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种灵魂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写一篇好的总结需要抓住核心要素、突出重点,并注重文字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总结范文中的亮点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一
复习的效果虽然受复习次数的制约,但它不完全取决于复习的次数。复习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复习的正确组织。本节课复习的是观察物体的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精心为学生创设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的情境,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物体和立体图形作为观察对象,激发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引导学生结合经验,通过想象、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ppt课件简单物体
玩具飞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整理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
(1)课件出示教材102页7题。
连一连。
(2)看图想象:4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分别是哪个图形?
(3)讨论、交流。
(可用玩具飞机等代替小猪储蓄罐进行实际观察,先给人物起名,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描述。如图:
小文站在小猪储蓄罐的前面,他看到的是小猪储蓄罐的正面;小光站在小猪储蓄罐的右边,他看到的小猪储蓄罐头朝右,尾巴朝左;小红站在小猪储蓄罐的后面,她看到的是小猪储蓄罐的后面;小明站在小猪储蓄罐的左边,他看到的小猪储蓄罐头朝左,尾巴朝右)
(4)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2.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立体图形的形状。
(1)课件出示:
(2)讨论、交流。
(3)实际操作。
(4)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及操作,使学生对学过的立体图形有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间的联系,初步渗透了三视图的知识。
3.复习用推理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1)利用手中的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形状。
(注意:从不同位置观察球,所看到的形状都一样;从侧面观察圆柱,所看到的形状都一样)
(2)提出问题。
(3)讨论、猜测。
(4)观察、验证。
(观察立体图形,得出结论: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或圆柱;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长方体或圆柱;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圆柱或球)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想象、推理,帮助学生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巩固练习
1.连一连。
(1)他们分别看到的是哪个面?(连一连)
(2)他们分别画的是哪幅图?(连一连)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全面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具学具:小企鹅,茶壶,练习卡,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
师:这儿有一张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电脑出示一张一个人背面的照片,教师又出示这个人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会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人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老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
2.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学习,感知体验。
(一)观察小企鹅。
1.师:现在请小组长把塑料带里的小企鹅拿出来,像老师一样。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观察这只小企鹅,好吗?好,请小组长将放在桌子的中间,将小老鼠的头朝前。放好了吗?请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出示图)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来观察观察我们的小企鹅。
2.师:你现在看到的小企鹅是什么样子呢?小企鹅头在哪一边?(稍停)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
3.投影出示企鹅图片,汇报观察结果。 电脑逐个出示企鹅的另外三面,分别请看到这三面的同学起立(对起立并判断正确的同学加以赞扬)。
4.换位观察。师:你们想知道其他同学看到的企鹅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换位置再观察。(让学生顺时针逐个交换位置观察)请同学逐个说出你观察到的企鹅是投影片上的几号水壶,其他同学做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
小结: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自然也不同。
三、组织活动,内化新知。
1、师:。
那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小企鹅一起闯关吧!
你们敢和我比一比吗?
第一关:师:出示课本67页图(小恐龙)
同学们观察,三位小朋友看到的恐龙照片。用自己的话描述。
你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接着比好吗?
答题卡先做,学生先说,在电脑对答案
第二关:
拿出水壶放在讲台上请四位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是茶壶的哪一面
电脑出示情景图(操作完了,回答课件出示的问题)下面学生回答。
你们真棒,还敢比吗?
第三关
第四关:
猜一猜
1. 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背面的照片,请你猜一猜这是几个轮子的汽车。 2. 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正面的照片,让大家观察。
(原来是三个轮子的汽车)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四、谈收获,总结
师:看来,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车的样子也就不同,观察物体要全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理解物体、感受物体,这样对物体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
五、请你欣赏:
生活中一些美的照片(只要大家认真观察,生活很美丽)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本节课安排猜物体观察小企鹅观察茶壶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用实物去摆放,使学生感受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本节课的每一个活动,我都精心设计,课中以小企鹅为主线,创设了承载知识重难点、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的教学情境,组织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活动,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课中每个学生在动手、体验和思考中,在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中,掌握了知识,启迪了智慧,发展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不仅仅赋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用生活中从不同方向拍到的美丽照片结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课件出示,齐读。
2、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山临水时的感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情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
1、请问,小猴在a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为什么?
(1)、学生画,(2)、课件演示。
4、教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现在明白诗人王之涣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4、生活常识。(1)、课件出示,(2)指名交流。
5、实践活动。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四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多媒体课件、题卡。
一、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课件出示,齐读。
2、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山临水时的感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情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
1、请问,小猴在a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为什么?
