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书心得(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22:32:16
儿童读书心得(实用15篇)
时间:2023-11-29 22:32:16     小编:影墨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有效方法。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范文和优秀案例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里是一些总结的规范和标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儿童读书心得篇一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不少在图书馆借阅的书刊,还有在学校买的,中华儿童这本书是我们中华小学自己编制的!里面有许多美术班同学所画的美丽插画,还有漂亮的封面设计,都是全校老师一起努力一起制作的呦!它不但表现了中华小学学生最棒的文笔,也记录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的生活点滴,我们还可以藉由这本书增加我们的阅读兴趣。再这一期的中华儿童我觉得最好看的就是六年三班的黄佩芬同学所写的自信,还有校长要送给我们的话。

首先校长的话,让我知道有好的.习惯一定会讨人喜爱,但是如果是坏的习惯那就非常惹人厌恶,而习惯就根本可以说是和生命同时产生的,这些习惯也不是很简单就能改掉的,例如:在生活中自己的衣服会随地乱丢、东西不归回原位、吃无吃相、站无站相、坐无坐相,还会粗言恶语的对待别人,乱丢垃圾,尤其是对师长不敬,这些习惯都是不好的,但是我有些习惯也在校长说的里面,不过我会认真的改过。

接下来就是黄佩芬同学的作文“自信”,这篇作文诉说着一位名叫小贞的女孩,参加赛跑比赛,因为天生丽质,所以几乎每次都第一名,但是再比赛的前一天,再走路时被一位男子猛然撞到,扭伤了脚,她非常担心,到了学校同学和老师一直激励她要努力看看,最后她终于决定要试试。虽然到最后她没得到第一名,但是充满自信的小贞回来了。这篇文章告诉了我做人一定要有自信心,要不然做什么事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但是也要小心自信心过度,是会让人讨厌的呦!

儿童读书心得篇二

《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经典之作。书中的尼尔斯在被家中的雄鹅莫顿带上天之后,开始了一段神奇的“鹅背上的旅行”。途中,尼尔斯游历了千山万水,遇见了多少朋友,等到回到家时,那个顽劣的捣蛋鬼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说话掷地有声、敢作敢当的男子汉,让人惊讶。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尼尔斯,那精彩的故事是一张需要我们去描绘的传奇。他会带给你阳春三月繁华烂漫,娇美缠绵,也是丁香盛放,愁绪结心,牵肠挂肚,百转千回。时间,在云间沉降,让爱与不爱变得无从考证,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白翼高飞,在赤喙洁羽间,我们遇见了现在,也看到了自己。

我深知,每个人都会经历沉淀,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循序渐进,或猝不及防。如同鱼儿一头扎进海里,不顾海面风起云涌,无视浅岸波光烂漫。因为那将会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就像尼尔斯那样,点燃心中大大小小的梦,化作一朵红莲扎根心底,爆发出朝霞般绚丽的色彩。因为,我已不是那年顽劣过分的自己。

我们都是这世间的过客,蜕变,是我们留下的印迹,连同这九九八十一种不舍,随凌云来,跟朔风去。

儿童读书心得篇三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儿童读书心得篇四

观察儿童,关心儿童,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你知道观察儿童读书心得怎么写吗?接下来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观察儿童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阅读!

开学初,因课题研究和理论学习的需要,到徐主任处借了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几个月来,因琐事繁忙,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直至前几天得空,才随手翻阅起来。

本书的原著是carolesharmanwendycrossdianavennis,翻译是单敏月、王晓平。本书共有7个章节。在第一章里,主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并介绍了几种记录观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观察”,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实践的机会;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绍各种观察法,并给出许多实例,罗列了一些目的、目标,以便于读者决定采取最恰当的模式来记录观察;第四章是更详尽地回顾了记录观察的益处,以及观察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是“将观察和评价与基础阶段的早期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第六章是对各个发展性领域分别作了介绍,并列举了一些与早期学习目标的标准有关的活动,对我们想拓展儿童经验有所帮助。第七章是“发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8岁”,可供我们参考查阅,但它只是一个指导方针,因为每个儿童都有各不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

