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有机结合,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教案编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一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二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均匀有三至四个台风。台风提供丰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易引发洪水与泥石流等灾害。若缺少夏季台风带来的雨水,冬季易呈现洪涝,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三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 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2、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小结: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互动六: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 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 课堂延伸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六.练习反馈
1、判断力:
比较下列各点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小试身手:
分小组活动:根据对各地降水情况的描述为当地居民设计出适宜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四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p55图3.19,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五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 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2、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小结: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互动六: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课堂延伸。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六.练习反馈。
1、判断力:
比较下列各点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小试身手:
分小组活动:根据对各地降水情况的描述为当地居民设计出适宜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六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内容点析。
1.本节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思路与上一节相同。
2.降水有多种形式,教材的重点是降雨。划分降雨等级的标准见参考资料。
3.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知识,具体举例说明降水多少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
4.降水的时间变化主要讲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柱状图表示。因此,教材的重点放在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上。教材首先安排图3.19,使学生对降水柱状图有直观认识,并且理解各地降水季节变化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大(b地),有的地方小(a地)。
接着,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以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这如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一样,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5.降水的空间分布重点是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等降水量线与等温线、等高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其绘制原理、阅读要领基本相同。因此,在学生学习了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基础上,教材没有再安排等降水量线模式图,而是直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图3.21)。
6.图3.21中标示的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指的是气象观测记录中的世界之最。
【降水与生活】。
1.降水是人们熟知的大气现象,学生也都已有认识。因此,教学时可请学生发言,补充降水的形式(雨、雪、雹等),而对于降水的成因和条件不必多讲,对于降水的概念也不需要作严谨的解释。
2.降雨等级的教学,不必讲解严格的划分标准,而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描述各等级降雨的情况及人们的感受。同学们描述的即使不太准确,也不必细究,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根据经验判断降雨等级。
3.人们讲到某地的降水量,和气温一样,一般都指观测的数据。因此,与“气温的观测”相对应,教材也安排了阅读材料“降水量的观测”。由此,学生能加深对降水量的理解。
4.活动第1题,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阅读第一项教材给出的影响案例,以此做参照,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
(2)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
(3)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
教学时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很不错。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着这一原则,对于活动第2题,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要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1.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从降水柱状图上作直观判读。主要应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2.阅读活动中的图3.20,在完成教材要求后,还应提醒学生将图3.20与图3.19a、b相比较,认识到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不同。此外,还可补充几例让学生判读。该活动的答案:10、11两个月份降水多,5、6、7三个月份降水少;或10~3月降水较多,4~9月降水较少;或该地降水夏半年少,冬半年多。
3.绘制降水柱状图活动的教学,可参照上一节绘制气温曲线图中的教学建议。
1.降水空间分布的规律不如气温的明显,但因主要影响因素与气温的一样(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所以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仍然能看出明显的规律。这些规律教材通过活动设问引出。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逐一读图回答。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七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重点: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等降水量线的阅读要领。
:量杯、投影片。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媒体。
导入新课。
[提问]:天气预报里除了气温外,还讲到哪方面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提问]:降水有哪些形式呢?(请学生发言,补充降水的形式——雨、雪、雹、雾等)。
[提问]: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天气预报里划分降水等级的符号有多少种?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如何判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描述各等级降水的情况及人们的感受——提示学生从雨滴下降形状、雨声、积水等判断。)。
[阅读]:让学生看阅读材料“降水量的测量”,加深对降水量的理解。
[活动]:
l 让学生阅读影响案例,以此做参考,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
l 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
l 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可以了,关键是由此使学生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活动]:第2题。
l 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转折]:气温变化用气温变化曲线图来表示,那么降水变化用什么来表示呢?(从降水量柱状图上做直观判读)。
[板书]: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看图判读]:教师给出两幅投影片,让学生比较两图的异同,主要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活动]:第1题。
l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要求后,提醒学生将图3.20与图3.19a、b相比较,认识到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不同。
l 补充几例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判读。
[活动]:第2题。
参考上一节绘制气温曲线图中的教学建议,让学生画一幅降水柱状图。
l 本项活动只要求学生从图上读出结论,不需要解释原因。但在学生读出世界“雨极”时,可提醒学生注意,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迎风坡),其降水多是地形雨。
[扩充]:给出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拼合图,引导学生根据图来判读该地的气温和降水规律,为下一节学习“世界的气候”做好铺垫。
雨、雪、冰雹、雾等。
思考回答。
阅读。
住房、交通、农业等。
讨论、回答。
讨论回答。
看图比较、回答。
活动、比较。
判读图幅。
画图。
等降水量线图。
读图回答、总结。
读图判断。
量杯。
投影片:降水量柱状图。
投影片:某地的气温、降水量变化图。
全课总结。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八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l、400、50l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季风的规律。
-
风向。
-
性质。
-
范围。
--。
冬季风。
-
偏北。
-
干冷。
-
大部分。
--。
夏季风。
-
偏南。
-
暖湿。
-
--。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ddd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ddd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ddd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九
本节课内容较多,容量大,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1、没有好好的使用课堂绩效评价表,发现有的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
2、虽然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没有强调降水的单位mm,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
由于作业前置,让学生提前进行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时的预习,并且从作业批改中能够看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关键是再现和学以致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纠正和强调个别细节上出现的错误。
