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写作时,我们要多注意常见的语法错误,避免影响文章的质量。总结是一个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过程,以下是一些不错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学校,喜欢学校,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
3.了解并学会利用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等。
4.了解并遵守学校的规则和规律,行为文明礼貌。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进入小学学习,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都充满了好奇心。同时孩子们年纪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事物的意义而死记硬背。
熟悉学校环境,学习利用学校的设施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1第一学时
4.1.1(一)、课前活动,初步体验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参观学校,参观完后,和小伙伴说一说到过的地方。
4.1.2(二)、课中活动,深化体验
1.老师以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出现,导入活动:听说前几天小朋友们组成小分队去参观了校园,我要采访一下小朋友,看你们在学校里都有什么新发现。
2.引导孩子们自由地讲述自己在学校里的发现,启发孩子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4.结合孩子们的经验帮助孩子总结广告语的特点:简明扼要,富有趣味,体现特色,琅琅上口。
5.引导孩子们分组讨论:你想怎样为学校做广告(宣传什么内容)?
6.分组表演广告:每组协商后推选一名代表,分别站在“电视机”前表演自己组编的广告词。
7.自由表演:启发孩子们自由组合,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用各种方式表演自己编的广告,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
8.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也可以将广告词记录下来贴在教室里,并让孩子们评选出最佳广告。
4.1.3(三)课外延伸,升华体验
将“电视机”放在教室一角,让孩子们继续创造,表演。
4.1.4(四)板书设计:
我们的校园
我介绍:
我来演:
我来编: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二
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养哺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交响诗”是指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曲,常取材于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是标题音乐的一种。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富有诗意的,令人回味的。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写得。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角度,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选编本文的目的:通过学习使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热爱、感激之情,从而不辜负他们对自己的辛勤培养与殷切期望;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时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
本文从课题到小标题到课文中的许多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是,课文内容所描写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很容易理解。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朗读——感悟”上,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进入角色,和文章的作者、文中的“我们”一起融入美好的校园生活,回顾、享受在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快乐、甜蜜,领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的关爱,汲取的营养;懂得学校、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无限希望。同时提供朗读、背诵,很好的体味并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一)导语。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边朗读课文,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3、思考课后第2题。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讨论交流:
1、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蜂巢:把教室比作蜂巢,把排列的桌椅比作一格一格的蜂房,把学生比作一只只金色的小蜜蜂。
鸟岛:课间里欢快的场面如同一个鸟岛。在这个欢乐的“岛”上,鸣奏着课间美的交响曲。此时的校园里,有静有动,有歌有舞;有海潮般的喧哗,有鸟儿般的婉转的鸣叫。这时的校园是世界上最阳光、最欢乐、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瓣:既可以理解为老师——辛勤的园丁,他们培育的一朵朵鲜花,他们寄来的“花瓣”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声声深情地祝愿,表达学生虽老师的深情;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花瓣”聚成一朵朵鲜花,开在老师心中,表达了老师在自己学生的祝福中得到了汇报,心中感到无比幸福。
喷泉:这部分写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音符——已故的老校工。他种的“绚丽多彩的花”,“顶着烈日”修建的水池、喷泉,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喷泉象征着老校工为了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这精神就像这依然醒着的喷泉一样,永存在我们心中。
树根:我们的老师——树根从事的是最值得赞美的“根的事业”,他们是最具默默奉献精神的人。
2、谈谈你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描写最生动的句段。
(四)拓展。
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学校,离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大家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尤其是读了这篇课文,你们的感触一定颇多,就让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感谢吧!
(五)巩固复习。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大家互相听,并给以纠正。
词语解释。
汲取:吸取。
恬静:安静、宁静。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硕果累累:打的果实接连成串。
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优美。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三
1.让学生参与多种活动,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渗透统计思想。
2.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科书第114~11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录像片、接力棒、小跳绳、篮球、沙包、统计彩图、笑脸图等。
师:现在小朋友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生活吗?为什么?
生: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知识。
可以交朋友。
可以做游戏。
师:小朋友说的不错,我们的校园生活的确是多姿多彩的,不仅能学到知识,交到好朋友,还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都看到过哪些校园活动呢?
生:我们看到跑步;看到过打篮球……
师:你们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
生:我们参加过跳绳;我们做过掷沙包的游戏……
师:今天我们接着熟悉“我们的校园”(板书课题)。
播放录像,回顾知识
放录像:出现美丽的校园,多种校园活动(有跳绳,有跑步,有打篮球……)
[设置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师:从校园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谁来答?
