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20:48:14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专业18篇)
时间:2023-11-29 20:48:14     小编:MJ笔神

总结是一次回顾,是人生中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以下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两大原因的关系。

严重后果。

治理方案。

自然原因。

人类的破坏。

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板书设计。

20中。

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数据。

数千年前。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后来。

含沙最大。

是长江68倍。

查资料。

原因。

气候变寒。

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

森林草原。

治理。

保护森林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二

1.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它的存在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象征,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它也成为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已有数不清的作品为我们激情讴歌了黄河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二、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3.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内容研讨: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五、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作业:

1.抄写识记字词;

2.完成《评价手册》第6课;

3.预习第7课。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三

活动目的:

人文性目标:1、全面了解黄河,培养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2、关注黄河现状,强化环保意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工具性目标:1、积累关于黄河的诗词。

2、口头表达目标:训练充满感情地演说。

书面表达目标:(1)灵活运用所搜集的.资料,恰当取舍。(2)个性化表达。

活动整体设计:

1、活动程序:按主题分为两大板块。

a.主题:溯源――以史证诗(《黄河颂》中的比喻:摇篮、屏障),感受黄河在历史、地理、文学史上的地位。

b.主题:忧患――了解现状(通过收集相关报道、进行远程采访等),形成两篇文章(合作小组资料整理,如采访记录、相关报道梳理;以多种方式抒发个人感受,如诗歌、论文、散文等)。

2、活动成果及展示:

a.课件、演讲稿、活动记录表等。(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b.文章。(可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等)。

3、活动评价:

使用发展性评价。采用活动过程评价(表格)和活动水平评价(小组及个人文章)相结合的方法。个人、小组、师长共同参与。

4、活动保证:

(1)参与心理:教师充分动员、评价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总成绩(10%)。

(2)参与时间:第四周周末(3月5日)布置,第六周中期(3月17日)交第一版块的成果。第七周周一堂上展示。第八周周三(3月31日)交第二板块的小组成果。第九周周一(4月6日)交个人文章。

(3)资源协助:提供部分网址、争取历史及地理老师的同步教学。

5、活动记录的意义:

1、落实过程,避免小组内“独揽”“推诿”现象。

2、促进反省,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终极意义。

3、保护个性,尊重、鼓励个性化表达。

4、多元评价,形成立体教育模式。

班别:姓名:学号:

活动准备。

一、明确活动任务。

人文性目标:1、全面了解黄河,培养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2、关注黄河现状,强化环保意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工具性目标:1、积累关于黄河的诗词。

2、口头表达目标:训练充满感情地演说。

书面表达目标:(1)灵活运用所搜集的资料,恰当取舍。(2)个性化表达。

二、明确活动内容:

按主题分为两个阶段:

a.主题:溯源――以史证诗(抓住《黄河颂》中的比喻:摇篮、屏障)、以诗证史(收集背诵历代关于黄河的诗词),感受黄河在历史、地理、文学史上的地位。

b.主题:忧患――了解现状(通过收集相关报道、进行远程采访等),形成两篇文章(小组资料整理,如采访记录、相关报道梳理;以多种方式抒发个人感受,如诗歌、论文、散文等)。

三、明确活动进度:

第六周中期(3月17日)交第一阶段的小组活动成果。

第七周周一(3月22日)堂上展示(可使用电脑、投影,采用演讲、诗朗诵、小品等方式)。

第八周周三(3月31日)交第二阶段的小组活动成果。

第九周周一(4月6日)交个人文章及活动记录表。

四、明确活动评价:

1、使用发展性评价。采用过程评价(根据本次活动记录、堂上展示情况)和水平评价(根据最终形成的小组及个人文章)相结合的方法。个人、小组、师长共同参与评分。

2、本次活动作为本学期重要的一次综合性语文。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四

合肥42中方立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在课前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一个课时完成(可能需要60分钟)。

2、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充分展示直观、形象、高效学习的特点。

3、本课采用教学三步法:创设情境知识积累和探究写作拓展。这三步,每一步不可忽缺,前两步是积累,后一步是运用。第一步,创设情境。从“黄河的历史”导入,引到“黄河的文化”层面上来,通过检查学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再把学生带到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情境:展望“黄河的未来”。第二步,知识积累和探究。采用网络平台互动比赛的.形式,以达到积累知识,拓展视野的目的。第三步,写作拓展。采用网络平台互动写作的形式,以“黄河的未来”为话题,设定情境,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最大限度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体会“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导入语: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的历史、黄河文化、黄河的现状的巡礼,来捡拾沉淀的黄河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检查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并播放几组动画: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历史。第二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的文化。第三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黄河的未来。(创造一种学生求知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知识探究(采用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比赛的形式,测评同学们对有关黄河的了解程度,包括对黄河的历史、黄河的文化、黄河的未来的认知和展望。)。

