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7:15:05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9篇)
时间:2023-11-30 17:15:05     小编:FS文字使者

总结有助于加深对学习和工作的理解。总结的核心在于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梳理和总结。宽容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是学生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下面是一些行业内的专家观点和见解,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一

1.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难点: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多媒体课件。

纸杯。

吸管。

一、课前游戏引入。

生:想。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我找五位同学每人抽一张。老师猜。(至少有两张花色一样)。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根小棒放进2个纸杯里。

(1)要把3枝小棒放进2个纸杯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教师板书)(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根小棒放进2个纸杯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杯里放进2根小棒)。

2、研究4根小棒放进3个纸杯里。

(1)要把4根小棒放进3个纸杯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2根小棒)。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纸杯里放进2根小棒”。

师:大家看,全放到一个杯子里,就有四个了。太多了。那怎么样让每个杯子里都尽可能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每个纸杯里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纸杯,总会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2根小棒)(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6)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纸杯里里放1根小棒,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8)在探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

3、类推:把5枝小棒放进4个纸杯,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几根小棒?为什么?

把6枝小棒放进5个纸杯,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几根小棒?为什么?

把7枝小棒放进6个纸杯,是不是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几根小棒?为什么?

把100枝小棒放进99个纸杯,是不是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几根小棒?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小棒比纸杯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放进2根小棒。)。

5、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小棒放进纸杯的情况,只要小棒数量多于纸杯数量时,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放进2根小棒。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鸽巢问题,也叫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小棒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纸杯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小练习:

1、任意13人中,至少有几人的出生月份相同?

2、任意367名学生中,至少有几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3、任意13人中,至少有几人的属相相同?”

6、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小棒数比纸杯多1的情况,如果小棒比纸杯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2根小棒。”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二

鸽巢问题是我们数学中比较有意思且在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因此,在录制一师一优课时我想到了给学生讲这一节课,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中的。

鸽巢问题又可以叫做抽屉原理,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原理,许多游戏的设置都运用了该原理,例如抢凳子游戏,纸牌游戏等。因此,在讲课开始我先用纸牌游戏中引出今天的鸽巢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本节课内容。接着我出示例题,先找一位同学演示3支笔放进2个笔筒中应该怎么放,并记录下来,使学生明白小组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并记录。接着出示课本例1的题目,学生小组内通过刚才的方法很轻易的就找出一共有几种方法,在找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加强大家的认识。我有介绍了刚才学生们实验的方法叫做枚举法。并通过观察引出概念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接着让学生们转换思想求实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并把其转化为算式。

接着增加铅笔和笔筒的个数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学生发现当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的结论。把铅笔和笔筒换成其他物品学生还能相似的结论,说明学生已经可以学移致用了。之后介绍鸽巢问题的发现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我又引到游戏揭示答案,再通过几道层次递进的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鸽巢问题,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三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

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平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平均分呢?平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平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平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平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1+1=2。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1+2=3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平均分?

(3)明确:再次平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商+1)。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四

《鸽巢问题》既鸽巢原理又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明确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首先,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说起来生涩拗口,而且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者,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同奥数,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鸽巢”和“物体”。

《鸽巢问题》这是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13名学生,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个月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鸽巢问题”。

通过第一个例题教学,介绍了较简单的“鸽巢问题”: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呈现两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前一个例题的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第二个例题是在例1的基础上说明: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因此我认为例2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尽量平均分”,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鸽巢问题,他们在具体分得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还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触,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至少的情况就应该是“1”。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游戏规则是:请这四位同学从数字1.2.3中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写在手心上,写好后,握紧拳头不要松开,让老师猜。

1、具体操作,感知规律。

教学例1:4支笔,三个筒,可以怎么放?请同学们运用实物放一放,看有几种摆放方法?

(1)学生汇报结果。

(4,0,0)(3,1,0)(2,2,0)(2,1,1)。

(2)师生交流摆放的结果。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质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次,也能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呢?

