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摇教案(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8:46:19
摇篮摇教案(精选16篇)
时间:2023-11-30 18:46:19     小编:笔舞

教案的编写应该按照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顺序进行,具有条理性和合理性。教案的辅助材料应精心选择和准备,能够提供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下面是一份针对初中生的数学教案,供教师参考。

摇篮摇教案篇一

知识与能力: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善的法典;说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找出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分析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字塔不但是统治都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重点:

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点。

幻灯片。图片。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课前预习题。

图片显示四大文明古国名称及位置。

这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了人类文明,人类社会随之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讲授新课】。

(一)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河川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水波荡漾与滚滚逝水交织着人们对河流的记忆。人类文化的发源,莫不是以大河流域为主要的舞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出示课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一、金字塔的国度。

这些文明古国都和中国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起源于尼罗河流流域的古埃及。

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它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古代埃及人留下了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些诗句反映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的事实。马克思也说过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这个论断也反映了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古埃及这一目的关键词是什么?

一提起埃及,大家就会想到金字塔,因此把埃及称为金字塔的国度,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大家对金字塔了解知多少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总结。?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法老们不仅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幻想死后成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取出内脏,浸以防腐剂,填入香料,将尸体长久保存,称作“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现在,埃及境内保存至今的金字塔共96座,大部分位于尼罗河西岸可耕谷地以西的沙漠边沿。

金字塔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顶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

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古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长57米,仅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爪是用石头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鼻部有损伤,据说是在一次战争中被拿破仑的士兵用大炮轰掉的。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

胡夫金字塔,又称齐阿普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60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7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146.5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高138米。原四周底边各长230米,现长220米。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51度52分。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1公里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东、西两侧尚有遗迹可寻。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万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是由约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684.8万吨。修建金字塔,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解决了许多难题,创造了一大奇迹。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是奴役奴隶的见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的苏撒考古时发现,后被劫夺到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图展示的是石柱的浮雕部分,表现的内容是汉谟拉比正从太阳神那里接过象征统治权力的权杖,图中人像坐着的是太阳神沙马什,他手里握着的是“权杖”,站在太阳神面前的就是汉谟拉比。下面的文字共约8000字,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如果你是古巴比伦的律师是否可以为奴隶进行辩护?为什么?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性质来考虑)。

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了呢?(从它的内容来分析)。

这些文字从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新月沃地”如今很不平静。介绍伊拉克局势。

摇篮摇教案篇二

1、感受歌曲的温柔、宁静,学习安静、柔和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哄娃娃的轻柔动作和温柔的声音等,感受理解摇篮曲的性质。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5、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1、布娃娃(可让幼儿自带)每人一个,大娃娃和大摇篮各一个,把桌子布置成小床。

2、《舒伯特的摇篮曲》录音磁带、录音机,录好的哭声

3、碰铃一副。

一、 活动导入:

(教师播放哭声录音,引出娃娃,讲述有关情节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欣赏欲望。)

教师:你们听什么声音?(哭声)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个小娃娃,这个小娃娃在什么里呢?(摇篮)她躺在摇篮里一定是困了想睡觉,没有妈妈哄她,那我来做她的妈妈,给她唱首《摇篮曲》吧!你们和她一起安静得听,别吵醒了小娃娃。

二、 幼儿欣赏教师演唱《摇篮曲》。

1、教师清唱歌曲,边唱边轻摇摇篮中的娃娃,让幼儿初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教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好听、想睡觉、柔柔的、静静的)

老师再来给你们唱一遍《摇篮曲》,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2、教师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幼儿欣赏,并伴随自然的动作。

教师:听着这首歌曲你们想干什么呀?(教师可以用动作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知道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为哄宝宝睡觉唱的歌曲,它听起来温柔、优美、安静,很容易让宝宝进入梦乡。)

三、 用哄娃娃、敲碰铃、哼唱等方式帮助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2、幼儿选择自己的娃娃抱好,边欣赏歌曲录音边用轻柔的动作哄娃娃。

师:你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觉吧!注意哄娃娃的动作应该怎么样?

3、请配班教师用适当的力度敲碰铃,其余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哼唱,边做哄娃娃的动作。

师:请爸爸、妈妈一边哄娃娃,一边轻轻的给娃娃哼唱歌曲,让小娃娃快快入睡好吗?

