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安排。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资料,供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资源。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一
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说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1.从课题看,这是个什么问句?
[明确:设问句,是有问有答,答就在本文的课文内容中]。
2.要求学生合上书:
四.归纳黑板上板书体现的'说明方法。
[明确:分类别、列图表]。
五.分析课文说明方法运用的效果和作用。
六.总结及布置作业。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二
1、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辨别列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段把人们不熟悉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清晰地说明宇宙的本质特征。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涯()灼热()。
2、解释下列的词语。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茫无涯际:广阔得无边无际。涯:边。
灼热: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
二、导入。
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三、初读课文,了解结构。
四、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回答以下问题。
(2)文章的结构怎样的?
明确:
第一部分:(1――11)恒星――分五层。
第二部分:(12――20)恒星系――分四层。
第三部分:(21)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五、分析课文。
2、提问:作者在介绍这些星体时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提问:课文介绍这些内容时,主要为了说明什么?
4、阅读第2段:第2段介绍的是什么星体?
5、阅读第3段:第3段介绍了恒星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6、阅读第4段:第4段介绍恒星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7、阅读第6段:说说第6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9、第11段中的“这样”有什么作用?
10、阅读第12段:这段介绍什么星体?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1、阅读第16段:这段介绍什么星体?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2、阅读第20段,思考第20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13、阅读第21段:概括段意:阐述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六、布置作业。
七、1、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小结课文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表面温度至少3000摄氏度。
每秒钟能飞16.7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作比较: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
光线和宇宙飞船。
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打比方:萤火虫――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
恒星――水滴,说明在宇宙里所占的比例极其微小。
分类别:恒星――大、中、小。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三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段落:
明确:
一(1—11)恒星。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层(2-6):介绍恒星的基本情况。(第6节小结)。
第三层(7-9):介绍恒星的有关情况。
第四层(10):介绍宇宙里的星云。
温度高、体积大、密度大、种类多、距离远——物质无穷无尽。
二(12—20)恒星系。
第四层(20):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小结)。
太阳系、银河系、恒星系、运动——运动无穷无尽。
三(21)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对象:宇宙。
特点:物质无穷无尽。
运动无穷无尽。
顺序:由近及远、由无知到未知。
4、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
(1)第一层:以亲切的口吻和简洁的语言引出说明对象。(值得以后在写作中借鉴)。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恒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各类恒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一层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恒星不同点相同点。
说明方法。
体积密度表面温度。
大很大很大非常小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分类别。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中不太大不太小只有几千度。
小非常小特别大高达3万—5万摄氏度。
(3)第三层: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4)第四层:说明方法:分类别。
(5)第五层:小结第一部分,理解“宇宙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2、小结课文的说明方法;
3、归结宇宙的本质特征,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二、重难点:
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1)课文的体裁。
(2)说明的方法。
(3)宇宙有些什么?恒星的共同点是什么?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分析2、3部分:
(1)一、二层:主要说明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三、四层:以太阳系为例,说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
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名称定义分类特点。
恒星自身能发出光和热的天体,如织女星、太阳。1体积很大,由非常稀薄气体物质组成。
2体积比较小,由密度特别大的物质组成,温度高达3-5万摄氏度。
3中等恒星,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温度几千度。
行星绕着恒星的不发光的星体。不发光,绕恒星转动。
星云浮游在星星和星星之间,由尘埃和气体组成。1本身不发光,反射恒星的光亮的叫亮星云。
2本身不发光,是黑暗的,叫暗星云。
银河系由1000亿颗以上恒星组成的铁饼状的恒星系。由1000亿颗以上恒星组成,呈环形,直径为10万光年。
恒星系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集合体,如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数以亿计的恒星系仍是宇宙的一个极小部分,飞快运动。
(3)分析第三部分:先让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人类征服宇宙的有关情况,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小结课文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表面温度至少3000摄氏度。
每秒钟能飞16.7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作比较: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
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
光线和宇宙飞船。
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打比方:萤火虫——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
恒星——水滴,说明在宇宙里所占的比例极其微小。
铁饼,环——银河系的形状。
分类别:恒星——大、小、中。