生:共有10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是算出来的,我看到男生有5人,女生有5人,加起来是10人。
师: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不少,有的是数出来的,有的是算出来的,最后都得出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下面我们到室外去做各自喜欢的活动,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参加每项活动的总人数。
1.室外活动,分组尝试统计。
在教室外有五个活动场地,第一个是接力跑,第二个是跳短绳,第三个是拍皮球,第四个是掷沙包,第五个是游戏(转移目标),大家可以任意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活动5分钟后,统计出本组的人数,选代表来汇报本组的统计方法。
2.各组汇报统计结果。
跳绳组汇报:我们组有12人参加。有的是用数的方法;有的是根据分工的不同来计算的,有6人记数,6人跳,合起来是12人,我们贴出12张笑脸。(把彩色笑脸贴在空白圆上)
掷沙包组汇报:我们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掷沙包?”我们每人一张笑脸图,一张一张数出来共8张,有的是一组一组地数,一组有4人,两组应该是8人,我们贴出8张笑脸。
3.观察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师:大家看这幅你们自己整理的活动笑脸图,多漂亮呀!这实际上也是我们活动情况的统计图。从图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咱们班小朋友都开展了哪些活动?(5项活动)
哪些活动最受欢迎?哪项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
跑接力和掷沙包的一共有几人?
跳短绳的比掷沙包的多几人?
[由学生观察笑脸统计图,使他们初步了解统计的用途和意义,获得初步的统计知识。]
4.想一想,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a.同桌两人先互相提问,然后解答。
b.一人提问,全班解答。
今天通过开展活动,小朋友又重新认识了我们的校园。通过大家的努力,把我们的活动作了清楚的统计,还会根据活动的情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小朋友真能干!
课堂中或课外再次实践
“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收尾篇,是在学生有了对新教材内容认知后进行的综合运用活动并含有统计思想的渗透。由于本节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因此,本着《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法的设计上和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上都作了大胆的尝试,由课堂内的教学扩展到课堂外的教学。以流动的场面,达到动与静的最佳结合。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以“情”、“趣”开路。
老师以聊天、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开端。
2.动与静的结合,生生互动的形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教室外。
先播放录像给学生以形象具体的了解,再安排学生自由结合开展所喜欢的活动。在学生的活动体验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观察、组织、交往等多种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游戏中学习的目的。
此外,把课堂教学由室内延伸到室外,也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使学生向往学习。
3.学科交融,易于学生情感的渲染。
由于课堂教学呈现方式上的变革,使单一的数学课与体、音、美进行有机结合,给学生的身心以美而舒展的渲染。在此情景中更易于学生去感受知识,领悟知识。
“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实验教材最有新意的内容之一。它打破了教材传统的呈现形式,提供给学生的是他们喜爱的、熟悉的场景,同时具有挑战性。范老师这节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问题意识,培养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与人合作、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在活动中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收集数据、根据数据提出和分析问题等统计初步知识的教育。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新。首先是引入新。上课开始,教师以语文课的口语交际形式亲切地和学生们谈论校园以及校园的活动。引出课题“我们的校园”。第二,展开教学活动新。播放录像展示校园情景,让学生观看录像,从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从一年级开始抓起,让学生不断经历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会逐渐增强,创新意识也会孕育而生。第三,室内外结合方式新。改封闭安静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开放式的室外体育活动,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在学生观看录像,初步经历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把学习活动延伸到室外,给学生5分钟自由选择参加游戏活动……“统计”成为游戏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人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喜爱数学之感油然而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2.活。活用教材,把书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参加活动人数的信息,并作了清楚的记录。之后,通过交流,用涂色的方法制出统计图。再让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
3.实。全课各项教学活动实实在在。以学生对校园的了解入手,让学生根据录像提出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某项游戏活动并进行数据的收集,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交流,完成简单形象的统计图……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的过程,经历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每项活动中都在动脑思考、动手做、动口说,真正在“活动”。
总之,这一节课“情”“趣”交融,学科渗透,动静结合,给学生创造了活动空间、观察空间、思维空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四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培养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茶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2.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揭示课题)。
二、观察方法指导。
1.小组合作交流这些问题:
(1)植物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
(2)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察植物的这些变化呢?怎样测量这四张大小不一的树叶?
2.学生汇报:
预设(1)树干变长变粗、叶子变色掉落、树木变高等。
(2)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数一数每天有多少落叶,测一测树叶的宽度等。
(3)还可以看看茶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等。
三、校园内实地观察测量。
1.观察樟树的要求以及内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1)测一条树枝上的叶与最小叶、中间叶的长度和宽度。
(2)测量树干的粗细,连测三次,取平均数。(为什么?)。
(3)数一数落叶有多少?
(4)完成前面的同学,可以再观察和测量自己喜欢的?
