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症结的重要方法之一。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避免流于表面和模糊不清。下面是一些保护环境的实用方法,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环保中来。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一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必须确定“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实效、实用出发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体质,注重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和相关书籍。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网络、电话及亲自走访部分高校的一些有着多年教学实践的体育教师和专家、相关专业的学者,将资深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思想汇聚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他们对现今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现状的看法和建议。
2.2.3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37份,回收率为87.4%,教师问卷发放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96.0%。
2.2.4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在大多数高校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很多高年级和研究生以上的学生都未开设体育课程,基本在二年级开设了选项课,在一年级开设选项课还较多,对病弱学生开设保健课有的学校还没重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都反映,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等综合指标在高年级普遍有所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规型教学课仍是一、二年级最主要,最基本的课程类型,但是,目前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是不够的,应进一步合理、有效、积极地开设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程,尤其是还应重点关注高年级的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两种课型。自主型活动课中体能课、竞赛活动课,除了开专题讲座、进行技术辅导、考核测验外,主要由学生自主性活动、自学自练、组织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开放型综合课中的俱乐部制教学课既不同于传统的常规型教学课,也不同于自主型活动课,其在教学管理上是开放的,在组织教学的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等方面是综合的。这种课程类型是普通高校今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受学生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课程类型。
各学校体育课程由于师资人数、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以及学生对一些课程内容的爱好程度与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很难统一。从调查结果来看,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网球为各高校必修项目。其它项目设置有所不同,传统项目田径、武术受到了一定的冷落。新兴项目还较少学校开,不过已有学校起着带头作用,例如定向运动、轮滑、跆拳道等项目在部分高校也逐渐兴起。
3.3学生对体育课程项目选择数量的意向调查。
在大学期间学习几个体育项目比较合适?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倾向于每学期一选,可选择一个主项,一个副项,即大部分学生四个学期倾向4次选择项目。而四个学期选1--2项的只占14.2%。不过有的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一两个项目,多次都重复的选自己喜爱的项目,以便提高巩固,达到真正的掌握。常规的提法是,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然而,从坚持锻炼的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有不足之处。一是忽略了学生生理方面的变化,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而且锻炼手段也有所不同;二是忽视了生活环境对锻炼的影响,不同项目有着不一样的条件要求,足球需要很多人才能一起锻炼,而乒乓球可能2个人就能一起锻炼,而且受场地限制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很大的影响因素。另外,大学生体育兴趣特点也与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中小学生兴趣较为广泛、不稳定,对未接触的项目都有一种好奇新鲜感,时而喜欢这样,不久可能又喜欢上其他项目了,而大学生渐渐地对许多体育项目都有所认识,就会选择性的喜欢一些项目,并集中发展它们。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心理的变化,影响着对事物的兴趣的变化。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身心健康,培养一些必备的体育技能外,在教学单元、时数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使学生多学习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和健身方法。大学生在课程内容和项目的选择上应当有所扩展,并且有深入学习的必要。
4.结论与建议。
4.1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设置模式。
4.2积极改善体育课程设置。
4.2.2以学生为本,建立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课程体系;
4.2.3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结合大纲,选编好实用、新颖的教材;
4.2.4更新教学内容,并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增设自己学校特色课程内容;
4.4.5明确当前教学任务,并积极抓好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向多视角全民健身转化。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二
摘要:
水文通过对高校公共休育教学现状的分析认为。休育理论在休育教学中琴乏应有的重视,休育教学主要强调技术教学。按照规定的几项教材向学生灌枯一些运动技米,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既无参加休育搜炼的愈识又无科孕地进行休育极炼的知识写方法。作者认为体育教学应加强休育理论和应用方法的内容,以提高学生休育认识术平,传搜朴学健身才法,养成终奔徽炼身体的习惯。
(1)体育理论课时数少。
目前,各院校体育理论基本上是执行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后称(纲要)〕为标准,纲要》规定体育理论课不得少于总学时的这项规定看上去好象比97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后称(大纲))中规定的每学期体育理论教学为2学时多3倍的时数。我们认为(纲要)中规定的体育理论课时数与技术课教学时数还是相差甚大。要使学生首先了解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实施目的、任务的基本要求,然后要学生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加上各种项目简单的规则和技术原理,如此分配下来,1296总学时的理论课,就难以应付,然而1296总学时的理论课对有系统教学的选项或选修班来说就更不能满足。
(2)高校体育理论尚无统一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载体,一本好教材能使师生之间的教和学相得益彰。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尚无统一教材,各院校自行规定教材内容,不够统一,一方面会造成授课内容不一致,院校与院校之间不能及时联系,相互间的交流亦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教材内容和中学知识相衔接,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3)技术与理论相脱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从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方案,都突出了技术教学,相应的体育理论教学被忽视,甚至出现技术教学与理论相脱离。分析其原因有:
一是教师本身思想上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视不够。
二是有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时有限,很难给学生讲清什么问题,理论课教学只是一种形式。
三是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教学中难以做到使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很好匹配。四是体育成绩的考核往往与体育理论无关。
(4)教学计划不落实在。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计划不落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突出的表现在雨雪夭,由于相当多的院校无室内场馆,即使有室内场馆,也因数量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无法进行体育实践课的教学,有些教师不注意利用因雨雪天不能上实践课之机来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而是通知学生自习或自由活动。就连计划内的理论教学,也由于不考核,不检查而放任自流。
人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体育不能用单纯的自然科学来解释,也下能用单纯的社会科学来解释,就这一点决定了体育的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一卜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1}体育教学必须按教育理论的要求,确立其教学的目的、任务、阶段性目标1本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树立起“终生体育”观念。
(2)体育教学必须以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来揭示说明体育的本质和体育的社会功能二体育的价值以及1本育的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体育的深层次认识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意识。
(3)体育教学必须贯彻马列注意毛泽东东思想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本育教学须以仪本解剖学和运劝生理学的知识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结构,机能和体育运动与入本各器官的发育和生理功能变的关系。
(5)体育教学必须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保健卫生和我国优秀的传统养生学知识、促使学}i学全科学锻炼身体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6)体育教学必须以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心理素质与体育运动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稳定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
(1)建立体育理论教学管理系统。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休育的行政系统就是体育部(教研室夕,而体育部(室)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体育教学,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体育部〔室夕没有专门管理理论教学的系统。多教师认为理论所占学时比较少,用不着搞专门管理工作。大学生已经接受过十几年中小学体育教育,可以说他们在运动技术技能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理论知识却异常贫乏。体育不仅肩负着身体锻炼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围绕运动实践产生了大量的人体运动规律,而这些规律正是指导身体发展的理论依据。因此体育部〔室夕应专门成立理论教研室,教研部室夕主任应重视管理工作,加强理论教材与教具的建设,并合理地调配理论教学人员,抓好管理工作。
(2)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和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相关的学科是众多的,要求掌握的知识量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认为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胆地进行改革,突破《纲要)的框框,增加理论课时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强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根据国外很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的经验,笔作提出建议:体育理论课时数应占体育课的25%为好。
(3)统一体育理论课教材。
在我国,高校体育是必修课,高校体育理论是大学生体育课程的高级内容,应当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较系统地掌握有关体育的产生、发展、原理、作用、价值以及它的运用。为此,国家应编写统一的教材来规范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编原则要科学,即由浅入深,自成体系,道理详实丰富,条理清晰,科学合理。
(4)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对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的指导作用。
身体的运动是体育的主要特证,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技术技能的教学要占重要的地位和很大比重。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高阶段,所以此段技术技能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个深度和难度不应体现在让他获得多么高的技术、技能水平上,应体现在让他们具备一定的生物力学知识来理解运动技术技能形成的原理和让他们具备一定的运动生理学知识来懂得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过程对人体的发育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学会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怎样对自身进行测定和评价来获得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上。总之高校体育教学要充分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技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达到“知其所以然。”
(5)加强电化教学的各种手段,严格考试制度遇到雨雪夭无法上课时,应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利用幻灯片、录像及有声教材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育助于他们在体育实践中尽快地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同时要严格体育理论考试制度,学期结束后,必须进行考核,检查学生对理论课内容掌握的好坏程度,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三
高校作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或思想,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总结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起到教育指引的作用:高校体育以健体育人为主要目标,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体包括体育的价值、情感、理想、物质条件、制度、道德等,以起到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其思想、塑造其现代意识、磨炼其意志力的作用。同时,通过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起到娱乐调节的作用: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也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公共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增添生活情趣,调剂单调的学习生活等。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内容,会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组织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欣赏能力、文化素养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3)起到激励凝聚的作用:竞技性是体育运动的一大特征,体育竞赛中必然会有胜败之分,而胜败直接关乎个人、团体、学校的荣辱,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尽最大的努力去拼搏、去挑战、去创新、去竞争。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并激励其倾尽全力挑战自己的极限,提高其责任意识。
2.1教师自身注重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其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若体育教师仅在课上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灵魂、思想、智慧等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即忽视了行为训练、意志锻炼、情感体验等,就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教师应首先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知识渊博、情感丰富、品质优秀、行为规范的个人形象,通过高尚的人格魅力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并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教师可把教学的过程看作是与学生一起发现真理、一起进步成长的过程,改变以往知识传授者的姿态,而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可就某一观点进行争辩,使其懂得放弃和坚持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互相尊重、谨慎谦虚的人文精神。
2.2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的体育文化也是从传统的文化中发展而来的,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烙印。我国的传统文化蕴涵浓厚的人文精神色彩,如重视礼仪廉耻教育,注重人文修养、道德标准等,这些都与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等紧密相连。因此,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同样非常重要。例如,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养。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古为今用、取其精华,使用陶冶的教育方式,将体育教学和人文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使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理念转化为理想人格的目的[2]。
2.3教学理念的创新。
要想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塑造理想人格、发展独立自主意识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这种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理想、情感等方面,有助于学生找到和明确人生理想与目标,完善人格发展,以崭新的形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
2.4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