星云——亮星云,暗星云。
举例子:仙女座。
所有的星星和恒星系全都在飞快地运动着。太阳也带着地球和其他。
行星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飞奔。
下定义:亮星云,暗星云。
4、归纳宇宙的特征,分析说明的顺序:
特点:物质无穷无尽。
运动无穷无尽。
顺序:由近及远、由无知到未知。
恒星(肉眼可见)——行星、星云。
银河系(肉眼可见)——银河系外的恒星系。
太阳有行星(已知)——其他恒星也有行星。
恒星系(已发现)——别的恒星系。
5、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1)准确性:
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饶着他们转的吧。(表示推测,去掉便成肯。
定,不符合认识规律。)。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表明最小限度,去掉不准确。)。
表面温度高达3万-5万摄氏度。(因为表面温度不等于内核温度。)。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表约数,去掉变确数,不科学。)。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表明数量,去掉后变成全部,
不准确。)。
(2)生动性: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尽的宇宙。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
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得数一千多年!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四
1、检查预习情况,掌握生字、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理清课文脉络时,注意讲析段落的不同分法。
2、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并写出词语:
灼热闪烁涯际庞大眩目骨骼。
广大得无边无际——(茫无涯际)涯,边。
微小得不值一提——(微不足道)足,值得。何足挂齿。
(2)课前提问:
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明确:说明文。
回顾学过的说明文单元:
明确:第一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第三单元: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这个单元的要求:
明确:说明的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言论、列数字、
下定义、分类别(回顾以前的课文,各举一例。)。
明确:恒星、恒星系、太阳系、银河系、星云、行星、宇宙。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段落:
明确:
一(1—11)恒星。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层(2-6):介绍恒星的基本情况。(第6节小结)。
第三层(7-9):介绍恒星的有关情况。
第四层(10):介绍宇宙里的星云。
温度高、体积大、密度大、种类多、距离远——物质无穷无尽。
二(12—20)恒星系。
第四层(20):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小结)。
太阳系、银河系、恒星系、运动——运动无穷无尽。
三(21)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对象:宇宙。
特点:物质无穷无尽。
运动无穷无尽。
顺序:由近及远、由无知到未知。
4、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
(1)第一层:以亲切的口吻和简洁的语言引出说明对象。(值得以后在写作中借鉴)。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恒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各类恒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一层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恒星不同点相同点。
说明方法。
体积密度表面温度。
大很大很大非常小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分类别。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中不太大不太小只有几千度。
小非常小特别大高达3万—5万摄氏度。
(3)第三层: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4)第四层:说明方法:分类别。
(5)第五层:小结第一部分,理解“宇宙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2、小结课文的说明方法;
3、归结宇宙的本质特征,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二、重难点:
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1)课文的体裁。
(2)说明的方法。
(3)宇宙有些什么?恒星的共同点是什么?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分析2、3部分:
(1)一、二层:主要说明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三、四层:以太阳系为例,说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
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名称定义分类特点。
恒星自身能发出光和热的天体,如织女星、太阳。1体积很大,由非常稀薄气体物质组成。
2体积比较小,由密度特别大的物质组成,温度高达3-5万摄氏度。
3中等恒星,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温度几千度。
行星绕着恒星的不发光的星体。不发光,绕恒星转动。
星云浮游在星星和星星之间,由尘埃和气体组成。1本身不发光,反射恒星的光亮的叫亮星云。
2本身不发光,是黑暗的,叫暗星云。
银河系由1000亿颗以上恒星组成的铁饼状的恒星系。由1000亿颗以上恒星组成,呈环形,直径为10万光年。
恒星系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集合体,如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数以亿计的恒星系仍是宇宙的一个极小部分,飞快运动。
(3)分析第三部分:先让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人类征服宇宙的有关情况,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小结课文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表面温度至少3000摄氏度。
每秒钟能飞16.7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作比较: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
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
光线和宇宙飞船。
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打比方:萤火虫——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
恒星——水滴,说明在宇宙里所占的比例极其微小。
铁饼,环——银河系的形状。
分类别:恒星——大、小、中。
星云——亮星云,暗星云。
举例子:仙女座。
所有的星星和恒星系全都在飞快地运动着。太阳也带着地球和其他。
行星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飞奔。
下定义:亮星云,暗星云。
4、归纳宇宙的特征,分析说明的顺序:
特点:物质无穷无尽。
运动无穷无尽。
顺序:由近及远、由无知到未知。
恒星(肉眼可见)——行星、星云。
银河系(肉眼可见)——银河系外的恒星系。
太阳有行星(已知)——其他恒星也有行星。
恒星系(已发现)——别的恒星系。
5、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1)准确性:
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饶着他们转的吧。(表示推测,去掉便成肯。
定,不符合认识规律。)。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表明最小限度,去掉不准确。)。
表面温度高达3万-5万摄氏度。(因为表面温度不等于内核温度。)。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表约数,去掉变确数,不科学。)。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表明数量,去掉后变成全部,
不准确。)。
(2)生动性: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尽的宇宙。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
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得数一千多年!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五