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是鼓励照料婴幼儿的工作者乐于观察儿童,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而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在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时,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和完善的方面。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或许你已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只要我们按顺序通读本书的章节,一定会让你获益匪浅。这些章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带你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完成它们会让你更好地建构起你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答题完毕,我们当场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如为了了解孩子现在的发展水平,独特的个性特点,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等……然后我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将自己刚才的回答与书中给出的答案相互比较。附书中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行为可以在自然的情景中观察到。

行为发生的时候,可以被记录下来或编码。

记录行为的观察者是客观的、无偏向的。

行为用清晰、明确的术语来描述,无须或几乎不需要观察者的介入。

2、观察方法有:叙事/自由描述,检查清单/预编码类,时间抽样/结构化描述,追踪/结构化描述,饼图和直方图/结构化描述。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可以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对父母而言,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倾听孩子的呢喃细语,是他们最快乐的一件事。而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观察儿童则可以让我们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那么我们如何来观察儿童呢?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单敏月、王晓平翻译的《观察儿童》一书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在还没有阅读到此书之前,我对如何开始一次观察,如何来记录观察可以说是脑中是空白的。但通过认真的对每一个章节进行通读后让我获益非浅。本书章节的内容在安排上步步深入,引领着我们逐步掌握观察实施的全过程,其中的一些观察实例的呈现相当惹眼,称其为工具书,是因为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幼儿早期学习目标,可以正确地帮助你去进行定位,明确目标,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建构起自己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其中以具体实例一步步教我们如何呈现观察,让初学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具体的操作与记录方法,从而对每一次的观察确定目标和目的,详尽观察情况的记录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将自己观察得到的发现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

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习、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客观、有效。

儿童读书心得篇五

在美国作家劳拉·e·贝克的著作《儿童发展》中,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显示出这种活力是一种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存在,有着无穷的力量。

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现,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实现自然、自由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不应被当作物品来对待,而应被当作人来对待。儿童既不是大人老师灌注的容器,也不是随意塑造的蜡或粘土,更不是随意雕刻的木块。

他不是父母、老师种植的花草树木,也不是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活跃的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教师和家长要认真观察孩子,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孩子的自然发展过程和规律。

爱护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在儿童的自由和自发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精神和身体、人格的自然发展。

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以较少干预儿童的主动(或自发)活动为基础的。

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一书从整体上总结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对儿童发展规律的全面把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规律反映了一些较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在心理成熟之前的身体成熟。

充分认识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将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的阻碍。

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的个体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提高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途径。

儿童读书心得篇六

《冒险小王子》是爸爸带我去书城时买的,今天我来介绍一下第一本。

这本书主要说了一位生活在大方块,却天生拥有一种魔法,他叫包小龙。他在一次露营中看见了一颗粉红色的流星飞进了他的'眼睛里,那就是流星复活者他今年被邀请到了纳尤古的齐格威精灵学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叫面条的小精灵,也结识了两个好朋友,他们一个叫于萌萌,一个叫汤诺。他们的小精灵分别是夜眼灯和米霜。在齐格威,有一个坏老师想得到流星复活者,面条因这件事而死亡,但被包小龙用流星复活者而复活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朋友是很重要的。

儿童读书心得篇七

开学初,因课题研究和理论学习的需要,到徐主任处借了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几个月来,因琐事繁忙,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直至前几天得空,才随手翻阅起来。

本书的原著是carolesharmanwendycrossdianavennis,翻译是单敏月、王晓平。本书共有7个章节。在第一章里,主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并介绍了几种记录观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观察”,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实践的机会;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绍各种观察法,并给出许多实例,罗列了一些目的、目标,以便于读者决定采取最恰当的模式来记录观察;第四章是更详尽地回顾了记录观察的益处,以及观察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是“将观察和评价与基础阶段的早期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第六章是对各个发展性领域分别作了介绍,并列举了一些与早期学习目标的标准有关的活动,对我们想拓展儿童经验有所帮助。第七章是“发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8岁”,可供我们参考查阅,但它只是一个指导方针,因为每个儿童都有各不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

