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8:40:03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1-27 18:40:03     小编:飞雪

总结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和愿景。怎样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困难?总结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总结能力。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一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1.从课文的时代背景中挖掘。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许多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2.从课文主题中去挖掘,阐明课题含义。

课题,不仅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授《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应该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题目中“飞”、“夺”两个字就能反映出许多问题: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然后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3.从文章中的人物身上去生发,采取榜样激励法。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最后学习完课文,组织学生再一次整体感悟课文,引导学生谈谈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便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在欣赏课本插图、领悟意图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在教授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课“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星”、“红”、“旗”三个生字和“我爱五星红旗”一句子,可利用插图,并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懂得国旗代表伟大的祖国,全国人民都爱五星红旗,激发了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再如讲授人教版第六册第19课《赵州桥》一文时,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5.从课文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德育渗透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德育也不应该是贴标签式的,而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内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要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二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其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认识,最终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符合语文教学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当今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将德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是德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德育长期稳定的发展[1]。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体裁,包括古诗、散文、寓言故事等,内容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在将德育融入其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制定针对性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需要让学生知道独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鲁滨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难,正是由于他具备这种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才能够活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时对学生展开德育,这种方式能够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及培养独立性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展开德育,提升课堂的新鲜感。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体会语文学习中的真情实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村居中作者描绘画面的图片,其中草儿刚刚发芽、柳树随**动,黄莺在树上叫着,学生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对文章展开自主学习,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展开细致的讲解,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文中诗人的情感,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展开情感教学,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2]。

(三)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展开语文教学,如课外教学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天性。儿童内在的思想品德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在讲解完书本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和雨来有着相同精神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存在善良的人和事,通过向他人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四)在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验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环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同学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图片,烘托出情感氛围,再为学生讲解圆明园在被毁灭之前的宏伟壮观,并与现在的残骸形成对比,使学生产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悲伤。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我国教育纲领中规定,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对2500左右的汉字完成认识、拼读及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我国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字很多,提升了识字教学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识字学习的质量,就需要在其中渗入德育,丰富识字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膏”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该字体中的上半部分内容展开放大,缩小下半部分的字体,这样在视觉上,该字体呈现出一种上大下小的形态,有一种下方承载着高大物体的感觉。同时再将该字按照正常结构书写,让学生观察哪种书写结构更为正确美观,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汉字书写中的结构分配能力,将汉字书写结构与做人的道理相互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师友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最终将德育与语文识字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3]。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如何将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德育的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5):57.

作者:魏元淑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小学校。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三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形体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些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感性的物质形式与人的情趣和心境相结合,然后构成的审美对象。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我们接受美的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自然、社会和艺术。

自然美蕴藏在大自然中。在风光秀丽、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欣赏江河湖海的壮丽气势、山川云霞的奇妙变幻,领悟大自然的奥妙,能给人以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美广泛地存在着。它有属于个人的心灵美、形体美,有属于人际之间的语言美、服装美,有属于群体活动的环境美、人情美等等。

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它比现实的美更细致、更典型、更强烈,对人有更大的感染力。艺术美以最充分最完满的美的享受,最充分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最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

语文教学就是要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四

小学数学的德育主要指教师利用数学课堂与传授内容做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穿插渗透于课堂之中,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社会公德、自觉纪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德育教育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达到改善目前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

2.1.培养教师自身高尚的素养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的形象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比如,教师认真书写的板书与精心设计的搭配比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效果、精益求精的授课语言,以及对每一个公式、每一个符号都认真的推敲研究的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会以一种无形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将德育工作溶于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塑造学生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提高学生修养。

2.2.充分挖掘课本的德育素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有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篇章比比皆是,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学习圆周率,可以先行为同学们讲解祖冲之的一些情况,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教师通过那些跃然纸上、观点鲜明的古代文化与思想遗产推进德育工作,结合知识点辅以事例不断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灿烂的历史人文精神熏陶着每个学生的思想,达到智育与德育共同完成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任务等了解较少,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小学教材中包含的祖国灿烂文明与文化熏陶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和谐民族建设的宗旨更具积极意义。

