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休息法读后感(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3:57:15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实用20篇)
时间:2023-11-29 03:57:15     小编:纸韵

读后感是一个思考自己与书中人物和情节的共鸣与对比的过程。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进行全面的阅读和观察,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捕捉到作品的精髓和作者所想要传递的思想。其次,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思考和列提纲,确定好要表达的重点和主题。接下来,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排比、对比、例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表达力。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结构的完整和条理的清晰,使读后感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最后,写完读后感后,要进行反复校对和修改,确保文章的语法正确,用词准确并且表达清晰。只有如此,才能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一

今天学习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个要件》后,收获还是很多的`。

今天拜读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个要件》后,感觉颇有道理,更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些问题的源头,只有切实提高了效率,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相对显得轻松许多。

目前课堂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课前无预习 课后无作业 多么高境界的教学档次呀!而且还有铁一样的事例: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就是用这种方式使一个普通中学的实验班学生全部考入大学。在从初一到高三的6年大循环中,他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 第二、课前有预习 课后无作业 第三、课前有预习 课后有作业 。在自己的教学中,由于自己的低效,课后还是习惯性地布置家庭作业。我想,如果自己若能真正掌握课堂高效的真谛,是否有一天也可以大胆地说“我的班级从此不用学生写家庭作业了,还照样保证成绩不会下降。”呵,那真要看一位老师的真本事了,现在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梦想。

“是否让每个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的阐述对我启发更大。“堂堂清 人人清”也将是我今后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注意了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夯实知识点,但由于课堂教学策略不得力,多少也存在疏漏的现象,这些都将是我改正的重点。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二

在疲惫来临的时候,大多时候都会想去休息。但在这些疲惫之中,大脑感受到的疲惫,和身体感受到的劳累不太一样,这导致它们需要不同的休息方式。《高效休息法》这本书,就主要讨论了大脑的疲惫感如何生成,和每个人如何可以更好地休息,应对疲惫。

1.大脑疲惫感的生成机制。

大脑感知到的疲惫,分别来自两个方面:生理机制和社会因素。

生理机制上,大脑感知到的疲惫,很大程度上和我们身体的能耗机制有关。

在人体体重中,大脑的重量只占2%,但大脑的运作却需要耗用身体总能量的20%,这其中,有60%-80%的能量会被消耗在预设网络模式dmn上(dmn中包括了大脑结构中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皮层、楔前叶、顶叶顶下叶等多个部分)。

和其他一些身体器官不同,大脑中的dmn网络结构会自动运作。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身体已经停了下来在休息,但dmn网络模式仍然可以持续地在自动运动,这意味着,即使身体休息,大脑仍有可能无法获得充分休息,从而导致大脑处于长期疲惫,导致效率低下,“呆呆地坐上一整天,仍然会觉得累,”就是在这种模式下的反应。

除此之外,生理机制中,大脑疲惫感的传递方法也影响了我们对疲惫的感知。比方说,当大脑感觉疲惫时,它可以立刻将“累”的感觉传递给身体,从而让身体感觉累,这也就意味着,也许身体并没有觉得累,还可以继续,但大脑就直接告诉我们,“累了,该歇着了”,从而让人开始处于低效状态。

解释了生理机制后,除了生理因素,社会机制也在让大脑感觉疲惫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代社会中存在着浓浓的“成功”的诉求,这种社会背景下,外在的舆论和认知环境,会不断地要求人们去拼搏,不断的任务导向,推动在人在持续地高压中生活,这些要求,在大脑中,都会内化成某种对于未来或过去的想法,这些想法和这种缺乏休息安排的机制都会加剧疲惫的生成,并让其难以消解。

对于大脑疲惫的成因,《高效休息法》后面内容中的一句话对其做了很好的总结:“意识始终关注过去和未来,而不关注‘现在’和‘当前’”。无论是生理机制,还是社会机制,对于个人自身,其实都有一种“当下感”的缺失,生理机制上dmn网络思维弥漫,让人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休息;社会机制下,高压的拼搏社会,让人容易不停地需要担忧未来,或者因为当前的什么事情,后悔过去有什么未做,这些结合,都会让大脑感觉到疲惫。

那么,从这本书的角度,该如何处理和应对这种疲惫?作者讨论了一种主要的休息策略:正念。

2.应对疲惫的一种休息策略:正念。

对于“正念”,作者给了这样的定义,它是“通过冥想等方法促使大脑获得休息(的方式)的统称”;作者认为给出了正念这套冥想系统两个很重要的功用:(1)让大脑放松、休息;(2)帮助我们专注当下。

谷歌和其他一些硅谷企业将正念方法引入了公司实践,但他们用的定义稍有不同,谷歌的定义是“不做任何评价和判断,主动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经验上”,考虑后面的实践,写笔记的时候,我倾向谷歌给了更直接的概括。

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作者主要给出了七种方法,包括:正念呼吸法、动态冥想、压力呼吸化法、猴子思维”消除法、rain法、温柔的慈悲心和扫描全身法(这个方法是压力呼吸化法的全身版)。

这些方法大多数拥有着类似的脉络,在笔记中不一一列举,仅概括它们相同的主要步骤,和介绍里面相对不同的rain法。

好,先说一下有些不同的“rain”法,在自己的实际应用中,感觉这个方法的场景更为靠前。

作者提到“rain”法,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平息怒气、控制冲动和减肥戒烟等需要限制欲望的场合。这个方法,本身是由四个单词的缩写构成:recognize(认知),accept(接受),investigate(调查),non-identification(保持距离,不降其和自己连同)。

