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研究报告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2:41:08
语文的研究报告范文(16篇)
时间:2023-11-30 12:41:08     小编:笔舞

编写报告时需要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在报告中,应简明扼要地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在实际写作报告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会写方、半、巴。

3、通过课文的朗读,知道雨水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课文,再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在读的时候呢,可以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3、小朋友你们读得真好,看,老师手上有很多字宝宝,你们都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读准字音。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滴,空气托不住,落了下来,就变成了雨。你们明白了吗?(学习第一句)。

1、我来找一个好听的声音读一读,谁愿意来读?把你们的小手举好。

哎呀呀,我要发芽。

1、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对了,就是生字宝宝,你们想它吗?

2、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巧记生字。引导学生可用这样的方法来记生字。

点:上面是“十”不要左边那一横,中间是“口”,下面是四点。组词:雨点儿。

数: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上面是个“米”,下面是个“女”,右边是反文旁。组词:数不清、数学。

清: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青山的“青”。组词:清楚。

彩:左边上面是爪子头,下面是木字,但是捺要变点,右边是三撇。组词:彩色。

飘:左右结构,左上是“西”,左下是“示”,右边是“风”。组词:飘扬。

落: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各”。组词:降落。

空:工字上面加上穴宝盖儿。组词:天空。

问:“门”字里面一个“口”。组词:问题。

回:大口包住小口。组词:回家。

答: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组词:回答。

方:“房”上面的户字旁去掉。组词:方向。

1、这些生字宝宝已经和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了,但是刚刚有几个生字宝宝偷偷的告诉老师,说是要到小朋友本子上的田字格里去玩玩。出示生字:方、半、巴。

2、方、半、巴它们都是独体字。

方:“点”写在上半格竖中线上,“横”要从横中线上起笔,再从田字格第三小格写“撇”,在写“横折钩”。

半:在田字格上半格竖中线左右各一点,再在横中线上线各一“横”上面横。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二

摘要: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是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开展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渠道。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江苏溧阳实验小学推行的“直接拼音法”。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音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高段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3)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1)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2)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最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重点词、重点句型设置场景进行说话、写话,或结合短文话题及提供的图片开展说写等活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内与课外两个场所。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课堂,因为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信息中获取事实、观点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欣赏;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教师还能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等。这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对中低段孩子的阅读学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但紧紧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高段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同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三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独具匠心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语文课堂需要优秀博学的教师。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上好一节好的语文课?这恐怕是所有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坛的老师们的困惑。近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一些优秀老师的公开课,悟得一节好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才有可能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出发,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整体性的教学目的;才有可能设计出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过程,使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落实到每篇教材的教学中,教材才真正地发挥“凭借”作用。教师只有拥有驾驭教材的本领,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在教学语文课的过程中才能信心百倍,气势恢宏。教师用这种恢宏的气势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学习好语文课,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有的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书法家,应该是一个播音员,应该是一个作家。当然这话说得有些太严重,但是我想其实这就是让所有的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执教的几位老师专业知识扎实,普通话发音准确,上课语速适中、声音响亮;并用适当的动作姿势助说话,使语言形象生动、高低抑扬有致、感染力强。有的甚至巧用修辞,典故、古诗名句。语言幽默风趣,妙语连篇,听了简直是一种享受。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富有表情、感情,语言循循善诱。三笔字工整规范,对教材熟悉,运用多媒体设备娴熟自如,得心应手。如果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不过硬,不会教出好学生来,也不会有如此精彩的课堂。

三、主动参与的全体学生。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教案并非一定要一步一步的精心设计,学生都还未参与进来,怎能完全确定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一定会是什么样?如果课前就能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写好详细的教案,那学生就成了教师手下控制的机器了。几位老师在课堂上,始终都能关注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设计,因此,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每一节课都显得生机勃勃。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语文课堂,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交流的过程。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四、激情飞扬的学习情境。

作为一个老师,首先我们得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虽然他们比儿童要大点,但我仍想把他们归为一类)。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学生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只有恰如其分的运用孩子们的情感,使他们把情用在课上,情到深处课自优。

许云艺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时首先通过三次读题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入情;接着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做到以情感动学生,让学生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入情”“动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这时,许老师就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使激起的情感深化,从而实现了移情。

听一节好课是一种享受,听好几节好课是一种震撼!我决心以这几位老师为榜样,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文章来源:

个人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四

看图写话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启发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表达力的关键点。小学生对事物的体验还比较单纯,就像一张纸,脑袋里充满了童趣。这个时期,如果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小学生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言过度的能力。看图写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看图写话要从热情中激发。

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汉字不多,在语言表达上虽然很强烈,但却对书面语言掌握不到位。看图写话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所见所闻中,用笔来写出来,来倾吐自己的想法。如何来点燃低年级学生的看图写话热情,兴趣是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趣味性教学氛围,要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乐写、善写。比如在写话教学上,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对于写的激发,要开启学生的想“说”的口,只有将“说”打开,才能辅以“写”.很多低年级学生,说话并非难事,但对于一些内向的孩子,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害怕讲话,不愿意在老师、同学面前说话,甚至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给予格外的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突破说话的胆怯。怎样去激发,来打开说话的勇气。

一是要注重对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就是练习说话,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表达自我、说话的机会。在训练说话时,教师要结合学生情况,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的提升规律上,来渐进训练。比如在二年级下册有“介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口语交际训练主题,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举出几种常见的水果,并以图片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从观察形状、颜色、品尝的味道等方面,给予提示。课堂上很多小朋友都乐于积极发言,都想表达喜好吃的水果。对于写话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先开口说话,再将自己说话内容写出来,再引导学生说一段话。由此,帮助学生从感性的写话实践中,渐渐能够写出完整的话。二是要让学生多写、多说、多练。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学生写话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训练中,看懂图画是基础,但要如何将看到的问题说出了,再写出来就是难点。苏教版教材中的插图很多,画面生动,色彩艳丽,都是培养学生看图写话的'有效材料。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写话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的提示上,来渗透写作方向。如“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方向,让学生从观察中来表达。比如某插图中有一个日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历上写的是星期几,”妈妈与小朋友在干什么?旁边有一个池塘,你看到了什么?很多学生回答道“小鱼”.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这个插图所代表的意思。

二、注重看图写话的日常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多了,写作的素材也就多了,对写话的难度也就自然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很好,也是积累词汇的关键期。不过,很多学生不注意积累,难以认识到平时阅读积累的价值。教师作为教学导向者,就应该为学生设置不同的阅读课时,帮助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对于看图写话教学,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不愿意去表达,或者缺少表达的知识。为此,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结合教材中的文章来积累。教材是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积累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读书,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理解和想象。比如抓住阅读机会,渗透阅读素材,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低年级学生在平时阅读积累中要记录“好词好句”,要养成积累的习惯。什么是好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辨,那些是优秀的句子,应该记录下来。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中,对于文中的很多成语都是良好的写作素材。比如“习武练功”,“腰酸背痛”等,还有“盛夏酷暑”“寒冬腊月”“起早贪黑”等形容沉香刻苦训练的成语。对于神通广大,心狠手辣等形容二郎神的凶残。这些成语本身就是平时看图写话教学中的最常用到的形容词,让学生从积累中来学习,并在日后的写话教学中来恰当的应用。(www.fwsir.com)当然,对于苏教版教材中的读读背背这些内容,既有相关的成语故事,还有精美的插图,方便学生从阅读中来学习,积累的多了,在日后的写话中就慢慢懂得仿写与应用。课外阅读也是积累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拓宽学生阅读范围,有选择的导入不同阅读书籍,引导学生从绘本阅读、童话阅读、寓言阅读中,丰富语言知识。比如每天中午课前进行五分钟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故事进行演讲,来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乐趣。

三、注重看图写话评价方式的灵活运用。

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教学,最缺少的是信心,而信心需要鼓励,需要培养。怎样让学生爱上写话,教师要善于写话评价的运用,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欣赏。每个孩子都希望被赞美,特别是在写话教学中。要多鼓励、重培养,要认真的批改学生的写话内容,对其进步进行发现,对于闪光点要给予鼓励。

总之,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应采取多种形式,放宽对学生的尺度,在不断鼓励,不断积累中,提升孩子的写话兴趣,激发写话的动机,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动力,让学生乐于写话,主动写话。

【参考文献】。

【2】吴艳玲。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4(03)。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五

