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位置说课稿(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1:19:04
认识位置说课稿(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6 21:19:04     小编:梦幻泡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社会交往中的一项重要技巧,我们可以学习并不断实践。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一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叫周xx,来自xx小学,任教数学。我设计的课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确定位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一学段《位置和方向》基础之上的扩展与提升,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的学情、课学教的目标、重难点等因素,为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化整为零、步步为营,分化难点;主动探究、螺旋渐进,逐步建构;以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为突破口。”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这是我绘制的“教学结构流程图”。

新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xxxx年3月3日—10日,甘肃省玉门地区发生特大雪灾。政府出动直升飞机向灾区空投救灾物资。让我们为直升飞机向受灾地点准确空投物资导航吧。

这一情境的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明确了本堂课学习的目标,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点:由确定a点的位置,使学生懂得只有说清楚了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位置。

我借助多媒体,首先呈现雷达屏幕示意图,雷达的中心是救援指挥基地。在使学生理解相邻两圈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的基础上,揭示矛盾冲突:a点灾情严重,必须立即向a点投放物资。那么a点位于基地什么位置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反问:光说a点位于基地正北方向或者光说a点距离基地40千米处行不行呢?学生通过探索加上媒体的有效演示懂得:处于正北方向的点有无数个、同样距离基地40千米的点也有无数个,只有同时说清楚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位置。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的学习,一方面使“先行组织者”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清晰,为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铺平道路。同时又为精确建构方向奠定基础。

在一般的教学中,四个方向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一是引发学生思考、自主建构北偏东;二是明确在确定位置时一般以南北为基准,简化学生思维。

d点又发来信息。d点还在正北方向吗?d点从正北向哪儿偏离了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通地媒体演示指出,由正北向东偏离的方向可以称为——北偏东。接着出示其它三个点让学生说出它的方向。有学生说它处于北偏东,也有学生说它处于东偏北。教师指出: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只有一种符合人们的习惯,那么人们的习惯是什么呢?听资料介绍。通过资料介绍,使学生明确,在确定位置时,人们一般以南北为基准。这样简化了学生思维,减轻了学生语言表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四个方向。再通过让学生上黑板摆四个方向的卡片、用手势示意四个方向进行强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使四个方向很好地纳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媒体与教学的整合点在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化解“精确建构方向的要素——角度”这一难点。由媒体显示e点、f点的位置引发深度的矛盾冲突。当学生说出,e点位于基地北偏东方向30千米处;f点也位于基地北偏东方向30千米处的基础上,教师设疑:e点和f点处于同一个位置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当学生领悟,它们偏离的角度不一样时,教师把整个区域平均分成12份,并进行e点f点偏离正北方向的动态演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确地表述e点和f点的位置。并引导学生小结,为了精确地建构方向,要说清()偏()()度。这样本堂课的难点,在媒体的有效整合之下,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好很好的突破。

这一环节又分两个层次:

1.在一般情形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2.先测量再描述。

在第一个层次,我又创设了一个小情境,让学生描述我的家乡白蒲镇位于如皋什么位置,白蒲又位于小海镇什么位置,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设疑:同样是白蒲镇,为什么它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懂得,由于观测点的不同,同一个地点所处的位置也就不一样。

第二个层次,我让学生为初到小海的我做导游,确定苏通大桥、星湖101和南通园博园的位置,掌握先测量再描述。这既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我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三道题侧重点各不相同,第一题侧重于引导学生正确量角;第二题侧重于根据图示计算距离,第三题是综合运用。媒体的运用,使课堂的信息量增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至此,学生已完成确定位置的整体建构。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课业负担轻的课堂;有效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在课的最后阶段,我安排了检测评价。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及时的评价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是教师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的需要,对个别学困生教师还可以进行当面辅导,从而实现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二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确定位置》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坐位呈现方式,向学生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找座位、找好朋友、当小导游”等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纵横坐标等知识奠定基础,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性和探索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83—85。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学会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会用数对的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小纸片,每活动小组一份制作旅游图材料。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现实经验,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更好的落实教学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有效情境的创设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节课我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的“神舟六号”导入,引出问题:为什么搜救人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返回舱,学生自然想到了确定位置,再引入课题。孩子们联系到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和神圣的“神六”有联系,学习的兴趣自然浓厚,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另外,这节课设计的活动情境如:找坐位、当小导游、制作旅游图等,都是同学们感兴趣的。

