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4:48:51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精选15篇)
时间:2023-11-30 04:48:51     小编:JQ文豪

在大家都纷纷评选年度人物的时候,我想起了总结这个词。如何撰写一篇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作文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总结写作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一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看过了《新喜剧之王》会发现,那个逗我们笑、惹我们哭、让我们疯癫的周星驰,几十年如一日般,依然真挚深情如初。

曾经的周星驰,真的是从一个"死跑龙套的"开始,一步步成就了他的表演梦想;也曾经在无数的作品中,出演了一个个在底层和困境中逆袭的小人物,比如在《喜剧之王》中,他就扮演了一个"死跑龙套的"小伙尹天仇,虽然身份卑微,却对表演有着崇高的追求与不懈的努力;而到今年,在周星驰执导的贺岁片《新喜剧之王》中,他又将自己的梦想,加诸于片中的人物身上,特别是由鄂靖文饰演的"死跑龙套的"女孩如梦,仿佛又让人看到了星爷当年的影子。

从自己跑龙套,到出演跑龙套的角色,再到拍摄以龙套为主体的电影,周星驰几十年如一日的"龙套情怀",着实让人感动。当一名演员,在投身导演的行当后,能把影视圈中身处最底层的群演们的生存状态与工作点滴搬上大银幕,这本身就让人感受到其中浓浓的人文关怀。当他所执导的电影,从《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到《美人鱼》之后,突然转身奉献出这样一部充满励志与正能量,歌颂小人物的奋斗与成长的电影,相当有返璞归真之感。我们有理由相信,片中一定有许多周星驰当年的影子式写照,因此,至今看来,仍不免唏嘘。

纵观整部《新喜剧之王》,在情感层面有两大支点。其一,便是共情,亲情、爱情、友情,片中皆有之,虽然不见得所有的情感,都经得起岁月的磨砺,但至少,情感让这部影片不再冷冰冰,而是变得温暖了许多。其二,便是共鸣,影片中的故事,对于观影的观众而言,许多场景都不会太陌生,而由剧情所引出的.有关励志和梦想的主题,更是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内心震颤与共鸣。这部影片虽然没有华丽的全明星阵容,却胜在以最真实的人物,讲述了一个让人感动不已的故事。让人看到"周氏"喜剧久违的回归。

整部片中,选用了大量的素人演员,相信影片公映之后,将有多位演员,自此走入公众视野,走进明星殿堂,毕竟,星爷的选人和造星能力,大家向来有目共睹。同时,这部足够励志的影片,也会让观众受益匪浅,说其是心灵鸡汤也罢,说其是人生宝典也好,总之,绝非是肤浅的喜剧片,而是在观影后,能够给人内心留下一些东西的,或深思,或幡悟,或感动。你来不来无所谓,周星驰这碗励志鸡汤,我先干为敬了。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二

10月18日,我分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市局六楼大会议召开作风建设推进会议,会议上观看了2013年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以“证难办、脸难看”为题的《焦点访谈》节目,节目中对河北衡水武邑县公安局和江苏丰县工商局给群众办事效率低下和态度冷漠的问题进行了曝光。观看节目后,个人在思想上受到了更为深刻的教育,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一、节目中曝光的内容,是在个别单位、个别窗口行业存在官僚主义现象的真实写照。身为工商干部,我们要认真对照自身日常工作,进行深刻反思。脱离群众、办事推诿拖拉、群众观念淡漠,作风简单粗暴,服务效能低下。这种低劣的工作作风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教育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尽最大努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

的言论和行为。既要自己放开手脚去探索和实践,也要允许和支持别人放开手脚去探索和实践要敢于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作风推进工作。善于看清问题的本质,抓住工作的重点。反映到决策上,就是要善于调查研究,不能局限于听汇报、看材料,要走出机关、迈开双脚,到问题多的地方去,全面掌握实际情况,进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反映到总结工作上,就是要辩证地看待成绩和问题,做到在发扬成绩中提升水平、在解决问题中缩小差距。

三、增强学习意识,强化立身之本。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应该强化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把学习作为精神需求和政治任务。要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注重学习经济、历史、科技、法律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全方位充实自己,提高涵养;要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学、带着问题学、深入持久学业,达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目的。

苦奋斗、埋头苦干、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说功”和“唱功”好,虽然能使人一时心情愉快,但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实功”强才能推进工作、促进发展。在工作中,要真抓实干、干实事,不能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要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

五、提高领导水平,打牢成事之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促团结、出主意、用干部、当表率。团结是党的生命,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懂团结是大智慧、善团结是大本事。领导干部要既能谋事、干事,也能共事、成事,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善于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班子内形成合心、合力、合拍共同干事的良好局面。要洞察内外情况,积极把上级的精神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理出好的思路,制定好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干部的责任意识。真心诚意对待基层群众,时刻注意换位思考,耐心解答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满腔热情地为基层群众服好务,切实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三

在周星驰的作品里,《喜剧之王》是我最喜欢一部,没有早期的疯癫与后期的缺少灵性与神韵。

最早看到《喜剧之王》的海报觉得有些奇怪———明明是是笑着的三个人,脸上却分明的挂着眼泪,但后来却知道这或许是最合适不过的诠释。本以为会是周星驰以往的喜剧风格,看后反而觉得比起笑,难受更多一些。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的两句台词,“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和“我养你啊!”,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爱情,人生追求莫过于如此。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在电影里,有过多次出现,都是在伊天仇受他人的嘲笑与不肯定的时候说出,他对理想的.坚持不懈与单纯直接通过这一句话足可说明。他的理想是当个演员,一个只为至少可以拿到一个便当的演员,他不是看重那个便当,他看重的是那个便当后面的意义,作为一个片场演员被肯定的“标志”。在这里,更可以看出他身上没有如今想当明星的那些人的浮躁,他是踏实与努力奋斗,他为他的理想奉献的是他对理想的真诚与执着。