2.3.用丰富的第二课堂渗透劳动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数学课堂上,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情况与课外生活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比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学习小数点知识的时候,可以发动同学们在周末跟随父母买菜,看看买菜时算账怎么用小数点的,同时帮父母洗菜。一方面学习了数学知识,一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劳动教育与尊敬父母的教育;又如学习四则运算时,可以利用班里集体劳动的机会,比如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每人擦几块玻璃,一共几个人擦,除去打扫别的卫生的同学,班里一小时可以擦几块玻璃等等。一方面在劳动中渗透了数学课堂知识,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间接促进了数学课堂上德育工作的开展。

2.4.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是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要融入的,这关系我们的名族与未来,只有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团结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在课程中穿插进行集体主义方面的德育教育。比如,对于低年级小学数学中可以利用一些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同学们分组并记录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次数与效果,然后给那些回答问题积极的小组里面贴小红旗,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同学们数小红旗的数量来增强对数字的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小组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3、结语。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所有教育工作必须渗透的主题。但是在小学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方法得当,注意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程度相匹配。避免喧宾夺主,让德育教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角,而是采取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小开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争取让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做到德育和智育的双丰收,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五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不同的人才需求,影响并产生了不同的语文教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需要怎样的人才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2000年开始推广的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1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重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

2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可以在读写的结合中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作文讲评时,不仅选优秀作文,还要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挖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六

在互联网较为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良思想,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承担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担起该责任,将美育教育与学生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文章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好处,为实现这些文章的价值,教师应发掘教材,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将自己所获得感受与学生分享。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文字刻画与塑造形象的,然后通过这一形象反映现实,所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为发挥美育教育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为增强学生的感受,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于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的压缩,很多学生会感受到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动画影片或图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学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欲断魂”的含义,这时教师便可将该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看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写作,学生在学习了该知识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是怎样的,也可以看到古人在用词上的准确性,让他们感受中国语言的美感,这也是值得小学生学习之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利用美育教育实现形式美,这也是学生产生美感的前提。为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经常需要应用到联想与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良好地感受,但由于小学生联想能力较为有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用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做好该部分教学,教师可以将图片、插画等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再配上文字语言解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无法直观的看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只能依靠想象,但由于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并不易于理解,这时教师在网络上下载《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资料,然后再配上文字,学生可以感受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多么艰辛,他们也会被小蝌蚪的`精神所感动,并认识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看完影片的感受,从小蝌蚪的身上都学到了哪些精神,并简单说一下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价值,还能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实现美育教育目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内容美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多数文章都带有美感,同时也不乏对小学生教育的内容,让小学生在学习与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良好的感受,在美育教育理念下,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内容美的体现。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内容美。一般来讲,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的阅读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为自由阅读,也可以为集体阅读或范读,每种阅读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感受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合理运用这些阅读方式。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体现的内容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速读课文,让他们在速读中画出与小兴安岭景色相关的句子,在学生画出这些句子以后再让他们重点阅读一下,让学生简单的说一下自己在读这些句子的过程中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小兴安岭是怎样的,教师再为学生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自己在阅读中的语调与语气,让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然后教师再画出与小兴安岭景色相关的句子,让学生看看自己所画是否有遗漏之处,并让学生齐读这些句子,由于学生之前观察过录像,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应的画面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在齐读以后,教师开始本节课的授课,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知识,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由阅读,做到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想象录像中的画面。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并仿写,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想象能力也有一定好处。结束语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实现美育教育价值,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从语言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三方面着手,且注意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联系,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七

摘要: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文章,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背景介绍,进行德育。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

如,《故乡》的作者鲁迅,初一、初二已经学过了他的不少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轻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可以乘势引导: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将来学有所成,能够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初中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是有必要介绍作者背景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的,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源,实施德育教育。

二、利用课文、名言讲解,渗透德育。

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载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文本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木兰诗》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木兰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但更是一个普通人,她勤劳善良、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她的优良品德,学会理解尊重父母,学会关爱他们,让学生在文本中受到道德的洗礼。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有时往往是深藏不露的,如将其人为地肢解出来,对蕴含深意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也是肤浅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方面,我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注重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诸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式的美好祝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著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自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超脱豁达,岂三言两语说得明了,又怎能使学生一下子尽得神韵,只有让学生多读多背,将这些句子当作自己行动的座右铭,让这些句子本身涤荡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活用写作、片段教学,实现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

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在备作文教学时能明确作文与生活息息相通的德育点,并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因,能起到作文与做人的双重训练效果。

