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产生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写读后感时,可以用举例和引用书中的片段来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以下是一些引人思考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对书籍背后深层次的意义的思考。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一
这是本书是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菲莉帕·皮尔斯一部幻想作品。主角汤姆﹒朗格和他同龄的男孩子们一样,淘气、勇敢而倔强,总是喜欢问大人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他本打算和他的兄弟彼得一起开开心心地玩一个假期,可是彼得患上了麻疹,汤姆不得不去姨妈家躲避麻疹。汤姆真的很恼火,好好的一个假期就这样被破坏了。
格温姨妈带着汤姆来到了公寓大堂,当时正好一点,可在一旁的“老爷钟”却敲了五下,“哦,它总是敲一些不准确的钟点。”格温姨妈有些懊恼,但是她看出了汤姆对那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提醒他,这是楼上巴塞洛缪老太太的,她对它看得可紧了。汤姆只好暂时打消了想打开这个“老爷钟”的念头。
一天深夜,“老爷钟”竟然敲了十三下!这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汤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汤姆家平日放着垃圾桶的后院突然变成了一个神秘的花园。
在这个花园里,汤姆没有脚印,也没有影子,还能穿墙而过,所有的人都看不见他,唯有一个叫“海蒂”的可爱女孩能看见他,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不知不觉中,他们都在一点一点的.成长。
随后,一切奇怪的事情接连发生,时间忽前忽后,一会儿冬季,一会儿夏季……汤姆每次见到海蒂,她的样子前后起码相差十年。
暑假过去了,汤姆要走了,尽管他不太高兴。临走前,他紧紧地拥抱了巴塞洛缪老太太,哽咽着对她说:“再见了,海蒂,再见了,海蒂·巴塞洛缪……”其实汤姆早就知道了巴塞洛缪老太太就是变老了的海蒂。汤姆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然而,当我们渐渐从一粒种子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时,却发现那曾经最原始、最纯粹的温暖已离我们远去。但是,这本书却像冬日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我坚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会保留住那最初的美好,会让人们日渐冰冷的心渐渐地感受人世间最温暖的人性。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二
鲁西迪用博多和括号制造了中国作家所排斥的不克制,或者说反克制。他把君特·格拉斯马尔克斯化,没有《铁皮鼓》孩子视角天真讲述二战的张力,也没有《百年孤独》的决绝果敢汪洋恣肆;但他用印度神话来解释魔幻现实,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细致的大开大合:所有的细节在历史快节奏粗线条的描述里勾连得十分准确(马尔克斯放弃了这一点),挑战读者的记忆力,只有一次阿赫穆德·西奈喝的是杜松子酒而非威士忌。
鲁西迪并没有像奈保尔那样不断变换叙事距离,而始终用同样的回忆姿态跳跃时空、拉开较远的距离宏观叙事,哪怕细节也是这样。换孩子事件脱离了前文鼻子和预言的伏笔,逻辑不清,怀疑是作家临时起意,后面阿尔法和欧米伽还有萨里姆对湿婆的心理呼应得很好。
全书贯穿三组自造词:蛇梯、乐观病、主动-表面义和被动-比喻义。乐观病很有意思,不仅指反印巴分裂组织和mcc的理想主义,后面反的印度人也是乐观病,可见是指一切的政治团体和群众运动,符合萨里姆反对湿婆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想。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三
读《午夜之子》,除了《百年孤独》,还会想起《尘埃落定》。
现实主义+魔幻色彩,发酵出的魔幻现实主义,给马尔克斯、鲁西迪、阿来们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无论人话还是鬼话,其实都是心里话。
电影《午夜之子》海报,人世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何时出生,你都可能成为“午夜之子”;无论何地出生,你都可能登上孤独的祭坛。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四
读了《想北平》,感到了写作的另一种境界,这篇文章是我明白了,写作,有时并不需要风花雪月华丽的文字,这些谁都会写。也不能写的毫无内容,使文章太空虚,所以只要有真情实感就够了。在《望北平》中,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太华丽的修辞,也没什么优美的语句,只是朴实的通俗的文字,但是,朴实不代表着空虚,里面有内容,包含了老舍老爷爷对北平的喜爱,他竟在文章里直接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就直接的表达了对北平的喜爱。
老舍老爷爷还在文中提到。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老舍老爷爷的“想”,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心中最美的景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可见老舍老爷爷深深的爱着这地方。老舍老爷爷还说: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从这可以看出老舍老爷爷对北平的喜爱胜过国外。“象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时老舍老爷爷的原话,看来,他真的想念北平。
——题记。
幻化成千言万语堵在喉头,然而在这千言万语中,却没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他汹涌澎湃的情感。
他恨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拂袖,便勾勒出半个盛唐;他只能借自己对母亲的爱类比对北平的爱,他只能用平凡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却不知,当他的文字在许多人面前铺展开来,已经震撼了不知多少心灵。
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从美国运来的橘子算什么?还不是娇嫩地包着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华贵?可笑——这些“贵妇人”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与自然!
