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本身的评价,也是对读者思想、情感、知识的检验和提高。写读后感前,可以多角度地思考书中的主题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希望这些范文能对你的读后感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一
但不知从何时起,许多人听到某一类书名有一星半点“教人如何成长”的意味——就会露出鄙夷的神情,语气都带上几分不屑。由于这些书籍的个人色彩较强,又不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便被简单粗暴地贴上成功、励志的标签。
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充斥着鸡汤与无脑的鼓励图书,便在大众的潜意识中埋下一颗种子——凡是个人成长类书籍,都活在鄙视链底端。
我不禁想起scalers的一句调侃:“被分类到励志下,我感到很无辜。你看我像一个励志作家?我明明是个毒舌作者。”
这样的层次高度,让他完全不必在乎这些乱打标签的误解,就直接忽略掉聒杂的噪音了。可那些自身尚且不够强大的创作者,就没那么幸运。我有这样的揣测,也是因为“看励志书籍的人”有同样的苦恼。
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写正式的书评前谈论这许多,不过是希望读者能摒弃潜意识中的偏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读一本好书。虽说它出版尚且不满一个月,未经时间考验,但它的作者,却实实在在是亲身验证了持续行动威力的典范。
一样的道理,既然被贴上励志标签的书籍质量都能天差地别,那读者就全部都是精神焦虑、被割韭菜的料吗?同样是荒唐的。花上几天时间啃完一本名著,大家都认为你思想深刻、层次卓越;可如果是以同样的精力认认真真吸收一本质量高的个人成长书籍,就成了浮躁、肤浅的代名词。
当一个人连读什么书都要受旁人归类非议,这很可怕。如果对自己的判断力还有些信心,我们就有权利选择自己看什么书。我们既然无法保证文学作品全部都是大师巨著,那便不能认为书店励志分类下没有精品,这和“看微信头像就知道你没见过世面”的谬论是相同的道理。
与其泛泛而谈,不如事实说话。我只是s君众多读者中的一粒尘埃,但也想以一篇文章,记录《持续行动》在我眼中的光。
2
不讲方法论,不套用许多看着高大上的名词,直接抛出基本原则反而让我触动最深。在我看来,最能直接应用到生活中的莫过于每天锁定一小时。
“持续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之后,无须任何人教你,你自然会有新的想法产生。”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我们常常会用复杂的方式去解答简单的问题,却用简单粗暴的思维定义真正复杂的问题。该简单时,我们迷信复杂;该思考了,我们却想偷懒。
如何开始持续做一件事,从而提升自己?答案很简单,就是每天腾出不被打扰的一个小时,认认真真去做。很常识也很直白,却很少被执行。
这便是s君的硬核之处了,他绕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花架子,用最有说服力的语言让人直面现实。现实很骨感,摆在眼前我们也假装看不见,这本书便逼着我们盯着现实看,再老老实实开始行动。
“锁定”的这一小时好处很多,用鸡汤式的文字讲便是能每天比别人多出一小时。对于工作繁忙、各种事务缠身的人而言,这一小时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将目光放得广阔,做长远之事的绝佳时机。
而于我这样的中考生,则更显得意义非凡。我目前有两条使用这清晨一小时(深夜也同理)的思路:用于课内学习或投入课外爱好。
前者更适用于备考前夕或课业上不游刃有余的时候,一是整理笔记,二是回顾易错点,三则是刷一刷薄弱科目的题。后者则是上上之选,无论公众号写作还是读书摘抄喝咖啡,保持一点情怀上的惬意,有张有弛。
总的来说,我的这一小时除了头二十分钟必须投入练字外,更多是机动性的,满足间歇发力的需求,为自己挖护城河。
3
s君的思路是,从时间维度入手。我们永远被困在当下,既无法穿越到过去,也不能跳跃至未来。既然如此,就可以想方设法地占到时间的便宜,形成“无法逆转”、无法在短期内被迅速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这给我平素做许多未雨绸缪提供了理论支撑。也许我不知道现在拼尽全力在做的一些事有什么具体作用,每周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推送一篇文的积累到哪一天能涌现,但这终究是我早起步做的事。
任何表面上十分实用、光鲜的技能,都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的。我们无法靠市面上的课程五天看美剧不用字幕,无法通过一本教人如何演讲的书就立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发文也是一样,当别人反应过来这样的事情好处无限多才开始,已经比先做的人晚上一步,时间上的鸿沟无法跨越。
有关竞争力优势的内容再推而广之,又印证了书中其他章节写到的两个内容。这不再是解答我以往的疑问,是已有思想的加强与肯定。
其一,是不要怕走弯路。以往我仅仅只是知道,能做的便多做一些,不要怕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有充足的脑力一切都不是问题——而学习的脑力是需要锻炼的,再不济也是锻炼了学知识的能力,不必畏手畏脚。
书中则做了更直接的解释:“只要方向改变,那原来的最短的路还是会变成新的弯路。而改变必然是会发生的。”
另一则,是不沉湎于过往的辉煌。这更像是一种警醒:既然开始得早,就更没理由给别人超越的机会了。只要有半分松懈,对手就可以借着这样的时机弯道超车,时间的优势会被逐渐抹去,甚至变成自己的劣势。
“荣誉只是对过去的注解,而不是让行动停滞的功劳簿。”
曾经获得的成功,高兴一下就该摆正心态、继续努力。行动得越多,就越有这样的感受——时刻提醒自己,总有满怀野心的人在追赶。同时,自己也做着那个有野心的人,去追赶前方的身影。
4
在第一段,我便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为scalers没有试图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步登天。那不现实,除了暂时性缓解焦虑没有太大的意义。迄今为止,以我狭隘的眼界还从未发现单纯的一本书就可以彻彻底底地改变每一个阅读它的人。
但作者指出了一条通往改变的最实用的道路——持续行动。他帮我们迈出了第一步,而后面的探索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人能代替别人思考。但这还不够吗?鼓励读者顺利地开始行动,就已经是巨大的价值所在了。这适用于所有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贴合现状的一部分。
我的思考,也仅仅只是这本书在现阶段对我意义最大的那些。用一篇文章去写较为私人的收获,就是力所能及的事了。《持续行动》中还有许多的独到见解与基本原则,篇幅所限,自然不能面面俱到地阐述。
从阅读时随手勾圈点画,到整理笔记时摘抄、总结,再到如今输出——哪怕是这样,我在这本书上花的心力都远远不及作者倾注心血的万分之一,也不敢与之相比。从这个角度上分析问题,再加上对作者的信任,这本书都值得细细挖掘推敲。
看了书,就该去行动了。读者的蜕变,更能显现这本书价值的难能可贵。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二
对于我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如果把自律当成一个挖金矿的过程的话,那20以前的行为只是代表了我才在四处打听询问、研究什么叫自律。处于一个探寻的过程。今年在2020年从我购买萌姐的效率手册并于2020年元月1号正式使用开始,我觉得我正式踏上了挖掘金矿的路上,和效率手册的小伙伴一起结伴同行时,才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我们一同踏上了通往自律这条道路上......
