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学习如何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教学一百问篇一
要评教评学了,课文讲得只剩两篇了,一篇议论文,一篇略读课文。怎么办?我喜欢接受挑战,决定议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议论文。
课文写得非常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么简单,什么都一目了然,好像没什么可讲的,我犯愁了。可细细读来又觉得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太多了。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词语要理解,课后两个重点句子要体会,还有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该怎样讲……时间紧迫,我真的犯愁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我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劲,我不相信自己讲不了这种课文。我想:要本着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原则来设计教学。
设计问题是最难的。经过细致地钻研教材,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设计得很好,是我引以为骄傲的。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我认为也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只要让学生寻找到事例为证明论点服务这一点就可以了。由于此处浪费了时间,学生的补充事例过得比较简单,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这一道理。
总之,对这一课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更坚信,不管哪一类型的课文,我都能讲好。
教学一百问篇二
周五,在第三节课司老师给我们放了《活了100万次的猫》这是一个绘本书,这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本书很有趣,有一只很帅的虎斑猫,它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它已经不在乎死了,后来它成为了一只野猫,白猫雪白的皮肤高傲的气质,猫有各式各样的主人,猫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死了一百万次也活了一百万次,后来白猫老死了,毕竟它只有一次生命。
白猫静静的躺在虎斑猫的身旁,任凭猫千呼万唤也一动不动,猫伤透了心,当他耗尽的最后一丝精力后,也安详的去了,在也没有醒来。
教学一百问篇三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续)。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续)。
罗昆霞。
(接上期)。
二、自由表达。
当我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动机,使他们有了乐于表达的积极性,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如果这时对学生的写作提出诸多要求,设置诸多限制,束缚他们的思维,那无异于让他们带着镣铐跳舞。步行百步半于九十,这会使我们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提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并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什么是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应该有这几个特点:
一是学生思想上没有压力。不担心我的表达是否先进,没有价值观负担。也没有怕被老师批评苛责的顾忌,因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是欣赏鼓励的。
二是表达内容上没有限制。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现实的、想象的都可以写;快乐可以分享,困难可以分担,委屈可以宣泄,意见可以表达;美好可以宣传,丑恶可以揭露。
三是达成度没有硬标准。不设篇幅字数要求,文从字顺,基本表情达意即可。在结构、修辞、语言风格上不作要求。
四是表达上允许个性。不设置统一模式,语言风格不强设要求。比如方言俚语入文,比如堆切辞藻,比如文白夹杂,比如成人腔调等都应该包容。
自由表达是有创意表达的前提,自由才可能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才可能不走寻常路;自由表达是真实表达的条件,自由才可能敞开心扉,倾吐肺腑,实话实说,肝胆相照;自由表达是精彩表达的基础,自由才可能让童心飞扬,任思维驰骋,才可能让表达诗意盎然。
(二)怎么做到让学生自由表达。
1.砸碎目标“枷锁”
这里的“枷锁”指的是过高的、过严的、过滥的习作要求。过高的要求指超出学生年龄段所能接受的目标,过严的要求指一刀切没有通融必须达到的目标,过滥的要求指数量多没头绪的目标。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个劳动,都需要“跳一跳”才行,如果我们再给他们加码,提出那样的习作要求,他们不会被压垮,也会被逼疯。
曾经观摩过一节作文指导课,大致是这样上的:第一步,教师让大家翻开教材,然后指名将作文训练思考题念一念。第二步,教师问:这个思考题给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师生再读题讨论,得出结论:思想要求“有(积极)意义”;内容要求“一件小事”;表达要求“真情实感”。第三步,思考:要达到这三点要求,我们应注意什么?先看第一点;再看第二点;最后看第三点。在师生共同分析下得出:达到第一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二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三点要求也要注意三点,一共要注意九点。九点注意分析出来后,下课铃也响了,学生还没动笔,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可能我们的老师过去都这样上过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可谓不认真,教学不可谓没层次,分析不可谓不细致。但课后我只对授课教师说了一句话“请你写一篇作文,落实这九条注意!”教师愕然。这要求太空泛了,别说落实,记都记不住。
