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让我们对自己的努力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指导。写总结时可以参考相关资料和范文,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您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写作技巧和思路。
新闻学论文篇一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播出让中国电视新闻中出现了民生新闻的概念简单地说民生新闻就是对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因为其题材源于市井写法通常采用市井故事口口相传的直白方式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近年来各媒体在实践“三贴近”的过程中民生新闻成了“贴近群众”的有效载体并日渐成为都市类报纸的当家产品。然而题材大同小异、写法千报一面看久了难免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再加上相当部分民生新闻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如果都流于肤浅的报道久而久之势必丧失影响力。
如何让琐碎的题材在报道上跳出民生新闻目前生存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在结合了一些地方台甚至中央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中存在的一些肤浅的现状,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社会受众的危害,由此反应出了改进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最终本文的重点是要分析民生新闻更加优秀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方式,有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新闻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符合中国政治架构、传播环境的电视民生新闻新内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2、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3、零距离类节目取得成功的经验。
a、栏目的定为贴近百姓。
b、从对百姓新闻的报道反应新时期我国建设中取得成绩和不足,是国家经济的一个缩影。
c、促进社会和谐。
4、零距离类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主要分析这些节目中存在的一些内部和外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为了迎合百姓而导致节目媚俗。
c、节目在表现形式上过于简单、肤浅。
d、主持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5、具体的对策。
a、加强节目的整合,制作好节目。
b、加大对节目内容的把关,提高节目的品味层次。
c、挖掘新闻的深度报道。
d、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通过网络上查阅有关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找到有关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然后到图书管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闻学者对民生新闻话题的讨论,参考他们的意见,为论文的创作寻找素材和一些相关的观点的理论支持。同时,通过对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收集,结合现在的民生新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列出这些不良现状,同时结合这些现状,分析民生新闻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最后也是本文的重点,在总结新闻学者及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解决民生新闻的现状的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电视新闻民生新闻的发展具有一些参考行的价值。我们希望民生新闻因关注平民生活状态获得它的存在意义,同时也希望民生新闻提高自身的品味,做出有意义的新闻节目,发挥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和职能监督的功能。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xx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收集资料,拟定论文选题,确定研究领域。
2、20xx年12月16日至24:撰写开题报告。
3、20xx年12月26日,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证会。
4、20xx年12月30日至20xx年3月1日:在寒假期间与指导教师沟通并拟定论文粗纲,修改完善。
5、20xx年3月2日3月10:完成论文细纲写作,并着手论文初稿写作。
5、20xx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完成论文初稿。
6、20xx年4月17日至5月10日:在论文初稿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定稿。
7、20xx年5月11日至5月18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外文文献翻译,注释,参考文献,并打印装订成册。
8、20xx年5月24日,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蔡国林、吴晓伟。多角度立体化可读性-当代特稿追求新闻的价值。新闻爱好者,.(4)。
[2]史慎。背景资料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新闻与写作,2006.(7)。
[3]胡智锋,刘春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现代传播,,(11)。
[4]李余良。增加民生新闻的深度。新闻爱好者,2006.(10)。
[5]姜冬梅,王威。民生新闻纵深谈。新闻传播,2006(3)。
[6]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协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黄丹丹。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记者摇篮,(2)。
[8]李学洲、肖俊德。“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新闻爱好者,12期。
[9]马艺、张培。电视民生新闻的话语建构,新闻战线,02期。
[10]孙仁广、陆海艳。补课与蓄势——“民生新闻”之透视,当代电视,期。
[11]王杏村。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位置,新闻爱好者,2007年06期。
[14]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新华出版社,版。
[16]邓林、陈静之等。观众本位——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突破,新闻大学,20春季刊。
新闻学论文篇二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融互通已成为媒体间取长补短、谋求共赢发展模式[1]。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著名“媒介即讯息”,即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不是媒介传递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传播渠道对于信息传播来说显得日益重要,而柴静《穹顶之下》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利用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报道典型案例。
2015年2月28日,柴静《穹顶之下》在优酷网和人民网同时播出,之后腾讯、搜狐等几大视频网站也迅速跟进,并都将《穹顶之下》放到头条位置。此外优酷网在自己官方微博、微信也推送相关信息,腾讯网也推出“柴静雾霾调查”新闻专题,迅速引发大量关注。柴静《穹顶之下》之所以能成为全民热议话题,除了几大视频网站轮番播放外,还有社交媒体持续发力,微博、微信进一步扩大它影响。
“柴静雾霾调查”#高居微博热搜榜前列,许多网络大v如崔永元、姚晨等纷纷进行转发,力挺柴静。有关“柴静雾霾调查”话题更是刷爆微信朋友圈,贴吧、微博、微信上对这一话题讨论也是纷争不断,更是形成“挺柴静”和“倒柴静”两派展开论战。新媒体利用多元化传播渠道对柴静《穹顶之下》形成“病毒式营销”,新媒体战火越演越烈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发声”,环保局局长陈吉宁以及中石油高层万战翔等人纷纷对此发表自己观点。
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对《穹顶之下》覆盖式推广,使得一部没有在央视等主流传统媒体播出深度调查纪录片获得如此高关注度,将全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优势发挥淋漓尽致。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任何媒介都不是孤立存在,只有在与其他媒介互动中,才能更好发挥自己作用和意义,媒介融合能使新闻从业人员释放更大能量,新闻工作人员不再拘泥于播出平台权威性,在自媒体时代,他们利用自身积累权威性,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完成对新闻事实表达,实现与受众互动。
新闻学论文篇三
3、晚报“早”出现象。
4、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
5、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
6、都市新闻的叙事。
7、报纸的扩版。
8、版面编排。
9、新闻策划。
10、深度报道。
11、经济新闻。
12、法制新闻。
13、新闻时评。
14、报纸广告。
15、记者的职业道德。
16、媒体的社会责任。
17、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
18、隐性采访。
19、新闻摄影。
20、虚假新闻。
21、有偿新闻。
22、娱乐新闻。
23、炒作新闻。
25、典型报道。
26、漫画新闻。
27、厚报与薄报。
28、新闻自由。
29、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
30、报纸新闻的“同质化”
1、电视新闻语言。
3、电视民生新闻。
4、电视方言播报。
5、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
6、主持人的风格。
7、电视画面。
8、同期声。
9、摄像。
10、电视广告。
11、隐性采访。
12、媒体的社会责任。
13、虚假新闻。
14、有偿新闻。
15、娱乐新闻。
16、炒作新闻。
17、电视专题片。
18、电视媒体竞争。
19、“新闻电视剧”
20、电视专业化频道。
21、移动电视。
22、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
23、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24、电视批评报道。
25、电视节目的互动意识。
26、电视产业化。
27、电视节目的品牌化运作。
28、电视人的职业精神。
29、电视体育新闻报道。
30、新闻频道。
31、电视调查栏目。
32、湖南卫视的新闻与经营。
33、安徽卫视的电视剧与经营。
1、网站分析。
2、网络新闻特性。
3、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5、网络新闻写作技巧。
6、网络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
7、网络电视。
8、网络电台。
9、网络侵权。
10、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
11、博客、播客。
12、网络直播。
13、网络新闻的采写权。
14、网络广告。
15、虚假新闻。
16、有偿新闻。
17、娱乐新闻。
18、炒作新闻。
19、网络伦理。
20、网络新闻的变革。
21、网络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22、网络环境的受众分化。
23、商业网站的网络新闻运作。
24、网络媒体的新闻核心竞争力。
25、网络杂志。
26、网络游戏。
27、网络传播与我们的生活。
29、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1、广播媒体的优劣势。
2、广播的发展趋向。
3、广播新闻的采写特点。
4、广播中的广告。