然而思念是会呼吸的痛,当老舍慢慢拉回思绪,发现他呼吸的每一口气息,已不再属于他眷恋的家乡;他踏上的每一方土地,已不再触动内心的柔软;他所深爱着的北平,正处于危机之中!
可是,面对着一切,他却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他落泪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是一个爱国者在牵挂自己遥远的家乡,这是一个巨大悲魂的战栗,这是老舍,在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思念北平……想已不再是想,是缠绵,是牵绊,是撕心裂肺的痛!
初读此文,讶然,一代大家老舍何以有这种不知所云的文章。什么想写又不敢写云耳,心中惘然,便耐着性子品读。文章着笔切入之处皆是些微小之物,较之于北平,实在是难以突出其特点,且最后那“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北平啊”似乎结束得太突然,仓促以及不够富于哲理或有文采。这篇简陋的作品能登上课本,当时,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此文宜细读,慢读,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深深的眷恋。它的语句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更没有虚伪。朴实的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想”。一幕一幕的场景的回忆,一点一点景物的衔接,把一个几年都说不完,道不尽的北平从另一个角度说得淋漓尽致。
作者没有去刻画北平的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重述北平的沉重历史和如烟往事——这些北平的标志,而是从每个城市都有的平凡中娓娓道来,感悟出它的不凡。这个北平,似离我们很近,似我们无比熟悉,但却又有种说不出的特别。
重读郭敬明和余秋雨的文章,不知为何,总想用笔把其中的废话删除,但转念一想,若是一句句找,那可读的岂不是没有了吗?有人说,写文章不在于长,在于没有废话,修改文章,就应把文章中的废话删去,最后达到文内没有一句能够舍去的。这点我是深深的认同。记得一次。
作文。
想起老师说的要用排比句来写事例便写了三行不知所云的事例排比句但最后此句却被人划起认为精彩真令人哭笑不得啊。
听老师说,《想北平》已被老舍多次修改,才达到如此这般的真切自然的效果,实在是佩服。文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句子,其实它们中是别有蕴含,是更口语,更自然而来抒发一位北平人对北平的爱。此文真的宜慢读,如此之后,方能体会最后一句的情深,连我这样一个对北平不甚了解的人,也有些鼻子发酸。
散文。
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读后感《想北平读后感》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
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五
要说起来,我和老舍的这篇《想北平》还真的是很有缘分呢。在拿到语文书之前,我就已经读过这篇文章了,并且,也的的确确是在一种想念家乡的感情下读的。
本来,我也是真的决定要离开北京了,尽管心里是那么的痛苦。毕竟我所经历的生命都是在这个城市度过的。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一切熟悉之物都在这儿。因为我孤陋寡闻,所以,我真的不知道北京之外的天是什么样,也从不去想它。更没有想过离开家会是什么感觉。
我以为自己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我也以为外面的世界和北京没有什么区别。我更以为自己不会想家。
也许,是我的能力太差了吧。总之,一到那个地方,我马上就发现,原来一切根本就不是我所以为的那么回事。
怎么曾经天天相见的好朋友现在就天各一方了呢?
怎么原本无比熟悉的路上的风景现在就突然变了个样呢?
怎么同样的是在生活着,现在却突然变了个滋味呢?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读到了老舍的《想北平》。老舍所感悟的北平和我所感受的北京,很多事物并不相同。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却没怎么见过北京人在自家里种的蔬菜,也没怎么见过北京带霜的玉李。更可笑的是,我连北山和西山都没到过。但是从他的文章,我却能很亲切地感受到那股子滋味!
