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编写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楚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一份优秀教案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示。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一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乐曲可分为三段。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一、导课:
1、播放课件: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
二、欣赏作品初步感知。
1、完整的欣赏音乐。(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
设问:你认为乐曲可分几段?
2、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3、分析作品。
(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意境、乐曲的风格特点)。
三、赏析作品情感体验。
师: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设问: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
意图: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欣赏第二段。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设问: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起什么作用?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人们在做些什么呢?(板书)。
3、欣赏第三段。与前二段对比,找出乐曲的特点。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扩展延伸体验升华。
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结束: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二
太阳悄悄的升起,露出了半张脸,好似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渐渐地,雾散了,太阳的面貌也渐渐的清晰起来。这时的苗岭好似被太阳遮上了红色的纱巾。
有一只可爱的小松鼠悄悄的睁开了眼睛,它伸了一个懒腰,打了一个哈气。揉揉眼睛,它在寂静的苗岭,一个人,于是它便去叫它的小伙伴了,第一个伙伴是一只小鸟,他知道小鸟爱吃虫子,于是它自己就捂着鼻子捉了一只小虫子,塞进了小鸟的嘴巴里,可是贪吃的小鸟只吃虫子可就是不睁眼呀!他竟然把他那毛茸茸的大尾巴插到了小鸟的鼻子中。害的人家小鸟一直打喷嚏,可他却在一旁笑着。小鸟就和小松鼠一起去把苗岭的小动物们都叫醒了。他们该工作了,在他们干活的地方,有的在搬运,有的在传递,还有的在睡觉呢!有一只很可爱的小松鼠只靠在树上睡觉呢!他还用两片树叶遮着脑袋,仿佛心中默念:看不见我,看不见我。还有两只小鸟在树枝上聊天呢!
他们正在开心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大怪物,有一只小鸟面色发绿的大喊了一声:“啊!”就连忙多了起来。这时这个大怪物走了过来,她穿着一个白色的裙子手里拿着一个红通通的苹果,还拿着一些松果。苗岭中的小动物们一看见他就都躲了起来。有的躲在了大树后面,有的躲在枝头,还有的缩在一起。这是,那个大怪物把松果放在地下,躲到了树后面,一只贪吃的小松鼠居然想去偷吃松果,他正准备下嘴去吃时,大怪物从他后面出来了,吓得小松鼠瑟瑟发抖,可是大怪物又给了这只小松鼠一些松果,这是这只小松鼠吃完又回到树上睡觉去了。怪物手中还有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放在地下,大怪物又在一旁看着,一只小刺猬悄悄地从树上爬下来,他准备去扎那个苹果,他蹑手蹑脚的往前走,他走一步,小伙伴就为他捏一把冷汗,它一滚,就缩成了一团,一下子就把苹果扎到了背上。这时这个奇怪的大怪物坐下来,摸摸小刺猬的头。这时小动物们知道了他是我们的朋友。于是小动物们知道了他是我们的朋友。于是小动物们都纷纷从树上下来了。一只小猴子在他的头上,这调皮的小猴子居然把人家的发卡自己戴上了。小猴子还在人家头上摆起了姿势,好似一个窈窕淑女。还有一只小兔子,非要人家抱着她,可是他还在人家怀里睡着了。小松鼠在他的肩上坐着,还用毛茸茸的大尾巴在人家的鼻子上蹭来蹭去。太有一只可爱的小狗在他的肩上,把他的头发披在了自己身上,可真是可爱极了。
太阳高照,小朋友也该回去吃饭了,小动物们也回巢了,苗岭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三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听赏法、引导法。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自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
1、听赏第二乐章。
你感觉第二乐章音乐和第一乐章音乐有什么不同吗?(节奏快、欢快、热闹)是啊,第二乐章的音乐甚至使我们有点想动起来的感觉。
2、你想跳一跳苗族舞吗?
