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教案范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花未眠教案篇一
刚才我们提到了《枕草子》,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她所记得的总是日子中细微的纹理,朝政变乱命运升沉这样的大事她并不留恋,她留恋一朵花,一种表情,衣裳的颜色,深夜的鸟鸣,她说这是有意思的事,这种对微妙意思的沉溺就是川端康成所谓的日本之美。”
老师问:那么川端康成怎样注意到了生活中这样一朵花呢?
学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老师:美在一瞬间被发现了。所以他大吃一惊!他为什么惊讶?
学生:发现花未眠。
学生: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老师:惊讶的本质应该是发现了美。哀伤在日语中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也提到了对在酒店看到的玻璃杯的美的描述:卡哈拉-希尔顿餐厅的长条桌上,一排整齐的玻璃杯,闪着点点星光,将作为由夏威夷和檀香山的日辉天光海色绿林组成的鲜明的象征,终身铭刻在我的心中。一排在常人看来并不注意的玻璃杯瞬间邂逅于他,产生了玻璃般晶莹的美感。
学生: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学生:(都用的课文原句回答)。
老师:可否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我示范一例:发现美的真谛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学生:自然美无限,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发现美就是成功。
老师:很好,化用了庄子的名言,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壮。
老师问:那对米开朗琪罗的话你们怎么理解?
学生无人回应。
学生:不断的追求发现美,也许生命结束,但是美的东西留存下来了。
老师:美的东西要被发现,不能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所以发现花未眠的美是一种难得是一种偶然是一种机缘。美不容易发现美感又不容易形成的。艺术家对美的拷问是无止境的。
第二课时。
老师:美在哪里?当我伸出双手时,掬到的却是一片冰凉的花瓣,那簌簌落下的樱花啊!这是我在看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时所感到的“樱花”的美。
但是我无法找到真正触摸樱花的`感觉,它离我太遥远。我更爱梅花,因为我可以亲自买一枝梅插到那陶瓷的瓶里,慢慢欣赏墙上它的疏影品味满室它的暗香。所以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老师问:谈谈你在生活中曾经邂逅的美?
学生:我有一段时间怕戴眼镜,后来迫于学习的压力,还是戴了,戴上眼镜后,感觉眼睛突然一亮,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楚,很明快。
老师:很好的感觉,以前朦胧的看不清楚的都明朗了,是一种美的发现。真是年轻真好。那天我看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不戴眼镜的美感,下来给你介绍,她的心态是看世间越朦胧越有美感,刚好和你获得的美感相反。
学生: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认为开着的水像牡丹花,所以我也专门去看了,我感觉也是。
老师:开着的水?哦,这个同学说的是专门去欣赏了沸腾的水给人的美感就像牡丹花。这也是一种受启发后对美的主动亲近。
学生:是一种心灵的主观感受。
学生:是要去感受,接触美。
学生:是主动的欣赏美。
老师:很好。如此这样我们才可能经过长期的美的熏陶,积淀成美感。川端康成通过对生活现象花未眠谈到美的发现美的获得美感的形成。下文他接着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艺术家所展示的美有什么不同感受。
学生:他就是说有时候他觉得插上的花没有画中的花美。
老师:大家对他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觉得他说的是自然的美我们忽视了欣赏画中的花。
老师:那你能否告诉我,你看过的画有没有让你产生瞬间美感的?
学生:有,其实也很多。
老师:是否感觉画中的东西很真实的被画出来?
学生:是。
老师:是的,比如我们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强烈的黄色刺激着我们,我们看到的也许不是一株向日葵而是一大片的黄,热烈开着的黄,和我们看到的长在花园里的向日葵色彩是如此接近。
学生:我认为他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是喜欢自然美还是艺术美。
老师:对,我纠正一下前面那位同学的发言。其实插花也是艺术了,日本有两种值得一提的艺术。
学生:插花和茶道。
学生: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统一。
老师:好,所以作者欣赏晚霞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了长次郎制造的名为夕暮的茶碗,想到了坂本繁二郎的画。
老师:三者的共同点就是同样的色彩同样的黄昏的真实体现。最重要的是文段最后一句话:显得更美了。都获得了美感。确实,在我们周围也可以获得这样的美感。
成都盖碗茶的美。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个茶盖,上面环绕一行字“可以清心也”。
老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可以清心也。
老师:还可以怎么读?
学生:清心也可以。
学生:心也可以清。
老师:对,这是个回环句。有五种读法。
学生齐读很兴奋的样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老师:一个普通的茶碗的美就可以这样被你发现的。茶是清心的文字也是清心的,喝着读着你的心也觉得美起来。
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们看到了川端康成对自然美的膜拜对艺术美的追求,对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的思考。下来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他的作品散文集《花未眠》。
花未眠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对美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培养审美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学创意:准备一朵绽放的玫瑰,唤醒、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爱恋,也用于品读文中的“哀伤”含义。)。
引导: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这朵玫瑰把爱与美传递,让我们看看花落谁家。
二、学生交流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教师小结:面对风情万种的大自然,同学们都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到一方独好的风景。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川端康成发现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为大自然之美欣赏陶醉之余,同学们应该也强烈感受到作者那两句对美的感叹与思考,哪两句呢?(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您看到的。
问:能否结合你寻找自然美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王菲有句歌词“待到风景都看透”,刚才大家都找到了别致的风景,可是我们就算穷尽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风景都看透。大自然是千姿百媚、风情万种的,我们的发现再精彩,再丰富,也不过是冰山一角。2、发现美需要机缘,美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对自然美的“邂逅”“亲近”,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情人眼里出西施”,才会发现美,感受美。
问:川端康成又是如何邂逅、亲近海棠花的呢?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什么自然美?
明确:独自在旅馆,凌晨四时就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凝视海棠花,没有别的事来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岚山之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倾听作者的心跳,感动着他的感动,忧伤着他的忧伤。
三、研读课文1到5段。
1、学生朗读1到5段。(教师展示课件:未眠的海棠花)。
明确:不一样。“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问:花儿盛放娇艳绝美,作者为何有哀伤之感?
