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5:26:12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优秀16篇)
时间:2023-11-29 05:26:12     小编:纸韵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角色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读后感要注意逻辑严密,可以按照时间、空间或主题等进行组织。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它们总结了不同书籍的精髓和观点。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一

“他们将活下去,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刘慈欣说。

为拯救银河系中更多的生命,地球面临着一场文明等级检测。与此同时,一位乡村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烛光中向大山里的孩子们讲授着牛顿三定律。教师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场关乎地球存亡的文明测试却降临在了这群孩子的身上,“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地球得以存活,生命得以延续,文明的孤独进化就像小说中出现的火一样,虽然微弱,但总是一次次燃起。

小说中的火有四种。

第一种火,灶火。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火”是在介绍简陋的乡村小学里,孩子们围坐在灶边的场景,“当冬夜降临时,娃们围在灶边,看着菜面糊糊在大铁锅中翻腾,灶膛里秸秆桔红色的火光映在他们脸上”。这也是人类对“火”最初的认识和用法,即用火熟食。这第一种火也是关于“生存”与“生命”的“火”。

第二种火,烧香、烧纸的火光。在乡村教师病倒时,孩子们会为他烧香和烧纸,这里孩子们“烧香、烧纸”的行为象征着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而“乡村教师”的作用是“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像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蜡烛。”

第三种火,蜡烛。在破旧的学校停电时,老师会借着蜡烛的微光给学生上课,这蜡烛点了三根依旧不足以照亮黑板,但师生们都“默契”地不再加蜡烛,因为蜡太多了也是点不起的。“烛光中,他看到下面那群娃们的面容时隐时现,像一群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拼命挣脱黑暗的小虫虫。”在乡村教师临死时,“烛光”再次出现。“夜深了,烛光中,全班的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烛光成为照亮这黑暗的唯一光源,也成为了老师脑中最后的影像。

乡村教师自己就像一根蜡烛。在生命的最后,他知道,自己生命的蜡烛已燃到根上,棉花倒下了,把最后的一小块蜡全部引燃了,一团比以前的烛苗亮十倍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

第四种火,救人时的火把。乡村教师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是如何在狼群中舍弃生命而保护自己的场景,“教师在送往镇医院的路上就咽了气,当时在火把的光芒中,他看到了老师的眼睛,老师的腮帮被深深地咬下一大块,已说不出话,但用目光把一种心急如焚的牵挂传给了他,他读懂了那牵挂,记住了那牵挂。”那么这份牵挂究竟是什么呢?是希望,是不放弃,更是一种悲壮而惨烈的文明的传承,它最终成为了寄托在娃们身上的希望。

四种火以四种不同的方式燃烧着,它们或热烈,或微弱,却都完整属于娃们和乡村教师。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二

我看了一本书叫《会飞的教室》,它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很多知识,还有很多好词好句。

《会飞的教室》这本书是一名德国作家,写小学生读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个德国的一个中学排练了一个圣诞剧《会飞的教室》。

《会飞的教室》它是由姚尼写出来的,里面的演员有塞巴修演老师,邬理演小女孩,因为他们的学校没有女生所以只有好邬理来演了。他们整部戏有四幕。

第一幕:飞机起飞了。第二幕:大家来了维苏威火山。第三幕:大家来到了埃及金字塔。见到了胡夫王。因为小女孩气着了胡夫王,她中了魔法,不见了。第四幕:来到了北极上课。飞机出现故障,来到了天堂,皮的与他们倒金字塔救出小女孩。然后他们一起唱圣诞歌,最后结束了。

不过在这个圣诞剧排练时发生了一些事情,在与高年级争夺排练教室,德文老师上课时学生在搞恶作剧,修理邬理,导致他从高高的柱子上举伞跳下,摔断了腿。解救别的学校学生冲突而被绑架的学生。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三

今日读第三条建议“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该条明确主要是讲给小学教师的。

常常听很多家长私下里闲聊:小学阶段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在小学里,玩就行了。其实,这种认识完全错了,并且是大错而特错。这让我这个既是老师又是妈妈的行者来说,深感内疚,而悔之晚矣!

