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3:33:09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1-26 23:33:09     小编:雅蕊

总结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注意选择合适的总结方式,可以是一篇文章、图表或简短的摘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下面是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总结的领导力培养方法,供你参考。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一

学号省级开大山东开放大学。

学生姓名。

**。

学号。

专业。

小学教育。

第一次指导。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第二次指导。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第三。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第四。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答辩主持人。

答辩小组成员。

答辩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情况。

1.。

2.。

3.。

答辩小组评语。

答辩主持人(签名):

答辩成绩。

答辩主持人(签名):

市级开大初审意见。

市级开大专业负责人(签名):

省级。

开大。

复审。

意见。

省级开大专业负责人(签名):

山东开放大学。

分部:山东开放大学。

学习中心:平原教学点。

入学时间:2019年9月。

学号:1937001262888。

姓名:**。

指导教师:邓迎春。

论文完成日期:2021年4月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2021年4月14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开放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毕业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以及出版毕业论文;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作者签名:日期:2021年4月14日

目录。

一、农村小学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困惑4。

四、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沟通1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显著提高,更多的适龄儿童得到了最基本的学习机会,同时农村小学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困惑。教学资源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教学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计也是空谈,领导者的认识问题,教师队伍问题,生源流失问题,农村家庭教育缺位。农村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农村小学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的所在。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优化农村小学管理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水平,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沟通,总之,农村教育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农村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作为基础的小学教育,更是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通过多方面措施跟进不断地改善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使得农村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对策队伍建设沟通。

引言。

我是一名从事教育20多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目睹了20年来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师工资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显著提高,更多的适龄儿童得到了最基本的学习机会,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困惑。

1、教学设施问题。

教学资源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教学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计也是空谈。新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开放式、参与式、互动式等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模式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较多的教学资源做支撑。而这一教学资源目前在农村小学普遍缺乏,学生没有获取知识、信息的图书馆;没有拓宽视野、增强理解的科技馆;也没有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博物馆。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是有限的,而图书的管理并不是专业人员管理,而是学校上课老师兼职管理,可想而知,图书利用的频率高低了。

2、领导者的认识问题。

校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与引领,素质教育的实施很难推进。在农村,部分小学校长年龄偏大,观念落后,部分小学校长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工作,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一些校长很早就不再担任教学工作,这样只能成为上传下达的传话筒,却不能领导本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评价制度单一,部分校长仍以试卷分数评价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这样学校的科研积极性不高,素质教育改革缓慢,有些校长甚至认为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是教师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这种非“业务型”校长虽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但自身业务素质薄弱,缺乏系统的学习与新课程素质教育研究,使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有效地领导、组织和管理,并且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3、教师队伍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在我县农村小学整体上出现了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现象。很多学校老师都超过45岁,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因为这些年纪大的教师,只有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民师转正过来的。他们仅凭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教师队伍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县内政策班招生的,虽然也接受过教师专业培训,但教学基本功相当扎实的为数不多。再者教师队伍中出现“留不住”的现象,目前我县在村级小学任教的专科师范生非常少,而每年招考进的年轻教师也在短时间内调往县城、乡镇中心学校,农村学校所剩寥寥无几。而还有许多坚持在农村小学的教师,个人教学素质不足,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往往更加重视如何完成教学工作,而没有研究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这也就为农村小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专业老师缺编,其它专业教师不得不兼任他们力不从心的授课任务,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等都是一些老教师担任,上课时就是拍拍球、唱唱歌、画画图,只能做到开全课程但是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传授。一方面兼职教师教得吃力,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对此,学校无奈,学生无奈,家长无奈。

(3)、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通过培训内化为自身能力的因素少。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别,一些优秀教师、教学骨干集中在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培训机会相对来说远较城市低。虽然按照上级要求,学校和学区组织了校内、乡内培训,但由于培训层次低,针对性不强,教师不够重视,收效不大。

(4)、教师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学校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和教师激励机制,许多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受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荣誉与奖励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长此以往,使教师缺乏竞争意识,缺少努力、勤奋工作的动力,创新精神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缺乏科学的激励措施,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发表论文、以及教学科研成果方面数量少,质量不高,影响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述表现,充分说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必须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找准方向,找对路子,重视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生源流失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资源的重组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在校学生逐年减少,生源大量流失。小学生源骤减问题日益凸现,这种现状在我县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因而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种: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使生源大量减少。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造就的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四五六年级集中于乡镇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只保留一、二、三年级,再加上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都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即使保留一、二、三年级,家长也会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子女转学到乡镇中心小学或县城小学,使农村小学生源日益减少。再次,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不少农民外出务工,将孩子带在身边,送进城市学校就读,客观上也造就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大部分学校一年级适龄学生也就10个左右,甚至距离乡镇中心小学或县城较近的学校,在校一年级适龄学生连续两年只有一个学生,这样,原来的教学资源利用率会越来越低,无法达到既定的要求,使得很多教学环节无法正常开展。还有,农村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相较于城市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在课外读物、手工制作、综合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有所欠缺,不利于学习基础的巩固提高,农村小学的发展前景不得不令人担忧。

5、农村家庭教育缺位。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很多农村家长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学生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导致本应由父母承担的教育责任缺位。尤其是偏远农村,各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与学生互动的思想意识较淡,将学生的成长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同时,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全面教育支持不够,学校不能与家长正常沟通,甚至学生的作业都没有人监管督促,家长不了解学生动态,缺乏互动,不利于共同教育培养。除此之外,许多农村家长为了谋求发展,会选择去城里打工,无法带到城市中的儿童则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部分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留守儿童不仅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还相对较为顽劣,不利于教师的管教,这也就是目前农村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农村小学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的所在。

1、优化农村小学管理机制。

目前,农村小学的管理机制较为混乱,存在着儿童集中就读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儿童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中,而其他学校则存在着学生数量少的问题。因此,政府要注重引导,严格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整合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并对不同的学校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促进农村小学的整体发展,避免一家独大的问题产生,解决农村中心小学人满为患的问题,促使农村小学教育向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农村小学还要注重开展规范化的建设,建立明确的教学和管理制度,使农村小学得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规章制度可循,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最后,要注重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关怀,在生活上给予农村小学教师优惠,从而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坚决杜绝走后门、跑路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的流失,使得适龄儿童真正做到就近入学,不能让投资建设好的学校因没有学生而浪费。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领导班子是学校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主心骨和领头羊。班子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情况。一支尽职尽责,锐意进取,品德高尚的管理队伍,可以将一个学校打理得井井有条,发展得生机勃勃。