(1)多媒体图文介绍芦笙、木鼓、板凳等舞蹈。
(2)再次欣赏第二乐章,看老师表演的苗族舞:示范苗族舞的扭跨、踢腿、跳跃。
(3) 教学生表演苗族舞的几个动作并加入“拍一拍”。
(4)跳一跳。
在第二乐章的伴奏下,师生同舞,也可拍手表示感受。
五、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六、小结。
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区分乐曲段落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
情感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想象力。欣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一、区分乐段。
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笛、画笔、白纸和打击乐器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教学。
1、导入:播放《爱我中华》。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流传着几千年的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我国的瑰宝之一。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有关苗族音乐。
提问:乐曲中有什么乐器演奏?(口笛)。
4、出示口笛乐器,简单介绍口笛的'构造、音色和表现力。
(这首乐曲是笛子演奏家于孙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以苗族“飞歌“的音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
5、(出示民间笛子)请一名学生用口笛试吹。
试吹后提问:它能模仿出什么声音?
6、复听乐曲,乐曲可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乐段)。
聆听乐曲感受速度的变化。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势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化进行。
7、分段欣赏。
(仔细听听第一乐段的速度、力度、节奏、气氛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画面。)。
第一乐段:从缓慢自由的速度中感受乐曲舒展轻柔的情绪,从中想象到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的气氛。
(用“口笛”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布谷鸟在欢鸣,百鸟在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了勃勃生气。)。
第二乐段:乐曲的主体部分节奏活泼、旋律欢快,描绘了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不断出现的鸟声是音乐气氛更为活跃。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再次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提问:a、此乐曲最欢快的乐段是哪一段?(第二乐段)。
b、第三乐段是哪一段乐段的再现?(第一乐段)。
8、列表。
第一乐段第二乐段第三乐段。
速度。
力度。
节奏。
气氛缓慢自由快速弱缓慢自由强弱宽松紧凑宽松宁静热烈宁静。
9、(出示课件)。
a、请学生聆听音乐用不同色彩表现这三段乐段。
提示:气氛热烈可以采用鲜艳的颜色。气氛宁静可考虑黯淡的色彩。
b、加入模仿鸟声的笛子、用报纸模仿自然声源、并加上打击乐器创作出另一个苗族音乐。
10、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苗族的风土人情、服饰。
苗族人民主要居住于我国西南地区,其中以贵州省最多。这个民族历史悠久、忠厚朴实、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每逢节日、聚会,都以歌唱来表达祝贺、友情、和对下一代的传统教育。
11、选择喜欢的乐段进行绘画。请三位同学找同伴上台合作苗岭的图画。各组进行评价。谁画的好?为什么?其余的同学一起作画,并选择代表性图画进行展示。
三、扩展。
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悠扬起伏的乐曲《苗岭的早晨》是民族乐曲。我国还有许多很好听的民族音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悦耳的民族音乐《瑶族舞曲》。
四、小结。
回顾乐曲带来的美丽晨景。想想我们聆听了三首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我们的民族团结友好,手拉手一心向着党,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五
二、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三、教学目标:
2、初步认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3、体验乐曲的情绪特点并能随着音乐动一动。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5、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五、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六、教学具准备:
1、地图、录象资料、多媒体、音响。
2、学生准备彩笔、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言。
(出示地图)。
生1: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知道的民族有新疆维吾尔族、藏族、傣族……。
生2:……。
生3:….
(在说这些民族的时候,可对照地图找一找这些民族在祖国的具体位置。这样做,学生觉得直观、亲切、易接受,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你听过这些民族的音乐吗?你会唱这些民族的歌曲吗?
指名说一说。(学生若说不出,老师可以放一些学生熟知的歌曲如:《娃哈哈》、《爱我中华》、《北京的金山上》等,鼓励学生随音乐舞蹈、律动。)。
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一个小结,并揭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欣赏《苗岭的早晨》。
(二)新课教学。
1、师:我们班有小朋友认识或学习小提琴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小提琴吗?
生答:…….