即认知情绪的存在;接受自己有这种情绪;了解情绪的来由和身体对它产生的反应;之后和情绪保持距离,不过多纠结在情绪之中,也不过多地把情绪和自己混合。

在实际应用中,比方说,遇到愤怒的时候,先意识到自己处在愤怒中,感受自己因为愤怒产生了什么变化,是呼吸急促、身体紧张,还是什么其他的反应;之后接受自己会有愤怒这样的情绪,和愤怒保持一些距离,不把愤怒时的状态和自己整体等同,而是考虑为什么会愤怒,或者借由思考,从愤怒中抽离。

对于这个方法,我倾向它的应用范围可以更广,重心可以用在识别更多情绪,或者识别更多欲望上。面对疲惫或其他情绪,比如悲伤、狂喜……的时候,“rain”一样也是生效的,可以先识别,觉察到自己拥有某种状态,再考虑具体的应对策略。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三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走进高效课堂》,让我又一次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下面我结合我的实际教学,谈一谈我的肤浅认识。

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这里的开放不仅是形式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更具难度的是心态上的开放。即:师亦生,生亦师,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最好定位,“教”与“学”无障碍的融会贯通是高效学习最强有力的保证。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适时点拨。点拨,也需有度。通过学生自学能理解的不点拨;通过自学不能理解,但通过查资料能理解的也不予讲解;通过查资料仍不理解的,如果通过小组讨论能理解的也不讲。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从而把学习的过程转变成探究的过程。让孩子体验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展示所学知识。学生在展示中可以各抒己见,或质疑,或纠错,或补充,或点评,百花齐放,张扬个性,燃放激情。既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让孩子享受到了尊重和成功。

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四

通过小说的形式讲述正念和脑科学的知识。发现外国人还挺喜欢这种方式,看过几本类似的,比如《狮子吃素的那一天》、《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钱德拉教授想做一个幸福的人》,都是用故事讲述心理学内容。

“正念”是最近几年经常听到的,之前以为就是冥想、打坐、瑜伽之类的,书中给的一个定义是“通过冥想等方法促使大脑获得休息的总称”,目的是使大脑获得高效休息,方法是“主动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经验上”。

作者从脑科学领域进行解释,杏仁核之类的其实我也记不住,基本的理解就是,大脑中经常浮现出的杂念是疲劳的主要原因,杂念来自过去和未来。体会一下,确实有这个感受,没事的时候,比如走路或做家务时候,会不自觉的想起过去,要是怎么怎么就好了,未来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哎呀好焦虑,疲劳感就来了,无所适从了。而抑制杂念让大脑休息就是正念冥想的基本原理。

提到冥想,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早上起床,坐在窗边闭眼打坐,而作者介绍的正念冥想不限于此,更有操作性。比如给呼吸贴标签,也就是一边呼吸一边从一数到十,循环。走路的时候,给脚步贴标签。都是比较初级好操作的正念训练。一天五分钟或者十分钟都可以,关键是每天坚持,最好固定同一时间和地点。

在数数的时候,思绪会不自觉的飘走,想东想西,在初级阶段是很正常的现象,飘走就拉回来,轻轻慢慢的拉回来。努力将意识集中到呼吸上,“呼吸是意识的锚。当风浪渐起时,只要锚在,船就不会飘走。”

脑科学研究显示,大脑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但再怎么可塑,也需要持续的训练才能产生变化,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正念训练法,可以尝试一下。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五

假期看了朱志明老师所著的《让数学课堂更高效》,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数学课往往给学生枯燥的感觉,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是在老师的强输硬灌下学习的,自己是真的热爱学习吗?还要打一个问号。现在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倡高效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本书就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会经常遇见的问题。通过看这本书让我学到很多关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要注重慎重的处理教材,精心选取学习材料、恰当运用教学策略都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达到高效课堂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以在教学中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无论是计算教学,还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老师们都十分青睐。对教材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果不采用似乎就谈不上是一节好课,即使教材中没有,也会绞尽脑汁地设法去运用,但审视和反思一些动手操作,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深刻。这是一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的教学片段,学生根据数学问题“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几个桃子?”得出了口算方法:40÷2=20(个),8÷2=4(个),20+4=24(个)后,教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每份是24根。用小棒代替桃子来分,学生很快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接着学生探索笔算方法,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学生所呈现的方法均为右边算式所示。为什么动手操作后,学生还是无法探索笔算的方法呢?根源在于,在案例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的操作结果是只能把口算的结果予以呈现,这样数与形严重分离的操作所建立的直观经验对学生笔算除法的建构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反而对笔算除法的探索起到了负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可以通过“请同学想想,怎样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口算的计算步骤?”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其操作要领,先摆出4捆小棒和零星的8根,第一步把4根小棒分成2份,每份是2捆,也可以说每份20根,第二步把剩下的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要思考小棒的呈现方式以及小棒的分与合等问题,做到了将摆小棒的操作与口算的算理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才是名副其实的数形结合,它既能为学生探索笔算除法提供经验,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方法和能力。可见,在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设计算时,万万不可为了操作而操作,我们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倡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和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有实际的意义,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我们还要时刻进行反思,避免认识误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六

学习,对于老师而言,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尽管现在我们的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较大,但学习的步伐不能停止。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要向40分钟要效率,其实对于老师更是如此。如何将每一个40分钟运用好,如何达成高效课堂,这对于我们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空余时间仔细拜读了于春祥老师撰写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收获良多。