还好,他提到的北京的胡同我是没少见过的,牌楼也常见,离家不远的小西天就有个牌楼,以往每周都见得到。虽然他文章里有的东西我见过,有的我没见过,可是一闭上眼,我就能真真切切的见到那景儿,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想北平》这整篇文章里最使我感动的就是最后一段了。要说它的语言,并不华丽,句式也不特别。读着却让我深有所触,可能是因为我身在异乡吧。正是这两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所有身处异乡的北京人的内心所感。当初读到这里时,我的眼泪真的是快要落下来了。不离开家乡,真是不知道思乡的感觉。
我也是深深的,爱着北京啊……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六
读完此书时,首先冲入脑海的便是一个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迟来的正义还算正义吗?在这本书中,我认为不是。因为施暴者并没有在当时的社会体制和社会状况下得到他应有的惩罚,即便其终究免不了去世。
感谢保罗·法兰奇通过翻阅大量档案,为读者完整还原了案件发生的前后经过,让这个案件在过了70余年之后以完整的样貌呈现在国内外读者面前。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了解正义和真理所在。以及一位老父亲为失去爱女所做的种种努力和苦楚。
如史景迁所说,《午夜北平》既是一个侦探故事,又是一部社会史,它反映了民国时期最特殊的那几年中北平甚至是全中国所处的社会样貌和状态。
这个在地域上被形容为腐败堕落的“恶土”,在“恶土”上所发生的帕梅拉案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英帝国和中国在司法体系方面的“恶土”。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七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是主角,讲述了前英国外交官之女在夜晚被残忍杀害并抛尸于北平东便门城墙下的故事。下册相当于是增补广记,极粗略地介绍了下故事里出现过的某些人物的来历及结局。
两册在手,看起来就...一点也不厚。翻开版权页看了下,全文总共才20余万字。如果不是使用了排版手段—加宽加高了字间距和行间距—那么书将会更加薄。大概只有这样人为让书籍显得"饱满"才能配得上如此高的出版价。(当然最后书籍实际出售价会便宜些这我知道)。
本书是企鹅出版集团授权给甲骨文出品的,所以书上有企鹅标志,不过我对这个企鹅不感冒,感觉和图客走一个路子的—偏讲故事。在我心里,甲骨文不是一个故事系列书籍。如果不是甲骨文出品,我肯定不会买这本书。
本书自称是非虚构小说,读完后我去翻了维基百科关于这件谋杀案的词条。然后我发现本案并没有定论,作者给出的牙医是凶手的结论基于死者父亲自己的调查探索—而这些在本书发表后被牙医的后人提出了一些破绽。客观来说,一切尚不能盖棺定论。
作者讲故事的水平无疑是一流的,抛开主线故事不说,作者笔下所描绘的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恶土"也让我大开眼界。哇,原来这个世界曾经是这样的。
再来北京,我终于有目的地了。我要去板桥胡同和狐狸塔看看。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八
北平,这是一座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不计其数的首都,但是对于老舍先生来说,北平却只不过是自己的故乡而已。对故乡故土的爱,“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老舍先生常年在国外,当说到北平,他心中的那份悄悄积藏的爱被慢慢唤醒,逐渐延展开来。
幻化成千言万语堵在喉头,然而在这千言万语中,却没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他汹涌澎湃的情感。
他恨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拂袖,便勾勒出半个盛唐;他只能借自己对母亲的爱类比对北平的爱,他只能用平凡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却不知,当他的文字在许多人面前铺展开来,已经震撼了不知多少心灵。
作者老舍先生在北平生活了几十年,他体会到北平的热闹,也感受到北平的安静,北平有作者几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从城市的平凡中娓娓道来,感悟出它的不凡。这个北平,似离我们很近,似我们无比熟悉,但却又有种说不出的特别的眷恋。
然而思念是会呼吸的痛,当老舍慢慢拉回思绪,发现他呼吸的每一口气息,已不再属于他眷恋的家乡;他踏上的每一方土地,已不再触动内心的柔软;他所深爱着的北平,正处于危机之中!
