,更加需要高超的智慧,才有可能从容应对、全身而退。
正是大忠、大孝的品格,大智、大勇的气概,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成就了花木兰的英雄传奇。
二.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
不但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她是一个浪漫的传奇,在各地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里,她也是一个传奇英雄。
河北当地传说花木兰曾戍边燕山。所以,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奠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碑文为元朝人达世安的《汉孝烈将军记》:“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好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
此碑立于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常被人们用以作为花木兰真实身份的佐证。
《河南通志》载: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载: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
另据《黄陂县志》载:木兰山北双龙镇朱异(字寿甫)之女木兰,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参军,英勇征战十二年,扫灭羌胡,功悬日月,晋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卸戎装归乡,侍奉双亲,成老阁九十寿终,葬于木兰山北,墓前竖碑曰“木兰将军之墓”。
各种传说,言之凿凿,似乎花木兰确有其人。然而,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却称“不知起于何代”。《古今乐录》则称:“《木兰诗》本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花木兰究竟只是一个文艺形象,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到底是从现实走进文学的,还是由文学走进现实的?她到底是哪里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花木兰作为一个传奇英雄,已经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成为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给予我们的生活以丰厚的营养。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河南虞城有一座木兰祠,祠堂有一副楹联:奇孝皆奇忠奇女直等奇男子;大伦全大礼大节堪当大丈夫。这是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对花木兰传奇人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也是长期以来民间对花木兰形象的解读。
三、真实历史空间里的花木兰。
也许木兰从军的事件确实在某个历史时刻发生过,但却不一定像《木兰辞》所描绘的那样浪漫,也不一定像民间传说所描绘的那样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的花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严重的误读。当我们穿越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迷雾,用历史现实主义的态度来重新审视《木兰辞》和民间的花木兰传说,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命运迥异的花木兰――在真实的历史空间里,花木兰不是一个浪漫的传奇英雄,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角色。
首先,木兰从军是被迫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女子是应该谨守妇道,足不出户,一心相夫教子的。评价女子的标准是女工、才艺和妇道。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才称得上贤淑女子。所以女子不爱红妆爱武装,放弃才艺不学而去从军打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花木兰也不能例外。从《木兰辞》的字里行间看以看出,花木兰之从军入伍,完全是为势所迫。“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她该怎么办?她能怎么办?“可汗大点兵”,无非就是摊派兵役抽壮丁――每家一个,谁家都不能少!
与传说中的花木兰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的真实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据史书记载,淝水之战前秦军阀苻坚的大军就是抽丁拉夫组织起来的。战前苻坚下令:“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这一段史料对于我们理解花木兰为什么要放弃温软舒适的香闺生活而选择代父从军极有借鉴意义。
《木兰辞》说花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但她真的很愿意卸下红妆去从军打仗吗?细心的读者可以从诗文的开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看出,对于代父从军,花木兰的'内心其实很矛盾:让年迈的父亲去还是自己去?自己一个女子怎么去?去了之后会怎么样?……她真的十分无奈,十分挣扎!
