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3:12:03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时间:2023-11-26 23:12:03     小编:梦幻泡

学会适应变化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只有适应变化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想要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标和对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问题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一

1、知识与技能。

板块一寻找规律。

1情景创设:

b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分c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学生讨论。

注意:泡沫灭火器不可用于扑灭带电设备的火灾,否则将威胁人身安全。

2实验探究。

让学生测定以下物质的ph,仪器:ph试纸,ph计,玻璃棒药品:指示剂(酚酞,石蕊)。

学生自己选择试剂和仪器测量下列物质的ph。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ph试纸的使用,以及ph计的使用规则。

3.小组测量记录,汇报,并列表归类老师最后呈现的结果。

结果: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可以老师帮助归纳)。

板块二分析原因。

1.提问:c(h)。

c(oh)酸性c(h)=c(oh)中性那么盐溶液中h+oh-从何而来?

+-+-+-。

4.老师引导:分析这些粒子的组合形式,发现会有弱电解质生成。

平衡时c(h)c(oh-)。

+

6.通过类比,学生自己写出ch3coona的水解过程,

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盐中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点解质,促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9.老师提问nacl溶液呈中性的原因,

学生分析:因其电离出的阴、阳离子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也就是说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溶液中c(h+)=c(oh-)。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二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并能够运用水解规律及平衡知识解释、说明有关化学事实。

能力培养: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注重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逻辑推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实验及问题讨论,加强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去探究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科学品质:通过对水解知识的拓展与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分析推理,迁移应用,启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法。

【重点与难点】水解规律的综合应用及准确的分析表述。

1、学生引领大家由“白矾净水”复习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及概括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

2、由学生引领分析几个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如溶液的配制,将溶液蒸干,灭火器原理,肥料的合理使用等,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总结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师给予补充。通过对水解知识的拓展与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迁移应用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3、由学生引领大家复习重要的盐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包括“三个守恒,一个不等式”。并结合自身学习的体会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好的经验和方法,结合典例做到灵活运用。

4、对盐类水解的应用进行小结。

5、布置作业:1)完成学案习题。

2)向全体同学征集“有机物结构与分类”的复习方案。

【板书】。

1。制备胶体(净水剂)。

2。溶液的配制与保存。

3。判断溶液蒸干的产物。

4。双水解。

5。离子浓度关系比较。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五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液、ph试纸。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演示]1.用酚酞试液检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检验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时主要通过实验验证盐溶液的酸碱性,并从表观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应用第1节的知识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知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有效地扩展知识,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确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能正确的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教学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利用实验,由宏观结论运用化学知识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本节课归结起来优点主要有:

(1)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强。本节课由于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互助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去阅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演示,口头表述,上黑板展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2)对于教材中实验的改进非常成功。把家庭小实验以小组的形式预先布置给学生,学生不但测了实验中要求的四种盐的酸碱性,有的同学甚至测了洗发水、洗衣粉等溶液的酸碱性。

用精密试纸使学生对溶液得到酸碱性判断非常准确。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想可能是学生比较紧张,另外有一个思考题设计的比较难。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盐类水解的原理,但是盐类水解的方程式书写还不够熟练。

(3)幻灯片在播放时跟不上讲课的速度。

(4)实验时间较长,以至于没能按计划完成相应的.练习。

一、课标要求。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寻找规律。

1情景创设:

b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分c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学生讨论。

注意:泡沫灭火器不可用于扑灭带电设备的火灾,否则将威胁人身安全。

2实验探究。

让学生测定以下物质的ph,仪器:ph试纸,ph计,玻璃棒药品:指示剂(酚酞,石蕊)。

学生自己选择试剂和仪器测量下列物质的ph。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ph试纸的使用,以及ph计的使用规则。

3.小组测量记录,汇报,并列表归类老师最后呈现的结果。

结果: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可以老师帮助归纳)。

板块二分析原因。

1.提问:c(h)。

c(oh)酸性c(h)=c(oh)中性那么盐溶液中h+oh-从何而来?

