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氓说课稿(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7:23:08
课文氓说课稿(实用19篇)
时间:2023-11-26 17:23:08     小编:书香墨

总结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是我们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喜欢总结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些精彩的总结范例!

课文氓说课稿篇一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人文学院11新闻班的陆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游子吟》。

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内容:《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知识基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借助注释或者课外工具正确的理解古诗。心理特点——学生在现阶段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认知特点——学生综合能力有限,难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合作学习、诵读感悟、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快乐学古诗,把知识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导行动,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我的板书设计将如ppt中所示,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全诗的内涵,也突出了诗歌的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导入:课堂以一首歌曲《母亲》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以读会意、情境想象:对于古诗来说,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贯穿于全诗。首先的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可帮助初步领会诗句的大体意味。创设情境主要是针对于诗的'前四句,插图能让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置身于诗中来品味情感,深化对诗的体会。

合作交流解重难点、联系实际分析:后两句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要理解本诗思想感情必须突破的一关。在这步中,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补充其认知困难。吟诵、写作表感恩:对诗歌有充分的认识后,能力和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的完成,学生再次吟诵诗歌,必能收获甚好的效果,这时也要求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知识目标。写作是作为课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详细描写一件妈妈为“我“所做的事,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恩母亲,把学习付诸实际行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课文氓说课稿篇二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但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可以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我的一点建议: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事。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文氓说课稿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校园,我这天说课的题目是《xx》。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1、教材地位:

课文《xx》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必须的审美潜力,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好处非凡。

2、教材特点:

《xx》是(体裁)主要写了(主要资料),表达了(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述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这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学生们懂得了一些,有助于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透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资料。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资料。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完美,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潜力有限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用心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主角。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心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十分必要。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透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资料、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就应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简单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齐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潜力和分析潜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潜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资料,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透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透过诵读和品味到达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用心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用心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资料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务必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用心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资料、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用心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潜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潜力,解决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透过用心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用心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潜力和想象潜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透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课文氓说课稿篇四

《翠鸟》是六年制第六册第四单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本文作者重点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编排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二是体会课文中关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从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出发,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联系语境理解“清脆、疾飞、锐利”等词的意思。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静心涵咏,读中悟情,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表达对翠鸟的喜爱!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了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也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能较好地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写翠鸟外形特点和对捉鱼的动作描写。难点是以以便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的孩子纯真而富有爱心,特别喜欢小动物,可以预见对学习本文将会有较浓厚的兴趣。但他们活泼好动,精神不易集中,对单纯的解读文本有一定困难,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

1、创设情境法。

情境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本课顺应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建立课文的内含情感与学生情趣的联系,激发学生情感。如,通过播放翠鸟捉鱼的教学录像,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直观感受翠鸟捉鱼的动作敏捷,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样能比校直观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变抽象为具体,当学生感悟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后,自然地生成了情感。

2、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在整堂课中,把朗读贯穿在整节课的始终,运用多种方式的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师生赛读、引读、评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意境,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

此外,还采用了游戏激趣等方法。

1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疑问难,读活课文。

2训练观察方法学习抓住事物人特点进行观察,以画促悟,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能力。

3掌握读段方法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学生要学会读懂一个自然段,在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安排两课时来组织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大意,并学习翠鸟的外形特点。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深受翠鸟的可爱,体会独特的表达方法。

(一)、赏图激趣,引出课题,探究“翠”之所在。

教学伊始,展示一组翠鸟的图片,那斑斓的色彩,那俏丽的体态,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住了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我以这一“翠”字做探究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翠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弄懂这个字的意思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通过看图弄懂的,也可能是通过读课文弄懂的,或者是通过问别人弄懂的,无论作何回答,我都会加以肯定,让学生懂得这些就是获取知识的好途径、好办法。

(二)、熟读文本,感受鸟美、文美。

1、录音范读:

本班学生朗读水平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有困难,故我决定利用录音范读,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同时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并让学生先从听觉上感受文章的美。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对自读课文这个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可行的,教师起的是帮导的作用。

3、细读课文,感悟鸟美、文美。

自学生字后,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读上两三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并在有深刻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心智在灵动的文字与美丽的情感中恣意徜徉。然后,我安排四人小组进行学后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起到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引导学生寻找支持自己意见的依据,并引入到相应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品词品句的训练,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环节,我准备了可灵活切换的课件,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句,深入感受鸟之美、文之美。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不居高临下的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三)、竞读、展示读。

我组织学生开展竞读或展示读活动,在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乐于与他人分享成功快乐的品质。

(四)、角色体会,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学生扮演翠鸟,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对翠鸟们进行采访。我设计了下面的采访问题:

(1)、翠鸟们,你们长得真漂亮啊,能否自我介绍啊?

(2)、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

(3)、你们还想向我介绍些什么呢?

(4)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吗?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改述课文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说说课本中没讲到的,自己懂得的有关翠鸟的知识,让学生感受课外学习与积累带来的好处。

第四个问题通过学生与鸟换位的思考,让学生以翠鸟的视角审视现状中人和动物的关系,内化地衍生出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五)、换位研讨,领会写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十分鲜明,但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方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采取与学生换位的办法,把学生推到自主研究的地位。

(六)、拓展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课内的学习是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广袤的课外领域。设计下面的作业。

作业:

1、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2、回家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把你对它的认识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课文氓说课稿篇五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新教材把这篇文章从高一调整到高三,其意图在于让学生感悟意境之美。张老师立足于编者的意图,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这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评课前我参考了徐老师制订的量表并进行了小幅修订,在听课中,我对这一观察点又调整了具体的评课指标,分别是:课前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重难点有无具体认识;课上学生理解知识的主动性、有效性,课上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途径和具体表现(答题统计),课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观察。下面我就从我的这些观察角度对张老师的这堂课进行评价:

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但似乎并未形诸文字,从学生的课本上看,很多学生充其量不过是标注了段落序号,对于预习的问题未形成文字答案。对于高中紧凑的教学节奏而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前老师用mtv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时展示思考问题或教学目标的话,个人觉得媒体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对于经典美文的讲授,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课,个人以为艺术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言,本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听课精神不集中(具体表现为不能紧跟老师要求做出反应)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不超过三人次,对于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这一数据是不错的。问题比较大的是教师在播放录音时,大多数学生都在紧盯画面,而非关注文本。我认为这是老师运用媒体过度反而造成学生关注目标出现偏差。(授课伊始,老师出示两幅荷花图片,问学生那幅画面更符合本文意境,学生回答第二幅更具朦胧美,其实对本文的意境美的理解就出现偏差)。

其次,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本堂课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阅读思考)时间为9分钟,群体学习体验(发言讨论)时间为9分钟。总计18分钟。从数据上看,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时间接近1:1,是比较理想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学习体验中生生互动时间较少(仅有讨论景是如何体现情的一问且时间不足3分钟),并且整堂课缺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时间。

再次,从学生答题情况统计来看,本堂课学生回答问题人次为11人,回答问题人数为9人,朗诵为2人,板书为1人。其中一位男生朗诵1次,板书1次,回答问题3次。显然,本堂课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学生的参与率还是比较低的。此外,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人次为5人次,回答问题一般人次为4人次,回答问题错误人次为2人次。仅从数据上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情况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主要集中在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上,而错误和一般的人次主要集中在对情的把握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突破。个人建议还是先景后情比较符合学生认知。

课后抽查学生课本4人,基本无记录。回答问题正确率约50%。从抽样数据看,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朱自清苦心营造的美丽世界。

同为高中教师,张老师的这堂课给我启示良多。工作室的活动让我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体会到专业发展的甘甜。

