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的分析和评论,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动态和未来走向。总结要突出成果和收获,评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的进步和成就。这些总结范文可以激发我们自己总结的思路和能力,引领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一
新课程标准下,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语文课堂朗朗的读书声听不到了,到处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声,学生低头冥思苦想地做题。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让学生在浩如烟海题海中穷于奔命,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看等方面。随着素质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在全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口语表达、语言运用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而且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必须依靠于朗读。
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正确处理培养朗读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关系,强化训练朗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社会功能,切实把语文素质教育抓实抓牢。
一、预习时要朗读。
疏通教科书中有关句子,达到文章里的意思能基本理解。诚然,在预读这一阶段,需要发现问题,这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同看法。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看作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教科书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只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因此,发疑在预读中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反复朗读。
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实践识字悟义的目的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精华。它的重要性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特别是与汉族语言的特点有紧密的联系。汉语是由一个一个单音字的方块字组成的,汉字是由音、义的有机结合,字音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表意明了。所以,必须反复朗诵,才能实实践识字悟义”的目的。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吾心。”朗读和理解是紧密结合的,必须读才能理解,必须理解才能更好地读。反复诵读,既能感受到文章中的丰富形象,也能领悟文章的妙处,品尝语言文字的意义、哲理和情味。朱熹说:“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这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在朗读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沉浸在艺术空间里,从而实践外部语言的内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驾驭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经过多次反复朗读,既了解篇章结构,也掌握了微言大义。
三、反复朗读。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美读的手法,融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交流。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当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若是文言文。……务期尽情发挥作家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麽,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中学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美读阐述了详细的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一把钥匙。叶圣陶否定了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阅读手段,阐明要做到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强化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反复朗读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只有多次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另外如词汇美、句式美等,也需要在反复朗诵中体会。
四、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教授诗歌,散文,文言文时,借用磁带和正确的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浓厚的感情,速度的缓急,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楷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领读: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阅读会遇到学习阻碍。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能,从而让学生也消除了阅读文言文的心理恐惧。
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学生对重点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以后自己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定,对读得非常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对全体学生的阅读起着启发辅导作用。
齐读:短小的课文,有特点的段落,句子让学生一起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其语调既调节了课堂的氛围,又激发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默读:让同学用眼,不出声,不动唇阅读。它是一种特殊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制约,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速读与跳读:小说类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间又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指导学生掌握速读与跳读的技能,提高效率找主题,抓重点,掌握文章的思想。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晓珊.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
[2]祁云秋.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林芳.“趣”谈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1.
[4]熊友权.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二
(一)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差。
在以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常识,强调每一句诗歌的具体内涵,以及词语的注释,却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应当掌握基本的理论常识,也应不断培养审美能力,以使理论常识能够与具体情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洗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
(二)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差。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诗歌表达的政治思想,却没有依据语文具体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诗歌赋予了政治化倾向,却忽视诗歌表达的真实情感。例如,在学到《我爱这土地》一文时,诗歌创作于1938年,诗歌表达的主题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作者希望国家尽早摆脱灾难。但是,部分诗歌教学的参考内容将其赋予政治化的倾向,这使得诗歌表达的主题过于局限,虽然,作者希望国家能够尽快独立,人民能够远离战争,但是,诗歌并不是政治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诗歌主要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诗歌解读的方法较为单一,不注重诗歌的多层次解读,对于诗歌的理解,并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不同,诗歌的解读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别。但是,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解读诗歌方法较为单一,主要由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和知识视野狭窄原因导致。
伴随现代诗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诗歌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诗歌解读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诗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参考资料。例如,在讲到《再别康桥》时,大部分教材参考资料都将“康桥”定义为“大自然”或“母校”的象征,这会使“康桥”的象征性更加局限,事实上,“康桥”已经成为作者内心深处的居住地,是作者向往已久的地方。
(四)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诗歌教学同样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发现诗歌存在的美,进而逐渐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强化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这就要求学生应掌握更多与现代诗歌相关的知识,以逐渐转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将会大大增强。
其次,调整诗歌教学内容。目前,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语言是白话文,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是每一位教师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调整和优化诗歌教学内容,注重诗歌表达的主题,以及表达作者何种思想情感,诗歌的社会背景等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进而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审美性。
