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的童话读后感(优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5:25:11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优质21篇)
时间:2023-11-28 15:25:11     小编:温柔雨

读后感是读书后对作品内容、作者观点等进行个人感受、思考和评价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我想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吧。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赏析,更是对自身成长的记录和反思。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的吸收和转化,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读后感是对作者用心之作的肯定和赞美,是对精神世界的共鸣和思索。读后感是对作品的继承和发扬,是对文学艺术的倾慕和推崇。读后感是对文学氛围的共同感知和体味,是对人文关怀的体现和感恩。读后感是对作品中有价值的思想和精神的挖掘和发现。撰写读后感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它们或许能够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一

有些日子总会成为永恒,有些永恒总会永远刻在人们心里。5月12日,大地在颤动,山河破碎,家园被毁,而中国人民没有放弃,“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成了灾后一句响亮的口号。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了许多普通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普通人中包括了一大批少年儿童。他们在地震袭来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梁强,一位普通的16岁高中生,震后余生的他冒着不断落下的石块,一路狂奔回家探望生死未卜的老父亲和老母亲,得知父母亲没事时,这位16岁的男孩想到的不是帮家里收拾残破的家园,而是来到自己的母校——向峨中学。看到曾经花团锦簇的学校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梁强心中一阵酸楚。这时他从化学老师那里得知还有许多师生被埋在废墟下,他拿起一根木棒,一边在废墟上敲打,一边大喊着:“有人吗?”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深夜,直到被强行撤下,但他依然不离开学校,帮助家属辨认尸体,为死者整理仪容。他心里始终想着:还有很多人需要我!梁强正是凭着这样的意志一直在坚持。几天时间他靠吃一点方便面维持体力。在发放帐篷时,他坚决不要,他说:“还有比我们困难的人!”一句朴实的话语,体现了这位90后少年的纯洁心灵。

和梁强一样的少年还有很多,那些少年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动容。地震时,他们表现出的不是懦弱、胆怯,而是勇敢、坚强。让我们为这些纯洁的生命鼓掌吧!你们是最棒的!地震是可怕的恶魔,而你们就是那纯洁的天使,你们用你们的行为抚慰了人们心灵的创伤,为人们慢慢抹去这段痛苦的记忆。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二

一口气看完了张维为的《中国震撼》,感觉我们生在中国是非常幸福的。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成果是无可质疑的,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存在,有的甚至比中国还严重,比如意大利的腐败。但如果中国意识到了,就会集中高效处理这些问题,比如环保技术。作者认为只比较gdp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掩盖了许多背后的差异。gdp不能说明我们生活是否幸福。我们通常会用gdp总量来说明中国实力如何强大,或用人均gdp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gdp应该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而且没有算上房产。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比中国高但作者看到其首都比北京落后三十年。

作者以自己在许多国家的亲身经历,说明中国比其它发展中国家发展得还要好,比如农村有楼房,有自来水,通电,有电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比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还好,一样有高楼,高铁,机场。一些西方人来到上海的感受可以用“震惊”来形容。这得益于小平的远见,让部分城市富裕起来,这是田忌赛马的道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城市发展起来了,可以通过税收来支援贫困地区。

作者认为任何一个非西方国家在学习西方那套制度,没有不失败的。不能简单地以民主,专制来说明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认为民主是好的,专制是坏的。而是要以人民的生活是否幸福来判断。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西方民主,结果人民生活一团糟。他认为西方之所以民主成功,是因为他们足够发达,政治上的折腾不会对经济有很大影响。况且西方国家的建立和初期发展不是民主产生的,而是通过暴力,战争,掠夺来积累财富。那些推崇西方民主的人怎能忘记这段历史?而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民主后,本来脆弱的经济被各种选举,政党斗争搅乱了。国家内的几个政党,利益集团在斗争,互相扯皮。人们教育水平不高。一些贫民窟的人被黑帮利用作为票仓。

一个国家文化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不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秩序,家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如果引进西方制度,把本来团结的群体拆散,让其斗争,那不是比原来更坏?有人打个比方,中国的领导制度,就像是公司的ceo制,能一人一票选ceo吗,那么公司一定破产。如果军队一人一票选指挥官,一定打不好仗。民主选出来的不一定是有才能的人,可能是多数人的暴政。一些民主国家就是例子,如菲律宾,海地,泰国,它们zzdd。民主国家决策低效率,各方吵架。比如印度要改造贫民窟,计划改造90万户,5年才改造6000户。民主无所谓好坏,没有适合所有国家的唯一民主气度。只有适合一个国家特点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中国有自己的民主观。我们认为政权的合法性在于民心,而且中国推崇选才举能。而西方人认为民选的才是合法的。

中国的人权观和美国不同。中国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重要的。而西方国家认为政治权利是最重要的。于是按照他们的人权观,美国还有很多贫困人口,而他们无法解决。但是,在吃不饱,无处住的情况下,还谈什么选举权,言论自由呢?请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制度后的情况。而且的金融危机也说明美国制度靠不住。美国也不得不采取政府干预市场的办法。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中国如果采用美国的一套,后果是毁灭性的。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三

5月12日14时28分,这是个记忆永恒的日子,也是让全中国人民悲哀的日子。无情的地震袭来,瞬间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把我们美丽的校园、可爱的家园给摧毁了。谁曾想在地动山摇中,在一桩桩、一件件惊心动魄的事件中,那小小稚嫩的脊梁扛起了坚定、责任。坚定给了他们生的希望,责任让他们不回头。在这次的抗震救灾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知道了无数个英雄事迹。

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故事是动人心魄的。地震中,勇敢的少年们,他们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用小小双手托起了生命的希望,他们的无私无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和赤子之心。

天灾无情人有情,虽然我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灾后,我们在少先队大队部的倡议下,我捐出了我的所有零花钱。珍爱生命,珍惜亲情。不抛弃,不放弃。这些,都是英雄们教给我的。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四

还记得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吗?还记得那一双双恐惧的双眼吗?虽然现在已时过了5个多月,但看了《震后的童话》,我静的心,又被撩拨起来,只有一种感觉:就是勇敢可以战胜一切。

一样的童年,一样的梦,一样对未来的憧憬,但有些孩子却在他们的童年做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事——勇敢。

勇敢让他们携手互助冲出了死亡的门槛。记得王国东吗?他虽然年纪小,但当他逃出时,他也不忘他的同学,又折回救人,他去了再也没回来,为了把最后一个同学救出,他被埋在了废墟之下。我不由的产生佩服之情,佩服他的英勇之举。

勇敢让他们托起了生命的希望。大地震时,许多在高楼的同学在哭泣,缩在墙角,可因为勇敢,让他们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热情,与灾害抗争着。

勇敢让他们将爱心四处传达。那些志愿者们,因为勇敢,他们不畏地势险要,到救灾现场,将爱心传达给每一个受害人民,让他们心里更温暖,不感到孤独。

都因为勇敢,让人们团结了起来,一起来抵抗这恶魔般的地震。我感谢地震,它让我们同学之间感情升温;我感谢地震,它让我们邻里之间关系更和睦。

其实,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能团结,不团结力量则会分散,最后落的七零八落地。但只要人们团结起来,这力量如波涛汹涌般强大,不畏惧一切困难。

我同时赞美这些孩子们,虽然他们年龄小,可是他们的勇敢征服一切,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最完美的英雄。我歌颂他们,他们不畏危险,拿自己的生命去救人,还可以做到毫不犹豫。我佩服他们,他们的勇气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因为勇敢可以战胜一切。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五

20xx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随着地震波的不断散开,一幢幢房屋訇然倒塌。顷刻间,天崩地裂,无数生命消失,亦有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下。

灾难袭来时,他们携手相助,走出困境。

第一次地震波袭过之后,有人在不住颤抖,有人在尖叫,有人嚎啕大哭。然而在校园内,有着一群临危不惧、充满责任心的“祖国的花朵”,他们伸出小手互相扶持着,携手跨过死亡的门槛。

这就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责任,团结互助冲出死亡的门槛,他们以行动彰显了生命的力量!