5、交通广播的生存空间。
6、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
7、广播热线。
8、广播新闻的互动。
1、议程设置理论。
2、沉默的螺旋。
3、受众分析。
4、传播效果分析。
5、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6、文化帝国主义。
7、传播学方法论的几个学派。
新闻学论文篇四
柴静之所以选择新媒体作为《穹顶之下》播出平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这部片子本身反映是社会负面问题,所以很难在传统主流媒体上“发声”,但是柴静选择新媒体作为“发声”平台可谓是一个明智选择,新媒体发展使受众接受习惯和接受方式都发生变化,所以只有寻找适合平台,及时抢占受众关注度,才能赢得传播主动权。新媒体所具有传播时效性、交互性,传播内容多样性,传播方式个性化等特点,对受众来说,新媒体诸多特点会对受众信息接收模式、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受众与媒体以及受众与受众之间互动,能够推动新闻事件进一步发展,这又成为“柴静雾霾调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新媒体特点势必会影响受众,因此受众也会出现新特点,而新媒体时代下受众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递信息方面时效性、内容多样性具有优势,而其与传统媒体相比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它互动性,它不仅能够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实时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也可以即时交流。大众媒体要讲信息从媒体传播给受众,归根结底都是对人传播,因此要以人为中心。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注重受众体验,因此新媒体是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方式实现受众之间即时互动。柴静《穹顶之下》不仅在作为播出平台几大视频网站外获得很高点击播放量,在微博、微信上也是热度不减,20xx年3月1日,@柴静看见转评赞总量达到70。5万,评论词汇主要是“震撼”、“做起”、“触目惊心”等,而作为社交媒体中“意见领袖”网络大v如崔永元等人纷纷发文支持柴静,也是引发大量受众围观。社交媒体为广大网民提供对此事件自由发表意见平台,受众之间,受众与媒体之间实时互动将“柴静雾霾调查”打造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新闻学论文篇五
全媒体传播引发人类传播革命,使得传播者信息生产不再是传播起点和中心,受众对信息内容及传播工具、手段不同需求,才真正成为人类传播活动逻辑起点[2]。所以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加注重受众体验。柴静《穹顶之下》能成为热点事件,这与它内容独特性密不可分,它内容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本身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近几年来频发雾霾事件对于本就严重空气质量问题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雾霾是什么,为什么出现雾霾,如何去治理雾霾等成为广大居民关心话题,所以柴静选择这一关注度高事件进行深度报道,自然会引发高度关注。
此外对于这一全民关注话题,很少有权威人士进行系统全面报道,而柴静利用深度报道方式全面系统地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方面分析雾霾,虽然在专业深度上无法与相关权威人士相比,但是就其本身内容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这一点来说就可以获得很高关注度,此外柴静选择雾霾这一话题,是由于自己未出生女儿因为雾霾而患上肿瘤,想给女儿一个交代,这在情感上引起广大受众共鸣。
其二是独特性体现为展现形式独特性。首先,《穹顶之下》整个专题片采用ted演讲形式。ted演讲形式就是大屏幕+演讲人,并且出现现场观众。柴静摒弃了传统主持人播报新闻形式,现场观众也不再是节目陪衬,真正成为场景中人,这一形式能够给演讲带来更大冲击力,无论是场内和场外观众都会产生真实、亲历感受,这一特点也契合新媒体播放平台需要;其次,《穹顶之下》运用图表等简单形式来展现数据,利用动画以及电影特效形式使信息更加鲜活、生动。
因为要涉及到大量有关雾霾专业问题,所以需要大量复杂数据,柴静利用柱状图、示意图等形式将复杂数据可视化,让受众清晰、明了了解复杂数据背后所蕴含意义。另外在介绍pm2。5时,柴静还用了一段flash动画,生动、活泼展现pm2。5从进入人呼吸道到引发病变整个过程,可以让受众在观看动画时,轻松掌握知识。除此之外,《穹顶之下》一些片段还使用电影特效,利用影像合成和模型生动展示信息,带给观众更真实视觉体验,这种独特展现形式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更加新颖、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感觉,这也是《穹顶之下》获得如此高关注一个重要原因。
新闻学论文篇六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51、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对策。
52、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53、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54、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55、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56、《中国青年报》时评研究。
57、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58、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
60、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1、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2、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4、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
65、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67、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
70、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
71、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
73、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
74、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75、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
76、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78、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
79、论采访的技巧。
80、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81、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
新闻学论文篇七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二次伤害”概念界定。
第四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时异势殊: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
第一节新媒体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平台”
一新传播者:传受一体,主体多元。
二新传播内容:包罗万象,不可计数。
三新传播渠道:开放共享,扩大影响。
四新受众细分:匿名虚拟,促进舆论。
五新传播效果:即时互动,满足需求。
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二次伤害的方式。
一轰炸式采访。
二透明化报道。
三加工性传播。
四网络暴力式反馈。
第三节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影响。
一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
二损害媒体公信力。
三对受众的伤害。
四影响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章过犹不及:“姚贝娜事件”中的二次伤害。
第一节姚贝娜事件发展始末。
第二节姚贝娜事件中“二次伤害”现象探析。
一新闻媒体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第三节姚贝娜事件相关结论。
一新闻采访时媒体应遵循伦理道德。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
第四章追根溯源:新媒体二次伤害成因。
第一节媒体原因。
一采写过程中新闻伦理意识淡薄。
二信息把关弱化。
三新闻生产流程简化。
四传播过程异化。
第二节社会原因。
一经济利益下的“新闻大战”
二大众文化对媒体的消费。
三新媒体技术上为“二次伤害”提供条件。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缺乏。
第三节受众原因。
一受众新闻生产过程非理性化。
二阅听兴趣偏猎奇。
第四节当事人原因。
一过于依赖媒体。
二缺乏维权意识。
第五章因事制宜:减少二次伤害现象。
第一节传媒制度的“他律”
一加强新闻立法及网络管理。
二加强学术研究。
三制订相关传媒内部职业规范细则。
四提高公民新媒介素养。
第二节新闻从业者的“自律”
一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加大监督力度。
三理性对待受众需求。
四坚持正面引导。
第三节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自律”
一辨别媒介信息。
二理性看待各类突发事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新闻学论文篇八
范文一:
转眼间,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而入学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初来乍到时的场景犹历历在目。回忆起这两年半的点点滴滴,感慨不已,欣慰之余而又庆幸无比。值得欣慰的是,我这两年多的时间是在汗水和拼搏中度过的,学到了许多受益无穷的东西;庆幸的是我来到了一个很好的环境,遇到了很多的良师益友,给我了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再此谨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最深的谢意献给我的导师胡智文教授。我知道,我所掌握的言语并不能确切地表达我对胡老师的感激之情。是胡老师给了我一片天空,使我有了可以试翅的空间。胡老师在学术上给了我方向,生活中给我了温暖,行动上给我了勇气,处世上给我了榜样。在我失败的时候,胡老师给我打气;在我咬牙坚持的时候,胡老师给我加油;在我成功的时候,胡老师给我提醒,让我继续前进。总之,胡老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给了我最大的信任,用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也是我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
感谢陈文兴教授和姚菊明教授在实验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对论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万军民师兄在本课题前期的工作中做出很大的贡献,并且在本实验的路线设计、产物合成表征以及论文后期的整理工作都给予了重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感谢他们在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分析测试中心的吴子樱老师、陈海相高工、胡玉群老师、邵敏老师、张国庆老师、章世深老师等对实验测试提供的帮助,感谢材料与纺织学院的所有老师,感谢研究生处的所有老师,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本实验室的郑世睿师兄、王秉师弟和郑海玲师妹,感谢和我一起做实验吴凯峰、吴琪慧、吴高明、王建、贾小琪、边瑞琦、王清清、高国琴、林雅等本科生,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的帮助,感谢他们创造的欢乐和谐环境,感谢他们带来阳光灿烂般的春天气息。