1、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辨别列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段把人们不熟悉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清晰地说明宇宙的本质特征。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涯()灼热()。
2、解释下列的词语。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茫无涯际:广阔得无边无际。涯:边。
灼热: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
二、导入。
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六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以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
宇宙辽阔深邃,也很神秘,但是离我们又太遥远了,无法直观地去感受触摸,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希望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近距离直观地去感受宇宙,就在网上找了有关宇宙的一段3分钟视频和一些图片,组内听课的老师提出了立足于课本立足于语文味的看法,我又思考了一番,能否把双方的思想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说了宇宙中有些什么后可以适时地出示一些图片,并让学生看图片指认相关的物质,对了解宇宙物质的组成会不会起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我在补充课外知识时花的时间太多,在同仁们的启发下我意识到主要是我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活动还不够充分,因为教学手法没有能再精心优化,出现了多处手法重复的问题,教学设计如果调整为整体感知——语段精读——欣赏语言,是不是更为可行,当然,如果干巴巴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那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至关重要了。我应与学生进一步对话,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意识,语言意识和方法意识,进一步优化我的课堂教学环节。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七
1、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辨别列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段把人们不熟悉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1、重点: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清晰地说明宇宙的本质特征。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涯()灼热()。
2、解释下列的词语。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茫无涯际:广阔得无边无际。涯:边。
灼热: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
二、导入。
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三、初读课文,了解结构。
四、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回答以下问题。
(2)文章的结构怎样的?
明确:
第一部分:(1——11)恒星——分五层。
第二部分:(12——20)恒星系——分四层。
第三部分:(21)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五、分析课文。
2、提问:作者在介绍这些星体时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提问:课文介绍这些内容时,主要为了说明什么?
4、阅读第2段:第2段介绍的是什么星体?
5、阅读第3段:第3段介绍了恒星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6、阅读第4段:第4段介绍恒星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7、阅读第6段:说说第6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9、第11段中的“这样”有什么作用?
10、阅读第12段:这段介绍什么星体?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1、阅读第16段:这段介绍什么星体?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2、阅读第20段,思考第20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13、阅读第21段:概括段意:阐述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六、布置作业。
七、1、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小结课文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表面温度至少3000摄氏度。
每秒钟能飞16。7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作比较: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
光线和宇宙飞船。
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打比方:萤火虫——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
恒星——水滴,说明在宇宙里所占的比例极其微小。
分类别:恒星——大、中、小。
星云——亮星云、暗星云。
举例子:仙女座。
下定义:亮星云、暗星云。
二、归纳宇宙的特征,分析说明的顺序。
特点:物质无穷无尽。
运动无穷无尽。
顺序:由近及远、由无知到未知。
恒星(肉眼可见)——行星、星云。
银河系(肉眼可见)——银河系外的恒星系。
太阳有行星(已知)——其他恒星也有行星。
恒星系(已发现)——别的恒星系。
三、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1、准确性:
2、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资源与学案》的习题。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八
《宇宙里有些什么》是浙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科学小品。从作者的写作本意看,是让同学们对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有一个概括的印象。
1、知识教学: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掌握“涯、眩”等2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辨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们征服宇宙的信心。
1、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宇宙到底由什么组成;如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采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明宇宙的特点。
(一)、比较引申,概括宇宙特点。
生1:宇宙很大,里面有很多东西。
生2:宇宙里有很多的星星,有很多的星系,可能有供生物成活的星系,还有可能生存有外星人。
师:请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很好,我们为他鼓掌(学生鼓掌)我们同学应该要树立大语文观,记住:生活处处是语文。还有同学要说说吗?(没有学生举手)看来,我们同学对宇宙的认识不多,下面谈谈老师的认识吧!我国西汉有一部书叫《淮南子》,里面有一句话:“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宙就是天地万物,古代的人们对于宇宙有很原始的理解(出示“盘古开天”的故事简介和古代巴比伦神话故事简介,由一学生朗读)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宇宙大爆炸”理论材料。)大家读得真好,我相信平时你们的语文老师肯定花了不少时间训练朗读,为我们班的语文老师鼓掌致谢!(学生鼓掌)读了这份材料,相信不少同学已经急着想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了吧,好,请大家打开书本。(不少学生显得急不可耐)请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宇宙里到底有什么,宇宙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速读课文)。
师:有同学知道了吗?