四、 幼儿欣赏歌曲录音,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幼儿把娃娃放到四周的(桌子)上睡觉。

教师:你们真是好样的,把小娃娃都哄着了,快把他们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师扮演妈妈请幼儿做孩子,一起听《摇篮曲》的音乐自由表演。并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舞蹈,保持宁静的气氛。

教师:看到你们做爸爸、妈妈做得真好,老师也想当妈妈,那谁来当我的宝宝呢?好!就请你们把小椅子当摇篮,听妈妈唱《摇篮曲》入睡吧!(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边跟录音唱歌,一边轻抚每个幼儿,让幼儿通过听、身体接触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优美、温柔和宁静。)

提示:

1、 如果教师感觉每人带一个娃娃有困难,可以让幼儿两两接伴,一人扮演妈妈(爸爸),一人扮演孩子,用小椅子当摇篮,通过亲自哄拍小朋友感受歌曲的性质。

2、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午睡时给幼儿播放摇篮曲,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也增强了午睡环境的温馨。

摇篮曲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音乐体裁,很多的作曲家都写过许多优秀的摇篮曲,平时生活中也能接触到较多的摇篮曲。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对于幼儿说来不算陌生。在本活动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幼儿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幼儿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摇篮摇教案篇三

1、感受摇篮曲柔和宁静的音乐气氛,并尝试用动作白殴打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2、体验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浓浓爱意。

布绒玩具若干,音乐磁带《睡吧,布娃娃》

1、欣赏《睡吧,布娃娃》

(2)教师把娃娃放入小床,给娃娃盖上被子,哼唱《睡吧,布娃娃》哄娃娃入睡。

师:娃娃睡着了吗?娃娃听到妈妈唱歌给他听?就安静了?睡着了。

2、教师小结:你们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是这样给你们唱着歌,哄你睡觉的。摇啊摇,就把你们摇大了。

3、我来哄娃娃睡觉。

(1)教师引导幼儿抱起你的小宝宝,他也想睡觉了,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歌哄宝宝入睡吧!

(2)教师请幼儿慢慢跟唱。

4、教师引导幼儿扮演长爸爸或者妈妈哄宝宝睡觉。

(1)放音带,请女孩子边随意跟唱《睡吧,布娃娃》,边哄宝宝入睡。

(2)放音带请男孩子边随意跟唱《睡吧,布娃娃》,边哄宝宝入睡。

师:娃娃睡找了吗?嘘,不要把娃娃吵醒,轻轻地把娃娃放到床上去(桌子上)。

5、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倾听并自己边用身体摇晃中细细的感受品味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6、活动结束。

摇篮摇教案篇四

新学期开始了,天气也暖和了,孩子们发现天气和校园里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和让孩子朗读《春天》这首诗歌,让他们了解春天来了,激发孩子们热爱春天情感,爱护校园花草树木的习惯。

1.感知、理解诗歌,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

2.尝试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表现诗歌美好的意境。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布娃娃和摇篮各一个。

2.音乐《摇篮曲》。

3.图片: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

1.师幼共同欣赏《摇篮曲》,引出活动。

教师播放《摇篮曲》音乐,引导幼儿感受《摇篮曲》优美、温馨的意境。

师: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做什么?

教师出示小摇篮,并请一位幼儿上来摇摇篮,鼓励其他幼儿用自己的手臂当摇篮,随着音乐摇娃娃睡觉。

师:小床是摇篮,摇着布娃娃,小床轻轻推,布娃娃睡着了。下面老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歌《摇篮》。

2.引导幼儿学习诗歌《摇篮》。

师: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鼓励幼儿和自己一起朗诵诗歌。

3.教师提问,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师: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

为什么说大海是摇篮?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朗诵诗歌《摇篮》。

4.启发幼儿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

师:在蓝天这个大摇篮里,除了摇着星宝宝,还摇着谁呢?

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在图片旁边添画相应的内容,然后带领幼儿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仿编诗歌的第一段。

同样的方式引导幼儿仿编每二段、第三段。

师带领幼儿完整地朗诵仿编的诗歌。

5、配乐朗诵诗歌《摇篮》

再次播放《摇篮曲》音乐,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图,引导幼儿随音乐完整地朗诵原文和仿编的诗歌。

表达出来,既能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又极富画面感,让人浮想联翩,整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爱意,是一篇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幼儿作品。

2、本次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欣赏感受;第二部分是学习理解;第三部分是尝试创编。重点是理解,难点是创编。为了能让幼儿充分感受诗歌优美、温馨的意境,我采用了两个手段,先是让幼儿听《摇篮曲》,让幼儿在音乐中体味。其次是适当的体验,我让幼儿用自己的手擘来当摇篮,跟随音乐来摇晃,体验妈妈哄宝宝入睡的温馨。在此基础上,利用直观的画面和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最后又通过先部分后整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创编诗歌,这样解除了难点,同时也达成了目标。整个活动中,我还将诗歌朗诵贯穿始终,每一部分都能听到诗歌,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潜移默化中将温馨的意境传递给了幼儿。

