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热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0:38:11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热门17篇)
时间:2023-11-28 10:38:11     小编:笔舞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一段文字或观看一部电影后的心情、思想和感受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读后感是表达个人看法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作者创作的一种评价。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可以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那么,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首先,要注意读后感的结构和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概述和个人感想等。其次,要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不要机械地描述故事情节,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和自我反思来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避免使用空洞的词句和滥用修辞手法。通过这些技巧和方法,我们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一

这副画出之于歌剧唐璜的第一个场景,画描述的是父亲,女儿及女儿情人的三角关系,故事也从这样关系入手,讲诉各种三角关系,比如从主人公离婚后和其妻子及妻子的情人的三角关系,在逃避现实中主人公和陌生女子及跟踪男子的三角关系,到后来在山中豪宅中主人公和两个情人的三角关系,主人公和豪宅主人及其儿子的关系,包括主人公和妻子与豪宅主人儿子的三角关系。

接着巧合安排的是原画中多出一个观看的旁观者,从地洞里出来,同时也让现实中,由于铃声挖出一个地洞,成了虚幻和现实的中介,故事继续展开,接着由于地洞主人公与免色和其女儿产生了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是最考验人性和灵魂的,叫左右为难,这也是东方中庸文化中,最难处理的关系。

原画的作者,年轻时候在爱人,祖国和革命中的徘徊纠结,最后他是被迫选择,放弃爱人和革命,回国,终极默默而死;他的弟弟被迫参军入伍,参加侵略中国的战争,回国后为自己被逼做出违背自己灵魂做出的选择,痛苦着,最后选择自杀而忏悔。同样免色用金钱和时间精力纠结徘徊在女儿是不是自己亲生中,最终没有做出选择。

而主人公心里做出了选择,刺杀了骑士团长,为爱的人豁出生命去冒险寻找,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是喜欢,免色的女儿直理的,直理也喜欢主人公的,虽然结局他们并没相爱在一起,但彼此守护着这个秘密。

故事最后主人公是选择了与妻子复婚,也接受了妻子与别人所生的女儿。在所谓的尊严和亲情上,选择了亲情。就像书开头,他有信心画出自己那张有灵魂的脸。东方文化称为人的良知。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二

从预售的第一天起预定,到三月初拿到《刺杀骑士团长》,再到五一假期读完,因中间穿插着工作和考试的缘故,陆陆续续花了近两个月才读完。该书共两册,洋洋洒洒五十几万字,但读起来并不曾感觉无聊。当然,我个人不认为这是村上的集大成之作,正如译者林少华教授在讲座时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以下为我个人对该书的读后感,诚然每个人认知都存在着局限性,加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敢说本文有多专业多学术,仅是个人茶余饭后的闲聊罢了。简单的归纳了下,就说说该书两个优点和两个不足吧。

优点一:文体的独特性。读过几本以上村上的读者都能感觉到,村上小说有着独特的文体结构,用译者林教授的话说就是文体的节奏感,即“用节奏好的文体创作抵达人的心灵的作品”。不同于《奇鸟形状录》中部分章节的“掉线”,该书情节进展得不紧不慢且环环相扣,这也是为什么该书虽篇幅较长但不会让人读起来感觉无聊的原因之一。

优点二:寓意的纵深性。不得不说村上有着独特的世界观,通过“理念”、“隐喻”等展现出深藏于社会内部及人性中的“恶”,由主人公经历“迷失自我”再到“重塑自我”,战胜或杀死本源“恶”,进而拯救自己,并改变现状。此外,作者还倡导了“宽容”与“爱”,即接受并深爱非自己生物学上的女儿,这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眼见”,而是在于“心见”,即相信室(女孩姓名)是自己梦中与妻交合而诞生。然而该书寓意的纵深性之深,说实话我并未能全部领会,毕竟每个人认知不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加之阅历不同,上述可能说得不够全面。

缺点一:过多相似的原素。该书与《奇鸟形状录》中存在着太多相似的原素,故而总觉得缺了几分创意。如两书故事开头时主人公落魄的生活、老婆“跑了”、真理惠与笠原may、洞与井、本源恶、二战中屠杀等。

缺点二:女性角色缺乏性格。换而言之,该书女性角色缺乏魅力。村上曾成功塑造过很多女性角色,即便有些并非女主角且篇幅寥寥,但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女性魅力,如《国境以南》之岛本、《多崎作》之沙原、《挪》之直子、绿子和初美等。但在《刺杀骑士团长》中,无论是柚、秋川笙子、人妻女友都缺乏女性魅力,并没有留下较深的印象,而真理惠又太小。

以上为个人的拙见。《刺杀骑士团长》虽然有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一本值得读的好书,相信可以冲刺诺贝尔。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三

我并不是一个擅长的阅读的人,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个本命年才真正完整的读完一本春上春树的小说。之前这个名字之于我,也就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大名,以至于“诺奖欠村上春树一个文学奖”这种梗我是万万不敢玩的。

用两周的时间读完了本书,对于个人的阅读习惯而言已经尽可能抽出一切可阅读时间了,但和书评里那些用3天时间读完的疯魔而言还是差的太远。说实话初次“村上春树奇幻之旅”的体验并不是太好,怀着现实文学期待的我,很快就迷失在了意象的世界里,甚至一度阅读艰难。

给烟雾无脸男的画像,引出了主角的职业,以及神秘的“企鹅玩具护身符”,故事就在这种无厘头但古怪十足的氛围里开始了。作为一个精通”生意类”人像画的画家,主角刚经历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离婚,并在一场晦涩的北方自驾游之后,在朋友雨田政严父亲,已经因为失忆而住进了疗养院的著名日本画家雨田具彦的小田原山中老宅里安顿了下来。随后因为一幅从未面世的日本画《刺杀骑士团长》被发现,相继引出了富裕而神秘的邻居免色君以及他的“疑似女儿”秋川真理惠、井中古铃、以及魔幻色彩初显的“理念”虚拟人物“骑士团长“,期间也逐渐揭开了雨田具彦及其兄弟在二战期间的残酷经历(对南京大屠杀片段有素描般的描写),最终在主角完成了一场意念世界的历险后找回了“本心”,和妻子与“疑似女儿”回归生活。

