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敌人读后感(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21:56:13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优质18篇)
时间:2023-11-28 21:56:13     小编:BW笔侠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原文或书籍,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题。然后,通过反思和个人思考,提炼出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在写读后感时,应该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真实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表达的连贯性。读后感中可以包括对情节的评论、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主题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启示等。接下来为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一

寒假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孩子建议我也读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等,这些情节对孩子来讲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们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像爱丽丝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弃用家长的,来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要像爱丽丝一样和蔼可亲与孩子聊天,因为聊天是和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聊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书中的爱丽丝又是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爱丽丝,要像爱丽丝那样倾听孩子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二

安德鲁和他的美国波士顿的大一朋友,交流的对话,人家大一就开始聊起了年代失落感,自己的身份认同感,我大一知道什么呢,读书真是一个体验自愧不如的过程。

首先,如何体现对国家大事不淡漠呢?每天关注国际国内新闻?茶余饭后和朋友聊国家大事?不不不,如果是这个标准,那我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我不曾了解,每天只是吃瓜,关心的都是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小事,那大事?大事自然有人扛,就像安德鲁的朋友说的,天塌下来有人撑着,不会轮到我出手。

难道是我们国家很强大,强大到公民都不关心自己的国家发生了什么吗?我觉得与其说国家很强大,让公民丧失了曾经,现在,未来的危机感而显得很漠然,不如说,我们国家的每个公民分工都不一样,有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大国情怀,而有的`人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关注小圈子的人没有不爱国,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体现爱国。

国家并没有要求每个人要关注国家大事,但他会以新闻置顶等方式达到大众平民的视野,而关心不关心,是另外一回事。不关心不是不爱国,而是关心的力量不够,不如做一个支持的人,管好自己遵守规则,不给国家添麻烦,默默献出自己的力量,其实也是对国家的关心。

所以,对于他们讨论的话题,要么是国家太强大,要么是自己太微小。爱国不在言语,而在行动。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三

《亲爱的汉修先生》是我们班本期共读的第一本书,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因为书中不仅写了小主人公鲍雷伊的日常生活,还“藏”了一些写作秘诀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秘诀是从小事写起,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书中每一篇都是小主人公的真实生活,记录了他的喜怒哀乐。其中一个片段写了鲍雷伊一家人过圣诞节,那时候他的爸爸妈妈还在一起,一家人一起唱着关于鞋子的歌,场面十分温馨,然而这样的温馨并没有太长久——爸爸妈妈分开了。有一次,鲍雷伊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他无意中听到另一个男孩问爸爸“多久去吃饭”,鲍雷伊难过极了,立马挂断了电话。那一刻,我也为鲍雷伊感到难受。正是因为故事叙述了鲍雷伊日常的喜怒哀乐,所以读来真实可信,引发共鸣,然而要做到这点,不仔细观察和体验生活是做不到的。

生活中我也会细心观察。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发现了一个又小又圆的松果,看着十分可爱,我就拿起来,仔细观察,下午还带回了家。后来在一次写作中,我写了一篇《小松果》,由于写得生动,老师在全班表扬了我。

第二个秘诀是自己给自己提问题,用写作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在还不太愿意或不太会写作时,可以想成在给你的笔友写信。这本书中“鲍雷伊的日记”就写的这种类型。鲍雷伊最开始其实并不想写,是因为汉修先生问了他十个问题,他是为回答问题才写信的。后来,他觉得无聊或不想写的时候,妈妈又立即要求他必须继续写下去。慢慢地,他体会到了写作带来的乐趣,爱上了写信、写日记,于是他开始给“假”汉修先生写信。

最后一个秘诀,是把文章写得比较幽默。45页写道:鲍雷伊也十分喜欢好笑的书。是呀!谁不喜欢好笑的书呢?《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充满幽默,第8页写道:“还有大约10个人写信给同一个作家,那位作家给他们所有人回了一封信。结果他们为了谁能留下那封信吵了半天,直到马汀娜小姐把信拿到办公室复印为止。”看到这儿我直接笑出了眼泪。至于怎样才能写得比较幽默,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朋友你们啦!

