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肯定和鼓励。在总结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总结范文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一
第一段:引入老子与道德经的背景(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和人生哲学的观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读《道德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以及找到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确方式。在我对《道德经》的深入阅读中,我领悟到许多道德伦理的智慧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道德经中“无为而治”的理解(250字)。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是我最深刻的领悟之一。“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相信自然的智慧,顺应事物本来的规律而有所为。它告诉我们,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遵循大道,而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这种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背负的压力,心情更加轻松自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试图将“无为而治”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言行中,渐渐感受到一种放下执着、从容应对问题的方式。
第三段:倡导自知之道,追求内心的安宁(250字)。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自知之道,认为内心的安宁才是最真实的享受。通过自我反省和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内心的安宁不仅使我们更加从容面对外界的变化和挑战,也让我们能够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并与他人建立更深厚的关系。因此,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询问自己是否目标明确,是否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这种自省让我发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四段:践行道德,倡导仁爱之心(250字)。
道德经中强调了“仁爱”这一价值观。老子认为,仁爱是人类天性中最良善的一面,是人们在行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理解万物的共通性,我们能够培养起一颗心胸开阔、以仁爱待人的心。在现实中,我努力践行仁爱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严,理解别人的困境和痛苦。这种善待他人的方式让我与身边的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友情,也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温暖与关爱。
第五段:道法自然,追逐内心的自由与宁静(250字)。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它呼吁人们能够按照自然的规律生活。通过与自然相融合,我们能够摆脱繁琐的经验和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在我看来,这种自然的追求并不是再去远离现代社会,而是在这个喧嚣尘世中寻找一片宁静之地。我通过练习冥想和花园栽培等方式,与自然亲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这种沉思和与自然的连接,不仅帮助净化我疲倦的内心,也让我更好地洞察并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总结(100字)。
通过对《道德经》的阅读和理解,我领悟到了无为而治、内心安宁、仁爱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等重要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指引着我们如何正确行动,也教导着我们如何平衡和和谐地生活。通过践行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建立起更为牢固的关系,并最终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宁静。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二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中国道家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我在读完《老子道德经》后,深受其智慧与道理的启发,以下将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谦逊与柔弱。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强调谦逊和柔弱的力量。老子告诫人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顺从,因为柔弱的东西能够征服刚强的物体。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适用。我亲身感受到,当我以柔善待人时,能够减少冲突和摩擦,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谦逊与柔弱也能够让我更加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从而不断进步。
第三段:无为而治与自然。
《老子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即在尽量少干涉的情况下,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个思想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过去,我常常想要通过努力和埋头苦干,来改变一切,但往往事与愿违。通过学习老子的理念,我开始接纳事物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当我不再强求结果时,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这种解放自我的态度,令我从焦虑和困扰中解脱出来,更加放松和自在地面对生活。
第四段:道法自然与审慎行动。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和谐与平衡。对我而言,这个观念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和选择。我开始审慎地思考我对待自然的方式,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当我从内心尊重他人和环境,并与之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有意识的行动,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懂得遵循自然的道路。
第五段: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
通过《老子道德经》的学习,我逐渐明白追求内心平静和和谐的重要性。作为现代人,我们时常被外界的压力和纷扰所困扰,内心难免焦虑和不安。然而,只有当我学会放下诸多欲望,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才能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老子道德经》通过让我学会静心思考与独处,引导我重建与自己内在的联系,从而在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结尾段:总结与展望。
总之,《老子道德经》通过其智慧和道理,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它不仅教会了我谦逊与柔弱的力量,还引导我实践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通过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和谐,我逐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未来,我希望能把《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些道理,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三