二)、联系实际,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们自己的“数学”。因此让同学们感受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组织孩子们进行数学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首先从每个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入手,逐步建立“组”和“排”的表象,再通过互动活动,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坐位在第几组第几排,接着引入用最简洁的方法(数对)来表示,用数对写自己的位置,从新找自己的新位置,猜好朋友等等,学习活动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的氛围。“数学从生活中来又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参与全过程,真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生活性。

三)、合作交流、互相学习资源共享。

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这个过程的最好体现。本课我在制作武夷山主要景点分布图等环节,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旨在让学生学会与同学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倾听、互相弥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也进一步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学有用的数学。在合作中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共享,而给大家推荐旅游景点的解说中,也是把这风景秀丽的武夷山与大家共享。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因为我校校本课程《武夷风情》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开设,同学们对武夷山景点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学有所用,体验成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神舟六号有关照片,引出问题:“宇航员返回地球,是不是要我们的搜救人员满世界去寻找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呢?”,“我们的搜救人员为什么能这么快找到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呢?”(科学家已经给胜利凯旋的宇航员确定了位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确定位置》。

2、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活动(一):说说自己在班级的位置。

今天放学回家,妈妈问你,“你坐在班级的什么位置?你怎么回答?”你们的第()组是怎么定的?(第一组起立、第二组右举手,第五组……)你们的第()排又是怎么定的?(第一排起立、第二排左举手,第六排……)。

活动(二)确定新座位号。

1、认识用“数对”的表达方法确定位置。

2、用所学的“数对”说自己位置,并写在纸片上,同桌检查是否正确。

3、上交写好的纸片,教师打乱顺序后从新发给同学们,收拾学习用品寻找新座位。

活动(三)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

1、用眼睛找找自己的好朋友的位置,记下他的位置。

2、说出或写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

三)、合作交流,巩固练习。

(一)、练习一。

2、根据“数对”找找福建省部分景点。(从课件里点击,使之变色显示)。

(二)、练习二。

1、出示方格图引导制作武夷山主要景点分布图。

要求:

1、小组合作完成。

2、小组讨论向游客推荐哪个景点,要说明其位置及推荐理由。(把组员当游客先练习说)。

3、作品展示,小组汇报。

1、举例生活中应用位置的例子。

2、出示世界地图,利用经度、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位置的例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科书主要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两个小朋友做“石头、剪子、布,发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从而引出“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的问题讨论。通过让学生借助日常的生活经验,充分感知“前后、上下、左右”方位词,并能够运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这些方位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其中对“前后、上下”的经验较为丰富,理解和区分则比较容易,但对“左右”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

2、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为主,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辨别“左右”这两个方位,并能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让学生指一指、做一做、说一说、贴一贴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图标小比拼”的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1、课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

2、课堂笔记本放在课本的上面。

3、铅笔、橡皮放在课堂笔记本的上面。

设计意图: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稳定学生的浮躁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前小准备一方面便利了学生课堂上用到的学习用具,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指令,从侧面也考察了学生对于方位词的经验积累。

(二)游戏激趣,探究新知。

1、全班同学一起做“指鼻子”的游戏。

师:“鼻子鼻子,鼻子;鼻子鼻子,嘴巴;鼻子鼻子,左眼睛。”

通过学生的动作,寻找不同的指法,提出疑问“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2、根据游戏中出现的异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模拟“握一握铅笔”“拿一拿筷子”“端一端碗”的活动,充分感受方位词“左右”。

4、游戏一――“摸鼻子”,巩固“左右”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指鼻子游戏,贴近学生生活,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中的异同,可引发学生间的讨论,点燃探寻新知的欲望。

通过让学生充分的说,一方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再现生活情境则是为了让学生再次充分感知左和右。

4、游戏二――“我来说,你来做”,探究“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请举起你的左手,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左耳朵。”(教师动作停顿了下来)发出疑问“为什么我和你们做的不一样呢?”

