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学习过程有序、高效。教案的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1、写好6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家人也喜欢看电视,不过他们看电视有些奇妙,想知道吗?赶紧读课文吧!
二、学生自提要求,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先自己试着给自己提一提读文要求。
2、教师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读文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的字词;
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还要在读课文中做到什么。
3、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告奋勇读喜欢的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老师作补充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领读易读错的字、词、句;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一家人的亲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竞赛读。
4、小组思考讨论:
(1)“我”家看电视很奇妙,表现在哪里?
(2)读最后一小节,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5、各小组发言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
6、读课文二、三、四节,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句二: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句三: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所以……。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情况,用“因为……,所以……”说话。
7、出示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四、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家人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喜好。说说今后打算怎么做。
五、课后活动。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全家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二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在单元开始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装饰的东西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很有规律围成圈跳舞等等。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的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了三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律。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懂得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并能积极的去发现、探索、创造规律。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0”,能正确读、写“0”。
2、联系实际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0”。
3、掌握0的排数,能正确完成看图写数、读数和排数练习。
教学重点:
理解“0”的含义,“0”的读、写及排数、写数。
教学难点:
理解“0”的含义、“0”的写数和排数。
教学准备:
课件、红花、数字卡片、头饰和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唱一唱。
出示课件,播放儿歌《数字歌》。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随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勺子能吃饭。
0像鸡蛋做蛋糕。
2、认一认。
出示数字,分别点学生认读数字1~9,边读边写出数字。
3、说一说。
(1)只小兔。
(2)()只小熊。
(3)()只小鸟。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0。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小鸟一只只地飞走了,天上还剩下几只鸟呢?”
学生分别回答“5、4、3、2、1”。
当鸟全部飞走时,教师问“还剩下几只鸟呢?”
引导学生回答“天上没有鸟了”。
一只鸟都没有了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出示数字“0”。
2、导读“0”。
引导学生分小组读“0”,边读边用手跟着老师书空写“0”。
3、理解“0”。
(1)四只小鸟飞走了,(没有小鸟了)树上还有“0”只小鸟;。
(2)小白兔把胡萝卜吃完了,(没有胡萝卜了)还有“0”个胡萝卜;。
(3)四个气球飞走了,(没有气球了)还有“0”个气球。
什么都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4、演示“0”。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扮演蝴蝶,另两个小组读数、写数。
5、写写“0”。
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0”,分小组比赛,看哪个组写得又快又好。
6、说说“0”。
(1)引导学生观察:“0像鸡蛋做蛋糕”。
(2)学生想一想:你还知道有哪些像0的物体呢?
7、排排“0”。
012345678910。
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1、数一数,写一写。
2、读出尺子中的各数。
3、填数。
13579。
四、联系实际,拓展教学。
1、生活中的“0”无时不在,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分别读出数字。
2、想一想,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0”的物体呢?
五、练习。
1、书写“0”。
2、找一找与“0”有关的事物。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5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易于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向学生渗透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
(二)。
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体现了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易于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引导学生发现写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交流,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3.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先写出1在十位上的有12、13;再写出2在十位上的有21、23;再写出3在十位上的有31、32。
3、用数字1、2能写出12、21;用数字2、3能写出23、32;用数字1、3能写出13、31。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方法进行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一)组合。
故事引入。
师:下课了小狗、小熊、小猪做“找朋友”的游戏,好朋友见面之后要握握手,每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小狗、小熊、小猪一共握几次手?怎样握?用同一条故事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全课,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交流,并3人一组亲身实践一下。
汇报思考的过程。
三比较。
生可能说用3个数字能写出6个两位数,3只小动物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3次。
引导学生明确排列与顺序有关而组合与顺序无关。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个?通过比较明确两种问题的同与不同,便于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
四
1.拓展应用。
小狗要参加学校的时装表演,妈妈为它准备了4件衣服(课件出示2件上衣、2件裤子的图片),请你帮小狗设计一下共有多少种穿法。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交流想法。在儿童的生活经验里积累了一些搭配衣服,购物花钱的知识经验,所以学生乐于参与。
2.完成课本99页的第2题。
五课堂总结。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五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六
信息窗1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重点、难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去过威海吗?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请看信息窗一,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红点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尝试统计,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集体交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你是怎么表示的?(引导他们明确,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
谈话: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
3、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第1题,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1)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关注学生对第4小题的回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窗2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
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
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3.班内交流,提升认识。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谈话:为什么图一横轴下的威海、苏州„„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1992、1993„„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页自主练习第1题:调查本组(4人)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2.课本122页自主练习第2题: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1)学生独立解答。
(2)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四、总结回顾。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七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
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
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
袋鼠梅花鹿河马
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
(1)用数字表示的。
(2)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
(3)用圆圈表示的。
(4)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
(5)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
(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
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板书设计:统计
统计表: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
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展示几份。
1、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
(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
(4)集体订正。
2、第3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
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八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食品图片。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并指导看图.