“我养你啊!”这句看似简单而幼稚的话语,里面包含着伊天仇的简单而直接的真情。最后,柳飘飘放弃了有钱的龙少爷的追求,选择了这个为生计而奔劳,为理想而追求的傻瓜。柳飘飘应该是笑着而流泪的,这样一份承诺,对于她真的是简单而真挚,无法抗拒。

在这里更多的是其生活原色的再现,电影带有明显的周星驰特色,小人物的奋斗历程,也是其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这些也是周星驰自己电影生涯的写照,一路慢慢走来,成就一代喜剧之王。

虽然最后的结局看似说的不清楚,但实际上这应该是周星驰的用心之处。电影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过程:“努力,奋斗”。

这也是每个想实现理想的人所要做的!“努力,奋斗”!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四

趁着五一假期,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在决定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近几年的港式警匪片似乎没什么值得看的地方,老套的剧情,强大的主角光环,还有各种解释不通的情节,再无吸引人的亮点。但最后还是决定买了电影票,尽管刘德华近几年主演的电影两级分化比较严重,但还是冲着他去了。

看完了之后才发现肾上腺素还没有下降的趋势,不得不说片中有很多让人血脉膨胀的镜头,比如说刘德华和姜武在红隧里一边开枪一边开车互撞的场景让人十分惊心动魄,这都是以往港剧警匪片表现不出来的。

影片在叙事上没有过多冗杂之处,以时间为主线来讲述整个故事。首先,刘德华饰演的男主角章在山潜入反派洪继鹏的犯罪团伙导致其弟弟被捕;之后,怀恨在心的洪继鹏化名“火爆”数次在香港制造炸弹事件挑衅章在山直到挟持整条海底隧道,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十分完整,似乎找不出什么漏洞来吐槽一番。

我觉得这部电影另一个涨分之处就是能打动观众,使观众情感达到共鸣。章在山对背着炸药面对死亡却无能为力的小警察说:“你要记住你是一个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害最小!”那个小警察就这样站着一动不动口里一直念着这句话然后炸死了,这幕场景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观众。除了与反派斗智斗勇的紧张戏外,画风还切入了短暂的爱情戏——刘德华和宋佳。电影中,刚刚离婚的宋佳在酒吧买醉,被刘德华救下,然后两人产生感情,也因此使这部剧更有色彩。

此外天王刘德华在这部剧中所呈现出来的角色也是十分完美的,虽然已年过半旬,但他的演技却更老练,敬业程度却丝毫未减。据说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拆弹专家,刘德华身穿重达40公斤的拆弹服亲自上阵。总之,我觉得不论是从题材还是从角色塑造上来说,这部电影都是极具新鲜感的。无疑重新定位了港式警匪片。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五

《千与千寻》是一部好笑、幽默,让人感动的动漫电影。

千寻和她的爸爸妈妈走进了“会说话的房子”里,爸爸妈妈吃了没人管理的食物,变成了两只猪。正当千寻疑惑不解的时候,被一位叫白龙的少年,叫着往回赶。

千寻无力地叫喊着,无奈之下,只好留在“汤屋”里打工,她在打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汤婆婆吓唬千寻要把她变成猪;洗澡管理员不给千寻浴牌。

其中无脸男是一个好人,它帮千寻拿到了浴牌,之后因为环境污染,也变成坏人。这也让我明白了:跟好人就好,跟坏人就坏。正好与千万买邻相同。

故事的最后,千寻帮助白龙找回了名字。并且救回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总的说结局是美好的,可整部电影片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

这部电影它警惕着我们,万事不能忘本,忘记了就再也记不起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六

看完《一公升的眼泪》后,我感触很深。这是日本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而小说的作者便是主人公。不得不说这剧情真如名字一样,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故事围绕女主人公亚也展开,亚也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快要升入高中的时候被查出患有脊髓小脑萎缩症,这种罕见的疾病医生也束手无策。于是便开始了她与病魔抗争的艰辛历程。在这期间,她遇到了很多人,被很多人所感动;而她的坚强也感动了很多人。她同时也遇到了她喜欢的男孩,两人其实都彼此喜欢,却因为这个病都心照不宣地不愿表明。亚也的遭遇与对抗病魔时的坚强与懂事让所有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重新的定义,也让那些动不动就想放弃生命的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与脆弱。

我很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让我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到这世间的酸甜苦辣咸。其实很多人一定都在自己最难过的时候想过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有些人做了,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做,因为这些人他们没有那么自私,他们懂得承担责任,懂得生命的重要性。

生命珍贵的同时也是脆弱的,面对自然灾害以及病痛的折磨,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渺小的。尽管这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之顽强抗衡。这部剧里面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很深刻:“以花喻,花蕊般的我的人生,想要毫无保留地珍惜这青春的始端。”虽不知道自己还剩多长时间,可她的乐观与坚强却感动了无数人。她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女生,也有小女孩的向往与追求,犹记得她虚弱躺在病床上,问她的妈妈:“妈妈,我还能。结婚吗?”她也曾经幻想以后会穿着婚纱嫁给自己爱的人,然后像故事里的那样幸福生活下去。

这样爱惜生命,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却被上帝所遗弃,在感叹命运的不公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命有多么珍贵,珍惜这一生的始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七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骄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自豪,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祖国也有过屈辱的历史。

英国人来了,无耻呀,他们不是带着友谊,而是带着毒品鸦片来的,仗着他们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法国人来了,野蛮啊!强盗们不是带着和平,而是带着抢劫之心来的。他们和英国人烧毁了文明世界的瑰宝——圆明园。

葡萄牙人来了,可憎啊!一个弹丸小国,也从四亿多人口的中国生生地割去一个澳门!最残暴最无耻的日本人来了,他们不光要我们的财物,他们还要我们的土地,甚至还要我们亡国灭种!在所有欺负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中,日本人侵略我们最久,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最重,灾难最大!他们在中国横行霸道八年啊,他们杀光烧光抢光,他们哪里是人,分明是两条腿的野兽啊!