说明:对以下问题,同学们在网络平台的互动地带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1、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带“黄河”的词语(包括一般成语、俗语、谚语)十个。

(请参阅国风网络平台资料系统“景・自然天象・河”词语类)。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五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关系严重后果治理方案

自然原因

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000年中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数据

数千年前气候温暖森林茂密

后来含沙最大是长江68倍查资料

原因气候变寒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森林草原

治理保护森林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库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六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吧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1、教师:在小黑板上写出资料袋里的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并齐读课题,突出怎样变化。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注: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先放开学生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1、教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教师的这段介绍应该满怀激情)

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可以引导学生演讲,写调查报告等。并且要及时反馈,把这个活动比较深入地开展下去。

2、全班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治理黄河的方案。(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资料)

注:1、2项可以选择一项作为重点深入下去。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八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生:母亲河指黄河(师板书:黄河)。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的确指的是黄河(继续板书是怎样变化的)看过黄河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手指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学生读课题质疑,出示课件。

1、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2、黄河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3、怎样治理黄河?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文章内容,围绕黄河都写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品味精华。

1、抓变化:解决问题一,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

板书:原来————摇篮。

现在————祸河。

感受以前黄河之美。

(1)理解摇篮:本义指孕育婴儿的用具,文中指发源地。

(2)为什么把黄河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读书找答案。

(气候温和,森林茂密)。

(3)出示课件,介绍母亲河。

(4)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学生自由表达)。

感受现在的黄河。

(1)现在黄河变了,由原来的摇篮变成了祸河,她都惹下哪些祸患?(学生表达)。

(2)什么是决口?什么是改道?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3)此时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展开想象)。

2、解决问题二。

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泥沙量大)。

(1)文章哪些地方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大河,是长江的68倍。每年黄河从上游带入河中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运到了大海,还有4亿吨就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

(2)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列数字)。

(3)泥沙多造成了什么后果?

河床上升,使黄河成了悬河。(出示课件,解释悬河,进一步感受黄河为什么会成为祸河)。

黄河的含沙量为什么会这么?

(学生找相关句子,老师总结: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4)展示图片,感受黄河的变化。

3、解决问题三。

怎样治理黄河?(研读最后一段,看科学家的治理方案)。

总结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你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建议,学生自由表达。

五、拓展。

1、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随心所欲地破坏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3、为保护母亲河设计宣传标语。

六、全课总结。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摇篮。

出示课件,带着憧憬读:黄河清了,大地绿了,我们的地球又充满生机了。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录像、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一课时。

一、知识竞赛导入:

1、课前轻松轻松,进行地理知识竞赛,顺势导入黄河的相关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过渡:要了解黄河,有什么好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

阅读课文时先学习生字词:祸河、乃至、侵蚀、开垦、亩、经营、不折不扣。

1、齐读。

2、开火车读。

二、了解黄河的过去。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通过默读,了解黄河的过去。

2、学生汇报。

3、体会“摇篮”的含义,通过联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来理解。

4、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黄河的现在。(现状和原因)。

1、学习1、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子?

2、学生纷纷汇报。(注意引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回答)。

3、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摇篮”变成这样的呢?(请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4、同学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

5、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从无奈到愤怒)。

四、共同设计黄河的未来。(学习最后一段)。

1、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什么?

2、为了治理好黄河,科学家们事怎样做的?

3、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五、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2、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指导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3、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4、检查个别呼吁词。

六、小结。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设想:本次综合性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分组准备收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做好记录,观察学生在活动中协作意识、合作能力。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整个活动的`能力培养在课前的一周的准备和组织。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二、活动重点。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成果展示,加深自己对黄河及其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四、活动时数:

一课时。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首先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我们的母亲河。(播放一段动态黄河图)同学们感受到黄河了吗?那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感觉?(汹涌澎湃的黄河、波澜壮阔气势震撼、黄河的壮美)。

2、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光未然到黄河边去,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学生配乐齐诵《黄河颂》。

3、过渡:诗歌中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屏障、臂膀,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经过各小组课后对有关黄河的知识的收集与整理,请各小组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成果展示,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脚步进一步了解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大摇篮:(12分钟)。

1、请“地形环境”小组的代表给我们介绍探寻黄河的情况(3分钟)。

地理组代表利用多媒体播成果展示(地理环境、流域慨况)。

过渡: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悠久的历史中,他以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2、有请“历史小组”的代表给我们讲有关黄河的历史文化。(5分钟)。

历史组长结合多媒体进行成果展示(神话传说、。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黄河流域的古战场,)。

3、下面有请文学小组的组长给大家展示——关于黄河的俗语、诗词、歌谣(4分钟)。

(大屏幕上展示自己搜集的俗语、诗词、歌谣。)。

过渡:各组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各组的交流,同学们对黄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筛选几道题进行黄河知识竞答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发言。

三、黄河知识竞答(10分钟)。

1、(指着黄河流域图)《黄河颂》诗中写到:“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请你说出黄河有多长?从哪里发源流到哪里?流经哪几个省区?(5464公里)、(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海)、(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2、请听第二题,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它的形状和那个汉字相似?