5、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得出“相对方向,左右相反”的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感知方位词,从玩中学,从玩中发现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有什么东西。

2、向老师介绍一下你附近的同学。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3、贴图游戏。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画一画,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方位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最后以一段体操结束今天的课,“一二三,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通过体操游戏再次加深认识。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四

课题:

认位置。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场景中体会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能按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通过各种不同的练习活动,学生初步具有空间观念,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与难点:学生能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正确的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能联系生活运用。

课前准备:

挂图或光盘。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三、课后延伸围绕自己身体上的组成部分辨认左右,通过游戏活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并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能按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

通过“想想做做”第2、3题,围绕学生间的座位关系的讨论,学生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该说清谁在谁的哪一面。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知道可以利用直线与圆的焦点的个数以及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但是,在初中学习时,利用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却以结论性的形式呈现。在高一学习了解析几何后,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掌握由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几何法和代数法。其中几何法应该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所学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后,比较与半径r的关系。从而作出判断,适可而止第引进用联立方程组转化为二次方程判别根的“纯代数判别法”,并与“几何法”欣赏比较,以决优劣,从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几何法”。含参数的问题、简单的弦的问题、切线问题等综合问题作为进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综合应用,也适度第引入课堂教学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目的,要控制难度。虽然学生学习解析几何了,但是把几何问题代数化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具体转化方法,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应不断强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基本素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o,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根据有以下几点:

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

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

当d。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2、难点:用坐标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

(一)、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一)、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生:看图,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学生观察图形,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你能说出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

种方法吗?使学生回忆初中的数学知识,培养抽象的概括能力。

生:回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过程。

师: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判断直线与圆的方法。

生:利用图形,寻求两种方法的数学思路。

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1,并完成教材书上的136页的练习题2。

生:交流自己总结的步骤。

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2,并完成137的练习题。

生:通过分析,抽象,归纳,得出相交弦的运算方法。

生:互相讨论交流,完成练习题。

10、课堂小结。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你学到什么了?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方法?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求直线与圆的相交弦长?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择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择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课后习题a1,2,3;。

选择题:课后习题b1,2,3;。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位置与方向》,对于这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位置与方向》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识别示意图中的方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己经学习了前后左右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的内容,也为今后继续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辩别东南西北,会看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结合身体语言舍身处地的感受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辩别出其余的三个方向,会看简单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参照系辩别出物体的方位。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课程理念部分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研究学生的情况对于教师教学至关重要。下面我来说一下学情:3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方位意识,具备判断前后左右的知识,但是对于东南西北这些方位则比较陌生。本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时间短,精力充沛,好奇心求知欲都非常强,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过程中需要在真实情景中建立和前后左右的知识完成方位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建立知识和生活场景的有效教学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对于方位活学活用教学过程中借助游戏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程活动的参与度。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不体现教为主到学为主体的理念。接下来教学过程我将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歌曲导入新课,在教学之初,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上学歌》,并且提出关键性问题“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伴随悠扬的歌曲学生进入到新一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有效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这篇课题与生活的联系。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认识东南西北。

结合学生的学生所熟悉的校园进行教学,让学生置身于学生的广场。引导学生通过早晨日出方向来辩认东方,然后以学生自己为参照介绍西方、北方和南方,学生通过舍身处地的感受,结合身体语言,能够识别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建立对方位的初步认识。接着,出示情境图1,结合学生以自身为参照系的教学过程,分析以校园为参照系时,结合学校场景,判断其它的建筑物在什么方位。这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在活动中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对方位的初步认识,感受哪些方位是相对的关系。通过这样活动可以和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左右前后建立知识联系,并提升学生的方位意识。

活动2:在示意图中识别东南西北:

教师接下来出示校园示意图,请同学们思考教学楼在操场的哪面?在教师会给学生一些提醒,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利用教师提供的方法进行判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系时,如何判断方位,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的过程中我将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学生对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围成正方形,请东边同学拍拍手,请西边同学剁剁脚,请南边同学摸摸耳朵,请北边同学挥挥手。看看哪些小组表现的最整齐。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会设置提问“你们可以说一说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去判断东南西北的吗?你有什么想法?”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内容和感受,学生纷纷表达收获。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布置作业。

我将步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方位与爸爸妈妈交流。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让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七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有趣游戏――图形与位置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右,前后、上下,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方位的过程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前和后、上和下。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能用前后、上下、左右方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渗透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游戏王国里有很多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咱们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雪亮,看的最仔细。教师和一学生做游戏。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词都是反义词。

师:说的很好。上对应下,前对应后,左对应右。谁还发现什么了?