2.学生在操场上观察测量,教师指导。
四、交流观察内容。
1.汇报落叶的数量。
落叶的数量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老化死亡)。
2.汇报叶的大小数据。
树叶的大小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成长,在变化)。
3.汇报树干的粗细。
树干的粗细说明什么?(树干的粗细一次记录很难看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需要以后继续观察。植物的树干变化可能是十分缓慢的)。
五、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1.观察一棵树的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说一说有些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进一步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在生长,在成长,在变化。)。
六、课外延伸。
1.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课后作业):
(2)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我的____________变化记录表。
树干树冠叶子其他。
粗细树皮落叶数颜色大小。
我的发现。
小结:这样坚持下去,我就还可以科学的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2.准备材料:
(1)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
(2)教师准备:水生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板书设计】。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项目观察情况说明了什么。
落叶……老化死亡。
树叶……在成长。
树干……变化缓慢,但也在成长。
植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小结:在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长在陆上的植物,也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们都称为植物,为什么都属于植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共同特点。(揭示课题)。
二、植物生长的条件。
1.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等植物,你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填写)。
2.学生汇报。
预设:陆生植物有:杨树、桃树、樱花、菊花、车前草、油菜、小麦……。
水生植物有:莲、菱、满江红、茭白、荸荠、菖蒲、芦苇……。
3.这么多陆生植物,它们要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营养)。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4.学生记录在记录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可用维恩图记录)。
5.小结:不管是陆生还是水生植物,它们共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三、植物的一生。
1.向日葵的一生。
物的一生要经过哪些生长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
(2)观察向日葵的一生图片(课件),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3)学生汇报。(种子-出芽-破土-子叶张开-幼苗-花蕾-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树的一生。
(1)刚认识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树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出示课件大树图片)。
(2)学生汇报。(小苗-小树-大树-落叶-枝逐渐枯萎-死亡,大树靠种子、茎等繁殖后代)。
3.比较大树和向日葵。
(1)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寿命长短)。
(2)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会生长发育,还会繁殖后代)。
4.从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认识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变化,从植物这么一生的变化,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生老病死,会繁殖后代)。
四、植物的共同点。
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和交流、汇报。
3.小结: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些都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生命。
4.你想怎么来爱护植物呢?
五、课外延伸。
1.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植物的知识的呢?(学生讨论)。
小结: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画图,填表,记录观察内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识,我们还可以查找资料。
2.布置课外活动:查找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中,下节课进行交流。
3.准备材料:观察记录本。
【板书设计】。
7.植物的共同特点。
生长条件:植物的一生:
水分、阳光、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空气和营养从生到死的过程。
植物有生命,我们要爱护。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1.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钟面。
2.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难点:认识钟面。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借助挂图让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说一说关于钟面知道了什么。
3.让学生借助钟面拨一拨、说一说,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练一练。
1.教师或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不同的时间,让其他同学认读。
2.引导学生认识电子钟面上的时间显示方式。
3.试着写出其余的时间。
4.引导学生要进行观察,区别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布置作业:
自己用钟面拨,自己认。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六
1.了解学校,喜欢学校,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
3.了解并学会利用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等。
4.了解并遵守学校的规则和规律,行为文明礼貌。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进入小学学习,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都充满了好奇心。同时孩子们年纪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事物的意义而死记硬背。
3重点难点。
熟悉学校环境,学习利用学校的设施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一)、课前活动,初步体验。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参观学校,参观完后,和小伙伴说一说到过的地方。
4.1.2(二)、课中活动,深化体验。
1.老师以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出现,导入活动:听说前几天小朋友们组成小分队去参观了校园,我要采访一下小朋友,看你们在学校里都有什么新发现。
2.引导孩子们自由地讲述自己在学校里的发现,启发孩子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4.结合孩子们的经验帮助孩子总结广告语的特点:简明扼要,富有趣味,体现特色,琅琅上口。
5.引导孩子们分组讨论:你想怎样为学校做广告(宣传什么内容)?