全书分为“高效课堂大揭秘”、“课堂规律有几多”“课堂医案巧拾零”、“模式建构与重建”等十四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让我思考颇多。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其中于老师谈到学习快乐律:于老师认为生命舒展的过程,就是快乐体验的过程。给快乐一个机会,就得给展示一个机会;给展示一个机会,就得给自信一个机会;给自信一个机会,就得给预习一个机会。在这条规律上我自己深有感触,也收益颇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比其他考试类学科更多几分乐趣和实用性。所以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在重视考点的基础上,也会注意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在学习《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8单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先去预习课文,了解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工具等,在课前先将相关短语进行听写,让孩子们先掌握基本内容。课堂中,我将制作材料,工具都搬进了教室,让孩子们真正上了一堂“动手课”。一堂课后,孩子们们既掌握了单词短语,更直观学习并感受了教材的魅力。我还记得在初三毕业的最后一节课,我问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什么,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节课,甚至是成绩基础很差的孩子都还能记得这个单元的单词。从这一节课中,我真正理解了于老师所讲的学习快乐律,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参与课堂,这样的学习才会是快乐的课堂。

另外一个让我深思的规则就是“二八”教学律。于老师说到,教学的“二八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老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学”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就是教师的专利,所谓“兵教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的方法。这个规则特别适用于习题课当中,在上习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自己在演“独角戏”的感觉。因为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这些练习题他们早就已经掌握很好了;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有课堂注意力低下的问题,上习题课就更加严重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在习题课上,我会让孩子自己起来分析语法点;或是给程度较好的孩子分配任务,让他们来当“小先生”。这样一来,因为要起来讲解,程度低的孩子注意力提高了;程度好的孩子也有了新的挑战。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适用于高效课堂。在本书中第七章,于老师谈到了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关于点拨方面,于老师讲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高效课堂的生成。书中讲到,就生成而言可分为横向,纵向,系统三种形态。横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纵向侧重于深化,指向深刻;系统着眼于全局,指向结构。尽管有很大的中考压力,但我认为英语学习上,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孩子们应试的单词、短语和语法。这些对于孩子们以后未来的发展,其实微乎甚微。我们更应该教给他们中英文化的差异,英语语言的魅力,思想上的多元化。这些才能帮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好。

在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道路上,我也还有更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我能保持初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stayhungry,stayfoolish.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七

本书是久贺谷亮博士所著的正念心理疗法入门书。

全书分为3大部分:前言,“先睹为快”,和“正念时刻”。主要的正念疗法操作指导已经在开篇的“先睹为快”中都讲了,所以要了解本书的核心内容只要看这一部分就已足够。

书的封面比较有噱头,又是樊登推荐,又是亚马逊榜首畅销书,各大公司积极引进等等,其实内容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作者是神经医学博士,他结合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正念修行这种古老的修行法门给人带来的好处。

书中提到的正念的修习方法并无新意,东南亚的寺院里遍地都是类似的修持方法。但是能够以当今前沿的脑科学为基础,通过微小说的形式用科学研究成果来佐证正念疗法的效果倒是很有创意。书中揭示了人们内心面临的困境如注意力涣散、愤怒、大脑空转等普遍现象背后的脑科学原理,同时给出了对治的7种方法,勤加练习即能获得良好效果。

对于脑科学原理的解释通俗易懂,让人看了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对待负面的情绪,不迎不拒,如实观照,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特别适合现代人特别是上班族们的心灵保健手册。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八

因为疫情的缘故,难得有这么长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学一些自己目前最急不可耐的知识,我是一个资深的阅读爱好者,我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纸质的书籍,因为纸质的书籍,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勾画我感兴趣的话语,我也可以随意的圈出我的认知层面未知的领域,看书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沉静下来,不至于那么浮躁;看书也能让自己看到一些未知的世界,知道自己知识层面的浅薄,认知到自己有许多许多需要补充的知识亟待扩展,看书一方面让自己感到了压力,想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另一方面也给了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认知到自己的不足,比我自己优秀的人很多,如果我还不继续补充,那么我可能就会out很多了。

尽管看书让自己带来这么多的益处,但是我也发现了自身的各种问题,首先我发现对于我的看书,往往都是看一遍就很满足了,觉得我总算把它啃下来了,对于我来说似乎看一本书成了一个任务,任务做完,就万事大吉了;但是仔细回想,包括之后真正需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会发现似乎看的这些书,在看完第一遍的同时,我就已经又交还回去了,在我的大脑中似乎知识留下了过眼云烟而已;这个时候也切切实实的领悟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一句话的含义了,所以因为这种种缘故,当我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我总会强迫自己再看一次,虽然到目前为止,真正看完两遍的书籍真是少之又少,但是我知道,这样的一种习惯的养成是很有必要的。

今天我拿出了买了很久却一直没有机会拜读的书籍《高效休息法》一书,一开始读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的内心,因为有时候的自己就是那种很疲惫很疲劳,感觉怎么都休息不够,因为大家都知道,脑袋一不动,似乎就会生锈一般,我的也是这样,尤其是自己疲劳成疾的时候,睡了一觉还想睡,醒来似乎还觉得不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时间就是这样一分一秒的浪费掉了,当然暂时能够应付现有的情况,可能投入很短的时间应付手中的工作,但是当多个事情并列,需要集中精力的时候,往往就力不从心了。所以这本书的题目激发了我的兴趣,我想要让自己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让自己能够全身心的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自己还不自知