在一次交流中,一个热心于作文教学探索的年轻教师告诉我,他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的“七字诀”,即:新、深、实、趣、巧、活、效。他对这“七字诀”进行了具体的解说,即构思新、立意深、内容实、语言趣、布局巧、运用活、练有效。并将自己总结的几篇作文教学心得给我阅读,心得基本是围绕“七字诀”展开写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用了心、下了功夫、动了脑筋。这位教师的研究也颇深入细致,从某个角度看,比如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从修辞的角度,是颇有见地的。在充分鼓励的基础上,我真诚地和他交换了意见:“七字诀”的要求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恐怕是太高了,他们能达到其中一两个要求就相当不错了,全面落实这七个字的要求,恐怕连作家都难以达到。后来这位老师坦承:他的“七字诀”是参考报载作文和获奖作文总结出来的。
我发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会不自觉地拔高作文目标要求,他们总是用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作为标准,用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他们甚至用获作文大奖的作文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他们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苦不堪言,因为用这些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作文当然惨不忍睹。其实他们更应想到,学生带着这些“枷锁”跳舞,那才是真正的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砸碎这些“枷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自由表达。
2.转变指导方式。
吕叔湘先生在谈作文时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写。如果这样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
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中有太多的“应该”,因而没有自我,没有本色,更没有自由,这样的指导必须改变。我们要强化鼓励,要淡化指导,你见过哪个文学家、文学名篇是指导出来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是靠生活孕育和写作实践磨炼出来的。没上多少学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写出《半夜鸡叫》,是谁指导出来的?曹雪芹写出惊世骇俗的《红楼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谁指导的?谁又能指导?看过一些教师的作文,与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作文相比,整体上讲并没有全面超越的优势,有的还赶不上学生。一位老师问学生: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答:像宝石,像萤火虫,像远处微弱的灯火。老师愤然:你们为什么没想到像明亮的眼睛?在老师的心目中,星星“应该”像眼睛、“只能”像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只要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就能弹奏出最美妙的乐声。”因此,我们不要再对“诗人”的作文说那么多想当然的“应该”了。但老师的身份和威信可以让我们运用欣赏鼓励促使学生继续提高。欣赏鼓励是最好的指导。即使有些“应该”必须说,也可以包装在欣赏鼓励中表达出来。
多年前,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获得大奖,评委对他作品的评价和他对读者的回答,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颇有启发的。颁奖词中有这样的评语:“作品语言具有海明威语言的风格特点。”海明威语言是什么风格特点呢?平易的单词、简单的句子,简洁凝练、不冗不赘。简言之,句子不长、意思明了。在回答读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时,这位作家回答:我从小句子就写不长,老师也没逼着我写长。试想:如果那时他的老师指导他应该把句子写长一点,写具体一点,多加一些修饰,他会有今天的写作成就和语言风格吗?老师“没逼着”显示了老师的教学智慧。
3.改变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是我们传统的作文练习形式,也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作文训练形式。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最难莫过命题作文。作家写作是有感而发,是抒发自我,是自主表达,是自由表达。而命题作文是让学生奉命而作,是否有感都得发学生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要弄清题目的限定,要拽住思维情感的缰绳使之“切题”,不容易啊!试问千古科举考试,茫茫命题作文,有几篇闪耀在文学长河?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教学”建议中提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如何改进命题方式呢?