断壁残垣下,他们坚定信念,托起希望。

天逐渐暗了下来,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雨。隐隐约约地,从水泥板缝隙下传出一阵细微的歌声。声音由小变大,不断在废墟上回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是许x政和小伙伴稚嫩的声音,却透露着对生命的执著和坚定的信念。

废墟下一片黑暗,李庆堵住了身旁好友卿飞速头上流血的伤口,并不断地跟好友说话,希望他从昏迷中醒过来。然而这都是徒劳的,卿飞速早在预制板砸向他的那一刻就死亡了。我们无法想象当朋友、同学在自己身边慢慢死去时的那种绝望和心痛,然而李庆却克服了这些困难,坚强地活了下来。

风雨阻挡不了花朵的绽放,无尽的黑暗和痛楚也阻挡不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执著和渴望。这些温室里的花朵顷刻间成长为挺拔怒放的冬梅,他们挺起了自己不屈的脊梁,用信念勇气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灾后大地上,他们用爱构筑绚丽的明天。

在灾后的.救援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少年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满脸疲惫,有的蓬头垢面,他们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义不容辞地拯救掩埋在废墟下的人、运送救灾物资、帮医护人员照顾伤者、捐赠钱财…..

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悲伤中时,这些小小的少年却担负起了社会的责任,他们带着爱心,带着希望奔赴灾区,献出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他们伸出手拉起千千万万灾区人民的手,用爱串起千千万万灾区人民的心,共同描绘灾区美好的未来!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六

由于时间原因,也没看多少,就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过去,一直有一言论。说那80、90的孩子们只知道享福,根本不能自理,不懂得怎样孝敬父母,也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作为90后,也许很不服,却也无力反驳,难道现在的我们不是说的这样吗?只有自己知道,不是他们说的这样,那么就必须证明给他们看吧。好吧,你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确做到了。

在《震撼的童话》里讲到的孩子几乎都是90后的。他们总是在生死一线的时候忘了自我的安危,他们总是为了身边的同学朋友或兄弟姐妹不顾生死,他们总是勇敢向前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就像温爷爷说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

信念对于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是无比的重要,一个人可以在绝境中活下去,一个国家可以在兵少食乏打胜仗,少不了它。孔夫子曾经回答过他的弟子一个问题,一个国家要打胜仗需要什么?孔子说了三个,足兵、足食、民信。而弟子叫他去掉两个,于是就只剩下了民信,孔子解说,民无信则无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念,那么会很混乱。地震将人们压倒,但信念未倒,他们崇尚生命,怀有信念,更是英雄中的英雄。

有人将他们比作神,而我却觉得不然。他们就是普通人,只不过在关键时刻发出了“超能力”。呵呵,那不就是superman吗?请让我铭记他们,可爱的superman。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七

首先很荣幸能够看到这本书!作为国人让我很有自豪感!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震撼,也给人们认识到了当今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飞速发展!让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西方的国家重新认识了中国。

书中所提到的“文明型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他是由“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所融为一体。他所走的路线也不同于西方国家!作者也提到许多国家模仿西方国家的模式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书中也提到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书中所提到的“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两大板块和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的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的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的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少了中国,将会是怎么样,就拿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来讲,当世界陷入恐慌的时候,中国一直很淡定!无疑成了最好的避风港!之所以中国能躲过这次金融危机,这并不是幸运!而是中国坚持走自己“中国模式”的路线所积累的结果!我想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中国能及时处理好这么棘手的大问题,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应为我们都生在一个和谐,稳定,飞速发展的国家!

最后还是要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蒸蒸日上!

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的文章时常研读。近日又翻阅其新著《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其中有五个新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和重视。

首先,提出“两大板块”概念。作者认为中国存在“准发达国家”板块(或“发达板块”)与“新兴经济体”板块(或“新兴板块”),这两大板块之间实现了高度互补的良性互动。前者包括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内地城市。这个板块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并在人均预期寿命、基础设施水平、商业繁华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人均购买力平价和人均教育水平、住房自有率等方面,均已大体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及其城市。而中国的多数欠发达地区均呈现为充满活力和优势的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很快的重庆属于其中突出的增长极)。这一描述有新意,因为从区域角度划分与西方学者习惯于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角度来划分的“二元经济结构”有所不同。不过,依我所见,中国经济可以综合区域和部门而细分为发达板块、新兴板块(发展较快和较先进板块)与落后板块(发展较慢和较落后板块)这“三大板块”或“三元结构”,则能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当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

其次,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作者简称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书中客观地指出,虽然今天中国还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同样的政体才算建立了现代国家,还有人仍然怀有所谓的“现代国家焦虑”,继续激烈地谴责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政体,但这些人的观点在中国已被边缘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中国现代国家的体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确实如此,在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基石上,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较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且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总体上优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八

最近,我读了《震撼的童话》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许多成都少年学子的英雄故事。他们的勇敢和勇敢的行为感动了中国,他们的坚强和坚强的行为感动了世界。

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灾难突然来袭,漫天尘土飞扬,瞬间淹没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吞噬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在这无情的'灾难中,成都少年学子用行动谱写了震撼人心的童话。灾难降临了,他们不离不弃,与同伴携手互助,冲出死亡的门槛;面对废墟残垣,他们伸出稚嫩的双手,拯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灾后重建中,他们捐款捐物,传递着爱心,为大家描绘了美好的明天……在这次抗震救灾小英雄中,有一个坚强乐观的姐姐,她是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初三的学生高莹。地震来临了,她们的教室垮塌了,她和她的同学被压在了废墟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绝望里,是她用美妙的歌声给同伴信心和勇气。后来,被救后她失去了双腿,在医院里,她的脸上还是一如既往地挂着甜甜的微笑,向人们传递着坚强。雷楚年,一个年仅15岁的大哥哥,在大难来临时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善良,感动了中国!地动山摇之际,他两次折返教室救人。陈浩,小小年纪,面对死神,没有犹豫,没有彷徨,毅然选择了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给予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双手托起了生命的希望。王了、李庆、王海军、阳玉洁……一个个少年英雄的名字铭刻在我们心里。

地震虽然震垮了我们的家园,但却震不垮我们坚强的意志。成都的少年英雄们在灾难中彰显了生命的力量,鼓动起梦想的翅膀,给我们的民族带来无尽的希望,他们用血染的童话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九