引导:有的同学会说“剪不断,理还乱,是哀伤,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只好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来自我解嘲。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只是选好角度,就能理清思绪。大家想想,作者在为谁哀伤呢?(为人类,为自己,为海棠花)。
明确:
(1)作者借哀伤着人类的哀伤,有限与无限的距离。
(2)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自己多情,又把哀伤移到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自己,花已非花,作者借花哀伤着自己的哀伤)。
的哀伤,读出花“恨无知音赏”的落寞与悲情)。
(4)法国有句名言:最美丽的玫瑰凋谢得最快。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它只能有这刹那间的芳华,这份惊艳的美永远无法重来,就像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各,必得走,必得离开,无法完全属于你。多情而伤感的海棠花仿佛在对作者、对我们说“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引导:这还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的哀伤,读出花对生命美的眷恋与不舍,对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这与下文两个画家所说的“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师小结: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哀伤。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感悟着作者的感悟。
3、学生交流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找出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共同来探讨。
(1)第1段“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2)第3段“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师升华:即使平凡渺小如花,也要绽放生命全部的精彩,活着是美丽的,要享受生命之美。
b、若不是机缘,作者很可能错过这份美丽。人生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感受美。
c、作者身心浸润在孤独、忧郁的氛围中不得自拔,“要活下去”的潜台词里隐藏着深深的死亡的阴影。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用花的美好来激励自己活下去。
d、作者要活下去,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3)3、5段“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所以,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4)第4段“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难点引导:(课件展示)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永恒的,而生命却短促。”莫泊桑在《漂亮朋友》中说:“生活就像一个山坡。眼望着坡顶往上爬,心里会觉得高兴,但一旦登上峰顶,马上就会发现,下坡路就在眼前,路走完了,死亡也就来了。上坡很慢,但下坡却很快。”追求艺术、追求美又可尝不是如此呢?爬上了艺术的高峰,就面临了下坡的无奈。
明确: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5)第五段“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关联词语,抓住“所以”,找原因)。
学生讨论:
(1)作者有自己精神的避风港,有自己灵魂的寄居地,那是他躲避世俗羁绊的堡垒,在那里他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的心灵恳谈。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沉溺在自己精神的空中楼阁无力自拔,无法入世地活着。
(2)作者面对的是凄凉的现实,心中却充满了诗情。
(3)他面对人生的苦难,含泪地微笑。
(4)死是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就像德国诗人海涅说的:太阳纵然还是无限美丽,最后它总是西沉。没必要急于求死。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5)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他选择自杀,可以理解为殉职而死。
教师小结:为了美,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他风雨无限,执著不悔地奔波。虽然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黑夜的死亡,遗忘了他白昼的光华。(展示课件)泰戈尔说: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川端康成穷尽一生追寻美、播种美,他已无悔于生命。就像落叶经历过灿烂的春,火热的夏,在秋日飘零枯萎之际,他已无怨无悔。法国作家蒙田说过: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也就是说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会安于死。川端康成是安然死去的,因为他是自然与艺术的忠实情人,在活着的时候,他用一颗情人的心呵护着一切美丽的东西。所以他生得忧郁而伟大,死得坦然且安然。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之美。有人说,生命是一次华美的日落,盛大而忧伤,平凡而又震撼人心,这的确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还会有日出,花谢了还会有花开,我们的生命无法重来。冰心也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我们只有今生今世,就像秋天的枫红,只灿烂一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在,但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就是播洒生命全部的绿意,绽放并享受今生的美丽。
六、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朵拉的《花未眠》,思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
花未眠教案篇三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刘志。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川端康成幼年时祖母,父母相继去世,分别有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童年没有感到人间的温暖,相反却渗透到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与悲哀之中,内心不断涌现对人间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形成了川端康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与气质。他的这种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1968年他的作品因为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哲理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读完后由学生筛选,教师归纳。
自然美无限,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美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三、局部突破,破解难句。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略加点拨。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接近死亡。即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只有活下去,才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美。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明确;只要能欣赏到沧海日出、雷蜂夕照,只要能欣赏到潺潺小溪、奔腾江河,只要能欣赏到春天的点点新绿、剪剪飞燕,只要能欣赏到夏夜的闪闪萤火、虫唱蛙鸣,只要能欣赏到秋天的累累硕果、成行雁阵,只要能欣赏到冬天的六出飞花、玉树琼枝,即便死了,也心甘情愿。也即孔夫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4、所以,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要仔细观察,从细小的事物获得美的感受。也就是要“一粒砂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譬如冰心的《繁星》有这样一首诗: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她当初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解读:成功的花儿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奋斗是痛苦的,渗透着痛苦的泪,牺牲是壮烈的,洒遍了生命的血。奋斗和牺牲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5、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
6、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能够给人以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作品更能引起欣赏着的共鸣。
7、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侯,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善于发现的人才能见人所未,闻见人所未闻,发人所未发。
四、质疑权威,挑战名家。
在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质疑,并并加以修正,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进。
1、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明确:“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因为美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人亲近了美都能发现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修养、不同的气质的人,他们的欣赏对象截然不同。譬如贾府的焦大绝不会爱林妹妹。即便让我选择,我也不会选择林黛玉,整天病病歪歪的,花不起那高昂的医药费,况且还动不动就耍个小性子,在如今个性张扬的时代,又有谁能低眉顺目、低声下气?我还是选择薛宝钗,她雍容华贵,通情达理,对上柔顺,对下宽容,人际关系又好,应对俗务游刃有余。即便是面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曾经指出:“《红楼梦》一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此看来“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显得绝对片面了。
2、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川端康成意思是说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其实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能给我们到来审美的愉悦,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自然美能够让人陶醉其中,社会美能够让人感受沧桑变迁,艺术美能让人领略文化底蕴,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而且自然、社会、艺术,也是相通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就是自然与艺术的最高境界吗?所以没有必要扬此抑彼,须知“合之则双美,分之则两伤”。
3、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花未眠教案篇四
答:
(2)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答:
2.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答:
3.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是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思考”。
b.文章借“花未眠”,批评了当时日本社会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认真观察社会的弊病,常常出现拙劣之作。因此作者慨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c.文章通过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的创作风格的不同,进一步强调细致观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又通过“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相象的叙述,表明艺术需要“高尚的写实精神”。
d.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答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e.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可谓深入浅出。
[参考答案]。
1.(1)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2)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2.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3.“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4.b、c。(b项对艺术创作的批评已显牵强,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扯上关系,更属无稽之谈;c项句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而“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相似的叙述,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花未眠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引子)。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的美是有限的。(感慨)。
美是邂逅所得,间亲近所得。(收获)。
我们仔佃观察画中的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感慨)。
举例:李迪、钱舜举等的仔佃观察创作的作品,能让人领略自然的美;
肯定宗达的作品能给人共鸣。
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云彩与作者观察黄昏达到共鸣。
自然总是美的,但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总结: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三)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花未眠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本世纪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1899年出生于大阪,父亲是医生,幼年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画家和文学家。1926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前期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爱情和执着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后期除了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外,还有不少作品颓废色彩极为浓厚,《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学”并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有诗的韵味。由于他高超的叙事艺术,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2日,73岁高龄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著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主人公驹子沦为艺妓,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她追求的实际是一种理想的、极致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哀伤虚幻的爱。男主人公岛村却把她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作“一种美的徒劳”。从某种意义说,这个故事是当时日本社会世相的相当精确的艺术概括。这部小说就是《雪国》。
三、研读课文。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明确:不期而遇。
提问:这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吗?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这就是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的思考: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c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下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花未眠教案篇七
板书(一)永远的雪国、古都和伊豆。
老师:在我的记忆中对日本有两个概念:日本男人的矮小残暴和委琐,日本的女人的精致优雅和隐忍。后来母亲告诉我山口百惠演的《古都》《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写的,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东方作家,我仅仅记住了这一点。那时侯沉浸在阿信和小鹿纯子以及山口百慧的表演里,特别是《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华美的和服飘扬的樱花悱恻的音乐给了我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美感;后来看了据说是好比我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知道了一个叫紫式部的女子,再后来了解到另外一本书《枕草子》也是一个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写的。川端康成对这两本书是这样说的:少年时代,我对《源氏物语》《枕草子》虽然不了解,但是顺手捡起来就要读,可是我把《源氏物语》放下,去读《枕草子》的时候,顿觉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枕草子》优雅艳美光灿明快而生动,它潜流着一股美感,给人新鲜而敏锐的感觉,让我的联想也驰骋起来。所以作为日本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川端康成,其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意境新颖。
老师问: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动画人物有?