日军来了!进占南京城,在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年惨不忍睹的大规模屠杀。不能遗忘!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当年,日军在南京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成千上万的人被枪杀后浇上汽油焚尸,骨灰残骸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秘密活埋地点……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到底有多少南京同胞惨遭日寇杀害,恐怕谁也无法精确地估还记得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祖国的胸脯,其中有几年在上海这个“国中之国”中,也看到英国,美国士兵耀武扬威地走在马路上,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任意来去……只有尝尽失去自由和被压迫的滋味,才能深切地懂得“勿忘国耻”这四个字的含义。现在,每当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就会联想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句古训。

国耻象大山一样压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压得几亿人民透不过气来,也在我们这些少年人心灵里灌注了铅一样沉重的忧愁和哀伤,中国,我们古老的中国,生我养我的中国,地大物博却遭人欺凌宰割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挣断身上的屈辱锁链,铁骨铮铮地站起来啊!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地翻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心为之震撼。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八

历史上的孔子,曾被困于陈蔡,电影上的孔子,被困在了平庸的镜框之中。

作为电影,《孔子》是一部过于保守的作品,看了开场的五分钟,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摄影、剪辑,一切都那么平平无奇。那个覆倒又立起的欹器仿佛是全片一个隐喻,告诉我们藏在这个貌似古奥的作品后面的,是多么可怕的直白。

《孔子》再次提出了一个恒久的问题:如何在银幕上表现我们的文化英雄?

一部英雄的传记电影,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来塑造伟人的高大形象,其中最笨的一种,就是让伟人自己出来告诉大家,他有多么伟大。不幸的是,《孔子》恰恰就是这个思路。

片中的孔子几乎成了一架复读格言的机器,而往往是格言警句还没念完,甚至还没开始,赵季平的交响乐就已经急不可待地提醒大家“立正,格言来了”!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格言加交响乐”这种招数在片中被重复了多少次,要不是周润发老到的台词功底,保不齐会笑场。发哥伟岸的身形和炯炯的目光,成为了这种贫乏的一个挡箭牌,不知是幸或不幸。

用电影的手段表现伟人,各国电影人有各自的招数,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画面是国际语言”的假设,多少有点出入。欧美人拍基督或者天使,多半会采取逆光拍摄,正面补光的办法,拍出此人“身负神的旨意而来”的威势,背后强烈的光芒隐喻着神恩眷顾。这与西方人有一个单一人格神——上帝的观念紧密相关。与此相仿佛的,是拍摄“神性景观”时,好用浓密云层中透出的缕缕笔直的光线,大自然普通的丁达尔现象,在西方人眼中却隐藏着天国的旨意,仿佛救赎人间的使者。这些气势非凡的场面都是既有西方文化背景,又符合电影特性的手段。是西方电影百余年发展的结晶。

日本人拍武士,就不用这种手段。他们注重的,多半是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以及画面位置和周围人物的衬托,这是很有趣的一个东西对比。中国在20__年电影期间,也曾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赏善罚恶”美学,简单说,就是拍好人必用仰角、平光,拍坏人必用俯角、光源来自下方,好人站得高,坏人站得低,老观众都很熟悉这套编码系统。李向阳和猪头小队长出场,不用说话,观众一眼就分得清善恶。与此同时,香港人也发展出了一套拍英雄的办法,关键要素之一是利用“时间的特写”——慢镜头来表现英雄的威势。当年英雄片看得多了,偶尔见到周润发出场不用慢镜,我居然都会有些出戏。

把东西方的这种差别做个比较,会挺有意思。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斯曾经有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世界上的宗教分为三大河系:欧洲-西亚的“先知宗教”,包括、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次大陆产生的“神秘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以及中国产生的“圣贤宗教”,标准版本就是儒教。西方宗教电影拍摄的对象,永远不会是上帝本身,而是他的使者或者在人间的代理人——先知。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那种逆光拍摄的效果,就是专为“背后有上帝撑腰”的先知们准备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拍摄的对象人物,更在于其背后的神恩浩荡。而东方“圣贤宗教”讲究的是人间的德行和礼仪,对神仙之事不能说不承认,只是敬鬼神而远之。日本也好,大陆也好,香港也好,拍摄英雄时注意的都是他作为人的属性,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慢镜后面隐藏的,是东方人特有的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以及“英雄历风霜而不朽”的理念。

用这个角度去看《孔子》,你会发现其背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在支撑。除了让发哥一脸真诚地面对镜头讲格言之外,导演似乎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塑造英雄的理念。各种办法都用了一点,但都没用到位。全片绝大部分时间一直在用平视镜头拍孔子,然而在构图、场面调度方面均平平无奇,内景不断的正反打让人以为在看电视剧。你要说他是在蓄意强调“圣人也是普通人”吧,“儒道高峰会晤”那段显然又不是,说明导演还是想突出孔子的,只是没办法而已。最要命的是,就连这种“没风格的风格”也没保持住,从季孙斯遣人迎接孔子回乡开始,视听风格陡然大变。孔子及其弟子先是在逆光中傲然挺立,秀了一下“英雄群像”,然后又是在“神光护佑”下返回了鲁国,这些都显然是在乱抄西方电影。此后孔子跪拜故城一节,又破天荒用了一个仰镜头。看这意思,是在恭维“丧家犬”的崇高理想终于得到了故国的承认,可是难道挨饿受冻的孔子就不崇高了么?这一记仰视,给得未免有点势利。

《孔子》的这个毛病,也是中国电影的问题。自从摆脱了“敌俯我仰”的革命电影美学之后,我们塑造英雄人物就没了个章法。《席卷大西南》等抄过香港电影里的枪林弹雨慢镜头,效果颇雷,《超强台风》让爆炸的水柱从西装革履的领导背后冲天而起,雷点已经接近霹雳级别。《孔子》实在没办法了,就干脆电视剧化,最后再抄一点国外的成规了事。水土不服不要紧,反正现在观众看好莱坞也习惯了。把《孔子》拍成《魔戒》才好呢!

