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教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具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果你想要了解如何编写一份好的教案,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教学难点:
体验音乐的第二乐段,感受其音乐中的欢快。
教学方法:
1、通过音色对比初步感受小提琴和口笛音色的不同。
2、通过体验的方法感受音乐的情绪和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打击乐器、填词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就要到其中一个民族去探访。
2听音乐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播放《苗家儿童庆丰收》教师跟音乐律动。)。
3介绍苗族。
苗族主要聚集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
而贵州的苗岭,因是苗族集中聚居区所以得名。(出示图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会在闲暇时聚在一起,跳舞唱歌,高兴时还会边劳动边唱歌。(出示图片)。
二、欣赏。
1、简介乐器: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出示:小提琴图片)师: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音色华美,音域宽广,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所以经常作为独奏乐器来演奏。
(出示:口笛图片)师: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用短竹管发明制作而成的。
听辨:哪段音乐是小提琴演奏的,哪段是口笛演奏的`?(播放两遍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第二乐段的第一主旋)。
2、完整欣赏:
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先是优美抒情的旋律,后旋律转为欢快跃动,最后又回归优美,所以音乐可分为三乐段。
3、分段欣赏。
(1)第一段。
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的节奏是怎样的?(鸟鸣,山林。)。
这一段开头的旋律富有苗族飞歌的特色。
苗族飞歌是一种山歌体裁,它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有强烈的感染力,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
让我们跟着音乐也来互相邀请吧。
用“啊”随音乐演唱开头部分。
(2)第二段。
听一听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的关系是怎样的?(重复、对比)。
乐曲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场面?速度与节奏是怎样的?
再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一段的旋律演奏时音区有什么变化?展现了怎样的旋律特点?(师生共同分析)。
多么欢乐的场面,让我们也加入他们吧!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参与音乐?(小组准备并练习)。
唱歌:为学生准备好部分歌词,请学生填写并演唱。
伴奏: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跳舞:为音乐编一个舞蹈动作。
劳动:用道具锄头表现苗族人辛勤劳动的场面。
小组展示。
(3)第三段。
听一听第三段音乐与哪一段相似?
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音乐最后又把我们带回那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4、再次完整体验音乐。
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苗岭的风光,体验了苗族人的快乐生活,下面让我们再听一遍《苗岭的早晨》,请你将在这节课的收获、感想或问题,用一句话写在纸上。
三、拓展:
苗族人民勤劳善良,聪明勇敢,有很多名人就是苗族人,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阿幼朵就是苗族人,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由阿幼朵用苗语演唱的《苗岭飞歌》。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二
认知目标: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区分乐曲段落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
情感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想象力。欣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一、区分乐段。
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多媒体课件、口笛、画笔、白纸和打击乐器等。
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教学。
1、导入:播放《爱我中华》。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流传着几千年的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我国的瑰宝之一。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有关苗族音乐。
提问:乐曲中有什么乐器演奏?(口笛)。
4、出示口笛乐器,简单介绍口笛的构造、音色和表现力。
(这首乐曲是笛子演奏家于孙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以苗族“飞歌“的音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
5、(出示民间笛子)请一名学生用口笛试吹。
试吹后提问:它能模仿出什么声音?
6、复听乐曲,乐曲可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乐段)。
聆听乐曲感受速度的变化。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势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化进行。
7、分段欣赏。
(仔细听听第一乐段的速度、力度、节奏、气氛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画面。)。
第一乐段:从缓慢自由的速度中感受乐曲舒展轻柔的情绪,从中想象到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的气氛。
(用“口笛”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布谷鸟在欢鸣,百鸟在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了勃勃生气。)。
