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增加教学的实用性。教案的编写应该注意提供扩展和巩固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你想提供一份专业、合理的教案,可以参考以下的范文。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二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1、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独立成段,过渡自然。
1课时。
一、导入:两首童谣《新年来到》、《忙年》。
新年来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忙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二)、作家刘绍棠在自己60岁的本命年回想了一些什么?
过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一整个月的事儿。
三、整体感知:
(一)、写了哪些习俗?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宰生擒;
6、备食物;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
9、除夕守岁;
10、拜年。
(二)、作者所写的哪一个习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预设:1、从品味词语读到过年气氛的热闹、红火;
2、从习俗读到丰收的`喜悦、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小结:我们从文中读到了当地过年的热闹与红火,从热闹红火的民俗背后读到人们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期盼家业兴旺、人人幸福健康的美好祝愿;读到阖家团聚、密切邻里,和和美美奔向新年的美好图景。
四、体会写作手法:
1、上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作者就在一段里写作,没有分段,写了十件事,分成十段好吗?
不好,首先分段之后不紧凑,这一个月的年味是一天紧接着一天,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在一段里紧接着写才能表现出这种紧张、热闹与红火。第二,作者的情感也是在这段里一泻而出,回忆得越来越起劲儿,越来越热烈,容不得被打断。
2、虽不分段,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是否有记流水账之感?
没有。(1)过渡自然、由此及彼;(2)语言生动、情趣盎然。
五、主题探讨:
作者60岁高龄回忆往事,想起儿时过大年,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如何理解?
预设: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孤身一人回到家乡养病,昔日过年的热烈、纯真、虔诚与美好让他再次感受到家乡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纯朴、善良的人情,重燃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六、作业:
用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一个家乡过年的习俗,字数:200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8篇《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及原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三
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2.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及其热爱生活的感情。
体会过年习俗中蕴含的乡土风情,感受的传统习俗。
感受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
多媒体课件。
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课件展示)同学们由图片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春节,对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民俗作家刘绍棠在他60岁高龄时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儿吧!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们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并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这十件习俗中,你最想参与哪项活动,为什么?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今昔大比拼。
与过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过年的感受。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四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六、师生共同小结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教师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五
1.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2.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 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及其热爱生活的感情。
体会过年习俗中蕴含的乡土风情,感受的传统习俗
感受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
多媒体课件
自主合作探究 品读感悟
(课件展示)同学们由图片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春节,对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民俗作家刘绍棠在他60岁高龄时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儿吧!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们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并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这十件习俗中,你最想参与哪项活动,为什么?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今昔大比拼
与过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过年的感受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六
·这十件习俗是北京运河一带的过年习俗,具有什么独特的特征呢?(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味)。
·引导生体会十件习俗顺序的安排。
2.这十件习俗中,你最想参与哪项活动,为什么?
四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师引导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五过年大家谈。
·今昔大比拼。
·与过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过年的感受。
·……。
六新年寄祝语。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教学思路设计:
学生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教学情境设计:
教室营造出过节的气氛,体现课文特定的民俗色彩。教学课件的制作也以喜庆、欢快的背景、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在富有“年味儿”的环境中学习、感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生字词。
2.已朗读过课文,挑选课文中的一个片段写诵读脚本。
3.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检查、落实字词。
[4][5][6][7][8][9][10]...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社戏》,《端午》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纪,对本文的内容应该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因时代、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文中所写的部分民俗感到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重点)。
2、感悟中国春节的内涵。(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思路设计:
学生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根据经历,谈出不同的感受与原因。)(提问外地的同学:“你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学生根据经历,谈谈其他地区是怎样过春节的。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
3、下面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3—6题。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强调小组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以及根据问题需要口头展示或者板展。
问题如下:
(5)、从这四个词语中个,我们感受到了旧时过年的热烈气氛,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家乡过大年的习俗?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
4、小组口头展示,或者板展。
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补充、点评、串连内容。
5、结课。
以小组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关于春节的手抄报来结课。
教后反思:
这是公开课上我第一次尝试把小组合作和多媒体相结合使用的一次教学,感觉有点手忙脚乱。希望在未来的尝试中能够慢慢提升。
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还需要再将内容精简,特别是几个问题的设计要针对目标而定,重点要更加突出才好。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十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校的重任是创建省级示范初中,校园环境已经焕然一新。金坛南大门的一颗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风景引来了很多慕名前来的朋友、学者、前辈。今天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的客人有来自印度的、泰国的,德国的,他们都是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过来的。对他们的到来,我们抱以热烈的掌声,希望同学们能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届时,他们所带走的就不只是校园的风景,更多地是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活泼、率真。
昨天晚上,他们一到金坛,施老师就全程陪同他们。谈天说地,他们的问题真多啊,老师都无法招架,但归究一点就是急切地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民族风情,特别是衣食住行。我想我们一年之中穿得好吃得好玩得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过年。(板书:年)。
你喜欢过年吗?喜欢过年那些事呢?