3、从幼儿参与程度来年,整节活动幼儿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参与点也比较多,特别是在创编部分,大家联想的比较丰富,创编的诗歌也有好几个版本,可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摇篮摇教案篇五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同学们请看的图片,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他们是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成就,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分别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诞生于亚非大河流域的人类早期文明。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7页到第8页有关埃及的内容,了解埃及文明的特点。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从课本中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埃及文明的出现与尼罗河有关,尼罗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了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埃及是金字塔的国度,埃及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学生讨论]……

(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

[教师讲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在东非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金字塔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位于开罗以南十多千米,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80座。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国王(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金字塔约用巨石230万块砌成,平均每块重约2.5吨。塔底占地约52900平方米。绕大金字塔一周,约有一千米。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低8米。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说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10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之下劳动,整个工程历时30年。本课引言中选用的插图《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建筑。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它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其目的也在于使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在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高达20米,长73米,加上被埋没的前爪,全长70多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下额的胡须长达6米,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

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在大河流域的文明,除了埃及文明以外,还有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师讲解](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义)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土地肥沃,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的泛滥都给当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地,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引导]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从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

[教师讲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也划分为两部分,以尼布尔(今努法尔)为界线,它的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乌尔等。苏美尔城邦出现后不久,在它的北面从叙利亚草原迁来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隶制城邦。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不断打仗,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直到汉谟拉比时,古巴比伦才统一两河流域。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

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它把我们带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西亚的城邦往往为了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权而战,而各个城邦有各自不同的强大时期,因此也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巴比伦控制该地区是在其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因为臣民们相互之间常常因观点不同而发生冲突,于是汉谟拉比就制定了一套全体人民都必须遵从的法律。这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有282条法律条款,包括刑事法及有关占有奴隶、结婚和离婚、偿还债务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法律。一些法律听起来还很合理,如第233条规定:“倘若一个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而工程不完善……这一工程应由该建筑者本人出资修缮。”

刑罚是严厉的。一条法律规定:“倘若一个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同样挖出其眼。”但是挖出奴隶的眼睛就不会处罚得这么重,只需支付一定的罚金即可。

汉谟拉比的雕像。在颁布法典的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巴比伦宗教,来代替多神崇拜。汉谟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块石碑或者说是石柱上。顶部是汉谟拉比与巴比伦的正义之神沙玛什的雕像。

[教师引导]现在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教师过渡]在学习完两河流域的历史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百思不得其解。1925年,考古学家宣布,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巨大的城市遗址,其文化大约兴起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00年代中后期进入繁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家。不久,考古也证实,这些散落各地的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大约最晚于公元前1750年后不久就结束了,这就把印度的文明史提前了0年。此后,考古学家又在印度河中下游和西部沿海发现了大小城镇遗址余处,其范围从西边的伊朗边境至东边今天印度的德里,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南部的阿拉伯海,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千米。到目前为止,这一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就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前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印度河主要支流拉维河东岸,后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长纳县境内的印度河畔。此外,还有一些小遗址,如卡利班根、洛塔尔、苏尔戈德,都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考古发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布局整齐,主要街道宽达10米,分别向东西和南北整齐排列,房间一般用砖砌成,既有简陋的小屋,也有设计精美的宫殿,这些情况反映了明显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目的主要内容“种姓制度”。请大家先把课本上的看一看,在中间找出一些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之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四个等级不是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创造出来的。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个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教师讲解]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雅利安人一支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称为印度—雅利安人,这就是一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个小国,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十六国时代”,又称列国时代。在印度—雅利安人扩张过程中,当地居民或被征服,或被赶走,他们成为古代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居民。雅利安人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颜色、品质。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也不同。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权与军权。以上两个高级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构成统治阶级。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业、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贵贱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久而久之,下层等级愈演愈繁,出现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他们最受鄙视。首陀罗和贱民被压在印度社会最底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折磨、压制和剥削。

从理论上维护种姓制度的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它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变而来。它把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文学作品《吠陀》作为经典。它信奉多神,不设庙宇,不崇拜偶像,但规定了烦琐的祭神仪式,从私人生活到国王即位,都要祭神。它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引用《吠陀》中的神话传说,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还大肆宣扬轮回说,凡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来生可升为较高等级,否则,则降为较低等级。它假托梵天的儿子摩奴制定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规定婆罗门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而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首陀罗如果评论婆罗门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杀死婆罗门的人应处以最痛苦的死刑。高等级杀死首陀罗,可用牲畜抵偿或简单净一次身就行了。在佛教广泛传播期间,婆罗门教衰落。到了8世纪,经过改头换面的婆罗门教在印度重新得势,易名为印度教。

摇篮摇教案篇六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

那回忆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内容介绍

《祖先的摇篮》是“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吴珹老师的适合二年级孩子阅读的经典作品。为小学生量身打造,全文注音,配有多幅彩色插图,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自主阅读。最后的作家面对面版块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经历及被选入课文的《祖先的摇篮》这篇文章的写作介绍,帮助老师及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及更深层的含义。这个版块对学生甚至对老师都是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孩子和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吴珹,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崇明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著有《吴珹儿童文学选》《美丽的童心》《红尘思絮》《亚澳美欧见闻》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曾获“中国新时期(1979-1988)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被列入“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在马来西亚出版。《祖先的摇篮》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一、识字教学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1、字理识字