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很多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等现象,其心智表现很不成熟。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使其能够成为拥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培养其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懂得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品格。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应强调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的重要性,通过灌输这些思想使学生明白足球场并非个人的秀场,而是体现一个团队整体实力和魅力的舞台。另外,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可使其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所谓科学道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即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尊重事实、敢于面对错误或坚持真理的一种态度;二是正确对待科技成果社会功效的态度,即教育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这些品质都需要经过精心的培育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细节融入人格教育的内容,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例如,对青年人来说,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体育教师可在教学中宣传有关体育明星的事迹,引导学生找寻到真、善、美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道德,以激发学生奋起拼搏的精神。
2.5注重开展体育精神教育。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运动中所蕴涵的体育精神也由此形成,这种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均至关重要。目前,竞技类的体育比赛对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更加宽广。体育比赛所蕴涵的意义已超过比赛本身,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其中蕴涵着诸多的人生哲理。因此,体育教师应十分注重开展体育精神教育,这里的体育精神主要是指“奥林匹克精神”,这是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宣讲奥林匹克精神,包括讲解体育运动的宗旨、真谛等。通过体育精神教育纠正不正当的竞争观念,启发学生敢于拼搏、正确对待他人、客观定位自己。
3小结。
综上所述,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为此,教师应十分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并首先从自身做起,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教学理念,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体育精神教育、人格教育等,也是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学校和教师应共同营造出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四
摘要:近年来高校因“扩招’导致学生人欲激增,造成了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体育师贵力童薄弱及教学工作童严重超标等问斑,客观上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高校在加大场馆建设力度的同时,应积极拓展祈的教学内容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乎。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扩招51万人实际招生的总人数接近280万而秋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80万人实际招生总规模达300多万人比19增加12.5%预计到我国高等教育人学率将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大学的扩招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但面对扩招本已不堪重负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形势更加严峻如不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投人将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据笔者对河南省10所高校的调查,主要有以下矛盾和不足:。
1.1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
调查表明,10所大学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教委1992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定额标准。如,10所高校标准田径场共14块,平均7319人/块,按最低标准500l)人/块计算,差7块;篮球场共189块,平均542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差219块;排球场共%块,平均1067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差313块;现代化体育综合馆仅有3座,列人计划待建的有3座……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在扩招前体育场馆等硬件措施就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而扩招后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够及时增加场馆设施,从而造成了大学公共体育课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
1.2体育教师人数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表明,10所院校共有公共体育教师398人,扩招后师生比为1:257。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也不合理,10所院校中,教授9人,仅占教师总数的2.2%;副教授72人,占18.6%;讲师、助教占很大比例。从学历上看,10所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师中没有具有博士学位的,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仅占2.6%。此外,大专学历的占0.7%。这些都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1.3公共体育教师的工作黄大幅度增加。
上个世纪80-.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为8一10个学时或更少,现在一般为14・16学时或更多。“扩招”后课时量的加大使很多教师只能全身心地忙于体育教学工作,而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辅导和对科研的投人相对较少。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田径、健美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项目上,而在国民体育中十分普及的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只有一些体育条件较好的高校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提出了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拓展了课程内容选择的空间,同时使课程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有文章可做,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国人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如跳绳、踢毽子、拔河、扭秧歌、体育舞蹈、登山、郊游、轮滑等运动项目都可以尝试进人大学体育教学课堂,此举不仅能明显缓解体育场地设备的不足.也是我国高校全面贯彻和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客观要求。
2.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有效利用现有场地。
目前各高校一般在一、二年级(本专科生)开设体育必修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3,4节课或下午1,2节课。如果尝试在上午1,2节课和下午3,4节课时间也上体育课,这样就能避开原来体育课上课时间的高峰期,使现有的场地设备基本能“满负荷”地运用。教师之间在同一次课中对同一运动项目的教学时间的选择安排上可以充分协商、调整,争取使同一运动项目的教学在时间上能完全错开,以便有效地运用现有的场地设备。
2.3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2.3.1健全和完善体育师资队伍的规范化管理。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量化体系和教学质评估细则要对教师的学期和学年的体育课程进行教学考核,对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工作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2.3.2引人竞争机制,推行教师挂牌上课。
引人竞争机制,让教师挂牌上课,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项目、时间,更重要的是选择教学水平高、自己敬重和信赖的.教师。主管部门可以将教师授课的学生实际人数、学生考试成绩和对教师综合考核情况进行量化,把它同分配制度合理衔接.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
2.3.3核定体育教师编制。
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法规、文件为依据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把体育教师的课时量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让体育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
2.4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实行主、辅教材制,适当增加体育教学班的人数。实行根据学生的体质和体育基础分班、分组教学,或者按学生身高、体重、年龄综合指数分组。在教学方面,除传统的循环练习、分组练习等外,程序教学、暗示学习训理刃练、小集团学习、创造性学习、电化教学等方法,也应被更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
2.5改革体育考核的方法。
扩招后公共体育课面临的主要间题是体育课班级增多,这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改革体育考试制度.重新修订评价普通高校体育测验的标准及方法.以适应扩招后的需要。目前.在新生人校后的体育测试中发现有60%-70%的新生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要求。因此,必须对体育课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可将体育课的考核划分为体育技术考试、体育理论考试、体育课外活动出勤率3部分,其比例为50:20:30。增加课外活动比重的目的是督促学生自觉地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延伸部分。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大学体育课的口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至两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从而私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而在完成教学口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内容时应切介实际从学生现状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介理安排课堂密度。在教学的实施手段上应注重以学牛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课堂安排应精讲多练注重实效性和叫行性。
体育是高校全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堂教学则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仟务的中心环节和基木组织形式是高校各类专业人材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因而高校公共体育的目标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体育教学环节的建设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和体育目的将直接关系到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针对高校体育课内容安排小切实际课堂过程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小够的现状做以分析和研究。
课堂内容的安排应体现性别差异性。
男、女生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以及课堂密度都应有差别。体育课的密度是衡量体育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效果。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课的密度要适宜过大的密度学生无法承受过小又得小到锻炼的效果。因此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应该是大学体育教师在写教案的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现在有些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体育课的形式小重视学生的活动在整堂课中只注意了整体队形的变化把课堂的重点落在了教师的教和活动的组织上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和练大大地减小了体育课的密度一种只有在舞台上才有的小断的队形的变化贯穿了整堂体育课如此的安排表而上似乎课堂组织井井有条但体育课的密度何在,’学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自然无法达到体育课锻炼身体的效果更小能切实地完成教学仟务。可见教师对于体育课的安排和组织以及学生的参与都是极其重要的。
教与学时间分配上的合理性。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小是教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这个环节即做到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精讲多练。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对象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达到一定程度的青年人而小是处在萌芽期的儿童少年。一些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小适当、课堂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安排过小会异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情绪。目前许多学校的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体育而最讨厌体育课的现状。因此将一分钟的体育课完全控制成“站队变队形一占队”是小合适的要知道体育课小是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应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着重考虑的。
丰民据共同课学生特点注意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适宜性。
山于共同课学生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目标上的小同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应切合实际小宜定得过高。近期我校正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参照了以往的教学大纲及有些高校的大纲发现有些目标定的过高在正常的体育课过程中根木无法完成。以共体学生选修课篮球课为例在以往的大纲中针对根木没有体育基础的共同课学生包括女同学将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制订为了解初步掌握篮球的基木战术。实践证明体育专业学生从接触篮球的基木技术到完成战术的学习尚需要两年的时间山此可见原始的教学目标确实过高是在体育课上无法完成的。在课堂的安排上有的教师将目标定为提高耐力将内容安排成。组米跑。我们知道耐力训练是要循序渐进的然而在一至一次课上要达到提高耐力的目标而实施多组的耐力跑也是小合适的。大学体育课的长远目标是通过体育课}句学生传授一至两种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锻炼身体一生受益。而在大学阶段则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身体得到锻炼、缓解压力、增强体质。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娇生惯养所养成的普遍的惰性异致了他们小喜欢或厌烦参加体育运动准确地说是一种懒惰。多年学生体质健康测量的数据表现出大二、大四的学生体质相对于大一、大一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卜降这一结果与高年级的学生没有体育课小无关系。因此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切合实际。健身性与技能性项目将成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的主流。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对课程问题的侧卜究一直是作为教育改节的核心提出来的因为它小仅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的贯彻还直接影响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改节。课程主要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活动课程占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沿用竞技运动教材体系采用培养运动员的教学训练模式来给大学生上体育课山于过分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标准过高被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为“负担”从而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背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高校学生运动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再者体育课时少因此应多选择同学们喜欢的、难度较低的、能够满足他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集体性项目作为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手段应体现出创新性。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启发式代替灌输式应在游戏中加入技术内容小应要求学生只掌握某一门技术应尊重学生对项目与技术的选择性。体育教育的旧体制和模式的长期沿袭致使广大体育教师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当前的形势发展和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都要求每个教师具有超前思想。未来的世界充满了竞争但所有的竞争归结起来还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资产谁拥有它谁就具备了竞争的实力谁就将赢得胜利。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健壮的体质丰富而广博的科学知识很高的应变能力学校体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基础。所以体育教育应该着重于全而素质的培养。
单纯注重课堂形式的安排忽略课堂的效果和教学效果使得体育课失去了其木身的意义和价值是体育课的失败。我国占代的太极讲究“只重其意小重其招”我们现今的体育课也应采取这种“太极”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小应只注重冠冕堂皇的课堂的形式而忽略课堂效果。深刻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仟务用有效的方法展开课堂教学使学生小仅爱好体育更爱上体育课这是一名优秀体育教师应该小断思考的课题。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六