(二)经常诵读诗歌。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主要方式,通过诵读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并且能够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设诗歌情景,诗歌内容是诗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载体,因此,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应注重抒情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诵读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投入感情去诵读,进而更好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到《边界望乡》一文时,表达了诗人洛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恋恋不舍。当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融入爱国情感,才能深刻的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其次,掌握诗歌的韵律。诗歌节奏具有一定的韵律,要想更好地体现诗歌的节奏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化,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方式,以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存在较大的困惑,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诗歌学习困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诗歌教学活动中,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地向学生设置问题,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到《神女峰》一文时,教师应当设置以下问题,《神女峰》是否是舒婷的代表作、《神女峰》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社会背景是什么。小组之间将纷纷进行讨论,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较高,部分学生认为表达的主题是爱情,部分学生认为是爱国。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不应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应简单的向学生介绍诗歌内容、诗歌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此时学生就会明确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三
消费者信贷的进步,从某种层面来讲可以缓解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有限性以及逐步提高的日常需要之间的冲突,便于发展销售市场、拓展内部的需要,加大消耗品的生产,形成生产—消费—生产的一个循环链,为了经济的不断提升发挥推动作用,也可以优化社会的信用结构,让债权和债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信用的内在约束机制和社会的信用水平。青海省的消费信贷还处在改进的层次,种类有限,主要的信贷有:国家的助学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贷款几大类。
一、青海省消费信贷进步的现实情况。
(一)全面情况。
从全面来看,青海省消费信贷余额呈上升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从根本上改善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是促使消费信贷发放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被运送到青海,并且因为交通的便利降低了运输成本,相应的降低了商品价格,刺激了消费。青海省消费信贷的产品主要有个人住房款、汽车消费款、国家助学贷款,在这期间,个人住房贷款占主要的作用和地位,其占比近90%;个人住房贷款、助学贷款和其他消费贷款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汽车消费贷款与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二)从消费信贷结构看。
从四大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结构来看,仍然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贷款余款的余额最高。四大商业银行各消费信贷产品占消费信贷的比重情况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最高是建设银行,占比为95.11%,占比最低是农业银行69.15%;汽车消费占比最高是农业银行,占比为3.94%,最低是建设银行,占比为1.87%;助学贷款占比最高是农业银行,占比为6.49%,最低是中国银行,占比为1.42%;其也消费贷款占比最高是农业银行,占比为20.42%,最低是建设银行,占比为1.06%。农业银行其他消费贷款占比高的原因是近来年大型家用器件贷款增加所致。从总体情况来看,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结构比重比较符合各行的业务定位。
二、青海省四大行的消费信贷发展的特点。
第一,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目前归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占据了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的很大部分份额,成为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的主要寡头企业;其中工商银行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对消费信贷市场有较大的影响力;市场集中程度不是很高,市场各方不是合作关系,竞争仍然激烈;现阶段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上各银行的决策都会受到他行行为的影响,特别是规模相当的银行之间,无论哪一方都会对对方猜测,都详尽办重新安装以下。第二,从消费信贷资金投向来看,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金投向结构都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呈现一种单极化的资金投向趋势,然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消费信贷资金投向不仅限于住房贷款,资金投向更加多元化,在其他消费贷款中,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金占比要高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第三,从消费信贷的整体结构来看,农行的消费信贷,正在针对性农行的消费有点远远大于其他三行。银行的消费信贷结构要优于其他三大行,其次依次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各行的消费信贷结构也比较符合各行的业务定位。
三、青海省消费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主体单一。
青海省消费信贷的体系还是需要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为消费信贷资金的供应主体比较简陋,目前,消费信贷资金的供应方只有商业银行,可是因为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市场上的关于业务上的投资方向、产品的定位及价格、风险这些方面都有明显的趋同性,所以,没办法满足类型多样、层次多样以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市场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个难题就是消费信贷资金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的投入比较集中,根据个人住房贷款的百分比数字可以看出青海省消费信贷的业务结构已经严重失调,住房贷款的业务也占用了过多的资金,单一化的发展,阻碍了其他消费贷款的发展。
(三)产品的服务过于传统。
现阶段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的主体是住房贷款,中长期抵押贷款、繁琐的申办手续是其特点,然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小额消费信用产品的缺乏流失应以社会的信用当作基础,重点是通过信贷的杠杆原理来满足人们跨期消费的需要。致使银行服务模式在创新方面有不足之处的原因,主要是金融服务中介的发展滞后的很严重,消费信贷产品的推广主要靠的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宣传,可是消费者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所以没有办法形成市场专业化的分工,最后导致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现在所执行的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是为了生产性贷款而设立的',银行开办的消费信贷只能作为参考来执行,可它的针对性不大,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这就更加增大了银行开办消费信贷的难度,尤其是能适合本地的消费信贷法规尚未出台,银行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保证。
四、发展青海省消费信贷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消费信贷信用制度,保护各方面权益。
有关部门要抓紧出台一套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让消费信贷业务的申请、调查、评估、发放、回收资产的处置等活动有法可依,避免纠纷,减少投机者钻空子的几率。与此同时,应该用法律条款对不守信用者除了经济责任外,严重的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最后,人民银行要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各方面权益。
(二)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新的消费观念。
作为个人消费贷款主体的居民,必须转变消费观念,逐步把自我积蓄的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的适度超前消费。极早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根据消费市场的特点,结合相关部门对消费信贷政策的引导、市场导向和最基本的操作知识来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使消费信贷的好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推动消费信贷市场主体多元化。
单一的消费信贷市场主体必然会影响消费信贷在未来的发展,无法满足多种多样的市场需求,可通过发展汽车金融公司、小额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来拓展消费信贷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消费金融服务中介,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使消费信贷的资金供应方逐渐转为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四)加快产品的创新及信贷制度。
这些年来,在消费信贷产品上,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主要依靠于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不仅申办流程繁琐,同时银行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这就使得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转变经营模式,大力支持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五)消费品二级市场的完善。
1、政府规范交易秩序,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同时,适当的简化再流通的手续,降低费用,为银行的风险资产的流程创造条件;2、必须严格制定二级市场的主体资格还有经营的范围,加强服务的水平、质量、意识和自律的行为,并且对经营者实行强制保险和保证金制度;3、做好对二级市场供求信息及价格信息的公开披露工作,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一级市场发展;4、针对抵押物的变现还贷,因该设立一个专门来拍卖或处置的部门来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这样可以使得信贷资金及时回收,有利于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同时,二级市场的不断完善也可以使经过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转让,这将有助于银行及时回收信贷资金,解决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的问题,化解银行资金信用性风险。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四
关于朗读的语文教学论文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一。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总之,在当前,语感这个基石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成为一个探索的“热点”,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是依靠语感,还是依靠基础知识?是整体推进,还是分进合击?是语感,还是思维?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向别人虚心学习,认真探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勤于总结,敢于实践,获得良好的效益。
(作者通联:835200新疆霍城县第四中学)。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五