其次,花木兰的军旅生活是艰难痛苦的。
《木兰辞》对花木兰十年的军旅生活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颇具浪漫色彩。但要知道,对于一个柔弱女子来说,从温暖舒适的闺阁走上刀光剑影的战场,去和凶顽的敌人搏命沙场,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且不说刀剑无情随时有生命危险,单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就足够令人难以忍受:长期曝露在漠北的烈日、寒风和雨雪严寒中;风餐露宿,迁徙不定;长期与一帮男人混迹在一起,生活十分不方便,还要时刻担心暴露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这一切对于花木兰来说,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痛苦的煎熬。
其三,花木兰的后半生注定是凄凉孤独的。
《木兰辞》对花木兰退役后的生活只字未提。花木兰的后半生到底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只能凭空去想象。十年的漠北征战,花木兰的形象一定有了很大的改变:长期的战场厮杀格斗,使她的嗓门变得高亢了,腰身变得粗壮了,性格变得暴烈了;漠北的烈日、寒风和沙尘使她的面容变得黝黑了,皮肤变得粗糙了,她不复拥有当年的花样年华,不再拥有当年的花容月貌和曼妙身姿,甚至在心理上她都可能发生了性别认同的错位,很难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女子。
在古代中国,女子十五岁即被认为已经成年――称为“及笄”。“及笄”就意味着到了婚嫁的年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女子结婚的平均年龄也就十六七岁左右。与花木兰大略同时代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角)就是“十七为君妇”的。而花木兰退役之后应该多大呢?保守估计她代父从军时大略十五岁,如果采信“壮士十年归”的说法,她服役时间是十年,那么她退役时至少二十五岁;如果采信“同行十二年”的说法,她服役的时间是十二年,那她退役时至少二十七岁。如果采信《黄陂县志》“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参军,英勇征战十二年”的说法,那花木兰退役时就已经三十岁了。
不难想象,二十六七岁甚至三十岁大龄的花木兰,因为长年征战而不再漂亮的花木兰,在那个战乱动荡男女比例本来就不平衡的年代,是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的。所以,《黄陂县志》载“(花木兰)成老阁,九十寿终”――即花木兰退役后终身未嫁,成了老闺女,直到九十岁寿终正寝――是很可信的。
花木兰的传奇是如此浪漫,然而,真实历史空间里的花木兰却是如此悲催!
四、《木兰辞》折射了一个悲情的时代。
花木兰的悲情人生,折射出的是一个悲情的时代。
花木兰所在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以历史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审视,《木兰辞》之于南北朝时代兴起,既是文学对现实状况的艺术反映,也是文学对现实需要的及时表达:面对连年战乱,男丁大幅减员的现实,民间希望女儿能像男儿一样服兵役,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而面对兵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各路军阀政权也乐得鼓励女子从军,以扩充兵源。花木兰作为一个时代英模,正好符合了大家的期待,可作为先进典型来宣传,以制造“花木兰效应”――以大忠大孝的美誉,以“赏赐百千强”的诱惑,以保卫国家的名义,鼓动更多女子来为军阀政权卖命……于是,《木兰辞》应运而生。
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木兰辞》是如此华美,然而,它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却是如此悲情!
木兰辞教案篇六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辞教案篇七
今天我在整理书本的时候,无意间我又阅读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故事说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既认识了这位英勇善战、文静俊美的女将军。又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好多优点。她的智慧和勇气令天下所有人佩服。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强。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一定要用胆量和勇气去勇敢地面对,决不会知难而退。而且花木兰还是一个孝顺的女子。我要向她学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老师。争取做一个有礼貌、有文明、有知识,人见人爱的好学生,好孩子。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是高楼洋房,外出都是小汽车,非常方便快捷。学习中都是电脑点读机,简单易学。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像花木兰一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今天我在整理书本的时候,无意间我又阅读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故事说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既认识了这位英勇善战、文静俊美的女将军。又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好多优点。她的智慧和勇气令天下所有人佩服。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强。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一定要用胆量和勇气去勇敢地面对,决不会知难而退。而且花木兰还是一个孝顺的女子。我要向她学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老师。争取做一个有礼貌、有文明、有知识,人见人爱的好学生,好孩子。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是高楼洋房,外出都是小汽车,非常方便快捷。学习中都是电脑点读机,简单易学。