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荻风雨教案(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0:00:18
芦荻风雨教案(优质14篇)
时间:2023-11-30 10:00:18     小编:笔舞

教案的编写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注重知识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芦荻风雨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

(2)词语解释。

偌大刹那蜷曲倏忽。

(3)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参考: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芦荻风雨教案篇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芦荻风雨教案篇三

1、认识本课生字,能区别“向”和“像”,学习并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打扰”,积累描写大风大雨的词语。

2、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4、继续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取得的条件”。

1、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

2、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多媒体工具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程度

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个别交流

板书:罕见、特大理解“罕见”的词意

3、找到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1)媒体出示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想象这场暴风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体会,练习朗读。

师小结:这些画面是我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渎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出示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淋透了。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指导描写妈妈的动作是为了突出风大,可以模仿动作,学会描写)

师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

二、揭示课题,学会质疑,理解课文

三、补齐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学生质疑

理解“心甘情愿”(查字典理解“甘”,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第7第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

(1)交流出示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与“向”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真的疯了吗?

(2)交流出示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再次理解“心甘情愿”(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因为牛顿对于这么大的狂风十分好奇,为了解风力,所以他‘心甘情愿’地被风‘刮跑’,因为不是真的被风刮跑,因此,这里的刮跑要加上“”

四、交流资料,完成表格,加深体会

芦荻风雨教案篇四

2.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来之后的景物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抓注重点句,入景悟情。

仿照写法,练习写作。

有关阿尔卑斯山和暴风雨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2、板书:暴风雨的启示

导演:张导(张老师)

主演:————(待定)

制作单位:店集乡中心小学六年级摄制组

3、提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谁想当导演?要想当主演,首先要干什么?(熟悉剧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剧本。

4、简介阿尔卑斯山:(出示资料)

1.大声读文第一遍,找出生词是关键

窒息

辗转不寐

霹雳

瓢泼大雨

蠕动

翩翩起舞

擦拭

依偎

2.讨论读文第二遍,理解词义不怕难。

(1)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边讨论不理解的词义。

(2)反馈各自讨论结果

和熙:温暖

局限: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辗转不寐: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抚慰:安慰

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能比的上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使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3.默读课文第三遍,带着问题去钻研。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别写了那些内容?

顺序: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启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暴风雨来之前的情景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暴风雨来之时的情景

第三段:(第7——10自然段):写暴风雨去之后的美丽景色

第四段:(第11——12自然段):点明中心,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看到整体的和谐的美

(3)引导学生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自由读文第四遍,逐句逐段琢磨完

(1)学生自由读文第四遍

(2)写旁批

(3)指名谈体会

(1)分享读后收获

(2)展示最喜欢的部分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指名听写生字词

1.雨前,我辗转不寐,闪电划破夜幕,雷声轰鸣

2.雨中,狂风咆哮,烟囱呜鸣

大雨敲打屋顶,冲击玻璃

4.再能突出“暴”字的句子开头标上序号

1.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2.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物体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总结中心: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整体的和谐美

2.总结写法:抓词句,入景悟情,情景交融

3.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

1.出示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八.作业:仿照本课写法,写一处自然景色

芦荻风雨教案篇五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抄下来。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2)抓住重点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中的哲理。

(1)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使学生懂得: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

重点: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中的哲理。

字卡、词卡

2课时

1、教师板书:暴风雨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们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场景呢?(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暴风雨的景象。)

2、教师板书:启示。让学生说说启示的意思。

3、那么,一场暴风雨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领悟作者从暴风雨中获得的启示吧!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读给同桌听。

(3)用画出暴风雨带给作者的启示。

2、检查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字卡,指名读。

(2)出示词卡,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理解。

(3)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齐读。

引导学生按照暴风雨来之前、暴风雨来之时、暴风雨来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说说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暴风雨的启示

过渡: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一、二段,感受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

1、仔细品读一、二段,画出描述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的词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2、集体交流

(1)窗外,一道闪划破了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恐惧。

齐读后思考:你从划破、轰鸣、使人恐惧这几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教师过渡:你们听暴风雨来了!一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暴风雨刚来时的猛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大雨猛烈地敲打着玻璃窗,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你还感受到暴风雨的什么特点?

(感受暴风雨结束时的温柔。)

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一小股的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齐读后思考:这句话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这句话。

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

(4)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感悟到什么?

