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模板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0:55:14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模板21篇)
时间:2023-11-26 20:55:14     小编:梦幻泡

对于过去的经历和学习,总结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提炼经验和教训。在总结中,要注意言之有物,不要空洞和冗长。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份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一

style="color:#125b86">

杨绛先生老年说的话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来就她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结合她所说,说说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对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虽然她自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种消极的人吧可以说。她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在讨论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也许鬼神是有的,也许鬼神也是没有的。

“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人就应该要这样,就事论事。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经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或许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中都常常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总是在事后才会领悟,有的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会是怎样,才会知道以后该是怎样。我回顾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时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渐渐忘掉,除非经过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会太注意这些不好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可是认真来说,这又不是很复杂。

人各有命,或许我们的命好,或许我们的命不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以后的命。就像农村百姓殉国,也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这是一种高尚!

“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可见后世人对死去的人的`评论,如果是赞扬,那必定会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评,那定会令人不舒服,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我们不能随便评价别人,不能随便请假某件事情的好坏。

我们常常在照镜子的时候认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并不然,有的镜子会把丑照成美,商场里的大镜子一定是会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够让顾客买衣服呢?我们自己单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自己总是好看的吧,镜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才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二

这是著名女作家杨绛先生的作品,读过之后,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指导我更好的成长!

如果说“老先生”用这样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么读者就是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是它包括灵魂、个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内容!这是杨绛先生站在人生边上对人生的探讨,正如许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不管有还是没有,九十多岁的杨绛先生可能比我们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个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尝到了她的人生感悟!还是比较喜欢作者注释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经历,其中最爱的一对喜鹊的爱恨离愁,可能这是杨绛先生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却让我觉得读后回味无穷.....

也许几十年后,我站在人生的边上,再去细读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我会理解她的胡思乱想,会理解她对于“人”方方面面的探讨,这是在经历过伴侣去世与爱女离去十年后对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辟、韵味无穷!正如她所说的“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我想,我也该从现在起探索人生的价值,因为我们现在无需向后看,只需向前看,杨绛先生已经帮我们探索她经历过的人生,而我们的人生价值,还在续写.....我们需细细探索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三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这一幕非常打动我。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四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女士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五

第一次读它还是20__年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她做了种种假设,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哈哈。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众多,关系亲密,相处和谐。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顾钱钟书和阿圆,他俩跟她叫娘,这在《我们仨》里也有体现,羡慕!

作家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观察,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发呆,观察一些在我们看来特别无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儿,比如杨先生写的《记比邻双鹊》一文,写自家窗前的喜鹊如何建巢、何时同居、baby何时出生、暴风雨侵袭巢穴、baby死亡等事情,从头至尾,她都了如纸张。

要换作是我这种凡人,断然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一来觉得不值,有这时间,蛮可以看点『有用』的有望转换成钱的东西。二来根本没有这种闲情逸致。

看来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时不时从频繁刷朋友圈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或是走出看新闻、打游戏、写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蓝天白云、观察观察小生灵们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记得著名女导演王潮歌曾这样批评过这个焦虑的时代,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或许我们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收拾好行装,从容出发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六

杨绛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边上》的前言中,杨绛先生这样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生的价值,一个是灵魂的去向。

杨绛先生提出人生的价值在于灵魂对肉体的支配。这两者在同一个个体中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懒,贪,色等七恶,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所以这两者相遇时,人就会出现各种烦恼忧虑,若处理不当自会有一些心理的`问题。而当人的肉体经过千锤百炼拥有足够的灵性良心时,人就会要求自己不断的完善自身,驱动自己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坦然面对,因为人肉体上的磨练会得到灵魂价值上的累加,灵魂的价值长久不灭。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七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八

今天下午看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我是边读边做笔记的一次阅读。读完整本书,我在书上划下了认为对杨先生见解非常认同的地方。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人生实苦》、《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这几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这几篇文章,无论什么时候去读,都不会过时,讲的非常精准到位,我记得杨先生在书里不止一次提过,走到人生边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人生的意义用自己的理解和读者分享,能够有幸读到杨先生的这本书,也是一大幸事。

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前半部是哲学命题居多,解释了很多哲学问题,后半部收录了杨先生写的小说,散文、议论文。由此可见,杨先生的文学修养之高,无论什么文学体裁都驾驭自如,之前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学识渊博,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对杨先生的学识大为赞叹。好多年前看过杨先生的《我们仨》,时隔多年,再次拿起杨先生的书时,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了,杨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极高的学者,我从内心深处崇敬她。

