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的读书总结,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一
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堂评价学生再度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主阵地,课堂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近几年来,广大英语教师在课堂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困惑。
下面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感觉到的一些英语课堂评价的现状以及一些思考。
一、评价方法过于单一。
教学评价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以评价涉及范围为准,可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以评价的功能为准,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评价使用的方法为准,可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以参与评价的主体为准,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但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注意到了评价的多样性,却忽视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如,当学生表演完自编的对话时,教师往往只给一个宏观的评价“welldone”或“good job”。缺乏具体的、微观的评价和指导,这样对学生的进步是有影响的。
思考:评价方法既要多样又要全面。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目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力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在课堂评价中,评价方法既要多样又要全面。如: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可以用a、b、c、d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等级评定,此外,运用一些简单的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定性评价。如,“yourhand- writing is better than before.” “your composition is veryinteresting. i like it. ”
二、评价方式表扬过多过滥。
“good!good!very good!” “good!good!goodjob!”课堂气氛在有节拍的表扬掌声中变得非常热烈,这在很多公开课中经常看到。由于受激励为主的思想影响,评价滥用表扬,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是清一色的表扬、赞美之词,听不到一句批评,即使学生答得很差,也给予表扬,特别是一些学生轻而易举能回答的问题,教师也给予表扬。无原则地赞美和鼓励,使学生分不清回答正确与否,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有偏差时,有些老师则采取滞后评价的办法,在课上尽量少评价,甚至不评价。这种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
思考:分层评价,多样评价,激发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
评价要取消固定化、公式化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可以分层进行恰当的评价。如果学生能就某个问题回答得比较完整,这时教师可以用“verygood!”、“great!”等赞美的语言;如果学生能就某个问题回答得很完整,这时教师可以用“excellent!”、“wonderful!”等赞美的语言,也可以用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宽容的微笑。分层评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只关注知识评价,忽视情感、价值观、个性品质以及学习方式的评价。
在课堂评价的设计方面,有的老师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哪些技能?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推行一段时间,但已经习惯以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方面是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老师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
思考:以情动人,注重评价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实质上是辩证统一地融合在一起的,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
四、为了评价而评价。
在进行一些公开课教学时,有些教师为了让课堂热闹些,过于关注评价的形式,而忽视了评价的目的。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老师一节课忙忙碌碌,学生表现也很活跃,整堂课看似很成功,其实老师忙着分奖品,学生忙着领奖品,不管回答的好与不好,几乎人人都能得到奖品,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二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xxx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禁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没有被落实,有没有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没有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一、外出务工人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的未来,去开拓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养活自己。是什么刺激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500以下500—10001000—15001500以上。
人数73127151149。
百分比14.60%25.40%30.20%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一般是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平均年收入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对比靠家里为数不多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实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达到了百分之37,教育和娱乐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达到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即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二、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图表1农村娱乐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棋类牌类占了很大一部分,现阶段,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二)住房情况调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仍然占了农民住房的绝大多数,大约占了百分之70。但是现在的住房已经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富起来的农民兄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和支持下都盖起了“新房舍”,“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
电器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生产设备。
数量4413192101438148。
由上表我我们可知,电器化已经在弄村达到普及,更多的农民兄弟使用“新设施”受益,“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所以电器化设备的普及也是农村逐渐步入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一般家庭的家用电器都应该在两种以上,农民已经习惯了使用这些电器去享受生活。
二、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国家大事还不够关注。
图表2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三
摘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快我院美术教学改革步伐,更好地与中学新课程教学接轨,就成了我们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我院美术教学和教育实习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育实习问题讨论。
自19“两江师范”开始,新师范教育已经有了一百零六年的发展历史。几经不断的沉浮和变更,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才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20世纪90年代末伊犁师范学院美术专业开始起步,特别是近几年我院美术专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随着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美术教育和教育实习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新的考验。
一、我院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我院美术教育现有美术教学班级十余个,在校学生已有320余名,美术教育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设备、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为边疆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美术教育师资。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迅速发展,也给高师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不断发展,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和美术课程改革是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因为课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反应,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它影响着教育的总体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像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大纲的编写,教材的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具体工作都是围绕课程设置而展开的。所以说高等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不仅要与中学美术教育相适应,而且要紧扣课程设置做好文章,从根本上落实中学美术人才培养的措施和任务。