考试的历史由来己久,而且考试的模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校园网络考试系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准之一。国家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可见,校园网络考试系统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目前,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理论(computeradaptivetest,简称cat)的大量研究与应用,以提高考试效率和考试的适应性、科学性。计算机题库系统是计算机辅助教育考试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它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存储量巨大、并且便于管理的特点建立起来的一种用于考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国外,最早的试题库是1968年ibm公司和美国洛杉矶学区共同开发的cts系统。系统最初管理一个美国历史题库,其中贮存有800道题目,能为中学教师生成测验试题、家庭作业课堂讨论题以及课外辅导材料等。在1993年,美国又开展了ocpc计划,利用计算机解决学生作业的问题。随后又开展了课程上网的计划。如美国mit的athena系统就是一个多媒体、分布式、网络综合教学系统。而stanfod大学的v系统和加州berkeley分校的sprite系统都已运行多年,并在不断完善和扩充之中。在考试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一些有影响力的考试已经逐渐地实现了无纸化。tofel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等考试都己采用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的形式。在欧美许多国家,cat己成为教育测试、职业测试和认证考试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是在美国出现了一些支持网络考试的系统,比如美国的sylvanlearnintsysteminc,它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数千个考试中心,提供近百个不同的类型,一千多种考试。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自主研发的在线考试系统,主要注重实践性的操作,于在上海地区进行了测试。还有几个已经投入使用的考试系统分别是mklesson,tutorialgateway和theopenlearningagencyofaustralia’system。
1.2我国高校网络考试系统的发展。
国内计算机网络考试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硬件、软件条件也已比较成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教学为在线考试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考试作为教学检验的一大重要环节,各地高校对无纸化考试和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在1987年成立了中国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都成立了cai中心。随着的cai发展,许多考试都已经采用试题库管理系统进行出题,在我国,先后建立了高考试题库、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试题库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库等。现在,许多大型考试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由计算机管理的试题库系统,有的还带有自动阅卷系统。为了适应远程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开发网络试题库系统势在必行。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对网络试题库系统进行招标,华南理工大学凭借着其在通用试题库系统研制上的突出表现,以及在试题库研究方面的深厚基础和技术力量,成功中标承担了“大学数学系列网络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任务,并于3月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在线考试系统”,为该校先进计算机技术研究组于20开发的分布式网络评测与考试系统,主要用于程序设计及比赛,对被评测的用户提交的答案进行评分,并对分数进行有效的管理,考试无纸化,评分自动化。
1.3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考试系统的优势与不足。
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影响了现代教育,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和测试已经成为各学科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传统的高校体育理论课考试以笔试为主,从命题、测试、阅卷到成绩录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应该从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等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来进行考试。网络考试系统的优势在于:自身建有强大的试题题库,由专门的管理员负责维护和管理系统运行,对试题有较好的保密性;区别于传统考试,在线考试系统可随机生成不同的测试试卷,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考场的考生也无法进行作弊;试题的覆盖面较广,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在线考试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也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也为实现大规模考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考试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包括:(1)考试相关安排:负责学生在线报名,分配考生考号和考场安排,考卷同一回收和考试成绩公布。(2)建立考试题库:收集整理考试试题,制定考卷及试卷分析。(3)在线测试功能:在考生答题阶段能够保证试题显示,记录答案和对答案进行判定。网络考试系统的基础在于考试题库的建立和维护。首先要实现高校体育各项目的题库建设,不同项目授课教师需要共同完成整个理论考试的题库;同时借助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实施,实现课程和题库在统一平台的操作,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能积极主动登录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做好充分的考试准备;在题库管理方面要实行权限管理,因此系统管理员要享有对添加试题、编辑试题答案、定时对老旧试题删除的权限,该系统要确保管理员能设置考试时间和考试考题类型。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要实现人机对话,采用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学生只需要在有互联网的考场就能通过id登入系统参加测试,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效率。为方便考生答题,系统应对考试时间和答题进度做相应的提醒,为确保只有没有参加过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考试界面参加考试,该系统应当针对不同id的学生显示不同的考试题目。考虑到使用该考试系统的用户安全性,考生登录系统要有唯一的密码,已登录的考生不允许重复登录。在学生考试界面,系统将根据考试时间和学生id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试题生成考卷,每个id的试题都有不同,也能有效降低学生考试作弊的几率。测试结束后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试卷判定,无需人力再进行判卷,减少了教师阅卷的主管因素,也更能体现考试的客观和公平。考试结束后让学生及时查询考试成绩,真正实现在线测试便捷高效的特点。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公共体育理论课考试网络化,相对于传统体育理论课考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1)考试试题分类不明确。体育运动有多个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体育理论知识也与政治、经济、医学等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设计类别较多,很多体育理论测试题目没有经过很好的分类,进而导致体统随机生成的考试试卷不合理,难易程度参差不齐。题库内试题过度集中在某些运动项目上,也会令考试程度偏易或偏难。(2)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实施。体育课在高校普遍课时较少,网络在线课程往往不受学生重视,从而也影响了在线考试系统的应用。管理员对在线测试系统疏于维护和管理,出现在期末时间有大量用户登录时系统容易瘫痪。
2结论与建议。
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网络考试系统将授课教师从繁重的手动出题、组织考试中解脱出来,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对体育教学品质的提升有很大的贡献。网络考试系统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考试的一种形式,需要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网络技术手段是为应用而服务,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网络考试系统也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体育教学的思想不断更新而改进。为实现其设计和开发,各高校相关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对已有的网络考试系统进行测评,完善其不足,并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体育理论课考试的无纸化和智能化。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在分析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状况的基础上,论速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中所具有的优势。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质。
l引言。
信息素质”也称“信息素养”.是由美国产业协会主席pauizurkowski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他的解释是“人们利用多种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从广义而言,信息素养,就是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的总和,是认识和表达信息需求并从信息资源中获取利用信息的技能与信息观点、信息意识、知识、伦理综合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能力和品质。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以多种格式呈现,如数据库、多媒体、网页等形式。这就要求大学生认识多种格式信息的区别与价值。了解信息的组织结构,并认识到处理某些特殊信息可能要求特定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社会的基础和核心是知识创新.因而信息素养已成为创新人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缺乏信息素养的人,难以获取、提炼知识信息,也就难以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立足。
近年来,一些高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许多大学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了用户教育栏目。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开展电子资源利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检索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同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洞察力,即人们能从信息角度出发。去感受、理解和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与理论,并具有捕捉、分析、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接收意识、信息转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及信息更新意识等。
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察觉和认识,特别是新生对信息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对信息的需求,不知道该如何去获取所需信息。高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专业教科书.一般较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投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在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时往往局限于专业期刊、科技展览,对于专业年鉴、专刊文献却很陌生。他们对信息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意识和科研意识薄弱。
2.2信息能力偏低。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等。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在:(1)信息获取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会熟练使用“专业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而有的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不知道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2)利用信息无目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阅读书刊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在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虽然有的学生学习了信息检索知识,但没有进行相关的练习和运用,信息检索技能不强,仅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利用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差。
2.3信息道德有待加强。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信息活动目标应该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抵制信息违法行为;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真实原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与合理开发信息技术,做到既保守群体间的信息秘密。又遵守个体的隐私权等。
在传统的社会条件下。人的道德表现直接受到社会与舆论的监督。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使网民的活动不受社会伦理和准则的制约,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随便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这时道德观念不强的人往往会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恶意下载文件、传播病毒、利用网络盗窃他人的个人隐私等行为在大学生中也偶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2.4信息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过时。
目前。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多局限于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多偏重于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较少涉及网络、计算机信息检索与数据库利用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众多检索工具已从印刷型变为机检型。所以,我们应确立以机检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手工检索为补充、辅助内容的教学课程,信息素养教育应把馆藏文献利用与网络、计算机检索以及校园网的利用教育联系在一起。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培养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其内在动因,使其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这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技能知识的传授、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分析阐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知某种事物或获得某种技能与知识以后,兴奋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使其产生继续探求欲望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同情感密切联系,能使人们集中注意力,积极自觉愉快地从事某种知识的学习或某种活动的参与。兴趣产生以后会诱发主体对某种事物的参与和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后,会使主体逐渐在大脑皮层相关中枢产生定型,这种定型的不断完善就会使主体在神经高级中枢中形成主动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思想动因。从兴趣的产生到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是,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明确地发现。只有主体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以后,才能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使主体形成自觉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行为习惯。体育兴趣是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产生的浓厚程度取决于主体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它与个体的个性差异密切相关,特别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进入青春成熟期,身体各方面已达到成熟女性所特有的特征,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变化,性格上变得爱美喜静、腼腆怕羞等等,对体育活动明显地降低了兴趣;特别是那些体育活动体验和经历较少、性格内向的学生,她们的体育兴趣会降得更低。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要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先从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着手,结合其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诱发其内在动因,让她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逐渐地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思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体育教学去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阐述对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求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1高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1高校女生的生理特征。
在枝女大学生的年龄多数是在18~22岁之间,她们的生理机能基本上已走向了女性成熟阶段,由于雌性激索的特殊作用,此阶段其生理形态与特征已和男生有了明显的差异。她们的生理形态已完全女性化,臀部增大,乳房突起,胸腹、臀部等身体部位的皮下脂肪丰富。她们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男生相比较,她们的每博输出量小,心率相对较快;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肌肉工作力量小,动作速率较缓;身体活动中容易产生疲劳,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等等。由于她们的心血管、呼吸和运动等系统的生理机能明显的弱于男生,决定了其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都明显地差于男生。这些生理机能上的变化,导致了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减弱,体育课上参与活动的惰性较大,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薄弱。