学生:樱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枫。
老师:好其中这个聪明的一休和尚对川端康成的影响也很大,一休曾经两次自杀,那种参透尘世的大悟不免也带上消极悲观的情调,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响其作品带有消极悲观的“物之哀”的特点,同学们下来阅读他的作品注意对这点的鉴别。不管怎样,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将给我们带来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享受。
板书(二)花的感悟。
老师:即使是一束花的开放也在他的笔下焕发了瞬间的美感,启动了他对文学的思考。
老师问:关于花的感悟在同学们的阅读经验中有哪些最美的句子?注意不是描写花而是一种感悟。
学生:感时花溅泪。
老师:很好!还有没有?初中课本中一个叫宗璞的作家写的?
学生:紫藤萝瀑布给予作者的生命的感悟。
老师: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孩子对花开的感悟,看到花在流泪是杜甫对国破家亡的感悟,紫藤花的茂盛是宗璞看到了生命力的感悟,花在笑小草在睡觉是游人应该对花草也有生命的感悟,花未眠也是川端康成对海棠花的灵动生机和灵魂的感悟。
板书(三)花未眠的启发。
刚才我们提到了《枕草子》,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她所记得的总是日子中细微的纹理,朝政变乱命运升沉这样的大事她并不留恋,她留恋一朵花,一种表情,衣裳的颜色,深夜的鸟鸣,她说这是有意思的事,这种对微妙意思的沉溺就是川端康成所谓的日本之美。”
老师问:那么川端康成怎样注意到了生活中这样一朵花呢?
学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老师:美在一瞬间被发现了。所以他大吃一惊!他为什么惊讶?
学生:发现花未眠。
学生: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老师:惊讶的本质应该是发现了美。哀伤在日语中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也提到了对在酒店看到的玻璃杯的美的描述:卡哈拉-希尔顿餐厅的长条桌上,一排整齐的玻璃杯,闪着点点星光,将作为由夏威夷和檀香山的日辉天光海色绿林组成的鲜明的象征,终身铭刻在我的心中。一排在常人看来并不注意的玻璃杯瞬间邂逅于他,产生了玻璃般晶莹的美感。
学生: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学生:(都用的课文原句回答)。
老师:可否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我示范一例:发现美的真谛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学生:自然美无限,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发现美就是成功。
老师:很好,化用了庄子的名言,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壮。
老师问:那对米开朗琪罗的话你们怎么理解?
学生无人回应。
学生:不断的追求发现美,也许生命结束,但是美的东西留存下来了。
老师:美的东西要被发现,不能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所以发现花未眠的美是一种难得是一种偶然是一种机缘。美不容易发现美感又不容易形成的。艺术家对美的拷问是无止境的。
第二课时。
老师:美在哪里?当我伸出双手时,掬到的却是一片冰凉的花瓣,那簌簌落下的樱花啊!这是我在看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时所感到的“樱花”的美。
但是我无法找到真正触摸樱花的感觉,它离我太遥远。我更爱梅花,因为我可以亲自买一枝梅插到那陶瓷的瓶里,慢慢欣赏墙上它的疏影品味满室它的暗香。所以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老师问:谈谈你在生活中曾经邂逅的美?
学生:我有一段时间怕戴眼镜,后来迫于学习的压力,还是戴了,戴上眼镜后,感觉眼睛突然一亮,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楚,很明快。
老师:很好的感觉,以前朦胧的看不清楚的都明朗了,是一种美的发现。真是年轻真好。那天我看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不戴眼镜的美感,下来给你介绍,她的心态是看世间越朦胧越有美感,刚好和你获得的美感相反。
学生: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认为开着的水像牡丹花,所以我也专门去看了,我感觉也是。
老师:开着的水?哦,这个同学说的是专门去欣赏了沸腾的水给人的美感就像牡丹花。这也是一种受启发后对美的主动亲近。
学生:是一种心灵的主观感受。
学生:是要去感受,接触美。
学生:是主动的欣赏美。
老师:很好。如此这样我们才可能经过长期的美的熏陶,积淀成美感。川端康成通过对生活现象花未眠谈到美的发现美的获得美感的形成。下文他接着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艺术家所展示的美有什么不同感受。
学生:他就是说有时候他觉得插上的花没有画中的花美。
老师:大家对他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觉得他说的是自然的美我们忽视了欣赏画中的花。
老师:那你能否告诉我,你看过的画有没有让你产生瞬间美感的?
学生:有,其实也很多。
老师:是否感觉画中的东西很真实的被画出来?
学生:是。
老师:是的,比如我们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强烈的黄色刺激着我们,我们看到的也许不是一株向日葵而是一大片的黄,热烈开着的黄,和我们看到的长在花园里的向日葵色彩是如此接近。
学生:我认为他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是喜欢自然美还是艺术美。
老师:对,我纠正一下前面那位同学的发言。其实插花也是艺术了,日本有两种值得一提的艺术。
学生:插花和茶道。
学生: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统一。
老师:好,所以作者欣赏晚霞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了长次郎制造的名为夕暮的茶碗,想到了坂本繁二郎的画。
老师:三者的共同点就是同样的色彩同样的黄昏的真实体现。最重要的是文段最后一句话:显得更美了。都获得了美感。确实,在我们周围也可以获得这样的美感。
成都盖碗茶的美。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个茶盖,上面环绕一行字“可以清心也”。
老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可以清心也。
老师:还可以怎么读?
学生:清心也可以。
学生:心也可以清。
老师:对,这是个回环句。有五种读法。
学生齐读很兴奋的样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老师:一个普通的茶碗的美就可以这样被你发现的。茶是清心的文字也是清心的,喝着读着你的心也觉得美起来。
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们看到了川端康成对自然美的膜拜对艺术美的追求,对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的思考。下来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他的作品散文集《花未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花未眠教案篇八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一)主旨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花未眠教案篇九
因为一个会议,竟然没有备课就匆忙上阵,但课堂气氛竟出奇的好。有时,我想,我们与学生一同起步,在同一起点学习课文,从学生的角度上课,或许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平时的上课都是在反复研究课文的基础上,这样,或许上课是上给自己听的!
由于没有备课,我就夸夸其谈,算是导语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总是‘想不开”
“歌星张国荣、报告文学家徐迟、诗人昌耀跳楼,王国维、戈麦跳湖、海子卧轨自杀”,川端康成煤气自杀。
他们绝对不是因为贫穷而自杀,凭他们的文学天才,像这位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2位得主川端康成,(学生嘀咕,第一位是谁?泰戈尔——印度诗人——访华时徐志摩陪伴)完全可以过上比普通人略优裕的生活。
你说他们“想不开”么,其实他们比我们都“想得开”。
我们喝酒,最多是说好酒好喝一醉方休,但诗人就酒醉可歌“把酒问青天”,我们爬山,最多是说山好高怎么这么高,但诗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登上亭台楼阁,不过是喝杯茶聊聊天,但诗人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可见文人们比我们想的多,“想得开”。
一朵花谢了,林黛玉《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朵花开了,川端康成却无事找事写下《花未眠》。
学生回答: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我问:怎么理解?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随机,我简单介绍了美学上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几点内容。
2、要活下去。
“如果说……要活下去”,这个逻辑成立么?(学生比较容易回答)。
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学生难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我问: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今天”的诗人幸福么?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背后隐蒇着今天“不幸福,痛苦”的味道。
于是,学生立即说:“要活下去“的背后隐蒇着作者“不活下去”的意思。
我说,对,“要活下去“的背后隐蒇着作者浓厚的“死亡”意识。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孤儿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童年忧郁悲凉,以致孤独忧郁伴他一生,且常有轻生意识。但他忽然发现盛开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己生命的美,颓丧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染;花尚如此,人何以弃;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喊出“要活下去!”