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感谢深爱我的女朋友,我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也知道我永远都无法完全回报他们的爱,所以我希望顺利地完成学业,争取更大的成功,给他们一点欣慰。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感谢所有关心过和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他们对我的关注,就没有我今天的任何成绩。感谢浙江理工大学,她给我的人生添上了浓烈的一笔,给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让我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注过和关注着我的人,祝愿他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范文二:
感谢我的导师xx教授,她/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她/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现在都要各奔前程,大家珍重吧。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范文三:
当我终于完成这篇论文的写作时,我不禁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这一次的结束,或许是我整个学生生涯的结束,又或许会成为另外一个开始。
感谢我的导师刘贤汉副教授,本论文是在刘贤汉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刘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颇多。
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刘老师大量的心血。四年来,刘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上、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刘老师致以我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个共同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温暖和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对我支持和鼓励,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在即将离别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一路走来,这里教会了我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怎思考,怎样爱与被爱,懂得了许多,也长大了许多。感谢所有老师和同学,谢谢你们一路对我的关系和支持,永远无法忘怀在树大学习和生活的四年,这里见证着我们永远无法散场的青春。
无以报答这么多善良的人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只能深深说一句:“谢谢”,以此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由于水平有限,论文难免有许多不足,恳请老师同学们指正。
新闻学论文篇九
002、评“用事实说话”
003、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论新闻客观性。
020、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报纸与网络。
053、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采访技术初探。
062、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略论新闻导语。
066、新闻背景初探。
067、新闻结构探讨。
068、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略论人物通讯。
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试论新闻特写。
074、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试论新闻语言。
077、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80、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批评性事件浅议。
0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报纸短评初探。
105、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1、试论编辑技巧。
112、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编辑策划研究。
117、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118、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119、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
120、采编播合——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121、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22、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
123、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124、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与解说词写作。
125、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
126、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127、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128、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29、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130、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132、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133、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34、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135、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136、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137、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138、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139、cnn对我们的启迪。
140、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
141、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142、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143、媒介受众调查研究。
144、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
145、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
146、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
147、传媒集团化研究。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发展快,构成了这一学科的重要特点。但是目前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新闻教育跟不上新闻媒体的改变与发展,新闻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新闻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新闻实践的要求和变化,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媒介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手段培养出高级应用型的新闻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目前大多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都为新办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教学经验、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普遍缺乏经验,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造成了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广播电视新闻行业要求的局面。
1.1师资队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校中文或其他文科专业,大多数教师没有传媒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新闻传媒实践经验匮乏,使得理论教学中理论的针对性、前沿性、实践导向性都相对不足,最终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不健全,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理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而且目前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强调较多,而对其实验能力要求不高,造成了大多数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严重缺乏,那么当然在实践教学方面就难以有所作为和突破,不少学校理论教学的教师只做课堂讲解,不进行实践指导,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而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1.2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多以零散、无序状态呈现,学校大多没有将专业实践教学完整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其实践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往往是以某门实践课程或者课程的实践部分等形式体现。不少学校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甚至认为实践教学课可有可无,很多教学实践课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必要的实践,或者在实验、实习时走过场,不愿动脑动手,应付过关了事。对实践课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观望阶段,而不是上升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去全面认识。总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3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广播电视事业是一个高投入、重装备、传播技术更新快的高科技事业,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这样才能适应广播电视的发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因为财力所限,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适时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从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高校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实验手段落后的问题。硬件设备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广电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设备的老化带来了传播观念上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以致学生分配到单位后,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广播电视新的传播技术。另外,学生到实地采访,办报纸、搞新闻摄影、电视节目制作,到媒体专业实习等都需要实践经费,如果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实践难免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开展。