然而单从《孔子》出发,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拍孔圣人会更好呢?如何才能在镜头和场面调度中体现出“中庸”、“礼让”乃至“中和位育”的儒家思想来呢?适当用一点慢镜头来表现孔子“万世不朽”,会不会效果也不错?还有没有别的法子?这些都是留给整个中国电影界的大问题。

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电影里发明了一种低机位、微微仰起的视角,就被世界目为东方传统礼俗在电影界的代言人。而在传统的礼仪之邦拍摄的一部讲述儒家圣人的电影,却只能七零八碎地照抄他国电影的陈规,说起来,毕竟是个遗憾。这大概也正是今日中国的一个写照——急于拥抱传统,却还远远没有体认到传统的核心。

电影的另一大败笔在于音乐,赵季平的配乐不能说没有用心,但是纯西化的交响乐放在这部定位“民族史诗”的电影里面,就好像《国风》里插进了十四行诗,说不出的别扭。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风格的配乐变成了主旋律电影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拍档。青藏高原上的《红河谷》是这个调调,河南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是这个调调,两千年前的《孔子》还是这个调调,其中偶尔点缀一些时代或地方音乐元素,就算是“民族化”了。卫国宫廷中的舞乐本来是还原春秋文化原生态的一个大好机会,可惜乐声甫起,就被宏大的交响乐压了个严严实实,只剩下一丝磬声在重围中苦苦挣扎,全片其他部分的配乐,也大抵若此。姗姗来迟的《幽兰操》也没能挽回败局。没有了可信的音乐,电影说服观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力量,无形中消失了一半。

不过所有这些,都比不上剧情上的疏忽。影片前半部分的紧凑和后半部分的疏松已经受到许多诟病,我认为更大的问题出在对孔子这个人物及其精神的把握。夫子一出场,就被设定成了一个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可任谁都知道,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这样的。对于走进电影院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这在今日的中国,不能假设为是尽人皆知的背景知识。然而电影的主创人员却似乎并未把精力放在这上面,除了开始的反对活人殉葬稍有涉及之外,影片对于儒家学说的社会背景、在当时的意义、与其他学派之间的辩难、孔子的心路历程等等都毫无涉及,仿佛他天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儒学天然就是救国救民的大道。这样想当然的剧本,根本上是缺乏力度的,是属于意识形态上过分自信的作品(鲜明的大陆特色)。所以有的观众看完之后质疑“孔子有什么伟大?他不就是一个失意的政客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客气地说,《孔子》是在用拍“好干部”的思路在拍一个文化圣人,去掉了所有那些属于思想家的犹疑和彷徨,去掉了思想背后的所有社会根基,只留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还有战争和美女。这样的电影,看似写实,实则神话,再好看也不过是场热闹而已,打动不了人心。

在我的想象中,今日中国拍摄《孔子》,从他弟子的视角来进入这个人物的人生,会更适合当下的观众。用群雄争霸与百姓疾苦之间的矛盾来说“仁”,用诸侯僭越与周代礼仪之间的矛盾来展现“礼”,角度会更好。前者重煽情,后者有奇观,都是既让片子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角度。总比把宝押在无关紧要的cg战争场面和“香艳秘闻”上好。

可惜,如今这个时代,好大喜功和省钱省料才是王道。相比其他的豆腐渣工程,电影至少不会闹出人命来,而且好歹还有周润发的表演撑着。“正面表现伟人生平”的《孔子》从开镜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会是一个文化事件,至于电影本身,只能说聊胜于无,如此而已。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九

电影《夏洛特烦恼》改编自开心麻花的同名舞台剧,其实,《夏洛特烦恼》的电影剧本是早于话剧的。最初,导演彭大魔与闫非一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是照着电影剧本写的,后来因为拍摄电影的时机还不太成熟,就先拿到舞台上去打磨,一点一点的去试故事里的包袱,在舞台上历练了接近两年的时间之后,故事里的包袱一个个甩出去都啪啪作响,这才让开心麻花有勇气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这是舞台上打磨出来的一块好玉。

电影的班底几乎全部来自开心麻花的成员,多年舞台经验的磨练以及成员之间长期合作形成的默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开心麻花喜剧风格的原汁原味。虽然,长年舞台剧表演造成的那种略带夸张的表演风格多多少少会带入到电影中,但好在电影的包袱都特别落地,不会破坏观众的观影情绪。

作为一部喜剧片,《夏洛特烦恼》最可贵的精神就是将“喜剧”元素放在影片头等重要的位置,做的特别彻底,不会牵扯过多无关紧要的元素。其实,影片在密密麻麻的笑点中也布置了几处比较煽情的段落,只不过,导演对于这种煽情段落的处理却显得比较另类,他没有让观众长时间沉浸在这种煽情氛围中,就在观众被戏中的情绪感染得马上热泪盈眶的时候,导演冷不丁的甩出一个喜剧包袱,将观众刚刚建立起来的情绪刺破,又回归到喜剧的氛围中来。拒绝煽情,是这部影片带给观众最好的礼物。

然而,拒绝煽情,并不等于说这部影片纯粹就是为了搞笑,人物之间没有任何情感可言。一部好的喜剧片,必然是让人在笑过之余有所思考的。《夏洛特烦恼》其实就是讲述了一个“珍惜眼前人”的故事。在叙事方式上,电影用了一种环形叙事来完成这个主题的表达。一开始,夏洛大闹初恋的婚礼现场,对于自己的妻子马冬梅早已心生厌倦,之后用“穿越”的方式回到高中时代,让自己的青春重新来过,慢慢却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妻子马冬梅。最后,梦醒了,又回到婚礼现场与妻子破镜重圆,在叙事上画了一个圆圈。

在整个环形叙事中,表面上导演并没有将“爱情”、“亲情”放在首位,而是始终以“喜剧”元素贯穿全片,布置各种包袱,然而,在这些包袱后面却埋藏了特别浓烈的情感,它早已潜移默化的流进观众的内心,直到影片结束之后,这些情感才如火山迸发一样喷涌而出。

影片最后,夏洛重新回到马冬梅身边,紧紧的抱着她,不管是看电影还是骑自行车,始终形影不离。其实,《夏洛特烦恼》的笑点算不上高级,但却特别接地气,能直达人心,在笑过之后,还能有所回味。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十