2、假设法,用“平均分”来演绎“鸽巢问题”。

1思考,同桌讨论:要怎么放,只放一次,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汇报。

2汇报想法。

预设生1: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筒里放1支笔,最多放4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3学生操作演示分法,明确这种分法其实就是“平均分”。

1、课件出示第二个例题:5只鸽子飞回2个鸽巢呢?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应该怎样列式“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均分思想,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2=2……1。

(学情预设:会有一些学生回答,至少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根据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至少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2、师依次创设疑问:7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8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9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根据回答,依次板书)。

……。

7÷5=1……2。

8÷5=1……3。

9÷5=1……4。

观察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得出“物体的数量大于鸽巢的数量,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的结论。

板书:至少数=商+1。

师过渡语: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鸽巢问题”,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鸽巢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1、三个小朋友同行,其中必有几个小朋友性别相同。

2、五年一班共有学生53人,他们的年龄都相同,请你证明至少有两个小朋友出生在同一周。

3、从电影院中任意找来13个观众,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趣的规律?请学生畅谈,师总结。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例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配方法。

教学难点: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列举法分析法。

学习方法:尝试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3分)。

(一)游戏引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揭示目标。

理解并掌握解决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

二、自主学习(8分)。

1、看书68页,阅读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

(2)理解4种放法。

2、全班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跟踪练习。

68页做一做:5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3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三、合作交流(8)。

1、出示例2。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1)合作交流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指名说一说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6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2、如果一共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呢?

3、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7÷3=2……1(至少放3本)。

8÷3=2……2(至少放4本)。

10÷3=3……1(至少放5本)。

4、做一做。

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四、质疑探究(5分)。

小结: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2、做一做。

69页做一做2题。

五、小结检测(10)。

(一)小结。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二)检测。

1、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人是同一月出生的。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数。

2、选择。

3、幼儿园老师准备把15本图画书分给14个小朋友,结果是什么?

六、作业(6分)。

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第2、4题。

板书。

抽屉原理。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第70页例3及练习十三相关题目。

1.在理解简单的“鸽巢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的过程,了解用“鸽巢原理”解题的一般步骤,恰当运用“鸽巢原理”解决问题。

3.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能运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意设计“鸽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把5只鸽子放进4个笼子里,总有一个笼子里至少放进()只鸽子。

(2)把7本书放进4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本书。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鸽巢原理”,这节课我们就用“鸽巢原理”解决问题。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猜想。

分组讨论:如何把这道题转化为“鸽巢问题”?

这道题其实就是把摸出的球(鸽子)放在两种颜色的“鸽巢”中,结论就是有一个颜色“鸽巢”中至少有2个。

根据“鸽巢原理”(一),只要摸出的球的个数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一定有2个球是同色的,所以答案是至少要摸出3个球。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2.引导学生总结用“鸽巢原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什么是鸽巢及有几个鸽巢。

(2)确定分放的物体。

(3)用倒推的方法找到答案。

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3、4题。

一副扑克牌(不包括大、小王)有4种花色,每种花色各有13张,现在从中任意抽牌。

(1)最少要抽(13)张牌,才能保证一定有4张牌是同一种花色的。

(2)最少要抽(14)张牌,才能保证一定有2张牌是不同种花色的。

(3)最少要抽(14)张牌,才能保证一定有2张牌是数字相同的。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了“鸽巢原理”,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练习十三第5、6题。

独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鸽巢原理”解决这些问题。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七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问题”,并能够应用与实际。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4人的抢凳子游戏,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抓住学生注意力。

二、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

由于课前让学生做了预习,所以在课上我并没有“满堂灌”,而是先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点,让预习程度好的'同学来试着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再师生质疑,完成对新知的传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又能让学生找到知识的盲点,从而对本节课感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通过练习,解释应用。

四、适当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扑克牌的游戏,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

1、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2、课堂中教师与速较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八

审定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也就是原实验教材《抽屉原理》。

《鸽巢问题》既鸽巢原理又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明确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首先,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说起来生涩拗口,而且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者,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同奥数,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鸽巢”和“物体”。