对于本书主旨的理解,随着阅读进度的前行,我也和主人公一样尽力了一场意识里的历险,从困惑到痛苦,再到克服困难直到释然。在这个长达11个月的时间段内主角的所有选择几乎都是被动的,从离婚旅行期间的艳遇而因此遇见的“白色斯巴鲁男子”,到接受免色的画像委托并打开了神秘古井,一切在现实中有迹可循的事件中主角都是顺势而为;而与妻子的梦中交媾、再到为了救出真理惠而产生的奇遇这两件主角自主推动的事件,其实对于现实并未产生任何实质上的影响。(无法在现实中论证主角妻子所怀孩子来自于那场梦交,而真理惠从被困场所逃离的方式也与主角并无任何实质关联)。

尽管全书都在反复强调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关联性”,但自我意识的选择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现实。以至于我都在怀疑是否整个故事就是主角的一场梦,在这场梦中主角放弃了可以放弃的,坚持了应该坚持的,并与自己及周围的人和解,最后回归生活。所有的努力,都落在自我的突破与和解:找回因好奇而丢掉的主见,克服用以疗伤的孤傲,终结自暴自弃的自我放逐,并最终回归社会与家庭。作者表达很抽象,一切看似来源于真切可见的“理念”,却又止于模糊但能让人释怀的理念。

小说里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进行回溯。但战争对于背景人物的影响是深远的,雨田具彦被遣返,之后与世隔绝,甚至断绝了奋斗半生的西洋水彩画而转投日本画,创作《刺杀骑士团长》而引发了整个故事;而其弟弟的下场更加凄惨,在南京参与了残忍的屠杀,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之后自杀。村上春树刻意隐藏的描写似乎在告诉我们,战争,哪怕离我们再久远,甚至远到语焉不详难以追溯,一旦曾经投射到某个个体上,无论是受害者抑或是施暴者,都会被刻下不可磨灭的伤痛。

第一次完整读完大师的作品,在故事之余也感探于大师对于语言的运用,世间万物真的可以用巨细无遗的文字营造出来。不仅是人物的衣着、神情,甚至空气氛围都在字里行间被具象化。但这具象化的背后,似乎又隐藏了太多读者捉摸不透的“触感”。一如小说里的日本画,虽然相较于中国画已经具象了太多,但对于写实的西洋水彩画而言,却又对作者表达进行了或夸张或虚化的艺术处理。观众和读者会觉得具象而美丽,却又不真实,让人着魔。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四

三月到四月间,每天午睡前或睡前读上一两章,如此共用19个小时在世界读书日将此书读完。整体来讲,比较有吸引力,诸多细节和人物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对于书中所要表达的东西,似有所悟却又恍惚不可琢磨。

主人公“我”是一个36岁的肖像画画家,是一个有所特长的普通人,生活自在随性又非常自律,每日作画、做家务、散步,挣钱不多,但善于观察,有时甚至是躲在窗帘后面偷偷窥视他人,具有很强的视觉记忆力和抓住外表之下类似于个人特质或者说本质的东西,并能将其生动地再现于二维画布之中,因而在肖像画领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男二号免色涩,50出头,一头丰厚的白发,富有的“成功人士”,其周遭的一切尽在其近乎绝对的掌握之中。独居山间别墅的神秘男子,即使在互联网上也难觅其蛛丝马迹。读书笔记.米兰·昆德拉曾在其小说中塑造出两位统一而对立的角色,一个要在世间热烈地展现与昭示自我,一个却愿意悄无声息的隐匿自我。免色无疑属于后者,免除色彩,即白、即无、即空。

人物描写方面,对于主要人物的衣着和座驾,作者进行了不厌其烦反复多次的细致描写。人物出场时,仿佛一架带有感情和思考能力的隐藏摄影机随即自动出现,鲜活的细节与人物性格特点浑然一体。引擎声粗重狂野的银色捷豹——神秘而富有魅力的银发男子免色;安静的蓝色丰田普锐斯——知性优雅的美丽姑母秋川笙子;红色迷你库柏——热情洋溢的人妻女友;白色斯巴鲁森林人——清冷凶狠而又似幻似真的白色斯巴鲁男子;质朴强悍的旧版黑色沃尔沃——著名日本画画家之子雨田政彦;颇有年代的红色标致205(先)、风尘仆仆低眉垂眼的浅灰蓝色二手卡罗拉旅行车(后)——妻提出离婚后经历各种离奇事件且思考不休的“我”。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个村上春树公司生产线出品的一个典型产品,有可能还是集大成者。在这部小说里,村上春树非常娴熟地运用奇幻、战争、历史、隐喻、影射、白描等手段,讲述了一个“洞穴”和“隐喻通道”的故事。孤独疏离的主人公、特别的女孩、信手拈来的信,当然还有菲茨杰拉德、威士忌和古典音乐等标志性符号。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36岁,以画肖像为业的画家,在某天妻子提出离婚后深受打击,数月漫无目的数月漫无目的、孤独伤心地流浪在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后来受到美术大学时期的好友雨田政彦之邀请,因而住进其父雨田具彦的工作室旧宅中。友人父亲雨田具彦是日本十分出名的画家,老画家讨厌尘世喧嚣,过着隐居的创作生活。“我”在工作室旧宅的阁楼中,发现了一幅具彦未曾载录在任何地方的作品《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题目,取自莫札特歌剧《唐·乔凡尼》(dongiovanni)的开头,歌剧中,主角唐璜本欲非礼未婚女性安娜,故身为骑士团长的安娜父亲便出现与唐璜决斗,最终却被唐璜杀死。雨田具彦将这个场景“翻案”为日本飞鸟时代(约6世纪末-8世纪初)的日本画,有别之处更在于画面左方,竟有歌剧中不存在的长脸男从地底探头而出,作为观看这一幕惨剧的见证人。这幅血腥又深含无言意蕴的杰作令“我”的灵魂为之震撼。

“我”对这幅画十分在意,想追寻画作背后的迷团。而后,“我”又在现实中遇见一位谜样的白发富豪免色涉以及疑似免色私生女的孤僻女孩秋川真理惠,进而又遇到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例如画中那位被刺杀的骑士团长竟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并自称为“伊狄亚”(即idea)。