摘要:语文是研究汉语的特定学科,从小学开始便便随着我们的整个学习生涯,小学语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课中老师的语言往往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同时老师教学语言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讲授,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对此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找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从中可以启发老师,不断的改进自身,用得当的语言启发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体特点。
语文是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我们的母语,以及从价值观等角度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语文的教学目的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了解祖国文化,帮助学生更好的使用母语,从而更好的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好的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教学语言的作用。
1、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其心智发展处于成型阶段,老师的语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而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在课堂之上,课堂教学语言便是其主要变现形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老师的教学语言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2、正确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明白课堂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的,可见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课堂教学语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人开始关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总结之后发现,教学语言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主要有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情感性、语言的生动性、语言的可接受性以及语言的规范性五个方面。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艺术和我们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学校等相关部门对老师的新要求。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科目,它是研究我们汉语的重要课程,为此语言的艺术性在语文课堂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的不同课程在授课的过程是一样的,都会涉及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在课堂环节中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最为广泛和常见的方式途径,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有距离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毕竟所处的年龄、位置不同,但是艺术的语言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明白学生需要的;学生也可以更深刻的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以使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主要的内容就是故事,故事的情节都比较丰富多彩,而且再加上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在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接受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教学需要用语言去给学生解释清楚,这便要求老师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生动性的特点,生动的讲述课文知识的内容,以使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到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及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老师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生动性途径有很多,比如说使用多感官教学法,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乃至鼻、舌等参与学习,其设计是用不同的信息形式展现相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中由于有许多有趣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应用这样的方法,将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将抽象化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语文教学由难到易,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的越来越简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意思是让学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小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形成期,而且学生的智力、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不到位、并不准确,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但是老师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语言,不可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要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可接受性,让学生可以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所讲的知识内容。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就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必须是规范的,符合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规定,不可以出现违规等现象。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各面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老师必须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之中的一举一动,要处处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不断的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使自己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小结。
语言是一种艺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话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的教学语言,它的选择和使用都是需要注意的,老师必须考虑到相关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面对的学生群体,从而选择合适的课堂语言,给学生讲解课本知识,展示当代老师的魅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课堂语言的选择不应该是一尘不变的,它要根据知识内容、学生群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第8期。
[2]蓝长秀、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新课程(下),第3期。
[3]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六
摘要:教学语言是日常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引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即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探讨了起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关键词:特点;重要性;小学语文。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都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文化素养形成的源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助益的。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不同风格的教学语文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考能力,这对学生汲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凝练教学语言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具体情况改变语言特点的策略。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总结教学经验,培养出学生接受且喜欢的教学语言特点,并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鉴于此,本文即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从本质上讲小学语文是人文性启蒙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宏伟理想、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课程。并且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全面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学生还不能辩证的去分析教学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不具有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那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免就会出现偏差。除此之外,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应该全方面的去思忖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当然小学语文最终的目标还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理念,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采取较有特点的语言行课就显得十分重要。
2.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需要轻松明朗。
对于小学生而言,天真活泼是其天性所在,因此轻松明朗的教学语言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的。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的使用较为轻松明朗的教学语言,尽可能的避免一些晦涩消极德的言辞,譬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一课时,故事情节略微有些紧张,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不受到严重的影响,教师授课时应该采用轻快的言辞进行讲课。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激情,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并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需要严谨。