怎么样?你们觉得这些小妙招如何呢?我觉得挺有用的,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哦!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四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好看的书,书名叫《亲爱的汉修先生》,作者是美国的贝芙莉·克莱瑞。还是得了儿童文学金奖的书哦!

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鲍雷伊。他小时候读了一本作者是汉修先生的书,它非常喜欢那本书的作者,于是就写信跟他联系。在信里,他写出了有关它父母离异,自己转学后不适应新学校里的生活和心里怎样的感受。

因为父母离异的它变得越来越内向了。比如有一次,妈妈的同事来他家做客,他宁愿在房间里和小孩子在一起,也不愿意和大人在一起说一些“你好,我喜欢上学”这类无聊的话。内向的他一点儿也不想招待客人。自从和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以后,他变得开朗甚至幽默了一些。比如“我在跳蚤市场买了一本二手的《狗儿快乐秘诀》,希望你不会介意”。通过和作者的不断交往,雷伊知道了怎么对付下面即将来临的困难,还懂得了父母对她的关爱。而且还写了一篇作文《卡车上的一天》,得了荣誉入围奖。和一位真正的作家共进午饭。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一名作家。

从一个内向·自卑的少年,经过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和指导,变成快乐而积极向上的少年,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并且有了伟大的理想。我坚信,一本好书一定可以给人带来知识;给人带来快乐;给人带来理想;所以我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五

初看书名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幼稚,我也是,但读完之后,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觉得这本书很有味道。

这是三毛和她的读者之间来信的合集,很适合闲碎时间阅读。每一篇信件都是不同的故事和人生,相同的都是三毛回信的真诚。在她那里,事无大小,每一件事都需要认真对待,因而三毛的生命虽短暂却十分饱满。

三毛活得很通透,明明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姿态却永远是谦卑的。她说没有一个人是禁得起分析的,最重要的其实是自我突破;她开导青春期对家长做法不理解的女生的回信也让我自己深深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认知;她给青少年解惑时永远没有说教和指责,只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给出自己最真诚的建议,却那么让人容易接受。

路遥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确实,最应该被关注和审视的是人和人的内心,是人造就好山好水,是人讲尽百态人生。三毛十分珍视这些人生故事,她也总是能给出恰当的解答。

我很是佩服那些看透生活的本质依然能热爱生活的人,要知道看得太透其实也是一种桎梏,无知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幸福,因为看不到尽头,所以更有盼头。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受过生活的大风大浪后,依然能划着断桨出发,还笑着跟别人说:“看,我划的比你快哦。”我能感觉到其实她一直在与生活作斗争,她是温柔的,却不会轻易妥协,她教导着读者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的种种不快,可是字里行间中我还是感受到她所传递的更多的还是要去向上爬的精神。

有的时候我会想为什么会爱上三毛的文字,后来我渐渐看清楚了一点,我爱的更多的是文字背后传达出来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三毛不会为世俗劳累,因为她早已抛之脑后,她永远是在路上的,要么是身体,要么是灵魂。她就像《阿飞正传》里说的无脚鸟,一生飞翔,一生流浪,只有死的时候才会落地。

她的一生是受伤又疗伤的过程,却永远向上,永远在路上,永远光芒万丈。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她的死亡方式其实是不负责,这让她之前对别人寄予希望的话语似乎成为一种笑话,可我觉得这真是她的美好所在:自己承受了巨大的重担却还要给他人活下去的勇气。三毛在书中开头部分说不希望自己不知不觉变成了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人,我觉得她做到了,尽管生活艰辛,可她的心依旧是滚烫的。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六

《亲爱的小鱼》是一本非常温馨又略带感伤的绘本故事,里边讲述了一只虎皮花斑猫和一条小金鱼的故事。小花猫养了一条小鱼,它每天用面包和亲吻向小鱼表达爱意,告诉小鱼:“亲爱的小鱼,我永远爱你”。在小鱼长大的时候,忍痛把它送到宽阔的大海里。而当小鱼真正离去的时候,它还是天天在盼望着小鱼的.回来,并幻想着小鱼有一天终于回来了,自己给了小鱼自由,小鱼还是愿意回到它这里。