一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主命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自主命题,去立意表达,呈现一材多题、百花齐放的面貌。
二是将完全命题改为不完全命题(半命题),有时候面对完全没有指向、没有提示的任务,人们反而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师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结合起来(半命题)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负责内容指向和提示,学生负责补充自己想表达的具体内容。如前文《我能教你―――》和《我来教你―――》两个命题都是不完全命题,都是要学生去补充完整的。仔细看这两个题目是有区别的,前者重点在教者的资质,即我为什么能教你。后者的重点在教的内容和学的要领,即我教你什么和怎么教你。这就是对内容的指向和提示。而具体教什么,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填写。
三是尝试作后命题,一般情况下,是命题在先,作文在后。这可以方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把握主旨,不游离主线,但有束缚思维之弊端。当一个活动或事件冲击学生视觉,撞击他们心灵,激发他们情感,完全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记录事件,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然后回顾习作,予以命题。
四是尝试学生互为命题,作前互为命题带有游戏色彩,能激发学生兴趣,有点类似我出上对、你应下对的意思。作后互为命题,则有交流欣赏及评价的意味。
三、充分表达。
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充分表达”的要求,但间接表达了这个意思,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等都从侧面强调了“充分表达”。
(一)为什么要充分表达。
从实际看,方法可以指导,能力得靠训练。突出的能力都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各行各业莫不如此。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书面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书面表达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意愿,有自由表达的环境,如果没有充分表达的训练,表达能力同样是难以提高的。因此,作文教学要强调充分表达。
(二)如何落实充分表达。
教师要对语文课程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在头脑中要有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意识,要有捕捉时机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慧眼,要有提高学生表达训练效益的办法。要弄清学生练笔不仅仅是文艺性的,它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实用文体的练习。要在完成课本表达训练“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选动作”的训练。要在学习中、生活中抓机会、挤时间进行表达训练;要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多交流、常投稿的习惯。落实充分表达,可供选择的常用方法有下面几种。
1.结合学科学习。
学科学习中练笔的机会很多,最常见的当然是语文学科内的练笔。如读中小练笔(片段练习)。读中小练笔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由内容生发开来的片段练习;二是由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产生的片段练习;三是既有内容的联系又有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的片段练习。第一种形式的小练笔可能对阅读课文中表达方法的即时学习会有所缺失;而第三种形式的小练笔则可能会对学生的束缚过多,妨碍学生自由表达。所以我们认为第二种形式的小练笔更适合一些。语文学科内的练笔还包括缩写、扩写、仿写、续写、改写等方式。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改写这种方式,改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但研究还不够。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及节奏,常常把散文用诗的格式呈现,其实这就是一种改写,它将散文改成了诗句。再比如古诗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将古诗的意思用白话写出来,那是一种多重改写:将古诗改成现代诗、散文诗,将文言改成白话,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演课本剧是我们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许多课本剧是要对课文进行改编的,这也是改写,这个改编就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在准备演课本剧之前,可先发动大家各自改编课文,然后评出最佳剧本,再综合大家意见修改,最后供排练。从中可以看出,演课本剧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科学习的管理过程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比如拟定学科学习计划,这其中涉及目标、措施、步骤等。再比如学科学习的反思总结,这其中包括目标达成情况、成果和问题、归因及改进等。
2.结合班队生活。
班队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应是班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落实者,这同样给学生练笔提供了契机。比如班委会的选举,可将单纯的推选改为推选与竞选相结合。选举前请竞选者写竞选演讲稿,推荐他人的同学则写好推荐信。再比如节日纪念活动、春游秋游活动,活动怎么开展,过去都是老师说了算,能不能改变一下呢?比如春游秋游让学生选择目的地,当然得让他们用文字对目的地作一番描述,并表明为什么选择那个地方。“六・一”儿童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怎么庆祝?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发动大家拟定活动方案,再优中选优,按优选出来的方案组织落实庆祝活动。还有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稿可不可以让学生去写,让写得好的学生亲自上台去讲。班级黑板报的稿件能不能多一些学生原创,少一些报刊摘抄!