1.2高校女生的心理特征。
高校女生由于年龄阶段、社会经历和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上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们变得性格内向,腼腆怕羞,文雅好静,喜易,怯难;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会对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自觉主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的心理变化是,她们变得求新、拾趣、爱美,追求时尚;高校女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阅历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她们在大学生活中一方面渴望提高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自己对体育的评价能力和欣赏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塑造自己健美的形体、优雅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和信心。从高校女生的心理变化来看,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而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尽量克服其消极一面,诱发鼓励其积极一面,才能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高校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措施。
2.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高校女生的求知欲望和她们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扩大和加强体育基础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根据她们的需要,增加一些运动保健、运动生理和体育文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讲授和技术实践课中的随机讲授时间外,还可以利用课外座谈与讲座和课外活动锻炼等时间广泛接触学生,了解她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她们不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正确理解,激发其良好的健身锻炼动机,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加深其对体育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她们建立起对运动技术课学习时的信心和自信心,使其较快地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的正确练习方法,提高她们健身锻炼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另外,要根据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新理论,把体育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使她们能够跟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再则,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渠道观看到网球、台球、棒垒球、保龄球、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非课堂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
这些体育项目学生们平时无法直接参与,对其规则和竞赛方法也十分陌生,但她们对那些项目中激烈的竞争场面、美妙的战术配合和紧张的现场气氛等方面抱有浓厚的兴趣,她们渴望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其欣赏的需要;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提高她们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其从中领略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由此带给她们的无限乐趣和喜悦。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参与欲望,不断促进其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渐形成。
2.2结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台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
高校女生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她们的生理特点与特征出发,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意识。
首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内容设置;要有别于男生,因为女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明显差于男生,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在教学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轻力量、慢速度、低对抗与防止疲劳较早产生的体育锻炼内容,多安排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运动项目,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小球类等等;教学内容与项目安排的合理恰当才能克服她们学习时的消极抵住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练习中其强度、密度和运动量没有有效地控制,同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的准确度和参与活动的态度等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她们在心情愉快和满足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各项练习,喜悦与满足的体验才会激起她们继续尝试这种体验的欲望,只有这种欲望的产生才可能激发其兴趣的逐渐形成。另外,要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周期特征适时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实作好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教育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月经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克服其经期的波动情绪,消除其神秘感和恐慌感的心理阴影。
2.3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女生由于生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心理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对她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她们心理的负面影响,积极诱发和调动她们正面积极的心理影响因素,才能不断地激发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广开思路,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首先,在课堂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与变换,压缩单调、枯燥和乏味的跑、跳、投等内容,增加学生喜爱的健美操、韵律操、舞蹈和形体练习等内容。
其次,要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采用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把枯燥的跑、跳、投转变为有趣味的健身跑、健身跳和趣味投;可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韵律性强的徒手操和舞蹈动作等练习;主要教学内容可融入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练习方法之中;等等。再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喜悦和快乐的积极情绪;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她们对某种练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乏味时,应及时变换练习方法或内容,克服其消极抑制情绪的产生,以使她们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奋性。
2.4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爱干净、怕脏、怕羞、怕累、胆小胆怯、害怕失败等等,存在着有碍于她们专心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的种种不利心理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她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可能会形成她们害怕学习体育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降低难度要求,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要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做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欣慰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消除她们的紧张惰绪,以增强练习的自信心;要加强练习帮助和保护措施,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保证场地器材的绝对安全,以克服她们的害怕心理,以此来增强其完成练习时的自信心。另外,还要考虑女大学生爱美、爱清洁的特点,在体育课场地选择时要尽爨选择一个优美洁净的练习环境。
3小结与建议。
高校女生在其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和利用这些特点与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满足她们对体育的需求与渴望,消除其对体育的心理障碍,激发和培养起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她们逐渐地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体育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建立起她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九
校园体育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普通教学系统、体育人才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其中普通该系统主要进行体育技术教授工作。体育人才的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主要分为体育人才的选拔与训练两个部分,另一个是体育人才选拔,高校中体育人才选拔主要是通过体育赛事进行的且其初选的受众面相对较广,该系统主要发挥体育的竞技性通过比赛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课余体育健身系统是课余体育健身系统,目前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比较接近于该系统,该系统除了承担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外还应承担培养学生体育欣赏及体育理论方面知识的培养。以下就此三个子系统的目标及作用做详细描述。
《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该纲要指出体育教育要以学生身心健康、运动技能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要素来统摄5大领域目标,其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因此,这五个目标也就是公共体育教育系统的目标。这里我们结合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在5个领域的内容,假设学生对三个子系统的参加程度相同,受指导程度相同,来比较三个子系统在课程目标实现上的各自特点。
1.3、教学系统的目标。
运动技能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必要基础。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过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没有形成一项运动技能。其次由于在实现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4个领域方面仅依靠体育教学系统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其需要课余健身系统与校园体育赛事系统共同完成。而运动技能目标由于体育教学系统特殊的环境要求则可以很好的达到,因此体育课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还是应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
1.4、课余体育健身系统的目标。
课余体育健身系统是公共体育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少专业的体育指导与约束机制,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效益比较低,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自觉的从事课外体育锻炼。因此,如此系统发挥作用,则其在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均有很高的实现,特别是其在身体健康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上更是不可替代。此外学生自主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越高,则其体育行为习惯就越容易实现。
1.5、校园体育赛事系统的目标。
虽然此系统的时间较少,但由于学生在参与体育比赛中会表现出极强的参与价值。则其在运动参与目标、心里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上拥有较高的实现。特别是在心理健康目标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识品质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阶段,由于赛事可以为学生提供技能展示的平台,因此其在激发学生运动技术学习方面有重要意义。
1.6、教学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体育赛事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通常更关注于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常常试图通过改进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的课外体育练习。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但学生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时可使用上课时学的运动技术也可以不使用。
2、结论与建议。
(1)校园体育教育系统由教学系统、体育人才的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由于体育教育系统的教学目标由5个领域目标构成,因此5个领域目标将由三个子系统共同完成。
(2)考虑到三个子系统的各自特点,体育教学系统应主要实现运动技能目标;课余体育健身体统应主要实现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体验运动乐趣);校园体育赛事系统应主要实现运动参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竞赛意志)。
(3)我国当前的校园体育教育系统校园赛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三者是相互割裂的。应将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系统,使学生从体育教学与赛事的互动转变为课外体育锻炼与赛事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学校体育慕露出一些问题。如何让学生既轻松、愉快,又能学好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正是大学体育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体育教学始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贯彻体育教学与健康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学生具有终生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的主体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材、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展开,给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冲击力。为保证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体育工作者从理论上阐述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方面、目标和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实现终身体育思想为目标,以体育教学领域为突破口,课程改革为内容,以制度改革与创新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被调查者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吉首大学英语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及湘潭大学等全日制在校学生。调查时间5月。
2.研究方法。针对本课题涉及的内容,设计了《大学生体育课现状调查问卷调查表》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吉首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及湘潭大学分别按比例抽样,最后确定200份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为97.1。对获取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态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而对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技能、技术及理论课的学习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20%,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更注重于教学大纲以外的一些体育项目,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练习。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具有体现个性特色发展的运动项目。
本次调查还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的课堂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确实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也只是少数,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爱好,却对加大体育理论课比重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3.8%―43%的学生不同意这一观点。说明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活动,强身,健体娱乐。所以体育课必须保证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发展具有学生身心个性为主体的一些运动项目。真正使学生感到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2大学生体育生活的认识与态度。从表2的统计结果看出,高校在体育课的教学方面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教态也很满意。但在对该校场地、器材方面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了16.8%。说明当前部分高校在场地、器材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制约了体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休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对于学校体育课能否培养你的体育意识这一问题,持反对态度的学生仅占2.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是能够在体育课中培养自身的体育意识。