这本书,我仅仅是看了个开端,通过前言的阅读,我知道第一章节的正文更多是一种总结性的,专业性的知识介绍,第二章节是以一个故事作为开端讲述了作者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一些出发点,所以我的读书方式自然也是由易到难的过程,我先通过故事性的讲解,让自己对这本书产生兴趣,然后就能保持继续读下去的想法;当然这种方式并没有让我失望,我又找到了如饥似渴的感觉,跟着读者的讲述,我越发的想要有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我也在克制自己,不想让自己一下填充太多的知识而不得消化,所以我终止了第一次的阅读。

当然通过第一次的阅读,书中大量出现了“冥想”这个字眼,看到这个字眼,我脑海中一次次的浮现出前两天看的综艺“向往的生活”中郑钧在蘑菇屋大早上的打坐,后期也有人说尽管郑钧是一个50多岁的男人,但是看起来和年纪一点都不相符,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个和打坐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感觉像是对冥想这个词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吧。当然看到这个词,我还想到了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的一次经历,因为工作压力的增大,在一个周末,我参加了一个五台山净化心灵的一次短暂旅程;在五台山待了两天,一日三次的打坐,还有早上的上早课,晚上的下晚课,以及最后一天的抄写经书的经历又一次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在那两天的体验中,我没有留恋手机,没有留恋各种综艺节目,没有留恋新闻缺失的烦躁,相反感到时间过得很充实,没有这些东西的充斥,反而感觉一切都慢了下来,最主要的是心灵的慢,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好好梳理自己的内心,排解掉那些让自己慌张的想法,也能够腾出自己的耳朵好好听听其他人的生活过往和经历,或许就在那几天,让自己的感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觉得这事情有多么的见效,但是现在两年过去了,这一段经历却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甚至还想着如果有机会,还想要这样的心灵洗礼。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九

高效写作全书从六大方面和二十三个关键环节,用50余种可直接移植的方法加60多个由实际数据支撑的案例全方面教我们如何不卡壳,不纠结地写出10w+的好文章。

基于书的重要内容实在太多,所以我从中挑出几处个人认为对于本人有所增益的文章内容。

第一点,在从事新媒体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坚守初心。

在书中有一位学员,最初的时候只是想通过写作来记录生活,可是呢,在后来看到别的学员上稿,开公众号,拿稿费,她就变得有点焦虑,想着是否也应该开公众号或发表文章赚点稿费。

其实这样想并没有问题,但怕的是你自己明明想通过写作来梳理自己的心情,最后却变成眼红别人写稿赚钱,弄的自己心里不平衡。本来自己初心是为了表达,结果却在利益的驱使下忘记了初心,变得逐利而行,最终忘了自己到底是谁,为了什么而写作。

因此,保持初心非常重要,不用和别人攀比,只有这样写作才会自己变得快乐。

第二点,文章要勾起读者的同理心,引发读者的共鸣。

情绪流露是人类最最自然的表现,有喜怒哀乐等等众多情绪。但是,人类的情绪有很多是相通的,对于同样的一件事,大多数人的感受都是差不多的,比如一件让人愤怒的事情,很少会让人觉得开心。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因为这是同理心在作祟,同理心几乎是所有人的天性,所以人们常常会说感同身受这样的话语。

如书中举的一个例子,一位妈妈独自带着孩子,又要工作,又要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生病了,而且是很难痊愈的病。她害怕自己病没有治好反而会拖累家人,于是默默把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好,以免自己走后让父母和孩子过的太差。然而,在她去世后,父母和孩子都伤心欲绝,他们都希望她能陪在身边,哪怕一贫如洗。

这是一件让人很悲伤和无奈的事情,但是这种情绪却会感染众多读者,让他们在这篇文章上面驻足和传播。

第三点,身为作者要懂读者的心理,直击痛点,让受众无法忽视。

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些痛点,当有一件事情让他们觉得痛时,他们就会格外关注这个事情,并迫切的希望找到解决的方法。

因此,在我们文章标题的时候,要准确的击中读者这些痛点,利用人的本能和行为习惯来让读者停留驻足阅读这篇文章。

例如书中举得一个例子《29岁的发小猝死,世界正在惩罚不懂拒绝的人》,读者看到标题中29岁的年轻人猝死,也会担心自己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于是出于担心的心理打开这篇文章想要了解一下怎么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本来这种事情很多人都很在意,只是不提的话可能都想不起来,也不太在意。然而,在某一天突然看到这样一个标题,其痛感就会比较强烈,想立刻找到答案。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如果你都不了解读者的痛点在何处,又怎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关于要了解读者的痛点也并不难,多多关注在你的身边的人或者在众多网友对什么事情比较焦虑,比较在意,比较担心的话,那这些事情很大概率就是他们的痛点了。

剩余关于文笔和变现等文章内容对于目前还是菜鸟的我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但还是姑且浏览了一遍,给我的感觉就是:写作果然不是那么简单的啊!都是要水磨的功夫的去慢慢磨练出来的。

最后,希望自己的文笔能够比之前再出彩一点吧,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再增彩几分,为读者们写出一点好的作品。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

阅读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并写成读书心得就成为其中一项。

在此之前,于春祥这个名字也只是偶尔在一些培训中听别人提起过,并未引起我的关注。为此,在读他的书之前,我特地到他的博客中去了解了一下。在他的博客中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平民化”的一个教育家,一个很务实的教学工作者。于是我开始读这本《发现高效课堂密码》,由最初的心不在焉到后来的深入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这真是一本实用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于老师围绕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全书分为“高效课堂大揭秘”、“课堂规律有几多”“课堂医案巧拾零”、“模式建构与重建”等十四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应该仔细审视一下自己课堂教学,有意识的运用规律。书中所讲的“二八教学规律”,让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所谓“二八教学规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教”是建立在“学”的需要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动态生成”。这里强调的“学”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就是教师的专利,所谓“兵教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的方法。回忆自己的教学,要么是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么是置之不理、一放到低,这两种极端都是严重错误的。