课文氓说课稿篇六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东方之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和美丽。对王老师执教的《东方之珠》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王老师一开始提出问题: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引读第一自然段,教者相机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并抓住“无比璀璨”一词激发学生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他们学习2-5自然段做了很好的铺垫。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中王老师注重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实践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著名的公园”这一段时,王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这一自然段,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个地方?用笔圈出来。然后再读课文画出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句子。接着又让学生说一说海豚、海狮还会表演哪些节目?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练习运用自如,轻松地学会了语文。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悟情、以读促思的效果。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欣赏浅水湾的几张图片,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沙滩上的人们在干什么?通过朗读从课文中找出词、句来回答。接着王老师又问:漫步在沙滩上的人们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舒服极了。王老师跟着就说:你能把这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吗?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沙滩的迷人。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学完课文后,王老师又让学生配乐朗读了全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次感受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激发起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香港优美景色赞美之中,香港那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课文氓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桥》。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桥》第十册第四组第十六课。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大意。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的大意,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课文氓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很荣幸观摩、评析—这位最优秀的物理教师的课《杠杆》。首先我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总体感觉。

总的来说,在听完王老师的课后,自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我觉得这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这节课有科学的学习方式,王老师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学生中间,适时地进行点拨;其次王老师有十分高超的教学艺术,组织、引导、合作、激励都很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这节课有真实的学习过程,王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学生,课前学生并没有做很多的准备,但是课堂上王老师凭借个人的高素质、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把学生调动得非常好,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但收获颇丰,所以这节课因为真实而美丽!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点评: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1、首先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由生活中用到的弹簧测力计,老师提出用它测出大象重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的欲望,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的学习兴趣中。

2、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整节课围绕着用弹簧测力计测大象重的问题展开,老师留下悬念,用小小测力计可以测出大象重。在认识了杠杆之后,老师设疑: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为什么用杠杆可以搬动巨大的石块?从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老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其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面向全体,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最后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了用测力计测大象重的问题以及小白兔分萝卜的问题,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了:认识了杠杆,知道杠杆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让学生会学了:用科学探究方法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爱学了:小小测力计,居然能测出大象重,物理真有用!

3、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各种器具比如撬棒、跷跷板、钓鱼竿、抽水机的手柄等等,还自备了羊角锤、剪贴的剪子、瓶起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且让学生现场撬钉子、起瓶盖,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4、作业设计新颖。王老师摆脱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行车上有哪些杠杆,学生会觉得作业有趣,而且让学生经历观察自行车的过程,再次认识杠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这样的作业也符合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师的学科基本功扎实,教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在找钓鱼竿的支点时,亲自演示;在介绍杠杆平衡时拿着铁棍演示转动和运动的区别,学生看一眼就都理解了),口语流畅、幽默生动,教态大方亲切,情感丰富,多媒体手段熟练(遇到突发状况不慌张,冷静处理)。

总的.来说,王老师应用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大家诠释了一节生动的物理课,但我还是有点儿不成熟的看法希望与大家交流,说的不足之处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1、板书设计稍加改动,就更完美了。这节课的难点应该是对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它也是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生活中的杠杆,然后老师用彩色粉笔标出杠杆中的五要素,既起到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的作用线及力臂的画法,更好地认识杠杆及五要素。

2、在某些细节还可以再改进。

(1)大屏幕打出一些知识点时,王老。

(2)学生画完力臂时,老师问画对的举手,有些学生没举手,说明有错误,如果此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该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纠错,学生对力臂的画法会掌握得更好。

3、小组交流可以再多些,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整节课,教师用时大约25分钟。在总结杠杆的定义时,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提示,学生总结,用时2分钟,如果老师给学生1分半左右的的时间小组交流总结,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找杠杆的五要素时用时4分钟,如果教师明确目的,放手让学生来完成,相信他们也能完成得很好。总之,尽管这节课有些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这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课文氓说课稿篇九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书信”单元《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是我国文学大师巴金老人在87岁高龄时写给家乡成都小学生们的一封回信。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殷切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对同胞的深深爱意。