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像花木兰一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木兰辞阅读心得体会范文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初次听见我们学校的大姐姐在学校活动中诵读这首《木兰辞》时,就被它朗朗上口的韵律、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回家后我从爸爸买的古诗词书籍中找到了这首《木兰辞》,缠着爸爸讲给我听,原来《木兰辞》讲述的是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因国家需要驱赶外患、征战戍边,花木兰年迈的父亲也在征兵之列,她弟弟又未成年,于是木兰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沙场上,木兰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经过多年的征战获得了胜利,使民众过上安定的生活。回朝后不愿在朝为官,只恳求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恢复原来在家时的本来面目,过上了平淡、安宁的田园生活。从此,我就喜爱上这位能为国分忧、文武双全,孝敬父辈、关爱手足,热爱生活、勤劳善良的女英雄。每当我诵读《木兰辞》时,眼前就浮现出花木兰那英姿飒爽、刚毅坚强的身影,又联想到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情景。多次诵读《木兰辞》后,我深深感到木兰在三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第一是她自强不息、刚毅坚强、心系民众、为国分忧的精神。木兰从小自强不息,练得一身高强的武艺本领,在封建礼教的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不畏艰难,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十多年的征战中,她为广大民众能过上安定平和的日子,放弃亲情,不辞千辛万苦,出生入死、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终于凯旋而归。我觉得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刻苦认真的学习真本领,锻炼自己坚强不息的精神,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第二是她尊敬父辈、关爱手足的诚挚亲情。从文中看到国家需要戍边征兵,而木兰家父年老多病,没有长兄,弟弟又小,木兰坐在机杼前一阵阵的叹息,转而毅然决定替父出征,积极参军,为父解忧。又从文中“不闻爷娘唤女声,……”感受到木兰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我觉得从木兰的身上,我要做到尊敬老人,关心弟弟妹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大家都喜爱的人。第三是她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勤劳善良、不爱慕虚荣的生活态度。从木兰回家急切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出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也是爱梳妆打扮的女孩子。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看出木兰是一个不爱慕虚荣、追求名利的人。我觉得我也应做一个热爱生活、真真实实、健康快乐的人。
木兰辞教案篇八
她是为了替代父亲而离开家乡参军的。她明知此去极有可能“壮士一去不复返,”但为了父亲,她必须这么做。她毅然选择了自己去替父从军,没有迟疑。
她望着手中的弓箭,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会有战争!”
战争终于开始了,双方进行了一场血战。入侵者依靠强大的骑兵,连连夺得几座城池,只剩下了最后一座重镇。背后,是无垠的良田,善良的百姓。将军下令,死战,绝不后退!但入侵者浩浩荡荡的骑兵部队不禁让人心惊胆寒。于是,军营连夜召开会议,商讨对敌方法。
深夜,军营里。“我认为应该清除障碍物,开阔射界。用弓箭御敌。”“我认为应当增加障碍物,让骑兵不能行动。然后再发动巷战。”两名军官争论不休,大帅若有所思。
半夜,城门缓缓打开,小将飞身上马,带着一队骑兵,消失在无边的黑暗里。
第二天,入侵者大败而逃去。大帅乘胜追击,不仅收复了所有城池,还将敌人打到漠北。而敌方上将的首级也被斩获。皇上下令班师回朝,正在封赏之时,那出谋划策、并斩获对方上将首级的小将却神秘的`失踪了。
正在举国找寻功臣时,在一个农户家。却正在办着迎接女儿归来酒宴……。
木兰辞教案篇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品简介]。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今存70首左右。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横吹曲》中,《乐府诗集》说横吹“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这种“军中之乐”从音乐上就有别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折杨柳歌辞》)语言虽然粗疏,但是很有气势,也揭示了马背民族强悍尚武的精神气质。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只是随口唱来,短短几语,那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写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现得鲜明而生动。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全诗分为六自然段:第一段写木兰经过焦虑和思考决定代父从军。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第三段写木兰十年征战的过程。第四段写木兰归来不受封赏。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与家人团聚的情景。第六段以妙趣横生的比喻结尾。《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后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此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后期,在流传中可能有文人的加工润色,但基本上保持着民歌的情调。此诗是根据民间的传说写成,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本诗的艺术成就:
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传奇式的女英雄形象。诗中木兰是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又是一个挥动金戈、跃马疆场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自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凭自己高超的武艺和非凡的智慧,立下汗马功劳。在胜利归来后,又不贪图高官厚禄,甘心重返家园过平和的生活。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普通劳动者的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勇敢顽强的人格精神,以及替父解忧、为国尽忠的爱国爱家精神。
叙事完整,剪裁得体。全文以时间为序,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进程进行编排,线索清晰,叙事完整。作者所反映的背景相当广阔,从时间上说长达十年,从空间上说从家庭到战场,到朝廷,再到家庭。面对丰富的材料,作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对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本诗对木兰从军的缘起、准备出征和思念亲人、辞赏还家等情节的描写比较细腻,而对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则一笔带过。作者如此剪裁意在突出表现木兰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使木兰的形象具有相当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使人感到木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叙事描写的手段也十分丰富。有对话描写,如木兰织布叹息后,实际上是以父女的对话而展开的;有特意的铺排渲染,如“东市”以下四句,接着“不闻”、“但闻”句又于叙事中兼及抒情,融情于事。有精炼概括的描写,如十年的征战生活;有细腻的场景行为描绘,如家人对木兰的欢迎和木兰归家后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字字含情,意味深浓。同时,诗歌使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夸张、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另外,诗歌以五言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几句一换韵,节奏明快而流畅,富有音乐的美感。
[注释]。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惟闻女叹息:惟,只。
愿为市鞍马:市,买。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军机、军事。度,过。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强,有余。
愿驰千里足:千里足,指千里马。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著我旧时裳:著,穿。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傍地,贴着地面。走,跑。
[译诗]。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这首《古辞》是经过后代文人润饰的,比如“万里赴戎机”六句,对仗精工、词语遒丽,纯属律调,当是文人的手笔。又如“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制度。《乐府诗集》和《诗纪》还引到陈朝和尚智匠《古今乐录》的话,说“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韦元甫是唐朝人,死于大历六年,《古今乐录》不可能提到他,所引显然是唐朝人窜入的文字。我们不能根据这些话就断定《古辞》产生于唐朝。
这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诗》应该是北朝民歌。余冠英先生认为这诗的时代不会产生于“五胡乱华”以前,也不会产生在陈以后,“因为陈代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已经提到这诗的题目了。最可能的情形是事和诗都产生在后魏,因为后魏与‘蠕蠕’(即柔然)的战争和诗中的地名相合。”(见《乐计诗选》)。
诗先从木兰叹息写起,是为引出发问,再由木兰作答,带起木兰代父从军本事。这个开头,有北朝民歌套语的痕迹。
如《折杨柳枝歌》说:“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一作“唧唧何力力”,这首则作“敕敕何力力”。余冠英先生认为“敕敕”、“唧唧”、“力力”都是叹息声。“当户织”三字看出木兰劳动妇女的本色。但“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她停机不织,在那里叹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两首诗的开头都一样,而且都提到“所思”、“所忆”。如果“所思”、“所忆”泛指所想的事情,那木兰明明想着“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她又说“女亦无所思”呢?可见“所思”、“所忆”当有特殊的含决。对照《折杨柳枝歌》,“所思”、“所忆”应该指女子所思念的情人。这种用法在汉乐府就有了,《古铙歌》十八曲中《有所思》一篇,“所思”就指诗中女主人所思念的人,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泰山”,所思也指情人。至于“问女何所思”,究竟是谁在问?我们说,不一定有什么人问,当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气,因为它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嘛!这种设为发问,目的是引出木兰的自述,她是为父亲被征而发愁。“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终于她下了决心,希望家里为她“市鞍马”,她要替父出征。
置办鞍马,写到东、西、南、北四市,似乎每市买一件东西,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然而这样写,却使人看到出征前繁忙准备、精心挑选,为木兰烘托行色。然后写出征。通过“旦辞”、“暮宿”、“黄河”、“黑山”,见其迤逦行军、艰苦转战;又透过“不闻”、“但闻”的重复词语,可以想见木兰的离乡思亲之情。这又是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例子。
从“万里赴戎机”至“壮士十年归”,这六句虽然是文人的增饰,却极概括精练。前二句总括行军,中二句月夜宿营,末二句写战争结束。“百战死”三字,内涵极丰,它概括了多少次的战斗!而“壮士十年归”不但对得工稳,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一句就转到木兰凯旋还朝。真是要言不烦,何等笔力!
