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论文(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1:14:11
人文素养论文(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7 01:14:11     小编:梦幻泡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短板并不断完善自己。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总结范文中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避免我们重蹈覆辙和犯同样的错误。

人文素养论文篇一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高级层次。在大量人文知识输入的基础上,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是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材内容的知识进行传授的。英语新课程的内容是每个单元都有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学方法是否适当,这就要求统观教材,认真备课,以达到上课时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有时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出自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素养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可以师生共同去发展阅读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阅读材料中的那些杰出的中外人物跨越时空的交流,学生能够感受他们的人格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憾和熏陶。例如,海伦的自强不息、特蕾沙修女的博爱、弗兰克林的爱国和博学都为青少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疏导,身教言传,在中外优秀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杰出的人文榜样作用的激励下,在教师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可以慢慢地育化出来的,在教学中自然会体验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英语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英语新课程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熏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许多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从事多年英语教学,已经习惯了就语言谈语言,就知识论知识的教学理念,而人文知识往往是一带而过,不能适应新课改中关于人文素养培养的需要。当前,英语教师不仅需要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还要用渊博的文化知识、比较广博的百科知识和解答能力,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

2.英语教师要让学习空间充满文化色彩。课堂是进行教学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但仅有课堂还远远不够,还要对学生课外生活进行有效延伸。利用课余间隙时间,师生可以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活动,分享阅读体验,提高人文素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需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从情境、篇章、词句中学习英语知识,汲取人文素养的精华。此外,师生共同布置励志的英语格言、优美的英语短诗、著名欧美名人名言、英语新闻播报等都是装点教室、宿舍、宣传橱窗的好素材,让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伴随着青少年学生一天天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人文素养论文篇二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文素养是个体在生命进程中积淀的关于文史哲艺、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突出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

[1]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知识内化为精神气质,外显为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传递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被认为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养是高职生立足社会、收获和谐人生的核心素养,对因弱化人文素养培育而饱受诟病的高职教育而言,寻找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格外重要,手机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可谓一剂良方,能够开辟人文素养教育新天地。

不少高职生的人文素养较为欠缺,这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

身为“90后”的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缺少风雨洗礼,又生活在极其复杂多样的社会转型期,物质生活较为丰裕但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自学能力不强,人文知识较为贫乏。

不少高职生思想浮躁,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既不能适应自我和谐发展需要,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文素养的高要求。

[2]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当代高职生生活在“泛娱乐化”时代,庸俗、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风靡全国,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工具理性泛滥无归,人文精神遭到藐视、蚕蚀和消解。

著名教育家涂又光教授甚至悲观地认为,人文精神被中国人(当然不是全部)批判、糟踏、欺辱、摧残、横扫,濒临绝灭,沦为垃圾。

[3]这很大程度影响了高职生的文化品位、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

面对亟需提升人文素养的受教育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却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一般较短,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

高职教育领域又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掌握技术技能得到足够重视,增厚人文素养则沦为附属品,“专才”教育得以普及,“工具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流行,而“通才”教育往往可有可无。

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并不缺少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但囿于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往往只有2年多,专业技能训练任务又较重,要想开设较多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举办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以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驾齐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边缘化、弱化人文素养教育。

厦门大学博士生高宝立曾问卷调查我国lo个省(市)、15个城市中27所代表性高职院校的4035名高职生,结果显示,89.9%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或者非常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

[4]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在短短3年内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养成独立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

二、智能手机是良好的教育载体。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通信技术将人类带入无线新纪元,移动学习由此诞生,而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这一便携式移动终端的联姻则开辟了移动学习的广阔空间,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正在变为现实。

高职生人人拥有手机,且机机联网,他们对手机又格外依赖,通过手机开展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

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

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

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

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

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

[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

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

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

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

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

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

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

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

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

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

人文素养论文篇三

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医学教育目标定位进行战略性调整。所谓战略性调整,就是大学为完成其本质使命,在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所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的主客观因素全面分析基础上,明确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各种规划和决策,进而依靠内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将这种规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评估、反馈与控制,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强化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一)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标。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是涵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目标必须具体,每一阶段都有那个阶段的特定目标。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包括八个方面:思想政治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心理素养、沟通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以专业为主,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传统模式是难以实现的。学校要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领导,积极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会人文教育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沟通医学院校和社会的教育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对人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按照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不仅形成目标层次递进,而且要有针对性,把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摒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旧观念,狠抓教学、管理、服务,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办学活动各个环节,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目的。人文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给医学生,但人文素养的养成,都必须经过体验才能完成。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探索实践、科学论证,在人文课程设置、文化氛围营造、以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人文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途径一:整合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创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课程是学生获得学位而必须参加的一系列学术计划,课程传达的是一所大学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标的诠释,课程改革成为大学教育体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良机。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或完人的一种成功教育方式。通识课程为医学生开设了广博的人文课程,涉及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三类。通识课程为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广泛接触新领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特殊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学校将国家规定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等,纳入通识教育体系。通识课程所占课程的总学时比例为15%,接近英国、法国、日本大学人文课程的水平。[3]途径二: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医科大学的文化格调和晶位是由以校训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包括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校风校规校纪等聚合而成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内的楼、路、馆、所等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他们特定的人文内涵,发挥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学生处、团委、人文教学部门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包括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作用是独特的。学术活动如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辩论赛、科技创新活动、学术问题研讨会;文体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节,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途径三:开展多层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人文教育涵养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灵觉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内在生长和文化化成的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自我熏陶、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大连医科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以理念先进、系统完整、功能多样、资源丰富为特色,围绕素质、能力提高的目标,努力构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互动、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

1.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实践教学。通过社会调查与考察、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文化艺术参观学习等活动,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体验教育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2.结合医学专业开展的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情况的调查、健康教育宣传、社会福利院义工、卫生法和卫生知识宣传、参加纪念遗体捐献志愿者活动等,让医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加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患者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