为何语文成为孩子的绊脚石?最终原因是在小学里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养成读书的习惯。我真希望时光倒流,让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读到这本书!这个建议并不是在批评孩子的老师,而是在给很多家长提个建议:大量阅读并不只是老师的责任。

书中说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现在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大量阅读,做到早读经典,暮有感悟,周周读名著。课堂上更是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时间,大量背诵美文美篇。虽然见效很慢,但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任重而道远!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四

我们经常会感慨生不逢时,没有伯乐没有好的机会等待着我们,可我们又曾想过为什么机会不曾降临我们身上呢?我们是不是没有全力以赴的去迎接它呢?当年牛顿被砸到的苹果,我们谓之“机会”。机会真是神奇,它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而智者能发现它、利用它走向成功,愚人往往错过它却抱怨命运不公,其原因就在于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大脑,有准备的大脑才能辨识和把握机会。

我们身边总有些人坐着等机会,躺着喊机会,睡着梦机会,殊不知如果这样,机会就会像满天星斗,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机会真的来到身边,他也发现不了,更不用说去捕捉和利用了。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更能去创造美好的人生。我们缺的不是智力,不是毅力,不是努力,而是提升大脑“精神体格”的能力!因为——机会,只爱有准备的头脑!

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这就像阳光雨露会播撒到大地上的每一块地方一样,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机会究竟能不能真正把握住。在能够把握机会并且充分地利用机会的人那里,机会时刻都存在着,对机会就像有经验的船夫利用风一样,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而在对机会毫无知觉也不会很好地利用的人那里,即使机会来到眼前,他也不能及时地抓住,而是常常让机会白白地失去。

我们发现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的青睐,又能在机会来临之时牢牢地抓住机会。

这些问题的回答可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机遇偏爱那些为了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兼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五

最近读了胜间和代的两本书《时间投资法》和《“白骨精”学习法》,觉得对自己的帮助挺大的,就下载了好几本她的书,进行集中阅读。这是第三本。

前两本书读得速度很快,基本上是2-3个小时就读完了。这本书读了5个小时。前两本书的内容接受很快,所以读起来也快,这本书相对来说,内容比较新颖,接受起来比较慢,因此也读得慢。

这本书比《时间投资法》和《“白骨精”学习法》对我的启发更大,其实作者也说了她的不断成长也是靠“精神体能”法。

何为“精神体能”法?“精神体能”是作者自己创造的一个词,作者下的定义是:对于我们身边的小事,如何去想、如何决策、如何行动,从而能在任何境遇下把不幸变为幸运,把运气变成自己的实力。我把这称为“精神体能”。也就是说,《机会只爱有准备的大脑》是“精神体能训练手册”。

那么,怎样获得“抓住机缘的能力”呢?我再给精神体能下一个定义。所谓精神体能,就是综合了以下4个技巧的能力:

1、大脑120%活用法——除了显意识,潜意识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技巧。

2、速断速决法——从多种信息里筛选出必要的信息,迅速做出决定的技巧。

3、个人资产增值法——吸取身边的经验和技巧,活用在自己个人资产的维护和增加上。

4、胜间式人际关系法——与身边的人互相协调、融合,互相尊敬,使自己力量倍增的技巧。

本书就是围绕这4个技巧展开的,这4个技巧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本书的插画也非常有意思,帮助读者很容易就记住书中的要点。

胜间和代的这本书推荐大家去阅读,而且可以多阅读几遍,有可能你现在还不能完全明白作者的意思,但是,等你个人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地提升,再去阅读,也许又会有新的收获。

现在我快速通读了一遍,以后,我还会多读几遍。

阅读完一本书籍,关键是用书中的精华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和行动。阅读完胜间和代的书,我们也要行动起来,用她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六

什么是有准备的教师?有准备的教师如何推动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怎么做才是有准备的教学?如何在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之间达成平衡?满赟工作坊8月推荐的《有准备的教师》中作者为我们一线教师解答了许多工作中存在的疑问。

课改下的新理念也是学前教育段探讨的新鲜话题。但“儿童的主导学习”(被动的教师)和“教师主导的教学”(被动的儿童)如何平衡则是我们常常困惑的。本书中作者综合最新的理论和研究,在《有准备的教师》提出一个调和两种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整合“儿童主导”“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教师和幼儿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当前大力提倡发挥幼儿主体性、强调幼儿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本书作者理性思考教师指导与幼儿学习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分析五大领域(语言、科学、社会、身体发展及视觉艺术领域)各自独特的课程内容及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探讨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最佳方式引导幼儿发展,倡导这样一个中庸立场。