我院美术专业制订了新的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并进一步完善了新的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课程体系。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美术大纲的制定以及新美术课程体系的设置,进一步突出了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除学习好通识课程外,还将《美术课程与教育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美术教学模拟课堂》、《中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学美术技能技法》等5门课程作为师范生的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也进一步增强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例如:实习支教、艺术考察等社会实践课程。我院美术专业人才新培养方案、新美术教学大纲、新美术课程体系的制定,充分证明了我院对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度关心和重视。新美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落实,也为我院美术师范生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师范不“师”和师范性不明显。国家明确规定,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专门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美术师资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高师美术教育往往与美术院校的美术专业混为一谈,甚至追求精英教育。培养的参照标准是美术院校的标准,存在向美术院校看齐的倾向。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毕业创作等方面都在效仿美术院校。不是积极强化师范性,而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师范性。评价学生学习质量也往往与美术院校学生的绘画水平直接做比较,以培养多少画家为自豪。存在师范不“师”的主要根源,一是部分美术专业教师对师范要“师”还有模糊的认识;二是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重技轻理”的学习态度。显然高师美术教育,离培养新时期美术教师的要求相差尚远。
第二,培养模式缺少个性和特色。国家教育部就颁布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美术学(师范类)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这就基本上确定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在现实的培养目标中,培养模式缺少个性和特色,培养模式上照抄照搬现象比较严重,主要的表现特点是学习老学校的办学方法,认为“老大”(师大、老艺校)办学有经验。近年来我们在基础课和文化课上经历了“一三分段制”和“二二分段制”模式的尝试,尽可能地突出“一专多能”的特点,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事实我们很难做到“一专多能”。所谓的.“一专多能”其结果是学生既不博又不专,造成了综合水平的下降,个性化发展不明显。严重影响了师范生全面发展。
第三,以培养画家为追求目标,忽视了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院美术教师(包括外聘)有不少来自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和在社会上有一定成就的画家,他们的专业水平比较好,喜欢美术创作,但是他们对美术教育和教学规律不熟悉,不重视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术教育规律的研究和探讨不关心。专职教师搞科学研究和写论文也是与评职称有一定的关系的。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老师要通过自己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美术教育人才。
第四,生源文化水平低下给我院美术教育专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我们对招来的生源有以下自己的感受,一部分学生确实喜欢和热爱美术专业;有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不好,为了圆自己大学的梦;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服从父母的意愿等。以上诸多的因素也都和美术扩招有关。扩招给我们带来了生源,扩大了办学影响,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也给我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带来诸多的负效应。长期下去,势必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
三、我院美术教育实习的基本情况。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实习检验学生已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中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初步能力。进一步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了解基础教育的基本现状,增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心,进一步坚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心。通过教育实习,不断促进教学实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院对教育实习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心和重视,对教育实习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和细致的安排,并制定了教育实习大纲、制订了实习教学计划,建立了中学实习(支教)基地,对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时间,实习人数,实习注意事项等有严格而认真的要求。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院的美术教育实习工不断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社会的赞誉。但是,由于我们在美术专业培养中的师范不“师”和师范性的不明显,以及培养模式缺少个性和特色等原因,在我们的美术教育实习工作中暴露出来不少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部分实习生在学校读书期间从不练习写粉笔字和楷书,为了图方便和省事,习惯于写草书和行书。因书写能力差和不规范,造成了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不高,严重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不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熟悉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熟悉教材、备课、上课和课堂教学管理等各个教学环节。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贯穿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为实习生没有很好地掌握美术教学规律,缺乏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造成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教学秩序比较混乱,甚至在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局面。
三是不少实习生对自己的教案不熟悉,甚至有的照本宣科读讲稿,因为过于紧张和拘谨,教态很不自然,肢体语言单一,上课不能挺胸直腰和不敢正视学生,有的不修边幅,严重缺乏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的最基本常识。语言和教态的不佳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
四是实习生上课抓不住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和难点,这是很多没有教学经验的实习生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而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就看你能否熟悉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能否正确地讲授,同学们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
五是黑板画是美术课堂直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可是实习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还是绘画基础不扎实,作画力度不够,线条不流畅,黑板画速度太慢,学生的耐心有限,课堂教学纪律涣散,黑板画环节的不流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六是充分准备好范图与教具等相关的教学资料是课堂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实习生往往不重视或者忽略了这个关键细节,因此在课堂教学显得脚忙手乱,难以控制课堂教学秩序。课堂教学效果不想而知了。
七是美术课堂作业的辅导,是美术老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教学实践过程,对教学内容的易难程度,学生普遍的接受能力,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吃不饱”和绘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要进行认真的个别辅导,可是实习生也欠缺这方面的教学经验。
八是课堂作业评价要做到人性化和科学化,作业评价是课堂组织教学中最后一个重要过程,有的实习生觉得课堂时间不够用了,就匆匆结束课堂教学,其结果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虎头蛇尾,削弱了课堂作业评价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我院的美术教学和教育实习(支教)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一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第一资源的积极作用。二是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美术课程体系的建设,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彻底改变师范不“师”和师范性不坚定的错误观点。四是针对师范生在实习工作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解决。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开拓创新也是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我们相信有能力将我院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实习(支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谢.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金丹,陆琦.高师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思路[n].中国美术教育,.5.