(5)师小结: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用饱含蘸情感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美。

师过渡: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暴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丽的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段,想象画面。

1、读后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结合课文语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么美的图画,你能用上不同的写景成语,说句感叹的话啊?

这么美的景色,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给大家听?指导朗读,自由练读。

同学们,谁能怀着一种赞美之情把它读下来?指名读。

2、小结:

是啊,作者用了优美的词语,贴切的修辞,为我们展现了暴风雨过后美妙的景色。

1、教师过渡:

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花草、露珠,是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的闪电、雷声,来之时的狂风、暴雨,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因此作者不禁感叹道:

教师出示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毁灭、绚丽分别表现在哪里?

3、教师过渡:

昨晚到早晨,短短几个小时,可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即将被毁灭的大自然,竟然变得绮丽无比,难怪作者会发出:

出示句子:有时,人们受到了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的感叹。

4、齐读,引导联系实际,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5、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哲理,对本文有一个新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不同景物特点,体会到了不同景物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待问题都应该全面,切不可有窥一斑而见全貌的观点,这就是暴风雨的启示。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

来之前:使人恐惧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时:猛烈、温柔

和谐美

去之后:风景如画

芦荻风雨教案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3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1、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语句的优美。

2、通过朗读、交流、合作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生字卡片

1课时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继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7-10)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段。

(2)说说自己在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3)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句子,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灭亡,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1—6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章描写把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

“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章“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17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前

来之时 同样具有美

去之后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暴风雨的启示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芦荻风雨教案篇七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多媒体教学课件。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2、板书:牛顿在暴风雨中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出示课文第1—4、节,找找哪些地方看出暴风雨很大。

4、、交流句子,随机进行生字教学:“罕、袭、泛、滥”。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5、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

6、交流。

7、齐读第1—4、节。

说明:

这一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有利于体会牛顿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8、师: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听课文录音5—10)边听边想,你有什么疑问?

6、学生质疑。

(预设:牛顿为什么在暴风雨中做实验?做什么实验?他真的“疯了”吗?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生字教学:

“蓬、疯、撑”正音。“蝙蝠”交流记字方法。“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解决问题一: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实验?

(1)读6—8节,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第7节)

(2)交流:牛顿想了解风力。

(4、)板书:了解风力

4、解决问题二: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默读5—8、节后,用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找到的有关句子。(第8节2—5句)

5、解决问题三:他真的“疯了”吗?

(1)再读第8、节。

(2)思考: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3)板书:爱研究 勇敢

6、解决问题四: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读妈妈想的内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主动探究,读懂课文,让学生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1、选词填空(词句活动室第一题)

说明

教会学生区别“像”和“向”。

2、妙笔生花。(词句活动室第二题)

(1)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2)读一读,多了哪些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具体描写了妈妈当时的动作和焦急的心情)

(3)(圈画动词)小结: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4、)练习写话:爸爸查找资料。

说明

教会学生辨别句子,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情的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查一查:牛顿的其他故事。

说明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了解牛顿,拓展文本的内容。

芦荻风雨教案篇八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授课人。

审核人。

时间。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锥形()。

2)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四、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五、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侧面烘托。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六、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七、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芦荻风雨教案篇九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侧面描写手段的作用。

1、比喻、夸张以及侧面描写等在文中的运用。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批注法。

1、导入。

用《战台风》曲激发学生的探讨、了解大风雨的情状。和学生一起谈大风暴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的脆弱渺小。

作家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现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其作品有:《商州》、《高老庄》等。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写树林全貌。以树林的各种不同的姿态,突出风的狂暴。把树林比作面团,树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就像揉面团一样真是新奇的想象。“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一切都在旋”把风的强劲、肆虐、无所不在凸显无疑。树叶不同的姿态把风的强完全讲了出来。生字词:偌(ruo)大、房舍(she)。

(4)第四段:攀附不住,把狂风肆虐的状态表现出来,使狂风大作枝蔓摇曳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条死蛇形象的刻画出葡萄蔓被风刮落的情状。

生字词:攀附;蜷曲。

第六段:精湿的猫,一精湿,将雨浸湿的万物情状,表现出来。废纸、猫、瓦片等则侧面刻画疯狂雨骤的情形。

第七段:“凸起来,再凸起来”生动的表现出浮萍因为水的暴涨而急剧向上凸起的状况。“几条鱼儿在岸边的草窝里蹦跳”鱼因为水的暴涨而被冲出水里,也侧面表现了雨的狂暴。

第八段:“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灯还是点不着”这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风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简短的话语,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表达了对孩子天真的无尽赞颂。此处也从侧面看出屋外的雨如瓢泼般下来,漫进了屋里。