3.大学生体育锻炼绩效。通过表3的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85.4%的学生认为以后会坚持锻炼身体,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所增加。同样在兴趣与爱好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对目前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有着不同意见。这与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兴趣有关,如果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体育一定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根据本次调查发现,60%的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体育舞蹈、健美操、足球、游泳等。而这些项目在实际教学中课时安排极少,甚至很多项目在某些高校未从开设,这是受诸多因素的限制。(1)受大学生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的限制:(2)受场地、器材设备的限制;(3)受专业教师的限制。(4)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使体育教师无法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
2.建议。
(1)树立先进的体育思想和理念,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学校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采取开放进取的态势,积极促进现代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开展学校体育必须以新的体育思想和理念,以创新、进取、科学、务实的精神把学校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2)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素质,使学生的终生体育思想形成并得以发展,开设多种运动项目以及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理论知识,使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力争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体育教学环境。
(3)重视课外体育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并以“体育为健康”、“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节和体育文化活动。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健康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体系。采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门应把教师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各高校要抓好本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把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大、中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去。另一面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5)不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置,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创造一个卫生、安全、整洁、舒适的现代化的运动环境,使学生在优美的运动场景中,去奔跑、去跳跃、去拼搏,充满生机和活力地成长发展。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一
摘要:借鉴severqual分析模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研究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评教”这一方法作为评价教师上课质量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现已被国内外大多数学校所认同并且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但其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在我国高校,“学评教”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存在需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尤其在公共体育课的评教方面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评教”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重庆邮电大学除体育学院外的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学生,工作在一线的部分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阅读有关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构建的书籍、期刊、博硕论文等资料,寻求解决目前有关公共体育课“学评教”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对统计方法和severqual分析模型的学习,寻求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2.2.2问卷调查法。
(1)通过对重庆邮电大学大一、大二、大三,除体育学院之外的在校学生进行随机发放问卷,从学生的角度对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进行调查研究。
(2)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分别从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三个方面通过五级量表以“非常合理、合理、比较合理、不合理、非常不合理”标准划分,征求专家意见,最后以80%的专家认为此问卷非常合理,20%的专家认为合理;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进行了小范围的信度检验,对80名学生隔了两个星期之后再次进行重测,前后两次测试的信度系数为0.85,达到有效系数。因此,此调查问卷有效可信可以发放。
(3)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在全校范围内,对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学生,采用随机发放,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60张,回收231张,回收率88.84%,其中有效问卷217张,有效率为93.93%。达到问卷回收要求,问卷有效。
2.2.3访谈法。
通过对学校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专业的角度,了解教师对当前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体系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
2.2.4数理统计法。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excel办公软件,对收集到的学生问卷答案、教师访谈答案对数据进行平均数、方差等一系列的整理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指标体系的构成。
3.1.1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所需要评价的具体事物,为评价指明了方向。正如我们这篇论文所要评价的对象就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
3.1.2评价指标。
指标是建立综合评价的基本元素。它是依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实际处境而制定的,随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是符合评价对象标准,同时可以对评价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使人们更加清晰了解。基于sevqual分析模型建立公共体育课评价指标可以从有形设施、可靠性、敬业精神、保障度和情感交流等5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再细分选取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再细分选取三级指标,循序渐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体育课“学评教”评价指标体系。
3.1.3评价指标的权重。
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指每一个评价指标在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客观地反映出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表现出的重要程度和关键因素,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可靠。
3.2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经过学生调查、采访教师意见及结合重庆邮电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实施标准与体系,结合相关sevqual分析模型知识,对初步设立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修正。从有形性、可靠性、敬业精神、保障度以及情感投入5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修改、添加,形成了13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制定了新的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评价指标。(见表2)。
3.3教师访谈数据整理分析。
教师访谈采用问卷形式,请教师进行作答。访谈中仅有28.5%的教师对学校关于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了解,14.3%的教师有一定了解,42.9%的教师不太了解,14.3%的教师不了解。
关于进行“学评教”之后对教师进行反馈信息的工作,有28.6%的教师认为反馈还算及时,对教学有一定帮助,71.4%的教师反应信息的反馈不及时,对教学没有太大帮助。
在访谈中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7位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以及担任相关行政教学的教师以李斯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对初步建立的公共体育课学评教指标进行重要程度评分,从教师角度确定各级指标在整个指标系统的重要程度。具体评价方法为:1~5分,1分代表不重要,2分代表无所谓,3分代表一般重要,4分代表重要,5分代表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得出了第一位教师指标重要程度情况表,见表3:
以此类推,分别收集得出7位教师对各个指标的评价得分。
依据汇总后的指标得分总表,为了统一收集教师对指标的意见,并判断指标的重要程度,我们将对教师的评分进行平均分的运算。见表5:
通过进行平均分运算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我们得知各指标中分数介于4.5~5分的指标有4个、4~4.5分的指标有22个、3.5~4分的指标有11个、3~3.5分的指标有4个、3分以下的指标有1个。如图3:
其中分底罡叩那6个这指标分别是a111即运动场地数量、a231即上课认真负责,耐心指导学生、a213即教师教学经验、a112即运动器材配置、a224即教师技能水平、a232即上课内容选择、安排科学合理;分数最低的后6位指标分别是a122即多媒体技术教学、a222即教师裁判等级、a432即清点人数、a211即教师学历、a223即教师运动员等级以及a431合理安排放松活动。
3.4学生问卷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在回收的231张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7.5%,女生占42.5%;大一学生占41.3%,大二学生占36.2%,大三学生占22.5%;对现在学校实施的学评教有11.2%的学生了解,51.3%的学生个别地方不理解,36.3%的学生许多地方不理解,1.2%的学生完全不理解。
调查中学生对于上课兴趣降低,有着多种多样不同的原因。(见图1)。
在调查中,学生对于现今公共体育课程的改进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见图2)。
对于现今“学评教”存在的问题。(见图3)。
在问卷中关于对现今学评教体系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中,学生调查结果。(见图4)。
对问卷进行回收,运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统计,依据每位学生对每个指标的得分,可以得出各个三级指标的平均分。
在excel中将各级平均分进行排序,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得知各个三级指标分数介于4.5~5分的指标有2个、4~4.5分的指标有24个、3.5~4分的指标有10个、3~3.5分的指标有6个。
其中分数最高的前6个指标分别为:a224即教师的技能水平、a233即班级纪律良好、a231即上课内容选择、安排科学合理、a314即尊重关心学生、a232即上课内容选择、安排科学合理以及a236即示范动作学生易于接受。分数最低的6个指标分别是,a411即点名、a212即教师职称、a223即教师运动员等级,a122即多媒体技术教学,a211即教师学历,a222即教师裁判等级。
3.5指标的筛选。
关于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的筛选,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教授者即教师,另一就是被教授者即学生,管理者意见作为参考和辅助。在评教活动中,由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所代表的立场不同,所以对指标的选取会出现偏差。如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开设课程、并按照教务部门的安排进行教学。“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些被管理者或教师认为重要的'因素但在学生看来却是无足轻重,以致学生在进行“学评教”的过程中很少会给它,管理者认为应该得到的较高评价,因此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评教的效度”。[1]所以对指标最后的再选取,将会采取理论基础、数据和实际经验情况三者相结合作出最后的决定。
3.5.1以学生为主的指标筛选。
学生评教就是指学生从学习者的角度,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工作各要素的综合认知、自我理解,对教师教学工作所作出的定性与定量评估。[2]学生作为评教主体,对学评教指标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论文的指标权重的确定首先由学生来确定。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二,学生参与评教意见拥有无法比拟的作用,居颂光认为,学生评教是教师审视教学过程的一面镜子。[4]“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教学的服务对象、从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来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评价”。[5]因此得到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科学性和属实性。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各个指标的平均分,我们将各平均分再进行总体平均分计算和方差运算,计算临界值,得出表7:
依据取值范围3.86。
3.5.2指标筛选结果。
我们虽然以学生的问卷结果为主决定最后的指标去留,但是由于学生对教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掌握的片面化,而且在指标的删选过程中教师侧重与学生侧重有所不同。体育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固定的教学时数,有规定的统一任务;从教师方面看,必须按教学计划的规定进行上课,从学生角度看,必须按时上课,不可以随意缺席。[6]因此教师指标中较高的a423即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a411即上课点名和a441即教学任务的完成,仍需保留在指标中;公共体育课有着它的特殊性,学生上课的时间也是经过学校教务处仔细安排的。因此学生指标中较高的a431合理安排放松活动,a433即回收清点器材,a451即上课时间段予以删除。
一项社会活动兴起要源于“三维”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7]因此为了得到更加合理可行,科学可靠的指标经过专家讨论之后,最终得到指标体系表2:
3.6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表现出某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统计学上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一般采用的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经验法,第二种是多因素统计法。
我们将采用多因素统计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算,然后再对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进行权重系数确定,具体方法如下:先求出每个被调查者各二级指标下的各个三级指标的总和再求出其平均分设为x,将每个被调查者的的平均分x加起来再求平均分m即各个二级指标的平均分,将各个二级指标平均分m相加得到和n,则每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即m/n。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以及吸取相关专家们得许多建议和意见,对指标体系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分析进一步修正了指标体系,得出以下结论:
(4)分别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赋予权重系数,使得管理者更有针对性实施公共体育课的“学评教”。
4.2建议。
依据最终确立的公共体育课“学评教”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改进:
(1)有形性: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与体育教学相关领导和教师多沟通,对学校现有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进行了解,听取教师建议,根据现今教学班的具体人数,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对相应的设备、设施进行增加和改善;在课堂上要备有应急医疗用品,在出现意外时能够及时的做相应处理,使伤害降到最低。
(2)可靠性:体育教师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自身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3)敬业精神:学校相关部门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基本素质培训,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通过体育运动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
(4)障度: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学生进行“学评教”指标解读,提高结果的可信度,使结果具有可参考价值;“学评教”进行的过程要严格监督,不能出现代评、乱评现象;“学评教”结束后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体育教师,便于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5)情感投入:学校、体育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要不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教师、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对教学上的意见和建议。
公共体育课程“学评教”指标体系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学评教”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快乐运动,享受运动,教师能够快乐教学,享受教学。
注释:
[1]丁三青,郑延福.国内“高校学生评教”现状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30(3):7-9.
[3]全国人大.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1986-4-12.
[4]居颂光.对高校“学生评教”利弊的思考[j].中国临床研究,(9):861.
[5]邓菊香.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6]董晓郧.体育课的性质、特点及组织教学的基本要点[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8(1):143.
[7]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建[d].陕西:陕西师范学院,2011.