这个故事我看了好多遍,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故事中,作者借着一只猫咪与一条小鱼的情谊,温暖地道出爱与包容的真义,故事虽然情节简单,登场角色单纯,却包含丰富的想象与诠释空间,故事中我被猫和小鱼本来两个对立面的动物如今那么的相亲相爱所感动,感动猫为了爱小鱼,而选择了放生,感动故事折射出的亲人之间的爱,让我们安慰的是小鱼知恩图报,还是回到猫的身边。这么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在故事中,爱不但诉说了满怀期待,更意味着松手的自由。最终的最终,爱的轨迹将牢牢印在手心,彷佛一条隐形丝线,将我们爱的人牵引回我们身旁。我想,故事内在的深意值得所有的人去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爱,爱与自由的关系怎么平衡。

《亲爱的小鱼》这个故事所蕴涵的人与人之间牵挂、关爱很能在孩子们内心中引起共鸣当孩子幼小的时候,付出是最重要的,不但从物质上,也要从精神上,要让他感受到爱,安全,温暖。我们的期盼与我们的爱相伴相生,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要学会渐渐放手,让他去独立勇敢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在这段日子,等待,是重要的。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最精心的准备,剩下的,就是将他交付给岁月与大地,相信孩子会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在未来写下一个精彩的故事。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七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亲爱的法医小姐读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可一日不食,但不可一日无书,这周读完了《我亲爱的法医小姐》这本书,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故事背景为21世纪初,是以法医和警察为视角的故事。法医林厌,她嚣张跋扈,不被规矩所束缚,总是自己的任性和个人原因影响整个案件的进度和过程,但同时她又强大,专业过硬,她始终在调查一个早已过去多年,甚至已经被定案的案子,纠缠于一个或许更加残忍的真相,这份不知为何的坚持正是我读下去的动力。

警察宋余杭,她恪尽职守,正义公正,总是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她胸怀父辈和兄长的梦想在这条路上一直往前走。这两个性格相反的人本不会有任何交集,却为了一个真相闯入了对方的生活。

探寻真相的.路途中肯定会布满荆棘,为生活苦苦挣扎,为真相不懈调查,为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坚持到底,让自己每天处在担忧,精神紧绷的状态,甚至赔上自己最好的年华,这,值得吗?我想她们的`答案都会是“值得”。她们对得起身上的警服,真正做到为生者权,替死者言。

想想我们能安心的坐在教室里读书,在阳光下面奔跑,都是因为有这些坚持自己的内心,进入社会中摸爬滚打也不忘初衷的人。这本书再次让我认识到警察这个职业,或许生活艰难,或许社会很残酷,总有人背负着责任,负重前行,不求回报,只为给好人一个公道,给受害者一个真相。

一书一世界,她们在那个世界中与黑暗搏斗寻找正义,那我们在这个世界中也努力追上她们,做一个温柔、善良、严谨、认真、务实,偶尔流露出少年意气和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与初心的人吧!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八

教育一直都是人们关注度很高的事情之一。而《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对现实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非常有意义。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读后感范文吧!《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最近两周在读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教育书籍《谁是教育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形式:对话体。

以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独白,这本书则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教育各个范畴的探讨,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人读下去不在是那么单一枯燥。这种阅读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访谈。

第二,部分理论让人深思。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

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现在我们的教育,习惯的做法是,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第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直接教学"。第二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第三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则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作为高效能的教师,他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他还具备调动各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教师总体上都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我们经常搞一些“大培训”,如听报告、记笔记是很难有效果的。

此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作者很多时候能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去辨别,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到底谁是教育的敌人,最终作者没有形成结论。但在一系列的争辩中,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理性的郑校长在与一线校长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思考,又获得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郑杰: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更应该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多加干预他们所应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哪怕这些方法和行为貌似不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