生3:宇宙里有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宇宙的特点是辽阔无边、运动发展、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师(惊讶状):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全面!
生3:课后练习题里就有啊!(众笑)。
师:善于利用注释、导语、课后练习来学习课文,也是水平的体现,我们为他的'聪明鼓鼓掌!(学生鼓掌)(板书说明内容、对象特征)。
(二)、依次排序,体会科学顺序。
师:作者在说明内容上,为什么先说恒星?
生4:他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生5:是第二段的“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师:非常好,作者抓住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先介绍近的看得见的已知的,再写远的未知的。根据这一规律,请一同学到黑板上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把说明的内容写出来。
(生6自告奋勇上台板书,开始写时比较端正,后来较倾斜。其余学生笑。)。
师:大家笑什么?
生7:他的字写斜了。
师:是啊,但是大家能发现他字的优点所在吗?
生8:笔画比较端正。
师:好的,汉字是我们祖国的文字,书法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同学一定要把字练好!(师板书对象特征后面的运动发展、丰富多彩、辽阔无边)能不能给“辽阔无边”这个词找一找同义词?(学生找到“无边无际”、“茫无涯际”,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字的读音、意义后让学生书空)科普说明文,往往采用直观形象的说明方法,使深奥的内容易于理解、接受,这就需要用到说明方法,请大家读一读单元导语。
(三),合作探究,学习说明方法。
(学生齐读单元导语)。
师:单元导语告诉我们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类型。请大家在七种方法后补上列图表,这样我们初中段接触到的说明方法就齐了。还有,把“举例子”中的“例”和“列数字”中的“列”圈出来,因为这两个字我们同学很容易弄错,要引起注意。好,下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要找出例句,并说一说说明方法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用圈点的办法找句子。)。
师: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先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开始全班交流。
生9:第四段“这样的小星星发出眩目的白光,它的表面温度高达30000~50000摄氏度”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恒星温度高。
师:老师觉得他的表述不是很准确,有没有同学能表述得更准确一点?
生10:应该是说明小恒星的温度高。
师:有进步,但还不是很准确,谁能表述的更准确一点。
生11:应该是说明小恒星的表面温度高。
生12:不能,作者可能没有测试过。
生13:30000~50000有上限和下限,说明的是全部的小行星。改为确数,只能说明一部分恒星,和原意不附。
师:讲得很好,大家还可以注意到,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不是供科学研究用的,要面向大众,所以这篇文章的大多数数字是约数。(穿插教学“眩”字。)。
生14:第四段“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运用了作比较。说明小恒星的密度大。
师:能不能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改为“十朵星云的重量”?
生15: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星云有多重。
师:可见,运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时,要注意被比较的事物一定要是我们所熟悉的。
生16:课文把恒星分成大、中、小,这是分类别。
师:根据什么分?
生16:体积。
师:还有分类别的例子吗?
