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百问(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9:29:03
教学一百问(汇总19篇)
时间:2023-11-29 19:29:03     小编:曼珠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总结要简洁明了,并突出重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主要观点。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总结的结构、语言和格式等方面的要求。

教学一百问篇一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续)。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续)。

罗昆霞。

(接上期)。

二、自由表达。

当我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动机,使他们有了乐于表达的积极性,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如果这时对学生的写作提出诸多要求,设置诸多限制,束缚他们的思维,那无异于让他们带着镣铐跳舞。步行百步半于九十,这会使我们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提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并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什么是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应该有这几个特点:

一是学生思想上没有压力。不担心我的表达是否先进,没有价值观负担。也没有怕被老师批评苛责的顾忌,因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是欣赏鼓励的。

二是表达内容上没有限制。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现实的、想象的都可以写;快乐可以分享,困难可以分担,委屈可以宣泄,意见可以表达;美好可以宣传,丑恶可以揭露。

三是达成度没有硬标准。不设篇幅字数要求,文从字顺,基本表情达意即可。在结构、修辞、语言风格上不作要求。

四是表达上允许个性。不设置统一模式,语言风格不强设要求。比如方言俚语入文,比如堆切辞藻,比如文白夹杂,比如成人腔调等都应该包容。

自由表达是有创意表达的前提,自由才可能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才可能不走寻常路;自由表达是真实表达的条件,自由才可能敞开心扉,倾吐肺腑,实话实说,肝胆相照;自由表达是精彩表达的基础,自由才可能让童心飞扬,任思维驰骋,才可能让表达诗意盎然。

(二)怎么做到让学生自由表达。

1.砸碎目标“枷锁”

这里的“枷锁”指的是过高的、过严的、过滥的习作要求。过高的要求指超出学生年龄段所能接受的目标,过严的要求指一刀切没有通融必须达到的目标,过滥的要求指数量多没头绪的目标。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个劳动,都需要“跳一跳”才行,如果我们再给他们加码,提出那样的习作要求,他们不会被压垮,也会被逼疯。

曾经观摩过一节作文指导课,大致是这样上的:第一步,教师让大家翻开教材,然后指名将作文训练思考题念一念。第二步,教师问:这个思考题给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师生再读题讨论,得出结论:思想要求“有(积极)意义”;内容要求“一件小事”;表达要求“真情实感”。第三步,思考:要达到这三点要求,我们应注意什么?先看第一点;再看第二点;最后看第三点。在师生共同分析下得出:达到第一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二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三点要求也要注意三点,一共要注意九点。九点注意分析出来后,下课铃也响了,学生还没动笔,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可能我们的老师过去都这样上过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可谓不认真,教学不可谓没层次,分析不可谓不细致。但课后我只对授课教师说了一句话“请你写一篇作文,落实这九条注意!”教师愕然。这要求太空泛了,别说落实,记都记不住。

在一次交流中,一个热心于作文教学探索的年轻教师告诉我,他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的“七字诀”,即:新、深、实、趣、巧、活、效。他对这“七字诀”进行了具体的解说,即构思新、立意深、内容实、语言趣、布局巧、运用活、练有效。并将自己总结的几篇作文教学心得给我阅读,心得基本是围绕“七字诀”展开写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用了心、下了功夫、动了脑筋。这位教师的研究也颇深入细致,从某个角度看,比如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从修辞的角度,是颇有见地的。在充分鼓励的基础上,我真诚地和他交换了意见:“七字诀”的要求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恐怕是太高了,他们能达到其中一两个要求就相当不错了,全面落实这七个字的要求,恐怕连作家都难以达到。后来这位老师坦承:他的“七字诀”是参考报载作文和获奖作文总结出来的。

我发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会不自觉地拔高作文目标要求,他们总是用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作为标准,用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他们甚至用获作文大奖的作文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他们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苦不堪言,因为用这些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作文当然惨不忍睹。其实他们更应想到,学生带着这些“枷锁”跳舞,那才是真正的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砸碎这些“枷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自由表达。