(我个人觉得:
a、“死亡意识”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毫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空,他渗透到我的心中”
海子的诗歌中也有大量的黄昏意象。折射出生命的黄昏,生命的尽头!!
b、“我思故我在”。
课文第一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课文最后一句”我之所以——我独自住在——凌晨四时就醒来——”
可以说孤独感时刻笼罩在作者的内心,康的孤寂使他对生命有更深的体悟。)。
3、想到画家雷阿诺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我说,这么说不是明摆着要我们退步么?这是什么怪论?能理解?
——(学生回答,当然,学生是乱说的,哈)。
我指着回答问题的学生说:
你读小学的时候,想过死么?(没有)。
读初中的时候,想过死么?(没有,只是觉得读书有点没意思,有点累)。
读高中了,你想过死么?(有,很烦,有时候真想死——)。
——可千万别想不开,今年你可以从一楼跳下去,但读高二似的时候千万别从3楼跳下去。
那么,能不能这么说,知识越多,人越成熟了,人”进步了,思考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复杂深刻了呢?学生找到感觉了,学生应该说明白了为什么诗人学者在达到某个领域的高峰选择了自杀。
我概括:作者凝视海棠花想到了——这么多。
作者凝视“插花”又想到了哪些?
这部分内容,我做了简单处理。我个人认为文章前5段是重点,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思想。也就够了。
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我觉得也没讲什么,但比平时那些有准备的课有效。
以上是我上《花未眠》,请各位老师指教,提出意见。
花未眠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花未眠教案篇十一
老师:在我的记忆中对日本有两个概念:日本男人的矮小残暴和委琐,日本的女人的精致优雅和隐忍。后来母亲告诉我山口百惠演的《古都》《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写的,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东方作家,我仅仅记住了这一点。那时侯沉浸在阿信和小鹿纯子以及山口百慧的表演里,特别是《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华美的和服飘扬的樱花悱恻的音乐给了我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美感;后来看了据说是好比我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知道了一个叫紫式部的女子,再后来了解到另外一本书《枕草子》也是一个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写的.。川端康成对这两本书是这样说的:少年时代,我对《源氏物语》《枕草子》虽然不了解,但是顺手捡起来就要读,可是我把《源氏物语》放下,去读《枕草子》的时候,顿觉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枕草子》优雅艳美光灿明快而生动,它潜流着一股美感,给人新鲜而敏锐的感觉,让我的联想也驰骋起来。所以作为日本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川端康成,其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意境新颖。
老师问: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动画人物有?
学生:樱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枫。
老师:好其中这个聪明的一休和尚对川端康成的影响也很大,一休曾经两次自杀,那种参透尘世的大悟不免也带上消极悲观的情调,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响其作品带有消极悲观的“物之哀”的特点,同学们下来阅读他的作品注意对这点的鉴别。不管怎样,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将给我们带来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享受。
花未眠教案篇十二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花未眠教案篇十三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一课时
(同学回答)
(同学回答)
(板书课题)
大家读完了吗?(同学回答)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评价吗?
(同学回答)
1、难,难在哪里?(语句、思想内涵)
2、美,美在哪里?(语句、描写的事物)
问:那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偶然在夜间醒来,看到海棠花未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感悟。
问: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一起到原文中寻找。
明确:
1、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大吃一惊,以前却从未发现过它的美。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个理论,第五自然段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问:作者写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偶然遇到
问:作者所说的“邂逅”是指我们坐在大树下,等着邂逅一只撞上大树的兔子吗?
(同学回答)
明确:当然不是了。所以作者还说美“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就是说,我们需要主动地去亲近美,反复的主动感受和感悟。
问:作者所说的需要“亲近”和“反复陶冶”的,是什么样的美呢?
(同学回答)
明确:作者在前面说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说明,作者前调要邂逅、亲近和反复陶冶的美是什么样的美?(同学回答)对,是自然美。
明确:作者列举了许多的艺术家。
追问:都有哪些人呢?
明确:李迪、钱舜局、宗达、光琳、御舟、古径、罗丹、玛伊悦耳、长次郎、坂本繁二郎。
追问: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明确:它们都是古典艺术家。大家注意了,他们是艺术家,而且都是古典艺术的名家。大家以后如果接触文学历史艺术等类的学科,会知道这些人作为古典艺术家,其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写实精神。这种写实精神,就意味着这些艺术家们,都是在亲近自然并反复陶冶后,才发现美、邂逅美的。
明确:因为作者第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冬天时候去岚山,实际上,当他以前几次来时,并没能好好欣赏岚山的美。作者在之后就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结构小结:
作者先是由发现海棠花未眠想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尔后又列举了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又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总结了“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通过大致分析课文,我们对本文以及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具体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
句一:“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分析:作者并非第一次知道海棠花不眠这一事实,但此时却是在夜深人静,周围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发现的。这就使得作者真正注意到了海棠花未眠,从而受到了震撼。
句二:“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分析:1、海棠花在深夜绽放,却常常无人欣赏;
2、花盛放时,灿烂而美好;但盛放之后,便是凋零。怎不让人惋惜。其实岂止是海棠花,世间万物皆是如此。都须遵守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最辉煌灿烂的时刻,也就意味着衰逝的开始。
句三: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1、美好的事物,作者当然会希望它长久一点。
2、人生其实也如一朵花,它也是美好的,所以要坚持活下去。
句四:雷诺阿的话。
分析:海棠花绽放过后就是凋零,人生又何尝不是。当生命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开始缓慢的走向衰竭。这的确是让人伤感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去进步,或是在生命达到最辉煌的顶峰后就随意飘零吗?不是的,我们努力进步,至少我们绽放过,而绽放过后继续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带着生命的芬芳迎接死亡。
句五: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分析:作者由一朵常见的海棠花,而感悟到了许多。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意义。你们每日可见的日出日落,从小陪伴在身边的父母的笑颜,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们去感悟。一花一木,也是一个世界。
句六:“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分析:画中的花是美的,往往是艺术家在特定的角度捕捉到的这朵花的某个瞬间,某种姿态,某种神韵,把它传达给我们。所以我们往往欣赏画中花,因为我们不曾注意过那个特定的时间和角度。但是,自然中真实的花,有着无数个角度和瞬间等待我们自己去邂逅和捕捉。它还有嗅觉、触觉上的美,它的美是立体的。所以我们更要留心自然中的花。
句七:“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应,显得更美了。”
分析:作者鉴赏了艺术家的作品,又欣赏了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自然事物。艺术家所邂逅和捕捉到的美的瞬间,和作者自己所邂逅的美的瞬间同时出现在作者心中,艺术美和自然美相互呼应,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说“显得更美了”。
作者在深夜由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了对美的思考,从而感悟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很多。
花未眠教案篇十四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个学生习作的片断(幻灯显示)。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花未眠教案篇十五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情况。
2、学习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触景生情、即事明理的艺术特点。
3、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揣摩重要词语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随笔散文。散文讲究触发和感悟。我们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作者对话的本领。
1、朗读法。本文含义蕴藉,我们要多读。
2、自读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全班共同研究。培养同学们的归纳能力。
一课时
一、引入
“一花一木一世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自己的智慧在诠释着自然,解读着自然。北宋词人苏轼半夜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写下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样的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日本作家他又是怎样在解读着凌晨四点的海棠的美的。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于大坂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祖母相继去逝,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逝了,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他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五百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是《伊豆的舞女》、《花的圆舞曲》、《雪国》等。1968年,他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一)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教师朗读,学生自读,听朗读录音等。
(二)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由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1、作者写作本文是由哪一件事触发了情思?作者是怎样在强化自己的动情点的?