老子说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读过《道德经》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在我的感悟中,《道德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谦逊与柔和、无为而治,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及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思考,分享我的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领悟。其中的“道”被解释为自然规律或宇宙之道,其内涵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德经》告诫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逆其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物物种的灭绝。我们应该借鉴《道德经》的思想,提倡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其次,《道德经》倡导谦逊和柔和的品德。《道德经》中说:“柔弱胜刚强,柔能克刚。”对于一个人而言,谦逊和柔和是成功的重要品质。一个谦逊的人,能够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接受批评和指导;一个柔和的人,能够以礼待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在现代社会,谦逊与柔和的品德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持谦逊与柔和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解决问题。
第三,《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这里的无为并非懒散或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刻意去干预事物的运行。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忙于工作和生活种种琐事,往往充斥着焦虑和压力。如果能够放下一切杂念,不强求事物的改变,并且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我们会发现明白了许多事物,反而容易达到目标。
第四,《道德经》对于领导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考。道家注重领导者的为人才能带动整个团队或国家。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领导者只有保持谦卑心态,虚怀若谷,才能带领团队或国家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与员工平等相处,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必能凝聚人心,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道德经》还给了我思考生活意义的启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传达着人与自然、宇宙间的一种秩序与关系,告诉我们生命是辽阔而不可捉摸的,而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宇宙间的大道相通。人生短暂,我们应该把握当下,追求内心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存、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追求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以及思考人生的意义。读完《道德经》,让我深感自己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我将从《道德经》中获得的智慧和启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修养,提升自我,谦逊从容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共鸣和启示。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四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含着许多智慧和心得,对于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通过总结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和个人心得,探讨它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体的启示。
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着许多智慧,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的道,放弃功利心和追求,而是去追求和谐、平衡和自然的存在。他提倡培养内在的修养,并以不争不抢的态度面对外界的竞争和困扰。这就带来了一个智慧的启示,那就是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淡定,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个人在学习和思考老子道德经时,我深深感悟到智慧是通过体验和履行道义而获得的。我明白了“无为”并不是消极怠工,而是内心充实并利用合适的时机行动。同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急躁和冲动。这样的心态更有助于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保持内心的平静。
老子道德经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自然和心灵的呼唤。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重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找到内在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此外,他还强调了不争不抢的理念,提醒人们应当避免过度竞争和争斗,而是以包容和和谐的态度相处。
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同样适用于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我们常常会感到难以接受和承受,而迷失了自我。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保持信心和平静的内心,是克服困难的重要途径。此外,他还教导我们要善于放下和改变,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积累智慧和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第五段:总结。
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和心得,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还是对于个体而言,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平静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困境,我们能够获得更深的智慧和更有意义的生活。在我们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不要忘记探索内心的世界和与自然的连接,从而过上更宁静和平衡的生活。这是我从老子道德经中得到的智慧和心得。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五
段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开头,也是老子对于道德的第一层理解。在我的理解中,老子对于道德的探讨主要包括了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养性的道路以及无为而治的智慧。在读完《道德经》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真谛,也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段二:
老子指出,道德并非是名利所能比拟的,因为道德超越了人们浮躁的欲望,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境界。人们常常被社会上琐碎繁杂的名利所迷惑,一味追逐权力、金钱和地位,往往忽略了心灵和灵魂的需要。而道德,正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去追求一种更高尚而纯粹的精神境界。在现代社会中,名利之争无处不在,商业利益、政治斗争、人际交往等都充满了世俗的名利考量。然而,正是因为追求名利,人们往往迷失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因此,学会超越名利的束缚,追求道德的境界,成为我们实践道德的重要一步。
段三:
道德观念要在个体的修身养性中得到体现。老子提出了修身养性,即通过舍弃物质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卓越。修身养性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内外和谐,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融入社会并与他人和睦相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心有余力。老子告诫我们要与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对抗,克制住冲动和贪婪,修身养性才能真正彻底。通过修身养性,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成为一个更加平和、善良和有责任感的人。同时,修身养性也使我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创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段四:
道德的实践需要智慧的引导。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智慧,主张关注自然规律,注重随遇而安。在社会运作中,有时候我们不能过于强求,而应该随顺自然,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过度干预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和矛盾,而适当的无为而治,可以在最小的代价下实现最好的效果。诸如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经营、家庭的教育等,都需要智慧的引导和无为而治的思维。当我们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掌握无为而治的智慧,尊重自然规律,才能避免盲目行动和因为个人意志而带来的后果。
段五:
在实践道德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同时,要坚信善良与真善美的力量,将道德价值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路径,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各异。而每一次的选择和行动都是对自己内心价值的选择和坚守。只有通过践行道德,让道德品质成为自己的坚实内核,才能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
通过阅读和体悟《道德经》,我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真谛,认识到了道德的实践需要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养性的道路以及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内核,也是我们与世界和他人建立联系的纽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不忘初心,修身养性,用智慧和善良引导我们的行动,最终实践道德。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个体的幸福与内心的满足,同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多的贡献。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六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和深思熟虑,我对其中关于道德的思考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近日,我看到了一段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视频,深受启发,下面将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这个视频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道德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行事,思考人生。道德的实践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赢,而非为了追求表面的权力和利益。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重要保障。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利益追求的过度强调,道德的价值日益被忽视,这导致种种社会问题的凸显。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这个视频让我认识到,道德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道德经》中,老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他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顺从自然的本真,以实现真正的和谐。这让我反思,现代人总是追逐功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疏远。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人与自然相互交融,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此外,这个视频还强调了道德的智慧。老子提倡以智慧来行动,他主张“不以取天下为事”的做派。通过观察自然的运行规律,老子深刻领悟到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认为只有在楚河汉界的心境中,才能追求到智慧和道德的真谛。这给我启示,而今社会的喧嚣与诱惑,很容易让我们丧失清醒的思考能力。只有通过沉思和反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我们才能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更加明智和从容。
最后,这个视频强调了道德的影响力。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反应在人们的生活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传播道德观念。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要时刻保持道德的高昂标准,以自己的榜样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通过这个视频,我进一步意识到《道德经》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物质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中,道德本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追求的宝贵财富。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将《道德经》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有道德情操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智慧传递出去,影响更多的人,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七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留下的一部影响着东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奠基石。细读《老子》不难发现此书的本质是一本修身治世之书,其中包含着我们耳熟能详的“赤子之心”“水德”观……对个人修养的体悟与警示的修身之思,以及“无为”“不自有”“柔弱胜刚强”等治世、处事哲学思想。时至今日,老子的这些修身处事的哲学思想对我们也有着重要的人生启示意义。
