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编写教案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教学提供支持。下面是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比例的教案篇一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比例的教案篇二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2.学生交流。
(二)教学例2.。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这节课我们。
比例的教案篇三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8,甲、乙两数的最简比是()。
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
3、在24的约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4、如果苹果重量的1/6与橘子重量的20%相等,那么苹果重量与橘子重量的比是()。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外项是()。
6、用一张长和宽之比为2:1的纸剪两个最大的圆,这张纸的利用率是()。
7、一根钢管长3米,截去1/3后又截去1/3米,比原来短了()米。
8、圆柱体的侧面积一定,()和高成反比例。
9、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是8:7,长的比是4:5,宽的比是()。
10、请写出两个内项相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4的一个比例。
二、判断题。
2、等第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2:1。
4、甲、乙两个足球队的比赛结果是3:0,这个比的前项是3,后项是0。
5、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为2:3,则他们的体积之比为4:9。
三、选择题。
1、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a、1/2b、2/1c、1/20d、20/1。
2、圆的面积和()成正比例。
a、半径b、直径c、半径的平方d、
3、一项工程,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6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a、5:6b、6:5c、1/6:1/5d、5/11:6/11。
4、路程一定,所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5、xy+2=k(一定),x和y()。
6、下列选项中,()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a、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b、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c、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四、计算题(解比例略)。
五、解决问题。
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00米,宽5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请画出这个长方形。
比例的教案篇四
p53~54、第4~13题,思考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一、基本训练。
p53第4题,口答并说明理由。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2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呢?
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
评讲: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反比例。
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练习:(略)。
三、综合练习。
3、练习十第11题。
启发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4、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1”,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四、讲解思考题。
引导: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
五、课堂: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
第8、9、10题。
七、课后作业:
第6、7、12题。
比例的教案篇五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
解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由题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可知,图象过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k=-2.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
点a的坐标为.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这个图象上;。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时,y最大值=;。
当x=-3时,y最小值=.
所以当-3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例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1)因为100=5xy,所以.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x2,试比较y1和y2的大小.
比例的教案篇六
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思考题。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例3,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4、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10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比例的教案篇七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1课时。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复习提问】。
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结合图形,做出六个比例式).
【讲解新课】。
在黑板上画出图,观察其特点:与的交点a在直线上,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六个比例式)然后把图中有关线擦掉,剩下如图所示,这样即可得到:
平行于的边bc的直线de截ab、ac,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画出左图,观察其特点:与的交点a在直线上,同样可得出:(六个比例式),然后擦掉图中有关线,得到右图,这样即可证到:
平行于的边bc的直线de截边ba、ca的延长线,所以对应线段成比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如图,(六个比例式).。
此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础.。
这个推论不包含下图的情况.。
后者,教学中如学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学生交待.(考虑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
例3已知:如图,,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议在列比例式时,把ce写成比例第一项,即:.
让学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学生板演).。
【小结】。
1.知道推论的探索方法.。
2.重点是推论的正确运用。
(1)教材p215中2.。
(2)选作教材p222中b组1.。
数学教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第二课时)。
比例的教案篇八
1、通过自主尝试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意义,谁能说一说。
1、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3×40=8×15。
9/1.6=4.5/0.89×0.8=1.6×4.5。
5、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应用的知识,即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1、自学:什么是解比例?请看书第35页。
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自主学习例2。
出示思考题:
思考:
(1)、埃菲尔铁搭模型的高与埃菲尔铁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的高度:()的高度=1:10。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项。
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汇报:。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弄清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5)这变成了原来学过的什么?(方程。)。
(6)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整。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小结: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所以解比例也要写“解”字。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应用解方程的知识算出未知数。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思考:
(1)“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讨论:
(1)解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呢?
(2)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24第一步24x=12×2是根据()。
2、把0、3:1、2=0、2:0、8可改写成。
()×()=()×()。
3、把4×5=10×2改写成比例是():()=():()。
4、若甲:乙=3:5,甲=30,则乙=()。
5、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的积上36,其中一个外项是9,
另一个外项是()。
(二)、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2、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3、解比例的理论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三)、根据题意,先写出比例,再解比例。
1、8与x的比等于4与32的比。
2、14与最小的质数的比等于21与x的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生说收获。老师小结。
比例的教案篇九
谈话导入。
师:谁能用比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班男女同学的人数情况?