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是鼓励照料婴幼儿的工作者乐于观察儿童,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而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在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时,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和完善的方面。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或许你已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只要我们按顺序通读本书的章节,一定会让你获益匪浅。这些章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带你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完成它们会让你更好地建构起你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答题完毕,我们当场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如为了了解孩子现在的发展水平,独特的个性特点,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等……然后我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将自己刚才的回答与书中给出的答案相互比较。附书中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儿童读书心得篇八

为了提高理论知识,为了课题研究,读了张奇教授的《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感触颇多。张奇教授耗时十年实验研究,去探讨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编撰了《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审美心理结构的理论构想。本书虽是以儿童绘画的审美研究为主,结合儿童音乐的审美研究,但对于我关于结构游戏中的审美教育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

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使我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表现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书中提出的“自然发展观”和“艺术发展观”结合起来指导原则使我对结构游戏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幼儿结构游戏指导和干预应遵循自由原则、肯定原则、艺术和审美干预原则。

结合本书中的幼儿审美心理的研究,我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结构游戏审美教育的实验。利用了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利用提供充足的辅助材料提高了幼儿的创作意识。在实践中发现,尽管幼儿能够自由自主的进行创造,但通过教师相应的审美教育指导,提高了幼儿的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

幼儿具有初步的审美情趣倾向,形成持久兴趣是幼儿期的重要审美目标。没有什么比让幼儿创作出来让自己满意的结构作品更能够激发幼儿建构兴趣的了。幼儿建构游戏中往往很多是凭空想象,如果没有具体一些的造型引导幼儿会更加感到无从下手的,有了素材就大不一样了。幼儿的审美情趣通常与自身日常生活相联系,对美感的体验首先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直觉兴趣,那我就带领幼儿去散步时,探索周围房屋的形态特征。由于地处农村,房屋大都是自家设计建构的,又是幼儿身边熟悉的建筑物。带领幼儿边观赏形态各异的房屋,边讨论房屋的造型特点。幼儿非常积极的讨论着看到的各座房子,特别是看到讨论到自家的房子的时,幼儿就更加激动兴奋了。幼儿亲身感受到了建筑的形态美,色彩美,为其在结构游戏中提供了审美的情趣和审美感知构思。

幼儿不但需要创造结构作品的机会,而且需要很多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幼儿接触大量的艺术作品,在作品欣赏中感知审美对象,通过欣赏作品扩大幼儿的审美视野,这一途径也是审美感知教育的有效途径。幼儿审美感知相对较弱,通过欣赏大量的艺术作品,激发幼儿的审美想象,拓宽幼儿的眼界,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力,有效的提高幼儿创造力。例如,实践过程中,我在建构区投放了一些建构图片、旅游时所拍的建筑物照片、利用网络搜集制作的建筑影集、以及有关结构建筑的画册等,这些参考辅助材料调动了幼儿的视觉感官,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通过实践建构操作,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有太多感触,对于我而言,把实践研究与读书相互联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在科学幼儿审美心理学的指导下,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研水平。

儿童读书心得篇九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单敏月、王晓平翻译的《观察儿童》一书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并做了记录。在第一章里,主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并介绍了几种记录观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观察”;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绍各种观察法,并给出许多实例;第四章是更详尽地回忆了记录观察的益处,以及观察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是“将观察和评价与根底阶段的早期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第六章是对各个开展性领域分别作了介绍,并列举了一些与早期学习目标的标准有关的活动,对我们想拓展儿童经验有所帮助。第七章是“开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8岁”,可供我们参考查阅。读了此书,我深刻的认识到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而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在规划未来的专业开展时,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和完善的方面。

观察儿童可以让我们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非常清楚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更科学的观察、记录,通读本书让我获益匪浅。书中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让我们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完成它们让我更好地建构起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得到的发现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他们已经到达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开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习、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客观,有效。