3.结合专业技能训练,提升综合素质。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培养学生主动配合、协调默契的团队精神,敢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2013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举行。经过两天激烈角逐,大连医科大学参赛队以出色、稳健、娴熟的临场发挥获得总决赛特等奖。4.结合就业与创业开展的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学生创业园,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提供多种条件支持学生创业实践,把学生初步具有的创新勇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体现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能力,将人文教育内化为人文素养,升华为人文精神。途径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人文教育的关键因素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大学不在于有无大楼,而在于有无大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德性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培养;教师的学术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水平。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环节。目前,医学院校缺乏既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又是医学专家的教师。医学人文教学上的诸多理念、理想与临床脱节,致使医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国外大学的做法值得学习,哈佛大学的医学伦理课程的任课教师,50%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为儿科医师,%为外科医师。[4]学院教学与临床教学必须深度对接,建设一支有医师参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是加强人文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将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过程,促进医学生科学精神等道德的形成,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人文素养论文篇四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思想觉悟;具有投身改革、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具有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自强不息、求实创造的优良品质。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记录学生组织或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要求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社会能力;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体现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要求大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专门知识和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能深入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熟练掌握一到两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对知识结构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有总体性的把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具有对新技术、新观念的跟踪和鉴别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习惯。

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反映学生参与的文体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经历。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具有开拓进取的健全人格;具有适应环境、善于调节的健康心理;具有胜任学习和工作的健壮体魄。

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记录学生组织或参与的社团活动,所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及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也包括在校外所兼任的社会工作。要求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和睦相处;在社会工作中,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应变能力,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学会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本领。

技能培训及其它记录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取得的成绩。要求大学生提高双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以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其它技能培训证书或从业资格证书。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有“通才”与“专才”的争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社会分工的“专业要求”和社会合作的“社会化要求”之间的关联。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深刻体现了不同需求之间的关联,即从上述六大内容入手,铸造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共同平台,突破狭隘专业划分所带来的知识局限,从而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培养通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20xx年以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已经在上海、重庆、山东、湖南等地高校成功进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试点工作。从各试点单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对于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紧扣高校育人中心工作,适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一般来讲,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应重点做好“四个环节”的落实工作。

1、职业设计指导大学生活是职业生活的前奏。大学生职业计划的成败,不仅是大学生自己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一所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指导,要理清专业目标与社会需求、兴趣爱好与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

2、素质拓展训练所谓素质拓展是要求大学生首先满足基本素质要求,即大学的培养目标规格基础上,培养具有充分个性和丰富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素质。全国高校普遍开展的“挑战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均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载体。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过程就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求我们主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积极争取社会参与到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过程中来。在素质拓展训练中,要采取“请进来”、“推出去”等多种途径,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等活动,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与社会接触,从而能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中积极吸纳社会的参与,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自觉提高综合素质的主动性,而且使社会在参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过程中强化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认同。

3、建立评价体系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试点过程中,应当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公正合理、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拓展认证体系和操作程序。在认证环节中,认证内容的合理性、认证程序的可操作性事关“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成败。

在开展认证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并努力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规范《大学生素质拓展书》的认证内容,逐步健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的指标体系,尽可能以客观选项代替主观评价;第二,不断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评价体系,形成开放的、自我完善的认证机制;第三,吸纳学生和社会的参与,建立起与认证组织体系相对剥离的监督组织体系;第四,加强对认证队伍的选拔和培训。

4、强化社会认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素质拓展认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必须推动认证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要着手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要建立高效安全的素质拓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不但对学生的认证工作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分散评价,集中控制,而且社会公众和用人单位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根据授权权限,直接进入到高校网络数据库中查对学生的素质拓展情况和认证情况。这样做,不但使高校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获得师生和社会舆论最大限度的监督和保障,而且将形成有效的素质拓展机制。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使高等教育重新审视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职能,又结合社会发展赋予人才观以科学内涵。如果在环境的变迁中轻视大学的育人职能,放任教育的异化,则很可能重现孔子之忧,即“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在如下话语中定能得到彰显,“大学固然应当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大学教育也应当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个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熟的个人”。

人文素养论文篇五

[摘要]人文素养是一种个人内在的素质与修养,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意义重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尤为迫切,在教学中,培养其人文素养更是十分必要。因此,我们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将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在学前教育声乐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利用情感体验渗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探索学习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中集中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它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即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对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教师,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教师的核心之一。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自身素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不仅她们的言行对孩子们影响巨大,她们自身的修养对孩子们更是意义非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实人文精神,才能胜任和无愧于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特点,发挥专业课程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声乐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乳交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丰富的内心体验下、在优美的外在表现中,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情色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重视声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声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傅国庆.歌唱技巧与修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3]易建勇.人文素养读本[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人文素养论文篇六

视频时长:03:57人文素质与创新意识1郑强。

播放:21706次评论:11140人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能力,将人文知识中内含的价值———人文精神向个体身心中内化.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促进他们人格、气质、修养等品质的形成.

护理专业学生生源大多来自理科考生,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重理轻文”,由此造成他们人文社科知识“先天”有所缺失.进入大学以后,医学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少.在课堂教学中,虽开设了一些社科人文课程,但大多数为选修课,学生对其重要性认知不够,所以收获不大.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人文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能明确的说出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给自身和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在将来的职业期望上,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操作技能就能胜任护士这一工作,而意识不到“人文素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2.2现代医学模式将医学人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拉底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可见,语言的重要性甚或超越了医学科技手段本身.

必然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由此可知,护理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医学发展的要求,就不仅要培养护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护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将人文修养列入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去.

2.3人文素质是优秀护理人才的必备条件。

比如专业研究时的论文撰写,文字就功底非常重要.众所周知,护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求职中,考核的不仅仅是护理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仪表仪态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近年在毕业生就业中我们发现,专业成绩优秀的护生并一定能在求职应聘中占得优势.有些学生,专业成绩非常优秀,但在应聘中却屡屡受挫,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人文素质.

这些求职失败的护生,要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么语言表达能力差,要么狂妄自大或过于自卑,要么仪表仪态逊色等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护生中,那些专业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好,心理素质过硬,有责任感、道德感的护生,明显受用人单位好评,他们发展的更快.

3.对策思考。

3.1树立护理教育新观念,将人文教育纳入护理教育目标体系中,强化人文意识。

加强人文知识素质的培养首先就要从观念上转变.要树立护理教育的新观念,切实将人文教育纳入到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去,增强人文教育意识.

要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到与科学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意识到人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各种形式,如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学生社团活动,班级主题教育等等,以护理专业的先驱者“提灯女神”

南丁格尔精神教育学生,把勇敢、仁爱、无私、奉献作为护理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3.2重视人文学科教学,完善人文学科教育体系。

提高人文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引发护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从这些学科教育中获益.如果只是单纯的改善学科设置而不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重视人文学科教学只能是流于空谈.

人文:古典诗歌赏析与人文素质提升(上)-程郁缀。

3.3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如知识讲座、主题演讲、社团活动、读书班、学术沙龙、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如义诊、健康知识宣讲等,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工厂、农村、市场,访贫问苦,了解社会生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高校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在护理学教育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必将大大提高护理教育的质量,为保障和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梅华.浅谈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9).