(1)、学生画,(2)、课件演示。
4、教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现在明白诗人王之涣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4、生活常识。(1)、课件出示,(2)指名交流。
5、实践活动。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五
1、学生能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
能力点: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1、基础性学习包
(1)观察物体
(2)我学会了吗
2、开发性学习包
(1)自己制作正方体,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相同正方体的拼图。
(2)丰收园
3、拓展性学习包
(1)物体形状的特性(设计此形状的意图)
(2)语文上课22课《纸船和风筝》,学生学做纸船,观察图形。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为1个信息窗。主要是从前面、后面、侧面观察物体。先认识一个物体的三个面,然后再做练习。把88页第5题整合到“我学会了吗”后边,然后再延伸出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物体。
2、学科间整合:语文上册22课《纸船和风筝》,学生可观察其图像。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科技课上说出某些物体形状的特性,老师可进行必要的延伸(如三脚架的稳定性)。
4、体验式活动:走进生活观察物体,并画出你观察的物体的三面图形。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课时。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三、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游戏,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用布盖着)你们看一看它上面是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把看见的记在心里,不要说出来,一会老师说开始再抢答,分成三个小组来看,其他两组不能看。
说明:正方体每个面贴了不同动物的图片,在分组看的时候让每组看不同的图片。
老师说抢答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会出现大家意见不统一的现象,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不同原因进行不同的处理。
揭开盖着的布,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面不同结果就可能不同。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
(1) 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 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 “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 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3.动画:观察照片
4.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5.观察茶壶和茶杯
动画:观察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动画:观察暖壶
6.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四)作业
1.动画:观察恐龙
2.动画:观察电脑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后期学习中应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来回答问题。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六
课本p102、105页。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习,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习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习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课件,尺子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第105页第10题中的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4、组织完成104页第9题
(二)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汽车观察图)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观察物体时,要多
从几个方向观察。
1、 观察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2、 观察球和正方体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3、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体?
1、学生独立完成105页第11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
(2)一枚图钉的长约1()。
(3)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4)学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这节课你学到了的什么?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七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80--81页。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猴子看桃、行驶的汽车看到的大楼范围、路灯下的影子等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一内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已经初步接触。学生能辨认从高处、远处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多媒体课件、尺子。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麦当劳广告。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2、看来观察的范围是会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
师:小猴在墙外能看见地上的桃子吗?怎么办?
小猴爬上a点,看到墙内地上最近的点是哪里?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
2、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画一画,找一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点的。
(3)演示,注意眼睛、墙的右上角。
(4)说一说:小猴在a点看到的范围。
(5)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视线、观察点、阻碍点等概念并板书,得出确定观察范围的方法。
板书:观察点,障碍点,视线,观察的范围。
3、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点、c点,看到墙内最近的点是哪里?它能看到墙内哪些地方呢?
学生在书上试一试,画一画,再汇报交流。
4、交流讨论。
比较三次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小结: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说明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板书:高、低,大、小。
5、联系古诗说一说。
这好像和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有关系。
联系古诗,学生背诵,从数学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哪一部分?
(2)到达位置2时能看见建筑物b吗?穿过建筑物a呢?
(3)司机的观察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4)你有什么发现?
障碍点不动时,观察点远,观察的范围大;观察点近,观察的范围小。
2、画影子。试一试1(课件出示)。
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影子的形成,并让学生画出路灯下几个杆子的影子。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观察点不动,障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障碍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
小结:观察点与障碍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变化。板书:位置。
3、猫捉老鼠。一天,一只猫追一只老鼠,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这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2)如果你是这只猫,想看到更大的范围,你想怎么办?
预设:
a、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猫向后退;
b、可以绕过障碍物或跳到墙上。
4、拓展思维:解释日食现象,月食现象。
生活中,还有许多与观察范围有关的现象。看日食图片。
1、日食。
你们明白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月食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得到的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视线。
观察点。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八
设计提要:
“观察物体”重在“观察”。本课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观察活动,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观察物体”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本课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本课中大胆使用了摄像机这一现代化工具,恰倒好处地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41,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从某些角度观察物体时,会发生遮挡的情况。
教学准备:摄像机、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2、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应变预设:
学生观察的角度是不同的,老师要注意:1、指导学生调整观察角度,尽可能垂直于被观察的那个面的视角出发来观察正方体;2、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完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我从( )方向看到( )个( )形。
3、观察二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
应变预设:
这样的简单的遮挡现象是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大部分同学应该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还有人不清楚,可以适当给予提示,让他们明白,这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4、观察三个正方体
板书: 从正面看
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一起到正面来看看!
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观察。
板书: 从上面看
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板书: 从左面看
应变预设: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从正面观察的同学,看到的是三个正方形;而从左侧观察的同学,仍然只看到一个正方形,这同样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还学会了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起!
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
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
1、从正面观察
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板书: 从正面看
2、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吗?
应变预设:
一般会摆出如下图的两种形状,老师都应给予肯定,不过,黑板上只保留从正上方观察到的如上左图的形状。
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这一组有三个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
板书: 从上面看
3、从两侧观察
(1)从左侧观察
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吗?
