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案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7:26:04
怀疑与学问教案大全(20篇)
时间:2023-11-28 17:26:04     小编:文轩

教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教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这些教案是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一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为研讨本文的教学重点论证方法做准备。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二

2、为什么说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也是……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4、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教后:要对文章进行解剖之前都应该进行这种内容梳理,这样后面的教学才有根基。

学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内容会感到很困难,老师要耐心的引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以解决这个困难。)。

论点:学则须疑。

论据:事实论据,如:戴震质疑《大学章句》从人、事、理、言、物几个方面概括。

道理论据,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听说三皇五帝、腐草为萤就应该质疑。

道理论证:逻辑推理:因为“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所以“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分论点1:

观点1、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观点2、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论点:

观点3、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观点4、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分论点2:

观点1、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观点2、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观点3、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优点:结构清晰、文体特征鲜明。

缺点: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解决办法:添加比喻论证(例如:为了说证明应试教育的摧残讲小壁虎掉到鳄鱼池的笑话)情感不充沛。解决办法: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语言方式:语言规整,多用修辞,以情动人。

参考题目:

《女孩也是太阳》。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自拟题。

要求:

1、结构本文,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2、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感情。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三

教材解读:《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

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

学习这些论。

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够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通过怀疑获得学问的事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理解论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举例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以及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故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四

1.本文题目“怀疑与学问”是关系性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也即怀疑是学问的必要条件。

2.理解文章的结构。

3.这一类议论文,道理浅置易懂,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老师加以引导。

【指点迷津】。

1.本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通过典型的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所引三例分别从不同侧面证明了论点,很有特色。

第1个例子:“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早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鼻祖,史书有载,相沿承袭,有口皆碑。这样的人物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然而作者却以史学家特有的洞察力审慎辨析史料,竟发现诸多疑点:如三皇、五帝究系何人?史书记载有别,孰是孰非?通过这个例子、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是重大的历史事实也有可能记载失误。由此作者提出的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也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1/8123456下一页尾页。

第3个例子:“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棗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就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戴震幼时提出的问题似乎有些幼稚,但又切中肯綮,引人深思。戴震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多有建树,终成一代宗师。戴震的成功经历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作者从历史、生活、学术三方面举例,充分证明了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是通过对事理的分析论证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文中两处运用了这种方法:第1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先从正面分析,指出人们必须经过由疑到思,由思到辨的过程,才能获得真知。接着又引用孟子的话从反面阐释,指出一味信书,唯书是从,科学就永远不能进步。正反对比分析,使读者认识到怀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第2处:“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这一段分析,作者先从反面入手,阐述不动脑筋的危害棗不动脑筋永远不能治学。危害之大令人警惕。一旦我们打消懒惰思想情绪,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我们就会由无疑到有疑,由有疑到求解,有求解就会有新说,学术就会有发展,有进步。一经作者分析,孰是孰非,读者就清楚了。

2.弄清论证的层次(课文训练重点二)。

本文共6个自然段,1、2段通过引用材料提出论点,3、4、5段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辨伪去妄的重要步骤,第6段则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条件。一正一反,论述的层次十分清楚。

3.理解过渡句的作用(课文训练重点,帮助完成揣摩·运用五)。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五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六

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够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通过怀疑获得学问的事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七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 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 你知道为什么吗?

4、 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2、 齐读第5自然段。

3、 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5)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 导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 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 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 导读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 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5)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 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 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八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九

(1)指导读。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

重点: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

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4]。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二

一、清理梳理文章内容。

1、本文论点?学则须疑。

2、为什么说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也是……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4、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教后:要对文章进行解剖之前都应该进行这种内容梳理,这样后面的教学才有根基。

学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内容会感到很困难,老师要耐心的引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以解决这个困难。)。

二、巩固文体常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论点:学则须疑。

论据:事实论据,如:戴震质疑《大学章句》从人、事、理、言、物几个方面概括。

道理论据,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听说三皇五帝、腐草为萤就应该质疑。

道理论证:逻辑推理:因为“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所以“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三、掌握文章结构(为学生树立一个议论文样板,为仿写作准备)。

分论点1:

观点1、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观点2、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论点:

观点3、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观点4、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分论点2:

观点1、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观点2、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观点3、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四、总结本文优缺点(为使学生能够结合《少年中国说》和本文的优点来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优点:结构清晰、文体特征鲜明。