第二乐段:乐曲的主体部分节奏活泼、旋律欢快,描绘了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不断出现的鸟声是音乐气氛更为活跃。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再次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提问:
a、此乐曲最欢快的乐段是哪一段?(第二乐段)。
b、第三乐段是哪一段乐段的再现?(第一乐段)。
8、列表。
9、(出示课件)。
a、请学生聆听音乐用不同色彩表现这三段乐段。
提示:气氛热烈可以采用鲜艳的颜色。气氛宁静可考虑黯淡的色彩。
b、加入模仿鸟声的笛子、用报纸模仿自然声源、并加上打击乐器创作出另一个苗族音乐。
10、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苗族的风土人情、服饰。
苗族人民主要居住于我国西南地区,其中以贵州省最多。这个民族历史悠久、忠厚朴实、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每逢节日、聚会,都以歌唱来表达祝贺、友情、和对下一代的传统教育。
11、选择喜欢的乐段进行绘画。请三位同学找同伴上台合作苗岭的图画。各组进行评价。谁画的好?为什么?其余的同学一起作画,并选择代表性图画进行展示。
三、扩展。
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悠扬起伏的乐曲《苗岭的早晨》是民族乐曲。我国还有许多很好听的民族音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悦耳的民族音乐《瑶族舞曲》。
四、小结。
回顾乐曲带来的美丽晨景。想想我们聆听了三首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我们的民族团结友好,手拉手一心向着党,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三
清秋午后,醉美南疆。他是苗岭下的一株青草,孤独而忧苦,寂寞而心痛。他渴望自由,渴望出山,渴望家人团圆,渴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他叫小泉子,自小在苗岭山下长大,受到地方熏陶,他爱读书,爱唱歌,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可是当别人有快乐童年时,他还在沉默,当别人在家休息时,他还在山上忙碌。
小泉子的童年,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寒冷,只有歧视。他每次说起,自己泪流满面,叹息不己。他的祖上是地主,乐善好施,显赫家世,一时名扬一方,受人尊敬敬仰。好景不长,不久后祖父被打到,家当被没收,房屋被抵押,曾经的繁华一夜间一去不返。说什么繁华过往,谈什么温柔故乡,如浮云,似云烟,飘过后,再也无法寻觅。
小泉子的父亲善良而淳朴,乐观而大方。祖父被打到以后,靠他一人支撑,最后做起木材生意,赚了钱,赎回老屋,全家喜气融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这一年,他被别人告上法庭,说是非法伐木。财富被没收,还欠了一大笔钱,家里拮据,暗淡下来。他的父亲不得不流落到黑龙江,准备做点其他工作,希望东山再起。也就是这一年,小泉子的祖父去世,父亲千里赶来,家无余粮,室无器具,门无行人,殓无棺材。是同宗帮他们一家度过难关,送米,送盐,还买了一副棺材。那是最艰难的岁月,太多无奈和心酸。没有了祖父,从此小泉子不再快乐,天天生活在阴影中,看不到温柔的阳光,看不清前行的道路。
空山阴雨,草木茂盛,一时季节轮换,荒芜了多少岁月。祖父去世后,小泉子的父亲再次出去打工,再求发展,一去十多年,毫无音讯。除非到过年,才会偶尔寄回一点钱,可是全被奶奶扣押,拿去借给别人,或是买来一些猪仔,他从来没得过零花钱。他已经读三年级,可是明显比别人矮得多,父亲离开后,他回到奶奶身边,开始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小泉子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段经历,那难熬的时间,因为都是泪水的凝聚,心酸的倍增,苦难的光临。春去秋来,小泉子和奶奶住在一起,开始忙碌起来,渐渐没有了休息的时间。奶奶在家喂猪在家休息,而他却要去山上砍柴,割草,打野菜喂猪。无论天黑,无论天气如何,柴砍不够,草不满,大黄牛吃不了一天,猪仔饿着,他不能吃饭,还会被打骂,他相信一切都会过去,只要默默忍受,明天父母就可以把自己接走。
小泉子没有朋友,村里长辈自从父亲生意不好后,再也没有关注他们。现在看来,和他最亲的只有妹妹和小狗。妹妹还小,只能呆在家里,独自玩着游戏,只有小狗和他形影不离,游荡在山间。每天放学,他都必须上山砍柴,并且有时候没吃饭就开始进山。砍柴的路很漫长,一般情况下,必须要翻过两座大山,踏过一条河流,才能到达目的地。山高水深,他非常害怕,只有个小狗说话,而小狗也知道他苦衷,时常摇头摆尾,穿上穿下,不亦乐乎。
月儿弯弯,群山寂静,而小泉子还在森林,这一次,是生与死的挑战。砍好的柴,有两捆,可能有一百多斤重。摆放整齐,长短均匀,他将砍刀别在裤腰上,疲劳不堪。但是这些柴,今晚必须挑回家,否则会被奶奶责骂。他怕奶奶在父母面前说自己坏话,必须坚持下去,将柴火扛回家。他累了,想躺一会儿,石头太冰冷;他饿了,觉得起不来,山风吹过衣领。一步步,一个个孤影,想着走出大山,不觉得已然迷路。今天小狗被奶奶栓住,没和他上山,回来的.路上,又害怕,又饥饿。他想哭,可是觉得哭没用;他想叫,怕引来白狼;他想到,奶奶会来找他吗,他觉得可能性不大。一步步走着,肩膀压出了血印,脸色苍白,没有月光的夜晚,他在大山间乱穿。待到回家,已是半夜,奶奶已经睡下,突然醒来,恶语不断。只有小狗摇头摆尾,往他怀里钻。静静看去,他知道了小狗吃的是昨天的猪食,难以下咽。
烟水人家,歌声悠扬。苗族人喜欢唱山歌,一山传过一山,一村传过一村。小泉子很喜欢听,他已经读五年级,每逢佳节,他都会听个半天,他也喜欢唱,只是很自卑,没有勇气,怕别人笑话。由于看唱歌,一时忘记天色已晚。可能回家要被奶奶罚站,不准吃饭。他还是回去了,这一天,他被打了,奶奶大怒,说他是坏孩子。以后不准出去玩,不准看热闹,他只是哭,而夜很深,奶奶早已关上房门,独自睡去。
那个秋天,桂花飘香,那是他最快乐的季节。父亲来电话,小泉子终于可以一吐心声,强烈要求离开此地,到镇上学习。自从去了镇上,他很努力白天学习,晚上也不休息,没多久考上班上上等成绩。三年后,考取县城最好的高中,永远离开奶奶的魔掌。
回首曾经,思念过往,小泉子讨厌那个家,讨厌那个人,一辈子也不原谅她。可是一切还是发生了变化,他去镇上读书后,奶奶和村里一个男人走了,卖了猪仔,大黄牛,带走家里所有钱财,还把他的小狗也弄丢了。
时光匆匆,一晃多年。小泉子已经读大学,奶奶垂垂老矣。当年和她一起私奔的老头突然去世,她忙碌多年的家底,早被老头分给儿女,现在准备把她扫地出门。她哭了,她无依无靠,想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但大家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虽然小泉子已经长大,已经成熟懂事,但童年那段灰色记忆,他终无法释怀。他对奶奶的畏惧,根植于心,是永远抹不去的阴影。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四
二、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三、教学目标:
2、初步认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3、体验乐曲的情绪特点并能随着音乐动一动。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5、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五、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六、教学具准备:
1、地图、录象资料、多媒体、音响。
2、学生准备彩笔、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言。
(出示地图)。
生1: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知道的民族有新疆维吾尔族、藏族、傣族……。
生2:……。
生3:….