加强学校班子成员现代领导知识的学习,树立“一个好的校领导班子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观念,增强“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不断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做一个能有效负起领导责任的领导者、一个能凝聚人的领导者、一个谦虚的领导者、一个有较强前瞻性的领导者。展望未来,切实加强农村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才能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合力。学校领导班子是否具有凝聚力决定了一个团队合力的强弱。因为全校师生凝聚力的源泉来自于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以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把学校领导班子凝聚在一起,校兴我荣,一荣俱荣,在提升学校的同时也成就了领导班子的每一个成员。(2)、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战斗合力。学校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决定了整个教师队伍战斗力的水平。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通过种种历练,个个成为虎狮将帅,既有作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又有作为条线领导的管理才能;既能独挡一面,又能团结共力;既有处理常规的协调行动能力,又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果断处理能力。(3)、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决策合力。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方向与目标,无论目标大与小,高与低,都必须经历从起点迈向目标这一过程,就像数学上的轨迹。同样的起点和终点,有的轨迹是直线,有的轨迹是曲线,其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能否决策正确。大到学校蓝图规划,小到年级、班级的计划,长如学校发展方向,短至每一日各种事务的轻重缓急,都需要正确的决策与选择,才能获得成功的捷径和最佳的效益。因此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提升决策能力,事关学校发展大局,不可等闲视之。

3、加强班子的“优化意识”。

孙子兵法上有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领导者廉洁自律,其身自正,其威自生。明确要求学校领导一定要首先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品德高尚,作风正派,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全心全意做好对广大师生及家长的服务,并具有较高的奉献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带头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等。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水平。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严格教师队伍考勤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狠刹教师队伍中的不正之风,坚决纠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乱象,切实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机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采取组织处理措施。同时要立足教育和管理,严格学校考勤制度,对群众反响大、工作中应付差事、玩忽职守的领导和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将其履行师德师风情况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之中,营造一个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对师德高尚,学生喜爱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健康成长,使教师牢固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努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首先,学校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精神;为教师提供机会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参与网上交流,讨论;让教师积极阅读课改资料、书籍,拓宽知识面。其次,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教师成长搭建各种平台,提供专业引领和制度支持,并加强学术研究的舆论导向。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让教师感受到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第三,学校要让教师懂得教师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校长应该重视教师生存状态以及教师的幸福体验,从内心激发教师主动地为教育事业献身。第四、强化农村教师各类学科培训,开阔教学视野,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此外,教师还要认真研读课本,注重细节,深挖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将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给予学生生动形象的教学和真实的情感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针对农村小学人才流失的问题,政府要针对城市教师和师范类专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宣传,并给予一定的薪资保障,从而使更多的城市教育人才能够投身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中来,推动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沟通。

教育应该是父母与学校有效结合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交流沟通是消除一切误解,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就是一种教育方式。学校应该定期经常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让家长明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日常表现。还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方式,教父母如何了解、关心和教育子女,主动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出主意想办法,要适时矫正家长教育的偏差,督促家长以身作则,不给学生带来不良社会风气,同时,在电子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创建校讯通,组建qq群,开办班级微博以及成立家长委员会等诸多形式来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工作忙碌的父母来说,与孩子相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大部分的父母只在晚上回家后才能与孩子相处,有些父母甚至连晚上的时间都无法与孩子相处。因此,怎样在有限的相处时间内,跟孩子说说话,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就需要父母们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孩子沟通之前,父母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许多父母就是因为不知道沟通的目的才认为沟通是无用的行为。实际上,和孩子们沟通,目的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激励孩子,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个孩子喜欢一个老师的时候,他会努力与老师沟通,努力做好各方面的事情以博得老师的赞赏,他也会努力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不管这门课有多么难。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让父母多与孩子交流,使孩子认识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关注,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总之,农村教育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农村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作为基础的小学教育,更是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通过多方面措施跟进不断地改善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使得农村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可敬.流动性与空巢化:我国乡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变迁———基于豫北az村的解读[j].青年研究,2013,(04)。

[2]李贵安,康丽君,端木晓薇.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二

摘要: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

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诸多优点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为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活力,从而帮助小学科学顺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将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供实例。

(1)信息技术能够规范实验操作。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实验操作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小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生失误,不仅仅会使实验失败,甚至会有可能发生一些危险性的不良后果,进而使小学生害怕做实验,不利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如果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逼真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对相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能够降低教学难度。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有一些科学知识相对而言难以理解,小学生很难顺利认识和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实验教学课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动态以及视听效果,进而降低实验教学难度,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能够缩短实验周期。小学科学中很多实验需要很长的周期才可以得到相应的观察结果,这就使得小学科学教师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之内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实验以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向小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帮助学生认识这一实验变化过程,使得他们不仅可以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又让他们得到相应结果,从而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并进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小学科学实验以动画、视频以及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完美展现,从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的教学虚拟实验情境,从而吸引和感染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进而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果仍然受限于传统教学理念,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小学科学应用在认真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验教学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和深入探讨。如在进行粤教科技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第一课教学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先向小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海边归帆”,并且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利用视频和问题吸引小学生,并组织他们进行自由且充分的课堂讨论。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动态和静态完美结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而且同时还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由于教学目标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要求,尤其是在一些受限于课堂条件使得小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实验或者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无法在实验室顺利进行的实验过程,这都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借助于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探究,将较为抽象无味的科学知识趣味化,将相对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从而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实现由依赖教师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从而加深理解,优化科学探究。如在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点亮小灯泡》中,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是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然后分组实验,这样的探究活动相对单一,难以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电路连接进行动态的视频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且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串联和并联的电流流动方向的演示,从而做到寓教于乐,不仅有助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又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和结论等多方面。”因此,针对科学实验所需知识较为广泛的现实情况,在新形势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该逐渐打破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之间的划分界限,利用信息技术使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共享和交流成为一种可能,从而拓展知识面和补充知识结构。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小学生自由地进行网页浏览、信息检索、资料下载等,进而利用查找到的网络课程资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小学生也可以在科学教师的科学引导下,主动访问相关科学网站以及科学课程站,例如在《空气污染》教学时,组织小学生访问国家、省市环保局网站以及相关科普网站,组织他们进行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给予他们科学的组织和引导,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外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

2.4利用信息技术注重适时适量。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天然优势,但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过于依赖,使得他们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只能进行机械式教学,完全抛弃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应该根据实验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选用科学且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进行《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课程教学时,就不要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只要我们找到小学生日常接触过的仙人掌、水仙花、萝卜、土豆等,经过教师简单的现场演示,就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观察与测量》,应让学生自己在玩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去收集各种信息,发现事物各自的特性。像这样的课程,都不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总之,如果我们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我们应坚持将信息技术和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进而帮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三

学生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当然作为小学生,尤其作为刚学习科学的小学生来说,刚开始进行课外探究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探究活动的主导者。

1.“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引导是一个慢慢从扶到放、逐步培养的过程。

刚开始时,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好基石,指导多一些,也可以确定较容易的课题,让多人合作或单独探究同一活动。

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以后逐步放手,再让他们各自进行探究活动。

2“由生到熟”,制定计划。

在进行探究活动前,都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在课堂上,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每次的计划都较详细、合理。

但是离开了教师,学生能否较全面地制定可行的计划呢?实践证明,刚开始时,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经过几次的探究,他们渐渐掌握了课外探究的套路,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

某同学在刚上科学课时,课外观察大树,他只是到大树边,自认为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可是课上许多情况都说不上来;而后来动物单元中,他去探究校园里的小动物前都制定了计划,所以探究起来就轻车熟路。