例如,在庆国庆60周年活动中,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制作反映“家庭大变化、家乡大变化、祖国大变化”的展板,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切实地从中受到教育。抓住契机,让学生配合图片,搜集资料写作文,并向学生表明:写好了将作为展板内容在全校展出。学生知道写好了有用,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在情感的激励下,他们满怀信心地去查找资料,请教老师,请教家长,了解社会六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要我写为我要写,要我做为我要做。用稚嫩生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共和国六十年沧桑巨变的认识,表达对祖**亲的热爱。有许多学生写出了《我与爷爷比童年》《我家三次搬新房》《祖国在我心中》等文章。学生在文中写道:“60年过去了,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草房变楼房,农村像城市,城市像花园,越来越漂亮。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衣裳,餐桌上的饭菜,装饰的新房……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城市建设到农村发展,无一不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进行德育渗透,注重小而实,避免了假、大、空,起到了既训练作文又培养做人的双重效果。

寓德育于作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学会找米下锅,还要学会找锅下米。要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如,传统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写心得体会,寓德育于作文教学各途径中。在口头作文方面,利用5分钟演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鲜明的主题。一学期下来,大到国庆60周年,小到班内卫生、纪律及班级一定时期出现的某种现象,均可成为我组织学生演讲的话题。5分钟演讲在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用魏书生的话说,也成为“道德长跑”,演讲这一可向课外延伸的窗口,成为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之一。我在上课之前加进了“我荐近今日格言”这一项目,使班内每天由一位负责主持演讲的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格言写到黑板的一角,并把从这句格言中受到的启发告诉全体同学。这样的做法使主持的学生在查资料、问家长准备主持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选出的格言,大多是思想教育的精华,对全体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言以蔽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必要又可行,但必须注意:一是要自然贴切,切记空洞说教,最好能“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二是要恰到好处,点到要害,不宜搞得过分。以免和知识教学造成冲突,淡化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常学常新,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道德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园地中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丽画卷!

(作者单位江阴市周庄职业高中)。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八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很多文章都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更不能离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句子等来理解文章感情,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二、设置情境法。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一些思想感情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在具体的氛围中感知真实深刻的感情,德育也就慢慢达到了效果。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课堂情境,在讲台上放置两盆万年青,再配上庄严肃穆的《葬礼进行曲》,这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也就实现了统一,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设置榜样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课外素材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榜样的`启发,渐渐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将是影响的深远。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在《爬天都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让学生以文章中的人物为榜样,朝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发展。

此外,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还可以用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正向比较和反向比较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某些品格的重要性等。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品德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九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主要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义。古诗来源于古代,其主要是追求结构上的整齐美,在结构上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称美,不仅讲究每句句数相等,还需要诗句的结构以及词性相同,意思相对,从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在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吟咏古诗词,并开展课堂朗诵获得,以此来让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感知诗中的形式美,促进学生古诗审美能力的提升。

3.2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还包含了可以利用古诗的学习来引导学生感知诗词的丰富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古代诗词具有语言美与图画美,其可以通过精炼的语言以及周边的事物来表达出诗人的内心感悟与体验,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怀古诗,其主要是利用某一地点的前后景色对比来突显出事物的变化,通过对比突出的景物形象来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从而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在对这些诗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体味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保证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可以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并获得情感的陶冶与提升。

3.3品味古诗中的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诗词中利用最多的即意象,诗人可以通过意象来表现一种意境,从而在古诗词中营造一种意境美。而意境是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相互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只有引导学生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才能够唤醒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将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所营造的情景之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4体味古诗中的人格美。

在古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即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欣赏与品味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揣摩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各个意象的分析来置身于诗人的世界,从而体味诗人所言之意,进而理解诗歌所表达出的一种情感。而诗歌主要是诗人精神和思想的体现,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即教师去引导学生去分析诗人的情感,并感受诗人的心境,进而体味古诗中的人格美,从而保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十

美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形象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百草园的美: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里窜出直冲向云霄里去了。在此,“碧绿、光滑、紫红、高大”从色彩、质感、形状等方面写出了百草园的静态美;“鸣、吟、伏、窜”则突出了百草园的动态美。静与动的结合,表现出了百草园的勃勃生机。教学时,抓住以上几个方面揭示的形象美进行分析,童年的“我”留恋百草园,其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握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美。