于老师十分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分工,这与新课标中提出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一致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常常犯“满堂灌”的错误,一讲到底,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更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改正的课堂模式。关注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

对于“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于春祥老师也作了明确的解释。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学生预习以后依然不懂的问题,教课堂讨论后生成的问题,教由教学内容本身延伸演绎的问题。就生命关注而言:教会探索问题的方法,教授正确习惯的养成,教育生命活力的彰显。重建教师师德观,遵循教育规律,交给学生他所需要的正确的东西;重建课堂效率观,将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温暖生命快乐生命的历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促进课堂的高效,()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严抓基本常规,如学生的预习。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督促学生的有效预习。对非书写作业,学生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教师一定要花时间进行检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而在检查的过程中,教师对“教什么”的问题更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仅如此,针对一些学困生,教师还应对预习的方法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新课将解决哪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预习课文。如能做好这一步,对教师的教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要打造高效课堂,仅靠学生的预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材的把握等都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然而我相信,只有把每一步常规环节做踏实,才有实现高效课堂的可能。

总之,我认为,教师要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从而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促进观念的转变,思想指导行为,只有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我们才能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打造高效课堂,于老师提出的很多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尝试,而只要教师秉承正确的教学观念也应该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有效预习,为高效课堂助跑》这篇文章,感觉文章的做法及观点,很适合我们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很实在,很贴近我们的教学。我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向池笑雪老师那样,课前精心、科学地设计“预习单”,课中有效地运用“预习单”,课后及时评价“预习单”,相信,一定会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效助跑的。

读了池笑雪老师的“预习单”,让我对如何教学生有效预习,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思考。的确,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大部分学生觉得课前预习和不预习差别不大反正老师上课时还要讲。有的甚至认为读书三次就等于预习,把生字圈出来就是预习。当然除了学生存在问题之外,我们教师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往往布置预习作业很老套,读两遍课文,抄写两遍生字,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同时对预习作业缺乏有效的检查和反馈。基于以上两大方面原因。我决定向池老师那样设计“预习记录单”,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以“预习单”为依托,开展有效预习,为课堂增效。

首先,课前精心设计“预习单”,为课堂增效作有效的铺垫。针对低中高学段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设计不一样的“预习单”。低年级的“预习单”,设计的任务要非常明确才行,也就是说,越详细越好。这样学生容易看懂,也有兴趣去预习。中年级的“预习单”,设计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做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大大提高班级的整体预习效果。而高年级的“预习单”,应突出重难点。可以将重难点隐藏在问题中进行设计突破,其次,课中有效运用“预习单”,为课堂增效助跑。根据学生课前做的预习单的情况,老师可以先听写难写的词语,然后聚焦并梳理单上的重难点问题,让学生进行感悟分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也不能按部就班,而应围绕梳理出来的学生最难理解的句子组织教学,采取反复朗读文本,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情况等途径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最后可以留下未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使预习成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助跑”。

最后,课后及时评价“预习单”,为习惯养成加油。我们应对学生的预习单进行及时的检查,要不然会让那些爱耍小聪明的学生不预习或不认真预习。同时可以让家长时刻跟踪,时刻评价。定期展示“预习单”,定期开展“预习小能手”评比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预习习惯的养成。

相信“预习单”的制定和使用,一定能如期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能力,也一定能进一步接近高效课堂,使它能够成为高效课堂的助跑器。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二

看完《高效课堂》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暑假期间,拜读了刘金玉老师的《高效课堂》,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作者结合洋思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揭示了高效课堂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本书中,刘老师指出“高效课堂不仅要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分数的提高,更要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素质的提升。仅此还不够,还要使教师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实现师生共生双赢。”所以,课堂高效关键就在于教师的高效和学生的高效。

教师高效是学生高效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作为个体应该追求自身的发展,教师高效就是通过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使教师高效呢?本文中提到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校本培训的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的需求、内部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培训、自我打造、自我提升,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问题。走进课堂就是要正确的看待课堂,摆正心态,带着积极、愉悦的心情好好上课,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反之,则不然。

走进学生就是正确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抱有有教无类的思想,尽心尽力的提升每个学生。走进问题需要教师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握住每一个问题,去想法设法的引导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到发展和提升。当然教师的发展还离不开课后的及时反思,只有反省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并加以改正,才能茁壮成长。教师决定学生、影响学生、发展学生。

学生高效是课堂高效的核心和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生高效了,它表现在:全员高效、全面高效、全程高效。全员高效就是所有人的高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高效就是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要抓”,而作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的教好每一个孩子。全面高效就是既有分数又有素质的高效,对于成绩的高效,作者强调“现实教育是不能离开分数和成绩的,离开了分数和成绩的教育是不现实的教育”。

分数具有公信力,是最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就拿高考来说,想要上好的学校必须要拿高分,一个学校排名离不开分数,而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也是看学生的成绩。素质的高效就需要学生有“真善美”的品质。全程高效就是每一分钟都高效,课堂效率=课堂有效学习时间/课堂实际使用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从课头抓到课尾,做到科学化、层次化、有效化。