参考文献:
[3]孙守正.对建立体育院系术科教学学生评教体系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4):110.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三
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衰竭的状态,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还担负着学生早操、学生素质测评以及学校代表队的训练等工作,工作环境和设施容易受到天气等环境的影响,给公共体育教师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生理方面,体力精力消耗巨大,出现疲劳、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心理方面,出现烦躁、焦虑、厌倦、力不从心等情绪特征,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导致出现,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表现,直接危害教学行为,对教学和个人生活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公共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致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公众体育意识薄弱,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体育作为教育一项重要指标被重视起来,与智育、德育共同发展。而实际上,体育在高校教育中仍旧非常薄弱。尽管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可设项目逐年增多、设施不断完善,但是公共体育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广大师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认识薄弱,公共体育课程被普遍认为是“可有可无”、“带学生活动活动”的课程。师生体育意识薄弱,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教学过程很难达到健身、培养运动习惯的目标,给体育教师教学带来巨大的教学压力。长此以往,教师不能够实现自身特长的发挥,挫伤了教学的积极性,教师成效感底下,对工作失去耐心和兴趣,出现烦躁、厌倦的情绪。
2.公体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边缘化现象严重。尽管在教育领域体育健身意识总体有所提升,但是广大师生对体育教师以及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仍然比较浅薄。公共体育课程“可有可无”的现状决定了公共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低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为重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地位更是“低人一等”。体育教师常年从事体育训练,外形给人四肢强壮的印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更加让人们误认为体育教学仅仅是体力劳动。在我国“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没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学生的兴趣。长时间社会劳动得不到尊重,势必会增加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的几率。
(二)工作环境因素。
1.工作量多,工作负荷过大。
高校扩招导致本科院校学生量剧增,师资力量供不应求,特别是公共体育教师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工作量多,工作负荷大是公共体育教师共同感受。许多教师每周课时量都在12节以上,除此之外,还有早操、学生体质测试、学校代表队训练,以及高校组织举办的各项体育活动和赛事。过大的工作负荷,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势必会造成职业倦怠。
2.设施不完善,工作环境易受外界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量剧增,课时量增多,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设备不能够满足师生的要求。由于总体课程的增加,部分室内课改在室外教学,室外的环境容易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体育专业的舞蹈及操课的课程在室内教学,学生过多造成的舞蹈教室紧张,室内舞蹈教师以体育专业的专业课为主,公共课程集中在室外教学。室外教学场地空间足够,但是音响、镜子这些操课必备的教学设施受到了影响;另外,室外容易受到暴晒、寒冷、雨雪天气的影响,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器材和设备需要多人共用一个,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率,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该学校设置高尔夫公共体育课程为例,但是高尔夫球杆设备严重不足,造成了每个学生平均只能一节课只能接触到一次球杆,本来应该人手一份的教学设备变成了“稀罕物”,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与健身、培养运动习惯和兴趣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设施不完善,工作环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增加了公共体育教学的难度,致使许多体育教师觉得公体课程“教不出成绩”,特别是刚进入高校体育教育行业心怀雄心壮志的年轻教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严重挫伤成就感的,导致认知、情绪、行为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形成职业倦怠。
3.工作缺乏认可,低成就感。
公共体育课程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广大师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认识仅限于“活动活动”“可有可无”,对体育教师的认识也局限于“带学生活动一下”“没有教授学生实用性的知识文化”。学生对待体育教师的尊敬程度与态度远远低于其他专业科目的教师,不能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课堂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对待,对于期末考核也多是“糊弄”。体育教师工作多年但是教学成果不大,工作得不到高校师生的认可,工作情绪很难保持积极的态度,进而导致消极怠工的现象,学生更难以对公共体育课程重视起来,形成恶性循环,低成就感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最显著特征。
(三)个人因素。
(1)个人性格特征。
个人性格特征是造成职业倦怠差异的内隐因素。具有积极、热情、自信人格特征的教师在对待反复多年教学中比消极、淡漠人格特征的教师更容易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积极性对待教学任务。
(2)专业技能发展。
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成就感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专业技能高的教师能够在教授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很好的掌控课堂和学生的情绪反应,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较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好,教师成就感增强,负性情绪降低,职业倦怠的程度会大大降低。与之相反,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比较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控制课堂方面会出现种种问题,引起教学效果不佳,成就感长期缺失,负性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加大了职业倦怠的程度,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个人生活。
三、解决公共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建立公共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系统。
尽管教育系统已经对体育重视起来,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体育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地位仍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引导,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倡导“全民健身,增强体质”的宣传者和引导者。从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才能够真正实现“全民健身,增强体质”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改变“重文轻武”的陈旧观念,身体为生命之本,真正实现“文武并举”———体育与智育德育并举,提升体育的地位,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时,才能有效够降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和发生几率。建立公共体育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用积极肯定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学,尊重体育教师的工作和劳动成果,消除“低人一等”陈旧观念,为体育教师营造一个公共信任的社会氛围,提高体育教师的自尊感,降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几率。
(二)创建适宜体育教师教学的工作环境。
1.增加师资力量,减轻体育教师教学负担。
课时量大,教学负担重,多年重复的课程教学活动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缺乏自主性、创造性,成就感低下,负面情绪增多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学生剧增,教师仍然保持原有水平,增加教师的课时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办法,因此,应从减轻体育教学负担入手,增加师资力量,减少教师的课时量,增加教师的科研教学,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时间和空间,促进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减少重复教学的负面情绪,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成就感,降低职业倦怠的存在几率。
2.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完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困扰,让体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完善教学设施,增建和改造操课及舞蹈类课程教室,实现多个舞蹈教室同时教学,改善部分舞蹈类、操类课无镜面室外教学的状况;添置必要的器材设备,改善多人共同使用资源的状况,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从学校层面对公共体育课程重视起来,让广大师生改变公共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课程”,为体育教师建立办公场所,为公共体育教师创建适宜教学和办公的工作环境,缓解公共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3.增加专业培训再教育机会,建立心理辅导系统。
进入公共体育教师岗位之后,教学任务繁重,几乎占据了整个公共任务的全部,教师课时量大、常年重复教学,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专业再教育是每个高校教师进入岗位之后继续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专业再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地驾驭课堂,处理好和学生的教学关系;而且能够让教师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感,提升对自身教授科目的兴趣,将更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避免长期重复教学带来的倦怠情绪,自我价值感提升,降低职业倦怠程度。教师在多年教学中产生职业倦怠后,苦于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到教学和个人生活,良好的心理辅导系统对解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负性情绪如果得以及时的关怀和处理,适宜的方法解决,就很难恶化,直至最后影响教学和个人生活。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关怀仍然几乎为零。帮助体育教师充分了解职业倦怠发生作用心理机制,及时关注职业倦怠的负面情绪,引导体育教师主动面对职业倦怠,用正确的方法疏导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情绪。
(三)体育教师自身自我调试。
1.培养良好的品质,正确面对职业倦怠。
积极、热情、自信的品质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水平,增加教师的自尊感、成绩感,大大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几率;相反,教师在教学中标出消极、冷漠、倦怠的情绪时,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僵硬,学生出现逆反情绪,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寻找自尊感,成就感,恶性循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加重,严重影响教学和个人生活。
2.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
个人专业素质高低是能否轻松控制课堂教学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再培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专业素质过硬的基础上,更容易处理与学生的互动,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轻松控制课堂教学,同时在专业技能在培训中,教师在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能的过程中,体会人生价值的实现,能够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自尊感,也大大减缓多年重复教学带来的负面情绪,从个人专业技能角度减轻职业倦怠带来的不良影响。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体育评价现实,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目的认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发展思路。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评价对象直接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目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普遍重视,但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仅有的少部分研究成果跟不上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变,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具有超前性,要引导体育教学去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1、国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的有关学者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20世纪6o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卢布姆始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标志是国外的现代教育评价理最初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泰勒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质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o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理论界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方法论、形式、体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泰勒从效果着眼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克龙巴赫着眼于信息,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态势、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美国斯坦福评价协作组着眼于方法,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当时方案中发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结局的系统考查。”得雷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地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桥本重治着眼于价值,认为评价概念的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论,国外研究者的主要成果有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二战以后,教育评价领域在维持泰勒模式基本思想的同时,又从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学两个方面对评价手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强调科学实证的方法;二是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在系统分析评价模式中,客观性和数量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化评价方法论的代表有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义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应答评价模式等。这些评价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只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考虑到所有评价参与人的需要,强调个体的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2、国内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是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iea组织以后,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开始起步。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足围绕着翻译学习国外的评价理论和介绍研究外国的评价实例展开的。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才真正进入了理论创新研究阶段,并且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984年3月《中国教育报》开了第一炮——首先在教育报上开展“如何评价教师的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评价的问题。1986年3月《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1990年l0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标准和基本形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国家还有一些文件也对教育评价工作做出规定。例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师资格条例》等等。近几年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活动开展的也比较多,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1994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会成立。目前,全国教育评价刊物的创办,如:《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这些专业杂志我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提供了阵地,无疑对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情况,只是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发展的列举,而不是其成果的全部。但应看到,教育评价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就其研究对象范围而言,有宏观与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之分。宏观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体育活动中所有于教学活动有关的评价问题;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微观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评价其含义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对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价,它既包括对体育课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计划等的评价。狭义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一般是对体育课的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技术与方法。