3.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学生要经常走出封闭的校园,到社会中去,到实践中去。这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也给学生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比如社区实践活动,首先你要了解这个社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写个调查报告,将某社区的住户数、人数、军烈属、孤寡老人等信息弄清楚。在节日给军烈属、孤寡老人写一写慰问信。还可以参与社区文明建设,写一写文明建设倡议书、社区卫生条约等。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放眼世界,参与范围可小到社区大到国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一个社区、一个村庄开展实践活动,给他们写建议,为他们写倡议;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本地区和家乡发展建设写信给有关部门献计献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像《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给异国弟弟的一封信》的作者那样与联合国领导人、非洲小伙伴书信交流。
4.参与文化活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语言文字、书面表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讲,文字表达从其结果看,它本身就是文化产品;从其过程看,它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文化活动为文字表达训练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被誉为城市名片的“楚才杯”作文竞赛。经常且可持续的方式当然是向报刊投稿,我国已把文化繁荣、文化兴国作为战略目标,报刊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报纸门类也越分越细:有少儿类报纸,如《中国少年报》;有学科类报纸,如《语文报》;有艺术类报纸,如《少儿书画报》。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学生表达交流的阵地,应该鼓励他们投稿,激发他们投稿的积极性,消除他们投稿的神秘感。通过投稿展示才能,增强自信,加强训练,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还有地方类报纸,如《长江日报》《武汉晚报》,都有文教专版,我们也可鼓励学生积极给这些报纸投稿。
教学一百问篇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就是这样一篇条理特别清晰的文章,设计教学却难坏了我。左思右想,前思后想,最后决定把作者的文路变成我的教路,孩子的学路。一节课下来,虽觉得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但其中的不足也显而易见。
一、亮点。
1、教学思路清晰。
上课伊始,由格言引出“真理”,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检查环节,由词语引出句子,引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个具体事例,作告诉学生,作者就是这样,用这三个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带领学生重点研读第一个事例,了解第一个事例中的“问号”、“真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思路是遵循了文路的,是清晰成一条线的。
2、词语教学扎实。
词语教学,除了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领域”的“域”和“机械”的“械”之外,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理解词语意思上面: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都知道,所以这节课我重在让学生学会用“分解组合法”理解词语。教师以“追根求源”为例子,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其他词语的意思。虽然这一板块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我想应该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理解词语是有所帮助的。
3、体会观点独到。
除了在初读环节借由检查句子让学生初步理解观点的含义之后,还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1、课堂练笔。
“课堂练笔”本应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将课始的格言变身课尾的观点,本应该是匠心独运的一笔。可是,因为我课前的思虑不周,课时的一再重复,使得课堂练笔成了一个“遗憾”。其实,现在想想,我大可以规定学生围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观点写谢皮罗教授的实验过程,我相信,只要我点拨到位,学生肯定能写出精彩之作的。至于其他的补充材料,可以作为课后练笔的参考,因为证明一个观点,一个事例远远不够。
2、教学语言。
不知是年龄增大的原因还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我总喜欢重复,重复着学生的回答,重复着自己的要求,生怕学生没有听见听懂。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拖沓,不够简练。
3、朗读指导。
虽然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关注到了感情朗读,也在ppt制作的时候运用了触发器来强调重点词语,可是在课堂上却没顾及,所以朗读指导不够到位,也没达到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教学一百问篇五
《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词语解释。
【包扎】包裹捆扎。
【珠烁晶莹】像珍珠那样闪光,像水晶那样明净。
【张皇】恐慌、慌张。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讷讷】说话迟钝。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憨憨】傻气,难为情。
【踌躇】犹豫。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尴尬】形容很窘迫的样子。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嘟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鹿砦】形似鹿角的障碍物,用树木的大枝杈钉成,用以阻挡步兵或军用车辆。
【耽搁】停留。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劈手】形容手的动作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
【气汹汹】非常生气的样子。
教学一百问篇六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教学中,我引导“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教学一百问篇七
这是一堂教研课,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曾在另一个班进行了试教,虽然教学环节很流畅,但总感觉课堂不够活跃,不太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数学组的老师在听完试教后,给我提了几点建议。于是我将课型进行了修改,在正式上课后,发现将整个课堂教学改为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后,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建立了数感,学习了知识。这样处理明显生动了许多。而“十个十是一百”,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数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地方需要改进:
1、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没有控制好学生的活动时间,“拿一拿、摆一摆”用时太多,整个教学过程没能完整的`体现出来。在这种活动型的课中,如何有效的利用仅有的40分钟,是我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2、在“拨一拨、写一写”这个环节中,将学生抓得太紧,如果能将老师拨珠、指名学生写数,改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个计数器,由组长拨珠,组员在纸上写数,再让组长汇报,可能会更好,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
3、“生活中的数”可以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一定要在课的最后出现,以“生活中的数”来让学生读数、写数或者说组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一百问篇八
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三个事列,则完全放手给学生,将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因为教学内容较多,学生预习也不到位,整堂课显得很紧,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教学一百问篇九