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动情点在文章的开头,占据显要的位置。并且指明了动情点。本文先用标题“花未眠”指点,还用一句话直接点明“情缘”:“花未眠这么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作者还着意描写这一点。“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还尽力映衬这一点。用其它的花来衬托。
2、如何理解“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共同讨论后明确:“哀伤”引人注目。海棠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这是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把作者的感情“嫁接”到了海棠身上。好像是海棠花因凌晨盛放而无人喝彩会感到哀伤,作者于海棠花的美丽形象中寄寓了深沉的美学思考。
共同讨论后明确:不能这样理解。他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他不是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无限性和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各抒已见。
5、如何理解“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这是反复需要陶冶的。”这句话。
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用议论句表达美学见解。作者早就知道“在夜间是不眠”的,但只有这一次凌晨四点的凝视才让作者真正地感到自然之美。因是偶然发现,所以说是“邂逅”所得。这说明发现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与“亲近所得”对应的是“凌晨四点的凝视”,这句话指出了发现美的途径。“反复陶冶“是偶然得之的基础。美感需要长期有时是一生的积淀。这三句话指出了审美的机遇、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基础,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美学见解。
6、理解“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学生自由而充分地发表自已的见解。大致是:真花随处可见,人们司空见惯,往往疏于观察。艺术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之美,引起人们的留心和观赏并从中领略自然之美。作者提醒人们,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特别提醒文学艺术家,要认真观察自然,否则只能创造出拙劣的作品来。
7、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共同讨论后明确:从一朵花联想到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8、理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收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共同讨论后明确: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三)我们连接动情点、启悟点、升华点,接通感悟线,就可以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和作者的对话。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发现哀伤之美(触发)。
-------真正发现一朵花是难能可贵的,为此要活下去(动情);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感悟)。
壁龛里的一朵插花引起作者凝视注视(触发)。
-------艺术美往往不及自然美,却往往更加引人注目(感悟);
-------艺术家应领导追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感悟)。
第一次发现岚山之美(触发)。
-------只有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感悟)
-------艺术家要以高尚的写实精神,师法自然,创造反映自然之美的真正艺术(主旨)。
花未眠教案篇十六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1
一、导入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花未眠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准备:
1、 让学生了解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老师选摘印发。
瑞典科学院安德斯o奥斯特林授予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授奖辞》。) 。
2、 把作文课作业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制作成图文并貌的小报,初步激发学生捕捉生活美和自然美的兴趣和灵感。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投影"富士山与樱花"风景画,同时播放日本音乐,课前营造审美氛围。) 。
1、引出川端康成。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世界的东方,有一双慧眼关注着生活,努力地寻找美。他是谁?他就是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展示作者人像,1899--1972)。
2、引出主要作品和小说散文的风格。
(接着投影川端康成的主要小说作品,并在《雪国》下慢出其开头一句的名句。)。
他的作品都"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和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其中小说《雪国》的开头一句:"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已成为日本文学中的名句。
3、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花未眠》。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和主旨。
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通过作者发现未眠的海棠花美,引起了对美的感悟,还讲了自己的一些审美体验。
(投影板书"思考美的机缘:未眠的海棠花美"和下文的段落层次"3-5,6-11")。
(一) 速读思考:(随即投影两个问题,配上灿烂的海棠花图)。
1、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2、作者又是从哪些审美体验来进一步强化这些感悟?
(二) 一边与学生交流以上问题,一边理清思路和主旨(同步投影要点)。
1、 作者由此感悟到:(特别是哲理性、议论性的语句)。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挺时尚的词"眼睛旅行"。看,窗外有花草树;你们周围有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亲切的老师,前面是同窗好友可爱的背影;远方的天空,还有飞翔的小鸟、多姿的云霞……。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在他的空中楼阁也感受到了大自然中说不尽的美。
自然的美无论空间、时间、外在的、内在的都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生命有限,感受范围、感受能力有限的,作者努力发现、感悟美,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美呢?川端康成是这样说的。(引出下面的感悟)。
(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随意展示出来,让人们轻易就能获得,但也并非苦苦追求。
一种心灵感应和一种顿悟;没有特定的背景,没有特定的感悟,美就不复存在。所以,
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亲近事物的热情,有努力提高审美能力的激情。
顺便点拨(尽量要快和通俗易懂,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语言):
a、作者在第4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可从人对美的感受力角度理解。这是为了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b、"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结合作者淡淡伤怨的风格和苏轼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提示:这种"哀伤"不仅来自海棠花本身,也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情怀。
"花未眠"不是永恒的,不能永远留住这特定的美,作者为它的容易凋谢感伤。
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你说海棠可怜吗?
现在,作者无意间发现了,这本来是快乐的,但作者却很感伤,大概是由于本是众所周知的事,而自己偏偏才知道。另外,作者似乎觉得除了"花未眠"的美以外,还有更多的美未发现,于是也会产生哀伤之情。
所以,下文作者感慨:"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c、"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这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说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提示:一朵小小的花也能活得这么美,我们人呢?
我们活在世上为了什么?求真、求善,还有?(求美。)。
我们活下去,仅仅能发现一朵花的美吗?(当然不是。)。
为了寻找更多花的美,我们有必要--活下去,不断发现美、感悟美。
(结合毛泽东《卜算子o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不起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两朵花、三朵花,甚至更多不仅限于花的美。"自然的美是无穷无尽的"啊!
所以,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尽管知道"人感受美的能力有限",但不甘示弱,努力地寻找美、感受美、创造美。
投影整体板书:
思考美的机缘:未眠的海棠花美。
对美的感悟(3--5段) 。
自然美无限 感受力有限 。
邂逅 亲近 反复陶冶。
自身的审美体验(6--11段) 。
2、 的确,任何一件细小东西或易错过的景致都可能"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
作者用自身体验来印证第3--5段他对美的感悟。
(1)让学生说说:作者讲了哪些审美体验?(投影板书:自身的审美体验(6-11))。
例如凝视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古人皆由插花而悟道"--川端康成)、观赏墙上挂着的名画家描绘的一幅花的画(当然"不仅限于花")。雕刻作品,狗的形象,京都的晚霞引发的联想,发现岚山的美等方面不断强化作者的这种发现美的机缘。
作者的这种感悟力、这种审美的观察力,令人叹服。
(2)(展示图片:画中花和插花图、罗丹《女人的手》、长次郎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
问:其中哪些是自然美、艺术美?两者能相融吗?怎样做到?