(在说这些民族的时候,可对照地图找一找这些民族在祖国的具体位置。这样做,学生觉得直观、亲切、易接受,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你听过这些民族的音乐吗?你会唱这些民族的歌曲吗?
指名说一说。(学生若说不出,老师可以放一些学生熟知的歌曲如:《娃哈哈》、《爱我中华》、《北京的金山上》等,鼓励学生随音乐舞蹈、律动。)。
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一个小结,并揭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欣赏《苗岭的早晨》。
(二)新课教学。
1、师:我们班有小朋友认识或学习小提琴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小提琴吗?
生答:…….
(由于现在的孩子学习乐器的很多,所以此环节的教学可以发现人才,也同时可以让孩子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1)完整听赏乐曲一遍。
先自己体会乐曲的意境。
(2)师简要介绍苗族的相关知识。
苗族是我们祖国56个民族组成大家庭中的一员。苗族聚居在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湖南等地。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语言、音乐和服饰,有自己的传统音乐歌舞节――芦笙节。过节时,身着盛装的苗族人民围聚在山坡或广场上,吹起了芦笙,唱起了欢乐的歌,跳起了苗族舞蹈。我们刚刚听到的音乐就是描写苗岭春晨以及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
(这一节的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苗族的了解。在没有同学知道的情况下,老师再做讲解,并配以相关的录象资料片放给学生看。)。
师:你能试着为乐曲分一分段吗?
当你觉得是一段的时候,你就举手示意一下。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还小,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分准、分对。)。
(4)分段带学生欣赏。
欣赏第一段:
师提出欣赏要求:把你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联想到景象用线条、色彩或绘画等方式描绘出来。
指名说一说你对音乐的理解与想象,鼓励学生用故事一样的语言,并让他们配以音乐来叙述,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其他表现音乐形象的作品。
教师加以评价并配乐讲解(或请学生试着配乐描述):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苗岭的早晨空的鸟儿也醒了,它们自由尽情地歌唱着。苗岭的早晨真美啊!
欣赏第二段:
师:在美丽的苗寨生活的人们,这时会在干什么呢?音乐的速度有没有变化?请同学们欣赏第二段。
听完后让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评价并做小结:好象是苗族人民在愉快的劳动,速度渐快。
师: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将刚才看的苗族短片配上《苗岭的早晨》第二段音乐),请同学们与苗族人民一起劳动、一起欢歌齐舞。
欣赏第三段:
请学生仔细听赏,听完后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这一段好象听过了;这好象和第一段有点像……。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么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指名说一说。
教师做简要补充讲解。
(分段听的这一环节教学,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美,去体会音乐的意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大胆地表现音乐的情绪。)。
(5)整曲再听:(用音乐配上画面,媒体播放。)。
让学生可以随音乐舞蹈;可以继续用线条、色彩、图画表示乐曲。
1、听一段芦笙演奏的乐曲。
2、听一段小提琴演奏的乐曲。
(乐曲都要短小精悍,如果我们老师自己会演奏,现场演奏效果更加。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全课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你觉得音乐美吗?你喜欢听音乐吗?