《鸽巢问题》这是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13名学生,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个月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鸽巢问题”。

通过第一个例题教学,介绍了较简单的“鸽巢问题”: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呈现两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前一个例题的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第二个例题是在例1的基础上说明: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因此我认为例2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尽量平均分”,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鸽巢问题,他们在具体分得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还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触,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至少的情况就应该是“1”。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相关学具(若干笔和筒)。

游戏规则是:请这四位同学从数字1.2.3中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写在手心上,写好后,握紧拳头不要松开,让老师猜。

1.具体操作,感知规律。

教学例1:4支笔,三个筒,可以怎么放?请同学们运用实物放一放,看有几种摆放方法?

(1)学生汇报结果。

(4,0,0)(3,1,0)(2,2,0)(2,1,1)。

(2)师生交流摆放的结果。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质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次,也能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呢?

2.假设法,用“平均分”来演绎“鸽巢问题”。

1思考,同桌讨论:要怎么放,只放一次,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汇报。

2汇报想法。

预设生1: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筒里放1支笔,最多放4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3学生操作演示分法,明确这种分法其实就是“平均分”。

1.课件出示第二个例题:5只鸽子飞回2个鸽巢呢?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应该怎样列式“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均分思想,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2=2……1。

(学情预设:会有一些学生回答,至少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根据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至少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2.师依次创设疑问:7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8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9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根据回答,依次板书)。

……。

7÷5=1……2。

8÷5=1……3。

9÷5=1……4。

观察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得出“物体的数量大于鸽巢的数量,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的结论。

板书:至少数=商+1。

师过渡语: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鸽巢问题”,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鸽巢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1.三个小朋友同行,其中必有几个小朋友性别相同。

2.五年一班共有学生53人,他们的年龄都相同,请你证明至少有两个小朋友出生在同一周。

3.从电影院中任意找来13个观众,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趣的规律?请学生畅谈,师总结。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

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平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平均分呢?平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平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平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平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1+1=2。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1+2=3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平均分?

(3)明确:再次平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3、教学例2。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商+1)。

三、巩固应用。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学会用口诀求商,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进一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学生能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利用乘除法之间的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在生活中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口诀解决除法问题,增加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表内除法及除法的竖式。

(2)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相关链接: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4)我学会了吗。

2、开发性学习包。

(1)秋季本地的各种作物收获情况。

(2)“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倍”的含义。

(3)丰收园。

3、拓展性学习包。

(1)学生自制九九除法口诀表并互相欣赏。

(2)寻找生活中的“倍”。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信息窗1“2--5的乘法口诀求商,认识除法竖式”和信息窗2“除法的竖式写法”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乘法口诀表内的除法并融会贯通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思想。

2、学科间整合:品德课程中《秋天的收获》可以整合到本单元中进行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锻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的珠心算课程可以与本单元进行整合,珠心算的除法算法的加入让学生能更加明白除法的算理。

4、体验式活动:学生自己根据乘法口诀表制作除法口诀表并互相欣赏借鉴,提出秋天收获时遇到的包装问题并解决。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6课时。

(四)教学案例:

在学习了平均分,初步认识除法之后,第一课时的学习就变得简单多了,主要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求商的简单算法以及除法的竖式写法。第二课时学生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倍”,现在除法算式中再次出现,是除法平均分中“几个几”和“倍”间的关系,对以前知识的一个逆向思维,进一步的说明为什么能用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感知乘除运算都是以“和”概念为基础的,这对于知识的联系性很强,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此处添加上线段图的表示等表达,会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

注:“几个几”和“几倍”用数字、线段图或者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数学结合的思想使问题具体直观,学生更易理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及鸽巢问题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鸽巢问题”。

2、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鸽巢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理解数学中的优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拿出大王和小王,剩下的牌中共有几种花色?