邓模: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他的教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管理应学会抓住最本质的核心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进入得深,才能抓得准,从而帮助教师真正地教好书育好人。

郑杰:我理解的团结,一是指存在分歧时,大家为了防止分裂而达成一种妥协;二是指大家在干同一件事的时候能劲往一处使,比如拔河,就是考验团结的,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而打篮球却不一样,打篮球不仅需要团结,似乎更需要合作。

邓模:联系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年组自主管理治,我也感受到,光站在团结这个精神基础上工作的效能,的确是没有在团结基础上学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长处工作效能高。的确,打篮球需要团结,但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

郑杰: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统一思想”。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其实也许这样做教育有可能看似做了很多事,很热闹,但很可能在原地踏步,效能并不高,未真正在教育上有突破有创新。当今教育,盲动实在太多,理性思索远远不够。教育真的很难,但我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放弃,还要试图想办法做得更好,向雷夫学习。希在相互鼓励中坚定地一路前行。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九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

一直认为三毛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穿越撒哈拉沙漠只为寻找心中的莫名“乡愁”,永不疲倦地行走于世界各地,掌握多国语言并深陷其中。然而在《亲爱的三毛》这本书中,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三毛出现在我的面前。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三毛更加“入世”了。

每每翻阅,都为三毛语言的魅力而感叹。其中有一封信是一个署名为“不快乐的女孩”写的:在她眼中,她自己一无是处。她是一家报关行最底层的办事员,容貌平凡,工作能力有限,没有异性对她感兴趣。她认为自己真是太卑微了,找不到活着价值,不明白生命的最终目的。于是三毛写了《如果我是你》的回信,她写道:如果她是这个女孩子,她做的第一步是加重对自我的期许和看重,将信中那一串又一串自卑的字句从生命中一把扫除,再也不轻看自己。然后她会做一些改变,首先将自己的房间布置得美丽,这是享受生命改变生活的第一步。当她领薪水时,她会用极少的钱给自己买一件美丽又实用的衣服。若是下班后还有四、五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她还会为自己报青年会,没有压力地每周上两节课,作为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如果三毛是这个女孩子,她慢慢地在变了。慢慢地,她会发觉,原来大家都很平凡——可是优美,正如自己一样。慢慢地,她会发觉自己真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在三毛笔下,我感觉到想要改变自己并没有那么困难,甚至发现我们的生活竟可变得如此简单却让人愉悦。三毛将生活一点点地写下来,让我看到了那文字下涌动着的对生命的期望和热爱。

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少年愁》,至今让我印象深刻。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心中的感觉是难以言表的。就好像是你心里有一种苦,但是你苦于某些原因无法表达它。然而有一天,你突然遇到一个人,她真切地表达出了你的痛苦,并紧握你的手,说道:“我完全理解你。”那种激动与内心的轻松是说不出来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少年人有少年人的心事,青年人有青年人的迷茫,在这种初初面对社会、生活、学业和前途的一个断层阶段,那种惧慌和压力,绝对是超过中年的。中年和老年,其实才叫安然,因为这条愁路大半已经走过来了,于是当然可以说风凉话了——对青年人。”

每每读这一段话时,都让我感觉到三毛是真的懂青年人的。虽然我还没有到这个断层阶段,但是三毛的这段话却让我清晰地看见了青年内心一直潜伏着惧慌与迷茫。她不像其他大人,总是用一种经历了人生百态的语调说着:“你现在还不懂什么叫苦。”她尊重每一个人的痛苦。三毛在这篇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些“消愁”的方法,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没有她在文章中表现出对青年人的理解让人感动。毕竟,在人们真正内心痛苦时,他更需要一份理解,而不是一个他最终会自己找到的方法。

合上书本,不知心中滋味如何。我想,我是幸运的,能够遇到这样的一本书,能够看到这样的三毛。我大概是明白了三毛受到那么多人喜爱的原因。她拥有一颗热爱生命的赤诚之心,她的作品也好像因此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亲爱的三毛》里提供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应该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从某个角度来说,我的生活与三毛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所有不同都是源于我与她截然不同的心态罢了。眼之所见,即是心之所向。或许我有时将生活看得太过沉重,那我愿意持着一份对生命的热爱,从此刻开始,慢慢改变我的心。总会有一天,三毛眼中的风景,我也会看到。