在了解了学生探究的问题后,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取得课外探究成功的前提。

3“.由独立到合作”,成立协助。

即便学生已能较独立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但教师要花的精力还是不少,像获取反馈信息,指导改进的方法,探究成果的写作、展示……这就必须在班中或小组中成立一定的协助人员,将可行的任务交由他们去完成。

4“.由校到家”,家校联合。

对于学生课后的探究,教师要给予极大的关注,时不时地问问学生,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

其次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有的孩子就是因为碰到了难题而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最后丧失了信心。

学生课外探究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查资料缺少电脑和书籍,做实验缺少器具,家长不够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发动各方力量,创设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良好环境。

二、有效整理,及时反馈,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效。

学生的谈及活动的实施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整理和反馈,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质疑,引导、启发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法。

1.认真倾听,搭建交流平台。

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当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在探究之后,教师应当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营造氛围、创设空间,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科学教师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给学生提供可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品位课外探究活动的成功感。

2.形式多样,展示探究成果。

对于探究活动,小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这是小学生的天性,因为他们的恒心是有限的,即使大人,要想持之以恒也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发现奥秘似的成就感。

所以,应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作者:袁学平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中心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四

摘要:

文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精神文化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想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音乐课质量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三、因地制宜,改革音乐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四、更新教学方法。

对学生音乐天赋的培养要在学生适当年龄开始。因此,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为重要。农村有的学生在入学前,虽然对音高、节奏、节拍已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尚未经过听辩、比较等训练,因此在唱歌过程中时常会走音,节拍、节奏也不稳定。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农村低年段学生的特点,及时培养学生的音高、时值概念,使他们更好的帮助以后的音乐学习。

五、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在音乐课中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选择简单而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让学生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六、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音乐作为一项基本体现,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音乐教学也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都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儿童的听觉能力。因此,听觉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论是唱歌、欣赏、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都应在培养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基础上进行还可以利用动作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听辨能力。例如我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学生做双手向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演奏时,学生则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演奏时,学生双手做下垂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与教学交叉进行即巩固又发展了对学生听觉的训练。马克思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说明音乐听觉能力需要早期培养。

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当聆听一段欢乐的音乐时,高年级学生面呈喜悦,低年级学生则手舞足蹈地动起来。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时,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大多数学生本来就对音乐有兴趣,只是不喜欢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似乎只有看学生是否喜欢上音乐课,才能判断学生是否喜欢音乐。而作为音乐教师只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育人为本,音乐教育一定会在农村小学结出丰硕的成果。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五

摘要: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主要的构成要素,属于我国民族的瑰宝。从音乐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必须要从小学就开始着重进行主抓,不过从农村小学音乐的教育现状来看,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和不足,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非常不均衡。农村很多地区的音乐教育止步不前,同综合素质的要求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就必须要注重发展落后的农村音乐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对于农村老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改良农村的办学条件。本文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入手,提出具体的改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手段和措施。

音乐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要素,同时也是美育的关键内容,在培养人才综合素质阶段中,音乐教育发挥了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推动力。音乐教育是普通青少年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也是激发青少年自身潜力的良好方法,总体而言,音乐教育自身拥有修身养性,以及提升素质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状况入手,具体罗列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专门性措施和手段。

首先就是音乐课程无法得到落实,常规的教育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试教育。学校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从学生升学进行考虑,进而制定和安排专门的教学计划。对于一些并不属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尤其是音乐学科的教学活动,并没有依据教学计划安排进行具体实践,一些农村学校甚至直接没有设置这门课程。其次就是音乐教师素质偏低,为了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可以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进行,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多都是临时由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兼任,但是一些教师可能在音乐上具有一些特长,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教学方面的培训。因此也就使得一些音乐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普遍偏低。甚至一些学校将音乐课开设为唱歌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再次就是忽略了音乐教学重要性,音乐教育属于美育构成的关键分支,也是不断落实党教育方针的重要方式。优美的音乐节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唯美。音乐教育的意义是其他学科根本上很难替代的,必须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从实际生活实践来看,政府以及家长对于音乐的注重程度偏低,觉得音乐课程可有可无,音乐教师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突出。甚至在进行职称晋级等方面没有其他正常升学学科科教师具有同样的资格,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音乐教师的主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和进步。最后就是音乐教学相关的设备非常简单。在对一些农村小学音乐器材设备调查分析中不难看出,仅仅只有少数学校的音乐教学器材设备符合国家在音乐教学器材方面的相关标准,很多学校音乐教学设备只有不到30%的水平。音乐教学自身所需要的音像资料以及专门的教师更加稀缺,同相关的建设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

首先就是提升认识,改革观念,强化小学音乐教学,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美育综合素养,在一定程度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高效措施和方法,所以应该不断的提升对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充分认识,更加关心和扶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依据音乐课程相关的标准要求设置音乐课,经常举行相关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就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注重质量,大多数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自身并没有进行专业化的音乐培训,即便教师具有较高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不过因为自身的经验不充分,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如果无法得到提升的话,奈于学校整体基础设备不健全,领导没有引起高度的注重等,都无法取得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所以,必须要吸纳专门性的人才,对当前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还必须要求音乐教师进行规范教学,提升自我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最终提升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总体质量。再其次加强投入,注重质量,音乐教学基础设施是保障课程标准有效实施的基础。不同地区政府以及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于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确保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另外还应该加强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的投入力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可以配套一些设备较好乐器以及教具,条件偏低的学校也应该配置一些乐器以及教具,符合音乐教学的常规需求。学校必须要注重音乐专门性教师建设以及音乐设备的配置力度。学校图书馆和教研组必须要配置一定数量的音乐书籍以及音像资料,这样可以让教师进行一定的参考和运用。最后就是深化改革,提升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音乐教育理念,方法以及评价机制已经很难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标准。影响到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限制这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所以必须要更新理念,推广全新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意识,全面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从本文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入手,提出具体的改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手段和措施。众所周知,音乐教育自身具备了培养创造力的效果,音乐教育还具备了推动学生身体健康的效果等等。因此全面的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农村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不但是社会的呐喊,也是培养出更加综合性人才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六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音乐素质包括唱、奏、舞、听、知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不用说奏了,连最基本的唱,都不是很好。而唱才是最直接的体现音乐本质特性的。学生要学会唱,要敢唱,更要放声歌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唱出的音,根本就是不在调上,难以入耳。因此解决学生的歌唱问题是解决农村学生唱歌中的一件重要的事。

关键词:音乐农村音准歌唱。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大部分人都喜欢听音乐,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常说我没音乐天赋、音准不好、唱歌跑调等。虽然先天的条件很重要,但是后天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高你的唱歌的能力。所以作为音乐老师如何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是很关键的。