手势、女人的肌肤与小青铜器(罗丹《女人的手》、玛伊约耳《勒达像》)--仔细。
小狗与水墨画(宗达)--逼真。
京都晚霞与长次郎的茶碗、坂本繁二郎的画--呼应。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美是邂逅亲近所得,好的艺术品可以提高我们对美的感受力"。
(展示黄昏景色,配上有点点伤怨的音乐。读时注意画的意境、颜色给人的感觉和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注意一些重复出现的词,如"的确""真正""渗透"。)。
(读后适当描绘一下,从而得出作者的审美体验。
结合川端康成散文《温泉通信》"观赏旭日和夕阳霞彩的感受"。)。
明确:
"呼应"--a、文学艺术家很好地观察生活、亲近自然,准确表达自然,使作品与日。
本独有的自然景象之间达到了一种"统一",一种"和谐",使欣赏者从艺术。
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让观赏者产生共鸣。这种共同的神韵也是本文作。
者的一种心灵感应。
 b、黄昏的意境与作者作品的淡淡伤怨一致。
所以说自然美与艺术美相得益彰。
(投影板书)。
思考美的机缘:未眠的海棠花美。
对美的感悟(3--5段) 。
自然美无限 感受力有限 。
邂逅 亲近 反复陶冶。
自身的审美体验(6--11段)。
自然美与艺术美相得益彰。
写第9段的作用--希望人们用心观察生活,特别要用心观察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不。
断发现美。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第10段中感叹性的语句"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再次体味川端康成邂逅亲近美的欣喜之情。
(展示岚山美景图,配上具有日本风情的悠扬旋律。)。
四、迁移训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川端康成喜欢看晚霞,我却喜欢看晨曦。说起晨曦之景,我想跟同学们分享我珍藏的一份创作。
曦日缓缓,脉流款款,晨雾轻纱绕千婉。
嫩叶乍醒,屋檐朦胧,似隐若现山万重。
板石指路,人影渐无,路在前方去何从?
近处的石块延绵地伸向远方,
远方的河流脉脉地淌着近来;
高大的树柯装饰着天空,
在空中添上几笔刚劲;
娇小的背影点缀着大地,
给河畔增加几分浪漫;
河面上浮起的薄雾,
为山堑笼上几重朦胧;
山堑间升起的晨曦,
在青雾中渗入几分神秘;
她是归人,还是过客?
都不再重要了,
因为她跃动的背影已成为了。
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2、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设置情境,让学生首先组织一下对美的发现和感悟的发言要点,然后师生交流。
(播放自然音乐《加勒比海之梦》,制造思考美的氛围,并以此计算发言准备时间。)。
提示:首先点明发现的美来自何处;三言两语描写美在哪里,和对这种美有何启迪。
注意从小处着眼。
投影:一片绿叶、一抹夕阳、 一对飞鸿、
一双明眸、一杯香茗、一段音乐、
一首歌曲、一篇诗文、一张照片。
……。
(点拨时可适当联系一两句诗文或自己的亲身感受。)。
3、 老师示范感悟美(展示蓝天碧海图,播放自然音乐《加勒比海之梦》)。
这是我在网上偶然发现的一张图片,虽然不知画中地方所指何处,但那种美久久在。
我心头荡漾,让我遐想联翩:
看,云游碧水追蓝天,风声笑过拂人脸,流水无痕也无言。风儿撩起了白云,向观赏蓝天的人献上一块大大的蓝宝石;一海澄清的绿水,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笔下梅雨潭的翠绿,也勾起了我对清纯洁净、晶莹剔透的九寨沟的深深回忆;更有意思的是,蓝天碧水间"一桥飞架",好一派"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感觉,我在画外看风景,可惜桥上无人看天海。我把心中的彼岸交给了和碧水交谈的蓝天,与蓝天和应的碧水。我的天堂,我的思想,全融进了这幅画中。
以上是老师亲笔写的点点感悟,献丑了。
五、小结。
黑格尔说得好,"美就是生命"!川端康成用他的实际感受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今天,同学们也举了一些切身的例子,建立了一定的发现美和感悟美的意识。
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的就是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这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为什么平时这么美的东西却从身边滑过,究竟是为什么?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展开了下面的思索。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
作者说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实谈的确是很高深的美学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逐步投影):
思考美的机缘(发现存在的美)。
对美的感悟(感受发现的美) 。
自身的审美体验(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的豁达与冲突。虽然人生是个不断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但善于感受和深思的人,对于偶然的巧合,绝不会轻易错过。
日本诗人高村光太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决不会泯灭。" (在一朵淡黄色花的背景画上投影)。
只要你的心灵不沉睡,你就会发现---"花未眠" !
六、布置课外扩展阅读(见"印发资料")。
比较马来西亚的朵拉对一朵迟开的花有何不同的感悟?
七、如果有时间:结合侨乡旅游节,展示第二届有线冲浪杯"侨乡美景"摄影大赛的几张作品,欣赏摄影家们用他们的慧眼捕捉到的身边的美。
花未眠教案篇十八
老师:在我的记忆中对日本有两个概念:日本男人的矮小残暴和委琐,日本的女人的精致优雅和隐忍。后来母亲告诉我山口百惠演的《古都》《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写的,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东方作家,我仅仅记住了这一点。那时侯沉浸在阿信和小鹿纯子以及山口百慧的表演里,特别是《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华美的和服飘扬的樱花悱恻的音乐给了我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美感;后来看了据说是好比我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知道了一个叫紫式部的女子,再后来了解到另外一本书《枕草子》也是一个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写的。川端康成对这两本书是这样说的:少年时代,我对《源氏物语》《枕草子》虽然不了解,但是顺手捡起来就要读,可是我把《源氏物语》放下,去读《枕草子》的时候,顿觉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枕草子》优雅艳美光灿明快而生动,它潜流着一股美感,给人新鲜而敏锐的感觉,让我的联想也驰骋起来。所以作为日本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川端康成,其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意境新颖。
老师问: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动画人物有?
学生:樱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枫
老师:好其中这个聪明的一休和尚对川端康成的影响也很大,一休曾经两次自杀,那种参透尘世的大悟不免也带上消极悲观的情调,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响其作品带有消极悲观的“物之哀”的特点,同学们下来阅读他的作品注意对这点的鉴别。不管怎样,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将给我们带来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享受。
老师:即使是一束花的开放也在他的笔下焕发了瞬间的美感,启动了他对文学的思考。
老师问:关于花的感悟在同学们的阅读经验中有哪些最美的句子?注意不是描写花而是一种感悟。
学生:感时花溅泪
老师:很好!还有没有?初中课本中一个叫宗璞的作家写的?
学生:紫藤萝瀑布给予作者的生命的感悟
老师: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孩子对花开的感悟,看到花在流泪是杜甫对国破家亡的感悟,紫藤花的茂盛是宗璞看到了生命力的感悟,花在笑小草在睡觉是游人应该对花草也有生命的感悟,花未眠也是川端康成对海棠花的灵动生机和灵魂的感悟。
刚才我们提到了《枕草子》,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她所记得的总是日子中细微的纹理,朝政变乱命运升沉这样的大事她并不留恋,她留恋一朵花,一种表情,衣裳的颜色,深夜的鸟鸣,她说这是有意思的事,这种对微妙意思的沉溺就是川端康成所谓的日本之美。”
老师问:那么川端康成怎样注意到了生活中这样一朵花呢?
学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老师:美在一瞬间被发现了。所以他大吃一惊!他为什么惊讶?