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由感知形象美进入感受情感美,是审美能力的提高。人若有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写景文章,往往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景中之情。

朱自清的散文《春》的五幅春景图,皆融情于景,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春天的赞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里,“偷偷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春草像孩子一样顽皮;“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则写出了春草的色泽、质地、情态;同时,“嫩嫩的、绿绿的”等叠字的运用,在语音上也达到了清脆悦耳的效果,给人一种音乐美的享受。又如,作者用“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地”来写野花,其中,有两个比喻、一个拟人,写出了野花的鲜艳、花色的晶莹、花姿的动人。教学时,教师应紧扣这些关键词句加以指导,学生就不难领会出作者对春花、春草的喜爱之情了。

三、品味美,提高理解美的能力。

美育过程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鉴别、判断美的能力。

(一)、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要学好语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至关重要。朗读的速度有快慢,语句间要停顿,字词要区分轻重音……朗读,要能够表现出文章鲜明的层次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作者运用排比句,及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特征充分表现出来,且透出秀美、奇伟之气,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倍感真切。我这样指导学生:整段语句要用赞叹的语气去读,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感情时则可把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二)创设情境、品味理性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情境创设好了,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激活,学生的心才能随作者感情的脉搏跳动。

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这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学习课文《开国大典》时,我播放了电影《开国大典》中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听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能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当看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

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形象感知、情绪感染转入理性的领悟。长期以往,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的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培养和提高。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纵观可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将基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之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自身德智美体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环境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实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开展,意义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渗透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教学工作实施应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德育与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条,应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使之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

1.基于語文课堂的良好构建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支离破碎且呈现分解状态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识人文内涵整体性,使之形成集块化模式,而后立足“由个及类”与“由类及理”等逻辑形式的合理运用,在个性以及公性基础上实现某个主题总体的有效组成。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相同系列话题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多领域以及多空间、多角度就具体知识实现全面获取,若是处在相同语境中,则可以积极找到审美教育的相关引导点跟情感的实际熏陶点。就学生语文可研学习运用领域实施优化拓展时,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并强化培养使用跨学科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层面实现知识交叉学习,并在对应交叉点上全面延伸以及渗透并融合具体的知识,最终让自身视野获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做到显著强化,在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使之学习效率得以充分确保,而后,有机整合语文教材详细内容,完善构建主题式课堂教学框架,确保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全面渗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晚》这首诗展开讲解时,其在针对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进行表达时,能够有效链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这两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对,促使学生倍感强烈震撼,在诗中找到诗人的情感思路,强化渗透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显著提高。

2.通过教学情景的合理创设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纵览小学语文主要教材内容,其中很多均是针对我国名山大川以及名胜古迹进行细化描写的游记以及散文、古诗等,就此类型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建议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就教学环节中相关的视频以及导语、结束语、图片等进行精心设计,旨在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激发出来。譬如说,教师进行《桂林山水》这一课程的讲授时,能够在为学生展示跟桂林山水相关的景色图片时,向其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森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如此一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使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我国伟大祖国神奇景观,引导其立刻拿起语文课本,情绪高昂且热情地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且积极,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鼓励其勇敢发言,学生由于受到前期熏陶,纷纷发言,为祖国美景而深感自豪,爱国热情全面获得深化,基于此,教师可进行相关结束语的设计,比如,“伟大祖国拥有很多神奇山水,富饶的大兴安岭和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巍峨的黄山和陡峭的华山、雄伟的泰山,我们为之骄傲的黄河与长江等,作为其中的有一份子,我们真为自己的祖国倍感自豪”,在教学中,正是因为老师慷慨激昂的.结束话语,使得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渐入高潮,起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跟美育的全面体现。

3.利用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就日常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活来说,跟小学语文教师接触最多的东西则为情感以及道德、任性以及伦理、性格等,在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人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学生而言,其人格可谓是学生的灿烂阳光,如沐春风之所感。教师授课中,需注重整洁大方的着装,通过庄重且自然的着装突显时代气息,彰显蓬勃精神;作为教师基本功之一的板书,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为此,教师需重视板书的美感,美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之情操被陶冶,心境被调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提前构思好板书,条理清晰且结构整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展现同样重要,其表情以及手势、眼神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譬如说,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文时,教师能够带感情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跟主人公一样的思亲愁死,深深感受独处异乡的无助感觉。除此之外,教师需将热情饱满的情绪引入课堂中,善于挖掘学生个性特征,不打骂,通过自身魅力在语文中渗透美育与德育,推动高效课堂的完善构建。