当我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祖母已经告诉我很多有关中华的历史名人,尤其是林则徐,她总是跟我说:“孙女,林爷爷是中国的清官,是民族的英雄。”当时,我似懂非懂。但当我参观过位于莲峰庙的“林则徐纪念馆”后,才真正明白了祖母的心意。

纪念馆内的展品深深吸引了我。不过,最使我思绪万千的是馆外林公的全身像。

林公的确是一位心系苍生安危的好官。不是吗?无论是从他的眼神中,还是眉梢下,都泛着忧民的情思。在他为国为民、奔波劳碌的一生中,他也曾感到艰难,不是体力,而是精神,而是身心。他明了清朝是一个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的朝廷,再加上国民深深地迷上了“阿芙蓉”(鸦片),上至官吏,下至百姓,无不在吸食鸦片中慢性自杀。当时的社会面貌是:白银被攫取,肌体被腐蚀,精神被麻醉,国体日趋贫困,国民日趋虚弱、昏沉……看见这样腐败的社会,林公誓为中原除此巨患。可惜“乌云盖青天”,贪官污吏实在太多了。他们害怕他、仇视他,甚至时时刻刻想置他于死地,因此他晚年被流放,始终不能彻底实现消灭鸦片祝害的宏愿。

想到这里,我不禁簌簌地落泪了。无论是肩负重任,还是身处逆境;无论是流放,还是闲居于家,他始终为反对英国侵略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果是其他官吏,可能会成为一个搜刮民财,同流合污的历史罪人了;而林公,不愿意随波逐流,不忍心眼见国民衰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祝福避趋之”是林公的心声。站在这样无私的爱国志士面前,难道你不被感动,不被激动吗?为了捏卫华夏河山,为了保卫中国的独立主权,林公大胆地探求关于中国人还陌生的外部世界的新知,迈出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第一步,实行“师夷制夷”的政策。所以称他是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者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那真是当之无愧了。

短暂的人生中,有人会渴望过平稳的生活,有人则渴望家财万贯。而林公,他竟把自己的祝福荣辱置之度外,半生勤劳爱民。他明白:抗击――在战争的硝烟里;挺立――在妥协的逆流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生存。如今香港已经顺利地回归了,澳门也将于回归祖国的怀抱。“港澳凯旋回归,家祭毋忘告林翁。”林公的一生,为了保卫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如果他在世,一定会感到万分的安慰和喜悦。

远去了,鸦片战争的年代!

远去了,烽火战争的年代!

远去了,列强蹂躏祖国的年代!

今天的祖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一日千里。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但,这百余年来,有多少人为此献出了生命呢?我知道,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是成千上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新一代要担负起跨世纪的重任,就要以林公的精神志向鞭策自己。让林公的爱国精神千古流传!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十一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组委会授予郭明义的颁奖词。2月14日晚,“感动中国”度获奖人物颁奖仪式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鞍钢齐大山铁矿职工郭明义当选年度获奖人物。白岩松宣读了推选委员的评语和组委会授予的颁奖词。敬一丹对郭明义进行了访谈。郭明义在访谈时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话语,引来现场多次热烈的掌声,甚至打断了他和敬一丹的对话。当大屏幕闪现出“郭明义”和“传人”,几个金光闪闪大字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

看完这一幕,我落泪了,为自己的家乡能有郭明义这样的雷锋传人而骄傲!为郭明义的事迹而深深的感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所到之处,受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大家纷纷用各种方式表达敬意。在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宣传中,我们得以近距离地与他接触。尽管时间不长,但他的言谈举止,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郭明义同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而且还有一些关于工作、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在新时期大力传承弘扬,使之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催生和孕育了伟大的雷锋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雷锋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楷模,成为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40多年来,人们崇敬雷锋、学习雷锋,涌现出许许多多学雷锋集体和学雷锋标兵,郭明义同志就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从他的先进事迹中我们感到,郭明义同志坚持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把雷锋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把雷锋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真正做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曾几何时,社会上也出现过一些议论,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还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究竟有没有过时?我们学雷锋到底值不值?学雷锋是一种作秀还是出于本能?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赋予了雷锋精神更加鲜明的时代性,证明了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家用“活雷锋”、“雷锋传人”称赞他,在人民推出的大型网上调查中,超过96%的网友认为,当今时代需要郭明义,需要雷锋精神。这些充分表明,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雷锋精神仍然代表着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体现着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传承。我们一定要像郭明义同志那样,做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使雷锋精神在新时期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模范人物能够吸引带动人们效仿追随、见贤思齐,汇聚起向善向美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英雄、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无数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被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深情赞美、热情讴歌,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模范人物,从雷锋、焦裕禄到孔繁森、方永刚,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模范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郭明义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从他的先进事迹中我们感到,郭明义同志在英雄辈出的热土中成长进步,在学习英雄中成为英雄、成为楷模。大家从对他的敬重和佩服发展成为对他的效仿和追随,纷纷表示“我们都冲着老郭来”,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团队中,仅他所在的矿业公司就有2800多人成为“郭明义爱心联队”的一员。在重庆举行的巡回报告结束后,重庆有100名爱心市民自发组成了“郭明义爱心团队重庆大队”,并举行隆重的授旗仪式。这些充分表明,先进模范人物身上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吸引带动更多的人向往高尚、追求崇高。正如许多网友在留言中说的那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呼唤更多像郭明义同志那样的平民英雄、道德楷模,要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使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成为社会风尚,汇聚起向善向美的强大精神力量。

