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电视剧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是对作品内容、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概括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增进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读后感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与作品中人物的共鸣与冲突。我想我们读完一本好书或者看完一部精彩的电影后,都应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读后感的完美写作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和思考,建立起与书中内容的真实互动。以下是一些读后感的经典语句,愿大家在阅读的道路上不断自我突破和进步。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一
初看书名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幼稚,我也是,但读完之后,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觉得这本书很有味道。
这是三毛和她的读者之间来信的合集,很适合闲碎时间阅读。每一篇信件都是不同的故事和人生,相同的都是三毛回信的真诚。在她那里,事无大小,每一件事都需要认真对待,因而三毛的生命虽短暂却十分饱满。
三毛活得很通透,明明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姿态却永远是谦卑的。她说没有一个人是禁得起分析的,最重要的其实是自我突破;她开导青春期对家长做法不理解的女生的回信也让我自己深深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认知;她给青少年解惑时永远没有说教和指责,只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给出自己最真诚的建议,却那么让人容易接受。
路遥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确实,最应该被关注和审视的是人和人的内心,是人造就好山好水,是人讲尽百态人生。三毛十分珍视这些人生故事,她也总是能给出恰当的解答。
我很是佩服那些看透生活的本质依然能热爱生活的人,要知道看得太透其实也是一种桎梏,无知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幸福,因为看不到尽头,所以更有盼头。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受过生活的大风大浪后,依然能划着断桨出发,还笑着跟别人说:“看,我划的比你快哦。”我能感觉到其实她一直在与生活作斗争,她是温柔的,却不会轻易妥协,她教导着读者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的种种不快,可是字里行间中我还是感受到她所传递的更多的还是要去向上爬的精神。
有的时候我会想为什么会爱上三毛的文字,后来我渐渐看清楚了一点,我爱的更多的是文字背后传达出来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三毛不会为世俗劳累,因为她早已抛之脑后,她永远是在路上的,要么是身体,要么是灵魂。她就像《阿飞正传》里说的无脚鸟,一生飞翔,一生流浪,只有死的时候才会落地。
她的一生是受伤又疗伤的过程,却永远向上,永远在路上,永远光芒万丈。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她的死亡方式其实是不负责,这让她之前对别人寄予希望的话语似乎成为一种笑话,可我觉得这真是她的美好所在:自己承受了巨大的重担却还要给他人活下去的勇气。三毛在书中开头部分说不希望自己不知不觉变成了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人,我觉得她做到了,尽管生活艰辛,可她的心依旧是滚烫的。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二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好看的书,书名叫《亲爱的汉修先生》,作者是美国的贝芙莉·克莱瑞。还是得了儿童文学金奖的书哦!
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鲍雷伊。他小时候读了一本作者是汉修先生的书,它非常喜欢那本书的作者,于是就写信跟他联系。在信里,他写出了有关它父母离异,自己转学后不适应新学校里的生活和心里怎样的感受。
因为父母离异的它变得越来越内向了。比如有一次,妈妈的同事来他家做客,他宁愿在房间里和小孩子在一起,也不愿意和大人在一起说一些“你好,我喜欢上学”这类无聊的话。内向的他一点儿也不想招待客人。自从和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以后,他变得开朗甚至幽默了一些。比如“我在跳蚤市场买了一本二手的《狗儿快乐秘诀》,希望你不会介意”。通过和作者的不断交往,雷伊知道了怎么对付下面即将来临的困难,还懂得了父母对她的关爱。而且还写了一篇作文《卡车上的一天》,得了荣誉入围奖。和一位真正的作家共进午饭。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一名作家。
从一个内向·自卑的少年,经过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和指导,变成快乐而积极向上的少年,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并且有了伟大的理想。我坚信,一本好书一定可以给人带来知识;给人带来快乐;给人带来理想;所以我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三
《亲爱的汉修先生》是我们班本期共读的第一本书,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因为书中不仅写了小主人公鲍雷伊的日常生活,还“藏”了一些写作秘诀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秘诀是从小事写起,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书中每一篇都是小主人公的真实生活,记录了他的喜怒哀乐。其中一个片段写了鲍雷伊一家人过圣诞节,那时候他的爸爸妈妈还在一起,一家人一起唱着关于鞋子的歌,场面十分温馨,然而这样的温馨并没有太长久——爸爸妈妈分开了。有一次,鲍雷伊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他无意中听到另一个男孩问爸爸“多久去吃饭”,鲍雷伊难过极了,立马挂断了电话。那一刻,我也为鲍雷伊感到难受。正是因为故事叙述了鲍雷伊日常的喜怒哀乐,所以读来真实可信,引发共鸣,然而要做到这点,不仔细观察和体验生活是做不到的。