缺点: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解决办法:添加比喻论证(例如:为了说证明应试教育的摧残讲小壁虎掉到鳄鱼池的笑话)情感不充沛。解决办法: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语言方式:语言规整,多用修辞,以情动人。

五、仿写(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

参考题目:

《女孩也是太阳》。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自拟题。

要求:

1、结构本文,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2、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感情。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三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一、自主学习,品结构之美。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张载的名言来提出中心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论证论点的有力论据,使论点说服力更为增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梳理文章结构。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2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提出分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二、小组合作,探论证之美。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点拔:

举例论证。

举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连续多次追问,告诉人们应该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举“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善于多问”的例子,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道理论证。

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迪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尔的名言与戴震的事例相呼应,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对比论证。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正反对比论证,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三、赏析语言,悟文字之美。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示例: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这句话中强调的是怀疑对学问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显得绝对了。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四、课堂练笔。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3.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引力。

5.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五、课堂小结。

“怀疑精神”指不盲从和迷信,有科学依据的质疑。学了本文我们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用心研究,从而得到收获的快乐和乐趣。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四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重点: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难点: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学法指导: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教具:多媒体课件、4盒磁带

学具:4个相同的长方体盒子

给同学们看几幅图片,(课件出示),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外表亮丽,便于携带的包装总是首先吸引我们的注意。怎样包装最漂亮,怎样包装便于携带,怎样包装最节约用纸,这些都是包装的学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的学问。

板书课题:包装的学问

师:“六一”快到了,小红在外打工的妈妈给小红买了一份礼物,它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长是25cm,宽是15cm,,高是5cm。小红的妈妈准备把它包装好了再寄给小红,那么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帮小红的妈妈算一算。

学生独立做,二人板演后,师问:要求包装纸的面积就是求什么?

师:将两个这样的礼品盒包装成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礼品盒,有几种包装方法?用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摆一摆。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要节约包装纸,就要使包装后的表面积最小。

学生动手摆,然后几名学生汇报结果。

验证猜测的结果: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选取一个计算出表面积。然后集体纠正。

通过验证,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继续探究。

三个同样的礼品盒包装成一个长方体,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怎样尽可能使所包装的物品的表面积最小?学生动手摆后,汇报,集体纠正。

思考:4盒磁带,包装成长方体形状,有几种包装方式?

小组合作,并完成表格。然后学生汇报,课件展示方法。然后教师提问:要知道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是否需要每一种都去算呢?哪些肯定不是最节省包装纸的呢?第一种包装方法和第四种包装方法哪种最节约包装纸?怎样比较呢?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是不是任意四盒相同的长方体,只要将最大的.面重合就最节省?

出示拓展题:如果把四个长为20cm、宽为10cm.、高为8cm的纸巾盒包装在一起,怎样包装最节约?还需要一个个的摆吗?只需要比较一下1个大面和2个中面的面积就行了。

1个大面的面积是:200平方厘米。2个中面的面积是:320平方厘米。所以隐藏4个大面4个中面的面积最节约包装纸。

师:每种包装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和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包装问题中,当所包装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或最接近时表面积最小,最节约包装。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包装的学问。知道了包装不只是要考虑漂亮,还要考虑到是否便于携带,怎样包装最节约用纸。同学们,包装因内容而存在,内容因包装而精彩。

包装的学问

猜测:重叠2个大面最节约

验证:重叠2个大面最节约

结论:重叠面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越节省包装纸。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五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张载的名言来提出中心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论证论点的有力论据,使论点说服力更为增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梳理文章结构。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2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提出分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点拔:

举例论证。

举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连续多次追问,告诉人们应该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举“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善于多问”的例子,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迪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尔的名言与戴震的事例相呼应,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正反对比论证,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这句话中强调的是怀疑对学问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显得绝对了。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3.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引力。

5.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怀疑精神”指不盲从和迷信,有科学依据的质疑。学了本文我们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用心研究,从而得到收获的快乐和乐趣。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六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2页至83页。

【教材分析】《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数学与购物》中一节综合实践课。在设计上贯穿两条线,明线是让学生利用表面积的有关知识,探究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暗线在于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从简单的一盒、两盒牛奶包装入手,以学生猜想、动手实践、小组交流、计算验证的自主探究方式,逐步深入到三盒、四盒的包装,从中发现“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约包装纸”这一规律,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策略多样化,发展数学优化思想。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猜想、动手操作、同伴交流、验证等学习活动中,了解不同的包装方案,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每小组若干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牛奶盒,在课前测量出它的长宽高;研究记录卡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日的时候有收到过生日礼物吗?相信在特殊的节日里大家都会收到精美的生日礼物。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美包装的礼物,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包装的学问——节约包装纸。

二、复述回顾(活动一:一盒牛奶的包装)。

1、提问:如果让你给这个牛奶盒进行包装,你会怎么做呢?