想已不再是想,是缠绵,是牵绊,是撕心裂肺的痛!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九
断断续续读了两周,终于读完了《北平无战事》这部小说。之所以没有一口气读完,不是因为小说不够精彩、不够引人入胜,恰恰相反,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值得深思的文学作品。每每读到精妙之处,总是让我掩卷沉思。
小说取材于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内贪腐横行,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小说的主要人物隶属于三个阵营。它的魅力在于真实,读来“民国风”扑面而来,人物立体丰满,读其言行而知其风骨。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东西太多太多,无论是他的故事张力,还是文化底蕴,抑或是人物的塑造。在这里,我想谈谈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
方孟敖是小说的男主人公,出场于军事法庭的审判现场,甫一出场便显示出他性格中自由不羁的一面——向国民党法庭上审判的共产党地下党员敬礼致敬。这是一个充满侠气的英雄,他无视国民党的命令,为保护百姓下令不轰炸开封;他查贪腐、开仓放粮,解北平学生一时之危;他抽雪茄、喝洋酒,桀骜不驯,快意恩仇。这个人物是赤子般的,被卷入时代的斗争中,为自己的追求而奉献,甚至最终随国民党飞往台湾,看不到自己理想中的新中国。但他又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故事的最后,方孟敖向何孝钰背诵了梁经纶标注在《唐吉坷德》里的话:“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等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即将到来。”
梁经纶是小说里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背负着双重间谍身份的他,表面上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燕大经济学教授,实则是国民党铁血救国会安排在北平地下党的间谍。他的信仰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蒋经国,他是个军人,却有着浓浓的文人气质,其革命路程充满着孤独与随时献身的悲壮。面对知己何孝钰,他说“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从他接受了蒋经国的帮助与安排后,就下定决心以一切回报他,哪怕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在孤独的黑暗里龃龉前行。而当徐铁英在他面前残忍杀害了崇拜他的谢木兰、杀害了其他共产党地下党员时,他牺牲自我的救国之梦碎了。这个曾经在日出时分为心爱的女人描述新中国的样子的文人战士,远赴美国做学问是他最好的归宿。“新的中国该是个什么样子?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致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在我看来,曾可达是国民党官员中一个正直又迂腐的人。他读《曾文正公集》,以曾国藩自比,行事处处模仿着自己心中的贤者。与学生一起骑自行车出行,吃穿用度十分简朴,坚信着非黑即白的观念。蒋经国是他的神明、是他全心全意的信仰,但他只是蒋经国的一颗棋子。因此,当币制改革失败,被蒋经国放弃时,只有死亡才是他的归宿。这是个生不逢时的愚忠者。
读罢《北平》,我不禁被北平地下党员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感动,被北平学生在发粮现场集体背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感动,被舍身为国的英雄所感动,也为在乱世中拼命想保全自己家人的英雄所感动。它带给我的,除了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感悟之外,更多的,则是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希望我不负这三年的光阴。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十
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前前后后已读了不下二十遍吧。感谢老舍先生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叙着他的北平,袒露着他对北平“与我的心灵向黏合”的浓浓深情。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本能的思索文中的表现手法以及我当如何学习。
任何一篇阅读文本其实都是一篇富有分析和借鉴价值的学习媒介。《想北平》这篇文章给人印象最深刻之处、同时也是本文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上面所说的:用平时质朴的表现手法袒露着他对故园北平的一腔深情。如何分析和借鉴文章的精彩之处呢?我想着有一个方法—论问题:没有任何问题意识,没有任何真切现实意义的分析和借鉴没有生命、没有生存土壤。支离破碎、干巴巴的解读之后学习者言语生命的所渴望的表现手法依旧在空中漂泊。
那么如何才能使得学习主体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文本产生真切的意义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自己尝试就这一文学话题结合自身情形开始自己的写作体验。这样一方面必然产生如何写的困境,有了困境就有了学习的真切需要,因而会对文本产生意义学习;另一方面文本的示范性为自我写作提供了比较和学习借鉴的范本。这样即是学习文本的方法,也是写作乃至文学学习的方法。
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种淡淡的感觉。心里想就这样一篇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语言上都这般平淡的文章还能选入教材让千万人学习借鉴,真不可理解。之后又陆陆续续读了很多遍,对文章的认识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我几乎是怀着仰视的姿态来学习欣赏这篇优秀散文。