2020年1月6号加入了静姐的早起群,静姐的自身的故事又让我对自律这件事有了新一轮的认知,所有建立所有习惯的基础早起,只有将早起变成你的习惯才可以拥有你想拥有的新技能,完成自我迭代。加入静姐的早起群无疑又让我拥有了清晰的目标,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动力,想必这便是榜样的力量!
《持续行动》这本书让我明白为什么我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成绩,回顾一下过去的27年时间,从上学到工作一直都很平凡,就是那种丢到人堆里再也找不到自己,经常会自我怀疑,身边人的眼光也在不断暗示自己,你就是不行!做什么都不行!面对这种情况有时候真的就想这样算了,却又不甘心,所以一直处于间歇式的学习、间歇式的放弃,不断陷入这种恶循坏当中。《持续行动》在书中表达的持续行动理念持续做一件事情,10天、300天、1000天、10000天持续不断的行动,由量变产生质变,最终脱胎换骨。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不也是经历了这种持续行动的几千万年才进入了21世纪的现代化文明。自身个体的改变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持续行动才可以发生变化。而我则是每次在做一件事第10天以后就放弃,甚至有的连10天都坚持不了,更别提300天,1000天了.....生活中大多像我一样平凡的人不就是如此。
持续的去坚持一件事,把一件事做透彻,我们本身也会变得不一样,2020年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早起习惯,让他成为我的终身习惯,持续不管的去做。而如今我有如此的认知也是来源于我持续不断地间歇式的学习,才在此刻有了一系列的链接。
有一句话,现在感觉其实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曾经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读过的书,爱过的人都会潜藏在你的气质里”。
2020年我愿意和一群优秀的伙伴共同前行,最终都变成自己想象中的自己:有钱、有闲、有本事、受欢迎....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不讲方法论,不套用许多看着高大上的名词,直接抛出基本原则反而让我触动最深。在我看来,最能直接应用到生活中的莫过于每天锁定一小时。
“持续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之后,无须任何人教你,你自然会有新的想法产生。”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我们常常会用复杂的方式去解答简单的问题,却用简单粗暴的思维定义真正复杂的问题。该简单时,我们迷信复杂;该思考了,我们却想偷懒。
如何开始持续做一件事,从而提升自己?答案很简单,就是每天腾出不被打扰的一个小时,认认真真去做。很常识也很直白,却很少被执行。
这便是s君的硬核之处了,他绕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花架子,用最有说服力的语言让人直面现实。现实很骨感,摆在眼前我们也假装看不见,这本书便逼着我们盯着现实看,再老老实实开始行动。
“锁定”的这一小时好处很多,用鸡汤式的文字讲便是能每天比别人多出一小时。对于工作繁忙、各种事务缠身的人而言,这一小时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将目光放得广阔,做长远之事的绝佳时机。
而于我这样的中考生,则更显得意义非凡。我目前有两条使用这清晨一小时(深夜也同理)的思路:用于课内学习或投入课外爱好。
前者更适用于备考前夕或课业上不游刃有余的时候,一是整理笔记,二是回顾易错点,三则是刷一刷薄弱科目的题。后者则是上上之选,无论公众号写作还是读书摘抄喝咖啡,保持一点情怀上的惬意,有张有弛。
总的来说,我的这一小时除了头二十分钟必须投入练字外,更多是机动性的,满足间歇发力的需求,为自己挖护城河。
s君的思路是,从时间维度入手。我们永远被困在当下,既无法穿越到过去,也不能跳跃至未来。既然如此,就可以想方设法地占到时间的便宜,形成“无法逆转”、无法在短期内被迅速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这给我平素做许多未雨绸缪提供了理论支撑。也许我不知道现在拼尽全力在做的一些事有什么具体作用,每周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推送一篇文的积累到哪一天能涌现,但这终究是我早起步做的事。
任何表面上十分实用、光鲜的技能,都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的。我们无法靠市面上的课程五天看美剧不用字幕,无法通过一本教人如何演讲的书就立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发文也是一样,当别人反应过来这样的事情好处无限多才开始,已经比先做的人晚上一步,时间上的鸿沟无法跨越。
有关竞争力优势的内容再推而广之,又印证了书中其他章节写到的两个内容。这不再是解答我以往的疑问,是已有思想的加强与肯定。
其一,是不要怕走弯路。以往我仅仅只是知道,能做的便多做一些,不要怕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有充足的脑力一切都不是问题——而学习的脑力是需要锻炼的,再不济也是锻炼了学知识的能力,不必畏手畏脚。
书中则做了更直接的解释:“只要方向改变,那原来的最短的路还是会变成新的弯路。而改变必然是会发生的。”
另一则,是不沉湎于过往的辉煌。这更像是一种警醒:既然开始得早,就更没理由给别人超越的机会了。只要有半分松懈,对手就可以借着这样的时机弯道超车,时间的优势会被逐渐抹去,甚至变成自己的劣势。
“荣誉只是对过去的注解,而不是让行动停滞的功劳簿。”
曾经获得的成功,高兴一下就该摆正心态、继续努力。行动得越多,就越有这样的感受——时刻提醒自己,总有满怀野心的人在追赶。同时,自己也做着那个有野心的人,去追赶前方的身影。
看了书,就该去行动了。读者的蜕变,更能显现这本书价值的难能可贵。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四
你知道江奇吗?他的右手虽然不能张开,但他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还有他的100米第一名、200米第二名,不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吗?难道他跳绳的时候右手被绳子勒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也不想放弃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他坚持下来了呢?那是因为他心中的信念在支持着他。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只要你走上街头,就会发现有些人虽然残疾,但是他们仍然顽强地活在世上,有的坐在那放声歌唱,有的在那卖艺赚钱,有的则在那用仅存的两只手臂“爬行”,后面有个大音箱在那一首一首地高声歌唱。哦,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坚持与坚强!