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认知能力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课本以外的知识虽然能够充实学生的知识量,但是倘若教师在进行扩展的时候不注重语言的严谨,讲授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以及传递了谬误的信息,在学生认知能力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错误的知识就被学生全盘吸收了,显然这就弄巧成拙了。当然即便是讲解课本知识的时候,教师也要保持教育语言的严谨。因为教师语言的错误不仅仅会影响教学效率,与此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所以在授课时保持语言的严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榜样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2.3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众所周知小学对事物的认知是存在局限性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往往需要教师仔细的解读才能够明白。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心智是倾向于形象学习,即对具体的东西较为敏感也更容易接受。此外由于童心的缘故,小学生往往都是活泼好动的,让学生安安静静的坐着学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若教师在讲课时不注重教学语言,从而使教学陷入沉闷、繁琐的尴尬境地学生就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好好学习了。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的发生,教师就需要在讲课时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除此以外,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充分的理解知识,在上课时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形象性,避免教学语言空洞不能泛泛而谈。譬如在学习《王二小》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应用拟声词语模拟当时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充分理解王二小令人钦佩的勇气。
3如何培养适合教学的语言特点。
3.1拓展知识加强练习。
小学语文教师是肩负人文素养培养以及人传递人文关怀重担的,因此培养自身的语言特点以契合教学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料的丰富,这都为教师自我提升提供优质的资源。然而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把握这样的时代机遇,积极的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教学语言特点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其适合教学实际的语言特点。具体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可以逐渐培养其良好的语感以及丰富其语言层次,此外观看优秀的演讲也可以帮助教师养成较好的语言。总而言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3.2语言严谨,慎重选择。
既然说教学语言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教学语言选择不当同样也会对教学造成一些阻碍。由此可见教育语言特点的选择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并通过一定的思忖谨慎选择。因为不好的语言特点,会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谨慎的选择教学语言,在保持生动性的同时也要规避一些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辞。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进行合理的运用。
结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特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培养适当的语言特点。并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轻快明朗的语言风格,严谨考究的表达。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然需要教师积极的提升自我职业能力,因此在业余时间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其符合教师实际的语言特点,促使素质教育的落实。
参考文献。
[2]樊芳芳;;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j];才智;2013年12期。
[3]吴丽贤;;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4年15期。
[4]王会阳;;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j];科技创业家;2013年21期。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七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中已经出现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立意宽泛的开放性作文题目,这显然是对素质教育下,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和价值认同的一种考验。但是,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中作文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老套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写作水平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将在此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到改进策略,谈几点自己的思考,希望对大家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对写作文不够重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无论是高考作文还是一般练习作文,都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个性,但也存在很多学生盲目写作、随意乱写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作文很随意,不经思考,也不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任找一个话题或一篇小资料就让学生写。这种引导方式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高中作文重要也不重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可能会有个别特别喜欢文学的学生脱颖而出,在自由自在的发挥中写好自己的作文,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笔。
2.对学生的作文限制多。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比如,不让学生写诗歌、散文、随笔等,只要求学生写考试能用到的题材,比如,议论文、记叙文等。这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写作范围,缩小了学生更多的写作空间,直接影响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我们知道,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个内容,要求太松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找不到写作的主题;要求太多又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想、想象力以及自由表达的欲望和热情都消失贻尽。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不能对学生的作文没有要求,又不能要求这要求那,让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热情,阻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1.转变观念,适当引导。作为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适当转变观念,把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方法结合、融入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高中作文的教学质量。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写作的方法,收集写作的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但放手不是不管,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有所引导、限制,在一个有正确方向的指引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推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认真批阅学生的作文。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写一篇作文足够的基础知识,再加上他们的思想、认知都比较成熟,他们更希望教师能关注他们的作文,对他们的作文提出批评、指点、表扬。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当学生的作文交上来时,要一篇一篇认真地阅读、批改。高中作文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他们的产品,他们的故事、兴趣、心情、价值观甚至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都在作文中有所体现。教师认真批改他们的作文,不但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情和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更能发现他们写作中的不足。
3.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作文素材积累本,又是记录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心灵笔记,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多沟通、启发思考、取长补短,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总之,高中作文是教学的难点,更是教学的重点。但只要教师抱着科学的教学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训练,并认真批阅,合理点评,抓好读书笔记,就能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将来的考场上淡定自如,正常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八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在广泛的应用背后,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对于新技术引入教学环境中,一部分坚持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还不太适应,另一部分造成多媒体教学应用缺陷的就是教师对其应用不合理,本身应用顺序的混乱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在信息化教学中加入过多的教学内容,造成盲目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现象,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方面也不予理睬,均以多媒体设备全盘托出,对学生应掌握的问题没有给予其时间进行思考,完全是问题及讲解一气呵成。另外,在教学内容诠释过程中对于内容过于具象表达,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局限,将内容定格到所表现的课件上而不给学生想象空间。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因教师本身引发的问题占绝大多数,因而若想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首要一点就是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必要性、重要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使信息化教学如无根之水。教师应对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想象力的优点加以发扬,准确地掌握好多媒体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的尺度。利用幻灯片、影音等效果加强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内容提出问题,令学生自主思考,对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以信息化教学方式加以简化,方便学生理解。对于信息化教学优势要令其得到发挥,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信息化教学方式,使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发挥最大效益[2]。
