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9:02:07
想北平教案(优秀13篇)
时间:2023-11-30 19:02:07     小编:LZ文人

一份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条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步骤。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想北平教案篇一

教案。

课型新授课班级三年八班时间.12.6。

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本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鉴赏、小组讨论完成情感解读与语言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研究。

课题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理解作者情感。

重点北平动人之处和作者情感的解读。

难点语言特点的分析。

教学。

方法品读、鉴赏、小组合作探究法、课堂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主导调控。

主体活动时间。

一、课前演讲。

二、导语:。

提到北京,你的头脑中首先闪现的是什么画面?(找2--3名同学叙述,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而在解放前,当北京还被称作“北平”时,就有一位叫林语堂的作家,用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城市:动人。设想一下,当时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会是动人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来感受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品读鉴赏。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对北平的动人之处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下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品读鉴赏,并分析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举例:

1、第七段中“北平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一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第八段中有“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的语句,写出了居民生活环境的清雅、闲适,体现了作者优雅的情怀,让人想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3、第十三段细说了北平的建筑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亭台、中轴路、鼓楼等,内容具体而繁多,如数家珍,似有不嫌嗦之意,其实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

答案不拘一格,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特点分析。

语言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本文通过怎样的语言体现出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呢?探讨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朴实、自由,具有抒情性,句式灵活。

五、课堂练笔。

学习本文的语言和抒情特点,选取校园一角的景色或校园生活的片断,以“的校园”为题,写一篇百字以内的小短文。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先选读品味,然后鉴赏。

引导学生鉴赏,充分体会其中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写作,之后赏读交流3分。

3分。

15分。

10分。

12分。

1分。

1分。

板书。

设计。

北平情感语言。

老成宽容。

包旧融新喜爱。

景色优美赞赏。

生活闲适。

想北平教案篇二

想北平(节选)。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三个主要特点:(1);(2);(3)。(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作者对北平的许多特产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有什么作用?(3分)。

3.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2分)。

答案:

1.写出其中三点即拿满分。(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

2.(1)一个地方的特产往往就是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决定,所以写了特产就写出了地主特色;(2)特产同时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性与喜好,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很容易通过它们来表达对故乡的爱。文中说因为有这么多特产,所以“贫寒”的“我”也能享点“清福”,谈及此,不禁再次感叹“真想念北平呀!”。(第一点1分,第二点两分。此题书本第70页“积累与应用”部分有要求。)。

3.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写出两点即可。)。

想北平教案篇三

江苏省盱眙中学方远。

学习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重点难点:对比手法。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学习老舍的散文《想北平》。请同学简介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dd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去世于1966年。

2、解题:

课题“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3、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朗读1-3段。

明确:“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4、这“说不出”三个字在2、3两段中出现了4次,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

5、既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

明确:把对北平的爱比作母亲的爱。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平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6、1-3段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对北平的爱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7、作者说,“我真爱北平”,请同学朗读4-7段,同学们思考:北平有哪些特点?

为了表现北平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平的好处。

第4段,巴黎太寂苦,太热闹,太旷,北平既复杂而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安适,动中有静,温和。(动中有静)。

第5段,巴黎的布置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布局合理)。

第6、7段,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使更接近了自然,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贴近自然)。

小结:这样的北平,这样的故乡能不让人眷恋、想念吗?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明确: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括的情感很复杂。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明确: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平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平的无限眷恋,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

9、最后我们自由诵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认真品味好在什么地方。

品味语言:分析写法。

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

联系背景。

比如我们一起品味最后一段,“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想念、挚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落泪”、“真”。“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感叹词,增强了抒情意味。那我们以该如何读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真”要重读。齐读。

提醒同学在需要评析的地方作记号,写一写,要诵读,然后请同学交流。

预设:

1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粘合、每一、说不出)。

2、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3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

4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想北平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4—6节)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赏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教学反思。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想北平教案篇五

《动人的北平》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在内容上,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富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教人学会思考、学会体验心灵。