[3]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4]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
[5]詹武.关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改革[n].中国美术教育,2004.2.
[6]任祯萍.诌议新课程下的艺术教师[n].艺教导报,-4-30,第7版.
[7]王杨.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n].伊犁日报,-9-10,第5版.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四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热议纷纷,有关于作文知识重建的思考,有关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探导,有关于中外作文教学的比较……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已从“教学”层面深入到“课程”层面,力求从课程定位、学科性质、教学内容(知识)等实质层面对作文课程进行“课程重建”。但只要高考依然存在,“指挥棒”的威力便仍旧强大,它对教学的强力干预,不容规避。在应试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只能无奈地紧跟高考,不敢越雷池半步。
一位从高三回到高一任教的教师真诚地反思:“记得他们刚上高一时,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很有灵气,我打心里喜爱和佩服。可是在我的作文课堂上,学生经我的高考模式作文的训练,开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作文,作文的风格慢慢靠近我的训练模式了,考试的分数也不断在‘丰收’,但他们飞扬的作文个性难得表现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歉疚。”作文教学中的此类尴尬现状,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度审视与冷静思考。
教师推荐的美文、时文往往带有随机性,东挑一篇,西选一篇,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系统的指导。在阅读材料和《语文读本》的使用上,大部分教师放手“无为”。学生对阅读材料或熟视无睹或囫囤吞枣,缺乏良好的阅读训练和阅读习惯,停驻于浅显的阅读层面。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解剖作者的思考,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对补充材料的阅读要引导学生“揣摩谋篇”、“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大力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渡到“作文本位”,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启示我们:阅读,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可以更逼近语文素养的核心。
教材上的选文或印发的阅读材料,都具有较高的作文指导价值,教师应挖掘其隐性价值,为作文教学服务。比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可以补充两则材料:(1)“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膳”;(2)李密的祖母去世后,李密即出任太子洗马,后又任过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及补充材料,运用发散性思维,提炼诸多有意义的话题。如:
从晋武帝角度思考——“宽容的力量”、“气度”、“尊重”……
从个体关系的角度思考——“带着感恩上路”、“源泉”……
从整体角度思考——“补钙”、“镜子”……
教师再指导学生从中挑选话题,写成片段或小型文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从写作的视角指导阅读,阅读便不会停步于浮光掠影的浅读层面。
郑桂华博士将中学作文课堂教学分为两种基本流程:“一是四阶段指导模式,即‘教师写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评讲——交流展示’;另一种为两阶段指导模式,即‘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她指出:“这两种模式其实大同小异,即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作文的.‘进行时’里缺少必要的讨论和具体的帮助,——比如用哪则材料更好一些?什么立意更有价值?如何在作文过程中及时修正,改进表达?等等。即使以后学生可以通过评语、课堂讲评甚至面批获得教师的意见,但是学生当时的作文情景已经不可复现,指导和训练都无法融为课程的有机部分。”郑桂华博士指出了当前中学作文指导课忽视了过程性的指导,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因为我们将作文视为一次性活动,而“作文”其实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系统:“初稿——讨论、修改——成稿”。因此,高中作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谋篇布局的构思阶段,并予以及时、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高中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五
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话,那么语文教师就是这顶桂冠上的明珠。有人用“顶上碓窝耍狮子dd费力不讨好”这样的歇后语来作形象的概括,由此可见,这颗明珠是多么难作啊。是啊,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得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搞的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读写,轻听说。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作文不尽人意,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摆在行内外人士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学生丢分最多,平心而论老师学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
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叶老一直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打了个十分风趣的比方,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如此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叉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读写、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升华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重课内,轻课外。
[1][2][3]。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六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但在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学生习作水平与城市中学相比,相差甚远,这无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何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呈现如此局面?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困境?路子又在哪里?作为长期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狭窄的生活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相对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空间狭窄,接触的新鲜事物要少的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面相应的变小,学生作文是“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再加上大多留守少年,回到家里,无人照看,无人关心,导致写作兴趣的丢失。因此,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凭空捏造,难以做到以情动人。
第二、应试教育的樊篱禁锢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虽然在高喊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还在贯彻执行应试教育手段,作文教学也就表现出严重的功利性,家长,社会都把目光紧紧盯在升学的指标上,语文教师也把心思只用在几个升学有望的学生头上,重点辅导。在这样的环境下,“素质教育”的呼声也就显得苍白无力,教师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规定要教的课文当成教学的“硬任务”,而把作文教学视作“软任务”,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课文的教学与标准化习题的演练上,对作文教学只要求学生多读,多背,临考时,就抓几个作文典型题型强化训练,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只要学生设计好开头和结尾,字数符合要求,卷面整洁,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正是这种功利性的驱使下,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越走越低。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虽然说学生的高峰期即将过去,但超级大班现象任然严重,教师高压负荷任然没有得到缓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批改与讲评就出现畸形状态,选择作文教学的方法也就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课上,随手拿来一个题目,零星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操练,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选材,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依次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结果是给了学生一个错觉,似乎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好写作方法,殊不知让学生走进作文科学主义的怪圈,写出的文章总缺乏生命的活力,独特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千篇一律,就象一个窑子里烧出来的规格统一的红砖。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讲作文教学不需要技法,而是要求注意其灵活性和科学性,否则,学生作文就死搬硬套,缺乏张力。