初读《老子》时,难免会迷惑于书中杂乱无章的逻辑,它的章节语言时而通俗易懂,时而艰难晦涩。此次阅读专门找了一些辅助资料,读后却有顿开茅塞之感。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一段关于老子及《老子》的记录: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刘向的《列仙传》中也有对老子的记载: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生平及《老子》的成书原因,老子的样貌如何我们如今已无法知晓,而现今世界几乎能见到的所有关于老子的画像、雕塑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一对大耳朵和垂暮老者的形象,这应该与老子的名字有关“名耳,字聃”。老子身为周朝的图书馆馆长,在见到周朝衰亡之景后毅然离周,当他骑着牛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守关将领尹喜拦下,因慕于老子的才能便强行让老子留下一部著作才能过关。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道德经》。老子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这部著作,也就可以理解我初读时候的那些疑惑了,但无论逻辑是否通顺,语言是否流畅,《老子》一书中包含的修身处事之启示毋庸置疑。
这里着重说《老子》一书中的一个重要的处事思想即“柔弱胜刚强”,人们普遍认为,柔弱在刚强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在生活中总会呈现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而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将二者的关系说的清楚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老子从生死的角度来解析柔弱与刚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筋骨都是柔软的,而死了则会变得僵硬,植物也是如此,草木生长的时候枝条都是柔脆的,死了则是干枯坚硬的,那么坚硬的则属于死亡一类,而柔弱的则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打仗的时候不要逞强硬来。树木过于繁盛就会被砍伐,由此看来强大的反而处于劣势,而柔弱者则占据上风。由此,老子为这一理论主张找到了具象的代表——水。
“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天下最柔弱的水,仍然可以在坚硬的岩石中流淌而过,柔弱的水却可以抵挡锐利的刀剑,滴水可以破石,水亦可以锈刀,这处处展现着柔弱胜刚强的内涵。这也体现着老子“尚柔”的人生哲学。老子将天下至柔的水的德行与人的德行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身逻辑体系。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能够在人们所厌恶的环境中停留,水更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与人无争的善地,心胸保持沉静,待人真诚,说话守信用,为政善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就不会有幽怨产生。“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老子对水德的阐述也是对人德的启示。
居善地: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总会流向一些低洼处即被世俗人们所恶之处,但最终水仍会到达它想要去的地方,在流动的过程中也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它的价值,它可以是地面上的溪流也可以是天空中俯视一切的云朵,水的这种顺其自然的“不争”品质带给它的是出于最高点俯视一切的眼界和胸怀。这种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不争精神同样适用于现今世界的我们。
心善渊:“藏心微妙,深不可测”守住内心的宁静不被外部世界干扰,像水一样,无论混杂多少泥沙,沉静下来仍是清澈澄明。
与善仁:待人真诚有包容力,水在流淌的过程中会无差别的接受和对待着任何事物,无论沙石或是宝玉都可一路随行。
言善信:落地有声,讲诚信。水的形态不同声音亦不同,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是在提醒着:我们可以追求强大,但真正的强大是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我们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保持“柔弱”的状态,才能取得更大、更长久的成就。我们可以追求强大,但真正的强大是利益别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你能帮助的人越多,就越有价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八
每当有老师提起后进生的转化,我都有一种莫名冲动。是缘于自己曾经在后进生转化的困扰,还是缘于自己的情绪?我曾经以为自己永远无法说清这一切。可当我《读道经》读明白这句时“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时至今日,期中测试时有一学生成绩为16分,而我一直没有过多处理这学生,甚至没有任何为这学生而设立的补课活动。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师听课,我提问了这名学生,他居然可以顺利回答。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扬——而这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特色。通过种种方法来设立学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来练习,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适当提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课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确回答问题哟!
也许在老师的眼中,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比较困难的,我曾经在反思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经常逃学的学生(反应给家长,家长表示孩子不到学校,自己也没有办法。),是典型的学困生,连二年级的数学题也不会做。就是在教学中,发现这学生居然在抢答。原来是买文具的练习,说二十元一个书包,问八十元能买几个?(通过情景图得到的信息),这学生张口就来。我改成100元,120等,这学生依然张口就来,我让他列式子,他低下了头,说不会。
从这个例子中,我意识到就算是他这样的后进生,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他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生活经验,如购物的情景等。如果稍加引导,他应该能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意识到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只不过具体的说法有些不同。)。
正是这个例子的启发下,我读懂了课程标准,也树立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是班级中多数的后进生有明显改变,从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到主动回答问题,学生慢慢对数学产生的兴趣;慢慢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从二、三十分到六、七十分,然后到八、九十分,当我再次看学生的成绩时,居然发现学生多数可以达到优秀生的行列了!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也许我们不必追求谁是圣人,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九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白话译文:
要说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认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担心的却是歧出邪路。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总喜欢险僻的小径。朝廷宫宇,何等华丽;田园郊野,何等荒芜!粮仓国库,何等空虚!身穿文彩华服,手带锐利宝剑,餍足了山珍海味,财货蓄积有余,像这样叫做强盗头子,不合乎「大道」的啊!
药方:
不要以为平坦无奇,就没什么,要知道「没什么」,那才能入于大道之门!那些有权有力的人,总在历史的浪头上,浪生浪死,没几个可以成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学是:小人物,但生命却是庄严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无奇,不在华丽文彩!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白话译文:
如此看来,这叫「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样的呢,就用以上所说的大道之观啊!