(总结要和学生形成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说出各种收获,如:我知道了我们国家还有一个苗族;我知道了苗族有个芦笙节;我认识了芦笙和小提琴这两种乐器;我觉得音乐真好听等等。学生有任何收获,老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摘自《教之初》。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五
谁记得我们进教室的歌曲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苗族)。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这首歌曲。(随教师的钢琴伴奏演唱全曲)。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苗族吗?(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苗族的资料)。
老师也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的图片。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它将我们带到了鸟儿争鸣、笛声飘飘、风光秀美的苗家山寨。仔细聆听,用心去感受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初听全曲)(学生交流自己听后的感受)。
这首乐曲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苗族歌舞和劳动节奏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快乐幸福生活的情景。这首乐曲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欣赏的《苗岭的早晨》。
你听出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能根据这些变化为乐曲分段吗?让我们在聆听音乐中找到答案吧!(完整地欣赏全曲)。
(学生回答是小提琴演奏的,教师介绍小提琴。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学生能清晰地分出三个段落。课件展示。)。
每段中乐曲旋律速度节奏怎样呢?让我们来细听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和联系。
1、聆听第一段主题音乐。
这段缓慢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的早晨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
(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我们用歌声来感受这一主题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视唱主题旋律)。
2、聆听第二段主题音乐。
在你们动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苗岭上美丽清新的早晨,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们在做什么呢?音乐速度和节奏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接着往下听。
这段音乐表现了―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课件展示)。
请你用动作来表现这段音乐。(教师引导学生跳起苗族舞蹈)。
这里有打击乐器串铃,想想我们用什么节奏型来为这段音乐伴奏最合适。(教师引导学生用串铃表现音乐形象,为音乐伴奏,创造气氛)。
3、聆听第三段主题音乐。
我们接着往下听,仔细听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聆听并分辨出与第一段主题音乐的异同,课件展示)。
那这一段如果没有了,又会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这一段起到尾声的作用,同时与第一段遥相呼应,使山寨的秀丽景色再次出现,突出主题)。
通过我们大家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小结:
(1)我们感受到苗家儿女的勤劳、热情、苗家山寨的秀丽。
(2)我们还发现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形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用我们优美的舞姿来展现这首乐曲,并用打击乐器伴奏,并真正地体验到苗岭的早晨和苗族人民的劳动喜悦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完整地表现全曲)。
这么美丽的山寨景色,可是有一些不道德的人恶意捕杀鸟类,乱砍乱伐树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有环保意识,保护环境的教育。)。
欣赏完这首作品,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苗岭的早晨》不仅展现给我们美丽的山寨风光,民族风情,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丰富的音乐文化,初步了解了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孩子们,爱我们的音乐,爱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地球家园,让它永远年轻、美丽吧!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六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乐曲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时间:1分10秒)开始部分用口笛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名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1—3)(1—b3),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接着,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描绘出:林间布谷鸟清脆、婉转的呜唱,百鸟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勃勃生气。
第二段(47秒)是乐曲主体部分又以明快、热烈的节奏描绘出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场面。尤其是其间不断出现的鸟叫声,使音乐气氛显得更加活跃。
乐曲的尾声(33秒)再现了开始部分的音乐,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这种再现三段式的结构形式,使音乐显得更为完整,好似余音绕梁,让人意犹未尽。
1、说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说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3、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4、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2)将音乐教室布置成“民族展览馆”的“苗族展示厅”。如:在墙壁挂上一些苗族风景、人物画和特色手工艺品等,使整个教室都洋溢着鲜明的苗族氛围。
5、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我将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
上课前,我将扮演“解说员”带领学生参观已布置成“苗族展示厅”的音乐教室,当他们沉浸到苗族氛围中时,开始上课。
一、导课:(时间安排:2分半钟)。
播放课件,结合“展示厅”的布置,简单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从而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板书)。
二、完整的欣赏一遍音乐(欣赏前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并为乐曲分段。(8分钟)。
1、首先,简要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2、提问:(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乐曲可分为几段?
三、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24分钟)。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提问:(1)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你能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好处吗?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板书)。
2、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提出: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在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
(1)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比较两者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3、欣赏第三段。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总结。
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4分钟)。
五、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最后,师生手拉手,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板书是一堂课的总结、概括,所以我尽量做到少而精炼。