2、交流得到:包装纸是包在牛奶盒的表面,所以求包装纸就是求牛奶盒的表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一内容。

5、引导说出:牛奶盒的包装纸应该比它的表面积大一些。如果不计接口处的面积,这一盒牛奶需要的包装纸就等于这个长方体奶盒的表面积。

师生约定:今天我们研究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就暂时不考虑接口处。

【设计意图:一盒牛奶的包装解决两个问题:

1、复习回顾长方体表面积计算。

2、理解“接口处不计”的含义,区别与实际生活中的包装。】。

三、探究新知(活动二:两盒牛奶的包装问题)。

2、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两人小组共同操作摆一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案?

3、探索后请两人小组上台演示(一人描述包装方法,另一人酌情补充)。

4、课件出示:三种包装方案图,学生猜测这三种包装方案中哪种最节约包装纸?

5、学生计算验证。

(1)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二内容。指两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2)反馈计算结果。

请学生展示自己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一:248×2-10×6×2=376(平方厘米)248×2-10×4×2=416(平方厘米)。

248×2-6×4×2=448(平方厘米)。

谈话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自己的想法,两种方法都验证出我们的猜想完全正确!

四、总结提高。

1、从刚才探究中,你有什么发现?要节约包装纸必须怎样包装?课件出示小结,教师板书。

2、引发思考:这个结论我们是怎样得到的呢?(请学生观察自己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交流分析,计算验证,比较总结才得到结论。

师:是呀,今天我们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也是科学家做研究时常用的方法。祝贺大家成了小小的科学家了!下面我们继续研究3盒牛奶的包装问题。

五、巩固练习(活动三:3盒牛奶的包装)。

1、我们对于两盒牛奶能轻松地解决,那么三盒呢?如果不计算你能知道哪种包装方案更节约包装纸吗?为什么?集体交流总结,多媒体出示。

六、拓展延伸。(活动四:4盒牛奶的包装)。

1、质疑:我们有了前面学习两盒、三盒包装的基础,那在研究四盒牛奶的包装时是不是也和上面一样呢?(重合最大的面)。

2、四人小组操作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案?最节约包装纸的是哪一种?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多媒体出示,师生共同交流哪种包装方案最节约包装纸。

4、小结:盒数越多,包装的方案越多,包装时,既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又要考虑重合的面最多。也就是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约包装纸。

5、延伸:

如果盒数再多些,包装的方案会更多,更复杂,大家有兴趣的话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七、实践运用(感恩活动)。

1、谈话:大家知道这个星期天是什么日子吗?(父亲节)。

2、父亲节马上就到了,我们是否想过在这特殊的节日里给他一个惊喜,送给他一份小小的礼物呢?请亲自包装一份精美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父亲。(父母是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他们不求任何回报,但是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能够把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总去)。

板书设计:

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约包装纸。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与同伴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难点:

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

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不同包装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哪种包装方案最节约。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节约的环保意识、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六一儿童节要到了,这是淘气和笑笑为幼儿园的弟弟妹妹准备的礼物,漂亮吗?

生:漂亮!师:精美的包装纸为礼物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也给人带给美好的想像。那么作为包装纸除了要注重精美,还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呢?生:节约、美观。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包装中的一个学问:怎样节约包装纸?板书课题:包装的学问——节约包装纸。

二、设计方案,动手实践活动一:一个长方体的包装。

ppt出示一个长方体。

生:不能,不知道长、宽、高。

师:要求这个长方体的包装纸与这个长方体的什么知识有关?