板书课题时,先写了生字“祖”,让孩子说出带有示字旁的一组字:“神、祀、祝、福”,然后出示图片,揭示偏旁示字旁的字源,让孩子知道“示”最早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神台,示字旁的字与祭祀有关。字理识字,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溯源识字

猜一猜古文字“逮”,其中一部分是一只手一把把动物的大尾巴给抓住了,另一部分像是一个人在跑,又跑又抓,这就是“逮”。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字义,有效预防错别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轻松掌握识字能力。同时,汉字溯源法还能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动作演示识字

“逮、掏、逗”等动词是在学习动宾式词组时识字的,动作演示,表演了逮蝈蝈,活灵活现地再现原始又跑又抓在逮蝈蝈的情景。教师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掏鹊蛋”,还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掏什么?最后引导孩子把“掏”和“拿”进行比较,让孩子知道到把手伸进去再拿出来就是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4、图文结合识字

认识“蔷薇”二字时,通过看图把生字与图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孩子关注草字头,认识到蔷薇是一种植物。

二、找准训练点,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么通过课文阅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还是要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挖掘值得关注的词句段落,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动宾式短语。这首诗中藏着结构相同的词:摘野果、掏鹊蛋,老师还引导孩子把其他动宾结构短语也用三个字概括了,如,追野兔、采蘑菇、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引导发现这些词组的特点,孩子们发现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再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积累动宾式的短语。这样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分层指导,重视朗读训练

根据文本特点,李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1、美读词语。一是通过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好“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和苍苍茫茫”这三个词语,二是读好动宾式词语的不同节奏,读得很有趣味。

2、读好了诗歌中带有叹词“啊”的句子,两个“啊”,放在了句子不同的位置,也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每次词语、句子的朗读,李老师都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课件里的'精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朗读,孩子的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这样从美读词语,品读句子,再回归到入情入境的课文朗读,李老师进行了有梯度的分层训练,最终落实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

四、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这节课中,教师有确定这一重点,但不是很好地突破重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总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层次的梯度朗读训练,初步感受诗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摇篮摇教案篇七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感受妈妈的爱,懂得感恩,用行动报答妈妈的爱。

2.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创编所需的图片若干。

1.出示摇篮,提问:看,这是什么?

师:对了,是摇篮。摇篮有什么用呢?

幼:小宝宝睡觉的。

幼:我们小时候可以睡在里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幼:很舒服。

幼:感觉很暖和、很温暖。

(评析:出示摇篮图片,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说说睡在摇篮的.感觉,很多的幼儿都能说出睡在摇篮舒服、温暖的特点,有的幼儿会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身体摇摆的动作,很好地感受到了睡在摇篮里舒服的感觉。)。

2.师:睡在摇篮里软软的,很舒服,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摇篮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3.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

幼:我看到了星星,我觉得白云的它的摇篮。

幼:妈妈是宝宝的摇篮。

幼:花园里有很多的小花,风吹起来,它的摇篮。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这段动画当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欣赏诗歌,加上配音)。

(评析:一开始出示课件,让幼儿欣赏诗歌中漂亮的场景,没有加上配音,让幼儿根据看到的内容猜测生活中的一些摇篮,第二遍加上配音朗诵,让幼儿欣赏画面的同时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熟悉诗歌的内容,为学习、朗诵诗歌作铺垫。)。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你听见了哪些好听的话,用诗歌中的话来说一说。(出示相应的图片)。

(评析:请幼儿试着用诗歌中的话来说说,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熟悉诗歌内容,并看着图完整地复述句子。)。

(2)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3)为什么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

(4)分析句式,这首诗歌中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幼:最后一句一样,它们都睡着了。

幼:小宝宝都睡在摇篮里。

摇篮摇教案篇八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诗歌背景图。

2.活动教具:星宝宝、花宝宝、鱼宝宝、蝴蝶、蜜蜂等。

出示小娃娃,问:她想睡觉了,怎么样才能使她很快的睡着呢?

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一遍。)

1.第一遍欣赏,提问:

(1)诗歌的题目是什么?

(2)诗歌里有谁?