进入第二册,谜团一一揭晓,村上重现了雨田具彦、继彦两兄弟的痛苦战争记忆。时钟拨到上世纪30年代,兄长具彦留学维也纳学画期间正值德奥合并,与奥地利恋人共同参加了反法西斯组织,因涉嫌密谋刺杀纳粹高官,不幸被捕,恋人被处以死刑,具彦亦受到残酷拷问。其弟继彦性格老实,本应继续在大学深造、成为前途无量的钢琴家,不料因征兵卷入了南京大屠杀。他接到上级指令用军刀残杀俘虏,这在战时是无法抵抗的命令。战场上砍杀俘虏的一幕使其精神遭受重创,退伍后留下描述当时惨景的遗书决然选择自杀。然而这一切在当时军国主义泛滥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懦弱无能、羞于启齿的事情,遗书被悄悄地烧毁。战争带来的失去兄弟和爱人苦痛促使雨田具彦则将悲愤与那段厚重的历史诉诸于画。此时秋川真理惠失踪了,要求“我”将之杀死,重现画中场景,才可以得知少女的下落。而“我”像雨田继彦遵守长官命令杀害平民一样刺杀了骑士团长。随之是画面左方那位神秘长脸男的出现,他开启了一条隐喻通道,使“我”进入其中接受考验。最终,我通过了“隐喻通道”,少女也平安归家。“我”不仅穿越时空,而且回归现实,与妻子破镜重圆,并生下一女。

构成这篇超现实奇幻小说的多种元素在作者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有踪迹可寻。骑士团长这样一个超现实的人物形象,让人联想起了《寻羊冒险记》里的“羊男”或者《海边的卡夫卡》里的“山德士上校”;冷静且早熟的邱川真理惠。这样的少女形象,又像是《1q84》中的深绘里、《舞!舞!舞!》中的雪。雨田具彦的弟弟,以为擅长弹奏德彪西的钢琴家,则在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之后选择自杀。这又几乎是再现了《奇鸟行状录》中涉及的诺门坎战役的隐喻。

总而言之,尽管阅读村上春树曾经给我带来过极佳的体验和心理慰藉,可在读完这本《刺杀骑士团长》时,可是却因为过多的相似性,使得最终读完全书内心似乎毫无波动,甚至还能感到些许失望。

村上一反过往结尾失落的常态,在故事最后给予正面希望,更让小说终止在这一句上:“‘骑士团长真的存在。’我对着身旁熟睡的女儿说道,‘你最好要相信。’”村上在结尾强调“相信”的力量,传递出呼吁年轻人正视历史的信号。(王森)。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六

前几天刚看完《刺杀骑士团长》,中间一度欲罢不能,看第一本的时候,感觉还比较平淡,第二本的时候,每次拿起来看,就想一直看到最后结尾!

不符合常理的“比喻”,总让人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觉,有些段落,甚至不敢看太快,以至于在第二本还剩五分之一的时候,用了整整一周才看完。

记名字,好像不是我的长项!以至于没过几天,我已经忘记了被免色认为是他女儿的那个小孩的名字!

作者在前期勾画免色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唯一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人物,(甚至于超过了里面一些香艳的画面,之前看新闻说,香港把这本小说列为h书,看怎么去定义了)也是比较喜欢的一个角色,一头另类的发色,永远表现的很绅士,当然事业也很成功,做事手法也是别具一格,让人想去模仿。

有好几个疑问,看完书我一直没有领悟!当然,在看的过程中,一度让我急不可耐的想看完全书,也是想知道这些答案的原因!

第一:真理惠到底是不是免色的女儿?

第三:真理惠躲在衣帽间的时候,站在外边的是谁?难道是免色的第二人格?

第四:长脸人为什么会知道他妹妹?

……。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七

许久没正儿八经的看中文小说了,以为会很快看完,结果却高估了自己,或许是太久没看村上的书,竟忘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那是需要读者带着一份相对平和的心境,才能随着他的笔调进入另一个似现实又非现实的世界。阅读的过程会好奇,会疑惑,会纳闷,会不可思议,却独独不会有大起大伏的波动。

我以为村上先生是调皮的,他总是故意将项链剪断,让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全书的各个角落,非得让读者耐心专注的看完,捡回所有的珍珠再重新串成项链,才能明白作者的深意,而这或许便是村上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所以,这厚厚的两大本共768页的小说到底想分享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经历呢?简言之,可如下图所现:

诚然小说的主线不过是作为主人公的“我”,以画肖像画谋生,年届三十六岁之时,某天早上,被结婚六年的妻子突然告知,“不能在一起生活了”。猝不及防的我简要询问几句未果,也就看似坦然的接受了婚姻的结束。一个人开车在外流浪了一个多月后,搬进了朋友父亲在小田原郊外山间的旧居兼画室,半替友看房,半暂住避世。这短暂不过半年的山居生活中,因着好友父亲雨田具彦一幅不曾面世的画作《刺杀骑士团长》而引起的一系列现实与虚幻交替出现的事件,环环相扣……逼着“我”不得不正视少年时期因妹妹死亡而至的创伤后遗症。

是的,这本书我读到的最大感受便是创伤与救赎。而书里的每个人在面对各自的受创时,反应不一,结果更是迥异。

雨田继彦,我好友的叔父,面对战争的创伤后遗症,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当时二十岁,彼时东京音乐学校的在校生,按理在毕业前是免除兵役的,却阴差阳错被征兵派去中国参加南京攻城战(南京大屠杀),退伍返校后不久,因无法承受战争期间的血腥与无人性带来的沉重心灵创伤,神经分崩离析,最终在阁楼用剃刀割腕自杀。

雨田具彦,我好友的父亲,也是我此刻居住的山间旧居主人,经历维也纳暗杀未遂事件的创伤,以及弟弟雨田继彦的自杀悲痛,内心伤痕累累,选择了沉默以对,将满腔的愤怒和哀伤,以及无法对抗世界巨大潮流的无力感、绝望感和自己独自存活的内疚感,全化为笔下的安魂画《刺杀骑士团长》。

所谓安魂画,便是为了安顿灵魂,医治创伤的作品,而这幅作品画完就一直被深藏在阁楼上,不为人所知。雨田具彦在92岁高龄后,处于基本分不清“歌剧和平底锅有何区别的状态”,住进伊豆高原的护理机构,俨然成为“生物学上(也是社会学上)没有也无妨的存在”。

而我,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从头到尾一直若隐若现着我对妹妹的回忆与思念。

妹妹小径,小我三岁,天生心脏瓣膜有问题,是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狂热粉丝。在一次富士山风洞游玩途中,发现一个类似兔子洞的狭小风洞,不听劝告要钻进去,及至很长时间后才又钻出来,直接把我给吓坏了。这件事之后两年,妹妹死了,当时她十二岁,我十五岁。