2、现在我们一起来玩猜花色的游戏,请5位同学到前面每人随意抽一张纸牌,抽完后不要让老师看到。

3、抽后老师大胆猜测:一副扑克牌,取出大王和小王,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至少有2张牌花色相同(课件出示)。

4、有些同学一定觉得老师只是凑巧猜对了,我们再抽一次,老师还大胆猜测:一副扑克牌,取出大王和小王,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至少有2张牌花色相同。如果老师猜对了,就给老师点掌声。

5、如果老师再换5名同学来抽牌,我还敢确定的说至少有2张牌的花色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也叫鸽巢原理或鸽巢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好奇心,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中的联系,知道学习本节课的重要性。)。

二、呈现问题自主探究。

1、小红在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是有这样的发现(课件出示: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学生齐读。

2、在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1)不管:随意,想想怎么放就怎么放。

(2)总有:一定有。

(3)至少:最少,最起码。

师提问:最少2支指的是几支呢?具体来说。

2、把整句话翻译过来再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好铺垫。)。

2、你觉得这句话说得对吗?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同学生静静思考一下。

3、现在同学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来验证这句话,老师出示自己的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比如,同桌合作,用纸杯代替笔筒,用铅笔摆一摆,一人摆,一人记录。(注意:不考虑顺序。)。

4、学生汇报验证的方法:

生1:利用图片来列举出几种放法。

教师小结:非常好,我们在观察这几种摆法,把符合要求的笔筒用彩色笔标出来:所以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支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生2:利用数字方法列举出几种方法(4,0,0)(3,1,0)(2,1,1)(2,2,0)。

我们一起圈出每种分法不少于2的数字。(表扬生2,方法更简单一些)。

5、同学们像刚才把所有中情况都列举出来,这种方法就叫做列举法或枚举法。(板书)。

6、除了这种枚举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证明这句话是对的。

生:先假设每个笔筒中放1支铅笔,这样还剩1支铅笔,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哪个笔筒就是2支铅笔了,所以我认为是对的。

师追问:你为什么要现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呢?

生:因为一共有4支笔,平均分后每个笔筒只能分到一支。

师追问:那为什么要一开始就去平均分呢?

生:平均分就可以使每个笔筒中的笔尽量少一点,如果这样都能符合要求,其他中情况都能符合要求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追问让学生更明确为什么要平均分,平均分的好处是什么。)。

7、这位同学的想法真是太与众不同了,我们为他鼓掌,谁听懂了他的想法,把他的想法在复述一遍。

8、想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9、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

三、提升思维构建模型。

1、刚才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这句话是正确的,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改,同学们看看还对不对了,为什么?(课件出示: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课件继续出示:

(1)把6个苹果放进5个盘子里呢?

(2)把10本书放进9个抽屉中呢?

(3)把100只鸽子放进99个笼子中呢?

3、我们为什么都采用了假设法来分析,而不是画图用枚举法呢?(枚举法虽然直观,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假设法更具有一般性)。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更大的数,让学生感受到用假设法的方便性,实用性,同时引出的优化的思想。)。

4、在数学课堂上我们通常采用更便于我们解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优化的思想。(板书:优化思想)。

5、引出物体数、鸽巢数、至少数,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当物体数比鸽巢数多1时,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2个物体。)。

6、回过头来我们看课前老师猜测的扑克牌的游戏,谁能解释一下是怎么回事呢?看来并不是老师神奇,而是鸽巢问题神奇啊。

7、同学们今天的发现是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最早提出的:课件介绍有关鸽巢问题的来历。

四、解决问题练习巩固。

通过学生的努力,我们一起研究出鸽巢问原理,现在老师出几道题看同学们是否真的学会了。

1、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设计意图:习题2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二

1、借助直观学具演示,经历探究过程。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鸽巢问题。

2、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有一定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解决鸽巢问题的优超性和局限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3、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的“鸽巢问题”的建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特别以游戏引入,又以游戏结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学到了抽屉原理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三

1.在操作、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运用抽屉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抽屉原理的问题模式化

学生笔记(教师点拨) 学 案 内 容

(1)自学例1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 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2) 第一种放法: 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 第四种放法:

教学过程:

5÷2=2……1 (至少放3本)

7÷2=3……1 (至少放4本)

9÷2=4……1 (至少放5本)

1、提出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 )铅笔。为什么?