芦荻风雨教案篇十

成长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草,成长犹如冲苞而放的花瓣,成长犹如开放轰烈的樱花,成长犹如风雨中的上坡路,让我学会坚强。

窗外,狂风呼啸,暴雨如注,我的心里也正在下着一场暴风雨。刚刚发下的卷子,让我大惊失色,竟然才过了警戒线。回避着老师失望的目光,躲避着同学们讥讽的眼神,我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等待中听见他们离去的声音后,才从座位上站起来,慢吞吞的回到家。只觉得双腿像被灌了铅一样沉重,不明白是怎样走出教室的。

路上积水如河,宛若我那悲哀的眼泪,不止的流。猛烈的雨点犹如一根根雨针,扎进了我的心里,趟河而过的自行车两边溅起道道圆弧。试卷上那红红的火钳不识趣儿的跳了出来,为了这次考试,我也曾努力过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我在读书时”.可为什么我还是考砸了呢?我开始愤愤不平,使劲蹬车,不知不觉,又到了那段上坡路。

看着这段上坡路,我觉得它离我的距离,比我离太阳的距离还遥远。平时这段上坡路就令我畏惧,推车成了我的习惯,可这天呢,下着大雨,更别谈骑上去了。这时,福特的身影突然出此刻我的眼前,他拿着一个装有半杯水的杯子,向员工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人说,只剩下半杯水,还有人说,大杯子里装着半杯水,然后福特用智慧的声音说:”如果你的天赋是只大杯子,请不要把它当成小杯子来用,聪明人懂得百分之百利用自已拥有的一切”。

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就能骑上坡顶的,学习也是一样,只要我不懈的努力,必须能考出好成绩的。

成长,其实并不复杂和漫长,风雨中的上坡路教会我坚强,学会了成长!

芦荻风雨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流畅的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侧面描写手段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比喻、夸张以及侧面描写等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批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战台风》曲激发学生的探讨、了解大风雨的情状。和学生一起谈大风暴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的脆弱渺小。

作家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现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其作品有:《商州》、《废都》、《高老庄》等。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写树林全貌。以树林的各种不同的姿态,突出风的狂暴。把树林比作面团,树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就像揉面团一样真是新奇的想象。“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一切都在旋”把风的强劲、肆虐、无所不在凸显无疑。树叶不同的姿态把风的强完全讲了出来。生字词:偌(ruo、)大、房舍(she、)。

(4)第四段:攀附不住,把狂风肆虐的状态表现出来,使狂风大作枝蔓摇曳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条死蛇形象的刻画出葡萄蔓被风刮落的情状。

生字词:攀附;蜷曲。

第六段:精湿的猫,一精湿,将雨浸湿的万物情状,表现出来。废纸、猫、瓦片等则侧面刻画疯狂雨骤的情形。

第七段:“凸起来,再凸起来”生动的表现出浮萍因为水的暴涨而急剧向上凸起的状况。“几条鱼儿在岸边的草窝里蹦跳”鱼因为水的暴涨而被冲出水里,也侧面表现了雨的狂暴。

第八段:“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灯还是点不着”这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风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简短的话语,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表达了对孩子天真的无尽赞颂。此处也从侧面看出屋外的雨如瓢泼般下来,漫进了屋里。

芦荻风雨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3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1、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语句的优美。

2、通过朗读、交流、合作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生字卡片。

1课时。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继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7-10)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段。

(2)说说自己在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3)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句子,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灭亡,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1—6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章描写把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

“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章“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来之前。

来之时同样具有美。

去之。

芦荻风雨教案篇十三

一、教学内容:

这一课是整套教材中“享受音乐”系列的一个内容,本课安排的2个作品作者都是贝多芬,通过聆听、演唱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在经典、优秀的名作中去感受音乐综合要素的表现作用,能记忆名家名作的音乐主题,也是编写这一系列的主要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认识西洋乐器定音鼓,大提琴和小提琴在乐曲中代表的音乐形象,并能哼唱彩虹主题乐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和感受,营造浓郁的听赏学习情境,在探索声音、感受音乐,参与音乐和师生互动中展开积极的探究体验学习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交响乐气势磅礴的音乐表现力,建立对交响乐的喜爱和加深对交响乐之父--贝多芬的尊敬。

三、教学重点:

在听赏中感受交响乐丰富的表现力,体会不同乐器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能哼唱“彩虹主题”。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分辨不同乐器代表的音乐形象并做出反应。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课型:欣赏与创编课。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八、教学过程:

1、听声导入。

师:在声音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吗?