生: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时有两个小朋友,而做“左左右右”时就一个小朋友了。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个小姑娘不知道左右,去问她的小伙伴了。看来我们要想把这个游戏玩的更好,必须会区分左右才行。

二、探索新知。

1、区分左右。

师:那么你知道哪是左,哪是右吗?

生:写字的那个手是右手,不写字的那个手是左手。

生:吃饭时,拿筷子的那个手是右手,扶碗的那个手是左手。

师:同学们说的很棒。通常,我们写字和拿筷子的那个手是右手,现在用右手给老师打个招呼。同桌检查一下。

师:现在听老师口令。用右手摸摸你的头发(同桌检查),用左手摸摸你的鼻子(同桌检查),用右手拍拍你的胸脯(同桌检查)。

师:好,非常棒。我们把右手边称作右,左手边称作左。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以自己身体的“左右”去判断物体的“左右”。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般情况下做事情时,都是以右手为主,左手帮忙一起来做,比如:我们写字的时候一般右手拿着笔,左手按住本子,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漂亮。可见,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团结、合作,完成很多事情。我们同学们之间也应该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做很多的事情。

2、找一找。

师: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像左手和右手这样的好朋友,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我们的身体中还有哪些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同桌互相说,师再指名说)。

生:都有左右之分。

师:对,左右是一对好朋友。

3、小游戏、进一步感知左右。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

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

师示范,然后学生独立做一次。

4、体验左右相对性。

小结:当你们方向一致时,左右是一致的;

当你们面对面时,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左右是相反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上楼的小朋友和下楼的小朋友都是靠他们的右边走的吗?

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以走路人为标准,所以就出现了图画中的情况,虽然他们都是靠右走可有的小朋友上楼梯,有的小朋友下楼梯。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要靠右行?

不管上下楼梯,还是过马路,都要礼让右行,遵守交通规则,保证安全。

三、认识上下、前后。

师:刚才的游戏中,除了左右,还有哪些表示物体方位的词?

生:上下,前后。

师:现在同桌相互指一指你的上下,前后。(师巡视,一会儿指名说。)。

教师通过两个练习加以巩固。

四、上下、前后、左右的综合运用。

1.同桌相互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师再指名说。

2.师: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哪些表示物体位置的方向?

生:上下,前后,左右。(师板书,揭示课题:认识位置)。

3.同桌合作,利用桌上的物品摆一摆、说一说。

摆一摆:

在书桌上摆一本数学书,在数学书的左面摆一块橡皮,在数学书的右面摆一把尺子,再在数学书的上面摆一个文具盒(笔袋)。

说一说:

1.摆在最左面的是()。

2.摆在最右面的是()。

3.数学书的位置在()下面,()上面,()左面,()右面。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表现很好的朋友,请举起你的右手,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精彩的表现。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八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个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能力目标: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本课的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发现法:教学时,教师用摄像头演示从各个角度观察最多可以观察到三个面。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机器猫的形状拍下来,通过动手,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时,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小组讨论填写观察记录表,得出结论,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

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盲人摸象》课件、玩具狗等。

本节课主要由三个环节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讲故事:从前,有四个盲人,他们从来没看见过大象。有一天,这四个人商量好,一起去看大象。到了大象身边,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四条腿,说道:大象像一根柱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道:大象像一堵墙。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道:大象像一条绳子。最后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说道:大象像一把大扇子。

2.提问:这四个人摸到的大象的样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4.引入新课:由于每个人摸到的位置不同,对大象的感受也就不同。那么如果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又是什么样呢?这节课共同探讨一下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情景引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观察同一物体。

(1)定位观察。

提出要求:请组长把玩具狗放在桌子的中间,头对准1号同学。

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你看到的玩具狗是什么样子的?把看到的样子用笔画出来,画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组织汇报交流。

小结:虽然观察的是同一物体,由于每个人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通过定位观察、表述看到的物体的样子等活动,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

(2)、换位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个玩具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状就不一样了。

(通过换位观察,加深了学生自身的感受,使他们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3)、全面观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个玩具狗,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规则:听清楚老师说哪个小组要看玩具狗的哪一面,想一想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