我起初的阅读困境和之后认识的质变其实间接说明这篇文章的过人精彩之处,还是上面所说的,平淡之中蕴真情。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十一
《想北平》课堂实录授课教师:张晓丽时间:5月12日一,导入北平是个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帝王之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令他如此挂念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子。二,师:首先由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个角落。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生:第四节到第六节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师:对,就是接近自然。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师:讲的很有道理(.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1)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请提出来(2)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请对文章的一些手法作出评注(学生大声朗读)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点谈谈你们的感受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师:那么同样在第二节中“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引导:想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师:你的思维很活跃。这段历史也就是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的历史。从能折射出北平历史沧桑的那些名胜看出。所以,作者讲到了什刹海、玉泉山~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生:同意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生: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生: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师:你一针见血。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学生:满意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多次在前面提到过“我说不出”但后面又不绝如缕的说了出来,两者矛盾吗?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四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学生齐读,投影打出)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其实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五,课堂练习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
想北平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十二
《汤姆的午夜花园》,一听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好奇。午夜花园?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答案就在书里吧!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汤姆的午夜花园》这本书。老爷钟敲十三下?汤姆可以穿墙?满是垃圾的后院变成夏日花园?……一件件离奇的事情,把我吸引住了。
这本书是一个经典,里面写的东西让我的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该怎样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十三
都说这部电视剧精彩,于是不舍昼夜把53集看完了。实话说,看连续剧太伤身体,有三个晚上我看到凌晨5点,第二天啥也不能做,到了晚上又欲罢不能。看完后发誓,再也不看连续剧了。
首先的看点是集中了当今的大腕,刘烨、陈宝国、焦晃、倪大红、王庆祥、程煜、廖凡、董勇、沈佳妮、祖峰等等,应该说,个个不同凡响,如果没有出彩,也是受到剧本的限制,比如陈宝国饰演的警察局长,戏份不算最多。
最喜欢的演员,当属祖峰。在《潜伏》里演李涯,给人印象深刻。这一次不负众望,将中央银行北平分行金库副主任崔中石演活了,一个沉稳,神秘,忍辱负重的中共地下党员形象,被他演绎得栩栩如生。遗憾的是崔中石很早就被编剧编得牺牲了,即使这样,给我的印象还是最深,挥之不去。说些题外的话,女人最欣赏这种男人,不张狂,不高调,有内涵。剧中的崔中石夫人也演得好,看到他的两个可爱的孩子,想起为了革命事业,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让人感叹不已。
其次精彩的应该是程煜饰演的马汉山,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副主任,也是北平市民政局长。程煜演过不少电视剧,先前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悬崖》,在《北平无战事》这部剧里,他的表演太精彩了!一招一式都是戏,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派演员。看着剧情,总觉得有影射文强的感觉。
廖凡饰演的梁经纶,是一个学者的身份,同时又是国民党地下工作者。剧中并没有把他脸谱化,而是将他的无私,他的情感,他的矛盾,都一览无余地展示给观众,形象可信可叹。