二、结语。

综上可知,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强化渗透开展美育及德育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新课标理念要求的全面贯彻实施,促使学生知识储备有效增加,思想获得净化熏陶。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十二

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造者”为总目标。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单单是增强学生体质,更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寓教于学,将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此同时,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掌握好体育教学的总原则。坚持正面教育、适度教育、公平教育。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自尊心和进取心都比较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表扬和鼓励学生的优点为主。对个别不守纪律学生的批评,要掌握好方式和力度,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不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公平对待,不偏不向,让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关注。

二、深度剖析体育课堂模式,抓住德育契机,优化德育方法。

体育课堂模式与其他课堂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限制性因素相对要少。体育教学是一种集身体、思想、情感、智力的全方面教学,教师在渗透德育前应先了解体育课的整体结构,认识和把握住进行德育的契机。例如,新学期开始时、游戏比赛时、技术动作教学时、成功失败时、借、还体育器材时、体育考核时、和学生聊天时等等,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使其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科学把握渗透方法的运用,就要顾全宏观大局,而不能遗漏细节之处。首先,在课堂常规中要渗透德育,课堂常规是体育课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所以,要在体育课堂中多强调组织纪律性,考勤、考核、服装、病事假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约束。其次,体育教师要以身立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体育教师要严格奉行体教重于言教的准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身的仪表言行,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和感召性,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最后,要注重多渠道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例如,启迪共鸣、暗示同化、团结合作、对抗竞赛等。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别以及个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尊重差异,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丰富学生体育考核内容,科学渗入德育。

传统的体育考核往往是单纯性的体能测验,不能全面地体现体育教学目标。这就对传统体育考核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在体能测验的基础上加入品德的考查,不仅要有德育的笔试,更要有日常品德表现的测评,并在总体考核中科学调配三者比例。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正是顺应教育转变的趋势。通过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使体育教学能够从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积极有效地完成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伍治金。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体育教学与训练,1992(02)。

[2]凌建峰。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j].考试周刊,.

[3]邓树勋。体育与健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情感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逐渐变成对词、句、修辞手法、归纳论证等方面的分解教学,教学变得繁琐细碎,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情感教育。语文是一门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丰富的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情感教育的学科。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情感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教学结果难以达到语文的真正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教育。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情境,并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知识是我国文化的结晶,这就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却忽略了语文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渗透,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合作讨论,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情感。

在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开放,这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真正的情感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丽琴。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年文学家,(14)。

[2]杨绍军。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县山口中学)。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十四

摘要: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在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于作文教学当中:通过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强化,来进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在创设相应的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情景后,通过写作素材的积累来巩固学生写作能力。重点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初中学文;作文教学;渗透研究。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语言艺术的塑造,语文作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单方面的写作手法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入,只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作文当中,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内涵。因此,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中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一、强化生活体验,积累情感素材。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写作手法过于直白,很难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无法找到情感表达的素材。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不足,很难从自身形成情感感知。想要提高学生写作中情感的表达,就要相应地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通过不断积累情感表达素材,实现在写作中情感的融入,使学生的作文创作不会出现没有灵魂的现象。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观察与体验,可以使学生自抒心中的感情,进而组织动人的语言文字。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风景的描写,不局限于华丽语言的修饰,更偏重于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自身体验,从而自己创造词语,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环境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积累情感素材。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各种优美的图片、视频,来展现更多的风光,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表达和创作欲望,带动学生自发地融入情感,进而实现学生情感的积累,从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能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二、调动学生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作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写作与读书相结合,在阅读和赏析优美的文章后,使学生内心产生对美的追求,获得情感的释放,并将心中所想借助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体味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并结合当下发生的事件来辅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建设。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建立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很容易受到影响形成波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建设,也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建设,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形成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使学生将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改变自身对生活的态度,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提升自身素养。真正达成义务教育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作文《这件事我真的做错了》的写作时,我先是给学生看了一些家境贫寒,从小就负担起家庭重任的孩子的事例,并对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对事例中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然后增加一些反面事例,通过学生的表情,我知道这种强烈的对比,激发了学生存在于体内的情感,此时引导学生将现在心里的想法写在纸上,对词语的使用要注意。学生会在这种强烈的对比刺激下,充分地将心中的感情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在写完之后,我会抽取几个学生进行示范阅读。在阅读完成之后,我让学生静下来,想一想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做错的事情,学生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通过视频和背景的观看之后,开始安静地进行思索,慢慢的很多学生都举手发言,然后我会让他们进行表达,并辅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然后在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之后,我会布置作业,要学生写一篇真正的反思文章,在文章的结尾处要表达出对做错事件的反思。