二、内容分析。

本文之所以被选作精读课文,是因为林语堂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了具有独特格调的小品散文,《动人的北平》就是其中的一篇。他的作品总是欢悦的,用抒情的笔调写世上的人和事,表达着对人生的热爱。他把北平的景象,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品味散文浓重的感情,体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隽永,把握散文形散与神聚的艺术特性,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散文。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在这册课本散文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鉴赏了现代诗歌,对文章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已经比较敏感,并能够用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对内容的独特感受。再加上本课作为散文单元的第一篇,延续了诗歌的细腻含蓄的语言风格,所以,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抒情写意语言的闲适优雅的独特风格,探究散文内容中形与神的有机融合。

四、教学设想:

1、教学时数:本课是精读文章,安排两课时。

2、教材处理:

(1)根据文本感情先行易于把握的特点,通过“美读”赏析完成对全文感情的体会,对语言整体风格的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播放视频,带领学生走进北京,激起对老北京的好奇心,借助图片,走进北平。在赏析过程中提高学生基本语文素养。

(2)写景部分每一段即一个画面,且中心词比较明显,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采用教师示范法,学生迁移模仿,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能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三主原则。

(3)画面概括出来之后,为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聚”张本。

(4)用美术中的散点透视方式直观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性;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北平动人之处,体会散文形神相依的规律。体会作者优雅情怀的内涵。

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把握北平的动人之处。

教学难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馈。使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走入文章。)。

导入:播放《北京欢迎你》的mtv,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绚丽的画面中,走进北京。,北京成了奥运的符号,而福娃,鸟巢,水立方,又成了北京的符号。而当北京还被称为北平的时候,什么是它的符号呢?“动人”就是对她最好的诠释。伴随画面,走进老北京。

说起北平的往事啊,真是绵长而悠远,那你知道“北平”这一称呼的由来以及变迁么?

(引导学生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北平”往事。

(教师补充,激发兴趣)。

二、简单了解北京、北平名字的由来。

资料介绍(幻灯片展示)。

1、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元大都附近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

2、13,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14(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3、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4、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5、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虽然北平有过辛酸的往事,但是北平更代表着着辉煌,代表着大气、代表着权势,代表着古老的中华文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它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又像一株古木老树,他是老舍魂牵梦绕的《想北平》他是郁达夫流连伤感的《故都的秋》,他是林语堂如数家珍的《动人的北平》,今天就让们走进故都,走进北平。

三、美读全文,初步赏析,感受迎面扑来的古都北平的动人气息。

你认为北平的动人之处在哪里。请有感情地朗读你选出的段落或语句,并说出你的感受。要求:口头表达,条理清晰,用词准确,有文采。

(目的: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品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从内容上归纳北平的动人之处:(由教师示范总结第五段内容,其余各段由学生用类似方法自己总结。提高阅读文章时提炼重点词,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作者介绍。

好,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内容上分析了北平的动人之处,由此可见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力,那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林语堂先生.

资料介绍。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杂文:《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等.

他是一个传统文化故土和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

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五、课堂小结。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散文语言中的诗意”:像诗语一样的美,像诗语一样的节奏感;像诗语一样的富有抒情性。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品味语言,划出喜欢的句子。

分类作业a类:阅读课文,品味语言。

b类:回忆《故都的秋》,试与本文比较。

六、预习布置在文中画出能体现本文语言特点的句子。

七、板书设计。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八、课后反思本文是散文之部的第一篇文章,出自文学大家林语堂之手,在全书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这篇散文的精讲,让学生明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深刻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本国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教学难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想北平教案篇六

读了《想北平》,感到了写作的另一种境界,这篇文章是我明白了,写作,有时并不需要风花雪月华丽的文字,这些谁都会写。也不能写的毫无内容,使文章太空虚,所以只要有真情实感就够了。在《望北平》中,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太华丽的修辞,也没什么优美的语句,只是朴实的通俗的文字,但是,朴实不代表着空虚,里面有内容,包含了老舍老爷爷对北平的喜爱,他竟在文章里直接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就直接的表达了对北平的喜爱。

老舍老爷爷还在文中提到。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题记。

幻化成千言万语堵在喉头,然而在这千言万语中,却没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他汹涌澎湃的情感。

他恨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拂袖,便勾勒出半个盛唐;他只能借自己对母亲的爱类比对北平的爱,他只能用平凡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却不知,当他的文字在许多人面前铺展开来,已经震撼了不知多少心灵。

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从美国运来的橘子算什么?还不是娇嫩地包着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华贵?可笑――这些“贵妇人”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与自然!