《有准备的教师》是我近期看过最好的早期教育著作,书中作者既设定本书的目标,又有理论基础为本书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对于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有很大的启示,第一部分分析了有准备的教学的含义。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有准备的教学的概念,同时探讨了整合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一主张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简要回顾了各领域中教师引导儿童全身心投入的、发展适宜性的最佳实践。

本书提供很多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并通过案例加以说明,每个章节都有“深入思考的问题”,能激发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和实践。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七

《家庭教师》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部小说,茨威格的小说多以成人的视角来描写故事,但这篇小说是以儿童的视角来写的。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原本安静的家庭请来了一位叫曼恩小姐的家庭教师来辅导两个孩子的学习,而这两个双胞胎女孩子的`表哥却和这位家庭教师有了一个小孩,最后家庭中的父母得知后把家庭教师赶出了家。而两个女孩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这些都给她们的心理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两个女孩子的痛苦来源于她们对成人的心理世界的过早接触。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这未来的世界,她们不久久要走进去,却不知将有什么遭遇落到她们身上。她们想到那将来长大后要过的生活,那像是一座布满可怕事物却必须穿过的树林一般的生活,感到了畏惧。

书中两个女孩子她们的畏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这对双胞胎姐妹正处于十二三岁的青春期,在她们的心中,原来爱情应该是美好的,但家庭教师曼恩小姐与她们表哥之间的事情却让她们失望,家庭教师与表哥有了孩子,但表哥知道后不敢面对,只想逃避,也深深伤害了曼恩小姐。另一方面,她们的父母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做出了“毫无人性、自私”的决定:将曼恩小姐赶出了家,并且侮辱了她。

大人们的心事在这两个孩子眼中显得可怕与黑暗,她们同情着曼恩小姐,也对家人产生了反感,甚至有了反对父母想法的情绪,使她们的心灵再也无法像往昔那样清澈了。

事实上,这个故事也是借孩子的眼睛来透视当时的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冷漠、缺少爱的氛围,试想如果这两个孩子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环境中,她们会感觉到周围生活中更多的温暖,她们的思考方式和心灵也会多么高尚。

人们说:“从一个孩子身上往往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确实,家长以及生活环境对还自动影响深远的。所以,对待孩子,我想大人应该真诚相待,给她们对生活的勇气,而不是让他觉得未来是可怕的,而失去了孩子的天真。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八

看了衢州女教师后,我深深的被她们的事迹所震撼,所感动。同样,作为教师的我,学习了三位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后,感觉自己做的真是微不足道。在她们身上我看见了仁爱,看见了她们的坚持不懈,看见了她们执着的责任心,看见了她们那一份坚定的信念。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打电话给未到校的学生,这就是每个教师所应尽的职责。一般我们打电话,听见停机的也就放弃了。最多给充了话费以后,听到隐隐约约、语无伦次的声音,也就挂断了。但是三位老师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挫折而放弃。调课之后,继续寻找,不求任何回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很清楚,调课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是三位老师,以不放弃不抛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始终坚持着这一份信念。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真情。她们的努力,她们的仁爱更是让我自惭形秽。今后,我也要像她们一样,做一个会坚持,会尽责,会关爱学生的老师。通过学习“最美老师”的事迹,我也要和我的同事团结一心,用爱与责任去教育每一个学生。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出了课堂,我和学生之间便是好朋友。经常促膝长谈,学生会对我非常的信任,谈在学校的学习,学校的生活,有时甚至个人感情的问题。学生会将他所遇到的问题遇到的迷惑说出来给我听。其实,我们经常说某个班的哪个学生真的很调皮很难教,现在的学生怎么越来越难教,诸如此类的埋怨一大堆。并非如此,用心做最好,用心用行动去感化他们。我们坚持“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校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坚持理实一体化。做双师型的优秀教师,也切实的在做。理论讲完,马上实践。实践中有不明白的又讲理论。在理论中学习技术,在技术中掌握理论。让学生可以更快的掌握技术和理论知识。让他们能在毕业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正是本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精神,团结一心,用爱与智慧去教育学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肯定。孔子也曾经说过:“仁者,爱人”,要做到“诲人不倦”。关爱学生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只有关爱学生,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只有关爱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才可继续。我将坚持向衢江四小的三位“最美老师”学习,学习她们的责任心、爱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将它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行动中去,让“最美老师”的精神继续传遍全国各地。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九

说实在话我是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从上学至今我都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可我自认为读过的书蛮多的不会比同邻人少。但我所谓的读书仅仅是读书的故事情节故事梗概而已我从来没有把一本书从头至尾看完过当然不包括以前读书时的教科书。