从“归来见天子”至“送儿还故乡”,这里说木兰还朝,天子论功行赏,策勋至于十二转,赏赐比百千还要超过,极言木兰功大。大概天子还要给她尚书郎做,她拒绝了,所以有“木兰不用尚书郎”的话。她不想做官,表现木兰普通劳动者的本色。这里附带要说明的是“送儿还故乡”一句“儿”字的含意。总观全篇,木兰自称多用“女”,或直称“木兰”,对其姊,自称“妹”,对其弟,自称“姊”,这里却自称“儿”。因为她这时仍是未卸戎装的“男性战士”。这个称谓也体现了民歌的特点。老百姓见皇帝,往往自称“草民”,不象官员那样称“臣”。
从“爷娘闻女来”至“安能辩我是雄雌?”写木兰得胜还乡,全家人都高兴地迎接。爷娘相扶出郭、阿姊理妆、阿弟杀猪宰羊,准备为阿姊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点,充满了节日般的欢乐。然后掉转笔头写木兰。她回到自己阔别了十二年的小屋,梳妆打扮,重新开始了女孩儿的生活,这对她是那样新鲜而又那样亲切。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作铺垫。“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是民歌的复沓句法,“东阁”、“西阁”是为有变化,象《诗经》里重童叠句的换字一样。我们不可拘泥字面,机械理解。下面“出门看火伴”几句,木兰恢复了旧时妆束,但在伙伴眼里,她却是以新面目出现。这一戏剧性的场面,有很深的内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不觉联想到这位女英雄十二年中隐瞒性别代父从军的艰苦经历,而为之嗟叹不已。“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有人认为这两句是互文。就是说,雄兔、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二者没有区别。但末二句又说“两兔傍地走”时,“安能辩我是雄雌”。看来“脚扑朔”、“眼迷离”确是雄兔、雌兔的区别,所以才有末二句。据生物学家的解释,将雄兔悬空提起时,它确是“脚扑朔”,躁动不安的,而雌兔则迷离双眼,显出胆怯的样子。这个解释,我觉得比较合理。这结尾四句的比喻,既质朴,又风趣,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文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它带有木兰对伙伴的调侃意味,笼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韵不尽。
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然而其着眼点并不在于设计出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在于通过朴素的叙述突出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她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是一个平凡而又崇高的形象。说她平凡,因为她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说她崇高,因为她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勤劳、朴素、机智、勇敢的好品质,这从她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充分。
这个故事产生在北朝,有它现实的基础。北朝战争的频繁,人民多习武,所以好勇尚武的精神非常突出。北朝妇女也有习武的,如《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那么木兰的形象就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并非向壁虚构的了。总的说,这个形象之所以感人,首先是由于故事内容的质朴、崇高,同时,它又寄托了人民的理想,因此木兰形象又带有传奇色彩。木兰作为女子,转战十二年,得以生还,已属不易,何况还立了战功,而且还“策勋十二转”?这显然是浪漫夸张的手法,有传奇色彩。
木兰的形象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展示给我们的。先写木兰的忧虑和她代父从军的决心,这就揭示了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层层铺叙:她如何准备,如何出征,如何立功,如何还乡,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这又涉及到选材的繁简和详略,本诗只想突出木兰从军的准备、出征沿途所见及还家后的情景,因此这些方面的描写极繁极详,而对她如何杀敌立功却从略,只在还朝策勋时以虚笔带过。在写法上,凡重点详写的部分,多用铺排。而这些铺排,很少对木兰形象的正面描写,更多的是从旁泻染陪衬,以烘托出木兰的形象,如开头借木兰的叙述,衬出愁怀,以后则借市鞍马烘托木兰行色;借正途环境气氛烘托木兰心理;借爷娘姊弟迎接的热烈气氛烘托木兰胜利归来;最后又借伙伴陪衬木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尤为点睛之笔,与篇首遥相呼应。这种写法,比起作者单调的平铺直叙来,其艺术感染力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刘熙载《艺概》说:“长篇宜横铺,不然则力单。”谢榛《四溟诗话》又说:“孔雀东南飞,一句兴起,馀皆赋也。其古朴无文,使不用妆奁服饰等物,但直叙到底,殊非乐府本色……此皆似不紧要,有则方见古人作手,所谓没紧要处便是紧要处也。”这正是就从旁渲染铺叙而言。而铺叙时又多用排句、叠句,回旋复唱,摇曳多姿,弥足玩味。
《木兰诗》不愧是与《孔雀东南飞》前后媲美的佳什名篇。
木兰辞教案篇十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1.文学常识:
2.字词注音: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2.替父从军。
3.整装出征。
4.十年征战。
5.荣归故里。
6.还身女儿。
7.难辨雌雄。
或
1.叹息。
2.从军。
3.出征。
4.征战。
5.荣归。
6.还身。
8.难辨。
或
1.叹。
2.替。
3.征。
4.战。
5.赏。
6.还。
7.辨。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
教师小结:
作者邮箱: 。
木兰辞教案篇十一
1、明确改写要求,能通过想象,改写《木兰诗》。
2、通过改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写作能力。
1、学完《木兰诗》,同学们心目当中有一个怎样的木兰呢?让我们先来七嘴八舌话木兰。
(1)木兰纺织:木兰长什么样?谁在问木兰何所思?