打上几个“神仙分”,写上一个日期。日子久了,学生对老师的作文教学也就了无兴趣。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七
在开学到现在这个学期以来,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感受颇深。现本人把教(烹饪基础)(饮食业基础)(餐饮成本核算)(厨房管理)(食雕与冷拼)(烹饪美学)(烹饪基础实训)等七门课。作为教学总结经验,提学生管理水平,明确下学期12届考证的工作重点,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案;
1、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思教法、而且还经常教导学生道德思想。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设计烹饪课程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自已掌握的教材与技术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重视专业职业思想教育,促进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的养成;
1、烹饪专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自我给人综合素质较高要求,从前,人们衡量一名厨师是否优秀,是不是一名好厨师,大都看他的厨艺是否精湛。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对外的交流愈来愈多,人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服务性行业就首当其冲。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高,对烹饪从业人员的要求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人们衡量厨师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厨艺,而是厨师的综合素养,而职业道德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2、新生入校伊始,对专业方面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有什么专业意识,为此,我在班内制定了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计划,针对当前形势和学生实际情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视频专业职业思想教育。向学生灌输“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努力使学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行业从业人员。
3、入学初,烹饪班有团员10名,在我教烹饪班中是少见的。我认为,这一部分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只要抓好了这一部份学生,就能以点带面,带动全面。因此,我在指导班干部工作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要求落实到实处,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比较顽劣的还要慢慢多于教导。
四、强化班级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从学生的素质学习中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差距。要想在这样一个差距悬殊的学习中建立一种良好的烹饪学习风气,让学习好的同学来影响学习差的同学,使好的更好,差的有所进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学期,我曾与烹饪班的班干部多次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讨论,并且从思想、以及学生切身利益等方面去教育学生,已经有成绩,针对这种现象,我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职业思想教育的构想,准备在下学期去实施。把学生教得更好。
五、分析分析下学期的工作要点;
1、学生的职业专业思想教育;2、烹饪班、班干部的工作指导;3、班级学风建设;4、学生职业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作为一名技术教书在教学上不断追求与创新就是一名职业教师的生命。如今,我的思路更加开阔,目标更加远大,步伐更加坚实。有决心把烹饪这一专业,更加辛勤地耕耘,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12月16日。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八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作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1700多名学生除教师子女外,全部来自农村,70%是留守儿童,在我县农村小学中具代表性。我对我校五、六年级四个班共239人进行习作情况调查显示,通过调查发现:
(一)写作的兴趣影响着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二)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又少,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见到的、想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的丰富,这样长时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另外,学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书,看作文书里的素材,视野不开阔,学生课后主动观察、自觉练笔的人很少。所以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而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经过对我校一些学生的作文教学情况深入的调查、了解,其结果令人担忧:人们居住分散,社群活动不够丰富,同一个班级学生、家长的水平、家庭的环境不同,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图书不多,再加上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他们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1、重结果,轻过程
1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注意重视习作过程。然而,从前年我校小学毕业质检试卷分析看,有的学生套题套范文的现象比较多。原来,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用心的观察,是否是真的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情,而是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就可以得高分。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有的甚至连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习作的基本功差,没有写出真情实感。“个性化作文”、“亮点作文”“细节的文章”很少,没有自己真正想写出来的文章,这些都反映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比较严重。
2、重记实,轻想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习作归纳为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部分。新课标增加了想象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想象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在指导上办法不多,当前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在农村小学记实作文教师指导得多,学生也写得多,想象作文教学探索起步迟,学生想象作文训练也少,学生习作普遍存在思路狭窄、言之无序、内容枯燥等问题,严重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重课内,轻课外
叶老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就是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然而,一部分老师怕麻烦,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没有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在作文课上只是将要求范文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教室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因为大部分小学的学生较少阅读课外读物,加上学生参与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少,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也少,这种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总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是自己的文章。由于缺乏感受与体验,缺乏了课外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九