第一段:速度慢节奏舒展。
表现了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气氛。
第二段:速度快节奏活泼。
表现了苗族人民歌舞与劳动的热烈场面。
第三段:速度慢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描绘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总之,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七
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听赏法、引导法。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生:清脆的鸟叫声。
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清晨)。
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1、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
(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
(2)边听边划图形谱,分析旋律的走向。
4、认识“飞歌”:
介绍“飞歌”的特点,结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篓》进行拓展,进一步了解“飞歌”的特点。
6、初听第二部分:
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速度、节奏有什么变化?又表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7、唱一唱:填词来哼唱这个主体部分的旋律(介绍“飞歌”的另一个特点:三个主音5、降3、1,其中降3是色彩音)。
8、跳一跳:加入一些苗族的动作来感受苗族的韵味。
9、拍一拍:加入节奏xxxxx为歌曲伴奏或加入打击乐器。
10、表现第二部分:唱一唱、跳一跳、拍一拍进一步感受苗族人民愉快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11、初听第三部分:这一段与哪一段乐曲相似?节奏、速度又是怎样的?仿佛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重现了苗寨的锦绣山川和悦耳的鸟啼)。
aba曲式结构。
加入动作等方式来表现。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丽的风光里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同学们再见。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教学导入:
(一)初听全曲:你觉得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
生:清脆的鸟叫声。
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清晨)。
(二)出示课题: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三)分段聆听:
1、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
(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
(2)边听边划图形谱,分析旋律的走向。
4、认识“飞歌”:
介绍“飞歌”的特点,结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篓》进行拓展,进一步了解“飞歌”的特点。
5、再听:用你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苗岭的早晨。
6、初听第二部分:
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速度、节奏有什么变化?又表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7、唱一唱:填词来哼唱这个主体部分的旋律(介绍“飞歌”的另一个特点:三个主音5、降3、1,其中降3是色彩音)。
8、跳一跳:加入一些苗族的动作来感受苗族的韵味。
9、拍一拍:加入节奏xxxxx为歌曲伴奏或加入打击乐器。
10、表现第二部分:唱一唱、跳一跳、拍一拍进一步感受苗族人民愉快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11、初听第三部分:这一段与哪一段乐曲相似?节奏、速度又是怎样的?仿佛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重现了苗寨的锦绣山川和悦耳的鸟啼)。
(四)曲式分析:aba曲式结构。
(五)完整聆听:加入动作等方式来表现。
五、小结:音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说些什么?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丽的风光里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同学们再见。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区分乐曲段落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
情感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想象力。欣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一、区分乐段。
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笛、画笔、白纸和打击乐器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教学。
1、导入:播放《爱我中华》。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流传着几千年的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我国的瑰宝之一。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有关苗族音乐。
提问:乐曲中有什么乐器演奏?(口笛)。
4、出示口笛乐器,简单介绍口笛的'构造、音色和表现力。
(这首乐曲是笛子演奏家于孙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以苗族“飞歌“的音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
5、(出示民间笛子)请一名学生用口笛试吹。
试吹后提问:它能模仿出什么声音?
6、复听乐曲,乐曲可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乐段)。
聆听乐曲感受速度的变化。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势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化进行。
7、分段欣赏。
(仔细听听第一乐段的速度、力度、节奏、气氛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画面。)。
第一乐段:从缓慢自由的速度中感受乐曲舒展轻柔的情绪,从中想象到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的气氛。
(用“口笛”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布谷鸟在欢鸣,百鸟在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了勃勃生气。)。
第二乐段:乐曲的主体部分节奏活泼、旋律欢快,描绘了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不断出现的鸟声是音乐气氛更为活跃。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再次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提问:a、此乐曲最欢快的乐段是哪一段?(第二乐段)。
b、第三乐段是哪一段乐段的再现?(第一乐段)。
8、列表。
第一乐段第二乐段第三乐段。
速度。
力度。
节奏。
气氛缓慢自由快速弱缓慢自由强弱宽松紧凑宽松宁静热烈宁静。
9、(出示课件)。
a、请学生聆听音乐用不同色彩表现这三段乐段。
提示:气氛热烈可以采用鲜艳的颜色。气氛宁静可考虑黯淡的色彩。
b、加入模仿鸟声的笛子、用报纸模仿自然声源、并加上打击乐器创作出另一个苗族音乐。
10、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苗族的风土人情、服饰。
苗族人民主要居住于我国西南地区,其中以贵州省最多。这个民族历史悠久、忠厚朴实、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每逢节日、聚会,都以歌唱来表达祝贺、友情、和对下一代的传统教育。
11、选择喜欢的乐段进行绘画。请三位同学找同伴上台合作苗岭的图画。各组进行评价。谁画的好?为什么?其余的同学一起作画,并选择代表性图画进行展示。
三、扩展。
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悠扬起伏的乐曲《苗岭的早晨》是民族乐曲。我国还有许多很好听的民族音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悦耳的民族音乐《瑶族舞曲》。
四、小结。
回顾乐曲带来的美丽晨景。想想我们聆听了三首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我们的民族团结友好,手拉手一心向着党,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乐曲可分为三段。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一、导课:
1、播放课件: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
二、欣赏作品初步感知。
1、完整的欣赏音乐。(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
设问:你认为乐曲可分几段?