三毛,我想写一封信,寄给不知在何方的你。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一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题记。

书中说“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终将原谅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善意对侍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所以世界万事皆有因果,你如此对它,它就将如此报你。亲爱的,生活。

年少的我们站在生活的列车上,抬头望向岁月深处的蓝天,相逢了这场流年的花火。于是生活顺着遇见的痕迹,留下了道道彩虹。陪我们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们,从陌生走到熟悉,历经多少时光的坎坷。相逢是那么简单,但相识总是那么来之不易,所以尊重生活中的每份遇见,感恩生活中的每次相识,即使是短暂的一程,也误忘下车前和他们挥挥手,存留别样的温暖。亲爱的,生活。

现在的我们,仍旧坐在生活的列车上,窗外下起了濛濛细雨,岁月掷地有声,青春正当时。回眸遥望一路走过的风景,记得的还剩几个?曾经陪同的人,如今身在何方?当所有的回忆化作梦想,这条路的尽头便又会由我们操控,我们都会固执的相信所有的梦想终将开出绚丽的花朵,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在远方,所以生活中总有一朵花,途经了你的盛放,留下一缕芬芳;总有一个梦想因为你的固执,成为现实。亲爱的,生活。

未来的我们,或许会淡去眼前的热情,或许勇气的光芒会打结,或许我们会厌倦蓝天而爱上深邃的夜空……直到我们变成世俗的大人,不再情绪化,不再天真,不再无忧无虑的放声大笑,但生活中那个曾经年少的你,会在最初的岁月中微笑着,在你为现实迷茫时,那个少年的善良与热血终究会回馈给你无穷的财富。亲爱的,生活。

亲爱的生活,我自是年少,只为绽放,只为初心,只为敢勇,无问西东。

亲爱的生活,感谢你教会了我成长,教会了我用最孤独的时光,塑造最好的自己。

亲爱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我想提前下车,务必告诉我: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二

包水乡黄金峪小学四年级李向园。

读了《中华魂》这本书,我发自内心的呼唤:中国,我为你自豪!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楼大厦遍布城乡;航天事业、高新科技捷报频传,卫星运载火箭接连发射,在长天呼啸,在宇宙畅游;重点工程日新月异,节节胜利;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东方明珠”——香港重回祖**亲的怀抱;南极大陆有我们自己的长城站;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领奖台上,中国健儿谱写着一幕幕神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我们的祖国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前飞奔!有多少人为之惊讶,有多少人为之赞叹,这充分显示了中国这头东方雄狮的威严!中国——我为你自豪!

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我们唯有好好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建设祖国而奋斗!我坚信辉煌的前景,灿烂的未来,一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亲切的名字——中国!

指导教师李素乔。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三

“谁是卧底”,是一个游戏。这个游戏设置的目的之初,是为了练习学生的听力。

当时,教学生练习单词的发音,其中有些单词,他们总学不会,学完就忘。

既然是不会说,那就得先从听力入手,听得多了,也就会说了?但是,怎么做呢?

怎样做,才能够既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又能够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说这些单词呢?

于是,就出现了谁是卧底这个游戏。游戏是这样来做的,比如,一个班里,有8名学生,那么就选出8个要学的单词,指定其中一个单词为“卧底”单词,即,谁拿到了这个单词,谁就是卧底。

游戏开始,我把单词分给每一个学生,学生拿到单词,看一眼后,就藏在自己的口袋里,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总之,不要给其他同学看见。

然后我们围成一个大圈。我从一个学生开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绕着大圈,一个个询问,我说:“ifyouthinktommyhasthewordmake,raiseyourhand.”(如果你认为汤米有卧底单词”make“,大家举手。)。