(学生发言)。
(二)教学展开。
1、我也特别喜欢过年,全家幸福团圆。今天我就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向朋友们介绍我们中国过年习俗。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北京过年的习俗展现给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从这扇门让我们的客人了解并喜欢上中国。(调动情绪:客人们为我们带来了小礼物,老师也向学校争取了奖励,他们,将属于能代表指前中学的人,一定要积极主动,争取把它拿回去。)。
2、介绍北京,首先我们要了解北京。老师提供一段文字材料,翻书(出示课题,讲解“本命年”),这段文字材料写到了北京人在过年期间做哪些事情,请用简短的话把事情概括出来?(要求:先大声的朗读,然后小组校对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
(第一次打开盒子)对于主持人,介绍人我们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介绍奖项。
介绍人的确定。我们十个语文小组将代表我们全班,每组介绍一件事情,小组讨论确定发言同学,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其他组员作好智囊团,积极为发言同学出谋划策。内容以课本为主,注意对象,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有英语),五秒钟不上台的作弃权论。我们由评委当场亮分,介绍完有老师当场发奖。
(要求:仪态大方,语言流畅。)。
(介绍)(当场记分,给介绍优秀的同学发奖)。
4、同学们把我们首都的过年风情给介绍了,可我们江苏金坛指前也有我们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能比较北京过年的习俗说说我们这过年的特别事吗?(倒贴福字、吃年糕、放烟花、耍龙灯、马灯)。
5、同学们非常精彩,老师想起一句话送给大家:“世界奇妙无穷,等待你的了解。”
(三)、拓展。
(学生发言)到此为止,相信朋友们心里都充满了好奇。大家想知道朋友们心里的感受吗?想知道我们同学的表现如何吗?十一个小组赶紧磋商,提出一个主题明确的问题,我们准备派出记者进行采访。
(采访要求:语言得体,有礼貌,问题有针对性。你可以随便选择一个客人)。
(采访过程)。
总结:相信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征服了客人们,第二次打开盒子。发课外读物。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十一
刘绍棠先生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追求,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本命年的回想》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家乡运河一带过大年的习俗,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味,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但是,我以前的教学,却一直没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虽然知道文中写了当地的哪些过年习俗,垂头丧气,完全感受不到节日地欢庆气氛。
今年又教这篇文章了,我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学生愿意接受哪种学习方式。
忽然,我想,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他们喜欢用哪种方式学习这篇文章?当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先是一愣,断定我不是跟他们开玩笑后,立刻活跃起来。
一节课,我我基本按照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按照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同学们或读,或评,或问,或议,不但完成了我课前预设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而且发表了不少独特而有见地的见解,还提出了不少有分量的问题。
比如:耿薇说“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这一句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炒的年货种类多,数量多。
程佳说,这第四小节虽然写了十件事,但很注意过渡,所以显得一点不乱,我们如果写几件事,也要注意过渡。
陈冰洁说,这一篇文章中有很多有儿化音的词语,很有地方特色。
祝斌艳说,挑绒花这件事,如果只写大姑娘小媳妇挑绒花就没气氛,写上年纪的老太太挑绒花,还挑一朵红绒花,可见所有的人都要尽量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我说这叫以点写面。
王齐琦立刻反应过来说,下文写“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也运用了以点写面的写法。
有的学生说课文中特地交代天地杆上贴的字是“姜太公在此”,有地方色彩,是过年特有的。
有个学生问,除夕夜为什么院子里要“铺着芝麻秸”?一个学生立即说,这表现了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另一个学生接着提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也表现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一个学生感慨地说,以前看到家里的人过年时烧香、磕头,心里很反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北京运河一带过年的习俗,还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并且对他们的情感、价值、世界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这节课上得轻松、随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十二
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正确、笔述文中所写的过年的习俗,口述文章的线索。
2、能力目标:陈述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家的文化);陈述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陈述今昔过年的异同,陈述自己对过年习俗的新认识和新理解。
3、情感目标:表情朗诵课文(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背景音乐喜洋洋)。
(学生播放投影)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播放投影的同学问:首诗描写我们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的?(春节)。
二、解释课题。
1、谁能告诉老师“本命年”是什么意思?(见书下注释)渗透读书方法。
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少岁了,你是怎么知道的?(12岁,60岁,最后一段。)。
3、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作者的一些情况了吗?(投影作者头像,发言后出示,请学生朗读)。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蒲柳人家》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峨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奖,《黄花闺女池塘》获得90年代优秀小说奖。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而且比起我们城市过年要热闹的多了,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在忙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四段,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那些习俗?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归纳前播放影片片段)。
2、同学们看,作者写了这么多的事情,但文章却显得多而不乱,过渡自然,同学们能告诉我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吗?(时间顺序)。
用文中的四个词语形容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二)品味语言。课文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写得富有乡土气息,饶有情趣。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情趣?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请把你把欣赏的语段,无论是在语句的推敲上,语言风格上,还是在这风俗所蕴含的意味上,只要是你所欣赏的,与大家共享。(学生畅所欲言)。
1、分析语句:
1、如:炒完了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为什么用“捅”?“土炕烫得能烙饼。”表现出当时怎样的情景?