从三位老师同课异构的课堂实况来看,我认为秀娟老师的课堂设计最完美,流畅简洁,举重若轻;瑞娟老师的课堂和谐轻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而博博老师的课堂似乎不太尽人意,前松后紧,部分重难点知识当堂没有完成。

1、辅助小资料选择运用相当精准,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巴金简介小资料中提到入编中小学教材的部分文章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距离;巴金老人的爱心善举用具体是数字和实例让孩子们体会到“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结果”的具体含义。)。

2、学生学习要求注重细节,反映出教师对课标、教材的准确理解和运用。(比如“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至少两遍”既有方法指导,又有具体的数量要求;书信格式用比较直观的一封信出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讲解部分再节约一些时间,用五分钟左右进行测和积累。

1、课文重点词句理解细致,学生理解掌握情况很好。(“多么......多么......”去掉行吗?通过比较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但很多公开课上看不到了;还有对“生命开花结果”的分析重点突出,理解比较到位。)。

2、教态亲切温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参与交流积极性高。

课堂对话方式相对单一,师问生答,导致后半节课部分学生略显疲惫。

1、备课比较扎实。(教师手里拿着厚厚的几页打印的教案纸,里面有很多资料。)。

2、重视课堂练笔。(“多么......多么......”仿写句子,现场效果很好。还有后面的仿写段落,虽然时间不够没有落实,但是设计理念是对的。)。

1、反复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文本的重难点以及课堂侧重点。

2、对于气氛比较沉闷的课堂,教师要及时调整状态,要想办法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学习交流。对于极少数愿意主动举手的同学要多鼓励,引导说对答案,然后重点鼓励。而不能更深一问,让其他学生更不敢开口。

3、课堂问题设计不要太宽泛。(”巴金想告诉孩子们什么内容?“”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应该放到相应较小的语境中或者具体段落中让孩子结合课文回答。)。

4、幻灯片的设置一定要提前试播。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否则会影响整堂课的氛围。(今天多亏了张伟)。

对于这篇课文,我有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各位老师共议:

2、课后二题,摘抄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可以在课堂上当堂完成;。

3、既然是回信,倘若让学生猜猜孩子们的来信中说了那些内容,或者读了这封信之后还有孩子给巴金写信的内容,一则激发兴趣,二则深化主题。

三位语文老师如果再讲这一课的话,可以将秀娟的设计和瑞娟的课堂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是一节很有味道的语文课。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菁菁校园”,本单元主要以校园歌曲为主爱国是具体的,本单元启发孩子们从身边和他们熟悉的生活中,体验生长在伟大的祖国的怀抱里多么美好,多么令人自豪。“多么好”的底蕴,就是为祖国母亲喝彩,感受祖国到处都洋溢着希望的阳光和青春的力量。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围绕“体验我们生活的快乐”这个主题展开。本课选取了以学唱《校园的早晨》为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音乐作品是清新活泼的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该歌曲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乐人高枫共同创作,80年代曾经在我国校园内分靡一时,现在仍在传唱,最初是男女二重唱,后有多种版本出现。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优美动听。

1、能力目标: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2、认知目标:知道“从头反复记号”和“省略跨越记号”“结束记号”在歌曲中的用法以及正确的演唱顺序。

3、情感目标:了解校园台湾校园歌曲,感受清新、质朴的风格,领略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重点: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通过欣赏《童年》《同桌的你》等歌曲,充分感受校园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难点:歌曲中前八分休止和切分节奏的正确演唱以及各乐句间的紧密衔接。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感。主要通过欣赏体验法,听唱法等来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充分感受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评和老师的随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以上是本课的总阐述,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一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感受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1、学生尽管经历过非典时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