三、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加强渗透效果。

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之后,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基础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力水平得到提高,保证学生的文字具有足够的表现力能够将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不使学生用空洞的语言来进行内在情绪的表现。对于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会对学生进行重点的培训,确保学生能够将情感、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作文的写作中,提高渗透效果。在进行人物的表达方面,我会通过各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人物素材库,使学生对社会中各行业的人的形象都有所接触,在教学形式上要尽量生动精彩,例如我会通过自己来表演人物,使学生能通过我的表演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物的特点。在作文指导和讲评习作时,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抒真情,畅所欲言,充分宣泄自己的感情,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引导学生歌颂现实中的真善美,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于生活中可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批阅时,通过与学生不断地双向互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丰富感情,提高审美能力。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因此我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尽情宣泄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在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并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增强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小燕.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培养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9(3).

[2]薛汉忠.张扬个性,凸显精彩———在“叶圣陶杯”“新课改、新思路、新作文”研讨会上谈作文[j].中学生,(36).

[3]梁军.浅谈如何开展初中作文高效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5).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十五

“德育渗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如《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沉香救母》等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崇敬和爱戴,并学会表达爱……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的活的教材,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情感目标是:在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从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入手,为后面体会老人的自强不息作好铺垫。“我”与扫路人对话是教学的重难点,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出天游峰扫路人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抓住写作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首先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其次在引导学生怎样立意、选材中进行德育。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二十年后的我》,部分同学怀揣着“大款梦”、“大官梦”、“明星梦”……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导入环节,我引入了爱迪生从小立志,发明电灯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从现在起就要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三、抓住活动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来临之际,我班举行了“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争四好”诗歌朗诵会,比赛中同学们精神饱满、表演极具感染力,《党是太阳,我是花》、《颂歌献给党》、《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同学们以真实的感受声情并茂地祝福祖国、讴歌中国共产党中在9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怀。

这些体验活动的积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自我,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思想品德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抓住作业的批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同学这样用“只有……才……”造句,“只有别人帮助我,我才去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新时代少年儿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让德育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更加凸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试导向,过于看重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导致课堂上人文元素相对缺失。因此,要积极探索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路径,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一、深度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元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良好意识和能力,能够对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人文元素进行深度发掘和整理,找出可以贴近和适应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并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体系中,无论是现代文学,还是古诗词,其中的人文元素都是非常丰富的,只要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和有效整理,这些人文元素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例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父亲》这首歌,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有效对接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父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文章中的人文情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人文体验。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对有限,所以对人文精神的认知能力和认同能力也相对有限,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人文情感的领悟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积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减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学习障碍,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人文体验,这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发展将会大有帮助。同时,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案时,就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对文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开展反思性体验,这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历程,学生很难对他们虚荣、虚伪、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价值观形成相对理性的认识,这时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类似人物或类似事件,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反思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讨论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实现个人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三、丰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方式与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人文体验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文章中的内容具有神话色彩,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教师如果具备人文精神教育的创新意识,就可以取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四、语文教师要展现良好的人文精神风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自己本身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语文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言行举止”“人文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良好的人文精神状态和风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模范引导教育。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学习倾注个人的爱心、耐心与情感,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互动,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公平、公正的教育和评价,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总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本身就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空间,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初中语文课堂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辉,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2]王密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十七