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想不想听?
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叫聪聪的猴子。
大家好,我叫聪聪。明天是我的生日,我邀请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来为我庆贺,你想认识它们吗?瞧,这就是我的朋友们。
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
a.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b.不知道,没数清,那我们再来看一遍,这次你可要数仔细。
3.提问。
a.三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汇报整理数据的方法。
a.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c.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再看画片。(慢动作的。)。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简便?为什么?
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a.这个同学统计出的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学生说教师在表中填出数:7、4、6。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请看!
3.继续看画片。
4.提问:这个同学统计的对吗?你们统计对了吗?
5.你能不能把这些数量填到表中?
6.学生在练习纸上填写统计表。
7.展示学生填的统计表,集体订正。
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根据这三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的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4.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些什么?
练习应用。
1.聪聪明天要过生日了,现在它在干什么?我们去看看。
2.继续看动画片。
(小猴聪聪):这么多好朋友来我家,我要买些好吃的食品招待它们。
这么多好吃的,我该买些什么招待它们呢?小朋友,你能帮我选一选吗?
3.大家愿意吗?
4.打开桌上的信封,看看有什么?
5.听清要求:根据聪聪家来的客人和食品的种类以及数量,先小组讨论一下要选哪几种食品,把食品的图片贴在这个表的上面(出示统计表),下面写出所选食品的数量,然后每位同学再根据所选食品的数量,在下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出示统计图)。
6.展示、评价。
a.××,给大家说一说,你选了哪几样?为什么这样选?
b.还有谁愿给大家说一说?
c.这么多同学想说,这样吧,说给同位听一听。
7.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8.同学们帮助了聪聪,聪聪可高兴了。
9.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欢迎大家明天到我家做客,再见!
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统计的方法。比如,刚入学时,老师要统计出班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以便给大家安排好座位;学校要统计出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多少人,以便给大家订做校服,这些都是运用了统计知识。
实践活动。
课下就请你做个小小统计员。咱们学校有这么多树,你能统计一下有几种,各有几棵吗?
现在我们就拿好笔和要填的表到校园里去看一看,统计一下。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投篮比赛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体育比赛中的统计得分用到的就是统计知识,学生对于此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小动物投篮比赛的场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统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下一个环节的调查统计指明了方向。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统计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起用小方格来表示红花的盆数,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这种表示方法,为下一个环节正式的统计图的出现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时我要学生用写“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对学生来讲是个比较生疏的方法,要指导练习。我给学生推荐了用写“正”字的方法,就让他们来统计,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在这里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今后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才是。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十
1・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6个生字。
2・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生字。读准“人、你、我”的字音。
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生字。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学生)
1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猜字谜”的互动活动。谜面:小时四条腿,中年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2・出谜语,引导学生根据腿的数量猜测出谜底“人”。
3・板书“人”,并小结补充课题“天”和“地”。 1・清楚地读出谜面、理解谜面,根据自己的理由猜测谜底。
2・根据教师提示“小时四条腿,中年两条腿,老年三条腿”猜测出谜底是“人”。
3・齐读课题。如果谜语猜起来有难度,教师可给予动作上的提示。
二、交流探究,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一)识记“天地人”
1・出示“人”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观察“人”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在哪里见过“人”字?