2、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事迹,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从而真正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则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其实就有三篇是新的。非典型肺炎老师们都不会忘记,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说也不会忘记,因为那次两个月的战争太可怕了,那场战争全国人民都动起来……我想白衣战士叶欣的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陌生,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早已经忘记,甚至是不知道。非典宣布结束后,很快国家搞了个表彰会,叶欣就是被表彰的,在表彰会上,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了她的动人事迹,我们还知道叶欣获得了白衣天使南丁格尔奖,后来围绕叶欣的事迹还创作了一部电视剧,再后来,广东还专门给她建立一个纪念馆……想到这一些,我觉得引领学生学这篇文章教学方法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到叶欣网站中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占有信息,这对于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课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把学生带到网络室,搜索叶欣的信息,然后引导他们直接走进叶欣纪念馆总结。

:的确,有人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还有人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是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在平凡的工作中却有着不平凡的精神,她的精神多么高尚,品质多么伟大啊,然而,却是这样一心为别人的人,病魔和死神却没能放过她。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出示课件)。

她的亲人来了,她的孩子、丈夫来了,医院里的同事来了,还有些人从四面八方赶来。

(出示追悼会图片)。

(屏显:一幅叶欣照片)。

同学们,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感人的.事迹,化成了悲痛的文字,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好这两小节。

(两句之后,哀乐慢慢起)。

这里充分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把学生的情绪推到了高潮。学到这一步,应该说学生得到了许多,下一步怎么办?其实这正是水到渠成之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叶欣,写心中的这位白衣天使,在网上给她送上鲜花,送上一文祝福。激励学生写着,并且打印出来,然后把自己选的花与自己写的文章一起贴在网站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爱这位天使英雄,我认为这种方法最好。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二

一、说教材。

《鸟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第十八课。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属于“爱国篇”,主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了解一些祖国的风光。本篇课文主要写了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鸟类活跃的情形,告诉我们人与鸟是朋友关系,进行初步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字、词、句的积累,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能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而且,二年级上册学习的《美丽的丹顶鹤》,《放小鸟》,以及刚学过的《识字6》等课文中都渗透有与动物朋友和谐相处的感情祭奠。但在接受新知识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堂上要图文结合,将学生带入故事情景中,以图来帮助学生了解事情的发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部分要放在教法指导里)。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依据布卢姆的“三维目标”理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知道岛上鸟非常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品读,体会鸟岛上鸟儿非常热闹的场面。

情感与态度目标:

凭借语言材料的品味,感悟,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爱鸟护鸟,树立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鸟岛的热闹。难点是体会正是因为人类能与鸟和平共处,才使小小的鸟岛闻名中外。

二、说教法、学法。

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重视阅读情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我打算采用扣读导悟的方法进行教学。扫清字词障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感悟和有关句式的训练,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蕴藏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最后借助音乐的感染,帮学生整合所学内容,形成“美读”。。学生呢,指导他们对课文片段进行自渎自悟,对于第三自然段,学生要尝试着合作讨论和交流,对于特别难理解的词语,学生可以通过看插图联想,看多媒体呈现的图片和视频,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初读感知。

出示中国地图,找出在这个状似雄鸡的版图上青海湖鸟岛的具体位置,可以标一下。对青海湖地区的气候做简单的介绍。

本单元课文都是“爱国篇”的范畴,第18课是位于祖国西北的鸟岛,第19课介绍的是位于宝岛台湾的蝴蝶谷,第20课介绍的是位于西双版纳的傣族特有的民族节日——泼水节。讲着课标一处,往下讲可以接着在地图上标,这样的设计可以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感情,提升语文素养。

初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也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词语和句子。

(二)精读感悟,突破重点。

在文章中,有一些词语如“陆续”“挨”,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障碍,对理解鸟岛的热闹,为了保证。。。。,我准备采取这样的办法来处理。

第三小节的“热闹”的理解需要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是从文字表面上来理解的。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六月鸟岛特点的词语。再让学生去找,看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鸟岛上鸟多,热闹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朗读,来交流。教师相机归纳。比如,讲“聚”,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么多鸟儿碰到了,它们会怎么打招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还可以提供简单的句式,方便他们说话。让学生去联想,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来美美地读一读。