积跬步以致千里、汇小流以成沧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道德大厦添砖加瓦、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近年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成为人们思想意识的主流,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家踊跃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热情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正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他坚持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做起,把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下去,无偿献血,帮困助学16载,聚沙成塔、久久为功,用点滴的小善积累了无疆的大爱。我们从郭明义同志身上,真切地感受到道德的高度和力量。他的先进事迹充分表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风尚的提升,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人人参与、共同行动。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坚持不懈地付出,就都能成为“活雷锋”、成为郭明义。我们要像郭明义那样,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积极伸出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推动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助人使人快乐、奉献使人幸福,我们应该树立助人为乐的幸福观,在为人民服务中获取人生的幸福。幸福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价值取舍和行为准则。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提升,更加追求生活的幸福和人生的美满。在社会上有许多关于幸福含义的探讨,有少数人也面临着幸福困惑,甚至有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反而降低了。郭明义认为,一个人幸福与否,并不是仅仅由财富和地位决定的,而是与自己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他的幸福观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知足常乐。他经常说,“我和妻子都有份不错的工作,工资收入还算可以,女儿也考上了大学,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挺知足了”。他的幸福观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助人为乐。50多本献血证、200多封感谢信见证了郭明义同志的幸福,也是对他最大的奖赏。他的幸福观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内心充实。他认为,自己能够被党组织信任、被群众信赖、被社会需要,能够带动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郭明义说的“每做一件好事,都有一种幸福感涌上心头,充分表明他坚持不懈做好事的源动力,就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幸福观。郭明义同志的这种幸福观简单而纯粹,它告诉我们幸福并不遥远,高尚也并非遥不可及,能够帮助我们每个人认识付出与回报、索取与奉献,从而重新思考幸福、重新定位幸福。我们要像郭明义那样,使助人为乐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努力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把个人的价值融入到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中,融入到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获取人生的美满和幸福。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十二

昨夜看了这部《夏洛特烦恼》,内心深处憋着太多“淫水”。此刻静下来了敲击键盘之时,还会时不时闪现着着《一剪梅》。说来奇怪,一部电影,观后竟然有种作为男人本性的邪念在侧漏,漏的毫不遮掩,其实是无法遮掩。再这样一个世俗同时伴有黑色幽默的世态当中。《夏洛特烦恼》用一种喜剧的形式,当即猛然敲打了很多“意淫”的夏洛。

我是夏洛,你是、他也是。这样的夏洛时刻尾随与我们的生活左右。就如同电影中那个一出场光鲜亮丽的夏洛,穿的那个华丽,言语之中流露的那叫个自信,但实则一切都是伪装,一切都是自我“意淫”。当马冬梅的格格不入,捅破了这道薄纱,所有的华丽,所有的伪装,已经上升到人的自欺。卫生间一直流动的水,那个被夏洛击碎的玻璃,那面碎痕累累的玻璃映射出的夏洛,彻彻底底的。猥琐,厌恶、不要脸,和脖子上流露的血印是那么的让人揪心。

试问,生活中的你我是不是也是如此?从穿衣到活着,原本我们只是人,但我们却穿的不像人,我们时刻在追求不同,追求跟风,追求很多莫名其妙的连自己都不曾知道的东西,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忘了我们是人,我们忽略了穿的像个鸡毛掸子,在别人眼中其实是个傻逼,自己却在那里乐的找不到东西南北。那点君不可以要求你去改变或者其他什么,只想说该是撕掉自己身上标签的时候就撕掉,不然你会付出比标签本身还要大的代价。那就是你要多支付金钱,笑了是吗?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对吗?我们又在傻叉。又在“意淫”。

门打开了,一道让人难辨的亮光正式带入夏洛“意淫”。老师:你换个地方还不是一样睡觉?夏洛:那我换个人睡行不行?老师:你以为你是校长啊,想跟谁睡就跟谁睡?接地气得让我没有什么词汇去雄辩,这样的对谈身边还少吗?起码那点君心底深处不知道说过多少次,哪怕在梦里,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也许年轻气盛、也许无知、也许带着聪明在自我安慰,也许太多,也许到一定程度,也许就会成会现实。这样的也许在生活中见多了,我们这群夏洛已经分不清也许还是现实,苟且偷生的活了许久,不曾觉得恶心,不曾觉得难受,更不曾觉得自己连人字怎么写都忘了。麻痹的围绕着这样一种可怜的心态成天在友情、爱情、亲情面前伪装着自己。都忘记累了。还在那里得意洋洋的劝解身边的事物,自己是多么的真诚,自己多么的乐呵。就如同“__同学的作文得了全区一等奖,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区长爸爸》”。那么露骨,那么直戳人的软肋。

在事物面前,我们这群夏洛就如夏洛妈妈:夏洛这个孩子命苦啊,一出生爸爸就夏洛不明了一样。

攀比成就了自己命苦;攀比诞生了物质欲望;攀比同样给了人梦想;攀比同时让我们有了得以忘形。在奋斗生存的路上,我们有太多自身的可怜。(可怜和命苦不是你炫耀的资本,更不是求得别人怜悯的有效方式,更多的是旁观者对你傻叉的再次坚信而已)能力、人脉、金钱、关系、靠山、哪怕我爸是李刚,哪怕我是郭美美,但是21世纪我们只听到了这两个,但是我们心中何尝不在“意淫”自己老爸是李刚,自己是郭美美。求包养,求中奖,求保佑、求干爹,甚至求天上掉个大烙饼;看饼充饥的心态谁敢告诉那点君自己没有?我不敢,因为我是夏洛。我在意淫,我他妈觉得自己够烦恼的。

《夏洛特烦恼》里面爱情是整部片子的主线,感情这事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那点君不想谈感情那点事,在感情面前无可厚非,不要脸面的爱,爱的才够自如,爱的才叫个踏实,爱的才叫个长长久久,如同电影最后,夏洛放掉男人的自尊,面子缠着马冬梅那般,夸张滑稽似乎脱离常规的形式,一点都不觉得脱俗,反而震撼到那点君。

一个人,脱掉衣服,赤裸的站在你面前,此时的赤裸者,定是最真实的那个人,而作为看客的你我定是那个夏洛,心里已经不知道盘算多久“眼前站着个大傻叉、神经病、流氓、”各种词汇,各种自我意识的下定义。生活中那个赤裸的人也许沉默,但是对不起,电影里的大傻会给你一拳,因为我们他妈的才是真真的傻叉。