书中提到高效课堂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新课标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个理念不是一个时髦的叫法,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

(2)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1)信息量;(2)思维量;(3)训练量。

(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2)心动,思维在动;

(3)神动,思想在动。

总之,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教师高效和学生高效的结合,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三

至今深深记得校长的一句话: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高效!作为自认为还是比较上进、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创造奇迹的老师,我也一直这样努力着,探索着,高效课堂读后感。

回顾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进行了新课程培训,也搞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无论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模式的构建,以及课标解读工作的开展,无不是为了掀起教育的一番艳阳天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关键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每一个环节都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创造学生”,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教师工作的幸福,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备空间等等。其中强调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及课堂要有小结和巩固练习,要牢牢把握高效课堂的实质与灵魂。

高效课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社会不断进步,学情不断变化,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当好教育改革的领航者。生愿学、善学、乐学,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这是我们追求的学生理想的学习状态。关键在于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管自己力求转变新的`教育理念,可当遇到困难时,自己却退缩了,前功尽弃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自己力求把学习主权还给学生,但当遭遇学生的沉默时,遭遇时间的紧迫时,遭遇教学成绩的影响时,自己却又没能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坚持下去。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原点,条分缕析地“讲”,事无巨细的“灌”,一遍又一遍地“浇”。学生相应地只能一次一次地听,一字一句地记,一条一条地背。

自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当孩子一旦面对新的知识时,依然是难看的手足无措,一筹莫展,成为永远不会自由飞翔和主动觅食的“待哺”的幼雏。渐渐彻悟,教师要敢于开放和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要开发学生的胆识和勇气,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和“当家”的能力。挑起重担,乘坐人性化的教育之船从此岸出发,扬起教育解放这一希望的风帆,驶向高效课堂的彼岸!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四

课改是一件艰难的事,读完《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一文后,我不自觉地意识到对这一句话理解的更加深透了,九大教学模式也有共性之处,比如,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对此就有明确的规定:“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导学案”在生本教学中的定位定质问题,即:为何用?怎样用?比如,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而‘案’是指教师课前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课堂教学互动方案。导学案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尽管并不完全是老师“满堂灌”,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只是被动地听。这样就大大地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和懒惰心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动”中学。

其次还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再次,要让课堂精彩生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老师真正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一方面,教师的精心备课准备,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另一方面,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成的评价机制。怎样达到呢?由此,我感触颇深,今后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用自己真诚的心,亲切的教态来组织课堂,来感染每一位同学,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五

说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领,婴儿不会说,却也能哭出“哇哇”的声音;哑巴也能“唔唔”地“比划”。于是,说话成了每个人都应学的学问。说得好,别人愿意听,处处受欢迎;说不好,再好看,再有钱也只能讨人厌。

有个词大家一定听过,叫“说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让他做什么或变得怎样就是说服。而一个人同时对多人说出自己的意见,就是演讲。演讲也得注意很多:内容、语言、姿势、服装、开头结尾,甚至个性、空气、光线也得留心。所以,演讲要勤练,不能让人听了象受刑那么痛苦,应该让人们欢迎你;不然,演说节目单上有你的名,人们早已头痛,想着怎么避开了。

人生之事,决不外动与言。试想,如果说不好话,那一生的一半岂不都失败了?由此可见,说话是件多么重要的事。

那么,什么样的话叫“说好了的”话呢?怎么才能“说好”话呢?

第一条,不许太板着面孔,不能让听着的人不舒服。可以庄严之中带点轻松,不会影响听者的态度;但如果太嬉皮笑脸,别人就认为你不是来谈判,而是在讲笑话,就不会认真听了。

第二条,说话要注意环境,更要观察听者的状态和言语。假如听者对你怒目而视,那说明几种情况:你触犯了他;你的态度不对;你令他难堪了。这时就必须换个话题来平和他,否则后果严重。而且,要注意环境,不然后果也不佳。

第三条,注意说话的态度、内容、诚信、方式、凭据。要语语中肯、言必有信、语句有力、辨论有据。不能攻短处。不多说话,要有自己的`立场,尽量避免命令,并给听者留面子。规劝他人不能说“你肯定不能学好”这样的话。至于方式,开头可以赞美、疑问、说明、鼓励、激将,规劝时最好先誉其人,后改其身。这样总会有好的结果。不要批评、训斥、态度尽量温雅。

演讲则是说话的一门“重要分支”。首先,勇气是必须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胆大才能成功。有的大演说家第一次上台,紧张得竟会用指甲把掌心刻出血。所以要勤练,有志者事竟成。

讲话时要注意动作,不能不动,也不能像“被雷劈中了”一样手舞足蹈。服装要整洁,动作有个性。桌子无他物,台上无他人,不然听众会分散注意力,50%的热情就消失了,演讲就失败了。

还有,空气要流畅,光线尽量平衡(此处指不要这儿开一个灯,那儿开一个灯),如果在台上演讲,最好借着灯光让观众把自己看得清楚。

演讲时,可以把讲稿放在隐蔽处,忘了能看上一眼,不过最好别带。

最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听众的注意,讲的就要热情。要讲非吐不快、有力的话,抓住听众的精神。

但是如果内容不好,那么即使热情到把石头熔化,也无济于事,不过是个小丑。内容要意义清晰、避用专门名词、形容得体、值得信任,让听众感兴趣。

最后一点,恰到好处应停止,让大家回味、思索。

这样,人生的50%就成功了!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六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效课堂》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这本书,读后使我感到受益匪浅。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实践层面论述“高效课堂”理论的教学工具书。作者从“途径和方法”入手,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一线教育的实践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用系统的高效课堂“方法论”。它使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课堂,怎样成为一名在当今课改新理念下的合格教师。