+-+-+-。

4.老师引导:分析这些粒子的组合形式,发现会有弱电解质生成。

平衡时c(h)c(oh-)。

+

6.通过类比,学生自己写出ch3coona的水解过程,

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盐中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点解质,促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9.老师提问nacl溶液呈中性的原因,

学生分析:因其电离出的阴、阳离子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也就是说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溶液中c(h+)=c(oh-)。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七

《盐类的水解》在老人教版中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热点以及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把盐类水解的知识点掌握并会使用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一般都需要科任老师花上6学时以上。随着新人教版的使用,在书本上《盐类的水解》规定学时是4学时,很多知识点在教材中不体现,但是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以及随堂练习中有体现,所以往往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学生上课感觉知识点比较简单,都听懂了,但是课下却不会做题。

所以,我常常在思考——如何上好新教版的《盐类水解》。

《盐类的水解》的重难点是: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1、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情境,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3、织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盐的组成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熟悉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4、以讨论、小结的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到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落实知识点。

6、运用多媒体技术,列出本节的知识系统板书,明确一些概念和规律。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八

本课时主要通过实验验证盐溶液的酸碱性,并从实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应用本章前两节知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有效地扩展知识,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确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能正确的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教学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利用实验,由宏观结论运用化学知识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愉快。

本节课归结起来优点主要有:

1、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强。本节课由于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互助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去阅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演示,口头表述,上黑板展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2、对于教材中实验的改进非常成功。把演示实验变成小组探究实验的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1、课堂气氛还可以更好,我想可能是学生比较紧张,另外有一个思考题设计的比较难;

3、由于上一节课潘老师刚做完实验,有些药品出现了被污染,所以有两组实验出现结果偏差,然后我又重新演示以确保学生明白事实,延误了时间以至于没能按计划完成相应的练习。

总的来说,确实感觉每作一次课都会死很多脑细胞,有一些收获。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九

1、本节课设计总体思路是先预习进行理论分析,再结合实验验证理论之后,结合定义与实质深入探寻规律。虽然和课本思路不一样,但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就开展学习,使课堂探究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预习、探究、展示、小结、练习都自主完成,时时有事干,人人有任务,有目标,不断有新发现,有收获的喜悦,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注意力集中时间持久,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效果佳。

3、课前学生自学完成盐类水解的定义和实质的学习,课堂通过探究与教师共同完成规律的发现和方程式的书写应注意的问题的学习。按时完成目标任务,课堂容量大,高效率。

4、在课前通读课本划出重点和疑难点,使课本知识内化的基础上,课堂再次强调基本定义的理解,使学生关注课本,重视基础。同时,在探究案深入分析基本知识中隐含的规律,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教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其实,也是关注课本资源的开发。

5、从课本基本知识的预习,到逐步深入到规律的探究,学生能够顺利进行,主要是因为问题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注意了知识间的递进关系,同时,从学生表现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开课的运动会照片开始,不断进行,有得分评价,有口头表扬,有语言激励。评价、激励及时,中肯,面向全体,有强烈的带动性和激励性。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十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十一

盐类水解是化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水中溶解盐类离子时,生成酸性或碱性溶液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食用的盐也是一种盐类水解的产物。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盐类水解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在接下来的几段中,我将分享我这段时间所学到的盐类水解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论基础。

盐类水解不是毫无依据的一种现象,它源于化学中的酸碱理论。我们知道,酸性溶液的氢离子浓度高于纯水,碱性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低于纯水。而盐类水解就是由于盐溶液中的离子与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水的氢离子浓度或氢氧根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溶液的性质。

第三段:实验操作。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向水中加入不同的盐类识别它们是否会发生水解反应。最终,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结果。比如,氯化钠会生成中性的溶液,碳酸钠会生成碱性溶液,硝酸铵可以生成酸性溶液等等。这些结果可以通过判断离子在水中的反应程度来解释。水解程度越高,溶液的酸碱性质也就越明显。