5总结。
教学方式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如何使信息化教学更加完善才是最重要的。新技术对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教学方式产生新的挑战,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化劣势为优势,才是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将各方面因素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冬梅.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2]李欣.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的个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九
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提升学习效率。要掌握引导艺术,教师还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灾难降临”的引导环节为例,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句子“那是‘玛丽’号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并追问面对此情此景,想象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可能会撞船。)那会是怎样的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勾画出“从螺旋桨推进器”“五百吨”“非常快”等词语,初步感悟“巨大的灾难”,继续演示句子“全速前进的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海水哗哗海浪呛得咝咝地直喘粗气”。追问此时此刻,船上的人们会怎么样?由此引出表现人们反应的句子,在引导学生对人们的表现探究后追问“船长是怎么做的?从他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如此,利用问题层层追问,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过程,感悟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形象。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作为引导,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发挥主导作用,精讲释疑。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新教学模式,往往不知道哪些知识是该讲的、哪些是不该讲的,结果课堂中很多时候让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其实,采用合作探究模式,教师在探究过程中依然是主导,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还要注重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精讲。首先,要根据教学重点在学生探究后精讲。如在《用目光倾听》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理解“用目光倾听”的含义就是重点,教学中教师以问题“目光怎么能倾听呢?目光怎么会胜似千言万语?”引导学生探究后就要进行精讲知道“用目光倾听”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要真诚。其次,要注重结合教学难点进行精讲。如在《一夜的工作》的教学中,通过阅读体会总理的劳苦与简朴,在此基础上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体会就是难点,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句子分析总理的劳苦与简朴,再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慨,最后借助辅助资料讲解总理平时的工作情况,以此让学生对总理有深刻了解,更好地体会总理伟大的人格。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重难点。如此巧妙地借助语言艺术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为构建语文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十
加强学生管理内部建设,明确学生管理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多教给学生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新精神、人格意识等。因此,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对现执行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加以改进,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和学生管理的服务功能。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是指现代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理性的发展态势。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土木工程管理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旨在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
0前言。
现阶段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在客观以及主观上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稳定,为了使得大幅度的反弹现象避免,一定要摆脱传统方法的束缚,所以,为了完成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必须在今后控制施工质量的过程中,与现实土木工程工作相结合,并运用现代较为先进的土木工程质量控制理论,还有,在控制工作中为了减少各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积极做好突发状况的备案工作,控制好土木工程施工进度,减少因超时施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1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不仅指施工单位对施工项目本身、施工工程人员的管理监督行为,还包括了对施工工程整体的规划、施工人员的调配和施工环节的控制等等行为。目前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迅速,施工工程设备的管理、工程质量的评估、工程安全管理的评估、施工现场环境的管理和工程成本预算等问题也就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要学习更加先进科学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方法,培养更加专业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土木工程的施工。
2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迅速,施工项目众多,现有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早已不适应土木工程的建设需求,项目施工存在很多的“灰色地带”,另外,有部分企业土木工程施工条件不满足却依旧进行项目施工,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施工管理要求进行项目施工,造成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施工工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2)相关从业人员管理意识较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是施工工程质量的决定者,理应对土木工程项目及其了解,对管理学的内容也及其熟悉。受我国国情所限,一般性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者多为“凭经验而定”的项目老板,或者是其亲戚。这类人往往对项目本身质量没有多大关心,对施工工程中的材料选择,施工进度安排没有意识,排查不出问题而且问题出现了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总是对细节问题不够重视,往往最终会影响土木工程项目最后的施工验收,造成难以计算的经济损失。
(3)相关管理模式落后。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模式,一种是以项目主要负责人的亲朋为施工管理人员的模式,另一种是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没有对内容进行理解,完全生硬照搬国外管理模式,与我国国情不符,最后造成项目施工出现问题,施工进程受阻的结果。诚然,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国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熟,可以借鉴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明确企业自己的发展路线,采取不一样的、变通过后的管理模式,这样才会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时间精力的同时还提高了施工质量。
3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完整专业的施工管理体系。如上文所说,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国外的理论体系和管理经验都比我国要丰富,因此要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先根据国外的先进理念,提炼与融合出适合我国使用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这一步需要数量庞大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者来进行,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再培养更多专业的管理人员,这样我国的土木工程管理体系才能更加的完善。千万不要一味的照搬国外的管理体系,这样会导致工程施工反而更加困难。
(2)规范土木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土木工程项目的招标存在很多的问题,地方官僚在招标时存在“吃回扣”的现象,使得招标工作并没有按竞标企业的真实水平进行项目的分配。因此,首先要加大对招标环节的监察力度,杜绝收受贿赂,竞标企业弄虚作假的现象。其次,在招标单位应配置更加专业的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对招标项目本身的成本和耗时有一定的了解,便于挑选更加合适的竞标企业。
(3)不断完善工程施工管理。
1)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进程上应做到不同项目工程“多管齐下”,明确不同施工人员的职能所在,保证各个工程项目同时进行却不出差错。还要在施工工程出现纰漏时及时处理和解决,合理调整不同项目之间的施工进度。因此,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土木工程知识储备,对施工工程设计图、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设备能够使用和懂得修改。另外,土木施工工程环境相对复杂,施工环节涉及到业主、供货商和分包商等众多社会角色,工程管理人员还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避免出现利益纠纷影响施工进程。
2)加强工程信息化管理。土木工程施工涉及的施工人员数量巨大,且流通性高,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减轻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起到一个辅助施工管理人员更好的进行人员管理的作用。结合土木工程行业特性,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清晰的了解工程进度与工程问题,更好的控制了施工质量,对施工成本的计算也更加简便清晰。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使得工程施工过程更加的透明,施工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的安排工作、调整施工进度。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则显得更加重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比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从业人员管理意识较低,管理模式落后等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建立完整专业的施工管理体系,其次要规范土木工程项目招标的过程,最后不断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的进度,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万青.高校贷款的风险及其控制[j].浙江金融,2004(05).
[2]曾华锋.对我国高等学校等资情况的分析[j].事业财会,2001(01).
[3]熊筱燕,孙萍.略论高校财务风险的界定[j].江苏高教,2005(03).