2.第二遍欣赏,幼儿学习诗歌。

3.发展想象力,仿编诗歌。

今天,小朋友学得真棒,回家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东西当摇篮,继续模仿编诗歌。

xx年11月3日 赵 燕在中二班试教

评:目标没有到位,教案设计偏于填鸭式,教的过程幼儿回答较少,诗歌偏长有一定难度。

摇篮摇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教学,了解舒伯特的生平。

2、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表现歌曲安静、温暖、甜美的意境,感受母爱的温暖。

教学重难点:

1、体验《摇篮曲》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2、用自然、甜美的音色准确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用具、钢琴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介绍舒伯特的故乡。

导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的音乐之旅将到欧洲一个美丽的音乐城市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奥地利的音乐之城——维也纳。

2、学生观看课件,了解维也纳及金色大厅。

1、观看课件——少年舒伯特。

师:在维出纳,诞生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等。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

2、学生观看课件,读一读,说一说:从舒伯特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师小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像舒伯特那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1、教师讲述舒伯特创作摇篮曲的故事:舒柏特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之王”。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毛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

一天,大作曲家舒伯特饿得昏头昏脑,但他身无分文。他试着走进了维也纳的一家饭馆。进去后,他四处张望,希望能看见一个朋友,他的眼光无意中落到桌子卜的一张报纸上,那上面有一首小诗。他看了看,在饭馆里来回走了几趟,为那首小诗谱上了乐曲,他把乐曲交给了饭馆老板,换了一份土豆烧牛肉。三十年以后,巴黎的`一家商行将这份手稿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售了出去,这就是后来有名的舒伯特《摇篮曲》。

2、学习歌词: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师:读起这首小诗,我仿佛觉得自己是个睡在摇篮里的小宝宝,夜幕降临的时候,深兰色的天空中,星星眨着眼睛,耳边传来妈妈动听的歌声。

教师弹唱歌曲请学生欣赏。

师:听了这首《摇篮曲》你有什么感受?

请学生谈对歌曲情绪、速度、力度的感受。

师小结: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4、学生再次聆听,跟琴哼唱歌谱。

5、学唱歌曲,启发感情。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请生做表演唱,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学生用简短的话讲述自己与妈妈之间的故事。

师小结:在妈妈的呵护下我们健康地成长着,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们的妈妈,回报我们的家人。让我们唱着音乐家舒伯特的摇篮曲,再次回味一下那浓浓的母爱吧!

摇篮摇教案篇十

1、初步了解摇篮曲的性质以及特点,知道摇篮曲的作用。

2、能在轻柔的摇篮曲中模仿哄宝宝睡觉的样子。

3、让幼儿感受摇篮曲的柔和与宁静,并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

1、表现静谧夜景的图片

2、歌曲《摇篮曲》

3、布娃娃每人一个

1、教师出示精密夜景的图片,播放歌曲《摇篮曲》,引导幼儿在音乐声中静静地感受夜晚的到来。

2、一到幼儿初步感受摇篮曲的柔和与宁静。

听完这首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3、教师启发有而思考文题,并简单介绍摇篮曲的基本含义。

(1)晚上睡觉前,爸爸妈妈会为你做什么?

(2)谁给你讲睡前故事?谁给你唱歌呢?

(3)睡觉前,爸爸妈妈小声给你哼唱的歌曲,就是摇篮曲的一种。

4、教师分发布娃娃,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模仿哄宝宝睡觉的样子。

(1)请幼儿思考和讨论是不娃娃安静入睡的方法。

(2)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布娃娃安安静静的入睡呢?

(3)教师将布娃娃抱在怀里,做哄娃娃睡觉的动作,注意动作轻柔、缓慢。

5、教师播放歌曲《摇篮曲》,请幼儿在柔和的音乐声中抱起布娃娃,表演哄宝宝入睡的场景。

嘘,保持安静,我们的小宝宝就要睡着了。

6、教师组织幼儿有序的将布娃娃放在休息室的小床上,自然结束活动。

我们把小宝宝放到小床上,让他们安静的睡觉吧,注意脚步轻,不要把宝宝们吵醒了。

鼓励幼儿在角色扮演区扮演爸爸妈妈,继续游戏,体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又被称为催眠曲,它通常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有近似要烂的动荡感,是一种为小孩子催眠而唱的歌曲。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哄宝宝睡觉的样子,播放歌曲《摇篮曲》,请幼儿在柔和的音乐声中抱起布娃娃,表演哄宝宝入睡的场景。

摇篮摇教案篇十一

摇篮曲是颇具民族风格的一首曲子,其旋律婉转、音乐形象亲切,且歌词见解移动。在以往的老教材中也有将它列入歌曲教学的。如浙江版的教参中就有,但这些教学方式不外乎是机械的,新《纲要》颁布后三年的今天我们岂能再将幼儿的主体地位反之以便?记得许卓娅教授在对音乐活动的创新中就强调幼儿自主的学,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活动中我将从对乐曲的欣赏体验入手,以递进式的学习方式逐渐解除师生、生生间的音架。让幼儿充分自主体验音乐的存在以肢体动作图谱演示,配合语言的解析,帮助幼儿理解歌词从而学会歌唱。