倪大红饰演的谢培东,不知是剧中人物的命运打动了我,还是演员的演技让我感动,也许参半有之。他那种不动声色的表演,和祖峰有异曲同工之处。完全同意对他黄金配角的评价。
还有几个配角演员,演得很不错,比如孙之鸿饰演的孙朝忠,王劲松饰演的王蒲忱,陈丽娜饰演的程小云,王凯饰演的方孟韦,都有独到的演绎,将剧情衬托到一定的高度。我相信日后这些演员一定会有更多熠熠闪光的时机。(陈丽娜演过《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女儿)。
比较差强人意的,一是主角刘烨,演技没有突破,和过去的角色相重叠,令人遗憾。还有两个女性人物,沈佳妮饰演的何孝钰,姜瑞佳饰演的谢木兰,一是编剧的不足,给的戏份牵强,剧情简单粗糙,演员的演技也让人摇头,不然就是表情单板,不然就是故作天真,真不如剪掉。
《北平无战事》昊昊然拍了53集,集集揪住人心,每一场戏都让观众在高潮中找到快感,却没有落入男欢女爱的窠臼,这也是编剧难能可贵之处。剧情是主线是反腐,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那些人性的堕落,扭曲和肮脏,从古说到今,意味深长。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十四
读了《想北平》,感到了写作的另一种境界,这篇文章是我明白了,写作,有时并不需要风花雪月华丽的文字,这些谁都会写。也不能写的毫无内容,使文章太空虚,所以只要有真情实感就够了。在《望北平》中,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太华丽的修辞,也没什么优美的语句,只是朴实的通俗的文字,但是,朴实不代表着空虚,里面有内容,包含了老舍老爷爷对北平的喜爱,他竟在文章里直接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就直接的表达了对北平的喜爱。
老舍老爷爷还在文中提到。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老舍老爷爷的“想”,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心中最美的景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可见老舍老爷爷深深的爱着这地方。老舍老爷爷还说: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从这可以看出老舍老爷爷对北平的喜爱胜过国外。“象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时老舍老爷爷的原话,看来,他真的想念北平。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十五
《汤姆的午夜花园》这一听就是一个奇怪的名字。为什么叫它午夜花园?这个花园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午夜花园发生了哪些奇怪的事?这几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非常期待的打开了这本书。
一天深夜,楼下的古董大钟竟敲了十三下。这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汤姆家平日里放着垃圾桶的后院突然变成了一个神秘的夏日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汤姆没有脚印也没有影子,还能穿墙而过。在这个午夜花园里,奇怪的是:汤姆可以看见别人,但别人却看不见他,唯独只有那位父母双亡的`小姑娘海蒂看得见他…随后,一切奇怪的事情接连发生了:时间忽前忽后;季节忽然夏季忽然冬季;人也忽大忽小…令人迷惑的是:无论汤姆在花园里游荡多长时间,但他每次回到自己的床上,都发现时间比他离开时只过去了几分钟。出人意料的是那位陪汤姆在午夜一起玩耍、一起去遥远的城里溜冰,还一起去树上建小屋的小女孩竟然就是那位特别讨厌孩子的女房东!
我最喜欢的就是书中的那位主人公——汤姆,我也幻想过有一个神秘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没有时间、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我是这个花园的主人,这里有我的好朋友,这里有我们所以狂野的幻想。
书中的汤姆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小男孩,他和海蒂一起在树上搭房子,那根裂了缝的树枝在海蒂的小身体刚压下去时断开了。海蒂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已经昏过去了,在围裙挨着她额头的地方,有鲜血慢慢地渗透布料。汤姆被眼前的事情吓得昏头昏脑,汤姆非常伤心,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哭的喘不过气来。他非常担心海蒂的病情,对海蒂的担忧还是超过了他为自己的担心。这就是他,一个宁愿自己受伤也要保护好朋友的一个人,他就是——汤姆。
在这个冬天,汤姆温暖了我的心灵,他教会了我很多事情,教会了我时间、教会了我友谊、教会了我这个世界!
午夜北平读后感篇十六
“世人皆苦,无人不冤”——这微信读书的一位书友对《大明王朝1566》书评的一句话。看完了《北平无战事》,我又想到这句话。这句话就是对这部剧最好的总结。所以我把它拿过来,作为我这个书评兼影评的开头。
同为刘和平的作品,《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无战事》两部作品时隔7年。老实说,这部剧在整体上可能比不上大明王朝,毕竟那是一部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占有相当地位的一部作品,也是反腐剧的巅峰之作。然而这部剧最大的特点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远,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说它陌生是因为这段历史纠葛着党派之争、时代巨变、意识形态的障碍,故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脉络,甚至比不上对于明清、对于唐宋的了解——毕竟这是关于前朝的历史。