我一直无法释怀妹妹的死亡,一度怀疑当时从富士山风洞出来时妹妹便已不在了……而我也因此有了极度幽闭恐惧症,虽然是在妹妹去世三年后才表面化。大抵是因为亲眼目睹妹妹被塞入狭小的棺木,被封盖锁牢送去火葬炉的场景后,自此不敢进入狭小封闭的场所,连电梯都不敢坐。

这是我因妹妹死亡的创伤反应在身体上的表现,是看得见的,但此外还有看不见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创伤:我三十岁遇见妻子柚,便让我想起死去的妹妹,“不是因为具体脸型相像,而是因为其表情的变化、尤其眼睛的转动和光闪给我的印象近乎神奇地像得一模一样”。这让人忍不住怀疑我爱上妻子的真正原因,似乎也能证明着何以妻子的父亲初次见面就不喜欢我,甚至预言“久长不了哟!顶多四五年吧”,这三言两语连同不快的回响一直留在我的耳底,或作为某种诅咒影响到后来的后来。

与妻子离婚后,因着免色的缘故,我为秋川真理惠画肖像画,这个沉默寡言的小个头十三岁少女,同样让我想到了妹妹:相似的韵味,年龄也大体和妹妹死时年龄一样。乃至于在小说发展的后半段,我会为了“拯救”真理惠,而听从化形为骑士团长的理念(idea)之语,重现画作《刺杀骑士团长》那一幕,用一把厨刀刺杀了骑士团长(理念的化形),将画里不协调的元素“长面人”拽到这个世界,并借由长面人进入寻找自我的隐喻通道,最终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伤与黑暗…...

重回现实世界后的我,意识到和妻子之间的问题,也许在于我下意识地希求柚来替代死去的妹妹。我下决心要和妻子柚好好的深谈一次。

小说的结尾,我和妻子“破镜重圆”,创伤得到了救赎,因画作《刺杀骑士团长》而打开的环也终被闭合上了。

或许便是这样了吧,小说本不必太较真,一如生活。虚实之间,假作真时真亦假。

所有人都是永未完成的存在。对于有形之物,时间是伟大的。时间不会总有,但只要有,就会卓有成效。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八

尽管有着无可辩驳的衰退迹象,尽管行文越来越啰嗦,我还是几乎一口气读完了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

熟悉的意象都在,作家用惯了的各种具有现实指代性的非现实元素几乎都在,只是这次的故事更加简单,故事水面下的冰山露出的部分更少,而非现实世界的构建几乎没有,作者只在情节最关键的部分设置了几条通向非现实的小路,小到几乎难以自圆其说,读者越来越难以捕捉作家到底想表达的意思。而且,村上春树应该是学习了绘画。

文中对于绘画知识和创作过程的描绘,如果不经过系统学习,是很难写出来的。而且,村上用了文学创作的眼光来看待绘画艺术,比如无论是白色斯巴鲁男子的肖像画还是秋川真理惠的肖像画,比起已经画完的部分,作者对未画出的内容更加耿耿于怀。是艺术之间的相通性也好,是作者别具一格的理解也罢,文中的绘画都有了优秀文学作品一般的美感。

我不妨猜测一下,作者在对绘画艺术的探索过程中,一定是感受到了某种“非现实因素”,而这种非现实因素作者无法很清晰地把握住(毕竟是一个新的领域),所以无法在上面构建一个类似《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那样的非现实世界,有其自己运行规律的世界。

在书中,“我”在画家雨田具彦家里的阁楼上发现了一幅名为《刺杀骑士团长》的画,是画家没有公之于众的作品。无论是画家将画隐藏的原因,还是画家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画中人物的具体含义,都具有向内探索的意义。而自从发现画以后,各种奇怪的人物和事情就屡屡出现:住在对面山上豪华别墅中的免色先生,13岁的少女秋川真理惠及其姑妈秋川景子,树林中的铃声,石头下面的地洞及古铃,以及只以意念状态存在的骑士团长。这些因素同时出现,但这次没有对“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只是目睹了一名少女的成长,以及与早前出轨的妻子复合了。

可以联想情节有些相似的《奇鸟行状录》,其中的“我”需要下到井底,需要与不具现实状态的“恶”搏斗而夺回妻子。而《刺杀骑士团长》要温和许多,少女的成长有惊无险,“我”与妻子的复合也顺理成章。至于孩子,一定是“我”的,那个色情的梦,妻子一定也感受到了,而且明白,“我”通过意念中的交合使妻子怀了孕。这种隔空sex的写法也不是第一次用了,《1q84》里面天吾和青豆就是在不同的空间完成的交合而使青豆怀孕。作者对于意念中发生的事情似乎乐此不疲。

而本书的最后,“我”重新走上了肖像画家的道路,而放弃了非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工作。其间,“我”画了四幅画:免色先生的肖像画、秋川真理惠的肖像画(未完成)、林间地洞的画以及白色斯巴鲁男子的肖像画(未完成)。这四幅画表面上是写实的风格,但作者表示,那都不是简单的写实,而是在形式上有新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画中人,又不是简单地看出来,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其中有类似“精神”的东西存在的。

其中,地洞是一切非现实的起点,而斯巴鲁男子和真理惠的肖像画都有其不能完成的原因。画的未画部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明。但是可以肯定,斯巴鲁男子的肖像没有画完的原因,和雨田具彦没有公布《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原因应该是一致的,应该是防止一些“恶”被释放出来。而真理惠的画没有完成,应该是为少女人生的留白,未完成的内容代表了人生捉摸不定的可能性吧。

公平地讲,本书无法与村上巅峰时期的几部长篇小说相比。期待着村上构建一个迷人的非现实世界的读者可能会很失望,毕竟这是村上小说的杀手锏,我们早就习惯于在那种世界里徜徉,然后明确感受到作者藏在每一个意象里要说的话。

而这部作品中,我可以明确感受到作者隐藏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就像书中的雨田具彦,对自己在奥地利惊心动魄的经历绝口不提,只画了一幅与自己以往作品风格迥异的画,藏在阁楼里。作者恐怕也是有更多直白的表达,却把它们藏在长篇累牍的描写里。至于文中提到的让中国人激动不已的几句作者的战争观,可以理解为作者为了吸引读者而故意放上了自己的看法(想想如果整本书都是指代不明的情节,那该有多枯燥)。本书的重点并不在那里,因为村上并不是那种喜欢到处宣扬自己政治立场的历史观的作家,他感兴趣的是非现实,非现实!