朗读,是通过语音把书面文字表达出来,调动人的创造性、表现性。朗读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情感素养,朗读好的人,表达情感细致,语调语速掌握适当让人容易接受,朗读不好的人,语言平淡,不吸引人,缺乏感召力。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多么的重要,小学是学生一生学习的打基础时期,更应重视朗读教学,因为小学接收的是一无所知的儿童,他们语言贫乏,表达能力弱,有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甚至还不会说完整话,也有说反话的,他们不能正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在低年级更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后,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和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与自信心。我们区地处长春市的南部边缘,学生多为农村孩子,他们的第一语言老师———父母,多为农民,没有太高文化,对语言要求不高,更不要说朗读能力了。孩子们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导致了他们说话粗俗,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十分必要。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十分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意去加强朗读训练,即使是课间与学生交谈也会进行朗读指导。二十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其中收获很大,下面就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1加强教师范读。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见样学样,什么都喜欢模仿,尤其对老师的模仿,他们更是乐此不疲。老师的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高效办法。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对于这句话,我想我们每位老师都深有感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通过范读,教师以自己的真实语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书面的死板文字变得真实,如身临其境,他们自然而然地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通过这样方式的教学,给人的印象是特别深的,会使人终生难忘,对孩子今后的终身学习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其实在学习新课文时,老师都应该进行范读,给学生打个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实际教学中做起来也很容易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在范读一遍后,学生试着学读。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再进行逐句指导,学生学读后,老师视情况指导。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朗读。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后,老师的范读可以减少,但仍然少不了适当的范读。如果班里有朗读特别好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来范读。范读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2放手自由朗读。

自由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的朗读,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读,在课堂学习中读,在复习课文时还要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时,主要是在学习新课文需要学生自由朗读。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让学生先自由读,这样他们可以各自画出生字、词,找出自己的朗读难点,标记出自己在字音、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在老师讲解时他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重点的进行学习或向老师请教。而在学完课文后,已经感知了文章,这时可以对重点段落、语句,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再次感受课文的意境。这样便于学生梳理文章,把握文章精髓,掌握文中语言特点,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自由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用得较多,也是学生自学最常用的朗读方式。

3恰当配乐朗读。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朗读时配上恰当的音乐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配乐朗读适合各年段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如诗歌、散文、写景文章、叙事文章,情感丰富的文章,都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内心的体验,更好地感悟文章含义。我们要根据文章的表达意境选择与之相符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在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融身于音乐和文章内容之中,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提升对作品的理解,陶冶性情,升华思想。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六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是重中之重。小学阶段,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母语教育,增强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是评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要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具体案例,讲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应用各种先进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阅读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并且教师通常会以阅读教学为中心,衔接口语、写作以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注意规划好阅读教学计划和进程,引入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阅读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新鲜有效。下面笔者将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例,讲述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中盛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有效的朗读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融入文章情境中,感受到课文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课文背景,然后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便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相关的情感教育。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编排。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雷锋叔叔的先进事迹,然后让学生先快速浏览课文,划出重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接着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文章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朗读的情感以及读音和生字,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比较陌生的读音和生字都读准,而句子则要读通顺,()尝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想象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书写着这篇课文,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又具有怎样的深层意义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写道: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最后这几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它从总体上浓缩了之前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几个案例,然后升华了主旨,讲出了文章的中心――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利用阅读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的阅读环节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一般都来自于阅读环节。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效果,可以从课文朗读和解读环节入手。一方面,教师在带学生朗读之前,就可以指出课文的生字或者是生僻难辨的读音,如“泞”实际上要读第四声,而不是读成第二声;“棘”这个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生僻,它读第二声。如“需、迈、叔、锋、泞”这些字有比较浓厚的字形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的时候最好从字体的部首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分析它们的部首,然后记住它的另一半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解读文章的同时,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阅读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名言名句,如雷锋在日记上记载的那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至今流传于世。教师还可以搜集类似的好人好事,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并且有选择性地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如“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了解更多的社会现实,增加课外知识积累。

3.开展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训练各项语文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说,教师可以带头组织班级内部的故事宣讲会,先让教师作为示范,为学生讲述一个好人好事的实例或者是主题相同的故事,然后选择几个学生以接龙的方式继续把故事讲下去。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让学生养成平时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极为有效的。而且很多教师会发现小学生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由于学习习惯或者是阅读能力的限制,平时的阅读局限于教科书,因此,对于教科书外的世界的了解不多,拓展阅读显得很必要。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使他们可以在课外的拓展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以及语文知识积累量。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在和一位伟人对话。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通过设置班级的阅读角或者是学习天地等途径,让学生捐献图书或者将自己的书籍共享到班级的小图书角中,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籍和资料,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生活;平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分享会活动,让小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了哪一些好书,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让他们在班级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班级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新区小学)。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七