(指名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们的应用。
预设。
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如5÷2,可以写成5∶2。
生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如8∶4=24∶12。
生3: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比例尺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生4:配制农药会应用到比的知识;地图上一般都有比例尺。
……。
(2)说一说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比例。
各部分名称。
0.9∶0.6=1.5。
前项后项比值。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3)出示教材83页“回顾与交流”2题。
学生独立完成,思考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全班交流。
预设。
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比的比号。
生2: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比的比值。
强调: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所有分数的分母及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比例的教案篇十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能利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3.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思维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情感。
2、学生实际: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注重其应用性,真正体现“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张扬个性,鼓励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和辩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思考问题。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宗旨。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比例的教案篇十一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
2.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
(1)交流反馈。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
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题略)。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比例的教案篇十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比例的教案篇十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7、48页,练习八第1—3题。
数学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仅要思考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就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要在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数学活动中才能构成。对于“比例尺”这样的数学概念,抓住其外延和内涵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
“比例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好处、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教学资料。“比例尺”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之一。本节课,要通过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握比例尺的内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认识两种不同的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比例尺的内涵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比例尺的本质――比例尺是一个比,往往容易因为名称的误导产生歧义,对于由比例尺的规定形式――前项或后项为1,而产生的计算上的易错点,都是教学中需要个性关注的。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好处,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亲近数学的良好情感。
多媒体课件。
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脑筋急转弯)。
生猜:蚂蚁可能在从华安到漳州的地图上爬。
师:对了。蚂蚁爬的是地图上的图上距离,(板书:图上距离)而我们坐车所行的是从华安到漳州的实际距离。(板书:实际距离)。
师:为什么同样是从华安到漳州,有的只需4秒钟就能到达,而有的却到达不了呢?(地图有大有小)。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地图,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却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才说,可先让学生说)是因为人们在制作这三幅地图时所用的比例尺不同,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资料: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认识比例尺。
1、什么叫比例尺?它是尺吗?是比例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8页,自学48页的资料。
你们从书上了解到什么叫比例尺?(嗯,是个比板书于课题后)。
前项是什么?后项呢?(在板书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中加入“:”)。
那就是说只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能求出比例尺,还能写成什么形式?
你能说说这些比例尺的好处吗?
3、练习:
注意:单位统一。
要化简结果不带单位(因为它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观察这三个比例尺,你有什么发现?(前项为1)也就是说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小,其实现实中还能见到这样的比例尺(课件出示一些精密零件的图纸)。
看,把比例尺读出来,你有什么发现?(选一个说好处)。
小结:比例尺根据它的作用可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板书)通常状况下,为了计算的方便,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学会看线段比例尺。图上每一段都是长1厘米,每一厘米都相当于实际多少千米?
用线段来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叫做线段比例尺。
区别:形式不同,但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
小结:比例尺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板书)。
6、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2)1厘米:50千米=1厘米:5000000厘米=1:5000000。
(3)根据数值比例尺标出线段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一)填一填。
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
(二)辨一辨。
2把一个电脑零件放大到原先的100倍画在图纸上,应选用1:100的比例尺。()。
4、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厘米。()。
5、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三)、选一选。
1、用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5:200b、c、1:4000厘米。
2、长4厘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0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10b、10:1c、1:1d、1。
3、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是()。
a、1:23b、1:2300000c、1:2300000km。
四、课后延伸。
红光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85米,宽30米,把这块草坪按必须的比缩小,你能在纸上画出这个长方形草坪的平面图形吗?(1:1000、1:5001:10000)。
结论:一幅图的比例尺由纸张的大小来决定。
五、谈学后体会。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比例的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教学时数:18课时。
课时安排: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5课时。
3、比例的应用…………………………………….5课时。
4、整理和复习…………………………………….4课时。
5、单元测试……………………………………….1课时。
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教案篇十五
1.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列出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使学生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4.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会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题。
1、列函数表达式。
2、反比例函数图象解题。
一、作业检查与讲评。
二、复习导入。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我们知道当。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外的镇上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坐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其他实际问题一样,要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应先选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变量,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
1.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2.自变量v的取值是v0.
问题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根据矩形面积可知。
xy=24,即。
从这个关系中发现:
2.自变量的取值是x0.
比例的教案篇十六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5页的“解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流程:
流程1:教学例5a。
教师:李明同学在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也在电脑上把下面的一张照片按比例放大。课件出示例5。
教师读题:现在只知道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要求出宽,我们必须先理解“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教师:按比例放大的意思呀就是说明这张照片放大前后的相应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例如:放大前的照片的长: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放大前照片的宽:放大前照片的长:宽=放大后照片的长:宽。
流程2:教学例5b。
教师:现在放大后的宽不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教师:我们就可以假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课件出示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教师:现在你能列出比例式吗?
教师: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比例13.5:6=x:4。
教师:动动脑筋,这个比例中的未知数x你能求出来吗?试一试!
流程3:教学例5c。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其实这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写的。你看懂了吗?教师(指着):现在我们已经把未知数x求出来了,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
教师:最关键的还是把一个比例写成等式这一步,它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得来的。
流程4:教学“试一试”a。
教师:你现在会解比例了吗?请大家看课本45页的试一试,请你接着完成它。
流程5:教学“试一试”b。
课件出示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看一看,你做对了吗?说说把比例写成1.2x=75×0.4的依据是什么?
流程6:完成“练一练”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45页上的练一练,把这3题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看谁做得有对又快。
教师:核对一下,你是这样做的吗?
课件出示三题的解题过程。
流程7:课堂总结。
教师:在列比例式时我们要根据题意,正确找出题目里的比例,列出比例式,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成一个等式,同时计算也要认真、细心。
流程8:完成练习十第6题。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来求未知数。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流程9:完成练习十第7。
题教师: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一下。
流程10:完成练习十第8题a。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47页第8题,先轻声地读一读。
教师: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然后看一看它们能不能组成比例。教师:可以写成这样的比25:200、30:250,它们能组成比例。
流程11:完成练习十第8题b。
教师:大家看第2个问题,题目中的“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是什么意思?教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300毫升水中应加入的蜂蜜与水的体积的比等于第一杯中蜂蜜与水体积的比。
教师:正确理解了这个条件的意思后,就请大家列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流程12:完成思考题。
教师:下面我们要来挑战一下自己了,有信心吗?请看??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想到什么呢?
流程13: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的课堂作业是练习十的第5题。希望大家能认真完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5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