(由于现在的孩子学习乐器的很多,所以此环节的教学可以发现人才,也同时可以让孩子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1)完整听赏乐曲一遍。
先自己体会乐曲的意境。
(2)师简要介绍苗族的相关知识。
苗族是我们祖国56个民族组成大家庭中的一员。苗族聚居在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湖南等地。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语言、音乐和服饰,有自己的传统音乐歌舞节――芦笙节。过节时,身着盛装的苗族人民围聚在山坡或广场上,吹起了芦笙,唱起了欢乐的歌,跳起了苗族舞蹈。我们刚刚听到的音乐就是描写苗岭春晨以及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
(这一节的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苗族的了解。在没有同学知道的情况下,老师再做讲解,并配以相关的录象资料片放给学生看。)。
师:你能试着为乐曲分一分段吗?
当你觉得是一段的时候,你就举手示意一下。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还小,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分准、分对。)。
(4)分段带学生欣赏。
欣赏第一段:
师提出欣赏要求:把你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联想到景象用线条、色彩或绘画等方式描绘出来。
指名说一说你对音乐的理解与想象,鼓励学生用故事一样的语言,并让他们配以音乐来叙述,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其他表现音乐形象的作品。
教师加以评价并配乐讲解(或请学生试着配乐描述):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苗岭的早晨空的鸟儿也醒了,它们自由尽情地歌唱着。苗岭的早晨真美啊!
欣赏第二段:
师:在美丽的苗寨生活的人们,这时会在干什么呢?音乐的速度有没有变化?请同学们欣赏第二段。
听完后让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评价并做小结:好象是苗族人民在愉快的劳动,速度渐快。
师: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将刚才看的苗族短片配上《苗岭的早晨》第二段音乐),请同学们与苗族人民一起劳动、一起欢歌齐舞。
欣赏第三段:
请学生仔细听赏,听完后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这一段好象听过了;这好象和第一段有点像……。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么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指名说一说。
教师做简要补充讲解。
(分段听的这一环节教学,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美,去体会音乐的意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大胆地表现音乐的情绪。)。
(5)整曲再听:(用音乐配上画面,媒体播放。)。
让学生可以随音乐舞蹈;可以继续用线条、色彩、图画表示乐曲。
1、听一段芦笙演奏的乐曲。
2、听一段小提琴演奏的乐曲。
(乐曲都要短小精悍,如果我们老师自己会演奏,现场演奏效果更加。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全课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你觉得音乐美吗?你喜欢听音乐吗?
(总结要和学生形成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说出各种收获,如:我知道了我们国家还有一个苗族;我知道了苗族有个芦笙节;我认识了芦笙和小提琴这两种乐器;我觉得音乐真好听等等。学生有任何收获,老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摘自《教之初》。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六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搜集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素材,以备使用。老师准备音乐磁带《苗岭的早晨》。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导入新课。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要求]学生。
a.闭上眼睛,发挥想像,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初读课文。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
(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一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溉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品味质疑。
(跳读、精读)。
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
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
a.有的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b.有的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质疑答疑。
例如:
a.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明确: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b.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教师导学。
教师归纳:
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人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动的声音,并简述听后的感受。(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轻松,但不能松散)。
写出对最让你感动的声音的感受。(300字左右)。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七
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听赏法、引导法。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教学导入:
(一)初听全曲:
你觉得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
生:清脆的鸟叫声。
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清晨)。
(二)出示课题:
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三)分段聆听:
1、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
(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
(2)边听边划图形谱,分析旋律的走向。
4、认识“飞歌”:
介绍“飞歌”的特点,结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篓》进行拓展,进一步了解“飞歌”的特点。
6、初听第二部分:
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速度、节奏有什么变化?又表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7、唱一唱:填词来哼唱这个主体部分的`旋律(介绍“飞歌”的另一个特点:三个主音5、降3、1,其中降3是色彩音)。
8、跳一跳:加入一些苗族的动作来感受苗族的韵味。
9、拍一拍:加入节奏xxxxx为歌曲伴奏或加入打击乐器。
10、表现第二部分:唱一唱、跳一跳、拍一拍进一步感受苗族人民愉快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11、初听第三部分:这一段与哪一段乐曲相似?节奏、速度又是怎样的?仿佛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重现了苗寨的锦绣山川和悦耳的鸟啼)。
(四)曲式分析:
aba曲式结构。
(五)完整聆听:
加入动作等方式来表现。
四、拓展:
五、小结:
音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说些什么?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丽的风光里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同学们再见。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八
早晨,苗岭的雾还没散,像在下雪一样。过了一会儿,晨雾散去,带来了阵阵清香。太阳从东边出来了,太阳一出来,就可以看到金黄色的麦田,像一个金色的地毯。绿油油的茶田,像一个绿色的地毯。忽然一声鸟叫,让还在睡觉的人们起了床。
大家吃了早饭,小姑娘们拿起篮子向茶田走去。有的小姑娘帮在家里干活,小伙子们有的拿起镰刀向麦田跑去,还有的小伙上身飞马,赶着羊群向山上奔去。小姑娘来到茶田里,把茶叶摘下向身后的竹筐中扔去,在空中飞起的茶叶不计其数,飞起来的茶叶好像一只只的小蝴蝶在空中飞舞。不一会儿就采了非常多的茶叶,多得连数都数不过来,不一会儿第一筐就满了,小姑娘高兴的看着自己的收获,高高兴兴走回家了。
在田中耕种的小伙子的镰刀起落的非常快,不一会儿就割了一大堆的小麦。他看天还早,便来到萝卜田中,拔了一大堆的红萝卜,红色和黄色在一起的样子非常美丽,好像一幅美丽的画,小伙子一看筐满了,便回家去了。
中午到了,一位老人坐在大树下的一个躺椅上喝着茶,看着满园的葡萄,一脸高兴的样子。一只二哈沉浸在这美丽的茶园中。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九
认知目标: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区分乐曲段落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
情感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想象力。欣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一、区分乐段。
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多媒体课件、口笛、画笔、白纸和打击乐器等。
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教学。
1、导入:播放《爱我中华》。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流传着几千年的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我国的瑰宝之一。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有关苗族音乐。
提问:乐曲中有什么乐器演奏?(口笛)。
4、出示口笛乐器,简单介绍口笛的构造、音色和表现力。
(这首乐曲是笛子演奏家于孙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以苗族“飞歌“的音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
5、(出示民间笛子)请一名学生用口笛试吹。
试吹后提问:它能模仿出什么声音?
6、复听乐曲,乐曲可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乐段)。
聆听乐曲感受速度的变化。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势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化进行。
7、分段欣赏。
(仔细听听第一乐段的速度、力度、节奏、气氛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画面。)。
第一乐段:从缓慢自由的速度中感受乐曲舒展轻柔的情绪,从中想象到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的气氛。
(用“口笛”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布谷鸟在欢鸣,百鸟在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了勃勃生气。)。
第二乐段:乐曲的主体部分节奏活泼、旋律欢快,描绘了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不断出现的鸟声是音乐气氛更为活跃。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再次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提问:
a、此乐曲最欢快的乐段是哪一段?(第二乐段)。
b、第三乐段是哪一段乐段的再现?(第一乐段)。
8、列表。
9、(出示课件)。
a、请学生聆听音乐用不同色彩表现这三段乐段。
提示:气氛热烈可以采用鲜艳的颜色。气氛宁静可考虑黯淡的色彩。
b、加入模仿鸟声的笛子、用报纸模仿自然声源、并加上打击乐器创作出另一个苗族音乐。
10、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苗族的风土人情、服饰。
苗族人民主要居住于我国西南地区,其中以贵州省最多。这个民族历史悠久、忠厚朴实、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每逢节日、聚会,都以歌唱来表达祝贺、友情、和对下一代的传统教育。