因此我不愿意承认这部作品是作者的衰退,而愿意把它看成作者在全新的艺术领域的探索,走到了非现实的门口,敲了敲门就离开了。就像“我”重回肖像画的创作——毕竟无论怎么解读,肖像画都应属于不能再现实的艺术形式——作者没有在绘画能够提供的解读空间里走太远,而选择了留白。可惜固然可惜,但是绘画这个作者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我们得以领略作者对它的解读和尝试,对于我等脑残粉读者来说,也是幸事一件了。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九

最后两章实在不想读,因每次看完长篇小说都有想继续的感觉。从7月开始——中译版的文笔精彩到使我这种90分语文水平的读者读来不禁十分生疏,不乏高级词汇在拗口却符合基本语法逻辑中的合理性表达,斟词酌句才能理解——加上中间断了几周,直到十一才把剩下的1/3一口气读完。

免色在我看来是恶的',声称无利用之念,却做利用之勾当。现实中也是有的,那些精明之人啊,他们声称做事绝无盘算,可是“精明”早已给了他们习惯。有人早6点跑步,问他累不累,不仅不累反而身心舒畅,只是习惯性的自然而然行为。可是公平的说,恶的免色并没有做什么看来一定恶的事。

而小女孩秋川真理惠,噢她很奇怪诶,十三岁,我那时候在做什么呢。秘密通道?溜出去探险?从她失踪开始到了最高潮处,却和想象中不太一样,真理惠被困免色家,主人公为救真理惠从另一世界历经考验而逃脱,但这里写的真的是不明所以,除时间外没有任何交集。

最后,这读起来十分神似1q84了,神奇的洞作为入口,“隔空交合”,铃铛和月亮,还有真理惠。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

本书分为上下两大本,又厚又长。上本叫显露的意意念,下本名为改变的隐喻,副标题涉及剧透。

村上春树名声在外,但他的作品我读的很少,印象中只有高中读过挪威森林,而当时不一定全看懂。本书由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被右翼打压,但根据斑马跟日本友人的了解,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日本年轻人对当年的历史兴趣也没那么大。而书里涉及这方面内容的也就寥寥几笔,这多少是国内媒体宣传的时候带有一些商业或者政治的倾向,毕竟这书是要出中文版的。

作者的文字运用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文章文笔优美,虽然对我来说非母语,但也能看得出一些,但翻译过来能不能维持着水准也不好说。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说是本格推理十分牵强,不如轻小说更合适一点,对纳粹的批判也没有深入,作为一个长篇来说这个结构稍显单调了。

最想吐槽的就是作者实在太啰嗦。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一些动画片,比如高达。每一集的开头,就会把之前的剧情做一个简短的介绍,然后过个几集,会有一整集来对剧情做一个总的描述。没错,这书就是这样,每过一章,就会把前面的故事做一个简单的重复介绍,真是让人烦不胜烦。还有对美术方面的描写又太过专业,由于主人公是个画家,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画画的专业知识,对我这种不懂画画的人简直是如同嚼蜡。

这部又臭又长的小说算是看完了,优缺点都一样明显的一本书,若非宣传的春秋笔法应该不会有那么多关注度的。现在上册有民翻的中文版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一

“我”偶然间(也许是命中注定亦未可知)住进著名日本画画家雨田具彦的山间房屋,从发现藏在阁楼里的名为《刺杀骑士团长》的画作开始,继而经历午夜铃声、林间圆洞、骑士团长现身等一系列离奇事件,从而对生死、时间、有无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

三月到四月间,每天午睡前或睡前读上一两章,如此共用19个小时在世界读书日将此书读完。整体来讲,比较有吸引力,诸多细节和人物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对于书中所要表达的东西,似有所悟却又恍惚不可琢磨。

主人公“我”是一个36岁的肖像画画家,是一个有所特长的普通人,生活自在随性又非常自律,每日作画、做家务、散步,挣钱不多,但善于观察,有时甚至是躲在窗帘后面偷偷窥视他人,具有很强的视觉记忆力和抓住外表之下类似于个人特质或者说本质的东西,并能将其生动地再现于二维画布之中,因而在肖像画领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男二号免色涩,50出头,一头丰厚的白发,富有的“成功人士”,其周遭的一切尽在其近乎绝对的掌握之中。独居山间别墅的神秘男子,即使在互联网上也难觅其蛛丝马迹。读书笔记。米兰·昆德拉曾在其小说中塑造出两位统一而对立的角色,一个要在世间热烈地展现与昭示自我,一个却愿意悄无声息的隐匿自我。免色无疑属于后者,免除色彩,即白、即无、即空。

人物描写方面,对于主要人物的衣着和座驾,作者进行了不厌其烦反复多次的细致描写。人物出场时,仿佛一架带有感情和思考能力的隐藏摄影机随即自动出现,鲜活的细节与人物性格特点浑然一体。引擎声粗重狂野的银色捷豹——神秘而富有魅力的银发男子免色;安静的蓝色丰田普锐斯——知性优雅的美丽姑母秋川笙子;红色迷你库柏——热情洋溢的人妻女友;白色斯巴鲁森林人——清冷凶狠而又似幻似真的白色斯巴鲁男子;质朴强悍的旧版黑色沃尔沃——著名日本画画家之子雨田政彦;颇有年代的红色标致205(先)、风尘仆仆低眉垂眼的浅灰蓝色二手卡罗拉旅行车(后)——妻提出离婚后经历各种离奇事件且思考不休的“我”。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二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刺杀骑士团长》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深人静,摒弃一天脑海里堆积的杂念,给思维留点空间,用文字记录《刺杀骑士团长》些许感悟。最早拜读村上春树的著作,是那本经典的《挪威的森林》,当时还处于到懵懂的学生时期,青春萌动、荷尔蒙迸发,只观注于书中的情爱描写,就像当年看过的.《廊桥遗梦》,完全看不懂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也无从去探究作品的真谛。