药方:
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观复其身,让他自己生长!「观」是对比而视,是清静的观赏,是如其所如的让它生长!能放得开,他才能生长,给他天地,比给他什么都重要!不必太关心他,把「关心」转成「开心」,开开心心的,自在的生长!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十一
阅读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理解一些深刻的理论,以提高你的质量。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找到了一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典解释》。经过尝试,虽然我不太明白,只有皮毛,但我坚持静静地阅读,分散地记录了一些东西。结合现实,生一些个人的东西,供我使用。
老子,公元前571出生于楚国。李,名耳,李丹是他的名字,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经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与传统文人没有太大区别,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开山的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是说我们缺乏信仰,那么是什么支持我们生活呢。“道自然”、“无为而治”,想探索什么是“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的,但不是空虚的。如果从物质层面来看,创造一切的东西(自然)就是“道”,从自然的方式延伸到治理国家的方式,然后回到个人修养的方式,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控制一切是宇宙中一切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应对适应的技巧,是规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道可以说,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一旦它落入语言中,人们就无法理解它超越形象的内涵。”在大方面,老子的治国方式是一种安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有“道”的人。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事实上,阅读和学习应该遵循,生活和工作应该遵循。安全,顺利,人性化。永恒,永恒。在理解之后,寻求解脱。我们冲动,孔子的“礼貌”和“仁慈”,有时显得苍白。庄子和老子一样,开放,平静地生活。我也期待着自然生存的快乐,所以我记得它。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十二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十三
三年前,大约2020年夏,感恩给孩子考察幼儿园的机缘,我了解到了一莲瑞德学堂。曾经尝试过加入一莲大家庭。后因一些缘故,机缘还未到。人虽离,心却在。如果用能量场的说法,一莲瑞德学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着我,感恩一莲。
2020年底,开始加入读经队伍,得益于学友们的陪伴,老师的引领,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天虽然是最后一课,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却是刚刚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记得老师说过,“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找经典做靠山,才会底气十足。”听着,学着,悟着,我感觉到经典是圣贤们的总结,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探索,那么经典就是指明灯,当我们陷入迷茫的时候,经典会在冥冥中指引着我,帮助我们拨开云雾,重见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现在也会有一些执念,接纳力不足,对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坏的,但是现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会有黑夜,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很多时候,心态就会变了,更奇妙的是,当我们的心改变了,周围的能量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齐家。
最喜欢子复老师的国学课,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总能给恰当好处地将经典和育儿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了我们家长一些启发。
反观我的家庭里,亲子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在我自己身上,我与婆婆,我与父母。学了一段经典时间后,我发现我们的争执,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了,而这个爱,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认为好的,带给对方,而忽略了对方真正想要的。当我们收到自己不需要的爱,却不知感恩,反而嫌弃。这样,就进入了情绪恶循环。
学了经典以后,每当唱起《春歌》我都会泪流不止。当然,现在愈来愈好了。
我有时候也会反问我自己,学经典是为了什么?这或许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条路是修身,齐家,我会继续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对了,自己的小事,自己处理,醒悟,悔改。
治国。
近几年,在国内外新闻中,总能找到经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学堂,得益于家长涵养班。感恩学堂,感恩经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错愈改,愈改愈好!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十四
老子西行途经函谷关,流氓关令尹喜强把他留下,然后摆出强盗模样说请求著书。老子欲出关,脸呈文人无奈状,被迫写下洋洋洒洒《老子五千文》,脱身而去。《老子五千文》亦称《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部伟大的哲学巨著。千百年下来,对其研究评注的著作亦达千百种,众说纷纭却未说出系统的名堂来,因此被天下称为奇书,并列三玄之一。
鲁迅在《出关》里头对老子写下《老子五千文》进行了调侃性讲述,大体意思是说老子不怎么用心就写下了《道德经》,完全是出于摆脱无赖关令尹喜强的缠身。李敖用了寥寥数言编成一段话评价《老子》一书,简要概括是说老子为了表示对尹喜强不友好便写下了高深莫测的`《老子》。综合两位前辈的议论,我得出这样的认为:老子性善,尹喜强性恶,老子想用道德经言论改造尹喜强,由于言语高深莫测结果肯定要失败,又因老子性急,想出函谷关得紧,所以著书言简意骇,五千字包罗万象,集其了毕生思想和哲学。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十五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是文化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老子道德经心得篇十六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65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