课标中指出,可以借助读物中的插图理解词语。第二层是体会岛上鸟儿的欢畅,快乐!教师动情地讲述:10多万只候鸟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一个小小的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谁来给“鸟岛”换个名字呢?(鸟的乐园,鸟的天堂,鸟的世界。)。

(教理呢?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还是什么。)。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板书进行一定的整合,引读或者进行背诵的练习。

(三)情感升华,体味和谐。

导入处埋下伏笔,这一个不起眼的小岛怎么就闻名中外了呢?引入第107页第四题的句式训练,通过学生的朗读比较,可以很清楚地找到答案——正是因为人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自然和平共处,所以尽管来岛上玩的人很多,但是谁都不去打扰鸟儿,所以鸟儿更爱到这座小岛上来生活,游戏。鸟儿越来越多,小岛才声明远播。其实,我国的鸟岛还有很多,比如????鸟岛,????鸟岛。

这是为了达到情感与态度目标而制定的,通过句式的训练,让学生通过找出因为后置的设计体会作者的表达需要,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一来可以有效地帮学生小结整篇课文的大意,指导他们背诵起到提纲的作用,而且对达成我设计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有帮助。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三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诗。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本课选自《诗经》,仍属于文言文教学,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可安排学生进行将本诗与《诗经》中另一首弃妇诗代表篇目《谷风》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多媒体展示《谷风》并简单疏通文意),试分析两首诗歌所表达情感的异同及其原因。根据以上构思,安排本课作业如下:

总结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阅读《谷风》,分析《谷风》与《氓》表达情感的异同及其原因。

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诗经》。

为何怨一片痴情无端见弃。

怨怨什么丈夫薄幸世道不公。

怨之后痛定思痛与氓决绝。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四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五

《狼》这篇小短文一直是初中语文低年级文言文阅读的经典篇目,是七年级学生学过《童趣》、《山市》之后第三篇清代文章,因为从时间分期上看,清代的文章已经向半文言进化,理解难度较小,比较适合来做学习文言文的启蒙篇目。编者这样设计,也体现了由易到难的渐进顺序。《狼》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并且跌宕起伏,学生读起来也比较有兴趣。议论部分点明的主旨学生也能很容易理解。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二、能力目标。

1、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基本达到背诵的程度。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并能结合注释翻译文句。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对文言文的自读感悟能力,因为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中,这也是必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读懂文意的必要途径。

三、情感目标体会屠户心理变化过程,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其中也有一种价值判断在里面,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比成人更加鲜明的是非善恶立场。

根据以上目标我将把诵读、和落实字词的积累作为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预设的教学难点在于对狼和屠户的形象分析上。

因为这片文章点小易懂,所以在学习时以相信学生为前提,并在信任的基础上加以激励,学生能自己掌握的教师绝不代劳,一些基本的学习内容都安排在学生的自主预习当中去完成。因此以自主学习为主,穿插教师的强化和点拨。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之前,我会教给学生如何学生利用课下注释,通大意,如何贴近文本更加精确的理解解释文意。课堂上还将就如何更加确切的翻译文言文作必要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以感悟、运用为主要训练内容。

采用“初悟——积累——诵读----感悟”的教学程序进行本文的教学,课前安排充分的预习任务,课上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强化积累。在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后,再通过训练高水平的诵读,然后去感悟文章主旨,并进行提升训练。

一、布置自主预习。

这样也是我们进行导生制教学的第一环节预习的主要任务包括。

1、了解文章出处,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相关文学常识。

2、能结合课本注释课工具书,基本读懂文章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

3、自己根据对大意的掌握,能基本正确的朗读课文,包括读准节奏和重音。

4、简单分析狼的狡猾在哪里,屠户为什么能战胜狼。

二、课前准备:上课之前让找三个小组的分开段落,工工整整的把课文抄录在黑板上,这也是我们孔村中学导生制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一、成语说狼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和狼有关的成语,然后先了解大意,再从感情色彩上加以辨别。从而让学生对狼的本性有个认识。从而引出这一节课要结识的两只狼。