封闭的思维慢慢开启,开始学会关注那些未知的世界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封闭,我们把自己封锁在属于成年人的世界里已经太久。接触《小王子》,让我重新找到了那份单纯中的美丽,孩子的世界里,永远不乏爱与真善美。

《小王子》是法国著名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写的一部童话小说,也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用作家的话来说,是写给“还是孩子时”的大人们看的童话,全书使用孩子的视野描绘着这个原本简单而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复杂的世界。

小王子来到地球前,拜访了周围的六个星球,每个星球上都有着不同的人,但是我们却发现,每个星球上的守望者,都是单独的个体,不论是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还是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等,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但是却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孤独的生命存在,他们整日忙着自己所认为的重要事务,而这些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无法理解的。作者写这些人的真实目的其实在以孩子的视角向我们揭露这个世界:国王——象征着权力;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崇拜者、自吹自擂的人——象征着虚荣;为忘记喝酒的耻辱而喝酒的酒鬼——象征着荒.唐;忙于数星星、想把星星占为己有而变得富有的商人——象征着贪婪;终日忙碌、循规蹈矩的、却毫无目的的点灯人——象征着盲目;脱离实际、自为清高的地理学家——象征着虚假……而这些,都是小王子眼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大人的形象,或许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目前的客观存在。

权利、虚荣、荒.唐、贪婪、盲目、虚假滋生在人们的心里。我们向欲望屈服对物质顶礼,因为堕落而痛苦,因为痛苦而愈发的堕落;背负着知识的重担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人们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他们只是重复别人对他们说的话……”;我们苦苦追求着幸福,但却常常粗暴地把幸福从身边赶走。虽觉如梦,虽视如盲。“人们是从来也不会满意自己所在的地方的。”“你这里的人在同一个花园中种植着五千朵玫瑰。可是,他们却不能从中找到自己所要寻找的东西……”,“然而,他们所寻找的东西却是可以从一朵玫瑰花或一点儿水中找到的……”

我们太关注于物质的世界,反倒遗忘了心灵真善美的守望与追寻,而小王子拜访周围星球的历程,正是追寻心灵空间的历程,正是追寻纯洁的爱的过程。

童话里有“驯养”一词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从作者的解释来看,应该是指两种事物之间发生了情感的联系,只有发生了情感的联系之后,才能说是“被驯养了”。世界上很多事物是类似的,就像小王子看到的玫瑰园的玫瑰,表面上看花朵都是一样,于是小王子忧伤,本以为自己的星球上的那朵玫瑰是唯一的,但是当看到更多类似的玫瑰时,他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小王子苦闷时,狐狸却帮助小王子解开了心结,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在被驯养后,显示出与其他事物的差别,因为在被驯养之后,事物与驯养者之间发生了情感的联系,它就是唯一的,尽管在表面上它仍旧与其它事物一样,但在本质上是发生了变化的,因为被驯养的事物对于驯养者来说已经变得重要了,“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认真地琢磨“驯养”这个词,感觉很有深意,我们的生活中难道不就是这样吗?人生中我们遇到的人和事的确很多,但是真正与我们发生联系的却很少,而是否真正与我们发生联系,取决于我们是否用我们的心去对待,只有发生了心灵的联系,才能受到震颤。由此想想我们周围的人,不论亲人,恋人,还是朋友,哪一个不需要用心去对待呢,只有用心了,才能成为我们的唯一。

孩子的世界应该是纯真的,但是我们的世界却越来越缺乏“孩子”,我们越来越向成人的世界靠拢,我们在不断丧失心灵的那片净土,我们在不断地远离爱的世界,而当虚假充斥于这个世界各个角落时,那将是整个世界的悲哀,我们面对的必将是没有哭泣的人类葬礼。

让我们的世界还留存孩子般的纯净,让我们的心灵还保留那一份真善美,童话里有着梦,梦中有孩子,也应该有那些还是“孩子时”的大人。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

研讨“中国模式”的书和文章很常见,但近段时间多家媒体报纸都不约而同刊登了大量关于《中国震撼》的评论性文章,不由得让我对这本书有些好奇,借此机会,仔细阅读,收获颇丰。

本书对中国的崛起作研究,通俗易懂,不局限于学术性讨论,以对话性的文体在平等的视野下审视中西文明,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提出了“两大板块”的概念,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在分析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的同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并揭示和人权的真谛。作者以清醒的自信,确凿的事实,正确的逻辑,深刻的剖析,亲和的解疑,充分的说理,总结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让人们的看到了一幅全面的中国崛起的图景,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文化传承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及独特的政治、社会、经济形态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激发大家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让整个中华民族的心为之震撼。

文明型国家的震撼。

本书首次提出我国是将“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文明型国家”的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中国的发展,固然有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但中国在快速变化中,同时也在吸纳世界文明的成果。我们善于学习别国经验,同时能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无论是选拔和选举结合的选贤任能制度,社会和国家大规模互动的社会模式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经济体制都证明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的创新。中国是不断产生自己模式的内源型主体文明。过去30年,我们实际上就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模式。奥运会、世博会、高铁建设、城市化、新能源革命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经验。

新的发展模式的震撼。

正是“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所以“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展现了“中国模式”的独特魅力。这种“对外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对内是倾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和平发展模式,更是人类历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书中作者把中国发展模式概括为八大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个概括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史的科学凝练的总结,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历史的鲜明显著的区别。应该讲,经过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和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和凝聚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创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民族自信心的震撼。

文章首节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身处时至今日的中国,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在肯定的同时,作者直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信心,对中国的发展有信心,对我们的未来有信心。

为了崛起,中国走了一条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路,在这条路上,无数烈士献出了青春和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让我们秉承“文明型国家”和“中国模式”,坚定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国家的进一步腾飞扎实学习,踏实工作,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的持续良性健康发展。

一、世界变化真快。

美国媒体监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于末,对全球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检索后发展:“中国崛起"竟是全球十年最热门新闻主题,超过美国911和伊拉克战争。

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做了估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翻了一翻的话,那么在中国这场现代化大潮下,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可以翻7倍。

世界银行资产排名前五席有三个都是中国的银行。

托马斯弗里德曼:我不由得回想过去这七年中美两国的不同经历,中国一直在忙于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我们忙于对付基地组织;他们一直在建设更好地体育馆、地铁、机场、道路以及公园,而我们一直在建更好地金属探测器、悍马军车和无人驾驶侦察机。差异已将开始显现,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迪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高达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眨眼工夫,你已经到了上海市区,你扪心自问,究竟谁生活在第三世界。

著名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其名著《资本的年代》(1848-1875)把当时的美国定性为世界上最无法无天的地方,腐败猖獗,私人雇佣的警察可以任意处死罪犯,整个美国没有欧洲意义上的政府,结果人人自危,人人自卫。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特点也是大规模的官商勾结,今天日本大部分的大公司当年都是廉价卖给与政府有特殊关系者。

无论是再哪一种文化中,腐败都是在现代化进行得最激烈的阶段最为严重。主要原因就是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国家的法制水平和监管水平还跟不上。

历史上欧洲的污染比中国还要严重,伦敦在1952年曾出现一周内4000多人死于煤烟污染,莱茵河曾被宣布为死河。

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一旦认清了目标,其行动效率比西方模式高很多,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大学毕业就可以考虑买房子,女孩子坦然地把拥有产权房作为结婚的条件。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整个西方崛起时期的gdp是血流称河的gdp.