6.分组表演广告:每组协商后推选一名代表,分别站在“电视机”前表演自己组编的广告词。
7.自由表演:启发孩子们自由组合,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用各种方式表演自己编的广告,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
8.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也可以将广告词记录下来贴在教室里,并让孩子们评选出最佳广告。
4.1.3(三)课外延伸,升华体验。
将“电视机”放在教室一角,让孩子们继续创造,表演。
4.1.4(四)板书设计:
我介绍:。
我来演:。
我来编:。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七
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教学目标是什么?”相应地,设计者要通过实施教学分析确定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要回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通过设计者开发教学策略来完成。第三个问题要求回答“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资料?”这需要经过设计者开发和实施评价活动予以解决。
由此,可以得出教学设计的一个简化程序表达:分析――策略开发――评价。
人们对于教学设计程序的基本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许多国外学者设计了诸多模型来表现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图1即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分析和理解这个模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模型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线性特征。一方面,这体现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般顺序;另一方面,设计者又不能拘泥于这个程序,在某些情形下,设计者可能需要修改这些设计活动的顺序,而且,这一修改的过程可能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因此,如果从设计实践的心理活动来看,这个模型应该更像一个“蠕虫团”。
第二,教学设计的各个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循环往复,本质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问题的理解带动着问题的解决,旧问题的解决可能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因此,把设计过程理解成为是设计者不断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更为妥当。
第三,规范和科学地理解课程设计活动的内容。这是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设计的基础和起点。比如,“评价(evaluation)”这一术语,其含义既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估(assessment),也包括对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评价就是“测验(tests)”。再如,教学设计包含着问题解决,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作为教学设计。因此,必须以严谨、踏实的态度进行问题的学习、理解和研究过程,尊重学术规范,遵守已有共识的概念范畴,杜绝望文生义,减少“非分析性”的研究。
第四,教学设计所创设的教学在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方面必须相互匹配。就是说,教学策略要适应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即目标),测验所测量的是学习者达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三者之间必须形成高度的耦合效应才能发挥出教学设计的优势。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教学情境和资源,紧扣教学重心,赋予教学以连续性、趣味性和整体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激励教师进步。
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分析,分析既包括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爱好、态度和其他与学习有关的个性特征,也包括分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环境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环境,同时,透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确定,有助于决定教学过程和方法。
系统化教学设计的产物必然形成物化成果,这些具有物质性的“产品”既可以被现场使用,也可以被复制和传播;既可以被设计者使用,也可以被其他教师甚至学生使用。因为教学设计和开发包含了学习者和情境方面的信息,所以,这些“产品”可以为那些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提供实用、有效和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基于分析的教学设计需要技术性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及理性和直觉性的思维过程。广泛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地开发评估工具,合理地选择和开发教学策略,适时地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形成积极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加有利于教师有意义的成长与成熟。
学校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代际累积的结果。缺乏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具备推广性质和继承价值。教学设计不仅仅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共识,不仅可以使设计者、开发者、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之间形成协调,还能够为学校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如果考虑到教学设计具有的情境特征,可以说,在特定情境下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校本”。
既然教学设计具有如此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什么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却遭受冷遇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不熟悉,不重视。
国外学者研究教学设计已经几十年了,理论文献和实验成果异常丰富,但这些并没有被国内的学者,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接受和采纳。由于不熟悉,所以不重视。相比之下,职业学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简称“方案”和“课标”)的制定。更有甚者,以为“方案”、“课标”甚至是“课时计划”(即教案)就是教学设计。这几者之间的差异上文已经做了区别。
实际上,如果站在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即使是最新制定的“方案”和“课标”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准确的教学目标分析和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对学生和环境的分析;含糊的目标陈述给测量和评估制造了困难,等等。
2.难度大,成本高。
客观分析,一方面,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确实具有全面性和苛求性的特征。因此,即使是有经验的设计者也会经常表现出顾虑,担心失败的教学设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无效的师生交流、活动效率和教学效果低下、滥用时间和资源、损害学生动机,等等。另一方面,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无法从普通教育的课程设计中直接获取经验性成果,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特征就成为阻碍推动课程设计工作的最直接原因。
3.缺知识,少技术。
在我国,课程设计的人员主体应当是教师。教师虽然对于所教授的知识性内容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教学论、学习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等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却非常缺乏,从而客观上不具备系统性教学设计的胜任力。
同时,由于多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职业学校的教师通常都会面临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对于复杂的教学设计,教师往往缺乏内在的动力。
正是在上述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设计才会停滞不前。
为了打破目前教学设计在职业学校所面临困境,使教学设计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惠及各方,笔者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论和学习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通过组成学习型团队,通过内容分工,定期交流的方式,迅速掌握指导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
(2)以代表性学科为突破口,建立阶段性任务模式,组建教学设计团队,由简入繁,化整为零、以点带面地进行尝试性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馈,总结经验的同时,推广经验,逐步进入教学设计的全面推进。
(3)积极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能够不断增强教学设计的胜任能力。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八
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
设计理念:
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情,感受姐姐缠足前和缠足后的巨大变化。在课外资料的链接中激发学生对缠足的痛恨之情,对姐姐的同情之情,对孙中山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2.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陋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8小节。
(1)指名读第8小节,问:“首先”就是——?
(2)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要废除的陋习有很多,为什么他首先废除的是缠足这一陋习呢?这跟他幼年时,亲眼目睹姐姐缠足是分不开的。
三、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缠足前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时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后姐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2.组织交流:
a.缠足前,姐姐是什么样儿?