3・引导学生交流识记“人”字的好方法。
4・出示“天”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观察“天”的字理演变过程,进而认识这个字。
5・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天”字,教师相机点拨。
6・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地”的好方法。
7・出示“草地、土地、沙地、雪地”的图片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地”。
(二)识记“你我他”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场景识记生字“你、我、他”。达到整体识记即可。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并在同桌之间交流。
可出示“你我他”三张生字卡片,鼓励每三人一组选好各自的生字,然后上台游戏。
3・引导学生汇报,请记忆字形方法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4・引领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三)朗读感悟
指导学生读文
(一)1・观察图画,看清“人”的字理演变过程,了解图画突出了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
2・自由交流,借助生活场景图片,如男人、女人的图片等帮助学生读准“人”的字音和理解字义。
3・汇报识记“人”字的方法。
(1)数笔画: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捺。
(2)猜字谜:春节放假三日。
4・认真观察“天”的字理演变过程。发现:“天”像正面站着的“人”,头顶上有一个方框,表示人头上是“天”。
5・汇报识记“天”字的方法。(1)联系生活识字法:如,阴天、晴天、雨天等。
(2)加一加变新字:“人”字加两横就是“天”。
6・认读,汇报识记“地”的方法。
7・开火车轮读生字,组词多且准确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获得生字卡,当小老师领读。
(二)1・小组合作交流识记“你我他”。如:我是生活委员,你是班长,他是体育委员。
3・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同学识字的好方法。如:用比一比或换一换的方法(地――他)识记“他”
4・玩开火车扩词游戏。
(三)朗读感悟
1・学生在开火车组词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组不同的词,并有意识引导学生识记常用词。
2・学生带的照片可以多样些,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全家福。
3・学生交流的识字方法只要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就要鼓励。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识记生字。
4・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时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归纳常见、实用的好方法,帮助今后的识字教学。
5・学生交流识记生字时,教师要重视纠正字音。
三、游戏互动,巩固识字(用时:10分钟)摘苹果游戏:学生认读读生字卡片,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摘多。
读生字,做游戏,教师可先亲自示范游戏方法,并注意鼓励胆子小的同学参与游戏。
2・把你今天学会的生字以及识字方法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1・汇报本课的学习收获。
2・根据教师的要求把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说给爸爸妈妈听。学生交流收获时,要鼓励学生说完整话。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十一
学习以“愿望”为主题的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及识字、写字、造句、听故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1。通过学习三篇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友好的措施;知道为别人奉献爱的愿望是美好的,从而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2.识字29个,写字15个。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主体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拔苗助长》的寓意。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7——8课时。
:1。通过学习寓言《拔苗助长》,使学生知道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2.识字14个,能熟读课文。
识字15个,能熟读课文,理解寓意。
理解寓意。
:课件,生字卡片。
一.导入新课:
课件放映《拔苗助长》。谁听过这个故事?给大家讲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拔苗助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认一认。
2.互教互学生字。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游戏找朋友(一位小朋友举起拼音卡片,另一位拿出于拼音相对应的生字)。
4.给生字找“邻居”并读一读。
5.熟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名读课文。
3.师小结:像农夫那样做是愚不可及的蠢事,他违反实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办了坏事。
4.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太急了不行?
四.巩固复习。
1.指名读词语。
2.读课文。
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拔苗助长。
拔苗助总终于疲力尽累非常枯死。
拔苗助长总是终于筋疲力尽累坏非常枯死。
教学回顾: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十二
1、通过读课文,知道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体会动手、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热情。
2、认识1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提及新偏旁部首宝盖头。
卡片、录音机、小红花。
师:同学们,你们想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好吗?
师: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团结紧,倒海又移山。(谜底是一双手)。
学生猜出后,教师板书:双手。
师:双手、大脑,可是我们的两件宝。我们可以用双手和大脑干什么?
(生自由回答)。
1、听录音机读并进行评价。指名读。
2、师:这首儿歌就是我们书上的一篇课文发,你们愿意比比看谁读得最好吗?(愿意)要想读得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在读时,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打算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回答:有看拼音、请同学教、请老师教、看课本的保底线等)。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那就自己选个你喜欢的办法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
(1)师:谁敢起来试一试把字音读一下?(学生踊跃举手)。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你会拼读哪个就带读哪个?(生按照模式:大家跟我这样读。我就跟你这样读。)。
(2)学生轮流读。
(3)去掉拼音认读。
(4)师:看来大家都学得挺认真的,老师很高兴。想让大家做个游戏,要吗?(要)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捞月亮。
(把月亮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点学生上台选择各种不同形状的月亮,然后读月亮后面的生字。如果读对了,全班就跟着读3遍,读错了或不懂的,可以请同学帮忙。)。
4、出示词语:两件宝、双手、创造、劳动、大脑、一切、会做。
(学生认读词语,先请同学读,再同学带读,最后小老师指名读)。
5、再试着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字、词,如果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
(分小组读课文-各组推荐最好的、最有进步的同学起来读。)。
师: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
学生带者问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师:什么叫思考?(就是动脑筋想问题)。
1、师生接龙背课文,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2、生生互动,三个人一组背诵。
3、指名起来读,读好的奖给五角星。
师: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了双手,而想问题就要用到大脑,所以说人的双手和大脑是两件宝。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会认“农、午、汗、粒、辛”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
教学重点:1.会认5个字。
2.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1课时。
授课时间:
1.看古诗中的图片,教师描述:唐朝有一位诗人叫李绅,他也是朝廷的一个大官。有一年夏天,他来到郊外的农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田间干活,不由得吟诵到:(教师范读古诗)。
2.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悯农》。板书课题,认识生字“农“,强调读准后鼻音。齐读课题。
1.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生字,正音。
3.多种形式的读生字卡片,检查认读。
4.再读古诗,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导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现在,你和诗人就在田间,你想对这位老农说些什么?