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调查、了解内在因素、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万向发展。如:孙庆祝、韩冬等人的“高师体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多元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张灵莹等人的“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翟忠和的“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评估的研究等。都注重对评价对象的观察调查,并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回归、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等)解决体育教学评价问题。但是这些评价技术和方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2、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我们知道,先进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如果评价结果的处理和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评价工作就会失去评价的目的和作用。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众多的管理计划、组织和控制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开发出来。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评价与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智能评价系统的问世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对体育教学、评价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人们把各种教学评价技术高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成为现实。目前从我国的教学评价管理来看,我们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项目评价、诊断与管理软件,借助这些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把人、财、物、日寸间等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迅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及时反馈信息,以完成复杂的监测评价。评价系统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转换及运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的手段,也是辅助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纵观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借助计算机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刚刚起步,如:段先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汪眷的“多层次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专家系统、陈世权的“模糊排序专家系统及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等。应用以上这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日寸收集专家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近几年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十年中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质量也有提高,采用的方法也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并且也逐渐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从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章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质量问题,评价方法的选用也不太合理。
(2)研究中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评价的居多,并有重复研究现象,但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其它要素设计较少。
(3)评价方法的选用上,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居多,但缺少对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
(4)理论性研究较多,可操作性研究较少。
(5)注重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各部分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总之,上述研究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大量有关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方面的资料,从不同侧面加深了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与评价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研究从总体上是分散的、不系统的,特别在体育教学与管理上尤为突出。因此,应进一步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价专家系统融为一体,这对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五
论文摘要:课程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石。作为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其课程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学生的满意度来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学生课程满意度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作为享受高等教育服务的顾客,将自己接受到的课程服务与自己预期期望相比较,衡量课程服务是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因满足而高兴或是因未满足而失望的一种感受。学生对课程服务的满意程度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施、教学时数和教师教学等因素的满意程度来考查。作为沈阳师范大学校级重点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负责人,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了课程问卷,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以期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次调查对象是教育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男生有8人,占全体学生数的24%,女生有26人,占76%。共发放问卷34份,全部回收且全部有效。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是自编问卷,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学媒介等三个方面,测量的维度根据利克特量表制订,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维度。
(一)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情况。
课程设置满意度包括课程总体满意度、课程内容、学时学分等课程设置情况的满意程度。
对课程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24名学生很满意,占学生总数的70%,而余下的30%的学生认为满意,可见学生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很高。
课程内容、学时学分安排、课程目标设计、开课时间安排和考核方式这五个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相比略有差异。其中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较高,58%的学生认为很满意;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与课程总体满意度一致,而有6名学生认为学时学分的安排一般,4名学生认为开课时间安排一般;只有13名学生对学时学分安排很满意,开课时间安排则只有11名学生认为很满意。在学生提出对课程改进或加强的建议中,有13名学生认为课时相对较少、有些紧张,知识内容无法扩展,应适当增加。
可见,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时学分安排和开课时间安排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二)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情况。
对教师满意程度的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师个人素质满意度的调查,包括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30名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是很满意,占总数的88%,31名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很满意,占91%,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手段很满意的学生人数略少,但也达到了76%。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或希望中,学生都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表示赞赏,并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可见教师的个人素质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第二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理论实践学时分配的满意度。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这三个指标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很满意的学生数达到了70%,对课堂教学效果很满意的学生为50%。对于理论和实践学时的分配,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内容的学时,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并且希望能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锻炼,真正体验到教学的氛围,增强实践的效果。
(三)课程传播媒介的满意度情况。
本课程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课程平台和教学课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两种媒介的满意度情况是:学生对教学课件的满意度高于网络平台,可能是因为已经很熟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接受新生的事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也有学生反映网络平台不是很稳定,影响了使用。
总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度很高,从调查的三个方面总体来看,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最高,且大大高于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课程设置中的开课时间安排是满意度最低的指标,其次是学时学分安排的满意度低。
(一)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并能够结合理论,具体设计课堂某一环节,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门课程的讲授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指导者,学生的实践操作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获得真实的体验,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正确有效的,也得到学生的认可,这种安排使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课程学时有限,不能安排过多的实践课,不能让每名学生都有实践教学的机会。这个问题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增加课时,而在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效果,提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实践的机会。另外,课程的学习不应仅限于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应充分扩展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增加有效的学习时间。其次,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充分利用,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适应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二是网络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前瞻。
本门课程将继续本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并不断完善“双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要求教师继续钻研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改进教学方法,而学生则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学习,从而使教和学相互促进,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寻求理论的帮助,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并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双结合”的教学模式包括三个方面:
1.课堂训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本门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教师,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经验的获得,教学课堂设计这门课程的开设正是为学生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获得课堂教学经验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和效率,使学生在实践练习中获得直接的教学经验。另外要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使课堂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本门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是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今后将不断探索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自学更能够发挥主动性,更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学的能力,当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深刻。学生自学可采取个人自学和小组互助自学的形式,首先学生通过个人自学获得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小组成员进行互助讨论,从而排除学习障碍。学生自学不仅适用于理论的学习,也适用于实践训练。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每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的机会,而小组互助自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小组成员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训练,并可以进行互相点评,从而增强实践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习和发展。
3.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本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媒体教学采用两种教学媒介,传统的教学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比较传统的教学课件被每名学生所熟悉,课件的利用也比较充分,而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现代的教学方式,是新生事物,其强大的功能并没有被学生熟知,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所以本门课程在今后要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尤其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今后将逐渐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不仅有学生课堂学习所需的知识,更应该有学生身心发展、职业素质提高所需的知识,使资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培训,让学生了解网络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先进性,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使网络教学平台成为学习交流的基地。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六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渗透人本主义,其核心是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1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要体现人本主义。过去,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过多地从技能角度出发,强调体育技能和测试标准,往往忽略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的心理承受力和情感体验。这样的结果是让更多的高校学生不喜欢公共体育课,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长期下来,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不如理想。为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目标设定上,就要体现人本主义,不能只重视运动技能和考核分数,而是要加强以学生为中心。那么,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应该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3.1.1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要立足于整体学生群。目标设定要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考虑学生整体的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施以个性化的课程目标。
3.1.2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训练目标设定要个性化和多元化。目标设定不但有体育训练技能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学习者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这就充分展示高校公共体育课目标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课程参与积极性、训练技能效果、个人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在人本主义的总体指导精神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显得个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获得全面发展。
3.2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内容要体现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反对传统教育过度强调“知识灌输”,不能把“知识学习”割裂“学习情感态度”,提倡“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个性对未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学习方式。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内容设置,不能局限于训练运动技能,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内容对未来身体健康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令学习者能够发自内心地喜欢体育运动,最终将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课程之中。具体来说,根据训练项目,高校公共体育训练包括长跑、短跑、跳远、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内容。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高校公共体育课可以开设必须课和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余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老师还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尽量做到公共体育课的生活化和趣味化,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影响其运动健康观,即使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仍然继续热爱运动,关注健康运动,提高自我的身体素质。根据不同学校所在地的资源和优势,公共体育课也可以考虑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内容,比如赛龙船、舞狮子、郊外越野。总而言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内容要体现人本主义,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人,课程安排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为目标,科学把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健身意识。