记得有一次,我和老爸去新华书店买书,门口有一个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说:“好心人,给点钱吧!”老爸当时就拿出了两个十元分给他们。进去以后,我好奇地问老爸:“你为什么要给他们钱呢?”“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坚强的心,是这种信念迫使他们顽强地活了下来,我们要给他们一些安慰!”老爸激动地说。是啊,这也是一种坚强!
回想自己吹笛子,难道不需要坚强的意志吗?记得暑假考级时,那时刚好我要和爸爸去庐山玩一个星期,老师说:“时间很紧了,可能去旅游,级就考不了了!”而我又很想利用假期出去放松一下,“怎么办呢?难道出去玩就不能考级了?考级就不能出去玩了?”我很纳闷。“你去玩之前一定要先把谱子背下来!”妈妈严厉地说。“行,我保证会!”我答应了妈妈。
于是天天在家里吹,吹得时间长,头也会晕,而且手上还会有一个个“小圆圈”。但我坚持了,终于过了七级!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钢琴家朗朗,他是第一位获国际才能艺术大奖的,他经历了各种困难,也克服了种种困难。所以只要有梦想,有信心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就会在你的眼前。如果你想放弃,那失败就在你眼前;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须克服困难。
让我们变得勇敢而又坚强吧!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五
《持续行动:从想到到做到》是继scalers的《刻意学习》的第二本书。
这本书主要是从持续做一件事情10天,100天,1000天的不同情况的剖析。
持续做一件事情10天,就是需要先行动,后思考。有句话叫“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很多人就是听到别人说的,教的东西,一听就懂,却觉得没那么简单就能成功啊,然后就一直拖着拖着,永远不会开始付诸行动。
持续做一件事情100天,会发现有些事情在慢慢发生变化。比如变得更多自律了,之前一直不愿意去做,觉得有困难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发现自己在该领域也慢慢有点自信了。
持续做一件事情1000天,你很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建立了壁垒。之前嘲笑你不合群(别人在聊八卦,你在读《资本论》)的人,已经完全习惯你的生活模式,而你也有机会甩开之前的圈子,而融入到更高的更符合你价值观的圈子。
刻意学习,持续行动,会让我们的认知升级,虽然会经历一段不为人知的阶段,但时间会给予努力的人最好的回报。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六
读了《建设幸福中国》之后,我感受到随着我们的祖国日益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就像一支歌,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幸福生活的拥抱下,我想为班级打扫卫生,美化教室环境,给同学们带来健康的学习环境,同学们很高兴,我感到很幸福;我愿意在马路上检果皮、纸屑,美化了社会环境,人们很开心,我也很幸福。但我更愿风儿载着这些幸福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风儿把幸福飘到医院里。产房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位小生命降临人间了。他的小手、小脚在挥舞着,睁着眼睛张望着这个新奇的世界。那位妇女脸色苍白,却不断亲吻着自己的孩子。此刻,妇女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孩子能安全地来到这个世界;孩子是幸福的,他能一出生就得到妈妈的爱。幸福在医院里,如春风一样温暖。
风儿把幸福飘到了学校里。同学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写字,老师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课间,大家都在一起玩耍、聊天。放学后,操场上总有同学们运动的身影。秋天来了,同学们还会寻找一些美丽的落叶来制造书签。我们多么幸福啊!幸福在校园里,如阳光一样和煦。
风儿把幸福飘到家庭里。每天,吃着妈妈亲手做的可口饭菜,享受着妈妈啰嗦的唠叨,这就是幸福;饭后,当我为正在看报纸的父亲端上一杯水时,父亲会微笑,我知道,这就是幸福;晚上,当我在台灯下奋笔疾书时,妈妈为我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时,我的心暖融融的,我知道,这就是幸福。幸福在家庭里,如甘泉一样滋润。
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是需要爱的付出。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是幸福的。我愿像风儿一样传递着幸福,撒下爱的种子,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七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共读活动,我为什么会被这次共读所吸引呢?因为我“持续”两个字,这是我的个人劣势,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劣势可以忽略到从优势出发。但是我想把我的这个劣势培养成我的优势,我不知道能否成功,不行动何来成功?误打误撞就开始了这次的共读活动。
这次活动是9天,从2月12日开始到2月20日结束,每天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打卡作业。成年人学习没有别人的约束,只有自己约束自己,这就是近年流行的“自律”。当遇到“自律”的时候,才能知道小时候父母为什么约束我们,也许到了今天才能品尝其中滋味吧。这次的持续行动,我做到了,我给自己打了个9分,其中1分保留继续学习的空间。
当拿到这本书,我被封面所吸引,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第一天的打卡是在我拿到书的那一天,打卡内容我并不满意,各种原因吧。我简单的翻阅书籍并了解作者简介,说真的,作者对我并无大的吸引力。我还是冲着对波波洋大叔是如何领读一本书感兴趣。
第一次共读,对我来说就是新的挑战,我把它当成每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事项,在日计划里也会体现出来,短短的9天里,我也会去不断的去调整它的完成时间和排序位置,慢慢找到高效和适合自己的步伐。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被作者的一些观点做启发而实践到生活中。首先是“每天攒一个小时”,“攒”对我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价值,如果”持续攒“那么会发生一个量的变化再到质的变化,再到”涌现“。正好我最近刚读完《专念》一书,我觉得从理解上是可以发生融合的作用的,专念是注重一个过程的每一个当下,而持续也就是过程。我在读到每天一小时和10天的时候,我就做了一张表格,叫做”今天你行动了吗?“我把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每天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做完就奖励小红花,一目了然。7岁的孩子看到我这样做,也果断地复制了我的方法。在持续行动中同时还可以影响身边的人自己改变别人也在改变。我也开始做日更的事情了,每天工作或者学习完我就用文字梳理一遍,不限字数,不过经常是不知不觉就写了很多,这也是我的一个收获和改变。持续行动中经常也会被“惰性”所影响,互相斗争中,有时候也会因为没有状态而很难持续行动,这是我在持续行动中遇到的困难。10天是坚持下来了,接下来就是下一个10天,每一次都以10天为开端,也许经历无数个10天我就成功了。