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其同点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算实现。

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读后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师生关系。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高效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索精神给予理解接受,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自由,舒展自我,超越自我。比如,从高效课堂的评价要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转。

因此:

1、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你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2、要“三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深度:

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

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3、“四看”教师:

一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

二看是否依据模式备课、上课;

三看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培养了学习能力;

四看教师的学案、备课。

总之,作为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在新理念知道下,我们教师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一个敢于开拓,不断学习进步,敢于创新的幸福的职业者。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七

今年学校为了给我们教师充电的,让我们每人每月读一本。我借阅了英国教育学家贾奇·特布尔的专著《高效能教师的九个习惯》,说它是教师的`职业成长圣经,揭示了高效能教师获得成功的关键。本来以为又是一本说教的书,就抱着怀疑的态度顺手翻了几页,几页翻下来,竟然爱不释手,感觉还真有实用价值。

这是一本旨在改变教师不良习惯、提升教师生活品位、关注教师文化建设的著作。读完此书,再次拈量自己与名师的距离,顿然明白书中名师的成功都源自于他们的一个个好习惯。

我们对“习惯”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学校里天天讲“养成教育”,养成什么?当然是好习惯。一般而言,这里强调的多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然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养成好习惯,对于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育人必先育己,非凡即平凡之坚持,教师同样需要寻求自我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而只有自觉养成并坚持好的习惯,才能在平凡的职业中创造不凡的业绩。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行为方式,都在教学生涯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习惯。有鉴于此,作者在书中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以教师积极的人生意义及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以教师的人性为基点,从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的社会理想等方面详细介绍了9种好习惯,让每位阅读此书的教师都能从中受益,继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书中所谈的好习惯可以理解为:好习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掩卷沉思,那9个好习惯无不像电波一样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让我明白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习生活上,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得靠努力、努力、再努力。名师们之所以优秀,成为高效能教师,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并且长期坚持。可以说,是好习惯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

以前,我也努力面带微笑,可是没有将这种表情作为一种习惯带进课堂;也提前三分钟进过教室,却没把这样的行为化为一种习惯;在课堂上也有过创新,可是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此时我才明白:我之所以普通,主要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和随心所欲、我行所素的不良习惯所致。其实,一种行为如果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一旦坚持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好习惯。读此书,我懂得了“坚持”的含义,也坚定了做事要坚持的信念。

今天,我终于明白:只有把好行为坚持下去,好习惯方能养成。我将追求创新,教出个性;我将坚持个性化的备课,再也不忽视课前准备;我将坚持“问课”,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我将以饱满的精神面对每一天;我将更加用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领导及同事的指导;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总之,在今后,我要以这本书为指导,既要努力经营自己,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使自己成为一名高效能的教师。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课堂是有生命的,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宽松主动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得到发展,近期,我阅读了《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一书,虽然是一本中小学教师必读书目,但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明白,日常工作中的很多我们忽视的小问题,其实有可能会毁掉我们整节活动。

“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阳光’的外表。”这样既能够体现一个老师的亲和力,又能让学生“沐浴阳光”,开开心心的学会知识,增长见识,培养习惯。要使活动达到高效,教师必须注重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处处为幼儿的全面发展着想,每个细节问题的思考,都要考虑到是不是对孩子可持续发展有效。如何让每一位幼儿轻松愉悦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快乐。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最后成就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差异、接受差异、学着理解差异。有的'孩子也许比较爱哭,有的孩子喜欢动,有的孩子喜欢说谎,有的孩子喜欢骂人,这些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东西,不是孩子愿意有的,我们所谓的好坏,在他们眼里也许什么都不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受差异,而且学着帮助孩子改变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一般在3—6岁,年龄小,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有趣的导入,精彩的基本环节,适中的结束延伸环节。活动内容应该接近幼儿的生活,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的感知五大领域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的兴趣。

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关的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太高,教学内容难度大,幼儿听不懂、啃不动,多次努力,几经挫折,还是没有收获,幼儿就会丧失信心,情绪就会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怕学情绪。反之,如果设置的目标太低,学习内容很浅显,学生轻易就能完成学习任务,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适中,要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知识,达到目标,使其产生成功后的喜悦感,形成活跃的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些细节,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对提高幼儿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的有效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株可爱的向日葵,让我们做保护这些向日葵的使者,共同呵护他们快乐健康成长吧!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十九

有幸获读张海晨和李炳亭两位专家编写的《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在这里首先感谢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和教育智慧的分享。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导学案编写的宝典,有深入浅出的理论,有许多简单易操作的实践方案,即使一位从未经历过课改的老师,读此书后也定会撕毁教案,从此对导学案情有独钟,对课改竖起大拇指。

全文共有六章,十个专题,从教案的种种弊端引出导学案,接下来介绍了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行动研究、导学案设计要求、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规范和导学案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并有十个专题穿插其中,事无巨细,为我们设计导学案指出了许多光明大道。读完后主要感想如下:

理念是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方式,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三中心”中,过分强调了教师教的地位,在这种理念下,教案则被老师们视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和法宝。而要想让教师设计导学案,自然得先打破这种观念,实现两个转变:由“唯师”转变为“唯生”,由“唯教”转变为“唯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这是我们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理论才能保证我们导学案设计的方向不会偏颇。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我们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就是我让我们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所谓原则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本文对设计导学案共提出了十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设计要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出发,切实做到“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训练”。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2、目标性原则。