(2)木兰从军:木兰出征时穿的是什么?她辞别父母了吗?
(3)木兰征战:木兰在战场上是怎样打胜仗的?
(4)木兰还乡:木兰的旧时裳是什么颜色?对着什么镜子帖的怎样的花呢?
2、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善良、纯朴、机智、勇敢的木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木兰诗》语言虽生动,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写得很简略,今天请同学们来改写《木兰诗》,使木兰的故事更加精彩,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1、明确改写:
既然要改写《木兰诗》,请问“改写”是怎么回事?改写和翻译是不是等同的?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谈理解。
明确:改写不是翻译。.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
2、《木兰诗》中有许多情节都写得简略,今天我们抛砖引玉,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情节进行片段改写。要求做到:
(1)符合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想象发挥: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切不可直接翻译。
(3)描写具体: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等,将人物具体化。
(4)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可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生动。
(5)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时,还可以根据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3、生进行片段改写,师巡视指导。
1、把改写情节相同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1)小组内互评,采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基本错误如:错字别字、不通顺的语句或不准确的标点符号等。圈画出至少三处写得好的字词或句子。
(2)小组内推选出一篇佳作,小组讨论写出推荐理由。
2、交流展示:
(1)佳句欣赏:请同学大声的朗读自己的佳句。
(2)佳作赏析:小组佳作代表展示,多鼓励多表扬。
3、小结:古有木兰美名传千古,今有妙言连珠响课堂。希望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将《木兰诗》进行完整的改写,改写时注意详略的安排,老师希望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文章。
木兰辞教案篇十二
1、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逐步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图标的提示,不断丰富对话内容。
3、能够积极与同伴交流。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1、花木兰玩偶。
2、动画片《花木兰》
3、幼儿用书第5册第1―8页4。挂图《木兰从军记》
4、语言磁带或cd活动过程:
(一)自由谈谈故事1。出示玩偶"花木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下面我们请她出来吧!
"你们认识她吗?她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认识或不认识,像士兵……)2。幼儿说说花木兰的故事。
"她是花木兰,在她身上有一个故事,你们猜猜看她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打战的故事)
(二)教师引导幼儿阅读故事1。集体看挂图《木兰从军》,重点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画面背景,请幼儿讲一讲。
教:刚才小朋友已经猜了很多了,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花木兰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幼儿看图讲故事。
3、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整地讲述故事。
教:刚才有很多下朋友都讲的很好,现在请小朋友跟着我一起说说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由阅读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阅读幼儿用书,根据人物之间的对话图标,引导幼儿创编对话内容。
2、幼儿两人一组,相互讲故事。
教:现在找到你们的好朋友,把你想到的内容编成一个故事给你们的好朋友说说。
木兰辞教案篇十三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木兰辞教案篇十四
体会词的意境。
多媒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三:教学内容。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兰辞教案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小黑板挂图
1、出示花木兰图片(穿战袍),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英勇善战
2、出示花木兰图片(穿女装),你又觉得她如何?板书:文静俊美
3、两个不同的花木兰,你喜欢哪一种?