如果是理论著作我更是"不屑一顾"因为我看到理论就头疼我只喜欢故事情节的小说。也正因为如此我的理论修养不够。但是这本书《是么让教师不断进——教师故事启示录》我却是认认真真得看完了不是因为要写读书笔记而是因为它的故事。它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我看下去看完一个故事就迫不及待的想看下一个。这是第一次除了小说以外能如此吸引我的书。看完之后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在我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看到了这本书使我学到了许多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给我指明了一条道路。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最初的教学阶段往往会有许多田真好笑具有理想主义的想法这样往往就脱离了实际是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正如拔苗助长这个故事一样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却没有察觉。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高要求高当然是为孩子好可望为我们的步伐太快而他们无法跟上我们的节奏。

这时候我们最好的办法是放低要求用最真诚的心去鼓励他表扬他而不是觉得没有成效就此放弃。书中有一个故事的名字是"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当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错了就说明这只是件小事博比只不过时错过这次旅行;而如果我们对了事情就大了博比的生命又可能受到威胁。"这是一个老师在学生感觉不舒服时做出的最终抉择。在我这短短半年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生病的例子不少大多数都是我给他们做简单的处理没什么大事。但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狠狠地抽动了一下因为我想起了那次宇恒肚子痛。那是第七节课的时候他走进办公室对我说肚子痛我给他擦了油又问了一下情况便让他回课室休息看进一步的情况在做打算。没过多久他又来了说是疼得厉害。于是我便与他的家人联系可电话手机都没人接。他说可能是妈妈在来学校接他的路上了等一等。这时校门口已经有很多接孩子的家长了我便叫他去门口看看可没有看见他妈妈。直挨到放学才被妈妈接走。尽管事后没但现在想来心有余悸。

假如由于我的抉择拖延了时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了事故怎么办这给了我一记深深的响钟。在我们抉择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孰轻孰重才能做出选择。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十

最近读了一本书《钢琴教师》,在此与各位家长及老师分享一点心得。

《钢琴教师》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作品,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书中描写了如同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有着典型小市民心理的母亲把女儿当成实现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的工具。女主角埃里卡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卵翼下,生活中只有钢琴,虽年龄已经进入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小市民一心往上爬、挤入上流社会的卑琐心理,与外界隔绝、令人窒息的狭小空间严重摧残了人的个性成长与发展。埃里卡的人生悲剧无可避免了。

作为一个母亲,读完这部文学作品,首先反省自己有没有有意无意对孩子犯了这种错误。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不至于这样迫逼孩子。但是要警惕的是,别让孩子来替你完成梦想。别以爱之名伤害孩子。孩子首先是一个个体,我们作为家长起的作用是引导、鼓励。任何人都不能侵占别人的人生,否则就如埃里卡母女那样,都没有幸福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的人生也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这样才能与孩子教学相长。

埃里卡时时处于监视的痛苦人生令我再次反省,自己应该在孩子的童年起什么作用,起多大作用。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讲到要给孩子“留白”,让他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表达出愉快正面的感情。孩子写日记时,我常常教他写“我很开心”之类的句子。孩子有时就会脱口而出:“我其实一点都不开心啊!”后来我顿悟了,要尊重孩子的感情,让他从小学会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为了讨好老师或是家长写一些假大空的话。

只有拥有自己人生的人才配拥有幸福。这是《钢琴教师》这部文学巨著给我的一点启迪。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一

宽容,是肖川老师在《成为有智慧的教师》中一再提到的词语,比如“给教师的建议”,“望老师慈悲为怀”,“教师的五项修炼”,“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等章节中,都在强调对学生要学会宽容。对这点,我一直心存疑惑,甚至在心中反驳,我认为,一味地宽容只会让学生放纵,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直到今天,再次静下心来阅读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节,心中才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所谓宽容,是要求教师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能缓和学生的焦虑感,呵护学生的自尊与信心等,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言辞都不宜过于肆意和随便。这种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是对宽容的无限接近。