2、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3、分析作品。
(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意境、乐曲的风格特点)。
三、赏析作品情感体验。
师: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设问: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
意图: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欣赏第二段。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设问: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起什么作用?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人们在做些什么呢?(板书)。
3、欣赏第三段。与前二段对比,找出乐曲的特点。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扩展延伸体验升华。
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结束: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一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搜集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素材,以备使用。老师准备音乐磁带《苗岭的早晨》。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导入新课。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要求]学生。
a.闭上眼睛,发挥想像,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初读课文。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
(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一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溉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品味质疑。
(跳读、精读)。
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
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
a.有的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b.有的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质疑答疑。
例如:
a.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明确: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b.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教师导学。
教师归纳:
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人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动的声音,并简述听后的感受。(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轻松,但不能松散)。
写出对最让你感动的声音的感受。(300字左右)。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二
银子是苗家可爱的女儿,她带着自然与泥土的芳香从湘西大山深处走来,她朴实善良,热情而奔放,全身上下融合着唯美的古典与现代的气息,她穿着艺术而另类,总让人感觉目不暇接,流连往返,尤其是她明净的双眼浸透着智慧的光芒,灵动而清澈,深邃而悠远,我很想全身心地去欣赏她,可她在我的视线里就象流动的风景,来去匆匆,我知道她是在追求人生的文学艺术,我知道她是在追求着人间的真爱,我知道她是想融合陌生的人海,我知道她是想寻找自我的清新与自然,把更多的快乐留存在她撒满鲜花的原野。
在苗岭的山寨,银子从小就深深喜欢这片让她神往的土地,她会时常眺望由近渐远的美景,象一副美丽的山水画静静地铺洒在蓝天白云之间,叫人美不胜收,只见前方山水相连,绿叶环抱,层林浸染,郁郁葱葱,云雾缭绕,忽隐忽现,在美丽的诗情画意的长廊里,沱江之水从山的两侧缓缓地流过,如同一条长长的五彩斑斓的飘带,蜿蜒曲折地仿佛从自己的心上流过,在这里,她不断地感受自然最真实的美,在这里,她不断陶冶自我的性情,更多地与大自然亲近与融合,在这里,她不断地开阔自我的胸襟,让美丽的山水尽情浓缩在心灵的足迹,在这里,她追求着生活的纯净与超然,纯洁着自身,纯美着她人性的宁静与高贵的气质。
时光浸染在山水间,永不回头地向前走去,走向更加广漠的空间,高中毕业后,银子因为家境贫困,无心再去高校升造,她又回到了可爱的大山深处的山寨,她时常会想起熟悉的同学还有尊敬的老师,他们是否还记得渺小的可怜复可叹的我呢?她记得毕业离开校园的时候,她在静心品味着校园的周围的每一人,每一物,欣赏着,留恋着,她知道,就将离别,也许以后再来,早已物是人非,正如沱江的流水,昨日与今日还有将来,我还是停留在这里,然岁月的冲刷已经使我变换着模样,使我改变着心情,使我找不回曾经的过往,那曾经岁月的流水,已经随着我心潮的涌动走向更加遥远的陌生。
在一次举办苗族歌舞晚会的时候,我遇见了楚楚动人,清纯亮丽的'银子,她窈窕的身材,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在银光闪烁中,在耀眼灯光的照射下,银子激情地跳着苗族传统舞蹈的步履,在人海里,在欢歌笑语中,我能从中感受到她迷人的气质,还有那从自然深处走来的反璞归真的情怀,都融合在这心灵的旋律里,她曾对我说:美是自然的,也是真实的,更是流动的,在不断变迁的风景里,只有勇敢地走出来,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试想山水虽美,但走不到天空的另一头,伊人再俊俏,也只能隐逸在山水之间。任凭岁月的洗礼,在日复一日的平淡岁月中消失着往日的容颜,我就是坠落,也要心生希望的翅膀,我就是卑微,也要走向更加广漠的空间,融合到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去。
在人世沉淀与升华的瞬间,银子对苗岭内心深处是难以割舍的,这里是可爱的家乡,这里有令人心弛向往的山水美景,这里有朝夕相伴的父母,还有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山间小路,都是那么亲切与熟悉,银子在离开家乡的前一天,一个人静静地走进大山里,深情地对着大山呼唤,我是银子,我是苗岭的女儿,我爱你们,在悠远的山林,回音在山的那一头回旋,是那样的低沉,是那么的轻轻地响起,好象无数次在轻敲到她的灵魂,银子的过往已经深情地融化在这片神气的土地,她在回望,她在沉沉地思索,泪水从她心上流过,洒向沱江清澈的湖里。
融合在茫茫的沧海,银子是渺小的,她时常感到孤独,感到自我的身心不能彻底地释放,她也很难被世人所关注,她时常想,要是固守在苗岭,也许心灵愈加纯净,思想更加单纯,生活的欲望也不至于如此强烈地渴望生活的美好,在自然与生活的碰撞里使银子矛盾而困惑,然外面的诱惑也促使银子有了更多的向往与追求。
岁月无痕地飞向远方,在人生的期许与渴望中,银子也有过短暂的婚姻,而更多是与孤独为伴,在心灵的影子里,她时常嘴嚼着寂寞,品味着茶香的余味,感味苦涩的咖啡里是浓还是淡然好呢?是需要简单地浓缩,还是需要复杂地添加更多的调味品呢?在一个人的日子里,银子会在寂寞的黄昏游走在寂寞的雨巷,在悠长的小巷中,她打着心爱的花雨伞,看雨水的滑落,看熙熙攘攘的人流从她的身边轻轻地消散,她潮湿的心灵和着淋漓的雨水在轻盈地融合,流向生活的纵身。