这次的共读很开心,收获也很大,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改变,期待下一次的共读。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八
今天是中秋节,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虽是过节,但该做的作业不能落下,任务还需要保质保量完成。按照进度,今天阅读p117至p150,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应对持续行动中的插曲(偶尔会遭受的批评和别人一开始异样的眼光),保持正确的方向不动摇,对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分析,如何保持持久的竞争力。下面逐个展开。第一,关于应对环境。我们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不仅自己每天在做事,在慢慢积累着微小的改变,环境也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刚开始会有周围同学的好奇,不解,甚至挖苦嘲讽,在他们的认识中,你是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情的,也就只能一时心血来潮打鸡血的时候努力上几天,之后就会尘归尘土归土了,这时他们看不起,等到你进一步深入之后,他们看不懂,不明觉厉,等到质变发生,你已经做出一定成绩后,他们开始望洋兴叹,已经看不到你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周围人的态度的转变过程,随着持续行动时间的积累,各个阶段相继出现,对此我们心里要有数。另一方面,随着做的事情的增多,做事时间的累积,我们偶尔犯错的概率也在加大,面对不可避免的错误,坦然接受,沉着冷静地分析应对,力争减少同一错误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接受自己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这一事实,不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第二,关于坚持正确的方向。当我们做的事情是立足长远,见效缓慢时,中途长时间的有效反馈的缺乏有时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尤其是还有周围的一些短期迎合风口浪潮获得巨大收益的例子在身边反复出现时,这时是考验我们的格局眼界和认识水平的时候,是坚定主航线矢志不移地走下去,还是迎合风口“适应环境”做出调整?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做事和反馈的关系,做正确的事中短期可能都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做随大流的事中短期反而可能活得很好,我们要追求的是长时间周期里自我价值的提升,就不能时刻想着成为“风口上的猪”,而必须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坚信自己的价值主张,把我们认可的事情做实做好。第三,关于竞争环境的分析。作者提出“为什么好学生毕业后‘一事无成’?”的问题,作者认为,这是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学校里的竞争是单一维度的,初级的,评价方式简单,规则明确,而社会竞争是全方位的,多维度的,是学校竞争的延续和加强版,规则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什么玩法都可以,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不触及法律的底线。在从学校步入社会后,还想要混得好,需要及时评估竞争环境,分析原有经验的优劣,及时调整竞争策略,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先发优势,立于不败之地。第四,关于个人竞争力。针对“斜杠青年”,作者指出,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没有先期持续的投入就无法在机会来临时趁势而上,盲目跟风追求所谓的斜杠是本末倒置,在前期的积累根基不稳时,即使运气好赶上了风口,在潮水褪去时也不得不黯然退场。高筑墙,广积粮,等风来是大概率正确的策略。针对个人竞争力,作者总结了三种策略,首先是占时间的便宜,利用先发优势积累时间依赖型的能力技术,其次是努力参与行业头部的发展讨论,尽可能融入塑造未来的过程,再次是追随有远见的老板,努力进入核心的管理圈子,借力争取竞争优势。以上三种策略都需要牢固的基础支撑,唯有持续行动才能开辟出通往未来的道路。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九
1、要看到大的趋势。
基础的原则能让我们把一件事情坚持10天;入门后的成就感和乐趣能让我们坚持到100天;只有建立起技能壁垒,形成优势不断发展,并且风雨无阻地完成底线任务,才可能有意义地坚持到1000天及以上。
3个获得竞争力的方法,第一利用好时间壁垒,做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得到能事情。第二影响未来的趋势,使得自己具有的能力得到应用,第三跟好大佬,成为核心成员。
重要的事情会被一再强调,但是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认清方向,看到目标,走在道路上才能内心坚定,不受诱惑和误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都不能少。
2、要问对问题,做对事。
每个人所处的境地是不同的,我们能看到的和能做到的事情未必匹配。曾经每个老专家在给我们做培训的时候,都特别强调,不要着急写代码,先把方案写好,方案都想清楚了,写代码是飞快的事情。我们也听了,甚至见人就说要先做好方案,先做好方案。问题是自己经常绞尽脑汁想怎么把方案写好,却常常不知道该写什么,等到coding的时候又发现什么都没想清楚,于是把方案写好一直是语句空话。
直到工作了几年,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真的能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一份还行的方案,然后这个方案写清楚了,确实能为我节省很多coding的时间。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老专家们说的是真话,但是他们是从1000天的级别来说的,我们听了只能暂时是一种方向的指引,而实际要做的是从第一天的任务开始。不是说我们一开始就要去写好方案,是写不好的,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学习别人写的方案,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然后吸收整理成自己的储备,再来尝试解决问题,输出方案。曾国藩不断重复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现代理论的战略和战术分析,也都是类似的原理。