通过从不同位置对玩具狗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使同学们明确: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主动地进行实际的观察、比较,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进一步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要求。)。

2、观察不同的物体。

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玩具放在桌子中间,并把玩具正面对着1号同学。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通过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从而验证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这一结论。)。

(2)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三)层次练习,应用拓展。

1、教材第67页的例1。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2)组织学生观察判断。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是谁看到的就在下面标出他的名字。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教材67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这本数学书的侧面、正面、后面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请你连一连。

3、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弘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使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九

本课复习的《图形与位置》,主要是复习小学阶段确定位置的四种方法。教学的整体流程分为:一是交流回顾、调整起点,在整理与反思“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时,帮助学生唤起回忆,建构知识系统。二是综合练习,沟通联系,练习设计带着连续性、体现拓展性。将练习与实践中的3小题由浅入深,有连续地组织成一条复习主线,同时增加动手实践这一内容,注重思维的发散、求异。在此过程中凸显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充分交流、深刻体会。三是反馈小结,内化提升,旨在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复习,进一步体会这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不仅各有特点,而且都有其应用价值。

1、示例引路,练习深化。

在复习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时,教师先通过把数学书放在手上让学生描述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在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景点的位置。在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唤起描述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在书上填一填来巩固描述位置和确定位置的方法。这样,通过教师的示例引路,唤起和激活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顾和建构,并通过相关练习,把知识点及时巩固、夯实和深化。

2、主线分明,前后衔接。

按照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通过相关例题的呈现,再现学习过程,唤起学生的回忆,系统建构知识体系。而后沿袭教材的先后顺序这条主线组织复习内容。各个环节前后衔接、自然引出。由现实空间物体的描述——平面图上方向的描述——用数对表示在青山动物园景点的位置——回到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叙述行走路线。

3、突出主体,自主建构。

复习不同于新授,主要是让学生围绕知识点主动建构、自主建构,教师应把时间还给学生,机会让给学生。课中尽量让学生在不同的复习形式中进一步梳理、夯实和提升知识体系。

1、在第一环节回顾小学阶段先后学习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时,因为我事先没有让学生整理知识,所以学生缺少思维储备,反映木讷,指名回答也是有所触及而不能完整表达,而且表述的没有顺沿教材的呈现顺序。此环节的教学,反映出还是需要学生系统梳理知识。此时,如果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流,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2、部分学生的发言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但是发言的面不广,有些学生虽然知晓但还是习惯于听讲,缺少一种对话交流的氛围。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四个小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稳定情况,所以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应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接纳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的观念。

课前准备有关课件、座位号、电影票等。

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引入。

1.捉迷藏游戏。

师:你最喜欢做什么游戏?

学生说完后,课件出示小动物躲藏图。(小动物正躲在房间里:小鸭躲在写字台上面、书的左面;小狗躲在写字台的下面;小兔躲在床的后面;小猴躲在床的右面。)。

师:有四只小动物想和我们做捉迷藏游戏,瞧!它们都已经躲好了。你们能找到它们吗?学生描述小动物的位置(随着回答点击该动物,它就会闪烁显示)。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小动物躲藏的位置。(板贴:位置。)。

2.介绍周围的同学。

师:今天来了许多老师,谁愿意向他们介绍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介绍到谁,该生站起来向老师招招手。

二、新授。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一

老师是借班上课,原本增加了教学难度,没想到她却巧妙地利用了这点,通过师生对话,互相认识,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接着,老师又通过“座位”继续学习。

“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老师总是通过适时地提问、鼓励,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表示方法。从最初每位同学寻找、确定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再到全班同学共同表示出班中两位同学的位置。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两位同学的位置,很多都是用文字加以描述,但几乎都比老师速度要慢。这时,老师适时地问道:“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老师已经好了。”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用了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老师又鼓励同学们:“你能像老师一样创造出又快又好的记录方法吗?自己试一下。”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又一次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两位同学的位置,不仅简单,而且方法多样,老师说道:“这些方法比第一次方法简单很多,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尝试、分析、比较,学生不仅学会了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他们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二

顾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胜会老师教态从容、大方,语言简练、又有亲和力,能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学生,值得我学习。