生17:介绍星云的时候也运用了。是根据能不能反射附近恒星的光亮划分的。
师:可见分类别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
(四)、小结质疑,开展知识探究。
师:(小结课文后,结合“神州五号”发射成功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为祖国争光。)大家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57年,文章中介绍的“宇宙”内容,有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回去后查找资料,以“宇宙新发现”为题,补充丰富课文内容。
1、教学的切入点比较好,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理解说明内容和对象特征上比较容易。
2、教师的调控和评价使学生保持整堂课较为高亢的状态,教师的语言比较干净,体现了“导”的作用,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合作探究说明方法时,气氛比较热烈,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的结构设计比较合理,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自主的求知状态中。
5、由于是借班上课,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考虑,对科学小品语言的文艺性没有涉及,是一个不足。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九
1、读懂课文,了解并初步学会辨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培养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可征服的。
教学重点。
了解并初步学会辨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搭乘“阿波罗11号”飞船,代表人类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完成了人类登月的梦想,人类向宇宙太空迈出了第一步,人类还要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进军。茫茫宇宙,无穷奥秘。今天,让我们先来看看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这是一篇说明文。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1、给课文小节标上序号,划出新词,参考注解和词语手册,掌握词义。
3、简单谈谈你对宇宙的认识。(在课文里找依据)。
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
宇宙是物质的`,不断运动着的,丰富多采的,可征服的。
三、精读探究。
宇宙是广阔无边,奥秘无穷的,为了介绍清楚它的特点,课文成功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研究课文的精彩片段。
1、读2―6小节,填写上面表格。
朗读课文。
四、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欲望。
同学们,太阳是这许多恒星中的一颗,九大行星围绕着它转,构成了太阳系,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又构成了银河系,宇宙中有千千万万个象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广漠的宇宙有着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影片,也许将来你会成为宇宙专家。
五、总结。
填上合适的词语:宇宙是。
同学们,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人类正在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空间,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加入我国的航天事业,为探索宇宙奥秘作出自己的贡献。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宇宙航行》,关于这节课我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内容:教材简介,课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其中教学过程又包括下面五个部分:复习旧课,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下面我将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解说。
《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模块第7章第5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以学生已掌握的曲线运动一章中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和人造卫星的速度问题。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节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系统与自动导航汽车等,更值得大家瞩目的是:我国在20××年,20××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圆了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分析之后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
2)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并能够准确阐述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
3)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并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4)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航天员与记者”模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合理表达能力;
2)学生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在解决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关课后习题时均以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人造卫星环绕速度的求解。那么,本节课的难点又在哪里呢?对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产品,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里障碍,而且高一学生思维不够敏捷,很难做到大跨度的思维跳跃,因此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理解便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成为本节课的难点问题。针对该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探究的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一系列有序合理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努力,最终踢飞绊脚石,解决难点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一)复习旧课,构建知识平台
此过程可采用学生板书的形式,检查他们对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复习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新课引入
1新课引入,创设情境
新课引入,创设情境旨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过程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运用计算机的视频播放功能向学生展示“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谓一举多得。
2情境模拟,课题构建
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进行“宇航员与小记者”的情境模拟活动,请一位同学扮演宇航员,请其他同学模仿小记者,每一位小记者都有机会向宇航员提出一个自己最想知道的关于宇宙航天的问题。老师将问题在黑板上一一列出,然后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其他问题请同学课后上网查资料自己解决,并制作宇宙航行小资料卡,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合作。
然后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比较,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对学生所提问题的答疑过程,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模拟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三)新课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构建的目的。第一小节教学设计便遵循了该理论。
1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
首先:教师运用课件动画展示平抛运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结论,师生小结,得出正确结论,并在课件上出示。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可能很难由一个平面跳跃到地球这个大曲面,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适时设疑:若将从地球这个大曲面上抛出一物体当速度逐渐增大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让学生思考猜测,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派代表发表见解。教师评价总结,课件展示牛顿设想,并用动画动态演示人造卫星发射原理。
与此同时:请学生考虑,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解释引导,最后课件出示答案,请同学写出相关公式,课件出示正确公式,同桌之间互相纠正。
第一小节学习完后第二、三小节便很简单了。
2环绕速度
课件出示探究内容和已知条件:
已知地球和人造卫星质量分别为m 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求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环绕速度v 。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解决该问题,大多数同学在第一小节知识基础上已经能够解决该问题,但为使全体同学都达标教师还应对本题进行讲解。分四步:读题、分析、解题、小结。读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题意;分析可采用互动式请学生回答解题依据,相关公式;解题借助课件显示解题过程,计算速度公式,加深学生理解;小结教师对题目做总结,强调解题方法,步骤。