一、想唱是前提。

通常我会将农村学生的音乐能力,比作一张白纸。在纸上,只要你愿意去写愿意画,即使不能将纸变成一幅美作,也会让它有了颜色,这就是笔的作用。而音乐教师,同样也是起到一支笔的作用,让你的学生拿着你给的笔在自己纸上画下自己心中的图画。鼓励学生去唱,多放好听的音乐去让学生去感受,学生自然会喜欢上音乐。喜欢音乐自然就想唱了。

二、会唱是条件。

1.怎么样训练学生的唱。

(1)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想唱。《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在现在的音乐课堂中,有很多时候老师一味追求着课堂的互动、课堂的气氛。将音乐课变成了一节综合课,将原本以唱为主的音乐课变成了四不像。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从只能随着磁带唱到随着钢琴唱,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来适应。对于音准感觉好的孩子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学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音乐教师意识到音准问题的重要性,在自己的课堂上,在保证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不打破自己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加上一些音准的练习,会为你的音乐教学增加艺术魅力。音乐学习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要不断的练习,量变的同时质也在变。

(2)教会学生聆听,鼓励学生大胆唱。

“聆听”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是一项大工程。不仅仅是在音乐课上,在其他的课上,学生是不会听课的。聆听是一个感知型的倾听。一般人获得语言的途径“听”占45%以上,幼儿在不识字以前“呀呀”学语,背诵唐诗,凭的就是听觉,靠的是反复“聆听”,音乐初学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聆听”时虽然对音色音区、节拍节奏、音量强弱、旋律和声、意象塑形、情致心态、人格意境一下子不能理解,但他们能初步感受到音乐很迷人,能给他们带来欢乐。虽然还是生理感情上的,但恰恰是对音乐审美的出发点和基础。“聆听”是最直接的感知方式,学生能最直观地得到艺术地享受和审美愉悦,能在感性中积淀理性,在瞬间潜藏艺术实践经验。这样为审美反射提供了条件,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因此学生只有学会了听才能对音准问题有一定解决。(3)从单音到音阶训练,鼓励学生反复唱。学生在这堂课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4)重视歌曲的模唱环节,让学生唱准。模唱就是模仿唱出。模唱可以用音名,也可以不用音名。模唱用音名或者不用音名,两者是有区别的。就像孩子叫姐姐,但不知道姐姐的名字一样。对于懂音名的孩子,要试试他的音高感觉,可以不用唱名。但要说明的`是当孩子模唱不出时,千万不要就认为孩子的听觉不好,有各种原因导致的。而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只有用不唱音名的方式,为了是感受音高而进行的训练的。对于学生的模唱要加以重视。往往学生不注意这个就会使他在歌曲的演唱中,在音准方面吃亏的。这个环节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音准的问题,还有利于学生对歌曲的整体的体验。

2.能唱是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了学习音乐的各种手段,让学生从不想唱到想唱再到会唱,让农村的孩子也会唱了,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嗓音去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欢。这就是我一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目标。

3.敢唱是希望。

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舞台,将自己对音乐的喜欢,对歌唱的喜爱,能大胆的表现出来,让农村的孩子也同样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舞台。让学生通过各种的锻炼,会唱、能唱、敢唱的真正的“唱”出自己。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改革列车行进速度加快,许多农村小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例如:破旧的房屋被重新搭盖,校园环境建设相对较好等。但是,许多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未能得以有效落实。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只有学校教务工作有序开展就达到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对校园环境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以未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效落实。其次,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较低,能力有限,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更有甚者,农村一些小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普遍较低,工作态度极其不认真。再次,农村小学生自发形成的堕落行为,受到农村地区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小学生被不良之风所潜移默化。然后,一些农村小学领导和教师意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建设工作缺乏一定的风格。最后,农村小学校周边文化的层次较低,校园文化势单力薄,难正不良之风。

针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具体主要有:

1.在校本观念的基础上重构小学校园文化。

学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其独有的校本观念,这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所遵循的重要思想。所以,农村小学校要想更好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以校本观念为基础。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能量。学校校园文化如同肥沃的土壤,为如同花朵般的学生提供成长所需供给,使学生可以充分汲取营养,在优秀文化氛围中更好塑造人格魅力。

2.小学校园文化注重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即便如此,我国一些农村小学校的教育中仍然被传统教育思想所占据,其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更加凸显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便失去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意义。小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对小学生施以现代教育,才能使小学生遵循先进思想,塑造健全人格,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小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凸显以人为本的主题,对促进学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打造学校品牌和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现阶段,由于我国重视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学校在安逸中难免缺乏忧患意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多数农村人忽视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加上国家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更加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因此,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未能重视打造品牌和提高文化品味的重要性。我国农村学校,要想有效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必须注重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文化。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共筑校园灿烂文化。

教师对学校贡献较大,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因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兴建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农村学校领导需要关注教职工的生活质量,积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府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进修条件,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贡献更多力量。总而言之,小学校园文化对小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小学生的成长有较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更好发展和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必要性,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健康成长、健全人格,成为有用之才。然而,我国许多农村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形成校园文化,不能对小学生发挥出更好的教化作用。作者对农村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有效分析,并且针对其存在问题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八

摘要:小学英语课从无到有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在农村学校有限的条件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通过听、说、唱、玩、演等方式,着重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之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形成初级语感、语音、语调,培养其简单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兴趣;氛围;语言实践;创新归纳。

小学英语作为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在农村教学中一直都没能被重视起来,其一是农村英语师资相对紧缺,其二是英语教学缺乏语言环境。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一直在研究怎样上好英语课。大中城市有的是全封闭英语教学,学生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由外国人全英语教学,生活全用英语;有的是在多媒体上播放英语故事、对话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模仿能力;再不济的城区学校也能满足像配备专职教师和安排比较科学的课时量等条件。但相对于城市和城区的农村学校来说,这些都是难以实现的。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实现了“班班通”,配备了“点读机”,但由于缺乏专职教师以及学校和家长的不够重视等,使农村的英语教学困难重重。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想让农村的孩子们把英语学好,教师就不得不更加用心了。经过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借鉴其他课程教学理论,结合英语学科特点,我渐渐摸索和总结出几种方法: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尽量能反映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所学的内容能应用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如book,pencil,rubber等学习用品是他们平常学习中最常用到的,而像apple,pear,orange等水果或myfamily,mymother,myfather等又都是如实反映他们的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学生在学过这些英语以后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使用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理解。

二、在趣味情境中学口语,增强记忆力,加强口语训练。

小学生的注意和记忆的指向往往受兴趣影响,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增强口语训练的趣味性,在趣味学习与训练中增强记忆力。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对话内容设计有趣的呈现情境,激发学生急于学习、模仿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仿读、跟读甚至表演,使学生在想学、爱学的心理状态下学口语。在多种形式的操练中,巩固英语口语,增强记忆力。之后还可以进行一些内容相近的大量口头训练,促使学生提高听说能力。

三、重视语言实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明确指出“此次英语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归结起来就是“能力”和“实践”,能力来自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戴头饰分角色表演、小组练习等,教学方法多样,让学生在运用中增长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创造和归纳,拓展学习渠道。