通过阅读了《观察儿童》一书,让我深刻的感觉到观察的重要性。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观察,对的制定和活动的开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幼儿,把握幼儿的兴趣、年龄特征,满足幼儿个体开展的需要,这些都启示我们要做一个用心观察的老师,养成良好的观察和记录习惯,随时随地的进行观察和。实践证明,只有对孩子进行足够的观察,才能更加的了解孩子,清楚孩子的开展状况,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也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帮助孩子以最适合他们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平时给我们的目标、《纲要》等等,也仅仅只是一个大体的框架而已,缺乏以说明每个孩子的开展状况。因此,观察在幼儿园中,显得尤为重要。观察是了解儿童的最真实的手段。

通过观察,我们能够知道孩子们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特别是在更加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观察时,如教室一日活动、操场游戏活动、区域游戏活动、家庭生活等等,观察的内容就更加的真实。“观察”是在特殊的环境、一定的教育工程或一定的情境中,有目的、系统性地观看儿童的行为,观察有时被看成是“监视儿童”的行为,并且是一种认识儿童行为与学习的很好的方式。

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首先是观察者。蒙台梭利认为,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工,就应该学习和研究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对儿童的从最初不协调的活动到自发、协调的活动的观察。“教育应该是在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与新的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因此观察、了解幼儿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指南》中也提到,应尊重幼儿开展的个体差异,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开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开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观察,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开展水平,把握孩子的最近开展区,以更好的制定每个幼儿的开展方案,支持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开展。

而通过观察,也能使教师们收集到其他途径无法得到的信息,更好的为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为家长交流、幼儿开展方案的制定、幼儿评估等,提供重要、具体的信息资料。对父母而言,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倾听孩子的呢喃细语,是他们最快乐的一件事。而作为一名幼教工,观察儿童那么可以让我们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那么我们如何来观察儿童呢?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单敏月、王晓平翻译的《观察儿童》一书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在还没有阅读到此书之前,我对如何开始一次观察,如何来记录观察可以说是脑中是空白的。但通过认真的对每一个章节进行通读后让我获益匪浅。本书章节的内容在安排上步步深入,引领着我们逐步掌握观察实施的全过程,其中的一些观察实例的呈现相当惹眼,称其为工具书,是因为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幼儿早期学习目标,可以正确地帮助你去进行定位,明确目标,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建构起自己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经到达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开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开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其中以具体实例一步步教我们如何呈现观察,让初学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具体的操作与记录方法,从而对每一次的观察确定目标和目的,详尽观察情况的记录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将自己观察得到的发现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

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习、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客观,有效。

通过学习了《观察儿童》一书,让我对儿童如何进行观察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不是盲目的看,在我们平时的活动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门的观察,尤其对于一些典型,有方案、有意识的、系统的观察更能作为其他评价方式的'补充;有意识的、系统的观察包含四个步骤:

1.制定观察方案。观察者需要在观察前明确,我要观察的是谁,将要观察什么内容,在哪里进行观察,什么时候观察,怎样进行观察。当然,在此同时,观察者也需要明确,我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即要观察,是基于集体互动中他的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在活动中有突出的表现,还是不能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游戏;如果所有这些都完成以后,那么可以开始第二个步骤。

2.进行观察。在观察时,必须客观的进行观察,必要的时候对观察进行记录,尽量的不要干扰到幼儿,使幼儿在自然的情景中进行被观察。

3.观察。所观察到的这些信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和解读,结合幼儿开展的年龄特征、《指南》、幼儿实际开展情况等等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幼儿是否得到了一些开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开展变化,受那些因素等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并尝试的给出一定和建议,也有助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策略或新的活动方案的制定。

4.应用观察结果。我观察到的这些信息将对我之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或者幼儿开展的指导、成长方案的制定有哪些帮助呢?也许我的观察结果能够帮助到我。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合理的制定各项方案,更科学的指导幼儿的开展了。

其实这些步骤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当我们养成了这样一种观察的习惯,观察就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养成有意识的观察孩子的习惯,通过平时的观察,适时地制定开展方案,在每天的区域活动或户外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游戏时间,教师那么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记录。当然,观察是需要有准备的观察,不仅仅是在观察之前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更重要的是自身理论知识方面的提升,如果能在对《纲要》《指南》心知肚明的前提下去观察,将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和策略的制定。