近年来,我区中小学教师通过学习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开展师德行风建设,师德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等师德规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涌现了一大批赵加启式的教师职业道德楷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具备这些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在我区占绝大多数,他们既是我区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又是我区教师队伍的主流主体。
然而,常言道:“太阳底下也难免会有阴影”。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汹涌侵袭以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一些抵御不住诱惑的教师也没有能够做到“独善其身”。有悖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园丁”形象的现象在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也累见不鲜。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把教师这一职业形容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安贫乐道、廉洁从教”、“认认真真教书、清清白白做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某些人“金钱至上“的一些负面影响,我区部分教师把自己这一神圣的职业操守抛到了九霄云外。因此,有些教师舍本求末,把教学的功夫放到了校外。白天在学校教书敷衍塞责、马虎了事。到了业余,却热衷于家庭辅导。动员自己教的学生晚上或者周末假日集中补课。有的甚至家长没有让孩子补课的意愿,还要暗示动员。说你家孩子学习怎样怎样,如果不补课学习就赶不上。等等诸如此类近似于要挟的话。为此,家长反映很强烈。也遭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强烈不满和鄙视。这种情况,前几年在我区城关一些中小学表现比较典型。区教育局纪委、人事监察科为此还专门进行了查处。
不求上进,工作上得过且过。一些教师不是把教书看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事业,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谋生职业。因而表现在教学工作中,马虎应付,不去认真钻研教学业务,不去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更不愿意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照本宣科,泛泛而谈。有的青年教师不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三笔字”写得实在令人难以恭维,课堂教学语言常常是东拉西扯,语无伦次。教学时一味依赖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备课教案则照抄照搬教参和《教案范例》。有些年青教师、虽然岁数不大,却老气横秋,缺乏开拓和进取精神。
这种情况,在我区西部山区一些教育比较薄弱的学校表现尤为明显。部分教师由于在偏远落后山区学校任教多年,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家有五斗量,不当孩子王”,他们认为自己反正这辈子没有什么出息。再加上这些学校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差,后30%较多,因而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力气。索性在工作上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还有部分老教师倚老卖老,思想僵化、工作上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愿意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更不愿意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有的五十岁不到便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革命意志衰退。不再坚守教学第一线。不再担任主科教学,只是做些教学辅助性工作、或者转行搞后勤。有的甚至干脆在学校吃闲饭,等待退休。
有的教师偏爱优生,片面的认为学习好的同学便“一好百好”。评优评先只看学生学习成绩,不问思想道德表现。在平时上课只关注优生,提问发言只点优生的名,后进学生则机会很少。对待后进学生的缺点错误缺乏耐心信心、更缺乏爱心。不是满腔热情的帮助教育,而是冷漠冷淡、疾言厉色。有的教师遇到后进生违反课堂纪律或者顶撞时,一时冲动甚至口无遮拦,出现“人渣”、“猪”,这样的语言暴-力。殊不知,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强烈的逆反抵触心理,毫无教育效果,同时无形中也降低了了自己的教师身份、损伤了教师职业的圣洁声誉。
“传道授业解惑”,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更是一再强调: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舆-论与错误导向下,不少教师开始背离了这一基本职责。一些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主观认为,学生成绩好便是好学生,成绩差便是坏学生。有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中,只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花费几乎是“惜时如金”,问之甚少。当学生犯了错或出了问题时,不是从育人的角度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而是简单粗暴,呵斥责备了事。
《师德的现状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
目前我国大气、土壤、水体、植被等各个环境要素的'污染和破坏程度,已经接近或达到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环境问题正在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必须有所突破,必须借助社会公众的深度参与和监督.
作者:赵明霞王翔郭翠花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刊名:发展英文刊名:developing年,卷(期):2008“”(12)分类号:x3关键词: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政策实践民主话语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一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健全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2.2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有良好风气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有着教师在工作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提供的设备、还有也是在班级学习的学习气氛,是创造美好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若是在上述中的都有着好的状态,依据些有保障的做法,就我国一些小城镇的实际条件而言,在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应该精力集中的努力的为学校多争取能够为教学人员创建出一个不受外界条件扰乱的环境,要添加学习设备和项目充分的利用在教学的辅助作用,设备是必不可缺的。设备的精心配制,让教学设备彰显办学;精心使用,让教学设备促进学生成长;精心管理,让教学设备服务长足发展。教学特色在班级学习当中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套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学情感;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要博采众长,要有特新意识。形成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尤为重要,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秀的学习气氛和环境。要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改变只用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观念,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教师,要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整合团队智慧,学会系统思考。要搞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问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传承,而小学教育是未来一切教育的根基,我们只有在错误中成长,持续研究,纠正不当的问题,才能走出现状、打牢根基,使小学教育更加合乎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我想这将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孟庆韬.浅析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15).