中国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在自己的境内消化所有的问题,没有发动战争,没有对外掠夺,而是给大部分国人和全球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安格斯麦迪森采用购买力平价法对世界经济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跨长度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早在1992年经济规模就超过了日本,20就超过了西欧12个老牌发达国家的总和。到讲超过美国,到2030年,将是美国的1.13倍。

中国人向来特别谦虚,总是爱用国外的语言体系来衡量中国的情况。我自己就是最典型和代表性的一个个体,从懂事开始,直到工作了,都以别人为榜样,向别人学习,谦虚再谦虚,因为谦虚使人进步,妈妈和老师,乃至领导都这样讲。这样一衡量,就麻烦了,没自信了,没话语权了,没自己的模式了,也没了对工作、生活方式和自己未来的信心。看了张维为先生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我自信地确认原来这是错的,对于国家,国人,我们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的理论体系,对个人,对自己同样,必须得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即便要用国外的,别人的,也要把它的实质情况搞清楚,然后再进行比较。要逆向考虑、反问个为什么,想起来创新、个性和独立性也是这个道理。这本书好,值得读,我已向身边人推荐。

我本人自改革开放走来,看到许多人都用各种方式描述中国改革的整体画面,从国家报纸、电视、电台、刊物和各研究单位每天都在努力从大道理、特制的画面上说明中国改革的成绩与特色,如此等等,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司空见惯。但是像这样通俗、坦诚、朴实、贴近大众而又不失深度的作品,实在是少的可怜。爱中国还是爱理论,个体强烈的创新型、大众心态在字面上必然显露无遗。看了还想看,翻了一页还不过瘾,深深地被张维为先生自然流露的爱国纯情所感动,作为一个普通基础建设工作者和一名思上进的普通党员,我也早有同感。

张先生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好的文字,除了他本人热爱学习,读万卷书时做了大量笔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他本人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对许多国家做过十分深入的研究。正所谓“行万里路”。相比之下,闭门造车的大块文章,虽然逻辑严谨,但是颇有些作者自娱自乐的感觉。比如,讲中国崛起,不从共产党一次革命时期开始说起,就觉得不过瘾。没有深入实践,没有行万里路,没有市场参与经验,要拼出个名头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拿我们做现场施工监理工作的同志来说,如果不亲自参与到一个项目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很难感受到一个项目获得什么什么奖,取得什么什么优的份量,就更别说写一份象样的项目监理工作报告出来了,我曾经亲自经历了三亚水利枢纽主体土石坝的建设过程,也经历了积极抗击“达维”台风的抗洪抢险过程中,在得知该项目在年、20获得大禹奖、鲁班奖两个大奖后,倍感振奋,亲切,虽然过去了几个春秋,当时自己还不是项目负责人,但也自信地说,这个项目该拿奖,也配的上这两个大奖,因为我见证了他的质量形成过程,因为她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考验,于是,我把这个过程写了一篇回顾性的探讨文章,在初竟然发表在省部级刊物了,与张先生的大作不能媲美,但同样也能让人产生共鸣。我很享受张先生这种读书与走路相结合的问世态度。

张先生之所以能够用朴素语言说出十分深刻的道理,就是他能够在两种极端思维中发现能够说明和解释中国实践的观点。书中总结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就是张维为先生独创的一种表述体系。这种治学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极高明方可道中庸。只有在深刻了解两端之后,人们才能认识到取中的难度、力量与高明。凡是能够用朴素的语言传达深刻观点的,都是达到了“极高明方可道中庸”的境界。张先生的文字十分简朴,却挟带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在我崇敬的同学、朋友和亲人中,有许多是闯南闯北的好汉、商场精英,都具有了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然而,这个时候却容易缺乏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耐心。我本人虽然在国有企业工作十年,但是从来没敢间断过阅读《参考消息》和收看相关新闻报道,并从中受益匪浅,却只停留在表面上了解中国政府和执政党的观点,不能真正理解中国改革的成效,读了此书,我才能理解《中国震撼》的深度。

然而,在我国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学习分析国际先进经验的动力却出现了一些降低。对一些明显对中国国家有利的新生事物,由于迫于形势的压力、或政策、或利益纠缠,没有轻装上阵,没有对一件事情、一项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改变思维、改变做法。如我们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建设工程领域引入的三个制度,第一,建设监理制度快执行了,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有上升的苗头,发生的不可思议性和规模也有严重的势头,中央三令五申,严查整顿,从严处治了相关责任人,如从在建工程倒楼、倒桥和大楼失火、脚手架倒塌等事件,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筑体制上应该改革了,事后控制明显亡羊补牢了,很多鲜活的生命应该在事前、事中得以控制,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故本可以避免的。

《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张维为教授历经30多年的时光岁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80年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张教授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尖锐问题。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验”,对“中国模式”做出最强有力的理论总结,三部书籍呈现给国人和世界的是一部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全新展示,用详实的数据、著名学者的见解和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探索的新思路。让读者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张维为教授曾任前中国改革设计师邓小平资深翻译,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习近平主席推荐世行行长阅读图书,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推荐阅读图书。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以其大国的韬略与智慧、以其超大型的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其崛起不可阻挡,其道路注定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将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触动》由序言、引言和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最不坏的模式?、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软实力,更触动世界六个章节及原版、后记组成。张教授从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站在中国式发展的高度,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难点和尖锐问题。

一个只会使用别人话语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人要用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和世界,中国崛起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中国话语崛起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主要就是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前景会比较光明。这几步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甚至全盘皆输。中国模式,虽不完善,但关键的几步走对了,与那些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相比还真是不错。在一个人口比美国、日本和整个欧洲之和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了这样一场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没有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扩张的老路,在内部克服各种困难,并使之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这就是中国奇迹。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这个中国的崛起这个无处不在的事实。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中国力量、效率、责任和文化元素的背后,是一种伟大的中国精神的崛起。这种精神的特点是:为政就必须励精图治,为民就必须兢兢业业,人心向善,社会和谐、民心坚毅,民族团结。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背后是数千年的伟大文明传承。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第二部,《中国震撼》由引言和不再误读自己、中国的1+1大于2、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欧、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亚、八个章节和结语: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后记组成。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一路走来,不能说没有跌宕起伏,不能说没有坑坑坎坎,但中国拿出的成绩单比东欧亮丽得多,中国人也从东欧的经历中悟出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张教授走访百国后的第三部思考型著作,由引言和从“追赶”到“超越”、从“神话”到“实话”、制度超越:三种力量的关系、话语超越:谁的终结?、“颜色革命”为何失败?、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六章和结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逻辑及后记组成。从《中国触动》到《中国震撼》再到《中国超越》构成了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思考的三部曲。三部曲贯穿了一个主题,即中国人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话语来评述中国的事情和天下的事情。

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张教授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领域的超越。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了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越,而其中最有意义的,无疑是中国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越。此外,作者还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超越,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的深层次的合理性。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维系了五千年文明而没有中断的伟大国家,历史上长期领先于世界,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而自现代以来,中国迅速“赶超”西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总体成功,这种成功源于对中华文明底蕴的把握、对中国红色传统的承袭,以及对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中国正带着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人百年奋斗的目标,重返世界之巅。