夜是充满无限神秘的梦幻,在华灯初上的夜晚,银子学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沉思,开始学会用手中的笔尖去书写心灵的故事,她很想留驻青春的脚步,很想在岁月沉寂里,学会与生命的另一个我去真心地交流,很想在有限与心灵无限的世界,有一个人,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会悄然地走近,给她如春风的温暖,给她人性般真心的关怀,用心去聆听,真心地相融,默默地凝望,心与心交流,她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会真实地来到,来填满她内心的空洞。
偶然中我会给她真诚的祝福!因为我知道走过岁月的风雨,她似乎越来越坚强地面对生活,我会问银子,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如往昔般的青纯与美丽,银子呵呵地笑了!风淡云轻地对我说:走出苗岭20多年了,我感受到岁月的年轮丰盈着我的生活,其中参杂着情感的缘聚缘散,事业上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人生的困境与生命的困惑都一步一步地使我走了出来,人不管流落在哪里,都要拥有一颗高贵的灵魂,学会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迂回曲折只是暂时的,总会有那么一天会峰回路转了,那是大山的呼唤,那是人性的执着与坚守,还有一颗完整的心去融合在沧海,融合在拼搏与奋斗的人生征途上。
银子在红尘里依然漫步于心地向前走去,她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省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成功事业的路上,相信她会走向事业的更高峰,获得人生更大的收获。
银子永远是苗岭的女儿,我仿佛看到她穿着苗族美丽的服饰,从高山峡谷中走来,走向更加成功的舞台,银子带着她心中的向往,在人生的残缺与真实中,追求着她完美与不完美的情结,追求人生中最纯洁的美好的情感,追求她真爱的天空,追求在有限的生命里融化在充满无限的心灵世界,银子永远是成功的,因为她从大山的自然中走来,最后又将走向更加宽阔的大自然。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三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设计。
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4)听全曲二、小结倾听多种版本的演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3)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谈对苗族的了解。1、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2、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
板书设计。
笛子、小提琴。
课后反思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但在教学中,有一个学生竟然根据音乐讲出了一段发生在苗家山寨的故事,从苗岭的早晨一直讲到苗岭人们白天的生活,他们的名俗等,这些虽与我要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音乐背景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而我也觉得很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四
三年级下册欣赏课《苗岭的早晨》,以欣赏课课程标准要求为准,我对这节课做了以下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住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充分聆听”的特点,从开课的律动设计,优美的'旋律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的氛围,接着通过苗族风光、风土人情课件欣赏的形式导入了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师生对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中感受学习音乐的主旋律;再次聆听时,我趁着学生学习情绪兴奋,播放短片,采取视听结合体验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在欣赏完短片的同时让学生注意聆听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主旋律的印象。在学生完全融入到音乐中后,进行“分解欣赏”,学生自己把整个乐曲分成三部分,进行了更加细致地体验。在分解欣赏的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兴趣,我还设计了“画旋律”、“找相同句”、“乐句对比”的形式以实现本节欣赏课音乐知识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相应的音乐知识后,再次聆听整首歌曲,给学生以整体美的感受。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欢快的音乐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编排、表演,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在课的结尾部分再次突现主题,我设计了游戏实践环节,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充分体会苗族飞歌的音乐特点,在学生愉快的歌声与表演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音乐欣赏课比较难把握,我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能使自己在“欣赏课”课型上能有一点进步。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是外校学生,学生状态、学情把握不是很准确,刚一开课把学生的状态没有积极调动起来,如果一开始学生的活力就能充分体现,我想会为这节课添彩不少。
2、分解欣赏部分,环节太多,听得太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
1、上课之前和学生做一些放松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表扬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分解部分,有些环节可以合并,知识教学的难度也可再降低些。
3、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形体、语言、绘画等形式去感受音乐。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五