11、选择喜欢的乐段进行绘画。请三位同学找同伴上台合作苗岭的图画。各组进行评价。谁画的好?为什么?其余的同学一起作画,并选择代表性图画进行展示。
三、扩展。
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悠扬起伏的乐曲《苗岭的早晨》是民族乐曲。我国还有许多很好听的民族音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悦耳的民族音乐《瑶族舞曲》。
四、小结。
回顾乐曲带来的美丽晨景。想想我们聆听了三首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我们的民族团结友好,手拉手一心向着党,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乐曲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时间:1分10秒)开始部分用口笛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名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1—3)(1—b3),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接着,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描绘出:林间布谷鸟清脆、婉转的呜唱,百鸟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勃勃生气。
第二段(47秒)是乐曲主体部分又以明快、热烈的节奏描绘出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场面。尤其是其间不断出现的鸟叫声,使音乐气氛显得更加活跃。
乐曲的尾声(33秒)再现了开始部分的音乐,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这种再现三段式的结构形式,使音乐显得更为完整,好似余音绕梁,让人意犹未尽。
1、说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说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3、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4、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2)将音乐教室布置成“民族展览馆”的“苗族展示厅”。如:在墙壁挂上一些苗族风景、人物画和特色手工艺品等,使整个教室都洋溢着鲜明的苗族氛围。
5、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我将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
上课前,我将扮演“解说员”带领学生参观已布置成“苗族展示厅”的音乐教室,当他们沉浸到苗族氛围中时,开始上课。
一、导课:(时间安排:2分半钟)。
播放课件,结合“展示厅”的布置,简单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从而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板书)。
二、完整的欣赏一遍音乐(欣赏前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并为乐曲分段。(8分钟)。
1、首先,简要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2、提问:(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乐曲可分为几段?
三、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24分钟)。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提问:(1)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你能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好处吗?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板书)。
2、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提出: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在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
(1)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比较两者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3、欣赏第三段。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总结。
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4分钟)。
五、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最后,师生手拉手,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板书是一堂课的总结、概括,所以我尽量做到少而精炼。
第一段:速度慢节奏舒展。
表现了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气氛。
第二段:速度快节奏活泼。
表现了苗族人民歌舞与劳动的热烈场面。
第三段:速度慢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描绘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总之,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一
妈妈总说在音乐中能得到宁静,能让人心情变得舒缓。我一开始不懂是什么意思,今天聆听了轻音乐《苗岭的早晨》,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先是在我耳边响起了汩汩的流水声,又偶尔响起了几声清脆的鸟叫声,顿时山间云雾缭绕的情境浮现眼前。我想起了开学前一天的早晨,那时正下着点点细雨,沙啦啦,沙啦啦……此时我觉得这声音像一首离别的小曲,好像在告诉我暑假快结束了。对面的山慢慢被云雾环绕了起来,像仙境一般,又是几声鸟叫传来,此起彼伏的声音为这里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那些鸟在哪,哪里又会再传来鸟叫声。我回过神来,发现音乐已经到了第一节的末端。响起了几声布谷的叫声,我又仿佛看见了布谷鸟站在枝头上高歌,歌声婉转动听,一位来到河边捣衣的小女孩,听见布谷鸟的歌唱,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太阳慢慢升上了天空,鸟儿们多了起来,百鸟齐鸣,像一个大合唱团,声音时而清脆,时而欢快。人们陆陆续续地醒来,到田间劳作,干得热火朝天,丝毫没有了清晨的宁静。乐曲变得欢悦起来,我偷偷地瞟了一眼周围的人,只见他们都是沉浸在这动听的音乐之中,仔细聆听,第二节的音乐也在此时接近尾声。