1.4实践教学管理没有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安排不合理。不少学校实践教学课内容与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的内容多次交叉重复,实践教学很难使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二是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实践教学很难找到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的实践指导书和教学大纲,使得指导老师和学生都面临难以系统掌握实践教学知识的困境。三是即使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去进行评价和总结,再运用到理论课的学习中去,实践的收获不大。甚至由于组织缺乏规范,管理比较松散,实践活动表现出极强的随意性,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把实践课纳入整体教学规划,对理论课学习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和补充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素养,是实践教学课程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为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办出成效、办出特色,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在教学理念上应确立面向媒体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实训动手的指导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确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实践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规范实践教学工作程序,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使实践教学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和多样化。
2.1提高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的技术性、工具性和实践性更加凸现。因而,这一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制定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强化高校和教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的认识。只有提高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2.2更新教育理念,探索适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灌输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是我们构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结合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需求的模式和要求,我们应从全新的角度和视野认识和梳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并最终确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性实践等,这些环节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2.3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一是专业技能实训。从"拍好身边的新闻"出发,如学校各种重要会议专题片、学院各种庆典专题片、科教研成果专题片、学生社团活动和竞赛活动系列专题报道等等,这些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从策划、采访、脚本编写、拍摄、编辑、制作、合成、播出各个环节都按照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进行,学生在整个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可以得到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电视节目作品可以在课堂播放,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在讲评课上畅所欲言,从采访、摄像、编辑、节目编排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研修共同进步。二是开放式实验教学。所谓开放性实验,就是将实验室全天开放,除正常的教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时间自己去进行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实施开放实验一方面可以解决实验教学时数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实验项目,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索研究性实验发展,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抓好实习基地建设,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搭建坚实的实践平台。专业实习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一种巩固规范、持久双赢的大学生到新闻媒体实习的制度。一是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学校新闻网站、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新闻媒体的各项活动。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和报社、广播台、电视台等媒体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建立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平台,有效解决学校资金短缺、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和有潜在的毕业生需求的文化传媒公司、中小企业的策划部门、地方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也可以设定为实习实践基地。总之,要突破传统新闻行业限制,突破地域限制,想方设法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2.5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评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必须建立对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包括对制定的广播电视新学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考核、实践教学过程效果的考核以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成效的考核等。另一方面要调整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评价方式。对部分课程可取消考试而以实践活动的成效来评价,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如“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课对学生的评价,可从学生策划、制作、编排电视专题与栏目节目的作品数量、质量以及平时上课的学习态度综合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6加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障。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参加过新闻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讲好这门课的。因此,高校必须抓紧对教师进行新闻知识、新闻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首先面向新闻单位,引进新闻资深人才。这些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动手能力,由他们来上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有益处又很必要。其次安排从实践单位来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深造,组织没有新闻业务经验的教师到媒体等相关单位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再次聘请新闻媒体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客座教授和实训类课程教师,将其丰富的新闻经验、灵敏的新闻嗅觉、高超的采访技巧、独特的新闻视角、翔实的新闻资料带入课堂,借用社会优秀人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7抓好硬件设施建设,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媒介技术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是对广播电视而言,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一线的记者、编辑,必须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配备先进仪器设备,建设一流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实验平台。广播电视新闻学应该建设和装备的实验室主要有:非线编辑实验室、影视制作编辑实验室、电视演播实验室、电视广告摄影摄像实验室、广告效果测试实验室、电脑图文设计实验室、电视节目观摩实验室等,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是新闻学(影视传播)专业的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xx》。本篇论文是在惠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这篇论文进行审阅,以下是我对这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的陈述。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以前就很关注调查性报道,经常看文字报道和电视节目相关报道,尤其是新京报的核心报道。出于对调查性报道的探究心理,我饶有兴致的研究了新京报核心报道的特点、价值取向等,进而了解其选题和采写的特点与技巧,明确其核心要素、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选择新京报作为研究个体,不仅仅因为它是都市报的领头军,同时它也见证了报纸调查性报道这几年的发展,再延伸到整个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我认为,这是一个从实例中分析,方向上把握的课题。
希望最后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新京报调查性报道特点的研究有所贡献。研究成果也可以认为是报纸调查性报道特点研究的一个重要延伸和发展。
新闻学论文篇十
新闻学。
1
中国传媒大学。
a++。
203。
新闻学。
2
中国人民大学。
a++。
203。
新闻学。
3
复旦大学。
a++。
203。
新闻学。
4
武汉大学。
a++。
203。
新闻学。
5
华中科技大学。
a++。
203。
2011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
三.高考咨询问些什么?