然而这段历史又是对我们很重要的,从封建帝制到共和国,这是怎样的历史巨变;是什么让一个以“三民主义”为立党立国理念的政权走向末路,是什么让历史最终选择的共产党,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习惯以“本朝”视角看待这段历史,这部剧难能可贵的换了一个角度,站在国民党的角度,甚至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结论不同。换了更独立的角度,让我们得以更客观去回顾这段历史。
有人说这部剧最大贡献是,尊重了观众的智商,让我们知道了共产党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会犯错误,也会挨批评,也有臭毛病;国民党也不全是坏蛋,也有有理想的人,也有忠诚的人,也有为国为民的人;国共之间,也不是敌人支持就是我反对的,也有合作,也有智斗;也不是为了革命牺牲就是对的;共产党和国民党也是能选择的。这样的选择,这样的讲述才是可信的,才能获得观众真正的认同。
在这部剧中,党派、主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民生、是民意!这就一种务实精神,这就是胡适先生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的思想内涵。剧中方孟敖、方步亭、何其沧以及后期的梁经伦,都对党派、对主义非常的漠然,他们关注是具体的人,是具体的问题。最后梁经伦回答是自己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时候,他说他是燕大教授!这不是诡辩,这不是双重间谍的掩饰,他是真诚的。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务实,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是要救万民于水火!这才是所有党派、思想、主义的终极奥义。在此之外,所有都是形式问题,都是利益/权力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主义、党派、信仰、宗教的根源都是一种思想,其本源没有一种是生来邪恶的。但最终走势和结局却大相径庭,最后这些都会变得面目全非。比如当初的佛教,古代的禅宗,现代的佛教,估计让释迦摩尼自己认都认不出来。同样的后面的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列主义的走势跟马克思自己的初衷也是大相径庭的。就说三民主义吧,当初提出三民主义的孙中山先生,解决的也是民生、民权、民主问题,可最后的实践却是“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占据着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三亿农民没有饭吃。城市的资产掌握在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手里”。这就是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反差,最后得以实现分田到户的却是国民党的对手——共产党。也就是这个改变,让共产党拥有一亿三千万的拥护者和上百万之巨的军事力量,让战争的天平瞬间发生逆转,并最终在那个空前绝后的历史抉择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胜利者后共产党,选择的却是苏式计划经济,选择是集体公社,把土地收为国有;人民再次失去了土地的主导权,土地再次成为政府所有。从分田到户到集体公社,到土地承包走过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促成最终改变的却是那场空前绝后的民族浩劫,那场浩劫彻底捣碎了苏式计划经济,造成了社会经济的总崩溃,才不得已让管制经济最终走向消亡。让市场决定经济,让自由经济获得出路,让民众真正获得土地和自主权。打破了旧格局,才让中国拥有了繁荣的今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脱离党派、脱离主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讲,党派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那场历史抉择在历史洪流当中,也不过是一个浪花而已!
历史无新鲜,作为执政党,前朝殷鉴不远。“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历史不能这么循环下去。眼看前朝的灭亡,对于今天有着别样的意义。为什么作为执政党,手握各种资源,占据更大城市,具有强大智库,拥有巨大的财力却走向消亡?为何一个以三民主义立党的政权,被另一个党派还施彼身,这个星宿大法是如何实现的?前文所说,国共之争争得就是民意和民生。建丰同志和恩来先生都明白,他们都在努力。为什么建丰同志输了?因为有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所掣肘,因为这个不是王朝的王朝、不是帝国的帝国已经病入膏肓!一个腐败到底的官僚体系,一个被既得利益和官僚资本侵入中枢神经的政权焉能不败?这部剧让我们看到权贵们是多么的放肆、多么猖狂,多么的无法无天!他们可以不管人民死活,不管盟国的外交压力,不管上层威权和政治对手的反扑,利令智昏到不管不顾的吃掉最后一点肉!他们可以在战争期间搞走私,可以在暴乱期间克扣民食,可以顶着盟国外交压力下贪污盟国的援助!没有什么是不敢干、不能干,没有什么钱是不能挣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触角伸到帝国的首脑,伸到领袖的家庭!这就是权贵经济终极表现!这样的政党岂能不败、这样政权的岂能不亡!
只是可惜那么多的英雄才俊,可惜了那么多的学者,可惜那么多忠于国家、忠于领袖的仁人志士,可惜那么多理想主义者,可惜那么多可怜的民众,可惜那么多可爱的人!他们是有着领袖气概,能够运筹帷幄的建丰同志;忠实于三民主义,忠实于自己理想,为了理想可以牺牲自己,可以奉献一切的崔中石先生、梁经伦先生;忠诚于建峰的曾可达将军。这些都是英雄才俊,都是孤胆英雄!他们都是堂吉诃德,都在和命运抗争,都在和理想抗争!尽管最后结局不同,但都是勇士!
历史是人书写的,但很多人不会被写入历史!这是个忧伤的事情。个体在历史抉择面前都是渺小的。而渺小的个体所做的抗争却是伟大的。这是部理想主义的挽歌!很多观众都说为什么看这部剧,演员都那么严肃,都那么面无表情,我的回答还是开始那句话“世人皆苦,无人不冤”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7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