第四段:实验意义。

虽然盐类水解这个现象看似只是化学里的一般理论而已,但是却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自来水处理就是采用了盐类水解来处理水质的。此外,盐类水解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比如咸味、腌制食品等等。因此,对盐类水解的研究也具有很重要的生活应用价值。

第五段:结尾总结。

在学习盐类水解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化学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我们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邃的科学内涵。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掌握了一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对科学研究的一些认识,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十二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教师知识与智慧的展现,那么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力与品味的提升。上一节课容易,上一节好课也非难事,若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好课的确不是件易事。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则所谓的难事也就不再成为难事了。在教学反思中,缜密推敲,扬长弃短,就能走出经验的迷宫,大步迈向智慧的殿堂。只要我们善于反思,就会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有太多的感悟和感想。我就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反思中的所感。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我是这样构思的;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这节课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通过思考辩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复习水的电离平衡,由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所导致的,引出盐溶液是显中性的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接着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两个问题:

1、盐溶液显出不同的酸碱性,与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以醋酸钠为例讨论强碱弱酸盐溶液为什么显碱性?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得到结论。进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是因为醋酸钠在溶于水时发生了水解的缘故,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氯化铵为例分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由于氯化铵电离出的铵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

顺理成章的得出强碱强酸盐溶液显中性是因为它不水解的缘故。对于本课的重点:究竟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呢?盐类水解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继而引导学生得出水解的条件、水解的实质、水解的规律以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板演对照进行课堂练习,使学生学会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强化对水解实质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完整化,目标明朗化。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可取之处一是对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课堂突出了学生主体,然而课堂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没有偏离教学活动的中心。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经历实践、观察、分析、推理,从而在体验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化学概念,为日后更深层次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奠定了基础。三是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微观世界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了,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搭建了平台。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课的容量和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提升了课堂品味。不足之处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具体书写上的不规范等具体问题的发生。而造成后面时间较紧的原因就是开始的实验探究时间较长,原想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却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疏忽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弱点,给整个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不尽人意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反思,让我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

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就这短短的几句话,多年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犹如一盏航标灯引领着我。教的目的是为学,那么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备学生(即了解学生情况),而后才是备教材,而且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备,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

相信当自己再一次走进课堂的时候,一定会比这节课把握得更到位。通过反思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必须在实践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让课堂成为教师智慧展现的圣殿,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土,让课堂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摇篮。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十三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十四

所属模块及章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内容将化学平衡理论和微粒观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主要表现为: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分子、离子等微粒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有强弱、主次之分;当微粒间的这些相互作用过程可逆时会达到平衡状态,这时微粒的数目保持不变;外界条件改变会引起平衡的移动,使微粒种类、微粒数量及宏观性质或现象发生改变。

盐类水解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反应的调控功能,真切感受到原理对实际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基于此,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借助“从微观视角分析水溶液”思维方法,应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解决物质制备、保存、溶液配制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置核心问题是“通过改变影响因素,如何达到促进或抑制盐类水解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盐类水解第三课时,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盐类水解的实质、规律和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溶液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大小及温度的变化都会引起水解平衡的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实现对盐类水解程度的调控,从而达到生产生活及化学实验中的需要,即实现物质的制备、物质保存及物质配制。具体地说,通过改变影响因素来抑制盐类的水解,实现物质保存、配制和无水氯化物的制备;通过促进盐类水解,实现胶体和tio2的制备。同时盐类水解的应用为第四节“沉淀反应”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本小节内容在选修4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基础。

(2)从已有方法上看,显性方法:初步掌握了“从微观视角分析水溶液”思路和方法;隐性方法:解决化学平衡移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点。

(1)能够根据需要,通过实验条件或操作的调控,抑制或促进水解;