4月下旬起,各高校招生咨询会此起彼伏,密度很大。为了提高现场咨询的效率,咨询前不妨做些“备课”,在相关部委的官方网站、校园网等网站上“预习”一些对外公开的基本情况。
比如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比较才有认识。从高校隶属关系看,既有国家部委所属院校,也有省市所属院校。隶属不同,经费投入、招生范围等也有所不同。目前,全国30多所列入“985工程”的高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列入“211工程”的高校也有百余所。
另外,还可查询一下高校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数据。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大师级人物有多少;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有多少;博士生导师有多少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严格评审,在各个高校相同学科中排名前一、前二名的某些学科。一所高校的“重点学科”越多,其周边也必然聚集着一个较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
在正式咨询时,再问到更细的专业层面。应真正了解专业方向的内涵,包括研究些什么、学哪些课程、将来在哪些领域就业、以往就业率如何、未来社会需求怎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在同行中的水平、是否具有硕士点博士点以及现有哪些名师等。其中,录取分数线情况应掌握近几年的数据,参考其趋势变化。
四.2011年热门专业排名前十名:
1、电子与信息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长沙牛耳软件教育是湖南最专业的电脑软件培训学校)。
2、外语类:外贸英语、小语种。
3、法学类:法学、社会学、治安学、侦查学。
4、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5、土建类: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6、会计类:会计学、财务管理。
7:中文类: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
8、医学类: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象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药理学、中药理论。
9、环境、心理类:环境科学、生态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10、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好就业专业:据统计,排行前十的专业。
一,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
同声传译员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来算的,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算的,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相关人士说。4年之后入驻中国和北京的外国大公司越来越多,这一行肯定吃香。
二.3g工程师。
据计世资讯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到2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中国已经进入3g时代了,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业内人士表明。
三.网络媒体人才。
目前,类似与在新浪和搜狐的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都在8000元到10000元之间。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目前,不少网络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都颇有信心。
四.物流师。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培训。据相关人士透露,对此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业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
五.系统集成工程师。
据悉,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在到对业务的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六.环境工程师。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过环保产业的从也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有8万人,按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据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左右。
七.精算师。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拿手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金,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以上。随着人们对保险认识加强,保险行业的兴起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
八.中西医师,医药营销。
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和理疗医师都将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成流通企业,三十继续深造,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值钱,目前的医药行业月薪在3000到5000元。
十注册会计师。
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嘎子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自由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每年高扩毕博在内的四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在高校招收毕业生,专业涵盖了统计,法律,数学等,应届毕业生月薪都在五六千元,在加上每年的丰厚的奖金,收入会超过10万元。
编辑。
新闻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好的选题以及专业的拍摄之外,后期的编辑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后期编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整体的呈现状态。因此,在后期编辑的思考再创作中,该如何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声音以及内容进行衔接,又该如何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将再创作的编辑思维贯穿其中,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后期编辑;电视新闻节目;再创作。
后期编辑就是在节目素材拍摄完成之后,根据编辑思路,将所拍摄的节目素材进行整理,包括影像的剪辑,特技的完善,字幕还有音乐等相关素材的添加等。也就是说,后期编辑是由素材到成片的过程。而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上来说,其创作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脚本的构思及完成,根据所需效果创作出相应的拍摄脚本,为后来的拍摄起到引导作用;然后就是根据脚本开始进行素材的采集拍摄,期间可以分为不同的机位和镜头;最后就是将所拍摄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后期编辑阶段,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最后一次再创作。由此可见,后期编辑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工作,它处在节目制作流程的后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后期的编辑制作,才能对原始的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然后加以字幕音乐等辅助手段,最后使电视新闻节目变得完整丰满,从而使主题表达的更为明确顺畅。
一、后期编辑及再创作的必要性。
(一)后期编辑使画面结构更加合理。
画面结构对于节目整体效果的表达十分关键,而在节目前期的拍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不是完全按照脚本所表达的顺序进行的,会因为一些原因,把原本在后面的部分提到前面来拍,或者是前面的放在最后才拍,还有的会因为场景,演员,道具等因素,原本分开的部分合在一起进行拍摄,还有一些节目,画面需要后期进行补拍才能完成。而想要把这些画面合理的进行贯穿和连接,就需要后期编辑进行再加工。要想完整清晰的向观众传达这一事件,就需要在事发之后,进行画面的补拍,然后按照事发的顺序在后期编辑中加以重新调整,才可能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
(二)后期编辑使视听语言更加凝炼。
电视新闻节目区别于报纸和广播的最大特点就是视听语言的结合运用,而后期编辑就是采用技术手段,将编辑思维贯穿其中,把画面和声音更好地结合起来,最终呈献给观众一个完整,顺畅的电视新闻节目。