上课伊始,由格言引出“真理”,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检查环节,由词语引出句子,引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个具体事例,作告诉学生,作者就是这样,用这三个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带领学生重点研读第一个事例,了解第一个事例中的“问号”、“真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思路是遵循了文路的,是清晰成一条线的。
2、词语教学扎实。
词语教学,除了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领域”的“域”和“机械”的“械”之外,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理解词语意思上面: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都知道,所以这节课我重在让学生学会用“分解组合法”理解词语。教师以“追根求源”为例子,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其他词语的意思。虽然这一板块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我想应该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理解词语是有所帮助的。
3、体会观点独到。
除了在初读环节借由检查句子让学生初步理解观点的含义之后,还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1、课堂练笔。
“课堂练笔”本应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将课始的格言变身课尾的观点,本应该是匠心独运的一笔。可是,因为我课前的思虑不周,课时的一再重复,使得课堂练笔成了一个“遗憾”。其实,现在想想,我大可以规定学生围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观点写谢皮罗教授的实验过程,我相信,只要我点拨到位,学生肯定能写出精彩之作的。至于其他的补充材料,可以作为课后练笔的参考,因为证明一个观点,一个事例远远不够。
2、教学语言。
不知是年龄增大的原因还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我总喜欢重复,重复着学生的回答,重复着自己的要求,生怕学生没有听见听懂。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拖沓,不够简练。
3、朗读指导。
虽然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关注到了感情朗读,也在ppt制作的时候运用了触发器来强调重点词语,可是在课堂上却没顾及,所以朗读指导不够到位,也没达到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教学一百问篇十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必须用敏锐的眼睛观看,用睿智的心灵去倾听,用聪慧的脑子去思考。
从你们“哇”的一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师板书:“?”那谁来?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书: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本文有写事吗?如果有的话,写了谁的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横线和叹号)。
5、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此时在你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一个事例来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把它拉直变为叹号。
1、(看大屏幕)根据表格,我们看看谢皮罗教授,从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发现答案的。
2、反馈: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每一次都观察,每次观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样的。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现象中看出出问题,(随机板书:看出问题)并且能够预知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为什么每次观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呢?在谢皮罗教授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接下来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号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谢皮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假设不同情况,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句话就是解释了第二段中哪个词的意思?追根求源(师随机板书)。
(4)是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随机板书: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谁来读读?指名读课文。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问号和叹号的意思了吗?
3、谢皮罗把问号变成叹号的过程是艰辛的,你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随机板书:锲而不舍)。
教学一百问篇十一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既是课文的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论证观点的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教学完本课后,综合同事的意见的自己的感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紧抓事例,理解观点,感悟精神,能举一反三,对课文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为了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论点,文中运用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他们写法很相似,因此在学习这三个事例时,我把重点放在第一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上,先理清这一段的结构,再抓住“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句话反复引读体会谢皮罗不断发问、不断探究的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随后,我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余下的两个事例,发现其与第一个事例的相同点,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接着,我引导学生把视野放到课外,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能证实课文的观点,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说出了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二、以“?”拉直变成“!”为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整堂课,一个个大大的问号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留意每一个事例中的发问,紧紧扣住了课文的论点,板书也非常直观的突出了课文的观点。
三、文体特征十分突出。
这是学生学习到的第一篇议论文课文,因此让他们对议论文的突出特点应该要有所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文“观点明确”、“事证有力”、“逻辑严谨”这三个特点,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读写结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这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会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我在课堂是进行了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团结就是力量”……但是我考虑到课堂上写一篇文章是不合实际的,因此我指导学生写提纲——“我的观点”“所选事例”“我的结论”,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
五、在细节上还要注意。如:在学完科学家的精神之后,应用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敢于发问为今后找到真理作好准备。课堂上大的流程很流畅,但是具体的环节里问题有些细碎、繁多,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紧迫。
教学一百问篇十二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学习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一百问篇十三