学生:发现花未眠。
学生: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老师:惊讶的本质应该是发现了美。哀伤在日语中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也提到了对在酒店看到的玻璃杯的美的描述:卡哈拉-希尔顿餐厅的长条桌上,一排整齐的玻璃杯,闪着点点星光,将作为由夏威夷和檀香山的日辉天光海色绿林组成的鲜明的象征,终身铭刻在我的心中。一排在常人看来并不注意的玻璃杯瞬间邂逅于他,产生了玻璃般晶莹的美感。
学生: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学生:(都用的课文原句回答)
老师:可否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我示范一例:发现美的真谛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学生:自然美无限,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发现美就是成功。
老师:很好,化用了庄子的名言,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壮。
老师问:那对米开朗琪罗的话你们怎么理解?
学生无人回应
学生:不断的追求发现美,也许生命结束,但是美的东西留存下来了。
老师:美的东西要被发现,不能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所以发现花未眠的美是一种难得是一种偶然是一种机缘。美不容易发现美感又不容易形成的。艺术家对美的拷问是无止境的。
老师:美在哪里?当我伸出双手时,掬到的却是一片冰凉的花瓣,那簌簌落下的樱花啊!这是我在看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时所感到的“樱花”的美。
但是我无法找到真正触摸樱花的感觉,它离我太遥远。我更爱梅花,因为我可以亲自买一枝梅插到那陶瓷的瓶里,慢慢欣赏墙上它的疏影品味满室它的暗香。所以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老师问:谈谈你在生活中曾经邂逅的美?
学生:我有一段时间怕戴眼镜,后来迫于学习的压力,还是戴了,戴上眼镜后,感觉眼睛突然一亮,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楚,很明快。
老师:很好的感觉,以前朦胧的看不清楚的都明朗了,是一种美的发现。真是年轻真好。那天我看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不戴眼镜的美感,下来给你介绍,她的心态是看世间越朦胧越有美感,刚好和你获得的美感相反。
学生: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认为开着的水像牡丹花,所以我也专门去看了,我感觉也是。
老师:开着的水?哦,这个同学说的是专门去欣赏了沸腾的水给人的美感就像牡丹花。这也是一种受启发后对美的主动亲近。
学生:是一种心灵的主观感受。
学生:是要去感受,接触美。
学生:是主动的欣赏美。
老师:很好。如此这样我们才可能经过长期的美的`熏陶,积淀成美感。川端康成通过对生活现象花未眠谈到美的发现美的获得美感的形成。下文他接着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艺术家所展示的美有什么不同感受。
学生:他就是说有时候他觉得插上的花没有画中的花美。
老师:大家对他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觉得他说的是自然的美我们忽视了欣赏画中的花。
老师:那你能否告诉我,你看过的画有没有让你产生瞬间美感的?
学生:有,其实也很多。
老师:是否感觉画中的东西很真实的被画出来?
学生:是。
老师:是的,比如我们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强烈的黄色刺激着我们,我们看到的也许不是一株向日葵而是一大片的黄,热烈开着的黄,和我们看到的长在花园里的向日葵色彩是如此接近。
学生:我认为他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是喜欢自然美还是艺术美。
老师:对,我纠正一下前面那位同学的发言。其实插花也是艺术了,日本有两种值得一提的艺术。
学生:插花和茶道。
学生: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统一。
老师:好,所以作者欣赏晚霞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了长次郎制造的名为夕暮的茶碗,想到了坂本繁二郎的画
老师:三者的共同点就是同样的色彩同样的黄昏的真实体现。最重要的是文段最后一句话:显得更美了。都获得了美感。确实,在我们周围也可以获得这样的美感。
成都盖碗茶的美。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个茶盖,上面环绕一行字“可以清心也”。
老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可以清心也。
老师:还可以怎么读?
学生:清心也可以。
学生:心也可以清。
老师:对,这是个回环句。有五种读法。
学生齐读很兴奋的样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老师:一个普通的茶碗的美就可以这样被你发现的。茶是清心的文字也是清心的,喝着读着你的心也觉得美起来。
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们看到了川端康成对自然美的膜拜对艺术美的追求,对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的思考。下来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他的作品散文集《花未眠》。
花未眠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对美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培养审美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学创意:准备一朵绽放的玫瑰,唤醒、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爱恋,也用于品读文中的“哀伤”含义。)。
引导: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这朵玫瑰把爱与美传递,让我们看看花落谁家。
二、学生交流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教师小结:面对风情万种的大自然,同学们都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到一方独好的风景。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川端康成发现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为大自然之美欣赏陶醉之余,同学们应该也强烈感受到作者那两句对美的感叹与思考,哪两句呢?(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您看到的本篇文章来自我爱语文(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问:能否结合你寻找自然美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王菲有句歌词“待到风景都看透”,刚才大家都找到了别致的风景,可是我们就算穷尽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风景都看透。大自然是千姿百媚、风情万种的,我们的发现再精彩,再丰富,也不过是冰山一角。2。发现美需要机缘,美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对自然美的“邂逅”“亲近”,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情人眼里出西施”,才会发现美,感受美。
问:川端康成又是如何邂逅、亲近海棠花的呢?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什么自然美?
明确:独自在旅馆,凌晨四时就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凝视海棠花,没有别的事来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岚山之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倾听作者的心跳,感动着他的感动,忧伤着他的忧伤。
三、研读课文1到5段。
1。学生朗读1到5段。(教师展示课件:未眠的海棠花)。
明确:不一样。“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问:花儿盛放娇艳绝美,作者为何有哀伤之感?