2.转变指导方式。

吕叔湘先生在谈作文时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写。如果这样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

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中有太多的“应该”,因而没有自我,没有本色,更没有自由,这样的指导必须改变。我们要强化鼓励,要淡化指导,你见过哪个文学家、文学名篇是指导出来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是靠生活孕育和写作实践磨炼出来的。没上多少学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写出《半夜鸡叫》,是谁指导出来的?曹雪芹写出惊世骇俗的《红楼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谁指导的?谁又能指导?看过一些教师的作文,与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作文相比,整体上讲并没有全面超越的优势,有的还赶不上学生。一位老师问学生: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答:像宝石,像萤火虫,像远处微弱的灯火。老师愤然:你们为什么没想到像明亮的眼睛?在老师的心目中,星星“应该”像眼睛、“只能”像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只要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就能弹奏出最美妙的乐声。”因此,我们不要再对“诗人”的作文说那么多想当然的“应该”了。但老师的身份和威信可以让我们运用欣赏鼓励促使学生继续提高。欣赏鼓励是最好的指导。即使有些“应该”必须说,也可以包装在欣赏鼓励中表达出来。

多年前,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获得大奖,评委对他作品的评价和他对读者的回答,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颇有启发的。颁奖词中有这样的评语:“作品语言具有海明威语言的风格特点。”海明威语言是什么风格特点呢?平易的单词、简单的句子,简洁凝练、不冗不赘。简言之,句子不长、意思明了。在回答读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时,这位作家回答:我从小句子就写不长,老师也没逼着我写长。试想:如果那时他的老师指导他应该把句子写长一点,写具体一点,多加一些修饰,他会有今天的写作成就和语言风格吗?老师“没逼着”显示了老师的教学智慧。

3.改变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是我们传统的作文练习形式,也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作文训练形式。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最难莫过命题作文。作家写作是有感而发,是抒发自我,是自主表达,是自由表达。而命题作文是让学生奉命而作,是否有感都得发学生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要弄清题目的限定,要拽住思维情感的缰绳使之“切题”,不容易啊!试问千古科举考试,茫茫命题作文,有几篇闪耀在文学长河?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教学”建议中提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如何改进命题方式呢?

一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主命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自主命题,去立意表达,呈现一材多题、百花齐放的面貌。

二是将完全命题改为不完全命题(半命题),有时候面对完全没有指向、没有提示的任务,人们反而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师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结合起来(半命题)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负责内容指向和提示,学生负责补充自己想表达的具体内容。如前文《我能教你―――》和《我来教你―――》两个命题都是不完全命题,都是要学生去补充完整的。仔细看这两个题目是有区别的,前者重点在教者的资质,即我为什么能教你。后者的重点在教的内容和学的要领,即我教你什么和怎么教你。这就是对内容的指向和提示。而具体教什么,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填写。

三是尝试作后命题,一般情况下,是命题在先,作文在后。这可以方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把握主旨,不游离主线,但有束缚思维之弊端。当一个活动或事件冲击学生视觉,撞击他们心灵,激发他们情感,完全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记录事件,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然后回顾习作,予以命题。

四是尝试学生互为命题,作前互为命题带有游戏色彩,能激发学生兴趣,有点类似我出上对、你应下对的意思。作后互为命题,则有交流欣赏及评价的意味。

三、充分表达。

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充分表达”的要求,但间接表达了这个意思,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等都从侧面强调了“充分表达”。

(一)为什么要充分表达。

从实际看,方法可以指导,能力得靠训练。突出的能力都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各行各业莫不如此。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书面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书面表达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意愿,有自由表达的环境,如果没有充分表达的训练,表达能力同样是难以提高的。因此,作文教学要强调充分表达。