这节课,我也认真地做了准备,然而,实践证明,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我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整节课,我不自觉地一味地引领学生分析起课文来。然而,教材之所以编写这一课,肯定考虑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怎能忽视了编辑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自己本节课对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培养,则如蜻蜓点水。
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上这一课,我一定将引领学生分析课文的环节删除,而改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实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我则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上,读与作者的观点相关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让学生反复读,声情并茂地读,以读促悟。如有可能,我会将作业中的“小练笔”放在课内进行,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若时间不允许,我绝不勉强。我想:这样子学生自然地学,要比老师的灌输会有效的多。
通过教授本课,我感悟到,对于语文课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课标为本,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设法让学生多去感悟的未知的东西,特别是重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悟会好一点。
教学一百问篇十四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
纵观整个课堂,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令人满意,但也不免有些遗憾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情感不够投入。
2.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还显得有欠缺,可能备课中问题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根据教学中的上述不足之处,若再教此课,进行如下改动:。
1.师生充分互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文中事例涉及的“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盐酸会使紫罗兰变色以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前做实验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上交流,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可切入课题,又能理解“真理”。
(1)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人生格言入手,理解什么是真理,这样,学生也有话可说,可以形成师生互动的火热氛围。
(2)引导学生说课题,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理直气壮。我想这样要比从课题入手要容易得多,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了。
2.引领学生掌握表达方法。
(1)检查预习,养成积累的习惯。
认清词语,纠正字音,同时进行引申和扩展,加深学生对课外词语的积累,如对含有反义词成语以及非四字成语的积累。
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理解。懂得用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一百问篇十五
上课伊始由真理谈起,谈到《十万个为什么》,谈到作者叶永烈,自然谈到此文。然后板书课题,读题后问课文哪儿具体写了课题的意思?学生找到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该段,理清这段写了什么,再齐读这段。这段和课文后面的哪段意思相近呢?找到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和课文第二自然段对照,学生一下子就弄清楚了: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这一过程,接下来的教学就根据这一纲要进行学习。
首先学习洗澡水漩涡旋转这一事例,默读事例,分别找出见微知著的部分,善于发问的部分,不断探索的部分,发现真理的'部分。课堂上交流汇报知道事例就是按照这四个过程来写,也就是这样发现真理的。
最后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进一步让学生思路得到梳理,也更进一步明白发现真理的过程。
教学一百问篇十六
1.学会“澡、械”等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机械领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读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吗?你们喜欢这本书吗?
为什么?老师也是读着这本书长大的,这本书解决了我们儿时那么多的疑问,极大的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真理。你们想知道这本书主要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叶永烈先生。
2.[多媒体出示叶永烈照片及其简介]。
2.师:就像课文所说的,题目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谁愿意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读:
你似乎对它还有怀疑?再读。
既然是正确的道理,咱们就应该读的理直气壮。
我们一起来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
先来看一看字词预习的怎么样了。
【多媒体出示】。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机械领域。
2.初读感知。
词语解决了,那么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里再来读一读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两遍。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开始吧。
学生回答:
预设:(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2)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3)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
生:
师:谁能用课本上的话来回答?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师:其实,从疑问到找到真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默读课文,找找看,看看三位科学家靠什么找到了真理。
画一画相关的词语。
预设:见微知著。
(你是从“敏锐”一词,体会到谢皮罗教授的善于发现,敏锐的观察力,对吗?请你再读这句话,把你对这个词的体会读出来)。
师: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是否也跟谢皮罗一样呢?
……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师: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除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还要有什么呢?
预设:不断发问、独立思考、追根求源。
师:说得好,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生:
出示:谢皮罗:这是为什么呢?
师:咱们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
生读。
指导朗读:孩子们,一个微小的细节,仿佛就是一颗石子,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产生一连串的疑问的时候,他们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要知道,寻找真理的征途中,他们已经向前迈出的第一步,那就是找到疑问啊!
生:
师:你就是谢皮罗,兴奋的问自己吧!
生:
师:你就是波义耳,激动的问自己吧!
生:
师:你就是奥地利医生,你会怎样地问自己?
师,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谢皮罗。
c、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生:我觉得他们都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找到真理的。
生:他们都是通过反复实验最终找到真理。
师:?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我听出来了,你强调了“紧紧、反复”,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这样突出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很好!你再读)。
师:波义尔是怎样做的?你找到的句子是?你读这句话你准备强调哪个词?
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强调许多)。
(真好!你读)。
师:谁来说说那位奥地利医生?
他百思不得其解……。
生:
师:他会坚定地对自己说?