[2]哈斯巴特尔.新课程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教学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5).
[3]司徒秀文.浅谈中日小学教育[j].留学生,2016(06).
[4]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5]鲁洁.值得每个中国人担忧的教育危机[j].教育实验与研究,1988.
[6]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张向中.人在学校日常教育时间中的共同成长—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观[j].教育科学研究,.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二
民族声乐教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丰富的音乐形式以及特色鲜明的乐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声乐人才,促进全民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升。从民族声乐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相关对策,成为了当代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民族声乐的存在意义分析。
(一)民乐包含的内容分析。
民乐即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由于我国拥有数量极多的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极具鲜明特征的文化特色,故而我国的民乐内涵非常丰富。而民族乐器的数量则更多,除了打击乐器、拉弦乐器以外,还有吹管乐器、弹拨乐器等,二胡、古筝、唢呐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民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西周时期,现代的民乐大多经过历史的沉淀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创新。
(二)民乐的主要特点分析。
中国民乐区别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其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同时演奏的时候韵律感非常强,音色也有很大的区分与特色,而各民族艺术家在对其创作的时候,各个区域的背景、创作意图也要较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我国北部的民乐大多较为粗犷有力,而南部的音乐相对更为柔和优美。由于民族音乐不仅包含丰富的音乐特设,还独具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可通过对民乐的分析,研究我国历史与民族特色。
(三)民乐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分析。
在如今信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与外来音乐的冲击,而我国的民乐艺术的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因此,政府各职能部门与艺术类院校需要在目前我国社会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做好民族音乐教育研究,更好地保护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学环境与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转变,高校声乐教学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更新。但是,一些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过度关注技术运用与专业技能,教师依旧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欣赏水平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反复进行乐理研究训练,或者纠正学生发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少,师生互动少,小组合作和集体活动少,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会阻碍学生审美情感与想象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声乐素养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目前声乐教学情况来看,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反复的教学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还会浪费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增加学校的`经济负担。另外,学生总是学习同样的内容,也会觉得乏味、枯燥,这样一来会大大降低声乐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民族声乐教学可行性优化路径。
(一)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观念,并彰显教学“艺术性”
随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主要参与者,首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学意识,完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灵活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增强对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将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也就是说,教师在着重教授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民族声乐在艺术教学中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各种音乐类型的价值意义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上,促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音乐艺术,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凸显民族音乐的艺术性。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基本理论知识、演唱技巧等隐藏在民族音乐中的文化精髓为出发点。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在音乐教学中有相当高的造诣,对于演唱技巧和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深刻地了解音乐相关文化知识。总而言之,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应该具体体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民族性”和“艺术性”两点。
(二)强化民族声乐教材与课程建设,丰富师资力量。
首先,确保民族声乐教材和课程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学校对于教材选择要给予更多的重视。选择教材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现实情况的基础之上,要更具有时代特征以及民族音乐特征。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适合自身情况的民族声乐教材,选一些优秀的曲目,也可以将学校教师创作的,有学习意义的民族声乐融合其中,并加强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的理论知识编写。除此之外,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结构,以及发声原理等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而增强教材的全面性。针对课程建设方面,合理的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二者的课时组合,尽可能的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时,从而在拓展学生知识范围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其次,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为高校声乐学院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机会。音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需要声乐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知识体系,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学校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高校对于声乐学院教师的录入标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经典的、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演唱技巧;文化素养高和经验丰富的,从而促使民族声乐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渐实现科学化,完善化。