(二)如何落实充分表达。

教师要对语文课程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在头脑中要有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意识,要有捕捉时机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慧眼,要有提高学生表达训练效益的办法。要弄清学生练笔不仅仅是文艺性的,它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实用文体的练习。要在完成课本表达训练“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选动作”的训练。要在学习中、生活中抓机会、挤时间进行表达训练;要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多交流、常投稿的习惯。落实充分表达,可供选择的常用方法有下面几种。

1.结合学科学习。

学科学习中练笔的机会很多,最常见的当然是语文学科内的练笔。如读中小练笔(片段练习)。读中小练笔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由内容生发开来的片段练习;二是由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产生的片段练习;三是既有内容的联系又有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的片段练习。第一种形式的小练笔可能对阅读课文中表达方法的即时学习会有所缺失;而第三种形式的小练笔则可能会对学生的束缚过多,妨碍学生自由表达。所以我们认为第二种形式的小练笔更适合一些。语文学科内的练笔还包括缩写、扩写、仿写、续写、改写等方式。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改写这种方式,改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但研究还不够。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及节奏,常常把散文用诗的格式呈现,其实这就是一种改写,它将散文改成了诗句。再比如古诗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将古诗的意思用白话写出来,那是一种多重改写:将古诗改成现代诗、散文诗,将文言改成白话,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演课本剧是我们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许多课本剧是要对课文进行改编的,这也是改写,这个改编就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在准备演课本剧之前,可先发动大家各自改编课文,然后评出最佳剧本,再综合大家意见修改,最后供排练。从中可以看出,演课本剧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科学习的管理过程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比如拟定学科学习计划,这其中涉及目标、措施、步骤等。再比如学科学习的反思总结,这其中包括目标达成情况、成果和问题、归因及改进等。

2.结合班队生活。

班队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应是班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落实者,这同样给学生练笔提供了契机。比如班委会的选举,可将单纯的推选改为推选与竞选相结合。选举前请竞选者写竞选演讲稿,推荐他人的同学则写好推荐信。再比如节日纪念活动、春游秋游活动,活动怎么开展,过去都是老师说了算,能不能改变一下呢?比如春游秋游让学生选择目的地,当然得让他们用文字对目的地作一番描述,并表明为什么选择那个地方。“六・一”儿童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怎么庆祝?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发动大家拟定活动方案,再优中选优,按优选出来的方案组织落实庆祝活动。还有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稿可不可以让学生去写,让写得好的学生亲自上台去讲。班级黑板报的稿件能不能多一些学生原创,少一些报刊摘抄!

3.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学生要经常走出封闭的校园,到社会中去,到实践中去。这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也给学生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比如社区实践活动,首先你要了解这个社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写个调查报告,将某社区的住户数、人数、军烈属、孤寡老人等信息弄清楚。在节日给军烈属、孤寡老人写一写慰问信。还可以参与社区文明建设,写一写文明建设倡议书、社区卫生条约等。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放眼世界,参与范围可小到社区大到国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一个社区、一个村庄开展实践活动,给他们写建议,为他们写倡议;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本地区和家乡发展建设写信给有关部门献计献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像《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给异国弟弟的一封信》的作者那样与联合国领导人、非洲小伙伴书信交流。

4.参与文化活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语言文字、书面表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讲,文字表达从其结果看,它本身就是文化产品;从其过程看,它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文化活动为文字表达训练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被誉为城市名片的“楚才杯”作文竞赛。经常且可持续的方式当然是向报刊投稿,我国已把文化繁荣、文化兴国作为战略目标,报刊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报纸门类也越分越细:有少儿类报纸,如《中国少年报》;有学科类报纸,如《语文报》;有艺术类报纸,如《少儿书画报》。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学生表达交流的阵地,应该鼓励他们投稿,激发他们投稿的积极性,消除他们投稿的神秘感。通过投稿展示才能,增强自信,加强训练,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还有地方类报纸,如《长江日报》《武汉晚报》,都有文教专版,我们也可鼓励学生积极给这些报纸投稿。