(2)通过胶体的制备,深化对微粒间相互作用程度的认识,即反应主要,水解次要;

(3)能够依据性质或宏观现象,诊断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强弱。

达成目标。

借助“从微观视角分析水溶液”思维方法,应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解决物质制备、保存、溶液配制等实际问题。

3.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说明 本节课采用“分析解释、简单设计”的任务方式,通过控制探究环节的难度和开放度,层层递进,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重在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会寻找不同水解反应之间的联系,掌握泡沫灭火器的基本原理;

(3)能够依据宏观现象或性质,诊断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强弱。

过程与方法。

(1)巩固“从微观视角分析水溶液”的思路和方法;

(2)建立强酸弱碱盐配制和保存、无水氯化物的制备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化学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见到的现象,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自己进行简单的设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加强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用宏观现象去探究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2)会寻找不同水解反应之间的联系,掌握泡沫灭火器的基本原理;

(3)能够依据宏观现象或性质,诊断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强弱;

(4)建立强酸弱碱盐配制和保存、无水氯化物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 (1)无水氯化物和无水硫酸铜的制备原理分析;

(2)能够依据宏观现象或性质,诊断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主次或强弱。

(3)会寻找不同水解反应之间的联系,掌握泡沫灭火器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科学探究、实验法。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1。

应用盐类水解知识,解决物质配制和保存问题。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我们知道通过改变浓度或温度,就能引起水解平衡的移动。在实际应用中,就是通过调控盐类的水解程度,从而满足我们的需求。今天我们学习盐类水解的应用。

【要求同学给予评价】大家对这名同学的表述是否有疑问?

【追问】fe(oh)3中的oh-来自水的电离,很少,为什么看到了宏观的浑浊现象?

【小结】产生fe(oh)3混浊物这个现象,不仅反映出fe3+与水中oh-的结合,而且是动态的,不断促进水的电离。

【提问】在配制fecl3溶液过程中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提问】氯化铁是这么配制,那配制fe2(so4)3溶液、配制cucl2溶液呢?

【提炼规律】有些盐在配制(或保存)中水解程度比较大,为了抑制水解,常加少量相应的酸。

【补充】具体操作时一种是将盐溶解在蒸馏水中,再加少量浓酸抑制水解。还有一种水解程度大的盐先溶解在酸中,再加蒸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思考】。

【黑板书写并用语言描述微观的过程】。

【回答】。

fe3+不断地结合了水中的oh-,就促进了水的不断电离,从而有越来越多的fe(oh)3生成,就变成混浊物了。

【回答】加盐酸,增大氢离子浓度,抑制了铁离子的水解。

【回答】。

配制fe2(so4)3溶液滴加硫酸,配制cucl2溶液滴加盐酸。

通过借助分析水溶液的思路和方法,促使学生感受到生成fe(oh)3混浊物,不只是fe3+和水中的oh-的简单结合,更重要是不断地促进了水的电离,是个动态过程。

通过调控ph值,抑制盐类的水解,归纳某些易水解盐配制和保存方法。

环节2。

应用盐类水解知识,解决物质制备问题。

【过渡】在配制和保存盐溶液时,是要抑制水解,有没有利用盐类水解的呢?

【继续追问】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溶液呢?

【提升】碱中氢氧根的浓度比较大,而且铁离子和碱反应的程度很强,因此,当反应出现时优先考虑反应,若没有发生反应,再考虑水解。而胶体的制备是利用了盐类水解是个缓慢释放的过程,释放出的氢氧根浓度相对较小,能保证生成的物质颗粒度很小,最终生成胶体。

【引导】两个水解反应产物性质不同。

【强调】这与之前在讲化学平衡时不太一样,当水量比较大时,水的一点点改变对他影响不大,浓度视为常数。

【追问】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当生成cu(oh)2和硫酸到达一定量时,能否共存呢?