3、导学性原则: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4、合作性原则:会合作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

5、探究性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6、情境性原则:新课程教学是生成、互动、体验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关注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课堂教学情景的创新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沟通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将一个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

7、层次性原则: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8、实用性原则:讲究科学性、直观性、针对性、适度性。

9、规范性:求同存异。

10、创新性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1、研读课标做指南: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课标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2、用好教材:教师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

3、学情调查是起点。

4、分层设计重差异。

5、学法指导在其中。

6、集智备课作保证。

1、学情调查是对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状况等内容所做的调查。日常的学情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学习风格特征分析三个方面。它对高效课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学情调查,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2、学习内容分析上要掌握好四个度:深度、广度、梯度、角度(旨在强化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对生活世界的个性化体验,以及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构建)。

3、在学习目标的陈述上,要掌握好“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学习目标四要素的基本要求,要遵守三维目标的设计求。

4、在学习过程设计中要掌握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过程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和相关要求。

5、在问题设计上要做到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和问题情境化。

除以上内容外,本书还对“五步三查”的普适性模式、集智备课、课堂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使人对高效课堂和导学案的有了一个更加立体化、深刻化理解。以简易便捷的操作方法坚定了我们课改的决心。

1、课改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形成坚定的变革观念。对策: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2、导学案的设计中“导”的成分不够,有习题化倾向,无法起到高效课堂支架的作用。对策:坚定遵守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多方法和路径。

3、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够完善。对策:做好细化也分层工作,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目标陈述上写明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集智备课不够。对策:集智备课纳入到每周的常规则教研活动中去,每周要对下下周上课的导学案进行集体研讨。

5、课堂的开放性不够,学生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对策:按照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角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给他们更大的想象和运用空间。

6、个别小组长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对策: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确保每组的小组长会议如期召开。

高效休息法读后感篇二十

最近几年,新课标、课堂改革、各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可谓听得最多的字眼,一切的改变和创新都是为了打造“高效课堂”,这也正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课堂高效,学习才能事半功倍。针对于此,我认为,李炳亭老师编写的《高效课堂22条》就是一本理论精辟、模式创新的指导性好书。

此书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其中,对高效课堂的很多论述可谓一针见血,不浮夸,不论大,李炳亭老师深入实践,切合当代中国的教学实际,积极探索,给出了打造高效课堂的22条真知灼见,读了此书,让我受益匪浅,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高效课堂的新理念以及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等内容。

何为“高效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多么简单精辟的见解,一节高效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大型的购物超市,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补充,学生身处其中,被琳琅满目的知识深深吸引,自发性的尽情浏览、采购、吸收,既避免了学习上的倦怠情绪,又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达到学习与成长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进一步而论,在此过程中铸就了学生与教师的幸福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生命的价值与神奇。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打造一节高效课堂就要从核心的四个方面做起:教育、教师、学生、教室。教育可以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是一个很具体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罢此书,我觉得实实在在的讲,教育就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与学习的纽带。我们不能再狭隘的理解为教育只帮助了学生的成长,它同样帮助了教师,这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过程。

相比较教育而言,教师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了,但是要成为一名打造出高效课堂的合格教师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教师要一改传统的“太阳”地位,要以学生为中心,严格遵循新型的教学模式,少讲多练,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制作导学案,不能生搬硬套,严格秉承教知识和教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课堂,关注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思维变化,及时的把课堂开小差的同学带回到课堂,同时也要及时的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予以启发和表扬,鼓励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不能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要为了培养更高的能力而锻炼。

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人物,才是师生“日心说”中的太阳。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声音是否响亮,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否占到全班人数的大部分这都是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的关键指标。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带动起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轻松地空间,让其思维尽情发挥,学生敢想敢说,争先恐后,参与人数多、密度大,课堂紧张而活泼,读、说、讲、评紧密结合,这才不失为一节高效课堂的标准。

教室看似是一个硬件设施,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教室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室的物品摆放,文化建设也是有讲究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对症下药,恰到好处的教室文化不仅愉悦身心,更会对教学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比如说:在教室设置明星墙,对于有进步、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的给与表扬;设置小组大比拼墙面,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在无形之中就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了铺垫。

在对此书的研读与学习之中,另一个对我颇有感触的内容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这一部分,最近几年,“幸福感”一词炒得火热,人们碰面会经常问来一句“你幸福吗?”,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入职场的新教师而言,我觉得我是幸福的,在教与学的共同过程中,我们彼此影响、共同进步,共同追求成长与学习中的幸福。

谈到这一话题,我想每一位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为。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学得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不仅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成长,我们教师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而这种幸福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得了的,也只有教师才能专门享受得到的,这一点是让其他行业人员羡慕不已的。

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因此在每一天的工作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的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助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我们用“真爱”、“宽容”、“尊重”、“信任”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我们就成了学生真正的朋友,望着快乐的学生,我们的心中就洋溢着幸福。

幸福感的另一方面就是来源于教师本身,人人都在追求进步,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更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融会贯通,力求给学生提供最容易接受,又拓展思维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在日常工作中取长补短,见贤思齐,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双重进步,进步就是朝向幸福的阶梯。

《高效课堂22条》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与品读的好书,我每读一遍,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深意和内涵,深入浅出,字字句句都是那么掷地有声,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慢慢的将李炳亭老师的创新之处进行实施、深入。努力打造适合学生适合教师的高效课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364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