二、四年级教师和青青子衿专业社群的教师,围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小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来,我们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对“诗歌散文”、“童话神话”、“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课文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发现紧紧建立在课型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将原计划一年完成的小课题研究,延长至两年,以便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把握教学规律。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

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4.课内外结合的简单化。许多教师在处理课内外结合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课内外阅读界限过于明确,多侧重于内容的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不能向深层次发展。

1.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意识,指人在言语行为及其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撑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与学的方向。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先生也曾说过:“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3.综合能力,指对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

1.常规教研课题化。

主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研究。

共进行了三个年级的12次主题式常规教研活动。

(1)专题讲座:

一年:《今天,我们怎么教语文》。

二年:《让二年级语文教学承上启下》。

四年:《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2)课例观摩研讨:

一年《画家乡》。

二年《丑小鸭》。

四年《触摸春天》。

(3)各年级“我的一招”征集及经验介绍。

(4)期末复习指导。

一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二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四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2.区域集体备课课题化。

一年级:(1)主题:《探索识字规律发展儿童语言》。

(2)主题:《抓好词语教学发展儿童语言》。

(3)主题:《有效朗读指导发展儿童语言》。

二年级:(1)主题:《阅读教学训练的常态模式》。

(2)主题:《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3)主题:《通过句子训练提高运能能力》。

四年级:(1)主题:《积累运用教学的一般流程》。

(2)主题:《各种段落教学的迁移运用》。

(3)主题:《学生如何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社群活动课题化。

1.明确了“中高年级叙事写人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规律,即“揭题质疑,感受特点”、“初读感知,交流体会”、“词语牵动,引入深思”、“二次质疑,发现矛盾”、“深入读书,学习语言”。

2.总结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1)内容上,“抓字词”牵动理解推敲,“抓重点”生成画面情感,“抓空白”促进想象思维,“抓语段”掌握积累表达。

(2)策略上,落实以读带讲,体现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

4.整理了小学1—5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

1.如何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

教学中,教师常常机械落实教学目标,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不断训练,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生活常识,忽视学生的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

思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落实知识用力多,对于字音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句式的表达训练得多,而对于训练学生如何提问,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训练少。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八

1.教育思想。

叙事研究首先就要体现教师的的思想、理念。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秉持怎样的信仰,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事事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表现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教育思想系统与否、教育认识独特与否。

2.教学主题。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困境,有心理困境才有学习的动机。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动机因素取决于问题情境。显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情境的建构都必须孕育在某个环境中,针对教学而言,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中,明确教学主题是必须的。

3.教学情节。

教育叙事报告是既区别与抽象的理论研究,又不同于缺乏理论总结与提升的经验实践。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含反思的理论提升,同时具有典型的、真实的故事情节。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阅读者才能从叙事报告中看到教学影像,从而获得教学启示。因此,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尤其是对那些教学矛盾集中的那些事件进行细致描述(包含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当时的感悟等),在教育叙事研究显得非常关键。

4.教学反思。

如前所述,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叙述,不是课堂教学实录,它的文体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它的内容则包含教师在教学过后的思考。

只有经过这样的反思过程,教师才会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才能不断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中,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好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九

大家对于语文学科方面的课题有什么研究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法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阅读课当中的主人,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看来,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容易造成“满堂问”的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读、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就形成一支无形之手,紧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重在讲解,学生只是会回答问题的机器,不用去探究问题的渊源,只需要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这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被动阅读,逐渐产生学习厌恶感,最后将事倍功半。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可将阅读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课堂要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不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程度、学习技能方面和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方面。每个方面有许许多多具体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指导,结合课文进行渗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十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九、遗憾和思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xx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十一

20xx年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目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崭新的课型正式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这是出于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三个面向”、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鉴于此,各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处于盲目和随意状态,存在着“不知怎样教”等问题和困惑。调查显示:条件好的、基础好的学校比较认真地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和研究。而大多数的学校有的根本就没有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文来教,有的当作单元练习题来教,还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综合实践活动来教等。当然,各版本课标实验教科书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缺乏广泛的适应性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研究解决: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如何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何制定教学方法,构建教学基本模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无疑十分重要的。