(三)后期编辑可以避免错误发生,保证舆论导向。
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会拍摄到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播出要求的画面,这就需要在后期编辑中将这些画面剪去或者使用非编软件里的特技加以修饰,使节目达到合格的播出标准。例如一些法制类的电视新闻节目,会涉及到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画面时,按照法律规定,这就需要将其面部进行马赛克或者模糊处理,否则播出的话会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在一些冲突事件的采访中,特别是一些dv作品的拍摄,由于都是记录自然的事发状态,免会有少数态度偏激的群众,言语粗俗,影响恶劣,这些都需要在后期编辑时把好关,合理进行删减,使节目保持住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的引导观众。
二、如何进行后期编辑的再创作。
(一)要用清晰的编辑思维作指导。
任何行动都要有思维进行导向,只有正确清晰的思维活动,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后期编辑也不例外,电视节目创作是一种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交流活动,镜头语言与后期编辑显得尤为重要,编辑思维关系到电视节目作品的成败。因此,作为后期编辑,我们心里应该自始至终做到头脑清醒,胸有全局,方向感明确,不错不乱。
(二)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相关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相比较,我们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具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其中编辑对象的复杂性和编辑主体的群体性,直接关系编辑工作的全局。例如,在一些颁奖晚会的后期编辑上,会遇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同的得奖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背景和情况,需要耐心细致的一一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编辑,才能保证把每个人最精彩的部分呈现给观众。
(三)要在增加节目的艺术性、节奏感和可视性上下功夫。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善于发现素材间的有机联系,在不违背所表达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巧妙的镜头组接,要精心选择画面剪接点,使画面流畅并富有动感。电视作品是以画面为主要说服力的形式,作为后期编辑,应该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欣赏电视节目时的心情,在剪辑画面时才能做到真实,流畅。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能够全身心的感受知识的美感,体验知识突破的喜悦,不被镜头的转换所干扰。例如进行电视散文的创作时,经常要运用到一些空镜头的素材来表达文章里面所蕴含的意境,大海用来表达人们宽广的胸襟,嫩绿的小草来展现勃勃生机,既完整地展现了原作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又使画面更加丰富自然,吸引观众,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2、要准确把握画面的长度,使画面表意清晰而富有节奏。不同的电视节目类型需要不同的画面长度,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选择适合的画面长度,才能成就一部好的电视作品。
3、要选择具有独立表意功能的画面,扩大信息量。在电视作品中,一般都会配有解说词,然后根据解说词来选择画面对主题进行阐述,那么,怎么的画面才是最好最适合的呢?这就需要后期编辑的时候,运用创作思维从大量画面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主题的画面。让观众一目了然,从而更好的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4、把握好声音的运用。声音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血与肉的关系。特别是在电视节目中,声音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一部好的电视作品,需要在后期的很多声音来配合。除了同期声的采用,还要根据画面霈要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效果。
综上所述,一部成功的电视节目不仅要有好的策划,文案,拍摄,而且需要后期编辑的再创作,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创作,才使得电视节目日臻完善。
新闻学论文篇十二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新闻学论文篇十三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新闻学论文篇十四
要了解新闻学我们首先要了解新闻媒体的属性是什么,这也是讨论任何问题的基本。我们可以将这个属性演绎为三方面的内容:从历史上来看,世界传媒业的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报纸的出现为标志的。那时报纸的作用也仅限于新闻的传播,即信息的传递,这也就是媒体所拥有的最原本的属性——社会属性。后来,随着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新闻媒体逐渐成为各种政治斗争的舆论工具,这其实也就是媒体的政治属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成为了调节整个市场流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成为市场的一部分,这就是媒体的经济属性。
了解了新闻媒体的这三个属性,现在我们可以进行相应地分析。归纳法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可以将不同属性的事物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整体,并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新闻媒体的这三个属性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属性决定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政治属性决定其根本的利益方向和工作原则;经济属性决定其长远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归纳起来说它们所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又制约着其他属性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况。政治属性要借助社会属性来体现价值、发挥作用;社会属性要靠政治属性来引导方向、规范行为;经济属性既为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提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又受到它们的制约——政治属性为其把握政治方向,防止其偏离正确的行为轨道,社会属性为其确定运作范围及方式,规范其按照传媒业的特殊规律和要求来组织经营和管理。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把世界变成理想的现实,就要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真理——使自己的活动“合规律性”,追求价值——使自己的活动“合目的性”。人在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实现人的'“意志和意识”,把世界变成了人所理想的现实,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创造的世界,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获得的、所感觉到的自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所谓媒体,其实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其当初产生之时只是以不同的“载体”存在而已,这就是媒体演绎的观点。但当某一载体无法承受或不能及时地传送它所需传播的讯息之时,相应的融合也就必不可免了,这时就产生了“媒介融合”。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不同介质和形态的媒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从而形成复合交叉的新的媒介形态的现象。这一归纳也有一共同点,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过程对媒体格局的变化、媒介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新闻从业者的思维与工作方式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媒介融合得益于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正是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促成了媒介形态的演变与整合,由此导致了新媒体的出现。