太阳悄悄爬到了头顶,快接近中午了,在田间劳作的人们渐渐散去了,他们一定回家歇息去了。小鸟们唱了一个早晨,它们也一定累了,都飞回到巢里去了,只剩下河水潺潺流动的声音。
音乐停了下来,而我还沉浸在动听的旋律之中,无法自拔。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二
在听赏《苗岭的早晨》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
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但在教学中,有一个学生竟然根据音乐讲出了一段发生在苗家山寨的故事,从苗岭的早晨一直讲到苗岭人们白天的生活,他们的名俗等,这些虽与我要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音乐背景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而我也觉得很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总结经验:我觉得,在欣赏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和见解,要引导学生勇敢地说“不”——不同意教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老师要抛弃那种“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传统教育思想,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像力的过程。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三
清晨,苗岭一片安静,烟雾朦胧,整个苗岭好像变成了一片仙境一样。山间的溪水慢慢的流着,河水干净得像玻璃一样,都看见底部了。从远处看,就像一条又长又细的带子一样,在苗岭的山谷里流动着,平静的山谷里传来布谷鸟和百灵鸟等等鸟儿的声音,它们的歌声在山谷里回荡。火红的太阳升了起来,整个山谷被太阳给照成黄色的了。
这时,苗岭的人起来要上山去采茶了,小姑娘穿上花花绿绿的裙子,背上竹篮,开心的走在山路上,从远处看那些小姑娘像是在山路里走来走去的小花朵。来到种茶树的茶树园里,轻轻的用手把茶叶一片一片的摘了下来,又向后轻轻的一扔,茶叶像在空中跳舞一样,落进后面背的竹篮里面。这时,小孩子在山间里玩游戏,嘻嘻哈哈一片笑声,在山谷里回荡。
采完了茶,又回到了家里,开始休息了。老人在椅子上坐着,听布谷鸟和百灵鸟的歌声。他们家的二哈也在那里边吃狗粮,边听歌声,其他人也在听着歌声,听着这音乐,我好像来到了音乐厅。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五、小结。
1、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2、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
教学反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段时,应根据音乐的情绪进行划分,比如:欢快热烈的情绪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一个图形来表示,抒情的情绪用另一种颜色来表现,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分出段来。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五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体验音乐的第二乐段,感受其音乐中的欢快。
1、通过音色对比初步感受小提琴和口笛音色的不同。
2、通过体验的方法感受音乐的情绪和特点。
多媒体设备、课件、打击乐器、填词卡。
一、导入。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就要到其中一个民族去探访。
2听音乐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播放《苗家儿童庆丰收》教师跟音乐律动。)。
3介绍苗族。
苗族主要聚集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
而贵州的苗岭,因是苗族集中聚居区所以得名。(出示图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会在闲暇时聚在一起,跳舞唱歌,高兴时还会边劳动边唱歌。(出示图片)。
二、欣赏。
1、简介乐器: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出示:小提琴图片)师: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音色华美,音域宽广,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所以经常作为独奏乐器来演奏。
(出示:口笛图片)师: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用短竹管发明制作而成的。
听辨:哪段音乐是小提琴演奏的,哪段是口笛演奏的?(播放两遍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第二乐段的第一主旋)。
2、完整欣赏:
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先是优美抒情的旋律,后旋律转为欢快跃动,最后又回归优美,所以音乐可分为三乐段。
3、分段欣赏。
(1)第一段。
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的节奏是怎样的?(鸟鸣,山林。)。
这一段开头的旋律富有苗族飞歌的特色。
苗族飞歌是一种山歌体裁,它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有强烈的感染力,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
让我们跟着音乐也来互相邀请吧。
用“啊”随音乐演唱开头部分。
(2)第二段。
听一听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的关系是怎样的?(重复、对比)。
乐曲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场面?速度与节奏是怎样的?
再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一段的旋律演奏时音区有什么变化?展现了怎样的旋律特点?(师生共同分析)。
多么欢乐的场面,让我们也加入他们吧!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参与音乐?(小组准备并练习)。
唱歌:为学生准备好部分歌词,请学生填写并演唱。
伴奏: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跳舞:为音乐编一个舞蹈动作。
劳动:用道具锄头表现苗族人辛勤劳动的场面。
小组展示。
(3)第三段。
听一听第三段音乐与哪一段相似?