目前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性学习都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其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策略。在借鉴国外综合性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注意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和课内外结合,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尚无成熟的经验。因此,本课题研究不但能丰富和填补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和空白,还对构建其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具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于20xx年2月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列入教育科研项目课题,并正式获准立项研究。我们在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北碚区、綦江县、荣昌县、铜梁县、璧山县、梁平县、彭水县、人民小学、巴蜀小学、鸳鸯小学等20个区县71所学校进行了课题研究,约10多万学生参加了实验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题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共同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本课题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初步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基本框架,努力探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规律;力图设计出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为在新课程思想理念指导下更好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寻求有效途径。

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分析。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设计。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设计。

(5)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6)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研究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其概念的界定,特点的把握,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法等都不甚了解,加之设备、条件有限,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必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如何设计出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又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为此,本课题研究凭借大量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实场景(课堂),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分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实施中问题及原因,分析研究不同地区学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设计课题研究目标——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总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与规律——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等。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研究成果。

1、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了界定。

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区别?”进行了思想理论上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研究专家学者的种种理论观点,同时也提出了我们的理论观点。

王文彦、蔡明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1)。

陆志平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的课程,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三种:观察—表达、问题—解决、活动—探究。(2)。

郑国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3)。

朱绍禹认为它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全新的一种课程形态,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主张。”

刘淼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中心学习的内容和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5)。

巢宗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6)。

靳彤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它以语文课程的内容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整合,强调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它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故有研究认为:综合课程“其综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某一学科为中心,让另一学科去配合;一种是找出几个共同的主题,每个学科都选教与主题有关的内容。”(8)语文综合性学习显然与前一种方式相符合。

2、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五个主要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整合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索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立足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将理解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应凸现听、说、读、写的实践;其次是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语文课程为基点,有机整合数学、科学、品德、艺术等课程,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实现语文知识的多元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十二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1。

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4、课内外结合的简单化。许多教师在处理课内外结合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课内外阅读界限过于明确,多侧重于内容的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不能向深层次发展。

1、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意识,指人在言语行为及其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撑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与学的方向。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先生也曾说过:“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3、综合能力,指对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

1、常规教研课题化。

共进行了三个年级的12次主题式常规教研活动。

(1)专题讲座:

一年:《今天,我们怎么教语文》。

二年:《让二年级语文教学承上启下》。

四年:《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2)课例观摩研讨:

一年《画家乡》。

二年《丑小鸭》。

四年《触摸春天》。

(3)各年级“我的一招”征集及经验介绍。

(4)期末复习指导。

一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二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四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2、区域集体备课课题化。

一年级:(1)主题:《探索识字规律发展儿童语言》。

(2)主题:《抓好词语教学发展儿童语言》。

(3)主题:《有效朗读指导发展儿童语言》。

二年级:(1)主题:《阅读教学训练的常态模式》。

(2)主题:《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3)主题:《通过句子训练提高运能能力》。

四年级:(1)主题:《积累运用教学的一般流程》。

(2)主题:《各种段落教学的迁移运用》。

(3)主题:《学生如何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社群活动课题化。

1、明确了“中高年级叙事写人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规律,即“揭题质疑,感受特点”、“初读感知,交流体会”、“词语牵动,引入深思”、“二次质疑,发现矛盾”、“深入读书,学习语言”。

2、总结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1)内容上,“抓字词”牵动理解推敲,“抓重点”生成画面情感,“抓空白”促进想象思维,“抓语段”掌握积累表达。

(2)策略上,落实以读带讲,体现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

4、整理了小学1—5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

1、如何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

教学中,教师常常机械落实教学目标,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不断训练,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生活常识,忽视学生的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

思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落实知识用力多,对于字音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句式的表达训练得多,而对于训练学生如何提问,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训练少。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十三

****年3月,我的小课题——《不同内容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正式申报。从申报至今,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回顾这段时间我针对这个小课题开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研究的目标。

(1)提高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效率,特别是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文言文,考试过程中失分较多的诗歌鉴赏题、语言运用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题技巧与作答规范。

(1)如何尝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乐学、乐问,展开较有计划的实践研究。

(2)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对于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语文学困生来说,任课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及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或课下出现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信心和勇气。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知识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困生都能积极投身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从近几年大型考试以及高考等命题质量很高的试卷中选取定性训练题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较为直接的材料。

二、开题以来做的工作。

1.方案准备阶段:(****年3—4月)。

2.方案实施阶段:(****年5月—6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

《不同教学内容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申报实施以来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方案、细化目标,使课题脉络清晰,特别注意不同课型的语文课堂的学生反应、领悟以及答题能力,及时有意识的向课堂注入新鲜的活跃因素,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喜欢学语文,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形成良性循环,效果不错。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但我在这方面有时不能及时做个有心人,未能及时及时做书面记录与总结。