3宇宙速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但要做到知识传承,还应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等目的。宇宙速度的学习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1)第一宇宙速度求解:
根据第一宇宙速度含义和已学知识学生自己求解数值,教师的任务是说明其意义:最小的发射速度,最大的环绕速度,并加以解释。
(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且明确它们的数值。
(3)最后教师运用课件动态展示人造卫星处于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运行情况及运行轨道,变抽象概念为实际模型,加深学生的理解。
到此新课教学便结束了,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复习学过的知识。
(四)复习巩固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五)布置作业
课外探究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而无害。
教师课堂结束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有始有终,完美的结束课堂教学活动。
以上是本节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广泛利用各种声音,视频,动画等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而且还运用情景模拟活动,使学生顺其自然的进入角色,融入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研究,体验与科学家牛顿原始研究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相似的“再发现”过程,引起情感共鸣,积极主动学习。学生在协作,会话交流过程中逐个解决需要学习的问题,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结束课程。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一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文章结构解读。
题记:用名人名言提示主旨.
一、解说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以及宇宙的广阔。(1-6段)。
二、解说星系的组成。(7-11段)。
4.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5.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重点。
说明对象: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宇宙,目的是想读者(或观众)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
说明重点:。
1.说明宇宙的辽阔无垠的性质,例如地球到太阳之间,地球到已知的宇宙中心的距离,星系之内和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
3.第三个重点是推测。在说明宇宙之大的时候,在说明行星系组成的时候,两次推测生命或高级动物的存在。
四、文本解读。
理解下列语句。
1.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
2.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本能的,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人类拥有未来的希望。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像。想像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像,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人类探索宇宙所需要的勇气和素质。
4.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惟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宇宙大部分是虚空(当然不是绝对的真空),所以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固体的星球上,是非常幸运的。
5.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像,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广阔无垠,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人类对宇宙的存在也许毫无意义。
6.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虽然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也是伟大的。人类以知识、智慧和勇气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五、深入探究。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六、总结。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二
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说明顺序。
课文是电视片的解说词,所以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作者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课文说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是统一的。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c.基础知识。
完成德阳《导学与探究》以下内容:
1.自学“预习提示”1——2内容,用笔勾出要点。
2.完成“基础积累”1——2题,“基础集训”1——5题。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三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四单元)。
四单元 无限宇宙。
15 天上有条“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
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
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3.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
(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4、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5、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银河系的资料,了解更多银河系的信息。
第二课时。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提出研究问题: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3.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2)学生计算。
(3)汇报计算结果。
(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
(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
6.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
16 艰辛的探索。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过程,特别是几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
3、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均要搜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
2、学生: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 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导入。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人们对宇宙探索的艰辛的历程。(板书课题)。
2.了解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情况”的了解。
(1)谈话:大家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事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情况。
3、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1)小组内汇报自己所搜集的资料。
(2)组长做好纪录,相同的归纳在一起。凡搜集两条的就可得一个优,以此类推,看谁得的优多。
(3)组长先汇报本小组得优的情况,再汇报本小组搜集的资料。
(4)教师作好记载,注意将相同的资料归类。
(5)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说明大家花了很多功夫,也很有收获。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资料。
(2)学生自学课本上的资料,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可以分为几类?
(5)教师谈话: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两类资料,一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功事例,包括1961年4月11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另外的事件是xx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还有xx年10月17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并顺利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续写了辉煌。
另外一类是失败的例子,主要有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发生爆炸,航天员全部遇难。还有xx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降落时(6)提问:看到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再请同学们汇报。
(7)教师谈话:通过这段资料的学习,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大家认为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了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5、整理资料,体会收获。
(1)同学们既搜集了资料,也学习了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可以按时间发生的顺序,也可以按其他自己觉得合理的顺序进行整理。
(2)学生整理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经历是怎样的?