我们在有限的境界只能理解有限的原理,也只能做有限的事。
3、底线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制定一个每天必须完成的最低限度任务。
然后在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多做一些,状态差的时候也要坚持完成底线任务。如果1个月连续觉得底线任务很简单,那么就可以增加一点难度,作为新一轮的底线任务。
比如说想学英语,每天看一段高考阅读难度的300词的文章,查清生词和复杂句,就可以作为起始的底线。状态好可以读600词,状态差就守好300词,坚持每周复盘,一个月然后进行大复盘。
这里还有2个细节问题,第一是如何制定底线计划算是合理的呢?我们经常会犯好高骛远的毛病,定了难度太大的计划,导致无法完成,或者非常痛苦以致于产生厌恶情绪。第二是不能因为今天状态好多做了,明天就少做,每天的工作只能算在当天的。
制定计划之前必须进行评估,首先评估自己每天可以使用的空闲时间,这个我们每年在成长会的开篇问答中都会涉及。首先得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时间可以用,如果要增加时间,需要舍弃哪些其他的消遣,才能对任务的可用时间和可能的冲突风险有基本的了解。比如你已经忙得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并且都是不能砍掉的耗时项目,过得很挣扎了,还想着要加任务,就是不太现实的。
然后要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测量,用以评估自己完成计划所需的时间。比如我精读一段300词的英语段落需要1小时,这就是我的能力+时间单位。如果我每天能够有2小时的空余时间,那么我设定一个300词的阅读底线相对会比较合理。因为我们其实很难完全利用好我们自己测量的“空余时间”,无论是突发状况或者状态变化,都会对时间使用造成风险。此外如果需要在多个项目之间进行切换,也需要额外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缓冲,因为在不同任务中切换,会额外消耗注意力,并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再次达到高效专注的状态。
底线计划具有说服力,我感觉是因为这是从高阶来看,从行动了1000天以上的视角,回头去整理出来的。就像我们必须要做成了事情,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做成所需要的资源。只有能写好方案,才知道写好方案的好处。
我在看书这两周刚好在学公司的cce开发课程,课时一共8小时,配合笔记和编程实践,预计需要14小时。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基本底线计划:每天至少学习1小时,预计2周可以学完。结果是编程环境不太熟悉,多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因为视频可以加速,还有几天兴趣来了,多学了一阵,最后提前了2天学完,还比较幸运的是松湖基地前20名学完的,领了点小奖品。所以证实这个计策还是有用的,因为大家每天都很忙,随便找个借口今天可能就不学了,而底线计划能够保证进度一直向前推进。
我们的任务不时有意外惊喜可以超前,最终却依然拖延到deadline,就是因为没能贯彻好每天底线执行的进度,偷懒总是更容易产生惯性的,执行的惯性一旦被打破,恢复需要很大的代价。好不容易养成的坚持习惯,反而被一时的高效勤奋击溃了,想想都觉得是一种悖论,可惜事实却经常如此。能够不受外界干扰的,稳定的完成任务,是能力的一种很高的体现。《成事》一书中也不断说到,要坚持,要刻苦,要不畏外界干扰,不怕失败和环境的恶劣。没有什么无痛的飞速成长方法,学霸都是耐受能力更强而已。
4、敢于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发声。
如果你做成了,做好了一件事情,你就是有话语权的。无论是否有人已经做过,是否有人做得更好,这都不会改变你完成了这一事实,你需要明确相信自己,你是有话语权的。
我以前也是很没有自信的,别人找我说做点什么,我总结觉得自己只会一点而已,不行,比如是我爱好的摄影。后来一次成长会广州的线下聚会,我去拍活动照,得到了喵叔和小伙伴们的很多鼓励。而后每次公司自己的活动拍摄,我都尽量报名参加,再有一次公司摄影比赛我去当了评委,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其实我并不是公司里摄影最好的,摄影协会里有非常多厉害的摄影师,他们每周都在组织摄影练习活动,有作业有比较有评判,有很多很棒的作品,但当协会秘书找我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去。其一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评委里有特别厉害的大师,比如宋菲老师,他们分析和评价作品的思路是很值得我思考和学习的;其二这是我确实热爱的活动,我也确实有为此做很多事,应该去为它继续做我能做的事情。我们如果口口声声说热爱,却在能够做事的时候畏畏缩缩,那指望谁去做呢?就像s说的,如果每个真正做事的人都不发声,那么在现在这种信息时代,空间中很快就会充斥各种的观念,那些键盘侠伪专家就会出来发表各种言论,不懂的人们轻听轻信,可能就一片混乱,那时你再来吐槽环境糟糕,没有氛围,就显得无力了。s用的标题很接地气,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只要你是实事求是的议论,是真正做事后的总结,你就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你是自己所在环境的共同创造者。
这里也有2个细节:一是没有人能代替你去做事。不能因为有人做过说过,你就不做或者不说,不能因为买了课,老师很厉害,你就也觉得自己很厉害。也不能因为看到别人做了,觉得很简单,就产生只要我做了,肯定能做好的自负想法。我们必须亲身学习和实践,把事做成了,才有话语权。二是在你真正做好了事情之后,再去发声,这才是正面的,有效的。如果你的事情没有做完,没有做好,就着急去说话,去表达态度,去想让人么知道你,那么知道你的人越多,你的名声就越差,对自己越不利。还可能因此别人看到不做事也能说话,这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此外,不要太过在意自己所说所做是否显得幼稚,是否会过时。我们的表达必然无法超脱自己当前的境界,在境界更高的人看来是青涩,在同境界的人看来是可取和励志,在境界稍差的人看来是启示是目标。并且这些评价是随着我们自身能力边界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当你回看自己过往的记录,可能会觉得不成熟,但是那已经不要紧了,因为你现在的水平已经远超当时,别人评价的是你现在的阶段。
人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于同一套说辞很快就会免疫,因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同一个阶段,那么你就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受众;如果你能不断前进,那样才可以在同一批受众中继续留存。