然而思念是会呼吸的痛,当老舍慢慢拉回思绪,发现他呼吸的每一口气息,已不再属于他眷恋的家乡;他踏上的每一方土地,已不再触动内心的柔软;他所深爱着的北平,正处于危机之中!

可是,面对着一切,他却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他落泪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是一个爱国者在牵挂自己遥远的家乡,这是一个巨大悲魂的战栗,这是老舍,在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思念北平……想已不再是想,是缠绵,是牵绊,是撕心裂肺的痛!

想北平教案篇七

林语堂(1895~1976年),幼名和乐,又名玉堂,福建漳州人。他博学多才,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己任,辛勤笔耕,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林语堂的祖籍地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今珠里村)。父亲林至诚在五里沙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曾做过小贩,24岁时入教会神学院,后来成为牧师,被派去平和县坂仔乡传教。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就诞生在平和坂仔,在兄弟中排行第五。

林至诚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敏锐而热心,富于想像,幽默诙谐”,给林语堂兄弟以十分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6岁时进坂仔乡教会办的铭新小学读书。10岁时,到厦门鼓浪屿养元小学读书,13岁小学毕业后进寻源书院读书。1912年,17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爱上大家闺秀陈锦瑞,因陈家嫌其家贫而未能成眷属。后来,林语堂与鼓浪屿商人的女儿廖翠凤结婚。

林语堂于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往北京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起先后留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文学、语言学,获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讲师。1924年11月,《语丝》创刊,他是长期撰稿人之一。1926年1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这个时期出版散文集《翦拂集》。同年8月,去厦门大学任教授兼文科主任。次年,到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不久即去上海致力于写作。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特约研究员,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创办《论语》,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又办《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被誉为“幽默大师”,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大荒集》、《我的话》等。1934年夏,应赛珍珠之约,用英语写成《吾国与吾民》,在美国一版再版,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林语堂也因此在国外一举成名。

林语堂1936年8月去美国从事写作活动,1940年5月至8月曾回国。抗日战争期间,林语堂在国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写文章宣传抗日。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日本必败论》等许多著名文章,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起了激励作用。他与旅美华侨一起,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支持妻子廖翠凤参加救亡工作,为她出谋划策,还曾捐款4000多法郎抚养六个中国孤儿。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京华烟云》主人公就是抗战前线的人民、勇士。小说结尾处一段歌词“不到山河重光,誓不回家乡”,正是林语堂当时的心声。

1947年,曾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1952年,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他曾刻苦钻研,发明中文打字机,但未投入批量生产。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在美国期间,用英文写了《京华烟云》、《朱门》、《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介绍中国人的性情、哲学。

1966年6月,林语堂回台湾定居。20世纪60年代后期,用中文撰写发表了三百多篇文章,其间的作品大多收入《无所不谈》。曾先后出席国际大学校长协会、国际笔会大会等重要会议,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并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2年,林语堂主编的《当代汉英词典》出版。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终年81岁。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别在海峡两岸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约800种,其中中文版400多种,外文版300多种。仅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陆出版的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就超过200种。林语堂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他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林语堂热爱家乡,在他的自传和许多著作中一再提到家乡,满怀深情地描绘家乡的山光水色和风俗人文。他在76岁时写的《我的家乡---漳州》中说:“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他在许多文章里一再认为“山的力量巨大得不可抵抗”,说自己的“天真、率直、自然”的人品来自于大山,并自称是“山乡的孩子”。他还经常提到家乡的院子旁种着龙眼树、荔枝树、柿子树,提到家乡的兰花、夜百合、含笑以及家乡的朱砂印泥、金箔等等,还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漳州的‘虎渡桥’”。

林语堂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长、南洋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从这些经历来看,林先生是位教育家。然而作为林语堂先生的同乡,我觉得最让人钦佩的是他那种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取得的丰硕的文学成就,以及他那种对人生的哲思与幽默态度。