教学一百问篇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教学一百问篇三

学习: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教学一百问篇四

说起来,我大概有五、六年没有好好上课了。前些天忽然自己突发奇想,下去上上课感受一下,会怎么样啊?于是在教研组活动时,就向教师做了承诺,于是也就不好意思再“食言”了,于是也就急匆匆地“上阵”了,于是也就在教师面前“露怯”了,于是也就通过异班执教有了不同的感受。

我想我不是要“做秀”,而是觉得作为校长真的应该通过上课去亲自感受学生、老师,感受新教材和课改理念,感受很多可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两天通过上了四个班级、两篇课文,结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啊!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创境导入部分我用本组学过的'两篇文章课题,从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说起,让学生产生真理是怎样诞生的疑问,并对课题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对文章主要观点有了初步了解。

深入读文时,学生在充分预习、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根据学生学情,引导学生找到中心论点。

教学一百问篇五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平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板书:善于发现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一百问篇六

为了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更加明确,我安排了课前预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前预习。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例题,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

2、观察没有填完整的百数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就能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再设计一些层次性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比较数大小的方法。最后是猜数游戏,也是本课知识的延伸,目的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

教学一百问篇七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教学一百问篇八

这是一堂教研课,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曾在另一个班进行了试教,虽然教学环节很流畅,但总感觉课堂不够活跃,不太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数学组的老师在听完试教后,给我提了几点建议。于是我将课型进行了修改,在正式上课后,发现将整个课堂教学改为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后,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建立了数感,学习了知识。这样处理明显生动了许多。而“十个十是一百”,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数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地方需要改进:

1、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没有控制好学生的活动时间,“拿一拿、摆一摆”用时太多,整个教学过程没能完整的`体现出来。在这种活动型的课中,如何有效的利用仅有的40分钟,是我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2、在“拨一拨、写一写”这个环节中,将学生抓得太紧,如果能将老师拨珠、指名学生写数,改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个计数器,由组长拨珠,组员在纸上写数,再让组长汇报,可能会更好,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

3、“生活中的数”可以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一定要在课的最后出现,以“生活中的数”来让学生读数、写数或者说组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一百问篇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然后,对整个单元训练重点即写作方法进行了回忆总结,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比如,为赶时间,语速比较快。没有给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的时间。另外,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强调,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教学一百问篇十

在讲课时,我把握文中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论说文,文中的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要让学生弄明白。这样,我还从课后的问题入手,从整体到局部的引导学生把握中心论点,落实文中的.知识点,如前后照应等。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的学习。通过课后的小练笔与课堂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在前置性学习上花费了比较大的功夫,前置性的学习的确能让课中精彩无限。(课后的问题,学生们都掌握的很好,对于如何写议论文,孩子们也掌握的比较透切。)。

我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这样,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教学一百问篇十一

生:洗澡水的漩涡方向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紫罗兰溅上盐酸的花瓣会变红;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更详细具体地说一下?

生: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件事是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遇酸会变红、遇碱会变蓝;第三件事是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转动是正在做梦。

师:大家仔细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读课文,思考。)。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发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话。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学生齐读句子。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最后找到的真理。

师:谁还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著名的风筝试验,发明避雷针,现在的高层建筑顶端都装有避雷针,它将电流引向自身,并使它安全泄入大地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生: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生: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功能电报机,一个偶然的故事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了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大开,成了电话的专利人。

生: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理出了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生: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也是说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师:对,只有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正像华罗庚说的:

出示: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齐读句子。

师: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生: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生:科学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要不断思索,才有可能找到灵感。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生: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证明。

师:这样的文章叫论说文,也叫议论文。我们曾经学习类似体裁的文章是什么?