3.3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训练方式要体现人本主义。以往,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训练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教师的“教”,教学方式侧重于“灌输技能”和“机械练习”,课堂氛围窒息令高校大学生抗拒公共体育课,厌恶体育运动。那么,要体现人本主义,高校公共体育课采取怎样的训练方式?主要重点是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教学中心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采取怎样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主要是五六十个学生一起授课,最大好处是较快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同时缺点是忽略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出现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厌恶。化整为零的小组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小组内,让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减轻老师授课压力,也增加组员之间的感情,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热爱上体育运动。与此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课老师还要重视人文关怀,针对动作不协调、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语言鼓励,适当地降低训练难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学生乐学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去,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共同进步。关于人本主义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改渗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限于水平有限,故搁笔于此,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功。
参考文献:
[1]车文博著.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唐大鹏.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及应用[j].体育科技.2017(03)。
[4]杨宇飞.“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02)。
[5]张晓燕.论教育人性化―――兼谈以人为本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区别[j].上海教育科研.2010(01)。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意识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强足球意识训练,锻炼学生的观察、判断和预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意识好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盲目的行动。
1前言。
足球运动是大学体育课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大学生十分喜爱的运动之一。现在已有了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可见足球运动在大学校园里已蓬勃发展。然而。球员对足球的基本技术动作,通过认真、刻苦训练后,均能较好地掌握;但在学习足球的基本战术运用上,掌握起来较难。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组成部分,在足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普通高校足球普修课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技术、战术实践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这对于学生足球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使足球意识教学得到加强,在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现就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教法改进,使足球普修课教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分析讨论。
2.1足球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看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实际上它是非常具体的,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和球场上运动员的每一行动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人的一切行动受意识指导,且一切行动反映其意识。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意识是发挥枝术的先导.是驾驭比寒的灵魂足球寒对抗性强、争夺激烈。攻方设法摆脱对手从容得球;守方则力求紧盯狠逼,迫使对手不能得球。这种摆脱与紧逼。是从攻守双方运用技术开始。因此,这就决定了双方必须观察、判断和具有预测能力,然后做出合理行动。这种包括观察、判断和预测能力等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识。显而易见。意识对于足球运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意识好的运动员在场上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盲目的行动。
2.2高校学生足球意识存在的问题。
2.2.1选位、跑位意识不强。
不管是课堂的教学比赛,还是课余训练及自发组织的此赛。场上经常出现围挤现象。学生总是围着球转。球到哪儿。人群就拥到哪儿,结果是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将球传至多远。这种现象在新生中表现尤为突出。以进攻为例,临场比赛或对抗中人随球跑。没有穿插扯动跑动概念,场上经常出现挤疙瘩现象,队员不知该到哪儿跑位。
2.2.2传球时机不准。
传球方面的意识差,突出的表现在传球时机的控制和传球力量的掌握上欠佳。控制球的队员只顾自己行动,不观察场上攻防队员的位置移动。以至于同伴跑至空档处,却不能及时接到球,或接到球时进攻的好时机已经丧失。这种传球意识的强与弱不仅影响进攻效果,往往也会制约相互问意识的发展。传出的球不分远近、无论同伴是静杰还是动态,目的不明显.力量不适宜,结果传出的求要不被抢断,要不使同伴在有利位置处不能及时接到球,或是接到球进攻进机已经丧失。同时传球意识的强与弱不仅影响进攻效果的好坏,往往还制约相互问意识的发展。
2.2.3技术运用不合理。
学生在学会一种技术后,常常不管技术运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往往只会机械地去模仿,生搬硬套,缺乏技术运用的目的性;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行动的应变性;动作的隐蔽性;动作的合理性等,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性较差。
技术意识是运动员对技术长期实践的结果,其中包含了熟练掌握一应用一理解一对抗中应用一深刻理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运动员还没能掌握技术,单凭自己的想象,不可能有这一技术的意识。如果技术比较单一化,那么队员在应用这一技术时就别无选择,他的技术意识也只能往单一化发展。如果有比较全面的技术,那他面临相同的处境时使他有多种选择,这种有选择性的思维对提高技术意识是很有帮助的。意识在这提高的过程中又可以反过来要求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与多变性,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动作来完成,同时技术意识也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2.4整体配合差。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极强的运动项目,集体配合意识要求运动员在场上的每一种行动必须胸怀全局,通力合作,把个人技战术的发挥融入集体协同配合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球队整体强大的战斗力。足球比赛是集体配合的运动,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求全体队员相互协作。球场上常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只有某一队员行动,而得不到同伴的积极主动配合,这种忽视整体配合最终会给全队带来损失,导致全队的失败。足球比赛自始至终就是攻防相互转换的过程,这就需要队员始终保持高度的随时攻防转变的意识,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攻防转变的战术行动。
2.3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足球意识。
2.3.1重视专业知识讲解。
足球理论知识的提高,是培养大学生足球意识的主要措施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当今世界足球技术、战术变化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理性上认识足球运动的内在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时常提醒学生,无论自己在何种比赛情况下,都要注意抬头观察,收集信息,预测判断。
2.3.2利用各种训练方法让学生体会足球意识。
由于高校学生的个体心智差异较大,对相同客体的反映会产生不同的形成,因此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对足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员在战术活动的实践基础上的一切知识、技术、战术的总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专项知识,这才能谈足球意识。专项知识包括技、战术的`目的和意义及应用方式、方法、规则的要求等理论知识,是通过学习一一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获得而丰富起来的。因此,全面掌握专项知识是提高战术意识的关键。另外,技术同样也是战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践中运用某种战术或组织某种战术形成,必须具备与战术相适应的技术条件。
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员在长期的学习、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形成的,整个过程是个教育的过程,是客观因素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在整个过程中,教练员是主导者,因此教练员的水平对运动员足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客观影响的作用。作为一种集体项目的足球运动,集体的能力,加上学生充分发挥战术水平,才能最终赢得比赛。因此,学生的战术足球意识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得到检验和校正,在不断地总结中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2.3.3多方面培养无球意识的跑动。
足球比赛中,每一个队员平均控球的时间是短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无球跑动。因此,无球跑动在足球比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醒无球队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跑动,经常强调无论是在进攻还是在防守中的无球队员都要主动积极跑位,以创造整体攻守时机,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觉地无球跑动意识。无球技术动作的训练也是培养和提高意识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整体性很强,场上一人得球,其余队员并非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战术行动,这里就牵涉到运动员的观察力和预判能力,观察力和预判能力是衡量足球运动员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所以,要根据场上的情况作出准确预测和判断,自己的同伴是准备传球还是准备突破?对方会采取什么行动?对此要及时做出反应,采取与之相应的行动。
经常地参加比赛,是培养和提高意识的重要手段。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争取比赛的胜利,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检验训练的效果。基本的运动意识的培养可通过训练,而特殊的战术意识则要靠比赛实践来提高。这是因为训练毕竟不同于比赛,这时包括队员所处的环境、对手的特点、对抗的激烈程度等都不相同。因此,我们应当将训练与比赛实际结合起来,把比赛当作训练内容的组成部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参加许许多多的大型正式比赛来提高队员的战术意识,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总而言之,通过比赛,可以丰富队员们的临场经验,提高正确选择及合理运用技战术的能力,这无疑是提高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水平的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方法。
2.3.4加大各种技战术的训练。
战术意识水平的高低,最直观地表现为临场的技战术行动的选择能力,这是评定运动员意识水平的又一重要标准。因此,高校学生的战术意识,就要不断提高他们技战术行动的选择能力,要求学生们在训练和比赛中注意观察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训练时从实际出发,加强基本技战术的训练,杜绝那些不切实际的华而不实的动作。
足球运动是一项整体性极强的运动项目。集体化的意识要求运动员的每一行动,必须胸怀全局,通力合作,把个人技战术的发挥融入集体协同配合之中,努力促使集体战术配合的圆满实现。足球场上队员位置分工不同,担任的任务也有区别。一般说来,进攻队员的任务就是力争射门得分,防守队员则是力保城门不失。但是现代足球要求,在各尽其职的前提下,防守队员也要根据场上情况插上助攻,进攻队员在失球后,应立即就地反抢,延缓对方发起快攻,或者回撤,协助防守。每个队员在尽量保证完成好自己的分工任务的同时,多给同伴以支持,全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团队精神,必能创出佳绩。
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战术的训练是培养足球意识的物质基础,尤其在激烈的比赛对抗中,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最好的技战术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从而影响足球意识的发展。同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必需具备精湛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配合。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抓好对抗中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和战术的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学会用头脑踢球,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会处理场上各种情况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最佳的行动。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学生出现的失误不要过多指责,要耐心给予纠正和鼓励,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氛围。
采用电化直观教学。经常观摩高水平比赛教学中常采用录像等直观教学方式,学习观摩高水平比赛,并让学生根据自己位置及打法去领悟高水平比赛中队员技术、战术等意识特点,从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足球意识。
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战术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的,在这意识历程中因为存在大脑“思维活动”的差异,形成了足球战术意识上的不同层次。我们都知道战术意识的培养,智力因素更显它的作用,优越的智力水平不仅能极大地加快战术意识的发展速度,而且也为战术意识培养创设巨大的潜能基础。但对智力因素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成为学生聪不聪明,而更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认识自身的优势与抓住对手的弱点。也就是说培养良好的战术意识需要队员的聪明,更需要老师正确指引学生战术意识的正确思维。教师和学生开放头脑对接受新的观念与评价新的观点来说是必要的,并非所有的新观点都是好的,仅因为新的足球观点就全盘接受是不对的。
研究认为,提高与发展运动员的观察能力是提高与发展足球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比赛场上的正确行动来源于准确的判断,准确的判断则建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而观察又是由有意注意引起的。因此,培养足球运动员的意识,首先应从运动员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进行训练。那就是通过训练将运动员的注意力从某个具体的身体操作活动中解放出来。在单个技术训练中。可设计抬头看各种信号后进行运球、急停急起传射等练习手段,培养获球后观察战术情景,迅速面向前场,快速寻找进攻机会的意识。在进攻训练中,强调无球队员随时注意控球队员的动作意图,控球队员刻意注意无球队员跑位和穿插的动作意图的练习要求.培养其观察场上情景的意识。在防守训练中,可采取以少防多的练习手段,在强调正确选位和盯人要求的同时,强化正确观察和判断进攻队员的动向、意图以及补防、协防的意识。
3结束语。
学生在思想上都应有一个概念。即,接球前就应做好接球后应该做什么的观察、判断的准备;突破前就应做好突破中可能做什么的观察、判断的准备;在防守中根据场上情况,分析对手可能要有什么意图。从而养成学生在球场上不断地、反复地观察、判断、分析的习惯和能力,随时保持对场上情况的预见性,决不可凭主观拟定一些死套路。
学生意识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具备良好的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和预见性,就能在比赛中增加取胜的法码。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训练手段,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从而在比赛中得到最佳效果。这是足球基础教学时培养学生足球意识的有效途径。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篇十八
摘要:以往,高校公共体育课过度地强调各项技能测试标准,忽略大学生精神层面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冷淡态度,完全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等。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渗透人本主义,其核心是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以往,高校公共体育课过度地强调各项技能测试标准,忽略大学生精神层面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冷淡态度,完全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等。为此,高校公共体育课要加强人本主义的渗透。
1.人本主义的基本概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涌现“人本主义”流派,代表者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是研究社会生活与人的本性之间的联系,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力。将人本主义的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上,就是让教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意愿,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强迫、不强制、不机械,以饱满的心态进行学习活动,积极构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激发人的全面发展。
明确了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后,高校公共体育课为什么也要渗透人本主义呢?
2.1学生层面的必然性在大学考核机制里,公共体育课的分数比例不高,大学生普遍只重视文化科目的学习,长期缺乏身体锻炼,而且公共体育课的趣味性不高,与中学的体育训练无异。因此,为了激发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参与积极性,高校公共体育课务必要渗透人本主义。
2.2教师层面的必要性高校体育教师普遍漠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精神要求,比如,沿用中学式的机械训练,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学方式生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往往是忽略学生的个体需要。因此,为了激发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高校公共体育课务必要渗透人本主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0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