在文学方面,林语堂先生真是个非常活跃的文学活动家。在1924年起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一生中能够参与或自己创办这么多刊物,要是在今日的文学界,怕是很难做到的了。

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林语堂文集》来看,林语堂先生著述丰富,文学成就确是一流的。他说“我的雄心是要我写的小说都可以传世”,他自己对《苏东坡传》、《庄子》、《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都比较满意,这些书也确实都是常为世人所称道的。日前,他的经典名著《京华烟云》又再次被改编为40集电视剧。新版《京华烟云》以北京城中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抒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一段社会历史的变迁。赵薇、陈宝国、潘虹、寇振海、王刚、潘粤明等明星都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

林语堂先生在农村的家庭出生,在厦门和上海的教会学校读书,很早就接触西方文明,后又到美国和德国留学,但是他却不是全盘西化。他用英语写小说,但是回到国内又努力补充古典文学知识。他的著作里有《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这些都是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书。他喜欢把中西文化做比较,曾有自题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说,“自我反观,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心”。其实,想起来他那时代产生的很多学者、大师,也都是如他那样,学贯中西,留洋学成归来,在自己国家服务。

林语堂先生走的是弃时代潮流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路线,坚持独立的人格。在北大时期,他就时常“信口批评时政”。而离开厦门大学后他曾经到武汉的做外交部秘书,但很快就辞职了,在自传里他“不能不把这一章纪事删去”,我想他是耻于谈及自己的这段经历吧。他那种性格的人,自然是不适合在政府里做事。他创办的《宇宙风》,就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林语堂先生对人对事是很坦诚的。他和鲁迅的关系是“两即两离”,但是他始终尊敬鲁迅。自称“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在《林语堂自传》里,他写他的婚姻,写他恋爱的故事,还有一本自传体小说《赖柏英》,写在农村老家终究无缘结婚的恋人。他能把自己的故事都老实自然地讲出来,他说,“新婚的前夜,我要我母亲和我同睡。我和母亲极为亲密。那是我能与母亲同睡的最后一夜。我有一个习惯玩母亲的奶,一直玩到十岁。就因为有那种无法言明的愿望,我才愿睡在她身边。那时我还是个处男”。这些话出自林语堂《八十自叙》,我想能够这样毫不忌讳地说出自己私人故事的作家,恐怕也只有林语堂吧。

在《林语堂自传》里,林语堂先生谈到他的读书习惯,说他“不喜欢第二流的作家”。要么读孔子、老子、庄子、柏拉图这些高尚一流的,要么就读民间歌谣和苏州船户的歌曲。认为那些才是文学思想和生命的源泉。这种见地是有一定道理的。作家余华也曾经提到要阅读经典,这跟林语堂的阅读提倡可以说是一致的。作家张炜说有必要重读四书五经,同样也是对经典价值的再确认。而经典著作,当然多数出自一流作家之手。林语堂先生还谈到他读书很少,但是读一本书就读透它,务必吸取书中自己认为相同或可以接受的有益的思想或观念。因此他相信自己“读一本书得益比别人读十本的为多”。这样一种读书方法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种种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开篇一段很重要,总体上写北平的特点,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宽大”“包容”。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如果说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形式,那么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个总起。

第二段以下的几段写就集中表达这两种特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体现“包容”;“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也就是说这几段恰当地表现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点。

从“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开始,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作者虽然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仿佛北平是难以整体全面地观照和描写的,但是他仍然试图写出北平的立体全景,其中不光有物化的、静态的景象,更有活动的、流动的市民生活景象,还有深远的历史景象。一般来说整体全面地写一个地方,难免流于抽象概括,而本文则处处是具体可感的画面,尽管这些画面都“浮光掠影”而过,但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体生动描写和抽象概括正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差异所在。

当然,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原先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在过去那个年代,不少作家写了故都北平的散文,郁达夫写了《故都的秋》,老舍写了《想北平》,他们在文中也同样表达了平民意识、平民倾向。所不同的是,郁达夫、老舍眼里只有平民形象和平民生活,而林语堂眼光更加全面一些,看到的是北平的整体形象、整体生活,各色人等的生活。

三、问题探究。

一、作者眼中的北平“动人”之处何在?