此刻回想电影中的大傻,他太聪明了,他把自己视为人了,他懂得爱,懂得情谊,懂得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能一点受到侵犯,就如同夏洛告诉大傻,他愿意拿自己的一切去换取马冬梅时,大傻给夏洛的一拳,戏剧性的送了一顶“绿帽子”。生活中我们也许需要做个大傻,傻的憨厚,傻得实在。傻得让夏洛无地自容。

作为主角的夏洛在“意淫”的过程中,出现两次大反差,当夏洛一无所有的时候,马冬梅不管三七二十一,爱着她,爱的那叫毫不保留,一个人为了一个人,放弃自己钻小树林,这还不够吗?这还不能表达爱吗?当夏洛事业有成,要啥有啥,呼风唤雨的时候,对不起,你拥有的不见得是你的,包括朋友,爱情,当你再次穿者鸡毛掸子崭露头角的时候,你身边的很多事物也在穿自己的鸡毛掸子,就如同秋雅的偷情桥段。但是当你领略了,懂了,成熟了,你在镜子中看到的是不足四十平的空间里两个人吃着一碗茴香面。(那股茴香味才是生活)你留下再多的眼泪也是无济于事,接下来的只有绿帽子,被打,和内心真正的伤害,和你拿什么也换不回来的马冬梅。你觉得大傻傻,大傻从来没觉得你傻。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啥,就如同自己把电动车撞下去,在大雨中骂自己一样,醒悟往往源于自己。知错能担当方显自己才是个人。

活在这样一个躁动,炎凉,时刻都存在虚假,自我,装鸡毛掸子的社会。人性里面最基础的一点,我们是人,丢的有点过了,甚至没有了,被社会上的攀比,光环、金钱种类繁多的各种诱惑抵触的一点儿都不留,错过了真的就错过了,这辈子再也不会回来,作为人没有下辈子,下辈子是留给那些聪明人的。

那点君终于“自淫”完了,此时再听那首《一剪梅》,电影中交手吃鸡腿,旁边的啃鸡鸡。和后面的喝红酒却恼火的掀翻桌子,多么的让我“痴迷痴醉”。这顿大餐不求回味,不求欣赏。“意淫”之后我发现自己原来还是个人,是人就要干人事,说人话。更要懂了之后去学着珍惜。足矣。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十三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我们小学生对家庭突发火灾时的自我保护能力,我特别制定了这个计划,并在我家中实际演练了一次,以便于火灾真的发生时我能顺利逃生并帮助家人逃生。

二、我画了一幅我家的平面图,并在每一个房间里我都标出了两条逃生路线。并且在院子里设置了一个集合地点。

三、全家人进行突发火灾的应急演练,以检查我们的逃生计划缺点和不足,也能够让大家真正的练习应对火灾的实战经验。

四、演练计划。

1、时间:20xx年xx月xx日。

2、地点:xx客厅,

3、参加人员:我家全体成员,演练内容:我家客厅突然发生火灾,大家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和方法进行逃生,自救并及时报警。

五、演练过程:

1、假设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发现沙发后面窜出了火苗,原来是电线短路引燃了沙发。随着爸爸一声“快跑”妈妈组织我跟姐姐用衣角捂住口鼻,猫着腰有顺序的从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跑到了院子里。出来时我还顺便把家里的手电筒拿了出来。

2、爸爸最后一个出来的,看到大家都出来了,他迅速的拿着手电筒找到电源总开关及时的切断了全家的电源。并找来水桶进行灭火,妈妈也奔跑着找来邻居帮忙灭火,我们姐俩也没闲着,大声的呼救,“着火了,快救火呀!”。

3、这时爸爸确认全家度撤离到了安全地带,并且火灾已经被扑灭,宣布演练结束。

4、全家总结演练的全过程,不足:爸爸说如果火势大的话我们应该用水弄湿衣服再捂住口鼻。爸爸还表扬了我,能在危急时刻顺手拿到了手电筒,这为他顺利切断电源提供了方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十四

不平等的条约,记录着炎黄子孙的屈辱:圆明园在哭诉,强盗已让他满目伤痕;雨花台在沥血,豺狼留下了斑斑创伤,百年风雨路,百年血泪帐,令国人肝肠寸断。

每当我们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抗争,渴求光明的国歌,一种对国家的情感,一种作为中国公民神圣责任感油然而生,激起着我们年轻的心。

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里。老师们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医生们解除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的痛苦,工人们建造了一幢又一幢宏伟的的建筑物,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科学难题……我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国家里。

面对洪涝灾害,我们每个人都会全心全意地来支援受灾的人们,面对因没钱上学的儿童,总会得到爱心帮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的白衣战士们奋不顾身,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我为我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和平的、充满爱的祖国而骄傲。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祖国啊,祖国!我一定努力学习,让您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强!

初中生孔子观后心得篇十五

“丧家狗”这话不是我说的,李零先生早就说过,而且孔子也说了——起码在《孔子》里,孔子是这么说的。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的回到鲁国,踉踉跄跄的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

可惜戈尔恰科夫最终倒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那部电影叫《乡愁》。

《孔子》所展现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开的乡愁。

正好跟鲍鹏山老师一起看了《孔子》,出了电影院跟鲍老师交流,才发觉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识错误,回到家来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个头绪。

第一场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整个场景颇有点古罗马元老院的意思,演员的服装、布景也都不错(不过与《无极》似曾相识),而且孔子的辩论术跟苏格拉底有一拼,三两下就让公山狃丢盔弃甲,那句“给个话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枪》恶搞到底后,这句台词终于让我在国产电影里看到了久违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来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鲍老师还指出当时鲁国并无活祭制度,不过拍电影,适当虚构总是允许的,这场戏把孔子的“仁”学直白(当然失之浅薄)的展现给观众,而且符合当下电影中的人道主义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个漆思弓也是子虚乌有(原型是漆雕开),他的来历显然不是片中这样。不过这小子放在片中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留着,希望影片后半段有用。