5、创造自己的复利效应。
持续行动除了要求时间持续,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难度的变化,我们是每天做同样难度的事情,还是说每天做不同难度的事情,其二是状态的稳定,我们是每天能够积极投入,高质量完成,还是说敷衍了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当我们的行动量越大,接触越高,行动相关的因素也会越多越来越复杂。难度的变化,这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方法正确,我们收获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这两年应该有很多人都在提复利的巨大效应,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列出详细的计算过程,让你能够确切的看到什么才叫做复利。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每天坚持就算复利了吗?不然。复利在每时每刻都比其他的方式收益更大吗?其实也不然。但是在长久的时间维度上,在大于60个单位之后复利比其他的行动成长方案,有非常巨大的优势。不过复利针对的是我们当前所有的本金,也就是说我们的周转是针对我们的总资产来做的,这是相当有难度的事情,我们要将之前自己所有的能力知识,行动水平,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运转和同等比例的不断提升。
举一个例子来说,巴菲特的收益率是20%,比如这个收益是指他所有资产的总收益率。可能我们会觉得,在平时的生活中,达到20%的收益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10块钱买个盆,转手12块卖出去,就算20%的收益了。但如果你把这个收益率放到你总的资产上,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再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比如我们手上有10万现金,有一套价值100万的房子,有一辆价值20万的车子。我们用10万的现金进行投资,赚到了2万块钱,那么对于现金来说我们的收益率是20%,这是不是就达到了和巴菲特一样的效果呢?不是的,挣到2万块钱,除以我们的总资本,也就是120+10一共130万,那么收益率就只有1.54%。这也是我最近刚好自己有的一种感觉,我们的投资,我们的行动,是否能在我们的总资产上进行增长,并且以稳定的复利增长,是很值得思考的事情。
这时就需要我们在更多的方面都进行尝试。为什么那些国际上的巨头公司,都在很多很多产业上有投资和布局,被视为一个商业帝国,也是因为他们的体量巨大,在某一个方面单独的增长已经无法完成一个企业继续增长的需求。单核cpu性能上不去了,就需要多核来支持。一个人的个人成长也是如此,当我们的行动达到一定的数水平和数量级之后,必然会涉猎更多的领域,需要进行更高效、更深入的思考和知识融合,否则我们的时间总是固定的,最终会成为瓶颈。
体量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事情不会那么快地反馈了。我们公司的论坛上有一个系列的文章是说怎么样能做好15级的工作。应届毕业生一般是13级,15级在我司属于主力干活的阶层,虽然这两年有所调整,但是思路是一样的。对于13、14级的员工来说,工作的主要难度通常是在工作量,最多只要加加班,就确定能做好。但是到了15级就会面临更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自己出方案和评审,需要自己主导资源沟通和安排,需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再是加班就一定解决的工作量的问题了,很可能你需要学习更多新的知识,做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东西。
这时我们要处理的从一个小的模块,变成了一个复杂系统,13级的工作可能3个月完成一轮,可以看到自己做的东西,收到领导的评价。但是对于一个15级的复杂系统,可能需要1年甚至两年的周期,完成一套可实现的执行机制,这个反馈周期是很长的。但这并不代表说我们在相同时间内做的事情少了,其实是多了,在看到别人不断有反馈的过程中,要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只要是正确的事情,就值得坚持,当最终完成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做出的巨大的收获是闪耀的,能够对得起过去这么久的付出。并且这个收获有着时间和技术的双重壁垒,别人短期无法超越。这是复利的另一个优势:它收益的体量会越来越大,让别人难以赶超。
虽然复利如此诱人,但是我其实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能开启自己的每天复利模式,因为太难。但是我们可以坚持底线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内容,形成一个反馈较慢的复利机制,哪怕一个月一增长,甚至一年一增长,是大有可能的,并且在你某天回头看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走了很远的路。
至于什么算是正确的事情?总可能有更快的路子,更大的风口。但是有句话是“自己做饭自己吃”,种庄稼的人可能会催熟部分庄稼,但他们自己吃的还是正常长的那部分。如果你确定是可以给自己吃的东西,那么应该不能算是错误的事情了。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十
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幸福"成了人们的奢侈品。每个人都想要过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然而,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都各不相同,如果让1000个人来回答,就会有1000种答案。
读了韩玉编着的《幸福是一种心态》这本书,使我更清楚认识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本身就是多味胡豆,酸甜苦辣尽有。这是现实,普遍规律,没必要伤感与埋怨。境由心造,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好,加上理性、洒脱与豁达,把幸福变成一种习惯,让它时时光临我们的人生。幸福其实很简单,有时如果你刻意地找寻它,就会发现它在回避你,而当你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事物时,就会发现,幸福就会随着你的阳光心态出现在你的身旁。
看来,幸福取决于对生活的态度,幸福就是我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只要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并从中感受到快乐,那就是一种幸福。降低自己的欲望,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我们都知道给学生定目标一定要恰当,太高了他们够不着,没有成就感;太低了,降低了满足感。同样的道理,用在我们身上也是一样。人生有目标是好事,但一定要区分目标与欲望。