生:《为人民服务》。

师:这两篇虽都是议论文,但写法也有不同。本课通过列举事例说明,以后我们写议论文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敞开心扉。

不要让你的心灵总是戒备森严,拆除墙壁迎接阳光,那就连冬天也是暖融融的。

一个人种了一棵桃树,果实成熟了,他摘了下来,把它送给邻居品尝。一个经商的邻居吃了,一定要付给他钱。妇女和孩子都不要,还用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警惕目光看着他。惟独一位老人收下了他的桃子,还感激地对他说:“谢谢”。他很高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懂得吃桃子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你一定觉得很可笑。可是再想想,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我们身边多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虽说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许多时候,别人向你展现的是心灵的闪光,人性的善良,是爱的阳光。有这么一个故事:兄弟俩住在阁楼上,由于年深日久,阁楼十分阴暗。他们看见外面的阳光扫进来的“好主意”。虽然他们很用心地把外面的阳光扫到簸箕里,可阳光一到阁楼上又消失了。他们没有放弃,可一切都是徒劳。这使他们困惑不已。正在厨房里忙碌的母亲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母亲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如果只是刻意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给予你温情,那么你永远难以获得那丝温暖。事实上,只要将自己封闭的心门打开,首先付出一些爱,给予他人一些温暖,那么你就同样获得了温暖,得到了那一丝阳光。

师: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生: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

师:我们已经学了两篇议论文,又听读了一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写一篇论说文。

板书:

善于思考善于发问不断探索——找到真理。

教学一百问篇十二

1.学会“澡、械”等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机械领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读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吗?你们喜欢这本书吗?

为什么?老师也是读着这本书长大的,这本书解决了我们儿时那么多的疑问,极大的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真理。你们想知道这本书主要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叶永烈先生。

2.[多媒体出示叶永烈照片及其简介]。

2.师:就像课文所说的,题目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谁愿意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读:

你似乎对它还有怀疑?再读。

既然是正确的道理,咱们就应该读的理直气壮。

我们一起来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

先来看一看字词预习的怎么样了。

【多媒体出示】。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机械领域。

2.初读感知。

词语解决了,那么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里再来读一读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两遍。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开始吧。

学生回答:

预设:(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2)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3)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

生:

师:谁能用课本上的话来回答?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师:其实,从疑问到找到真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默读课文,找找看,看看三位科学家靠什么找到了真理。

画一画相关的词语。

预设:见微知著。

(你是从“敏锐”一词,体会到谢皮罗教授的善于发现,敏锐的观察力,对吗?请你再读这句话,把你对这个词的体会读出来)。

师: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是否也跟谢皮罗一样呢?

……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师: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除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还要有什么呢?

预设:不断发问、独立思考、追根求源。

师:说得好,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生:

出示:谢皮罗:这是为什么呢?

师:咱们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

生读。

指导朗读:孩子们,一个微小的细节,仿佛就是一颗石子,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产生一连串的疑问的时候,他们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要知道,寻找真理的征途中,他们已经向前迈出的第一步,那就是找到疑问啊!

生:

师:你就是谢皮罗,兴奋的问自己吧!

生:

师:你就是波义耳,激动的问自己吧!

生:

师:你就是奥地利医生,你会怎样地问自己?

师,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谢皮罗。

c、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生:我觉得他们都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找到真理的。

生:他们都是通过反复实验最终找到真理。

师:?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我听出来了,你强调了“紧紧、反复”,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这样突出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很好!你再读)。

师:波义尔是怎样做的?你找到的句子是?你读这句话你准备强调哪个词?

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强调许多)。

(真好!你读)。

师:谁来说说那位奥地利医生?

他百思不得其解……。

生:

师:他会坚定地对自己说?