[3]谢慧莲.弘扬民族文化,渗透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4]郑舟军等.改革护理教学方法提高护生人文素养[j].南方护理学报,(9).

人文素养论文篇七

1.1激发学生的人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的主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热情,尤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语文作为母语与传统文化的媒介,不仅需要短暂的教学学习,更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经典美文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表现在文字语言运用方面,还表现在美文所蕴含的哲学思维、艺术方法等方面。因此,经典美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培养人文学习的情怀与习惯。例如,在阅读爱国情怀、忠诚之志的诗篇时,如岳飞的《满江红》,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会产生浓烈的爱国情怀与忠贞之志,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在阅读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如祥林嫂时,可以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于当时人们的压迫与妇女所承受的压力。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是那个时代的声音代表。

1.2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美文不仅可以带来视觉的享受,同时也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与品质。在经典美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语文课本中的经典之作,或者阅读国外的优秀作品,从而拓展知识视野,增强知识文化涵养,通过大量的阅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辩赏能力。《简爱》中的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凄美的爱情故事,教育人们要对爱情忠贞与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红楼梦》中的人物不同性格的刻画与事件的描写,堪称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工程,同时也传递出封建社会对于人们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压迫,以及对于门第观念的根深蒂固。

2.通过经典美文读写提高幼师人文素养的策略。

2.1精读经典美文,引导学生形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经典美文犹如巷子里酝酿已久的美酒,需要细细品味以及仔细专研。因此,老师们通过让学生们朗读、默读以及深思等方式,理解文章所讲述的中心主旨与语言技巧;然后通过课堂发言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与见解,不仅训练学生勤于动脑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形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在下课后,通过布置相关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与文章相关的内容,如作者的时代背景、语言技巧以及思想感情等。这些形式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更深一步的理解。还可以通过选读一些优秀的课外的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例如莎士比亚的《一千零一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2开展经典美文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经典美文读写比赛伟大的领袖与诗人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明,对于文章的应用,是考验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因此,可以带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名人大家所留下来的经典古诗词之作或者现代文之作,这比现实生活中课本上的文章,更加多了一层与作者真实创作标本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还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美文读写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真正掌握与拓展视野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比赛中可以增添现代名人大家的作品,了解现代的写作手法,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作品。这是对我国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一种学习与继承。例如可以对优秀的美文进行背写,如《再别康桥》、《蝶恋花》等,可以考查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文章的记忆。

2.3改革语文考试理念,树立人文素养终身学习思维要想树立终身学习与素质教育,就要改革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将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将传统的书面期末考,改为平时的行为表现加上人文素养表现以及试卷分,这种方案不仅考查了幼师写的能力,也考查了幼师口语表达的能力,具有实践性与现实性的特点,适合我国培养素质性人才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确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真正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幼师不断升华自身精神境界的方法。如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老舍,一生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达到了文学大家的程度。而对于那些只关注技能学习的学生,很显然他们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会被社会所慢慢淘汰。因此,关注终身的文化素养的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4通过经典美文读写,注重礼仪教育、内外兼修虽然当今世界比较追求自由、开放的价值观念,然而过度的追求时代价值观念,也会产生消费精神的消极效应。对于幼师来讲,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因为幼师接触的是儿童,幼师的言行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师通过经典美文读写,吸取精华养料,放弃“粗鲁”、“举止不雅”、“怪异”,这样会让幼师变得更加文明、举止得体。这正是我国幼儿教师身上所缺的东西。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将来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我们从新闻上经常看到国人到国外旅游出现的不文明的想象,尤其他们的行为举止,实在令人汗颜。因此通过幼师的人文素养,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无疑是改变国人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幼师需要通过经典美文读写,注重礼仪教育、内外兼修。

3.结束语。

幼师人文素养的养成对于幼师的日后工作、生活以及学前儿童乃至祖国未来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学前儿童,因此加强幼师人文素养的培养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典美文读写是培养幼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解决现实所面临的文化素养不足等问题,起到现实性的作用与价值。精读经典美文,引导学生形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开展经典美文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经典美文读写比赛,改革语文考试理念,树立人文素养终身学习思维等方式,是提高幼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策略。因此,经典美文读写对于中职幼师学生来讲,将是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养论文篇八

我一直觉得音乐的世界是一种虚拟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着不同种类的人的心情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识层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何,他都具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音乐鉴赏的能力。音乐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只限于欣赏的品位和能力。对他的了解并不仅仅限于听上,要从各方全面了解。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情感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音乐鉴赏是我们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我们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我对音乐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只是喜欢而己。以前我一直在追求能够听懂音乐。直到有一天,从音乐鉴赏这门课中明白到,音乐是没有人可以听懂的,听的只是一种感受。