(4)提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教师小结。
6、布置任务。
下一节课,我们准备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要求大家带白纸、彩色笔,铅笔、钢笔、剪刀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等。
第二课时。
1.导入。
(1)提问:人类探索宇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谈话:通过学习“艰辛的探索”你有什么想法?
2.办一份小报。
(1)谈话:上次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带一些材料,利用我们搜集的资料,以“艰辛的探索”为主题办一份科技小报,下面请组长检查同学们带材料的情况。
(2)提问:怎样才能办好一份小报?
(3)小组讨论。
(4)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同组其他同学补充。
(6)教师小结:
其次要注意排版,根据手上的资料怎样摆放美观。要搞好版面的设计。
第三粘贴,摆放好了后用胶棒将材料粘上去,材料摆放时可根据版面对材料的要求进行加工,该剪的剪,该裁的裁,最后达到美观。
第四加工,主要是对小报进行美化,可以用彩色笔等美术手段进行加工、美化。
总之,办小报就是要做到主题鲜明,有创意,版面设计新颖,构图美观。
(7)谈话:说一说你准备办一张怎样的小报。
3.学生自己办报。
(1)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2)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4.展示作品。
(1)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几张比较好的作品和几幅有特点的作品。
(2)谈话:请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的作品,先让他说一说他的设想。
(3)大家再针对这幅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再分析另外几幅作品。
5.总结交流。
(1)谈话:通过办小报这项活动,你有哪些感受?
(2)提问: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宇宙奥秘。
6.布置作业。
搜集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图片。
人造卫星与飞船。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
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
(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
(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教师巡视。
(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
(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
(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课本资料。
(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
(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5)提问:这段资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与刚才大家的讨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6)小结。按照卫星的用途,可以将卫星分为三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4.巩固。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体会?
5.布置作业。
回家继续搜集有关卫星的邮票、图片和宇宙飞船的的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
(2)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共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2.继续研究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1)谈话:上次要求大家回家继续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下面老师来了解一下大家搜集的情况。
(2)提问:你们又搜集了哪些资料?
(4)将邮票展示给大家观察。
(5)小结。
(6)提问: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卫星的图片?
(7)谈话:观察卫星的图片。
(8)提问:图中是什么卫星,它有什么特点?
(9)小结:有关卫星的图片很多,图片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书上的两幅图片分别是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3.了解不同的卫星的不同用途。
(1)谈话:同学们看教材上的四幅图片,说出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教师提问:同是卫星传输的信息图片,我们看到的图片为什么完全不同?
(3)学生猜测,形成假设。
可能是卫星的种类不同,或者是卫星的功能不同等等。
(4)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
(5)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6)教师小结。
不同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书中的几幅图分别是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所拍摄的照片。
4.总结我们知道的人造卫星和用途。
(1)提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道了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2)谈话:请大家将自己所知道的填写在课本的54页。每总结出一条,就给自己评一个“优”。看谁得的优多。
(3)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巡视。
(4)学生汇报。
(5)小结: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
5.了解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1)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宇宙飞船?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谈话:说说你所知道的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
(5)看书55页,学习宇宙飞船的资料。
(6)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7)小结:
6.设计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2)谈话:把自己的设想画出来,并取一个名字。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展示作品,展示时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5)教师小结学生的设计情况。
7.总结交流。
(1)谈话:通过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2)提问:你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有了哪些了解?
8、布置作业。
回家搜集运载火箭的资料。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
1.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打气筒。
第一课时。
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xx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搜集整理资料,并对其解释和说明。
3.体会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个体的渺小。
4.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银河系、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谈话提出问题。
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宇宙的构成。
1.小组活动:猜想:人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宇宙的构成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在活动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在组内交流,对组里的意见进行整理,并用图或文字进行记录。
2.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适当进行板书。特别对有不同的想法的学生要求进一步陈述理由,突出矛盾,引发后续学习的焦点。
焦点问题如:
(2)我们的太阳与银河系是什么关系?太阳在银河系的什么位置?
(3)银河系是不是整个的宇宙?人们把银河系以外的恒星集团叫什么?