[4]赵炳起.高等学校负债风险的微观成因及控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
[5]王漪.关于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6]侯瑞山.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及比率分析[j].江苏高教,1999(06).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十二
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繁荣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例如一些不科学的教育理念、死记硬背的教育内容和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法。从长远来看,上述做法不仅会挫伤家长对所有学前教育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会阻碍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将就如何开展学前教育展开论述。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投入很多,而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在有三个方面。
1.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幼儿的入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实践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和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二、正确看待一些学前教育机构。
曾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学前教育还是“教育”吗?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原因是市场化运作下的学前教育正在走向“非教育”甚至“反教育”。自从学前教育改制以来,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办学,一方面使得学前教育发展繁荣,一方面也出现了重盈利而轻教育的态势。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班,奥尔夫音乐、蒙氏教具等名目繁多的教育以及识字、双语、珠心算等训练班,其中有多少机构是披着美丽的学前教育外衣,进行的却是“非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训练。国内有机构宣称“早教市场,黄金万两”,越来越多的贵族幼儿园、天价幼儿园让人明白学前教育市场有利可图,有些学前教育机构为了争取生源而不惜迎合家长的需求,公开喊出“一切为家长服务”的口号,而全然不顾学前教育是为幼儿服务的宗旨。
由于学前教育还未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也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约束学前教育市场,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资本。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得知,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益,而资本对于稀缺资源的竞争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混乱,所以像上述高喊“一切为家长服务”口号的.学前教育机构误导甚至欺骗望子成龙心切而又不明真相的家长也是在所难免的。
三、打好性格基础,努力提高情商。
美国作家丹尼尔古尔曼的《情感智力》一书1995年出版以来,“情商(eq)”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稍懂一点教育的人都知道,“情商”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谓“情商”指的是: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关心他人的善良,善良与人相处,把握自己与他们的情感等等。总而言之,它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建辉煌的人生,情商高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形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形成的前几天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去做,从不迁就,慢慢习惯就会形成。
培养意志,发展自制力,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达到目的,获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幼儿期儿童意志行为还很差,不能较长时间控制自己,幼儿行动的目的性也较差,行动缺乏明确的目标,往往与直接兴趣或需要,个人愿望相联系。例如:做好事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或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
四、回归学前教育的本真面貌。
学前教育的本真面貌是谋求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因此,不能把学前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学前教育除了发展智力,还包括健康卫生、情感态度、良好行为习惯、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幼儿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培养、发展与训练。那么为了回归学前教育的本真,为了真正实现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特此向政府和家长提出一些建议:
1.政府方面。
《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各级政府除了要投入大量的财政支持,还要尽快制定出学前教育法来规范学前教育的发展,积极大力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教、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2.家长在进行学前教育的时候要坚持三大原则。
第一,游戏应该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几乎所有学前教育专家都建议,儿童应在玩中学习、玩中成长。也许很多家长会说,让孩子游戏之后看不到孩子有什么进步,但让孩子识字背诗之后却有立竿见影的收获。其实,这种重智力甚至是重死记硬背而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对幼儿的一种“戕害”,尤其是在3~5岁的年龄段,是幼儿发展社会感情的关键期,而这种“非教育”往往把孩子本来存在的创造潜力淹没了,有时甚至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如果让孩子快乐地游戏,并加以科学引导,对孩子智力开发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育必须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教育必须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才能接受,过早的环境压力,过度的能力要求,是无谓的努力和对幼儿的伤害。有些幼儿早期被强迫灌输很多死记硬背的知识,上学后他可能会有一种恐惧、厌恶感,甚至干脆拒绝。
第三,教育内容必须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学习跟他年龄相符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学习活动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实际需要,为幼儿的现实发展服务,并与其将来的生活相联系。
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也必须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天顺.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学前教育研究.2011(01).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十三
尽管管理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财务会计的研究而言,管理会计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发表了《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以来,管理会计研究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责难。各国会计学界纷纷发表论文和专着对传统管理会计研究提出批评,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先后推出《管理会计――发展而非革命》、《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会计界学者近年来也纷纷发表文章,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反思与探讨。如何认识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这是我们目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国内,争论主要集中在:
1、管理会计能否独立成科。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独立成科,与财务会计一起形成会计学的两个分支。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广泛吸收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精华,有自己独立的特点,应独立成科。二是将管理会计内容分割到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中。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基础是成本会计,现行管理会计有些内容与成本会计重复,可以将两个学科合并形成成本管理会计;另外一部分内容分割到财务会计中。三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并列存在,对三门学科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独立的特色。
2、管理会计学应包含哪些内容。主要观点有:管理会计不独立成科,将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纳入成本会计,将短期及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纳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独立成科,即将上述内容全部纳入管理会计。
3、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否成熟。普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学科体系不规范。理论体系不完整表现在对象不清、职能不清、目标不清和研究方法不清;学科体系不规范表现在学科内容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管理会计的内容串起来,体系是残缺的。
4、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应包含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方法、亚哲学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针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又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中又有实地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等。现在人们普遍批评规范研究的方法,认为其方法带有主观价值观,实际价值小;而认为实证研究具有客观性,能用事实说话。现实中人们又批评实证研究数学模型太多,实务人员大多看不懂。最近几年在中西方盛行案例研究方法,认为此种方法有很大实际价值。
5、管理会计研究是否落后实际需要。传统管理会计主要以内部眼光看待企业发展,已不适应环境的要求,特别是在企业推行适时制生产系统、全面质量管理、使用大型计算机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如何分配费用,评价业绩等,传统管理会计方法显然不能解决一些新问题。如果管理会计研究不能紧跟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其职能就满足不了企业管理的需要。
国外的主要观点有:
1、北美国家的一些机构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管理会计正面临危机,应该对现行管理会计进行改革,原因在于传统管理会计系统不能取得、加工处理和传递[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那些在高级制造环境中做出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所需的数据。他们认为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特别是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面临设计新的内部会计系统的挑战。现在许多公司管理会计仍然被当成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的需要,管理会计感觉是对财务报告的目的有用,因此必须进行变革。
2、和北美相比,英国管理会计界还没有感觉到危机。这或许与英国经济状况不佳有关。然而,经济的低迷迫使公司经理提高了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许多英国公司已经提出管理会计事务改革的标准化要求,他们对战略优势进行特别关注,认为管理会计需要培养对市场营销问题和程序的理解,需要结合组织活动中的战略因素,引导会计信息更加恰当并满足决策制定的需要。
动,而不是为高层管理部门提供精确的成本、差异和利润数据。因此,日本公司中战略与组织在会计政策制定和程序之间有明确的联系。
管理会计发展到21世纪,各国管理会计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强烈呼吁进行变革,这些变革围绕外部领域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自我检查,特别是新的管理思想的不断涌现、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这样一种动态的环境里,管理会计是不可能固守自身内部的定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快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步伐,走出管理会计研究的误区。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误区。
1、对学科体系研究多,忽视基础理论研究。20世纪兴起的管理会计,尽管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它的应用尚处于初期。可以说,管理会计还属于年轻的科学。有学者认为,在理论建设上要狠下功夫。纵观管理会计的发展史,其产生和发展可归因于企业环境的变迁和其他学科的借鉴。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需的管理会计方法不同,即使同样的方法对所处环境相同的不同企业,效果也不相同。另外,管理会计发展一直受到两种理论的影响,一是经济理论,二是管理理论。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管理会计强调数量方法与分析技术的运用,以管理理论为基础,管理会计又不断吸收各种管理学派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因此,管理会计学应定位为边缘学科,他与周围环境动态发展,而不可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别是内容不断拓展,方法不断涌现。因此过多研究其能否独立成科和理论体系不太现实,又毫无实际价值。但是阶段性的总结管理会计的成果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成果的推广使用。
2、注重对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多,忽视实际应用。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可以划分为两大学派,一是传统管理会计学派和创新管理会计学派。按照其辩论的内容,也可划分为规范研究学派和实证研究学派。传统管理会计学派以成本为中心,强调实用性。创新管理会计学派以创新为中心,强调适应性。现实中的结果是,传统管理会计学派研究思路狭窄,具有局限性,落后于时代,理论脱离实际,但使用的技术方法具有实用性;创新管理会计学派易脱离实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用的技术方法比较复杂难懂。大多学者认为,高等数学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可以恰当运用,但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作用,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使用,应力求避免滥用数学方法的倾向。在定量分析方面,应重视数学模型,而不唯数学模型。过多的把研究集中于方法的讨论,容易造成舍本逐末的思路。
3、研究者的研究脱离实际。大部分的理论研究者,往往注重书本的研究,很少步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他们与企业联系较少,不知道企业实际需求,研究结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体现不出研究价值。有学者指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并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深入探讨,为管理会计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并用来指导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实践。
4、引进介绍多,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少。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主要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总结其好的研究成果和做法,形成系统性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但很少深入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经验,提炼出新的理论,最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5、忽视研究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管理会计的研究在我国兴起比较晚,而且西方研究成果也尚未成熟,相对财务会计研究而言,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人员和用于此研究的资源相对较少。从有关文献看,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方面的论文较少,由于相关部门对此认识存在不足,不能通过有关渠道正确引导,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研究队伍严重不足,缺乏研究的后备力量。
6、研究内容分散,缺乏研究的长期规划、系统研究性差,急功近利者多。在国外,尽管近几年对管理会计研究批评较多,但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有系统性、有长期目标,而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组织,既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研究杂志,也没有机构对研究作长期规划,分散了有限的力量和资源。
7、理论研究注重以“物”为中心,忽视以“人”为中心。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大都注重对企业“物”方面的研究,忽视在管理中对人的研究,特别是在当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即人性化管理,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加突出,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和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会计更具有现实意义。不宜把重点放在相关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方面,而应以“以人为本”的管理为主线,确立智力资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
8、忽视管理会计职能的研究,导致管理会计定位不清。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研究成果用于实际的很少,原因在于研究成果与管理会计职能没有很好的结合,管理会计到底在企业管理中能发挥何种作用没有研究透。
9、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包罗万象,主题不清。管理会计范围的无限扩大化,加剧了人们对管理会计在认识上的偏差。过分扩大它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分散了研究者的精力,不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
1、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获得理想研究成果的保证。传统管理会计中人们注重规范的研究方法,取得许多理想的成果,但是由于此方法本身的一些弱点,比如主观性强,验证性差,近几年开始受到批评和冷落;而实证研究方法由于注重实际,结论具有验证性,具有说服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运用。在实证研究方法中,又有实地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调查问卷等方法,一般情况下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最近几年运用非常广泛,成为实证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从普通案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结论,有助于推广运用,使用价值较高。笔者认为,无论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其特性,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方法,在研究中必须结合使用,即规范研究要重视运用实证方法,实证方法中结合运用规范方法,重视实证方法中的数学和模型方法,而不唯数学和模型;考虑到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推广案例研究,而不忽视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必要的实地研究是重要的。
2、管理会计研究对象。传统管理会计研究对象已比较成熟,在新环境下兴起的一些研究对象还处于探索和摸索阶段。笔者认为,除对管理会计的一些基础理论继续进行探讨外,新型领域将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如作业成本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跨国公司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和宏观管理会计等。另外,在管理中,根据管理者对待事物的角度,可以把现实世界看作“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管理者的视角把现实世界看作“物的世界”,所形成的管理属于“物本管理”;管理者的视角把现实世界看作“人的世界”,所形成的管理属于“人本管理”。“人本管理”不同于“物本管理”,管理者不应把人看作单纯的“经济人”,而应把人看作“社会人”和“文化人”,从而在尊重人格、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人本管理”具有“柔性管理”的属性,它重视人的认知领域,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从而使管理决策推进到一个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人文化阶段。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不管后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如何先进,只能取代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只能是一种管理工具”。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十四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次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带普遍性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未来抱有很高的理想,由于高考失利未能被本科院校录取,而进入高职院校,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的贫困地区或城市低收入家庭,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徘徊于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以扩展和提高自己.由于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务实心理,也使学习的心态变得浮躁,难以坚持.