说通俗点,我更喜欢摇滚乐队,也私心的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棱镜乐队。棱镜乐队,2015年4月成立于成都。乐队成员是兄弟俩:陈恒冠(罐子),陈恒家(咔咔)。陈恒冠年长弟弟6岁,是乐队主创担任制作人;咔咔负责混音,录制,编曲部分。后又加入贝斯手仨儿、鼓手隆隆和键盘手孙晓凡。第一次接触棱镜可能是听了网易日推的《你过来》,然后又一次无意中听到了另一首《总有一天你会出现在我身边》就觉得这个乐队风格很特别呀,超级温柔,是那种来自南方的细腻,让人特别舒服。然后马上就找来别的歌听听,《克林》也是一如既往的好听,所以就开始对其他歌也抱有期待了,一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其实我觉得我听歌还是比较挑的,说喜欢民谣吧,有的歌手还是欣赏不来,说喜欢摇滚吧,又不太爱听其中有些吵吵闹闹的音乐。棱镜真的是第一个让我有感触的乐队了,从前听民谣大都是一个人的声色犬马,各安天涯,棱镜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觉,他不是民谣,更不是摇滚,说流行吧也不是很流行,我也不清楚他们是什么,只知道他们带给我很多感触。这个乐队很新,做的音乐很舒服。我不是专业的音乐人,但是喜欢他们的音乐,就仅仅是喜欢,非要概括他们的音乐风格的话,应该是民谣混合摇滚带点流行。罐子是机场的飞机机械师,之后因为不喜欢飞机的机油味和半体制化的公司,决定追求他喜欢过的生活。他说,前几年他是被生活所选择的,但这几年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我过得很舒服,我满意我的生活状态,所以做的音乐也很舒服。”“我的音乐就像我的宠物狗,主人不会强加他和别人握手,所以他过得很舒服。”《机场雷雨》是棱镜乐队的一首很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歌,我主要喜欢的也不是这首歌的旋律、节奏或者歌词,主要是爱那种氛围感。机场雷雨声开启整首歌,整座城市都在看着一个飞机机械师挥舞着指挥旗,指导飞机降落。雨水打在罐子厚厚的眼镜片上,打在乘客初到这座城市无所谓的心情中。你在一架夜航飞机上,客舱的灯调暗了,和一群未知的人,飞向一个未知的目的地,你不知道未来怎样,只能闭上眼睛,飞机驶入云层的黑暗里。反而是跑道上的罐子更加淡定与从容,并点燃了一根黑兰州。罐子是兰州人,好巧不巧,我也是兰州人,所以我更有了一种喜爱对于他们。罐子从小和吉他手弟弟学古典音乐长大。所以情怀相比于摇滚精神要重一些。棱镜乐队的歌很有动感,但却很可以让人平静下来。在听完最后一个鼓点后,可以让我想一些东西。就像电影一样,好看的片子是可以让人散场后静下来,回程的公交上拉着扶手,想一想关于自己的、关于他人的、关于生活的、关于热爱的油盐酱醋茶和理想。其实棱镜乐队的歌更多的是生活和热爱,而并非理想和白日梦。他们的歌会很有画面感,你可以看到《机场雷雨》中的飞机机械师在跑道上违反规定点起了烟,烟头落在雨洼里。可以看到《旧时除夕》里的母亲开心地陪着孙子们在跑,却看着门外,儿子几时回。可以看到《等你降落》机场候机楼的眼神和期盼,男生抱了一束并不鲜艳的鲜花。你会发现,这就是生活,这就是音乐。不存在25岁就死,75才埋的道理,生活一直会继续,你总会有感悟和理解。棱镜乐队说:一切的事情,都是在你没准备好的时候就开始,在你准备好的时候就结束。生活也是如此,你猝不及防地诞生在医生的白大褂和亲人光怪陆离的眼神中,当你看透尘世后,才沉沉睡去,并一去不反。所以棱镜他们只是在折射生活中发出的光,让你思考自己没有过好的人生,并教会你前进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棱镜乐队,这就是生活与热爱。他们的音乐起初只是为了连接彼此,但在后来的音乐创作中,他们用音乐记录下更广阔的世界。陈恒冠说:“棱镜乐队记录的是每个认真生活的人的故事,希望能透过棱镜,你成为你。”一切艺术家总有发现美的天赋,他们构筑的理想国出自真实生活,也确实高于生活。作品里没有高歌猛进的呐喊;没有粗鄙褴褛的现实;没有痛彻心扉的决绝;也没有奋不顾身的勇气。一切都是平和的,只是一个安安静静在讲故事的人。几乎所有的文艺工作者,身上似乎都拥有一个特质。在被枯燥的生活磨平棱角的前夜,他们依旧守护着心里的那份热爱,比如一个画家梦,一个作家梦。一个辞职的飞机维修人员拿着一把吉他,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梦。拉着弟弟,一个负责主创制作,一个负责混音编曲,就这样,未被磨平的棱角变成了棱镜。6年来,14张专辑,棱镜的每一首歌都散发浓浓理科生味儿的极致浪漫,尽管没有名声大噪,但真诚的音乐总会被有缘人听到。在他们的歌里面感受自己的故事以及专属棱镜的温柔,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想像《克林》一样洒脱,热爱生活,无所畏惧,跨上摩托车戴好头盔,上扬着嘴角,骑行在未知的路上。南京巡演,台上唱着《总有一天你会出现在我身边》,穿着白t的短发女孩从后台慢慢走上舞台中间,这是她一生中最勇敢的瞬间,今天她来向台下喜欢的男孩告白。全场起哄,女孩依旧将告白到底。告白内容如下:我是来跟喜欢男孩子告白的,一直说有事想告诉你,现在我讲了,我喜欢你。之前我是想一个人流浪的,但是遇到你之后不一样了,我想带你走进我的生活,也想进入你的生活,我想把我所有喜欢的事情都介绍给你,想和你看我所有喜欢的乐队现场,甚至连今天喝的奶茶有几颗珍珠都想告诉你。但是如果你对我们这段关系有另外的看法,我也愿意尊重并接受。遇见你之前,我一直活在上一段感情的痛苦上,我不愿意走出来,也不想别人拉我出来,经常自闭。但是你出现,我所有的难过,都因为你消化掉了,那些折磨我的瞬间统统消失不见了,我可以满心欢喜的拥抱春天,所以很感谢你出现在我身边,我希望和你一起经历所有的美好,也希望你遇到所有的不美好,我都可以在你身边陪你。明天周六,可以把我们一起出去玩,改成我们去约会吗?这个视频,我看了好几遍,也分享给了几位朋友。我一直在想,人好像是要抱有总有一天你会出现在我身边的爱情期待,也还需要主动和她靠近的勇敢。女孩上台告白那天是3月29号,将近两个月后的5月20号,棱镜乐队发表了他们的新歌《这是我一生中最勇敢的瞬间》,歌曲的创作源泉正是源于女孩的那场勇敢告白。除了歌词里隐藏着女孩那天的告白词外,歌曲的副歌之处还收录了女孩告白里的那句,“明天周六可以把我们一起出去玩,改成我们去约会吗?”。世界上摇滚乐有很多种,金属、朋克、英伦等等。浪漫主义摇滚乐,是我听到某支乐队后脑海中不自然浮现的一个名字,这个从未在真实历史中被使用的两个名词,是我认为这支小众乐队最恰当的形容。我想了很久,音乐素养论文到底写什么,想了很久,还是想写勉强算摇滚的棱镜乐队,也不算偏体。为什么写他们,想来大概是,他们的每一首歌都可以把我带入到里面。他可以让你在孤单的时候想起曾经的美好,让你在身边有人陪的时候感觉到世间的温柔,最后也希望我们都能做勇敢的人。

人文素养论文篇九

图书馆是高校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逐渐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逐步实现科学化的建设模式。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下,高校的教育目标逐渐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迈进。本文立足于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信息素养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对策,以突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并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对社会形态发展起到了促进性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成果息息相关。在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这不仅体现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获取缺乏准确性和高效性。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自主获取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及核心环节[2]。图书馆信息获取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高校图书馆用户之间的信息检索技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检索效率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信息检索中的范围过于广泛,导致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不能准确、有效获取,此外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文献传递的使用方式,导致信息资源获取缺乏准确性和高效性。