播放:雷声,风声。

师:这些风声和雷声如果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期待吗?

2、听雷--“电闪雷鸣”

师:我知道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就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因为贝多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所以被大家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父”。

师:我们今天就来欣赏贝多芬创作的一首交响乐,叫《暴风雨》是选自交响乐《田园》的第四乐章,我们先来听其中一个片遍,请你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播放“电闪雷鸣”

师: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雷声。

师:谁来给雷声编个动作呢?

生:短雷抓拳头,渐强的雷,空中拍手后抓拳头。

师:那你知道模拟雷声的这件乐器叫什么吗?它的名字叫定音鼓,是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展示图片,(板书)。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电闪雷鸣”,请大家记住了,定音鼓代表雷声,雷声出现时请你们配上动作。(视效果可再来一次)。

3、捕风--“狂风怒吼”

师:你们觉得这些风的力度一样吗?

师:谁来给风声编个动作呀?

生:手指划圈,双手放嘴边吹风状,手臂波浪状等,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力度变化,渐强时动作幅度大,渐弱时动作幅度小。

师:你们知道代表风声的这件乐器是什么吗?介绍大提琴,(板书)我们再听一遍“狂风怒吼”。这几位同学给大家示范动作,其他同学可以模仿也可以自编动作,请你们注意根据风的强弱配不同力度的动作。

生:随音乐动作。

4、看虹—“雨后彩虹”

师:我们感受了“电闪雷鸣”和“狂风怒吼”,这段音乐又让你们想到什么情景呢?播放“彩虹主题曲”

师:听到这个乐段心情怎么样呀?

生:优美,开心。

师:这个乐段由小提琴演奏(显示,板书),表达暴风雨过后,彩虹出来了,鸟儿在枝头歌唱,牧人回到原野,吹起了悠扬的牧笛。我们把这个好听的乐段叫“彩虹主题曲”。下面我们一起来哼唱”彩虹主题曲“。

师:先听老师用“啦”哼唱3遍,提醒同学注意听,在心里默唱。

生:随琴哼唱。

师:谁来为优美动听的“彩虹主题曲”编个动作呢?

生:鸟飞,身体摇晃,双手在胸前冉冉升起。

师:我们再听一遍“彩虹主题曲”,我们一起随音乐律动。(师可以带学生转圈,舞蹈)。

5、创编—精彩纷呈。

师:我们已经欣赏了交响曲《暴风雨》中的3个片段,在完整聆乐曲前,老师想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分别是风声组,雷声组和彩虹组,请你们根据自己所在的组别,给声音配上相应动作。学生座位呈山字形,两边是风雷组,中间是彩虹组。

生:第1次听全曲,随音乐做出反应。

师:雷声组,你们想到吗?风声组呢?

生:雷声组--拍腿,拍手;风声组--擦手,擦脚,抖衣服,彩虹组—用啦哼唱并舞蹈。

师:我们再次聆听乐曲,请你们拍出相应声响为乐曲伴奏。

生:第2次听全曲,拍出相应声响为乐曲伴奏。

6、小结—巩固拓展。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了解音乐家贝多芬,聆听交响乐《暴风雨》,认识乐器等。

师: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很多,老师希望同学课后继续去了解,其中歌曲《欢乐颂》要求同学们预习,下节课我们一起学唱。

看片–-开阔视野。

师: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世界闻名,这些作品不但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而且也用来给影视作品当背景音乐。迪士尼经典动画片《幻想曲1940》第6章的背景音乐就是《暴风雨》,同学们周末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

芦荻风雨教案篇十四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英国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3、板书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答案:

(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

(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

(4)结果怎么样?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

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出示)

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

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紧挨着)

第二句:弟弟的担心

第三句:妹妹的惊慌

第四句:妈妈的焦急(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终于)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弟弟、妹妹、妈妈的心情)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

斗篷撑开打扰脖子空旷

2、齐读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505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