生活中我也会细心观察。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发现了一个又小又圆的松果,看着十分可爱,我就拿起来,仔细观察,下午还带回了家。后来在一次写作中,我写了一篇《小松果》,由于写得生动,老师在全班表扬了我。
第二个秘诀是自己给自己提问题,用写作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在还不太愿意或不太会写作时,可以想成在给你的笔友写信。这本书中“鲍雷伊的日记”就写的这种类型。鲍雷伊最开始其实并不想写,是因为汉修先生问了他十个问题,他是为回答问题才写信的。后来,他觉得无聊或不想写的时候,妈妈又立即要求他必须继续写下去。慢慢地,他体会到了写作带来的乐趣,爱上了写信、写日记,于是他开始给“假”汉修先生写信。
最后一个秘诀,是把文章写得比较幽默。45页写道:鲍雷伊也十分喜欢好笑的书。是呀!谁不喜欢好笑的书呢?《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充满幽默,第8页写道:“还有大约10个人写信给同一个作家,那位作家给他们所有人回了一封信。结果他们为了谁能留下那封信吵了半天,直到马汀娜小姐把信拿到办公室复印为止。”看到这儿我直接笑出了眼泪。至于怎样才能写得比较幽默,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朋友你们啦!
怎么样?你们觉得这些小妙招如何呢?我觉得挺有用的,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哦!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四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亲爱的汉修先生》。
这本书的主人公鲍雷伊有一只小狗叫“土匪”,名字很奇怪吧!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奇怪,因为没有人给他自己的狗起这么奇怪的名字。如果去遛狗,别人还以为喊他是“土匪”呢?原来,“土匪”刚来的时候,脖子上没有拴项圈,而是系了一条红丝巾。他们以为是抢来的,所以就叫它“土匪”。
第二天,我还很害怕。在送表哥去澳大利亚的聚餐上,我还闹了肚子,没能吃饱饭。我对那两只狗恨之入骨!它们折磨我难受几天,没能去上学。可是,那几天作业特别多,语文描红练习、语文补充习题……病好上学后,我所有的.时间都在补作业。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对狗的感觉好些了,可是还是对那两只狗不能原谅!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五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亲爱的法医小姐读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可一日不食,但不可一日无书,这周读完了《我亲爱的法医小姐》这本书,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故事背景为21世纪初,是以法医和警察为视角的故事。法医林厌,她嚣张跋扈,不被规矩所束缚,总是自己的任性和个人原因影响整个案件的进度和过程,但同时她又强大,专业过硬,她始终在调查一个早已过去多年,甚至已经被定案的案子,纠缠于一个或许更加残忍的真相,这份不知为何的坚持正是我读下去的动力。
警察宋余杭,她恪尽职守,正义公正,总是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她胸怀父辈和兄长的梦想在这条路上一直往前走。这两个性格相反的人本不会有任何交集,却为了一个真相闯入了对方的生活。
探寻真相的.路途中肯定会布满荆棘,为生活苦苦挣扎,为真相不懈调查,为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坚持到底,让自己每天处在担忧,精神紧绷的状态,甚至赔上自己最好的年华,这,值得吗?我想她们的`答案都会是“值得”。她们对得起身上的警服,真正做到为生者权,替死者言。
想想我们能安心的坐在教室里读书,在阳光下面奔跑,都是因为有这些坚持自己的内心,进入社会中摸爬滚打也不忘初衷的人。这本书再次让我认识到警察这个职业,或许生活艰难,或许社会很残酷,总有人背负着责任,负重前行,不求回报,只为给好人一个公道,给受害者一个真相。
一书一世界,她们在那个世界中与黑暗搏斗寻找正义,那我们在这个世界中也努力追上她们,做一个温柔、善良、严谨、认真、务实,偶尔流露出少年意气和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与初心的人吧!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六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七
教育一直都是人们关注度很高的事情之一。而《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对现实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非常有意义。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读后感范文吧!《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最近两周在读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教育书籍《谁是教育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形式:对话体。
以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独白,这本书则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教育各个范畴的探讨,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人读下去不在是那么单一枯燥。这种阅读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访谈。
第二,部分理论让人深思。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