(二)现存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存在滞后性。

首先,图书期刊的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即使是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一向很快,也难以实现图书资源的完全优化。其次,数字化资源的全面普及和发展需要昂贵的费用,而在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图书馆的用途在于辅助在校学生、教师等人员进行学习和科研。但由于人力资源及经费等问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建设仍不尽如人意。最后,随着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数字化图书馆理与用户的客观需求形成矛盾,导致图书馆信息在更新方面存在滞后性。

(三)信息服务缺乏专业性和完善性。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对学生的查阅方向并无足够的了解,并不明确学生的真实需求,这就导致图书馆理者只能按照传统的思维进行图书馆信息管理,保障数字化图书馆运行的畅通。在此种情况下,图书馆管理者提供的信息与用户所需出现矛盾,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此外,用户获取资源后需要进行反馈,但并不了解反馈的对象,导致公开征集管理经验的渠道难以顺利实施,图书馆则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一)发掘现有资源,提升服务质量。

1、优化图书馆内文献资源,适当调整藏书结构。

随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知识信息时代来临,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教育体制变革的大环境下,图书馆的藏书风格更加趋向于文理得当、结构合理,更有利于开展创新教育。在文献收藏方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始终坚持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选择新方法、新科技的书籍满足广大师生对文献的需求。同时,可通过高品位、高质量的藏书方式,促进院系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往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加强图书馆内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机制。

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3],随之产生的数字化图书馆满足了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数字化图书馆更趋向于文献载体多样化、检索便捷化、服务自动化,将网络带到图书馆内。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秉承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原则,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图书馆的服务机制也逐渐创新,服务更加趋于人性化、专业化、合理化。通过加强图书馆馆内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机制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适宜创新需求的文献信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相对较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而此种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由于现阶段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更加趋于多元化和专业化,这则需要馆藏资源中的电子出版物数量不断增加,这对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刘国钧先生曾说[4—5]:“图书馆在教学上所负之使命,即甚重大,故图书馆员之素养,关系至为重要”。可见,强化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教育是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工作理念,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不断深化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改革。其次,图书馆内推行岗位轮换制,建立以高校学生为核心的新型服务,强化图书馆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后,满足广大师生对各类文献和信息的需求,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强化“第二课堂”功能,营造创新氛围。

图书馆与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场所,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铺设全新的道路。高校图书馆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其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可变性及可塑性相对较强。图书馆不仅可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同时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和缺陷,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图书馆中大量的文献资源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局限,使学生的视野拓宽,更有利于激发其创造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图书馆通过全方位的合理构建,为学生提供了校园内的“第二课堂”。图书馆中的导读工作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对导读工作的重视度,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利用图书馆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针对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不同特征和知识结构模式,开展分阶段的导读计划。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导读教育措施。大一学生主要进行启蒙教育,大二学生进行深化教育,大三学生则需进行社会、工作等实用性导读教育。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民族进步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科技的竞争和生产力的竞争,究其根本均可视为人才的竞争。而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将人才培养与创新相结合成为高校教育中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内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检索的重要场所,也是集信息人才与信息网络为一体的资源集中地。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首先,高校图书馆中具有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是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中心,在特定领域内,储存资源相对较为完整,可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随着电子资源不断完善和普及,图书馆内的文献信息结构不断完善,文献质量不断提升,使图书馆的第二课堂效应延伸和扩大。在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的21世纪,多媒体技术使高校图书馆向信息素养教育更进一步。高校图书馆内不仅拥有馆内局域网,还可与国际互联,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新鲜资讯,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其次,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创新能力,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优势。图书馆的建立和完善,为高校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个性化培养的自由空间,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内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前沿思想搜集并整理出来,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科研及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最后,图书馆内收藏的专业期刊、会议论文集以及专题论文均为实效性较强的文献,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优势。从某种程度上,图书馆内的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更快、更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此外,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相对较为具体,更易引发学生思考,保障学生的创新活动位于学科前沿。同时,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拓宽学生思维,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不竭动力。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群体,高校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应用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也是责无旁贷。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查询功能、资源提供功能以及网络信息处理功能等多方面优势,充分发挥自身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作用,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1]王琳琳,张旭。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7):84—86。

[2]杜红。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信息素养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1):94—96。

[3]黄亚平,邓艳华。“卓越计划”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思考与探索[j]。文教资料,2015(16):131—132。

[4]张楠。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8—80。

[5]王新霞。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33(3):42—44。

人文素养论文篇十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主要存在着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对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等一些问题。因此,强化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也要树立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教育。

1.职业素养定义。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也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及职业意识等多个方面。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出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自信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2.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在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并且最终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如果缺少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有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的人,就是因为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由此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

价的重要指标。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

1.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令人堪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甚至在尚未踏入职场之前,择业观就已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尽管我国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整体状况不错,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2.对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将素养教育真正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职业素养教育还缺乏整体计划与安排。即使有的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并没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职业素养培养针对性不强,导致了大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热情,要加强素养教育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1.培养职业意识。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中国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这已经成为了极其普遍的现象。

2.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

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感恩、勇于承担责任。

3.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1.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只是依靠着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专业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匮乏,队伍不完善。职业生涯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都来自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等,尽管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掌握得比较好,但是让他们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去对大学生进行。

职业生涯教育却有很大的困难。

3.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全面。很多大学生只知道有就业指导中心,但仅知道这个部门是负责统计毕业生信息、搜集并张贴用人单位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的。但是自己在就业方面遇到难题,却不会咨询就业指导中心。

总之,大学生职业化素养机制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高校要加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力度,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个性特征建立学生档案,做好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李华平.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及出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06).