在作者看来,古老而时新的北平无处不动人。一是自然风光动人,你看:“……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可见作者极其沉醉这于故都的自然风光。二是城市景象动人,这里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无数充满文化艺术的建筑物,整体城市就像一座“珠玉之城”。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里再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进入《动人的北平》后会变得如此美丽动人?一方面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另一方面作者带有审美的眼光,他看见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觉得是审美的对象。说到底,作者写的不只是客观外物,而是写自己的内在感受,写一种审美的心境,写一种心灵的镜像。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三、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统整起来的呢?

初读本文确实会产生散而无序的感觉,好像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到了,可是又什么没有说充分。其实深思细察,会发现文章的一些内在肌理,即组织成文的特殊方式。首先,它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段为全文总起,提纲挈领,统领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开分述;其次,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等来写,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当代人阅读本文具有怎样的意义?

本文似有述往事、怀旧情的感觉,那么把它选为课文是何道理?今天全新的北京城去往昔破败北平远矣,为什么还要感受对旧北平的赞美?首先,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家,对五四以来白话散文的创作理论、创作实践,对白话散文的文体开发与建设,对白话散文的风格追求和倡导,都有过一定的贡献,他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是理所当然之事;其次,阅读本文可以感受那个年代经受新旧两种文化熏染陶冶的知识分子的优雅情怀、高尚品格,从文章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故都的自然地理、人文风物的热爱,读出对平民生活的热爱,读出作者的一种“泛美主义”的倾向(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美的灵光);再有,阅读本文可以感受中华文化、故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从来就守旧融新,不断发展,如今故都已经蜕去旧衣,换上新装,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当我们体认新北京的雄姿与活力的时候,也从过去的作品中寻察她的旧影,会感到过去的一幕幕历史景象非常珍贵,也为今天国家的发展和首都北京的进步而高兴。

四、语言品味。

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从本文看他的语言运用,极其娴熟而自由,情味、神韵流动其间,甚至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眼前闪现故都北平城市和市民生活的一幕幕景象。

全文都是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浓厚的诗意。试看开篇一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再如下面一些话:“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还有这样的话:“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虽是散文语句,却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全文都是抒情的语句,前面提到的语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既是叙述,又是抒情;更富有诗意的是“清晨在花园中拔出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这样的话,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另外,文中多处以“你”称呼读者,仿佛引领读者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本文之间的距离。

全文有多种变化的句式,如开篇是几个短句,接下来是一些一气呵成的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想北平教案篇八

想北平(节选)。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9.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三个主要特点:(1);(2);(3)。(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0.作者对北平的许多特产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有什么作用?(3分)。

21.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2分)。

答案:

19.写出其中三点即拿满分。(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

20.(1)一个地方的特产往往就是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决定,所以写了特产就写出了地主特色;(2)特产同时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性与喜好,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很容易通过它们来表达对故乡的爱。文中说因为有这么多特产,所以“贫寒”的“我”也能享点“清福”,谈及此,不禁再次感叹“真想念北平呀!”。(第一点1分,第二点两分。此题书本第70页“积累与应用”部分有要求。)。

21.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写出两点即可。)。

想北平教案篇九

初读此文,讶然,一代大家老舍何以有这种不知所云的文章。什么想写又不敢写云耳,心中惘然,便耐着性子品读。

文章着笔切入之处皆是些微小之物,较之于北平,实在是难以突出其特点,且最后那“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北平啊”似乎结束得太突然,仓促以及不够富于哲理或有文采。

这篇简陋的作品能登上课本,当时,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此文宜细读,慢读,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深深的眷恋。它的语句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更没有虚伪。

朴实的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想”。一幕一幕的场景的回忆,一点一点景物的衔接,把一个几年都说不完,道不尽的北平从另一个角度说得淋漓尽致。

作者没有去刻画北平的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重述北平的沉重历史和如烟往事――这些北平的标志,而是从每个城市都有的平凡中娓娓道来,感悟出它的不凡。这个北平,似离我们很近,似我们无比熟悉,但却又有种说不出的特别。