生:

四.总结。

师:看来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就是要,指着板书——锲而不舍。

师:其实呀,科学并不是那样神秘莫测,真理也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

齐读板书。

板书: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就能够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

板书设计: 。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

教学一百问篇十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是一篇议论文,文中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我的设计思路是:先读题,初步理解课题,引入新课。其间,还通过题中“诞”字的书写复习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然后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引出本文四个重点词“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再学习重点句,重点分析“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帮助学生弄懂“?”“!”在文中的含义。

再通过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个事例进一步理解课题。最后以读促悟,通过读课文二、六、七、八段中一些对课题作解释、归结的话,透彻理解作者的观点。在讲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读文,紧紧抓住本文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观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使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一百问篇十四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

纵观整个课堂,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令人满意,但也不免有些遗憾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情感不够投入。

2.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还显得有欠缺,可能备课中问题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根据教学中的上述不足之处,若再教此课,进行如下改动:。

1.师生充分互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文中事例涉及的“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盐酸会使紫罗兰变色以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前做实验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上交流,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可切入课题,又能理解“真理”。

(1)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人生格言入手,理解什么是真理,这样,学生也有话可说,可以形成师生互动的火热氛围。

(2)引导学生说课题,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理直气壮。我想这样要比从课题入手要容易得多,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了。

2.引领学生掌握表达方法。

(1)检查预习,养成积累的习惯。

认清词语,纠正字音,同时进行引申和扩展,加深学生对课外词语的积累,如对含有反义词成语以及非四字成语的积累。

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理解。懂得用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一百问篇十五

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

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国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习的。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习这种写法。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

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

2、检查朗读。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学习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见微知著领域。

司空见惯:意思(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近义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反义词(、凤毛麟角)。书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指哪些现象?“司空见惯”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近义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机械:“械”是形声字,用械组词。

逆时针:给逆组词。

无独有偶:意思(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举例。

见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隐约、明显),意思(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领域:用域组词。

四、快速默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

检查。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举了几个事例?举这几个事例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3、找出课文中写这三个事例的内容。(3、4、5自然段)。

五、初读三个事例,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概括这三个事例主要内容,有一个自然段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个任务,哪个自然段?(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内容?)。

指明三个学生来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学再想想,分别讲了什么?

给学生一些时间,可以自己说说,也可以在同桌说或者在小组里说。

请三个学生站起来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三个事例的内容,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六、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分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分好段。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全文。

七、小结。

教学一百问篇十六

上课伊始由真理谈起,谈到《十万个为什么》,谈到作者叶永烈,自然谈到此文。然后板书课题,读题后问课文哪儿具体写了课题的意思?学生找到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该段,理清这段写了什么,再齐读这段。这段和课文后面的哪段意思相近呢?找到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和课文第二自然段对照,学生一下子就弄清楚了: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这一过程,接下来的教学就根据这一纲要进行学习。

首先学习洗澡水漩涡旋转这一事例,默读事例,分别找出见微知著的部分,善于发问的部分,不断探索的部分,发现真理的'部分。课堂上交流汇报知道事例就是按照这四个过程来写,也就是这样发现真理的。

最后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进一步让学生思路得到梳理,也更进一步明白发现真理的过程。

教学一百问篇十七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平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板书:善于发现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一百问篇十八

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三个事列,则完全放手给学生,将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

教学一百问篇十九

这节课,我也认真地做了准备,然而,实践证明,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我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整节课,我不自觉地一味地引领学生分析起课文来。然而,教材之所以编写这一课,肯定考虑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怎能忽视了编辑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自己本节课对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培养,则如蜻蜓点水。

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上这一课,我一定将引领学生分析课文的环节删除,而改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实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我则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上,读与作者的观点相关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让学生反复读,声情并茂地读,以读促悟。如有可能,我会将作业中的“小练笔”放在课内进行,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若时间不允许,我绝不勉强。我想:这样子学生自然地学,要比老师的灌输会有效的多。

通过教授本课,我感悟到,对于语文课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课标为本,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设法让学生多去感悟的未知的东西,特别是重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悟会好一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917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