人生的痛苦,就是在于过分追求,太高的欲望是一种负担,会让我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不如学会分阶段地给自己定目标,目标不要太大,周期不要太长,让快乐时时光顾我们。
因为幸福其实很简单:猫儿吃鱼;狗儿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只要心是满满的,生活中随处皆幸福。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当我读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促进文学艺术繁荣”这部分时,文章中讲到了“建设书香校园,让孩子幸福成长”,让我感受特别深刻。因为我就是在校园的书香熏陶中幸福成长的。
小时候,因为父母都是老师,我家就住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每天萦绕在我耳边的就是校园里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从小便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听爸爸说,我刚满一岁,他就帮我订了《东方宝宝》图画书。这套书图文并茂,故事生动有趣,让我百看不厌,爱不释手。渐渐的,我认识了许多的汉字,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这时,学校那间小小的图书室成了我的“乐园”。在这里,我看到了内容更加丰富的书,有幽默漫画系列,有科普知识,使我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
后来,我转学来到了燎原路小学,这里的书香味更浓了!特别是我们班所在的书香楼,不管是走廊墙壁还是教室里,都悬挂着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们优秀的书画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班主任屈老师很注重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还定期在网上帮我们购买新书,并开展了“好书共读”以及读书交流的活动。在屈老师的影响下,我的阅读兴趣更浓厚了,阅读的范围更广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积累的作文素材不断地增多了,这大大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写的《美丽的家乡——柳州》、《幸福生活,感谢有您》和《古砦的枫叶》等习作陆续登上了《柳州晚报》,我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柳州晚报》的“中华小记者”。习作《争读新书》还上了陕西大学出版的小学生刊物《爱读写》(20xx年1月版),这些收获,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给我带来的快乐。读书,让我幸福地成长。
在我的房间里,摆放着两个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我喜欢看的课外书。望着这些书,爸爸感慨地对我说:“儿子,你们现在有这么多的好书看,多么幸福啊!爸爸和妈妈小时候读书时只有语文课本和数学课本,哪知道什么课外书!”是啊,听老一辈的人说,那时候,别说在农村,就是在城市,很多人家里都很穷,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想上学都困难,更别提买课外书了。现在好了,我们不仅可以免费上学,而且每所学校里都设有图书室,阅览室,同学们有了丰富的课外“精神食堂”。
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新的一代,幸福中国等待我们去建设。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同样,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国家是强大的!所以我们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多想高声呐喊:同学们,热爱读书吧,让我们沐浴着校园的书香幸福成长!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十二
上次看这本书应该是高中吧,忘记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读完的,但我记得白岩松对我的影响很大。看完后当时我就想在大学时读新闻传播专业,但实际上当时的我对此了解得并不多。大一分专业时没有传播学可选,选了师范。
大学虽然偶尔关注白岩松的动态,但却没再把书看一遍。再读第二次已经是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了。这一次,我认真也不是很认真地看完了,之后对于我已经很了解的部分是浏览。这一次,在看关于汶川地震的章节时眼眶湿润了,其他章节情绪起伏并不是很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想有这点时间把书再看一遍,不如去读点名著。这个思绪没有继续下去,因为我喜欢白岩松啊,再看一遍也无妨。毕竟最近也在看《对白》的综艺节目,看《新闻周刊》等,他的言论会提醒我保持清醒独立与理性。
回看这本书,感慨的是在那段我还不懂事的时间里,老白经历了很多,那段时光于他而言很精彩,他一一记录下来。我很好奇,因为我一直好奇在某个时间点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干些什么?所以我更好奇我喜欢的老白那段时间里经历了什么?他有哪些感悟,我向他又走进了一步。等忙完了这段考试周的准备,要把《白说》翻看。很期待他会在书中说哪些我还不知道的故事,肯定很多。
老白演讲摘抄:
人到中年,友情之树日渐凋零。人终究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当你拥有一种阅读的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当我最孤寂、一个人的时候,随便拿起一本书,如同邀请一位朋友。你可以跟它对话,可以反对他的意见,你可以突然跟他找到共鸣,你也可以把它放下拿起另外一本书,让它插进你们的对话。你永远不会真正的孤单。因此,阅读从来不是一个功利的事业,应该是一种生命方式,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十三
如果单身的时候我读这本书,会觉得他过于自我,会误导一大批年轻人放弃原有的工作,去追求所谓的自由和梦想。而此刻读它,却像是听一个朋友诉说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尊重任何人的生存方式,那是他的自由,我不仰慕,也不鄙视。因为我也身在其中。你想怎么活,用哪种方式度过此生,都是你的自由。换做以前,可能又会长篇大论一番,现在真的不会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成熟---包容一切存在。
我也担心有一天我就这么无名的离开了,所以,想每天记录一下。可以聊聊几字,也可以通篇作文。不管哪种,都是证明存在的方式。
听别人故事,品自己人生。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十四