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
板书: 从左面看
(2)从右面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
应变预设:
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明确:这是由几组正方体组成的?你看到的每一组各是什么形状?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弄清楚了上述问题,学生就会把看到的形状画出来了。
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
板书: 从左(右)面看
应变预设:
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的右面,学生可能会发现正面和反面、上面和下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也分别相同,这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p41页,把例题3补充完整。
师:如果我们把这两组正方体适当分开,再把这一组竖着摆放,这就组成了教材p41页做一做图中的样子,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
提问:(1)从上面观察,为什么红色的这一组的正方体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这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2)为什么从左面看,绿色的小正方体不见了呢?(因为绿色的小正方体被前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挡住了。)
(3)从右面看,会观察到怎样的平面图形?(由上面两个红色正方形和下面一个绿色正方形组成的一个竖着摆放的长方形。)
应变预设:
“做一做”与例题3中的物体都是由两组正方体拼组而成的。但是,由于它们摆放的位置不同,所以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和所发生的遮挡现象也不同。弄清楚上述问题,学生也就就明白了其中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现在从各个方向观察这个物体,你会看到什么?和刚才看到的图形比,有什么变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讨论讨论。
师:(课件出示)我从正面观察,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同学们猜一猜我观察的物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小组合作摆一摆。摆好之后,请老师看看!开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师:请同学们互相合作,调整一下你们已经摆好的物体,使它从正面看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从左面看也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师:都摆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物体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呢?
师:看来呀,仍然不能确定!那老师再给一个条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从上面观察,老师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请你们根据这个条件,再次调整你们摆好的物体!
应变预设:
学生摆的时候要明确:1、这个物体一共是由三组正方体拼组而成的;2、至少有一组是有三个正方体的。
师:看来,这次正方体的个数能够确定了,每个小组都是用了五个正方体来摆这个物体。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用摄像机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呢?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画。(课件播放庐山美丽的风景图结合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
3、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认识我们的世界,了解我们的世界,长大以后造福我们的世界!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二)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并利用摄像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更有实效!
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从教学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最后到观察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本课中,我大胆使用了摄像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而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同时,也恰倒好处的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九
1、学生有能够相互沟通,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自己动手造一张纸,亲身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养成了节约用纸的习惯。
3、学生了解古代与现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或旧报纸),每组1份。学生查找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的资料。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8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性研究。
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一、整个教学过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纸工艺(学生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古代的造纸过程,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资料共享,同时每组派出一个组员到讲台前,阅读他们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全班进行资料共享。
2、授课。
资料共享完成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对比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造纸的过程。(给学生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师给予一定评价。
引入书上的造纸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步骤讲解,学生自己动手“造纸”,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造的纸怎么样了,能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组造的“纸”很糟糕,不能揭下来。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制造“纸”的过程。(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互相交流,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自己满意的“纸”(薄、厚、均匀的纸)。
教师提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建议:造一张纸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造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来之不易,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开展。教师在教学的引入中要让学生交流造纸的材料,再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制造纸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设计意图要明确。)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化的造纸厂也这样造“纸”吗?引入现代造纸厂的资料(或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收集保存学生的作品:制作的“纸”。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
1、个性差别大:二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二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从二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观察物体》是本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 。教材以学生观察恐龙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1课时
1、猜一猜:你能知道他是谁吗?(课件依次出示男孩背面图,继而出示侧面-正面图)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面 背面 侧面
从背面观察很难确定是谁,从侧面看到正面 就知道是谁了。
2、你知道老师是站在小朋友的那边拍出这些照片的吗?
3、揭题: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1、确定方位:
(1)师:今天老师请了小狗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喜欢它吗?
(3)反馈:告诉大家你在小狗的哪一边?是几号位置?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本位观察。
学生活动。
3、换位观察,观察小狗的前、后、左、右(侧)四个面。
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小狗的一个面,想不想看到小狗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呢?我们来换个位置观察。
(1)换位置观察: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准备好,轻轻的换。现在这个位置看到的和前一次看到的一样吗?你现在看到了小狗的什么,请把它记在心里。继续换位置观察。
(2)每个小朋友都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仔细观察了小狗,现在老师要靠考考小朋友了。拿出作业纸,请你把在几号位置看到哪幅图的小狗连线。如果忘记了,可以离开座位走动观察;做好了,也可以再走出座位按四个位置再对一遍。
学生连线并反馈。
4、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我的发现: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狗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8.课堂练习
只要大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本、铅笔盒、书桌……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1、试一试:观察恐龙、观察书本、观察汽车图。
2、想一想。淘气和笑笑又在观察茶壶了。请你仔细观察,他们看到的茶壶会是怎样的?
说一说:这幅图是谁看到的?(依次出现不同方位的茶壶图片,逐个回答。)这两幅图又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出示水壶底面、上面图)
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学生演示)
3、猜一猜。4张学校的综合楼的照片,你知道老师是在哪里拍摄的吗?
提供拍摄地点:操场、大门进来的花坛、春秋公园、商贸中心
9.作业安排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师示范,学生用手势拍照。
师:介绍一下拍到什么?你的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老师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1、教学例1
出示教科书94页例1中的两张照片。
师:哪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并说明理由
师:这两张照片的一样吗?都是在教室里拍的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虽然都是在教室里拍摄的,但是由于拍摄的位置不同,所以拍出的照片也不同。
想想做做
出示两张校门的照片
师:哪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教学例案
拿出玩具小猪,并将小猪的脸朝着1号位的小朋友放好。
每个小朋友在自己的座位上给小猪拍照。
师:仔细观察,你拍到小猪的哪些部位?
小组交流
师:说说你拍的小猪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小猪的哪一面拍摄的?