问完一轮后,如果有哪个学生得票最多,那么这个学生就出局。如果这个学生抽到的单词恰恰是卧底单词,那么游戏结束,开始下一轮。

这样教学下来,我观察到,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力是集中的,脸上的表情是愉悦的,活动结束后,那些卧底单词,他们基本上都能记住。

不过,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单词,究竟是因为在游戏中,我多次重复了单词,学生是通过我的重复学会了单词的发音,还是在这个游戏中,那种轻松愉悦又趣味十足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而很快就能吸收单词,到底是哪个因素,我暂时不能确定。

如果,我什么游戏也不做,仅仅是用跟玩游戏对等的时间(比如10分钟),来带着学生一遍遍重复单词,重复10分钟,学生也可以记住这些单词。只不过,课堂要无聊很多,这个重复的过程就像一遍遍嚼干菜叶,抵饱,但没啥营养。

这不好讲。究竟是有的放矢,直奔主题,还是遵循慢就是快的原则,不慌不忙地学?这种有效,还是要看课堂学生的反应吧。

过目不忘这种本领,可不是人人都有。大多数的人,学习语言时,需要经过许多轮的重复,才能真正地将语言内化于心。

不能仅仅去看,在一次的教学中,花了多长时间学了多少内容,而是要根据学生对于内容的熟悉程度,来设置适应他们的教学时间。

刚开始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慢一些的好。那些学起来难一点的内容,也是慢一点的好。

这样想,就想明白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也不用死板地非要遵循前辈们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课堂,始终是一个灵活变化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用在课堂上,十分贴切。

想通了这一点,在以后备课时,就把这些腾腾蔓蔓、纠缠不清的想法撇去,备课变得越来越轻快明朗了。

第二次回归“谁是卧底”这个游戏,是在最近。经过一到两年的听力积累后,学生要开始集中火力,进行大量的说的练习了。学习如何说一个单词,学习如何说一个句子,学习如何说一段话。

如何让这个过程充满乐趣呢?于是,“谁是卧底”这个游戏再次被启动。

然而,这一次,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如果说先前的游戏只聚焦在1个单词的发音上,并且学生不需要说,只需要练习听力的话,那么这次的目标则是要求学生能够聚焦在所有的单词上,并且每个人都要练习说单词。

该怎样做,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呢?思索一番,有了答案。这一次,我要带着学生们复习10个单词,于是,我就准备10张卡片,以及,再多准备一张空白卡片。

一共8个学生,每个学生分配一个单词。所有人拿到自己的卡片后,我挨个顺序问学生:”what'syourword?"(你拿到的是什么单词?)学生说出自己拿到的单词,拿到空白卡片的学生,得假装自己拿到的是有单词的卡片,然后说出自己的单词是什么。

当然,每个同学都得确保别人不会看到自己的卡片。

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个游戏,那个成功骗过其他学生的卧底兴奋地欢呼起来。

在这个游戏中,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单词怎么说,就会询问,我就悄悄地告诉学生。于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就产生了。每个学生都牢牢记着自己的单词,也留神听着其他同学的单词,还要观察每个人的反应,每个人都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达到了,这真令人感到高兴。

如果能,那么学生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呢?句子可要比单词复杂多了。我想,最大的难度,来自于学生不会说这些句子,毕竟是刚学不久的内容,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记忆还处在短时记忆中,要将所学的内容规整到长时记忆中,非得有几轮复习不可。

那么,这一轮,该怎么做呢?

越是聚焦,越是有效。就这么办。

一切在意料之中,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我也见好就收。

我十分喜欢这个教学的过程,也十分热爱这个思考的过程。不断精进、不断钻研、研习技艺。

绾心评价墨丘利说,我们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古墓派,古墓派不管外界纷扰,只管专心研习武艺。我喜欢这个表达,心里一直记着。

两年前,欢欢给我讲了个故事:

夜晚静寂,菜园里却很热闹。洋葱、萝卜和番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说话,它只是继续成长。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我当时听得似懂非懂,最近,常常想起这句话,我想,我大概懂了一点。