4、课文中哪儿写了她英勇善战,哪儿写了她文静美?自己先在课文中找一找,(指名说)
5、指导学习方法:你喜欢哪种花木兰,就去学习相应的部分,准备怎么学呢?(圈出重点字词、边读边想、和同桌讨论)
(1)你喜欢哪种花木兰?能介绍介绍吗?(指名读第3节,投影出示第3节一句文字)
是呀,多么不容易呀,再来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木兰取得发赫赫战功,她到底取得了哪些战功呢?哪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
所以说,木兰出示:“在多年征战中,她为立下了赫赫战功”。
齐读这一节。
(1)还有的同学喜欢文静俊美的花木兰,通过第四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2)想象:面对女装的木兰,将士们会怎么想的呢?
指名读“木兰胜利回乡后……姑娘”
齐读。
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呢?
你从哪知道的?(第二节)
那还有什么原因呢?(板书:为国为家)
指名读这一节。
齐读这一节。
这么勇敢的姑娘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呢?
指名说。(木兰对父亲说:
木兰对弟弟说:
木兰对妈妈说:
此时此刻,我们一定也有话想对木兰说:
(小黑板出示)我想说:花木兰,你!
木兰从军
为国为家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木兰辞教案篇十六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辞教案篇十七
课型设计:讲读课 。
课时:2课时 。
教学进展: 。
1.文学常识: 。
2.字词注音: 。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
参考答案: 。
2. 替父从军 。
3. 整装出征 。
4. 十年征战 。
5. 荣归故里 。
6. 还身女儿 。
7. 难辨雌雄 。
或 。
1.叹息 。
2.从军 。
3.出征 。
4.征战 。
5.荣归 。
6.还身 。
8. 难辨 。
或 。
1. 叹 。
2. 替 。
3. 征 。
4. 战 。
5. 赏 。
6. 还 。
7. 辨 。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
参考答案: 。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
参考答案: 。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
9.作业: 。
教师小结: 。
用小标题这种简洁、概括性很强的形式,总结归纳诗歌内容,可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尤其是字数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教学重点: 。
(1)复述故事 。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
预习指导 。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
2. 熟读课文。 。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三、朗读指导 。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
3.优生范读 。
4.自读体会 。
5.抽查朗读 。
四、疏通大意。 。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
3.老师评价纠正 。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六、小结 。
七、作业 。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
b.默写 。
[说课精要] 。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辞教案篇十八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3)通假字。
(4)辨析字形。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
(1)“帖”通“贴”“火”同“伙”
(2)金柝、分析、拆开、折断、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
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
(1)组为“二一二”节拍。
(2)组为“二三”节拍。
(3)组为“二二一”节拍。
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木兰辞教案篇十九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2、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的女子,从课文中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木兰辞教案篇二十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兰爱亲人、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2、学生讲故事。
1、学生大声读课文。
2、师:花木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学生思考发言。
1、师:你最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能说一说理由吗?
2、学生自读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学生朗读,说理由。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并板书。
第二段联系《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注意体会木兰的“思想矛盾,心情复杂”,读出木兰最初的矛盾和做出决定后的坚定、果敢。
第四段联系唐诗《从军行》、《出塞》、《凉州词》引导学生构想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
第五段中,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带着既惊讶又佩服的感情读。
1、按照板书梳理木兰的成长过程。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指名读课文,同学评价。
1、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女英雄?
2、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深得大家的喜爱。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来传唱、歌颂她。下面我们来听一听由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选段。(播放豫剧《花木兰》)
3、这篇课文是由我国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诗》改编的,在课下有的同学找了资料,许多同学已经会读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木兰诗》。(出示《木兰诗》课件)
1、喜欢《木兰诗》吗?那就背一背吧!
2、搜集女英雄的资料,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3、把花木兰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4、喜欢唱歌的同学学一学豫剧《花木兰》吧!
木兰辞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2.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小结。
七、作业 。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 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3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