接下来,孔子开始他在鲁国的事业上升期,夹谷会盟,军队不听调遣,孔子率弟子巧施惊鸟记,登时吓得齐王千乘战车屁滚尿流,还讨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会盟台总要筑高点,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适吧;而那些展现军队的cg动画虽然跟《阿凡达》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国产电影里绝对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问题是,惊飞几只鸟就吓跑了早有预谋的齐军?好吧,总比《赤壁》里张飞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军骑兵强。至于汶上三城,实际上齐国才占了三年,所以要回来还有可能性,真要占了三十年,早就是齐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为了凸现孔子的外交谋略,我也认了。

但是,得知鲁军不听调遣时,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办”,立马让电影院笑了场。这种历史片,孔子动辄抛出《论语》名言,不能太穿越,一会儿文绉绉,一会儿又满口大白话——我当时就想喊一句“你过时了”。

然后,掌了权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强制拆迁,要“堕三都”,触了三桓的底线,便被季孙式老谋深算的变相流放了。

这时孔子独自上路,但颜回死乞白赖的第一个出现了,要死要活的非跟着老师走。接着,子路、子贡、曾参等人悉数到场,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知识分子驴友团横空出世(史实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积极,力劝孔子离鲁)。

之前已经打好了南子的伏笔,周迅还是《画皮》里的狐狸精模样。子见南子一幕随即在影片中出现,但谈不上精彩,坦率的说,周迅有点太用力了,淫荡有余而富贵不足,在表演前观摩下伊丽莎白?泰勒的《埃及艳后》应该更好(周迅戏分不多,在海报上却很扎眼)。

之后最大的杯具来自孔子驴友团行走于冰湖之上,几个水下镜头就已经让观众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着书简的马车压破了冰面,颜回为救书简,溺毙于冰水中。

颜回死时,水下摄影那个煽情啊,明显走的是纯爱剧的路子,再加上发哥脸贴着任泉的脸半晌不肯离开,估计一干腐女又得乐了。

不是颜回一个人的问题,总的来讲,孔子的弟子们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爷们儿,纯是很纯,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这一票人首先是知识分子,然后才各有特性,书卷气毫厘不现,不真(称呼也有点乱,按常规,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的弟子被孔子称为“赐”为宜)。

至于孔子的家人,张凯丽饰演的亓官氏还是刘慧芳的路子,看着倒还行;但是孔子的儿子叫“孔鲤”而不是“孔锂”,这个字幕错误就算是笔误也不可原谅,孔子那个时代,怎会有“锂”字?还好影片没把“子贡”笔误成“子宫”(据说片方在公映时会做紧急修改)。

而孔子见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戏,俩人坐在山峰上霞光万丈,我还以为发哥要改唱《神话》了。这段故事是桩史学公案,不过按司马迁的写法,孔子去周都洛阳见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史)老聃,按照那个场景拍挺不错的,现在这样改,我总联想起洗发水广告。

这个场景其实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圣化的艺术旨趣——当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讲究。人家拍《小活佛》《基督的最后诱惑》和《耶稣受难记》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径通幽的造神,我们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脑袋上加光环,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后的小半段历史,若比起《甘地传》讲述人物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来,在素材删剪上也殊为可惜——孔子曾有“致学、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阶段论,扔掉前半截,总让人不满足(当然片长也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这个漆思弓太可惜了,拍历史片,总逃不过“正史”和“戏说”的纠缠,既是拍正剧,又不是恶搞戏说,加这么个虚构人物,其实完全可以透过他的视角来看历史人物。金庸用韦小宝写康熙,用郭靖写成吉思汗,都是把虚构人物镶嵌在历史大背景中,不也游刃有余?当然,我也不是说戏说就不行,不过真要像刘镇伟一样把《西游记》戏说成《大话西游》那样的经典,技术含量恐怕比拍正史还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没被人戏说过,蔡志忠的漫画谁不服气?只怕中国电影人还没这个能力(费穆的《孔夫子》我没看过,但显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讲,发哥的演技让我折服。陈建斌的季孙式也很牛掰,最后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里也很酷——不过史实是他死在孔子返鲁前数年,影片为了突出戏剧矛盾这么改,我也接受。

《阿凡达》来了,我们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论的史实,一定要慎重。相对主义相对到孔子那里去,中华文化就彻底散黄子了——又不是康三癫变法的时节,现在不需要《伪经考》《改制考》那些东东(“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龙应台曾写过一本《古文观止》在六十年前颠沛流离的故事,一册发黄的书本,伴着五千学生度尽劫波,纵使在炮灰连天时,《古文观止》的读书声却从未断过。最后九死一生,五千学子还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发老者,而《古文观止》书页虽黄,却无一页缺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靠什么想象?归根结底靠文化。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能断,也不能乱。文脉一乱,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孔子,当然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传世,《孔子》突出他从政、领军、流放,而对其思想缺乏展现,委实可惜。中国影人拍中国历史,竟还不如洋鬼子(有《末代皇帝》为证)。再者,即使从纯粹商业片的角度来看,《孔子》的戏剧性仍嫌不足,虽然加了不少戏,还突出了战争场面,但通片看下来,局部刻意还是掩不住整体温吞。

不过挑了这么多《孔子》的刺,我还是认为,《孔子》是一部佳作,什么叫主旋律,这才叫主旋律,对这样的题材,应当动用行政手段包场给官员们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学院也都应该给同学们放映《孔子》,也算多媒体教学嘛。

总之,胡玫担当起孔子的题材,我举双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错误,在大关节目上还是对版的;而且影片还让大成至圣先师走入了普通观众的视野,能让我们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点关于孔子的文史知识,就冲这个,也是功德无量。此外,《孔子》的题材难度之高,是个不争的事实,能拍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比从日本漫画改编的《墨攻》强多了)。

回味《孔子》中的孔子,做过大官,搞过拆迁,玩过暧昧,还组过驴友团——而且在这些过程中,还有煌煌巨著传世。

可见,好好的一个知识分子,玩什么政治?一玩政治,就玩成了丧家狗。

《孔子》里的孔子归鲁后,首先声明不许再拿政事来烦他,一心一意搞学问去了。

这是想通了,孔子管这叫“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识分子啊,珍爱生命,远离政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709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