引导:有的同学会说“剪不断,理还乱,是哀伤,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只好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来自我解嘲。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只是选好角度,就能理清思绪。大家想想,作者在为谁哀伤呢?(为人类,为自己,为海棠花)。
明确:
(1)作者借哀伤着人类的哀伤,有限与无限的距离。
(2)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自己多情,又把哀伤移到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自己,花已非花,作者借花哀伤着自己的哀伤)。
的哀伤,读出花“恨无知音赏”的落寞与悲情)。
(4)法国有句名言:最美丽的玫瑰凋谢得最快。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它只能有这刹那间的芳华,这份惊艳的美永远无法重来,就像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各,必得走,必得离开,无法完全属于你。多情而伤感的海棠花仿佛在对作者、对我们说“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引导:这还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的哀伤,读出花对生命美的眷恋与不舍,对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这与下文两个画家所说的“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师小结: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哀伤。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感悟着作者的感悟。
3。学生交流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找出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共同来探讨。
(1)第1段“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2)第3段“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师升华:即使平凡渺小如花,也要绽放生命全部的精彩,活着是美丽的,要享受生命之美。
b。若不是机缘,作者很可能错过这份美丽。人生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感受美。
c。作者身心浸润在孤独、忧郁的氛围中不得自拔,“要活下去”的潜台词里隐藏着深深的死亡的阴影。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用花的美好来激励自己活下去。
d。作者要活下去,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3)3、5段“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所以,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4)第4段“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难点引导:(课件展示)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永恒的,而生命却短促。”莫泊桑在《漂亮朋友》中说:“生活就像一个山坡。眼望着坡顶往上爬,心里会觉得高兴,但一旦登上峰顶,马上就会发现,下坡路就在眼前,路走完了,死亡也就来了。上坡很慢,但下坡却很快。”追求艺术、追求美又可尝不是如此呢?爬上了艺术的高峰,就面临了下坡的无奈。
明确: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5)第五段“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关联词语,抓住“所以”,找原因)。
学生讨论:
(1)作者有自己精神的避风港,有自己灵魂的寄居地,那是他躲避世俗羁绊的堡垒,在那里他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的心灵恳谈。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沉溺在自己精神的空中楼阁无力自拔,无法入世地活着。
(2)作者面对的是凄凉的现实,心中却充满了诗情。
(3)他面对人生的苦难,含泪地微笑。
(4)死是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就像德国诗人海涅说的:太阳纵然还是无限美丽,最后它总是西沉。没必要急于求死。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5)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他选择自杀,可以理解为殉职而死。
教师小结:为了美,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他风雨无限,执著不悔地奔波。虽然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黑夜的死亡,遗忘了他白昼的光华。(展示课件)泰戈尔说: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川端康成穷尽一生追寻美、播种美,他已无悔于生命。就像落叶经历过灿烂的春,火热的夏,在秋日飘零枯萎之际,他已无怨无悔。法国作家蒙田说过: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也就是说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会安于死。川端康成是安然死去的,因为他是自然与艺术的忠实情人,在活着的时候,他用一颗情人的心呵护着一切美丽的东西。所以他生得忧郁而伟大,死得坦然且安然。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之美。有人说,生命是一次华美的日落,盛大而忧伤,平凡而又震撼人心,这的确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还会有日出,花谢了还会有花开,我们的生命无法重来。冰心也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我们只有今生今世,就像秋天的枫红,只灿烂一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在,但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就是播洒生命全部的绿意,绽放并享受今生的美丽。
六、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朵拉的《花未眠》,思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
七、结束语: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纵情地放歌吧!(播放歌曲《橄榄树》,学生齐唱,在歌声中结束)。
花未眠教案篇二十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1
一、导入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花未眠教案篇二十一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一课时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引子)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的美是有限的。(感慨)
美是邂逅所得,间亲近所得。(收获)
我们仔佃观察画中的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感慨)
举例:李迪、钱舜举等的仔佃观察创作的作品,能让人领略自然的美;
肯定宗达的作品能给人共鸣。
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云彩与作者观察黄昏达到共鸣。
自然总是美的,但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总结: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三)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
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花未眠教案篇二十二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提问: “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花未眠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对美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培养审美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学创意:准备一朵绽放的玫瑰,唤醒、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爱恋,也用于品读文中的“哀伤”含义。)
引导: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这朵玫瑰把爱与美传递,让我们看看花落谁家。
二、学生交流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教师小结:面对风情万种的大自然,同学们都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到一方独好的风景。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川端康成发现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为大自然之美欣赏陶醉之余,同学们应该也强烈感受到作者那两句对美的感叹与思考,哪两句呢? (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您看到的本篇文章来自我爱语文(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问:能否结合你寻找自然美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王菲有句歌词“待到风景都看透”,刚才大家都找到了别致的风景,可是我们就算穷尽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风景都看透。大自然是千姿百媚、风情万种的,我们的发现再精彩,再丰富,也不过是冰山一角。2。发现美需要机缘,美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对自然美的“邂逅”“亲近”,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情人眼里出西施”,才会发现美,感受美。
问:川端康成又是如何邂逅、亲近海棠花的呢?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什么自然美?
明确:独自在旅馆,凌晨四时就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凝视海棠花,没有别的事来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岚山之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倾听作者的心跳,感动着他的感动,忧伤着他的忧伤。
三、研读课文1 到5 段
1。学生朗读1 到5 段。(教师展示课件:未眠的海棠花)
明确:不一样。“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问:花儿盛放娇艳绝美,作者为何有哀伤之感?
引导:有的同学会说“剪不断,理还乱,是哀伤,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只好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来自我解嘲。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只是选好角度,就能理清思绪。大家想想,作者在为谁哀伤呢?(为人类,为自己,为海棠花)
明确:
( 1)作者借哀伤着人类的哀伤,有限与无限的距离。
( 2)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自己多情,又把哀伤移到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自己,花已非花,作者借花哀伤着自己的哀伤)
的哀伤,读出花“恨无知音赏”的落寞与悲情)
( 4)法国有句名言:最美丽的玫瑰凋谢得最快。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它只能有这刹那间的芳华,这份惊艳的美永远无法重来,就像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各,必得走,必得离开,无法完全属于你。多情而伤感的海棠花仿佛在对作者、对我们说“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引导:这还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的哀伤,读出花对生命美的眷恋与不舍,对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这与下文两个画家所说的“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师小结: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哀伤。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感悟着作者的感悟。
3。学生交流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找出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共同来探讨。
( 1)第1 段“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 2)第3 段“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师升华:即使平凡渺小如花,也要绽放生命全部的精彩,活着是美丽的,要享受生命之美。
b。若不是机缘,作者很可能错过这份美丽。人生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感受美。
c。作者身心浸润在孤独、忧郁的氛围中不得自拔,“要活下去”的潜台词里隐藏着深深的死亡的阴影。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用花的美好来激励自己活下去。
d。作者要活下去,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 3) 3 、5 段“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所以,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 4)第4 段“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难点引导: (课件展示)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永恒的,而生命却短促。”莫泊桑在《漂亮朋友》中说:“生活就像一个山坡。眼望着坡顶往上爬,心里会觉得高兴,但一旦登上峰顶,马上就会发现,下坡路就在眼前,路走完了,死亡也就来了。上坡很慢,但下坡却很快。”追求艺术、追求美又可尝不是如此呢?爬上了艺术的高峰,就面临了下坡的无奈。
明确: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 5)第五段“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关联词语,抓住“所以”,找原因)
学生讨论:
( 1)作者有自己精神的避风港,有自己灵魂的寄居地,那是他躲避世俗羁绊的堡垒,在那里他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的心灵恳谈。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沉溺在自己精神的空中楼阁无力自拔,无法入世地活着。
(2)作者面对的是凄凉的现实,心中却充满了诗情。
( 3)他面对人生的苦难,含泪地微笑。
( 4)死是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就像德国诗人海涅说的:太阳纵然还是无限美丽,最后它总是西沉。没必要急于求死。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 5)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他选择自杀,可以理解为殉职而死。
教师小结:为了美,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他风雨无限,执著不悔地奔波。虽然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黑夜的死亡,遗忘了他白昼的光华。(展示课件)泰戈尔说: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川端康成穷尽一生追寻美、播种美,他已无悔于生命。就像落叶经历过灿烂的春,火热的夏,在秋日飘零枯萎之际,他已无怨无悔。法国作家蒙田说过: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也就是说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会安于死。川端康成是安然死去的,因为他是自然与艺术的忠实情人,在活着的时候,他用一颗情人的心呵护着一切美丽的东西。所以他生得忧郁而伟大,死得坦然且安然。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之美。有人说,生命是一次华美的日落,盛大而忧伤,平凡而又震撼人心,这的确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还会有日出,花谢了还会有花开,我们的生命无法重来。冰心也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我们只有今生今世,就像秋天的枫红,只灿烂一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在,但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就是播洒生命全部的绿意,绽放并享受今生的美丽。
六、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朵拉的《花未眠》,思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
七、结束语: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纵情地放歌吧! (播放歌曲《橄榄树》,学生齐唱,在歌声中结束)
花未眠教案篇二十四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引子)。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的美是有限的。(感慨)。
美是邂逅所得,间亲近所得。(收获)。
我们仔佃观察画中的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感慨)。
举例:李迪、钱舜举等的仔佃观察创作的作品,能让人领略自然的美;
肯定宗达的作品能给人共鸣。
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云彩与作者观察黄昏达到共鸣。
自然总是美的,但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总结: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三)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6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