由于农村孩子受经济条件和地域条件的约束,孩子们没有太多的钱来支付更多的参考资料,所以他们对于教师这个知识来源更加依赖。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知识进行加工、总结,把大量的.知识浓缩成精华,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容易记忆。例如,教单词,免不了涉及音标,复杂的发音让学生容易混淆记不牢固。对有一些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根据汉语声母排序来记英语辅音的音标,此外,我们可以利用多年来前辈们积累下来的顺口溜来帮助孩子们记忆,这对于一些难掌握的知识点很奏效。如,be动词的用法,就可以这样记忆: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复数全用are。

总之,事在人为。在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只有我们教师开动脑筋,才能让学生的英语课充满欢笑和活力,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也才能努力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也许除了我以上所述的方法外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共同的努力和共同的智慧,把我们的农村英语教育事业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龙蟠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九

摘要:

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好的音乐作品既能启迪智慧又可以陶冶情操,因此音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笔者曾有农村任教的经历,对这种情况更是有深刻的体会,且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

在很多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基本是由文化课老师占用的,很少有专业音乐老师上一节专业的音乐课,五、六年级的学生甚至连简谱都不知道,更别提五线谱,教材里面的音乐知识和常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就是一片空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能叫得上名字的没几个,除了会唱一些流行歌曲,一个班没有人会识谱,校园歌曲或者是民歌基本都不会唱,学生都是人手一个小笔记本,里面抄满了流行音乐的歌词,没课的时候一帮人坐在一起胡乱哼唱,这个歌本也成为学生唯一与音乐沾边的物品。学生还受到社会和家长等方面的影响,对音乐不重视,认为不是正课,所以无心去学。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这种现状不能一味的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一直以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因为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管理者意识也比较落后,始终只注重语数外等课程,对艺术类课程忽视的相当严重,音乐教师也严重缺乏,教学设备屈指可数,因此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阻力。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与农村任教的经验对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家长的因素是首要的,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教育,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是根深蒂固的,但农村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音乐既不懂也不去重视,除了语数外之外认为其他艺术类科目都会影响学习,这种原因导致了学生一开始就将音乐课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然后就是学校因素,学校因素里又包括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简陋等,教师师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有几十万所,但音乐教师只有区区几万人,而且很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农村任教,毕业之后家里人会想尽办法给孩子在城市找工作,在笔者曾经就职的学校里全校将近三十个班一千多名学生却只有一名音乐老师,可想而知音乐课对学生来说有多么稀罕了,在很多中小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有一些学校有甚至连像样的乐器都没有一件,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最后就是社会因素了,社会不够重视音乐课,大家普遍认为音乐课是副科,包括学校的文化课老师,很多教师为了晋职评优,一心扑在自己所带的文化课上,霸占音乐课,音乐教师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音乐教师也因为没有考核很难晋职评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阻碍了音乐教育的更好发展,造成学生们把音乐课当成写作业的课程。

三、农村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农村音乐教育的薄弱状况得不到改观,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研究农村音乐基础教育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及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要从家庭因素开始,学校应给家长做一些相关的知识灌输,让家长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对音乐教育提起重视,还需要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意识,鼓励孩子去接触、学习音乐。然后要加强音乐教师师资的培养,解决农村音乐教师缺乏问题,可以通过动员专业类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积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政府也可以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他们主动选择去农村任教,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壮大教师队伍,从而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对学校已有的音乐教师要提供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待遇和福利,鼓励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对于教学设备也应增加投入力度,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不但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硬件,还是学校完成教育部各项音乐教育教学要求的必备要素,没有音乐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再优秀的音乐教师也没有办法上一堂专业的音乐课。还有一个需要改进的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思想观念停滞不前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各级领导和学校相关领导,对于音乐教育应重视起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一些特殊的地区还应实行因地制宜音乐教学,我们国家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地方都有传统的民间音乐,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民间艺人就可以作为音乐教师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解决了师资问题,还能传承民间艺术。学生是核心,以学生为本,家校共育,充分挖掘学生艺术潜力非常重要。在现阶段,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音乐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大思想家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全面且优秀的精神品格,自古以来音乐教育就非常重视,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将音乐教育重视起来,尤其要使农村音乐教育沿着正规的、科学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开斌,王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周莹莹.新时期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6.

[3]张红田,莉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n].赣南师范学院学报,,02.

[4]谢佳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0.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

1.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养学生创新意识。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克服“满堂灌”、“一言堂”行为,去掉老师的架子,以学生为中心,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处于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

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温暖的教学环境,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

学生的发明创造精神,往往体现在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强和好奇心之中。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操作演示,即便是错的、失败的,也不要直截了当地批评和职责,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使学生遇到失败也不会气馁,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的热情。

再者,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培养他们坚定不移的超前意识。

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讲述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以及青少年发明创造的实例。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创造的环境,提供成功的条件,以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重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活动的起点,创新活动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搜集多种思路、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这种思路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讨论研究,同学之间相互争辩,相互启发,生动活泼,达成共识,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3.注重探索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索与实践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

要让学生去创新,教师就必须放手让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这个道理。

只有让学生多实践,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充分利用课堂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试验内容较多。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会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发现和获取新知。

实验探索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学生生在农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对一些自然现象耳闻目睹,了然于胸,这是不可多得教学优势。

在教《土壤的种类》,讲解土壤的特点时,本计划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用探究的方式解决,可问题刚刚提出,同学们马上举手发言:“河边的土壤沙土颗粒大、渗水快;黄土岗上的土是细末组成的,渗水慢;菜地里的土,菜地里的土手一抓湿乎乎的,不易散,成型……”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对于较难问题的理解,生活阅历同样功不可没:《保持水土》一课的教学中,植被在保持水土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我又想起农村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来。

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记忆如决提之水,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难点迎刃而解。

这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任凭你动画展示,实验操作,都不如学生在大自然中的亲身所体验深刻。

2.利用农村丰富的教学材料搞好教学。

农村天地广阔,可供教学材料很多,可以信手拈来,在教学《各式各样的叶》时,我带学生到野外,分头采集各种叶子。

凯旋时,学生收获真不小:榆叶、杏叶、桃叶、玉米叶、红薯叶、蓖麻叶……然后按书上的分类把收集的叶子进行分类,对于无法分类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老师进行讲解,加以解决。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用收集的叶子进行一次拼图比赛。

学生看着拼成的“金鱼、小鸟、帆船……”指点着,评说着,脸上漏出了兴奋的表情。

同样,教学岩石的内容是,可以把课堂搬到野外,到河边去拾石子;教学昆虫时,到草地上逮蝴蝶、蜻蜓……总之,科学教学和农村特色结合起来会收到较好的成效。

3.利用环境优势,搞好科学教学。

科学学科强调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规范的操作习惯、互动交流能力、有效的合作习惯,这些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对以上目标的实现很有成效。

农村特有的环境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如做“小白兔的生活习性”的课题,农村丰富的蔬菜、瓜果、庄稼、树、草为小白兔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农村真实的自然环境,为小白兔生活习性提供了最好平台。