当自己过了而立之年,读完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恍然发现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远比情色情节有趣且丰富的多。书中以画家为主线,从突如其来的婚变徐徐展开,手足情深而又早年离去的妹妹,看似波澜不惊的婚姻其实早已危机四伏,前期缓慢而又细腻的铺垫,主人公平静的内心其实充斥着剧烈的矛盾和挣扎。风流一生的免色,早已被恋人的隐忍和付出而感动,精心、巧妙的布局,利用画家为了接近与恋人”疑似“的女儿,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直到最后才拨云见日。雨田具彦的画紧密契合着作品主旨,从中引出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恋人的追忆,画里画外都是复杂人性的真实写照,无时无刻地追问着人生的意义。

复杂的人性、复杂的人生,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每天都会在心里这样问自己,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每一部文学作品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答案永远在自己心里。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人生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内心深处各种情感和思维的碰撞与搏弈,每一次抉择都代表着一种态度和方向。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三

早在《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还未在中国出版的时候,就有听说关于其中“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如村上春树这样的日本知名作家能够在作品中对这一事件进行承认和反省,必然是极好的。然而这本书并非是一本考察历史的书籍,就如作者所说的,并不深究屠杀40万与屠杀10万这样数字上的区别,但屠杀的恶的本质是不会改变。

也许艺术家与疯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接近的: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我,去描述一个近似一个玄幻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热爱抽象画的的画家,却因为生活所迫而画肖像画谋生,所幸精湛的技艺使他业界颇具名声。然而,毫无征兆的,妻子向他提出了了离婚(也许只是他神经大条未发现征兆)。六年始终如一的平静的规律的生活被打破,也许是生活上的不幸,但是也成为自己在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契机。在一段漫长的漫无目的自驾游旅行之后,他推掉了肖像画的工作,寄居在美大时候一位朋友父亲,著名日本画画家雨田具彦家里,位于偏僻的山上。彼时,雨田具彦因为年老痴呆,住进了疗养院。

一副画引发了“血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房间的阁楼上发现了雨田具彦的画,如本书的题目,雨田命名为《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不可思议之处,引起了主人公的好奇,他开始试图了解这幅画的创作历史,和雨田具彦的平生。而以一个社交关系很少的画家,这无论如何都是极为困难的,这时候,出现了这本书的第二号人物,有奇特姓氏的免色先生。免色通过某种途径,花费足以使他动心的报酬,让他给自己画肖像画,于此同时,这位富有,偏执,而且同样充满好奇心和规划的人,开始使故事变得复杂起来。

在这之前的故事还算是正常,直到在为免色画肖像画的某一天夜里,在某一固定的时刻,山上小庙的后面石头底下总会有铃声响起,这使得主人公深感困惑,在免色的帮助下,他们挖开了石堆,底下是一个高约3m的圆形石室,里面只有一个古铃。这之后,一个自称理念的东西,显现为骑士团长的模样,出现了。从这里开始,故事变得玄幻了起来。

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妖神,但是就算持有万物有灵的观点的人,也无法想象理念作为一个神灵这样的东西出现的吧,而这个自称理念的东西,有究竟是什么样的理念,他是否是主人公在转变画风风格的时候,出现在其大脑中的一种东西,通过精神病人的视野,将其描述出来呢,未可知。

雨田的经历不断被免色发掘出来——纳粹德国时候在维也纳留学的经历,弟弟在侵华战争时服兵役,退役后自杀的家族往事,似乎这幅画的背景渐渐清晰。而在这一线索的背后,另一条线索也在暗自发展。免色的计划,或者说他从未承认这是计划正在进行。免色委托了他第二幅画,画一个疑似自己女儿的13岁小姑娘秋川真理惠的画。总之免色也是一个有着怪异思维的人。

故事发展到第二篇流变隐喻篇,几乎没有看懂。主人公在痴呆的雨田具彦面前表演了杀死骑士团长,之后进入了另一维空间,在这个抽象的世界里躲过隐喻的吞噬,重新回到人间。隐喻是抽象画锁具有的特征,是否意味着作者杀死了自己新的理念,放弃抽象画的理想,对人生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通过这一旅程的而考验,救了溜进免色家的小姑娘。这段经历要说明什么,与找到失踪的秋川真理惠又是怎样联系的,总觉得不可思议。

故事最后,经历过这些的主人公与妻子重修旧好,又开始画肖像画。而免色似乎也达成了什么计划,秋川真理惠过着一如既往的生活。那幅刺杀骑士团长的画,与自己的白色斯巴鲁男子的画,在一场火灾中失去。

在这本小说中,同样看到了作者奇异的生活理念: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妻女友,通过情念让远方妻子受孕的想法,与1q84极为相似。

故事在某方面来说是稀奇古怪的,但作者总能通过节制的表达,使得句子变得十分有意味而不显得哗众取宠,在这一点上,令人敬佩。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四

《刺杀骑士团长》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一个中年(意识到自己也是中年好像有点沮丧,笑)男子,经历妻子提出离婚的请求后独身自驾去异地旅行,后又住在同学父亲(名画家)的旧宅,遇到的或现实或离奇的故事。书中村上一如之前的风格,孤僻却又颇有女人缘的主人公,老唱机,不同的是,音乐由之前的爵士乐替换成了歌剧和钢琴曲,而《唐璜》在书中占了颇大的比重。从捷豹到丰田,到沃尔沃,即使不开车的人也能感受到各种不同车的特性。

书中感触颇深的主要是两点:一是村上对绘画及艺术理解的独到之处,二是对人性的洞察,主人公对自己的和解。

先说绘画:作为《刺杀骑士团长》小说本身出现的主要线索,名画家创作的一幅被藏起但却具有强烈震撼感的代表日本画。而作者作为屈从商业肖像画多年的画家,最终在书中只画了4幅画:《免色的肖像》、《白色斯巴鲁男子》、《秋川真理惠的肖像》、《杂木林中的洞》(唯一的风景画)。随着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我逐渐明白,《刺杀骑士团长》是雨田具彦为了安顿灵魂、医治创伤的作品。《白色斯巴鲁男子》是我身上的"双重隐喻",是吞噬我正确情思的东西,即我的黑暗面。"你小子在哪里干了什么,我可是一清二楚",这是我的黑暗面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双重隐喻"存在,我们必须克服自己内心最恐惧的东西,才会获得自己最希求的东西,即只有直面自己的黑暗面,才有可能打败它。《刺杀骑士团长》是雨田具彦的救赎;《白色斯巴鲁男子》则是我的救赎。书中绘画的技法自不必说,村上肯定有仔细研究过油画的步骤:从了解对象,想好构图,到炭笔描线,上色,再层层叠加,这些都是画画基本的技法。