妈妈总说在音乐中能得到宁静,能让人心情变得舒缓。我一开始不懂是什么意思,今天聆听了轻音乐《苗岭的早晨》,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先是在我耳边响起了汩汩的流水声,又偶尔响起了几声清脆的鸟叫声,顿时山间云雾缭绕的情境浮现眼前。我想起了开学前一天的早晨,那时正下着点点细雨,沙啦啦,沙啦啦……此时我觉得这声音像一首离别的小曲,好像在告诉我暑假快结束了。对面的山慢慢被云雾环绕了起来,像仙境一般,又是几声鸟叫传来,此起彼伏的声音为这里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那些鸟在哪,哪里又会再传来鸟叫声。我回过神来,发现音乐已经到了第一节的末端。响起了几声布谷的叫声,我又仿佛看见了布谷鸟站在枝头上高歌,歌声婉转动听,一位来到河边捣衣的小女孩,听见布谷鸟的歌唱,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太阳慢慢升上了天空,鸟儿们多了起来,百鸟齐鸣,像一个大合唱团,声音时而清脆,时而欢快。人们陆陆续续地醒来,到田间劳作,干得热火朝天,丝毫没有了清晨的宁静。乐曲变得欢悦起来,我偷偷地瞟了一眼周围的人,只见他们都是沉浸在这动听的音乐之中,仔细聆听,第二节的音乐也在此时接近尾声。
太阳悄悄爬到了头顶,快接近中午了,在田间劳作的人们渐渐散去了,他们一定回家歇息去了。小鸟们唱了一个早晨,它们也一定累了,都飞回到巢里去了,只剩下河水潺潺流动的声音。
音乐停了下来,而我还沉浸在动听的旋律之中,无法自拔。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六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体验音乐的第二乐段,感受其音乐中的欢快。
1、通过音色对比初步感受小提琴和口笛音色的不同。
2、通过体验的方法感受音乐的情绪和特点。
多媒体设备、课件、打击乐器、填词卡。
一、导入。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就要到其中一个民族去探访。
2听音乐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播放《苗家儿童庆丰收》教师跟音乐律动。)。
3介绍苗族。
苗族主要聚集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
而贵州的苗岭,因是苗族集中聚居区所以得名。(出示图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会在闲暇时聚在一起,跳舞唱歌,高兴时还会边劳动边唱歌。(出示图片)。
二、欣赏。
1、简介乐器: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出示:小提琴图片)师: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音色华美,音域宽广,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所以经常作为独奏乐器来演奏。
(出示:口笛图片)师: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用短竹管发明制作而成的。
听辨:哪段音乐是小提琴演奏的,哪段是口笛演奏的?(播放两遍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第二乐段的第一主旋)。
2、完整欣赏:
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先是优美抒情的旋律,后旋律转为欢快跃动,最后又回归优美,所以音乐可分为三乐段。
3、分段欣赏。
(1)第一段。
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的节奏是怎样的?(鸟鸣,山林。)。
这一段开头的旋律富有苗族飞歌的特色。
苗族飞歌是一种山歌体裁,它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有强烈的感染力,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
让我们跟着音乐也来互相邀请吧。
用“啊”随音乐演唱开头部分。
(2)第二段。
听一听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的关系是怎样的?(重复、对比)。
乐曲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场面?速度与节奏是怎样的?
再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一段的旋律演奏时音区有什么变化?展现了怎样的旋律特点?(师生共同分析)。
多么欢乐的场面,让我们也加入他们吧!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参与音乐?(小组准备并练习)。
唱歌:为学生准备好部分歌词,请学生填写并演唱。
伴奏: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跳舞:为音乐编一个舞蹈动作。
劳动:用道具锄头表现苗族人辛勤劳动的场面。
小组展示。
(3)第三段。
听一听第三段音乐与哪一段相似?
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音乐最后又把我们带回那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4、再次完整体验音乐。
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苗岭的风光,体验了苗族人的快乐生活,下面让我们再听一遍《苗岭的早晨》,请你将在这节课的收获、感想或问题,用一句话写在纸上。
三、拓展:
苗族人民勤劳善良,聪明勇敢,有很多名人就是苗族人,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阿幼朵就是苗族人,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由阿幼朵用苗语演唱的《苗岭飞歌》。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七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在听赏中我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
先从导入新课说起,运用苗族特有的舞蹈“芦笙舞”引入主题,让学生们去欣赏去思考,这样的舞蹈属于哪个民族,学生们通过电视等媒介肯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苗族的风俗、文化,让他们谈谈对苗族的了解。再有教师简单讲解,很自然的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导“苗族”,一边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
导入课题以后,就趁热打铁,介绍乐曲作者,完整的欣赏乐曲,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乐曲划分段落。接着就分段聆听,在分段聆听的过程中,加以讨论、律动。最后,再一次欣赏全曲,让同学们再一次置身于美丽而神秘的大山中,融入美丽的劳动人民中去。
苗岭的早晨教案篇十八
清晨,在苗岭的村庄里传来“布谷”的声音,原来是布谷鸟和百灵鸟在叫醒还在睡梦中的人们。烟雾朦胧中闪耀着初升太阳的金色光芒,太阳用自己的阳光告诉人们天亮了,可以起床去干活了。在瓦蓝的天空中,一大群排着整齐划一的“人”字形的大雁,正在天空中练习飞翔,树梢上一窝刚刚破壳而出的毛绒绒的小麻雀正“叽叽喳喳”的大叫,等待爸爸妈妈觅食回来。小姑娘们背着竹篮上山采茶,用灵巧的手把一棵棵茶树上的茶叶放进出来,一边跳着铃铛舞,一边兴高采烈的往家走,一路上都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山下的田野里,几个顽皮的小孩子在玩游戏,在稻田上你追我赶,玩的不亦乐乎。几个有力壮实的小伙子正在卖力的干着农活。还有的正骑着马,拿着一根鞭子大声喊着号子,把那些贪吃的山羊赶回羊圈。
到了中午大家都回家了,大街小巷一个人都没有,这时一户人家的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奶奶,正坐在摇椅上,悠闲的晒着太阳。一只手拿着茶杯喝着茶,一只手扇着扇子,旁边一只哈士奇正吐着舌头在向主人要吃的东西,可是主人一点也不理会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69186.html】