出示从4个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小猪的照片。
师:从小猪的前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后面吗?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从小猪的后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脸吗?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从小猪的右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连朝着哪一面?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从小猪的左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连朝着哪一面?
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每个小组的四个小朋友看到的照片一样吗?
师:为什么给同一个小猪拍照,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学生换座位拍照。
小组交流,说说拍到小猪的什么,是哪一张照片?
学生再换位置为小猪拍照。
师:一共拍了几张小猪的照片?这四张照片一样吗?分别是在小猪的哪一面拍摄的?
师:拍左侧面的时候,小猪的脸朝哪一面?
师:拍右侧面的时候,小猪的脸朝哪一面?
师:同一个小朋友为同一个小猪拍照片,为什么照片不一样?
进一步强调:由于拍摄者的角度不同,拍到的画面的也就不同。
3、连一连
出示书上小猴图,学生连线。
师:先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师:说一说第一张照片是谁拍到的?小兰拍到了小猴的哪一面?
师:说一说第二张照片是谁拍到的?小猴的脸朝哪一面?
师:说一说第三张照片是谁拍到的?他拍到了小猴的哪一面?
师:说一说第四张照片是谁拍到的?小猴的脸朝着哪一面?
1、出示想想做做
学生连一连。然后在小组里说说想法。集体核对。并说说每个人拍到汽车的哪一面?
2、想象做做
出示一个茶壶,老师介绍茶壶的各部分名称
每个小组拿出茶壶,并从信封里拿出四张茶壶的照片
学生为茶壶拍照,并选出照片。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面对面的小朋友交换位置,拍照选照片。
师:说说你拍的照片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师:猜一猜,其他的小朋友拍的是哪张照片?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对应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老师以前给你们照过好多可爱又有趣的照片吧?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也为老师照几张照片,可以吗?”学生为老师照相,当老师站在学生当中时叫停,请坐在老师不同方向的学生说说照出的相片是什么样子的。
师:“为什么他们给老师照出的照片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不做评判。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小组观察活动。
教师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第一次观察活动:观察玩具。
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到的都一样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回忆自己小组同学汇报的情况,用一句话说一说?”
让各个小组汇报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各个小组同学的观察结果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指名回答。
(2)第二次观察活动:观察带把的水杯。
请一个小组的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各个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观察的结果。
2.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然后教师课件出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问题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再次探讨课前相片为什么照出来是不一样的问题。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智慧之旅第一站:
帮助小霞和小宇解决问题。
2.智慧之旅第二站:
男孩和女孩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个面?
3.智慧之旅第三站:
教科书19页“练一练”的1、2题。
4.智慧之旅第四站:
教科书19页“练一练”的4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做一做,有困难的可以和组内的同伴讨论。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三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你们拍过照片吗?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你们想看吗?(课件显示女孩的背面照片,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从背面不能确定是谁)
师:从背面看很难确定是谁,我们让她转过来看看。(课件显示女孩的侧面照片,学生发现:从侧面也不能确定是谁)
师:如果只看一眼立刻就知道她是谁,应该从哪面拍呢?(生:正面)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正面,你们要立刻告诉我她的名字,好吗?
2.师(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始让学生在猜测中初步感知背面、侧面、正面等不同的方位词,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合作探究,学会观察
1.确定自己的位置。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可爱的机器猫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可是机器猫说了,小朋友们的手不能碰、不能摸,要静静地、仔细地观察。(学生按要求四人一组围着机器猫坐正)
(2)师:请坐在机器猫前面的同学举起手,请坐在机器猫后面的同学点点头,请坐在机器猫左面的同学挥挥手,请坐在机器猫右面的同学鼓鼓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互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2.明确要求,观察一个面。
(1)学生独立观察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师指名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汇报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有的学生忍不住扭过头去看其他学生观察的那几个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机器猫的一个面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到从不同的面观察机器猫是不一样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忍不住想看看其他人观察的那几个面,自然过渡到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3.小组合作,观察四个面。(观察机器猫的前、后、左、右四个面)
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机器猫的一个面,如果不影响他人观察,自己又能从不同的几个面观察,该怎么办呢?(学生建议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换位置观察)
师:下面就请组内的同学互相商量换位置进行观察,可以多换几次,争取把4个面都看到,并把它每个面的样子记在心里。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时指导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换座位)
(2)全班交流。
师:每个小朋友都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仔细观察了机器猫,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课件依次显示机器猫的四个面,最后四个面同时固定在一个画面上)
师:这几照片分别是从机器猫的哪面拍到的呢?(先给学生时间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互相说一说,接着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机器猫的样子也是不同的)
师(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物体的样子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样子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这个物体的全面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部位是不同的,而且能很好地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样子。此时的课堂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有条不紊的学习场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商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的意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试一试。
(1)观察玩具恐龙(课本第67页例1)。
先指名学生说一说三位小朋友分别在恐龙的什么位置,再交流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观察数学书(课本第67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2.想一想。
(1)课件出示三名学生观察茶壶的场景,接着逐一出示茶壶图片,让学生思考分别是谁看到的。(先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2)课件逐一出示茶壶的底面和上面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是从哪面观察到的。
(先让学生猜想,再拿出茶壶让学生观察,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3.用一用。
(1)课件依次出示从生活中拍到的具有代表性物体不同的几个面,让学生判断拍的是哪个面,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如通过观察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奋勇拼搏的侧面照片和高举五星红旗的正面照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2)拓展延伸。(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些物体,仔细观察并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在层层深入的练习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而且能很好地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最后的拓展延伸,意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延伸到课后,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统一。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四
1.使学生认识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都有什么呀?谁来说一说?老师今天也带大家去动物园看一看,多么漂亮的孔雀呀!快来给它照个像!