摘要: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在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于作文教学当中:通过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强化,来进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在创设相应的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情景后,通过写作素材的积累来巩固学生写作能力。重点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初中学文;作文教学;渗透研究。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语言艺术的塑造,语文作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单方面的写作手法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入,只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作文当中,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内涵。因此,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中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一、强化生活体验,积累情感素材。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写作手法过于直白,很难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无法找到情感表达的素材。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不足,很难从自身形成情感感知。想要提高学生写作中情感的表达,就要相应地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通过不断积累情感表达素材,实现在写作中情感的融入,使学生的作文创作不会出现没有灵魂的现象。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观察与体验,可以使学生自抒心中的感情,进而组织动人的语言文字。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风景的描写,不局限于华丽语言的修饰,更偏重于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自身体验,从而自己创造词语,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环境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积累情感素材。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各种优美的图片、视频,来展现更多的风光,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表达和创作欲望,带动学生自发地融入情感,进而实现学生情感的积累,从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能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二、调动学生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作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写作与读书相结合,在阅读和赏析优美的文章后,使学生内心产生对美的追求,获得情感的释放,并将心中所想借助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体味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并结合当下发生的事件来辅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建设。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建立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很容易受到影响形成波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建设,也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建设,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形成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使学生将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改变自身对生活的态度,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提升自身素养。真正达成义务教育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作文《这件事我真的做错了》的写作时,我先是给学生看了一些家境贫寒,从小就负担起家庭重任的孩子的事例,并对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对事例中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然后增加一些反面事例,通过学生的表情,我知道这种强烈的对比,激发了学生存在于体内的情感,此时引导学生将现在心里的想法写在纸上,对词语的使用要注意。学生会在这种强烈的对比刺激下,充分地将心中的感情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在写完之后,我会抽取几个学生进行示范阅读。在阅读完成之后,我让学生静下来,想一想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做错的事情,学生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通过视频和背景的观看之后,开始安静地进行思索,慢慢的很多学生都举手发言,然后我会让他们进行表达,并辅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然后在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之后,我会布置作业,要学生写一篇真正的反思文章,在文章的结尾处要表达出对做错事件的反思。

三、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加强渗透效果。

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之后,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基础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力水平得到提高,保证学生的文字具有足够的表现力能够将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不使学生用空洞的语言来进行内在情绪的表现。对于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会对学生进行重点的培训,确保学生能够将情感、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作文的写作中,提高渗透效果。在进行人物的表达方面,我会通过各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人物素材库,使学生对社会中各行业的人的形象都有所接触,在教学形式上要尽量生动精彩,例如我会通过自己来表演人物,使学生能通过我的表演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物的特点。在作文指导和讲评习作时,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抒真情,畅所欲言,充分宣泄自己的感情,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引导学生歌颂现实中的真善美,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于生活中可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批阅时,通过与学生不断地双向互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丰富感情,提高审美能力。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因此我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尽情宣泄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在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并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增强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小燕.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培养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9(3).

[2]薛汉忠.张扬个性,凸显精彩———在“叶圣陶杯”“新课改、新思路、新作文”研讨会上谈作文[j].中学生,2010(36).

[3]梁军.浅谈如何开展初中作文高效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5).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篇十八

前言。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在不断的攀升,作为初中教育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成为一个遵法、守法的祖国栋梁之材。因此,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一大主科,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1.1趣味性原则。

1.2渗透性原则。

由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而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该本着渗透的'原则,当教学中涉及到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是,教学的大方向不可变,这样才能够分清教学的主次,()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1.3目的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法制素养,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法制素养,才能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也才能够实现其长远的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确保学生稳定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一定的策略及方法做好法制教育的渗透工作,下面针对于具体的渗透方法进行详细的探讨。

2.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会涉及到一定的法制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对语文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挖掘。由于法制教育内容较多,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法制教育。例如,当学习相关的采伐树木的语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懂得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在学习有关于《孔乙己》相关知识的时候,孔乙己的偷书行为给学生以较深的印象,而教师在讲授孔乙己偷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偷窃行为属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偷窃的金额越大,判刑越重。进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遵法和守法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坚决不偷窃,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法律教育的渗透,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以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教师将演讲与辩论的主题设定为关于法制相关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演讲及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青少年如何自我保护”的演讲比赛,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对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行一次系统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将本次写作的主题设定为“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市场上的商品鱼龙混杂,很多食品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很多的不法商家为了谋取利益,对食品造假、添加有毒物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作为写作的根据,针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写一篇作文,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使学生提高了法律意识,当生活中遇到食品安全或者是食品造假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确保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法制教育的途径。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学生一方面能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另外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法制认识,使学生了解遵法和守法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443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