所以,为了避免对教材的单纯性重复,也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速度,充分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展示中内化学习内容、明确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我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课堂尝试,首先以抽查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绘制学习内容思维导图,旨在让学生分享中找到学生内容的联通处和不同处。然后每人分发一套试题,涉及到学习目标的不同落实处,采用边抽查边核对的方式,逐题挑选学生评析,说出答案并按照其他学生要求确定是否说出分析思路,同时以学生抢答举手及正确度进行记录,从而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完成学习内容学习的输出应用式重复,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熟悉度,还是案例型针对性应用的体悟;同时竞争氛围中提升专注度,有效提升学生倾听的态度。
总之,展示不是简单地对自学的重复,变成一种即时性的输出,既需要对学习内容的熟练程度,也需要内化中找到解题思路,特别是读图分析题,让学生明确先读题,再读图,既是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是解题技巧的渗透与过度,从而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在展示中收获一种自然而然的成熟。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一
(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
雨
、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2)降水的等级划分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的`等级。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单位:毫米。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多。
3)在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4)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二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
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读图4、22)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讨论)(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辅导)(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读图4、22)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巩固新课)。
(学生讨论)。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作业和练习)。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板书设计。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三
2.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板书,很直观地显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一目了然。
3.讲授“世界主要降水类型”时,我运用边讲边画的方式,呈现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
“知其所以然”。
6.用一些口诀来让学生记忆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拓展的知识过多,也有点深,应该进行个别化教育。
2.课后总结太简略,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总结上。
3.有效提问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4.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1.注重教学语言的精炼。
2.备课时把时间也备进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好时间,作好小结。
3.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诏安在一年中什么时候下雨最多呢?(夏天)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 降水与生活。
互动1、什么是降水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明确: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互动2、降雨都一样大小吗?
明确: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互动3、降雨量的多少是如何测量的?读p54阅读材料。(与气温的测量进行比较)。
工具:雨量器量杯。
测量 单位:毫米。
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注:年降水量是指这个地方多年平均降水量。
互动4、不同的降水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引导学生从“不同强度、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降水加以说明。(可结合地理图册p22进行说明)。
例如:xx年强台风所带来的强降水,使不少人房屋倒塌,使一些人失去了财产,失去了家园,甚至失去了生命。
互动5、完成p54活动1。
小结:结合活动2得出降水过多或过少,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但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是有好处的。
我们都希望年年“风调雨顺”,但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
我们可以用“降水柱状图”表示。
互动1、指导学生读图3.19,分析a、b两图降水量情况?
明确:a地较均匀;b地差异较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互动2、完成p55活动1,并与3.19图作比较。
认识到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不同。互动3、p55活动2,讲解制图要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课后画一幅图交上来。
结合图3.19和图3.20小结: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不同。按照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情况,一般可分为全年多雨区、夏季多雨区、冬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和常年湿润区(并讲明分布地带)。我们漳州属于夏季多雨区。
一个地方不同季节降水情况各异,世界上各地方年降水量情况也有差异。我们以一个地方“多年”平均降水量情况,来了解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互动1、气温的水平分布可以用等温线图表示。降水的分布可用什么表示呢?
明确: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互动2、指导学生看p56图3.21。提醒学生看图时先看图例,并结合p54活动中的问题边问边总结板书(内容见板书设计)。
互动3、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是哪里?世界雨极和干极呢?
明确:赤道附近地区、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乞拉朋齐、阿塔卡马沙漠。
三、总结(由学生根据板书总结)。
四、布置作业。
做相应的《填充图册》和《创新优化学习》。
板书设计:
概念:p53。
主要形式降雨。
1、降水 。
工具:雨量器量杯。
测量 单位:毫米。
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地区)。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夏季多雨区(纬度30°—40°大陆东岸)。
分配情况 冬季多雨区(纬度30°—40°大陆西岸)。
全年少雨区(内陆和两极地区)。
常年湿润区(40°n—60°n大陆西岸)。
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规律: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三、降水的分布 赤道附近地区 多。
纬度位置。
两极地区少。
状况 大陆东岸 多。
回归线附近 海陆位置。
大陆西岸 少。
沿海地区 多。
温带 海陆位置。
内陆地区 多 。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五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组织教学】
【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读图4.22】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讨论】(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辅导】(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读图4.22】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巩固新课】
【学生讨论】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作业和练习】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六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鉴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章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本章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气候资源优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报》,主要介绍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第二节为《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和五大温度带。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区》,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点和四个干湿地区。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气候》联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基础。另外本节课学习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习掌握。
二、说教学重难点:
1、识记: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用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及归纳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一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二)、学习新课:
2、学生预习课文第49至51页。(初读)。
3、读课本第50页〈〈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思考下列问题:(精读)。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7)、想一想: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4、分小组交换结果并讨论: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6、读课本第50至51页的〈〈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7、分小组交换结果并思考:为什么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分别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将这三条线添粗。
2、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它与夏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即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五)作业:
〈〈目标评价手册〉〉第16页第20题。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规律及成因,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0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