这样能够使实验持续进行下去,为学生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当然,农村在科学教学的优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还远远没有认识到位、利用到位,但只要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扬长避短,发挥我们的优势,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同样有一番作为,使农村的小学生和城里的小学生同样出色。

作者:安庆敏单位:河北省邢台县城计头中心学校。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纪。因此,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育部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丰富了数学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老师把本身的良好师德,丰富的知识和多年教学的经验和技能,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够创设逼真的数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能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多媒体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启动学生智力的原动力,从而使他们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满怀喜悦地去学习。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探求新知的心理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屏幕上显示出色彩鲜艳的太阳、地球、月亮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动画形式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但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产生了疑问,激起求知的兴趣和愿望。由此可见,巧用多媒体诱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创设了新奇的情境,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逐渐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也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再如,在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用fish动画,设计二分之一的各种折法,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教师及时点拨“纸的大小是相同的,为什么折出的形状不完全相同,却都叫做它的二分之一?”,这样一来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又使许多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这于孩子的思维特点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的功能,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教材的难点分散、易化,帮助学生形象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正确理解和掌握学习难点,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掌握数学思想。例如:在小学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节中,可制作一个课件,让一个由多个图形组成的房子分解成一个个小图形,可以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移动、变色、同步讲解、闪烁等进行分割,形象生动的描述图形分割的过程,便于学生切实理解房子面积的计算。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直线的一段,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借助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得出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使其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面前。生动形象直观。灵活多变的演示,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轻松地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省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启迪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厘米)从中得到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潜能,启迪思维,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协同作用,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了计算公式,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数学意识和数学情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的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我们深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随着网络教学的逐渐完善,只要大家共同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6月获山西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二

:如今,小学英语已经走进了农村,但是,农村孩子学习语言环境较差,办学条件简陋。农村小学教师课务中精力有限,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学手段丰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分析,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进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农村小学也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农村经济较为薄弱,教学条件简陋,硬件设施更是缺乏。尽管有诸多不利的因素,我们农村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唱、玩、演等方式,着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初步形成语感、语音、语调,培养他们简单的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

1、农村孩子胆子小,害怕害羞说英语。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又害怕说错被老师批评,也不太敢说英语。在课堂上,很多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2、课时安排较少,完成教学任务较难。学校每周只安排两到三节的英语课,三到六年级上册pep教材有六个单元的内容,两个总复习,一共42个课时。还要算节假日,单元测试还需要耽搁一些时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3、农村小学教师担任的科目较多,课务较重,整天忙于备课手写教案。据我了解,有些教师手写三到四科教案。教师的精力有限,没时间做教具,也没有录音机等教学媒体。因此导致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有的小学教师还存在使用传统“满堂贯”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学生还感觉到枯燥无味。这种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学生产生务厌倦心理,导致学生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4、学生的作业较多,任务重。学生每天至少有三样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甚至还有其他的练习要做。但是小学生年龄处于好动,贪玩。所以学生不完成作业,厌学的现象。

5、学生缺少家长辅导和监督。农村的家庭,大部分的家长都外出打工,看管孩子的是爷爷奶奶。老人关心的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更不要说什么教育了,最多是问“作业写完了吗?”其他的便不知道该如何过问。别说是辅导学生做作业,而监督学生的作业都办不到。农村父母对孩子期望不高是由于农村孩子的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并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大部分父母认为他们现在的生活过的不错,很好。只有少数的父母希望孩子“走出农村,过更好的.生活。”

1、让学生做好预习的准备。

上新课之前,先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去预习。将班上的学生分为每四人为一组,成绩好的参与差的,不懂的单词学生可以查查字典,或者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完成。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多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语气要和蔼,学生回答对了,给予表扬。回答错了,要耐心的引导,多说一些鼓励的话。

虽然农村的孩子较胆小,但是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语言要幽默并且风趣,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活泼课堂气氛中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孩子们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参与“演一演”,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单词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编一些儿歌,简单的句子方便记单词。比如:教学单词”house”,house,house,there is a house.  tree,tree,there is a tree.等等。

3、教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要怕麻烦,应该制作一些单词卡片,人物头饰,教学挂图,制作一些课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精美的单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课件,以便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

4、教师的教学段应该多样化。小学生的特点好动、好奇心强,教师上课教学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练习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等,只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都可以采用。

5、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题型多样化,题量难度适中。据我了解,我发现好多小学英语老师只布置抄写单词,而且每单词抄写几十遍。这样学生容易对作业产生厌倦,就会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

6、多与家长沟通,汇报子女在校的表现情况。多报喜,少报忧。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意识到学知识的重要性。针对课时少的安排,只有向学校反映情况,增加课时的安排。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迫学生学习英语是不成功的教育。只有创造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让学生想学英语、要学英语、爱学英语,才能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才能得到更可行的教学方法。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三

杨利蓉。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

小学科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环境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家庭实验。根据实验人员的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那么如何搞好科学实验教学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前认真检查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要逐一检查。如酒精灯,需检查酒精的剂量是否足够,灯芯是否完好,是否可以点燃。如小灯座,要保持内部接触良好,能让灯泡亮起来。只有器材完好,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另外,要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熟练地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一下效果,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规范而熟练地,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必要时还可对教材进行处理。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中对第二个实验是用烧杯加热煮熟鸡肉,这个实验需要时间太长,不适合课堂实验,可改为烤五花肉。这样试验时间缩短,实验变化加大,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食物的营养》实验中,教师只负责准备铁架台、托盘、酒精灯、碘水、镊子、培养皿这些必须要用到的器材。所有的食品――包子、白菜、米饭、鸡蛋、黄瓜、萝卜、瘦肉等都由学生自己准备。(教学论文)事实证明,准备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他们完全按照教师要求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食品,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好。

3.教师必须具有处理实验中突发事件的准备。

在实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准备实验时充分考虑解决方法。如演示《食物的营养》中,小刀要保持干净,以免引起食物混合,造成实验结果错误。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氧气瓶中需要加少量的水,以免水星四溅炸裂集气瓶底部。

二、科学实验中应注重的几个内容。

1.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课程,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使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太阳系的家族中,冥王星是一位姗姗来迟的小弟弟,它的发现和命名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佩西华尔?洛费尔认为,天王星和海王星运行轨道的误差是由于受到一颗离太阳更远的未知星体的影响。并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轨道,最后被年轻的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如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肉被烤熟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金属热胀冷缩》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会通过铜环吗?为什么?因为有前面《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两课做基础,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注重科学实验中实验报告的填写和汇报工作。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记载下来。这一环节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和总结,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一个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需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的需要。实验汇报是学生发现事物本质、科学真谛的必要途径。实验汇报力求做到“求同存异”。