1、通过欣赏、哼唱,感受乐曲柔美的旋律。

2、理解歌曲内容,学唱歌曲。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重点:通过欣赏、哼唱,感受乐曲柔美的旋律。

难点:理解歌曲内容,学唱歌曲。

1、课前欣赏各种不同性质的乐曲。如:进行曲、圆舞曲等等。

2、记号笔、大张白纸。

(一)教师哼唱乐曲引起幼儿兴趣。

“嘘,……”(教师以轻柔的声音哼唱乐曲的旋律。)

提问:“老师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幼儿自由回答)

(二)引导幼儿欣赏乐曲。

1、听教师完整唱一遍歌曲。

提问:“这首歌听起来怎样?你以前听过吗?”(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边轻轻清唱歌曲,边根据歌词做动作。幼儿观察教师唱时的表情及肢体动作。

(三)学唱歌曲。

1、幼儿欣赏过乐曲后讨论歌词内容,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绘制图谱。

2、集体边看图谱边唱歌曲2~3遍。

3、幼儿边做动作理解的唱歌曲。

4、撤除图谱,幼儿闭上眼睛做小宝宝睡觉状再次唱歌曲。

5、一半幼儿做宝宝,一半幼儿做妈妈轮流长歌曲一次。

(四)结束。

教师模仿公鸡叫,“天亮了小宝宝们起床了去外面活动活动。”

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及亲子之情。运用幼儿已有的哄娃娃经验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轻柔、优美的摇篮曲对娃娃的催眠作用。

摇篮摇教案篇十二

1、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2、介绍音乐家舒柏特。

1、欣赏歌曲《鳟鱼》,感受歌曲中因调式的转换而造成的情绪与气氛的变化,以及初步认识伴奏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录音机、磁带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检查复习:

集体有感情的齐唱歌曲《摇篮曲》。

三、欣赏《鳟鱼》

1、教师介绍《鳟鱼》:

同《摇篮曲》一样,《鳟鱼》也是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作曲的一首名曲。这首乐曲作于1817年夏天,当时舒柏特20岁。这是一首乐曲颇受人们喜爱的活泼、抒情的歌曲。歌词取自诗人舒巴尔特的一首浪漫诗,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据说歌曲中将统治者比做?将小鱼比做?又揭示了什么寓意?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初听乐曲。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三段分别说了什么?

(第一段 一群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戏

第二段 渔夫悄悄的站在河边钓鱼,鳟鱼不上他的钩

第三段 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受骗上钩)

它所引起的感情色彩又有什么不同?

4、复听《鳟鱼》,请同学完成听听想想,

并讨论:鳟鱼代表什么?渔夫代表什么?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寓意?

四、欣赏讨论

1、请每组派出代表上台来介绍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

2、评委给每小组得分。

3、加分题:

想要得到这部分分的同学,还可以每组派出代表,播放自己找到的舒柏特所作的乐曲,并简单做一个评述。

4、汇总得分,得出优胜组。

五、教师小结:

(若学生介绍的舒柏特知识不够丰富,教师可做补充,见教参)

鳟鱼

第一段 一群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戏

第二段 渔夫悄悄的站在河边钓鱼,鳟鱼不上他的钩

第三段 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受骗上钩

表现了渔夫残忍的感情和紧张的气氛

摇篮摇教案篇十三

动作建议:

1、a段八拍一个乐句,乐句的前四拍是4下剪的动作,后四拍则变一个造型。

2、教师在b段中的示范动作尽量要优美。用教师自己的体态去感染孩子。

3、教师b段音乐中,做前、后、左转、右转吊线暗示,教师鼓励幼儿理解后应尽快按暗示的方向变化身体位置和姿势。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风筝”的快乐。

2、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b段音乐老爷爷收放风筝的动作。

3、倾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完整表现出放风筝的情景。

【活动准备】。

1、音乐《放风筝》、风筝图片的ppt。

2、幼儿有过放风筝的经验。

【活动过程】。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特别爱扎风筝,他扎的风筝啊栩栩如生、造型各异。

(播放ppt,幼儿观察)。

老师出示四只不同种类的风筝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爷爷都做了哪些风筝呢?”

过渡语:你们看哪些风筝来了?它是怎样出来的。

(1)教师根据音乐变风筝造型,幼儿观察并发现教师变造型的规律。

指导语:老师的风筝是怎样变出来的的?