我愿自己做一只默默成长的南瓜。

公众号:leelee。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敌人正是自己》。里面讲的是驯鹿和狼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又在同一地方生长。狼会突然向驯鹿发出袭击,驯鹿会迅速逃窜聚在一群确保安全。再追和游戏里的狼们会盯着一只驯鹿进行攻击。狼绝顶聪明,他一次次抓伤同一只鹿,让那只驯鹿受伤,忘记自己其实是有反抗能力,自己是个强者,最终成了狼的美食。

记得在上周五的校运会,正举行五年级女子800米决赛,我有份参加。当体育老师高声吹起哨子时,我奋力跑上去,暂时位于第3,然后听到我班拉拉队的叫喊,我又一次加速,争得了第2,体育李老师提醒我:“不要用尽全力,保持实力啊!”我就中速跑,争取在第四五圈冲上去。跑到了最后一圈,我看到的地面已经是又高又矮不平,而且头晕脑热了,很不愿意再跑了,真的很想就这样放弃,已经被4人超过了。但我又听到了我们班啦啦队的鼓励,我信心又回来了,奋力跑上去,最终拿到小组内的第五。

虽然我没拿到第一,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坚持到了最后,战胜了自己。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五

在《局部》第二季,陈丹青在大都会美术馆介绍梅索尼埃的《1814法兰西战役》和卡巴内尔的《维纳斯的诞生》时,里面提到了《印象派的敌人》这本书;尔后又得所爱之人赠书,自是不甚欢喜。谁曾料想到翻开书本阅读时,才发现竟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本以为会晦涩、枯燥,阅读后才发现刚好截然相反,历时半月就将这本书看完了。

《印象派的敌人》,书名顾名思义并没有过多提及印象派,而是介绍印象派诞生初期之前的法国美术盛况。借用陈丹青的话就是如今印象派的名声太盛了,以至于一些次要画家和作品都湮灭在历史之中。因此作者另辟蹊径的独特思路角度与叙述,使人阅读起来既不显突兀又轻松有趣。

本书分别从“沙龙、学院、风格、成功”四个部分详细描绘了当时法国美术发展现状和历史的相结合。包括美术家的师承与脉络、私人画室的兴起促进了美术风格发展的多样性、罗马风景奖的设立,巴比松画派的出现等、拿破仑家族的艺术的鉴赏对学院派发展的推波助澜、摄影技术出现对绘画的影响、美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购买力、印象派画家背后的画廊推手,均有一一介绍。

书本开篇中提及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在沙龙中落选开始,但作者并未过多关注落选的沙龙,而是将目光转移回到了当时沙龙的正统。法国学院派自普桑从意大利学成回国后开创了学院新古典主义,又经大卫、格罗/安格尔等人发扬光大,逐渐确立法国美术史学院派的正统地位。

同时引用了许多评论家的观点。为读者呈现出活灵活现的19世纪初中期的法国美术景象。

无论是历史画、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还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画家的风格都不是单一的。譬如梅索尼埃除了历史画、风俗画也画的很好,甚至被定义成历史风俗画画家;卡巴内尔除了如《维纳斯的诞生》《堕落的天使》等神话故事绘画的唯美外,肖像画也画的非常好。热姆罗除了《凯撒之死》历系列的历史画,风景画写生均有涉猎。书中对着重介绍的学院派画家穿插了大量的插图,阅读起来更是亲切。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六

“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开始读到这句话的时,我还很不理解,别人是外人,是最有可能成为你敌人的人,而自己怎么会伤害自己呢?在我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才明白其中的真谛。

文章讲述了一种生活在地中海的鱼——鹦鹉鱼,由于鹦鹉鱼能够互帮互助,所以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但这并不意味着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它们怕死,他们想白天有同伴救它,晚上同伴睡着了怎么办?于是它们像蚕吐丝一样织成一件“睡衣”包裹在身上,这确定可以令它自己高枕无忧,然而这睡衣织得在牢固,以至于它们早上醒来要花很大力气才能从睡衣中钻出来,有时候,鹦鹉鱼病了,晚上睡在睡衣里,醒来时却没有力气撑开睡衣,这就麻烦了,因为同伴会以为它在睡觉,不便打扰。