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 )铅笔,最多放( )枝,剩下()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1)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二自学例2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书?

2、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 )本书。

3、说一说你的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 )本书,共放了( )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如果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4. 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1. 做一做。

(1)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2) 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 )鸽子,最多飞回( )鸽子,剩下()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 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 )鸽子,共飞进( )鸽子。剩下( )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 )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

(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

(5)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3.

(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有24瓶牛奶饮料,如果每箱可以装4瓶,可以装几箱?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解决过程,师生简单评价。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dd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除法一步计算和乘法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引入新课,指明学习任务,简明扼要。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学生搜集信息。

多媒体播放学生团体操表演的画面,指出:团体操表演是运动会上的又一项内容,并显示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

2.学生说出所观察、搜集到的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然后同桌交流,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先交流再解答。

4.个别汇报解决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评价,表扬有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3.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学生独立练习,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汇报解决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法:

19600÷4÷2=1200(千克);。

2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充分说明算理,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明确问题,独立解决。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可能出现:

1954÷2÷3=159(张);。

2954÷3÷2=159(千克);。

33×2=6(场)954÷6=159(千克)。

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些问题既可以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

3.编题、解题。

教师先给出学生三个数:240、6和2,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这三个数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解决,互相检查。

4.分组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5、16题。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积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方法。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六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相关学具(若干笔和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游戏规则是:请这四位同学从数字1.2.3中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写在手心上,写好后,握紧拳头不要松开,让老师猜。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具体操作,感知规律。

教学例1:4支笔,三个筒,可以怎么放?请同学们运用实物放一放,看有几种摆放方法?

(1)学生汇报结果。

(4,0,0)(3,1,0)(2,2,0)(2,1,1)。

(2)师生交流摆放的结果。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质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次,也能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呢?

2.假设法,用“平均分”来演绎“鸽巢问题”。

1思考,同桌讨论:要怎么放,只放一次,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汇报。

2汇报想法。

预设生1: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筒里放1支笔,最多放4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3学生操作演示分法,明确这种分法其实就是“平均分”。

三、探究归纳,形成规律。

1.课件出示第二个例题:5只鸽子飞回2个鸽巢呢?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应该怎样列式“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均分思想,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2=2……1。

(学情预设:会有一些学生回答,至少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根据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至少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2.师依次创设疑问:7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8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9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根据回答,依次板书)。

……。

7÷5=1……2。

8÷5=1……3。

9÷5=1……4。

观察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得出“物体的数量大于鸽巢的数量,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的结论。

板书:至少数=商+1。

师过渡语: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鸽巢问题”,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鸽巢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四、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1.三个小朋友同行,其中必有几个小朋友性别相同。

2.五年一班共有学生53人,他们的年龄都相同,请你证明至少有两个小朋友出生在同一周。

3.从电影院中任意找来13个观众,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趣的规律?请学生畅谈,师总结。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七

原实际问题的编排设计为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如果只用2吨的车,正好运4次”。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设计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帮助学生分析并理解题意。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运完8吨煤?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由于学生是二年级,于是把难度降低,可以找到不同方案,有有序地,有无序的,有全的,有不全的,通过补充、交流、整理,最后达到用列表的方法有序地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再选择恰好能运走8吨的方案。实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不多余”地列举各种方案的目的,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能基础(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喜欢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技能。

1.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过程方法。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策略】。

1.问题任务驱动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丰富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通过自己对事物对现象的探索,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这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会有积极的帮助。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数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记录等活动,逐步归纳并建构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意义,而不是老师生硬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整节课的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列表法”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以此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成为交流协作的工具;成为提供丰富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2.学生用的资源: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2.预设:1元5角。

20。

12。

04。

3.师:是否有遗漏、是否有重复呢?