成果预设:包装纸是包在长方体的表面,所以求包装纸的大小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必须知道长、宽、高。

师:好,现在给出了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是多少?

ppt出示数据。学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成果预设:(1)、长方体的包装纸应该比它的表面积大一些。(2)、如果不计接口处的面积,这一个长方体需要的包装纸就等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好的。

活动二:两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

两个长方体该怎样包?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生:一个需要310cm2,两个就是需要620cm2。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生:可以合起来包装,就不是620cm2了。师: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620cm2包装纸呢?生:有的面重合起来了。

师:重合的面在包装时需要用包装纸包装吗?生:不需要。

师:可以怎样包装呢?会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摆一摆。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请同桌用自己手中的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包装两。

个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并在练习纸表格上记录方法及相关数据。

学生同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成果?请学生上台实物展示摆放的方法。

师:你摆成的这个新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呢?成果预设:(1)、长是1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110厘米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名展示。

成果预设:(2)、长是2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5厘米。

(3)、长是10厘米,宽是14厘米,高是5厘米。

还有可能会出现:(4)长是14厘米,宽是10厘米,高是5厘米(王老师,这里是出现把较长的边做长了,该怎么说这句话?)。

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

师:为了研究方便,老师把这三种包装方法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生:重合的面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生:两个最大的面。

师:第一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

生:因为重合的面积越大,减少的面积也就越大,那么表面积就越小。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

预设学生回答:(1)、可以根据组合后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直接计算出表面。

积;(2)、也可以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生: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外两种的表面积。

(生计算。)。

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生:一致。

师: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吗?生:让最大的面重合最节约包装纸。

师谈话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自己的想法,但殊途同归,两种方法都验证出我们的猜想完全正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课件演示)两个长方体的包装方案共有3种,其中大面重合最节约包装纸,小面重合最浪费包装纸。

活动三:3个长方体的包装。

师:3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怎样包装?有几种包装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两个长方体的包装先猜想,再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师:请小组代表展示包装的方法。(学生上讲台展示。)。

成果预设: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3种不同的包装方法:(1)、4个大面重合;(2)、4个中面重合;(3)、4个小面重合,教师随机用课件展示这3种不同的包装方法。

生:第一种最节约包装纸。因为3种方法都重合4个面,而大面重合的方法减少4个大面的面积,这样剩余的面积就越小,就越节约包装纸。

师:我们从包装两盒到包装三盒,你有什么发现?

三、打破定势,加深理解活动一:4个长方体的包装。

师:是不是任意四个相同的长方体盒子包装在一起都是6个大面重合最节省包装纸?

生:(1)、是;(2)、不是。

师:请同学们继续在小组内探究四个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按要求完成表格。(生小组合作)。

预设成果:(1)、长是1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20厘米。

(2)、长是4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5厘米。

师:不用计算,先猜测一下,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省包装纸。为什么?生:(1)、第一种最节约包装纸,因为重合的面的面积越大,露出的表面积就越小,就越节约包装纸。

(2)、第四中最节约包装纸。因为包装时,我们既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

师:到底哪一种最节约包装纸呢?怎么样来验证呢?生:计算。

师:好的,快速计算。生:(1)、820平方厘米;

(2)、760平方厘米;生说师板书。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4个大面和4个中面重合”表面积最小,最节约包装纸。

生:观察后答长宽高之和小的表面积就小。如果孩子们发现不了,便引导为:看一看它们的长宽高的和,有什么规律呢?生:观察后答长宽高之和小的表面积就小。

(2)、52厘米。

(3)、43厘米。

(4)、34厘米。

(5)、37厘米(6)、39厘米。

生说师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并验证了什么?

生:观察后回答长宽高越接近,越接近差距就越小,表面积就越小。

师:你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孩子,在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新长方体的长宽高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越小,表面积就越小,越节省包装纸。

如果孩子们发现不了,便引导为:看一看它们每一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有什么规律?

生:新长方体的长宽高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越小,表面积就越小,越节省包装纸。

生:总结三个结论。师出示课件。

师:包装时我们要注意节约包装材料,下面就有一则关于包装的专利。课件出示:

师:哪位孩子用洪亮的声音大声的读给大家听呢?

节约型香烟外包装。

装把这十个小盒体严密包装起来,形成一个接近于正方体的包装形状。从而减少外包装的使用面积,它比现行传统的长条型长方体外包装节约21%以上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的包装方法在提倡环保,节约资源的现社会有着很强的实用意义。

师生共同阅读这段内容,引导体会节约型香烟外包装为什么节约包装材料,体会传统的长条型包装方法的意图,体会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区别。

师:包装时不仅要考虑节约,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课件分别出示几幅图片,学生依次观察,再指名回答。)(便于运输、美观、便于携带、广告效果等)大家考虑的很全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深入的研究一下关于包装的学问。