儿童读书心得篇十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以及观察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做这个课题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今天拜读了这位老师的的这篇文章,我有很多同感。

可以说我们所学的绝大部分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旧知识的延伸。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最近学的《百分数的应用题》,我运用了这种“以旧带新,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方法,效果很好。

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复习题组:

1、一堆煤重有120吨,第二堆煤是第一堆煤的3/5,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2、一堆煤重有120吨,是第二堆煤的3/5,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3、一堆煤重有120吨,第二堆煤是第一堆煤的60%,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4、一堆煤重有120吨,是第二堆煤的60%,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从这几题当中,你觉得哪些题的意思一样,为什么?(学生回答)。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而分数应用题在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已经学习过,百分数这个内容相对而言就不是新知识了,在教学中我就运用它们两者的联系来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这样既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而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就像他说的那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中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还是在教《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当我学完新课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根据列式和条件连线。

a、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桃树的棵树比梨树少75%,梨树有多少棵?

b、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比桃树多75%,梨树有多少棵?

c、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75%,梨树有多少棵?

d、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比桃树多75%,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a、240×75%b、240×(1+75%)c、240÷(1-75%)。

这样的设计从全局考虑,也能让孩子真真明白每种类型题该如何做,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同时也掌握了新知。

我推荐这篇文章,他不仅是我们做这个课题的需要,也是我的教学课堂的需要,他为我对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数学的学习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果表现。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他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儿童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老师以讲解为主,并能很快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能力无从提高。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该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这样做花费时间虽然多一些,但由于是儿童自己思考探索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能力很快。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针对我国传统教学的弊端鲁迅直言:“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之,脑力顿锹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学生学习的抽象知识,是在多次感悟认识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飞跃,感知认识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于是我在教学时,注意让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但要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直到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比较、分析。所以,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数学概念,促进概念的形成。如“教8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8的意义后,提出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用8代表的物体吗?(2):你能不能把8根小棒分一分,方法越多越好。通过“分一分”的操作过程,引导领悟数字8的分解和组成。(3):请你充分发挥想像力用8根小棒摆出各种有趣的图形。通过摆一摆活动,建立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儿童对“8”的认识。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所以,我每次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尽可能复习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5+4=9中得出9-5=4;9-4=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个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而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中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推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推理的?先确定谁?能确定的先确定,使学生思考有方向。让学生清晰的说出推理的过程,这样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好办法。同样是在简单的推理中,生利用一系列的口头表达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学生说理后,师再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来了解题目的意思,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反复的口头表达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到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和观察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儿童读书心得篇十一

近期,结合培训班的作业要求与自身的工作需要,将《儿童发展》翻阅了一遍。翻阅第一章,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因为内容是我现在工作研究所需要的,其次,这本书不似一些书讲述高深理论,离我们感觉很远。它的陈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导师,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你在观察中的一些问题,并用具体的案例,可借鉴的解决的方法让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引发我进一步深读它的兴趣。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到完善。

观察,观为看,察为思。结合现实工作中,看到了许多观而不思的行为及被搁置在文本上的那些可记可不记的记录。书中“观察的价值在于它们的运用,而不是作为文档的收集”的观察价值与目的,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如何助推教师开展有意义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推进幼儿发展的自然实施的教育手段,我们能为教师做什么?此书给了我启示。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运动、游戏中注意儿童发展,注重了幼儿的个性,但没有深层地科学地去观察。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要以欣赏、包容、研究的态度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儿童,解读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行为。

在活动中,我们可根据教育活动目标的达到程度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提出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要观察幼儿在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困难在哪里,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适合,充分,是否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有“鹰”一般的目光,捕捉每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和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孩子发展的水平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材料,使教学活动目标性更强。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__小朋友走到教室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

“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例如:某教师要教小朋友用三个圆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们兴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师一会在这桌帮忙一会又到那桌说说话。她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她在观察孩子的操作,并试图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以便及时的提供援助。结果她并没有发现她所认为的不会做的孩子,只能机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师,我不会”。很显然,老师错过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时机。她所理解的观察是主观的,被动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她没有倾听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参与、哪里需要她的参与,她没有获得这些信息,所以她的观察毫无结果和意义。