电影《伟大的幸福》真的令人难忘。整个故事围绕着费利西蒂如何从一个梦想跳舞的女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舞者,传播梦想和坚持的力量。
费利西蒂从小就住在孤儿院,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芭蕾舞演员。为了追求她的梦想,她和发明家的小伙伴维克多实施了一个逃跑计划。经过一番周折,她终于来到了巴黎这个大都市,幸运地得到了“导师”奥黛特和梅拉特的帮助。费利西蒂开始一点一点地接受正规训练。然而,她的上学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由于身体虚弱和缺乏正规训练,她需要比别人加倍努力。饱受质疑,面临淘汰的考验;在被她失去的朋友击中并送回孤儿院后,她没有放弃,勇敢地努力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明星。
俗话说:困难是源泉;如果你很弱,它就很强。面对困难的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从困难中退缩,而是去面对它们。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是费利西蒂从小的梦想。不管情况有多困难或者看起来有多遥远,费利西蒂从未放弃。为了练习芭蕾轻盈的舞步,费利西蒂需要跳起来,触摸挂在树枝上的铃铛,但是当她跌倒时,她不能在水坑里溅起水花。我看到费利西蒂勇敢地跳,溅起水花,失败了。向上跳,向下跳,向上爬,再跳。。。反复地,最后能像羽毛一样落入水坑而不溅起任何水。她对跳舞只有热情。除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她一无所有。
看着这一幕,我不禁想起当我开始跳舞的时候,我日复一日地练习基本技能,踢前腿、后腰、后腿、压胯、劈叉。。。为了练习好每一个动作,我经常练习几个小时,浑身又累又痛,我也想过放弃。幸运的是,我终于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学习,我的身体不仅变得轻盈柔软,而且变得自信强壮。去年,我们的舞蹈队还参加了浙江儿童春节联欢晚会,这是对我努力的最好回报。所有流过的汗水和泪水在那一刻都是值得的。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非常贫穷,需要帮助,谦逊,但不是没有梦想。只要你梦想一天,只要你梦想一天,你就能改变你的处境。”让我们像费利西蒂一样实现我们的梦想,勇敢地追逐它们。只要我们不放弃,梦想之花就会在汗水中绽放。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十五
《牵手幸福》,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此书集故事性、哲理性于一体,通过精品文章以其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情感、深邃的内涵、精彩的叙述,深深地打动和强烈地感染了我。
当代女性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们的角色是多层面的。现代女性在摆脱传统女性对他人与社会的依赖时,必须独具慧眼,自强自立。当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的女性无异于一个贫穷的乞丐。对女性来说,知识是学会生存精神食粮,只有我们拥有精神食粮,才能够有机会、有能力展现自己的爱心,形成一种来自心灵最朴实、最原始的冲动——爱的升华。
在我看来,女人的幸福是自己追求的,不是别人赠予的。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会一尘不变,所以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聪明的女人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善良,对人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幸福的女人,还应该是一个知足的女人,知足常乐嘛!人生不如意实在是太多,为什么要一直为不如意而耿耿于怀呢?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迎接一切美好的人和事。无论天气阴晴,我们都应该用真诚的微笑去问候每一位朋友。漂亮的脸庞可以使女人美丽二十年,而良好的修养和高雅的气质,可以使女人美丽一生!
《牵手幸福》让我明白,只有忘情地吸允幸福留给自己的甜美,才会拥有真正的牵手幸福。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篇十六
是我误会了,不是心理学,是鸡汤文。前两章很受启发,后面越写越崩坏,咬牙翻完,还好我闲。
承认自己的平庸,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问题的存在,承认痛苦常伴人生,那么你就会放下对渴望成功的极度焦虑,你变得对失败毫不在乎,那么你更可能行动起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去珍惜自己真正在乎人或关系。
幸福不是一个终极状态,幸福不是一种连续的状态,放弃那种“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得到幸福就一劳永逸”的人生追求。幸福不是持续的线状,而是一个个点。生活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生就是不断重复“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成功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这样的循环,我们只有在“成功解决问题”这个节点上才能够感受到短暂的幸福。而为获得这种幸福,我们必须得承受“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失败”所带来的痛苦。正是这些“痛苦”的存在,幸福才得以存在。没有问题痛苦,人生就没有幸福。
痛苦是人生常态,不管你是否接受,不管过错方是谁,能对你的痛苦负责的只有你自己。改变痛苦的状态,就要自己着手去解决问题,方法是调整自己的衡量标准,最终是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都将最终回到我们所认同的价值观上来。好的健康的价值观是通过人的内心来实现的。好的价值观为:
1.基于现实;
2.具有社会建设性;
3.是直接和可控的。
不良的价值观为:
1.迷信;
2.具有社会破坏性;
3.不是直接或可控的。
片面看重和追求感官上肤浅的快乐、物质上的成功,以及自认为“一贯正确”和盲目保持积极心态是不好的价值观。人生中一些重要的时刻有时就是伴随着不愉快、不成功、不出名和不积极的。应对负面情绪的技巧是:
1、以社会可接受的良好方式加以表达;
2、表达方式要符合你的价值观。
良好的关系是:。
1、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不强迫别人为自己负责,不强迫自己为别人过度负责;
2、能够接受自己拒绝别人,也能够接受别人拒绝自己。
重建信任需要经过以下两个步骤:
1、违约者必须认清导致其违约的真正价值观是什么,并承认错误;
2、违约者需建立长期可靠的行为跟踪记录。做不到第一步,其实就是不想和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10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