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对我来说蛮有趣的内容,就是杨先生小学的时候,关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这个倒是意外的收获,日本现在的星期描述原来出处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让我恍然大悟。我真没想到看杨先生的书,能够让我多了这个知识点,也算是意外之举。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九

杨绛杨先生,我在国馆中看过对她的介绍,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看过她的性格,同样在微博里瞥见说能被称为先生的女子为数不多。《走到人生边上》,杨先生高寿,即便是老了,腿脚不灵活也依然坚持写作和阅读。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钱钟书先后离世的惨痛后,“我们仨”走散了,却也依然没有消极。她说,“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让我想到王小波,万寿寺里失忆的年轻人也同样有一颗乐观的心和自嘲的勇气,我崇敬这些人。

今天天气有点冷,让我读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功名显赫之人。你我不过皆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们也是有着自己的快乐,即使后人记不住你。那么我们又何苦为了身后名而劳神呢?大抵俯仰无愧于天地即可。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文明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面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后来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必须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己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合适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可以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一

拜大语课所赐,有幸读到了《一个偏见》这篇杂文,深深为钱钟书先生丰富渊博的学识与幽默含蓄的谈吐所折服,于是去网上下载了《写在人生边上》的t__t文档。刚一读,立刻“眼不释卷”,花了三个多小时,总算是粗读了一遍,有些小的看法不吐不快,就算是后辈对钱老先生的一种致敬吧。

“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适宜但是了,看过钱先生的生平,其父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锐气,避其锋芒。但是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让人胆寒。

私以为,钱先生更多是为了抒发才气而进行创作,至于读者是否能够全盘理解,就要看自我的脑子是不是能够跟上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画工的学识了。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将快乐与黑暗应对立起来的《论快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快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完美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老师。”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二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礼貌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我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应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三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个性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但是,平平淡淡的人生能够是一种事实,但决不能够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但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一样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能够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完美;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四

她描述婴儿的表情是那么生动形象,刻画得是那么逼真“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瘪呀瘪地表示委屈或无奈。”一个可爱的老人形象也跃然纸上。

她是那么的宽宏大度。她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人心生敬佩。“尽管他们达不到十全十美,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过去的悲欢、希望、忧伤,恍如一梦,都成过去了。”

她是那么的能屈能伸“我们这种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没用的,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做驯顺的良民,终归是可以的。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我们很不必为了人世的不合理而沮丧,不论人世怎么不合理,人类毕竟是世间万物之灵。”

她是那么的睿智。“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是啊,人这一辈子到底为的啥?这几年我也纠结于此。

人一辈子到底图什么呢?为子女,子女会离开,为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名,人死后,名声又能留多久?为权,权利也不会伴你一生。

我太计较生命的结果了。所有的人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死亡。但我们却不能直奔它而去。生命真的是个过程。人要放开了活。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要放开了活。虽然顿悟了点儿,却不曾彻悟。但就这么悟了一点点儿,我就改变了不少。

我把金钱看淡了。遇上喜欢的衣服,我会想:买吧,现在不买,难道等老得穿不成了再买?遇上喜欢吃的东西,我会想:吃吧,现在不吃,难道等到没牙再吃?我会经常回家看父亲,看到他缺啥少啥总会添置些,再也不会想着等我有钱了好好孝敬他老人家。以前不论干什么,都会说等我有钱了再。“等”有钱了,自己能等得起么?父亲能等得起么?有人说只不过为自己吃穿找借口罢了,也罢。

我把孩子看淡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在需要我的时候我甘做引路人,不需要的时候我就默默退后吧。我有多大能力操多大心。不能出了自己的限。

我把爱人看淡了。爱人不是我的脸,我的脸不需要爱人来长。我也不用给爱人长脸。在这个围城里,我专一,我付出,我享受,我承担。

我把一切看淡了,不会像以前不会拐弯地生气,直气得昏天暗地,不吃不喝,直气得心口生生的疼。我也不失眠了,无论发生什么,舒舒服服睡上一觉才是头等大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极的坐等成功,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人生的价值。事实证明: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善于行动的大师。杨绛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她很需要校长这个职位带来的工资,但她义务反顾选择了辞职,因为她要创作。

很多人希望能在平坦的人生之路上高唱心中最美的牧歌,像海子去寻找美丽的灰姑娘,像三毛去天堂寻找心爱的荷西。而人生哪里有坦途?“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把一切经历,不论好坏,都当作自身完善的一场修行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五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共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等十篇作品。作者以淡泊从容的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间的种种现象发表看法,旁征博引,睿智幽默,举重若轻,诙谐有趣,给我以众多的人生启迪。