而个人觉得上升到艺术高度的有两点:

1以无形胜有形。书中作为画家的我,在画对象前不是让对象在面前坐着写生,而是先进行交谈,了解研究透人物本身,通过形体研究其神韵,了解其内心世界,抓住其最有代表性的神韵,然后再进行下笔,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这应该和作家描写人物一样,不求完全形似,但必须取其精髓,攻其一点,描写其神韵,才能让对象跃然纸上。

2作品知道什么时候是完成的,什么时候是不可完成的。书中的两幅作品《白色斯巴鲁男子》应该是刚起头的半成品,只是颜色的堆砌,其中只能隐约看出人的轮廓,但里面的主角仿佛要从黑暗中走出,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而另一幅《秋川真理惠的肖像》也介于完成和未完成之间,但我却没法再画下去,同时也给了画更多的生命力,象征着秋川真理惠渐渐由少女长成一个成熟女性的过程。而画作把1岁的她永远的记录下。

其次是关于人性的洞察,更多的是书中人物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和解。一个是作为废材画家的中年男,在少年时便经受了最亲的妹妹的去世(这点和《挪威的森林》男主的好友也是在男主少年时去世惊人相识),男主一直带着对妹妹的回忆和自己没有做点什么就让妹妹死去的愧疚生活,知道结识了妻子,而追求妻子并与之结婚的理由竟然是因为妻子眼神深处闪烁着和妹妹类似的光芒。在生活6年后,妻子提出离婚,而主角没有一句追问和情绪化,只是默默的收拾好随身物品,开始长达几个月的单身旅行。其实主角一直生活在妹妹的阴影和愧疚中,而在后面刺死骑士团长并由此救出真理惠后,这种愧疚才得到了解放,主角才正式和自己进行和解,才有了后续和前妻复合并一起生活下去的情景。

而黑暗的洞穴又代表什么呢?原始的本我。"一个人被关在又黑又窄的地方,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开始考虑自己可能永远在这里活下去,那比什么都可怕,那么一想,就吓得喘不过气,就好像周围墙壁挤压过直接把自己压瘪挤死——便是这样汹涌的错觉,而要在那里活下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跨越那种恐惧,即克服自己,为此就需要无限接近死亡"只有剥夺了你任何的感官,直面黑暗的恐惧,在那一刻你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才能真正面对自己,克服自己,获得新生,而这时出现的光才是真正的涅槃。

主人公借助黑暗的洞穴,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和和解之路,最终像书中说的,不管怎样,我们要把时间拉到自己这边。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五

好久不读村上,并不是不喜欢而是心中有些许害怕,害怕把村上的书都读了后面的日子该如何是好。似乎已经习惯甚至迷恋他的文字,无法自拔。这样说也许有点夸张和荒唐,但是在我这里确实是内心真实的感受。

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单一的读村上,或许准确的是村上的书陪我度过了一段漫长且艰难的日子。还记得第一本是海边的卡夫卡,突然有一种被温暖的感觉,似乎有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不要害怕,至少还有我。就像游离在城市生活边缘的孩子突然找到了组织,它让我某一刻不再孤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寻羊冒险记,舞舞舞,挪威,1q84,拧发条的鸟。。。可以说读了他百分之九十的书,每一本都抱着读一本少一本的惆怅且幸福的心情,像一个小孩看着糖果盒里日渐变少的'果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今天,春风,细雨,微凉。打着充人数的幌子在某某会议大厅培训,百无聊赖的我,不喜欢电子书的我,再次偶遇村上,幸福的感觉莫过于此。

因为自己读书的偏好,前两章还以为深爱的村上慢慢就要远去,一直在疑问自己变了,翻译变了,还是文字变了。殊不知平淡无奇的文字,杂乱无章的叙述正如我此刻的状态。初入职场的我似乎正在慢慢的失去自己,慢慢变成了无脸人。。。(会议结束,去买书)。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六

这是一个村上春树公司生产线出品的一个典型产品,有可能还是集大成者。在这部小说里,村上春树非常娴熟地运用奇幻、战争、历史、隐喻、影射、白描等手段,讲述了一个“洞穴”和“隐喻通道”的故事。孤独疏离的主人公、特别的女孩、信手拈来的信,当然还有菲茨杰拉德、威士忌和古典音乐等标志性符号。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36岁,以画肖像为业的画家,在某天妻子提出离婚后深受打击,数月漫无目的数月漫无目的、孤独伤心地流浪在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后来受到美术大学时期的好友雨田政彦之邀请,因而住进其父雨田具彦的工作室旧宅中。友人父亲雨田具彦是日本十分出名的画家,老画家讨厌尘世喧嚣,过着隐居的创作生活。“我”在工作室旧宅的阁楼中,发现了一幅具彦未曾载录在任何地方的作品《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题目,取自莫札特歌剧《唐·乔凡尼》(dongiovanni)的开头,歌剧中,主角唐璜本欲非礼未婚女性安娜,故身为骑士团长的安娜父亲便出现与唐璜决斗,最终却被唐璜杀死。雨田具彦将这个场景“翻案”为日本飞鸟时代(约6世纪末-8世纪初)的日本画,有别之处更在于画面左方,竟有歌剧中不存在的长脸男从地底探头而出,作为观看这一幕惨剧的见证人。这幅血腥又深含无言意蕴的杰作令“我”的灵魂为之震撼。

“我”对这幅画十分在意,想追寻画作背后的迷团。而后,“我”又在现实中遇见一位谜样的白发富豪免色涉以及疑似免色私生女的孤僻女孩秋川真理惠,进而又遇到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例如画中那位被刺杀的骑士团长竟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并自称为“伊狄亚”。