生:
四.总结。
师:看来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就是要,指着板书——锲而不舍。
师:其实呀,科学并不是那样神秘莫测,真理也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
齐读板书。
板书: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就能够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
板书设计: 。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
教学一百问篇十七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板书),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有些也是从事实中得出道理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图片(桃花心木、五根手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请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齐读。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课题的?(学生发言)本文作者叶永烈先生用了浅显易懂的语句来解释,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地找一找。
哪个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怎么解释的?一齐读出来。(学生读)。
这里的“?”和“!”分别指什么呢?(?指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2、交流感悟事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事例,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一个事例。
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问号标注,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用“!”画下来。(为什么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引读:“他认为,在北半球……;如果是在南半球……;而在赤道……”
师: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洗澡水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你能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吗?)交流,学生汇报。
师: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从谢教授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生答)。
师:是呀,(出示课件)引读“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找到了真理”这句话。
3、后面两个事例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讲的方法,对照表格自己完成。
出示表格。
学生汇报交流。
4、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汇报。
师:这三个事例中的事情都是最平常的小事,这种最平常的小事,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生:司空见惯)。
师:正因为他们善于(引导读)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找到了真理。
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生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这里的四个词语能不能调换顺序呢?(不能)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是按照顺序来排列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5、看来,发现真理并不难,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生接)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里的“见微知著”如何理解?(生:看见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从细小的事情中,不断探索,得到最后的真理。这和我们的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最后才能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你还知道哪些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吗?学生举例。
做实验。
老师也要用事实来说明这个道理,请看:(实验)。
老师在这水槽里装了些水,这儿,还有两个小瓶,里面一个是洗衣粉浸液,一个是食用酸醋。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液体,有颜色吗?(没有)老师可有办法,让它们变出颜色呢,我先倒入洗衣粉浸液(使水槽水变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头,我再倒入食醋,用棒搅匀(使水槽水恢复无色。)。
神奇吗?你是不是也有很多疑问,留待你课后去寻求答案。
只要你记住: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这篇课文通过三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我们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写,出示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教学一百问篇十八
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三个事列,则完全放手给学生,将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
教学一百问篇十九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读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前预习,在朗读中,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最近,我们认识了美丽而伟大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你觉得她是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生说)。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4、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20课,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2、认读词语。
(1)指读 (2)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什么了?(音、形、义)。
3、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指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2、汇报交流(依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地进行教学活动)。
(1)第三自然段。
生:读 谈体会 (相机填表格出示)。
师:指生再读问题和结论,并指导学生画下来,同时梳理过程(表格出示)。
(2)第四自然段。
继续汇报,同时按照表格的要求,在书上画出相关语句来。
汇报(相机填表格出示)自己读一读。
(3)第五自然段。
最后一个事例能自己完成吗? 汇报(相机填表格出示)。
3、拓展。
其实,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说一个吗?
4、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事例。(屏幕出示)。
5、小结。
6、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进行教学活动)。
(1)学习第7自然段(屏幕出示) 。
理解见微知著的意思,说说这句话与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记下来。读读。
(2)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习第8自然段 谈谈体会。
(1)(出示第2自然段)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的是什么呢?这样运用符号有什么好处呢?指导学生记下来。
四、总结收获。
把书放下,课文学到这儿,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你学到了什么呢?
1、内容 。
2、写法 。
五、作业。
必做题: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准备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选做题:
继续搜集关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六、教师总结。
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真诚地希望咱们班级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勇于发问,大胆设问,这样才能求得真知,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一百问篇二十
课前交流:
师: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我姓什么告诉大家。
师写下“薛法根。”
师:我叫什么?
生:薛法根。
师:好听吗?
生:好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以后在大街上遇到我就叫我。
生:薛老师。
一、交流预习。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预习了吗?(预习了),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预习内容?
生1:我查出了不理解的词语。
生2:我明白了课文给我的启示。
生3:我解答了课后习题。
师:那连课后题都解答了,今天来干嘛?
生众说纷纭。
师:还有其他的吗?
师:我最关心的你们做了吗?
生:课文有关的内容。
师:我最关注的是你们课文读了几遍?
生1:两遍。
生2:4遍……。
师:真了不起,叫什么名字?