(让学生跟随诗人一起去看看、想想,就能很快理解诗句的意思,读出的诗句也很有感情了)。
4.是啊,这么炎热的夏天,老农还在锄禾,他身上的汗珠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地里,多么辛苦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5.我们吃的米、面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四行诗。指名回答。
6.是啊,我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
(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农民种田时的情景,让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诵读比赛,还可以配上动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
1.分小组演读。
2.小组代表展示。
3.师生评议。
4.(出示图片)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背了,愿意一起来背一背吗?(全班齐背)。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十四
1、了解生活中拖鞋的结构以和设计原理,培养实用造型能力。
2、掌握制作纸拖鞋的方法和要求。
3、培养同学对应用美术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我们都是好朋友,体验合作创作的快乐。
1课时
同学:硬卡纸、绳线、剪刀、胶水、双面胶、绘画工具等。
老师:美术课件、拖鞋、纸拖鞋范作若干。
5、 以“找朋友”的形式入座
随机播放儿童歌曲《找朋友》……。
师:小朋友,你们做过找朋友的游戏吗?今天就让我们做这个游戏。
生:好。
师:让我们找到自身的好朋友,和他一起上这节美术课吧。
同学按自身的意愿入座。
6、 猜猜生活中的老朋友-------拖鞋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生活中的一位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生:想。
生:牙膏。
生:……。
师:假如实在猜不出的话,那就请个小朋友来摸一摸,再猜猜看。
生:我知道了,它是拖鞋。
教师掀开布,出示“拖鞋”。
同学一片哗然。
7、 介绍一位新朋友------纸拖鞋
师:老师不只请来了一位老朋友,而且还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朋友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那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吧。
生:掌声四起……。
教师出示“纸拖鞋玩偶”,以纸拖鞋的方式向小朋友问好。
同学一片欢呼声。
进一步引出课题------《纸拖鞋》。
8、 初步认识我们的新朋友(纸拖鞋)
结合拖鞋和纸拖鞋,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
师:小朋友我们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用纸做的,一个是用塑料做的。
9、 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新朋友(纸拖鞋的造型与美化)
围绕三个中心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以“纸拖鞋玩偶”的形式向同学提问?)
a:纸拖鞋由哪几个局部组成? (我是由哪几个局部组成的?)
鞋底与鞋帮。
b:纸拖鞋组成的方式有哪些?(在桌子上有我的一些兄弟姐妹,请你观察一下,试着说说组成我们的方式有哪些?)
c:怎样美化的纸拖鞋最漂亮?(你们觉得我们该怎样打扮最漂亮?你们更喜欢。)
生:我觉得……。
师:刚刚我们说的真好,对我们的新朋友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了一下。
10、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一起来发明
a:制作要求:
(1)合脚 。 (请同学来试穿体验,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引导同学提出以自身的脚为模型。)
师:我们的老朋友好久没理它了,谁愿意来穿穿它?
生:我来……。
个别生试穿拖鞋,结合实际提出问题。
师:这位小朋友穿了你觉得怎样?
生:不合脚。
师:那我们在做纸拖鞋时,怎样做才会合自身的脚呢?
生:照自身的
(2)充沛运用资料,制作大胆有创意。
b:合作创作
好朋友一起设计创作一双纸拖鞋。
11、游戏:最佳拍档
12、点评,提出希望
统计一年级下教案篇十五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7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