2、……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
2、师略作小结。
(1)准确的动词、形容词。如“捅”。
(2)自然易懂的`民间俗语。如“腊月初一一蹦一蹦,大人小孩不得病。”“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
(3)幽默风趣的词。如“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展示年画: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举例:吃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
归纳:a、劳动一年,欣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
b、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c、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村庄的人际关系。
(四)、体验反思:
1、今昔对比。
说说看: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旧时人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旧时过年习俗里面包含着很多迷信的成分,但正是这些却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纯朴的愿望,反映了他们的质朴与可爱。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过年风俗的变化,向着更加文明,更加简约的方向发展。但是不管习俗如何变化,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3、质疑课文。
解决十个问题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来的有价值,同学们对文章本身有没有可有质疑的地方?
人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眼睛”,可本文的题目却不很切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写过年,可文章却没把年写完整,农历的新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呢。
四、结束语。
今天我们既了解了作者笔下那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过年情景,也畅谈了如今大家热热闹闹过年的场面,看来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幸福呀,这样的生活怎不叫人向往!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拥有者和创造者。
五、布置作业。
1、了解了祖辈们是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来人们又将怎样过年呢?课后写一篇《畅想2053年新年》,想像未来的过年。
2、请你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风情,课后在板报栏里与同学交流。
候补环节:
明天我们即将迎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个传统节日,皓月当空,请你分别用四字短语对祖国、父母、爷爷奶奶、同学、朋友、老师表示不同的祝福。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十三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教师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十四
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多媒体教学。
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明确:春节。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明确:
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五个组各司其职:第一组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同学们,听,锣鼓响天,鞭炮阵阵,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送给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宣布下课!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梳理文中描述的春节的习俗;
2、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独立成段,过渡自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首童谣《新年来到》、《忙年》。
新年来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忙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二)、作家刘绍棠在自己60岁的本命年回想了一些什么?
过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一整个月的事儿。
三、整体感知:
(一)、写了哪些习俗?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宰生擒;
6、备食物;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
9、除夕守岁;
10、拜年。
(二)、作者所写的哪一个习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预设:1、从品味词语读到过年气氛的热闹、红火;
2、从习俗读到丰收的喜悦、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小结:我们从文中读到了当地过年的热闹与红火,从热闹红火的民俗背后读到人们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期盼家业兴旺、人人幸福健康的美好祝愿;读到阖家团聚、密切邻里,和和美美奔向新年的美好图景。
四、体会写作手法:
1、上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作者就在一段里写作,没有分段,写了十件事,分成十段好吗?
不好,首先分段之后不紧凑,这一个月的年味是一天紧接着一天,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在一段里紧接着写才能表现出这种紧张、热闹与红火。第二,作者的情感也是在这段里一泻而出,回忆得越来越起劲儿,越来越热烈,容不得被打断。
2、虽不分段,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是否有记流水账之感?
没有。(1)过渡自然、由此及彼;(2)语言生动、情趣盎然。
五、主题探讨:
作者60岁高龄回忆往事,想起儿时过大年,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如何理解?
预设: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孤身一人回到家乡养病,昔日过年的热烈、纯真、虔诚与美好让他再次感受到家乡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纯朴、善良的人情,重燃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六、作业:
用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一个家乡过年的习俗,字数:200字。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篇十六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学生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教室营造出过节的气氛,体现课文特定的民俗色彩。教学课件的制作也以喜庆、欢快的背景、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在富有“年味儿”的环境中学习、感悟。
两课时。
1.预习课文生字词。
2.已朗读过课文,挑选课文中的一个片段写诵读脚本。
3.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1.检查、落实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分析第4自然段的结构。
教师活动。
技能。
要素。
学生活动。
淡化上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
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播放一个关于春节的幻灯片。取消“上课——起立”的形式,让学生自觉进入氛围。
2.“观看了幻灯片,大家想到了什么?”