人文素养论文篇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之一是人文主义。这类人文主义主要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1]在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们要对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反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而进行有选择地传承。笔者认为,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以人为本,关心人,

护人,尊重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正如著名学者叶嘉莹说的,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和“带着一种兴,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力量,是能够呼唤起你的

心灵

深处很多美好感情和高尚意趣。”[2]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要通读大量的古典诗词,并且进行一番细致的研究,对诗词中主要的人文精神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并对课堂中想要强化的人文精神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如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人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渴望不朽的生命意识、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等等,以便在具体操作上融会贯通,增加课堂上的知识含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条好的“导语”,可以达到先声夺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在诗词教学中,教学要对导语精心设计,争取在第一时间里吸引住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丰厚的人文精神。如在李白诗歌教学中,可以用一系列

关于

李白的诗句介绍作者:小时候他是贪玩的小孩,后来认识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开始认真读书,为以后成为大诗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应唐玄宗之召入京,李白以为大展鸿图的'机会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京之后发现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失望之际举杯销愁,“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最后被赐金还山,李白仍然保持自己的高傲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激情四溢的介绍中,学生对李白追求自由的人格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大量引用诗句,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诗词的作者,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诗人、词人,大都是名声显赫,经历非凡的人,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如在苏轼诗歌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关于他的趣事,如他和佛印针锋相对的故事:有一天苏轼和佛印聊天,问他:“你看我是

什么

。”佛印一丝不苟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听到后很得意,佛印又反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故意难为一下佛印,就连忙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之后苏轼飘飘然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和她吹嘘今天一句话噎住了佛印。苏小妹听了一直摇头说,“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下了,佛印因为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因为心中有屎,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让学生在风趣幽默的小故事中,体会到其中的哲理:

生活

本是如此,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它,它会回报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心中有佛”,让快乐、仁慈、慷慨、善良和爱在心底生长,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反之让仇恨、愤怒、偏见在心里占据上风,世界就会变得无比丑陋。在看似无心的诗人小故事中传达一种宽容博爱的人文思想,可谓“润物细无声”。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要有探究精神,注意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探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屈原的《离骚》,有

同学

提出自己观点,认为屈原不识时务,应该学会变通,正所谓“邦无道则愚”,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显得很正直简直就是自掘坟墓,也有同学提出这正是屈原的可贵之处,坚持自己理想,固守自己节操,“虽九死其犹未悔”,接着通过对文本的再阅读,仔细讨论和探究,普遍认为一个人要适应世俗是比较容易的,而像屈原那样身处逆境还保持高洁品质就显得极其难得,从而为他的执著精神和理想主义而感动。又如在陶渊明诗歌教学中,对作者归隐山林的做法,学生未必都持欣赏态度,他们会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确实是挺潇洒的,到达了一定的境界,但倘若正直的有才能的人都这样看淡仕途,回归田园,那么也不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对这样的质疑,教师也要加以正确引导,不能简单的表扬或批评,而要具体分析:可以从他的动机出发,陶渊明不做官是不是他不适合做官,还是他不愿意做官,还是两者兼有,可以借此推测他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再从他做这事的结果看,他在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独特的“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最后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陶渊明选择的合理性,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或许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并非漠不关心,但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难以实现个人的意志自由,只能在诗歌中、大自然中

寻找

到自由。这样,既避免了在现实冲突中遭到危险,也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为后代文人开辟了一条寻找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新路。

在上完许多爱情诗词,如《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之后,可以让学生动笔写写: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观是怎么样的,向往哪种爱情,是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如果自己是焦仲卿会做出

怎样

的选择?谈谈自己对《氓》里面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看法。在写作中,学生自然会认真思考爱情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树立自己的爱情观,人生观。五、在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人文素养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灵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优秀作品能够凭借自己力量征服学生,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课文中的诗词数量有限,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如关于诗人的人物传记,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对诗歌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诗论专著,如朱光潜的《诗论》《谈美书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诗歌理论素养,培养自己对诗歌的语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总之,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诗词教学这一平台,多下功夫,多想方法,为传承文化,提高国民人文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文素养论文篇十二

当前,广大中等职校认真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但人们还缺少针对具体专业类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由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职业素养的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如果人们不能密切联系具体专业类型,对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人们对职业素养内涵认识存在差异,既有抽象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习惯等认识,也有具体的工作责任心、耐心,严谨、踏实作风,公平法制观念等非常具体的认识。因此,人们对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五花八门,导致职业素养培育的层次性不清晰,影响了职业素养培育的成效。人们需要建立整体的职业素养培育架构,明晰职业素养培育范畴,同时要明晰面向具体专业、具体职业、具体岗位的职业素养内涵。

当前,人们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开展职业素养培育,课堂教学、顶岗实习、校园活动等多途径、多渠道展开,但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性有待检验与反思。虽然职业素养培育的理想目标是促进学生职业活动中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讲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但实际上,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对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考验,需要职业教育过程长期的、反复的培育。因此,职业学校要注重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奠定职业素养基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实际职业活动中勤学苦练、自我修炼、主动提升,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

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相协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发生重大变化,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广大中职生走向社会,面向的往往是全新的世界,陌生的天地。因此,职业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高职业素养培育的时代感,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专业类型培育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地、主动地寻求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切实提高广大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当前中等职校开设的专业一般都对接市场需求,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等诸多环节,深入研究具体专业的特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中,我们要全面贯穿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培育宗旨。事实上,面对具体专业类型,我们要明晰的职业素养培育内容,目标越具体越好,越细化越好。通过职业素养培育目标的确立,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所需的观念意识,形成职业素养所需的.情感态度,建立职业素养所需的思维方式,养成职业素养所需的行为习惯。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职业素养培育基础。

中等职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的客观条件。一是要加强校园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对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为加强学生专业实习,促进学生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准备物质条件;二是要加强理实一体化技能教室建设,加强现代信息化手段应用,如多媒体教室、理实一体教室、电子录播系统等现代教学设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三是丰富校企合作形式,通过引企入校、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合作形式,搭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平台。

3.加强企业学习调研,深化职业素养培育对接。

职业教育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课程与岗位对接,中等职校广大教师要主动走进企业调查研究、学习参观,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对接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全面优化学生职业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更要把企业优秀文化吸纳到学校教学过程。加强企业调研,既要选择规模较大、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企业调研,也要选择广大职校生最可能就业的行业企业调研,切实提高职校生职业素养培育与企业的对接程度。

4.加强全员育人实践,充实职业素养培育力量。

为切实提高广大中职生职业素养,中等职校要建立全员化育人队伍,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班主任队伍、任课教师等是责无旁贷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主力军。而宿舍生活指导老师、车间实习指导老师、食堂工作人员、校园安保人员等,也要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全员化育人实践,首先是要以己为范,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次要有意识、有目标地教育与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修炼职业素养,涵养职业素养。

5.加强有效途径探索,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实效。

中等职校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是比较艰难的事情,一是由于职业素养内涵丰富,学校难以面面俱到,二是学生对象众多,中等职校学生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培育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中等职校要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以整体性职业素养架构为引领,既要注重公共职业素养培育,也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加强行业职业素养培育、岗位职业素养培育。要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课程点滴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课程浸润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实习实训课程仿真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顶岗实习实境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明方向、选途径、增实效。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浓郁职业素养培育氛围。