二、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讲故事。

1、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片小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言文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根据学生积极踊跃程度,限制两个讲述名额。

二、强化积累,读透全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带领学生在对文章有了初步感悟之后,再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文言字词,然后再反过头来更加精确地理解课文的每一句话,并且通过加深理解,为下面的诵读、感悟做准备。具体的题目如下:

1、《狼》。其中是书房名,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我会在黑板上写一个填空题。注音和解词我会在学生已经抄录的原文中用彩笔标注出来,这些题学生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都可以找到答案,并且这些属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可以百分之百的完成,通过上讲台抢答,再相互纠错,教师再强化的形式去完成。解词里面“洞”、“邃”、“犬”当做点拨和强化的重点。

4、有了前面三道题目的储备,让学生看着板书的原文更加准确的翻译故事。

翻译的时候给学生简单交代解释翻译的要求“信”“达”“雅”,顺便说一下翻译的方法“留”“对”“补”“删”“调”。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交代过,这里假单回顾就可以,没有交代过的看时间和具体情况再定夺。这里体现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5、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屠户对待狼的态度方式这一角度,理清故事的情节。这也是学习记叙性文章最基本的一项要求,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和师生公议,能把文章的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划分出来。

三、品析形象,练读成诵。

1、在进一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通过填空的形式来品评故事中的角色。

屠户一开始对狼的态度是或反应是惧,后来却战胜并杀死了两只狼,可以看出屠户具有什么特点,从句子可以看出来。

3、请依据刚才的分析再分别用一两个精辟字词来概括一下狼和屠户的特点。

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尽量扣住文本,能分析出狼的贪和黠,屠户的智和勇。这本身也是语言运用的一项训练。

2、既然对狼和屠户的形象有了清晰地认识,再带着感情倾向来诵读课文,看谁能读出情节的起伏,能读出感情色彩。

这里要求要先读准节奏,在突出情感,先自由朗读,再单独展示,一直读到基本成诵。学生在展示诵读的时候,教师从节奏、语气、重音等方面帮助其改进。

四、归纳主旨,升华感悟。

1、请在原文中表画出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这一题目还是突出文选阅读要扣住文本,尽量从文本中获取基本信息。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这个题目主要从情感上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能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3、学习了这则小故事你觉得对于以后待人处事有哪些启示?

题目中有个限定就是“待人处事”,加上这个限定,学生就能很容易的把自己的感悟和生活结合起来,能够表明自己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立场和方式。不然的话,学生的回答还只能停留到对与狼和人的形象分析上。

五、提升训练改写故事。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细致的重新编写这个故事,写的过程中要把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心理分别描述清楚,同时也可以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把故事描绘的更丰满,更加吸引人。

这节课因为有了改写故事的安排,所以就不在补充拓展性的比较阅读和练习。课进行到这里,如果各项设计都能按自己的预设圆满完成,课程标准里所提出的要求就都已经达成。

六、课堂检测。

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诊断和修正自己教学得失的一个必要环节,让学生用小活页独立完成四个小题,其中包括重点字的读音或重点词的解释,重点句子节奏划分,重点句子的翻译,再就是默写出文章的主旨句。内容精而少,五分钟左右就应该能够完成。

最后说一下板书设计。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六

1.师: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一次,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起看大象。他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也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大象图片)。

3.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老师注意疏理、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师巡视,了解学生初读情况。读后请几位同学分读课文,师生评价。自读课文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默读、小声朗读、几个人在一起读等都可以。)。

2.再读课文,重点让学生带着自己前面所提疑问读课文。(师强调,当我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时,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好呢?使学生明白,带着问题读课文时最好采用默读的.方法。)。