梦是一种升华。平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在梦中实现,而平时已经初步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放飞梦想来展望未来。而“中国梦”寄托的“家国情怀”、“大国情怀”、“天下情怀”将激励着国人沿着自己的文明和成功之路继续前行!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一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充满了正能量,抵消掉之前许多因为看了太多负面报道负面评论而产生的负能量,效果大概相当于连看30天新闻联播。

同意书中的几个观点:

一、如果中国真能崛起的话,不光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国家即代表一个文明,文明的主体即一个国家。与中华文明同样久远的文明要么消亡,要么四分五裂,作为一个统一了的文明型国家当今世界只此“拆呐”一家,别无分店。文明型国家具有超大型人口,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担心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问题,文明复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标准的过程。有些方面,我们应该主动与别人接轨,有些方面则是需要别人最终与我们接轨,中国人需要逐渐摆脱掉弱国小民心态,建立培养此种自信。

二、判断一个国家成功与否,不能简单地套用民主还是专制这个标准,而是应该用良政和劣政来评判。程序正确不会必然带来美好的现实,而是要从实际效果去检验政策有效性。民主的形态应结合各国各文明内在特点,遵从其内在逻辑,因此民主形式应是多种多样,不能一味地套用西方标准。迄今为止西方民主制度从未在一个非西方文明的国度中获得真正的成功。西方文明强调的是个人价值,而中华文明甚至东亚文明强调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而形成的秩序,因此西方讲究的是不同个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博弈而带来的相互制约和平衡,而中华文明则更能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统一的基础上前进。因此强势单一的政府的领导比西方式的多党竞争更复合中国乃至东亚各国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崛起可以启发各国,让其认识到在决定国家前进方向上必须摆脱掉西方强势的话语权,认认真真地从本国本民族文化历史传统中寻找方法和答案。

写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什么五毛粪倾,而是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曾遍访100多个国家,也算见多识广。偶把这些发出来也是希望那些天天在网上骂骂咧咧怨气冲天的人兼听则明一下。先说哈,可以骂,但最好不要打脸,实在要打,也请看完本书后再打。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二

中国的发展有属于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完美,但其总体的成功还是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而西方国家本身也因此而受到了震撼。

但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仍心存疑虑,他们对这种特殊的中国模式产生怀疑,甚至认为中国走这条道路,是死路一条。但事实上,《中国震撼》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此刻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

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

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是一种建立在在中国这个具有50文明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与众不同的华夏大国的国情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创新——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同时又是“百国之合”。历史上中国也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这种国家的特点,四个超级因素,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资源,有最大的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级因素,很可能一瞬间就转变成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百国之合”变成“百国之异”。“百国之合”的人口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百国之合”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合”的传统成为不同传统对抗的借口,“百国之合”的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冲突的根源。

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完全为西方话语捕获,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经济崩溃的世纪浩劫。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

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

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三

各位书友周末好。根据安排,今天由我分享,我分享的是《中国震撼》一书。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这本书名字应该叫《新闻联播出书啦》,因为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新闻联播一样,只是顺序有所不同。对比电视版新闻联播第一部分:中国的领导很忙;第二部分:中国人民很幸福;第三部分: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本书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迷信西方的代价或者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第二部分:中西制度与中西领导人选拔模式对比;第三部分中国人民很幸福或者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作者得出中国将震撼世界的结论。

这本书写作模式我也给取了个名字,叫作“互联网-”,是相对于“互联网+”的,指的是官方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在传统纸质媒体上应用,另一方面也是我对这本书的落差所致。

言归正传。我们书友会刚成立的时候,我找到过一个视频并发到群内,视频题目是“看完这个视频,你还会对祖国失望吗?”我本来对祖国就不失望,看完这个视频我热血沸腾,让我对祖国充满了希望。我趁着余热进而找到这个视频的男主角,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它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我买下了他写的三本书,结果,当看完这第一本书,我失望了。我这个失望不是我对国家的失望,是相较这本书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而产生的失望。

当然,高兴的说。这本书有很多亮点。比如他概括出了“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与八大理念,比如他提出的“良政”和“劣政”,比如中西方制度的对比,尤其说到了“一人一票”和“多党制”这个问题。都给我一定的启发。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国震撼》这本书,副标题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打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书的目录也就是上面那一段话分开,加上“不再误读自己”,“中国的1+1大于2”,“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我看东欧、我看东亚”.

说到中国模式,他概括了八个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八大理念: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不用仔细看这八个特点和八大理念,就可以感觉到一是有重复的嫌疑,还给人有点辞藻不够用的感觉。二是有不对应的感觉,就好像他开始准备用现代写作手法,后来可能最近在研究国学,所以之后写的好像掺杂了国学的思想在里面。除去标题,他对每一点的的概括和解释都做到有证有据并有新意。

比如他说到良政善治,作者将世界政治简化为良政和劣政。在印度谈中国模式时,一位学者问到作者:“您是不是想证明专制比民主更有效率?”作者回答道:“不是专制比民主更有效率,而是良政比劣政更有效率。良政可以是西方政治制度,如瑞士,也可以是非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新加坡,中国在这方面虽有不足,但远比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做的好;劣政可以是西方政治制度,如海地、伊拉克、菲律宾、刚果、格鲁吉亚,也可以是非西方政治制度,如缅甸。”

比如说到多党竞争和一人一票,他在一个研讨会被问到中国政府的产生不是通过多党竞争和普选,怎么能有合法性的问题上,他反问道:“如果你这种话语也能够成立,那么是不是美国的开国元勋都没有合法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经过任何选举就自称代表了美国人民。泰国采用了西方民主制度,但选来选去,选出来的人的威望从未超过泰国国王,泰国国王的合法性从何而来?美国黑人和妇女权利的.获得,不是通过民主制度,而是在强大的民权运动推动下,最后由司法判定而确定的。”等等。

这些话虽然经不得细看,但乍听起来还是挺鼓舞人心的,有时候我们就是应该多点阿q精神。只是他有时候说出的一些比较争议的话,就有点震破耳膜,比如他在解释“强势政府”的时候,说国外的“软政府”执行能力极弱,政府被各种既得利益绑架,政客们没完没了的扯皮,往往连修建一条公路的共识都难达成,之后居然说了一句国外无法推动计划生育政策,结果是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举步维艰,这句话让我看的心惊胆战,冷汗直冒。比如他说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采用西方民主取得了成功,可是日本和韩国的成功却是太明显的事例,在我看东亚一篇里面,他对日本的成功摸凌两可,将韩国说成缺乏司法独立,将中国台湾说成黑金政治,在我看东欧里面,他对东欧国家的看法完全就是他和另外一个朋友的交谈,是想出来的。这样的说法太过片面,将他书中的论点支撑完全变为主观想象。