(2)幼儿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变风筝造型。

(l)继续讲述情境:你们猗猜后来风筝们飞上天了吗?可是没有老爷爷的线他们怎么飞得起来呢。不过就在这时老爷爷回来了,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带着这些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这些风筝都很聪明,老爷爷风筝线往哪边扯,他们就往哪边飞。他们飞啊飞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倾听音乐,幼儿当风筝,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随音乐节奏自由模仿风筝向不同方向飞的动态。

(1)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玩放风筝游戏1-2遍。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按节奏、飞得有美感的“风筝”,并请其示范。

(3)请个别幼儿上来当老爷爷放风筝。

(4)重点练习如何当老爷爷来指挥风筝飞舞。

(5)幼儿两两合作,一人当老爷爷,一人当风筝玩游戏。

引导幼儿评价:合作得怎样?动作是否优美、是否有节奏、是否看了主人的指挥。

过渡语:今天老爷爷扎了一条巨龙风筝,你们能把这个大家伙变出来吗?

(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变成一条龙,如何飞起来。

(2)教师当老爷爷,放飞“中国龙”。

大班音乐活动:包饺子。

摇篮摇教案篇十四

1.感受摇篮曲的安静、温柔,能够在摇篮曲的情境中轻轻地哄宝宝睡觉。

2.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1.人手一个布制玩具,一个摇篮。

2.《摇篮曲》、《黑猫警长》主题曲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他是我的小娃娃。咦,小娃娃在说话:我要睡觉!我要睡觉!

师:小宝宝有点累了,要睡觉了。你们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入睡的呢?(幼儿讲述并模仿)

1、播放两段不同的音乐,供幼儿选择。

老师这里有两首好听的乐曲,选哪一首呢?

2、播放幼儿选择的音乐。

师:听一听这首乐曲合适吗?为什么?(根据幼儿的选择放乐曲。)

师:我们再听一听另外一首怎么样?

师:我们应该选哪一个呢?

师:好的,让我们就选这首安静、优美的摇篮曲给宝宝听吧。

教师抱娃娃进行表现,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四、根据幼儿讲述的感受,老师介绍摇篮曲的特点。

师:听了这首乐曲娃娃已经快睡着了。为什么娃娃听了这首乐曲就安静了,想睡觉了?

小结:这种很优美,很安静地音乐叫摇篮曲,摇篮曲是专门哄宝宝睡觉的曲子,你们小的时候,妈妈一定也唱着摇篮曲哄你们睡觉的。

师:在你们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是这样唱着歌哄你们入睡的。今天,我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宝宝入睡吧。你们的宝宝都在小床上等你们呢。

宝宝们都睡着了吗?嘘,不要吵醒她们,轻轻把娃娃放到床上去,帮他们盖好被子吧。爸爸妈妈们都去外面吧,让宝宝好好睡觉吧。

在小班上学期我想让孩子接触到比较典型的曲子,例如摇篮曲、进行曲等,让他们初步了解音乐有不同的类型,在音乐的活动中能够有稍深一点的探索。

而在这节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分辨什么样的曲子才是适合睡觉的曲子,而小班的幼儿也特别容易进入情境,能用入境的语言、动作带娃娃睡觉。活动的目标很容易达成。

不足的是在环节的设置上还不够流畅,哄娃娃睡觉的时候想轻柔的语言、动作和情景有些不匹配,最好在孩子自然地抱娃娃听音乐入睡地时候观察他们的自然表现,在之后的环节中加以提炼。

摇篮摇教案篇十五

1、感受摇篮曲的安静、温柔,能够在摇篮曲的情境中轻轻地哄宝宝睡觉。

1、人手一个布制玩具,一个摇篮。

2、《摇篮曲》、《黑猫警长》主题曲。

1、情境导入。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他是我的小娃娃。咦,小娃娃在说话:我要睡觉!我要睡觉!

师:小宝宝有点累了,要睡觉了。你们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入睡的呢?(幼儿讲述并模仿)。

2、选择欣赏乐曲,通过比较理解摇篮曲的特点。

(1)播放两段不同的音乐,供幼儿选择。

老师这里有两首好听的乐曲,选哪一首呢?

(2)播放幼儿选择的音乐。

师:听一听这首乐曲合适吗?为什么?(根据幼儿的选择放乐曲。)。

师:我们再听一听另外一首怎么样?

师:我们应该选哪一个呢?

3、创设情景,完整欣赏乐曲。

师:好的,让我们就选这首安静、优美的摇篮曲给宝宝听吧。

教师抱娃娃进行表现,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4、根据幼儿讲述的感受,老师介绍摇篮曲的特点。

师:听了这首乐曲娃娃已经快睡着了。为什么娃娃听了这首乐曲就安静了,想睡觉了?