总的来说,传统新闻媒介走向集团化、多媒体化是一种趋势,随着舆论总体战略的加快实施,集团化的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快。应当看到,今后主导中国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而是新闻集团,主导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主要媒介正由传统媒介向新闻集团转移。可见将来是新闻集团在从总体上影响新闻信息市场格局。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其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其应对措施,要坚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新闻报道观念、内容、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和传媒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全面报道有时代特色、有积极意义、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通过努力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通过积极报道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通过及时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如今的舆论态势、舆论环境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多变,因此,关注和研究媒体格局与舆论格局的变化,不仅是新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需要。
新闻学论文篇十五
摘要:“传者本位”在我国历久的消息事业成长中占领了主导位置,然则跟着市场化的成长,传统序言之间的日趋剧烈的竞争和新媒体的赓续挑衅,播送电视消息内容临盆必需调剂思绪,从受众动身,充足知足受众需求。受众的分化和媒体外部的融会趋向增进了“三网融会”的成长,技巧的提高使得“三网融会”得以成为能够。播送电视的成长离不开技巧的改革,而新技巧支持下的“三网融会”使播送电视内容临盆产生了新变更,这表示为播送电视消息信源、信道和信宿的新成长。播送电视消息信息起源增多,信源主体由传统年夜众序言逐步成长到社会"小我;播送电视媒体流传载体无穷延长,不只在广电行业外部涌现了新类型媒体,广电行业还进入到其它新媒体范畴;“三网融会”下的播送电视不雅众在收视消息时可以停止及时互动(与消息互动、与受众群互动),受众更加细分、更加自动。面临流传要素的变换,我国播送电视消息流传不能不转变临盆理念,走内容定制化和选题多样化途径。汗青老是赓续重演,正如电视媒体涌现后报纸转向深度化制造一样,在收集时期,特别是“三网融会”的配景下,播送电视消息必需走向深度化,同时“三网融会”下的播送电视也具有屏幕平面化和临盆数字化的特色,这些特点增进了播送电视消息节目在“三网融会”配景下临盆采制的变更,构成了机制立异。除临盆理念改变、临盆特点变换、临盆机制立异,“三网融会”下播送电视消息全新的内容临盆平台对消息临盆内容治理也提出了新请求。
abstract5。
1绪论8-15。
1.1选题背景8。
1.2文献综述8-13。
新闻学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论文关键词:阿毛效应;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通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责任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达到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应该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一、“阿毛效应”概念界定。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内容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二、灾难性信息传播产生“阿毛效应”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形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面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积极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必须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在经典的文艺美学着作中,与“审美疲劳”这个词意义相近的一个词是“审美反感”,“审美反感”是“对丑的作否定评价”的审美体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有人把“审美”和“疲劳”相结合成“审美疲劳”,并把它运用到美学论述中作为美学词汇来使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由于大众媒介传播信息具有批量化、杂糅化特点,加上大众文化的诉诸感官的特点,如果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且得不到有效地舒解(情感升华),那么,就会由于心理上的厌倦而产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它的目的在于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体验,这主要是获得一种感官或者生理上的满足。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和网络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手机都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淹没在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中,这使得我们的感官始终处在官能的兴奋状态,当代大众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觉的需求。然而,当声光色影等那种人与环境直接而直觉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官能需要时,令人回味的“文字增强人的逻辑分析和留有余地的思维空间”也随之断裂,这势必会造成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造成人的感官的忙乱。正如麦克卢汉把声光色影构成的场景比喻为“一场芭蕾”,通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是一个使眼睛和耳朵形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接受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意见)属于“多数”处于“优势”时,便趋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为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种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介,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性、显着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之报道内容的类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或者是未来有发展前途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现象最大量地出现于公众接受大众媒介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或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并产生判断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但同时也会因压抑寻找途径发泄,正如此次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ect)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研究的范畴之一。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davi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则故事:那时,日本人通过侦察获知,在一个太平洋小岛上的美国驻军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便向该岛空投大批传单,传单上写道:“这是白人挑起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因此黑人弟兄们“不要为白人送死,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结果,在空投传单的第二天,该岛上的美军竟然全部撤退了。后来发现,传单其实对岛上的黑人士兵并没有产生影响,而是白人军官担心士兵们真的会逃亡。因此造成了这批美军的退却。同样的道理,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也会由于第三人效果原因而出现相互之间的消极依赖,比如救灾的行动,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大的民族灾难,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在乎一两个人的力量,有那么多的人捐款,而不少我这几个小钱,结论很明显,都这样想就会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三、防止灾难性信息传播中“阿毛效应”产生的建议。