教师出示课件“观察物体”。
师:你知道上面的四幅相片都是谁照的吗?
学生分组活动,派代表说出答案,教师操作动画,对答案予以鼓励。
师:你们说得很对!看!美丽的孔雀都开屏了!
师:生活中,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能由于位置的不同,也就是对物体的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
2.。
师:这三位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看到的车的样子都是怎样的呢?
师(拿出一个汽车玩具,走到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老师手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师:还有谁看到小汽车得车头?请举一下手!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连线。
师:如果我们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你能试着画一画么?
教师指导学生用玩具汽车做模型!分别观察汽车的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位置。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二、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体。
1.下面这些图都是谁看到的呀?
问:考虑一下,如果只给你一个角度的图片,你能认出它吗?
2.老师这里有几本书,根据你看到的画面,你能知道老师拿得是什么书吗?
师: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三、教师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前面。
后面。
侧面。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五
“观察物体”重在“观察”。本课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观察活动,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观察物体”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本课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本课中大胆使用了摄像机这一现代化工具,恰倒好处地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41,观察物体(二)。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教学重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从某些角度观察物体时,会发生遮挡的情况。
摄像机、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正方形纸片。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应变预设:
学生观察的角度是不同的,老师要注意:
1、指导学生调整观察角度,尽可能垂直于被观察的那个面的视角出发来观察正方体;
2、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完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我从()方向看到()个()形。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
应变预设:
这样的简单的遮挡现象是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大部分同学应该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还有人不清楚,可以适当给予提示,让他们明白,这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板书:从正面看。
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一起到正面来看看!
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观察。
板书:从上面看。
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板书:从左面看。
应变预设: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从正面观察的同学,看到的是三个正方形;而从左侧观察的同学,仍然只看到一个正方形,这同样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还学会了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起!
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
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
1、从正面观察。
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板书:从正面看。
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吗?
应变预设:
一般会摆出如下图的两种形状,老师都应给予肯定,不过,黑板上只保留从正上方观察到的如上左图的形状。
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这一组有三个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
板书:从上面看。
3、从两侧观察。
(1)从左侧观察。
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吗?
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
板书:从左面看。
(2)从右面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
应变预设:
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明确:这是由几组正方体组成的?你看到的每一组各是什么形状?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弄清楚了上述问题,学生就会把看到的形状画出来了。
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
板书:从左(右)面看。
应变预设:
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的右面,学生可能会发现正面和反面、上面和下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也分别相同,这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p41页,把例题3补充完整。
师:如果我们把这两组正方体适当分开,再把这一组竖着摆放,这就组成了教材p41页做一做图中的样子,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
提问:
(1)从上面观察,为什么红色的这一组的正方体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这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2)为什么从左面看,绿色的小正方体不见了呢?(因为绿色的小正方体被前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挡住了。)。
(3)从右面看,会观察到怎样的平面图形?(由上面两个红色正方形和下面一个绿色正方形组成的一个竖着摆放的长方形。)。
应变预设:
“做一做”与例题3中的物体都是由两组正方体拼组而成的。但是,由于它们摆放的位置不同,所以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和所发生的遮挡现象也不同。弄清楚上述问题,学生也就就明白了其中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现在从各个方向观察这个物体,你会看到什么?和刚才看到的图形比,有什么变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讨论讨论。
师:(课件出示)我从正面观察,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同学们猜一猜我观察的物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小组合作摆一摆。摆好之后,请老师看看!开始!
从左面看从正面看。
师:请同学们互相合作,调整一下你们已经摆好的物体,使它从正面看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从左面看也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师:都摆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物体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呢?
师:看来呀,仍然不能确定!那老师再给一个条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从上面观察,老师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请你们根据这个条件,再次调整你们摆好的物体!
应变预设:
学生摆的时候要明确:
1、这个物体一共是由三组正方体拼组而成的;
2、至少有一组是有三个正方体的。
师:看来,这次正方体的个数能够确定了,每个小组都是用了五个正方体来摆这个物体。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用摄像机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呢?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画。(课件播放庐山美丽的风景图结合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
3、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认识我们的世界,了解我们的世界,长大以后造福我们的世界!
板书设计: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并利用摄像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更有实效!