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现在我们的教育,习惯的做法是,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第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直接教学"。第二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第三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则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作为高效能的教师,他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他还具备调动各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教师总体上都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我们经常搞一些“大培训”,如听报告、记笔记是很难有效果的。
此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作者很多时候能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去辨别,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到底谁是教育的敌人,最终作者没有形成结论。但在一系列的争辩中,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理性的郑校长在与一线校长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思考,又获得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郑杰: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更应该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多加干预他们所应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哪怕这些方法和行为貌似不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
邓模: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他的教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管理应学会抓住最本质的核心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进入得深,才能抓得准,从而帮助教师真正地教好书育好人。
郑杰:我理解的团结,一是指存在分歧时,大家为了防止分裂而达成一种妥协;二是指大家在干同一件事的时候能劲往一处使,比如拔河,就是考验团结的,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而打篮球却不一样,打篮球不仅需要团结,似乎更需要合作。
邓模:联系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年组自主管理治,我也感受到,光站在团结这个精神基础上工作的效能,的确是没有在团结基础上学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长处工作效能高。的确,打篮球需要团结,但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
郑杰: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统一思想”。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其实也许这样做教育有可能看似做了很多事,很热闹,但很可能在原地踏步,效能并不高,未真正在教育上有突破有创新。当今教育,盲动实在太多,理性思索远远不够。教育真的很难,但我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放弃,还要试图想办法做得更好,向雷夫学习。希在相互鼓励中坚定地一路前行。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八
一个爱国青年,他宁愿忍受饥饿,也不要辱骂自己祖国的钱,他不需要那些肮脏的钱,因为他爱他的祖国。虽然他从小被卖到外国,可他认为是祖国给了他生命,他凭着顽强的信念走过了今日,明天,后天,他立志要报效祖国!
中国也曾被外国看读起,甚至侵略。那时候最可恨的不是那些侵略者,而是汉奸,世上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他们狗汉奸!
不过,中国在主席与一支支强壮的队伍下重新站起来了。爱过主义者们欢呼着,快乐着。他们不是野狗,而是像书中所说的那位爱国青年一样,爱我们的祖国,感谢是祖国给了他们生命并养育他们,他们要报效祖国!
我们要像他们一样,紧记主席的教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报效生我们`养我们的,最亲爱的祖国妈妈!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九
在《局部》第二季,陈丹青在大都会美术馆介绍梅索尼埃的《1814法兰西战役》和卡巴内尔的《维纳斯的诞生》时,里面提到了《印象派的敌人》这本书;尔后又得所爱之人赠书,自是不甚欢喜。谁曾料想到翻开书本阅读时,才发现竟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本以为会晦涩、枯燥,阅读后才发现刚好截然相反,历时半月就将这本书看完了。
《印象派的敌人》,书名顾名思义并没有过多提及印象派,而是介绍印象派诞生初期之前的法国美术盛况。借用陈丹青的话就是如今印象派的名声太盛了,以至于一些次要画家和作品都湮灭在历史之中。因此作者另辟蹊径的独特思路角度与叙述,使人阅读起来既不显突兀又轻松有趣。
本书分别从“沙龙、学院、风格、成功”四个部分详细描绘了当时法国美术发展现状和历史的相结合。包括美术家的师承与脉络、私人画室的兴起促进了美术风格发展的多样性、罗马风景奖的设立,巴比松画派的出现等、拿破仑家族的艺术的鉴赏对学院派发展的推波助澜、摄影技术出现对绘画的影响、美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购买力、印象派画家背后的画廊推手,均有一一介绍。
书本开篇中提及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在沙龙中落选开始,但作者并未过多关注落选的沙龙,而是将目光转移回到了当时沙龙的正统。法国学院派自普桑从意大利学成回国后开创了学院新古典主义,又经大卫、格罗/安格尔等人发扬光大,逐渐确立法国美术史学院派的正统地位。
同时引用了许多评论家的观点。为读者呈现出活灵活现的19世纪初中期的法国美术景象。