师:怎样能做到不重不漏?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生:从1元考虑,最多2张,然后1张,最后0张。分别看一下还差几张5角纸币。

4.师:他是从1元入手考虑的,还可以从5角入手考虑,这就需要一定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付钱场景,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着“运用策略”解决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补充课外知识,渗透爱国教育。

师:车票买完了,让我们出发吧,到达目的地,这是一个煤场。

你知道吗?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达几亿吨,非常多。这是我国煤炭分布图,这是个城市煤炭资源占有量的饼状图。在很久以前,人们亲自到煤洞挖煤,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挖煤。

2.师:煤挖出来之后,需要运煤,看一看在运煤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在等着我们。

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如果你是调度员,由你来安排发车你需要什么?

生:需要车。

师:还需要知道有多少吨煤。

生:还需要知道车一次能运多少。

师:也就是载质量。

师:方案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我们记录在表格里。

资源准备ppt要求:同桌合作:

(1).思考:怎样派车能把8吨煤运完?

(2).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表格里。

师出示表头。

小组合作:列表法解决问题。(平板电脑)。

资源准备ppt要求:资源共享:

(1).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的方案。

(2).浏览别人的方案补充在自己表格里。

(3).怎样做到不重不漏?

3.汇报。

4.探索方法。

师:我们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2吨的车入手考虑。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运煤吨数是多少?

生:2x4=8(吨)。

师:这种运煤方案可行不可行?

生:可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也就是我们需要根据2吨的车来调整3吨的车。

师:哪种方案更好?

生:方案1和4更好,恰好运完8吨煤。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次)载质量3吨(次)运煤吨数(吨)。

1408√。

2319。

32210。

4128√。

5039。

师:还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3吨”的车子入手考虑。

6、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列表,完成填表的过渡。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培养数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三)、巩固练习。

1.自主选择不同任务(平板电脑)二选一。

任务一: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任务二:第33页“做一做”。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找全所有付钱方案。

(3)标注可行方案。

师: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2.生生互评。

选择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给予评价。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把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中,前后呼应,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配方法。

教学难点: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列举法分析法。

学习方法:尝试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3分)。

(一)游戏引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揭示目标。

理解并掌握解决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

二、自主学习(8分)。

1、看书68页,阅读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

(2)理解4种放法。

2、全班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跟踪练习。

68页做一做:5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3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三、合作交流(8)。

1、出示例2。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1)合作交流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指名说一说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6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2、如果一共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呢?

3、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7÷3=2……1(至少放3本)。

8÷3=2……2(至少放4本)。

10÷3=3……1(至少放5本)。

4、做一做。

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四、质疑探究(5分)。

1、鸽巢问题怎样求?

小结: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2、做一做。

69页做一做2题。

五、小结检测(10)。

(一)小结。

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二)检测。

1、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人是同一月出生的。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数。

2、选择。

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九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理解“抽屉原理”。

2.能够根据“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3个同学坐2张凳子。猜一猜结果怎样?

我发现:。

二、自主探究。

1.例:把4只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枚举法:我们用括号里的`三个数字,分别代表三个文具盒中铅笔的枝数,则有(4,0,0),(),(),()等几种情况。

假设法: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______枝铅笔,还剩下_____枝,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______枝铅笔。

小组讨论:不管用哪种方法,文具盒中的铅笔枝数总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4枝铅笔放到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_____枝铅笔。

2.思考:把上述例题中的铅笔换成苹果,盒子换成抽屉,是否还有刚才的结论?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5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_____个苹果?

把7个苹果放入6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_____个苹果?

把100个苹果放入99个抽屉,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苹果个数比较多时,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思考?说一说枚举法和假设法的优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顾反思。

通过以上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或困惑可以先在小组内商讨,解决不了的可以告诉老师一起解决。

三、课堂达标。

1.6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2.一盒围棋棋子,黑白子混放,我们任意摸出3个棋子,结果怎样?(提示:把什么看作物体,什么看作抽屉?)。

3.足球队共有13名学生,一定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个月里,为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612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