其次,应该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虽然说重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去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刺激会变得迟钝,当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现时,也不会有明显反应。当下很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精心策划并播放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急需帮助的人与事,拨动受众善良而敏感的心弦,刚开始,民众的本真与善良会使一部人得到帮助,但慢慢地,民众会出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了。而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信息出现时,民众会不为所动,最终被视为善良的泯灭。同时还会出现第三人效果,很多人会认为对别人影响不断增强而对自己影响不明显;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声音被压制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会出现反感情绪甚至走向反面。这样看来,应该负更大责任的是传播者的过度重复传播。如同“阿毛效应”一样,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围的民众,而只能怪传播次数过多和频度过高。要避免重复传播,可以丰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一方面,信息的丰富可以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消解一个声音的枯燥,两面诉求可以避免一面诉求的绝对。同时适当调整报道频度,拉长间隔可以修复过高频度带来的心理抵触。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消失,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应该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面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小结。
略……。
参考文献。
略……。
新闻学论文篇十七
002评“用事实说话”
003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论新闻客观性。
020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报纸与网络。
053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采访技术初探。
062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略论新闻导语。
066新闻背景初探。
067新闻结构探讨。
068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略论人物通讯。
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试论新闻特写。
074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试论新闻语言。
077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80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报纸短评初探。
105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1试论编辑技巧112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编辑策划研究。
117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新闻学论文篇十八
摘要:国民消息业是20世纪80年月末90年月初在美国鼓起的消息理论活动,至今曾经历了十几年的成长过程,在社会上发生了不小的影响。20世纪90年月前期,它还被东方其他一些蓬勃本钱主义国度如澳年夜利亚等引进;由中国国民年夜学消息学院传授起首撰文引见到国际,敏捷在学界和业界发生了很年夜的影响,国际一些电视消息栏目乃至借用了其概念,停止着新的消息理论摸索。国民消息业的涌现并不是有时,它是消息媒体在面临本身涌现的信赖危机和社会生涯中涌现的平易近主危机的情形下所采用的一种应对计划。归纳综合而言,它是由美国社会中一系列的身分变更所催生的。这些身分变更包含社会情况、媒体情况和思惟基本,后者中既有历久潜存于美国消息理论中的相干理念,也有20世纪80年月开端鼓起的政治哲学思潮。应当指出的是,国民消息业是一种媒体理论,而“国民消息学”则是对它所停止的学理提炼、归结和归纳综合。后者作为一种全新的消息理念,对东方历久占领主导位置的客不雅消息学提议了周全的挑衅。在消息任务者的职业不雅方面,它主意一种介入者的职业不雅,而不是客不雅消息学所标榜的中立者或观察迟疑者:在消息媒体的脚色和功效方面,它提倡一种介入处理成绩的功效,而不是简略的报导或反应成绩的功效;在受众不雅方面,它倡导将受众视作自发自为并积极介入政治和公共生涯的国民,而非主动的消息等信息的花费者。针对国民消息学的理念,争议一向赓续。这些争议虽然有着公道的一面,但同时也犯了繁复化的毛病,并且,就其所保护的客不雅消息学来讲,许多处所也并不是弗成加以反问。国民消息学可以看做这类反问的集中表示。就上述国民消息学的三种重要理念来讲,国民的受众不雅应当是其逻辑终点,消息媒体的公信力的取得、平易近主政治体系体例的保护,都与国民亲密相干,是以,在国民消息学中,重要的理念就是消息媒体将受众看作自动自发并积极介入的国民。在此基本上,为吸引国民介入政治及公共生涯,消息任务者创造并采取了各种用于国民互动的新办法,而且本身也弗成防止地介入到公共生涯和社区事务傍边。消息任务者的介入凸显了他们的客观能举措用,从而使得消息媒体承当介入处理成绩的功效有了能够。消息媒体介入处理成绩直指消息任务的目标和价值层面,是以,它便组成了国民消息学的归宿。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5。
第一章引言8-18。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9-10。
新闻学论文篇十九
摘要:电视直播报导是在消息事宜产生、停止的同时,把现场的声响、图象和掌管人或播音员的行动报导或讲解等直接同步播出的一种流传方法。这类情势以其激烈的现场感和介入感吸引不雅众,是最能表现电视实质属性的报导方法,同样成为人们精确实时懂得世界最新静态的最好渠道。在消息以尽力寻求速度、强化时效为竞争手腕的明天,电视消息直播报导无疑具有最年夜的优势,在消息序言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本文以电视消息流传学、心思学等多学科道理为研讨终点和实际根据,参考了国际外电视消息直播的先辈研讨结果,重新闻学视角对电视直播的概念界定、成长过程、演化特色和成长动力停止了体系梳理,并对其流传优势和社会心义停止了商量,侧重剖析了影响电视直播后果的身分,对电视直播停止了批评性思虑,最初对其成长远景做了剖析和前瞻性商量。本文以为,电视媒体必需以微观的视角去审阅电视直播的成长远景,去思虑电视媒体的成长计谋及面对的危机,去确立整合奇特资本优势、完美特点办事的理念,能力慢慢施展电视直播本身的魅力与优势,使直播成为电视性命的原动力。
abstract5。
引言7-16。
一、选题背景7-9。
二、文献综述9-14。
致谢81。
新闻学论文篇二十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63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48kg。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校对/录入,记者/电话采编。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广州,珠海,
工作经历。
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专业志愿者。
工作描述:2010年任广州亚运会从化赛区马术比赛的专业志愿者,服务于媒体休息区,用100%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亚运会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也得到了学院及赛区的表彰肯定。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粤语水平: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详细个人自传。
1.本人与他人相处融洽,人际关系良好,亲和力强。大学期间曾任班级组织委员及团支书,工作认真,细心负责,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积极配合团总支完成各项任务,参与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及团日活动,因工作表现突出,在大一及大二相继获得学院优秀团干称号,退任后更以实际行动支持班干团干的工作,于2011年得到“中山大学优秀团员”这一荣誉。
2.通过四年的努力,本人已基本掌握新闻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因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得学院奖学金。
3.校内活动方面,于2009年进入院广播站担任记者,负责报道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曾负责2009年院运动会的系列报道。2010年任广州亚运会从化赛区马术比赛的专业志愿者,服务于媒体休息区,用100%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亚运会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也得到了学院及赛区的表彰肯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2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