五、总结回顾,梳理经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请说一说。(指名回答)师:最后老师还安排了一个课后小活动:和家长一起到超市中调查一下,看看哪种商品的包装不节约包装纸,思考: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包装呢?然后为它设计一个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课件出示活动内容。)。

师:看来包装这个问题,学问还真的是不少啊,所以我们说生活离不开数学,希望同学们学好数学更好地应用与生活。适当的包装是对自身的有效补充。但没有充实的内在素养,包装只能徒有其表。让我们每个人都用智慧和勇气包装自己!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八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的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

为了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作者在行文时注意应用复句来提高表达效果。例如:“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这里不但有对一般情况的分析,而且有对特殊情况的认识。又例如:“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里采用递进复句,利用“消极”“积极”两个词点明了两个分论点之间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为了增强语言的严密性,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例如作者在行文中多次用到“一切”,每次的表达效果都不同。“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强调了怀疑精神是做任何学问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概莫能外。“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强调了因怀疑而引起的追问对排除所有虚妄的重要作用。“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强调了由疑而问,由疑问而求解对所有学问的发展都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3.把握重点:

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是根据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引用古人的名言作论点,说明这一观点并非己见,早在几百年前的古人就认识到怀疑是治学的重要条件,既简洁有力,又显示了坚实的根基。同时,开头引用名言作论点,也是一种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按治学的过程分两步进行论证。首先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为了论证这一点,作者先按从一种传说到对一本书、一种学问的顺序来阐释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接着具体解释其原因:“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之后,学问才会成为自己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会起来”到“评判”到“修正”的顺序证明怀疑能带动治学过程的一个个环节。

4.攻克难点: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多样,增强了的说服力。不只开头引用古代大学问家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立论的基础,而且中间又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至理名言来证明“学则须疑”。强调“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很有说服力。与此同时,还选用了传说“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作论据。这两个论据一是它们确是“传说”;二是它们各有代表性。“三皇五帝”代表了社会科学方面的传说,“腐草为萤”代表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传说,证明了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并且就这两方面进行了追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借鉴。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实为证,非常有说服力。不但有具体事例,还有概括事实:“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所有的论据都紧紧围绕“学则须疑”这个中心论点,点面结合,论证有力。

5.质询疑点:

文中事实与道理论据的使用,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1)事实论据。

如:“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作用:以戴震不断质疑这一具体的事实论据,说明前文的看法: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进而支持的中心论点。

(2)道理论据。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作用:以讲道理的方式告诉读者,懒惰、无疑不能治学,怀疑是发展学问的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怀疑的重要性。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4]。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二十

【抛砖引玉】。

1.本文题目“怀疑与学问”是关系性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也即怀疑是学问的必要条件。

2.理解文章的结构。

3.这一类议论文,道理浅置易懂,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老师加以引导。

【指点迷津】。

1.本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通过典型的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所引三例分别从不同侧面证明了论点,很有特色。

第1个例子:“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早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鼻祖,史书有载,相沿承袭,有口皆碑。这样的人物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然而作者却以史学家特有的洞察力审慎辨析史料,竟发现诸多疑点:如三皇、五帝究系何人?史书记载有别,孰是孰非?通过这个例子、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是重大的历史事实也有可能记载失误。由此作者提出的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也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1/8123456下一页尾页。

第3个例子:“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棗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就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戴震幼时提出的问题似乎有些幼稚,但又切中肯綮,引人深思。戴震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多有建树,终成一代宗师。戴震的成功经历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作者从历史、生活、学术三方面举例,充分证明了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是通过对事理的分析论证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文中两处运用了这种方法:第1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先从正面分析,指出人们必须经过由疑到思,由思到辨的过程,才能获得真知。接着又引用孟子的'话从反面阐释,指出一味信书,唯书是从,科学就永远不能进步。正反对比分析,使读者认识到怀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第2处:“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这一段分析,作者先从反面入手,阐述不动脑筋的危害棗不动脑筋永远不能治学。危害之大令人警惕。一旦我们打消懒惰思想情绪,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我们就会由无疑到有疑,由有疑到求解,有求解就会有新说,学术就会有发展,有进步。一经作者分析,孰是孰非,读者就清楚了。

2.弄清论证的层次(课文训练重点二)。

本文共6个自然段,1、2段通过引用材料提出论点,3、4、5段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辨伪去妄的重要步骤,第6段则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条件。一正一反,论述的层次十分清楚。

3.理解过渡句的作用(课文训练重点,帮助完成揣摩·运用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077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