(1)指名读。
(2)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缠足前的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你从哪儿读到的?(指导把话说完整。感情朗读)。
相机板书。
(3)师:缠足前的姐姐是那么……喜欢这样的姐姐吗?就请大家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读一读缠足前的姐姐吧!(自读、指名读)。
b.缠足时的姐姐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师:缠足时姐姐很----板书:痛苦。
c.缠足后的姐姐又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板书:没有歌声,没有笑脸。
(1)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缠足。
(2)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有关缠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课件,学生感受缠足之残忍)。
(3)师:看到这么小的变了形的脚,同学们心灵深处一定感慨万千,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受到这样痛苦的折磨,我们再也看不到------,再也-----。让我们来看一看姐姐遭受这一痛苦的过程吧!
五、学习第2小节。
1.大家读读第二小节,妈妈是如何给姐姐缠足的?
2.指名读,(圈出“长长的”,师:有多长呢?----就这样“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着,缠得姐姐-------)。
4.交流:(播放音乐:凄凉地),
(1)(出示内容):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感到。
指导朗读:可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读出你深刻的感受吧!)。
(2)师:缠足是那么可怕、那么残忍、那么让人痛苦、那么让人憎恨,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吧。
六、学习3—6小节。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看到姐姐被缠足,孙中山是怎样?妈妈又是怎样呢?
1.请同学们读读3—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
(1)师:孙中山-------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多名读。
(2)你还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孙中山?(出示第五自然段)大家仔细品味。
指导朗读:好一个-----,请你读读这句话。
(3)妈妈又是怎样呢?---从哪儿可以看出?(妈妈真的残吗?)。
你能读出妈妈那既心疼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吗?
你还从哪儿读到了妈妈的无可奈何与心疼?
(4)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含着眼泪”读懂了什么?
师:“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
师: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这句话。
3.同桌分角色读3—6小节: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4.指名分角色表演。
七、比较读:
1.师: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
2.师:这件事------。
出示: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此时的孙中山可能会想到什么呢?
师:缠足这件事不仅给姐姐带来了痛苦和打击,也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就坚定了他破除缠足陋习的信心和决心。他当了临时大总统,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陋习。
八、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全体起立:让我们齐读第8自然段。
九、升华情感:。
十、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孙中山的故事,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回去以后问问周围的老人或者查资料,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an与(-a)n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计算,其实有理数的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一种游戏叫“算24点”,它是一种常见的扑克牌游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那我们现在约定扑克牌中黑色数字为正,红色数字为负,每次抽取4张,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
师:假如我现在抽取的是黑3红3黑4红5(幻灯片放映图片)如何算24?
师:如果四张都是3呢?
生答:-3-3×3×(-3)=333324。
师:现在老师把扑克牌拿掉一张红3,变成2个黑3,1个红3,大家有办法凑成24吗?
生:思考几分钟后,有同学会想出33(3)的答案。
师:观察这个式子,有我们以前学过的3次方运算,那它是不是乘法运算?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种乘方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方运算都是乘法运算,它与乘法运算又有怎样的关系?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方”,相信学过之后,对你解决心中的疑问会有很大的帮助。(自然引入新课)。
2、动手实践,共同探索乘方的定义。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
问题:(1)对折一次有几层?2。
(2)对折二次有几层?224。
(3)对折三次有几层?2228。
(4)对折四次有几层?222216。
师: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师: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怎样去列式?
生:20个2相乘。
师:写起来很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空间,有没有简单记法?
简记:222324。
师:请同学们总结对折n次有几层?可以简记为什么?
2×2×2×2×2。
n个2。
生:可简记为:2n。
aaa?师:猜想:a生:an。
n个a。
师:怎样读呢?生:读作a的n次方。
的因数),n叫做指数(相同因数的个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小试牛刀:
练习一: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
6×6×6=(-3)(-3)(-3)(-3)=。
2.1×2.1×2.1×2.1×2.1=1。
21。
21。
21。
21。
21。
2=。
543431126。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乘方运算的性质。
师:我们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计算的时候,要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再把绝对值相乘。我们知道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那对于乘方运算的结果如何来确定积的符号呢?用幻灯片出示表格,计算后,请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总结。(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进行考虑)。
教师再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师生总结: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
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为0。
(-3)15;(-5)8;(-7)6;(-10)25;123;(-16)9。
例1:计算(教师板演一题后请学生板演)。
(1)26(5)62。
(2)73。
44(3)(3)(6)3。
33(4)(4)(7)4。
比一比:(1)与(5)一样吗?(3)与(6)一样吗?(4)与(7)一样吗?
小结:一定要先找出底数和指数,确定符号后再去计算。
例12:计算:(1)2522,(2)3,(3),(4),(5)453533334。
比一比:(2)与(3)一样吗?(4)与(5)一样吗?