陈丹青在想到自己插队落户的时候说道:“夜里在空街陋巷四处找,没处睡,结果好像是翻墙进了什么院子,立马躺倒,过了一夜,而且心里狂喜得意,好浪漫,现在才知道,原来我睡在大时代啊!”大时代是什么?是推翻清朝时候的内外交困,是党新建时候的内心激昂,是开国大典上的人声鼎沸,还是搞革命闹运动时候的神圣使命,我想大时代对于处在那个时候的人而言,他们更多想的是推翻清朝时候的彷徨,是两党新建时候的事不关己,是开国大典时的扬眉吐气,是闹革命时的妻离子散。现在呢?现在进入了大时代吗?是从1978年开始这些年的发展?是“9-3”阅兵?是大数据互联网?我们这个“大时代”足够震撼到别人了吗?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时代,你自己有被震撼到了吗?我想,这样的答案,应该再处于这个大时代的民众的心里。

书的最后部分有一句话,说的是西方有句谚语:鹰有时比鸟飞的低,但鸟永远也飞不到鹰那么高。我觉得用在这个刚刚好,中国人,要自省自信。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四

在世界逐渐变平的时代里,中国作为“准发达国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张维为教授丰富的生活阅历给予了《中国震撼》迷人的魅力。张教授做过伟人邓小平的翻译,走过100多个国家。他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并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问题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

通读《中国震撼》,我理解了中国崛起震撼世界的真正原因。中国是始终以民生为大的国家,其发展强大是为了十三亿人口的共同利益,极具普惠特征。正是因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才能聚以民心,才能取得所有人今天看到的巨大成绩。中国震撼是“文明型国家”超强文化底蕴的震撼,是真正的震撼,无国可比!

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人,秉承祖国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人长处,发扬自身优势是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我们的奋斗依赖祖国,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我相信,依靠祖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依靠祖国自己的治国理念,依靠对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光大,加之我们每个中国人不懈努力地创新创业、拼搏奋斗,未来的中国一定会不断地给世界带来新的更大的震撼!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五

中国模式主要有八个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最大秘密就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县际竞争”,因为土地所有权的决策主要在县一级政府,“通过承包责任合约的扩展……政府机构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合约安排,佃农分成于层层承包的串联”,产生了“令人敬畏的经济力量”。经济学家史正富也认为,中国的“三元主题”(中央领袖,部门科层,地方政府)良性互动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

“实事求是”是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互动的产物,避免了过去西方理性主义所包含的种族主义和唯我独尊等历史局限,强调了一切理性活动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而检验的标准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整体利益。

政府是必要的善。在一个游戏规则完全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世界上,不通过强势政府来推动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发展不起来,恐怕最多也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爬行。

学者潘维有一个很好的论述: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明的皇帝代表一个朝代,具体做事的是一个儒家执政集团,好的朝代延续数百年之久,远远超过美国的整个历史,一个朝代及其儒家执政集团代表的是“天命”,其跨度一般都是上百年。

关于政党的合法性,努力克服各种危机的本身就是政绩合法性的一部分,甚至是巩固政权合法性的最好时机。

也就是说国家有资本去承受政治内耗;三是中产阶级已成了社会主体,中产阶级倾向稳定;四是西方精英阶层通过数百年的政治历练,已经获得了掌控国家主要资源和权力(如国会、金融、媒体等)的能力。这些条件满足后,西方国家才开始搞一人一票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实现所有的人权,所以一定有轻重缓急。中国人没有按照西方的逻辑去做,我们把消除贫困作为核心人权,实现了近四亿人脱贫。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六

一、世界变化真快。

美国媒体监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于末,对全球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检索后发展:“中国崛起”竟是全球十年最热门新闻主题,超过美国911和伊拉克战争。

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做了估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翻了一翻的话,那么在中国这场现代化大潮下,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可以翻7倍。

世界银行资产排名前五席有三个都是中国的银行。

托马斯弗里德曼:我不由得回想过去这七年中美两国的不同经历,中国一直在忙于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我们忙于对付基地组织;他们一直在建设更好地体育馆、地铁、机场、道路以及公园,而我们一直在建更好地金属探测器、悍马军车和无人驾驶侦察机。差异已将开始显现,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迪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高达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眨眼工夫,你已经到了上海市区,你扪心自问,究竟谁生活在第三世界。

著名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其名著《资本的年代》(1848-1875)把当时的美国定性为世界上最无法无天的地方,腐败猖獗,私人雇佣的警察可以任意处死罪犯,整个美国没有欧洲意义上的政府,结果人人自危,人人自卫。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特点也是大规模的官商勾结,今天日本大部分的大公司当年都是廉价卖给与政府有特殊关系者。

无论是再哪一种文化中,腐败都是在现代化进行得最激烈的阶段最为严重。主要原因就是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国家的法制水平和监管水平还跟不上。

历史上欧洲的污染比中国还要严重,伦敦在1952年曾出现一周内4000多人死于煤烟污染,莱茵河曾被宣布为死河。

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一旦认清了目标,其行动效率比西方模式高很多,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大学毕业就可以考虑买房子,女孩子坦然地把拥有产权房作为结婚的条件。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整个西方崛起时期的gdp是血流称河的gdp.

中国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在自己的境内消化所有的问题,没有发动战争,没有对外掠夺,而是给大部分国人和全球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安格斯麦迪森采用购买力平价法对世界经济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跨长度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早在1992年经济规模就超过了日本,20就超过了西欧12个老牌发达国家的总和。到讲超过美国,到2030年,将是美国的1.13倍。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都尝试系统描述中国改革的整体画面,此类文章之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但像张维为先生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样通俗、贴近大众又具有深度的著作,实在是凤毛麟角。最近由于老师的推荐,我翻阅了他的著作《中国震撼》,对于他在书中提出的观察中国改革的视角感到新鲜与印象深刻,也使我内心产生了一种油然而生的震撼感和自豪感。

中国的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城市对比,我们的上海超过了纽约,我们的基础设施,其新、其建设速度之快,也是世所罕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在世界上引以自豪的建设,比如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应该看到、肯定中国的巨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正为全体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国家一如既往的发展。

张维为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崛起总结的“中国模式”定义为:走出了一条自己独创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其他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文明型国家”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和平”路线,不同于西方社会依靠着血肉屠杀的资本积累之路,不同于西方社会多当竞争下的表面“民主”路线。书中提出了“两大板块”的概念,阐述了“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而每一特征点都是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他通过介绍东欧、东亚等国实施西方民主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对比得出我国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优势,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进一步揭示了民主和人权的真谛。

那么,中国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在阅读该书后,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胡锦涛主席也多次作出了清楚的界定和说明。这条道路,就是利用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就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长期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就是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和平发展”的理念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其中包括“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也是中国重要的思想。“和谐中道”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有原则的“求大同,存小异”,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种理念是中国避免了欧洲上千年的连绵不断的宗教战争,这些战争曾几乎把西方文明毁于一旦。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道路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偏激,不走极端,而是走一条高速、稳健的改革之路,中国也因此而迅速崛起,当然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和矛盾再多,也没有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利用“和谐中道”、“和而不同”的理念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最近中国对的“黄岩岛”事件的一系列解决争端的举措都遵循了这个理念,在彰显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表现得有理有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国崛起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构建,从中国近代史来看,中国是自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三次对社会结构进行重塑,从而形成了空前统一的政府、市场、经济、教育、国防、外交、金融、货币、税收体系,至此,我国完成了现代国家雏形的建立,这也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中国的发展之路不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与西方接轨,推崇全面市场化和全面民主化,而是结合自己的制度优越性选择了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府干预,实行了赶超战略,并最终形成“中国模式”,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也是一条与不同体制国家和平共处、互相学习、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三是走传统文明与现代国家融合之路。