3.“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4.提问外地的同学:“你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5.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
展示投影造境。
提问。
提问。
拓展。
引导。
观看幻灯片。
过年、春节。
学生根据经历,谈出不同的感受与原因。
学生根据经历,谈谈其他地区是怎样过春节的。
1.解题:本命年。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3.检查字词。
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主要有:
识记:浓郁簸箕穿梭筛子门槛。
秫秸阖家鬼祟篱笆剔核。
玉米糁儿疙瘩鬏舍嚼。
理解与运用:阖家鬼祟赏心悦目。
4.初读课文。
布置思考题:
a.“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从什么地方结束回想的?”
b.“回想的过年的特点是什么?”
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
分小组讨论完成关于字词的练习题。每小组选出一人负责回答老师的提问,组内其他成员可做补充。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明确:第3自然段开始回想,第5自然段结束回想。第3自然段为标志。
分析开头“节气歌”的作用。
找出总结春节特点的句子。
分析“守旧”的意义。
提问。
衬托出春节的重要。
“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
带有恪守传统的意思,表示出春节在作者心目中的传统意义。
设疑引导。
a.“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我们现在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c.“我们现在过年从除夕开始,课文中的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这一月之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分析结构。
针对上述问题,默读第4自然段。分层、起小标题。
分小组讨论小标题。
几件事中跟吃有关的有几个?说明了什么?
与吃无关的表现了什么?
结构总结(明线)。
a.“这几件事之间什么顺序?”
b.“用课文中的词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6.中心总结(暗线)。
a.“这样丰富的生活表现了运河地区人民什么特点?”
b.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提问。
追问。
总结。
提问。
默读。
总结。
讨论。
提问。
追问。
提问。
追问。
全体学生:“腊月初一”。
大部分家庭现在过年是从除夕之夜开始的,欢乐一通宵之后,初一开始拜年。
小标题要求:
先找出一个动词,
结合这个动词,总结出小标题。
小标题答案不求统一,贴近即可,基本可总结为:
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绒花备年货送灶王换门神。
前4项,收成好,享用成果。
祈求好运,祝愿平安。
时间顺序。
“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重视过年——热爱生活。
勤劳、淳朴。
第二课时。
通过对第4自然段的分析,学生能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了解关于春节的民俗知识,在讨论春节民俗的变化中,学生感悟到中国节日的内涵。
教师活动。
技能。
要素。
学生活动。
已布置学生自选课文片段写诵读脚本。
教师范读“炒年货”片段。
提问关于诵读脚本的有关要求。
教师展示自己的诵读脚本:
(附:诵读脚本)。
c.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教师组织、点评。
以“除夕夜”一段为例,分析春节民俗。
学生自己找出本段中关于春节的民俗。
以吃饺子、包制钱、放鞭炮、贴春联为例分析其内涵。
教师领读第一句。
1.“为什么作者回忆小时侯过年会有返老还童之感?”
2.“我们现在又是如何过年的呢?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
4.揭示出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特点。
这几年春节人们又重新寻找回了曾经失落的民俗。
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回归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民族的讲究、祖国的传统。这也正是作家刘绍棠所要告诉我们的。
提问。
投影。
讲解。
组织点评。
过渡。
朗读。
有关要求:
分析内容——确定基调。
分析语言——确定重音。
分析感情——确定语气。
本课脚本应做到:
分析出课文所展示的画面内容、及蕴涵的感情,列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词、句。
学生朗读。
a.介绍自己朗读的片段,
b.讲解自己的诵读脚本,
c.朗读文章片段。
吃饺子。
饺子包制钱。
芝麻秸铺地。
小丫头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许随地大小便。
放鞭炮。
贴春联…...
学生说出这些民俗的来历或传说。
了解内涵:
吃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
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
女生推选一人朗诵“除夕夜”部分,男生推选一人“过年”部分。全体朗诵结尾。
小时侯过年思想单纯、内容丰富、是贫困生活里幸福的日子。
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受列举当今过年的一些新现象:
春节联欢晚会。
手机短信、电话拜年。
……。
“一家人春节的团聚”
体会深层文化内涵。
同学们展示这几年家里过年的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意义的饰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1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