总结:负数和分数的乘方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和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5、课外探究。
一张纸厚度为0.05mm,把它连续对折30次后厚度将是珠峰的30倍。试着去计算一下,这句话对不对。
6、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所谓特殊就是所乘的因数是相同的;。
特别提醒: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负数和分数括起来。
2
3、进行乘方运算应先定符号后计算,要确定符号要先确定底数和指数。
7、作业布置:习题2.6第1、2题;。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平行、成角透视消失规律,并学会初步运用此规律进行美术创作的方法,为表现优美的校园风景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成角透视消失规律。
教学难点:
透视规律的运用。
教具:
直尺、彩色粉笔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述:同学们,我们天天生活在校园中,你对我们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呢?假如让你把自己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想站在哪个位置?选择哪些场景来表达你的感情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步骤一:引出透视现象。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留心观察过吗?当我们站在宽阔的马路上,放眼往远出望的时候,马路两边的景物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分小组进行回忆、讨论、互相补充回答)。
师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得很好,我们看东西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叫透视现象,那么我们画风景画时运用什么方法表现景物的空间感的呢?(学生齐答: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步骤二:探索“平行透视”消失规律。
师问:我们课本上介绍了哪两种透视现象?(生答: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师问:平行透视有什么消失规律?(组织学生根据彩图及辅助图进行讨论,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向有疑难问题的学生提示,讨论结束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步骤三:探究“成角透视”消失规律并加以运用。
师问:平角透视有一个消失点,那成角透视呢?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彩图“日云宾馆”及辅助理解图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铅笔、直尺延长彩图的楼层线,验证自己的答案)。
师问:成角透视有几个消失点?(生答:两个)。
师师范:教师在黑板上假定出视平线、中线及楼层的高度,用彩色粉笔板演课本上的“成角透视消失点”理解图,使学生加深理解。
师问:现在,我们将6页中间的辅助图改画成一座6层楼房,怎么画呢?(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小组讨论后用铅笔、直尺画在书上,教师巡视,分组指导,指导时抓住成角透视的消失规律,让学生明白,即使有千个楼层,,每个楼层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两边的消失点上)。
步骤四:巩固新知识。
师问:第7页上两副学生作业中哪些景物运用了成角透视,哪些运用了平角透视?(生互相补充回答)。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下一节课我们将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表现我们美丽的校园。
作业:
课下观察楼房、马路及两边树木的透视变化。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十一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
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情,感受姐姐缠足前和缠足后的巨大变化。在课外资料的链接中激发学生对缠足的痛恨之情,对姐姐的同情之情,对孙中山的敬佩之情。
1.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2.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陋习。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8小节。
(1)指名读第8小节,问:“首先”就是——?
(2)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要废除的陋习有很多,为什么他首先废除的是缠足这一陋习呢?这跟他幼年时,亲眼目睹姐姐缠足是分不开的。
三、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缠足前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时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后姐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2.组织交流:
a.缠足前,姐姐是什么样儿?
(1)指名读。
(2)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缠足前的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你从哪儿读到的?(指导把话说完整。感情朗读)。
相机板书。
(3)师:缠足前的姐姐是那么……喜欢这样的姐姐吗?就请大家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读一读缠足前的姐姐吧!(自读、指名读)。
b.缠足时的姐姐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师:缠足时姐姐很----板书:痛苦。
c.缠足后的姐姐又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板书:没有歌声,没有笑脸。
(1)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缠足。
(2)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有关缠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课件,学生感受缠足之残忍)。
(3)师:看到这么小的变了形的脚,同学们心灵深处一定感慨万千,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受到这样痛苦的折磨,我们再也看不到------,再也-----。让我们来看一看姐姐遭受这一痛苦的过程吧!
五、学习第2小节。
1.大家读读第二小节,妈妈是如何给姐姐缠足的?
2.指名读,(圈出“长长的”,师:有多长呢?----就这样“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着,缠得姐姐-------)。
4.交流:(播放音乐:凄凉地),
(1)(出示内容):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感到。
指导朗读:可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读出你深刻的感受吧!)。
(2)师:缠足是那么可怕、那么残忍、那么让人痛苦、那么让人憎恨,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吧。
六、学习3—6小节。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看到姐姐被缠足,孙中山是怎样?妈妈又是怎样呢?
1.请同学们读读3—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
(1)师:孙中山-------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多名读。
(2)你还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孙中山?(出示第五自然段)大家仔细品味。
指导朗读:好一个-----,请你读读这句话。
(3)妈妈又是怎样呢?---从哪儿可以看出?(妈妈真的残吗?)。
你能读出妈妈那既心疼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吗?
你还从哪儿读到了妈妈的无可奈何与心疼?
(4)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含着眼泪”读懂了什么?
师:“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
师: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这句话。
3.同桌分角色读3—6小节: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4.指名分角色表演。
七、比较读:
1.师: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
2.师:这件事------。
出示: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此时的孙中山可能会想到什么呢?