但是,我们所强调的参与和倾听并不是独立的两个观察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探索活动中,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师生互动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在孩子的活动中能很好的参与,并认真观察孩子操作情况,也能很好的倾听孩子的讲述,但是这样的参与有很多的盲目性,这样的倾听也比较形式主义,所带来的观察也只能是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首先要参与,但这样的参与不是老师主观的或是活动要求的参与,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老师、欢迎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操作,这样参与进来观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动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反馈给孩子的也将是最及时的、对他的操作最有意义的信息。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__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还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因此,我们应科学的观察幼儿,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最好的观察者。

好书,是能引发读者思考。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撰的格式,给了我工作思路上的触动。以上是初浅的认识,今后会再细细研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儿童读书心得篇十二

打开图书的扉页,脑海中便浮现出梅教授和蔼可亲的笑容,以及那娓娓道来的似小桥流水般平和惬意的讲述。

本书提到了77个经典的图画书故事,梅教授对每个故事都发表了自己独到而经典的解读。很惭愧,这些故事我只读过一小部分,而且对于故事的理解也仅限于表面,在给孩子们讲述时也是蜻蜓点水,照本宣科。有时自己也想思考:“这个故事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内容呢?它还想向我们传达一种什么思想呢?”但是好像总是寻找不到答案,所以渐渐的我也对图画书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这些天,当我读过梅教授的《阅读儿童文学》之后,我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平时被我忽略的图画书中竟有着如此丰富、精彩的生活,这些生活无处不影响着、改变着孩子们,从而让他们更加的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让我印象颇深的是,此书中梅教授解读的《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故事在大班上学期的教材中也有,配合图画书来讲解,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听完故事后,老师按照惯例又进行了总结,如废旧物的利用啊,发展创造力啊,培养环保意识啊等等,这个故事就算完成了。而在梅教授的解读中,这可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故事啊。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爷爷。如果约瑟同意把又破又旧的毯子丢了,而不是拽住了不放,那么爷爷有办法又有什么用?毯子就没有机会在爷爷的手中变成外套,直到渐渐地变成纽扣。故事写了约瑟的爱惜。写了一个孩子对于长辈的礼物和爱的珍视,这不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感情。恰好是孩子的幼稚,他们会没有珍惜的意识,一条“毯子”被扔弃是童年很惯见的事,直到中年和晚年才悔惜,可是“毯子”不可能回来。品味着这些话,我被梅教授的'独特见解深深折服。而这样一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却被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忽视掉了。

梅教授还提醒我们,在和孩子们分享这个精彩、奇妙的故事时,一定别放弃了欣赏每一幅图里的普普通通的温暖生活,屋里的情景、街上的快乐,很多的眼神、很多的笑容。看见了约瑟的小妹妹了吗?他还有一个小妹妹呢。看见面包圈和那张开了嘴巴在说话的鹦鹉了吗?它们是这个社区里的每天的声音和快乐,是孩子们每天的太阳光和一辈子的惦念。看见屋顶上最朴实的瓦片和路上最经走磨的石头了吗?它们不声不响地许多年地保护了温暖,别处的人喜悦地走进这里,也把这里的希望带去天下。他们(它们)是这个故事的环境,也是这个故事的原因,要不,这样的奇妙故事就不会得在这儿出现了。

梅教授说:“我们都是点灯人!”,其实他就是一位最好的点灯人,点亮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灵之火,还有我们教师和所有关心孩子的人。我想这就是梅教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所有教师的最亲切的希望。这样的希望是送给老师最真诚的祝福,也是送给孩子最精美的礼物。这是一本凝聚着深情和智慧的书,希望作为老师的我们,能把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我们也能把它带给孩子。

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暗下决心:从现在开始,梳理那些曾经读过的儿童文学名著,静下心来品读那些还没有读过的图画故事,做好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点灯人”。