这节课从“指鼻子”游戏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胜会老师在自主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练习形式多样有趣,由易到难,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了学生的观察、交流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胜会老师对一个细节的.处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教学完“左右”,老师巧妙的设计了摆一摆的练习,让学生按要求摆一摆自己的课本、写字本及文具盒。当学生摆好后,老师问:课本在什么位置?举手的孩子了了无几。大概是老师的问话指向不够明确,孩子无从回答。过了大约30秒,有一个孩子举手了,回答说课本在中间,这样的回答完全是可以的,老师没有予以肯定。我觉得如果老师先对这个孩子的回答表示赞同,然后再往下引导孩子说数学书在谁的左边或右边会更好。另外,数学书的位置这个问题解决后,老师便代领学生进行上下、前后的学习了,显得有些仓促。我认为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摆好的资源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每样物品的位置,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左右”。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三

《确定位置》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都是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如何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指导必须细致、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位置的空间观念。新授开始,谢老师就利用动物王国的情景,从小猪的位置入手,“说说你刚才是怎样找到它位置的”,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初步让学生感知如何从二维角度去描述物体的位置。

根据物体排列规律:排数和层数都是从前往后或从下往上数,个数或号数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坐标中原点的确定。只有明确了“第一组第一个”“第一排第一个”或“第一层第一个”,学生才能以此类推,确定其他位置。因此,教者在教学的前三个环节,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有层次的安排。在“说出小猪的位置”环节中,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先提问:,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看来,确定小猪位置的说法还挺多的。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会不同呢?教师及时揭示:为了交流的方便,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队伍中确定位置的顺序是一般从前往后确定排,从左往右确定个,可以用第()排第()个描述队伍中的位置。“寻找楼房号”环节由于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教师引导学生由小猴住的“第二层第三号”放手让学生推想出“哪是第一层第一号房间”,从而找出其他小动物住的'楼房号。从实际效果看,因为有了每个环节的准确定位,所以学生确定位置都比较准确。当然在描述位置时,教师也让学生用不同的说法说出位置。例如:书架上书比较多时,也可以用“第()层倒数第()本”来描述喜欢的书名位置,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整节课,谢老师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创设了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带领学生观察、讨论、体验,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大量数学信息,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四

xxxx年5月4日上午,有幸观摩了幸福路小学朱臣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老师设计精心,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朱臣老师善于制造认知冲突,注重学生知识生成。多次运用对比教学,合理的捕捉和处理课中生成资源,优化出数对的表示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

整节课朱老师不断制造矛盾冲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学生描述男孩的座位写法时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最后通过比较这7种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优化出数对(4,5)表示最简洁、方便。本节课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层次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课件,既巩固了当堂学的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总之,一节好课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很多,朱老师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些,比如还有教学细节的捕捉与处理,对课堂上及时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把握与应对,教学策略的优化,课后的延伸的拓展等,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张显了教师的个性风采。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五

听了张老师的一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整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张老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张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张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情绪控制较好,能较好地组织教学,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能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张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我一直都有这种教法观念: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重视,但对有些细节方面没有能够阐述清楚。在从几何特征过渡到数量特征时,也让学生去探索总结,但对于为什么要作垂直,没能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数学的本质。

张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回答完成,后面几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参考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懒惰。因为学生思考的参考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学生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

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像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唤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认识位置说课稿篇十六

《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是要让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这节课是既是实在的又是实用的,老师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最为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路径,体现了生命的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说,放手让学生做,放手让学生参与。善待了学生差异,将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放手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量角方法,老师一一给予反馈,师生之间保持着有效的互动。“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是想问的?”“谁还能再说一说。”课堂上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问话,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侯老师创设了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2、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教师两次巧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学定教。巧妙设问引发了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需求,即同方向但不同角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得到激烈的.碰撞。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巧在需要角度才能将物体的相对位置描述清楚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发需要,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当学生在知道了用角度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后,老师再次巧设问题情境:我知道了2号目标在火炮的东偏北40°方向上,现在我能去了吗?引发了学生的第二次认知冲突,即知道角度但不知道距离。学生感受到只有角度还是难以描述清楚的,距离就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与上一环节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层层深入的分层设计也有利于让学生明白这个知识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明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识到新知识产生、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119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