师:缠足这件事不仅给姐姐带来了痛苦和打击,也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就坚定了他破除缠足陋习的信心和决心。他当了临时大总统,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陋习。
八、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全体起立:让我们齐读第8自然段。
九、升华情感:。
十、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孙中山的故事,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回去以后问问周围的老人或者查资料,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十二
1.谁解琵琶声。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他们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作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而是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思考,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十三
课本第2、3页。
1、通过情境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数出10以内的数。
3、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与书本对话的能力。
1、挂图或实物投影,内容是课本第2-3页学校开学图。2、1-10各数的数字卡片10张。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有好朋友吗?是谁呢?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哇!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乐于交朋友的好孩子!老师也有个好朋友,我这好朋友的本领可大了,它会教你写字、数数,还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话多的问题呢!今天,我就把这位神奇的朋友带来了,就是它——数学书。(老师神秘地出示数学书)。
生2:1+4=5是数学。……。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刚才小朋友说的都是数学知识,下面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书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指导学生翻书)。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白胡子老爷爷,他叫什么呢?
生:智慧老人。
师:对了智慧老人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说“数学就在你的身边。”
师引导:智慧老人的声音该是怎样的?哪个小朋友会模仿?
生用深沉的声音说道:“数学就在你的身边。”
师:小男孩淘气是怎么说的?小女孩笑笑是怎么说的?哪位小朋友能用响亮的声音说一说?(生回答略)。
师扮演机灵狗:“嘻嘻,这就是数学!聪明的小朋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和数学成为好朋友的。
二、新授。
(1)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学生随意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2)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各种动物的.数量。
师: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书本上的小动物说了些什么呢?你能发现吗?
生1、小鸟说“开学了!”
生2、小白兔说:“你能数出有几只小兔吗?”
生3、小熊说:“到校园里走一走,说一说有什么,有多少?”
师:小白兔和小熊都出了两个问题考小朋友,你们能回答吗?
生1、我知道有2只兔子。
师:你数得真棒,其他的同学会吗?你们还能数出哪些物体的数量?
生2、还有1头大象。
生3、有3间蘑菇房子。
……。
师有意为难地说:到底是哪个小朋友数对了呢?老师先请数8只的某某同学上来数一遍,下面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认真观察,看看某某同学数得对不对。
(这位学生没有顺序数,有一只数漏了。)。
生:老师,某某同学有一只没数,应该是9只。
师:哦,原来漏了一只,你们知道为什么他会漏数吗?
生:因为他一会儿数这边,一会儿数那边。
师引导:那你觉得怎样才能数正确呢?
生:从一个方向一个一个地数过去。
师小结:对了,数的时候要有一定顺序,从左往右,或者从右往左,有的是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下往上。总之,按一定顺序数才能数得正确。
师:刚才小朋友数到的1头大象、2只兔子分别可以用1-10这几个数来表示。(边说边出示这几个数字的卡片。)。
2、寻找人身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快找一找,说一说!
(1)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2)集体反馈交流。
3、找教室里的数。
(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4、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我们校园里也有许多数,我们去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吧!
(教师可带生去操场上找数字,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完成。)。
初步渗透数学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有,初步会用“数”表示事物。
三、总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交了一个好朋友,他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齐声回答:数学)。
师:刚才数学这位好朋友教会了小朋友们什么呀?
生:教会了我们数数。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数10以内的数,有的小朋友很聪明,还会数比10更大的数,真了不起!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去把刚才在校园里数到的物体的数量回去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四、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十四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培养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茶花。
【教学过程】。
2.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揭示课题)。
1.小组合作交流这些问题:
(1)植物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
(2)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察植物的这些变化呢?怎样测量这四张大小不一的树叶?
2.学生汇报:
预设(1)树干变长变粗、叶子变色掉落、树木变高等。
(2)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数一数每天有多少落叶,测一测树叶的宽度等。
(3)还可以看看茶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等。
1.观察樟树的要求以及内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1)测一条树枝上的叶与最小叶、中间叶的长度和宽度。
(2)测量树干的粗细,连测三次,取平均数。(为什么?)。
(3)数一数落叶有多少?
(4)完成前面的同学,可以再观察和测量自己喜欢的?