2.少数语文学困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转化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畏难与懒惰情绪,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3.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给学生去练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在教师与学生对彼此关系的认识上都有了一定了解,经过初步实验,探索出在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友好关系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将继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围绕前阶段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要加大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2.切实制定好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促使课题研究向前迈进。在学期结束采取成果汇报制度。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大胆实验,研讨分析,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反复做好少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反弹。

4.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届时,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为确保本课题顺利结题创造条件。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十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这一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我们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一番,没有真正从培养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没有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也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满堂灌”,其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是传统的讲读型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各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必须从我市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建国六十年来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经验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客观规律。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力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识字,然后用字组词、用词造句,再用句子组成文章,即。

作文。

教会学生识字,首先要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学会查。

字典。

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过查阅字典用拼音学会读音识字并阅读字典上的词与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目前,我市农村小学还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去,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这就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革过去那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入手,充分运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来讲授教材,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教材时,应讲在关键处,讲在重点上、难点上,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意发展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小学生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时过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从小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围绕课题、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来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路,围绕课题提问,能揭示课题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理,引起学习的兴趣。

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自学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既是创新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可以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训练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通过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十五

二、课题界定。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九、遗憾和思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xx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语文的研究报告篇十六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去过的或最想去的地方,体现其吸引人之处。

能力目标:尝试完成一篇写景作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的介绍。

【教学难点】。

描写有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之美。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2.课件出示好词、好句。

刚刚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里有很多描写景物的好词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

1.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段落)。

(2)师小结:

写特点(板书):

颜色: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形状:一块块,一条条,互相交错。

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

用方法(板书):

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写一处景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观察、讨论、修改、学以致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讨论后指名答。

(3)老师请同学们帮他改一改。(课件出示段落)。

(4)师指导和讲解。

(5)挑选一篇改得好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

(6)师总结:用上合适的好词、好句,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自由说)。

2.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师:那大家想想,写好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1)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抓住特点来写。

(3)运用好词好句和修辞手法。

3.学生构思,自主写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课件出示景点图片)。

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段话介绍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把看到的景物的颜色、样子、动态写出来,别忘了刚才我们发现的如何吸引人的好方法,相信你们写的一定比说的好!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1.投影好习作,引导欣赏。

2.找出习作的优点,也可以提出更好的补充意见。

3.最后,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完整:

(2)给你的文章写一个美丽的题目,使人看了也想去。

(3)开头和结尾都点一点题更好!

[案例分析与反思]。

《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篇习作的教学设计,我是遵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而设计的。

在教学实践操作中,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能力特点,拓宽习作思路。联系本组课文,以教科书范文引路,指导写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验作者对生活得情感。注意激励学生的习作和评改热情,让学生学会表述,享受作文的快乐。我在课堂中主要实践了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明确我们课本里的范文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加以运用。这几篇课文分别按“时间”“地点”和“空间”顺序进行描述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空间方位);《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时间);《香港——璀璨的明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地点)。

其次,作者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去进行说明,抒发情感。三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分别以“富饶”“美丽”和“璀璨”对景点进行简明的概括,并对重点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分述,层次性比较强,是逐步深入剖析的。

再次,注意引导学生撷取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好词句,进行厚积,并用到实际习作当中去。

从评改的结果来看,这一点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的。

在习作中,题目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为此,我借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等文章的构题方法教授给学生。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这些题目均以一个形容词来粉饰题目,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文章的精髓表达出来。在后来的习作中,我就发现了学生中有“迷人的……”“动感的……”等好题目。

我试图让学生初步学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符号是许多的,在这一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学习几个常用的修改符号,例如删除号,改正号,对调号,增添号,重点号等,以实例展示使用方法。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想出来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经过课后的批改反馈,有大部分同学都能树立了文章是“需要改并能改好”的意识。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总结提高,作业布设”环节上,我引导学生不但要饱览祖国的美景,我们还要走出国门去见识,去拓宽我们的视野。让学生课后把他们把今天所写的与您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告诉学生,要是你现在有许多想去的地方,请你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看能否打动他们,说不定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帮助您实现美好的愿望。学生为此也蠢蠢欲动了。

上完这一节课,总的来说,收获了很多,需要探讨的也很多,例如:如何提高堂上作文的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921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