无论是历史画、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还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画家的风格都不是单一的。譬如梅索尼埃除了历史画、风俗画也画的很好,甚至被定义成历史风俗画画家;卡巴内尔除了如《维纳斯的诞生》《堕落的天使》等神话故事绘画的唯美外,肖像画也画的非常好。热姆罗除了《凯撒之死》历系列的历史画,风景画写生均有涉猎。书中对着重介绍的学院派画家穿插了大量的插图,阅读起来更是亲切。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
张洁美文:《亲爱的春天》一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洁的抒情散文。作品描绘了春天来临之后大地上所发生的故事。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有千姿百态的植物,更有作者面对盎然的春意而生发的种种美好感受。春天以及春天里的小小生灵们,为“我”带来了大自然的纷繁信息,也带来了涌动心底的希望。作品都由最细致甚至最细碎的日常小景入笔,读者却能找到一份原来不曾有过的感动,获得恬淡与温柔的安慰。作品对亲情、友情的感悟,对人性的剖析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询,也将让小读者获得心灵的美好滋养。
作品笔触细腻,真实与梦幻交织,以感人的细节传达大美与大爱。这样的作品,在给少年读者带来美感的同时,也给他们以有益的生命启示。
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当中,张洁是极为独特的一位。
她的写作,从来都和灵魂有关,或者说,她的每一个字都源自她的灵魂。她的作品,总是由最细致甚至最细碎的生活小景入笔,而又总是着眼于展示人性最深处的光华;作品因为作家心中怀有的那一份大爱,而焕发着一份撼人心魄的大美。由此,她的作品形成了一种超凡拔俗的气质——圣洁而又弥散着温馨的人间烟火的气息。
代表张洁艺术创造最高水准的,一直是她的散文。而这个系列的作品,体现了她的最高创作水准。
该系列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洁的抒情散文。以少儿的成长为主题,笔触几位细腻,从少儿的日常生活小事落笔,透过他们的亲情,友情,欢乐,烦恼,揭示其丰富而迷人的内心世界。作品基调婉约柔美,从容大度,故事娓娓道来,温暖人心,偶尔也带有几分若有若无的淡淡感伤。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一
王东升,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57年生,浙江东阳人,工学硕士,系统工程专家,财务专家。
一个企业所能遇到的最大的危机是,在无忧无虑几载辉煌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来自地球遥远一端的企业所替代;一个企业很难摆脱的危机是,在被替代之后,费尽心机终于找到另一艘小舢板,但仅高兴半日,却发现这艘小舢板也在漏水,此时周围云水茫茫,呼救无门。
无论身处哪一个产业,产业生命周期中一旦出现替代危机,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如果你熬不过产业低潮的冲击,你就会被竞争对手取代,他们是你看得见的敌人;如果你熬过了产业低潮,却没有发现你所在的产业正在被新的生产方式所替代,他们是你看不见的敌人。
对于中国企业,替代危机更是如蛆附骨,早已成为中国企业兴盛之大患,但是大家或没意识到,或不重视,仍然跟着感觉走。这非常可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许多企业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一度繁花似锦,短短几年时间就雨打风吹去了。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这些失败企业的寿命都是和其产品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产品寿命受到产业发展周期规律的种种制约。一旦产业发生变化,就算这个企业产品再好也没有用,他们已经被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敌人替代了。
对于这种替代危机的担忧和焦虑,曾经使我整夜无法入眠。推己及人,我希望中国企业能走出替代危机的泥潭,出现世界级的大企业。很多中国企业疯狂地去投资搞多元化,想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其结果往往是穷尽了资源,企业也完了。这样的投资驱动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被大大拖累。而且,通过多元化来解决替代危机只能是在封闭状态下管用,在开放的中国,每一个产业都有国际顶尖企业的强力竞争,因此多元化并非应对替代危机的法宝。
综合以往经验和我自己多年思考,中国企业必须认识到替代危机是一定会发生的,而且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两个层面上来应对替代危机:一是内部层面,企业必须随时准备转型,自己替代自己,就像英特尔所信奉的“惶者生存”。企业家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觉,磨练自己的产业预见,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敌人统统扫入自己的雷达,才能保证企业认识并努力去解决替代危机。另一个是外部层面,这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的合作。中国必须建立和发展长期的产业战略投资机制,必须培育出大而强的企业来,规模大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转型,面对替代危机才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二
理性的郑校长在与一线校长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思考,又获得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郑杰: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更应该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多加干预他们所应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哪怕这些方法和行为貌似不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
邓模: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他的教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管理应学会抓住最本质的核心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进入得深,才能抓得准,从而帮助教师真正地教好书育好人。