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的唯一幸存者,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气魄。张维为先生认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为此,他总结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中国的崛起固然是事实,但这只是个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比如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某些政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些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异、生态问题、医疗教育,引起了很多人不满。所以,我们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集思广益,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总体上讲,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从“投资型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中国震撼》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发展的基础,靠的是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实践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一直靠政府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灾难性破坏,也被迫形成了中国高价进低价出、自己低价进高价出的贸易和外汇体制,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国内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加之企业低盈利率带来的低水平分配问题,致使内需得到不提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表示,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是不可持续的。为此,中共中央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时代的要求,也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二是从“文明型国家”走向“文化型国家”。我们知道,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法国是易于冲动、追求享受、个人主义至上的拉丁文化;德国则是追求理性、谦逊务实、集体为重的日耳曼文化。《中国震撼》一文中对“文明型国家”的八大特征进行了很好的阐述,但是没有深层探索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没有指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以及今后如何互动?庆幸的是,我们党中央已经认识到文化是发展的内源动力和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审议通过牵住了牛鼻子,将对促进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是从强国走向富民。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人均gdp却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排在全球第99位。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多年落后于gdp增长,再加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收入分配问题已越来越来严重。中国已经开始崛起,而强国之下的老百姓却仍不富裕,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中国永远称不上是一个国强民富的真正大国。所以,民富之发展目标,已成众望所归。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发展目标。这预示着中国未来五年将进入经济内生动力大转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新时期。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八

中国人向来特别谦虚,总是爱用国外的语言体系来衡量中国的情况。我自己就是最典型和代表性的一个个体,从懂事开始,直到工作了,都以别人为榜样,向别人学习,谦虚再谦虚,因为谦虚使人进步,妈妈和老师,乃至领导都这样讲。这样一衡量,就麻烦了,没自信了,没话语权了,没自己的模式了,也没了对工作、生活方式和自己未来的信心。看了张维为先生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我自信地确认原来这是错的,对于国家,国人,我们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的理论体系,对个人,对自己同样,必须得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即便要用国外的,别人的,也要把它的实质情况搞清楚,然后再进行比较。要逆向考虑、反问个为什么,想起来创新、个性和独立性也是这个道理。这本书好,值得读,我已向身边人推荐。

我本人自改革开放走来,看到许多人都用各种方式描述中国改革的整体画面,从国家报纸、电视、电台、刊物和各研究单位每天都在努力从大道理、特制的画面上说明中国改革的成绩与特色,如此等等,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司空见惯。但是像这样通俗、坦诚、朴实、贴近大众而又不失深度的作品,实在是少的可怜。爱中国还是爱理论,个体强烈的创新型、大众心态在字面上必然显露无遗。看了还想看,翻了一页还不过瘾,深深地被张维为先生自然流露的爱国纯情所感动,作为一个普通基础建设工作者和一名思上进的普通党员,我也早有同感。

张先生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好的文字,除了他本人热爱学习,读万卷书时做了大量笔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他本人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对许多国家做过十分深入的研究。正所谓“行万里路”。相比之下,闭门造车的大块文章,虽然逻辑严谨,但是颇有些作者自娱自乐的感觉。比如,讲中国崛起,不从共产党一次革命时期开始说起,就觉得不过瘾。没有深入实践,没有行万里路,没有市场参与经验,要拼出个名头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拿我们做现场施工监理工作的同志来说,如果不亲自参与到一个项目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很难感受到一个项目获得什么什么奖,取得什么什么优的份量,就更别说写一份象样的项目监理工作报告出来了,我曾经亲自经历了三亚大隆水利枢纽主体土石坝的建设过程,也经历了积极抗击“达维”台风的抗洪抢险过程中,在得知该项目在20、获得大禹奖、鲁班奖两个大奖后,倍感振奋,亲切,虽然过去了几个春秋,当时自己还不是项目负责人,但也自信地说,这个项目该拿奖,也配的上这两个大奖,因为我见证了他的质量形成过程,因为她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考验,于是,我把这个过程写了一篇回顾性的探讨文章,在初竟然发表在省部级刊物了,与张先生的大作不能媲美,但同样也能让人产生共鸣。我很享受张先生这种读书与走路相结合的问世态度。

张先生之所以能够用朴素语言说出十分深刻的道理,就是他能够在两种极端思维中发现能够说明和解释中国实践的观点。书中总结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就是张维为先生独创的一种表述体系。这种治学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极高明方可道中庸。只有在深刻了解两端之后,人们才能认识到取中的难度、力量与高明。凡是能够用朴素的语言传达深刻观点的,都是达到了“极高明方可道中庸”的境界。张先生的文字十分简朴,却挟带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在我崇敬的同学、朋友和亲人中,有许多是闯南闯北的好汉、商场精英,都具有了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然而,这个时候却容易缺乏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耐心。我本人虽然在国有企业工作十年,但是从来没敢间断过阅读《参考消息》和收看相关新闻报道,并从中受益匪浅,却只停留在表面上了解中国政府和执政党的观点,不能真正理解中国改革的成效,读了此书,我才能理解《中国震撼》的深度。

然而,在我国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学习分析国际先进经验的动力却出现了一些降低。对一些明显对中国国家有利的新生事物,由于迫于形势的压力、或政策束缚、或利益纠缠,没有轻装上阵,没有对一件事情、一项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改变思维、改变做法。如我们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建设工程领域引入的三个制度,第一,建设监理制度快执行了,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有上升的苗头,发生的不可思议性和规模也有严重的势头,中央三令五申,严查整顿,从严处治了相关责任人,如从在建工程倒楼、倒桥和大楼失火、脚手架倒塌等事件,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筑体制上应该改革了,事后控制明显亡羊补牢了,很多鲜活的生命应该在事前、事中得以控制,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故本可以避免的。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十九

近日读了一本好书,是张维为教授写的《中国震撼》。初读书名,便有感慨。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的确巨大,但仅从我资浅质薄的视角还难以深刻理解其翻天覆地的变化程度。

张教授做过伟人邓小平的翻译,走过100多个国家。他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并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

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发展之迅猛,令西方国家诧异和恐惧。因此,在我们的周围,时常出现编造中国威胁论调、想扼制中国发展的声音。中国的腐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的存在也令部分国人对祖国的建设成就产生质疑。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中国三十年辉煌成就的理由。正视自己的成就,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对中国发展大势的应有态度。