鹦鹉凭着团结的力量甚至可以逃过聪明的人类的抓捕,却被活活困死在自己纺织的牢笼里,可见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于外界的伤害,而是作茧自缚的自残,动物如此,人类亦然。

阿道夫在一次宴会中狂吃海喝,还不忘享用14份甜品,最终搭上了性命。

亚历山大大帝和瑞典国王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作为一代帝王,他们没有被其它国王消灭,没有被夺权者暗杀,而是由于放纵自己贪食的欲望,暴饮暴食,活活撑死。他们的遭遇和鹦鹉鱼一样,都能抵制外界的侵害,但在危险过后,都无法逃脱自己制造的监狱,一步步走向毁灭。

“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有的就磁在无窗的牢房里。”纪伯伦如是我闻说。这名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败在别人的手中,而是败在自己的脚下。惟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克服身上的弱点上,才能将自己解放。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七

王东升,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57年生,浙江东阳人,工学硕士,系统工程专家,财务专家。

一个企业所能遇到的最大的危机是,在无忧无虑几载辉煌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来自地球遥远一端的企业所替代;一个企业很难摆脱的危机是,在被替代之后,费尽心机终于找到另一艘小舢板,但仅高兴半日,却发现这艘小舢板也在漏水,此时周围云水茫茫,呼救无门。

无论身处哪一个产业,产业生命周期中一旦出现替代危机,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如果你熬不过产业低潮的冲击,你就会被竞争对手取代,他们是你看得见的敌人;如果你熬过了产业低潮,却没有发现你所在的产业正在被新的生产方式所替代,他们是你看不见的敌人。

对于中国企业,替代危机更是如蛆附骨,早已成为中国企业兴盛之大患,但是大家或没意识到,或不重视,仍然跟着感觉走。这非常可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许多企业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一度繁花似锦,短短几年时间就雨打风吹去了。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这些失败企业的寿命都是和其产品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产品寿命受到产业发展周期规律的种种制约。一旦产业发生变化,就算这个企业产品再好也没有用,他们已经被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敌人替代了。

对于这种替代危机的担忧和焦虑,曾经使我整夜无法入眠。推己及人,我希望中国企业能走出替代危机的泥潭,出现世界级的大企业。很多中国企业疯狂地去投资搞多元化,想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其结果往往是穷尽了资源,企业也完了。这样的投资驱动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被大大拖累。而且,通过多元化来解决替代危机只能是在封闭状态下管用,在开放的中国,每一个产业都有国际顶尖企业的强力竞争,因此多元化并非应对替代危机的法宝。

综合以往经验和我自己多年思考,中国企业必须认识到替代危机是一定会发生的,而且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两个层面上来应对替代危机:一是内部层面,企业必须随时准备转型,自己替代自己,就像英特尔所信奉的“惶者生存”。企业家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觉,磨练自己的产业预见,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敌人统统扫入自己的雷达,才能保证企业认识并努力去解决替代危机。另一个是外部层面,这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的合作。中国必须建立和发展长期的产业战略投资机制,必须培育出大而强的企业来,规模大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转型,面对替代危机才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篇十八

今天,我看了一篇《宁死不告诉敌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要送信的李爱民在半路上看见了鬼子赶紧把信往袜筒里放。鬼子发现了李爱民,对李爱民说:“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李爱民说:“不,我不是八路探子,是放驴的孩子。”鬼子听了不相信,就查了他的身子,什么东西也没有,这时,鬼子的集合号声响了,鬼子把李爱民踢倒在地。李爱民忍着疼痛终于送完信了。李爱民很快就把信送给了八路军,所以鬼子的.根据地被八路军拔了。我从李爱民身上学到了他的优点:爱动脑筋,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困难,爱国,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我以前遇到英语单词记不住,数学难题不会做,都不想做了,想放弃,以后有什么困难,我都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有了本事不让敌人攻打我们的国家。《宁死不告诉敌人》读后感作文3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828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