郑杰:我理解的团结,一是指存在分歧时,大家为了防止分裂而达成一种妥协;二是指大家在干同一件事的时候能劲往一处使,比如拔河,就是考验团结的,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而打篮球却不一样,打篮球不仅需要团结,似乎更需要合作。
邓模:联系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年组自主管理治,我也感受到,光站在团结这个精神基础上工作的效能,的确是没有在团结基础上学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长处工作效能高。的确,打篮球需要团结,但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
郑杰: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统一思想”。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其实也许这样做教育有可能看似做了很多事,很热闹,但很可能在原地踏步,效能并不高,未真正在教育上有突破有创新。当今教育,盲动实在太多,理性思索远远不够。教育真的很难,但我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放弃,还要试图想办法做得更好,向雷夫学习。希在相互鼓励中坚定地一路前行。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看了一篇《宁死不告诉敌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要送信的李爱民在半路上看见了鬼子赶紧把信往袜筒里放。鬼子发现了李爱民,对李爱民说:“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李爱民说:“不,我不是八路探子,是放驴的孩子。”鬼子听了不相信,就查了他的身子,什么东西也没有,这时,鬼子的集合号声响了,鬼子把李爱民踢倒在地。李爱民忍着疼痛终于送完信了。李爱民很快就把信送给了八路军,所以鬼子的.根据地被八路军拔了。我从李爱民身上学到了他的优点:爱动脑筋,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困难,爱国,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我以前遇到英语单词记不住,数学难题不会做,都不想做了,想放弃,以后有什么困难,我都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有了本事不让敌人攻打我们的国家。《宁死不告诉敌人》读后感作文3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四
拿到第1期《星火》,心没来由地颤抖了一下,唉,时间过得真快,20的新篇章已经打开了。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光便审视起“深小说”栏目了。当看到《美丽的敌人》这篇小说的作者寒郁时,我的心便定了,这期的评论就写这篇了。
寒郁是我熟悉的青年作家,我对他本人了解很是浮浅,但他的小说我很喜欢,凡是能找到的,都读了。我最喜欢《孤步岩的黄昏》《明月怆》《想思刑》《磨刀霍霍》《失声的刀锋》《晚妆》等。他的小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开拓和挖掘,直入人物的灵魂,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读了《美丽的敌人》,觉得写得也很好,可是要与《孤步岩的黄昏》《明月怆》等篇相比,还是稍显逊色。但也十分佩服他,他的小说题材不断开掘,据我了解,寒郁并没有做过老师,但他学校的生活还是深刻而准确的。
小说主人公是冯素素,围绕这个人物,小说双线并行:一条是冯素素与学生的生活展开;另一条辅线是她与未婚男友的关系。两条线并行交织,张弛有度,很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特别是留守儿童世界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的多维度思考。
考上招教的冯素素怀着满腔热忱想在学校开创自己的事业,可现实给她一个当头棒喝,她带了一个差班。班里的学生没有几个想学习的。看课外书、沉迷网络游戏、穿越在玄幻言情网络小说里,闹一些无聊的鬼把戏,甚至别出心裁让老师出丑……一个叫梁宇宸的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长相白净柔弱、眼睫毛长,眨眼好像“蝴蝶扑动水面”,在这个班里,认真学习却要打着掩护,无聊地,有时他就在课堂上读课外书,这确实让人痛心。冯素素了解到,这个14岁的`少年,他的家长栏只写着:梁艳。他生活在一个特殊家庭,父母离婚,母亲在县里做“那个”。他遭到张昊们的嘲笑和打击。冯素素得知情况后,要梁宇宸说出被张昊们打的,她会好好地惩罚他们。可倔强的梁宇宸却说是自己跌倒所致。原来生存权让梁宇宸暂时屈服了,他迎合张昊们,处处与老师作对,这让冯素素很是失望,特别让她伤心的是,她心爱的裙子被人在后面染上了红色,像女人的月经,而招致误会,她对自己从事的这个职业动摇了,被课堂的坏气氛同化了。可现状被打破,张昊正在出尽风头的时候,梁宇宸的刀尖却顶在了他的喉咙上,课堂因这一改变又上走了正轨。可冯素素却要辞职了,她收到了“坏孩子”的一个字条,请她教完他们再辞职。
为了突出现实环境,作者设计了第二条线索。冯素素的男女林永立在南方站稳了脚跟,来信催促她辞职到他给找的公司干,两三个月就顶当老师一年挣的。说话的口气非常强硬,气场很大。在冯素素的生活中,时不时地会听到男女的电话。最后下了通牒,并且还用新女友来刺激。冯素素在对学生的失望中动摇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她决定辞职,可学校生活又柳暗花明,她将何去何从?这是小说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客观地说,小说多方位地展示了当前的校内外的现实生活,人们的生活际遇和心态。但对学生性格的刻画又有点理想化了。试想一下,梁宇宸在冷嘲热讽中,既然想归顺张昊们,闹出很大的动静,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毫无征兆地拿刀逼着张昊,让他改正,于是有了下文梁宇宸的字条,有了大家突出做起了好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了,于是努力读书学习了。作为一名教师,觉得这不太可信。或许,这一切都是梁宇宸的谋化,要知道,真的是这样,这个未成人就太成人化了。当然,这个想法不一定,就此求教于作者、方家和读者诸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8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