【提炼主题】。

硫酸难挥发,生成cu(oh)2和硫酸到达一定量时,不能共存,同时水分不断蒸发,都抑制了水解。

【提问】采取什么措施就能制备无水fecl3呢?

【提炼规律】。

加热制备无水氯化物时,要抑制水解,需要在干燥氯化氢的氛围中加热制备。

ticl4+4h2oti(oh)4+4hcl制备tio2,请思考:

1.这个反应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2.请你设计,制备tio2的实验条件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操作?

【过渡】通过抑制水解可以制备无水氯化物,通过促进水解能制备tio2。 【回答】。

氢氧化铝胶体作净水剂。

【回顾思考】。

必修阶段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操作。

【回答】。

加热是为了促进铁离子的水解。

【回答】加入到大量水里,目的是促进水解。

若用饱和氯化铁溶液直接加热,水解程度更大,生成沉淀。

【回答】。

用氢氧化钠会生成沉淀。

深刻感受到胶体制备的思路方法,即胶体的制备是利用了盐类水解是个缓慢释放的过程,释放出的氢氧根浓度相对较小,能保证生成的物质颗粒度很小,最终生成胶体。

【小组讨论】。

【黑板书写并用语言描述微观的过程】。

学生1:

加热fecl3•6h2o。

fecl3+3h2o。

fe(oh)3+3hcl,

加热,使平衡不断向水解反应方向进行,生成fe(oh)3。

同理。

加热cuso4•5h2o时,会生成cu(oh)2。

学生2:

fecl3水解生成的盐酸挥发,而硫酸难挥发,水解程度应该不同。

学生3:

在硫酸铜晶体这个体系持续加热,水分被带走了,这个体系水分本身比较少,水分的改变,对平衡影响比较大,平衡就向左移动了。最后制备无水硫酸铜。

【回答】。

不能,酸和碱中和。

【回答】。

要抑制fe3+的水解,就要增加氢离子浓度,加盐酸。

学生2:盐酸本身含有水分,因此需要干燥的氯化氢抑制氯化铁的水解,制取无水fecl3。

【小组讨论】。

【回答】。

ticl4和水反应,是水解反应。

【回答】。

ti4+结合了水电离的oh-,促进了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因此产生浓度大的氢离子。

【回答】。

通过调控,适度水解,制备胶体,并深化对微粒间相互作用程度的认识,即反应是强作用,水解微弱的。

深刻感受到盐类水解的程度和动态的过程。

通过实验事实的对比,寻找fecl3和cuso4水解的不同,从而促进对无水氯化物制备的认识。

从微粒来源和数量及种类改变角度分析反应,发现是ti4+结合了水中的氢氧根,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即发生了水解反应。

通过调控,促进水解,实现tio2的制备。

环节3。

应用盐类水解知识,解决泡沫灭火器原理。

【演示实验】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和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提问】依据现象,你来分析,fe(oh)3沉淀和co2是如何产生的?

【追问】hco3-除了水解,还电离,为什么不考虑hco3-的电离呢?

【提升】。

碳酸氢钠溶液因为显碱性,所以hco3-的水解大于电离。将氯化铁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fe3++3h2o fe(oh)3+3h+,hco3-+h2o h2co3+oh-,这两个水解反应发生了关联,促进水解,因此仍然是hco3-的水解为主,电离是次要的。

【课后作业】泡沫灭火器就是依据互促水解原理制备的,所用试剂是饱和硫酸铝溶液和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请完成以下问题:

1.请依据“分析水溶液”的思维路径,分析它的工作原理,并写出相应方程式。

【小组讨论】。

【回答】。

fe3++3h2o。

fe(oh)3+3h+,

hco3-+h2o。

h2co3+oh-,

两个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趋于完全,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

【回答】。

现象是生成fe(oh)3沉淀,不是co32-和fe3+的结合。

产物指引着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能够依据宏观现象或性质,诊断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主次以及寻找不同水解反应之间的联系,解决互促水解问题。