中等职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职业性与人文性校园文化有机统一。要通过文化育人,文化熏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特别是公共职业素养的修炼、提升。一是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引领,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品德修养水平;二是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熏陶,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校园环境建设以整洁干净为目标,融合企业文化元素,注重文化氛围浸染;三是以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为锤炼,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磨练意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经历,发展个性,创新思维,让广大学生浸润其中,自由生长,使职业素养不断生根发芽。

作者:葛锦林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人文素养论文篇十三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因素,并进一探讨了加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且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导致学生人文素养不高,而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有很直接的关系。

因此,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提升文化基础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随着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为了突出教学特色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断增加实训教学课程以及专业教学课程内容,然而教学课时是有限的,这势必造成高职院校会对基础课程教育进行大幅度的消减删除。

导致语文课的时间得到了缩减,但是教师为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只能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删改,有些完整的文学作品被处理成一些零散的重点知识内容,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以及文学素养不高,在教学中偏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从而使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转变为逻辑思维较强的知识讲授课程,与其他文化学科课程基本没有任何差异,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使语文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1.2价值导向偏向功利化。

让全校师生认为语文课程是可以可无的课程,专业课程更加重要,导致教师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中,仅把重点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不注重把文学的特有的艺术魅力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只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过程,从而忽略了课外阅读,进而导致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人文素质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其他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素质等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成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的方式等,对促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具有很大助推力。

高职院校要改变自身的功利教育观念,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定制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语文课程教学的占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推动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

2.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德育水平。

从而导语文教学课堂索然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坚实转变自身的观念,自觉提升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把艺术魅力引入教学课堂,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高校对于这类教师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从而使语文教师不断巩固语文专业基础,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把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趣融入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增强语文教育课堂的生动性,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以及对文学作品的于都兴趣,发挥出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2.3改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活活动无法提升质量与效果的根本原因受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高职院院校要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建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促使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不仅促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如的进行表述,而且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够更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交流。

学生身处于浓郁的学习气氛之下,会更加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

教师还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真心的接近文学,走入文学,真正的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深深地文学作品吸引,进而爱上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不仅如此,教师不能把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仅限制于课堂之上,还要不断拓展语文学习途径,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展,促使人文素养的提升。

3总结。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对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发挥出很大作用,因此,高校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

当然更不能忽视作为高职院校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的语文教学,高职院校要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加速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遵循以为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认为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玉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之浅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11).

人文素养论文篇十四

摘要分析卫生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阐述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以j学院为例,探讨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摘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企业对新职工的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跟岗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四大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锤炼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却明显落后于职业教育,为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养,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以下关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对策,旨在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求。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保证学生在能够学到一门技术的同时,让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这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个方面。

摘要:近年来,义齿加工行业飞速发展,技能型人才成为需求重点,正规口腔专业毕业生更是备受青睐,教育教学中该校一直探索如何帮助学生从校内学习顺利过渡到岗位工作,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口腔技工,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的一项突出问题。一边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一边是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选,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摘要:隐性职业素养相比显性职业素养而言,在我国高等教育环境下长期处于易受忽视的位置,但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许多人意识到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甚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摘要: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但随着产业大军队伍的不断壮大,其职业素养可谓良莠不齐。据调查,大多职业院校以“高就业率”为己任,把技能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所培养的学生均有着过硬的专业基本功。

摘要:美术专业学生群体是现代中职院校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中职院校都开设有美术专业,本文以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为例,探究了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不足,这有助于探索中职院校美术学生培养模式,针对性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篇:电子专业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摘要: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创设企业环境、扮演岗位角色、渗透职场教育、改变教学方法、深度校企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职业道德、职业习惯。

摘要:以湖南永州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探讨地方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研究。针对地方文化特色,树立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拓宽职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高师音乐教育是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举措,直接影响到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不断提高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工程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在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探讨了如何加强工程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希望以此提升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本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化工专业学生的体育教育对其职业素养的养成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整体到具体的将体育教育教学与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从而完成化工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人文素养论文篇十五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有利于终生发展。文学素养是中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写作无疑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故事接龙是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写作形式,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到文字的秘妙,浸润在文学的海洋,激发了表达的兴趣,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让学生“看”出滋味。

在写故事前,我开始领孩子们读童话故事书,从故事中看出童话写作的密码。我们从《木偶奇遇记》开始读起。一看人物———儿童化。在孩子阅读《木偶奇遇记》的过程中,我利用晨读时间和孩子聊书,先聊人物:书中讲到的那些人物(包括小动物),你最喜欢谁?最讨厌谁?为什么?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们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就和他们是一样的,是他们身边的人,人物形象就在生活和想象中借助阅读丰满起来。二看情节———生活化。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在孩子眼前,孩子们读到小木偶的爸爸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孩子而嫌弃他,而是不厌其烦地帮助他。看他饿了,就把自己的早餐送给他,心甘情愿地看着他吃掉,虽然爸爸自己也很饿。学生们读到这些,就将童话中的幻想与眼前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几乎已分不清哪些是童话中的情节,哪些是生活中的情节。真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虽然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不一样,有的孩子一开始就漂亮乖巧,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调皮捣蛋,可是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心里的宝贝,爱就像高山的流水,流到了每个孩子的心里。三看哲理———含蓄化。《木偶奇遇记》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这篇童话,通过皮诺曹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而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却蕴含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没有明显的说教,只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各种滋味。所以我在学生读完《木偶奇遇记》之后,让他们和父母讨论皮诺乔变成真正男孩的原因。孩子们接下来还一起读了《绿野仙踪》《夏洛的网》《彼得潘》等,浸润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中。

二、指导学生“写”出趣味。

孩子们写故事的热情空前高涨,每天的晨检时间都要先读同学们写的故事,早上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我前面提到的场景:“快,快,今天该谁读故事了?”“火鸡们逃出来没有?”但在孩子写故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正是有针对性地指导的最佳契机,让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落到实处。故事接龙孩子们整个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而这个大的故事是由一个又一个小的故事串联而成的,而小的故事也可以再继续分割成小的环节,这样化整为零,既容易把握,也容易写得精彩。看看《火鸡逃亡记》男生版的目录:火鸡的囚笼,逃跑a计划,实行a计划,a计划失败,一起去冒险,虎口脱险,酒店大逃亡,救星来啦,又入虎口,公路惊魂,险象环生,刚出虎口又入狼窝,奇怪的船长,危险的死亡召唤……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有的小故事分为三个章节才写完:逃跑a计划,实行a计划,a计划失败;有的自己单独一个小故事。这样灵活机动的安排,让学生减轻负担,也更易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把握,也是把故事写精彩的一个写作技巧,就这样悄然埋在孩子的心里,而且孩子从心里感受到书写的快乐,写作的轻松,这比什么作文课都易于见效。在故事里制造矛盾冲突,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它可以使整个事件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可以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鲜明突出,在读者心目中会留下长久的记忆。