如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时,让学生解剖油菜花,发现同学们的实验报告单上雄蕊的数量有的小组填的是6,有的小组填的是5或4,汇报时同学们就雄蕊的数量产生了争论,我没有制止学生的争论,也没有马上把正确的数量说出来,而是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几朵油菜花,说说有6个雄蕊的油菜花与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有6个雄蕊的油菜花开的很好,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凋谢了。我又提醒学生观察这几朵油菜花的雌蕊有什么不同?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说:“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的雌蕊要粗一些。”“喔!我知道了,油菜花本来是有6个雄蕊,是后来掉了的。”我听着同学们的讨论最后总结说:“植物的花担负着产生种子、繁衍新生命的任务。花朵传粉后,雄蕊的任务已光荣完成,这时花朵枯萎,花瓣、雄蕊凋谢,植物把更多的营养提供给果实,使果实长得更好。”学生很高兴,觉得收获很大。

4.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科学实验后要认真做好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做好科学实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更高的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621700四川省江油市三合镇双江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寻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数学又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只有联系生活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农村小学的学生在没有家长督促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把乘除法的相关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在学期刚开始,学生初次接触乘法的时候。我没有先急着给学生先讲什么乘法的意义呀,乘法怎么做呀。我和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是赶集的日子,等会放了学我们去赶集想买点什么呀?”学生有说苹果的,有说香蕉的,有说面包的等等。我说:“待会老师想买几斤苹果,现在苹果好像是两元钱一斤吧。老师想买五斤,我得带多少钱去呀?帮老师算算呗!”学生们就给我想带多少钱,有几个可爱的学生还告诉我说:“2加2加2加2加2,算出来就是十元呀,老师你带十元就够了。”我又问:“那老师要是想买一百斤呢?把一百个2加起来吗?”同学们说是。我又问:“那要是一千斤,一万斤呢?全加起来不是太麻烦了吗?”自然而然的给学生引出来乘法的来源,意义。学生也就很容易就懂了。

2尽可能的利用课堂上的每一个时间小缝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计算能力是学生的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二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往往是方法对,结果不对。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才有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农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农村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下面几个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1利用每节课的缝隙时间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九九乘法口诀”。二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我在每节课的缝隙时间里,都会和学生玩“九九乘法口诀”的一些游戏。甚至在学生站路队回家的路上都让他们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2.2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二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我在课堂上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出口算题,让学生既熟悉乘法口诀,又能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时不仅要求学生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

2.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我都会布置学生自己出十道和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计算题,并对学生提出要求:首先要认真校对,其次要自己计算、规范书写。

通过以上的方法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不再出现做应用题时方法对,结果不对的情况了。

3在日常教学中,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我所在的这所农村小学,学生放学回家后,家长辅导的很少很少,基本就是靠学生自觉、自学完成作业,复习、预习自己学到的知识。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能教你们一时,教不了你们一辈子,你们一定要学会自己学习、自己看书。这样在上完学以后才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3.1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在初始阶段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我会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我会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3.2充分运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3.3指导学生课堂小组合作,提高自学效率。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我经常会让学生在做完某一个练习后,先小组讨论答案,找出统一答案,再找出不会的,我在统一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3,4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认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的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1.凑整法。

凑整法就是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

1、加法凑整。

例:32+15+8。

原式=32+8+15=40+15=55。

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把几个数相加。

2、减法凑整。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

3、乘法凑整。

例1:25×14×4。

原式=25×4×14=100×14=1400。

先熟记25×4=100,125×8=1000;碰到25、125这样大的乘数先看看是否可以凑出4、8。

例2:25×32。

原式=25×4×8=10×8=80。

在熟记上面式子的基础上,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

2.巧用乘法分配律。

巧用乘法分配律格式为:m(a+b)=ma+mb。

例1:33×99。

例2:666×666。

3.找基准数法。

找基准数法就是先把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基数与项数的积。

例:623+595+602+600+588。

可选择600为基数,原式=600×5+23-5+2-12=3008。

4.熟记常用数据。

熟记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可以有效提高做计算题的速度。

口算练习。

47+53=6×5=7×5=。

52+39=1×8=2×9=。

27+53=2×5=15+19=。

52+17=24-2×5=。

6×9=49+16=33+53=。

52-7=32+47=6×5=。

4×4=7×6=6×9=。

9×7=9×1=52+27=。

43+20=9×3=29+39=。

36+56=3×3=6×5=。

78-5=70+27=76-3×1=。

92-4×3=4×6=7×3=。

55+29=54+28=9×7=。

2×6=26+30=60+32=。

2×2=29+67=56+24=。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五

观念转变,乃“数学课程整合”的先导条件。现在,很多高校的电教设备不论是规模抑或是档次上都处于领先水平,由于一些高校并非把这些设备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仅仅将其作为接受检查的展品。分析个中原因,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从而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应用的效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放在首要地位,此是“整合”的先导条件。具体来说,就要做到以下三个改变:一是必须改变旧的学科观念。要将数学知识有效融入多媒体课程中,更好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二是必须改变旧的`教材观。根据当前多媒体发展和多媒体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数学知识,设置相关课题内容,按照课题难度大小安排学习顺序与课时。三是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较大改变。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硬件可行,是“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硬件水平只是投入问题,如果没有硬件,整合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硬件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自筹资金购买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追求高档、不赶时髦,只追求可行实用;二是学校、社会、电脑公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硬件建设;三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力求实用、可行。

技术熟练,是“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许多学校采取“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方式,将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对于教师培训,既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又注重对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学习与掌握。既有全新教育观,又应有一定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多媒体和高等数学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必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与多媒体素养。教师必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与多媒体体系,认真研究本学科知识要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能表现学习内容教学媒体进行课程设计,把文本、图形、表格、多媒体动画等多维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使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变抽象为形象、变远为近、变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宽视野和启迪思维作用。另外,教师需要长期专业培养和多媒体训练。多媒体和教学整合,不是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积累。教师应掌握良好教学技能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常见的应用软件。加强对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培训力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处理简单故障,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第一,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发现、探索过程。强调利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迁移。此种整合,以数学教学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多媒体相互结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自主的、动态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数学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应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能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热情。

第二,处理好多媒体背景下师生关系。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一贯追求,并从理念和实践上都有新探索,总体来看,教师仍占据优势地位,在多媒体和数学整合课堂中,要注意处理好此种师生关系。现代多媒体引入,使师生内涵发生变化。传统教学,教师是知识拥有者、权威者,教师把自己拥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站在平等位置。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下的教学,打破知识权威神话,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从知识科学性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或许通过自身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得到教师并不知道问题或发现教师在教学上失误。从知识占有量看,教师和学生差距正在缩小,新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教师可能不如学生,多媒体与探究式教学整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放下“尊严”,真正改善师生教学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探究问题引导者、协助者,甚至合作学习者。

第三,对多媒体的使用持正确态度。尽管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者是基于多媒体环境支持,但并不意味着都要有多媒体介入,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而应根据教学学科特点,要考虑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必要性和目的,是否能在激发学生探究、协助学生探究、检验学生探究结果中发挥整合功能。教师虽可把多媒体融入教学,但如果只是作为教师进行满堂灌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和思维活跃性,达不到好的授课效果。多媒体是教师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为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教师应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努力研制出高水平、高质量课程设计,不断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使多媒体真正发挥促进教学作用。