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音乐最后又把我们带回那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4、再次完整体验音乐。
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苗岭的风光,体验了苗族人的快乐生活,下面让我们再听一遍《苗岭的早晨》,请你将在这节课的收获、感想或问题,用一句话写在纸上。
三、拓展:
苗族人民勤劳善良,聪明勇敢,有很多名人就是苗族人,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阿幼朵就是苗族人,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由阿幼朵用苗语演唱的《苗岭飞歌》。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六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设计。
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4)听全曲二、小结倾听多种版本的演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3)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谈对苗族的了解。1、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2、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
板书设计。
笛子、小提琴。
课后反思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但在教学中,有一个学生竟然根据音乐讲出了一段发生在苗家山寨的故事,从苗岭的早晨一直讲到苗岭人们白天的生活,他们的名俗等,这些虽与我要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音乐背景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而我也觉得很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七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在听赏中我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第一次我先从导入新课说起,运用苗族特有的舞蹈“芦笙舞”引入主题,让学生们去欣赏去思考,这样的舞蹈属于哪个民族,学生们通过电视等媒介肯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苗族的风俗、文化,让他们谈谈对苗族的了解。再有教师简单讲解,很自然的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导“苗族”,一边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导入课题以后,就趁热打铁,介绍乐曲作者,完整的欣赏乐曲,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乐曲划分段落。接着就分段聆听,在分段聆听的过程中,加以讨论、律动。最后,再一次欣赏全曲,让同学们再一次置身于美丽而神秘的大山中,融入美丽。通过教学,感触颇深1、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师不要去刻意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2、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能过多,以防打乱思维。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八
清晨,在苗岭的村庄里传来“布谷”的声音,原来是布谷鸟和百灵鸟在叫醒还在睡梦中的人们。烟雾朦胧中闪耀着初升太阳的金色光芒,太阳用自己的阳光告诉人们天亮了,可以起床去干活了。在瓦蓝的天空中,一大群排着整齐划一的“人”字形的大雁,正在天空中练习飞翔,树梢上一窝刚刚破壳而出的毛绒绒的小麻雀正“叽叽喳喳”的大叫,等待爸爸妈妈觅食回来。小姑娘们背着竹篮上山采茶,用灵巧的手把一棵棵茶树上的茶叶放进出来,一边跳着铃铛舞,一边兴高采烈的往家走,一路上都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山下的田野里,几个顽皮的小孩子在玩游戏,在稻田上你追我赶,玩的不亦乐乎。几个有力壮实的小伙子正在卖力的干着农活。还有的正骑着马,拿着一根鞭子大声喊着号子,把那些贪吃的山羊赶回羊圈。
到了中午大家都回家了,大街小巷一个人都没有,这时一户人家的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奶奶,正坐在摇椅上,悠闲的晒着太阳。一只手拿着茶杯喝着茶,一只手扇着扇子,旁边一只哈士奇正吐着舌头在向主人要吃的东西,可是主人一点也不理会它。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九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在听赏中我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
先从导入新课说起,运用苗族特有的舞蹈“芦笙舞”引入主题,让学生们去欣赏去思考,这样的舞蹈属于哪个民族,学生们通过电视等媒介肯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苗族的风俗、文化,让他们谈谈对苗族的了解。再有教师简单讲解,很自然的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导“苗族”,一边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
导入课题以后,就趁热打铁,介绍乐曲作者,完整的欣赏乐曲,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乐曲划分段落。接着就分段聆听,在分段聆听的过程中,加以讨论、律动。最后,再一次欣赏全曲,让同学们再一次置身于美丽而神秘的大山中,融入美丽的劳动人民中去。
通过教学,感触颇深:
1、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师不要去刻意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2、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能过多,以防打乱学生的思维。
3、教师的口头语不能太多。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二十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在听赏中我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
先从导入新课说起,运用苗族特有的舞蹈“芦笙舞”引入主题,让学生们去欣赏去思考,这样的舞蹈属于哪个民族,学生们通过电视等媒介肯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苗族的风俗、文化,让他们谈谈对苗族的了解。再有教师简单讲解,很自然的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导“苗族”,一边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
导入课题以后,就趁热打铁,介绍乐曲作者,完整的欣赏乐曲,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乐曲划分段落。接着就分段聆听,在分段聆听的过程中,加以讨论、律动。最后,再一次欣赏全曲,让同学们再一次置身于美丽而神秘的大山中,融入美丽的劳动人民中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0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