人文素养论文篇十六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概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是在拥有众多移民人口的美国发展起来的。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出版了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书中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研究文化提出了设想。因此这部著作也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石。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仅始于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中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许国璋发表于《现代外语》的一篇演讲稿开启了中国外语界对跨文化交际的学术讨论。1988年,胡文仲又把国内外有关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论文收入在《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中,较集中地反映出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这之后,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专著、会议、论文等研究成果层出不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专著和教材已出版30余部(胡文仲,)。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至以跨文化交际为篇名的论文2313篇,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论文8515篇,以跨文化交际为关键词的论文为7267篇,摘要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论文有5550篇。但是对于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方面却鲜有研究。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到的惟一一篇关于外国文学和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是顾嘉祖和徐劲于发表的《文学文本中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其中作者指出文学文本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如我们脱离文学文本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因为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外语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专门人才。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这里的文学素养当然包括本国文学素养和外国文学素养,在此我们只就外国文学素养进行研究。外国文学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语言精华的荟萃,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略外语语言千姿百态和奇光异彩。同时,外国文学又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子,通过这扇窗子,人们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而了解了他国的社会变迁和精神衍变,反过来又可以启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提高独立思辨力。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人往往急功近利,学习外语时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强调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外国文学课重视不够,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文学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以及文学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影响人类思维与行动的作用,而这些对于一名跨文化交际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巴金曾说过:外国文艺是帮助我们了解外国人民的最好工具。

三、外国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关系。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跨文化交际学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国,它的历史不足三十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材料虽然丰富但系统性不足,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对象,胡文仲先生在《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学除研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之外,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通过胡先生的论述及其他一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研究似乎有一个通病就是忽略了文学文本的作用,即几乎所有研究均未触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学层面。

一直以来,我们专注的是表层文化的研究,当然这是研究深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步。然而,如果我们长期从事表层文化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不能继续向深层文化挖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没法深入的。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体现在像其民族的思想观念这样十分隐蔽的领域,这些平时难以捉摸到的东西却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例如,每个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结构,任何人都必带有他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等,并因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人的特点和差异。而这种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最能在文学中得到反映的,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对这些民族文化心理是非常熟悉的,至少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就会有的放矢地去处理,去进行涉及到心理方面的深层次交际。如我们脱离外国文学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比较肤浅,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可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研究早先源于对经典文学的研究,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研究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文化研究才逐步走出了象牙塔而与大众文化趋同了。在我们尚不能自由地进出不同国家之间时,别国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研究他们的文化提供了最为丰富、最为全面的资料。因此研究文化问题就决不能将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因素与文学割裂开来。我们既要对上述因素进行逐一的、深入的分析,又要注意把握住它们在文学中特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外国文学素养确实会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经过初步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初步归纳如下:

1、外国文学作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了解熟悉文学作品可以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荷兰著名学者汉肯认为,在信息交流中,只有信息交流的双方或多或少都处于不同的认知情感系统之内,所交流的信息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才能够给双方造成一定的刺激,激活创造思维机制,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更顺畅。西方文学因其民族生活的区域、发展的历史文明不同,造成与东方文学很大的差异。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具备良好的外国文学素养等于具备了丰富的信息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使交际过程沉闷乏味或者交际中断。

2、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外国语言精华的荟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反映生活、表情达意、创造形象的手段。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动性。文学的特征决定了外国文学作品的词汇丰富多采,语法结构灵活多样,修辞色彩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人员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悟外国语言的精华所在并为自己所用,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被人们经常引用的词语或句子等表达。不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在对方提到这些的时候可能感到惘然,如《哈姆雷特》中的句子“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一直被奉为经典。在对外交际过程中,如果对方讲到这句话,不了解这句话在西方文学中地位和意义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对方讲此句话的意图的,由此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误解也是必然的。

3、跨文化交际人员将外国文学作为与本民族文学相异的参照物,可以跳出本民族的文化圈,以旁观者身份发现、把握本民族生活与文学的精华,更好地领悟和传播本民族文化,亦可以减少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的心态,更好地去进行交际活动。钱钟书曾在他的《管锥篇》说过“自省可以忖人,而观人亦资自知”。可见,知己知彼实在是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知晓自己有助于了解别人,而了解别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4、跨文化交际人员比其他专业的人更有可能接触外国人和事物,而外语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不可能去限制和规定别人交流思想的范围,因此,对别人可能交流和涉及的任何知识都要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这也对跨文化交际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的经验教训表明,跨文化交际人员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因为语言本身仅仅是交流思想和思想成果的工具。外国文学发展数千年,作家星罗棋布,作品浩如烟海。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宛如在读者面前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再现千百年来的历史场面,引导他们驰骋五湖四海,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扩大知识面,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使读者获得有关外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的丰富经历。

5、文学作品是涉及到心灵深处的东西,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心理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熟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学,他就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这个道理自古就有学者提出,在中国文学中,苏轼用禅学思想体会到因人的感情亲疏造成的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写下了《题西林壁》这样的哲理诗。蔡元培在《美术批评的相对性》中也指出:“我们对于素来不轻见的事物,初次接触,觉得格格不入。在味觉上甲地人尝到乙地人食物时,不能下咽;在听觉上东方人初听西方音乐时,觉得不入耳;若能勉强几次,渐渐不觉讨厌,而且引起兴味。”他谈到了文化上的心理距离问题。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使一个人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十分精通,也避免不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其生活侧面的袭击,即“文化冲击”。因此,我们强调外语语言学习外,也应该注意外国文学这个载体反映的文化和生活,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去间接地体验生活,这比任何“出国须知”都要形象、自然,可以被称为最好的教材。

本文进行的调查显示:凡是外国文学作品读得多、外国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人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比较好,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比较好,知识面比较宽,思路也比较开阔,无论是外语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都比较强。对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无疑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大进步。当然,本文只是从归纳演绎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分析的支撑。笔者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仁参与到该项研究中,给该研究以数据分析支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733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