3结语。

对多媒体技术和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进行多媒体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整合,必须建立在一定基础上,打好基础,按原则有效推进整合。因此,多媒体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整合才会奏效。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电教,(11)。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六

大城县第一中学,河北廊坊065900。

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实践、多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素质全面、有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一、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促进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上发生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树立新理念,使自己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手段,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创造者、开发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建立多实践、多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就是要使自己从原来的知识“讲授者”的角色,自然地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

新课标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中来,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要认识到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能让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选择性学习,能将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到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中,教师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层次,设计、选取适合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来进行学习。

3.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师必须认识到,使用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能使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课件来为教学服务,指导学生应用各种化学资源和课件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化学课上,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自己创作的或下载的化学课件,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化学知识,增大化学课的教学容量,还可在课堂上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来学习化学知识,从中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体系。这样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更自由的机会去探索化学知识,培养独立获取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时间、空间的突破。

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发布在校园网或internet的中学教学网站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查询和使用,给学生的预习、复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学生和教师可以建立电子信箱,跨跃时间和空间,利用网络中的在线讨论与不同人群进行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合作,逐步学会共同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提供不同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交流不同的学习体验,实现资源共享。

二、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具有良好的优越性。

多媒体技术能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方法集于一体,并赋与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它把各种信息通过细致的手段完美地结合。中学化学中有一些化学概念及原理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难以操作的实验和危险性实验。

中学化学中有一些较复杂、有危险性、要求高、难以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把他们制成多媒体课件。比如,高中化学中的实验室制取氯气实验,由于氯气有毒,实验室里如果没有通风橱,实验就没法做。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一实验制成课件来教学,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就避免了实验的危险性。

总之,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观念、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所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将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整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同时,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以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画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引入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解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当逐行出现诗句时,诗中的画面也随着变化,我把配有黄鹂在枝头上鸣叫的声音,一行白鹭飞上青天的画面及时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这样的情景和提问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因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许多老师都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汉字的音、形、义与学生认识事物、活的语言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说识结合。

首先,通过多媒体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在“找朋友”游戏中,掌握生字字音。如:戴婷老师教的《猫和老鼠》一文,让学生通过比较姐妹字:“迷、谜、眯、咪”进行找朋友,这样学生不但能从字形上理解词义,而且从词语中记住字形。其次,让学生在三次练说中认识事物。一说,语言尝试。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介绍《猫和老鼠》的影片,然后自由介绍这种动物,或是用一个词来说,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二说,语言的运用与积累。在给动物找名字的游戏中,再用合适的词来说各种动物。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

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比较枯燥无味。而通过多媒体参与教学,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观看生动有趣的影片后,主动练说,在游戏中,大胆练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通过三次练说,使语言训练层层递进,将识字与认识事物与说话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识字目的。

3.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随着一段段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画面出现,各种声、色冲击着学生,学生心中的感情油然而发,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4.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上课时我常常播放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在学生们仔细观看后我让同学们针对刚才所看内容纷纷质疑,并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5.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山村的早晨》这一课,我在总结山村的早晨的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早晨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家乡的早晨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山村的早晨”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信息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可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八

摘要: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人关注语文教材中罗列文章的讲授和练习模式的效率,很少有人关注作文教学。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病。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几乎为零,教师在其中几乎是“无作为”,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因此,要解决中小学作文教学难的问题,特别是受经济和思想等因素局限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目前很多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仍处于一种“放羊状态”: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作业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训练的内容没有系统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作文的布置也是临时想起来一个题目就布置一次,想不起来就一直往后拖,这次布置的题目与上次的训练没有任何关系,与下一次训练也没有任何关联。总之,今天的作文课,至少是农村中小学作文课,乱似一锅粥。下面我就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两方面做一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角度。

1.“优秀作文选”误导学生,学生对写作存有畏惧感。

现在市场上各种作文图书品种繁多,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这些“优秀作文”内容大多雷同,缺乏真情实感。学生看多了“优秀作文”,拿到一个作文题,他的思维习惯是:作文选里的范文如何写的呢?而不是围绕作文题寻找自我内心深处曾经的真情实感。所以,在农村师生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咬碎铅笔头。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作文,应该说他们对作文是很熟悉的,但他们对作文却一直心存畏惧。而越害怕就越写不好,久而久之,对作文就产生了厌恶感,并渐渐没了兴趣。

2.视野狭窄,积累不足。

3.感情失真,生搬硬套。

因为学生的阅读面狭窄,文学著作和报刊接触较少,且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也缺少观察。因此,写作文就犯难,觉得没东西可写。写作前总爱翻看作文书,希望借鉴别人的事例。所以学生觉得,写作是一套,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是另一套,于是,他们开始胡编乱造,不敢流露真情实感。空话、大话、套话、假话充斥在学生的文章中。另外,学生不知道怎么行文,特别是开头,开头总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他们喜欢仿造别人的开头,也不管这个开头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文章。

(二)教师角度。

1.作文教学缺少系统性。

一方面表现在教学时间的随意性。许多教师在组织作文教学时并没有定期规划,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随意地安排。另一个方面是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有很多教师在一学年的最开始时很少考虑本年度的作文教学目标。只是随便找作文题,这样写作便成了一个应付差事的过程,自然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2.观念滞后,业务素质水平低。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学校来说,农村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因为他们生活的文化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交流渠道相对狭窄,除了面对的几十个学生和十几个同事之外,没有更多的信息来源。而且,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农村教师不肯在教学上多投入,他们习惯用旧有的经验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因为自己的业务素质不高,所以就出现了老师也怕上习作课、只求搪塞、消极应对的情况。

二、解决的方法。

1.多阅读,会思考。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量既能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日积月累中增加文采。当然这种阅读不仅是为增长阅读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学会思考。清人王友彬在《围炉夜话》中说:“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湖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三个“悟”字说明文章离不开作者个人的感悟,有了“悟”,我们的心灵会丰富起来,思想也会渐渐成熟。

2.丰富阅读素材。

叶圣陶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因此,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用真情投入生活,感受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事、物等,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积累更多的生活材料。另外,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若天天坚持写,就能培养提笔就写的能力和好习惯。还可以采用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3.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从易到难,从少到多,降低难度,化解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厌恶心理。让学生先写好最基础的作文程序,做好最基础的作文训练。首先,交代学生写作文一定记得头一段尾一段,全文最少要有四段。其次,交代学生一定记得:好头文一半,让学生写好开头和结尾。第三,想方设法在文章中加入好词好句;写上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想法等;用上比喻、拟人等。第四,标点符号要用好,特别是说的句子,一定要记得。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多穿插一些小片段练习,帮助学生了解作文的各个部分和重点,有助于后面写大作文。

4.明确教学目标,讲解写作方法。

在每一学期的开始就做好作文安排,使整个学期的作文教学有条不紊。另外,上好规范的作文课并讲授一些写作技巧,这样让学生有“法”可依,避免盲目作文。

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依照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就一定能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参考文献: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8.

浅谈农村小学感性论文篇十九

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以下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范文大全。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478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