(第二大河,几)。

3、请听第三道题,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

(1)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2)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3)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4、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三个来吗?

(牧野之战、崤山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

5、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但要说一个具体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

6下面请听六题,黄河流域有许多着名石窟,请说出我国的四大名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请同学们说说以下黄河的诗句出自于谁?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8、请在以下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沿岸的哪一个省:

(1)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

(2)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孔子在这里诞生。

(3)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9、请在以下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上哪个著名的地方。

(1)这个地方处于黄河中游。

(2)在这里黄河河面由200多米缩小到50多米。形成了飞流直下的雄伟气势。

(3)这是一个瀑布,柯受良在这里驾驶跑车飞跃了黄河。

10、有句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你知道这句话说明黄河水的什么特点?

四、不废江河万古流(15分钟)9:40。

(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着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骨骼化石高大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化石高大完整无缺疲劳干渴。

发现斜插的姿势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上级指挥员泥沙掩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朗读。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它的存在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象征,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它也成为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已有数不清的作品为我们激情讴歌了黄河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二、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3、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内容研讨: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五、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作业:

1、抄写识记字词;

2、完成《评价手册》第6课;

3、预习第7课。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概,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4、理解诗歌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热情。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一课时。

一、导入。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关于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的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了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三、美读诗文,体味黄河的雄壮气势。

(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阔画面)。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注意以下读音(多媒体显示)。

2、学生自读:

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针对学生朗读情况,酌情点拨。

3、指名朗读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诵。

4、学生齐颂。

四、内容研讨。

1、选择连三个同学概括诗歌大意。

2、悟读诗歌:

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诗人从那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生朗诵诗歌,序曲由;一女生朗读,主体部分学生齐读,尾声由一男生先朗诵,再全班齐诵。

五、课堂小结。

穿过炮火纷飞的岁月,烈士的鲜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捍卫祖国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利益。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揣摩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

1诗歌分为几部分?

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歌词分为描绘黄河,赞美黄河。

2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歌颂,爱国之情。

总结:也就是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就是“颂”。黄河颂是对黄河的颂歌,那么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应该是赞美之情激昂,雄健,热情悲壮自豪深沉赞讼豪迈之情)。

3如何把握文章这种感情基调呢?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一节练读,看你所选的这一节该怎样去读?(练读)。

师:声音洪亮,读得很用心,但是情感节奏把握不到位。

师:那么我们来听一段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朗诵的语气语调,及情感的把握(听读)。

4:听完诵读后说说他为什么会读得那么好呢?

师:下面我们以朗诵词为例一起来揣摩读诗的方法,拿出你的笔把关键的词句画一下。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范读)。

(一)品读朗诵词。

1: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领起下文,领起下文的,是英雄气魄,民族精神,伟大坚强,赞歌,(齐读)。

2诵读诗歌应该注意什么?

(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读时要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重音和朗读节奏,读好关键词,把握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在朗读时做到传情达意。

(2)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3)注意关键词的语气。

(4)把握时代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对黄河的颂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二)品歌词。

运用这种读诗的方法做一个训练:下面我们以纵列小组为单位,赏读歌词部分,每组读一节,(这组读望黄河,这组颂黄河的第一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二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三层。)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用声音传递情感,边读边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应该怎样去读?并作有感情诵读。

1品读。

2赏析。

3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1美读。

师:选择一组来读,你们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的?(展示读)。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有合作经验,这样来全班合作读,

下面我们来配音朗读,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特别要要读好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投入感情,放声朗读吧!老师读第一段(齐读)。

老师读第一段。

一个同学读英雄气魄那段。

女同学读第一节啊。

男同学读第二节啊祖。

剩下后面的一起读。

要求:读出关键词的语气,读出情感,

2主旨:

作者想借黄河赞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借此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2下面我播放《保卫黄河》的vcd,我们边听边看文字,找出要重读的关键词,听后我们一起来朗读。(播放《保卫黄河》的音乐,同时展示文字幻灯片)。

让学生找重读关键词,并说说重读的理由,鼓励试着读一下,然后师生齐读,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歌词的学习。

六.课堂小节。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知识与技能: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三、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设计理念:通过读“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四、黄河忧患。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探究2: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五、根治黄河。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上游梯级开发。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

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

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六、课堂小结: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

七、作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黄河的治理。

一、黄河的地理概况。

三、黄河的忧患。

四、黄河的治理。

教学反思: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课后评价: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4、这节课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3、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1298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