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从教学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最后到观察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本课中,我大胆使用了摄像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而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同时,也恰倒好处的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民兵直观思考和初步的宽间观念。
3、使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各种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看到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的道理。
照片、玩具猴、茶壶、教学挂图。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张课前本班某同学拍的照片(投影)。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谈话: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你们怎么知道他是谁的?你们喜欢拍照吗?好的,我们来玩一个拍照片的游戏吧!来,像老师这样架起自己的照片机。你们这么多相机一齐拍老师,老师得准备一下,好了,你们拍吧,请仔细观察,你拍的照片里,能看到老师的什么?谈话:同学们还想拍吗?好,老师再换个姿势你们拍吧。
学生活动。师:这次你能从你拍的照片里看到老师的什么呢?为什么和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导入新课: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
1、教学例1出示书上94页上的两张照片。谈话:小明和我们一样也在教室里拍了两张照片,想一想,他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照片?请在小组中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结:虽然两张照片都是在教室里拍的,但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教学例2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谈话:同学们还想拍照吗?我们再来为四只小猴子拍照吧。请每个小组长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玩具猴,让它面朝黑板坐好。
学生把玩具猴放好,教师检查一下每个小组的玩具猴摆的位置对不对。
谈话:请小组长从信封里拿出4张小猴的照片,想一想:哪一张会是你自己拍的?为什么?提问:你们四个同学都是为同一只小猴子拍照片的,为什么拍到的四张照片都不一样呢?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谈话:你们想换个位置给小猴拍照吗?请90度旋转你们的座位,然后再拍,这样组织三次。
三、实践与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完在再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提问:为什么同是一个学校的大门拍到的却不同呢?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小组交流。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2)全班讨论。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就不同。请小组长把小猴换成茶壶,让每个同学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观察茶壶。
出示编好号的茶壶图,让学生想一想,你看到的是哪一幅图,猜一猜,你们小组里的其他3位同学看到的分别是哪一幅图。
四、总结与反思今天这节课,你觉得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么疑问?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第十一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另一部分是教学法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教材的编写特点通过认识方块统计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4、教学本单元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支,结合熟悉的生活事例,体会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本单元采取的教学措施: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儿童的自我体验,达到知情合一,促进儿童统计观念的发展。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七
学习内容:
教材第2页例2。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运用: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八
知识与技能目标:
l、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
在观察简单物体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
在观察活动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观察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
《看一看(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材从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看一看(一)》,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纸箱,让学生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问题情景
(课件演示配音)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着一头非常美丽的大象,笑笑、淘气和机灵狗都想看看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他们来到了大象生活的地方,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他们向智慧老人介绍了大象。笑笑说:大象是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两个耳朵像蒲扇"气说:大象是两根柱子上顶个门,门上有一条摆来摆去的长鞭";机灵狗说:大象是四根柱子上有一座墙壁"。智慧老人不解地问:"我听说,那里只生活着l头大象,你们怎么看到了3头大象呢?"他们三人一口同声地说:"只有1头大象呀!"。这是怎么回事呢?(逐一呈现他们所看到的图象)
(二)学习新知
l、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坐好来看你面前的纸箱,互相说一说你坐在什么位置看到的箱子面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活动)
(2)汇报。
(3)你们看得很仔细,如果不停地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小组内讨论一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考眼力:淘气看到大家学的这么棒,有些不服气,想考考你们的眼力,接受挑战吗?
看谁能快速的找出第几幅图是谁看到的。书上p26连一连。
2、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我们以小组来活动,验证一下刚才我们猜测的看到纸箱的几个面是否正确?(学生活动)
(3)汇报。你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几个面。
a:一个面的。请坐在你的位置,也能看到一个面的同学站起来。(正对着长方体的正面或从上往下看,或拿起来看底)
b:两个面的。请在你的位置,看到两个面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旁边的同学走到他的位置检查检查,是不是能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
c:三个面的。(站在角的位置)
(4)亲身体验:请你走到角的位置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3、认一认:正面、侧面和上面
(1)自学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课件:笑笑配音)其实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有自己的名称。答案就在书上的p26页。可是我没有看懂,聪明的小朋友们,你可以教教我吗。你们现在看到的(绿颜色)的面(正面),你知道叫什么吗?依次揭示上面和侧面。(这个呢?)
(2)变换摆放长方体的位置,分别指出它的正面、侧面、上面。
(三)应用与扩展
1、游戏一:
2、游戏二:
五颜六色的长方体多漂亮呀,喜欢吗?
下面我们用手中五颜六色的长方体玩一个猜颜色的游戏。(如:你的正面是红色,上面是绿色,猜一猜,下面是什么颜色?)