3.困惑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朋友,迫切想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对于如何进行异性之间如何交往、如何恋爱在观念上是模糊的,导致在实际生活中与异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而痛苦、陷于多角关系而不能自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充满,富于幻想,但因认识偏差、阅历较浅,对于当前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偏差,产生心理的不平衡,导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问题.
4.交友上的障碍: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新舍友、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刚入学的学生不善言辞和存在自卑心理,不知如何去与人交往,如何去寻求新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压抑自已的交友,学会了孤独,习惯了独来独往,从而造成了性格上的怪异.
二、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被误认为“次高等教育”,部分用人单位也认为,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上不及本科生,在职业技能上无异于职中(高)生,在职业操守等方面其可塑性不及职中(高)生.社会评价体系与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
2、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高职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其行为和情感处于复杂与矛盾的多事之秋,且大多存在“心理闭锁”的倾向,想与人交往又害怕交往,渴望接触异性却又缺乏勇气与方法,心理上感到孤独,寂寞,看问题主观、片面、偏激、敏感且多疑,经常有不由自主的破坏性冲动.
3、学校和家庭因素.学校的条件不尽人意,课外活动适合自己参加的很少等原因,也会使学生感到失落、空虚、无聊,乃至心理失调.而学生的家庭状况,教育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单亲家庭、纠纷家庭等使学生经常处于敌对、苦闷等情绪之中.
4、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对中小学生只是过分的重视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需求却疏于引导,当学生独自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就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高职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高职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基本掌握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北京心理学20068;
[2]王希永田万生编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开明出版社20033;
[3]周家华王金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4]徐晓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科学20065.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篇十五
人力资源管理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早在以机器为主导的科学管理时代,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家已经强调了挑选工人、培训工人等管理活动视的重要性。当今世界,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企业技术系统的全面更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甚至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吗?
人力资源是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wright等(1994)首先区分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实践,指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人力资本集合,而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是用来管理人力资本集合的人力资源工具。由于能够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并且是不可替代和难以模仿的,所以他们认为拥有高技巧和高激励工作动力的人力资本集合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pfeffer认为人力资源实践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他给出了两个理由:其一,竞争对手很少接触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因此不可能轻易被模仿。其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代表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即使这些人力资源实践是清楚可见的,而且竞争对手进行模仿,也未必能够获得同样有利的效果。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独特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的基础,但并不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人力资源提供的人力资源实践才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造就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源实践如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但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不妨对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拆分成单个人力资源实践,以探讨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如何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1、招聘和筛选。
严格细致的招聘流程、审查过程,可以保证招收到高质量的人才,有利于企业歧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但复杂的招聘和筛选系统的运用也会耗用企业大量的资源,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hr在招聘过程中应注意成本和收益的把握,注重招聘质量和效率。
2、培训和教育。
企业通过提供正式的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实践,有利于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此外,hr不仅要强调单个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等教育和培训,而且强调以团队为基础的训练,提倡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鼓励交流信息公开化,鼓励和支持员工的创新活动。
3、职业发展。
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建立正式的职业发展计划和相关的职业发展指导,hr应注重通过沟通和分析,为员工职业生涯提供发展的路径、阶梯和方向。
4、就业保障。
建立牢靠的工作保障制度,企业明确表示继续保持雇佣关系,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需要,从而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5、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作为激励员工发展的机制,强调对员工业绩的测量、评价和指导,同时更注重员工的技能、知识发展,有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
6、薪酬体系。
为员工提供基于工作表现和个人能力发展为基础的薪酬能够鼓励员工增加工作灵活性,使员工愿意承担本岗位工作以外的其他任务。这种鼓励员工进行广泛参与和广泛合作的薪酬制度,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有利于成就企业竞争优势。
三、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信息技术趋于饱和,科技创新缺乏动力,行业竞争加剧,人力资本成为了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的各个部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较大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最大化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需要注意:重视开发人力资源的企业特殊技能(董克用,);加强培育团队导向的企业文化氛围(高艳,);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素方国、赵曙明,2003)。
参考文献:
[1]noe,al.(2003),humanresourcemanagement:gainingacompetitiveadvantage,4edition,mcgraw-hillirwin.
[2]pfeffer,j.,thehumanequati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ma.
[3]加里.s.贝克.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劳伦斯.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机械工业出版社,.
[5]苏中兴、曾湘泉、赖特(wright).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国内外实证研究的评论与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6]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学习先进经验[j],新资本,2003,(4).
[7]素方国、方曙明,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与企业竞争优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2).
[8]何江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1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