(三)完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很积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即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专门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切实的遵守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直面对一个教师,难免会产生厌烦,疲惫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一对一”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增加“集体教学”,或者是“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促使各种教学模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实现完美的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势,同时也缓解了学生厌倦的情绪,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的为学生邀请一些著名的民间音乐表演艺术团体来学校表演,鼓励学生来参观、学习。在表演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向民间艺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艺人们进行解答。而这样双向式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出来。
(四)健全音乐学知识结构。
演唱者要想通过优美动听的歌声来感染听众,除了掌握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演绎表现出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内涵、情感等。因此,民族声乐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技巧、呼吸方法、咬字吐字方法、共鸣方法等,还要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高校的声乐专业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能对民族音乐的概况有宏观的把握。但多数学校和教师没有对这门课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教学上。事实上,民族声乐和西方声乐同等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健全民族音乐的知识结构。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模仿民间艺人演唱,强调原汁原味的风格,教导学生在与风格表达与技巧运用上找契合点,强调实践与理论的互动。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量补充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包括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传统,要求学生阅读声乐典籍文献资料,如《曲律》《乐府传声》《唱论》,吸取曲艺表演艺术家积累的演唱经验,了解民族戏曲的演唱传统等,如此才可以拓宽民族声乐教育理论的学术视野和加强民族声乐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通过对民乐的传承价值、民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可以发现,民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在民族文化融合与民族音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代教育应该积极承担起传承民乐的伟大责任,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更新教育理念等手段,促进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煜.当代民族声乐多维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
[3]薛小琴.对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考[j].黄河之声,,(10):43.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三
十指有长短粗细之分,人的天资也各有不同。不管你是否承认,它就摆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点滴累积着各自不同的人生。
教书十余载,送走无数学生,每届都会遇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记忆力不好,新知忘得快,旧知记不牢;他们接受能力不好,即使老师深入浅出,唠叨千百遍,他们也一脸懵懂;他们自制能力不好,无法约束自己的头手腰脚固定在桌椅上,非得老师一遍遍软硬兼施,才能熬完一节课。
读一二年级的他们,写字认字实在是件费力的事儿。识字过目就忘是常态,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并非他们所愿,只感叹“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写字短横少竖不自知,写啥像啥,写啥又不像啥,甚而完全无从下笔。往中高年级走,理解课文就是最头疼的事儿。写作手法搅成一锅粥,情感表达愣没体会出来,啃烂笔头揉碎试卷作不出个答。至于写作文,那可是为难他们,也难为老师,满纸红色似滴滴血泪。 于是乎,顺理成章地,他们的学业成绩总是玩尾巴,多则及格线下徘徊,少则手指脚趾够数。你正为他们的学习焦虑不安时,他们却一脸乐天安命,下课照样活蹦乱跳,上课照样自得其乐。
对于这一群体,教育界曾多次修改过对他们的称呼,从“差生”,到“后进生”“学困生”,再到“潜能生”,就像把60分以下叫做“待合格”一样,换汤不换药的中国式称呼光鲜其表,能给他们一定的心理慰藉,实质却没变。
我常想,判定一个孩子是否为所谓“学困生”“潜能生”的标准是什么?恐怕只有一个——学习成绩。这个标准却不是掌握在老师们手中,而是全社会共同铸就的一把架在孩子、家长、老师头上的大标尺。孩子的前程靠它丈量,老师的水平靠它丈量,家庭的幸福指数靠它丈量。这一尺子下来,无数人为之折腰。 曾经有个女孩就在此群体之列,数学成绩屈指可数,其父找老师找校长找领导,层层问责:怎么没教好我的孩子?老师只有一句话:“我尽力了。”你懂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不知道他是在什么特定的条件和情境下说出来的,也不知道他说谓的“好”究竟指什么好、好到什么程度,我只知道若要我把所有孩子教成一个样,就像要求车床里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次品一样,我承认我做不到。我若能做到,个个考研读博成大家,社会上很多人就失业了。
调侃至此,心有凄凄。亲爱的孩子啊,若没有那
把架在我们头上的大尺子,我们的生活会不会两个样?你不必为那苦学不会的知识纠缠,我不必为你挂满红灯的试卷烦恼。我愿用牵着蜗牛散步的速度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我会告诉你别人学习二年级的知识,你就学一年级的,咱慢慢来;我会告诉你多读书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它会让你明白自己的不足进而寻求突破;我会告诉你跳舞、画画、做手工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会让你将来找到谋生的手段;我会告诉你快乐就好,不管你成绩如何,你照样会长大;我还会告诉你,讲礼貌的你让我多么喜欢!