这些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钱钟书先生的冷嘲热讽,是那种辛辣的讽刺。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可惜我学识浅薄,对这样的讽刺懂得并不多。我曾看到有人这样评价钱钟书先生的讽刺和鲁迅先生的讽刺,他说钱钟书先生的讽刺与幽默中没有热情、没有痛苦,这一点和鲁迅先生有非常大的不同。鲁迅先生是战士,是在人生之中感受人生、解剖人生;而钱钟书先生是学者,是在人生之外眺望人生、分析人生。我想,钱钟书先生的这一特点在《写在人生边上》这一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便是我对《写在人生边上》这一文章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章的开篇是《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初读《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便觉得十分有趣。阴间的魔鬼与阳间的作者竟然对起话来,不得不说怪诞之余还会觉得有那么点新奇。这个机缘巧合下进错作者屋子的魔鬼,饱经沧桑,表面上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其实却是“否定精神”的化身。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魔鬼说的一句话,“即使有一两个给上帝挑剩的灵魂,往往又臭又脏,不是带着实验室里的药味,就是罩了一层书的灰尘,再不然还有刺鼻的铜臭,我有爱洁的脾气,不愿意捡破烂。”钱先生此文的写作时间正是国难当头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钱先生此时刚刚从国外学成回国。有人说,三四十年代钱先生不向恶势力低头,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的社会,这的确可以从魔鬼的话中找到蛛丝马迹。我也认为钱钟书先生在借魔鬼之口剖析世情,感叹人生,宣愁泄愤,意在揭露与讽刺。

文章的第二篇是《窗》。我也曾经注意过窗,当时觉得窗太普通了,普通到人们会忽视它的存在。但读了钱钟书的《窗》后,我才渐渐发现了窗里面有另外一个世界。人是有私心的,想待在屋子里也能感受到外面的自由,所以用窗暗地里呼吸“自由”的气味,调剂苦闷的生活。因为得不到,屋里的人对窗外的自由总充满向往。

同时,不容置疑的是,窗外的确是唤醒生命的境地。窗外的一切,特别是在春天,总是生机勃勃的。而窗子,也将美景同屋内者共同分享。就像《窗》中写到: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是的,窗打开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我们可以从窗中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无穷,通过窗诗意地把握世界。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透过窗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窗,让我们与自然更近一些。同时,窗也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好比开窗和关窗,就那么小小的一扇窗,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生活中需要理解和沟通,我们也不妨敞开心中的那扇窗,让理解走进来,让误会走出去。所以说,钱钟书先生的《窗》,让我知道窗并不是形同虚设的,它可以让我们离自然更近一些,让我学会了敞开心扉与人沟通。钱钟书先生的《窗》也让我知道原来窗里也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中还有一篇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文章便是《论快乐》了。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的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的确,钱钟书先生说得没错,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甚至有些人可以说是吃穿不愁,还有大把的钱可以挥霍,但他们就真的快乐吗?或许,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潇洒,但不能否认他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从这种生活中找到快乐。相反,物质上不够富裕的人,却往往能够从普通的小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布雷默才会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认为,钱钟书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地对,那就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真是在人生边上看人生啊!

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身为作者的钱钟书先生,曾谦虚地说他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而实际上,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钱钟书,把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更令人深刻地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旷世才华和热爱生活的坦诚情怀。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六

杨绛先生认为,人生有命,神明主宰,“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西方有谚“命中该受绞刑的人,决不会淹死。”说的就是命吧。

命运是不讲理的,无法精确计算,无法预知厄运相阻,也无法预知好运降临。“如果你碰上好运,赶紧抓着她额前的头发,因为她背后没有可抓的东西了。”可怪的是我认为全不讲理的命,可用各种方式计算,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相同。这不就证明命有命理吗?没有理,怎能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准。有些算命的只会背口诀,不知变通,就算不准。中国人算命依据“八字”,这种被冠之迷信的东西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但命有好坏,运亦有好坏,月有阴晴圆缺,不会有人一直倒霉,也不会有人一直顺风顺水。

为人一世,能否左右自己的命呢?杨绛先生回答“回顾自己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命不讲理,爱造化弄人,可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七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就说这个书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身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人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理论,以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属于物质范畴,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nero?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辨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的过一生。

快乐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是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八

一直想读钱钟书的《写在人上边上》,起因是读了他的《围城》,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读他的作品,首选就是这本《写在人生边上》了。事实证明,没有选错;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豁然。现在写着书评只是些许自己的见解,至于大师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当然也不是我可以轻易揣摩出来的。