六、板书设计。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十五

大家好,我是来自师范大学的,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二节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观、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由于本节课是基于活动教学观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活动教学观。活动教学观以“以活动促发展”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认为“活动”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活动过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活动教学观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活动教学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突出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

在活动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分析,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而组织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问题解决、引导知识整理、指导练习应用、提供反馈评价。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一共由三章组成,即: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三章又分为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离子反应四节内容,而处于第二节第二大块的盐类的水解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进一步认识。并且盐类水解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结合之前所学的化学平衡的原理,化学平衡的移动,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知识,学生具备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水解平衡的能力。另外,学生经过高中两年的化学学习,其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理性认识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b.初步掌握盐类水解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b.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学会分析和归纳,体验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实验,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b.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反应。

1.首先呈现问题: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呢?是否一定显中性?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因疑惑引发的激情和想要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参与课堂活动。

2.紧接着,进行分组实验。当学生们发现实验结果与其想象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就引起了认知冲突,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并让学生获得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的感性认识。

3.在实验之后,自然会得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显酸性或碱性?盐溶液显酸、碱性有何规律?我们如何表示盐溶液显酸碱性的过程?而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整个教学环节一,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预期,明确任务。

4.接下来进行教学环节二,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向水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中会发生哪些变化?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溶液中,水可以电离出……醋酸钠可以电离出……再依据碰撞理论,学生可以顺利想到溶液中将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再考虑到ch3cooh的生成使溶液中c(h+)减少,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致使溶液中c(oh-)c(h+),于是溶液显碱性。

5.在问题2解决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氯化铵、氯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后,溶液所发生的变化。由于在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与合作分析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盐类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能力。此时问题3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促进新知识的掌握。

6.经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盐类水解有了自己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尝试给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再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盐类水解的本质。

7.然后提出问题4盐类水解有何规律?学生根据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再回扣分组实验的结果,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即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

9.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盐加入水中有些会水解而有些不会。此时,应该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的本质、定义以及水解方程式书写的印象。该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10.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静态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并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活动经验结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练习获得有关知识理解的反馈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此,我精选了尝试性练习和创新应用性练习两种类型的习题。尝试性练习帮助学生知识再现,创新应用性练习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重新组块。

11.通过课下对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了解学生对该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反馈和评价。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2.再根据提供的反馈评价对教学设计进行改组优化。

13.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篇十六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我是这样构思的;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这节课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通过思考辩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复习水的电离平衡,由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所导致的,引出盐溶液是显中性的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接着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两个问题:

1、盐溶液显出不同的酸碱性,与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以醋酸钠为例讨论强碱弱酸盐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得到结论。进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是因为醋酸钠在溶于水时发生了水解的缘故,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氯化铵为例分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由于氯化铵电离出的铵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顺理成章的得出强碱强酸盐溶液显中性是因为它不水解的缘故。

对于本课的重点:究竟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呢?盐类水解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继而引导学生得出水解的条件、水解的实质、水解的规律以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板演对照进行课堂练习,使学生学会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强化对水解实质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完整化,目标明朗化。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可取之处一是对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课堂突出了学生主体,然而课堂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没有偏离教学活动的中心。

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经历实践、观察、分析、推理,从而在体验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化学概念,为日后更深层次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三是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微观世界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了,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搭建了平台。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课的容量和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提升了课堂品味。不足之处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具体书写上的不规范等具体问题的发生。而造成后面时间较紧的原因就是开始的实验探究时间较长,原想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却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疏忽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弱点,给整个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不尽人意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反思,让我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就这短短的几句话,多年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犹如一盏航标灯引领着我。教的目的是为学,那么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备学生(即了解学生情况),而后才是备教材,而且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备,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相信当自己再一次走进课堂的时候,一定会比这节课把握得更到位。通过反思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必须在实践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让课堂成为教师智慧展现的圣殿,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土,让课堂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摇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418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