中国现在强大了,西方在骚动。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的各种言论在传播。中国似乎对模式、崛起这类的说法抱着谨慎谦虚的态度,提倡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但事实的确是中国靠自己的发展模式迅速地壮大起来,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书中用大量篇幅提及中国发展与西方国家发展过程和做法的本质差异。历览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几乎是由血泪与尸骨筑起的,而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恰恰这个和是很多中国人鲜有提起的成功之处。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中国的疆域国土、民族文化自古就是百国之和。小家庭的和带来了生活的动力,单位的和促进了工作的效率,国家的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一个简单的和创造了不简单的财富:面对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少了和,就不会这么迅速地实现灾区重建;举办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少了和,就不能取得如此无与伦比的完美表现;发展载人航天科技,少了和,就不会有这么骄人的成果;即便经济快速发展,gdp世界第二,少了和,缺少了一种人文基础的支撑,就很难有百姓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就拿我自己说说吧,作为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不长的人生经历,就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变化的巨大。而这一切却又这样平和自然。二十年前,我的家从农村搬进了当时还是很小的海滨城市。那时,我们住的是父亲单位集资的一套两居室,潮湿昏暗。经历了两次搬家,我们现在的房子是崭新小区里的一套三室朝阳宽敞明亮的商品房。我家的住房改善了,我们的城市也大了,也美了。开通了市区公共汽车,那站台不比大上海的差。家家户户通上了管道天然气,城市防洪闸等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一条条宽敞的马路,一幢幢高耸的楼房,一片片井然的小区,一张张欢欣的笑脸,让我们实实在在享受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我还上小学时,港口的一期码头的引堤还只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待我大学毕业后回到港口工作,变化之大,让我惊诧。一期二期码头吞吐量巨大,三期码头正加快建设,即将投入运营,工业园区已经成形,海港新城崭新靓丽,到处显现生机与活力。以我们小城的发展来看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的成就自然不可磨灭。我们的发展正是和的发展的体现,没有如西方崛起的战争和掠夺,没有对异己的排斥,靠的是自己的实力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自然,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但也不能一味夸大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书中把中西方在发展道路上带来的问题也做过多次对比。中国存在的问题在西方发展的同阶段也同样出现过,甚至更严重。我们切不可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妄自菲薄。贫富差距虽然存在,但贫困人口的群体正在加速度的萎缩;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在逐步得到治理,环保能源的研发也在进行要彻底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可一蹴而就,一定需要相当的过程。但现在一时达不到的理想状态,在未来总会得以实现。事实上,中国在发展的同时已经十分重视对发展不利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正在不断缓解与消化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发展环境正日趋改善。

近期央视《朝闻天下》栏目的《走基层》系列报道,记者亲历基层体验生活,从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吃饭难,到农民卖菜愁销路,再到百姓看病难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现到改善进行了跟踪报道。透过这一系列事例,就能看出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其为民谋福利之细心,其民族凝聚力之强大。世界上能有多少国家可以做到像中国这样以民为本,时刻为民着想?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强大的表现。在世界上许多大国都被经济危机困扰的时候,中国居民的生活持续得到改善。中国不光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是经济大国,科学技术发展也突飞猛进,我们正迈进经济强国之列。

通读《中国震撼》,我理解了中国崛起震撼世界的真正原因了。中国是始终以民生为大的国家,其发展强大是为了十三亿人口的共同利益,极具普惠特征。正是因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才能聚以民心,才能取得所有人今天看到的巨大成绩。所以,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震撼是文明型国家超强文化底蕴的震撼,是真正的震撼,无国可比!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二十

今天我想谈谈《中国震撼》这本书我的读书心得。

这部着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中国问题”.比如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他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尽管这些国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这部着作,给我的又一个深刻印象是,强调了“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一概念。按照他的解释,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因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性质的国家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个人认为,这个见解对于深刻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部着作,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全面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动力源泉。他认为,大量人口、民主体制等并不表示必然会带来经济腾飞。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而且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但经济上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的优越正是在于能够有效开发人口红利——通过制度的改善和限制的逐步放松,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经济自由和保障,才能建设起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一方面,中国逐渐放宽管制、推动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强大的底层动力;另一方面,强政府的政治形式产生了巨大的资源动员力量,确保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张教授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自信”.是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当今的时代仅仅是物质丰盈已经不能满足综合国力竞争的需求。很多时候国家安全的保障仅靠强大的国防力量是没用的,更需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健康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张教授的着作为国人再一次“开眼看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国人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脉搏,有利于辩证的看待自己的国家。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震撼的童话读后感篇二十一

《中国震撼》读后感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都尝试系统描述中国改革的整体画面,此类文章之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但像张维为先生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样通俗、贴近大众又具有深度的著作,实在是凤毛麟角。最近由于老师的推荐,我翻阅了他的著作《中国震撼》,对于他在书中提出的观察中国改革的视角感到新鲜与印象深刻,也使我内心产生了一种油然而生的震撼感和自豪感。

中国的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城市对比,我们的上海超过了纽约,我们的基础设施,其新、其建设速度之快,也是世所罕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在世界上引以自豪的建设,比如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应该看到、肯定中国的巨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正为全体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国家一如既往的发展。

张维为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崛起总结的“中国模式”定义为:走出了一条自己独创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其他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文明型国家”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和平”路线,不同于西方社会依靠着血肉屠杀的资本积累之路,不同于西方社会多当竞争下的表面“民主”路线。书中提出了“两大板块”的概念,阐述了“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而每一特征点都是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他通过介绍东欧、东亚等国实施西方民主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对比得出我国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优势,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进一步揭示了民主和人权的真谛。

那么,中国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在阅读该书后,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胡锦涛主席也多次作出了清楚的界定和说明。这条道路,就是利用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就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长期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就是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和平发展”的理念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其中包括“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也是中国重要的思想。“和谐中道”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有原则的“求大同,存小异”,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种理念是中国避免了欧洲上千年的连绵不断的宗教战争,这些战争曾几乎把西方文明毁于一旦。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道路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偏激,不走极端,而是走一条高速、稳健的改革之路,中国也因此而迅速崛起,当然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和矛盾再多,也没有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利用“和谐中道”、“和而不同”的理念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最近中国对的“黄岩岛”事件的一系列解决争端的举措都遵循了这个理念,在彰显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表现得有理有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国崛起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构建,从中国近代史来看,中国是自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三次对社会结构进行重塑,从而形成了空前统一的政府、市场、经济、教育、国防、外交、金融、货币、税收体系,至此,我国完成了现代国家雏形的建立,这也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中国的发展之路不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与西方接轨,推崇全面市场化和全面民主化,而是结合自己的制度优越性选择了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府干预,实行了赶超战略,并最终形成“中国模式”,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也是一条与不同体制国家和平共处、互相学习、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三是走传统文明与现代国家融合之路。

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的唯一幸存者,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气魄。张维为先生认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为此,他总结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中国的崛起固然是事实,但这只是个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比如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某些政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些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异、生态问题、医疗教育,引起了很多人不满。所以,我们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集思广益,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总体上讲,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从“投资型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中国震撼》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发展的基础,靠的是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实践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一直靠政府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灾难性破坏,也被迫形成了中国高价进低价出、自己低价进高价出的贸易和外汇体制,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国内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加之企业低盈利率带来的低水平分配问题,致使内需得到不提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表示,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是不可持续的。为此,中共中央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时代的要求,也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二是从“文明型国家”走向“文化型国家”。我们知道,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法国是易于冲动、追求享受、个人主义至上的拉丁文化;德国则是追求理性、谦逊务实、集体为重的日耳曼文化。《中国震撼》一文中对“文明型国家”的八大特征进行了很好的阐述,但是没有深层探索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没有指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以及今后如何互动?庆幸的是,我们党中央已经认识到文化是发展的内源动力和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审议通过牵住了牛鼻子,将对促进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750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