儿童读书心得篇十三

近几天,我读了法国着名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我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它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了数百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我细致地了解了昆虫。法布尔为我开启了昆虫世界的大门。

比如,蝉是一种自食其力的昆虫,也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它在夏天为我们带来高昂的歌声,但人们并不十分喜欢它,因为它的声音太吵。蚂蚁是一种勤劳的昆虫,它有史以来都被人们看作为勤劳和团结的象征,但法布尔却发现,蚂蚁有时却十分贪婪和凶悍,它会将蝉辛辛苦苦觅得的食物洗劫一空。

《昆虫记》不仅让了解了昆虫,改变了过去对有些昆虫不正确的看法,它还教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学会了如何去观察事我物和研究问题。《昆虫记》可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以前我并不喜欢昆虫。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昆虫有时侯也很有趣,很勤劳。如果没有蜜蜂,我们就不能吃到蜂蜜;如果没有蚂蚁,人们就很难体会到团结的魅力;如果没有蝴蝶,大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美丽的花朵……昆虫也像人一样有丰富的感情,它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

看完这本书,使我懂得了看问题不能光听别人如何讲,而要自己去观察、思索、实践、探究,从而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且观察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要一分为二的去研究和思考问题。

儿童读书心得篇十四

“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驱力。”本书译者开篇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是啊,既然幼儿本身就是学习者,所以如何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就成了我们老师们的一个首要任务。如何做好这一点,就要靠我们的细心与用心。

在很多游戏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们的最爱,在自主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乐,从中获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识经验。正如本书第5页中“8岁卡门和7岁约翰之间的对话”,其实事情的越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俩帮玩具娃娃洗澡与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笔者却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在关注他们的对话中,发现孩子们其实是一种有目的、合作的玩,他们在其中不仅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还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困难,其中有假设、有实践、有结论。而这种发现,就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建立对孩子自身经验的认识,不断创设有利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远处不在,关键在于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不断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兴趣点后,如何来进行引领,则又是一项关键。在这其中,老师首先要进行分析选择,选取其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进一步的生成活动。因为孩子毕竞是孩子,认知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晰,盲目地随着幼儿走,就失去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会让孩子们走入误区。如本书第4页中“6岁艾沙卡的故事”,老师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车的发现后,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价值,从而设置了一些场景,来引导艾沙卡进一步的实验。虽然学习并不是在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的,但和妈妈洗车的经验开启了艾沙卡的思维之窗,而老师的引领与帮助,通过在学校和同伴们一起进行的活动,艾沙卡的经验进一步获得了扩展,这其中,老师的引领作用就是其中的关键。

儿童读书心得篇十五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应是适宜于幼儿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教育。人格是最容易征服别人的。

在《观察走进儿童》一书第14页“偏见”的那个案例。这个案例揭示了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分享观察到的资料,以不同的原因解释观察到的行为。每个人的'反应与接受到培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关。所以说观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增强有意识观察,并将观察到的进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反思能力。

观察、如何观察、观察是否有利于设计符合幼儿的教育活动等等。谈到观察我们不得不想到观察对幼儿的价值,因为观察儿童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加深成人对儿童需要的了解与理解。《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要“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在此书的第一部分第三章中明确交代了观察的方法。包括描述/叙事性观察、表格式观察、图表式观察、取样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的格式或方法有许多不同的种类,然而,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的,这就需要你了解每一种方法的优势和相对的局限性。在工作中我们用的最多的有描述/叙事性观察、表格也能用的上。对于这两种方法第一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观察幼儿用的比较多,平时与家长的沟通,将幼儿表现进行记录,用照片形式记录等,而第二种方法可以用在调查表中、幼儿发展情况统计表中,这种方法应用起来方便,可以清楚的看出一名幼儿或多名幼儿的发展情况。但他的缺点仅能记录儿童做了什么,而不能记录他们是怎么做的,往往还局限于发展的某一方面等。针对教师在观察儿童方面的困惑,我们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表中设计了被观察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师的观察内容,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写出观察儿童记录,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分析,制定对策,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教师提高观察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399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