我不禁回想起一件事,那时我刚走上教学岗位不久,真的是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次课堂上,有两个男生一直在说笑,这两个学生平时就表现很差,我已批评过无数次,这次忍无可忍,怒火中烧,拿起小竹棍教鞭每人背上抽了两下,因为生气,都是用力抽的,两个学生受不住突如其来的疼痛,大声冲我嚷了起来,说的什么我都忘了,只记得他们好像比我还生气,小脸通红,拧着脖子瞪着我,我当时眼泪刷得就下来了,心中不只是生气,更多的是委屈,觉得自己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却丝毫不体会我的苦心。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没等下课,就“逃”回了办公室,一群女同学跟着我,围在我身边,有的劝我别哭了,有的跟我一样抹眼泪,很久才离开。没想到到了下午,那两个挨打的男生早早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敲门,给我认错,向我道歉(后来我才知道是全班同学让他俩来的,说不给老师道歉就不让他俩进班)。我平静下来之后,也觉得自己下手重了些,我也承认了错误,向学生道了歉,我们像闹矛盾的朋友一样重归于好。从那件事之后,我没有再打过任何一个学生,班里也没有人再跟我顶过嘴,师生关系好像和谐了许多。

前几天,我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出乎意料,很多学生都说喜欢严格要求的老师,我相信他们没有说谎,学生们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还是希望老师管一管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对于老师的批评,责骂,以及各种惩罚,学生们都是乖乖接受的,并不顶撞,这难道不是学生对我们的宽容吗?所以,作为学生引领人的我们,也要学会宽容,尽量地,尽可能地,更好地做到有原则的宽容,严格要求基础上的宽容,在教学这个舞台上,凡事“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二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学生懂得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所以,现在当老师更应该多学习,让学生喜欢老师,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喜欢老师呢?申老师说:我们老师要“做个好玩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学习问题,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申老师要求我们做一个好玩的老师,细细想来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个“好玩”不是真正的玩,而是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玩,怎样玩呢?老师要变得善于思考、善于反思、善于批判与舍弃,使表达变得通俗一些、有趣一些、幽默一些、好玩一些。

记得我有一节音乐课,这节课我上的是综合科,学习过新年这个曲子,课堂教具有鼓、双响筒、碰铃、沙锤、唢呐等,当我把这些乐器带到班里时,学生看见了,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个个都探着脑袋看,学生被我那的乐器吸引了,有学生就开始问:老师,这些东西我也想玩,看着学生天真的笑脸,我没有拒绝,我给这位学生那拿了一个碰铃,这个学生拿着碰铃就玩,钉钉钉。。。。。。响个不停,这个学生表现的非常开心,玩了这个碰铃后他说:“老师,我想再敲敲鼓”,我稍微犹豫了一下,这还得上课,可不能让你这样玩下去呀,但是一想,学生既然提出了这个要求,我想这也是一个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能让他亲身体验一下,也算是解决了一个问题,随后我就答应了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看起来玩的很开心,鼓敲的很专注,学生的心愿满足了,最后,这个学生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开心,谢谢老师!”我看在眼里,心里一直在不停的思索着。。。。。。

其实,学生的要求不高,当我们能满足学生时,就一定要给学生机会,这个机会可能学生会记一辈子,也可能会从此更加喜欢学习。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三

西奇弗的故事中,一直以来都在鼓励人们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与不幸。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读了西奇弗的故事,我也在想当我们自身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否像西奇弗那样一如既往。把困难当做是一种希望来对待.当我们遇到逆境时,我们的心态是怎样的。

本篇的故事很短。但是却教了我们在付出努力并不一定能一步成功时,用怎样的心态和行为来做接下来的事。我觉得失败不算是真正的失败。真正的失败是在失败之后如何让自己获得良好的驱动力去继续以后的生活。失败的不是一件事或者是一个人。重要的失败之后你如何让自己获得成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失败,挫折和挑战。我们然不能像西奇弗那样倍受打击却希望永存。但是我们依然能像他那样把使命转化为命运!

我相信生活中没有永远的'强者,没有谁会像神仙一样要什么有什么。在获得成功的路上,总是摆满了荆棘。重在坚持。能够坚持不懈的勇往直前!