3.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4.根据录像内容,解答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
5.小组活动:根据现在人们已知的情况,用卡片,按从大到小、从远到近的顺序摆出宇宙的构成图。要求在小组内先画、再摆,然后说明图的内容。
6.小组汇报:展示宇宙的构成图,并说明图的内容。
7.集体评价。
8.师生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认识到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与探测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人类从古到今是怎样探索宇宙秘密的。
二、指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1.谈话,从古到今,人们用哪些工具和技术观察宇宙,都有哪些发现?
2.小组讨论,并作记录。
3.学生交流,教师作适当记录,关注不同的意见。
5.师生小结:随着探测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
6.整理学习:按照观测工具和技术发明的顺序,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进程进行相对应的整理,并填写课本61页表格。
观测工具与技术出现认识宇宙的进程。
7.学生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8.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能找到宇宙的边吗?
9.师生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探测到的宇宙空间会越来越大,发现的天体会越来越多,同时了解的宇宙的秘密也会越来越多。
三、拓展学习。
1.谈话:宇宙是无限的,关于宇宙,你还想知道哪些事?
2.小组交流,并作记录。
3.学生交流问题。
4.分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把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
四、布置作业。
以组为单位,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文章。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四
1、让小朋友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的一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星球,有比地球大的,也有比地球小的。看图上不同颜色来辨别星球并叫出名字。
2、带出一架小飞船,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
二、基本环节。
通过探索活动,引导让幼儿学会运用辨别颜色的方法来分析物体特点。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表达出看到的每个星球的颜色、相对地球大小、基本特点。
2、一起谈论各“星球”相对太阳排列顺序;哪颗星离太阳最近,地球位于哪里?
三、结束环节。
乘“小飞船”去星球旅行(给幼儿粉笔将飞船与想去的星球连线)。
1、老师引导幼儿回顾一开始说的:“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这个问题,让幼儿自由发挥并动手参与课堂活动。
2、提问幼儿回答想和谁一起去。
教师小结:宇宙是很浩瀚的,充满奥秘。一下子让小朋友了解是很抽象的,像太阳、地球、月球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看得见的东西,但又无法“拿出来”给小朋友看,希望通过课堂游戏互动将此类物体由抽象转化成一个概念,令小朋友有一个好的初步认识。
四、活动延伸。
告诉小朋友,宇宙很大,有好多星星,就像我们今天上课所说的内容,但是像地球那样能有美丽的花,漂亮的蝴蝶,高高的树木,涓涓的溪水却只有“地球”。从现在开始就要爱护一花一树,珍惜每一滴水,拒绝使用“白色垃圾”等等来环保地球。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的: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借助文中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3、拟清全文结构,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一、知识储备。
a.解说词的特点。
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说明顺序。
课文是电视片的解说词,所以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作者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课文说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是统一的。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c.基础知识。
完成德阳《导学与探究》以下内容:
1.自学“预习提示”1——2内容,用笔勾出要点。
2.完成“基础积累”1——2题,“基础集训”1——5题。
二、问题探究。
子问题1:在认真阅读全文基础上,完成下面问题。
(1)宇宙有边疆吗?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理由。
(2)本文是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布局谋篇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六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合作探究式教学
第二课时
多媒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 富于想象 (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 (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布置作业: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
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
地球的未来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七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记录片的解说词,它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宇宙》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观众达5亿。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宇宙的边疆》教案吧!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第二课时。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八
子问题7:本文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在本文找出有关句子,简要分析。
子问题8:如何写解说词呢,写解说词又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三、课文小结。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解说词也属于说明文的文体范畴。
学习要注意其特点: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精粹和关键,即使必要的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课文介绍了宇宙的基础知识。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有无尽的遐想,也有无尽的思考和探索;本文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学习课文,要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到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字海洋。
(1)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2)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3)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宇宙里有些教案篇十九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宇宙的边疆》选自美国科学家、科普学家卡尔萨根的著作《宇宙》,它也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以其通俗、自然、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中的星系、行星、恒星及其特点。本文条理清晰,杂而不乱,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根据文本的类型特点,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关注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7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