有人说,写文章不在于长,在于没有废话,修改文章,就应把文章中的废话删去,最后达到文内没有一句能够舍去的。这点我是深深的认同。

记得一次作文,想起老师说的要用排比句来写事例,便写了三行不知所云的事例排比句,但最后此句却被人划起,认为精彩,真令人哭笑不得啊。

听老师说,《想北平》已被老舍多次修改,才达到如此这般的真切自然的效果,实在是佩服。

文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句子,其实它们中是别有蕴含,是更口语,更自然而来抒发一位北平人对北平的爱。此文真的宜慢读,如此之后,方能体会最后一句的情深,连我这样一个对北平不甚了解的人,也有些鼻子发酸。

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前前后后已读了不下二十遍吧。感谢老舍先生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叙着他的北平,袒露着他对北平“与我的心灵向黏合”的浓浓深情。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本能的思索文中的表现手法以及我当如何学习。

任何一篇阅读文本其实都是一篇富有分析和借鉴价值的学习媒介。

想北平教案篇十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学习作者从生活平凡小事中抒发真情的写法。

对话式阅读。

合作探究。

教学课件。

个案补充。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老舍。

2、积累字音字形知识。

4、交流课文点评。

课中探究:

1、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2、老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去描写、刻画自己心中的北平的“模样”,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3、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请结合课文内容,从素材选取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对此作出分析。

4、质疑问难:有疑问才能真正有所得,请在文中所有有疑问处标上问号,或写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同位、同组、全班讨论:

布置作业。

教后札记。

汉唐书香。

想北平教案篇十一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4—6节)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想北平教案篇十二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4—6节)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想北平教案篇十三

1、本专题针对的阅读问题:

一部分中学生,面对有滋味的经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入宝山而空回。寂寞的经典之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试图提供的有效阅读方法:文本研习——具体语句、题目、标点符号等的品读。

3、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得其味。

4、所选文本:

“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普通:语言平实如话,内容简单明了。

有滋味:深切的故园情思,对比写景物特点的手法。

5、学习者:有上述阅读问题的高一学生。

二、我分析之后的设计。

1、教学难点:得其滋味。

2、教学重点:品读具体语句,进入文本情感世界。

3、教学方式:

品读具体语句:我真爱北平、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诵读重点段落:4~7段。

三个关键词:母亲、爱、几乎。

4、教学时数:2课时。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亲——母亲总是和温暖联系在一起的。

以自己和母亲十几年的相伴,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概括性的定语。

体贴的母亲。

温暖的母亲。

给我安全感的母亲。。。。。。

——引出第一个关键词:母亲。

(二)进入文本:

问:老舍把北平看作母亲,说他爱北平母亲,那么,文中的母亲可不可以用这些词语形容?可以的请从原文找出依据。不可以的话,请告诉我们,文中的母亲老舍用了什么词语来形容?也要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目的:明确内容要点,概括景物特点,为情感的品读打基础。

动中有静的“母亲”

在人为中显出自然的“母亲”

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亲”

——点:对比的写法,突出景物特点,比直接写更有表现力。

所以要诵读,感受一个鲜明的“我”之景物。

品读:让景物特点活起来。

小结:

“我”爱这样的'北平母亲,给“我”闲适、安全、妥帖生活的“母亲”。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几乎”: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负载。

复杂的感情集合体,无法一下子全讲出来。

轻声读全文,寻找“爱”里包含的丰富情感。

有自豪。

有依恋。

有欣赏。

有赞美。

有喜爱。

景物的描写里浸润着对故乡、家园如此丰富复杂的情感,却都浓缩在一个“爱”字里。

所以要诵读,让丰富深切的情感之花绽放美丽。

诵读。让情感绽放开来。

(三)总结方法:

越经典越没有匠气,大雅若俗,越容易一读而过,要做阅读有心人,学会细嚼慢咽;

从具体语句深入,学会用自己的经历、感受、思考泡出文字的滋味,必将体验到满口余香的阅读乐趣。

回答千古一问:

有心之人品其文。

用心之人得其味。

(四)作业:

阅读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写景物的散文《故都的秋》。

(1)品味北京另一种美,体悟爱的别般滋味。

(2)完成文后题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8854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