可惜,毕竟是凡人,毕竟不是西奇弗那样的神。在工作里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犹如泥牛入海,责任广阔如海,任你奋勇如牛,仍然依旧。一般的奋斗史书格言上无不鼓励人凡是已尽力,不可急于求功。要是知道付出的努力全部积累不来,只不过是自欺的寄望哪?在通往远方的道路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未能跨越的障碍,许多人甚至永远无法超越童年或青少年期的心理症结,这时我们需要的是悦愉自己,包容自己的局限,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期望是幸福进入无限循环的内驱力。

所以说失败不算什么。真正的失败是在你失败之后如何选择,如何做!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十四

近期我读了打造《你的第56号教室》系列之10——《教师怎样驾驭课堂》。

这本书是分专题介绍的,每专题都有相关案例指导。其中“积极的表扬让课堂活起来”这一专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知道,简单的表扬会导致孩子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比如朗读课,学生朗读后,有的老师给予表扬——“读得不错”,“读得真好”,这种赞扬性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学生感到不知如何处理或处理不好的地方得不到指导和纠正,何谈能力的提高?还有诸如“你真棒”“你真好”这类表扬,棒在哪儿?这种表扬不要也罢。因此运用评比型表扬要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自己好在哪里,知道自己如何提升自己,从而在后面的教学中积极表现。反之,倘若教师评比引导和评比方式不恰当,不但不会利于教学进行,还会影响教学秩序。

渴望关注,渴望欣赏,渴望赞扬,是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温情话语,鼓励的言辞,不只是优秀生才能领会,那些被认为是调皮捣蛋的“坏孩子”同样能从中吸取力量;甚至,这些话语对他们来说,更加珍贵和更具感染力!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其次,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可以说,不备课就不能上课。备不好课也上不好课。第三,重视情感投入,营造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第四,启动教育机智,提高应变能力。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直接反映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五

《教育与幸福生活》是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教育新视界丛书》系列书的一本小书。作者王君老师说:“教育,乃是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生活的艺术。”她热爱学生,衷情教育,她在教育的红尘中执著追寻诗意教育,在现实的教育困惑中思索教育理想,她带学生去疯去闹去批判,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因此她和她的孩子们感到:每一天都是金子!

我在读过《教育与幸福生活》一书后,体会到怨天尤人不会带给你幸福,碌碌无为也不会带给你幸福。只有懂得去寻找阳光普照的地方,懂得放弃忧伤的人才会自己创造幸福。教育在我看来有时是枯燥的、有时是烦恼的、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充实的、有时是疲惫的、有时是无奈的,这其中的百般滋味有时真的让我头晕脑胀。而王君老师的《教育与幸福生活》,它告诉我们教育是幸福的。

当我读完《爱如潮水》、《教而不思则罔》、《源头活水》等篇章后,我对“教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教育是对人的精神的延伸和拓展。而以前的片面追求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其实都只是停留在教育最初级的层面上。这时,我好像又看到了明天的我——她感到和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快乐,她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因为爱孩子尊重孩子,所以她对美、对真、对善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因为对孩子的信念,她因此获得对生活的信念和对自己的信念。由于爱孩子尊重孩子,她更爱自己更爱生活,她因此被源源不断地灌注着创造生活的力量。她在幸福别人的同时也幸福了自己。------“教育,乃是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生活的'艺术”!

我十分欣赏王君老师的观点:教育的幸福,还体现于教育细节的幸福。这些幸福可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眼神,微笑,泪水,叮咛,抚慰……它们也许不一定能够直接带来班级流动红旗,带来很高的升学率,带来领导的表扬进而获得显赫的荣誉,但无数的幸福的细节便构成了校园生活全部的美丽和教育生命的所有的魅力。

做教师是一个既累人又很累心的工作,但同时又有不少快乐。其中一种重要的快乐就是在班上,我都会遇到我特别崇拜的学生和特别调皮的学生。回想自己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过成功的案例,但也有一些自我感觉学生太让人失望,就以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想想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学生,用赏识的语言去说孩子。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身上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才能不断走上成功之路。

现在我的教育座右铭中又加上了一个词语,那就是“幸福”——“教育是一种生活,自然的、健康的、睿智的、诗意的、幸福的生活。”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篇十六

常生龙先生的《让教育更明亮》中说"全力陪伴孩子",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他们都不知道如何爱,他们只知道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而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实孩子想要的很简单就是跟最亲爱的家人在一起就会很开心。在更多的.玩具,美食和漂亮衣服和陪伴之间,孩子会选择陪伴。陪伴,不只是呆在孩子身边,更应该和她一起玩,让他感受到父母亲的爱。在玩的过程中,我们施以恰到好处的教育,而不是靠物质类的东西让孩子得到暂时的快乐。

再也不要自诩我那么爱孩子,其实我们给孩子的爱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你所给与的都是天下所有的父母能做到的,我们所做不到的就是真正的陪伴,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令孩子完全相信你的师长、家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606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