书里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作者天马行空般将神话、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个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而丰富的内容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讨论门与窗的关系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举出门窗的区别,让人读来不禁失笑。门进来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进来;而窗进来的,却是不顾及你的感受,而且会暂时成为屋子的主人。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但是你下班后却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却会是你的所爱。《吃饭》一文更是说出很多日常常见道理。如: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把吃饭和交际这种国内常见的现象说得如此透彻。吃饭本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和交际混在一起,就变得复杂了,种种微不可言的关系。但是作者用一个简单例子就把这事说得清晰透彻。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这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数却总是忽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比,结果只会是自己吃苦头。当然还有很多有新颖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说。

我们总是说那些抨击别人的人,说他们自己没做好却去抨击别人,说他们这样不好,但是钱先生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说法,应该让这些人去抨击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就如最厉害的敌人应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这样攻击起来,招招致命。里面也有关于道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来,总会觉得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它们生动有趣,而又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这就是一本好书所该有的。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十九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礼貌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我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应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必须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之后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务必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能够突破,能够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我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明白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此刻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但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适宜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我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我,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务必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务必思考和应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能够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二十

《走在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自问自答式散文集。杨绛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发出疑问,并通过自己的人生感悟自问自答,给予读者较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现如今的形势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发人深思的书籍。

书中文字细腻、朴实,更让我惊叹的是,老先生96岁高龄拟稿,此书多处推理逻辑自洽、多处引用《论语》,她智慧的一生让人实在钦佩。

书中一开始,杨绛写到:“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

初读上去,心不由得收紧了,但是,继续往下读,有的只是感动,被她文字的细腻,被她的真情流露,被她的才情智慧折服,没有遗憾的人生,走了也便走了,只是灵魂去了另一个该去的地方,如此,也安好。按照杨绛老先生的推理,那只是肉体躯壳的离开,她的灵魂还在。

杨绛先生在人需要锻炼一章节写道: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孽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有淬,再加上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练成可铸宝剑的钢材,故而孟子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是的,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的历练,才能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获得不同程度的效益。在这一点上,杨绛先生一家人将此观点诠释得淋漓尽致。真正的修身,不是为了修一己之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得全世界的和谐和平。

这让我想起这次新型肺炎,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及周边人员,难道说这些逆行者们不是在做修身的事情吗,正是因为他们在践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丰功伟绩,才有了我们得以安然无恙呆在家里学习、度过每一寸光阴。

杨绛先生写到劳神父的故事时,非常感人,劳神父为了让即将过十岁生日的杨绛能学会等待,将最美好的东西分享给最值得分享的人,给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叫花子,讨了一天饭还空着肚子,正当他抱怨时,一个王子路过,将他请进王宫,给他安排了食宿,当客人招待。只是王子有一道禁令,桌子中央有一盘菜,不允许吃,吃了会立即被赶出王宫。

叫花子在王宫衣食住行样样都好,日子过得很舒服,于是心痒痒的想知道扣着银罩的那盘菜究竟是什么,过了两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心想自己又不吃,就开一条缝闻闻就好,可是他刚一开缝,一只老鼠从银罩子下直窜出来,逃得无影无踪了。桌子正中的那只盘子空了,叫花子立即被赶出王宫。

劳神父讲完故事问杨绛听懂了吗?杨绛回答听懂了,于是劳神父将一个白纸包儿交给杨绛说:“这个包包,是我给你带回家去的,可是你得记住,你得上了火车,才可以打开。”

杨绛上了火车就把白纸包儿打开了,当时的她以为,劳神父只是单纯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当时劳神父将白纸包贴上了七八层废纸,如果杨绛拆了三四层,还有反悔的机会。她在火车上,便拆开了,同行的人分享了白纸包里的糖果。

可是杨绛时至九十岁时,突然明白劳神父那道禁令的真正用意。他是一心想让杨绛将那包糖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享用,当时火车上那么多同行的人,拆开总归要请同行的人吃,说不定还会被他们一抢而空呢。那样的话,她就变成了那个“被逐出宫的叫花子”了。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这种细腻的笔触,给人智慧的文字,就不一一述说了。

最后,杨绛先生一再强调,人生得有信仰,只有有了一定的信仰,我们才会变得有价值。基督教颂扬信、望、爱三德,相信灵魂不死,就有了永生的希望;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规范,宁愿饮鸩就义,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被称为仅次于基督之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到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文明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面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后来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必须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己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合适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可以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054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