2.学生在操场上观察测量,教师指导。
1.汇报落叶的数量。
落叶的数量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老化死亡)。
2.汇报叶的大小数据。
树叶的大小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成长,在变化)。
3.汇报树干的粗细。
树干的粗细说明什么?(树干的粗细一次记录很难看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需要以后继续观察。植物的树干变化可能是十分缓慢的)。
1.观察一棵树的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说一说有些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进一步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在生长,在成长,在变化。)。
1.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课后作业):
(2)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我的xxxxxxxxxxxx变化记录表。
树干树冠叶子其他。
粗细树皮落叶数颜色大小。
我的发现。
小结:这样坚持下去,我就还可以科学的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2.准备材料:
(1)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
(2)教师准备:水生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板书设计】。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项目观察情况说明了什么。
落叶……老化死亡。
树叶……在成长。
树干……变化缓慢,但也在成长。
植物的共同特点。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特征,初步感知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知道风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2.学习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自然界的风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3.体会风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与风有关的现象,并用画表现出来。
2.收集可以表现风的存在的物品:扇子,小纱巾、风车等。
3.制作风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1.玩风车,激发情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玩具,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生:想)请你们把眼睛闭上,等我数到三时再把眼睛睁开,好吗?(出示五彩风车)这是什么?(生:风车)谁能让这漂亮的风车转起来?(教师发风车给学生玩)
师:风车都转起来了,同学们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所以大家都是成功者。
2.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玩风车开心吗?(生:开心)小朋友们知道风车为什么能转起来吗?(生:有风)对了,就是因为有风,风车才转起来了。今天我们将一起去和风姐姐交朋友,去听听她的声音,看看她的表演,夸夸她的好处,你们愿意吗?(生:愿意)(板书课题)
【点评】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以玩风车的形式导入新课,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以“和风姐姐交朋友”这种拟人化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活动二:我会找风
1.听风声。
师:小朋友们听,这是谁来了?(播风声)(生:风姐姐来了)对,让我们大声对风姐姐说声hello!
2.课件1:指导学生观察,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风。
生:风把小朋友的帽子、纱巾、头发和衣服吹动了,风让帆船破浪前进,风把红旗吹得飘呀飘,风把柳枝吹得摇啊摇,风让风筝飞得很高,湖水随风荡漾。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风姐姐非常愿意和你们这些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交朋友哩!
3.课件2:指导学生欣赏、感受人们生活周围的风。
生:在湖边,风把树枝吹得摇啊摇,湖水随风荡漾。
生:风把我的衣服吹动了……
4.交流展示学生课前画好的风,看看谁的画最能表现风。
师:你们可真是细心的孩子。老师还知道有些小朋友把自己找到的美丽的风画下来了,谁愿意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看看。(请三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
师:你画的风姐姐在哪儿?
生1:我画的是海风,海风吹得人很舒服。(表演“舒服”的感觉)
生2:我画的是树林,风把树吹得很响。(学风吹树林的声音)
生3:我画的是国旗,风把国旗吹得飘呀飘。(演示国旗飘动的样子)
师:你们画得真棒,小朋友们真聪明,会用看、听、感觉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找到风姐姐,瞧,她正对着大家微笑呢!你们也对她笑笑。(板书:我会找风)
【点评】游戏是学生喜好的一种活动,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和学生一道玩捉迷藏的游戏来感知大自然中的风;通过拍摄学生身边的风,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入了教材中没有的本土风景;让学生通过“欣赏风”和“画风”,去感受自然界中的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中了解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
活动三:我会造风
1.小实验:我们都来制造风。
生:上台演示各种不同的办法,如:用嘴吹,用扇子扇等。
2.小结: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点评】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小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观察比较中动脑筋、想办法去造风,体验和感知“风”的存在,领悟风形成的原因,达到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之目的。
活动四:风与我们的生活
1.课件4:风姐姐的自我介绍。
师: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你们知道风有哪些作用吗?先听听她的自我介绍吧!(课件录音:我是你们的风姐姐,在生活中,我的作用可大了,春天一到,花儿开了,我一吹,你就可以闻到花儿迷人的香味。炎热的夏天来了,我可以让人们感到凉快。在没有电的时候,我能让大风车忽悠悠地转起来,那样就能带动机器发电呢!怎么样,我厉害吧!哦,对了,你们见过在大江大河中航行的帆船吗?那可全靠我的帮助呢!)
2.听了风姐姐的自我介绍,同学们想想,风姐姐还有哪些作用?(学生回答)
师:风可以帮助燃烧,帮助人们发电,为有些花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帆船航行。你们还知道风姐姐有哪些好处呢?把你知道的向小伙伴说说吧!(学生自由说)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动动脑,想一想:长大了,你将会怎样利用风来帮人们做好事?
师:风姐姐的好处可真多呀!除了这些,你还想让风姐姐帮我们干点什么呢?
生:我想让风姐姐帮我制造玩具、帮我们把衣服吹干、帮我们给沙漠中口渴的人们送水……
4.课件5:沙尘暴、台风给人们带来的麻烦与灾难。
师:不过,风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你们见过风姐姐不高兴的样子吗?(播“台风”和“沙尘暴”录像)
师:台风确实可怕,沙尘暴的确讨厌。不过这可不能全怪风姐姐,这是因为有些人不爱护花草树木,她才生气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好花草树木,多种植花草树木,当好环保小卫士,让风姐姐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那样风姐姐就可以和我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了。
【点评】儿童是在真实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风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通过感受台风、沙尘暴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从中领悟要让风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必须要多种植花草树木,自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好自然环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4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