3、游戏三:
机灵狗、笑笑、淘气看到的礼物各是什么形状的?书p27第3题。
4、游戏四:
猜猜看(出示美丽的学校照片):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上面拍摄的。
5、游戏五:
(四)小结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十九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过程,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写上不同文明用语的大正方体,实物数个。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学生有的说“您好”,有的说“谢谢”,有的说“对不起”。
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正确的?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那一面观察吗?(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教师指出:侧面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左面看到我们称为左侧面,右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右侧面。
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到同一个正方体但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引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初步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
老师为每一组同学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熊猫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黑板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从正面看,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从右侧面看,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它的圆圆的尾巴,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4:我从左侧面看,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2)换位观察:
生1:我现在看到的是侧面,刚才看到是前面。
生2:我现在看到的是背面,刚才看到是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座位,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熊猫”,再交换位置,进行观察,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小动物们用照相机帮大象拍照,(出示动物拍照图)这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展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观察物体
侧面 正面 后面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77页“搭一搭”
【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准备】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比赛记录纸(每小组一张)。
教学前准备:(学生每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立体。
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创设“比赛”情景一开展比赛,激发学生。
(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学习兴趣。
(规则,无遮挡)。
(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側面、从比较简单的无遮挡实。
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物入手,发现实物与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画一画。
(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
和想象的立体图形)创设生与生交流环境。
(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再到师与生交流环境。
录纸项目一。最终实现交流互动。
(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你们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充分体现学生个性,
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说说理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
(7)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
从上面看或从側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
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创设“比赛”情景二。
(1)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
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从比较简单的无遮挡实。
(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物观察进入到有遮挡的。
和想象的立体图形)实物观察,培养学生空。
(3)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间想象能力。由浅及深。
录纸项目二由直观到抽象,很符合。
(4)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学生的认知规律。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个性差别大:二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二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从二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观察物体》是本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教材以学生观察恐龙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1课时。
1、猜一猜:你能知道他是谁吗?(课件依次出示男孩背面图,继而出示侧面-正面图)。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面背面侧面。
从背面观察很难确定是谁,从侧面看到正面就知道是谁了。
2、你知道老师是站在小朋友的那边拍出这些照片的吗?
3、揭题: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1、确定方位:
(1)师:今天老师请了小狗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喜欢它吗?
(3)反馈:告诉大家你在小狗的哪一边?是几号位置?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学生活动。
3、换位观察,观察小狗的前、后、左、右(侧)四个面。
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小狗的一个面,想不想看到小狗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呢?我们来换个位置观察。
(1)换位置观察: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准备好,轻轻的换。现在这个位置看到的和前一次看到的一样吗?你现在看到了小狗的什么,请把它记在心里。继续换位置观察。
(2)每个小朋友都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仔细观察了小狗,现在老师要靠考考小朋友了。拿出作业纸,请你把在几号位置看到哪幅图的小狗连线。如果忘记了,可以离开座位走动观察;做好了,也可以再走出座位按四个位置再对一遍。
学生连线并反馈。
4、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我的发现: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狗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8、课堂练习。
只要大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本、铅笔盒、书桌……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1、试一试:观察恐龙、观察书本、观察汽车图。
2、想一想。淘气和笑笑又在观察茶壶了。请你仔细观察,他们看到的茶壶会是怎样的?
说一说:这幅图是谁看到的?(依次出现不同方位的茶壶图片,逐个回答。)这两幅图又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出示水壶底面、上面图)。
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学生演示)。
3、猜一猜。4张学校的综合楼的照片,你知道老师是在哪里拍摄的吗?
提供拍摄地点:操场、大门进来的花坛、春秋公园、商贸中心。
9、作业安排。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教师收集有关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方面的资料。
2、预测学生提出想研究的有关鱼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对策并准备相关研究材料。
一、课前延伸。
(将装有鱼的水槽放在桌上,让学生课前5分钟进入课堂。先让学生自由地、无目的地、随兴所至地观察。同时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大的评价表。)(3分钟后)。
师:同学们在桌上发现了什么?喜欢吗?
生:鱼!喜欢!
生:用来比较哪个小组在各项活动中表现最好,得到的圈最多。
师:对了,我们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获得的圈最多,就把他们评为优秀研究小组。
(创设一种随意的情境,评价一种共同的表现,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有一种真实的感知,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门见山,简约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观察鱼”。课前各个小组都得到了一个圈,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想要得到圈,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要求各组认真听清活动的要求;其次,要相互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完成好活动的任务,才有可能得到圈。
(低年级的学生学科学,明确活动要求很重要,将常规的教育与评价激励有机融合,一举多得。)。
三、小组竞赛,观察、认识、描述鱼。
(没有直接指导学生认识鱼的各部分名称,而是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在画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认识鱼的各部分名称,这样显得很自然。同时让学生评选出画得好的小组并奖励小圈,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引发自主探究,体验探究全程。
1、自主提出问题。
师:下面的活动是提问题,关于鱼,你最想研究哪些问题?
生:我想研究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
师:我们人不能在水里生活是因为人无法呼吸氧气。那鱼需要的氧气从哪里来?
生:水里。
师:对,鱼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生:我想研究鱼鳞有什么作用。
师:你认为呢?