进入第二册,谜团一一揭晓,村上重现了雨田具彦、继彦两兄弟的痛苦战争记忆。时钟拨到上世纪30年代,兄长具彦留学维也纳学画期间正值德奥合并,与奥地利恋人共同参加了反法西斯组织,因涉嫌密谋刺杀纳粹高官,不幸被捕,恋人被处以死刑,具彦亦受到残酷拷问。其弟继彦性格老实,本应继续在大学深造、成为前途无量的钢琴家,不料因征兵卷入了南京大屠杀。他接到上级指令用军刀残杀俘虏,这在战时是无法抵抗的命令。战场上砍杀俘虏的一幕使其精神遭受重创,退伍后留下描述当时惨景的遗书决然选择自杀。然而这一切在当时军国主义泛滥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懦弱无能、羞于启齿的事情,遗书被悄悄地烧毁。战争带来的失去兄弟和爱人苦痛促使雨田具彦则将悲愤与那段厚重的历史诉诸于画。此时秋川真理惠失踪了,要求“我”将之杀死,重现画中场景,才可以得知少女的`下落。而“我”像雨田继彦遵守长官命令杀害平民一样刺杀了骑士团长。随之是画面左方那位神秘长脸男的出现,他开启了一条隐喻通道,使“我”进入其中接受考验。最终,我通过了“隐喻通道”,少女也平安归家。“我”不仅穿越时空,而且回归现实,与妻子破镜重圆,并生下一女。

构成这篇超现实奇幻小说的多种元素在作者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有踪迹可寻。骑士团长这样一个超现实的人物形象,让人联想起了《寻羊冒险记》里的“羊男”或者《海边的卡夫卡》里的“山德士上校”;冷静且早熟的邱川真理惠。这样的少女形象,又像是《1q84》中的深绘里、《舞!舞!舞!》中的雪。雨田具彦的弟弟,以为擅长弹奏德彪西的钢琴家,则在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之后选择自杀。这又几乎是再现了《奇鸟行状录》中涉及的诺门坎战役的隐喻。

总而言之,尽管阅读村上春树曾经给我带来过极佳的体验和心理慰藉,可在读完这本《刺杀骑士团长》时,可是却因为过多的相似性,使得最终读完全书内心似乎毫无波动,甚至还能感到些许失望。

村上一反过往结尾失落的常态,在故事最后给予正面希望,更让小说终止在这一句上:“骑士团长真的存在。我对着身旁熟睡的女儿说道,你最好要相信’”村上在结尾强调“相信”的力量,传递出呼吁年轻人正视历史的信号。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七

这是一个村上春树公司生产线出品的一个典型产品,有可能还是集大成者。在这部小说里,村上春树非常娴熟地运用奇幻、战争、历史、隐喻、影射、白描等手段,讲述了一个“洞穴”和“隐喻通道”的故事。孤独疏离的主人公、特别的女孩、信手拈来的信,当然还有菲茨杰拉德、威士忌和古典音乐等标志性符号。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36岁,以画肖像为业的画家,在某天妻子提出离婚后深受打击,数月漫无目的'数月漫无目的、孤独伤心地流浪在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后来受到美术大学时期的好友雨田政彦之邀请,因而住进其父雨田具彦的工作室旧宅中。友人父亲雨田具彦是日本十分出名的画家,老画家讨厌尘世喧嚣,过着隐居的创作生活。“我”在工作室旧宅的阁楼中,发现了一幅具彦未曾载录在任何地方的作品《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题目,取自莫札特歌剧《唐·乔凡尼》(dongiovanni)的开头,歌剧中,主角唐璜本欲非礼未婚女性安娜,故身为骑士团长的安娜父亲便出现与唐璜决斗,最终却被唐璜杀死。雨田具彦将这个场景“翻案”为日本飞鸟时代(约6世纪末-8世纪初)的日本画,有别之处更在于画面左方,竟有歌剧中不存在的长脸男从地底探头而出,作为观看这一幕惨剧的见证人。这幅血腥又深含无言意蕴的杰作令“我”的灵魂为之震撼。

“我”对这幅画十分在意,想追寻画作背后的迷团。而后,“我”又在现实中遇见一位谜样的白发富豪免色涉以及疑似免色私生女的孤僻女孩秋川真理惠,进而又遇到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例如画中那位被刺杀的骑士团长竟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并自称为“伊狄亚”。

进入第二册,谜团一一揭晓,村上重现了雨田具彦、继彦两兄弟的痛苦战争记忆。时钟拨到上世纪30年代,兄长具彦留学维也纳学画期间正值德奥合并,与奥地利恋人共同参加了反法西斯组织,因涉嫌密谋刺杀纳粹高官,不幸被捕,恋人被处以死刑,具彦亦受到残酷拷问。其弟继彦性格老实,本应继续在大学深造、成为前途无量的钢琴家,不料因征兵卷入了南京大屠杀。他接到上级指令用军刀残杀俘虏,这在战时是无法抵抗的命令。战场上砍杀俘虏的一幕使其精神遭受重创,退伍后留下描述当时惨景的遗书决然选择自杀。然而这一切在当时军国主义泛滥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懦弱无能、羞于启齿的事情,遗书被悄悄地烧毁。战争带来的失去兄弟和爱人苦痛促使雨田具彦则将悲愤与那段厚重的历史诉诸于画。此时秋川真理惠失踪了,要求“我”将之杀死,重现画中场景,才可以得知少女的下落。而“我”像雨田继彦遵守长官命令杀害平民一样刺杀了骑士团长。随之是画面左方那位神秘长脸男的出现,他开启了一条隐喻通道,使“我”进入其中接受考验。最终,我通过了“隐喻通道”,少女也平安归家。“我”不仅穿越时空,而且回归现实,与妻子破镜重圆,并生下一女。

构成这篇超现实奇幻小说的多种元素在作者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有踪迹可寻。骑士团长这样一个超现实的人物形象,让人联想起了《寻羊冒险记》里的“羊男”或者《海边的卡夫卡》里的“山德士上校”;冷静且早熟的邱川真理惠。这样的少女形象,又像是《1q84》中的深绘里、《舞!舞!舞!》中的雪。雨田具彦的弟弟,以为擅长弹奏德彪西的钢琴家,则在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之后选择自杀。这又几乎是再现了《奇鸟行状录》中涉及的诺门坎战役的隐喻。

总而言之,尽管阅读村上春树曾经给我带来过极佳的体验和心理慰藉,可在读完这本《刺杀骑士团长》时,可是却因为过多的相似性,使得最终读完全书内心似乎毫无波动,甚至还能感到些许失望。

村上一反过往结尾失落的常态,在故事最后给予正面希望,更让小说终止在这一句上:“‘骑士团长真的存在。’我对着身旁熟睡的女儿说道,‘你最好要相信。’”村上在结尾强调“相信”的力量,传递出呼吁年轻人正视历史的信号。(王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948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