生:因为今天的课太重要了。
师:老师告诉你的吗?预习课文时做到三到,一要认识课后生字,二要了解课文内容,三要试着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查到答案可以写上面;四可以查找有关的资料,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拿出你们的课堂自学笔记本,带来了吗?老师请大家写几个词语?愿意吗?一次说两个词,两个两个的听写。不会写的可以看课本。
洗澡水 玫瑰花。
机械师 逆时针。
领域。
师:哪三个词语比较重要?不准看课本,回忆一下?
师:预习时要画一画,抄一抄课文中新鲜的,你以前没有接触的词语,读黑板上的词语,不要拖腔,要读出弹性。
师:看他写的“械”写对了吗?
“逆时针”相反的是什么?如果写错了,自己圈起来订正,看这个同学写的三个词语,非常好!全写对了,真不容易,给他掌声。
师:我们同学都写了哪些词语?(交流)。
生:见微知著。
二、导入新课。
生:(纷纷答)相信!
生:我写100个问号,就会出现真理吗?
师:还有问题吗?
师:我们有这些问号,不断追问,你就离真理不远了。
师:对这句话理解吗?(问一生,生胆怯不语)问其他同学:理解吗?
又问此生:理解吗?
生:不大理解。
师:在这里老师提一个词,“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教学一百问篇二十一
教材简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下的课文。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理念:
这是学生初识议论文,怎样设计这堂课呢,我算是绞尽脑汁。首先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也让学生多读,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旋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难点: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师: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热爱科学。老师这儿有几句跟科学有关的格言想送给大家。(课件出示)。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华罗庚,数学家。
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梅契尼科夫。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萧伯纳。
2你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3和刚才萧伯纳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也有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4师:这些格言都是名人的智慧,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你有疑惑吗?科学家都是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你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吧!
5、生提问质疑。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
2.出示读书要求:
a、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文中哪些语句向我们描述了问号和真理之间的关系?
3.学生读完课文后交流。
a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 敏锐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洗澡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其中漩涡动作演示理解;逆时针、顺时针看实物钟理解)。
b课文中哪些语句向我们描述了问号和真理之间的关系?请找出来。
4课件出示句子:(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a我们一起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读后的体会。
b师:是呀,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就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观点。可以说,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本文的观点。
5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三个事例)谁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三个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上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2、指名反馈。放掉洗澡水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个微小的细节在科学家眼里却仿佛就是一颗石子,在他们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时,他们该是多么?——(兴奋、激动)。
a请你们兴奋地读谢皮罗心中的问号吧!指导朗读。
b然后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解决心中的疑问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谢皮罗教授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哪几个词最能体现他的性格?请你再读这句话,读出他的性格特点。
c最后他得出了什么真理呢?我们大家一起宣布这个真理吧!
d从谢皮罗教授的事例当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请同学们借助这个表格,用刚才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4、5自然段,把问题的答案划记在书上,作好批注。(学生自学)。
(课件出示) 。
人物 。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4、集体反馈。相机解释“无独有偶”
5、一口气我们读了三个有趣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6、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7、科学史上,能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也按作者的这个表达顺序说故事。
8、这么多的事例告诉我们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相机板书)。
四、回归整体 拓展延伸。
纵览全文,我们发现,作者通过三个事例说明了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也能仿照作者这样写吗?出示习题中的小练笔。
课件出示: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板书设计:
反复实验!
不断追问————得出真理。
教学一百问篇二十二
在讲课时,我把握文中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论说文,文中的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要让学生弄明白。这样,我还从课后的问题入手,从整体到局部的引导学生把握中心论点,落实文中的.知识点,如前后照应等。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的学习。通过课后的小练笔与课堂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在前置性学习上花费了比较大的功夫,前置性的学习的确能让课中精彩无限。(课后的问题,学生们都掌握的很好,对于如何写议论文,孩子们也掌握的比较透切。)。
我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这样,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教学一百问篇二十三
这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我的设计思路是:以古代名人故事,引入新课,理解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诞”字的书写复习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第二步,初读感悟,把握文章脉络,理清大意。第三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引出本文四个重点词“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再学习重点句“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帮助学生弄懂“?”“!”在文中的含义。
为了说明观点,作者举了三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从这些科学发展史上确凿的事例,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列举了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还举出了课文《邮票齿孔的`故事》……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5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