小结:这种很优美,很安静地音乐叫摇篮曲,摇篮曲是专门哄宝宝睡觉的曲子,你们小的时候,妈妈一定也唱着摇篮曲哄你们睡觉的。

5、幼儿跟音乐展开联想,进行表现。

师:在你们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是这样唱着歌哄你们入睡的。今天,我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宝宝入睡吧。你们的宝宝都在小床上等你们呢。

宝宝们都睡着了吗?嘘,不要吵醒她们,轻轻把娃娃放到床上去,帮他们盖好被子吧。爸爸妈妈们都去外面吧,让宝宝好好睡觉吧。

在小班上学期我想让孩子接触到比较典型的曲子,例如摇篮曲、进行曲等,让他们初步了解音乐有不同的类型,在音乐的活动中能够有稍深一点的探索。而在这节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分辨什么样的曲子才是适合睡觉的曲子,而小班的幼儿也特别容易进入情境,能用入境的语言、动作带娃娃睡觉。活动的目标很容易达成。不足的是在环节的设置上还不够流畅,哄娃娃睡觉的时候想轻柔的语言、动作和情景有些不匹配,最好在孩子自然地抱娃娃听音乐入睡地时候观察他们的自然表现,在之后的环节中加以提炼。

摇篮摇教案篇十六

生活经验,使孩子获得发展的活动。而主题《亲亲一家人》中正好有一个音乐欣赏活动《爱意摇篮曲》,让孩子体验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浓浓爱意。因此,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音乐活动“爱意摇篮曲”,目的是通过孩子亲身的感受,懂得要时时关爱娃娃。体验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浓浓爱意。

我将活动过程分为:讨论导入,哄娃娃睡觉;基本过程,欣赏摇篮曲,感受柔和宁静的音乐氛围;结束部分,我来哄娃娃睡觉。

片段一:开始部分我就提问怎么才能让宝宝快快睡着呢?孩子们的回答是:听故事,摇一摇,晃一晃,拍一拍。有个小朋友说:听歌。我马上追问听什么歌?是唱起来很大声,让我们很兴奋的歌吗?“是轻轻的,能让宝宝睡觉的歌。”哄宝宝睡觉的歌我们给它一个名字:摇篮曲。这一部分和幼儿的互动比较自然。

片段二:弹奏《睡吧,布娃娃》第一遍的时候,孩子们都能跟着音乐,轻轻的摆动身体,摇晃脑袋,有几个孩子还闭上了眼睛。音乐对于孩子有一种天生的魔力,而这个氛围是需要老师来有效创设的。

片段三:我来当爸爸妈妈,这个环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抱着自己的“宝宝们”,有模有样的拍拍“宝宝”的背,在角色置换中,让孩子感受爸爸妈妈对于自己的浓浓爱意。

1、小班孩子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

小班音乐活动要整合幼儿的已有经验,《纲要》中指出,幼儿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可见生活已有经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尤其象音乐欣赏类型这种对小班幼儿而言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更应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经验与需要。《爱意摇篮曲》中妈妈与孩子的爱抚、关爱等正是小班幼儿特别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经验。由于小班的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很敏感,常常会有孩子想家、想爸爸、想妈妈。因此,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更能理解音乐性质,乐意表现音乐。在欣赏《爱意摇篮曲》时,我一开始就创设了情境,让幼儿回忆起被妈妈拍睡时的意境,激起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声音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2、选材应选择有明显特征的音乐让幼儿欣赏:

让小班幼儿欣赏音乐,首先要考虑音乐本身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那么选材就显得很重要。应选择一些具有明显音响特征和情感色彩的音乐让幼儿充分感受,这些音乐中,歌曲所占的比重较大,因为歌曲中有歌词,幼儿容易理解。

3、音乐活动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积极丰富的情感使幼儿终身收益。

在活动中,我来哄娃娃睡觉“这一环节幼儿边听音乐边跟着哼唱,哄娃娃入睡,幼儿既感受柔和和宁静地音乐氛围,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同时又满足了幼儿好模仿的特点。活动中我们能看到一幅幅温馨的场面:有的把宝宝抱在手里,有的把宝宝放在小椅子上,边哼摇篮曲边哄娃娃睡觉,孩子们体验到了爸爸妈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浓浓爱意。

4、存在的不足之处:

若能在欣赏“爱意摇篮曲”后将这一问题抛给幼儿(如:谁听了摇篮曲也会睡着,他们睡在哪?)这样更能提升欣赏摇篮曲的意义。活动给予孩子的并非只是一首能哄宝宝睡觉的摇篮曲,更是一首让每样事物都入睡的舒缓、安静、优美的摇篮曲,这才是摇篮曲欣赏的更高价值。

音乐欣赏活动我虽然上的并不多,但我明白活动中音乐活动的氛围营造很重要。比如可以多准备几首摇篮曲给幼儿欣赏,而不只是单一的一首,拓宽幼儿的音乐欣赏。在播放录音时,可以引导幼儿轻轻哼唱,在最后边听音乐边做动作的环节,给孩子留有更充足的时间,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动作来哄宝宝入睡。希望自己可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前期准备更充分,这样在活动才能和幼儿有效互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842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