生:起到保护作用。
师:是吗?待一会儿老师可以提供一些鱼鳞给你们观察研究。
生:我想研究鱼能否听到声音。
生:我想研究鱼是怎么生出来的。
师:好的,也就是鱼是怎样繁殖的。
生:我想研究鱼吃什么。
生:我想研究鱼的尾巴有什么用。
(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原版照抄,而是进行合理的整合,概括提升,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2、自主选择问题。
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比较重要的问题来研究。
师:就按同学们说的办。请各个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并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小声商量,各小组选择问题。接着教师对小组进行统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并在问题后面写上相应的组别,以明确研究同一问题的小组。)。
(民主、平等氛围下的教学对白,在启发学生思考怎样选择问题、选择怎样的研究方法、怎样来研究、怎样做结论等方面显示出了很大的魅力。“对白”不是告诉,“对白”是一种智慧的启迪。)。
3、自主制定研究计划。
师:各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研究问题,下面的活动要求各小组成员围绕你们的问题,认真讨论商量:准备怎样来研究,需要哪些研究材料,弄清楚具体的步骤。
(学生商讨研究计划,教师参与各组的交流,了解各小组问题的研究计划,适时给予指导,并下发研究记录单,要求将研究计划用图或文字简单地记录下来。)。
4、交流、完善计划。
师:现在来交流一下你们各小组的研究计划。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同意见和建议的同学等他们说完了再补充。
生: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鱼是怎么呼吸的”。准备先拿些蓝墨水放在鱼的嘴边和鳃边,观察从哪里吸进去。
师:如果从鳃里进去了,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是含在水里的氧气被鳃吸进去了,证明鱼是用鳃来呼吸的。
生:少滴些。
生:鱼动的时候,小心地滴在靠近鱼的鳃边和嘴边。
师:说得非常好。希望实验的时候要注意这些。
(我让8个小组全部交流了他们的问题研究方案,对出色的小组奖励小圈,此过程略。)。
(研究的问题有了,但怎么去研究,这是非常关键的。让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研究计划,并修改完善,以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的成功探究打下基础。)。
5、自主探究。
师:接下来的活动最为重要。要求各组根据你们制定的计划展开研究,小组成员要相互合作,仔细观察,及时将观察到的、发现的或者收获填写在记录单上。比一比,哪一组研究得最认真。
(教师提供自助餐式的研究材料,让各小组根据各自不同的问题,自主领取相应的材料。教师准备的材料有:米饭、面包屑、颗粒鱼食、细屑青菜叶、双面胶、夹子、橡皮筋、筷子、红水、滴管、暗箱、新鲜鱼鳞、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对研究主题的分解、研究材料的取舍、相关问题资料的收集,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前提。)。
6、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师:把你们的研究情况和收获汇报一下。
(让学生把研究记录单在投影仪上展示,进行汇报交流。)。
生:我们研究鱼尾巴的作用。我们用双面胶将鱼的尾巴粘牢,放入水中后发现鱼不灵活了。游得没有原来快了。我们认为鱼尾巴主要是用来游泳的。
生:我们是用夹子夹住鱼尾巴的,放入水中后,发现鱼想不停地摆动尾巴,头也不停地动。可是游不起来了,身体也斜着。我们的发现是鱼的尾巴是用来游泳和稳定身体的。
师:非常好,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们组研究的是鱼鳞的作用。我们用手摸了摸鱼鳞,很滑。上面有一层黏液。大概是用来防止碰撞的。又用笔戳了戳,发现很硬,说明有保护身体的作用。
生:我们组研究的是鱼能否听到声音。我们用筷子敲鱼缸,发现鱼不怎么动。仔细一看,鱼的尾巴和胸鳍有一点儿反应。每敲一下,胸鳍就轻微地一张,这说明鱼能听到一点声音。
生:我们还查了资料,发现鱼没有外耳,只有内耳,在头骨里,所以听力很弱。
师:研究得很认真。查资料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生:我们组研究了鱼是怎样呼吸的。我们先用滴管在鱼鳃边滴了一滴红水,发现鱼鳃一张一合的。红水没有进去,而是被排出来的水流冲散了,后来再用滴管在鱼的嘴边滴了一滴,发现被吃了进去。说明鱼的呼吸是从嘴里吸气进去,又从鳃里呼气出来的。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组得的圈最多,表现最棒?
(现在再来让学生评选出优秀研究小组,这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五、总结评价,让探究延续。
1、自主总结,多元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可以怎样来研究一种小动物吗?
生:可以把观察到的写出来、画出来。
生:对它提出问题,然后来研究。可以制定计划做实验,再讲给大家听。
师:要研究小动物可以先观察,再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想想怎么来研究,再按定好的计划展开研究,最后把研究中的发现和收获像今天这样记录下来。
(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能得到一种清晰的概括。)。
师:同学们对自己组的表现最有发言权。假如满分是100分,给你们组打打分,并说说理由。
生:我给我们组打100分。因为我们组研究得最认真,而且得的圈最多。
师:好,能勇于肯定自己组的成绩。
生:我给我们组打60分,因为我们还没研究完。
师:很诚实。希望你们能在课后继续研究。
师:来给老师打打分。
生:我给老师打满分,因为我们学得很有趣。
生:我打90分,因为在汇报时,你没有让我们汇报。
师:说得对,老师也意识到了,今后一定注意。
(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很好地反思自己小组的研究,而且教师也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到启发,从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
2、激趣拓展。
师:这些鱼怎么办?
生:送给我们。
师:可以,但你们准备怎样来对待它?
生:我会好好照顾它。
生:我会天天给它喂食。
生:我会给它买玩具。
生:我想在家里继续研究鱼的问题。
师: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特别是一些珍贵的鱼类,我们应该爱护它。希望同学们要好好照顾它们。
(将鱼送给学生,使得对鱼的探究更加开放,延续到课外。学生在呵护小生命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关注、研究鱼的相关问题,同时也会逐渐学会珍爱生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5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