孩子,我是如此地爱你,可爱你,不容易。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四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歌德语)改革的春风早已吹绿了中国大地,小学教学的改革也在蓬蓬火火的进行中,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改革的成效如何,现在谁也无法下定论。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与我们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全是老师给你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能力不可能有所进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真情实感。有的学生会照老师的要求去思考,或按照许多作文书上写的内容去编造一篇。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当前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以下可喜的现象:
1、重视了学习目标的制订。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倡导自主学习,这就必须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2、重视从学习主体——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教育报上有一段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失去自我,而是让学生拥有自我。失去自我是容易做到的,那就是使用“教育”的强制力,把学生的自主意识压制到最低程度;拥有自我是不容易做到的,它不但需要教育者的宽容和理性,更需要教育者的虔诚和睿智。
让学生拥有自我的方向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孩子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拥有了自我,没有强制的约束,没有什么“不准”“必须”而是宽松自由充满乐趣。
3、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所体现。
“关注人”“关注每一个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理念。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四点,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它不仅含盖了“八字宪法”的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实施课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4、语文课的人文性引起了重视。
过去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思想性,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向,如一味注重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性。过分强调对课文的分析,形成了课文分析是教学的重头戏的现象。课改对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定性可说是语教学的一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反朴归真。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科学的特点。人文性的提出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我个人谈几点建议:
1、进一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深入领会课改理念,精神和要求。这些书,大多数老师学了,考了,也听了有关讲座,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偏颇。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过去对工具性很重视,对人文性较忽视,而现在相当的课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工具性的现象。具体地说,就是对字词句篇的积累不够重视。我们认为人文性不是空洞的,不是外加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通过字词句篇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来领悟的,切不可忽视这点。我们要重视字词句篇的积累,重视词语教学,这是一个实不实的问题。
2、关于学习方式
现在课堂气氛比过去活跃多了,但这是个现象。问题是运用怎样的学习方式使气氛活跃起来。课改的要求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积极倡导”,要有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二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不能一刀切,全面开花。是否可以从教师自身的性格、风格、修养等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就“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种进行指导实践形成某种特色。
《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五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了解,目前小学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对此字斟句酌。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小学语文教师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据上海一所小学实验这种“互动批改”的作文教学改革表明,在调查的学生中普遍认为“互动”模式有益于作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行“互动”评改模式势在必行。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视范文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作文。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在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结语: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六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重视估算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然而,放眼当今估算教学现状,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教师普遍反映估算教学开展起来很难,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走进估算,分析原因,并积极寻找办法,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估算教学难”的成因探析
首先,是教师重视不够。估算虽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但在考试中却鲜有涉及。当下实质意义上的应试教育使得老师们拥有一种功利化的心态,与其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上,还不如花时间提高一下学生的笔算能力,考试的时候多出一点成绩。老师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思维和计算能力的深远影响,加之在考试中的缺位,导致教师动力不足,这是估算教学在课堂上很少“登台亮相”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然。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便反复被老师告知“计算结果是对或不对”,学生的计算结果一旦与标准答案不符,便会迎来一个大大的“红叉”,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数学是严谨的,结果是唯一的。而估算结果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从“准确的笔算”到“答案不唯一的估算” ,让学生对“多元化答案”难以接受。同时,学生的思维特点限制了估算能力的发展。与笔算的“直截了当”所不同的是,在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把不是整数的数据进行“化整”处理,以便于口算,得出结果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如此一来,学生在估算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要比笔算复杂得多,这与小孩子所擅长的形象思维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所以学生学起来觉得困难也就在所难免了。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先算后估:受笔算结果精确唯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的影响,学生担心自己的估算结果与标准答案相差太多而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被同学笑话,所以学生常常在估算前先通过笔算得出标准答案,然后根据准确答案取近似值得出一个估算结果,如此,学生先算后估,力求估算的“准确性”,使估算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学生不愿估:学生没有发现估算的魅力,缺乏对估算的兴趣,所以不愿去估算,这是学生在估算学习中表现很普遍的一个现象。面对一道题目,若不是题目规定,大部分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精算,而不是去估算。举例来说:妈妈给了儿子50元钱去楼下超市买一些水果,包括3斤苹果和2斤葡萄,其中苹果7.5元一斤,葡萄9.8元一斤。问:妈妈给儿子的钱够不够用?此时,通过估算可以更快地得出结论,它所展现出来的魅力非精算所能及,遗憾的是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愿去估算,而采用了根本用不着的精算方法。
二、解决“估算教学难”的措施初探
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的运用与估算教学的现状已经成了一对极为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让学生对估算有兴趣,在生活中自觉主动地运用估算,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教学滞后的现状与教师、学生估算意识的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改变估算教学的现状,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估算的重要意义,它不但在生活中不可或缺,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时,要建立估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载体,学生才愿意尝试着去估算。例如,要让学生估计一下学校操场的跑道有多长,那么可以先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一步的长度,然后用“步测法”估算出结果。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下课桌的高度、教室的高度、书本的长与宽等等,估算出结果后,再和实际长度做一个对比,学生会发现两个数据相差无几,感受到估算的乐趣,激发起估算的欲望,从而主动探索估算的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1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