3.交流解疑。针对前面所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三、细读深究,突破难点。

1.找出有关官员称象方法的句子。(多媒体显示内容)小组讨论:官员们的办法到底好不好呢?不好在哪里?汇报交流。

2.曹操听了是什么态度呢?(显示:曹操听了直摇头。”品读这句话,并练习用“直”说话。)。

3.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找出有关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句子,读一读。

(2)多媒体演示称象过程。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说。)。

(3)出示填空,巩固加深。

把大象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多少,就沿着(),在船舷上画()。再把大象(),往船上装(),装到船()到()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有多重,就知道()有多重。

4.小组讨论:

(1)曹冲称象的方法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与官员所提方法比较。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让学生感受曹冲的聪明。品读这句话,并用“才”练习说话。)。

(2)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引导学生明白曹冲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出的。第一是听别人议论,受到了启发;第二是他平时注意观察,勤于动脑的结果。)。

5.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能说一说吗?

2.要是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3.小结。

五、作业:(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请你写几句话夸夸曹冲。

2.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办法做一做实验,并想一想我们现在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听。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七

课文简析:《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给小读者以深刻启示。

1.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既有学生自由朗读后对课文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不但加大课堂的容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依次出示图片:苍翠有力,生机勃勃的狗尾巴草;生气全无的狗尾巴草(由此可以适时引领学生理解"风干"、"晒干",让学生理解我们四兄弟对水的渴求)。再如:配乐的小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水"带给我们四兄弟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另外,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中还加入了动画朗读、读水的美文、水的化学知识和"母亲水窖"、"西北缺水"这两段视频。这些辅助教育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准确地领略课文的精髓,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1.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力求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如"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这一段还有哪里让你体会最深?""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你的?"简单的几句话,却给予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们对水的珍惜和渴求。

2.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光一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就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出示水窖储藏钥匙一勺这四个与水息息相关的词语,揭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句。

二、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边写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

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1.适时出示第二小节,抓住"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张大嘴巴"这些词句进行理解。教学反思:在这里我们针对第六组对我们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第六组的老师认为,我们原先的教学没有抓住字词去理解,比较空泛,蜻蜓点水般的教学,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感悟,所以我们在这里融入了对"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张大嘴巴"这些字词的理解,通过品评文字去理解情感。再进行朗读指导。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还有哪些地方感动的?

a、"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b、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c、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舒服得都"啊啊"大叫了起来。

d、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达,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e、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湿润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这五段话的理解不断地强化"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c、为什么作者不写有水对他们的乐,而要在字里行间体现村民对水的"期盼"呢?

教者小结:有水的快乐更加交织出没水的苦。

d、总结:这样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

教者总结陈述:水,清淡、透明,透出的是生命的霞彩(在水后面板书感叹号),在生活中,我们要时时处处都要学会珍惜水啊!我们在生活中会怎样珍惜水资源呢?这样的总结,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境界,也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课文氓说课稿篇十九

前几天,听了吴春红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平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介解决教学难点。

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1、语言的优美。

没有多余的话,很精练;过渡语自然流畅、引人向往有明显激励作用;表扬学生的语言更是丰富多彩,善于变化,催人上进,比如:真动脑筋哦,真喜欢你们举手积极,我喜欢善于思考的孩子等等。整个课堂非常流畅。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从引入来看,李老师联系生活突出对周长的感性认识,然后采用多媒体课件七星瓢虫进行演示,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周长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不能单单依靠抽象的数学语言来建立,李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让学生去剪一剪、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充分地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强化周长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学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索,认识周长的含义。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4、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小组老师经过集体评议,认为冯晶老师《认识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课堂上冯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总结如下: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冯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树叶、各种平面图形、测量工具)课堂上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冯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学生摸周长时,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线是直的,有四条边;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因为有了找、摸的体验,便能清晰地认识周长的含义。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冯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评: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473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